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6: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管理模块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论文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化,教学,探讨
1、项目的研究意义
工程项目管理是以工程建设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计算机应用为手段,结合行为科学、系统工程、网络技术和价值工程等研究方法的一门完整学科,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及政策性强等特点。虽然,我校(湖南工学院)2011年才正式开设工程管理本科专业,但工程项目管理授课历史已数十余年。该课程自开设以来,一直作为工程管理及其相关专业如“工程造价”、“工程监理”、的核心课程,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技术、等本、专科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
目前,我校工程项目管理的授课教师已形成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学团队,加之授课教师有些来自企业、并具有较高学历,积累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日趋成熟和完善。这些条件的形成和完善都为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块化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切割为若干模块,并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考核方式更加合理、公平。改革后的考核模式,由原来的一考定“终身”变为“块块皆重要”,由“重记忆”变为重思考”,由对整个学期学习内容重点的“死记硬背”到每个模块的理解掌握,使考核的量和质发生了变化。模块化考核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考核,技能答辩问题灵活,气氛轻松 , 使考试环境得以改善。
实行模块化教学后,更能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由于各个模块知识点相对独立,授课内容与章节顺序可以错开,使各平行班在教学中授课内容、实训操作和技能考核在时间上相互错开,教学资源就可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实习安排,避免在同一时间几个班开设同一实训内容引起的冲突。
2、模块教学的主要特点
为了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于1993年引进了模块教学,其主要特点有:
(1)强调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教学以学生为主,教师仅是学生学习中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学习什么、需要学习什么,帮助学生安排活动情境,指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师要树立“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观念,大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学习和展现自己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3)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一个模块可以是一个单元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知识,可以是几个单元组合。小模块组合成了大模块,大模块可以组成更大的模块,一环套一环。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由学期末的反馈变成模块的反馈,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4)模块化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块教学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与未来所从事职业相适应的能力,成为应用型人才。
3、本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内容
(1)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模块化划分,研究每个子模块之间的关联,分析其可行性;
(2)对各个平行班级的授课内容、实训安排进行交叉进行排列,研究该课程采用模块化后对其他课程设置的影响,以及协调与解决的工作思路;
(3)课程考试改革的理论支持;
(4)工程项目管理录像需要更新的内容,进行拍摄单位及地点的选择。
4、本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研究目标
将改进课程教学方法作为核心,对比目前的教学模式,采用模块化教学后,该课程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2)进一步强化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素质,及时与现场新技术、新设备接轨;
(3)通过更新教学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录像、课件),使学生及时掌握新设备、新技术
(4)理论授课、课外实训、技能考核在时间上错开,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5)改革考试模式,每一独立模块单独进行考试,改变了原来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变成“块块皆重要”。
5、本课程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步骤
(1)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密切结合:按照校企联合共同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实践教学体系和实习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确定土木工程管理专业面向“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边研究边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2)通过走访相关企业,分析本课程目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与用人企业存在的差距,并进行完善;
(3)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方式,由土木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评价本课程在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合理建议;
(4)与教研室成员共同更新本课程的教学课件,并构建针对学生毕业之后执业资格考试题库。
(5)结合本课程所涉及就业岗位,更新并编写相关教材。
总之,工程项目管理模块化教学,是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与用人企业合作的体现。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自觉地、积极地参与进去,自己动手动脑,以达到教学培训的预期目标;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建筑行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企业输送大量合格毕业生,进一步提升本专业在建筑企业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李梦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关键词:ERP工程;转资;流程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1
在财务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提出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工程项目全过程包括投资阶段、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运营阶段,每个阶段又包含了若干个环节和步骤。工程项目完工转资是项目管理与固定资产管理衔接的关键点,意味着项目管理寿命周期的结束,同时又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起点,对固定资产的后续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于ERP系统的工程完工转资是把项目建设看作资产形成的过程,从建设源头抓起,将资产管理前移到项目设计阶段,实现从设计到报废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
一、基于ERP系统的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ERP系统实现的管理功能:
企业资源计划(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者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主要特点是集成性、模块化、功能性、开放性、适应性。在项目管理的整个链条中,涉及的系统模块有财务管理、项目管理、设备管理和物资管理等四大模块。
财务管理模块实现了项目成本的自动归集,在工程物资发料、劳务服务确认服务进度后项目成本自动归集到项目中,实现了物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统一。
项目管理模块实现了项目从前期立项阶段创建项目编码,便于项目信息的跟踪与追溯。项目前期费用纳入全面预算管理,明确了与规范前期费用处理流程。对项目立项、施工设计、施工管理和竣工结算全过程管控,加强了项目的事前预算、事中管控和事后分析。依据项目需求发料,实时进行项目成本归依,实现物资、服务与财务的信息联动,从而实现项目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统一。
设备管理模块实现设备和资产集成,实现了资产账、卡和物的一致。
物资管理模块与项目模块集成,采购的全过程受项目预算控制,采购执行过程的信息在物资部门和使用部门实现共享。与财务模块集成,在系统中收发货后,自动生成财务凭证,确保物料账与财务账一致。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行工程财务管理不适应ERP系统精细化要求。企业在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工程财务管理实际情况不适应ERP系统的工程完工转资要求。例如存在待摊基建支出中相关费用没有核算到具体管理对象;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相互混淆;在工程竣工决算报表编制方面,竣工决算报表编审时间过长;待摊基建支出和辅助设施工程中的费用分摊规则不明确;竣工决算报表编制不规范;在工程成本控制方面,财务部门对工程成本过程管理和控制缺乏有效措施,财务部门参与工程投资估算、招投标方案及合同等审查程度低,对工程成本的动态监控较弱。通过ERP系统实现的工程完工转资存在工程项目形成的大量固定资产卡片要如何快捷进行主数据维护,工程项目在建设期间发生的设备及费用如何结转到固定资产卡片上,费用分摊方式如何选择等问题。
二是转资过程中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在工程完工转资过程中涉及到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物资供应部门、施工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设备运行保管部门等。各项目相关部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未意识到在ERP系统中企业内部上一个环节业务会对下一个环节业务所产生的影响。存在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转资资料传递迟缓、集成数据失真,工程完工形成的资产清册与设备系统中的设备对应关系不够等问题。
三、基于ERP系统的工程项目完工转资管理提升
1.加强前端业务协同,推动工程管理关口前移。ERP系统实施后,除收付款凭证外,许多业务凭证将直接在前端业务模块中产生。工程管理部门录入的业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核算的要求,物资部门提供的设备清册要与固定资产目录建立对应关系,对于不形成固定资产的附属设备、备品备件要能正确区分。这就要求财务与业务部门紧密配合,做好知识的相互转移。财务部门人员要加强对前端业务操作人员的指导,甚至共同参与一些规则和标准的建立,推动基建成本管理关口前移。
2.规范工程项目核算,夯实工程财务基础。财务部门要按初设概算口径设置会计核算对象,并根据不同的费用内容设置明细科目;要规范项目核算的内容;对待摊基建支出费用,要按照管理对象进行归集和明细核算,不得相互混淆。推行执行概算管理,严格工程资金支付。项目建设管理单位的工程部门根据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录入能够反映项目工程量的业务数据。
3.科学定义各类费用的分摊标准,通过系统生成竣工决算报表。为通过ERP系统完成竣工决算报表的编制和最终资产价值量的确认,工程财务人员应事先依照预规和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对于构成资产最终价值的建筑费用、安装费用及待摊基建支出的各项内容,定义具体的分摊对象和比例,在ERP系统中进行设置,实现工程目竣工后生成竣工决算报表。
4.优化工程项目转资流程。ERP系统运行实施后,工程完工转资由原来的“完工-投运-工程决算-财务决算-工程转资-资产清册-建固定资产卡片”,变更为工程完工转资前先由资产专责在ERP系统中维护固定资产主数据,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后,再由工程专责维护转资结算规则(即分摊工程费用到资产卡片上),通过成本结转,完成固定资产价值维护。
5.明确转资过程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项目管理部门:检查项目定义、WBS,及影响项目竣工决算的其他参数;完成建筑合同申请及合同的创建;完成设备采购申请及审批;完成其他费用的服务合同录入;及时编制工程决算书;提供竣工决算报告;与设备管理部门协同,准确提供资产清册。
物资供应部门:确认工程领料完毕并与施工单位及项目管理部门核对确认,在ERP系统中完成收发货。
资产实物管理部门:工程项目验收投运后,在ERP系统设备管理模块中维护设备数据,使系统内生产运行设备具有唯一设备ID号;配合项目管理部门完善固定资产移交清册数据维护。
财务部门:审核项目部门提交的固定资产清册,对完工项目物资收况进行审核;全面掌控完工工程项目概预算执行情况、工程成本费用发生情况、工程决算情况以及审计报告、审计调整情况等;对工程费用在ERP系统中按一定规则进行准确分摊,准确形成的固定资产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工程评定和分析 设计与实现
1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是衡量水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水利工程项目各方信息化水平、业务水平与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对于促进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政、规范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各方行为,提高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效率,实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有效监控,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满足社会公众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的需要,指导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全面、有序地推进。规范化、信息化,全面管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各方及从业人员等均具有重要意义。贵州地处山区,喀斯特岩溶地貌分布广泛,水利工程往往具有分布零星、规模小、位置偏远、交通条件相对较差、施工主要以半机械化或纯人力施工居多等特点。因此,针对贵州地区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系统应兼顾本地区水利工程建设的特点,因地制宜,深入展开调查研究,开发出一套具有贵州特色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才能更准确、高效的为贵州省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2 系统需求分析
本系统主要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按照功能性需求来看,应主要具备:工程注册管理、目标管控、组织管理、过程控制、质量管理与监督、材料测试与检验、设备检测与检验、质量事故管理、检测工具、文档管理、管理规程等几个方面。
(1)工程注册管理包括监理、施工、检测、设计单位在开工前的资料信息。(2)质量目标管理主要内容有: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和质量控制点的重视。(3)质量组织管理,本系统设计时建立了组织机构图和质量责任矩阵图功能,不同的操作权限,对应不同的责任矩阵图,权责分明。(4)工程质量的过程控制,对工程项目制定进度计划,并在工程开展过程中的不同时期进行进度控制。(5)工程质量的成本控制,为了保证工程成本的最小化,达到节约工程总投入的目的。必须分阶段对工程成本进行控制,只要包括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工程鉴别成本和工程质量预防成本等。(6)分析与检测工具,本次设计包括了一套全面的质量分析工具,如分层排列图、直方图、因果关系图、控制图、抽样检验和相关分析等质量图形分析工具。(7)文档归档。在文档管理模块中,可提供优质、高效和系统的文档管理功能。(8)规程管理。本功能模块主要提供标准规范,技术要求,单元工程划分表等功能。(9)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中,管理员被赋予设置系统用户和系统权限,以及不同子功能模块的操作权限及分配工作,使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以保证。
3 系统总体结构
系统支持单位、个人数据的上报、审批,项目质量管理数据的流转。不同用户都可以在浏览器上操作,数据集中保存在中心数据库上。在使用方式上,根据不同的使用环境,用户可以有2种方式访问系统: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也可以通过终端设备访问系统。终端设备绑定用户信息,为用户提供更加强大的功能和更加丰富、友好的界面,用户只要打开终端设备就可以访问本系统。通过终端设备访问,由于绑定用户信息,其安全性更强。系统主要采用C#语言开发,开发环境选用VisualStudio2008集成开发环境,数据库选用
SQLServer2005。采用B/S结构和在线服务的模式,将政府质量监督机构、项目法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单位及相关人员等集成于一个网络平台上,协同、高效地处理各类业务。图1为系统总体结构图。
4 系统数据库设计
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系统需要建立的数据库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工程信息数据库、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数据库、承包单位质量管理数据库、设计单位质量管理数据库、监理单位质量管理数据库、建设单位质量管理数据库等以及水利工程合同段信息和施工工艺检查内容及要求信息表等。鉴于适用范围与字典结构的难以程度,综合考虑。
5 系统详细设计和实现
5.1 系统模块设计
按模块化程序设计思想,系统功能模块主要有基本信息管理模块、质量监督模块、查询分析模块、质量检测模块、质量检查模块、质量评定模块、查询分析模块、统计报表模块、法律法规模块、档案管理模块、预警提醒模块和系统管理模块等。
质量评定模块包括单元工程质量评定、分布工程质量评定、单位工程质量评定和工程项目质量评定等内容。质量评定模块的功能是建立动态数组、输入信息、并通过层次分析的办法计算出各子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打分权重,进行质量评定并输出结果,它的程序框图如图2。
查询分析模块的功能是对项目质量信息完成各种查询,并根据所查询的质量评定结果,对工程质量的阶段性工作进行分析,客观地反映阶段性工程质量成果,并分析其薄弱环节,提出需要整改的单元工程、分部工程、单位工程的内容。访问引擎采用C++语言,在VS2008环境下开发实现,因此对于查询插件的接口采用C接口标准定义。C标准接口相对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可以为其他语言调用。查询插件共设计7个主要功能接口,用于实现该插件主要功能。
具体查询功能接口主要包括分配任务、获取任务状态、设置数据回传接口、取消任务四个接口。具体功能的一般查询流程如下:(1)首先由插件管理模块调用分配任务模块,将具体的查询任务派发给当前插件;(2)然后,插件进行具体的查询操作,并将查询到的数据进行临时存储;(3)调用者以轮询模式,不断查询任务状态,由插件根据当前的查询进度不断反馈任务状态;(4)调用者发现任务执行完毕,即可设置数据回调接口,让插件将查询到的数据反馈给插件管理模块。该操作也可以在分配任务完成后,立即调用,这样数据查询完成后可立即自动返回数据;(5)对于所有下发的任务命令,可以通过取消任务指令,让查询插件不再进行后续的查询行为。
在插件的设计过程中,考虑了部分后续数据分析业务的设计要求,架构设计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查询分析主要目的是完成项目质量信息的各种查询,查询界面如图3所示。
5.2 用户登录的设计与实现
当服务器和相应的数据被正确连接后,用户就会进入登录模块,登陆模块对用户的身份信息进行验证正确后,才可进入系统。当系统读取的用户名和密码与数据库管理员的记录相符合时,并同时进行密码验证正确后,方可进入系统的主程序,此外,系统将提示用户“登陆用户名或者密码错误”。系统设计时,要求用户输入的用户名必须是6为有效数字或英文字母(区分大小写)与阿拉伯数字的组合,要求密码为8位,采用数字或英文字母(区分大小写)与阿拉伯数字组合,来实现保密和安全的需要。
系统的主界面分为三个部分,最上面一条,界面的左边和界面的右边。最上面的一条显示系统名称,当前用户名、角色、工程项目名称,还有四个快捷按钮,分别为“返回首页”、“选择工程”、“修改密码”、“退出系统”;界面的左边是系统的功能树,单击相应的菜单项可以选择相应的功能。
6 结语
系统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的政府机构、项目法人、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检测单位等集成于一个协同的信息平台,达到信息共享、提高效率、进一步提高水利工程的质量。系统运行正常、稳定,可较好的实现相关功能,评定结果准确,系统同时实现了水利水电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相关的流程系统化、管理和数据的规范化及标准化的要求。具有完善和健壮的特点,软件用户需求分析较为合理,达到了设计的要求。实用性较强。
通过实际应用表明,系统可以起到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各个流程进行严密的控制,初步实现了水利工程质量监督和管理过程的动态和分步控制,管理者可以根据系统的评定及查询分析结果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工程的建设质量,降低工程管理的成本。
参考文献:
[1]周勇.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2]李坤.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成都:四川大学,2005.
[3]杨晓云.天津市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天津大学,2006.
[4]王战友.三防工程数据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4.
[5]刘伟.层次分析法在工程装备的战时保障辅助决策系统中的应用[J].现代机械,2005,6:72-73.
关键字:电力工程;招标与投标;工程量清单;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的颁布和正式实施,成功地将国际上行之有效的采购方式引入我国建设市场。随后我国《电力建设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送电线路工程》的正式出版和发行,标志着我国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标志了电力行业的工程建设计价方式将开始发生变化,将由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逐步转向清单计价模式。
1 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电力工程招标与投标管理的作用
1.1 有利于加强合同管理
在传统的电力工程招标与投标管理中,施工单位常常以低价投标的手段以获取标的,而在电力工程竣工后又以高索赔的方式谋取高额利润,将现场签证、设计变更以及技术措施费用作为索赔的重要内容。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电力工程招标与投标管理,其单项工程综合单价由于不会因施工难易程度、数量变化、技术差异、取费变化而产生变化,因而有利于强化电力工程合同管理,有效地遏制了不合理的索赔行为。
1.2 有利于分散风险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为招标与投标双方的工程管理创建了一个公平、公开的合作环境。在该计价模式中,其清单数量是暂定的,结算时必须按照实际产生数进行调整。但是,单价是固定不变,不可以随着工程量的变动而调整,该部分产生的报价风险只能由投标人承担。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对于招标与投标双方而言,不仅体现了招标与投标工作的严谨性和严肃性,更增强了双方对工程管理的责任感,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质量。
1.3 有利于优化配置资源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构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招标与投标的形式优化选择中标单位,并以合同形式最终确定工程造价。该合同定价不是施工单位的自行定价,也不是电力企业随意出价,而是通过报价竞争最终得以确定。这样使得投标单位和电力企业处于平等的地位,完全遵循于市场运行规则公开竞标。在此情况下,有利于提高电力工程质量,促进投标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通过优化配置各类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竞标优势,实现资源的最大使用效益。
2 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与投标的优点
与以往传统的定额计价模式相比,该模式下的招标与投标优点如下:其一,能够使竞争变得更加平等。工程量清单为所有的投标者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平台,在工程量相同的条件下,竞标企业可按照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报价,这非常符合商品交换的原则,从而有助于业主在竞争中获得最优的工程造价;其二,充分体现出了竞争的要求。就招标与投标而言,其本身便属于竞争的过程,如果投标者可以按照招标者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对各个单价进行填写的话,一旦价格报得过高,便无法中标,若是价格过低,则有可能导致亏本,这样能够使竞争更加公平,完全符合招标与投标的最终目的;其三,有助于中标企业控制成本。对于中标企业而言,其可以按照中标价格以及投标文件中的承诺,对成本和利润进行详细分析、综合考虑,制定最优的施工方案,有利于确保施工进度和工程质量;其四,有利于业主方对总体投资进行有效控制。在以施工图纸对预算进行计价时,业主方对于因设计变更造成的工程造价变化不会过于敏感,只有在竣工结算时才会知道变更对投资预算的影响,而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只要设计发生变更业务方立即便会获悉这一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这样便可以决定出最为适合的方法。
3 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电力工程招标与投标管理系统设计
3.1 工程管理模块
用户每个工程数据以文件形式建立与保存,工程管理参照资源管理器的模式进行管理,用户可以建立多级目录保存和管理各个工程,提供工程数据交换、历史工程数据利用等功能。
3.2 工程量清单录入模块
实现工程项目清单的管理、录入及维护功能.采用两种方式录入工程量清单,一是人机交互手工方式录入;二是建立清单规范标准库,分类录入清单编号、工作内容以及所属定额和材料;设计清单子项、工作内容、定额、材料等条目增加、插入、删除、复制和粘贴功能;设计费率计算模板,用于计算管理费和利润;设计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逐级统计功能,得到对应的综合单价。
3.3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块
根据综合单价法设计相应的运算和统计方法,设计数据传递机制,实现工程项目总表自动汇总;建立项目指引,存为用户清单模板;设计人工工日、材料和机械台班自动汇总功能;设计用户区分主要材料和甲方供应材料,按照材料价格、费用或名称等进行排序功能。
3.4 工程量清单计价报表模块
设计方便招标与投标使用的报表体系,实现模块化和标准化,完成清单计价所需各种表格预览和打印功能;提供报表输出为其它格式(如Excel)数据的功能。
3.5 基础数据管理模块
完成清单计价所需各种基础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有定额库、材料价格库及设备库等基础数据,提供建立、管理企业定额数据、材料价格数据、设备价格数据功能;采用量价分离的形式建立单项工程定额消耗量数据库,价格库的价格可随市场情况波动,反映最新的信息,用户在招标与投标时可采用价格库的价格信息,也可通过市场进一步询价。
该系统在分析设计时引入完整的项目管理思想,考虑了预算人员与管理者(招标)的实际工作需要,软件中许多右键功能菜单来源于实际工作,从软件的易用性与灵活性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由于电力行业的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定额,仍然采用行业定额的实际情况,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标与投标管理系统中,充分考虑了与原有预算定额计价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满足不同报价策略的费用分摊方式设计、适应招标与投标需要灵活性强的报表管理成为该系统的特色.中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要适应市场的竞争,必须由过去的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研制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招标与投标管理系统成为当务之急。在电力行业即将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之时,进一步完善招标与投标管理系统功能,研制开发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全面造价管理软件,实行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 结论
总而言之,电力工程招标与投标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为了进一步确保业主方和投标方的利益,应当不断加强工程量清单模式下的招标与投标管理工作。这不仅是电力工程造价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同时也会对电力建设市场中的各方形成非常深远的影响,有助于推动电力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凯.程胜喻.建波.基于新版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模式下的业主招标与投标管理研究[A].重庆市电机工程学会2010 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10)
[2]杨国普.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招标存在的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探讨[J].广东建材.2009(6)
[3]段朝霞.雷兵山.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高校工程招标管理的思考[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2)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不同的发展导向,经历了不同发展道路一为政治服务升学导向、就业导向等。现阶段教育部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类院校建设是有其深刻的理论依据的。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理论依据
(一)劳动市场足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的出发点
一个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不仅取决于该国的教育制度,更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该国的劳动就业制度。我国《职业教育法》的立法依据不但有《教育法》,还有《劳动法》。劳动市场对职业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具有决定性作用,表现在一个方面:第一,体系的从属性。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劳动市场体系决定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宽窄是由社会劳动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决定的,教育层次也是由社会人才结构决定的职业教育采取学校式还是校企合作式办学模式也同样是由企业内部劳动市场和外部劳动市场的不同比重决定的。第二,需求的决定性。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决定的,前者对后者的适应,才会实现职业教育真正的质量和效益。第三,政策的导向性。劳动就业政策历来是职业教育的社会驱动力,它也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就业政策设定了就业的“门槛”,规定了职业岗位资格,不仅对劳动者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用人单位也提出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政策不仅保护了劳动者的权益也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
(二)就业足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结合点
职业教育如何服务经济社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伞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这四个服务,反映了现实的要求也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四个服务可分为对经济社会服务和为个人的服务,在为经济社会服务中又可以分为直接服务和间接服务。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通过培养劳动力和吸收劳动力而发生的。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的直接服务是有限的,其主要是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而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的;为个人服务也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就业、再就业及提高就业质量来体现。因此,为促进就业、再就业服务就成为了四个服务的核心,成为其他三个服务的前提条件。职业教育可以通过推广科研成果、校办产业、咨询服务直接为经济社会服务,但是进行这些活动的目的仍然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或创业)率和就业质量来。既然就业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结合点,职业学校就必须抓住这个结合点不放,要抓好这个结合点,就必须找准经济的增长点,尤其是地方经济增长点。
(三)就业是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平衡点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无疑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全面的、多样化。同样,职业教育关系着个人的生存、发展,所以个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由于个人需求的主观性和社会需求的客观性,两者往往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职业教育到底应向社会需求还是个人需求倾斜,历来是学者争论的焦点,也是政策制定者和计划者的两难选择。尽管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两种不同的倾斜都存在,但都不能简单地照搬。我们认为,无论个人需求还是社会需求都只能通过就业来实现。从共同的效果出发,我们就在这两种需求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能否顺利就业、较好地就业。当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相冲突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必须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通过成功的就业来达到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平衡。长期以来,职业学校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课时比例、理论和实践课的比例、专业口径的宽窄上始终在寻求平衡,其实合理的平衡标准就是能否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是职教宏观政策的本特点
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存在的紧密的内在联系,使得成功的职业教育宏观决策多数是劳动就业与教育政策的组合。表现之一是形成政策合力,如,世纪20世纪80年代初的“先培训、后就业”政策,就使教育部门与劳动部门的相关政策相得益彰。表现之二是两种政策相互促进对方的事业发展,如,劳动部门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积极的劳动市场政策;教育部门把就业准人政策作为自身发展的社会推动力。表现之一是职业教育部门把劳动部门的一个重要政策目标——就业率,作为评价院校办学效益的第一指标。表现之四是政策扶持目标对象有较大的重合度,如,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部门疏通转移渠道,教育部门提供转移培训;对城市失业职工,劳动部门提供资金购买教育部门提供的再就业培训。表现之五是一些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将教育部与劳动部进行合并,从政策协调的角度实行部门整合。表现之六是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的组合,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困家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要求同时荻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无论从现实需要还是发展规律看都是我国职业教育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的合理选择。而建设类高职院校作为高职院校的一种,更需依据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和岗位针对性,随着我国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和执业注册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建设类专业人才的岗位定位将会越来越明确。通过对建设行k现有岗位进行分析,参照《建设行业技术人员从业资格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和现行执业注册制度,高职土建类专业可按4种类型确定其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1.土建施工类:在土建施工企业从事项目组织、质量控制、材料检测、安全监督、程监理等。主要岗位是建造师助理(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检测实验员、监理员等)。
2.建筑没备类:在土木T程设备安装企业从事设备安装凋试,在城市供水系统、环卫系统从事水质榆测、污水处理。主要岗位是安装建造师助理(安装工程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预算员、水质检验员).
3.经济管理类:在工程施企业从事工程概算、预算、决算,以及投标报价等,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事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在房地产管理部¨从事物业管删等工作,主要岗位是造价师助理、物业管理员等。
4.建筑艺术类:在设计单位从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建筑装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等工作,主要岗位是设计师助理。
这些岗位应具备的主要岗位能力是: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与概念;了解相邻专业建筑产品的原理、构造和施工艺熟练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的基本构造、基本施工工艺和质量标准;熟练掌握本专业建筑产品成本计算与控制方法;熟练掌握施工组织设计的原和方法;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具备必要的基层施工人员沟通与调的能力尽管对专业类型的划分和列各类专业毕、世生的就业岗位的确定在理论上和现实中还不尽完善,但对确定各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因此建设类专培养目标可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建设行业生产第一线需要,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鬲等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建没施工企业和建设管理部门从事工程施工、工程管理、工程慨预算、中小型工程设计、工程质量检查、建设监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建设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需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重点,在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重新整合课程内容,按照职眦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技能拓展的不同要求,构建“模块化”的教学内容,每一模块又依职业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确定若干个二级单元课程模块。其中职业文化素质模块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模块教学的目标是形成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如可将职业能力分为:制图与识图能力、施工技术能力、计量计价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根据四大核心能力,对专业课教学体系进行模块化整合,形成了相应的四大教学模块,即:建筑制图识图模块、建筑施工模块、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模块、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块;职业技能拓展模块教学的目标是为学生的专业提升打好基础。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1采用“技能层进”的教学方式代替“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专业课往往按知识体系来组织教学,先学基础的知识,然后逐步深入提高。但在以技能为核心的模块化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单项技能的初级阶段,越是摹础的知识越“没用”,只有随着技能的层进和模块组合的时候才有可能逐渐地接近基础知识。因此,在模块化教学中,知识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倒挣”或者“断层”的状态,学生是在一个接一个的“为什么”中去获取他们所需要的足够的知识。
2采用“项目教学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技能
“项目教学法”足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教学中,所有课程我们均围绕一个真实的项目作为一个共同的同标进行讲授。在实训环节中,如施工方案的编制施组织设计,计量计价实训,模拟招投标中均围绕这个共同的项目展开训练。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机会把课堂搬到工地上,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3.教学过程“案例化”
教学过程“案例化”,是高职教学过程中工学结合的切人点。以“案例”或真实的任务为实习、实训项目,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实习、实洲与工作过程结合起来,真正体现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新的人才培养案制订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硬件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精心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一年左右的顶岗实习,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职业岗位,实现就业“零距离”。
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与学院共同定岗位、定技能、定模块、定内容、定教材、定教法,真正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满意、老师满意、社会肯定的效果。
4考核方式“多样化”
关键词:岗位;职业能力;专业课程;模块
教育是为现实社会提供不同层次素质的人才而服务的。我国的教育机制由基础义务制教育、高中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构成。其中高等教育又分为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研究生教育等阶段,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类型而存在,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使命。这一使命使它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规格。因此,高职院校中《室内设计》专业的教育就应结合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更加科学有效地为行业培养技术应用性的室内设计人才。作为教育者应打破传统本科教育的模式,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建立独特的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室内设计行业对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彻底改革教育思路,变课程教育为模块技能教育。
模块教育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无疑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方向提供了依据。(摘自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 16号)
1.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有别于本科教育的独立教育类型,定位于实施“技术教育”的目标。室内设计作为实用技术类型的专业,更是以培养在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解决艺术与技术、设计与现场中遇到的各类型技术问题与管理问题的人才为目标。是运用理论技术和智力技能共同来工作的,其培养方向与本科和中职院校有很大的区别。教学模式既不能是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不是照搬本科系统的知识教育模式;也不能是普通中专的合并升格。所教所学都应围绕“应用”这一根本目的而进行。相对于本科教育而言,高职教育要体现“职”的类型特色,它的教学模式应以市场对本行业所要求的职业技能为依据,而不是以所学科目的知识体系为依据;相对于中职而言,高职教育又要体现其“高”处,不能忽视了“高教性”的存在,它毕竟属于高等教育序列,无论从职业技能还是职业综合能力来看,其含金量均有所不同。因此,如果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只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而忽视专业基础知识和设计理论,过分强调学生对电脑软件操作的熟练程度,学生掌握的不过是工具的简单运用,文化思想和设计思维不够,会导致办学层次向下游偏移,造成高职院校与技校或培训机构无法区别,弱化了高职教育的竞争优势,制约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2.课程教育的需求:
人才培养是通过科学有效的课程建设实现的。无论我们有怎样的办学方针、教学理念,最终都要通过课程教学去实现和表达。尽管职业教育领域对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已基本认可,但在具体实施阶段仍然以老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堂听课,以作业、考试为考评标准的形式体现,是本科的“压缩版”。学生在校内期间技能、技术得不到系统训练,导致理论和实践“两张皮”。还有的院校把“工学结合”等同于以往的见识实习,这种校外的“放羊式”实习,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跟进制度,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严格的督导,根本体现不出“工学结合”对技能训练的作用,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关于“职业”的目标定位无从实现。
因此,只有把理论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糅合在一起,综合市场需求规划为对应的教学模块,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类型特色。
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专业教育不是本科院校的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而是“知识+技术”的高级技能的训练,注重对某一行业所涉及的岗位(群)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课程的设置与研发应根据市场对行业的要求,以从业人员的能力需求为切入点分析各门课程的本质、核心技能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实用的课程体系。包括从课程的开设,到课程的内容、教学方式的确定,以及对教学条件、教师能力的要求等方方面面,为模块的划分提供依据。
1.课程确立:
建立高职的课程体系要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岗位的工作内容和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所反映出的对任职者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以岗位逻辑关系而非学科逻辑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的设定过程中以技能为核心,以岗位为目标,从有助于学生走向社会为出发点,使之最终能立足于社会。
(1)确定本专业所涉岗位。经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我们可以确立室内设计行业具有可行性的就业岗位,如设计、效果图绘制、施工图绘制、预算、施工、材料等等,学生最初有可能就业的岗位应该是绘图、预算、现场施工,其后可以发展成为设计师、造价师等,待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能成长为设计主管、项目经理等中层管理人员。当然,学院应在学生入校之初就进行相应的职业规划教育,促使学生早日依据自身条件、家庭条件、社会资源等,对今后的职业目标有一个初步的规划,保证学习的有的放矢。
(2)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根据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确定其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进而确定开设课程及教学内容,如施工图绘制岗位需要工作者能够熟练操作AUTOCAD软件,具备一定的制图知识、人体工程学知识、了解工程做法,熟知市场上各类材料的规格及使用方式等等,据此要求可开设制图课、CAD课、构造课、材料课、人体工程学等课程,以合理的开设顺序及实用的教学内容相互配合,可以形成施工图设计、绘制的能力。通过将相关能力要求指向的课程整合在一起,形成教学模块,从而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质。
(3)课程体系设计。根据《室内设计》专业的能力要求显示,设计能力为岗位核心能力,包括设计素养与设计表达能力,以此为导向确定设计类、施工图类、效果图类相关课程为专业核心课,形成核心体系;根据学生成长方向确定设计史类、预算、施工管理类课程为专业拓展课,形成拓展体系;根据设计行业对美学基本素质的要求,确定素描、色彩、构成等课程为基础课,形成基础体系。不同体系成就学生不同的专业技能,三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与职业院校的定位协调一致。
2.课程教学:
(1)课程内容:研究所开课程提供的主要专业内容及学习该门课程要达到的根本目的,即明确为什么学,再确定学什么以及怎么学。只要保证了课程主要内容与能力培养目标指向一致即可。在此过程中可以调整或增减教学内容,如减少一些理论知识的内容和深度,增加实训项目的综合训练,将相关理论知识融入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实例中去,从讲述实例入手,在讲解过程中使需要的理论知识自然地展现出来。这样,既可在学习别人的设计实例中不知不觉掌握理论,又可使理论知识在工程实例中变得有所依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了该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应用,应用的效果如何。而非由老师强制、学生被动地孤立地学习某个设计理论。同时还要更多地加强与平行课程的配合,以及与衔接课程的过渡。更加要求教师有职业培训的全局观念,明白本门课程在职业技能中的位置、作用,为后续课程做好准备工作。
(2)课程位置:不同课程在岗位工作过程中使用的方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有些是必须的基础能力,属于行业入门技能;有些则是核心能力,甚至是发展潜能。应依据课程解决的主要问题、性质、目的,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以及其在工作过程中的位置,确定其开设时间及课时量。涉及入门技能的课程要早开,使学生尽早掌握并可以在后续的专业课学习中使用,继续强化训练;培养核心能力的课程,课时量要加大,课时要长,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始终处于核心能力的培训中;培养学生潜能的课程要在相关基本课程讲授完成,学生具备一定专业素养的情况下设置,才会发挥其可持续发展力。
3、教学方式: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确定教学方式,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调整理论与实训所占比重,加大加强实训演习,通过项目实例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将理论教学以实践实训体现,以实际问题促进理论学习。形成以实训带动理论,以理论提高实训的良性互动模式。
模块划分的依据:
1.市场岗位:
学生在校期间虽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对事业的发展有所展望,但一出校门首先要解决的还是“吃饭”问题,只有自食其力后,才有望实现既定的职业规划目标。因此,胜任基础工作岗位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首要目标,是解决生存问题的物质途径,也是考验教学效果的最有利、最直接的方式。因此,明确本行业市场岗位的状况与类型,是确定职业能力分类,进而划分模块的首要依据。《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能力是对室内空间的设计能力,核心岗位应该是设计师岗位。在掌握了对建筑空间的二度创作能力的基础上,经过一定时间的摸索、积累,也可以参与施工成本预算、施工管理等工作。其后期可以拓展的岗位为预算、工程管理直至自我创业。
2.职业能力:
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的专科学生,要想在如今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尽快找到工作,就必须认清形势,了解社会对本行业的岗位需要,从需求量大、技能要求单一的低端岗位进入,保证毕业伊始就能迈进行业门槛,解决自己的“饭碗”问题,应该是比较务实的、也是必须的教学思路。所以加强学生入门技能的培养,是首要的任务。至于学生在本行业是否能有更好的发展,则取决于对学生的拓展能力的培养。
《室内设计》专业以培养学生空间设计能力为目标,但设计能力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文化水平、知识修养、生活阅历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积累为基础,是一个缓慢的、持续的过程,在校二年半的时间很难提高到一定水平。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初,无法以快速的、显性的方式表现出来。最直接的、低端的切入点是设计能力的表现形式:绘图能力。包括施工图绘制和效果图绘制能力,这两种职业能力对应的工作岗位可以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台阶,帮助学生首先解决生存问题。
在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基础上,学生需要不断地提高培养自身的空间构想能力,空间创造能力以及表述能力,即徒手草图能力,方案设计能力,这是设计师的核心竞争力。
预算是对工程成本控制的手段,投资额度的大小对设计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预算也是工程实施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预算所涉及的造价技能是行业中普遍需求的职业能力,而且要求相对单一,适合很多学生的就业需要。
另外,相对于中职院校,高职学生应具备一定的职业拓展能力,即后期发展潜能。施工管理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自然会对室内工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会对施工环节中产生利益的相关链条有所认知,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及职位的上升,必然会有参与管理的需求。因此,管理能力是学生长期发展必须具备的。
3.课程特点:
《室内设计》专业所有课程依据其自身特点,大致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几类。
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文化素养;专业基础课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课则以培养学生的核心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不同类型的课程培养的方向和目的不同,可以不同的模块分类;而同一类型的课程因其基本方向一致,范畴相关,在模块划分时要体现出关联、衔接及顺序特点。
模块关联:
以低端岗位进入市场,逐步寻求向高端发展的就业模式,对应的职业能力也是从基本职业技能到核心职业技能直至拓展技能的培养方式。因此,模块设置也遵循由低到高,由基本素质到拓展能力的顺序,如以绘图技能为主要方向的施工图模块和效果图模块,相关课程是一些基础专业课,使学生学习起来会觉得简单些。在基础模块学习的基础上进入设计模块,进而展开管理模块的学习,这样的模块学习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促使学生全面掌握市场所需技能。当然,也要注意认真分析同类型模块的并列关系,如施工图模块和效果图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进行学习,有一定美术基础、擅长形象思维的可以偏重效果图模块,文化课基础好的可以偏重施工图模块的学习。
模块设置是以市场岗位为目标,以工作关系为依据,任何一个项目工程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既相互关联依存又相互影响制约。因此,模块的设置也应反映这种关系,各模块之间的先后顺序、平行关系是因工作的逻辑关系而定,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在教学安排、模块划分必须予以表达,才能体现出模块化教学顺应市场需求的优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替代性的策略研究》 丁金昌 《中国高教研究》2010
[3]《影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效益的因素及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马爱兵 《出国与就业》2012
[4]《关于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廖细春 《中国电力教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