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

时间:2023-09-20 16:56: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农村教育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

第1篇

本文基于2015年“两会”热点问题“教育公平”及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阐述,分析了中西部农村地区基础

>> 关于中西部农村教育发展困境的问题调查研究 浅析目前我国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浅谈西部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如何破解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浅析农村教育公平问题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探究 我国西部农村教育公平的实践与探索 中西部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转型期中西部农村职业教育适切性的重新审视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中西部农村学校食堂卫生问题与对策的定性研究 当前中西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特点问题与对策 等待“中西部” 中西部崛起 西部农村教育的困惑 西部农村教育现状谈 打造中西部农村电商“铜仁样板” 公布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中西部基层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初探 中西部农民媒介素养调查:问题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03-09/2015-04-22.

[2]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6-

14/2015-04-22.

[3] 十年中国式撤点并校引忧思 专家称复校勿一哄而起[DB/OL].,2013-01-04/2015-04-25.

[4] 潘晓凌.穷孩子没有春天?――寒门子弟为什么离一线高校越来越远[DB/OL].http:///content/61888,2011-08-05/20

15-04-25.

[5] 杜鹃,许光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第9期.

[6] 2015年国务院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全文)[DB/OL].http://.cn/cppcc/2015-03/17/content_35072578.htm,2015

-03-1/2015-04-22.

[作者:刘彩艳(1989-),女,陕西子长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周福盛(1962-),男,宁夏中宁人,宁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

第2篇

【关键词】城乡统筹;教师流动;教育均衡;文献综述

“城乡统筹”字面解释为“城”、“乡”,在一定时代背景中,互动发展,以实行“城”、“乡”发展双赢为目的的发展格局。城乡统筹就是要改变和摒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和保护。

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教师的管理体制也在不断变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流动”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而教育的“城乡统筹”也使得城乡间教师流动成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城乡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的现状分析

教师流动按性质和影响可分为合理流动和不合理流动,合理流动应该是双向流动。目前,研究者认为某些地区城乡教师的流动是以一种不合理的单向上位流动的方式存在的。如周诗伍、王凌(2010)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根据临沧市教育局提供的《临沧市教师队伍基本情况统计表》分析得出“贫困地区农村教师逐渐形成这样一条流动路线:山头校点—山区—半坝区—坝区—城区。这种不合理的单向流动,不仅加剧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更阻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1的结论。

可见,其主要趋势为从经济发展较差地区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单向流动。那么影响教师流动趋势的原因就是经济问题么?下面即是对教师流动现状的原因分析。

二、城乡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的原因分析

有些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有些则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模型)对造成教师流动不平衡的原因进行分析,虽然各自采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但却得出了相近的结论:政策、经济、个人三方面为影响教师流动的主要因素。农村教育政策的动摇、政府政策制定与落实的失调、教育政策调控的失效都在某种程度上显示了对农村教育的轻视,使得农村教育没能得到坚强后盾的支持。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第二个影响因素的出现,即经济因素。如牛殿利,牛波在《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现状调查》中提到的“经费投入低依然是制造不公平、吞噬农村教育的毒瘤,它仍在不断地促使很多的农村教师‘弃暗投明’。” 2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工资拖欠、福利补贴空缺都迫使农村教师为了生存而流向城镇条件更好的学校。而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下,人们的价值观都发生了变化,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及其得到物质肯定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农村教师也开始考虑自己目前的工作与自身的发展目标是否一致,而经济上的不公则更加剧了农村教师向“高处”流动的情况。

整体来看,虽然经分析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影响教师流动,但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政策因素引起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根据以上因素的分析,研究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三、城乡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的对策分析

1、要加强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

部分研究者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共同的见解,他们认为应建立城乡教师双向流动制度(李方强 2006、袁桂林 2007、田锐2008、周诗伍 王凌 2010、庞丽娟《加强城乡教师流动的制度化建设》) ,修改和完善教师编制制度(袁桂林 2007、马文起 2008、谢秀英 2010、王甲平 2011),施行弱势补偿制度(袁桂林 2007、田锐 2008、郭文琴 2009、),规范代课教师管理制度(袁桂林 2007)等。良好的流动制度的建设将为城乡结构下教师的双向平衡合理流动起到推动和激励的作用。

2、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如周诗伍、王凌(2010)认为“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及学校的资金投入……解决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和看病难问题,是教师能够安居乐业。” 3郭文琴(2009)强调应“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优化农村教师工作环境。……保障农村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4赵周祺、梁高全、姬娜(2010)提出了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学校建设的投入。陈秀红(2008)也同样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生活待遇,……”。5可见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成为了阻碍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又一绊脚石。因此出了在政策制度上的强制实施外,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也是促进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良方。

3、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培养其敬业精神,同时还要改进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提高对农村教师价值的认可度

如张拴云(2005)提出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既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又是纠正缺点和发扬优点的有效途径。……如果学校逐步采取对教师进行发展性评价,相信会给教师创造良好工作环境的同时,也是他们有了归宿感,更重要的是多了一种责任感”。6王萍(2007)指出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内在动力,环境与生活条件只是外在因素,应引导教师树立事业意识,使农村教师从思想上主观上愿意为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李天鹰、杨廷茂(2009)提出学校应创建合理竞争机制,减轻教师心理压力及工作负担。

这些都是从农村教师思想素质水平方面提出的观点,但不能以此作为牺牲农村教师的借口。农村教师价值也是需要国家政策与资金投入的支持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的。

四、结语

笔者认为,在国家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情况下,对于城乡教育也同样要实行统筹发展。从政策上,从根本上,切实抛开过去重城市,轻农村的做法,真正做到教育政策在农村教育方面的倾斜。

总的来说,目前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教师流动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众多学者主要是从农村教师流动的研究入手,对教师流动进行分析,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的教师流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将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与教育均衡发展统一起来作为研究重点。

【参考文献】

1周诗伍,王凌.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J].中国教师,2010(1):49-50.

2牛殿利,牛波.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现状调查[J].基础教育

3周诗伍,王凌.贫困农村地区教师流动的现状、原因及对策——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J].中国教师,2010(1):50-51.

4郭文琴.农村教师流动的组织行为分析及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3):58-59.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

中图分类号:F4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254-01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人口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成败以及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完善。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与此同时,正如皮亚杰所说“假如没有质量合格而又数量足够的教师,最好的改革方案也只能在实践中夭折。”所以,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而农村教师资源配置状况则是发展农村基础教育的突破点,进而是影响了整个教育公平的实现。然而,隐藏在这些宏观政策下的现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配置去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师资严重“贫血”、城乡师资二元化、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面对农村基础教育并不乐观的现状,那么重点对现行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师资配置现实的、理性的现状和原因的研究则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现状分析

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中的师资现状与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要求是不相协调的,这主要表现在:

1、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结构失衡

(1)从整个国民教育体系来看:师资配置受国家经济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城乡二元化的结构,即农村基础教育师资短缺已成为一种相对普遍想象,而城市中的中小学教师却相对过剩,甚至存在严重的超编现象。据国家教育督导团在去年10月份公布的专项督导检查中表明西部六大省份到都存在这种二元化的体系结构,城乡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而这种结构上的差距也导致城市教师资源的闲置、积压和浪费,相对的农村教师却面临过重的课业负担。

(2)从农村基础教育内部结构来看:①学科性缺编问题突出,主副科师资失衡明显。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③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堪忧。

2、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流失严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了人才的流动是正常的现象。但是,农村基础教育中所呈现出的师资队伍不稳定现象以及教师“向上流动的多,回流的极少”的单向流动的趋势就值得人们深思了。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对艰苦地区学校抽样表明:38.7%的校长反映。近三年中有教师流失情况。其中,74.6%的校长反映流失的都是骨干教师。面对这样的流动趋势,让造血功能本就较差的农村基础教育如何得到自身的发展;这样不稳定的师资队伍又如何让教师全心专注于农村的教育工作。长此以往,农村的基础教育也将陷入一种很难从外面吸引来优秀人才,而本地的优秀人才又源源不断地往高处走的恶性循环中。

二、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现状的原因分析

有学者曾用“双重边缘化”一词来描述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配置现状:从整个社会结构来看,中国当前的教育被政治严重边缘化;在教育系统内部,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被城市教育严重地边缘化了。然而这样的现状却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不禁要思考:中国农村基础教育为什么会走入到这样的困境了?因此,需要着重去剖析作为中间决定力量的教师,对现行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配置现状做原因的分析。

1、教师人事编制的缺陷

我国现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且整体水平较差的现状,已实行了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是我国的教师人事制度还缺乏完善的合理流动的机制。教师编制核定也未充分考虑农村的背景,出现了“一刀切”的学校教师编制。

2、农村教育经费的短缺

在某种程度上讲,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基础教育,仅仅依靠乡镇政府这个财政渠道是很难走的长远的。而我国在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后,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同时也切断了“以农业教育附加费,乡村教育统筹和集资”为渠道的农村教育经费来源。非制度化的各种教育扶贫专项基金过于理想化,无法从根本上弥补贫困地区较大的资金缺口。这样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无法从根本带动整个农村基础教育的运转。

3、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欠缺

首先,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是农村教师待遇其实相对是不理想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中师资配置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教师薪金满足度的影响。其次,我国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仍然存在。由于没有完善的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使得农村教师工资的拖欠问题,成为农村教师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部分农村教师的“两险一金”福利其实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仍然突出,许多地区教师的住房面积小、危房率高且住房公积金较低,根本无法彻底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且由于福利发放主要依靠各地区、各学校收入水平,因此,教师的福利待遇、津补贴标准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距。

4、农村教师培训不足

2005年,甘肃的陆建娣老师一场主题为“新课程与西部农村教育”的西部农村教育论坛上表明“因为时间和经费的问题,教师根本不能得到培训”。其实,我国农村教师队伍中有相当多的教师无论在专业知识或是教学能力上都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这就必然要求教师通过在职培训、学历教育等来得到自我的提高。

总之,虽然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的现状并不乐观,但我们仍旧应看到近年来国家在发展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所取得的成绩。而农村的基础教育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期,在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建设都将作为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及教育改革的关键。而教师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对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学高为师,行正为范”,未来也希望更多的人投身到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建设中,去燃烧青春、挥洒汗水在那片土地上。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国家教育督导团,2008

[2]李丽萍,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不能被抽象化[N],中国青年报,2004(4)

[3]李茂松、冯文全、黄育云,农村基础教育经济的现状及资源均衡配置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6(11)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 管理体制 现状 改革对策

改革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被正式提上了决策议程,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再一次提出要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级政府对本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同时提出进一步推进撤销乡镇教育办公室和学校布局调整等相关配套改革。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以县为主”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一、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现状的的因素。

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发展可以从经济因素,教育因素和社会因素进行阐述。

1. 经济因素

经济投入是义务教育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但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无论政府还是家庭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都是非常有限的。

一是政府投入少,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一个根本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领导干部思想认识和教育观念的差异性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千差万别,农村教育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二是农民为教育投入的资金较少,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农民对教育的投资热情减弱,只想让孩子辍学务农或外出打工,以便为家庭增加一部分收入。

2. 教育因素

一是农村教育发展模式单一,农村教育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倾向,不能很好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实际上是普通教育和以升学为主线的金字塔型结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益和效率导向下,加之社会成员之间获得社会财富的差异,容易导致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与质量的不均等。

二是教育目的功利性太强,义务教育担负着提高民族素质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双重任务。由于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结构之间的巨大差异,后者又被大大强化。所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的读写算技能后,只要成绩不特别突出,家长便会让孩子辍学外出打工。

三是教学质量差,尽管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取得重大进展,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教学质量不高。①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黑板+粉笔”仍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实验仪器、图书等严重缺乏;②农村教师大多是大专、中专毕业生,还有一些未受过师范教育的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代课教师,整体素质较低,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工资拖欠现象比较严重,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师的教学热情,导致部分教师教学不专心,责任心不强;③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部分学生成绩差,在校受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在家得不到家长在学习上的帮助,失去学习的兴趣。

3. 社会环境因素

一是农民认识不够,农村生产力落后,很多农民仍然认为知识无用。农民追求教育的动机,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在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体,生产机械化程度和科技含量还普遍较低,农民缺乏对教育需求的动力。

二是教育的社会作用在农村难以体现,农村人口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教育改变生活的示范和刺激效应难以呈现。农村与外界沟通少,相对封闭,农民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城镇居民优越的生活情况知之甚少,即便有一些了解,也会认为城乡根本就是两个世界,没有可比性。因此,他们比较的对象仍是农民,因为大家文化水平相似,生活条件和境遇相当。

二、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对策

树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到义务教育上来的思想,克服阻力,战胜困难.强化政府行为,加强部门协作,完善管理体制,保障经费投入,促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政府撤出对农村义务教育微观层面的管理,维护和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落实相关政策法规,构建阐释法规与指导实践的理论,释解困惑的政策。⑴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校长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科学正确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⑵建立强有力的地方政府行为,加强地方政府,包括省、市级人民政府,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增强认同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行政意识,有力而有效地贯彻落实。

第5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不平衡; 经济发展;优先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155-03

农村问题是国家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探讨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农村教育发展的基本对策,对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农村与城市在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地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造成城乡发展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劳动者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途径,无疑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优先发展农村教育,通过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现状

第一,国家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农民教育负担过重。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虽然显著改善,但仍嫌不足。在教育财政制度上,我国政府义务教育经费分担的基本特征是地方负担为主 ,中央政府只提供少量的补助。国家把农村教育交给了县镇,而县镇财政支付能力有限,教育经费在农村实际上主要由农民直接负担。城市居民只负担子女的杂费和其他学校收费,不再直接负担义务教育经费。农村居民除了负担子女的杂费和其他学校收费 ,还要以农村教育费附加及教育集资的方式负担大部分义务教育基建费和部分事业费。

第二,农村教育质量不高,城乡受教育机会存在较大差异。教育所带来的个人福利的增进并没有均匀惠及每一个人,城乡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在城市已普及微机教育,实施网络教学的今天,一些贫困农村小学甚至买不起必须的课桌椅、粉笔,常因为基本教学仪器不足而使办学难以为继。而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较低,教师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得不到保障,影响着农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这使农村教育的质量一直都在低水平徘徊。低质量的教育使农村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个人的教育收益都不明显,降低了农村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需求,使农村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减少,这突出表现在农村教育的辍学率明显高于城市上。

第三,教育改革的某些措施造成了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加大了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一方面,招生评价存在以城市教育为中心的倾向。如,注重能力素质的考查,加大应用型和能力型题目的分量等。这些改革的动机是好的,对选拔优秀人才非常重要,但对那些缺乏优秀师资、教学设备的农村学校的学生显然不利。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使农村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减少。农民支付能力的不足不仅会影响农民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的热情,也影响其对高等教育的选择。农村学生或者干脆放弃考大学的愿望,辍学在家;或者选择收费相对偏低的一般性院校。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一般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逐年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有所抬头。由此看来,现行的某些教育制度安排使农村学生获得社会提升的机会明显减少,客观上造成了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二、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提出

教育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教育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城乡人力资本存量的不平衡,这是制约我国城乡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同城镇存在着巨大的差距。2000年,每10万人中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大学程度城镇是农村的18倍,高中程度城镇是农村的4倍,初中程度人口数量,城乡基本接近,只有小学程度人口数量,农村大于城镇①。如果考虑不同受教育程度质量上的差别,城乡人力资本存量差别更大。农村教育落后、劳动力素质低下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先进技术和科学方法难以推广运用,传统农业占据主导地位,耕作粗放,农村经济始终处于低水平半自给状态。这就存在一种不良循环:“农村教育落后

―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教育落后”。类似地,也存在这样的不良循环:“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人力资本存量不平衡―城乡经济不平衡―城乡收入水平不平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我们知道,循环总是带有一种强大的惯性,要改变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不良循环,就需要借助某种力量打破旧循环的惯性,从而实现新的良性循环。

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化和经济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从各国教育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其真理性都已得到证明。鉴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状,笔者提出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为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是影响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我国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的有效突破口。

三、从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一)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增加农村受教育的机会,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制约了农民在未来获取社会升迁的机会;而低质量的农村教育使农村学生很少获得高收入工作的机会,这使农村的整体收入水平提高缓慢。据统计,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的2.9倍。在资本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水平与支付能力的差异使教育分配趋向不平等,而城乡的教育分配不平等则进一步加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并呈现出收敛的趋势。Galor和Zeira(1993)的研究认为,个体在进行教育投资决策时存在投资门槛h,通过比较效用的大小,初始财富大于h的人进行教育投资是最优的,而初始财富在某一值f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含着对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创造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是现代教育的核心问题之一,平等的教育服务是每个人应当获得的基本人权。自亚当・斯密以来,教育就和社会公平和经济进步联系在一起。比如说舒尔茨认为教育是减少收入不平等的基本因素,“总地来看,我们的初等、中等以及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减少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手段”②。教育对收入的形成和分配有着重要的影响,让穷人接受较多的教育会减少社会收入的不平等。与土地和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的平等分配对全面的经济增长和贫困的减少更加重要。Comer(1988)在他的论著中指出,教育在减少未来的分化和社会不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③。在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将教育公共投资向农村教育倾斜,通过分配教育服务保证农民能够获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社会应该通过制度安排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教育的办学质量,改善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和途径。

(二)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现阶段,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已成为农业产业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障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里走出来,进入第二三产业,这更加大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据估计,到2020年将有2.2~2.3亿的人口要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农村剩余劳动人口的存在,首先,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其次,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会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而且闲置劳动人口数量过大,会导致社会秩序恶化,社会治安混乱的严重后果。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是解决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就业的根本出路。农民城市化战略关系到农民脱贫致富和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是市场经济体制最终确立和现代民主制度建立的根本保证,其创造的巨大市场需求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持久的动力。目前,我国是一个城市化水平低的国家。随着城市化和劳动力市场化的进程,必然会逐步放开农民进城的限制,而农村大量人口进城创业、就业,必将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在这个大的趋势中,最大障碍将不再是政策限制,而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问题。因此,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使之适应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规则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国家应通过各种途径,从全民族、全社会的利益出发,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实现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三)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的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十世纪中叶以来,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证实和认可。农村教育的发展可以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农村教育,可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世界银行对低收入国家农民教育与农业收益的关系开展了18项研究(Lockheed 1980),研究报告的结论是,一个受过四年初等教育的农民比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多生产8.7%,研究还发现,如果进行如化肥、良种或农业机械等补充投入,教育的收益会更大(可增产13%)④。在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研究(Jamison and Lau 1982),以及近来在巴基斯坦、尼泊尔、泰国、孟加拉和拉丁美洲国家的研究(Jamison and Moock 1984,Moock and addou 1992),进一步证明了教育对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的重要作用。而农村教育的发展也可以加快农业科技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研究表明,农业技术扩散与扩散主体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杜雷塞米(1989)发现,印度农民使用高产稻的水平与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正相关。林毅夫在对湖南五县500个农户采用新稻种的研究中,发现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农民倾向于较早采用新稻种⑤。

另外,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可以通过教育收益的外部性来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它是实现农村社会进步最有效的手段和最持久的推动力。Foster和Rosenzweig发现学习的外溢效应的强有力证据:农场主自己的和其邻居的关于高质量品种的经验,显著提高了效益,拥有一个有经验的邻居的农场主比其他人赚取更高的收益⑥。从教育――生育决策分析,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农村抚育子女的机会成本,减少其对子女数量的需求,从而降低农村的生育率。教育对农村社会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还在于它能够培养农民的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意识、民主意识,减少犯罪率,增加社会内聚力,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等。

四、结论与建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强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包括科教兴农,而科教兴农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根本途径。对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应处理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发展的战略的重点上,不能只注重增加教育经费,而忽略了“教育”本身。农村的教育发展与经费投入有极大的关系,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教育观念、教育决策、教育法规等也是影响教育的重要因素。如何从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战略高度做出农村教育发展战略决策是教育现代化有序高效运行的关键。二是在发展的战略取向上,立足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农村经济发展,而应考虑到农村的全面进步与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教育与经济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联系,它只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具有战略性的影响因素,除此之外,资金、区位、管理、自然资源、国家政策、周边环境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注 释:

①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

②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105.

③Comer J P Educating poor minority children.Sci.Am.1988,259(5):42―48.

④Lockheed M,Jamison D,Lau L 1980 Farmer education and farmer efficiency:A survey.Econ.Dev.Cult.Change 29(1):37―76.

⑤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0―243.

⑥Foster,Andrew,and Mark R.Rosenzweig,1995,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3,P.1176―1209.

参考文献:

[1]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闵维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善迈,袁连生.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J].教育研究,2002,(06).

[3]Durlauf,S,1996.Neiberhood feedback’s, endogenous stratifica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Proceeding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conomic Theory and Econometrics, W. Barnett,G.Gandolfo, and C.Hillinger(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Galor,O, and Zeira,J,1993.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60,No.4.

[5]Jamison D T and Lau L J 1982. Farmer education and farmer efficiency.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World Bank, Baltimore, Maryland.On Prior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ural Education.

第6篇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几经改革。但“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依然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策制度、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存在“城市中心”取向,为农服务的自觉意识不强。农村教育只是城市教育的翻版,农村学校课程和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不少农村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奋斗目标,重普通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职业生活技能的教育,农村教育“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教育“只为升学服务”的最终结果是使大多数农村学生陷入“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境地,在客观上为“读书无用论”提供了佐证,挫伤了农民投资教育的积极性。如何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视野中,在城市化的背景中认识农村教育,仍将是一个崭新的课题。[11

2“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虽初步建立。但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是影响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农村教育经费随着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的展开将会陷入更大的困境。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把农村基础教育的事权由乡级政府提升到“以县为主”,有利于县域农村教育的发展。但从实际的效果看,“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并不能切实保证农村教育的发展。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县级财政能力与其所担负的责任不相称。[21因此,“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对贫困地区来说,薄弱的财政能力仍然无力保障教育的投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3]

3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很差。教育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对农村中小学的抽样调查显示,在样本小学、初中,课桌椅残缺不全的分别占37.8%和45.1%;实验教学仪器不全的占59.5%和70.3%;教室或办公室有危房的分别占22.3%和28.8%;教具、墨水、纸笔、粉笔不足的分别占到32.55%和35%。④截止2002年底,除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6省市以外,全国其他地区中小学D级危房总面积为4000万平方米。[41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勉强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距甚远。再加上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等因素,我国农村教育的质量远远低于城市。

4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各类教育资源整合协调不够

近年来,我国农村和农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农村面临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大量富余的劳动力需要转移,这些都对农村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农村教育在办学模式和培训内容等方面应该加快改革。应当说,我国目前的农村教育还远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弱化的趋势。有的学校以职业教育的名义行普通教育之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脱离农业生产实际的现象。因此,认真总结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三教统筹”,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已刻不容缓。

5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整体数量和结构也不尽合理,农村教师流失严重,代课教师还普遍存在。农村教师工资待遇比较低,而且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屡禁不止。据教育部统计,截止2002年底,各地累计拖欠中小学教职工国家规定标准工资共134.41亿元。2003年1月,有11个省(区)新欠农村教职工工资2.59亿元。②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农村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环境条件差,其生存现状和精神状态令人堪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进修学习和培训机会缺乏。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目前的状况,远没有达到农村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和管理。’

6城乡教育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初中辍学

问题严重,义务教育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东、中、西部农村教育存在较大着差距。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已全部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中、西部地区普及初等教育仍困难重重,学生的辍学率还比较高。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调查,2001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初中阶段男童失学率为8.5%、女童失学率为12.4%。②此外,同一地区农村教育的差距也不容忽视,县镇的教育明显优于农村。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县域内,农村与县镇相比,辍学率明显偏高,大大高于“普九”将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51

二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建议

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三农”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农村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自觉性和紧迫感,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继续探索农村教育发展的社会政策和条件支持,加快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涉及到管理体制、课程教材、经费投入、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问题,但最根本的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和政策导向的转变。

1继续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端正农村教育的服务方向。提高“为农服务”的自觉性农村教育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应当为谁服务?这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6]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农村教育就不能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弱化了农村教育“为农服务”的功能,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适应我国新世纪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农村教育应牢固确立为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一方面要普遍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另一方面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培养大批的农村适用人才,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2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以县为主”主要是指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而不是投入体制,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责任。教育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农村基础教育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加大公共服务支出,将农村基础教育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畴并优先予以保证。目前,我国正处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型的时期,优先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加大中央、省市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稳定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而且有利于基础教育在更大范围和更大区域内均衡发展。

3积极探索农村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课程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从一定意义上说,要转变农村教育城市化的取向,关键在于加强农村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农村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问题既是困扰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难点,也是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结合的难点。[7]2003年9月20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农村中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实现国家规定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农村教育课程的开发要适应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求,从实际出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尤其要关注农村并结合现代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把现代农业技术、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内容纳入到农村课程体系中来,发挥农村学校课程传播农业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的作用。种植、养殖、园林花卉、农产品加工、温室栽培、机电维修、市场营销、美容理发、烹饪、驾驶、建筑、家政、农业环保、美术摄影、农业经营管理等,都可以而且应当成为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农村学校的课程和教材建设要遵循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同时结合农村教育的多样性、适应性和实用性,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加快培养和造就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新型人才,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4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不断优化农村教育结构,逐步建立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农业人口素质普遍偏低的状况,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对农民实用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把教育教学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尽快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政府应当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继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重点扶持农业类专业的建设。要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积极推广实用生产技术的培训和非农业就业必需技能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在农业生产和非农业转移两个方面创造有利条件。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本身也要逐步提升办学水平、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63农村职业教育既要为当地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又要适应新形势下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职业分流的需要。总之,要努力促进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相融合,逐步实现农村教育的一体化。

第7篇

关键词:农村教育现状;免费师范生;责任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01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自我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教育仍然令人堪忧。

通过走访陕西省部分农村中小学,笔者了解到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现状,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学校硬件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由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平,目前农村的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虽然与以前相比有了较大改观,但相比于城镇的中小学校仍存在着较大差距。教育经费短缺、硬件设施不足是农村教育的现实困难。此外,地理环境造成农村教育信息化程度低,与外界交流少,也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方面因素。通过对陕西兴平博爱小学200多位学生以及兴平城区100多位学生的调查发现,位于农村的博爱小学只有10%的学生懂得如何使用电脑,而兴平城区的大约占85%的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网络。

二、师资力量严重匮乏,民办教师成为代课老师

据笔者了解,在民办小学,一个符合正规编制老师的工资待遇抵得上六个民办教师。因此,乡村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民办教师,学历较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当地政府也无法提供深造和培训机会,而民办教师由于自身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深远发展。其次,由于教师资源的匮乏,许多任课教师不得不教授多门课,有的老师甚至一天能上九个课时,根本无法保证教学的质量,此外,由于当地的代课教师年龄偏大,虽然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教学手段较为单一,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不大,无法满足学生对创新意识的需求和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家长对教育不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难题

从对陕西兴平博爱小学的学生调查发现,当地农村小学的留守儿童占到了60%以上。儿童停留在温饱阶段,教育程度低,发展更无从谈起。还有些农村家长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觉得读书无用,不如早早到社会去挣钱。由于父母思想认识的错误以及平时缺少父母的陪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了难题。

自国家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以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首届免费师范生的毕业并且已走上工作岗位,教师的责任感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无疑是促进当代青年增强责任感、服务教育事业的一剂动力。

责任感从本质上讲既要求利己,又要利人、利事业、利国家、利社会,而且当自己的利益同国家、社会或他人的利益相矛盾时,要以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为重。无论是作为今天的免费师范生,还是将来的教育家,责任感对于他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该如何在学校的学习期间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呢?笔者就该问题结合当今农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1.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信念。农村的基础教育,苦一些累一点,但是一个锻炼自身、回馈社会的大舞台,能在基础教育一线做出成绩,是对于国家教育事业的最好回报。

2.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要充满爱心。爱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作为免费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受学生尊重的老师,要深刻理解国家发展的阶段,即使在艰苦的农村教育一线,任然满怀热情的去工作,不抱怨、不松懈,将农村的学生教育成才,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责任感。

3.多参加学校活动和社会实践。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回信中发出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号召,学校和社会也给免费师范生提供很多实习岗位,让学生在从教前对于社会现状具有深入了解。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免费师范生感受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形成正确的职业认知,从而提高免费师范生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责任感。

总之,要使免费师范生政策真正起到作用,切实改变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就需要师范生们不断增强责任感,心怀天下、扎实学习,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为国家基础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理工科基础教学部暑期社会实践立项课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2007]34号)2007-5-9.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新华社授权.2010-7-29.

[3]温总理在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4]周芬芬.城乡教育差距的分析视角与实践模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

[5]王智超.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困境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9,(4).

第8篇

关于初中生辍学原因,我们在长丰县吴山中学和肥西县柿树岗乡中心学校请部分老师进行了座谈。吴山中学初三(1)班班主任认为:一部分学生辍学是由于贫困。尽管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推行“一费制”收费办法,今年农村初中生的学杂费每生只有138元,但一些特困家庭仍然承担不起学杂费。但这位老师也强调指出,学生基础太差,对学习毫无信心和兴趣是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家长看到孩子升学无望,感到读书不划算,干脆让孩子辍学去打工。另外,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有的学生上学要走十几里的路,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大障碍。

在本次笔者所调研的县城中学、镇完中、乡中三类学校的初中生辍学率无一例外地都超过了3%。柿树岗乡中心学校的校长告诉笔者,该乡的许多农民在江浙一带打工,多数家庭能够负担起孩子的读书费用,而且学校每年都对少数负担不起学杂费的贫困家庭实行减免政策。学生辍学主要因素并不是经济原因。

初中生辍学率居高不下,其辍学的原因很多。但如果把农村初中生辍学原因,仅仅归结于贫穷、成绩差而厌学、升学无望等,似乎把现象当成了原因。笔者认为初中生辍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中国城乡之间教育质量上巨大差别造成的。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根源在“三农”之外的制度设计;农民因贫穷无法供养子女读书只是少数,学生因厌学而辍学等也只是表象,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农民子女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缺乏公平公正的国民待遇。

1.城乡教育反差巨大

农村教育水平低是导致大量初中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公平。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城乡之间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政府优先满足城市人口的教育需求。而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使千百万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笔者在肥西县了解到,在2004年财政预算中,肥西县对教育的投入比2003年增长了51.6%,达到1.2亿元,占全县整个财政支出的60.7%。虽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但目前的水平也仅仅是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农村教师待遇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中学教师的收入、工作和生活条件与城市的相差悬殊,教师生活水平得不到应有的改善和提高,挫伤了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普遍出现骨干教师向大中城市流失现象,使本来就稀缺的优秀师资更加稀缺。吴山中学近2学年调出的10名教师全部是具有本科学历,年龄在30-40之间的骨干教师。又由于教育基建费和公用经费不足,农村中学经费上捉襟见肘,无法按标准配齐基本的教学器材、实验仪器、图书资料等,更不用说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了。造成与城市的教学质量差距越拉越大。

2.农村教育的运行机制和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很难适应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初中生辍学是一个普遍现象。这表明,不是某个地区的教育出了问题,而是整个农村教育自身存在问题。

以升学为主要教育目标的基础教育脱离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在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农村学生走上了应试的道路。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这种以不断升学为目标的农村教育,使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我们了解到肥东城关中学和长丰吴山中学近年来初中升高中的比例已上升到70%,但最终能坐进高中课堂学习的不到60%。大量的农村孩子无法顺利通过升学考试,实现挤进城市的梦想。

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当前农村整体经济和文化背景极不匹配。比如,目前正在进行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城市中心的取向,就让很多农村学校难以适应。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离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自然使他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农村初中课程设置比较单一,缺少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和专门的就业技术教育的内容,使那些考不上学、回乡务农或打工的学生对生产技术基本上一无所知,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劳动中派不上用场,他们也就只能选择辍学。农村教育忽视了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忽视了一大批升不上学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愿望。

3.农村中学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中学教师的现状是,专业教育程度不高,学历达标率低。吴山中学初中部的33名教师中,本科学历14人,占42%,在农村中学中算是高的。由于难以补充到合格教师,一些偏远地区中学还存在着对教师层层拔高使用和聘请代课教师任教的情况,教师整体水平难以保证。农村一部分教师业务能力差,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简单生硬,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使部分基础差的学生难以适应学习,久而久之,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以至辍学。

(二)

2004年9月笔者去合肥市的肥东、肥西、长丰三县进行初中生辍学的专题调研。在调研之前曾对三县初中生辍学率进行了大致了解。在合肥教育信息网上的教育统计栏目中看到,近年来肥东、肥西、长丰三县初中在校生辍学率分别为2.5%、2.2%、2.2%。在调研中我们又对各县教育局的统计资料做了进一步地了解。当笔者告诉肥东城关中学接待我们的老师说,根据县教育局的统计,2003-2004学年肥东全县初中生辍学率为2.43%时,这位老师介绍说,我们是县城中学,辍学情况算好的,但每年也有100多名学生辍学,全县初中生实际辍学率应该更大。我们有两套资料,一套是为了符合国家规定的辍学率不得超过3%上报教育局的,一套是真实的数据,是为了我们自己掌握的。我们要求对方提供真实的资料。于是就有了以下数据:

关于全县初中生实际辍学率要大于县里所公布的数字的说法,我们在长丰县和肥西县的一些中学都得到了印证。根据长丰县教育局资料显示,2003-2004学年全县初中生辍学率为2.23%。而长丰县吴山镇的吴山中学2002年9月招收的265名初一年级学生,截止到笔者调研时已辍学28人。才刚过2年辍学率已达10.57%,即使初三今后再没有一个辍学,3年的平均辍学率也已经达到3.5%。肥西县的柿树岗乡中心学校2003-2004学年初在校生1275人,到该学年末为1170人,全学年辍学105人,辍学率8.24%。

(三)

如何解决农村学生辍学率居高不下这个顽症?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标本兼治。

1.加大投入,改革教育财政投入体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重心应该上移,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的责任和地位,增加中央和省、市财政对义务教育投入的份额,特别是要通过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调整各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扭转目前教育资源以及教育质量方面存在的严重地区差异。中央政府承担的份额是就全国范围而言,省和地市两级是就各自管辖的行政区域整体而言,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而不能单纯“以县为主”。目前实行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可能缓解一县之内教育上“贫富不均”的情况,但却难改变一个市或地区内部、一个省区内部、以及全国范围内教育上的“贫富不均”的局面,无法消解城乡之间教育的天壤之别。为保证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制订义务教育投入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对义务教育投入在整个教育投入中应占有的比例,重视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侧重对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的支持。

省、市、县、乡各级政府要层层签订《义务教育责任状》,把控制农村初中生辍学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标和年度工作考核项目。

2.切实提高农村教育的—适应性,—拓宽农村初中学生毕业后的选择余地

农村教育要结合农村特点进行改革,建立一个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致富相适应的低重心、多层次的教育体系。要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把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农村教育的“出口”是关键,是农村学生辍学现象和农村教育走不出低谷的核心问题。解决农村初中生辍学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有一个满意的“归宿”。农村教育既要有保证农村青年向上的社会流动的升学教育;也要有满足农村青年进入城市打工需要和适应小城镇建设发展的城市化的教育;同时,还要有为农村建设培养人才的立足农村的教育。农村中学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试行初中分流等多种办学模式,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面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浪潮,为农民适应这种转移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只有把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把农村教育和农业、农村、农民统筹起来考虑,农村教育才能走出与农村社会现实情况相脱离的困境。

3.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在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实际上都是体制性问题,因此加快体制创新,建立符合当前农村教育发展实际的教师工资发放和人事管理制度,是解决农村师资问题的前提。要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提高工资待遇,实施贫困和边远农村地区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加快农村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建立严格的教师职业准入制度和交流制度,通过调整、流动、进出、上下等途径促进教师合理流动,特别是向农村地区流动;逐步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质量,保证农村学校都有合格教师。

加强师范教育改革,建立符合农村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教育体系,强化教师专业精神、专业能力和综合适应能力培养;建立新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为全体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学习机会。除学历补偿教育、知识技能培训外,更应注重教师专业化成长。

我国在教育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必须进行配套改革,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农民投资教育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的教育环境,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农村教育的适用性,也只有这样农村义务教育才能走出困境。

初中生辍学原因基础教育论文

第9篇

【关键词】教育 农村 均衡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5 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国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 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因此,农村教育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重点,其中硬件设施及软件方面,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程度在城市农村差距大,是国家今后投入的重点。虽然国家近几年对农村教育进行改革,加大投入,并取得了许多成绩,但目前我国农村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笔者深入农村教育工作十年,感受颇深,下面对农村教育现状进行剖析。

一 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资金不足

虽然国家近年来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逐步加大,但农村教育仍然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很多地方的农村学校,仍然存在校舍陈旧、设备落后等现象,信息化教学等所需设备与城市差距甚大,有的设备根本都没见过,谈何提高素质。所以,资金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2.教师的收入和地位有待提高

《教师法》规定:教师工资应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国家也决心要统一城乡教育标准。但很多地方的农村教师均未达到这个标准,工资水平普遍较低,每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不等。由于工资低,教师的地位不得不下降,师道不再尊严,同时也引起部分教师心理的不平衡,不能专心从事教育工作。同时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下降,引起教师地位下降,加之农村教师住房差,离城市远,生活环境无法与城市相比,连新鲜蔬菜的供应都无法保证。因为工资低,最后连个人问题都难以解决。老师没有稳定的家庭,怎能一心一意投入到工作中?

3.缺乏优秀教育人才资源

由于农村学校待遇低,各种大中专毕业生、艺体院校学生根本不愿到农村任教,同时许多优秀的教育人才或辞职下海,或通过各种途径的考调、跳槽,人才流失严重。

4.社会变革给农村教育带来的影响

(1)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加,父母为了筹集孩子上学的费用、增加家庭的收入都外出打工,而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抚养,这就造成了留守儿童。2007 年5 月15 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黄晴宜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的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将近2000 万,其中大部分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少数由亲戚代管,有的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爷爷奶奶疏于管教,很多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的习惯,给农村教育带来许多问题。

(2)“读书无用论”抬头。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比较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找不到工作,且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普遍都比较低,有的大学生更是宣扬不要工资——零工资就业。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所的2009 年《社会蓝皮书》中显示:高等院校毕业生达到610 万人的新高,比2008 年高出9%,而就业主渠道的企业招收人数却减少了两成。中国社科院《2009 人口与劳动绿皮书》称:随着大学毕业生增加和有经验的青年农民工的抢手,两者工资待遇有趋同趋势,甚至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工资还没有农民工工资高。所以很多农村家长就觉得,读书需要举全家之力,即使毕业了也找不到工作,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所以就产生了“读书无用论”。

二 针对农村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的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法律法规

加大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关心支持农村教育。要让地方官员明确教育是政府的责任,是政府的头等大事,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优先保证教育经费的投放。同时把地方教育的发展情况纳入到地方官员的政绩考察中来。

2.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多渠道筹集资金,发展好农村教育,满足农村教育的需求。改善校舍,购置教学用的各种设备和器材。同时应建立有效机制,保证资金投入的可持续性,鼓励探索适合当地的办学模式,把学生的学与用紧密地结合到当地的生产劳动中,改变“读书无用论”的观念。

3.提高教师的收入和地位,打造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关注农村教师,提高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妥善解决教师生活和住房问题,减轻老师面临的各种经济压力,使其安心地钻研业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当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行动起来,在关注教育发展的同时,对教育形成监督。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国家应该加强培训基地和培训教材建设,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在职进修和培训,为其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从而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同时也要建立农村师资保障的长效机制,用机会、用感情、用政策、用真心、用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留住到农村支教的优秀老师或志愿者。

4.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建立并完善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可由乡镇政府牵头,学校组织,村民委员会、派出所及热心的退休教师等参与进行。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学生的年龄特征,一般说来,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的是童话和儿歌;到了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的是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历史故事和通俗科学读物。

2.建立阅读基地,营造阅读氛围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我校建立了三级阅读基地。

(1)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书籍丰富,资料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性”阅读。

(2)年级“阅读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以年级来组建,是实施课外阅读中“计划性”阅读的主要场所,实验室里摆放适合本年级学生阅读的书刊和“必读书目”中本年级应读的图书。这里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场所,更是教师实施阅读指导计划的场所。“阅读实验室”里面的图书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进度及时调整,及时更新。如学习《七律·》,教师就从阅读中心挑选一批关于的故事和回忆录,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鲁迅、老舍的作品时,就让学生“读点鲁迅”、“读点老舍”。

(3)班级图书架。图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带,相互交流阅读。为了广开书源,经常发动师生捐书,班级之间建立换书机制,提倡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互相借书。三级阅读基地的建立,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参加教师培训时听山东崂山一教育局长报告说,以前他学校除图书馆里有丰富的藏书外,每层楼都设有阅览室,为孩子们建立了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基地。他们在阅览室里可以读到不断更新的各类书刊,其中有科普读物《儿童百科全书》,以及世界各国有名的文艺书籍等等。就是在楼梯上、窗台上、过道上也摆有书籍陈列架,陈列着适合各种年龄学生阅读的图书。在学校语言文字专用室里,则备有每人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的200 多部文艺书籍。这所学校虽然是一所乡村偏远的希望学校,但由于引进了大量书籍,学生的知识水平完全能与地处文化中心的学校相比,那里的教学水平也是区里的前列。

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凡是课外阅读开展得比较出色的学校都把课外阅读列入课表。所以,可以规定:学生在校的集中阅读时间为早晨上课前及上午第一节早读课,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并制定教师伴读值日制,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阅读时间内,均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

3.开设阅读指导课,提高阅读效率

为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周一开设20 分钟的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可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读书先看序文和目录,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文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有必要在低年级开设阅读目录指导课,以帮助学生养成这一习惯。

(2)用工具书指导。有些学生读书不求甚解,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往往“蒙混过关”就算了,这不利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因而,要进行运用工具书的指导,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阅读方法指导。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的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4)做“读书卡”指导。在阅读中,学生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因而,从三年级开始,就应为学生设计适应其年龄特征的读书卡,并对学生作记“读书卡”的指导,以便学生随时记录。

4.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除此以外,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的阅读。

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如“井冈精神”诗歌朗诵会,我的成长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校园文化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有个学校每年4 月举行“我爱读书月”的传统读书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活动、书籍展评会、藏书交流会、阅读竞赛等,还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很多学生长大以后,仍对小学时代的“读书月”充满怀念之情。

四 课外阅读指导要遵循的原则

要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外阅读的指导上,必须遵循以下“三结合”原则:

1.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运用读书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教学网络,促进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课外阅读与写作、听说相结合

教师可以经常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3.课外活动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第10篇

一、农村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严重匮乏

粉笔、黑板、教材就是我们广大农村教师的全部教辅工具,根据研究者在国家级实验区调查显示:78.3%的教师认为教学物质条件不能满足需求,而93%的教师认为使用新教材的难点在于缺乏课程资源.而对于农村学校来说更是有过而不及.新的课程改革需要与之配套的硬件设施,如多媒体、图书馆以及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而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的现状是基础设施差,资金投入不足,硬件设施严重短缺。以2002年为例,社会各项教育投入约5800亿,而占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其中的23%,造成了办学条件的严重失衡。

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查阅大量的资料,包括网络的利用,同时课本中大量的实验探究、访问工厂和居民小区、参观车间、阅读积累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活动,由于教学仪器配套严重不足,生存环境的限制,学生很难有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因此不论对农村教师还是学生来说新课标规定的很多内容无法实现,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此条件新课改如何得以顺利实现?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新课改在设计理念上忽略了广大农村地区,某种意义上存在“城市化倾向”和“一刀切”现象.随新课改应运而生的新教材完全是站在城市的角度上来编写的.忽略了农村教师和孩子生存的环境和现状。

面对如此困境,我认为我们需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改变农村资金短缺,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差的局面,另外,我认为我们应该提供适合农村教育现状的教材教辅。同时,我们广大农村教师要把目光投向身边广泛的、开放的、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教学原则前提下,认真整合并积极主动地探究开发,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不断探索与创新,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

二、师资力量薄弱是我国农村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没有教师的参与,新课改是不会成功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课程改革的主体.教师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课改的走向、推进与实施。而在我国农村,教师的发展严重制约着课改的发展。虽然在城市教师已过饱和,但农村仍然缺教师特别是缺优秀教师,教师队伍仍以大量民办教师为主,他们大多没上过正规师范院校,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导致在农村,教师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观念落后。新的课程标准与教材需要拥有新的教育理念与一定文化底蕴和积淀的教师,而面对新的教学内容,不少农村教师更是无所适从。在具体课堂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突出表现在教学中以灌输式为主,机械的将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缺乏创新。这种“奉送真理”,“填鸭式”的教学教师包办的太多,不能体现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随着新课改的推广,广大农村教师缺乏专业的课改培训指导。由于信息资源闭塞,很多农村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不够深入,同时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大多不能接受专家专业的培训指导,往往是一人培训回来再培训大家,多数教师只能接受二级三级培训。由于每个人的教学思想、教学风格不尽相同,理解能力与接受程度也有差别,所以往往会出现“东施效颦”或“照猫画虎反类犬”的现象。这种做法无形之中扼杀了教师自身的创新精神,所以他们虽然参与新课改的积极性高,但对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根深蒂固难以转变, 使他们处于期望与观念落后的矛盾之中。大多数教师仍是按部就班,“旧瓶装新酒”,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深入学习新课改的先进理念思想,不断创新发展和提升自我,改变自身原有知识结构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努力呈现灵活、开放的课堂教学,形成课改的良好文化氛围。同时我们倡导加强对农村教师的课改培训力度,特别是课改科研人员送课下乡,与农村教师进行直接的对话交流培训。深入开展“课改深入人心”活动,改变农村教师守旧的教学模式。

三、评价体系落后是农村课改面临的又一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的评价标准,新的评价标准反过来又会推动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标在关于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因此,新课程标准在原有的知识技能目标上新增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两个目标,这就意味评价体系也要向科学素养的多元取向转变。而事实上在广大农村地区,评价体系相对滞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单一的纸笔测试,注重的只是学业成绩,升学率。这种单一的为考试而学,为知识而学。忽略了学生个人情感态度,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第11篇

关键词:教育均衡;农村教师;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2-0093-03

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在这种政策背景下,民族地区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造成教育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中,师资长期配置不均衡是至关重要的。教育的关键在教师。教师资源做不到均衡化,义务教育就很难做到真正的均衡化。尤其在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教育均衡与公平发展的宏图能否实现。笔者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 325名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生活、工作、发展状况让人堪忧。

一、不乐观的现状

1 农村教师收入与生活水平偏低

首先,工资收入水平低。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的收入主要是靠工资收入,而且工资又只是名义工资,许多“空调”部分农村教师或许永远都不能兑现。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者只有5人,仅占调查对象的0.22%;月收入在2000~2500元之间的仅为9.14%;因而月收入在1800~2000元之间的为23.51%;月收入在1500~1800元之间的为31.76%;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者达35.37%。特别是年轻教师,对工资的满意度较低,因而不专心工作、责任感不强,经常想寻找机会改变工作环境或改变岗位,因而流动性较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和他们的工作效果。

收入尽管低,但开销却不小,尤其是意外开销大。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教师的业余生活开销大、乐趣少。在农村学校成家的教师,双职工占的比例少,在同一学校或地方的更少,而且“半边户”的男教师不少。一般到了周末,农村校园里很难找到教师,两地分居的教师回了家,子女在县城上学的去看望子女,“半边户”的教师回家务农或看望乡下父母,而年轻教师进城游玩的更多。据调查,88%以上的教师进城都会或多或少参与一些不良活动,如聚会喝酒、赌博等,加上人情往来多,各项开销大,一些教师甚至入不敷出,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

其次,住房条件差。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安心农村工作,加上自身收入水平不高,集资建房的可能性很小,而学校住房建设投入又不足,有的学校连一般住宿都难以解决。调查中,许多学校教师选择了“暂时性居住”(据了解,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大多数认为自己将来发展的空间是城市中的学校,等攒足钱了,到时候在城里买房)。所以,许多学校两人一间房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学校是让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住集体宿舍,在农村学校基本上无居可安。

其三,福利待遇少,缺乏应有的保障。像教师们的医疗保险制度,现在许多地方教育系统将教师医疗统一交付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则制订出诸多不利于受保人的条款,而且大部分农村还没有符合医疗条件的医院,教师生病必须辗转到指定的医院,必须是重病住院才能支付部分医疗费,而教师们在工作生活中一般性的医药费开支则远大于符合报销条件的部分,这样,教师的医药费主要还是靠自己来保障。

2 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较差

被调查学校普遍反映: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硬件、软件不好;教学设施陈旧、短缺。

与城镇学校相比,一是教室破旧,无一配备多媒体,实验室、计算机教室也大多设备不全、不规范,形同摆设;二是没有运动场或运动场很不规范,根本不能开展正常的教学与训练;三是办公条件差,教学管理所需要的办公电脑少,调查的65所中学中,仅有教学、办公电脑共155台,许多学校根本没有办公电脑,懂电脑的教师也少,熟悉电脑的教师仅568人,占所有专任教师的18.93%;四是学校配套设施少,教师基本上不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教学。

加上教育经费管理不规范,教师工资在一个地区的不同县就出现很大差别,有的只发基本工资,所有补助都一刀切。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不仅对教师工作条件的改善无助,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与稳定性,严重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与教育教学质量。

3 农村教师学历学识普遍偏低而且提升困难

首先,学历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调查发现,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教师达83.94%,虽然与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规定的标准较为接近,但与城市初中以上中学教师的学历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调查样本中农村中学教师本科学历仅占38.32%,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仅占1.83%。而且部分偏远学校老教师较多、且学历较低,特别是农村片小以下教师学历绝对偏低,其学历提高的任务还是相当繁重而艰巨的。

其次,教师职后培训不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新的形势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型教师;由单一型转变为综合型教师;由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现代教学方式;由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笔者调查发现,虽然该地区国家“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小学教师全员进行非学历远程教育”已实施,其中一个县,92.18%的教师已经拿到了结业证书,但由于农村学校各种条件所限,所调查教师中只有1.23%的教师基本上回答了所进行的远程教育学习的课程门类,5.83%的教师比较熟悉学习流程及学习要求。调查表明,该调查地区教师真正参与远程教育学习的只是极少数教师,教师职业发展只满足表面形式,而主体需求没能很好地激发和满足。

再次,在业务素养提升上,农村教师缺乏求实进取精神。一是农村教师缺乏主动进取精神,特别是老教师多,惰性强,不想上进,不想学新技术、新方法等。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1838名(约占总数80%)教师认为外出进修学习只是搞形式,对之无所谓,其中42岁以上中小学教师人数高达95%以上,致使其不愿外出进修学习,加上教师紧缺,工作任务繁重,导致业务素养的提高相对困难;二是由于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新意,对新课程难以接受,农村学校也很少进行教育教学研究,调查中仅有不到10所学校做过,成果几乎是无;三是课堂教学不能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从观察多数教

师的课堂分析,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屑一顾,坚持老方法、老一套教学,致使教学质量、学生发展与学校管理存在诸多问题,进而影响到农村教育的发展。

由于农村学校各种条件所限,“教师严重缺编,如果教师外出培训,必然影响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加之经费问题制约了校本培训,所以农村教师除了为获取学历文凭而不得不进修外,几乎很少有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使得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加上教育教学研究缺乏、思想观念缺乏更新、追求上进的惰性较大,一些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在工作中存在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村教师存在需要提高学识改变现状与无时间、空间及经济的支撑之间的矛盾。

4 农村教师教育成就感较为低落

首先,在职称评定上,难以达到评定要求,晋级难。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教师职称问题是总体偏低。中学教职工中,中学高级教师仅有52人,占2.24%中学一级教师564人,占24.26%;中学二级及以下986人,占42.41%。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村教师待遇偏低,优秀教师向城镇学校或其他行业流失;二是教师学历偏低,不能满足职称条件;三是评职称中指标分配太少;四是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学经费奇缺,没有时间、精力和条件从事教学研究,难以达到教师职称评定的条件。

其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品德问题,让教师的教育成就感尽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小学教师面对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留守学生”(其家长外出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和“剩余学生”(学生成绩稍佳的马上去了城镇学校,在校学生基本上升学无望)。生活上,学生的情感是缺失的,他们特别需要父母的呵护,对415名学生的访谈调查中,有358名希望父母常在自己身边。家庭凝聚主体缺乏,多数学生的父母外出打工,学生只有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有些学生在亲戚家寄读,不能实施正常的家庭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普遍,座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学生日常行为习惯不佳,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都缺乏必需的礼节素养。由于经济条件差,教育失当,学生学习动机又不强,学生厌学情绪重,学生对自身升学无望。加上地方文化落后等原因,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很局限,初中学生,特别是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流失多、辍学多、后进生更多,整体上初中学生学习质量及品德问题普遍存在。由于教育因素的缺乏,教师成了爹妈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指导需要面面俱到,与城镇教师相比,农村学校教师任务重而低效。

其三,对教师的评价局限。学校考评作为评价教师的手段之一,评价方式大部分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基本条件,而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着实存在偏低现象,这种评价方式显然忽视了教师在改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品德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教师不能得到积极的、公正公平的肯定。这种评价方式,是教师工作压力增加的―个重要因素,也是造成教师不满和心理压抑的重要原因。教师管理过分强调制度管理,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有明确的规范和规章加以约束,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作业、早晚辅导、教案详略、听课笔记等过分追求量化,用简单化的几条指标和抽象的分数,去衡量复杂且模糊的教育问题。对教师的要求过多,检在过多,评比过多,扼杀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窒息了教师内在的专业发展的愿望、需求和动力。

二、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发展对策

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和研究者都意识到了发展农村教育的迫切性,但如果只是想通过课程改革、教师管理改革、教育收费改革等来促进其发展的话,就难以解决农村教育的根本――教师自身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改善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和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首先是切实解决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作为制约农村教育发展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教育经费是对教育条件与教育资源的绝对保障。因此,国家和地方财政应适当加大对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多方筹措基金,大力改善当地的办学条件。具体而言,一是提高农村教师工作津贴,充分认识农村教师工作的不易。二是加快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比如当前新农村建设项目,把农村学校的硬件建设纳入其中,道路畅通,交通便利,就可让人减少“边远”、“偏僻”之感。三是加快城乡网络信息设备的改进,政府加大投入,让光纤进入每一个农村学校,为现代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四是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应为农村教师提供机会和保障,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增大投入,加强农村教育环境建设,为农村学校添置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硬件设备等办公条件。

其次,落实好师资培训经费,努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一是现行的国培计划要多倾向农村教师参训,为教师进一步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提供优秀资源平台。二是教师职后培训机构,要求到农村学校基层进行,现场培训,让农村教师更好地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不仅提高农村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提高培训的实效。三是加强农村教师的教育科研指导,县教科所负责到农村学校现场培训,提高农村教师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四是健全城镇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丰富农村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五是提供农村教师置换学习的机会,让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第三,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增强教师的自我调适能力。无论置身何种地域环境,只有崇高的精神素质才是最可靠的支撑。因此,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同时,还需要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使命感及职业信心,加强其职业素质修养,提升教师思想和职业品位。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为此,我国理论界在研究教师专业化的时候,应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况、发展水平及心理需求,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应为农村教师的发展创造必要的包括福利待遇在内的各种条件,进行合理的城乡师资协调配备等,优化农村教师队伍,为他们搭建继续教育学习新平台,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进而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以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

参考文献:

[1]祝春芝,民族贫困地区教师工作与生活现状调查分析研究[R],课题研究报告,2010

[2]时锦雯,毛汉领,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5,(1):65-69

[3]王勇鹏,论农村教师专业化的艰难性[J],大学教育科学,2011,(3):55-59

[4]李华君,龚彩云,民族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1,(9):77-79

第12篇

关键词 教育公平保障 农村

一、农村学生的教育公平现状

(一)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1.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农村学校经费匮乏,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落后。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而广大的农村遭到忽视。目前,农村学校经费普遍匮乏,一些学校连正常运转所需的办公经费也难以保证,学校陷入难以为继的危难境地,尤其是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更是苦不堪言。

2.教师观念落后,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以下几大问题:一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二是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三是工作积极性不高。。四是教师队伍不稳定。

(二)教育过程不公平。

1.教学内容存在城市偏向,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悖离。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城市偏向。特别是语文、思

想品德、社会这类教材都表现了一种强烈的城市生活的价值取向,课文中有许多农村儿童不熟悉的内容。教学内容城市偏向,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悖离。

2.教学管理失范。一些市县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作“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中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

(三)教育质量的不公。

目前,城乡学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显,城乡儿童在受教育的“质”和“量”上面临着明显的差距。从“量”的角度看,农村儿童较之城镇儿童在入学率、升学率、受教育年限诸方面都比城市的低。从“质”的方面来看,由于农村基础教育设施落后,教学手段简陋,儿童信息闭塞,特别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水平不高,导致农村儿童接受质量差的教育。其结果是,只有极少数佼佼者考上了大学,走向城市或发达地区,绝大多数落榜者则带着失落、沮丧与无奈回到农村。

二、造成农村教育不公平状况的原因

(―)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

据了解,2010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教育的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2.79%。而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之快,GDP的增长速度之快,要实现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任务仍然艰巨。

(二) 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不平衡。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条件的客观差异性,决定了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基础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了“以县为主”的新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以县为主”的新体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但对贫困地区来说,薄弱的财政能力仍然无力保障教育的投入,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

三、实现农村学生教育公平的解决办法。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要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资力度:一要调整教育投入结构。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要重心下移,把财力更多地投到基础教育上,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二要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和省、地应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调整不同地区的政策,从富裕地区转移教育资源,帮助农村地区发展义务教育。三要建立规范的教育成本补偿制度,弥补农村为城市教育的付出。城市应该向农村支付从农村流向城市的人才的部分教育成本,这符合教育成本分担的利益获得原则。

(二)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为了切实保障农村教育的发展,国家要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增加国家财政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农村学校的投入力度更大,“确保三个增长”和 财政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尽快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将各项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切实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

(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农村教师待遇低,国家要实行农村教师特殊津贴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缩小城乡教师工资差别,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物质保障。针对农村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国家应该启动“农村教师培养国家行动计划”。

(四)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