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短期投资的优缺点

短期投资的优缺点

时间:2023-09-20 16:56: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短期投资的优缺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短期投资的优缺点

第1篇

阿里巴巴IPO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对阿里巴巴及其投资者意味着什么?IPO后的阿里巴巴将面临什么挑战?

阿里巴巴IPO为何有不同声音?

阿里巴巴本次赴美上市并存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反映了短期投资者和长期投资者之间投资价值导向的不同。

短期投资者对所投资公司的分析框架是,假设公司架构、治理模式、商业环境、行业发展等都是既定不变的,通过对股票市场上的资金量变化、市场热情增减、题材起伏等“市场情绪”因素的提前预测来获取短期盈利,因此短期投资者一般不太关注公司基本面存在的风险。长期投资者则不然,对所投资公司的分析框架需要覆盖长期盈利和长期风险两个方面,因为从长期来看什么(好坏)变化都有可能,长期盈利方面,主要关注点是行业发展趋势、公司竞争地位及核心能力、商业环境等;长期风险方面,主要关注的就是公司架构和治理模式。

对阿里巴巴来说,在本次繁荣的IPO认购之下,需要有所警惕,至少需要针对自身公司架构和治理模式对公司长期的市场表现有何影响,进行评估。

存在不同声音的另一个原因,是东西方的公司治理价值导向不同。

纵观各国公司治理模式,在股权结构、董事会制度、法律惯例等公司治理“硬件”之内,存在不同的治理价值导向,一种是程序重于结果,认同公司权力民主化且有制约;一种是结果重于程序,认同公司权力集中。这两种治理价值导向,造就了西方和东方的公司治理文化的本质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的两大投资人的决策者――软银的孙正义和雅虎前CEO杨致远都是东方面孔,他们对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以及相关一致投票协议的认同,不能排除他们有“结果重于程序”和“认同公司权力集中”的治理价值偏好。

不同的治理模式对不同国家的投资者也代表着不同的治理“溢价”或“折价”。比如亚洲公司治理协会于2014年4月开展的一项机构投资者调查显示,阿里巴巴的合伙制结构会导致其估值有19%的折价。尽管阿里巴巴的上市地移到了美国,但美国市场上的投资人和香港市场上的投资人有无本质区别?阿里巴巴的合伙制结构会不会导致其在美国市场上出现治理“折价”?值得关注。

需要阿里巴巴警惕的是,本次IPO引入的投资者可能和软银、雅虎的治理价值导向存在不同,加之IPO之后新的投资者可能是成千上万,这些投资者的治理价值导向,对阿里巴巴以及合伙人制度意味着什么?需要做系统专业的评估。

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如何理解?

从企业家的角度看,马云推动建立“合伙人制度”目的,是避免“大部分公司在失去创始人文化以后,会迅速衰落蜕变成一家平庸的商业公司”,意在保持阿里巴巴的创业精神,并避免股东的短期逐利倾向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苹果公司,由于其股权结构没有保证创始人乔布斯对公司的控制权,导致乔布斯在1985年被解除职务。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公司治理安排也保证了控制权的稳定性,可以防止恶意收购的发生。

将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与谷歌公司、Facebook以及百度等科技公司的双层股权结构相比较,我们发现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似乎更加民主。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是集体决策制度,遵循合伙人“一人一票”原则,避免了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马云也仅拥有一票。而双层股权结构则会将决策权集中于一人,典型的如Facebook的创始人兼CEO扎克伯格拥有56.9%的投票权,扎克伯格可以任命一位继承人在他过世之后继续控制这家公司;百度李彦宏拥有52.22%的投票权,决策权力也同样高度集中于一人。

从西方投资者的角度看,这种治理模式仍然是“异类”,他们的担心也不难理解。在投资人看来,该合伙人制度是近乎永久、牢不可破的。阿里巴巴招股说明书指出,其合伙人制度确保“董事会席位中一半以上由阿里巴巴合伙人提名,且在公司控制权被转移或者公司被收购的情况下仍然有效”。投资人认为与双层股权结构相比,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可能还存在自身的治理问题。

IPO后阿里将面对什么挑战?

从目前阿里巴巴在美上市的过程和反应来看,我们认为阿里巴巴和海外投资人之间的沟通很难打满分或高分。由于信息披露不全,投资者对阿里巴巴公司架构和治理模式的优缺点、与其他知名互联网公司的异同并不十分明了,反而引发一些质疑。不充分的沟通可能会让阿里巴巴顺利过了IPO这道坎,但也可能会为未来潜在冲突埋下伏笔。

未来阿里巴巴的治理结构和股东关系可能存在四类风险:第一类是投资者对阿里巴巴治理模式的不信任、不认同,会带来治理的“折价”,对公司融资、再融资造成“隐形”重大损失。

第二类是未来不排除“股东积极主义”者出现,采用舆论呼应、监管规则影响、征集投票权等手段,对公司的股价和治理体系造成“实质性”影响,不利于公司发展。

第三类是未来存在股东会和董事会“对抗”的可能,因为董事会一半以上成员实质上由阿里合伙人来决定,而非股东会。在股东利益和内部合伙人发展方向不一致的情况下,就会存在股东会和董事会“对抗”现象。

第2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

一、相关概念介绍

(一)长期股权投资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的平稳进行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的经营方式开始向多元化发展,长期股权投资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首先,生产性企业利用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生产产品进行销售,以获得经济收益。为了拓宽生产面、增加销售渠道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就会通过各种资本运营方式来扩大规模,实现资本增值。由于部分企业存在资金规模和运作方式的制约,它们就会通过向被投资单位投放资金的方式来获取收益。在这种运作模式中产生的投资按照管理层的持有意图来划分可以分为三类,即交易性投资、持有至到期投资和长期股权投资。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对象即是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及其核算方法。

(二)新旧会计准则

会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精细度高的工作,又因为其涉及到公司较为敏感的经济信息,还要求会计人员具有很好的职业道德。因此,会计工作的进行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同时还要有相关的准则去约束和规定会计工作。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和现实要求,我国在2001年完成了会计准则具体内容的修订和编制工作,由财政部统一颁发,并在企业中广泛施用。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旧的会计准则部分条款已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于是在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发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并予以施行,在旧准则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变动。在长期股权投资方面,新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投资范围、初始投资成本计算和核算方法应用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意义重大。

二、新旧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方法的差别

(一)规范的范围不同

旧的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的规范范围包括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并且把债权投资划成了两部分,分别是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而在新准则中,由于金融工具这一新概念的引进,仅对长期股权投资做了规范,把短期投资修改为了交易性证券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修改成了持有至到期投资。总体来说,旧准则把投资划分为三种。即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和短期投资。而新准则划分成了四种,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不同

旧准则在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中对投资取得是以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计价的。初始投资成本的概念是为了取得相应的投资而付出的全部价款,这些价款包括税金和手续费等费用。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则采用了不同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这种计量方式把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的价外税费规范为当期损益,把初始计量进行了概念和范围上的区分,初始计量被划分成了合并形成和非合并形成两种模式。并且,合并形成又可以继续划分为同一控制下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三)成本法和权益法应用范围的不同

旧会计准则对不同形式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做了明确规定,如果企业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于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或者无共同控制并且没有产生重大影响时,就应该采取成本法进行核算;相对应的,如果对被投资单位有控制或共同控制并且产生了重大影响,就应该采取权益法进行核算。但是在新准则中,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有了改变,研究后可以发现,两种方法的应用范围都更加严格。具体来说,成本法的应用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条件,即对投资单位或子公司的投资在活跃市场上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采用成本法;对于权益法,新准则中的应用范围是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这一情况。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新准则对经济实质有了更加深入的说明,并且对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规定的优缺点

(一)新准则的优点

1、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

新会计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相比旧准则更加注重于实质,使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大幅度提高。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成本法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的概念做了辨析,使被投资企业在发生净利润或净亏损时都不会直接对投资企业的利润和亏损产生影响。而在权益法中,投资收益客观正确地反映了投资企业的收益,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做出的随时调整也真正体现了投资企业所具有的实际权力。此外,新准则中对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选择也不再仅仅是以投资份额作为标准,而是增大了投资企业实际权力在选用哪种方法时所占的比重,公允价值的引进对于反映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有着客观的作用,这些都体现了新准则注重实质的原则。

2、细化了相关科目的规范对象

新会计准则是旧准则的补充和完善,充分凝聚了财务界的研究成果。对于准则规范的对象划分一直是会计工作的重点内容,只有进行精确的定位,才能保证准则在实行时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在新准则中引入金融工具这一概念,并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同时对不同的划分内容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另外将长期股权投资从旧准则的三项重新细化成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这些细化的相关科目为会计核算的精确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3、简化了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现代的计算技术和方式应该是在保证数据准确性的同时向着简单易操作的方向发展,新准则正式适应了这种要求。通过对长期股权的核算进行简化,不但降低了核算的复杂性,提高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还避免了由于大量繁杂计算引起的失误。首先,新准则降低了由于长期股权投资加大引起持股比例增加而进行核算方法的变更造成的复杂计算。其次,新准则去除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明细项目,这一改动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权益法核算的复杂度,并且对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和分配进行了有效的规避。

4、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工作的直接目的。新准则中关于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细科目等都做了科学的规范,基本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为企业的投资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新准则取消了关于投资差额的规定,使企业仅通过股权差额就实现利润调节的现象不复存在。这些新的规范有效地遏制了非法的盈余操作,为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经济犯罪设置了障碍,切实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新准则的缺点

1、背离了重要性原则

新准则中对清算股利过分重视,从而造成对重要性原则的背离。新会计准则中,成本法适用于投资企业规模相对较小,掌握股权较少的情况。投资企业进行成本法的核算时,如果被投资企业由于累积净利润超过投资企业应收股利而存在差额,则这部分差额将会作为初始投资成本来冲抵投资账面价值。在这种情况下,新准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从而造成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成本的增加,严重背离了核算的重要性原则。

2、促成资产破泡沫的产生

这种资产泡沫的形成主要好是由于企业交叉持股引起的。我国的资本市场处于不断的扩大之中,其运行的深度和影响的广度在逐步提高,使我国的资本市场变得越发活泼。所谓交叉持股就是企业之间相互持有股份,这样的企业已经占到了相当大一部分,使与此相关的会计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交叉持股按持股类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交叉持股,指的是两个企业相互之间持有彼此的股份;另一类是非直接交叉持股,也就是多个企业之间相互参股,循环持股。由于交叉持股引起了会计工作的相互渗入,使得企业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但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利用权益法对交叉持股企业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时会出现重复计算利润的现象,而且随着交叉持股程度的加深,这种现象就越严重,从而更容易出现资产泡沫。

3、公允价值的引入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挑战

公允价值的概念是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这一新内容对于提高会计质量有很大作用,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新概念有积极的一面,也就会有消极的一面。例如,进行交易的双方相互之间比较了解,而且其交易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达成的,那么在确定公允价值时就会出现很大的主观性和无序性。公允价值的确定是由人的主观判断来完成的,而不同的人即使在看待同一个现象时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新准则中公允价值的使用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使评价尺度难以统一,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也是较大的挑战。

4、选择核算方法时过分注重表决权比率

新会计准则在选择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时,强调的是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之间的控制关系,这种控制关系具体表现在投资企业拥有多少被投资企业的表决权。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相对于被投资企业是影响重大但缺乏控制力的标准是投资企业拥有被投资企业20%~50%的投票表决权。实际上,即使投资公司持有被投资公司的投票表决权没有超过50%,仍可以实现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并且途径有多种。例如,由于投资公司与被投资公司的相互关联,通过企业之间的董事会成员协议或者长期经营业务上的合同关系等因素来实现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控制。此外如果一个企业的股权较为分散,投资企业只要持有的投票表决权远远高于其他分散股东的持有份额,则该企业也具有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因此,以既定的表决权率来选择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的会计信息。

四、对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会计核算的建议

新会计标准在我国企业实行之后对长期股份投资的核算方法产生了较大影响。从企业发展方面考虑,在新准则施行后,应该以新准则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规范为目的,对企业的原有投资需要进行必要的重新分类和测量,在此基础上,重新设置财务会计系统中的会计科目。如果是初次进行新准则的执行,可能会存正投资差额,这种投资差额是由在合并企业中长期股权投资中尚未完全摊销二产生的,对于这种投资差额应实行全额冲销措施,并对留存收益进行调整。

结论:

企业对外投资是实现盈利的重要方式,其中长期股权投资占据投资的很大部分。对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的研究,能够切实帮助会计工作安全有效地进行。在新会计准则下,充分理解和掌握核算方法对于企业的会计信息、现金流量、经营成果等都有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航天科工深圳(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裴清华.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探讨[J].现代营销,2012(01)

[2]周茂春.中西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比较[J].财会通讯,2010(10)

[3]林克明.新旧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比较[J].现代商贸工业,2009(01)

[4]张振波.新会计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利弊[J].当代经济,2009(24)

第3篇

关键词:ETF资产配置投资策略

一、ETF简介

作为一位理性的投资者,对于任何一种金融投资产品,都要在看到其优点的同时,认识到该产品的缺点和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运用这一金融工具,使其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

1.ETF的概念

中文正式名称为“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一种追踪标的指数变化并且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开放式基金。

2.ETF的特点

ETF是一种复合型的金融创新产品,集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和股票的优势于一身。

ETF所具有的开放式基金的优势为:可以自有的申购与赎回,不存在在特定时期申购与赎回受限的问题。封闭式基金的优势在ETF产品上的体现为:可以在二级市场上市交易,从而使产品具有高度的流动性,而流动性对于一个金融产品来说,是十分关键的,并且具有极高的价值。ETF产品所体现的股票的优势为:二级市场上的连续交易价格机制,不但增强了流动性,而且使交易的信息更加透明,再加上ETF独特的套利机制,使得其价格能够紧贴净值,避免了封闭式基金的深度折价现象。

ETF具有双重交易机制:进行申购和赎回的市场与ETF份额交易的市场分离。前者在一级市场上进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

3.ETF的优点

ETF拥有许多其他类型的基金所不可比拟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ETF是指数化投资的理念与资产证券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的这一本质就决定了ETF具有投资运作成本低、费用低廉、交易方便、资金门槛低的特点。

(2)在一级市场进行的ETF份额的申购和赎回,采用的是实物交易机制,这就有效地避免减少了很多基金所面临的“现金拖累”的现象,提高了资产配置的效率。

(3)运作的机制简单易懂,容易在投资者中获得较大的认同度。对于个人投资者,特别是二级市场上的散户投资者,只要对宏观经济和行业产业的发展做出判断,并且投资相应的ETF产品就可以了。

(4)ETF可以尽量地延迟纳税甚至规避纳税。

(5)ETF可以避免由于基金管理人个人的偏好,所造成的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同时,当市场上ETF产品细化程度非常高时,ETF甚至可以有效的代替个股,减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避免高位接盘、抬轿子等基金黑幕的出现。

(6)ETF的制度设计富有弹性,可以涵盖广泛的证券范畴和各种资产配置方式,可以通过一次性的交易活动便利的实现一篮子证券组合的买卖交易,可以在短期投资方面提供许多便利等等。

4.ETF的缺点

(1)ETF的表现不可能超越大盘,甚至不可能超越其跟踪的指数。另外,ETF的管理者不可能把所有的资金按比例分配到所跟踪指数的成分股上,这就导致在上涨阶段,ETF的净值增幅低于目标指数的涨幅。

(2)ETF不能像开放式基金一样,股息可以用于再投资。

(3)买卖ETF时,需要支付经纪人佣金和买卖差价。

(4)ETF为了紧贴指数走势,不能像一些积极性的基金一样,在某些行业或者股票表现逊色的时候,调整其投资组合。特别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缺乏卖空机制的情况下,ETF缺乏有效的对冲机制,容易直接暴露在风险下,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在了解了一个金融产品的特色和优缺点之后,研究如何运用该种产品、如何利用该产品构造和实现我们的投资目标,便成了重中之重。

二、ETF的投资策略

先要引入一个概念:资产配置。何为资产配置?就是将所要投资的资金在各大类资产中进行配置。它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战略资产配置、动态资产配置和战术资产配置。战略资产配置是一种长期的资产配置决策,即通过为资产寻找一种长期的在各种可选择的资产类别上“正常”的分配比例来控制风险和增加收益,以实现投资的目标。动态资产配置是在确定了战略资产配置之后,对配置的比例进行动态的调整。而战术性资产配置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对资产进行快速调整来获利的行为。一般来说,战略资产配置是实现投资目标的最重要的保证。诸多学者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证明了这一点。

1991年,Brinson,Singer和Beebower研究了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总收益率的贡献。他们将总收益率分解为三部分:(1)资产配置策略;(2)市场时机选择;(3)证券选择。研究指出,资产配置对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贡献率是91.5%,也就是说,投资组合的价值增殖在于资产配置。

GaryP.Brinson在1986年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资产配置策略——而不是证券选择和时机选择——对投资组合的总收益率和年收益率变化的幅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ETF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和投资工具的作用逐渐凸显,如何有效的利用ETF产品实现有效合理的资产配置策略便成了研究的重点。

1.用ETF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配置

从本质上说,ETF是一种指数化投资产品。在指数化投资为核心思想的资产配置策略中,“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占据了重要地位。

“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是指将组合中的资产分为两大类进行配置,组合中的核心资产用来跟踪复制所选定的市场指数进行指数化投资,以期获得该指数所代表的市场组合的收益;组合中的其他资产采用主动性投资策略,以充分利用市场上各种各样的投资机会获利。“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的好处是以相对较低的费用在更大的程度上控制了风险,增加了组合的收益。将组合的核心资产配置于指数化投资,实际上就是用更精确的手段将组合的整体投资“风险报酬”更多的“支付”给主动性投资的部分,从而实现最佳的组合风险——收益管理。

运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类指数化投资”的问题。所谓“类指数化投资”,是指,当在一个市场上使用多个基金经理进行投资时,所有主动管理的投资加在一起,会构成一个收益和风险都与指数类似的投资组合,但是仍然面临高额的主动管理费。通过使用“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在任何给定的市场中,投资者可以将资产的一部分投资在一个指数化投资组合中,剩余的少量资产分配给主动管理者,授权他们进行更加积极的管理。

从分散化投资的角度,很多实证检验的结果证明,将组合资产同时配置在主动性投资和被动性投资上,可以降低组合集中于一种投资的风险。具体表现在,当主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被动性投资的收益率时,或者当被动性投资收益率好于主动性投资收益率时。投资者可以在享受自有资产组合的低波动性带来的低风险的同时,分享主动性投资与被动性投资带来好处。

ETF产品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它非常适合于用来构建组合中的指数化投资核心,成为组合中指数化投资的理想工具,特别是综合指数类的ETF产品,更适合于作为市场组合的替代,涵盖整个市场并获得市场的平均收益。

在拥有以ETF为核心资产,采取“核心/卫星”(Core-Satellite)方法进行资产配置的资产组合之后,投资者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但是ETF的功能有很多不止这一点,运用其他的市场功能,投资者可以利ETF产品构建不同的组合,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目标。:

2.用ETF构建各种市场敞口

(1)可以实现多样化的海外市场敞口

由于我国对于资本项目的管制,ETF的这项功能对于我国投资者来说,目前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并无实际操作的可能。故以美国投资者为例进行阐述。对于美国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购买ETF而不用直接投资外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外国股票市场的敞口,以获得投资外国股票所带来的收益。如果投资者不采用投资ETF的方式,而是直接到国际市场上去购买外国股市的股票的话,投资者所要承担的风险就要大的多。举个例子来说,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市场体制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同,投资者不一定能够买得到想要买的股票和想买的数量。即使想要买的股票全部都能购买的到,想买的数量也都能得到满足,在购买之前,还要进行外汇的兑换,投资者要承担这一部分的汇率波动风险。

(2)可以实现行业敞口和行业敞口之间的替换

一般来说,持有股票指数或者一揽子股票的风险要比持有单支股票的风险小一些。所以,当投资者偏好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一个板块,但是又不知道如何该持有哪支股票时,投资以对应行业或者对应的板块指数为追踪指数的ETF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3)可以实现敞口之间的对冲组合

因为不同的投资者对市场中某一行业或者某一板块的判断不同,所以持不同观点的投资者建立的投资组合不同。但是为了避免判断失误带来的投资损失过大,投资者一般都要使用对冲的交易策略将投资的风险降低到可以承受的程度。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投资者A看涨股票a、b、c、d,同时看跌属于能源板块的股票e、f、g、h、j,A对自己判断的会涨的具体股票十分有自信,但是对会跌的具体股票不是十分确定,这个时候,A就可以借助ETF来降低投资组合的风险,实现投资的目标。具体操作如下:A将自己看涨的股票组成多方组合,再以等量的货币购买追踪能源板块指数的ETF,以降低风险。

3.可以用ETF来实现投资组合中的现金管理

(1)开放式基金可以用ETF解决投资组合中的现金闲置问题

在开放式基金中,为了应对基金持有人可能的赎回,通常都预留总额为组合资产总值的5%的现金。这会引起“现金拖累”的问题从而影响组合的收益。为了避免这部分现金闲置,基金管理人可以将这部分现金直接投资于普通股票中。但是,由于股票市场的波动性很大,股票的流动性也参差不齐,这样做除了增加了投资风险和交易成本,还带来了可能无法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赎回的风险。但是,如果用组合中闲置的现金购买ETF产品,不但以更低的交易成本获得与直接投资普通股票相同的收益,而且,可以随时便利的在一级市场上将ETF变现,以应对赎回。

(2)ETF可以利用其他ETF有效管理组合中的现金流

虽然,ETF的申购与赎回采用的是实物机制,即一揽子股票与ETF份额的交换。但是在申购与赎回发生时,由于股票市场运行机制的问题,难免会有某只或者某几只股票暂时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获得想要的数量,此时便要用现金来填补相应的空缺。再加上所追踪的基准指数会有定期和非定期的调整,组合产生现金流会不断的发生变动。通过买卖ETF,可以实现对组合中产生的现金流的有效管理。

ETF管理人可以用组合中不断变动的现金购买其他的ETF,这样,在该ETF需要现金的时候,可以卖出持有的其他的ETF获得资金。

参考文献:

[1]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国上证50ETF投资指引.中国经济出版社.

[2]马骥.指数化投资.经济科学出版社.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 现金预算 编制 方法 对策

企业管理式现金预算通过对数据的合理分析,得出科学的结论,以此来为公司决策提供依据,因此,通过企业管理式现金预算,可以从企业当前的实际经营状况出发,作出合适的决策,从而达到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做好现金预算有利于企业控制日常的现金流转。在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中,每天都有大量的现金收入与支出。现金流转的数量越大,次数约频繁,就越需要对其加强控制,此时现金预算就起来很大作用。通过现金预算,可以有效控制现金持有规模。

一、企业管理式现金预算编制的方法

(一)基于企业现金流量的现金预算编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企业管理式的现金预算编制时最为常用,其是以预算管理期间内的现金的流动情况为编制的基础,将现金的流入与流出进行做差处理,从而得到企业现金的盈亏情况。如果现金的余额是发生在期初,则应将现金的余额情况与预算期内的现金盈亏情况进行相加,从而得到期末的现金余额的值。这一过程中,现金的流动数据是根据企业所发生的经营活动情况、投资收益以及融资活动的情况来分类进行处理与数据加总得到。总体而言,这种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也是具有高效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当然,由于这种方法采用了收付实现规则,很难较好的与企业经营活动的权责发生规则相适应(周德孚,1998)。

(二)基于资产负债表的现金预算编制的方法

这种方法与上一种方法有着十分不同的区别,其并不严格对企业的现金流动情况进行预算的编制,而资产负债表在未来时期当中除去与现金及短期投资相关的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资产之外的,其他项目的预算编制。在这一基础上,进而利用较为科学的会计等式,对外来企业所拥有的净资产的盈亏情况进行现金方面的预测。这种方法主要被应用在企业的战略管理层面上,对于企业所制定的外来发展战略所涉及到的现金变动情况及资本结构的整体变化情况进行详细的反映。然而,由于其关注战略层面,使得预测在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因此往往会降低这种预测的准确性,因此在具体操作实践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基于利润的现金预算编制的方法

通过将息前利润预测值(按权责发生制基础编制)加上折旧得到经营性现金流量,再将经营现金流量扣除利息、股息和资本性支出等非经营性现金流量得到现金盈余或赤字。该方法数据调整较为方便,弹性较大,但不能显示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明细科目,资金调度困难,实用性不强(倪真莹,2009)。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情景。但相对而言,第一种方法最常用也最为灵活可控。在该方法下,现金预算的内容包括现金收入、现金支出、现金多余或不足的计算,以及不足部分的筹措方案和多余部分的利用方案等,实质上包括短期现金收支预算和短期信贷预算。总的来说,现金预算的编制是以各项营业预算和资本预算为基础,它反映各项预算期的收入款项和支出款项,其目的在于资金不足时筹措资金,资金多余时及时处理现金余额,并且提供现金收支的控制限额,发挥现金管理的作用。

二、加强企业现金预算管理的建议

第一,从战略与全局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管理式现金预算编制与企业其他业务活动相结合。企业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活动都必须服从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因此,企业管理式现金预算的编制并不是独立进行的,也必须服从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而且在进行过程中必须与企业其他相关业务活动相结合,从而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合力。现金预算与企业的各个部门都有一定的联系,尤其是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等,很多数据都与现金预算相关(李瑛,杨丽娟,2008)。所以,在进行预算时必须综合考虑各个部门的相关业务数据,不能有遗漏。现金预算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是通过直观的数据来反映企业经营业绩的一种方式,现金预算的数据必须做到真实、明确、具体,而且必须服从于企业整体的战略。由于市场形势的变化,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时常作出适当的调整,此时现金预算也要及时跟进,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二,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提高预算实效。当今社会的技术手段发展迅速,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计算较以前更为方便准确。因此,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以此提高现金预算的准确度和效率(李蕊爱,2010)。现金预算必须以准确的数据为基础,近年来开放的某些计算机会计软件,将企业经营的数据统一录入保存,在事后需要使用相关数据时,可以直接搜索调出,极大地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了方便现金预算,可以在信息系统中对相关的预算数据进行统一设计,做成模型,将企业的日常业务数据予以保存,同时对于某些关键节点上的数据也要注意保存。

参考文献:

[1]周德孚.试论企业预算控制的理论与实践[J].上海经济研究,1998

[2]倪真莹.浅析企业现金预算编制与管理[J].商业经济,2009

第5篇

关键词:地质勘查;财务管理风险;分析;对策

一、地质勘探单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地质勘探单位在资源供给方面发挥了积极且重要的作用。我国地质勘探单位在很多方面与其他行业单位有所不同,如成立背景、所处环境、经验目标及领导层的知识结构等,这部分差异使得我国地质勘探单位所需要应对的财务风险也与其他行业单位有所不同,具有独特性。我国地质勘探单位在改革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国地质勘探单位的具体工作,主要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的要求进行,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市场化程度不高,且历史包袱比较重,而且地质勘探单位规模相对较大,人员结构等相对复杂,管理难度较大。同时,由于地质勘探单位相关业务具有综合性风险高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性,使得地质勘探单位在改革中面临的财务风险相对较高,这对于其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在勘探单位改革中,能否对相关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评估并且进行有效控制,成为了地质勘探单位良性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地质勘探单位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二、我国地质勘探单位改革过程中的主要财务风险

(一)发展战略不完善,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由于地质勘探单位的特殊性,受历史因素影响程度较大,在成立初期一直以事业单位的体制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相应的政策保护,使得其在行业里一直处于垄断地位,直接造成了内部相关部门及人员缺乏必要的风险意识,市场定位不清,市场经营能力偏低及业务协作不适应等问题频发,影响了地质勘探单位的良性发展和改革。虽然部分地质勘探单位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初步的战略目标,但是目标制定的依据不够充分,使得这部分地质勘探单位在市场发生突发变化后,没有能力进行有效的应对,无法及时有效地调整发展战略、产品战略、经营模式等,最终导致地质勘探单位财务风险隐患较多,不利于其可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盈利能力欠缺或不稳定,催生经营方面的财务风险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地质勘探单位初期处于行政事业单位体制的管理模式,其受到的影响较大,盈利能力欠缺或不稳定。作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地质勘探单位,主要以差额拨补为主。获取补贴拨款后,一般来说,离退休人员的经费作为第一批支付的对象,剩余部分才会用于具体的地质项目进行分配和具体核算,而实际结余情况采用实际金额与预算金额的差额部分进行表示。然而,随着地质勘探单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逐步推进,政府支付的地质勘探费用也在不断减少,对应的结余额在息税前利润中的比例也在不断降低。虽然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但目前地质勘探单位的实际盈利能力仍然欠缺,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其真正的自身造血功能还未发挥实质作用,结余金额尚且不足,可能发生在息税前利润不足的情况下用其偿还利息费用、借款本金及利息的情况,使得地质勘探单位因经营问题催生财务风险。

(三)资产结构不合理,加剧财务风险

筹资方式选择不当以及负债期限结构不当是地质勘探单位资产结构不合理的主要表现形式。首先,在筹资方面,由于地质勘探企业没有针对不同筹资方式进行优缺点的分析和重点评估,导致选择了不适合自身单位特点筹资方式,增加了单位自身的违约风险,产生不必要的信用损失,甚至直接导致息税前利润减少,给单位造成严重的财务损失。其次,在负债期限管理方面,由于负债期限和机构不合理,会发生地质勘探单位将筹集到的短期资金投资到永久性资产,或者将长期资金投资到流动性资产的情况,造成资金使用周期与实际到期期限不适应,不仅不利于地质勘探单位的发展,还可能加剧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市场信息不对称,影响管理层最终决策

地质勘探单位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的基础信息来自于外部市场,因此管理层对于市场信息的依赖性比较大。一般情况下,市场发育程度越高,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也就越高,也就是我们说的有效市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仍不健全,相应的市场信息透明度不高,同时还受到同行业竞争、买方市场、及会计信息不实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频发且改善困难,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单位发生财务风险的概率。另外,部分关键信息无法获得及获取相关信息成本过高等情况,也使得相关地质勘探单位的管理层无法获取有效的信息,甚至有可能因为误判,做出错误的决策,进而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地质勘探单位财务管理风险的应对建议

(一)地质勘探单位应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化战略

首先,从地质勘探单位整体来考虑,应当注重员工市场意识的培养,加强员工的市场识别及应对能力,提升其整体服务水平,尤其是对重点大客户的服务,如政府部门,以达到应对企业化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和问题;其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在经营管理和技术创新方面进行重点分配资源,提升整个团队的管理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政策的变化并进行应对,如经营模式的转型等;再次,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加强财务监管工作,以避免因经营不规范等情况造成的纳税风险,财务部门应当增加税务筹划工作,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细致分析和规划,合理合法的节税避税;最后,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在地质勘查技术及管理能力方面对员工进行重点培养,提升其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地质勘探企业建立并实施企业战略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该过程具体操作是否存在偏差及发生偏差后是否能够及时进行纠正和应对。

(二)提升地质勘探单位经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通常情况下,地质勘探单位从各项目获取的费用都是国家统一安排和补贴发放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硬约束且结余额有限,所以地质勘探单位一般通过对单位本身性质进行改革,来达到稳定收益和保障债务本金及利息偿还的目的,进而使其获取额外的造血能力。地质勘探单位的具体经营业务很多,主要为矿权经营、矿业开发、地质测绘、工勘施工及其他的经营业务和投资。地质勘探单位应当通过做好地质勘查技术工作及相关专业技术服务工作的方式,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此同时,应进一步面向市场,将地质工作的成果商品化、专业技术市场化、对外投资项目效益化,从而达到稳定盈利能力的目的,进一步降低其造成的财务风险。比如,在矿权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按照要求转让程序并进行有效谈判,通过高价转让的方式,获取高额的收益。

(三)地质勘探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工作,调整资产结构

地质勘探行业的特点比较明显,即综合风险高和投资期限长。因此对于其营运资本投资策略的选择要求比较高,过于保守或激进的投资策略并不适合地质勘探行业,其应当尽最大可能贯彻筹资匹配原则,即短期资金支持短期投资,长期资金支持长期投资。这样的匹配原则,既适用于筹集长期资本,也适用于筹集流动资金,是一种收益和风险相对均衡的筹资策略,更加适用于地质勘探行业,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细致的评估,并且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单位资产结构。

(四)应建立并完善信用评估体系,降低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

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在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发生的比较多,尤其是在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上,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建立并完善应收账款信用评估体系,从而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财务风险。同时应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将应收账款的具体管理工作落实到部门及相关业务人员,回款情况与绩效考核挂钩。对于预付占款的管理应当更加严格,对于需要支付的大额资金,应当制定相关审核流程,在支付前进行必要的审核,不符合要求的申请应坚决拒付。与此同时,同样需要对企业拖欠款进行清理,保证款项及时f回收,降低企业资金压力。

(五)地质勘探单位应注重财务人员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

由于地质勘探行业的特殊性,使得其对企业内部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相关人才应当成为地质勘探单位的重点工作之一。首先,应当重点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从人员管控的角度降低财务风险;其次应当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团队建设,提升财务团队整体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和工作水平;最后,在财务风险管理能力方面应当重点培养,即风险识别、检测、应变及决策应用等能力的培养。

四、总结

在目前新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财务风险仍然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地质勘探单位应当尽快转变观念,并且加强企业自身财务风险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效的企业战略发展策略,提升企业员工风险意识,强化企业财务风险管控能力,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从而减少相关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保障企业能够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作者:师红聪 单位:云南省地质调查院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浅析地质勘探单位改革中的财务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3(14).

[2]徐明华.浅析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进程中财务风险管理[J].财税论坛,2011(7).

[3]董岩.解析对地质勘探单位事企分体运行中的财务管理[J].财会天地,2012(11).

第6篇

关键词:暖通空调;节能;设计;施工管理

一、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的构成及主要特点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水平提升,在经济快速建设的同时,能源和环境化问题日益严重。城市化飞速发展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都发生改变,能源消耗在其中占据重要的比例,随着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这个比例在快速提升。在一些发达国家,能耗消耗高达40%,建筑能耗的消耗主要有通风、采暖以及照明灯,这些消耗都是保障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些能耗消耗量在逐渐上升。从这个上升的比例上看,整个暖通空调的能耗占据建筑消耗的30%~50%,而且这个比例还逐渐上升。为了保障整个建筑物可以获得舒适的建设环境,为了保障环境建设水平,在当前建筑物设计中都会涉及暖通空调,因为暖通空调能够较好地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所需。同时,暖通空调耗能即是指整个暖空空调系统的耗能。在这部分的能耗消费中,包括消除建筑物冷热负荷引起的能耗、新风负荷引起的能耗及输送设备(风机和水泵)的能耗及系统保温冷热耗。影响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的主要因素有室外气候条件、室内设计标准、围护结构特征、室内人员及设备照明的状况以及新风系统的设置等。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还有几个特点表现在:第一,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管理的不合理都会降低能量使用效率。第二,维持室内空气环境所需的冷热能量品位及季节性。这就使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有可能利用天然能源来满足要求,如太阳能、地热能、废热、浅层土壤蓄热蓄冷等。第三,暖通空调系统涉及到的冷热量的处理通常以冷热交换的形式处理。这就可以采用冷热量回收的措施来减少系统的能耗,有效利用能量。

二、当前暖通空调系统在节能方面面临的问题

(一)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及施工管理

暖空空调系统的设计以及对整体空调系统的运行调节中,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如果设计不到位或者相关的设计人员不重视该设计需求,这样会在系统运行时,能耗会逐渐上升。如果有的工程设计周期比较短,那么就会容易出现设计收费以及经济效益不挂钩问题出现,设计人员为了赶时间,思考不周,一些技术型问题得不到解决,问题积累越多,越产生更大的能耗。有的设计单位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他们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时常不注意实际质量,他们在乎的是设计数量,因此常常导致设计的系统不符合需求。一些设计标准甚至都已经超出了我国的规定,有的公共建筑使用的空调系统,占据整个建筑能量消耗的百分之六十。当前,建筑行业从业的暖通空调设计人员,这些人员设计质量高低不一,人员素质素质水平不一致。很大一部分的人员还是非专业院校毕业,有些人员还是专业不对口。甚至的有的人员没有经过任何的培训就进入工作岗位,他们自身素质低,直接影响设计质量。在进行设计或施工过程中,对一些本专业出现的问题,他们的解决能力比较差,一般都会沿用传统的解决方法,问题得不到针对性解决处理,这样为暖通工程安装埋下了安全隐患。还有些设计方案就出现了问题,这些人员虽然知道问题所在,但是无法找到科学的解决方案。所有的问题最终叠加导致系统能耗放大,甚至导致系统运行得不到保障,为今后系统运行埋下严重的隐患,从而也可以清析的看出能耗增加必然导致运行费用的上升。

(二)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方案

暖通空调设计最大的特点是“条条大道通罗马”,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出现的环保问题以及节能问题更加突出,我国一直强调建筑要进行节能设计以及环保设计。于是建筑设计开始呈现出多样的设计方案,每种技术都存在各自优缺点。面对这些设计方案,每种设计方案针对的侧重点不同,因此,最终技术的评价结果也不尽相同,如有的设计方案为节约投资或怕麻烦,对于大量的回风余热没有有组织的加以利用,设计方案缺乏较全面的比较论证。设计师也没有给甲方说明短期投资较大和长期运行节能的关系,再有,即便设计考虑了这些因素,甲方因为节约投资方面的原因而不安装,使得方案最终的问题虽是角度比较广,但没有形成统一规范要求,方案可操作性得不到保障。如何在众多的设计方案中,选择出一套科学、有效、合理的设计方案,这是当前严重困扰空调设计人员的课题。另一个问题是,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在执行工作时,往往会因为设计不符合需求,而无法开展,最终的设计质量也得不到保障。

(三)暖通空调系统运行管理

在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管理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运行中有些单位一直错误的认为,只要设计符合需求,只要设计达标就可以。因此,常常出现管理人员培训不到位,操作人员操作水平低下等问题出现。一般这些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暖通空调管理知识,需要掌握必要的设备安装、运营理论知识。这些问题解决的唯一途径是加强人员自身素质建设,人员素质提高可以是由企业组织进行统一培训,也可以是的人员自身进行学习培训。一年四个季节中,如果只是熟悉开机、关机以及简单的冬夏季操作,过渡季节或平时不对系统进行维护、检修、保养。这样的暖通空调系统是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

三、解决暖通空调系统节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精心设计暖通空调系统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前,暖通空调设计要符合人们消费需求,保障空调运行可靠、安全性。众所周知,暖通空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而且庞大的系统。系统相关理论比较复杂,进行设计时,如果设计质量得不到保障,直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性能。因此,设计人员需要从设计角度做好设计工作,多方案比选,不断优化设计方案,这样才能从源头降低系统运行能耗。

(二)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减少冷热损失

对于当前既有建筑暖通系统,可以从降低空调负荷上着手,这样可以将能耗比例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在建筑的维护结构中,结构性能直接能够决定冷热负荷大小,决定系统能耗,可以对维护结构进行规范化设计以及标准化设计。其中主要包含材料的选择综合传热系数大小等,同时还需要从提高维护结构保温性能角度出发,做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工作。

(三)采用新型节能舒适健康的采暖空调方式

当前影响人体对温度感应的环境参数比较多,不同的环境参数组成的参数值也不尽相同。不同的组合能够获得不同的效果,虽然这些暖空空调设计常识已经耳熟能详,但是在实际运行以及利用过程中便常常出现问题。很多设计人员他们对环境参数组合把握不准确,导致系统能耗也不相同。如在冬季,如果选择传统的采暖方式,基于空气对流换热方式,将室外的低温空气加热与室内的空气进行融合,将整个室内空气加热,往往对室内空气温度需求要高些,才能保障人体能够获得较平稳的舒适感。当室内空气温度改变时,会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量。因此,需要改变传统运行方式,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起来。这样才能够降低能耗量,才能实现节能。如可以适当的增加辐射热,同时也可以对运行系统加以自动控制,这样温度变化会有一个清晰数值,而且能耗下降的比例也有改变。一般而言,低温辐射采暖,当室内空气温度保持在16-17摄氏度时,舒适感与传统的室温参数一般在18到19摄氏度相当,从这个数据上看,显然低温辐射采暖相对于传统方式有更多的节能效果。

(四)采用合同能源管理

合同能源管理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成本的一种市场化运作的节能机制。专业节能服务公司与用户签订能源管理合同、约定节能目标,为用户提供节能诊断、融资、改造等服务,并以节能效益分享方式回收投资和获得合理利润,可以显著降低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资金和技术风险,充分调动用能单位节能改造的积极性,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措施。

合同能源管理是EMC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客户提供包括:能源审计、项目设计、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工程施工、设备安装调试、人员培训、节能量确认和保证等一整套的节能服务,并从客户进行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在合同期间,EMC与客户分享节能效益,在EMC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利润后,合同结束,全部节能效益和节能设备归客户所有。采用合同能源管理对于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尤其适用。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我国使用能源消耗率逐渐增多,我国认识到能源消耗问题,现在开始积极的推行新能源,大量使用清洁能源,地热能、太阳能以及原子能等,这些能源的使用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它已经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能源的使用是解决当前世界出现能源危机有效方式之一,当前我国对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源使用系统的设计和应用也逐渐推广开来,这些系统不会污染环境,长期运行费用低,节能节资。这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能源消耗不断提升,我国电力使用十分紧张,暖空空调设计及使用需要符合当前发展需求,从节能角度入手,这样才能保障我国经济增长,才能更好的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因此,在进行空调设计时,理应注意围护结构性能设计,理应从设备节能、系统节能保温等入手,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节约能源,从而有效的提升能源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吴刚.2013年度广东省暖通空调制冷技术学术交流会将于10月下旬召开[J]. 建材与装饰:上旬-2013年7期

[2]李一品.基于动态平衡阀的暖通空调变流量水力平衡控制特性 暖通空调监理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J].建材与装饰:上旬-2013年8期

[3]许建平,冯月静.大型超市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风管清洗消毒后军团菌调查结果的分析[J].科技视界-2013年18期

第7篇

一、从领先品牌选起

选购OA要从优秀软件中挑选,来降低项目实施失误率。目前国内OA厂商近400家,但相对成熟稳定、有一定规模的OA厂商不到30家。依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技术、功能、操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目前在国内拥有较多的用户单位、终端用户人群的OA软件厂商分别有用友、点击、金和、通达、合强、协达、泛微、浪潮、思创、慧点等。这些厂商在最近几年逐步确立了各自的区域市场优势,其品牌点击率和可信度都比较高。

企业要从符合企业实际、有一定规模、在业界有知名度和可信度、市场占有率较高的OA品牌中认真挑选,就能“选对郎”,项目建设成功率将大大提高。

二、从优异技术判定

优异的技术决定产品、市场的领先。随着应用内容的不断扩展,OA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到目前基本形成了三大主流技术:一是微软的.net+关系型数据库(RDB)技术,以其功能强大、易用的Office套件占领桌面应用;二是Sun的Java+RDB技术,Java(J2EE标准)以其开放性、与平台无关性引领着技术发展方向(当组织规模比较大、应用环境比较复杂时采用J2EE技术更为合适,当组织规模相对较小、应用简单时选择 .net则更为合适);三是IBM Lotus Domino技术,以电子邮件、协同、非结构文档处理、安全机制见长,成为OA的重要标准应用与开发平台。但三大主流技术的优缺点明显,很难选择其中一种主流技术来满足用户需求。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基于面向服务的应用(SOA)设计理念,融合主流技术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国内主流OA的开发平台各有所侧重。大中型企业可以选择领先、包融性强的J2EE+Domino构建OA平台,中小型企业可选IBM Lotus Domin或Java+RDB等技术为平台。但企业在选择技术大平台前提之下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考虑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构建与企业相适合的OA系统(产品特点、主要功能),建立起一个弹性、灵活、高效、安全的电子化协同办公与知识管理环境。而从技术结构而言,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比C/S(客户/服务器结构)实用、好用。

国内主流OA产品各有特色。企业应量体裁衣,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但不管如何,产品是否具备简单、实用、快捷的特点应是中小企业OA选购的重要关注点。

三、以高性价比定产品

在传统营销理论中,价格是决定客户购买行为的首要因素。同样,协同OA软件的销售价格,也应成为用户选择产品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厂商攻占市场的不二手段。近几年,羽翼渐丰的一批OA厂商开始进入市场,先后有上百家OA厂商发起价格战、促销战,OA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

纵观近年国内OA项目实施费用,从几千元到几十、上百万元的项目都有,这是其他类型应用软件如ERP、CRM等不可能出现的现象。但大部分OA软件产品价格区位主要集中5~15万元之间。

中小型企业因其规模小、资金匮乏、生存不太稳定,所以对OA选购的成本控制更为严格,更注重短期投资回报率。价格是中小企业采购OA的主要考虑因素,而那些价廉物美、性价比高的OA产品更应成为中小企业首选产品。

软件价值在于实用、易用、恰到好处,只要是符合产品价值、符合市场需求的都是实用合理的。目前,有的网络版OA仅售几千元,却五脏俱全,运行自如,大行其道。这并不奇怪,因为一些OA厂商软件定位充分考虑国情,通过研发、营销与服务模式的优化降低了运营成本,同时坚定走通用型产品化路线,使得软件价位全面向理性回归。

四、服务考验厂商品质

服务是IT发展的魂,主导市场的走向,贯穿产品设计、研发、销售、维护、升级等全过程。没有至善的服务,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如今困扰国内软件界的不是技术,而是IT企业的服务质量。软件的价值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它能推动企业发展的服务能力。

对于实施OA建设的企业而言,尤其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资金薄弱、专业人才缺乏、网络应用匮乏以及信息实施过程繁杂等特点。因此,它们需要的OA供应商应具有专业性、公益性及远见性。OA厂商不仅要能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技术,能提出最符合中小企业自身需求的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而且还要能够提供长期、完整、配套的支持服务,还要求这种服务价格合理低廉。

目前国内OA主流厂商用友、点击、通达、金和、合强等均启动了金牌服务战略,已开始了以服务带动产品的战略转变,提供客户超值享受,致力在IT服务市场上成为领跑者。以通达为首的一些新OA厂商甚至高举终身免费服务大旗,引起市场强烈反响。一个良好OA供应商的整个服务体系应包括各种培训、团队构建、实施指导、网络支持服务、项目管理、二次开发、租赁、业务系统支持服务、资源外包服务等。

因此OA供应商能否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远程维护;能否通过即时通讯工具与用户交流,一对一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服务收费标准如何;能否提供最优的收费服务,甚至终身免费服务……这些都成为检验OA供应商品质的重要标准。

五、选型应是重中之重

选型应是企业在选购OA产品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以下是几个OA选型的标准。

开发单位的实力 它成立多少年,企业大小,有无集团背景,在行业内的地位如何,有无人才优势等。

技术优势 它是否采用流行的B/S架构,有无内置Apache服务器软件,能否傻瓜安装,易装易用吗?即时通讯、智能表单、文档在线编辑等是否有独创性的领先技术?操作系统平台是否具备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可以避免病毒的攻击和破坏吗?

较高的软件成熟度 试用用户和用户群是否广大,目前有多少用户?软件可否接受大量用户的检验?软件从开发至今历经多少次版本升级?软件成熟度如何?用户反映如何?

二次开发 它是否具有良好的软件扩展性,完全遵循模块化设计思想,用户可自行添加或链接自主开发的模块吗?能否给正式用户开放全部数据库结构,提供数据库管理工具、相关开发接口?甚至提供源码,以供用户作为二次开发参考,并对相关开发人员进行细致的开发指导?这都是检验软件商服务的重要办法。

权威认证 考核产品品质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产品通过了哪些权威认证,荣获了哪些有价值的荣誉,该公司CEO在行业地位如何,获得过哪些荣誉等。

成功的应用客户 考核产品品质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有无行业经验,实际实施效果如何,有无众多的成功用户。到其他用户单位进行实际考察,可看到任何精美资料案例都无法体现的东西。

简而言之,企业选购OA有5大标准:理念先进、功能适用、使用方便、服务到位和价格合理。

链接:OA选型十大误区

误区一:自己开发

从OA系统的技术、人才、成本等因素考虑,除了个别特大型企业和敏感性单位,建议普通企业不要自己开发。

误区二:功能越全越好

选购OA系统时应该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以适用为出发点,坚决砍掉“鸡肋”功能,选功能紧凑,满足自己核心需求的既便宜又容易二次开发的系统。

误区三:价格越贵越好

判断一个OA系统好不好的根本原则是看它是否适合自己。软件价格越高,投入越大,负担越重,风险越高。

误区四:价格越低越好

价格低固然是好事,但是过低的报价往往损失了软件应用的功能和服务。

误区五:越透明、开放、自由越好

为解决开放和保密的矛盾,好的OA系统让用户很方便地进行权限设置,这样既方便各种文件在系统内的统一管理又保证安全。

误区六:完全符合其办公模式

应该选择那些具有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够产生推动作用的OA产品,要主动地去适应软件。

误区七:大企业开发的好

中小企业使用的版本需要具有中小企业特色,规模不是很大的公司开发出来的系统可能更实用,因为他们对中小企业理解更直接,更深刻。

误区八:OA彻底改善管理

过低或过高看待OA的作用都是不正确的,只有提高整个单位的人员素质,特别是领导者素质,才能彻底提高管理水平。

误区九:一步到位,一劳永逸

企业、产品和社会都在不断发展,任何软件都是满足当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不可能一步到位,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