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解

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解

时间:2023-09-20 16:5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解,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特殊教育专业的理解

第1篇

一、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

(一)将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之中。

教育共同体固有的伦理特性使得特殊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存在着道德与利益、善与恶、应有与实有、道德与社会历史条件等矛盾冲突[2],唯有将伦理教育融入特教师资培养的各个环节,才能培养出既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又有高尚职业情操的新型特教师资。为此,我校特教专业的老师们通过编撰专业伦理教材,进行职业伦理的理论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特殊教育工作的地位、性质和意义,了解特殊教育工作的平凡与伟大之处,提高他们对本专业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通过观摩特教影片、参观特教机构、为特殊儿童送教上门、到特殊班级当义工、去偏远地区的特教学校顶岗支教等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从事特殊教育工作获得的职业幸福感和荣誉感,在陶冶其专业道德情感的同时锻炼他们的职业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

(二)建立康复训练室、特殊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教学体系。

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不仅强调学生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且重视其专业道德的教育与养成;不仅注重发挥传统的校内康复训练实训室和特殊教育学校的育人功能,而且积极拓展校外特殊教育康复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这两大专业实践基地。这种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实践方式,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特殊儿童、了解特殊教育现状和亲自进行相关专业实践的机会,使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因此,本模式是探索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养成性教育的一次尝试,对于开办特殊教育专业,但是没有直属于自己的临床教学实验基地的特教师资培养单位来讲,这种模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公益性、经济性和灵活性,是优质高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可采纳的重要模式[3]。

(三)依托基地,服务社会。

特殊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纵观特殊教育的先进国家和地区,个别化、生活化、支持、生活质量等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国特殊教育也在朝这些方向发展,由于多种原因,社会对特殊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逐步加大。新形势下,传统的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早已不适合特殊教育实践的需求。因此,临床操作能力强,能思考和处理多种教学情境,满足特殊儿童多样化教育需求,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的新型特教师资是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追求的必然目标。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特别注重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鼓励师生大胆地“走出去”,把众多实践基地作为平台,在增强自己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自己专业情感的同时,通过师生双方的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二、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解决实践教学中,重实践能力培养、轻职业伦理教育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特教师资培养往往极其倚重理论知识的传授,除了重庆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等极个别学校外,国内高等特殊教育师范生的培养大多采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特殊儿童的机会很少,虽然偶尔也会有一些实践活动,但是这种所谓的专业实践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直接导致特殊教育的临床教学和管理经验匮乏。而在比重极其有限的实践教学活动中,常常存在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伦理教育的问题。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为师生双方创造了广泛接触特殊儿童、体会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种种独特际遇的机会,在与他们互动的过程中很好地培养专业道德情感,磨炼职业道德意志,最终转化为积极的专业道德行为。

(二)缓解特教机构师资短缺、专业理论水平不足的问题。

我国现代特殊教育起步晚,发展水平较低,至今不少特教机构(尤其私立的康复机构)仍然面临着资金不足、师资缺乏、办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缺乏等问题,本市的特教机构在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我校特殊教育专业从2010年3月起至今,组织、协调本专业骨干教师,为本市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和聋儿康复中心进行教师培训,共计200余学时,主题涉及“智障儿童的评估及智力品质的培养”、“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干预方法”、“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手语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游戏及其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感觉统合训练”等。这种以高等特殊教育专业为主体,通过特教师生与基层特教机构的频繁互动进行学习和研讨的方式,不仅提高高等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基层特教机构师资不足、理论知识缺乏的弊端,在优势互补的诸多活动中,开创了良性互动的局面。

(三)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家庭是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的成效将极大地影响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任何家庭都面临着或多或少自身很难意识和解决的问题,特殊儿童家长、家庭面对的压力和挑战尤为大。目前社会提供给特殊儿童家庭的支持系统还很不完善,社会对于这类儿童的关注程度还不够高。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在康复治疗、教育训练、法律援助、政策支持、资金援助等方面得到的社会支持十分有限,某些特殊儿童及其家庭处于被动、回避、等待及无奈的状态。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观的指引下,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本着服务社会的原则,免费送教上门,对特殊儿童进行个别辅导,为其家长提供教育咨询和教育技能培训,缓解特殊儿童家庭的压力。

(四)解决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很难协调一致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特教实践中,康复训练机构、特教学校、校内康复训练室和特殊儿童家庭几乎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虽然偶有沟通,但是这种交流缺乏系统性,很难做到围绕共同关心的特教问题,开展多主体间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在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中,我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生成为积极的活动者,我们开放校内康复训练室,为特殊儿童家庭提供训练场地,为特殊学校及康复机构提供康复训练与教学设备,并提供专业训练技术及教学理论支撑。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与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实施个别辅导教学,并为特殊儿童接洽适合于该儿童的康复机构或特教学校。他们组织策划家庭学校的联谊活动,邀请康复训练机构与特殊教育学校共同参与,相互之间进行专业问题的探讨,构建四位一体、统一协调的教育模式,促进特教事业的共同发展。

三、服务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特殊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特殊教育从业人员伦理教育,各项实用、高效的教师通识性或专业的职业技能训练,掌握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和相关的特教康复及管理人员应具备的各种教学能力和技巧,把所学得的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

(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明显提高。

特殊教育学生能够进行接案,熟练地运用诊断评估工具,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正常开展个别与团体教学。学生运用独特的构思,设计出盲文摸读辅助教具、自闭症儿童结构化教学沟通板等一系列教学用具,获得特殊儿童的喜爱和家长及学校的一致好评。熟悉特殊儿童的各种类型,根据不同障碍类别进行专业护理,并给予特殊儿童家长正确的指导。学生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到理论层面,形成科研论文,并对实践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学生多次参加省级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屡获嘉奖。

(二)师生的职业情感明显提升。

我校特教专业的师生们广泛参与助残日活动、自闭症日宣导活动、残奥会宣传活动、特教机构和特殊儿童家庭的个训等活动。这些专业实践活动,使师生双方置身于特殊教育的诸多真实情景,增加了对特殊教育的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了发掘特殊儿童潜力,使其平等参与社会的意义。师生们普遍反映,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到了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促进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特殊教育专业,也由最初的不了解甚至排斥,逐步转变为喜欢从事这一职业。在与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接触的过程中,他们的专业情感和专业实践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

第2篇

一、问题的提出

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改革的任务之一。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加快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并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要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在课程改革中要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注重提高劳动和就业的能力。

残疾学生可以通过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学习,但还有一部分的听力残疾的学生和多重残疾的学生由于生理的特殊情况只能通过高等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单招单考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得以接受高等教育,而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明显滞后,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往往借用普通高职院校的教材。特殊教育职业院校的残疾学生由于身体的残疾造成了学习能力与健全学生的差异,学习基础也与普通高职的学生不同,身体、心理的素质,认知、思维的发展均和健全学生有较大的差距。普通高职的数学教学内容也不能很好地切合残疾学生所学专业。高职中残疾学生也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被动、学习效果不理想的情况。缺乏适用的教材将会制约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开发和建设高质量的适合特殊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数学教材,是确保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研究者就从实际出发,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残疾学生的各种特殊需求来分析和探讨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数学教材的开发。

二、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考虑残疾学生的特殊差异,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

高职数学是文化基础课,是为培养技能型专业人才准备必需的数学知识,为学生后期专业学习的基础。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课程和教学内容都在不断发展、调整和变化,这就对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特殊职业学院的学生有听障学生和肢体残疾的学生,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有全聋只能用手语交流的学生、也有残余听力经过康复带助听器的学生、有肢体残疾的学生还有多重残疾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是在各地市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通常采用聋校的统编教材,与普通高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还是有较大的差距。也有个别来自普高或普通职高的肢残学生,这些肢体残疾的学生虽然是在普通学校完成高中段教育但由于生理等各方面的因素学习基础也不扎实,学习困难较大。这些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认知水平普遍较弱,现在在同一专业一起学习,而数学课程的性质的特点是理论上严密,知识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强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因此在开发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基础,在保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内容、要求进行设计整合,通过数学课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高数学的基本能力,通过以职业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数学能力”培训,培养学生与专业结合获取、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确定教材内容

《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根据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加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和缺陷补偿。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课程既要作为各专业的基础课来提高残疾学生的文化素质,也要为专业的学习服务,并要为残疾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提供服务。数学课程的任务要以数学教材来作为载体来实施。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既要紧扣专业培养的目标又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点。

1.残疾学生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欠缺影响了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所以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在开发时要注意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现形式。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意知识的衔接,教材的起点要低。教材安排一定的先修课程(如初等代数的内容)作为衔接教材。保证不同残疾类别、不同基础的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时平稳过渡。在数学概念的引入时,引入的例子简单直接更加直观、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贴近残疾学生的认知水平,克服学生对数学的恐惧感,并可用学生容易理解的图形、图表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并通过形象、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

2.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材开发时按专业学习的具体要求,体现出“必须”和“够用”的特点。教材不再过多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上要降低难度,对于难度较大的基础理论不追求严格的证明,只做简单的几何解释和能够运用即可。注意突出数学的应用性,选用专业问题、社会生活、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作为案例,来增强数学课程的适用性。

3.在开发高等特殊教育的数学教材时要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分类分层教材内容和形式来满足特殊教育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时可把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基础模块、应用模块和提高模块。残疾学生的数学基本技能普遍较薄弱,在基础模块中突出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不要求复杂的计算和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还应在课程内容方面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特点来制定,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教材要注意例题的分层,将高职数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进行知识分解,可分解为若干个学生易掌握的、递进的若干知识点,用残疾学生容易理解接受的教学手段呈现。

同时在教材的开发中要考虑到各类残疾学生,要考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应他们的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如听障学生在认知事物特点、记忆和逻辑思维等学习方面比普通学生略有欠缺,但听障学生动手能力强、模仿能力强,自我表现的欲望,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但对于抽象的概念理论,就理解和接受相对于困难,对知识的掌握需要通过反复与相关知识结合的学习,才能达到理解掌握。而肢体残疾的学生接受能力大多和健全学生相同,但书写等表达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材开发时,教材的内容进行分层,注意内容深度的层次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同时考虑到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的需要,注意残疾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发展潜能,调动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增加教学中的信息量使残疾学生与健全学生一样可以同步发展。在每个章节都安排学习指导课,挑选符合残疾学生的认知特点与章节内容相关的案例,通过补偿教育来弥补他们的缺陷和不足,尽可能缩小与健全学生的差距,为以后进入社会打好基础。

4.尊重残疾学生的专业需求制定教学内容

充分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对高等特殊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调研,应用模块的开发在专业老师交流研究专业课程对数学内容的需求的基础上可根据专业需要和学生的特殊性增加相关的内容,建立符合专业需求的内容体系。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聋生的生理造成听不得人们的语言交流,难以借鉴社会所积累的知识,所以在教材开发时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教材的开发注重以实例引入概念,再深入到数学应用的思想,可以到达残疾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理解吸收知识。同时在应用模块中补充专业中的实例,结合专业的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如何用数学知识解答学生所学专业中的问题(如建立数学模型解答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热点问题等),既可突出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又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与专业结合,教材在应用模块加大实际技能的训练提高残疾学生的分析问题和专业技能,将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加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同步建设电子教材

残疾学生特别是听障学生的记忆、理解的缺陷,在课堂的接受知识有时间差,课堂的教学时间又是有限的,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材,给学生提供再学习、复习的机会,起到给学生查漏补缺的作用,在电子教材的内容可以细化分层知识点,给学生提供弥补知识的短板的学习平台,同时在电子教材中适当加大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这样也给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学习内容。电子教材的开发建设可以成为培养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平台。

三、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改革考核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的数学课程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数学知识应用的考查,传统的闭卷笔试的方式不能很好满足高职教育的要求,并且在传统的试场上也存在残疾学生由于生理的原因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题,就不能完整反应知识掌握的情况。所以高等特殊教育院校的数学课程的考核既要能考查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要尊重残疾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残障情况,要制定多层次考核和标准,对他们的评价要有所调整。在课堂上增加课堂提问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阶段探究性的大作业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为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如肢体残疾、脑瘫的学生答题有困难的延长考试时间或调整考试方式,与纸质考试的同时采取上机考试。

第3篇

特殊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013年,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

 

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

 

(三)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第4篇

国外有关从事某一类特殊教育教师的知识、技能方面的较详细的标准和要求,也有关于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认证的制度,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提出了法定的要求。目前国内所倡导的“教师专业化”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的教师。而在特殊教育领域里,还没有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作明文规定。根据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关于普通教师专业化标准的规定,参考国外已有的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标准的一些内容,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和特殊教育教师的现状和特点,笔者认为,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的标准应该明确化。为此,本文拟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探讨,为促进我国特殊体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对特殊体育内涵的诠释

特殊体育学是一门相对新兴的体育学科。近30年来,这门学科在美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在亚太地区经济较发达国家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但是,有关特殊体育学学术领域问题的研究却是百家争鸣,尤其是近年来对于什么是特殊体育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至今,对于特殊体育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界定。广义的特殊体育是指为那些体育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同年龄平均水平的任何群体的人提供的体育服务,包括为各年龄阶段伤残疾病人、智力超常人、体弱多病、忽视锻炼的人提供的体育服务。狭义的特殊体育主要是指为那些体育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同年中小学学生平均水平的在校残疾学生提供的体育服务。

美国特殊体育教育教授PaulJansma在其著作《SpecialPhysicalEducation-physicalactivity,sports,andrecreation》中对特殊体育教育的定义为:特殊体育教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特殊领域,是为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所提供的发展计划。在特殊体育教育中存在着3种主要教学内容:适应性体育、矫正体育和发展性体育。适应性体育教育(adaptedphysicaleducaton)是在对传统体育活动修改的基础上,能够使残疾人有机会,成功、自信地参与体育。矫正体育教育(correctivephysicaleducation)也称之为治疗性体育教育,主要涉及身体姿态功能性缺陷和身体机能缺陷的康复。发展性体育教育(developmentalphysicaleducation)是一项涉及到体适能运动或是通过动力性体育训练计划提高残疾学生的能力的体育,使之达到一定的水平或是接近正常学生的水平。当前,这些体育教育的形式不是一直用于隔离性课堂教学中,而是被统一成一个复杂的教学计划进行施教,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进行安排,因材施教。

美国西密执安大学特殊体育学教授张加贝在《试论特殊体育学的内涵与外延》中认为:特殊体育与常规体育的内涵不同,它主要具备5个属性:①服务对象不同。它面对的是非正常人;②教学方法不同。常规体育教学采用的多是集体教学法,而特殊体育教学则必须采用个案教学法;③课堂层次不同。常规体育是在一个层次的课堂内进行教学,而特殊体育的教学会在至少3种类型的课堂内进行;④适应要求不同。特殊体育要求教师根据每个人的问题及其轻重,经常性对体育教学的有关变量进行相应的调节、变更和改编,以确保每个人能成功和安全地完成学习任务。⑤学科形式不同。一般来说,一门体育学科多是从上位学科演绎而来的,或者多是与少数相关学科结合而成的。特殊体育学科则是与其他许多的学科融合而成的。

鉴于特殊体育服务对象的特点,结合我国特殊体育的现状,本文对特殊体育的定义主要是指狭义的特殊体育,即为带有伤残和患有疾病的人提供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服务的一门学科。根据美国有关为残障人提供无偿教育的法律文件,这里的残障包括学习失能、智力障碍、情绪失控、身体伤残、慢性疾病、视力失能、听力失能、语言失能、自闭症孤独、外伤大脑、视听双失和多重残疾。

2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标准

2.1 教师专业化内涵标准

专业化一般来讲是普通职业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业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或称教师专业社会化,是指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以及教师群体为争取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进行努力的过程,前者是指教师个体专业化,后者是指教师职业专业化。两者共同构成了教师的专业化。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C.lacey)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长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目前我国提出的教师专业化都包括以上内外两个维度——教师的职业专业化和个体专业化。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已转移到了教师个体专业化。

教师个体专业化(也称之为教师专业内部结构)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基础和源泉,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它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澳大利亚的埃利雅德博士等人,就教师专业化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概括起来说,对教师专业化的标准的研究涵盖了3个基本范畴: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和专业情意的健全。另外,舒尔曼(LeeS.Shulman)提出6点标准:服务的理念和职业道德;对学术与理论知识有充分的掌握;能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进行熟练操作和实践;运用理论对实际情况作出判断;从经验中学习;形成一个专业学习与人员管理的团体。

我国许多学者对教师个体专业化也做了一些纵横结构的研究。我国著名学者叶澜教授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教师的专业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横向剖面”,在不同阶段有所不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需具备专业的素养,这是作为一门专业的内在要求;它主要包括与时代精神相通的专业理念、多层复合的专业知识以及履行责任和权力的各种能力;提出专业理念,为教师专业行为提供理性支点,区分专业人员的教师与非专业人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我更新”将是现代社会发展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趋势,是教师专业发展立足点的转变。

目前,不存在一个大家完全认同一致的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但是根据对以往学者有关专业化的研究的理解,及通过笔者大量的研究,认为教师由职业向专业方向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教师个体专业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社会为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而努力的过程。教师的职业专业化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化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相辅相成,教师专业内在素质结构的成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与最终深化。

2.2 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的标准

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提出了许多具有价值的观点,教师专业化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尤显突出、几乎空白。为此,本文将根据笔者在此领域所做专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特殊体育发展的状况,从个体专业化内涵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内涵进行探讨。

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这是一份迄今为止较明确地界定了教师“专业化”标准的文件,它明示了制定专业化量表的基本准则。其中提到了①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做出相应的措施;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公平对待学生。②教师负有管理学生学习的责任、探讨始于目标的多种方法;注意集体化情境中的个别化学习。③教师应系统反思自身的实践并从自身的经验中学到知识,参与教育研究,丰富学识。④教师是学校共同体的成员,同其他专家合作提高学校的教育效果;同家长合作推进教育工作。[6]这4条准则明确强调了教师自身内在的专业素质要求在专业发展中的地位,用于描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也极为重要。通过对教师个体专业化的透析,笔者认为我国特殊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专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2.1 具备从事特殊体育的良好专业道德

强调服务的理念和职业伦理是专业的一个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教育展望》中指出:在新的教学道德规范中,专业化和专业精神将围绕对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道德定义而达到统一。因此,教育概念的实质是一项道德的概念,教师的专业化首先是以道德要求为基础的。教师的专业道德是特殊体育教师职业的基本规范,是作为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专业准则。其主要体现于:

其一,投身于特殊教育事业的崇高敬业精神。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应建立在志向和兴趣的基础上。崇高的敬业精神,包括明确认识特殊教育教师工作的价值观念,积极的工作态度,坚定的工作理想和全身心的投入。教师的良好形象和魅力是通过智慧和汗水的奉献换来的。所以一个特殊教育教师只有对特殊教育工作倾注了无限热爱和执著追求,做到了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才能从中获得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别人无法体验到的精神享受。

其二,具备特殊体育教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师素质,重在师德。在特殊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学习机械化、情绪多变的特点,这使得教师更应为人师表。此外,由于特殊教育性质、意义、内容和我国特殊体育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我国特殊体育教育的建设者,就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职业自律性、非盈利性的服务动机,对教育对象不求回报的关怀和公正无私的教育爱,呕心沥血的奉献品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合作、行之表率的品行等。

其三,应有健康、积极的个性。做特殊体育教师还应有良好的个性,包括积极向上的工作动机,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尊重感、自我满足感、自我价值感、自我效能感,以及耐心、成熟、情绪稳定、心理健康等人格特质。面对社会对特殊教育的种种不理解、学生的多变等内外部压力,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做好自我调节。

2.2.2 具备丰富的特殊体育教师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特别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面临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教育的社会化和教育、科研一体化的趋势,要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对人的认识活动而言,无论是观察力还是思维力,都离不开知识。

特殊体育是一门对带有伤残和疾病的人,进行体育教学、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娱乐康复的学科。由于特殊人群具有的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殊体育学科则与一般的体育学科有所不同,它是由许多学科融合而成的,如:病理学、康复学、心理学、测量学、体育学、锻炼学等等。为此,特殊体育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这有别于普通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此外,作为一名专业的特殊体育教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普通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教师不仅要有所教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还要具备康复领域的知识,而且要实现两者的融合并体现出个人特征为此,我们可以将特殊体育教师所需的专业知识划分为:普通文化知识;当代重要的工具性学科知识;专业学科教育、教学法知识(一般体育教学法知识和特殊教育教学法知识);医疗康复知识;心理学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

2.2.3 从事特殊体育事业的专业能力

与教师知识一样,教师能力也是教师专业化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一个合格的富有专业化训练的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职业的独到本领,也是体现教师职业专业性和与众不同的教学艺术的特有方面。教师的专业能力就是教师的从教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某项任务的能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的核心因素。

特殊教育领域中,特殊教育教师在其教育过程中有着普通教师从教所需的能力,也有着自身教学环境所提出的更多实施特殊教育的能力。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特殊性和身体的病态性,特殊体育教师有着比普通学校教师更高的能力要求。除了教育教学能力之外,还体现于:与不同需求人打交道的能力、教学设计的创新能力、各种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与各界人士合作的能力、体育康复指导能力、运动训练与竞赛组织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综合能力素质。

2.2.4 特殊体育教师应具备自我专业发展意识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有赖于先天素质和外部环境,而且也有赖于逐渐形成的自我发展意识和主体意识,即如何回答“我作为一个主体的我,能动的我,如何做一个自我主宰的我”的问题。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保证教师不断自觉地促进自我专业成长的内在主观动力。教师只有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真正成为从教的专业人员。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其内容主要构成要素为: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反思;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所处阶段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

认识自我的过程就是不断履行时代赋予自身现实要求的过程。自我专业发展就是在教师不断学习、调节、反思中逐步发展实现。一方面,特殊体育教师专业化主张教师的成长应该培植自我反思的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由于特殊教育的特殊性,特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的环境、变化的个体,很难确定一个固定不变的目标和与之相关的一成不变的教学手段,也没有任何一种教学的策略永远是最佳的。教师只有在实践反思中发展自身的经验体系,主动地将自己的认知系统知识、经验纳入到教学过程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并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学策略,才能真正地推动特殊体育学科向前发展,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另一方面,特殊体育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规划、自我学习,促进专业的成长。教师专业化在本质上强调的是成长和发展的历程。而作为教师个体专业化来讲,着力强调了其漫长性和生长性。教师过去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信念、理想,都是现在从教的基础,也是未来规划的基础。所以,教师的态度、价值观、人生观都需要通过不断进行自我调整、规划,才能不断充实自己,迎合专业动态发展的特性。教师只有不断地自我学习、更新自我,及时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才能做到教学的先进性、有效性,才能接受时代的挑战。

第5篇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懂知识,会运用,动手操作能力强,善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校内校外实习等社会实践的方法来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育人的角度来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思考实践育人品牌的塑造。

关键词:

应用型;实践育人;品牌塑造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

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众多高职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各自的专业设置和办学特点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具体实施办法。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的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既懂专业又擅长实际操作的专门人才。十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特殊教育三年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加强特殊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特殊教育队伍建设。《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的通知》(国发[2016]47号)的第三部分提出,要提升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和接受教育的需求,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以上这些是特殊教育、残疾人事业发展相关专业发展的机遇。据统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近百所高校。开设儿童康复专业的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开设康复治疗学的有南京医科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100多所高校。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儿童康复专业为例

(一)儿童康复专业的特点

儿童康复专业具有教康结合以及医教结合的特点,即教育和康复相结合,医学和教育相结合。通俗点讲,也就是毕业生通过3年到4年的学习,熟练掌握教育学、医学、康复学等方面的知识,应用所学的相关技能,服务特殊儿童,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因此,为学好儿童康复专业,并在将来能有更好的发展,该专业的毕业生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包括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残疾人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该专业毕业生需要有较强的能力,包括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儿童康复专业的毕业生还需要具有人文精神,懂得人文关怀,具有大爱情怀,善于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需要,并经过努力满足其需求。

(二)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成绩

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康复科学学院十多年来,坚持医教结合、立足儿童康复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教师+治疗师”的人才培养定位,取得江苏省品牌专业项目、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项目、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建设项目等专业建设成效。

三、实践育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四大职能之一。实践育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任务,是育人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育人为创新教学方式变提供借鉴和启发。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经落伍。跨学科人才培养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来实现。实践教学对于儿童康复专业来说显得尤为迫切。儿童康复工作者应该具备娴熟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实践教学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一课堂来开展,有的时候可以作为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学生只有动手操作了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碰到的问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以致用、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残疾人康复主要包括有教育康复、医学康复、社会康复三种形式。教育康复是通过教学帮助特殊儿童逐渐康复的有效方法。在特殊儿童康复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应到医学方面的知识。单纯靠课堂学习医学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文科的学生更需要课外的实践操作才能理解并掌握医学方面的知识。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社会,能够正常参与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康复。因此,儿童专业学生还需要学习社会学方面的知识,懂得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事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从广的意义上讲属于残疾人社会工作,从事残疾人社会工作就需要熟悉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社会学和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有些是相通的,可以从书本上学习,但是理论知识需要实践的检验,社会工作作为国外的舶来品专业,其理论知识更需要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仅靠书本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亲自去实践操作才行。除了以上所说的教育学、医学、社会学知识,在实践中还能学到将来从事工作所必须的心理学、管理学、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自身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践育人过程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加深了解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过程。美国大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学习之余参与社会实践本身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学生到特殊学校和康复中心参加志愿服务等活动,一方面可以直接接触到残疾小朋友,另一方面可以用所学知识,所具备的能力为他们服务。活动的过程还会感知残疾人生活的艰辛,耳濡目染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总之,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和弱势群体打开了一扇窗,可以说每次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可以说是活生生的励志教育课。实践育人可以将职业教育、创业教育、创新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并通过开展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培育新时期“好学生”。除了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之外,每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实践育人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积极性。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收获,或者是自身技能的提升,或者是理论假设在实践中得到检验,或者是丰富观察问题的视角。指导老师的言行举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担任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老师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努力,争取机会带着学生一起进行志愿服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做好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者和成长导师。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探索

(一)“殊博汇”:关注特殊人群、传承博爱精神、汇聚正能量

“殊博汇”是康复科学学院多年来实践育人的成果的凝练,也是志愿服务的特色和品牌。“殊博汇”由康复科学学院团组织实施专为特殊人群汇聚博爱能量的志愿服务项目,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和人才优势,以大学生为主体开展暑期及每周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特殊人群提供志愿服务,为地方残疾人康复工作提供专业支持。以实现残疾人社会融合为目标,将地方组织力量与高校专业优势相结合以形成联动机制,青年志愿者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新老志愿者接力、与助残对象结对”的服务模式,深入社区残疾人家庭,开展康复需求调查、功能评定、康复计划制定与实施训练等系列专业服务。

(二)“暖阳公益”:送知识,送服务,送教育,以实际行动推进融合教育

暖阳公益是南京特教学院一支由学生自发组成、非盈利性质的公益团队。自2012年成立以来,暖阳公益一直致力于推广平等、博爱、融合的特殊教育理念,培训专业志愿者,通过暑期夏令营、宣讲会、体验日等方式宣传特殊教育知识,推广融合教育理念,让当地特殊儿童走进普通小学,走进日常的课堂,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宣传特殊教育精神与正确的残疾人观,达到推进当地融合教育的效果。

(三)品牌塑造的过程及意义

实践育人品牌是育人的成果的总结和凝练,有助于实践育人成果项目化,品牌化,从而有助于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实践育人品牌塑造的过程是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过程,是培养懂社情、国情、民情,做人做事接地气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高飞 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莫玉婉.大学跨学科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2014(2).

第6篇

关键词: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分析

一、目前特殊学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由于身心发展不健全的特殊学生只是一小部分,并且这些学生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能发生的改变、得到的成就也不是很大,所以在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并不被当地政府所重视。在特殊学校中,教师的师资水平也赶不上普通学校的师资水平。特殊学校的教师一般都是从普通学校中淘汰筛选而来的,这就导致特殊学校的教师综合素质水平与学历比普通学校要低很多。

教师的专业综合素养是评价一名教师能否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标准。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因此特殊教育与别的普通教育有着本质差别,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就要求教师必须有着较高的专业知识与特殊技能。但是我国在培养教师时缺乏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培养,缺乏此类的课程教学培训,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往往缺乏一些相关的专业技能,这就导致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结构安排设置不合理。

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上,缺乏针对性的继续教育培训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形成了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学习风气。特殊教育学校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及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也提高了对继续教育的关注。但是在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并没有将普通学校教师教育与特殊学校教师教育区分开来,而是都采用同样的教学课材、开设同样的教学课程。这种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系统性,根本不能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也不能满足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

另外,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对工作的态度并不积极乐观。大部分教师不愿意到特殊教育学校去教学。原因有以下几点:(1)他们认为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特殊性,社会与普通学校的教师往往有着歧视态度,看不起这一行的教师,并且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这一职位并不被社会所欣赏;(2)特殊教育学校的大部分教师并不是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不具备这类专业素养与知识技能,在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时往往力不从心,在继续教育的培训活动中也难以得到系统专业的培训;(3)大部分教师认为从事特殊教育是一个非常辛苦累人的工作,教师往往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这些态度就直接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的教师也得不到专业发展。

二、提高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的策略

特殊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所以学校要能够开设相关课程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理论基础知识。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具备身心发展不健全的特点,因此普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他们来说有一定的理解难度,这就需要特殊教育教师采取特殊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来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例如,对待聋哑学生,教师要能够采用手语教学的方式。特殊教育所包含的学科很多,有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特殊教育学等等,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熟练掌握这些学科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为学生提供教学服务,从而帮助学生消除身心障碍,促进健康发展。

特殊教育学校在引进教师时,要建立一套要求齐全的招聘制度,要对应聘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素养、道德进行综合考核而筛选,尽量选拔出特殊教育专业出身的优秀人才,从而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教师结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在选拔好优秀人才后,要安排岗前培训,不然青年教师在投入工作时会面临很多的困难。因此,学校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及自身生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即将上岗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例如,让即将上岗的教师跟着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进行听课实习,在这个过程中熟悉工作内容,总结一些老教师的教学经验,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领导在管理教师时,要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密切关注每一名教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学校管理者要能够了解每名教师的工作、生活和教学状况,必要时要予以关怀与帮助,这样才能够提高学校的凝聚力,教师才能够齐心协力,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来,共同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全纳教育思想 借鉴 师资队伍建设 途径

在全纳教育思想的指引下,我国政府已制定了一系列开展“随班就读”的规定,并进行了大规模“随班就读”的实践,正在逐步形成以大量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的教育格局。虽然“随班就读”的教育形式还不是全纳教育思想的全部,但是却为全纳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其主要意义在于:一是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二是在教育体制上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有利于全纳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随班就读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乏有足够数量的、各方面专业的教师,以顺利开展随班就读。

一、全纳教育的内涵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全纳教育思想重申了人所具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

2008年11月25日至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教育局举办了第48届国际教育大会,大会讨论最终形成《第四十八届国际教育大会(ICE)的结论和建议(草案)》,其中第一条对全纳教育作出了一个比较简捷的定义,即“全纳教育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进程,其宗旨是向所有人提供有质量的教育,并尊重学生和社区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需求、能力、特点和学习预期,消除一切形式的歧视”。全纳教育的核心是“学校适应儿童”。

我国国务院办公厅1989年转发了国家教委等八部委《关于发展特殊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国政府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问题,提出了在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和残疾儿童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新形式。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将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分开来进行教育。这种教育状况已成为一种惯例。而全纳教育则从人权角度批判现行的普通学校与特殊学校相隔离的状况,提出了人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问题,主张:所有学生都应有机会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学校应接纳所有的学生,而不管学生所具有的各种特殊性。根据国际上的思想,这些特殊性主要是指学习上有特殊需要,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儿童、情绪情感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行为困扰儿童、品行问题儿童、纪律问题儿童、交往障碍儿童、身体病弱儿童、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儿童等。据统计,中国约2亿的学龄儿童中,如果按照美国8-12%的出现率计算,我国“特殊教育需要”的学龄儿童约有1600-2400万,如果按照英国20%计算,则约有4000多万。学校如何接纳这几千万的儿童,一是政策上急需制订相关的措施,二是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更新的要求,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发展全纳教育中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美国全纳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借鉴

美国正常学校对残疾学生的接纳程度和认同程度极高,学校的支持措施非常多。据对加利福尼亚州学龄阶段学校的调查,主要对全纳教育提供以下方面的保障:

1 在法律上,规定所有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水平必须达到一定基本标准,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一个也不能落下。

2 在技术保障上,美国有几百份专门研究特殊需要教育的专业刊物及数万名专业研究人员。

3 人员保障方面,所有学校都根据特殊学生的人数配备教师助理。

4 经济保障,由国家按特殊学生人数计算义务教育经费。

大部分学校都采用随班就读,学校为此配备相关工作小组,包括社工、助理和任课老师等,而他们的工作受上一层次的心理专家、就业指导员、相关治疗师等的指导,使学生既可以参与一般学校正常学习,又可以享受针对性的训练,获得更大程度的帮助。

由于美国已经制定了一整套良好的法律和管理规章制度,对师资问题,有完善的工作程序、成熟的培训机制。一旦需要特殊助理,有一整套的流程指引,通过培训,很容易就能够让新员工得到培训而成为合适的教师。因此,可以比较完美地实施全纳教育。

三、全纳教育下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

高素质教师是推进全纳教育的关键。全纳教育思想下的师资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数量要求

随班就读过程中,为使各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少年能够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除了常规教育外,必须额外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个体特征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对其特殊需要进行个别的补偿。只有这样,进入随班就读的特殊需要的学生才能得到提高,全纳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因此,每个学校必须在有随班就读的班级配备至少一名以上的助教,助教既是为了保证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能够正常上课,还是维持其他普通学生正常学习秩序的一个保障人员。

2 结构要求

为给特殊需要的学生制定符合他们需求的个别教育计划,学校必须具备这些方面的专家教师。由于全纳的对象是学习上有特殊需要,包括阅读障碍、书写障碍、写作障碍、计算障碍等在内的学习障碍儿童、情绪情感障碍儿童、言语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行为困扰儿童、品行问题儿童、纪律问题儿童、交往障碍儿童、身体病弱儿童、自闭症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儿童等。专业繁多。不可能全面配备,但学校应该根据每一年该校随班就读学生情况,配备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或者配备在教育局相关专家指导下的专业助教,以满足随班就读儿童的需要。

3 素质要求

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由于在某些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发展上也不会像普通儿童那样容易让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幸福。由于有某些方面的缺陷,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比较差,教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地工作,不一定换来“累累硕果”,甚至可能毫无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能够了解这点,然后默默无闻、不知疲倦地为学生的缺陷补偿和各方面的发展而勤奋工作。

此外,教师还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学习。提升专业技能。美国卡内基财团组织的“全美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倡导《教师专业化标准大纲》,它明示了制定教师专业化量表的基本准则。其中提到“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做出相应的措施;理解学生的发展与学习的方法:公平对待学生”。这一准则对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要求的描述非 常重要。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教师的耐心与爱心固然是很重要的,但是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里主要指特教中的个别化、差异化教育),缺乏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教育理念就只能照顾好孩子,而不能教育好孩子。因此,在教师的素质要求方面,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尤为重要。

四、我国全纳教育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1 建立师资教育体制

我国目前特教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只占一小部分。国家“十五”规划中提出“高等师范学校的特殊教育专业要为我国特殊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作出贡献”,但是到2000年12月止,国内仅有3个特殊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点,共培养十几名硕士研究生。大陆仅有4所高等师范院校设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每年毕业生总数不到50人;两所大专层次特殊教育专业,每年培训30人左右;34所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训机构,每年毕业生不到400人。另一方面,许多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主要去处是特殊学校,特殊教育机构接收数量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导致许多专业人员流失。而特殊学校的教师中有很多是从普校转过来的,他们没有经过正规的特教培训,甚至有些是在普校干不了的。这些都是影响到我国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总体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为了满足广大儿童到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需要,国家诸多相关法令明文要求在普通师范教育中开设特殊教育选修或必修课程,但目前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和屈指可数的几个师范学校在实行。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建立成熟的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制,不单通过师范院校进行培养,也要通过综合性大学或学院培养,这样既可完善特教专业结构的全面性问题,又可弥补我国特教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

2 建立相应的培训机制

由于众多特教老师是由普通学校转过来的。因此建立起完善的培训机制,可以让他们不断地通过进修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美国的随班助教全部是通过这种完善的职业培训而成为助教的。美国的随班助教主要来源并不是专业人士,而是退休教师或者是刚生完小孩还不方便找长时间工作的妈妈们,他们虽然没有学过特殊教育,但在学校或教育局给予的职业培训后,都能胜任一个学校的助教的工作,如果本人对这方面希望发展,可以再通过相关的考证,取得特殊教师资格,就能从事相关的特殊教师的工作了。我国不妨对此进行借鉴,以弥补非专业人才从事专业工作比例过大的不足。

3 建立师资评价和激励机制

教师的专业自主发展与学校的教师评价工作相伴始终,教师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应注重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共同为学习者创造全纳的环境。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应让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学习者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使学校的决策能更好地满足学习者需求,也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好公民。另外,应重视为教师创造平等、较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政府除了要投入建设学校设施和教学仪器设备等。以适应各类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之外,还要加大对教师和课程开发的投入。

第8篇

关键词:多元化实践教学;人才培养;特殊教育(体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2-0157-03

实践教学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从而传承实践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1]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是科学研究的助力器,是为社会服务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科学开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增长学生的实际才干,同时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在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间架起桥梁。[2]

特殊教育(体育)专业作为体育与特殊教育的交叉学科,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能加深学生对特殊人群及所学知识的理解,熟悉和掌握教育策略与康复技能。而特殊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实践性课程设置少,质量有待提升,实践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等。

广州体育学院(下简称广体)特殊教育专业自2008年开办以来,基于对专业特性及对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一直在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修订,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对人才培养的意义与作用,特别强调专业教师科学研究活动为学生创设实践机会,提升实践能力,加深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以整个专业成长的背景带动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主动性的调动,如学生社团的活动组织,及引入学生管理员实施社会服务项目等;另外加强与国际特殊人群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志愿服务,建立校内实践基地等,丰富传统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形式。通过多元实践教学的开展,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应用型、创新型特殊教育师资的需求。

一、广体特教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级实用型人才,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3]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虽2008年才开始招生,但华南地区目前尚无其他高校开办此专业,近年来广东特殊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要增大,且本专业立足体育学院的优势,根据特教专业人才的现实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出了“理论+技能+实践”“三板块、两结合、一坚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情感的培养,不断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始终坚持立足服务地方、彰显社会效益的办学方针,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走医教结合道路、以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具体表现为:

1.“三板块”主要涵盖体育教育、康复和特殊教育知识与技能板块。体育院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一定要与师范院校有所不同,要有自身鲜明的专业特色,突出体育院校该专业的特点与优势。因此,我们认为应突出特殊体育教育和训练,立足于培养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师,兼顾运动康复,这是本专业主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与其他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区别所在。

2.“两结合”就是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把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因特殊教育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以本专业的开办不能脱离特殊人群而只进行空洞的理论学习。所以本专业特别强调学生的教学实习与实践,积累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所以实践教学可以说是本专业办学的一大特色与亮点,学院也专门筹措资金在校内建起实习基地,以符合专业办学的需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完善的“三实践、一实习”制度。即大一至大三分别进行校内外的专业实践教学,大四进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成为既熟悉运动康复业务,又掌握特殊人群康复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通过这一制度的实施,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达到了学界与业界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实践和就业奠定了基础。

3.“一坚持”就是指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服务社会方向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本专业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都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展开,因而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夯实特殊教育和运动康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特殊体育教育为主,兼顾残疾人运动康复的专业特色。

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广体特教专业从多元化实践教学的层面,不断探索新形式,探讨对本科人才培养的影响。经过不断尝试,总结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即适应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引导、以科研促教学、加强国际交流相结合为主的高校实践教学模式。

1.以科研促进实践教学。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Halliwick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应用》为依托开展特殊儿童水中运动疗法的研究,将特教专业学生的日常教学实践纳入其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和促进水中运动疗法的教学及学生技能的培养。随后凭着此科研课题的带动及研究成果,又陆续于暑假持续做特殊儿童水中运动康复的实践与尝试,并与学生暑期实践队结合,为学生暑期提供与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

2.以国际残疾人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项目促进实践教学。在学院的支持下,引入了国际特殊奥林匹克运动大学计划,定期与特殊学校、机构开展特奥大学活动日,参与特奥会创始人尤尼斯.肯尼迪.施莱佛纪念日(EKS Day)活动,参与由国际特奥东亚地区及中国特奥委员会主办的特奥融合计划。

与美国移动无国界组织(MIUSA)建立了密切地联系,参与“中美残疾青年融合运动”,共同推动中国特殊人群融合运动的发展;申报了中美合作项目“加强适应性水中运动在融合社区的开展”,得到项目组织对适应性水中运动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导。该项目是美国国务院及MIUSA面向全世界20个国家开展的“加强伙伴合作社区融合计划”中国获批的唯一项目。

3.以社会活动促进实践教学。以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为依托,于暑期及周末开展“星星少儿运动营”的活动,进行对外社会服务,实施各类特殊儿童体育教学与运动康复的尝试。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教学实践对象与机会,积累学习经验。社会服务的宗旨是:围绕学生教学和教师科研来服务。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熟悉对特殊儿童教育评估、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一系列流程的掌握。逐步引入学生管理员,整合教师资源实施有效指导,拓展此校内实践教学平台,

为专业师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参与机会,做到科学化操作,规范化管理,时时总结更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4.重视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学院和系部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挂牌成立“特殊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下设感觉动作训练室和音乐治疗室。感觉动作训练室中设置了攀岩区,配置了感觉统合训练器材,脑瘫康复器材等;音乐治疗室主要引入的是奥尔夫音乐器具与教学。另外配套购置了相关评估仪器与工具,可用于特殊人群运动功能与体育教学评估。本专业校内实践基地教学设备基本能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学生技能的培养提供了良好条件,且全部(100%)对学生开放,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分别与广州康复实验学校、越秀启智学校、广州市聋校、中山特殊教育学校、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达成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事项。为本专业学生搭建了很好的教学实践与就业平台。

三、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成效与经验

1.积累了与特殊人群接触的经验,培养了对待特殊人士的专业情感。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提升了对自身专业的认识,增强了社会服务观念;更坚定了从事特殊教育的决心,肯定专业价值,更热爱自己的专业;彰显了特殊教育的奉献精神;更关爱特殊人群。

2.提升了学生专业技能。通过社会实践,不仅深化了学生对于儿童动作发展、运动功能评定、运动治疗与康复等本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促进了学生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为特殊体育教学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现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3.完善了对人才培养方案中关于实践教学环节的修订。通过对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不断修订广州体育学院特殊教育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合理设置实践性课程及教学,使实践教学内容、时数要求、质量评估等方面的要求科学化、规范化,真正满足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需要。具体表现在:

课程方案突出实践课、实验课教学环节。在本专业所开设的60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限选课中,有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的课达42门,占所开课程总数的70%。同时在限选课中设置3个模块,即特殊教育方向、康复方向和体育教育方向,这3个模块强调实践技能的提高,每门课都安排了实践或实验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教学相结合。在专业课教学中,除系统、科学、全面完成课堂教学内容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把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外,如脑瘫游泳康复训练、自闭症运动康复等课外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坚持“一调查三实习”的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特色。本专业教学一贯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实践,“一调查三实习”正是这一“双实践”教学特色的体现。一调查是指本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寒暑假期间要做一次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本专业的实习分为专题实习、中期实习和毕业实习,简称“三实习”。

4.建立了相应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评估学生在多元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成长与收获。在各项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为了监督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况,评估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效果,组织编写了实践教学活动指导手册,完善对教学实践活动的规范管理和对学生参与状况的全面评价。

5.推动了实践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儿童心智、体能促进中心”的运作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广东省高校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残疾人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中心)”,拟将其建成残疾人生理机能与运动功能评定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技能分析研究平台、残疾人体育康复研究平台、残疾人运动心理研究平台。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使其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6.积累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素材以便可持续性指导各届学生的教学。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总结工作,可使宝贵经验得以传承。总结编写了《水中运动疗法实用指导手册》,制作水中运动教学光盘,并将建立适应性水中运动指导网站。所有这些成果来源于实践,也将持续性地应用于对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活动中。

参考文献:

[]1]张英彦.论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J].教育科学,2006,(08):34-36.

[2]刘明贵.实践教学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农业教育,2010,(02).

第9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融合教育;特殊幼儿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2004年颁布了关于在幼儿园中开展残障幼儿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在继续办好特教幼儿园和特教学前班的基础上,开展普通幼儿园招收残障幼儿随班就读试点工作。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相继确立了三批共37所学前特殊教育示范基地,这些基地的发展状况代表了整个北京市的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状况。经过四个月的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出人意料,本文将着重分析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1.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识水平差异显著。对于学前融合教育,北京市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的态度整体上都偏向中立,并没有预想中的积极。同时,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对学前融合教育的作用、效果及方法认识极为不足,一些幼教工作者对自身的学前融合教育知识及技能评价偏低,很多幼教工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学前融合教育工作或是不知道如何去教育这些特殊幼儿。

2.幼教工作者专业化水平低。幼教工作者是学前融合教育的主体,他们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决定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然而,目前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幼教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容乐观,专业技能缺乏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困难,他们强烈希望得到更多的专业培训与学习,无论是幼教工作者还是幼儿家长,均一致认为应当针对幼教工作者组织更多的专业培训。

3.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发展极不均衡,集中体现为城乡差异。对不同性质(公立与私立)、不同地域(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不同批次(确立为示范基地的次序)的融合教育示范基地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与访谈,结果发现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极不均衡,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差异明显。中心城区幼教工作者及幼儿家长学前融合教育态度明显比周边区县积极,而且学前融合教育开展情况显著好于周边区县。中心城区相对于周边区县幼教工作者接触过的残疾幼儿种类多、残疾程度重,对特殊幼儿的接纳程度高。虽说专业技能缺乏是所有幼教工作者的共同困难,但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县还是存在着巨大差距的。中心城区的幼教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更高,他们之所以也感到缺乏专业技能,是因为急于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同时也是因为所接触特殊幼儿残疾程度重,教育难度大,对幼教工作者本身专业水平要求更高,而周边区县幼教工作者对专业技能的需要则是基础薄弱、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化水平低所导致。除此以外,中心城区的幼儿园资金充足,师资力量相对雄厚,专业化水平及专业设备相对齐全,而周边区县幼儿园虽然有北京市政府专门配备的一些设备,但仍存在专业设备相对缺乏、使用率低等问题。

二、促进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的措施及对策

1.提升学前融合教育实施效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学前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在融合教育试点中,普通家长对融合教育的态度消极,说明了普通幼儿家长对特殊幼儿不够了解,对融合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够认同。对此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并切实提高融合教育的实施成效,增加普通人群对特殊幼儿的了解,提升对融合教育的接纳度。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对家长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幼儿家长对实施学前融合教育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要求强烈,而幼教工作者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专业的培训及学习是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措施。应当增加高校特殊教育人才的培养,并在幼儿师范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幼儿园还可以考虑在对幼儿教师的职后培训中涵盖特殊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为幼教教师提供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

3.完善监督评价体系,采取灵活政策鼓励学前融合教育的发展。调查发现,在随机抽取的8所北京市学前儿童特殊教育示范基地中,5所周边区县的幼儿园中没有一个特殊需要幼儿,22名特殊需要幼儿均集中在中心城区幼儿园。除了城市人口密集、经济条件好、教育受重视等因素外,学校自身的因素也不可忽视。因此,应建立并完善示范基地的监督体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机构,加强示范基地幼儿园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并采取有区别的扶持政策。

总之,通过对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实施状况的了解,抓住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北京市学前融合教育才能迅速而有效的开展下去,取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念丽.融合保教对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J].幼儿教育,2003(3):12-13.

[2]严冷.北京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观念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8(5):17-21.

[3]彭霞光.盲校/盲聋哑学校教师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9(2):25-28.

第10篇

A:教育学学科有哪些专业及方向?

Q:教育学类的专业有很多,有教育学、特殊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艺术教育等,研究生阶段还分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方向。

A:师范类院校开设有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等专业,能为这些具体的学科培养教师。那教育学类专业相比这些单科师范类专业有什么优势?

Q:其实,教育学类专业具有独特的自身优势,它以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学习教育学,能够拥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基础,并能提升你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拥有教育学背景的学生通常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以及丰富的知识面、良好的人文素养,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和透彻。

A: 教育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只能到学校当老师吗?

Q: 教育学专业基本有六大就业方向:一、中小学校。教育学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二、普通高校。理论性较强专业的主要的去向,最好有博士学位。三、特殊教育机构。主要从事特殊教育实践、理论研究、管理等工作。四、出版社或报社。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五、政府单位。但招收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很少,竞争激烈。六、新技术教育领域。主要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系统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

A: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多阅读哪类书籍?

Q:《说文解字》《中国通史》《世界史简编》《道德经》《圣经》《自然辩证法》《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中国古代/近代/现代思想史》《西方社会思想史》《新编西方现代哲学》《论语》《孟子》《礼记·大学》《礼记·学记》《明夷待访录》《理想国》《爱弥儿》等书籍都是教育学类专业的学生该阅读的。

A: 教育学属于师范类专业吗?那什么是免费师范生呢?

Q: 教育学属于师范类专业。免费师范生是指报考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大学之一,有条件地接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免费师范生的权利和义务有,中央财政负责安排免费师范生在校期间的学费、住宿费,并发放生活补贴;学生毕业后必须到中小学任教,到中小学任教的每一位免费师范生都有编有岗;免费师范生在协议规定的服务期内可以在学校之间进行流动;免费师范生经考核符合要求的,高等院校可以录取他们为教育硕士研究生,可以在职学习专业课程。

第11篇

一、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虽然当前阶段我国为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财力,但是特殊教育的基础缺陷还是会通过教学观念和方式来限制其真正的发展,所以需要在实践中找到出现问题的地方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与普通的小W教学相区别,特殊教育对老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力量匮乏,难以迈出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第一步。另外,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对自己能力和情感的了解不完整,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得无论教学效果还是教学进度都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一)师资力量不强,专业能力不高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对老师的专业能力要求比较高,使得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师资力量不强,与普通学校相比差距太大,不能满足这类学校的教学需求。而且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智力难以达到普通学校的水平,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造成了阻碍,直接导致了小学语文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和效果差的后果。所以,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中老师专业水平不高和师资力量不强是严重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帮助其他应对策略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缺少学习兴趣,积极性差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感知迟钝,生活节奏缓慢,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差等使得他们不愿意与别人交流,这就是大多数学生在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后仍然出现语言障碍如发音困难,出现语法错误等,无法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这种限制和表现是学生对于小学语文的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更不用说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了。因此老师应该加深对学生各方面的了解,选择新鲜合适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

根据在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和措施有很多。结合当前阶段高度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可以从老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提高教学水平,尝试利用了科技的教学设备来辅助教学,与学生多多共同和交流,在教学实践中联系生活实际等方面应用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在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助力特殊教育发展的同时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得受到特殊教育的学生能够在自我认识能力提高的过程中延伸和拓展生活空间,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提高教学水平,转变教学观念首先,从事特殊教育的工作者要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对这项工作要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即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不轻视不歧视。在教学中放弃灌输知识的教学观念,尝试利用反复训导和耐心说教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其次,有关部门也要配合提高特殊教育学校老师的福利,从物质上给予鼓励和精神上加以安抚,使得特殊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总之,用专业的能力解决针对性问题是解决如何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二)创新教学手段,利用先进科技由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着某些缺陷,使得他们对抽象概念或者知识的接受程度大幅度降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尝试利用先进技术的多媒体设备,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展示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和加深印象。除此之外,在政策和资金支持下可以尝试进行新型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得学生能通过这种传统教学手段和高科技教学媒体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手段理解学习到的知识。

(三)加强交流沟通,联系生活实际

当前阶段的教育教学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挂钩,那么如何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也是一个重点任务。比如在食堂打饭,医院看病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多与别人交流,实际上把教学和学习的空间拓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得学生能把学习到的东西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是有益无害的,值得每个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实际的尝试。

三、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意义

语文是教学中的主要学科之一,能够教会学生利用需要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小学是人情感和能力发展不成熟的阶段,在有些观点的认识和观念的建设中依靠老师的指导和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与普通学生有较大差异,所以内心的诉求更加强烈。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能利用其良好的效果帮助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满足社会交际的需要,享有平等的社会权利与义务,从而就可以有效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和整体的质量,这点无论对于特殊教育还是教育事业来说都是极具重要意义的。

第12篇

(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苏州,215008)

【摘要】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高质量的全纳教育,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均非常重视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包括提供相关政策支持,调整培养模式,重视教育实践等,从而使幼儿园教师在入职前已具备一定的全纳教育能力。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经验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幼儿园教师;全纳教育能力;职前培养;美国;澳大利亚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90-04

要在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高质量的全纳教育,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只有少数地区开始进行学前全纳教育试点。毋庸否认,导致我国学前全纳教育不能全面开展的原因之一是我国还缺少一支具备全纳教育能力的幼儿园教师队伍。美国和澳大利亚在普及全纳教育的过程中也曾遇到过这一问题,但他们都把解决问题的关键聚焦在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上。本文试图通过对美、澳两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经验的分析,提炼对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的有益启示。

一、美国、澳大利亚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经验

1.政策法案

美国1973年颁布的《所有残障儿童教育法案》不仅确立了残障儿童应该接受免费的、合适的公立教育的原则,而且明确了一系列改变教育现状的原则和价值追求。〔1〕1995 年,美国特殊儿童委员会(简称CEC)制定了《每个特殊教育者必须知道什么——有关特殊教育教师准备和资格的国际标准》,从“道德标准和职业行为规范”“专业训练标准”“特殊教育者知识与能力”三方面规定了从事残障儿童教育事业的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从而明确了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职前教育的基本内容。2002年,布什政府颁布了《不让一个儿童掉队》法案(简称NCLB),专门就改善处境不利儿童状况和提高教师素质作了重要规定,提出“高质量教育需要高素质教师”,重视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

1992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通过了《残疾歧视法》(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Act),规定“教育主管部门不能因学生的残疾而拒绝或限制该学生获得由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任何利益”,从而为全纳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空间。随着全纳教育的快速发展,普通学校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具备全纳教育能力的教师却相对缺乏。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将原计划在2009年终止的每年3亿澳元的教育学院特别补助政策延长至2010年,以资助有关教师教育项目的研究工作。〔2〕2010年,联邦政府开始实施《国家教师专业标准》,对教师教育标准和培训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和优化。该标准从教育理念、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三方面对教师在入职前应具备的全纳教育能力作出了具体规定,即要求教师了解全纳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全纳教育的基本概念,掌握全纳教育的技术和策略。

2.培养模式

美国的教师职前培养主要由大学的教育学院承担。职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分离型培养模式。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的培养过程是相对分离的。虽然普通教育教师要学习相关特殊教育专业课程,而特殊教育教师也要学习一般学科教学的方法,但两者的评价体系是相对分离的,即对普通教育教师只考核学科教学法知识掌握情况,对特殊教育教师只考核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学生毕业后只能申请一种类型的教师资格证书,也即,要么是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要么是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二是一体化培养模式。随着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合作的不断深入,教师职前培养也由分离模式转变为一体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普通教育教师和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教育课程出现了更多的重叠,培养过程也越来越强调两者的合作,更重要的是评价体系也发生了变化,一改以往相对分离的评价体系,在对普通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中出现了对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对特殊教育教师的考核评价中也增加了对普通教育学科教学知识的要求。在一体化培养模式下,学生毕业时可以同时申请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三是融合型培养模式。融合型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只有一个,即培养全纳型教师,所以课程设置只有一套,评价标准也只有一套。融合型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毕业时可以同时申请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3〕早在2000年,融合型培养模式就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以法案的形式强制加以实施。

澳大利亚的教师职前培养主要在综合型大学的教育学院进行,由各学科的普通教育专业和特殊教育专业联合承担。澳大利亚比较通行的职前培养方式有两种。一是教育学专业的学士培养模式,即由大学教育学院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4年取得学士学位,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而后才能从事教师工作。二是为了吸引非教育专业毕业生从事教师工作而采取的双学士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其他学院学习3年取得学士学位后,再到教育学院学习1年教育课程,而后获得教育学士学位。〔4〕这两种职前培养模式的教师教育课程均包含全纳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内容,学生毕业后均可获得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目前澳大利亚已有一些大学专门开设了全纳教育专业。

3.教育实践

美国全纳教育教师的认证标准十分严格,要求申请者需要有1年左右的全纳教育实践经验,并顺利通过实习。因此,美国全纳教师职前教育非常重视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实践机会(见表1)。〔5〕

澳大利亚职前教师培养也十分注重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在每学年的课程设置中都会安排相关的实践课程,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与特殊教育相关的活动中去,加深学生对特殊幼儿的了解(见表2)。〔6〕有研究表明,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最有效的方式是在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与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直接接触的机会,鼓励学生更多地参与相关活动,从而帮助学生把握特殊教育的实质,增强入职后在全纳教育情境下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7〕

综上所述,从美、澳两国对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中可以看出,两国在全纳教育发展进程中都通过政策法案的引领护航,从制度的角度对全纳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提出了要求,并提供了相应的保障;在培养模式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均强调学生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这些均有利于培养合格的全纳教育教师。

二、对我国的启示

1.推进师范院校教育改革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主要依赖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师范类院校。这些学校在课程设计中大多缺失全纳教育能力培养的相关内容。在全纳教育需求日益提高的当下,教育行政部门应提高对教育机会均等的意义的认识,为全纳教育的普及提供政策和财力上的支持,并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应进行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机制,重视学生全纳教育能力的培养。推进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有赖于政府部门提供类似美、澳那样的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支持。

要提升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师范院校也应提高对全纳教育的认识。师范院校应明确普通教育教师也应具备全纳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为此,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以加强学生的全纳教育专业素养,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奠定良好基础。师范院校只有树立了科学的全纳教育观念,并具备扎实的培养能力,才能帮助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掌握实施全纳教育的真本领。

2.培养全纳教育实践能力

一是普及全纳教育理念,将全纳教育理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起平等接纳所有幼儿,尤其是那些有特殊需要幼儿的意识。

二是提高对全纳教育的认识,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提高选修课比例等方式,将普通教育知识和特殊教育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引导未来的幼儿园教师深入了解全纳教育,深入了解正常幼儿及有特殊需要幼儿的发展特点。

三是重视全纳教育实践,提高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全纳教育能力。师范院校可通过设立全纳教育幼儿园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全纳教育的实践机会,以提高学生开展全纳教育的能力。这其中包括深入观察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等等。在这方面,美、澳的实践课程设置值得借鉴。

此外,可以借鉴美、澳的经验,在幼儿园教师资格认证中体现对全纳教育能力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幼儿园教师职前全纳教育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PAUL JAMES.Special education practice〔M〕.New York: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1997:132.

〔2〕VERITY F.Big boost for apprentices and skill shortage industries〔EB/OL〕.〔2014-08-29〕.nswalp.com.

〔3〕贺慧敏.美国全纳教师教育模式研究及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4):49.

〔4〕荣军,李岩.澳大利亚职前教师全纳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学,2013,29(2):87.

〔5〕高威,高振华.美国大学全纳教师教育体系建构案例研究〔J〕.当代教师教育,2010,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