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7: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人力资源 战略 角色定位
1、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要支撑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战略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明确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责,更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与直线管理者所必须履行的职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实现需要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上升,并在组织上得到保证,使高层管理者关注并参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所有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因为他们都参与招募、面谈、甄选和培训等活动。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一般管理者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管理者的区别。
2、现代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观点
2.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企业外部环境日益竞争激烈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源管理正逐步从传统的强调专业职能角色向战略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由行政权力型转向服务支持型。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权利淡化,直线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增加,员工自主管理的责任增加。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职能部门的责任,而且是全体员工及全体管理者的责任。过去是人事部门的责任,现在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承担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关注人力资源的各种政策。
2.2 人力资源管理的横向划分
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分为:专业职能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高中基层领导者如何承担履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员工如何实现自我发展与自我开发。
2.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任务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如何推动、版主企业的各层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去承担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责任。要实现这种转变,除了要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解决人力资源管理如何支撑企业的战略外,还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中的角色重新定位,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职能,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整个运作体系中的位置。
发达国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表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所履行的行政职能,如保持人事记录、审核控制、提供服务等方面所花费的时间比重越来越小,而人力资源产品开发和战略经营伙伴的职能正日益上升。
2.4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
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不仅表现在对人的管理控制上,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人与事的最佳结合点。因此,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一种人事管理的专业活动,更重要的是他必须与经营相联系,是在战略指导下的一种专业性的管理活动。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高层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期望越来越高,之所以不少人力资源没有受到重视,主要原因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与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缺乏主动的配合。要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地位,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全面对接,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在企业中扮演战略伙伴、专家顾问、员工服务者和变革推动者四种角色。
战略伙伴:是企业战略角色的主动参与者,能够主动提供基于企业战略发展的人力资源规划及系统解决方案,实现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的战略与经营管理活动中;是人力资源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专家顾问: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产品与服务,为企业人力资源问题的解决提供咨询,以此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有效性。
员工服务者:能够与员工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员工的需求,为员工及时提供支持,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增强员工忠诚感。
变革的推动者:积极参与变革与创新,能够主动组织变革过程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提出各种适应组织变革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活动方案,来提高员工对组织变革的适应能力,并能妥善处理组织变革过程中的各种人力资源问题,推动组织变革的进程,以便实现企业组织变革的“软着陆”,尽量避免出现对企业大的震荡与伤害。
在当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实现这样的定位,并尽快完成这样的定位和角色转换,才能有效的支撑企业的竞争优势,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企业人力资源部,实现其战略管理功能。
3、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责分担
在现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者中,越来越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更是企业各层各类管理者的职能,应该说企业所有的管理者都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因此必须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各类参与者进行明确的界定,并且对其职能进行合理的定位,有效的促进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分工,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真正变为企业的战略伙伴和人力资源产品的开发者和提供者。
3.1 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一般分类
一般来讲,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人力资源管理者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一般人力资源管理者是指直线管理人员(直线经理),他们是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往往指人力资源部门管理人员(职能经理),他们是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方法、政策的制定者。
3.2 直线经理与职能经理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中,直线经理与人力资源部经理相互作用、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人力资源经理要求直线经理提供信息,给予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直线经理要求人力资源经理在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上,不光是监控和评价的角色,更多的是应起到服务和咨询作用。因此,人力资源经理应懂得沟通,具有亲和力,善于处理投诉,帮助解决问题。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部是一个有权力的部门,但又不是“权力部门”,真正的权利落在直线经理身上,而人力资源部门及其管理人员只是配角,处于二线,其顾问性的作用。
3.3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各主体的职能及角色定位
具体来看,参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责任主体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直线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门和企业每一位员工。他们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有各自的角色、职权与职责。
3.3.1 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职能与角色定位
高层管理者从大局着眼把握未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倡导企业各级管理者都关心人力资源问题,承担人力资源管理责任。由于他们所处的位置,其角色定位为:人力资源战略的倡导者、人力资源政策的制定者、领导团队的建设者、人力资源政策的把握者、自我管理者。
3.3.2 直线管理人员的职能与角色定位
他们的具体职能主要包括:
(1)把合适的人配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去。正所谓察能受官,量才录用。即根据不同的才能来安排适当的职位,根据其表现、成绩的不同给予工资报酬。
(2)引导新员工尽快进入组织。帮助员工了解和适应组织纪律及工作环境、要求,从而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3)培训和开发。有计划的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知识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励其创新意识,使之能适应本职工作,并产生新的突破。
(4)提高每位员工的工作绩效,鼓励职工的士气。建立和实施高绩效工作系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可采取“员工参与和授权”。建立有利于授权的整体组织管理结构及支持授权的各项具体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如选拔机制,精神、物质奖励计划等。
(5)协调、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这是管理的核心,也是所有管理人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任务。有效的处理好这种工作关系,可以消除许多潜在的障碍。
(6)解释公司政策和工作程序。帮助员工了解企业内部的各项政策、制度;明确自身工作程序,使任职者提高素质,适应职位和岗位要求。
(7)保护员工的健康,改善工作环境。人力资源的健康,是一个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因此,作为管理者必须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健康的管理,为员工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之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8)控制劳动成本。降低劳动成本是提高效益的关键之一。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不断下降,有效的控制劳动成本,既可以使员工获得更多的实惠,也可以使企业的投入得以得到更多的回报。
现有直线职能管理体制下,各中心、部门主管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最直接的体现者,应承担起相应的职责。其角色定位为: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的执行者、人力资源具体措施的制定者、人力资源管理氛围的营造者。
3.3.3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及角色定位
在人力资源管理职权、职责的分担上,由于人力资源部门所处的特殊位置,有人力资源专业职能人员组成的人力资源部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实施的组织者和监控者。因此他的运行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主要职责:
(1)人力资源规划:配合公司战略,制定公司人力资源规划和方针政策,提出3-5年的人力资源战略;建立和执行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
(2)组织结构设计和岗位设置:根据公司的发展状况,对公司组织结构和职位设置进行设计和调整。
(3)人员调配:根据组织结构和人员变动情况,调配人员;优化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公司人力资源的有效性
(4)人员招聘:根据各部门用人需求,负责公司的人员招募,组织人员的甄选和录用。
(5)培训开发:制定员工的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培训,组织培训效果评估。
(6)绩效管理:建立、实施和管理公司薪酬与福利体系
(7)员工关系管理:建立公司和员工间的沟通了解渠道和方法;管理员工的劳动合同。
(8)企业文化建设:组织对公司文化的提炼、传播,提高公司凝聚力
(9)人力资源数据库建设与管理:建立相关行业专家数据库,为解决公司的人力资源问题提供信息。
在现代,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行使人力资源管理职权的部门必须从权力机构转变为专业化秘书、咨询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起决策支持作用。具体来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角色定位为: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政策、制度、方案的制定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任务之一是为企业高层领导做战略决策提供各种信息与资料。这些信息包括员工的想法、对企业的满意度、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企业如何保持竞争力等,尤其涉及到员工管理的政策,其具体方案的制定往往是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
(2)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执行的监督者。人力资源部门要对企业出台的各种人力资源政策、制度的公平性和一致性负责。虽然人力资源部门可以把多数人力资源活动的实施委派给直线经理,但他必须承担起人力资源政策和制度执行的监督者的责任。
(3)创新者。目前,很多组织要求其人力资源部门提供新的方法和方式以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提高生产率和工作环境质量。人力资源部门要为直线业务经理开发和提供新的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一次促使他们努力工作,使企业成为有竞争力、有效率的组织。
(4)变革者。作为改造者,人力资源部门更应放眼于未来,例如,随着外部环境和组织战略的发展,组织需要新的技术和竞争力。人力资源部门应预见到这些变化并相应培训员工,以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获得所需要的技术和竞争力。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绿色 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c)-0000-00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来源于企业管理实践,面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全球趋势,研究如何从“人”这一基本要素出发,构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从而推动企业管理实践走向管理走向“绿色、和谐、以人为本”,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就具备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1 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1 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
低碳经济是为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涵盖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工业革命以来的高碳经济还是绿色经济,本质上都是通过“人”这一能动性要素创造价值和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经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人”,而低碳经济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宏观影响则主要是对人力资源主体的影响。传统的工业化生产及城市化进程,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在传统高耗能高投入的发展特征下,人力资源主体是以工业生产领域的产业工人为主的;而在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主体则是以集中在新能源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工作者。因此,低碳经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当顺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趋势,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必然带来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变化。
1.2 对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影响
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中,由于产业结构及具体企业发展的差异,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以“事”为中心的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无法完全摆脱作为企业管理辅助职能的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也被单纯的认为仅仅是为企业经济效益服务。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人力资源主体的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必然要转向以“人”为中心。因为只有以人为中心,加强对知识工作者的管理,企业才能占有更多的知识,并依托知识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低碳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应该是有效整合知识工作者的知识积累,为知识工作者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知识工作者利用自身知识来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1.3 对人力资源管理内容的影响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以“人”为中心的特点,决定了其管理内容必然是在考虑企业或组织工作目标的同时,也充分考虑到员工个人性格、能力、特长及发展要求等,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企业或组织与员工个人的双重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由于企业或组织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与生态责任,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也必然会发生变化。具体而言,低碳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更多的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等理念,从“人”这一根本要素出发,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各个具体环节(如招聘、培训、绩效考核与激励等)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管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整个价值链,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带来的高度不确定性竞争环境。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本身不仅要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员工本身的利益,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 基于低碳经济的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2.1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概念的界定
本文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 :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融合绿色经济理论、和谐管理管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生态系统理论的有关思想;通过构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决以往人力资源管理中不注重环保、和谐发展等“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改善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外环境(如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管理环境),促使人力资源管理从传统的职能管理迈向系统管理,开发和培养具备“绿色”“低碳”“和谐”思想的人才,并合理安排人才的使用;推悠笠祷蜃橹的宏观管理走向“绿色”“低碳”“和谐”,并最终促进经济增长从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型增长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模式。实施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从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最根本要素――人的角度出发,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从各种人性假设的前提下解放出来,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对“人”这一要素的管理,为企业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从传统高碳粗放式增长向低碳集约式增长转变。
2.2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与特征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绿色”“低碳”“和谐”的特征,是与低碳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增长模式的特征相吻合的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从企业或组织的微观角度出发,但着眼于宏观层面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实现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在不否定以往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前提下,系统的分析如何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环节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思想,在兼顾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员工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明显区别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三大特征:
(1)绿色性。绿色思想的核心是环保、无污染、低排放的原则。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仍然遵循绿色思想的基本观点,注重对各类资源的节约利用――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各种非必要消耗。因此,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性必然要体现在要求员工关注企业的社会环境责任、绿色企业文化的建立,同时倡导低碳健康的办公方式以及关注企业内部运转与外部信息交换的整体健康。
(2)生态性。自古以来,人的活动就是处于一定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的。尤其是在一定的文化、制度、经济的社会生态环境下,人这一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最根本要素才能够得以体现和发挥自身功能。因此,人力资源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下,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必然要体现生态性,以求得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
(3)和谐性。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可以通过采用现代科技手段,比如实现信息沟通便利和无纸化办公,达到缓解生态压力,节约能源的目的。企业内部环境的和谐则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这种和谐状态是以“以人为本”思想指导下的人本管理,主要通过绿色企业文化来塑造健康的员工心理、积极的工作态度、员工之间和睦稳定的人际关系。
3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实施措施
从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内涵可以看出,绿色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的“非绿色”与“非和谐”问题。因此,首先需要对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绿色化,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职能活动融入“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最终通过各项职能活动的实现企业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3.1 企业内外环境的绿色化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企业所处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等。企业外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政府推动经济体制改革,为企业转型创造有利的大环境。在经济建设上要通过政策引导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 ;在文化建设上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倡导“绿色”“低碳”“和谐”的发展观念和生活理念 ;在社会建设上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意识,引导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和应用各种新能源技术与工艺,生产绿色产品或提供绿色服务。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物质环境、文化环境等。企业内部环境的绿色化,需要企业从资源配置、研究开发、生产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都要从低碳化的角度出发加以考虑,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与企业经营外部环境特征相匹配的战略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同时,企业要建立绿色企业文化,审视自身所处的行业,了解行业技术革新的方向,在日常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树立起“绿色”“低碳”“和谐”的理念,并建立企业绿色品牌。
3.2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绿色化
培训与开发环节的绿色化,要求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要包含企业社会责任、生态责任及和谐发展思想等方面的培训。使公司每位员工牢记公司的生态责任与社会责任,梳理企业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思想。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时要注意培训信息要简单明确、培训以非正式的形式,多次分开进行,M量使用企业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来支撑培训与开发。企业培训与开发要注意保持创新和主动性。
4 结语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并不否定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而是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人力资源管理各项职能的绿色化,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非绿色”“非和谐”的弊病,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好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力地推动企业转型,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绿色”“低碳”“和谐”发展。当然,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毕竟时间尚短,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及过程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光.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的绿色化[J]. 管理评论,2003(10):8~10.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部门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 问题的提出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关系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理论问题。围绕此问题,目前国内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这种倾向在学术界占主流,目前在国内出版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专著和教材大多数都采取这种方式;另一种是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下面的子学科,或者说,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一般理论、技术在公共部门雇员管理的特殊运用。笔者认为,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子学科,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组成部分,是对二者关系的严重误解。本文拟从历史的、逻辑的视角论述人力资源管理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各自的发展历史,揭示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有关此问题的探讨,对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与科研、乃至学科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2 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发展历程
在企业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hrm)领域,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之所以这样讲,我们可以从国外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或人事管理发展历史的文献中得到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人事管理或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人力资源管理是此前的雇佣管理实践的集大成。它既是企业组织管理应对环境变化的产物,也是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方法和手段的集合。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企业所面临的环境不同,企业自身的情况也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雇佣管理实践。
导致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是由于当时美国企业所面临的环境因素变化,这些包括:日益加剧的国际产品市场的竞争,来自日本的威胁,工会组织的削弱等等。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日本的威胁。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理论界和企业界不得不思考究竟什么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如何使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面对来自日本的威胁,欧美的学者和企业家想从日本企业的成功中寻找管理方面的秘诀,日本企业对员工的管理理念、方式及管理模式对欧美的管理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与过时的观念相联系的人事管理的代替者让人耳目一新。人力资源管理是对此前的雇佣管理--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pm)的继承与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继承了以往人事管理的大部分职能,是传统的人事管理或雇佣关系管理的最新形式或发展阶段。
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出现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事,而在此之前,组织中的对人管理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或阶段。杜尔伯恩(j. dulebohn)等人将雇佣管理实践的发展分为11个阶段:前工业时代,工业革命和工厂制度,现代公司和管理资本的出现,科学管理、福利工作和产业心理学,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人力资源管理职业的出现,人际关系运动,产业关系的黄金时期和人事管理保持职能,工作生活质量时代,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出现,战略焦点时代,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1]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具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人力资源管理代表企业对工业革命以来极大地影响雇佣关系各方面的环境和组织变化的反应。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是从业已出现的变化发展而来,还代表组织用来应对这些变化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工厂制度,现代公司的出现,管理资本是使管理雇佣关系的新方式成为必须的因素。包括全球竞争、提高生产力、政府立法、私营部门工会组织的削弱、技术变化、服务导向经济等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雇佣关系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给予回应。
其次,人力资源管理是科学管理、福利工作、产业心理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合并而形成的。这种合并还在继续,并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明显的特征。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交叉学科,来自不同学科的管理实践者和学者就雇佣关系的各个方面交换各自的观点。通过从不同的学科吸收理论和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继续进化。
3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发展进程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就是公共部门雇用的各类人员,也就是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公共企业和非政府机构雇用的各类人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公共部门依照法律对雇员行使管理职能与活动过程的总称。
公共部门人事管理经历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根据罗纳德·克林格勒和约翰·纳尔班迪的研究,美国的公共人事管理的演进历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恩赐制度,公务员制度,集体谈判制度与弱势群体保护行动/反优先雇佣法案(affirmative action),可选择替代的组织形式、机制和弹性雇佣关系[2]。他们还分析了中美洲一些个国家的公共人事管理的历史,在他们看来,虽然中美洲国家的公共人事管理发展历史与美国发生的演进历史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可以说中美洲国家的公共人事管理制度经历了与美国公共人事管理制度大体相同的发展过程。
而在尼古拉斯·亨利(nicholas henry)看来,美国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演进大致分为7个阶段:守夜人时期(the guardian period,1789-1829)、分赃制时期(the spoils period,1829-1883)、改革时期(the reform period,1883-1906)、科学管理时期(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period,1906-1937)、行政管理时期(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eriod,1937-1955)、职业生涯时期(the professional career period,1955-1970)、职业公共行政时期(the professio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period, 1970-现在)。
对比于美国的公共人事管理发展进程,英国公共人事管理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君主恩赐制、资产阶级革命革命以后的个人赡徇制、资产阶级两党政治建立以后的政党分赃制以及英国现代文官制度等等几个阶段。[5] 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进程中,虽然也借鉴、吸收了科学管理、人际关系学派等理论成果,但从总体而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完全有别于人力资源管理。
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而不是人力资源管理一般或普遍原理。今天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虽然存在一些相同点:如相同的基本理念,相同的目标,相同的基本职能与方法。但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客体都与私营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着本质的差别。 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一般与特殊或普遍与具体的关系,也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般原理、方法在公共部门的具体运用。
第二,从概念关系方面讲,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不是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包含关系,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公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也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对象。
第三,从学科关系方面讲,根据我国的学科、专业分类目录,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分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不同的一级学科,前者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后者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第四,从学科发展历史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经历了各自的演进历程。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需要自己的管理模式,而不仅仅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借鉴管理方法与技术。
第五,从学科发展趋势来讲,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模式将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产生较大影响。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发生了变革。曾经支配20世纪绝大部分时期的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已经转变为弹性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新公共管理试图把现代管理方法与经济学的逻辑规范结合起来,与传统的公共行政相比较,新公共管理更强调:对顾客、产品与结果的关注;采用目标管理方法与绩效测量方法;应用市场与市场机制来取代中央集权型管制;竞争与选择;通过权力、义务、责任的协调一致来下放权力。传统公共行政模式基于两种理论,即官僚制理论和政治官员与行政人员相分离的理论;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也有两个,它们分别是经济学理论和私营部门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并不是要广泛地、不加鉴别地采用私营部门的方法,它所指的应是发展一种独具特色的公共管理。这就要求考虑到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区别。”[6]
在私营部门管理理论成为公共管理基础理论、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大背景下,公共人力资源管理面临如下的变革:行政向管理转变,前者主要是执行指令,而后者意味着实现结果,并为此承担个人责任;执行向决策转变,关注过程向关注结果与目标转变,这意味着新公共管理更强调:对顾客、产品与结果的关注,采用目标管理方法与绩效测量方法,引入战略管理;终身雇佣向柔性雇佣转变。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必将产生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必然会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所借鉴。法纳姆认为,在公共服务领域出现的人力资源管理和雇佣关系有五个主要特征—人事职能更具有战略性、注重效率、柔性雇佣、双重雇佣关系、政府古典式雇主形象的改变。“在此情况下,政府的人事职能似乎日益依托私营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hrm)理念及其流行模式,并把它们应用到公共服务的一些特殊领域”。[7]但公共部门雇佣管理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各有其自身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借鉴、应用必然有局限性,不能完全照搬。
5 结论
从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分两方面来概括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从学科发展历史、学科归属等角度来讲,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企业雇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各自独立的学科,人力资源管理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各有其自身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有其自身的发展历程,把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看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子学科或组成部分,是对二者关系的严重误解。
另一方面,在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转变的背景下,私营部门管理理论成为公共部门管理的两大理论基础之一,私营部门管理技术被移植到公共部门管理领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相应的变革。因此,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借鉴、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关理论与技术也是一种学科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gerald r. ferris, sherman d. rosen, and darold t. barnum.handbook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m], blacwell publishers inc. usa, 1996, 第18页.
[3]罗纳德·克林格勒/约翰·纳尔班迪.《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战略》,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40-41页.
[4] 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张成福、王学栋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第6页,第53-54页.
[5] 孙柏瑛,祁光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p33-34.
关键词:人力资源;战略;发展
人力资源从产生至今,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原来仅对培训、选拔、绩效管理、薪酬设计的单个功能的人事管理、分析,演化成为目前为保持组织持久竞争力而进行的一种开发人的“活的资源”的管理体系,无论是从观念还是实践活动方面都表面出战略性特征,这就是目前越来越受到现代企业关注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的研究者们是想站在更高的角度考虑人力资源管理对整个企业绩效的影响。德文娜、冯布伦和迪奇于1984年发表的文章《人力资源的管理:一种战略观》标志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开端,掀开了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增强企业竞争优势的途径与方法的新篇章,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在提高企业绩效中所扮演的战略角色的关注兴趣迅猛增长。
笔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6年,在实际工作中越发感觉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是促进企业管理上档升级的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Strateg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HRM)是战略管理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共同发展的结果。战略一词来自希腊语中的Strategos,是一个军事术语,指的是在一场战争或者战斗背后所隐含的宏伟构想。战略管理一般被定义为是将组织的主要目标、政策和行为顺序整合为一个具有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的模式或规划。战略管理理论是解释组织的成功与失败,追求对组织的成功与失败进行预测的科学,最大目的是明确为什么在同一市场的竞争中某些企业能够长期保持竞争优势,并分析这些竞争优势的来源,探讨的是增强组织竞争优势的途径或规律。
20世纪80年代,战略管理理论的第四代资源说开始流行,其核心是将企业的竞争能力由外部环境来源转向企业内部资源确定。20世纪90年代初,在彭罗斯、沃纳等多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研究者们提出了著名的论断:企业核心能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审视企业内部的资源,研究者们发现组织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满足企业优势资源的价值、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等四个特点。资源观的提出使得人的因素从幕后走向了前台,为人力资源管理从微观到宏观面的发展提供了支持,这一观点的发展,显著地影响了战略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领域,架起了两个领域之间的桥梁。
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为解释人力资源管理的组织贡献提供了理论平台。研究者们发现,只有当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的战略实施系统配合得天衣无缝时,人力资源才能显示出其价值。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
对人力资源进行战略性管理是企业战略不可或缺的有机组织部分,包括了企业通过人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各个方面。由于人力资本是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资源,战略也需要人来执行,所以最高管理层在开发战略时必须认真考虑人的因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将组织的注意力集中于:改变结构和文化,组织绩效和业绩,特殊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变革。它的目的是:通过确保组织获取具有良好技能和良好激励的员工,使组织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组织的战略能力,依靠人们实现战略目标和依靠核心人力资源建立竞争优势。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的体系,由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四部分组成。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灵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此来指导整个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视人力为资源,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的资源。认为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的,企业鼓励员工不断的提高职业能力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重视人的职业能力必须先重视人本身,把人力提升到了资本的高度。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个有利于价值发挥的公平环境,保证员工在充分的授权内开展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制定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价值。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是航标,其核心是实现人和战略的匹配,指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的方向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规划,吸取了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研究和战略管理实践的重要成果,遵循战略管理的理论框架,高度关注战略层面的内容。一方面把传统意义上聚焦于人员供给和需求的人力资源规划融入其中,同时更加强调人力资源规划和企业的发展战略相一致。在对内外部环境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足,清晰地勾勒出未来人力资源愿景目标以及与企业未来发展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并制定出能把目标转化为行动的可行措施以及对措施执行情况的评价和监控体系,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人力资源战略系统。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核心职能是手段,其核心是打造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队伍,依此确保理念和规划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得以实现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包括四个方面职能。一是人力资源配置,其核心任务就是要基于企业的战略目标来配置所需的人力资源,引进满足战略要求的人力资源,输出不满足企业需要的人员,通过人力资源动态配置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人力资源开发,其核心任务是对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系统的开发和培养,从素质和质量上保证满足企业战略的需要。三是人力资源评价,其核心任务是对企业员工的素质能力和绩效表现进行客观的评价,一方面保证企业的战略目标与员工个人绩效得到有效结合;另一方面为企业对员工激励和职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四是人力资源激励,其核心任务是依据企业战略需要和员工的绩效表现对员工进行激励,通过制定科学的薪酬福利和长期激励措施来激发员工充分发挥潜能,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企业通过实现上述四项职能,可以构建科学有效的“招人、育人、用人和留人”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是基础,其核心是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才能构建和完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专业队伍,它是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保障。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专业队伍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仅明确界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定职、定责,也对主管高层领导提出了明确要求,旨在从各个方面保证人力资源专业队伍能成为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力基础。二是人力资源组织环境,它是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外部条件。要求从企业战略出发,设计出一套适合企业战略需要的组织结构,并细化每个职位的设置,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进行优化,为企业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体系提供相应的组织环境。三是人力资源专业化建设,它是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专业保障。人力资源的专业化建设内容包括:组织系统的岗位分析以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职权、工作条件和任职资格;根据企业业务和职位特征设定相应的定员标准;组织系统的岗位评价,作为制定薪酬序列的重要依据;根据企业战略需要和岗位类别开发出相应的素质和能力模型。四是人力资源基础建设,它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这就需要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高效为各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客观的信息,开展日常的事务性工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企业通过上述四个平台,可以为构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供相应的组织保证和专业能力。
三、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达成企业的战略和目标提供支持,确保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都产生附加值。二是加强文化管理,释放并开发人的内在能力。三是开发流程使员工的贡献达到最大,对那些具有潜力的员工,在他们的职业生涯早期就该对他们进行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远景规划。四是在全企业范围内,使每一个人的持续学习和发展成为其工作生活的重要内容。五是设计、执行和管理各种系统,提供特殊的技能培训,以确保员工学到相关的经验。六是通过专家招聘、开发和培训员工,使他们具有应对变化环境的技能和态度。七是管理一个不断增长的多种职业生涯模式、多种职业追求的员工队伍。
四、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障碍
尽管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而言意义重大,但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在采用战略方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其中的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大多数企业追求短期利益,专注于眼前的工作绩效,关注每个季度的短期财务指标,投资者也期望看到自己的财富每个季度都在增长。而人力资源的投资所获得的回报是一种滞后指标,这种投入的回报往往会在未来的3-5年才有可能表现出来。所以目前大多数企业并不愿意采用战略的观点对待人的问题。
第二,目前,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所接受的一般管理培训通常不足以使他们理解整个企业的战略,也不足以理解企业所面临的财务、运营以及市场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再加上他们一般并没有进入企业的决策层,所以进行战略思考的能力很弱,对其他职能人员的影响力也很有限。
第三,大多数部门管理者只了解传统的人力资源工作或操作职能,将人力资源部门看做是与其业务工作没有关系的官僚机构,更多地将人力资源部门当作敌手而不是同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增加了管理工作,耽误了他们的本职工作。
第四,职能管理人员对技术问题的关注多于对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关注,他们很少将自己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对待。事实上,任何对员工的绩效负有责任的人都是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职能人员只是为协调员工关系提供内部支持或帮助。
第五,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成果难以量化。由于竞争压力,企业常常以利润为导向,而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效果很难用直接的数量方法来计量,例如培训、团队建设等对组织的战略贡献都很难用数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所以人力资源计划一般不太容易获得组织的重视与资源支持。
第六,由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可能引发变革,因此会受到传统的抵制。采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意味着对一系列工作实施重大变革,包括工作的组织方式,员工雇用、培训及开发方式,工作绩效测量方式,员工薪酬的给付方式等等。这些都会引起那些因循习惯,希望维持现状,特别是年长的员工或技能较少的人员的反对。
总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所面临的障碍大部分根植于企业的文化、历史、价值观以及管理规则可能成为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阻力。
五、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
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方式上有根本的区别,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是在观念上转变为把员工视为企业最有价值的资源和资产,不是被管理和控制的工具,强调了尽量满足员工的各种需要,进而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特点就是:一方面,其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另一方面,其与诸如营销、财务、生产、研发等部门仍处于相对较为隔离的状态。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在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形式、管理方式等各个领域有了“质”的飞跃。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在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在明确的企业战略前提下,与其他部门协调合作,针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制定策略,共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管理;人力资源;人际关系和谐
在西方学者的视野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①手工艺制作阶段、19世纪中叶以前;②科学管理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早期;③人际关系运动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④行为科学阶段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⑤学习型组织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1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
求才即获取人力资源。用才即恰当使用组织的人力资源。育才即通过培训、教育、开发提高人力资源质量,激发员工潜力。激才则通过激励机制和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护才即通过卫生保健、劳动安全、平等就业等措施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养护人力资源的持续劳动能力。留才即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保持员工队伍的稳定,留住组织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有以下几个方面:获取,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职务分析,员工招聘和录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根据环境制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进行工作分析,通过招聘,选拔,录用及配置等活动为企业获取所需的人力资源。保持,它包括组织同化,企业文化传播,信息沟通,人际关系和谐,矛盾冲突的处理和化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注重员工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和发展,注重人与组织的协调,确保组织信息沟通渠道流畅等,从而有效地提高员工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并提高满意感。开发,它包括组织和个人开发计划的制定新员工的工作引导和业务培训,员工职业生涯的设计,继续教育,员工的有效使用以及工作丰富化等,开发是对组织员工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增强和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报偿,报偿或报酬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它主要包括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方案。提供福利与服务、经济性和非经济性报酬分配、各种物质和精神激励物的运用等报偿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具有激励与效力的职能,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
2 人事管理基本范围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传统人事管理的职能予以提升和扩大,它在直线功能上得到加强,在参谋和功能上不断扩展,在参与制定和执行企业战略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源这个一概论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德噜克大师说了人是具有企业里任何其他资源都没有的“特殊能力”资源。特殊能力即“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这一理想直到20多年后才受到重视,被企业界和理论界广泛接受和运用。
21世纪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责任:责任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基础上,人力资源的许多职能都归入的框架之中,这些职能包括教育培训等,现代责任理论的研究包括人们对责任的预见,责任的开发,责任的来源等。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多样性,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的公平性,更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象征性和声誉。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信息时代是人才主权时代、员工是客户,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职能就是持续向员工提供客户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产品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是知识型员工、人力资源管理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上升,管理重心已下移、人力资源管理的全球化、信息化。沟通、共识,信任、尊重、自主、服务、支持,创新、学习、合作、支援、授权,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准则。
3 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
一般而言,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为组织达到以下的目标:协助组织完成发展规划,有效地运用人员的能力与技术专才,激发组织成员的士气和潜能,满足组织成员的自我实现感与增加成员的工作成就感,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生活品质,协助组织负责人做出正确决策。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意义最终体现在使组织或企业获得较强的竞争优势上。人力资源经济活动的总过程由人力资源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两大类基本活动内容所组成。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与活动过程既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涵义与应用还有宏观与微观层面之分。
4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必须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完成这一使命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结合我国的实际,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适应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这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要迎接的一项最大的考验。
关键词:人力资源 企业经营 影响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管理”逐渐成为社会上的热搜词,它的地位逐渐提升,影响也逐渐扩大。虽然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是仍有少部分企业依然在用老眼光看待问题,不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力。所以,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企业经营产生的影响进行探究。
一、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为企业竞争奠定基础
企业的主要目的是盈利,在此目的的基础上向市场提供企业具备的商品或服务。企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催生了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同企业之间通过相互竞争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并赢得消费者的关注和信赖。随着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需要积极创新发展手段,竭尽全力创造竞争优势,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为了实现这一战略追求,企业往往会采取低价竞争、差别竞争以及“聚焦”竞争三种竞争方式。或是采取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以“物美价廉”取胜,或是突出产品设计工艺或者企业本身特色,再或者就是在某个特定的领域建立相对的竞争优势。
企业采用这三种竞争方式毋庸置疑,但是却忽略了人力资源管理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价值链”理念进一步说明了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为企业奠定竞争基础,帮助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创建竞争优势。作为企业需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选拔高素质管理人才,并制定全面的、科学的奖惩体制,通过后期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用“人”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保障。
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需要多方面因素促成的,其中必不可少的便是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如果企业的每个员工都能做到彬彬有礼、微笑服务,并掌握高超的专业技能,而企业的管理人员知人善任,那么无疑会提高企业的外部竞争力,使企业赢得民心,赢得发展的机遇。因此,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为企业竞争奠定基础。
二、人力资源管理有助于支持企业市场营销活动
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在于创造顾客,创造价值。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五大企业职能中,市场营销管理无异于企业这五种职能中的领头羊,企业只有通过市场营销管理或者说是市场营销活动来创造顾客、创造价值,虽然五种职能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只有市场营销才能算作企业最特有、最重要的管理职能。其他四种职能是为这一重要职能服务的。在其他四种职能中,人力资源管理是最基础的职能,它是生产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的后盾,又直接服务于市场营销。因此,在企业大环境中,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有利于支持企业在前方的市场营销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层面以及战略层面上的支持。
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会选择适合市场营销岗位的人员,并对人员进行客观的评估,这就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人员上的保障,为市场营销活动严把“人员关”。“人”是企业的基础,只有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才能使企业有序运行,而消费者除了注重企业产品的质量之外还会重视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当然,除了直接保障市场营销活动具备高素质人才之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会通过对其他岗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间接的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供有效保障。
三、人力资源管理助建企业经营优势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观,以此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有重视人的作用,科学选拔高素质人才,并制定科学的奖惩政策,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优势和工作积极性,助建企业的经营优势。企业如果能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利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企业内部传递企业文化,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提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外部的竞争力。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并针对当下社会对企业的需要改善企业内部管理工作,针对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制定正确的方案,同时重新设计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使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一个流程都能获得价值增值。在此基础上借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为企业的整体工作提供保障,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内部组织混乱、职责不明的状况,真正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帮助企业在市场上占据不败之地。
笔者主要探讨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借此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度。
参考文献
[1] 孙立新.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商贸,2010(23)
关键词:企业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特征 实施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简称SHRM),是横跨人力资源管理及战略管理两个领域的一个新出现的交叉范畴。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有三种理解,对战略人力资源的管理、对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对战略人力资源的战略管理。
在内涵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指企业以战略规划为主导来开展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一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必须配合企业整体竞争战略形势,进行系统地设计与实施,以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并实现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它可以被看成是“有计划的人力资源使用模式以及在组织能够实现其目标的各种活动。”其特征有:(1)人力资源的战略性,即人力资源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2)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即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而部署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践以及方法、手段等是一种战略系统;(3)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4)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导向性,即促进组织绩效最大化。
作为一种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为了适应外部竞争环境的需要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需求,在充分考虑了员工的期望之后,根据企业自身发展战略的需求来制定的一种长期纲要与计划。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人才地位日益突出的现今,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大型地质勘察单位意义重大。
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在许多方面有本质的区别,具体表现为:
1.功能作用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起行政辅助的作用,管理幅度狭窄,工作范围有限,很少涉及企业的高层战略决策,此时的角色定位还停留在行政事务的处理上。在带有国有基因的地质勘察单位,行政辅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占据上风,同时,这种思维惯性依然发挥着作用。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部门所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简单行政辅助角色,也不仅仅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简单的执行者,它还是企业战略决策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人力资源部门越来越多地参与企业战略规划等事务。具体到地质勘察单位,通过强化和支持企业的经营活动,诸如传播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推动员工群体的沟通等,有助于企业的盈利性、质量改善以及其他经营目标得以实现,
2.指导思想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成本导向作为其指导思想,工作的重点是尽量降低人力成本,精简人事经费,因此在企业的实践中往往轻视工作本身。对于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在日常的管理中,重人力成本的控制,轻员工积极性的开发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长期存在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部门将其自身视为一个业务部门,突出强调自身的“顾客”和“产品”,强调以顾客服务为工作导向。人力资源部门将与其工作发生关联的所有“人”均视为“顾客”,既包括公司内部的战略规划部门、业务部门的直线经理以及普通员工,也包括公司的客户和市场……。这种思想的实施,对于长期受科层制弊端影响的地质勘察单位而言,将十分有益。
3.投资战略上的区别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将资本、产品、品牌、技术以及投资战略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着眼于“人”,以“人”为核心,将人员及其知识和能力作为一个企业的关键投资。强调对人力资源的动态的、心理的调节和开发,达到人与事的系统优化、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大型地质勘察单位因受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影响,往往将人员管理的主要职责放在公司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管理专家上,易犯没有群众精神的错误。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人员管理职责放在与员工联系最多的人,也就是各位员工的业务管理人员身上。因此,无论是地质勘察机构自身的技术人员还是普通职工,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都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企业如何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实质上,企业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规划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形成和战略实施中的不同阶段上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担的职责以及所发挥的作用。这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有着不同的要求:
1.目标与组织条件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有关人力资源管理一系列行动计划,也是改变一个企业的本来特性的一个整体的、多面的、长期的日程。在当今迅速变化的环境中,构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和保持企业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的市场竞争优势,引导企业成为一个更加灵活、更加合适的组织。
为了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战略层次上发挥职能,首先要在决策组织上保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成为公司决策和监理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其次,企业人力资源职能管理部门必须被赋予法定的职权,对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环境变化进行战略性的监测和报告,并及时提供关于每一个战略的人力资源配备方案。只有拥有相应的权威,才能保证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能得到实际执行和有效实施。
此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施也有赖于“以人为本”的企业组织文化、团队精神、领导风格等其他一系列正式的制度安排。
2.实施原则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相结合的一种战略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动态性原则,当企业面对的市场机遇与市场竞争不同时,企业的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那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一致,这也是其基本的原则。
第二,合作性原则,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个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能否有效实施,需要企业自上到下各个部门的有效合作。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协调的管理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第三,敏捷性原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较高的敏捷性要求,即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具有对来自企业战略与市场竞争的变化具有快速反应能力。
总之,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现代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应与时俱进,注重风险意识,要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以此来应对国际国内竞争。
参考文献:
引言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的整合[1,2]。但是,对于整合的性质,理论界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定义成为了符合企业经营战略而制定的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3,4],这种定义实际上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被动反馈型(reactive)管理范畴。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一些“计划好的能使组织达到组织目标的人力资源活动的集合[1,5]”,这种观念则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具有积极主动(proactive)的职能。尽管如此,大部分学者都赞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通过整合的、协同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组合来有效地管理人力资源资产,从而补充和提升企业总体经营战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6~8]。可以看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主要关注“一致化(integration)”和“适应(adaptation)”,目的是保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一致化,人力资源政策间的协调等[8]。
就目前来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还属于一个广受讨论与争议的领域,很难找到一个清晰的框架来改进、整合各种分散不一的观点与视角,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有很多关键问题还需要更深入地关注[9]。文献显示大多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都落在人力资源管理如何与企业经营管理流程的“契合(fit或者alignment)”这个常规框架上,可惜的是很少有研究真正去探索这个“契合”真正所包涵的内容[1,10]。许多学者使用量表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非常狭窄,研究中多是从被动反馈性(reactive)视角来看待战略人力资源管理[6,11,12],一个显著的局限就是未能用全面的视角去看待人力资源职能,而是只注重个别少数的人力资源实践的战略联系。而研究只由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引导进行,其结论可能会有失偏颇[9]。
综上所述,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企业整体角度定义了由4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模式组成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简称shrm契合结构),并通过对企业的实证研究,探讨shrm契合结构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契合问题的全面深入了解,将有利于企业在各种经营实践(如企业组织重组)中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各个领域相协同匹配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的分析,为企业在新环境下构建适合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与参考。
1 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carroll和schuler的研究总结了1900年到1980年间每一个10年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情况[13],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被认为是期间最主要的创新,而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完全没有提及。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主要创新之一,而且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现在,人力资源被视为 “创建和实现组织使命、愿景、战略和目标的潜在贡献者[14]”,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目前,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嵌入了补充、整合和契合的概念。而“契合”是两个元素各自的需求、要求、目标、目的和结构协调一致的程度[10]。“契合”理论都是基于有效的契合能提高组织效率的前提下的[15]。在国外的研究中,有一部分学者探索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问题[15~17]。也有少数研究关注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其他职能领域的契合问题[17,18]以及人力资源角色与地位的问题。
转贴于
第一类研究主要是讨论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与经营战略的匹配,人力资源战略与企业愿景的整合,高管层对人力资源问题的重视与兴趣等问题,国外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类问题进行过研究[3,11,15,19]。国内学者范秀成[2]以60多家制造业企业为样本,检验得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契合的程度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积极关系”的结论[20]。李鑫等基于山东省151家企业的问卷调查,得出“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化程度高的企业,经营绩效相对较好”的结论,间接地支持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契合关系[21]。
第二类研究是关于人力资源角色与地位。主要涉及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董事会的地位、人力资源经理的地位与职责以及是否为高管层的成员、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一般管理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角色是指人力资源管理在实践中所具有的作用、价值和意义。而国外很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与人力资源管理角色的匹配契合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要维度[22,23]。国内在此方面的文献相对不足,本文认为研究以中国企业为背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色与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地位的相互契合是一个很重要的、不可剔除的元素。
第三类研究是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内部职能间的契合,具体指诸如各项人力资源活动的协调匹配(如薪酬管理、人才甄选、岗位设计等活动)、人力资源愿景的表达、协调的人力资源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者之间的信息共享等。国外学者的研究说明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契合的主要价值在于对组织的财务绩效、生产和灵活弹性的贡献[4,10,24]。王朝晖、罗新星肯定了内部契合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并详细分析了内部契合的中介机制与两种模式[25]。综上,人力资源管理内部职能间的契合也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维度。
第四类研究具体是指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组织的其他经营职能(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的匹配协调[9,24],人力资源经理与其他职能领域的信息共享[11,16],人力资源职责对直线经理的下放等问题[6,11,16]。张洪霞对战略支持系统中职能支持系统的阐述表明了对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与组织的其他经营职能的关注[26]。
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以上四类研究,本文界定出相对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四种“契合”结构(如图1),即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契合(简称hrm-bs fit);人力资源的角色与其地位职能的契合(简称hrm-rp fit);人力资源管理内部职能间的契合(简称hrm-if fit);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其他职能部分的交叉契合(简称hrm-cf fit)。这四种不同的契合构成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简称shrm契合结构)。
根据权变理论[34]和角色行为观点[6],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必须结合具体经营竞争策略,才能加强组织绩效或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中的契合从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战略间的密切联系出发,有助于留住和激励员工。综上所述,本文根据权变理论,提出假设:
h1: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正向影响。
众多学者研究讨论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企业组织绩效的关系。结果发现,人力资源可能是一个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支持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可以通过提高企业员工与客户满意度、维护加强公司信誉、支持大胆创新等方式积极正向地影响企业组织绩效[27~29]。殷圣仪、姚春序以浙江地区台资制造企业与台湾本地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制造行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越高,企业绩效越佳[30]。因此,对于高新技术行业,本文提出假设:
h2: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企业组织绩效产生正向直接的影响。
guest认为,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特别是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仍然面临着缺乏有关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联系的理论的根本挑战[31]。到目前为止,关于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绩效之间联系的研究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实证检验工作困难重重。
从理论上看,不同学者在考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遵循不同的逻辑,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普遍观(universalistic perspective)、权变观(contingent perspective)和形态观(configurational perspective)。三种理论中,形态模式的观点比前两种研究模式更复杂[29]。形态模式观点强调组织现象间的“整体本质(holistic nature)”,认为各元素间高度协调并有非线性的协同效果。所以,对管理系统的认识应该注重元素间组合的模式形态,而非其两两关系。第二,形态模式有一个称为“殊途同归性(equifinality)”的假设,暗示了多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组合在相同条件下都可能达到高绩效形态。由于形态模式观点不是关注单一自变量与因变量如何关联而是涉及整合的自变量系统,因此其理论核心在于“契合”。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3: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结构对组织绩效有正向影响。
关于有效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加强企业竞争力的问题[6,9,29],支持权变观点的学者发现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企业竞争战略相协调时,企业组织绩效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都会有相应的提升[10,12,14]。但是,在讨论战略契合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互动效应对企业组织绩效的影响方面,国内参考文献略显不足。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4: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建立了关系模型,如图2所示。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通过邮件方式(邮政信件和电子邮件)发放问卷。为了得到更多有效数据,采用三波邮件发放电子邮件,邮政信件内附可直接寄回的带邮票信封。研究样本范围主要集中在重庆和湖北开发区内的高新企业。问卷回收率达21.2%,相对同类调查研究回应率(一般在17.4%左右[29])
转贴于
较高。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108份。样本企业中,外资企业23家,约占21%;中外合资企业36家,约占33%;民营企业42家,约占39%;国有企业7家,约占6%。
2.2 变量定义与测度
调查问卷设计主要依据国内外使用过并认为有良好信度与效度的问卷,以此为基础加以适当的修改与调整以更加符合此次研究。shrm契合结构主要包括hrm-bs契合、hrm-rp契合、hrm-if契合和hrm-cf契合四种关键契合关系,共44道题目,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其中有4项因素载荷度较低,最后运用40道题目测量shrm契合结构,其中12道题目测量hrm-bs契合、11道题目测量hrm-rp契合、7道题目测量hrm-if契合、14道题目测量hrm-cf契合[32]。人力资源管理效能问卷由23道题目构成,其中14道题目测量结构资本,9道题目测量关系资本[6]。组织绩效分成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两个指标类别,应用9道题目测评(5道衡量财务指标,4道衡量非财务指标)[33]。上述所有变量均以likert量表1~5级衡量,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研究中,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参考youndt等学者的研究,以组织员工总数的对数作为组织规模的衡量指标。
2.3 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以cronbach’s α值来检验各变量的信度,见表1,各变量α值均大于0.7,可见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由表2可知,验证模型的实际值都在可接受范围内,且各载荷系数都大于0.5,表明各变量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2.4 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各变量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表3显示,组织绩效、人力资源管理效能、shrm契合结构指标之间都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其中shrm契合结构各指标之间、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各指标之间与组织绩效各指标之间相关度较为显著。hrm-rp契合与组织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以及关系和结构资本的相关度不显著,与hrm-if契合的相关度也不显著。shrm契合模式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2个指标呈正相关关系。就组织总绩效指标而言,它与shrm契合结构和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的各个指标都显著正相关,初步证实shrm契合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有助于组织绩效的提升。
进一步使用层级回归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便更深入地探讨企业的shrm契合结构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作用。根据delery和doty的文献,先将控制变量(即组织规模)作为自变量加入回归式,再将shrm契合结构的各个契合模式置入自变量,以总体绩效、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指标作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
表4中,模式 1、模式3、模式5 为shrm契合结构对组织绩效的层级回归分析,把控制变量加入自变量后再将4项shrm契合模式以逐步回归的方式分别加入自变量中,模式7、模式9为shrm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维度的影响。shrm的各个契合模式加入回归式后,对因变量财务绩效与非财务绩效的解释力分别提升了约24%(p<0.01)和29%(p<0.01),对总体绩效的解释力提升了26%,p值达到0.05。在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方面,shrm契合模式的解释力分别提升了19%与27%,达到0.01的显著水平。shrm契合模式对总体绩效的解释力也提升了20%,达到0.05的显著水平。模式2、模式4、模式6、模式8、模式10为把控制变量加入自变量后将shrm契合结构以强迫回归的方式置入自变量中。表4显示shrm契合结构对总体绩效、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结构资本与关系资本的解释力提高(δr2分别是0.091、0.128、0.087、0.097、0.078)均达到0.05的显著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分析结果支持h1、h3。
模式11、模式13、模式15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的层级回归分析,把控制变量加入自变量后再将2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以逐步回归方式加入自变量中,模式12、模式14、模式16为把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以强迫回归方式加入自变量中。由表5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的解释力很强,都达到显著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关系资本对组织绩效的解释力最强,对总体绩效约本文由收集整理为29%(p<0.01),对财务绩效约为27%(p<0.01),对非财务绩效约为29%(p<0.01),可见关系资本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最为密切。综上所述,h2得到支持,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有正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表4与表5的对比,发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契合相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的影响更大,这在理论上符合持权变观点学者的一些假设。
本文使用多元调节回归分析 (moderated multiple regression, mmr)验证shrm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和组织绩效关系的调节作用。表6给出了标准化后的回归系数,并对3个模型的方差膨胀系数vif和dw进行检验,证明模型不存在多种共线性和序列相关问题,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所有f值都显著,因此回归模型整体显著。
模式a对控制变量进行分析,回归结果发现高新企业组织规模与组织绩效的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这可能是由于高新企业的核心在于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而不是达到规模效应。模式b显示了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对组织绩效的正向影响。模式c的拟合优度(调整后r2)比模式b的拟合优度更大,说明shrm契合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效能整合的交互作用对组织绩效的解释力大于单个变量的解释力,因此h4得到支持,可以认为shrm契合结构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起到了加强的调节作用。由此可见,shrm契合结构不仅分别对人力资源管理效能、组织绩效有影响,它对与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的联系也起着重要作用。
3 研究总结
论文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更为人性化更适合不同人才需求的优势,本文从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入手,分析了当今时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既而提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措施。
经济
随着企业环境的变化和以人为本思想的建立,世界的人事管理正在逐渐地由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开发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再适应知识经济的要求,对人力资源的争夺以及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引起了各个企业甚至国家的极为关注。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但是对管理经验的借鉴却少之又少,因此现阶段我国企业面临着一个很大的管理问题,即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从而使企业的人才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经济
1 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所谓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组织利用一系列科学方法,协调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关系,做到真正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过程。传统的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和管理重心的不同
传统的人事管理将人视为一种“工具”,管理的重心在于“事”,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作为一种“资源”,并且将重心转移到了“人”。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论资历、惟文凭、重职称等过时的用人观念,而且在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看重规章制度及奖罚措施等可以物化的东西,对人才的管理缺乏创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则打破了这一传统,引入了重能力、重绩效、重贡献,鼓励创新和竞争等新的用人理念,并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核心,注重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计划等。。
(2)权力划分的不同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对人才的培养与调度,激励机制和工作流程的设计等方面,而对于薪金的发放,计薪方式,工作岗位的设立等方面则交由其他部门甚至外包给其他机构来制定和操作,这种分散权力,有制约性的权力才是更符合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企业发展方向的。
(3)管理内容和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不同
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较传统的人事管理比较,在管理内容上有很大的拓展,其管理的重点和着力点也已经完全不同。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人力资源的管理仅仅就是简单的招聘新人,填补空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除此之外还要有工作设计,协调工作关系等功能。在这种形式下,新的管理方式势必会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有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人才管理的知识,同时还要具备企业管理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顺利的发挥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
2 当今时代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
(1)深化“以人为本”的思想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尤其是在国家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更应该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植根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把促进人才发展、发挥人才作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激发出员工的潜能,使员工得到全面发展。(2)打造与时俱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更多的应该是基于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并以知识的创新与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应该审时度势,创造一种带有浓厚学习、创新、共同进步的企业氛围,使企业员工的个人才能与经验在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3)强化学习气氛
学习能力以及其对技能的掌握是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也要求重视学习能力,强化学习气氛。企业通过学习型的管理,可以营造更为浓厚的学习气氛,从而能够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积累,为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3 改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做法
(1)分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配置、培训与开发、工资福利和制度建设,这些职能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在传统的人事管理中,这些职能完全由人事部门大包大揽,导致了权利过分集中、资源浪费以及成本增加等问题的产生,现如今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这些职能进行了分化,有些甚至可以外包给其他组织,这样有利于强化各组织各部门的分工,并能降低管理成本,使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时应将工作绩效与考核系统相结合,建立有效的晋升和激励机制,同时要建立先培训后上岗和终身培训的制度,以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另外还可以为人才提供一些法定福利之外的非法定福利项目,以此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忠诚度。
(3)使人力资源管理更为柔性化、扁平化。要使人力资源管理做到柔性化和扁平化,就要首先将人事管理从传统的人事行政管理中走出来,把人才的开发与吸纳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力求把人力资源部门发展为一个既是人事行政管理机构,又是实施人才战略的参谋部。再次要选拔培养优秀人才。人才的选拔不能仅凭学历,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合企业的创新型人才,另外人才的选拔也应考虑在企业内部发现,不能只依赖从外部引进。在选择了合适的人才后要根据企业及人才发展的需要对人才进行培养。其次要尊重人才和关心人才的成长,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以动态的眼光吸引并留住人才。最后要改革任用制度,建立合理公平的晋升制度和激励机制,使人才在组织中脱颖而出。
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人才在企业的竞争中成为相互争夺的资源,合理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更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企业应该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位置上,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出人才的作用,使企业和个人目标得到共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建权,我国传统人事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比较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1999,3.
关键词:外包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0 引言
随着以全球化和Internet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日新月异而生命周期加速缩短,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适应更加快速的技术革命,参与世界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进行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努力朝着柔性化、扁平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1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内涵
所谓“外包((outsourcing)”,英文的直译为“外部寻源”,其核心思想[1]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它是一种以充分利用企业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企业管理策略。
Greer,Youngblood和Gray[2]的定义: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Lever[3]的定义是关于从外部服务上获得商业服务的长期合同关系。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网[4]给出的定义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
综合看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内涵,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即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将一些较为繁琐且程序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外包给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进行操作。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趋势看,其业务已经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策略、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酬和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调理等方面,是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型选择。
2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驱动因素分析
2.1 外部因素的驱动
2.1.1 信息技术的普及。外包的实现是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的。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使员工之间、组织之间的沟通变得简单有效。我们知道,在传统企业模式中,信息获取后,通常要经过逐级汇总,最后传递给管理者,由管理者做出决策,再将决策结果自上而下传给员工。而在外包中,计算机能准确地收集、加工大量信息,并即时地传递给决策者,甚至有时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后,不依靠管理者的决策,训练有素的员工就能够根据计算机的判断解决问题或自己做出决策,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企业通过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外包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实际上是将人力资源部的监督管理转化为员工的自我管理,强调的是企业内部各个组成团体之间自由组合、自由拆分的水平管理。并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务性、行政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转而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的组织发展等工作。
2.1.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使得企业不再满足于向国外出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到国外设立营运机构或分公司、子公司,并招募东道国或第三国的公民到其公司工作。这种跨越地理边界的国际雇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特别是在国外营运机构设立初期,由于对当地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很多企业宁愿选择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是随着全球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整个社会所拥有的知识增加、技术进步,将导致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的同时增大,个人专业化程度和全社会职业市场多样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2.1.3 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实行外包还应当是巨大的竞争压力所致,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靠资本或技术的先进而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因而压缩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己经显得日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一方面可以使得公司裁减相当数量的雇员,另一方面可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所以成功的外包不仅使一个公司降低了成本,还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2.2 内部因素的驱动
2.2.1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外包的动机和外包的具体形式也会有所差别。当企业刚刚成立,处于幼儿时期时,企业人员规模小,职能分工也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处于萌芽阶段,与业务工作混在一起。但事实上,小企业同样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小企业由于处于发展的初期,如果自己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能会不经济,如果借助外包甚至全部外包,既可以获得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又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处于少年时期的小企业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常规人事服务,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可以有选择地外包部分事务性职能或自己不擅长的业务。采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而且可以获取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这是推动这一阶段企业外包部分事务性工作的动力。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到了处于青年时期的中型企业阶段,企业既充满活力又相对成熟,抗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工作的专业化服务提出了要求,除了保质保量的做好基础人事管理外,还要增加规范培训、个性化沟通、干部培养、满意度调查、通过政策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与直线经理的大量沟通、协调。企业通过外包部分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者关注于本部门的关键职能,致力于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组织发展战略的匹配,这既有利于提供员工满意度,又能够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2.2.2 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扁平化一方面可能是中层管理者的减少,另一方面有些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者也会成为精简的对象。这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为了使有限的精力都花费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职能,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将部分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外包成了必然的趋势。同时,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于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来讲,大量的非特长业务都由合作伙伴来完成,企业可以精简机构而更有弹性。金字塔式的总公司、子公司的组织结构让位于更加灵活的对信息流有高度应变性和快速反应性的扁平性,这种组织结构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2.2.3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普及、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等是促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外界动力。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其他一些内部因素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的需要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最直接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从外部看,随着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应对需要不断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带来的压力。同时,随着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企业必须更加强调对客户和消费者需要的满足。从内部来说,随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公司需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关键岗位缺少称职人选以及不合适的组织与岗位设计成为很多企业感到头疼的问题。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挑选合格的人才;为员工的知识更新、提供培训方面的支持;针对员工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等。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这种现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要进行重组,以应对新挑战。
2.3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 与其它事物一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具有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特点。其风险至少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3.1 来自成本估算失误的风险。外包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企业将现有工作人员完成特定活动的成本与外包所产生的成本进行对比,如果外包成本远远低于自行完成成本,则选择外包。因为利用服务商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效应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关键点在于,签订合同之前应该对成本进行准确的预测。一般情况下,显性的成本都较好估算,但是对于一些隐性成本很多企业却不够重视,因此造成企业在进行外包决策时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
2.3.2 来自内部员工方面的风险。首先,影响外包企业人员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知识和经验,不利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提高。其次,在进行外包时如果没有充分的宣传解释和员工的充分理解,很容易在员工中产生恐慌而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外包还可能会使员工有“受制于外人”的感觉,甚至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我国相关的者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从80年代确立至今,已经历了近20年的。这期间,全球的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以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正改变着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不需要到某一固定办公室来统一办公的"远程职工(在中称为Telestaff)",相互不见面而只靠电脑和互联网联系的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我们的社会正在结束所谓的后社会而迈入知识经济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和组织的竞争方式也正进行着悄无声息但却深入持久地变革,组织的各种管理职能必须应潮流,不断改变自身以应对正在改变着的世界。在这种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将怎样发展呢?"后人力资源管理"将是什么样的一种面目呢?
一、 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1. 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随着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产生,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地区经济甚至全球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经济一体化结果的跨国公司,既面对着不同的体制、规范和风俗习惯,同时又推动着各文化的相互了解与不断融合。管理者们经常会遇到类似国籍、文化背景、语言都不相同的员工如何共同完成工作,以及管理制度与工作价值观迥然不异的组织如何沟通等。
2.新的管理概念与管理的出现与。面对着激烈竞争的市场,组织必然要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于是,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不断应运而生。例如,质量小组(QC)、全面质量管理(TQM)、经营过程重构(BPR)等。其中,经营过程重构是再造工程(Reengineering)的一部分,它意味着对经营过程、组织结构等的重新审视和反思,就好象它们是过去匆忙之中建立起来的一样,需要对它们进行重构和再造。与本世纪初管理和30年代行为科学的诞生相似,90年代新的管理概念与方法的出现,必然会给组织管理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可能趋势
作为上述变化的回应,人力资源管理呈现出许多新的可能发展趋势。
可能的趋势之一: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的弱化及向直线管理部门的第二回归。冷战结束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加强,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来自国内、国外的剧烈竞争。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规模经济在知识经济社会里已不再占有昔日的优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规模小、技术含量却很高的小型企业,为顾客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在中小型企业里,管理部门,尤其是职能管理部门的浓缩是降低成本的有效方式。在这些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行政管理部门,有时甚至还有财务部门都可能合并为一个部门,统一为企业提供综合职能支持。另一方面,巨型跨国公司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发现其巨大规模不再是优势,出于激烈竞争的压力,也在集团内部实行所谓的的"内部企业家"式的管理方式,把全球几十万人的大公司整编成数百个相对独立的、自负盈亏的成本--利润中心。这些成本--利润中心享有巨大的自主权,在财务、人事、生产、销售等企业管理方面享有独立的管理权。这样的成本--利润中心与上面提到的单个的中小公司十分相似,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弱化同样不可避免。
可能的趋势之二:人力资源职能的分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职能可以简单概括为人力资源配置(包括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录用、调配、晋升、降职、轮换等),培训与开发(技能培训、潜能开发、职业生涯管理、组织等),工资与福利(报酬、激励等),制度建设(组织设计、工作、员工关系、员工参与、人事行政等)四大类。如果说这四大类职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话,那么,随着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社会专项咨询服务业的发展,这些职能将再次分化,一部分向社会化的企业管理服务转移。企业的管理职能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手段,企业可能根据其业务需要对这些手段进行重新分化组合,以达到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最佳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四大类职能活动是相互联系也是相互独立的,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分化组合在上是可行的,在企业管理实践中也经常可以看到。
可能的趋势之三: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趋势,看起来似乎与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矛盾,实则是同一个的不同侧面。上述两方面提到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弱化和分化,涉及到的都只不过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职能,而非全部职能。实际上,在某些职能不断弱化与分化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另一些职能却在逐步加强。根据组织宏观管理,具有凝聚力和长期高成长能力的组织,都具有一个被组织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共同理想与使命。从某种意义上说,组织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理想与使命。因而,人力资源管理也更趋于强调战略问题,强调如何使人力资源为实现组织目标作更大的贡献。
人力资源管理的强化主要关注:组织对风险共担者的需求是否敏感,开发人力资源迎接未来挑战,确保员工精力集中到增加组织投入的附加价值上等。
可能的趋势之四:政府部门与私营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渐趋一致。一般来说,政府部门的管理与私营机构大相径庭,因为政府属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其主要目标是公正、公平;而私营机构则多是赢利单位,效率、效益是它的典型特征。然而,自8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一些国家,由于国内状况差强人意,再加上长期以来实施的福利国家制度,公共开支居高不下,社会各界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成效颇和微词。在这种情况下,欧美国家开始率先推行所谓的"新公共管理",政府服务也应以市场观念为主导,强调管理方式向私营机构靠拢,并引入竞争、效率和效益等概念。于是,更为讲求灵活性和适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便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广泛重视。在这些变革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改变公务员的终身雇用制度和长俸制度,开始逐步实行有弹性的入职和离职制度,建立以工作表现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同时,通过适当的培训开发制度,不仅提高公务员的知识技能水平,而且加强公务员为公众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种改革,一方面使政府部门形成了类似私营机构的具有竞争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新体制,另一方面创造出以公正、效益为本的政府管理新文化,反过来又进一步着私营机构的经营理念与管理。尽管政府与私营机构的最终目的仍然差异巨大,但两者在管理方式上的逐步接近趋势却越来越明显。
关键词:医院 人力资源管理 措施分析
一、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医院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要从根本上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使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医院经营管理的重要支撑。从医院的管理现实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基础,只有夯实了这一基础,医院的整体经营管理才能上档次,医院的整个管理水平才能得到可靠的提高。因此,在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非常重要。
二、要根据内部管理实际设置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医院在实际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需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根据内部管理实际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有明确的工作制度可以依靠,使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能够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能够为医院选择更多的优秀人才,并发挥这些人才的作用。所以,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合理设置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明确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使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具有明确的职责和权限。
三、要为人才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
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是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使人才能够为医院的发展服务,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医院要为人才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使人才能够获得舒适的成长空间,有利于人才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医院的整体发展做贡献。从目前的经验来看,只有医院采取了宽松的人才政策,为人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医院所吸纳的人才数量才能越多,人才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医院为人才创造宽松的成长环境十分重要。
四、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像其他行业一样,不但要重视人才数量,还要重视人才质量。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管理模式,使每一次招聘、每一次职称晋升、每一次人才选拔都能够做到公开化、透明化。鼓励人才发挥优秀才能,获得职称的晋升和待遇的提升。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公正、公平、公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必不可少,这一管理模式对人才的示范效果很好,有利于调动人才的积极性。
五、要构建权责分明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医院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时候,除了理念和方法之外,还要注意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权责进行详细的说明。医院在构建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制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医院管理的实际情况,要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项基本的管理制度去看待,要充分看到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加以正常的约束和限制,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在获得权力的时候,要尽到应尽的义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完善。
六、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强化业绩考核的作用
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要想发挥积极作用,就要从业绩考核部分下手,就要根据医院的人员状况和人员岗位设置,构建详细的业绩考核环节,使业绩考核成为衡量人才贡献与奖励发放的依据。因此,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要强化业绩考核的作用,通过业绩考核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使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能够更加体现公平的原则。从目前医院的经验来看,业绩考核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人才管理的促进作用明显。
七、要构建合理的人员薪酬体系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除了要强化业绩考核的作用之外,还要根据医院的发展形势,构建合理的人员薪酬体系,并不断完善薪酬体系,使薪酬体系能够跟得上医院的发展实际,使薪酬体系能够成为鼓励人才的有利因素。所以,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通过构建合理的人员薪酬体系,来达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目的,进而使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医疗水平得到提高。从目前成熟经验来看,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对于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来说十分重要。
八、要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加入员工职业规划因素
医院在建立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时候,除了要让员工发挥积极作用之外,还要在管理制度中加入员工职业规划因素,使员工能够在为医院贡献力量的同时,得到完善的职业规划,对员工日后的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加入员工职业规划因素符合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
参考文献:
[1]李朝阳,陈峰.社会转型期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初探[J].医院管理杂志,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