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7 13:18: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小企业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中小企业基本概况及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
据最新普查数据显示,截止2008年末,全市工业企业法人单位有3772家。按大中小型工业规模分类,达到大型工业企业标准的为湖北新冶钢、大冶有色总公司、东贝集团、湖北美尔雅集团、劲牌酒业公司、华新水泥集团公司、*供电公司和大冶陈贵矿业集团公司共8家,*拥有中小工业企业达3764家。涵盖了冶金、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电子信息、能源等7大产业,是*市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工业规模分类,2008年末,进入规模以上的中小工业达482家,2008年实现工业总产值412.39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7.6%,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80家,税收过千万元的企业有26家。2008年规模以下企业3282家,实现工业总产值62.5亿元。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市工业经济从2008年四季度起,呈现下行走势,但全市中小企业运行的基本面较好。主要表现在:
1、中小企业生产和销售增势平稳。虽然2008年四季度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只增长6.3%,销售收入只增长3.4%。但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仍完成工业增加值123亿元,同比增长16%,实现销售收入400.46亿元,同比增长27.9%,上交税收15.14亿元,同比增长8.92%。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原煤产量140万吨,增长6%;铁矿石(原矿)产量286万吨,增长6%;服装1080万套,增长31%;水泥1268万吨,增长14%;钢、成品钢材、磁卡与上年基本持平。
中小民营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09.08亿元,增长33.09%,比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绝对值占全市规模中小企业的74.95%。以万达金卡、振华化工、鸿峻铝业、新成钢铁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2、企业综合治理能力逐步增强。*市中小企业经过近几年来的改制,企业整体素质逐步提升,综合能力逐渐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是法人治理结构更加合理。湖北锻压机床等一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公司管理,企业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逐年提高。*建材节能设备总厂等企业的产品不但在国内俏销,而且远销欧美、中东、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三是企业产品逐步趋向多元化、系列化,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市中小企业的产品由传统的钢材、水泥、机械、服装等有限领域,逐步拓展到新型材料、化学管材管件、精密模具、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800多个品种、近2000多个系列,产品结构优化,组合互补效应已经形成,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已经实现质的跨跃;四是企业信誉普遍较好,盈利能力大为改观。据调查尽管当前市场形势比较严峻,*市仍有70%以上的中小企业能够盈利。
3、企业成长步伐明显加快。2008年初,*市共有规模以上中小企业407家。到2008年底,新增规模中小工业企业100家,其中引进项目投产新增40家,“小进规”新增60家。据第二次全市经济普查清查最终结果显示,全市法人工业企业达到3772家,其中具备了规模以上工业标准的达604家,比目前在统的规模以上单位还多89家,这为2009年工业企业“小进规”提供了保障。预计2009年全市新增的规上工业将增加销售收入50多亿元、工业增加值15亿元,将拉动全市工业增长5个左右的百分点。
4、产业集群快速扩张。目前已形成了涂镀板材、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钢铁深加工、铜及铝制品深加工和装备制造业等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聚集了500多家中小企业。2008年,涂镀板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非金属矿加工等五大成长型产业集群完成增加值55.6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和30.1%。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
尽管2008年*市中小企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发展态势。但从第三季度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使*市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不断增加。突出表现在:
1、企业成本上升,效益下滑。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工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利润总额
、利税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7.8%和1.0%。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126家,全部是中小企业,占全部中小企业的比重为26.1%,主要集中在电解铝、钢铁、有色、纺织服装、电力等传统行业和主导行业。特别是电力生产等行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带动全市亏损企业急剧增加,亏损额快速增长,*市中小企业全年亏损总额为5.44亿元,比2007年
增加3.37亿元,增加亏损1.63倍。从亏损额看,排在全市前三名的分别是:电力、仪器仪表制造和通讯设备制造。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亏损面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工业企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成本呈刚性上升,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成本、人员工资、交通运输等费用支出不断攀升,生产要素成本上涨的速度远远超过企业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节能降耗等手段降低的成本消耗。
一是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升幅度大。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自2008年以来,基础性原材料及能源价格不断上涨,2008年1-9月份,*市企业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基本上处于直线上升态势,2007年12月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指数为111.82,到2008年9月达到123.09。尽管2008年4季度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
二是工业品出厂价与购进价“倒挂”加剧。2008年,原材料购进价格和工业品出厂价格均持续上扬,但出厂价格指数涨幅明显落后于购进价格指数,价格倒挂使企业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2008年1-12月份,*工业企业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比工业品出厂价格高7.59个百分点。分月看:除1月份两者基本持平外,2-12月份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涨幅均高于出厂价格1-13个百分点。明显呈逐步扩大的趋势,由于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倒挂”加剧,直接使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
三是企业用工成本不断攀升。近年来*企业劳动用工一直处于相对紧缺状态,尤其是一线操作工缺口较大,招工困难,主要是工资待遇过低。2008年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对*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据初步统计,2008年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劳动力报酬增长18.1%。目前*中小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和社保覆盖率还不是很高,若按法律要求全覆盖,企业用工成本将大幅增加。企业还反映员工管理难度增加,许多工人不愿签合同,不愿意交养老保险。
2、企业资金供应非常紧张。这次危机由大中型企业正在向中小企业扩散。企业资金面紧张,流动资金缺口增大,70%以上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同时,由于现行贷款利率偏高,使中小企业财务成本平均提高两成。据测算,危机造成2008年*市中小企业利润同比减少近一成。同时,货款回收困难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高达35.5亿元,占企业流动资金的14.6%。近年来,*市中小企业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但由于融资瓶颈难以突破,致使中小企业的规模效应迟迟不能显现。据调查,*中小企业中,“有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三有”企业占60%以上,其中80%以上的企业反映资金不足。全市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缺口超过10亿元。
2008年*中小企业景气指数仅为91.84,处于不景气区间。企业流动资金景气指数为62.81,处在近5年来的最低点;企业融资景气指数为74.53,处于极不景气区间。企业生产经营资金趋紧主要是金融紧缩措施的累积效应影响。一是小企业现金流紧张。由于资金紧张局面持续,银行中小企业年融资综合费率达12%以上,部分企业短期民间“过桥借贷”月利率高达4-6分。二是成长型中小企业很难获得中长期贷款。银行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一些大集团、大企业。三是贷款审批时间长,企业融资很难迅速及时到位。成功申请一笔贷款往往需要三个多月的时间。四是贷款成本增大,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压力。目前,银行贷款实行浮动利率,近几年银行普遍实行的是利率上浮30%。融资困难已经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企业营业费用为22.9亿元,比上年增加78.77%。而企业利润总额只有14.61亿元,比上年减少3.55亿元,减少19.55%。
三、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中小企业出现的这些困难,是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阵痛”,也是转型升级所带来的“倒逼”压力。因此必须化被动为主动,把此轮危机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机遇,练好内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转变。针对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尽管政府加大财政支持不能解决中小企业的所有问题,但可以体现政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决心,有利于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政府应依法运用财政扶持手段,确保财政对中小企业投入逐年增加。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充分运用税收优惠、缓征等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间接扶持。要出台鼓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等相关政策。加快中小企业间的资源合理配置,减少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政府主管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信息、科技、市场、资金、法律等配套服务,让生产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尽快做大做强。
2、推进融资方式创新,缓解企业资金困难。金融部门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建立新的信誉评价标准和风险评估标准,降低企业资本金、资产总额、销售收入等“规模”项目对企业评级的影响,为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创造条件。在贷款管理方式上,完善信贷资金的授权授信制度,适当下放贷款审查、发放权力,加快构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同时引导商业担保机构适当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费用,简化操作程序。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融资合作,加强银企沟通。推动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建立互利合作、风险分担机制。
3、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企业应变能力。金融危机必然会促进各行各业的优胜劣汰,危机给企业和行业创造了产品与技术更新换代的机会,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必将促使新的产品和企业的诞生。企业主管部门要积极引导企业探寻发展出路。一是加强资金管理,健全财务制度,树立守信用、重履约的良好形象和信誉。二是及时调整战略决策。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进行结构调整或转型,要改善营销模式,利用电子商务开展产品销售与市场开拓,开源节流,提高效率。合理调配内部各种资源,节能降耗。三是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强对现有员工素质和技能培训,努力创建企业文化和营造工作氛围,以人性化的管理模式留住人才。
3、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培育多元化的风险投资基金。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股权融资、项目融资等方式向国内外筹集资金。推动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推动企业间经济协作,鼓励大企业对生产相关配套产品的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提供垫付生产资金等形式的资金融通支持。鼓励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发行企业债券。
4、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发挥好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的作用,完善贷款定价机制,通过信贷风险和收益的对称性管理,扩大对非公有制企业贷款。
5、进一步健全信用担保体系。健全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建立担保业自律组织,促进担保业健康发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区(市)县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
6、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证券业,积极整合成都的券商资源。采取积极措施,吸引国内外知名券商来蓉落户。
(十)完善土地供应办法。
1、非公有制企业在用地方面享受与其他企业同等的用地政策。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公有制企业改革重组的,用地按照《成都市国有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办法》办理。
2、非公有资本投资工业项目,应当尽量使用国有土地,在规划的工业集中发展区,也可以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使用集体土地。
3、非公有制企业投资的重大产业化项目享受我市用地扶持政策。全市范围投资2000万美元或2亿元人民币以上,中、远郊区(市)县范围投资500万美元或5000万人民币以上的重大项目用地,由市国土部门直接协调。其生产性用房项目的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费,按现行标准的50%收取。
4、鼓励加工工业等生产性企业修建多层厂房,节约用地,有条件的区(市)县可以对建多层厂房的企业进行适当补贴。
三、完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社会服务
(十一)大力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支持发展创业辅导、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质量检验、信息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等各类社会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完善社会服务体系。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商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努力提高非公有制企业防范风险能力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能力。
(十二)积极开展创业服务。进一步落实国家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退役士兵、大学毕业生和归国留学生等各类人员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以创业促就业。
(十三)支持开展企业经营者和员工培训。整合社会资源,创新培训方式,形成政府引导、社会支持和企业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机制。依托大专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重点开展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经营管理、职业技能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培训,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和资助。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和职工技能、技术等的培训,从“促进再就业”资金中给予补贴和资助。
(十四)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在政府采购中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扩大出口,到境外投资兴业,在对外投资、进出口信贷、出口信用保险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对列入市重点出口企业的非公有制企业,实行“五优先”,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参加国内外交易会;优先安排国际市场参展补贴;优先安排出口退税和贷款资金;优先安排办理承兑汇票、贴现、进口押汇、打包贷款和封闭贷款;优先安排办理企业的业务主管和主要外销员出国、出境手续。对参加境外展览会、洽谈会的非公有制企业,可按因公渠道办理出境手续。
(十五)推进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充分利用工商、金融、税务、建设、公安、法院等部门有关法人和自然人的各项信用记录资料,整合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加快建立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体系、评级制度以及失信惩戒机制,推进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数据库。
四、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
(十六)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法规,自觉遵守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有关规定。
(十七)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实力,发展成为主业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支持非公有制企业通过买壳、参股等形式发展为上市公司。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利用外资和国外高新技术成果。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争创名牌产品。
(十八)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引导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经营,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五、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
(十九)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严格执行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财产,不得非法改变非公有制企业财产的权属关系。
(二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非公有制企业依法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依法保护企业主的名誉、人身和财产等合法权益。
(二十一)保障职工合法权益。非公有制企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法律法规,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必须依法按时足额支付职工工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或变相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加强劳动保护和职业病防治,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与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保障女职工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禁止使用童工。
六、加强和改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指导监管和协调服务
(二十二)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指导。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动态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进一步加强市民营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机制。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座谈会制度。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企业方面的助手作用。统计部门要改进和完善现行统计制度,及时准确反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
(二十三)减轻企业负担。杜绝“老三乱”(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制止“新三乱”(乱检查、乱培训、乱收费),进一步清理现有涉及非公有制企业的收费,除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财政、价格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项目一律按收费标准的下限收取外,任何部门和单位无权向非公有制企业强制收取任何费用,无权以任何理由强行要求企业提供各种赞助费或接受有偿服务。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企业有权拒绝和举报无证收费和不合法收费行为。
(二十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控制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各种检查。各类检查应统一组织,禁止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任何检查单位不得要求企业派车接送,不得接受企业宴请和馈赠,不得要求企业高管人员全程陪同。坚持罚教并重,重在规范的原则。在行政执法中,对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一般违法行为,当事人能够及时纠正并消除不良后果的,免予或减轻行政处罚。引入行政指导、行政劝诫等新的执法方式,推行行政建议书制度和案件回访制度。
(二十五)健全民营企业投诉网络。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负责监督检查发展民营经济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受理涉及行政行为的投诉,督促有关部门处理。区(市)县也要设立民营企业投诉中心。
(二十六)改革企业年检制度。试行“滚动年检”和企业年检免审制度。对获得市政府表彰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获得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取得“C”标志的定量包装生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海关和检验检疫局一类管理企业试行工商年检免予实质审查,直接验照贴花。
(二十七)完善建设领域民工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除重点监控企业和一次性项目建设的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外,其他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业企业可采取银行保函、保险公司保函、担保公司保函的方式办理民工工资支付担保手续。
(二十八)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宣传非公有制经济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形成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环境。
[关 键 词]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4―0056―03
根据中央统战部给我省确定的《中小企业发展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调研课题,辽宁省委统战部和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联合成立了调研小组。调研小组在系统听取了省中小企业厅和省金融办等部门的汇报,掌握了我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取得的主要成绩、采取的措施以及对产业结构调整、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等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了在中小企业发展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具有各自特点的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五个市,进行了历时10天的调研,组织召开了五个市的部分中小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座谈会,考察了15家企业。在该课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融资难问题是我省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我省中小企业发展比较突出的瓶颈问题之一。为此,课题组在形成了《辽宁老工业基地加快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调研报告》的基础上,针对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问题形成了《关于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具体内容为:
一、我省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
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辽宁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建立了信用担保体系,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等工作,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一是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搭建融资平台。我省先后组建了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与融资促进会、辽宁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平台,建立了省、市(区)县三级信用担保机构。截止到目前为止,全省共建立担保机构292家,注册资本237.4亿元。在完善信用体系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中小企业融资项目的初审与推介、信用评价与促进和担保责任落实等各项工作。几年来,各级担保机构共向金融机构推荐项目1.2万个,为中小企业融资328.1亿元。通过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使担保机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实现了国有、民营和股份制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促进了省、市(区)、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形成,实现了政府引导推动,中介提供服务,银行、担保机构、企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如:大连市大力推动融资担保机构的发展,截止到去年底,全市建立信用担保机构61户,注册资金40亿元,去年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78.8亿元,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沈阳市建立了市、区两级担保体系,担保资金规模近1亿元,累计提供担保500多笔,担保金额达人民币4.68亿元。营口市成立了4家担保机构,担保资金规模达到2.7亿元,累计为199户中小企业担保贷款13.8亿元,使中小企业增加销售收入40多亿元,利税4.7亿元,提供就业岗位9600多个。鞍山市组建各类担保机构19家,注册资金4.54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540笔担保,担保额为人民币19.67亿元,其中,为59户小企业提供贷款6 528万元,解决了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二是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活跃民营资本投资。自2008年年底辽宁省政府出台《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后,截止到2009年6月底,仅半年的时间,辽宁省就批准筹建小额贷款公司204家,其中61家已批准开业,37家正式营业。而且,刚刚正式营业的37家小额贷款公司,很快就可以储备近26亿元的资金投放来源。小额贷款公司以其贷款手续简便,贷款质量较好,民营资本投资活跃等特点发展迅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辽宁农村及中小企业进行融资的有效载体。
三是搭建银企合作桥梁,加强与金融部门合作,开展政策性、商业性多元化融资。近年来,我省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先后与国家开发行辽宁分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等7家金融机构共同开展了中小企业贷款工作。到目前为止,全省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和国家开发银行辽宁省分行共搭建10个“三台一会” (中小企业融资工作平台、借款平台、担保平台和信用与融资促进会)中小企业贷款平台,累计为中小企业发放贷款26亿多元。通过省中小企业厅,向各银行推荐优秀客户378家,已有近30家中小民营企业得到银行贷款5.3亿元。已有近200家企业进入省级中小企业贷款项目库,今年,民生银行大连分行首次为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20亿元的融资额度,有效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问题。
四是开展上市辅导工作,推动中小企业直接上市融资。按照"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做强一批"的要求,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上市培训和咨询活动。与国内外上市机构、中介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联手开展上市辅导和服务工作。几年来邀请新加坡汇丰银行等15家海外金融机构,召开了融资上市的辅导说明会,参会的辽宁省中小企业有150多家,其中,组织18家拟上市企业到新加坡开展上市培训,到目前为止,全省在境内外上市公司总数达104家,累计融资额达到1 783亿元人民币。中小企业通过上市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极大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同时,对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五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服务体系市场化运作,实现了良性发展。从2005年起,建立了辽宁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前资金规模达到了人民币4 00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社会中介等服务体系建设和为中小企业开展的各项服务。两年来,政府有限的资金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流入到服务体系建设中来,在全省70多亿的担保注册资本中,有70%左右是民间资本。目前,许多市、县的担保机构都是民间资本投入运作的。省政府制定印发了《辽宁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贷款担保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辽宁省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操作方案》,规定从2006年起,省政府每年拿出2 000万元用于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中介担保机构的风险。
近年来,各级政府通过采取建立信用担保、加强银企合作、建立小额贷款公司、辅导推动中小企业上市等一系列融资贷款工作,加快了融资平台建设,加强了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通过实施“征信+信贷”模式的试点工作,提高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和水平。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努力疏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了中小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融资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虽然,省委、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改进全省的融资环境建设,也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但目前,全省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融资环境仍亟待改善。
(一)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服务一直存在较大差距,银行借贷存在着贷“大”不贷“小”、贷“国”不贷“民”的现象。据统计,2006年全省中小企业完成的2 75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中,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只有214.7亿元,只占投资总额的7.8%,而同期的广东、浙江、江苏三省都超过了30%。况且这些贷款又都主要集中在大型民营企业中,中小企业的投资主要依靠自源性融资,流动资金也主要依靠自有资金。银行借贷存在着贷“大”不贷“小”、贷“国”不贷“民”的现象。目前,辽宁省商业银行对民营经济的贷款不足贷款总额的10%,远低于全国40%的比重,更低于浙江80%的比率。
(二)担保机构发展滞后,担保能力不足。我省现有中小企业担保机构292户,注册资本金237.4亿元,担保总额382.1亿元。而广东的担保机构是523户,注册资本金500多亿元,累计为中小企业担保金额超过了600亿元。山东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达到450多家,担保额达人民币773.66亿元,受保企业达到26 326户。与发达省份相比较,我省还存在着担保机构发展滞后,担保能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三)小额贷款公司起步晚,数量少,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008年年底,我省才出台《辽宁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屈指算来,到目前为止也不过两年多的时间。虽然,民营资本对此投资活跃,发展迅猛,但由于开设小额贷款公司要求条件起点高,审批难,因此,与发达省份如江浙比较起来,数量还很少。截止2010年底,全省已批准小额贷款公司284家,开业242家,注册资本金116.6亿元,融资为156.6亿元,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意识不强,政府支持中小企业上市的政策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有差距。由于我省中小企业对多元的资本市场体系缺乏了解,导致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意识不强,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对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实质区别缺乏必要的了解,因此,多数中小企业没有一个好的资产负债结构,也没有一个左右逢源的融资来源。很多企业对上市有距离感、神秘感、畏惧感,缺乏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企业的紧迫感。同时,政府在支持中小企业上市的政策还仅限于建立推进上市准备资金和建立全省企业上市专项扶持资金方面,即对在境内外证券交易市场(柜台交易市场除外)实现挂牌上市的企业,给予200多万的补贴和扶持资金。但对拟上市的企业来说,因改制上市而发生的各类前期费用和因上市需规范企业的财务手续及利润所导致的企业需补交历史上“遗漏”的大量税费比较起来,前期的中介费用仅仅是很小的部分,而对企业需补交的高额税费却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致使很多企业对上市望而却步。
三、对我省融资环境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创新,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关键要多措并举,国家相关部门要加快金融体制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地方政府要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和政策支持的作用,并且要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用足用好政策支持。
(二)继续大力发展担保机构,积极扶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由于我省在开展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工作方面起步较晚,致使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对促进中小企业融资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建议省委、省政府放宽审批条件,简化审批手续,加快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
(三)制定符合实际的民间借贷政策。由于贷款难,民间的借贷行为已形成趋势,特别是中小企业,在急需资金而又贷款无门的情况下,多数走民间借贷之路,利息高,成本大,根据现行的财务规定,民间借贷的利息无法进入成本,增加了中小企业的经营成本,也增加了风险。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出台政策,疏导、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允许高于银行的民间借贷利息摊入成本。
(四)加大企业上市宣传力度,推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要利用各种媒体广泛深入地宣传国家关于发展资本市场的重大方针政策,加强资本市场、资本运作和企业上市规则基本知识的培训,交流企业上市工作经验,帮助上市后备企业提高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要让企业认识到上市对解决融资瓶颈、完善治理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坚定企业上市的决心和信心,切实增强企业上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快企业改制上市步伐。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企业上市的成功范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激励更多企业上市。
【关键词】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机理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注重中小企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鼓励中小企业创新,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湖南随着“长株潭两型社会示范区”的建立,也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得到了更好的政策扶持,同时也发挥了其低能耗,环保的特点,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然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也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企业数量多,但科技创新成果少。据统计,截至2010年,湖南省中小企业户数为16.2万户,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占了半数以上,已成为湖南省经济的重要支柱。科技创新也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但是企业有限的投入使得创新缺乏动力。我们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创新的实体性投入展开分析。
一、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财力投入
对创新的财力投入主要用于:技术创新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R&D经费支出;对现有生产线的技术改造;从企业外引进技术的消化并研制出符合市场需求产品的支出。这其中有一部分来源于企业自有资金,一部分来源于政府部门给予的资助;金融机构的贷款和其他资金。这些指标为衡量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标。据统计,2011年我国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60.05%,相对于2010年提高了1.83 个百分点。根据科技进步水平的地区划分标准,中部六省中,除湖北属第二类地区(50%-60.05%) 外,其他各省均属于第三类地区(40%-50%)。中部六省中只有湖南的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低于上年水平,由2010 年的48.66%下降至2011 年的46.94%,下降了1.72 个百分点,全国排名第16 位,较上年下降了1位。由于R&D 活动是整个科技活动的核心,直接影响着地区科技发展水平、创新能力、经济发展后劲和综合实力的提高。我省R&D 经费支出占GDP 的比重从2006 年的0.72%增加到2010 年的1.17%,提高了0.45 个百分点,但总体上各年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一五的前两年,我省在中部六省中排名第5,2008 年上升了2 个位次,排名第3。2009年和2010 年位次保持在第3,在指标数值上,与排名前两位的湖北和安徽有一定的差距。由此可见,湖南对R&D 经费投入力度仍需加强。从长远来看,R&D 经费投入情况将直接影响未来科技的创新和发展。2011 年湖南地区一级监测指标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中,排名上升的指标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部排名第2,较上年上升了一位,说明我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改善环境,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排名下降的指标有:科技进步环境排名第5,较上年下降2 位;科技活动投入排名第4,较上年下降1 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排名第3,较上年下降1 位。可以看到,五个一级指标中,我省有三个指标排名下降,说明中部六省的竞争日益加剧,湖南省应加快科技发展,增强竞争优势。排名持平的指标为科技活动产出,中部排名第2。虽然湖南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在中部仍能保持原有优势,然而该指标在全国的排名较上年大幅下降,下降了八位,反映我省科技活动投入产出效率下降较明显,不容乐观。该指标是制约我省科技进步的软肋。
二、湖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的人力投入
人才是进行创新最重要的主体,据统计从湖南省科技人员分布结构来看,2010年,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创新研发人数分别占全部人数的比重为56.2%、30.3%、9.97%(数据来源《2011年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可见,分布在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还是比较充足。并且2010年比2009年的企业科技活动从业人数有所提高。这说明企业对于技术创新的重视,但是真正分布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还是非常有限。通过调查发现,创新人员缺乏的原因在于:高科技人才本身是企业所有者,缺乏精力用于研发,在实验室的时间很少;另一部分技术人员担忧企业的发展,宁肯在大企业、高校、研究生从事技术性不强的稳定工作;企业难以支付高薪聘请高科技人才。所以很多科研技术力量大多集中在学校、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科技型中小企业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的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善。据调查统计,湖南省平均每2.5个科技型中小企业仅仅拥有一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个中小企业只有1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在我们的实地走访调研中,50%的企业认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不高是技术创新难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提出湖南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制约了对人才的引进,企业的规模偏小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论
自从2006 年湖南省明确“建设创新型湖南”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对科技项目经费投入在总量上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0 年增加到2.41 亿元,平均增长率为8%。与中部六省相比,除2006 年排名第2 外,之后逐年被邻省赶超,2010 年落后到第5 。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经费、技术改造经费等技术创新资金的投入;帮助其引进创新人才。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引进民间资本,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注资,为科技人员提供相应的股权激励。第二,政府加大税收减免和其他管理制度的支持,为企业开展创新提供更多的便利。第三,利用企业的社会资本,依托高校的科研力量共同进行科技创新,共享经济成果。
参考文献:
[1]王文昌,秦作栋. 论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自主创新的动因和有效组织[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3).78-81
[2]黄志民, 蔡淑琴.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N] .经济日报,2005- 11- 24
和良好的口碑,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其发展速度和态势不容小觑,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本文通过分析外资银行在我国
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模式和布局,对了解外资银行的进军策略和如何发展中小企业业务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外资银行;中小企业;合资银行;村镇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0.issn.1672―3309(s).2011.04.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4―47―02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以及相关政策的倾斜力度逐渐加大,外资银行对于参与我国金融市场的愿望日益增强,面对已经被中资银行瓜分殆尽的大型企业市场,外资银行积极调整策略,把注意力集中到在中资银行眼里不太受重视的中小企业,面对在他们眼中的“座座金山”开展了各式各样的融资业务。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中小企业市场的优势逐渐凸显,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庞大,融资需求缺口巨大;另一方面,外资银行目前网点较少,他们可以通过发展中小企业融资市场为将来的业务扩张做准备。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2010年12月22日成立国新公司,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来整合中小央企,并通过此平台辐射全国的中小企业,以期成为一种新的中小企业发展思路。可以说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虽然中资银行对中小企业业务重视不够,但通过研究外资银行对中小企业开展业务的模式和其对此类市场的布局,中资银行可以积极调整对开展中小企业业务的思路。
一、外资银行设立中小企业银行的模式分析
外资银行设立中小企业银行的模式主要分为直营式和联合式两种。
直营式――开设独资银行或分行,直接开展中小企业业务。开设独资银行或分行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容易获取品牌的认可。外资银行各自利用自身优势,已经在全国做好了初步布局。渣打银行早在2003年就开始在中国进军中小企业市场,重点推广“小企业综合理财业务”计划。并于2006年5月从海外引入无抵押小额贷款,在上海、北京、深圳3个城市试点,成为首家在内地实施完全凭企业法人信用担保即可放款的外资银行。经过近5年的摸索,已经在全国10个城市推行。花旗银行2004年发起了中小企业方案,筹建商业银行部,是在中国较早设立中小企业专业服务部门的外资银行之一。汇丰银行于2008年全面启动了中小企业业务,凭借其先进的国际结算系统拓展外贸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恒生银行曾获得多项服务中小企业的奖项,配备专职人员与客户保持沟通,目前推出有中小企业信贷保证计划:中小企业营商权透支便利等业务。南洋商业银行逾90%客户为中小企业,该行2004年推出应收账融资服务,业务量增长了300%。
联合式――建立合资银行或者参股中资银行,间接从中小企业业务中受益。
合资银行是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共同投资创办或经营的银行。自1985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开业以来,中国已设立了7家中外合资银行,分别是厦门国际银行、福建亚洲银行(福州)、华商银行(深圳)、上海巴黎银行、浙江商业银行(宁波)、青岛国际银行、华一银行(上海),这些中外合资银行全部落户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开拓当地中小企业市场。
合资银行是中国对外开放前期的产物,由于当时到海外开设分支机构的成本与难度较大,合资往往成为国有银行引入国外银行先进管理方式的有效选择。而对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合资当然是当时最便利的通道。但是受到资本规模十分有限、资产质量不容乐观、资本实力不足和资金来源受限等方面的影响,合资银行目前的发展不是十分乐观。迄今除厦门国际银行资产接近100亿外,其余6家合资银行规模均在10亿元左右,全部7家合资银行的资产总共不过200亿人民币左右,甚至不如四大银行在发达地区的一家支行。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5年过渡期后,随着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已经兑现,合资银行日益显得不合时宜。因此,通过合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似乎不是很好的选择,
参股中资银行。银监会对于如何处理中资银行普遍存在资本收益率、资产收益率、资本准备金等反映经营效益低下的问题,推出了“引入国际战略伙伴”的政策。之后几年,中国许多本土银行就凭此政策引导,陆续引入在国际上“掷地有声”的战略投资者。截至目前已经有32家外国金融机构投资入股近23家中国大中小商业银行。这些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为改善中资银行的公司治理机构,提升其风险管控能力、金融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的政策。
高盛投资团(包括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入股中国工商银行,瑞银、淡马锡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入股中国银行,美国银行和淡马锡入股建行,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入股交通银行,美国新桥入股深发展,德意志银行入股华夏银行,淡马锡入股民生银行,花旗人股广发和浦发银行等。一些资本实力不是那么雄厚的外资金融机构则将目光投向了城市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集中在中小企业方面。2005年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德国储蓄银行收购南充商行13.3%的股权,开创了收购二级城市商业银行的先河,确定了服务中小企业、服务民营经济、服务市民的市场定位。澳新银行出资5亿美元入股上海农商银行19.9%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收购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10%的股权开拓中国农村金融市场。
二、外资银行开拓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方法
1、成立开拓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营销团队,把发展中小企业客户作为目标,以保证专人专用,避免抓大放小
泰国德富泰银行和韩国中小企业银行专门提供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坚持扶植和培育中小企业发展。而花旗、汇丰、渣打、荷兰、东亚、恒生、永亨、星展和南洋商业银行等都有专职的中小企业营销团队,渣打专职负责中小企业业务的客户经理超过200人:汇丰成立了近150人的专营团队,为上海、杭州、苏州、深圳、广州、东莞和厦门等地的中小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花旗银行商业银行部现在有80多人,这些人员按照地区和行业划分,每天都奔波于各类企业之中:星展银行约有七八十人负责内地中小企业业务;德意志银行已经在北京、上海设立专门的业务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2、创新中小企业贷款产品,吸引客户眼球
目前推出中小企业融资产品的外资银行有渣打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德富泰银行、恒生银行等15家银行。渣打、花旗、汇丰和东亚银行先后推出的无抵押小额贷款,就是完全凭企业经营情况和企业主信用记录发放的无抵押贷款。虽然门槛很高,但是有一定市场,其中率先推出的渣打银行,2009年前三季度该品种贷款已经放款3.4亿人民币。花旗银行则率先推出应付账款融资,
企业可以通过向供应商开立商业承兑汇票,延长实际应付账款期限,使公司在价格、付款期限与供应商进行有利的谈判,并可以节省银行承兑汇票开票费。星展银行近期在内地市场上也主推以赊销方式为主的保付业务。内地企业一旦发出货物,就可从银行获得发票金额80%的贷款,同时也可以向境外买家提供高达120天的赊账销售。汇丰银行特别设计“易商贸”、“国际商务中心”、“商业运筹理财”等国际金融服务,满足外向型中小企业的跨境金融需求。
3、开展供应链融资模式,利用外资银行庞大的国际网络和背景,以与母国有业务往来的跨国公司为核心企业,扩大中小企业客户网络
外资银行甚至在中资银行尚未大张旗鼓地进入小企业贷款领域时,就已经悄悄地进入了。由于贸易融资的风险更可控,而且与国际市场联系更紧密,成为外资银行打开中小企业市场缺口的一个重要途径。从核心企业人手参与其整个供应链,不仅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而且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地位更加平等。
4、下乡设立村镇银行,支持农户小额贷款
汇丰的行动相当迅速。2007年12月,它的第一家村镇银行就在湖北随州开业,现已成立了10家村镇银行,拥有16个网点。世界银行集团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IFC)出资500万元人民币(约合70万美元)投资四川省仁寿民富村镇银行。民富村镇银行是第一家中外合资村镇银行。观察外资村镇银行的选址,可以发现其跟踪大客户,配合各地分行开展业务的意图非常明显,可谓是曲线“进军”工商业。渣打2008年在内蒙古和林格尔开立首家村镇银行,并于2009年成功发放对农户的小额贷款。
与其它外资银行不同,花旗银行则在湖北的公安和赤壁,辽宁的瓦店房成立了3家贷款公司,主要为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和微型企业提供包括抵押及无抵押贷款在内的多种贷款方式。花旗还曾出资100万美元,打包给10多家小额信贷机构,让它们在农村放款。比起其他外资村镇银行,花旗的放贷相对多些。
6月中旬,位于温州乐清柳市镇新光工业区内的浙江天石电子有限公司倒闭,厂区内值钱物品被职工以及债主们搬抢一空,老板逃之夭夭。这是短短两个月以来,温州第四家倒掉的企业。
一边是中小企业“喊痛”的呼声,停产、半停产加重、蔓延;一边是央行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不得不持续收紧银根;一边是民间融资攀升的借贷利率,一边是不断涌进灰色市场的闲散资金。
7月初,国务院副总理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强调,一行三会要十分关注民间借贷市场的状况,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乎就业增长、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他提出,在“把握好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的同时,“缓解小企业融资难,关键要多措并举,加快金融体制的机制改革和组织制度创新”。
“倒闭潮不准确。”7月1日,针对部分媒体有关中小企业正经历“倒闭潮”的报道,浙江台州市发改委主任张锐敏对记者表示,目前中小企业的生存是存在困难,生存空间被压缩,盈利能力在减弱,但还没有出现倒闭潮。
浙江银监局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中小企业的倒闭是个别现象,银监局还没有参与到(倒闭企业的)重组中,而2008年金融危机时候,银监局数次参与企业重组。
6月份全国工商联的一份调研报告认为,当前中小企业的融资非常困难。数据显示,90%的规模以下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任何借贷关系,而微小企业的这一数据达到95%。
报告调研数据显示,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相当高,即便是小额贷款的利息也要比银行利息高3-4倍,民间借贷的月息达到10%。
报告称,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已经远远高于企业的承受能力;多年来小微企业的融资难现象没有得到缓解;下半年小企业的融资问题会更进一步加剧。温州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表示,今年温州中小企业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更加困难,如果外部环境和国内经济政策在下半年依然没有改变,40%中小企业在今年年底将处于半停工状态,倒闭潮或将来临。
央行的两难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让央行陷入两难境地。
2011年上半年,央行大体保持了每两个月加息0.25个百分点的节奏。同时,它更频繁采取了量化紧缩型的调控工具,通过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市场上流动性的回收。截至6月20日,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已经高达21.5%,再度创下历史新高。
然而,尽管中小企业融资难呼声不断,央行却似乎还要将紧缩进行到底。央行的基本判断是,市场上的流动性依然充裕,仍然随时可能成为推高通胀的推手。
在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看来,央行的尴尬在于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宏调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央行的调控手段在金融创新面前显得无力,对社会资金无法做到全覆盖。“过去的政策是有效的,现在由于结构发生变化,效果并不像原先想的那么高效,所以就出现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短缺并存的现象。过去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出现的。”
资金市场乱象
“我们现在都休息了。”东信集团董事长王崇焕在电话中对记者表示,当地很多企业家都不想做实业了。
在温州,稍微有点资金的都去投资房地产,或进行民间借贷,收益远远高于实业投资。一些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后,并没有投入到实业当中,而是转手进入民间借贷,吃利差。
“在中国特有的资金面的格局之下,不断收紧银根会带来二元现象并存一方面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很多企业与项目面临融资难,另一方面形成一个个资金池充斥着灰色的融资市场,高利贷现象有所加剧。”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师何志成表示。
进入2011年后,银根收紧大幅提高了融资成本,促使资金价格在数月之内迅速提高。这一现象在中小企业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其民间融资成本的年化利率达到30%-50%并不新鲜。
“现在实体经济的利率运行水平远高于官方公布的利率水平,这又反映了市场对整个资金价格的供需平衡点。”一家总部设在北京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副行长对记者说。
有专家指出,可以说,在这样的市场现实中,收紧银根的紧缩措施虽然有收回流动性的良好本意,但是客观的结果,很可能是进一步刺激了投机资本的逐利行为,从而令资金市场遭受更为严重的扭曲,“过剩”与“不足”并存的流动性幻象,深刻警示着更深层的扭曲。
“现在的情况,不过是资金洼地从过去的农副产品等投机品,转移到了高利贷领域,而且这比其他投机行为更好获利,坐收利息。”安邦咨询首席分析师贺军说,“因此,资金必然在不同的市场领域内,出现更加不平衡的分布。”
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微博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将对实体经济的资金产生更强的挤出效应。“更多的资金可能从经营实体产业的企业中流出,人们拿这些钱直接去放高利贷,很可能比搞实业生产获得更快更高的回报。”刘煜辉说,“这会促使中国的企业家精神萎缩,而企业家精神则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
“现在大量资金都走到了非实体经济上,虚拟经济的特点太重了。”上述银行副行长说。
变革之道
对于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周德文表示,中国的金融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为小企业建立相对应的金融服务机构,加强新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完善担保体系。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比例。
此外,对民间借贷规范化、合法化,使得民间资金流向专业的中小企业银行,最终投资到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去。上述银行副行长建议,对中国来说,要求货币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与财政政策实现有效的互相补充,必须加大力度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加大力度发展直接融资,加大力度建设债券市场,使得企业将来真正地向市场上要资金。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现状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受教育程度:接受本次调研的经营管理者,有52.6%是大专学历,其次为本科,占18.4%,个别为研究生学历,由此可以看出现代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基本上都接受过正规的学历教育。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工龄:参加本次调研的经营管理者中,有20 年以下工龄的占到了72%,其中工作年限5 年以下的占18.1%;6~10年的占20.5%;11~15年的占14.5%;16~20年的占19%。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行业工作经历:本次调查中,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加工制造业工作过的比例最高,为32.8%,其次为政府公共事业,比例为16.6%;其他行业则在10% 以下,且分布较为分散。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其他公司曾经担任过的职务数量:本次调查的经营管理者中,在其他公司担任过的职务数量比例最高的是1 个,比例为59.9%,其次为两个,比例为28.8%。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目前公司曾经担任过的职务数量:本次调查的经营管理者中,在目前公司担任过的职务数量比例最高的为1 个,比例为72.2%,其次为两个,比例为20.1%。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国外工作、生活经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有国外工作、生活经历的仅为3.7%,96.2% 的经营管理者没有在国外工作、生活的经历。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自我管理评定:设定自我满意度满分为7 分,认为管理能力中相对最强的为“沟通和时间管理”,满意度在5.4 以上; 其次为“影响力”,满意度为5.19;而评定最差的为“激励和团队管理”, 满意度在4.7 以下。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管理方面的苦恼:排在前三位的为“绩效评估”、“角色的把握与处理”、“沟通技巧”,比例分别占到40.6%,40.2% 和40.2%。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情况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方式: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学习方式方面比较丰富,面授、函授、广播、电视、互联网都使用过,其中,使用最多的方式为面授,占55.8%,其次为函授,占42.3%,再次为互联网,占32.1%。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时间: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认为“虽然学习时间没有规律,但能够安排时间学习”,比例为37.5%。有14.6% 的经营管理者“每天都安排时间学习”,21.7% 的经营管理者“每周都安排时间学习”,有10.4%的经营管理者“每月安排时间学习”。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学习方面的困惑:排在第一位的是“理论与实际很难联系到一起”,比例为38.3%,其次为“学习完成后不能马上见到效果”,比例为37.6%。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兴趣程度:本次调查中表示有兴趣的比例达到91.3%,其中,“非常有兴趣”的比例为35.1%,可见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学习的兴趣程度非常高。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学习的看法:认为“有老师进行面授,学习效果比较好”的同意程度最高,均值达到4.53,接近于满分值。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使用互联网的情况: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在互联网的使用方面有所差异,几乎天天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为40.2%;偶尔上网,不经常的比例超过了半数,比例为53.4%;根本不上互联网的比例为6.4%;有74.9% 的人群认为“互联网是获得信息不可缺少的工具”,有45.3% 的人群认为“今后在学习方面可以使用互联网”,相反,也有17.4% 的人群认为不可接受。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需求
不同管理层培训需求的迫切性: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认为,企业内部“高层管理者”培训需求最为迫切,比例为48.2%;其次为“中层管理者”,比例为47.1%;第三位的为“基层管理者”,比例为37%。
经营管理者培训需求的内容:认为“销售”和“行政管理”是最为迫切的两部分内容,比例分别为24.4% 和21.1%。
经营管理者培训需求的实现:本次调查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购买过社会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与没有购买过的比例各半;购买过的培训课程中,“中高层管理教练辅导”比例最高,为58.1%,其次为“行政管理”,比例为43.8%。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业融资;融资困境;融资方式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1-0097-03
中小企业的创业以科技、产品或思想创新为基础,以提高经济资源利用效率为前提,具备极高灵活性和成长潜力。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具有高投入性,需要大量资本,所以融资是中小企业创业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中小企业的创业过程存在着巨大风险,很难从银行等传统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因此开辟新的融资模式成为中小企业创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一、中小企业创业过程中的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创业融资的渠道可以作两个层次的划分:第一层次,按照积累资金的来源不同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第二层次,外源融资按照是否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筹集可划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外源融资还可根据所体现的产权关系不同,划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详见表1)。
二、我国中小企业创业过程中的融资困境
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融资渠道狭窄,面临重重困境。根据表2所示,我国中小企业在创业不同时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仍然是内源融资,然而自有资金的注入相对有限,限制了生产经营规模;其他的资金来源依次排序为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包括民间金融、股权融资等)和其他渠道(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商业信用、财政投入等),占比均很低。
(一)直接融资受阻
1.风险投资规模较小
根据道琼斯风险资源的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中小企业共获得60亿美元风险资本股权融资,比2010年取得巨大进步。但总体而言,目前我国风险投资的规模比较小,由于管理体制不健全、经营机制不规范,还未形成风险投资正常运行的市场机制。
2.股票融资门槛过高
中小企业不但难以进入主要为大型企业融资的主板市场,而且跨过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门槛也比较困难。中小板上市资格为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净利润累计大于3000万元、收人累计大于3亿元或现金流量净额累计大于5000万元,发行前总股本不少于3000万元。三板市场上市门槛中要求最近一年净利不少于500万元、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不低于30%。这些标准对我国中小企业来说有些偏高。
我国曾出现过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绝大多数是由地方政府正式或非正式批准设立。它的出现为我国中小企业开辟了直接股权融资的渠道。但其容易受到地方行政力量的控制,使中央难以实施有效金融监管,所以某些场外市场的运作尚未成熟就因整顿金融秩序而被国家责令关闭。
3.债券发行受限
我国债券市场基本未向中小企业开放。虽然中央银行在2010年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将研究推出中小企业可转换债券,但是至今仍然进展缓慢。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也只是在部分地区运行,这对于我国庞大的中小企业数量来说是杯水车薪。
(二)间接融资难度大
1.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难
银监会的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元,其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元,大量银行贷款资源被大型企业占用。而2011年里昂证券一份针对我国53个城市105家私营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则显示,高达77%的中小企业表示在银行借贷上遇到了更大的困难。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近期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表明,2011年小企业生存环境不乐观,超过半数的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能从银行贷到款的公司只有15%,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贷款基本成为盲区,很难得到银行重视。
虽然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力度在逐渐增大,但与近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指出,温州的中小企业中63%有融资需求,在这其中76%的企业难以通过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满足。
2.民间金融不规范
民间金融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根据2011年人民银行温州支行统计显示,温州有89%的家庭个人以及59.67%的企业参与民间借贷,整个民间借贷的规模高达1100亿元。另外,钱庄、金融服务社、互助基金会、社区银行、独立贷款公司也不断涌现,根据不同的需求,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服务的“草根金融”。但是,随着“温州私营企业老板跑路”、“泗洪全民高利贷崩盘”、“鄂尔多斯民间借贷危机”等事件的曝光,我国民间融资的风险和监管缺位也被充分暴露了出来。
3.缺少政策性金融机构融资
目前我国尚未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承担政策性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尽管国家要求各家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这项政策的效果不够明显。
三、我国中小企业创业不同时期融资方式的选择与构建
(一)种子期的融资方式
在种子期,创业者首先判断产品的市场潜力,然后投入资金创立企业,从事新产品研发。在种子期,企业规模很小且风险较大,净现金流量通常为负,又无厂房仪器可作抵押,必然主要依靠内源融资,此外还可采取以下融资方式:
1.内源融资新方式
建议创业企业可采取职工持股制度,一方面,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快的速度筹集到企业种子期所急需的资金;另一方面,职工持股可以将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激励机制。
2.天使投资
天使投资者不仅向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并且利用其专业背景和自身资源帮助其获得成功,这是保障中小企业种子期资金来源的最好方法。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完整中介服务体系和信用评估体系,大力发展天使投资机构。
(二)创立期的融资方式
在创立期,创业者进行试生产将产品推向市场,并开始建立营销渠道。处于创立期的中小企业拥有的资产规模较小,产品市场占有率较低,无抵押能力、盈利和信贷记录,此时可采取的融资方式有:
1.商业信用
中小企业要不断强化自身的信用观念,与上下游企业积极开展信用制度建设,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以赊购融资、商业票据融资、预收货款融资等方式争取供货方和购货方的资金融通。
2.风险投资基金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是当前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有效措施。必须健全与风险投资业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发展投资主体,以少量的政府种子资金带动大量风险资本投入,完善以二板市场作为风险资本退出领域的机制。
3.民间借贷和民间金融机构贷款
我国急需完善民间金融系统,建立以“民资”、“民用”、“民管”为主的投融资体制。一要将民间金融纳入法制化轨道;二要开启民间资本的多种投资渠道,包括私募股权市场、产业投资基金等;三要规范民间资本市场信息披露和金融监管制度;四要发展民间金融机构,吸引民间资本参股中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4.场外交易市场融资
应该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地区重新开放此类市场,也可由现在各地的产权交易市场改造而成。建设三板市场要注意股票交易和信息披露的准则,统一的股票托管清算系统,市场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规则和交易规则等。
5.政策性银行贷款
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购买设备、进行资金周转的一般贷款,以及帮助其引进新技术以开拓市场的特别贷款。
(三)成长期的融资方式
成长期企业生产迅速扩大,产品潜力逐渐显现,企业各方面资质有所提高,但来自于产品推广的风险依然很大。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资产规模和信用记录,盈利能力提高,在这个时期融资渠道较为通畅:
1.商业银行贷款
通过股份制改革促使国有商业银行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经营目标,关注并支持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政府还应引导中小银行向贷款业务相对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中小企业的主导服务机构,为其提供近距离、贴身特色服务。
2.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
促进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比如银行业与证券业之间在贷款、资金拆借以及资产证券化等业务上合作。以及与信托公司、租赁公可、保险公司合作开办信托、租赁、保理等业务。建立专门化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如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小额信贷公司和典当行等,加上政府的大力支持,专门从事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也可鼓励中小企业间建立互助金融组织,加强共同发展和风险共担能力。
3.创业板上市融资
应强调突出创业板上市后的监管、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措施,创造一个中小企业愿意进入,投资者乐于参与的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过多强调准入只会削弱创业板的作用,有违设立的初衷。
4.发行小型私募债券
启动和发展小型私募债券市场是缓解中小企业成长期融资难较为现实的选择之一。应当放宽中小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最高限额和交易限额,调整债券融资工具结构,在有条件的地区开设私募债券交易市场。
(四)扩展期的融资方式
扩张期企业产品技术相对成熟,业务记录和财务管理趋于健全。企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风险大大降低,同时盈利水平和抵押能力迅速提高,融资方式呈多样化趋势:
1.中小板上市融资
政府应该适当放宽中小板的上市条件,增加企业规模和盈利标准的弹性,将再融资政策具体要求与企业竞争性、成长性相联系,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
一等奖(5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功典范
――关于义乌发展经验的调查报告
(省委办公厅 舒国增等)
2、关于在我省开展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的调研报告
(省发改委 姚作汀等)
3、公共财政与和谐社会建设
(省委政法委课题组)
4、杭州市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现状实证分析
(杭州团市委 董 悦)
5、“浙中城市群”建设与发展若干问题的调查研究
(省委党校 陆立军)
二等奖(10篇)
6 关于我省流动人口若干问题的调研报告
(省政府办公厅 潘捷军)
7 农村土地制度市场化改革的障碍与对策研究
(衢州市委政研室 徐延山)
8 浙江省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对策研究
(省国土资源厅 王松林等)
9 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研究
(省科技厅 蒋泰维等)
10 浙江生态省建设中的水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省物价局柳萍等)
11 关于创新浙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研究
(省政府研究室 陈广胜)
12 关于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调研报告
(省人事厅 陈仲方等)
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民俗文化传承
(省委宣传部 童芍素等)
14 从“民主恳谈”到“参与式预算”
――基层民主的温岭模式调查
(温岭市委宣传部 曹 鸿等)
15 关于有效控制海洋捕捞强度、继续做好渔民转产转业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 蔡洪法等)
三等奖(20篇)
16 关于我省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落后生产能力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提案委员会 叶子挺等)
17 浙江省异地商会党建工作调查及思考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18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努力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衢州市委 厉志海)
19 关于“八郑规程”的调查与思考
(绍兴市纪委 史济锡等)
20 关于浙江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
(省社科院 杨建华等)
21 宁波市改革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宁波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22 浙江省块状经济发展报告
(省经贸委 丁耀民等)
23 关于我省城镇养老服务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的调研报告
(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韩春根等)
24 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加快旅游目的地建设研究报告
(省旅游局 纪根立等)
25 以群体性突发事件处置为抓手,全面提高我省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的能力
(省委党校 吴锦良)
26 对浙江省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办公厅 王文滋)
27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政策研究(省卫生厅 李兰娟等)
28 “庆元模式”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和乡镇体制改革的启示
(省委党校 何显明等)
29 发挥公共财政作用,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省财政厅课题组)
30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31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
(省政府办公厅 施清宏)
32 关于全省法院努力实践“三项承诺”的调研报告
(省法院 包祥水等)
33 关于浙江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情况的调研报告
(省法制办 周小平等)
34 从我省地方立法民主实践探索推进地方立法民主化的对策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李步星等)
35 《浙江省殡葬管理条例》立法质量评估报告
(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 丁祖年等)
优秀奖(30篇)
36 浙江省涉外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调查
(省知识产权局 陈小英)
37 2006年浙江城镇低收入群体生活状况研究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 施幼薇等)
38 台州政府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研究
(台州市委 张鸿铭)
39 浙江省民营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研究――以台州为例
(台州市委政研室 郑楚森等)
40 浙江省政府外债负担问题研究
(省财政厅课题组)
41 关于乡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的现状与思考
(省委宣传部 沈立江等)
42 提升合作经济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省农办 邵 峰)
43 生态功能区划与主体功能区划关系研究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刘 亭等)
44 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支持研究
(人行杭州中心支行课题组)
45 浙江省慈善事业发展调研报告
(省民政厅 吴桂英等)
4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发展趋势与浙江城市化战略调整
(嘉兴市委办 张才方)
47 缓解我省小企业融资难的几点思考
(省中小企业局 吴家曦等)
48 浙江省软件产业发展前景及对策建议
(省信息产业厅 高鹰忠等)
49 浙江省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调研报告
(省工商联课题组)
50 关于推进欠发达地区人口和产业集聚、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调研报告
(省农办 王良仟)
51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丽水市委政研室 李 华)
52 关于外来流动人员信教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53 全省国有林场改革与发展调研报告
(省林业厅 陈铁雄等)
54 推动全民创业,实现富民强市
(绍兴市委政研室、市府办谢卫星等)
55 完善村级治理机制研究
(绍兴市委组织部 方建平等)
56 对浙江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调查与分析
(省经贸委 陈卫东等)
57 构筑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议
(省政府参事室调研组)
58 打造浙江省文化创意中心区的调研与建议
(省发展规划研究院 朱李鸣等)
59 浙江经济增长与三大需求关系的初步分析
(省发改委 钱建鑫等)
60 现代化进程中温州农民的社会分化问题分析
(温州市农办 谢小荣)
61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问题研究
(省委组织部课题组)
62 金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创新调研报告
(金华市委政研室 胡新民)
63 吴兴区关于构建新型困难群众救助体系的调查报告
(吴兴区政府 施根宝)
64 关于推进“海上法治”的调研报告
(舟山市“推进‘海上法治”’课题组)
【关键词】小微企业;营销风险;成因
一、小微企业概述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根据2012年7月4日于中国政府网站上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对于工业企业小、微企业的界定标准是: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且营业收入300万元及以上的为小型企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由于金融危机和宏观调控的双重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减少,加之小微企业大多技术落后、抗风险能力弱,以及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小微企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危机与挑战,概括起来是:两难、两高、一低、一差。两难是融资难、招工难;两高是成本高、税费高;一低是企业管理水平低;一差是市场营销能力差。因此,分析小微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探讨其成因,对于小微企业“保生存,谋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微企业面临的营销困境与风险
(1)重销轻营。小微企业的经营思路相对单一,多是以自己的优势资源为基础,在某一个或几个领域内从事非固化经营。例如小型的LED电子屏制作公司,通常由一个工程师出身或有丰富行业经验的老板加上几个雇工及财务人员构成。他们没有专门的营销部门,营销的职能往往由老板或有社会关系的企业合伙人承担。因此,多数小微企业的营销现状表现出一种“重销轻营”的特点,老板的个人决策大于市场分析,没有专门的营销机构,对于自身的发展没有科学规划。(2)营销观念滞后,脱离自身实际。调查数据显示,近50%的小微企业管理者仍然持有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理念,更有不少认为广告及推销是确保销量的主要方法。另外,部分小微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盲目照搬,这种落后的营销理念成为制约企业成长的一个瓶颈。在目前的经济市场,商品供大于求,客户需求及其满意度逐渐成为营销战略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有些中小企业仍以产品而非客户为中心,盲目生产,导致产品积压,资金周转困难,使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许多中小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时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从自身的实际生存环境出发,加大了企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3)品牌意识弱,认知存误区。很多小微企业主认为品牌建设是大企业的事情,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很多时候,小微企业能否由小变大,由小变强,关键就在于经营者思维的出发点:做质量,做品牌的企业,往往最后能成长起来。(4)缺乏优秀的营销人才。目前小微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的营销管理人才,营销团队整体水平低下,团队成员配合意识淡薄,制度、政策不规范造成业务人员激励不够,造成营销渠道冲突不断,营销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优秀的销售人才对企业的生存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很多中小企业缺少优秀的营销人才,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另一方面,中小企业难以支付或不愿支付对营销人员的专业培训费用。(5)营销渠道建设困难。营销渠道关系到企业的优胜劣汰,也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小微企业在建设营销渠道时会面临以下问题:一是营销渠道成本过高;二是网店和传统渠道商之间的冲突;三是渠道管理反应机制缓慢,无法及时执行营销战略或反馈市场信息。中小企业,尤其是出于初创时期的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筹资不畅、融资困难等问题,客观导致企业在市场开拓销售渠道的建设、促销、广告宣传等方面资金投入不足,销售业绩很难有所突破。
三、小微企业营销风险的成因分析
首先,笔者结合自身认识,对小微企业面临营销困境的原因提出了个人看法,又查阅期刊文献、小微企业调研报告,学习了专家学者对此的观点,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现概括如下:外部重要因素:小微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面临融资难、招工难,成本高、税费高的困境,疲于应对,无法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改善营销,提高企业竞争力上。内部本质因素:一是营销观念落后。在市场分析、产品生产、定价销售方面的营销管理与营销策略都无法满足市场与企业的要求;二是家族式经营模式为主。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风险意识差,市场适应能力弱;三是法律意识、诚信意识不强。签订合同随意性较大,严格按合同约定全面履行合同义务的意识不强,贪图小利而忽视劳动法律法规,用工不规范,导致劳企纠纷不断。
近几年,国家对小微企业的重视度越来越高,政策扶持力度也越来越大。但想解决小微企业面临的营销风险,更重要的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营销观念,改善经营模式及增强企业的法律意识与诚信意识。
参 考 文 献
[1]]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江苏小微企业调研报告[R].2012.03
【关键词】紧缩政策 中小企业 融资
在货币政策从紧、企业资金日益紧张的环境下,各家银行进一步加大了客户的选择力度。8月13日公布的7月信贷状况,对银行的谨慎以及企业资金紧张的现状有所印证。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818亿元,成为今年以来第三大放贷月份。但细观结构,在1500亿元多的增量中,竟多是期限很短的票据融资业务(1000亿元),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增量分别只有400亿元和100亿元。而且,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倒闭的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数字为6.7万家。那么面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及信贷调控的大环境,如何拓展融资渠道,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呢?
一、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在市场机制及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下,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创建和谐社会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据国家发改委统计:截止到2007年6月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达到4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8%。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3%,生产的商品约占社会销售额的60%,商品进出口额约占国家进出口总额60%左右。
2.中小企业成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国有企业下岗人员80%在中小企业实现了再就业,农民工相当大一部分在中小企业就业,中小企业也开始成为一些高校毕业生和复转军人就业的重要渠道。
3.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经认定的省市区级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近70%是中小企业建立的。我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在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80%以上是民营科技企业,其科技成果也占80%以上。
4.中小企业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不少中小企业已经从早期的初级加工、建筑、运输、传统商贸等领域,向基础设施、机电制造、新兴服务、高新技术等领域拓展,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一大批中小企业从技术落后、资源利用低、能源消耗高的领域逐步退出,越来越多的地区中小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推动了结构调整和优化。
二、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结构的调整对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一系列的调控政策,迫切要求中小企业尽快退出小造纸、小化工、小化肥、小农药、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等行业,注重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
2.信用担保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全国已设立各类中小企业担保机构3366家,但是,银监办发(2006)145号文《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开展合作风险提示的通知》明确要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应在一亿元人民币以上,且必须是实缴资本”。调查显示,国内的担保公司或担保基金存在诸多问题,许多中心城市行所在地只有少数几家大型担保公司能够获得银行认可。而且担保公司还存在虚假注册资金,进行高风险投资运作,抽逃、挪用资本金等违规经营的问题,严重削弱了实际担保能力,因此,加强国内信用担保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3.中小企业面临“惜贷”问题。据统计,中小企业贷款规模只占信贷总额的15%左右,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又受到所有制不同的不公平待遇。今年以来资金面供应紧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压缩、放款周期拉长,尤其对中小企业的条件更为严格,使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借贷难度加大。以中小企业贷款占比最高的宁波银行为例,在当地20万家中小企业中,其授信客户仅有8300家。近日,里昂证券一份针对国内53个城市105家私营中小企业的调研报告报告显示,随着宏观调控下的信贷政策收紧,高达77%的中小企业表示在银行借贷上遇到了更大的困难。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8月5日央行同意调增本年度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且调增信贷规模主要用于中小企业和三农,并实施中小企业信贷规模单列的管理。但是针对这一举措,一些接受里昂证券访问的银行家却表示,即便信贷结构性缓解,受益的也不一定是中小企业,因为那是银行传统上便不愿提供贷款的领域。“现在的环境下,相信敢于放贷给中小企业的银行是少数,我们毕竟都有风险容忍度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某大型银行信贷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在没有明确的定向投放措施出台前,这些新增的额度同样会流向传统的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客户手中。为此,特提出如下几条建议:
1.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从根本上提高中小企业信贷规模。成立专业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融资的对口问题,专业化的经营也有利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防范。另外,对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整顿金融市场有着长远的意义。据上海证券报消息,2008年浙江将在国内率先全面试水小额贷款公司。据介绍,小额贷款公司并不意味着高利贷和放任自流,小额贷款公司的贷款利率不得超过有关部门规定的上限,下限为央行公布的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浮动幅度按照市场原则自主确定。
2.从税收、财政、法律和政策等各方面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扶持体系。各国的实践表明,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需要从多种渠道去解决,单靠一种途径是不行的。比如:在政府的采购定单中,规定应有10%以上的额度向中小企业采购,为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等等。
一面是国家政策扶持,一面是大型企业挤压,小微企业身处其中,忽冷忽热,实在很难“健康成长”。
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普遍出现了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升的局面。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累计6944亿元,较去年年末上升1023亿元,增量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水平。从行业分布来看,钢贸和小微企业成为不良贷款的重灾区,从地域来看则主要集中在江浙地区。
随着不良贷款率升至1.08%的水平,各大银行业绩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这进一步打击了他们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意愿。五大行中净利润增长较缓的交通银行表示,因贷款减值损失等原因,公司利润及净利增幅相对净经营收入有所缩减,而且,未来一年不良率可能会继续小幅上涨。
对此,银监会于近日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可适度提高对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辖各项贷款不良率2个百分点以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该项指标不影响当年的监管评级。银监会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以此为导向,进一步改进内部机制体制,增强服务意识,切实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拓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覆盖面。
尽管银监会放宽对小微企业的容忍度,却也一直没有明确规定不良率应该有多高。早在2011年,时任银监会监管二部主任的肖远企就曾指出,监管部门对小微企业贷款的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可以提高到5%。然而不少国有银行地方分行人士表示,他们的小微企业不良率一直按照2%执行。招商、平安和中信银行的半年报数据也显示,其小企业贷款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均控制在2%以内。
业内人士认为,实体经济的资产质量风险一直呈扩散趋势。体现在小微企业身上的债务问题,根源未必是出在小微企业。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司长郑昕5月份时曾表示,很多大企业包括央企拖欠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债务,导致其融资难的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从调研情况来看,这个问题比较突出。当时预计调研报告能在9月份完成,进而从国家层面出台一个指导意见,不过郑昕也坦言:“这个问题的解决恐怕还要一个过程。”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是世界性难题。在今年的博鳌论坛“小微金融”分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曾表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实好”和“提高非信贷融资占比”。然而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陈志武则表示,要靠国有银行为小微民营企业、中小民营企业提供服务很难,不要有太多指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