时间:2023-09-20 16:56: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教育资源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当代中国农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产业生产率显著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农村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农村教育资源存在资源利用不足、整合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下的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教育。由于农村地域分散、教育资源有限、农民收入低下等客观因素影响,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加快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高职教育改革,创新资源整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甚少,更未有对两型社会建设下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系统深入研究。而且,通过对该方面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学者们对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农村教育对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上世纪30年代,梁漱民在乡村运动建设中即提出了要从农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以改良主义的方法来建设乡村,改造社会。二是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至关重要性。谢知锋指出,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萎缩现状,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其中,农村教育资源自身分布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迫在眉睫,必须做好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三是对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倾向于合并学校这一整合模式。马洁林认为,必须大力推行“撤校”、“并校”这种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进行学校布局的调整,重组农村教育资源。其观点主要倾向于合并资源这种整合模式。而且,现实中很多农村地区也是这样实施的,存在“片面化”和“一刀切”的局限性。四是主张实行多元办学模式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周美丽指出,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应该在合并校的基础上,从政府加强扶持和指导、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实施多元办学模式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方面推进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的发展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历史过程,但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分散的状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以及教育讲究效率的实施,资源整合已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必然。目前国内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不多,多数为政府行为,作为理论思考深入研究不够,且大多数局限于特定的领域,特定的范围,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成效不明显,解决的力度不够,方法单一,局限于合并的单一整合方式。虽对有些地区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其它具体情况,如有的地方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子弟到远处上学的费用;有些地方学校质量不高,但又不适宜被合并等情况,因而没能提出综合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整合方式和措施。
二、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教育资源充足、教育投入多,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相对公平合理,不存在太多问题,没有急于考虑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则越来越多地关注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这一问题。早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河北保定新落成的“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举行的“农村教育紧迫需要地区研讨会”上,就曾对当时亚洲各国为满足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需求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明确肯定。这些措施包括:通过改革,在教育体系内部重新合理地分配资源,促使农村教育内容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相联系;通过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来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各类教育计划的质量与效益等。
三、农村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实证调查
中国农村教育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为此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如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很多地区已经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的初步尝试,然而,通过对湖南省农村地区的走访调研,以及通过网络、档案文献资料等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在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上很多地方普遍采取的是单一合并这一并不健全的整合模式。
那么,对当前中国农村正在推行的教育资源整合模式,人们的态度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湖南省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政府部门
近年来,我们政府一直致力于农村教育的改革。在我们的被调查者中,面对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匮乏,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92%的政府人员认为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73%的政府人员对某些地区已经进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取得的成绩持肯定态度,同意这是当前改善中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也有15%的人对该政策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将给农村教育带来其他问题。另有12%的人表示对这一政策不了解。同时,68%的政府人员认识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单凭撤并学校是不够的,如果政策不得力,实行“一刀切”,将会给已经面临着危机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因此,他们呼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到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与多种整合模式相结合。
2.学校方面
作为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主要对象,农村学校对这一政策也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统计结果,72%的学校负责人认为这一政策是可行的;但当问及是否愿意撤并自己学校时,仅有35%的人表示愿意,47%的人拒绝(拒绝的原因主要是担心经费不足),另有18%的人表示无所谓。在已经进行了教育布局调整的地区,70%的学校认为该政策使本地区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了;81.5%的学校表示,与撤并前相比,本地区的教学质量有了提高,学校硬件得到了改善,但也有69%的学校认为这一政策多多少少带来了弊端,例如学生退学率上升,学校负担加重等。另外,还有学校反映,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扩建和新建的经费得不到保障,以至于一些学校被迫举债建设。
3.家长方面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家长对调整农村教育布局这一政策了解不够,对学校撤并不太支持。虽然有70%的家长同意撤并后孩子的学习环境有所好转,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帮助,但85%的家长认为孩子寄宿增加了家里的负担。对那些并入乡中心学校需走读的学生,73%的家长表示对其安全非常担心。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家长,对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大致持支持态度。但此次调查也反映出目前单一合并的整合模式存在诸多缺陷,不够健全完善,并非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最佳或唯一有效的方式。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09-02
随着新时期教育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薄弱的农村教育,呈现出辍学率高、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家长无望、学生无意的教育现状,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制约着农村学校前进的步伐,使农村教育岌岌可危。
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习气及人们认识本位的偏差,使农村存在“教育无用论”的现象。许多人士和家长认为念了书也未必有用,还可以找出许多“以身试法”的案例来论证其说法,其影响虽不太大,但对受教育的孩子和支持孩子上学的家长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为他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长的认识促使其在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及影响,使农村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孩子们对学习也只是应付而已。受教育意识淡薄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教育资源匮乏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努力,倾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无疑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师资力量薄弱,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利用及施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学生除了课堂上、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课外知识积累太少,也无从积累(缺乏应有的资源)。
3 教育教学方法陈旧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学是“以学论教”,把学放在教的前面,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在广大的农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于条件的制约不能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学校缺乏形象的教学呈现仪器。教师仍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家长更是望洋兴叹、无可奈何。教师“老一套”的教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特别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自主、主动、合作探究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是得不到施展。致使学生越学越乏味,提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从谈起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 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由于教师资源短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由于社会的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将孩子送入教学质量较好的城区学校接受教育,致使城区学校人满为患,而乡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源急剧减少,有的班级甚至只有1人,一所学校有六个年级,而只有4个或更少的教师的情况在许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师整天忙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无法研究课堂教学,也没有时间研究教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和现象也就随即出现。这样种情形不仅是教育资源浪费,更是教育的失误。
5 课程的开设存在严重的漏洞
由于应试教育及教师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农村小学只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音乐、美术、体育、品德、科学等课程也只是走走过场或形同虚设。并不是教师懒,而是由于老师整天想着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致使六年级小学生不知水蒸气为何物,更不知水蒸气和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教师每天都要完成三至六门主课的教学任务,忙于升学率及排名,对于所谓的“副课”根本无暇顾及。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
(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广大农村,教师严重不足,学历合格率低,“拔高使用”、“跨年级使用”、“超负荷使用”的现象十分突出,为此要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打造一支务实、创新、进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农村教育的形势所逼,也是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根本。教师是教育的主导,一支没有创新、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生机与活力,学校也得不到发展,学生也就得不到更好的教育。教师只有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农村教师由于条件的限制,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太少,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也相对陈旧,只有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与创新理念,农村教育才能步入正轨,农村教育才会焕发出活力。
(3)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农村,教育资源不是没有,而是相对匮乏,优质的资源无处寻觅,先进的教学仪器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多数教师和学生只是一味地死啃书本。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充当解读文本的角色,教师仍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高高在上,学生也只能充当可怜的“小绵羊”,“耐心”地聆听教师的“催眠曲”。这些都是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
因此,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给教师、学生创设优越的教育环境和媒介,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基石。
(4)优化学校布局调整: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农村学生涌入城市,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少、学生少、年级多的情况,致使正常的教学无法开展。一位教师教二、三个年级;七、八个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寄宿制学校也就应运而生。近年来,大多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涯的不断减少,都在合并,相对来说,这是个好事情,因为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受教育难和不均衡的问题,更使优质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使条件较为优越的农村中小学得到长足发展。资源的集中和共享,不仅使更多的孩子受益,更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农村教育健康、稳步、均衡发展。
[关键词]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实际上也就是把整个教育资源视为一种稀缺资源,既然教育资源也是稀缺,那么人们就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已经既定的教育资源去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教育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同样这种选择也就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如何生产这些教育产品”、“为谁生产教育产品”。第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各生产多少是合理的,也就是社会应该提供什么类型的教育产品、各提供多少才能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第二个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来生产市场需要的教育产品,实际就是如何对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这几种生产要素如何合理投入?第三个问题就是生产出来的教育产品如何分配,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成员?正确理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内涵,是进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分析的基础。
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分析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实际上就是要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如同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也是稀缺资源,所以必须对稀缺的教育资源进行选择。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城乡教育资源总量短缺、结构失衡。
第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总量短缺。可以说教育投资短缺是个全球性问题,但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使教育投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首先,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得到说明,据杨东平的研究,近些年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一直维持在170亿美元左右,约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而这1.5%比例的公共教育经费,却用于培养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即大约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因此从世界角度来看,我们不可以不说我国是在以极不对称的经费维持着众多的教育人口。其次,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得到说明,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而实际情况是,据杨明研究,1992年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西班牙外,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挪威等均在7%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2.8%。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2.0%。另外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的研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1年为2.86%,此后持续下降,最低为1995年的2.41%,2002年回升到3.32%以后,又开始下滑,2004年下滑到2.7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调高了2.3万亿元)。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严重短缺是当前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现在我们出发点就是在这样的资源配置总量短缺背景下来考虑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与优化。
第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这里讲的结构是指城镇与农村二元体系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差异具体反应在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异、城乡升学率差异、城乡辍学率差异、城乡教学仪器设备条件差异、城乡开课率差异等诸多方面。根据袁振国的研究,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还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城镇均为农村的1.6—3.4倍之多。另外结构失衡也表现在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高等教育(大学)三级体系结构下的失衡,具体表现为这三级教育中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基础教育按人口比例来讲大部分在农村,这样也就间接的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
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探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的实质,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找到一种均衡,靠单一的配置模式是行不通的。
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共同属性,就是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现阶段我们依然强调政府应该对教育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尤其是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强调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赋予政府更多的权利支配教育资源,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的。
明确了政府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在全国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分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比例要进一步加大,加大经费投入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措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又主要是因为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而县、乡两级政府公共财政困难,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和贫困县、乡财政更是困难重重,却要承担基础教育的筹资重任,县乡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拨款微乎其微。再加上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教育“口子费”(即为弥补农村教育费附加不能满足教师工资发放而余下的资金缺口,而向农民收取的费用),目前农村学校的经费来源就只有勤工俭学收入,其他渠道很难筹集到资金,这些微薄的经费来源导致每年出现巨大的经费缺口。因此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原本师资数量少、学历低;职称低的中小学,一部分年轻教师离开了教师工作岗位,下海创业、经商、甚至打工去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雪上加霜。剩下的教师基本上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年龄严重老化、知识老化,所以要想尽千方百计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要从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多方面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3)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
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落后,设施设备老化,或者干脆就缺少设备,这主要表现在硬件上,比如房屋简陋、桌椅破烂、音体美等教学设备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奇缺等等。这都需要政府投入财政经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4)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其实是改善办学条件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大学生教育实习、大学生援教、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软件教学等多种方式,把城市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通过这种手段间接输送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弥补农村学校资源的不足。
(5)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就是要改革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即改革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央管、中学教育省市管、小学教育县乡管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农业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利益,属于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这是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其次,就是农村学校要从人事方面激励教师积极性,从招生方面扩大生源,从教学方面改善教学质量。
一、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具体表现
1.农村教育设施相对落后
任何社会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更需要良好的设施和环境。然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城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农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需求。首先,部分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室和教学设备得不到保证。教室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学设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障。教师仅凭借课本、粉笔和黑板向学生传授知识,简陋的教室和落后的教学设备无疑导致农村学生的智力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升。其次,消防设备的缺失使得农村学校存在多处安全隐患。近年来学校安全事件多有发生,踩踏、坠楼和火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必要的消防设备是导致学校安全事件恶化的首要因素。与农村学校相对应,城市中部分“贵族”学校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和浪费建设,造成了城乡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分化与不平衡。除此以外,由于体育器材和娱乐设施的缺乏,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是枯燥无味,不利于农村学生身心智力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2.农村师资力量普遍匮乏
目前,城乡师资力量配置严重不平衡,农村及偏远地区师资严重短缺,一方面,农村教师数量少,骨干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在农村学校工作的优秀教师,有的通过各种渠道调入城市学校任教,有的被私立学校高薪聘用,造成农村合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骨干教师流失,临时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成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主力军,而他们缺乏正规的培训,教学方法和理念陈旧,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与此相比,城市中的教师不仅具有高等学历背景,整体素质较高,而且有机会参加各种交流研讨、观摩培训等学习活动,专业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城乡教师资源的这种“马太效应”是造成城乡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村学生受教育成本不断上涨
我国2006年已经颁布并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但是教育投资仍然给许多收入微薄的农村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一方面,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由学生自身承担教育成本,所交费用作为教育成本补偿。高中阶段的教育依然是基础教育,虽然学费的数额经过教育部门审核,但是对于低收入的农村家庭已经构成了一定经济压力,有些学生不得不中途辍学。另一方面,由教育衍生的其他费用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农村教育设施简陋,农村学生家长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宁愿在城市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房屋租金、伙食费、水电费以及其他日常开销,这些消费项目已经使低收入的农村家庭捉襟见肘,“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的说法不无道理。
二、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原因分析
1.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对于农村教育而言,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发展导致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存在许多历史欠账和遗留问题。首先,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政府对教育投入差距比较大。政府对于农村的财政投入多用于解决历史欠账,比如改革农村医疗体系,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摊到投入大、见效慢的教育模块的资金少之又少。其次,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使农村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视。虽然政府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助等惠农政策不断落实,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相比而言,政府在城市发展与建设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社会资源。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设计上,形成了强烈的“城市偏向”价值取向,城乡教育在目标、地位和体制保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待遇上执行着不同的标准。
2.地方政府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指导。但由于缺少正确的目标导向和应变机制,城乡规划方案不能适应复杂的城乡社会,致使教育经费投入量少且利用率低。一方面,政府规划多以短期利益为目标,忽视教育本身的功能。另一方面,政府缺乏灵活的应变机制。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然而教育投入并未随着GDP的增长而上升。因此由建设部门、教育部门和工商部门联合考察商讨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量,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才能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高效与公平。
3.农村居民与教师心理认知与行为动机的影响
农村居民和教师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的两个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动机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有重要影响。首先,农村居民作为教育资源的受益者,其心理取向和行动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设置。部分农村学生盲目转校的思想行为使农村学校生源骤降,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优秀学生不断转往城镇学校,而农村学校只剩下所谓的“学困生”,形成了生源流动的恶性循环。学生生源的减少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这对于乡村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也是极大的阻碍。其次,部分教师的基层服务意识淡薄。农村远离城市,经济、交通、医疗等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得不到良好的待遇和晋升机会。农村学校教师流失,城市学校优秀师资又形成恶性竞争,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破解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对策思考
农村教育是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事关城乡长远发展的全局。只有平衡教育资源分配,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才能实现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平等教育,最终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1.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规划资金运作,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匮乏是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和高强度的教育投入是根本措施,合理规划资金运作是重要保障。首先,发展区域经济,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不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为辅。对于人口集中、交通便捷的区域,农村学校可以选择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将附近的学生聚集到同一个地方办学,节约办学成本,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提高农村教学水平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充裕,农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共享教育资源无疑是另一条平衡两者的有效途径。首先,教育基础设施共享。促进学校间的互助与合作,建立“对口帮扶、联动发展”的互信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协调校际关系,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如运动场、会堂、多媒体设备等。在交通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开放城市优势学校的空闲设备设施与农村弱势学校共享,支持优势学校对弱势学校予以资金的支持和条件设备的支持。其次,师资力量共享。建立优秀教师的城乡共享模式,实现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单一格局。加强城乡学校间的教育交流和联合办学,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对外开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城乡学校互通与共享机制,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均衡。
3.建立多元办学模式,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对城乡教育“一刀切”的工作办法,而是要依据城乡社会的自身情况和现实条件,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面对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应该建立多元办学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建立多元办学模式,必须在以义务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上,大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
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题目:
时间:xx元月23日-27日
地点:xx
形式:访谈形式
主体:xx 马xx
社会实践内容:一.我乡镇乡村中小学教育的总体情况
2、调查方式
3、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4、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的策略
5、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1)乡村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2)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3)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1.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2%的比例,然而就这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官员政绩思想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学成了空想。
2. 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 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 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师生。
5. 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 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 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
(4)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不合格教师,招有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3.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曾经推行“末位淘汰制”广大农村教师担心自己本来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5.农村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结合,国家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6.针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困失学。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还有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到教学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5)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认识和了解,而且为对改革家乡义务教育提出粗浅的建议,同时还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和顽强拼搏的信心,为日后报效家乡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受益匪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下发奋学习,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
在此,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衷心感谢院校领导和团委给予我这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
此致:
敬礼!
关键词:城镇化;背景;经济;协调
1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教育与经济是社会发展的两大基础,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我国为农业大国,农业为我国经济基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村与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三农”的核心问题,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依赖于农村的教育。在我国小康社会建设及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农村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及全局性,其不仅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利于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还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1.1农村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农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从九年义务教育的实施到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了历史的跨越,确保了农村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了农村教育的师资力量,保障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
1.2提高在岗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我国现代化的最大阻力是农村在岗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使得我国20世纪90年代还有很多的文盲或半文盲青年存在。农村教育打下了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国民教育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基础,其不仅培养了当代经济下所需的现代农民,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为实现农村城镇化及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城镇化为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带来了新机遇
城镇化为农村教育思想带来了新机遇:农村教育思想相对落后,较注重理论知识的积累与学习,忽略了实践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城镇化推动教育思想观念的革新,在城镇化下影响下,接受先进的教育理念,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等。城镇化为农村教育持续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农村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及可持续性。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导致了农村教育的滞后。城镇化加速了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通过教师交流、重点帮扶、联谊学校、加快偏远地区学校的建设等方式,建立科学、合理、优质的农村教育体系,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城镇化为农村教育公平带来了新机遇: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社会未来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要求。城镇化需大量技术性人员,对农村教育转型提出新要求。
3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途径
加大教育投资,借力城镇化: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抓住城镇化发展机遇,加大农村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拓宽农村教育投资渠道,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教育发展速度和质量。同时,加大农村教育的投资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教育的直接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融入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和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根本动力和重要载体。农村教育利用城乡教育一体化趋势的契机,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给农村经济带来了发展空间,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利于农村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利于农村经济与教育的发展,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教育的良性互动。加速教育转型,助力城镇化:农村教育为农村城镇化提供了有文化及技术基础的人力资源队伍,还培养大批“依靠农村、为了农村、扎根农村”新农民,从而实现农村经济与教育的协调互动。
作者:易海涛 易健华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陆相欣,张俊.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4-125.
[2]许蕾,韩建民.城镇化与农村教育资源的相关性及其影响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250-256.
一直以来,我国农村地区受到历史、地理、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育水平同城市相比具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农村学校不仅严重存在教师数量少、学科设置不科学等问题,而且很多农村地区的老师在教育理念上和教育方法上都非常落后,不仅如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比如教学能力水平低,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正是由于考虑到这一层面的原因,国家近年来对我国农村地区实施了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和技术保障,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现状不容乐观,教育现状同当前飞速的社会发展不协调性非常突出。比如农村地区教育体制非常僵化,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缺乏高效的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也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不到重视。就以农村初中教学为例,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由于单一的评价体制和落后的教育方法,使得同城市学生竞争时体现出了巨大的差距,甚至在某些地区,群体分化的现象非常严重,可以说,当前的农村教育是完全无法满足我国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如果这一现状得不到改观,那么对于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这一局面。众所周知,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因此在人才培养上都应该注重获取、应用时代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与社会的接轨。因此老师更要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相对来说,老师也应该着重自身能力的提升。正式在此大环境下,远程教育的作用逐渐凸显出来。远程教育在农村地区的应用,能够使传统观的教育学习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变化,比如学生在写作和阅读、计算等学习的过程中,计算机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有效地改善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在远程教育的过程当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得到了拓展,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而且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塑造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说,如果农村地区没有远程教育的支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难以实现的。
2农村远程教育发展的对策
2.1更新观念,重视远程教育
校长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管理者和决策者,其对某项工作的重视程度将会直接地影响到该工作开展的效率与质量,正因如此,要想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水平,推进农村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落实远程教育就必须要校长对远程教育工作予以充分的重视。对于农村学校而言,由于受到了很多条件的限制,因此只有对远程教育手段加以有效地运用,才能够让农村学生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同时还能够让农村教师了解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升农村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这样才能够实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学校领导必须要将远程教育工作放到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位置,予以充分的重视,不断开展与之相关的应用和推广工作,切实将远程教育落实到农村教育的各个层面上来,达到应用研究、资源建设、教学设计研究等方面并重的良好态势,推动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2.2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般来说,教师是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主体,如果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得不到老师的参与和认可,那么在农村教育中远程教育的落实是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因此,学校要想实现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首先就应该注重老师的主体作用,提高在应用远程教育设备上的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的方式来实现。这是因为在农村地区,很多教师是不会使用计算机的,这一因素如果得不到解决将会给远程教育的落实起到极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要培养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农村学校中真正使远程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而且在对老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能够提升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如果老师在这方面的培训工作没有做到位,远程教育资源只会被浪费掉。因此,在对老师培训的具体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结合老师的实际情况,切忌好高骛远。比如可以采用阶梯式培训的方式来提高教师应用远程教育能力。具体来讲即先对老师进行计算机操作的基础培训,在这一阶段的培训工作取得实效之后,依次进行二级培训和三级培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举办比赛的方式并设置一些合理的奖励措施,从而在培训工作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培训氛围。从而有效提高教师使用远程教育设备的能力并能够熟练应用在日后的教学中。
2.3加强远程教育与学科的整合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农村学校接收了远程教育资源而不去使用,这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其实是违背了推动农村教育发展、资源共享的意义。但是考虑到当前很多农村地区本身经济就不够发达,学校比较简陋,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使用了。但是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一种更为经济的方法,即将远程教育资源刻录到光盘当中,利用电视机等设备进行播放,实现远程教育资源电脑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没有多媒体设备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应用效果。将空洞的理论知识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比如很多农村偏远地区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飞机、火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算描绘得再详细也无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老师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将之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老师无需多说,学生自然明了。而如果学校中有足够的硬件支撑,那么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将会更加具有效率,老师只需要将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改动,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直接运用在课堂教学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在课堂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3结语
关键词:教育资源,教育投入,多层次办学
一.农村教育资源流失现状
1.农民承担的巨大的教育成本与实际获益差异过大.
当今中国农村教育和农村经济面临着制度性难题与困境。无论基础亦或高等教育,农民都直接承担着从学校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成本,教育产业化又让农村大部分资金以教育投资的形式流向城市,而出去的人才因为缺少利益驱动而不愿返回农村服务,农村付出了资金和人才的成本,最终取得“丰收”的却是城市。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年初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乡镇负担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2%,而县乡两级负担的87%基本上都直接来自农民——实际上,农民几乎直接承担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培养成本,1999年6月中旬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的教育产业化又让农村的教育成本压力雪上加霜。同时在教育系统集中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城市为中心的制度化过程中,资金以教育投资的形式流向城市,最优秀的智力资源也通过高等教育这条路径走出农村。为了支撑孩子上学,家里的劳力到城里打工赚钱,劳动力资源也流入城市,结果赚回来的钱又会以教育投资的形式返回到城市。这几个循环中,资金、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流向了城市,农村仅仅留下了贫瘠的土地和绝望的炊烟。从整体上说,如果农村教育不能对本地区的经济改善和文化建设起到显著作用,将只能成为城市教育的附庸,成为向城市输送人才的基地。而本地急需的各类人才,既得不到培养,还会被不断淘空。这样下去,地方政府怎么会有加大教育投资的动力呢?有志改变家乡面貌的有实力的企业家们,也将缺乏投资家乡教育的动力。
2.现行教育体制使农村成了培养人才的“白干队”
现有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农村”为城市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农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为农村”培养人才。.一大批“农村贵族”开始涌现.因为从小到大被全家“重点保护”,希望孩子能最终考上大学,跳出农门。这些学生基本上不干任何农活,结果是,大学没有考上,在农村自食其力的本领也没学到,种田不会了,其他的谋生技能也没有得到训练。这个制度设计中,农村大学生进城有着充足的利益驱动机制,而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制度安排中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促使进城的大学生回乡为农村经济服务,有去无回的现实正好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相矛盾——这是典型的市场失效,成本与收益不能对称,需求与目标错位,斥贫趋富。而且,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是,我国现有的高等学校(包括农业类高等院校)都在培养城市需要的人才,很少考虑培养农村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新“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一些人看到市场经济初期个别暴发户没读几年书,就能挣大钱,认为农村孩子读书不需多,认识几个字,会拨弄计算器算算帐就行了。十几岁的娃娃一年拉扯几头牛、羊、一群鸡鸭鹅,或摆个小地摊、当个小商贩什么的,或进城当个小临时工、打打工等等,便可自己养活自己,而多读一年书呢?少则花几百元,多则要花几千元或上万元。多读一年书就少挣一年钱,大学毕业了又怕他们找不到好工作,还得借钱为他们“找路子”.因此,多读书不如早挣钱的思想束缚了好多的农民,造成小学生毕业率徘徊在90%左右,初中生辍学率上升至30%左右.这样下去,贫血的农村经济总有一天会被拖垮,农民受伤害的心总有一天会疲惫,没有利益驱动的农村教育也总有一天会停止供应免费的午餐。农民不在支持教育不再把钱投入到教育消费中。而且在市场经济中逐渐成熟起来的农民们一旦认定教育投资是一项“赔本生意”,坚持要带着自己的孩子去寻找新的出路,那将对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成致命的威胁。
3.城乡教育的资本转移使农村经济出现倒退现象.
有调查表明,几年来农民收入一直在下滑,每年农村收入要减少4000个亿,其中含有流失的教育资本,这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及其影响不言而喻,也是农村经济失去活力的一种表现.在中国农村盛传一种奇怪的理论,称之为“经济与教育的反比原理”:据一项调查表明,在一个村子里,努力使自己孩子不断升学的家庭,都负债累累,是村子里最穷的!在一个不太富裕的村镇,一个村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越高,这个村的经济排名也就越靠后;一户人家的孩子书读得越“高”,这户人家的经济状况也就越不济∶教育是农村发展致富的重要条件,但在现实情况中,这个条件似乎被异化了.正是因为这样的发展致富的条件,致使农村陷入了“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的二难境地,教育成了农村经济发展一条越挣越紧的铁链。同时农村教育筛选出来的人才进了城,淘汰下来的众多人力资源留在了农村,数量供给充裕的农村劳动力大军往往伴随着低素质。据统计,我国1990-1999年新增劳动力总数为1.89亿人,其中大专以上技术人才仅占3.5%,中专、技校、职业高中毕业生占14.5%,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的占46%,有36%的新生劳动力还达不到初级技术所要求的文化程度。目前,我国低素质的劳动力绝大多数留在农村,形成了农村庞大的低水平剩余劳动力市场.
4.城乡教育机会的差距更加剧了农民的负担。
1999年底出版的《中国青年报》披露了一份关于中国公民高等教育的报告。报告对北京多所高校2000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这些学生里,28%来自北京,30%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24%来自全国各地不出名的城镇,18%来自农村,城乡大学生之比是4:1。我国城乡人口之比差不多是2:8,那么,农村人和城市人上大学的机会之比就是1:16,为了上大学,农村孩子要付出比城里孩子更多的努力。所以在农村里就流行着这样的逻辑:为了上大学,就得拼命挤进重点高中,为了挤进重点高中,就要多交更多的钱.这让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雪上加霜.较好的人力资本伴随着教育资金流向城市,在调查中,就有一家的孩子考重点高中只差4分,就要拿两千块的所谓的”赞助费”.家长还在为是否让儿子继续读下去而苦恼.
二.农村教育资源流失的原因:
1.农村教育与农村发展需要相脱离
我认为,现在农村教育体制的最大弊端,在于“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但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种以不断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根本不能与城市匹敌。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农村教育很少体现农村的特点,很难满足农村的特殊要求。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农村中学毕业生普遍欠缺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现行的农村教育,从根本上讲是在为城市培养人才,培养离开农村和农业的人才,而不是“为了农村”培养人才。这样的农村教育,已很难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对中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不能真正起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已严重落后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亟需改革。因此,让教材适合农村则是重要的,让教育适合农村是更重要的。如果不对农村的教育体制和目标做根本反省并实行重大改革的话,“易懂”的乡土教材,恐怕只会使农村的孩子们离现代化更远。
2.评价机制不合理导致
素质教育的口号尽管喊了多年,广大农村的素质教育也取得不少成果,但始终没有真正摆脱考试这个指挥棒。第三次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来说,老师只喜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得到62.0%的被调查者的认同,这表明以考试为手段搞分为目标的教育状况并未未得到根本转变,农村自然也不例外.而且“唯分论英雄”的旧观念继续执政,“考”的传统做法制约人.许多农村学校虽然存在乡本,校本教材,却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形同虚设.学生在校无法学到与实际相联系的问题.如果无法继续升学的话只能选择外出打工或者务农,所接受教育无法为农村发展做出贡献。
3.农村教育投入不够,农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越来越高
国家对公共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最大的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1998年统计表明:我国是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占世界18.45%的学生。基础教育的投入更少。我国初、中、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比约为80:16:1,而教育经费投入比则与此相反,约为1:3:52。据测算,我国中小学的在校生数占全世界的1/4,而其教育经费却只占全世界相应经费的1/145。在如此少的基础教育总经费中,财政性经费所占的比例(75%左右)又严重低于国际通常的比例(85%以上)。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其规模是城市基础教育的两倍,它所得到的教育经费投入总量却还不到城市的一半。由此可见,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此外,在原农村教育投入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教育费附加、农村教育集资取消之后,改革后的农业税却没有规定用于农村教育的相应比例和各级财政如何保证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也使得农村教育投入失去了保障。同时造成农民负担的加重。
现行的教育收费标准,特别是高等教育收费标准已经远远超出了相对贫困的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这两年中央推出国家助学贷款计划,但在一些农村落实尚未完全到位。媒体曾多次报道过“学费杀人”的现象,都说明了当前农民投资教育成本的确过高。而在高成本教育投资的背后,还存在着较大的教育投资风险。一方面,农村考生一旦成为“落榜者”,将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甚至连找对象、娶媳妇都成问题;另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背景下,那些考入大学的农村孩子,一旦无法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困境。不少落榜的孩子回到农村,可谓是“既不想做农活,也做不了农活”。
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是以“乡(镇)统筹和村提留收费”的财政预算拨款为主、以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为辅的投入体制筹集的。所以,我国目前实行的“普九”义务教育实际上并非“义务”,农村学校的学杂费很高,也就是说,实际上是农民自己承担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义务”。根据调查,农户供养一个小学生一年需1000元,初中生约1400元,高中3年要交学校1万多元。这些费用是现金消费,并具有强制性、集中性和一次性的特点。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而农民家庭支付孩子上学的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一些家庭因负担不起教育费用而致子女辍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三.农村教育资源流失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1.适应科教兴农需要,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舒尔茨认为,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人在现代经济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学校教育是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他进一步对学校教育的内容作了界定,认为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和知识;二是继续学习先进技术、知识和做出创造性决策的能力。而后者正是学校教育对经济发展所能做出的最大贡献。因此,如何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才资源,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这一根本问题的途径,是发展“为了农村”的农村教育。
(1)转变办学指导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应从单纯应试教育转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教学质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观念。才能使农村教育切实由单纯的升学教育转到主要为当地建设服务同时兼顾升学的轨道上来。
(2)调整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加强落实乡土教材的讲授。根据面向农业和农村的要求,对大多数不以升学为目标的农村青少年的教育,要在完成必修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根据当地乡镇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可以满足他们就业需要的选修课。
(3)改革教学内容,增加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内容上,既要重视基础性,又要兼顾实用性与针对性,一手抓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一手抓农业生产教育。要贴近农业生产与生活实际,引进和强化适应当地需要的职业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普通中、小学办出现代农村特色
普通中、小学办出现代农村教育特色,是解决农村教育资源流失问题的好办法。
首先是农村高中,其任务是为学生的升学和从业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而重点高中一般则定位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升学预备教育”。在21世纪农村高中办学中,有必要适应现代农村建设的需要办农村(或农业)教育特色学校。农村高中要从自身的地理位置、生源分布的实际出发,坚持恰当的办学、有效目标定位,发展面向三“农”(农业、农民、农村)的农村(或农业)特色教育,在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的人才需求实施素质教育方面,迈出新的步伐。农村高中发展农村特色教育的定位,诸如把学校办成与三“农”相联系的德育基地、科技实验基地、文明窗口等,又如课程、教材、活动方式的改革,以及运用市场机制实行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为特色教育创设条件等做法,为农村高中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方向。有些发达地区高中的先行经验表明,发展农村特色教育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办好一批高质量的农村示范学校的有效措施,是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其次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初中和小学,也应有现代农村的教育特色。尤其是21世纪的农村中小学,其特色既要体现“农”字,还要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字。21世纪的农村中小学要适应现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生产结构多样化,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多业发展的格局,社会发展快速走上现代化轨道的实际出发,根据农村小学现代教育的目标,采取两个方面的操作措施:一是强化管理,力图在教学设施、师资建设和课程体系等方面体现现代特色;二是强化科技、信息、语言、交往四大教育场境,为培养农村学生现代素质落实基础。农村中、小学只有既体现“农”字特色,又反映现代农村发展要求,才有利于培养出知农、爱农、为农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面向全体农民,实行多形式和开放式办学
要解决农村教育资源流失问题,提高整个农村人口的素质,农村教育的对象就要面向全体农民,而不仅仅是面向少年儿童。而农村教育要面向全体农民,就必须重新构建农村教育体系,开放式发展农村教育。
(1)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与高效,使更多的成年人能够参与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中来。
(2)农利教三者密切结合,使农村学校与农村社会、农业科研单位、农户密切联系,使农村教育与现代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农村学校开门办学,如普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可以三教同校,允许父女同堂、三代同堂等等;不断充实并充分利用人力和设备开展多层次(从学前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多方位(如普教、职教、成教以及各种专业方向)、多方式(包括面授、函授、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教学方式)的教育,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
处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中的中国农村正在和将会发生历史性的巨变,农村教育也必将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创新过程。如果说我国长期形成的农村教育传统与教育经验基本上是适应小农经济基础与社会环境的话,那么,当我国农村正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将会发生激剧的变化,农村教育的对象、功能、机构和体系都将进行调整和变革,尤其需要有适合中国农村实际的教育创新。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创新的主要内容与时代使命.需要我们在继承前人经验基础上坚持不懈的探索。来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从更长远的角度,农村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素质与规格上要着眼于造就一代具有现代精神的新农民,即促进现代化,为改变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实现城乡现代化协调发展准备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谈松华.农村教育:现状、困难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99103.
[2]郭芳玲.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J].教书育人,2003,(7):1214.
[3]李欣.农村教育投资系统改革刍议[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2,(5):1215.
[4]李少元,任春荣.21世纪我国农村教育的深化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2(2):59.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当前,农村教育依然存在着许多比较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社会,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亟待解决。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生源数量锐减
今天的重庆市万州武陵中学是由三所中学合并而成,最近的一次合并就发生在2002年。同时,在2011年,昔日的武陵片区并入了国本片区。这种农村学校的校校合并,教学教研片区的合并现象,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无论是从学校的合并还是教学教研片区的合并看,都显示出农村学校生源数量在锐减。
究其原因,一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口流动量剧增。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同时也将其子女带到务工地,并把他们送入了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接受教育。二是城乡教育差距日益加大,很多家长,特别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的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农村学校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因此,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的学校里接受教育。
(二)生源质量不高
由于很多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因此“留守儿童”问题日益凸显。这就造成这一类学生的求学兴趣不高,行为习惯较差。他们在小学时就没有打下很好的基础,进入初中,随着科目增多,课程难度系数加大,他们的厌学情绪也就更甚。班上的学困生给其他同学造成了不良影响,进一步影响了学生们的求学兴趣。同时,随着部分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城市学校造成的生源流失,进一步降低了农村学校的生源质量。
(三)学校硬件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很多农村学校只注重外部环境的美化,而忽视了与学生、与教学息息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完善。武陵中学花了大量物力、财力在文化广场等等面子建筑的修建上,只要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就是漂亮的运动场和大气的文化广场,而教室里的教学设施却让人看了心酸。
一是现有教学设施维护不到位。由普通教室安上投影仪摇身一变的多媒体教室里,很多投影仪投影出来的图像模糊不清,连接线不能正常使用,音响不能正常使用,导致许多多媒体教室形同虚设。
二是教学设施亟待更新。武陵中学的很多教室里面的讲桌摇摇晃晃,课桌椅高低不一,材料不一,完全忽视了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状况。
三是教学设施亟待完善。学校目前拥有的多媒体教室,都是缺少电脑的。老师想要使用多媒体,就必须自带电脑。不仅如此,绝大多数多媒体教室都没有窗帘,天气晴朗时,尤其是夏秋季节,根本无法用多媒体上课。
(四)师资力量仍较薄弱,教师待遇偏低
由于农村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相比较为艰苦,因此很多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的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城市教师也不愿调入农村工作。目前扎根我国农村任教的主要人员是:民办教师转正的公办教师、少部分的中师和非师范类的毕业生,农村教师的平均学历偏低。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均衡,一些学科的专业教师短缺。
二、关于解决策略的一点思考
(一)加大教育投入,确保专款专用
目前国家预算中,对教育的投入仅占4%。即使是这样小的比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还在缩水。这直接影响了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硬件设施的更新速度。每年,教育部门拨付给农村学校的资金十分有限,这就导致农村学校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不得不面对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因此,像武陵中学这样只重视面子工程,而忽视内部硬件建设的事也就见怪不怪了。
(二)借助社会力量,实现农村教育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在教育上的投入,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实现了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可以通过合同承包、服务购买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提供参与农村教育创造条件和空间,实现供给方式多样化;另一方面实现了教育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当前,我国政府对于教育的财政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教育的供给,作为政府教育投入的补充是解决农村教育资金短缺的一剂良方。可以通过政府与社会组织或私人资本合作供给、社会投资、村民自筹等多种筹资方式进行提供,同时国家对捐资、集资办学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或个人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多渠道筹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既是发挥了农村社区和私人组织的作用,也是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极好的补充。
(三)强力推行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对农村教师要强调待遇留人。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比较艰苦,他们理应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作为补偿。因此,可以让农村教师的工资略高于同级别的城市教师,对长期扎根农村的教师要加大教龄补贴,在职称评定、退休年龄上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其次,要大力吸引高素质大学生下乡从教。对各高校优秀师范类毕业生志愿下乡从教的,要给予一定奖励,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最后,实行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加强城乡师资交流,从而真正实现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四)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很多农村中学的教师消极怠工,不愿深入研究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究其原因,是因为实行绩效评价以来,由于制度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学校单纯地按照教职工的职称评定绩效,从而忽视了教师承担课程的数量和地位。这种“一刀切”的方式影响了部分老师的积极性。因此,完善教师考评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刻不容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力争将二者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做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从而提高不同职称级别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胡林.浅析西部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
[2]刘宗宝.浅论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北京电力专科高等学校学报,2010(9)
调查时间:XX年**月**日
调查对象:城乡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
实施人:***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危机。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几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义相对于一些所居住的区域远没有普及,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各地政府在这种“普及”的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和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大学率的反弹,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大学率高于城市,农村教育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的比例高。
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之后到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之前XX年间,还是有很多儿童未上小学,小学阶段失学,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及初中阶段失学的人,这么多人的显然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存在,因此有青少年犯罪,是因为处在低文化层,这些事实尤其需要教育行政官们的深刻反思,同时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面耀眼刺骨的镜子。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一)教师分布不合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而及分化严重,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全区还有上百计划外教师即无法保证质量,又加重乡、村及村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教师减损严重,补充困难
因为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师都往其他方面去发展,因而教师从而减少而现在教师工资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在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入学高峰,教师严重缺,而区域财政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情况是一方面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二)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很多课程都因为设施而减少上课,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法创新。
(三)农村教育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学校好于乡镇教师及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资源分布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城市教育资源总是被政府满足而农村教育资源是那么的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农村的活动设备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则是多种多样,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解决问题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源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来反,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五)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院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五、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为了缩小地区间的教育差距,更好的解决教育均衡的问题,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的通知》,启动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工程要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实施,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此后国家共投资110多亿元,经过5年的持续努力,“农远工程”实现了把教育资源送到每一所农村学校的既定目标,在贵州、云南、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配备了440142套教学光盘播放设备,264905套卫星教学收视设备,40858套计算机教室,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校”。②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给农村的教育带来了希望,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条件。工程建成实施已好几年,在推动教育均衡方面实际作用如何?本研究以贵州安顺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以期了解“农远工程”在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均衡方面的作用。
1 贵州省安顺市农远工程应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为了解贵州省安顺市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现状,在综合考虑地方环境、地方经济、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分层次的选取了安顺市西秀区、关岭县、紫云县并随机抽取不同模式的共计27所作为调查对象。
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农远工程”相关文献、资料,掌握目前“农远工程”研究现状,为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实地走访了几所教学点,对农远工程资源的应用进行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教师问卷和访谈提纲,采用现场发放和委托项目学校发放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68份,回收率99.26 %,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95.15%。
1.2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
(1)教师基本信息统计。教师的年龄可以间接说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此项调查主要针对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表1)教师的年龄较合理,学历比例中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有64.15%,说明参与调查的学校,拥有较好的学历结构和教师队伍。
(2)教师使用农远资源的态度及应用状况。在使用“农远资源”上课的态度调查项中47.17%的教师表示非常愿意使用,50.94%的教师表示愿意使用,只有1.88%的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在“农远工程”对您的教学作用的调查项中,75.47%的教师认为农远资源使用对教学有较大的作用,20.75%的教师认为作用一般,只有3.77%的教师认为没多大作用;79.24%的教师认为“农远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使用农远资源上课的节数较低,一半以上的教师每周只使用1~2节;使用最多的农远资源是多媒体课件,其次是多媒体素材、教学案例设计;制约教师使用农远资源的因素依次为硬件设施不足、素材陈旧更新较慢、数量多但优质的资源相对较少。
(3)教师培训及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统计显示教师都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主要是参加校级培训,大多数教师认为培训效果一般。多数教师对Word、Excel、PowerPoint等办公自动化软件能较好的应用,对图片、音视频处理、Flash等难度稍大的操作则只能一般使用,或是基本不会;大多数教师对基于问题的学习比较了解,尚能应用,但较少使用网络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模式。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进行调查,教师在教育技术这一项的调查统计平均得分均在4分以下,从整体情况来说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还需加强。
2 农远工程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
2.1 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化办学条件
硬件设施是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从2003年开始经过五年的努力农远工程建设完成,目前贵州省安顺市已建成338个光盘教学点,980个卫星教学收视点,96个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室,共计1414个农远项目点。“农远工程”硬件环境建设有效地解决了贵州安顺农村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使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初步形成,改善了农村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同时,在软件方面,建成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网,国家基础教网,贵州省远程资源网,这些资源网有北师大版、人教版等多种教材版本教学资源,涵盖小学与初中所有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改善了农村信息资源极度匮乏的状况。
2.2 促进了农村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农远工程实施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把先进的教育观念、优质的教育资源、科学的教学方法传输到农村地区,促进农村的教育教学改革。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相对闭塞,外出接受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农远工程&
--------- rdquo;通过光盘、“示范课例”、“教学资源”、“作文天地”等栏目把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及时地送到了广大农村中小学,这些资源中不仅有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还有相应的课件、教案设计、试卷,为农村中小学提供了教学范本,据调查98.43%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使用农远资源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从单调的文本呈现方式变为多媒体的显示方式,“农远工程”给农村中小学带去了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农村传统单调的教育方法、学习方式,通过使用教师学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潜移化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村教师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农村的教育改革和教育。
2.3 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高教师素质
由于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信息相对封闭,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利用网络等方式进行职后学习的能力相对较差。农远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构建起了一个崭新的教育环境,不仅提供了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且带来了新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的理念,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都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农远工程”本身通过信息化的途径与手段,提供优质教育信息资源,使教师切身感受到信息化的优势,扩大了教师视野、增长了教师见识,激发了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农远工程”本身也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要想利用“农远工程”进行教学,就必需掌握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必需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能力,农远前期工程培训中完成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省、市、县三级培训,保证每一所学校都至少有一位掌握计算机、网络和卫星IP资源接收基础知识和能力的教师,后期又采取各种方式对教师进行了培训,这些培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提高。
3 提升“农远工程”应用效益,更好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
3.1 继续对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硬件设备进行建设
“农远工程”实施已经近10年,对于硬件的应用周期来说,已到了设备故障的高发期和设备更新期,从农村学校的调查来看,设备故障影响了教师的使用,有时学校因没有几百元的维修经费而影响上万元设备的使用,特别是有的学校还存计算机教室计算机台数不能满足教学需要的问题,为继续发挥“农远工程”的优势,应积极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引导社会参与,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的路径,拓宽资金的来源渠道,争取国家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对边远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支持,增加拨款和补助的比例。在地方财政中设立专项资金,通过拨款、奖励、补助、贷款等形式增加投入。③加强硬件设备的建设和保证足够的维护、维修资金,完善学校信息化环境建设,为促进区域内教育均衡提供硬件条件。
3.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缩小教师资源差距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近年来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轮岗支教”、“区域联聘”等多种制度解决师资均衡的问题,这一系列的措施对区域内教师均衡配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从整体来看效果甚微,城镇选派的教师到农村支教1~2年,一般承担的教学任务较少,最终也要回到原来的学校任教,农村中小学的师资结构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只有加强农村中小学自身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应加强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养,为其创造更多的科研、进修机会,培养本土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熟悉、理解学生,能体会他们的情感需求,在农村的教学中更能稳定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一半以上的教师每周使用农远资源上课的节数为1~2节,使用节数较低,除受设备的限制因素外,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问题也是导致使用效率较低的原因之一,所以有针对性的制定适合区域内农远教师的“订单式”培养计划,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一支主动地、自觉地、创造性地应用“农远资源”的教师队伍,使“农远工程”能应用到常态的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出“农远工程”的应用效益,促进教育均衡的发展。
3.3 加强适用的区域性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农远工程”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进一步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农远工程”的应用是现代远程教育与农村教育不断融合与生成的过程。④调查统计发现67.92%教师认为学校下载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丰富,但43.4%的教师认为实际可用的不多,限制了资源的应用,没有发挥以资源带应用的作用,导致这一结果主要是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存在极大差异,而“农远工程”资源针对面广,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所以根据地方实际,通过对资源鉴别吸收,二次加工,形成能够真正能满足农村教育内在需要的、符合地方实际数字化资源,使数字化资源真正融入、有效渗透到农村教育中,使农村教育发生改变,得以发展。
农远工程实施近10年,各地都采取了多种手段比如优质课评比、成果展播、与奖金职称挂勾等多种手段促进资源使用,农远数字化资源在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加工”,农远资源得到了吸收和改造,加强对改造后的资源收集,形成区域内共享、适用的资源,真正促进区域内优质资源共享。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状;对策
Discussion on the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Lu Xiuhong
【Abstract】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in rural western rural children to bring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but how to let every child can enjoy the high quality education resources is a new subje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survey of current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in th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d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in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
引言
2003年以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共同开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对我国的农村中小学投入了大量的教育经费。此项工程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现代远程教育关系着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以深入学校,,对广西某县辖区内的部分中小学展开调查,现将中小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一些对策进行了阐述。
1 农村中小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
1.1 教学的软硬件方面:在镇一级的学校, 按照模式三的配置,有多媒体教室一个,电脑30台,在村一级的小学,按模式二的配置, 有大彩电一两台, 电脑几台, 所有配置组合起来, 可供教师真正利用远程资源上课的教室就只有一到两个, 但一所学校的年级, 少说也有十几个班级, 这么多班共用一两套远程教育设备, 显然设备严重不足, 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初步统计, 每门主要学科真正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的课时不到五节课时。只有在学校搞一些大型教研活动中, 远程教育设备才能真正派上用场。
在一些村小学分校, 远程教育设备更是落后。按模式一进行配置,有的学校甚至没有配置。 配置的学校也只有一台大彩电、电脑一台,很多主要学科的教师一学期也难使用一次。因为学校没有一台上网的电脑, 更谈不上网下载课程资源了, 所以要想制作一张教学碟片, 根本就不具备应有的条件, 教师自己不能自主开发各种教育资源, 也就谈不上远程教育了。
1.2 教育教学资源方面。 远程教育资源虽然很多,但缺乏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不同类型教师和学生资源需求(包括现实需求、潜在需求、发展需求),资源的集成共享和开发建设与各类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特别是农村的学生起点还是比较低,我们的资源建设更多考虑的还是课堂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资源需求,则考虑得很少。目前的资源不论是项目配发的,还是市场上能够看到的,包括自主开发的,充分考虑农村学校,适应农村学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还是很少。
1.3 学校和教师对远程教育的意识和态度方面:部分学校对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开展工作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
每年学校虽然成立了领导小组, 但没有履行好相应的职责, 常常形成“ 说起来重要, 学起来次要, 考起来不要” 的局面, 对远教工作的关心只是流于形式。上级来工作的开展情况,学校也是临时抽调一些老师制造材料应付上级检查。到2008年, 全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都将成为远程教育项目学校,可截止到目前, 项目学校仍有相当一部分的教师不完全清楚国家实施“ 农远工程” 究竟有什么意义, “ 农远工程” 究竟为“ 何物” , 它究竟能为教学带来什么, 有什么利用价值等。
1.4 师资队伍严重不足:在所调查的4所中学中,虽然都有专职的远程教育设备的管理员,但大多是“半路出家”。当前,仅靠师范院校培养的科班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师资的需求。很多农村学校根本就没有信息技术教师, 而且学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巫待提高。
2 农村中小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对策
资源短缺、资金不足、对远程教育认识不够、师资水平不高等突出的问题,这些是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问题。要使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必须让项目学校全体教师明确国家实施“ 农远项目” 的目的、意义和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一些对策:
2.1 加大远程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投入,拓宽思路,多渠道筹措经费是发展此项目的后勤保障,有计划地配备配套,这样既做到专款专用,又能避免学校有硬件无软件或有软件无硬件的现象。
2.2 加强学校和教师对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 目的、意义和指导思想的认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是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教育体制和学习型社会的一项基础工程。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彻底摒弃传统教育观,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理论出发,实施教学改革。
2.3 加强师资培训, 提高教师积极性和使用能力:要提高边远农村小学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要利用好已有的远程教育资源 抓好对教师的培训。首先是加强全员培训,其次是抓好专题培训,对不同学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教师合理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创造性地使用资源,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
2.4 提高认识,创建新的教学环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现代远程教育的个别化教学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和学生借助多媒体网络的交往和对话。显然在远程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角色都发生了变化,教师从单纯的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设计教学为主,从权威的灌输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主要起到引导和启发的作用;学生也从传统教学中单纯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自觉主动地探索,充分发挥学习主体性和创造性。
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形式更加活跃,多媒体技术制作的教学软件,可以真正地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根据自己的程度和需要选择软件进行学习。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采取措施,随时修改教学内容,变动课程软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使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景,将学生在生活中许多视而不见的物事及现象,借助声音、图像、动画等模拟手段呈示学生,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拓展想像空间,让学生在大量形象具体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触发灵感,促进思维的顿悟,形成直觉判断。有利于创造思维的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