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7: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黄梅县地处吴头楚尾,位于大别山余脉,属鄂东尾县,虽远离都市,民间艺术却异常丰富,除了黄梅戏风靡中原影响全国以外,“黄梅挑花”也是异常珍贵的民间艺术。其内容丰富,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色彩富丽,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近年来,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黄梅县成立了挑花公司,黄梅挑花这一民间艺术又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人们结合民间传统工艺,加入现代元素,精心设计制作。经过挑花工艺制作的窗帘、壁挂、地毯、画匾等工艺品,图案色泽更加亮丽,外观修饰更加考究,既具有古朴神韵,又洋溢着时代风采,让人们爱不释手。黄梅挑花因针法简单,表现力强而深受人们的喜爱。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经常能看到人们挑花的身影,不仅爱美的女士,很多男士也忍不住拿起针线绣上一两幅。这些丰富的地方资源,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应立足地方,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多方面的课程价值、教育价值,凸显文化内涵,开展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挖掘蕴藏于地方资源的文化内涵
我们不应单单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而纯粹设计一个活动,更应着眼于揭示或暗示综合实践活动中蕴含的文化特质,丰富活动内涵,挖掘活动本身内含的文化和精神实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进行文化探源。黄梅挑花,历史悠久,始于唐宋,兴于明清,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是黄梅县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工艺。据《黄梅县志》记载:早在宋代,黄梅就有了十分讲究的挑花工艺。在活动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设计《探源黄梅挑花》活动,带领学生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挑花老艺人等方式了解黄梅挑花的起源和历史,感受黄梅劳动人民的心灵手巧。
2.进行文化品味。黄梅挑花被誉为“无声的抒情诗,立体的中国画”。它表现手法简练,表达的内容丰富,有吉祥富贵的婚嫁,有娱乐、戏曲、故事等。黄梅挑花作品品种多样,大至被面、门帘,小至香袋、袜带,均为妇女、儿童日常生活穿戴和卧房内的部分用品,也有的是用于男性所需的女工制品,如褡裢、腰带、烟袋,或定情信物。这些作品大多通过图案、文字等表达人们的情感,寄托人们的理想。在活动中,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挑花公司,欣赏挑花作品,感受挑花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并能意识到要将这一民间艺术继承和传扬下去。
二、探索校本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模式
应从地方课程资源入手,通过揭示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得对文化的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以综合主题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1.以“主题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基本活动方式为访问、调查、收集资料、研究。主题探究活动一般有三个阶段:发现问题阶段、解决问题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如,开展《家乡的黄梅挑花》主题探究活动设计,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后,抛出主题,启发学生“你想研究黄梅挑花的什么”,让学生从这个主题出发,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帮助指导学生分组从不同角度共同探究与实践一个大主题的活动。比如,有的小组想研究“黄梅挑花的起源”,有的小组想研究“黄梅挑花与十字绣的区别”,有的小组想研究“挑花工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这种从不同侧面切入主题开展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认识事物、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后,随之进入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等形式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分析总结。进入总结阶段,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己实践探究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加工整理,以口头材料、实物、图画、照片资料、简单的书面材料等形式呈现,进行成果交流,进而因势利导,举行挑花作品图片展览、墙报手抄报制作等。
2.以“工艺制作”为主的综合实践学习活动。此类活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是以实践为主体的基础性学习活动。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按学年分成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为适应期(定在四年级),上学期活动主要目标为认识并学习基本针法,下学期为熟练掌握基本针法。学年结束,学生能完成制作小型挑花作品。
第二阶段为萌芽期(定在五年级),上学期活动主要目标为在熟练掌握基本针法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图纸并绣制,下学期为小组合作设计作品。学年结束,学生能完成一件自行设计的微型或小型挑花作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实践;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创造和演变中积淀下来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和民族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直接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与自我认同,因而,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迷恋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喜欢看日本动画片或韩国偶像剧。他们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唯独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知之甚少。在对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们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之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地传承与发展?笔者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语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与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当我们走近语文,捧起一部部经典著作时,也就走进了中国文化。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味,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
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的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例如,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来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语文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来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
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2-3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亦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演讲能力。
2.举办“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对仗工整,读起来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丰盈精神内涵。“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这些经典的语录应该让学生常记常新,伴随终身。开展经典诵读,让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洗礼。于晨读,于课前,我们都可以举行“每日经典诵读”活动。
3.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传统文化不是某个地方的专属,要让学生明白,传统文化就在自己身边。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从家乡的名人故事,励志名言,诗词;到各种文化专题,象酒文化,莲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家乡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家乡的方言,家乡的特产,家乡的名胜古迹等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顺利开展此项活动,包括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活动后调查报告的填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努力弘扬本土文化。活动结束后,开展一系列以“我爱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演讲宣传,图片展览,手抄报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本土文化,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怀。
4. 举办语文学习沙龙
一、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在各个领域都为世界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辉煌贡献,在音乐领域的发展也是独树一帜。
据考古发现,中国的民族音乐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黄帝时期,后经对“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的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为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个自成体系的音乐文化以其特有的独到的悠远、典雅、灵光的风格,奏响在中华民族的心田,回荡在历史的天空之中,给人类历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乐章。这个发祥于古老的东方民族的音乐表现手法,以其自身的特点独立发展于世界音乐之林。我们的祖先发明了“宫、商、角、徵、羽”以清音为主要基调的五声音阶,其类似于现代简谱的“1、2、3、5、6”,也就是说,宫相当于1(Do)、商等同于2(Re)、角近似于3(Mi)、徵对等于5(So)、羽接近于6(La)。而源于西方音乐的“1、2、3、4、5、6、7”中的4、7这两个半音,则产生了浊音的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音乐在创作中以线条为主,创作出来的乐曲悠扬而绵长,有空谷传音的空灵之性,有荡气回肠优美曲律,让人产生与宇宙对话和神仙交流的心旷神怡的质感,这种在音阶、宫调、律制、形态以及民族思维等方面构成特有特征和内在规律的音乐系统,是同强调和弦效果的西方音乐有着显著区别的,这也就成就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对人类的独有贡献。
但是时光进入近现代以后,特别是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社会形态的影响下,西方音乐理论开始侵蚀中国的音乐领域,因此中国的音乐创作者们也开始逐步向西方音乐创作靠拢,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进入了发展的困境甚至开始凋敝,也预示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在港台流行音乐传入中国大陆这样的形势的挤压下,原汁原味的民族传统音乐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理论研究和成果积累也是不可多见,这样的局面的产生甚至还被一些学者们认为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音乐是世界的,但是首先应当是民族的,这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讲,更是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事实。四大文明古国之所以还有中国的硕果仅存,而其它的三个古国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关键的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文化处于连续的传承和发展的状态之中,我们民族的血脉一直在继承中焕发着勃勃生机,我们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一直具有高度的引领价值。那么,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就必须并在保持土生土长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开拓在世界音乐领域的发展空间,达到根深叶茂的光明的发展前景。所以,我们的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音乐制作人,就应当肩负起这样的神圣使命,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立足本乡本土的浓浓气息,把摸着民族音乐发展跳动的脉搏,理直气壮做好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继承和弘扬工作,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留住这颗历史的种子,这就是我们必须认清的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必要性。
二、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多角度全方位的复兴,为此,我们的中华民族就首先应当坚定自身历史的认同感,这是必须树立起来的思想基础。我们的民族传统音乐之所以在传承和发展中受到了阻碍,主要的原因之一应当归结于一些音乐创作人的不自信或崇洋媚外思想作怪的结果。而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事业中,更加需要的是民族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是建立家国情怀,坚定民族自信的需要。
从纯艺术的的角度来讲,源自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特征自成体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会丰富世界音乐领域,使音乐艺术保持多样性的发展态势。当维也纳音乐大厅回荡宋祖英这位东方辣妹子演唱的《茉莉花》时,在世界公认的音乐殿堂就认可了具有中国符号般的中国音乐元素,这就是中国给世界带了的不同的听觉享受和音乐盛宴。这样的中国元素是不可替代的,是应当在世界的音乐发展中贡献出一分力量的。所以不能因为我们自身的片面认识,因为我们的不自信仰或是一种逆反心理,而影响了这个音乐元素作用的发挥。
传承艺术精华和弘扬民族文化,这不仅是对历史发展的尊重,这更是对我们未来发展的敬重,审视历史、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发挥好承上启下责任人的作用,并通过我们的积极努力使这个人类文明的艺术瑰宝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在处于转型期的当下,我们就应当本已经成为经典的国粹进程下来传承下去,把民族音乐文化做强做大并要全力使之走向世界
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音乐应当夯实的基础
我们应当对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理论充满高度的自信,并努力把传承和弘扬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回到脚踏实地的状态中来,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这种传承和弘扬的劲头形成一种新常态。
曾听到一则消息,说的是北京的小学招生将向传统文化倾斜。激发了家长鼓励孩子们学习民族乐器的热潮,也从而带动了艺术教育培训市场的培训热,针对这样的跟风局面,北京市政府立马向社会明确了开办艺术特长培养,注重的不是孩子们已有的艺术水平,而是重在对孩子们艺术素养的发现。
在2015年5月7日的《人民日报》第12版上开在了这样一条消息,大标题是《市场好,昆曲演员不够了》,小标题是“江苏省戏曲学校将招40名昆曲学生”。消息说的是关于招收昆曲小演员的事,在市场需求的召唤下,昆曲发展的春天气息开始温暖大地。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作为一个多民族县份,富蕴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对于全面推进全国文化先进县建设,努力建设幸福美好富蕴具有重要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彰显特色,助推发展
我县有汉、哈萨克、维吾尔等20个民族,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75%以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县少数民族人民创造、继承和发展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博大精深。当前,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手段,以推进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完善措施,扶持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少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公共文化体系比较薄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为此,要采取特殊措施,扶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一是制定相应的法规,完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二是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职责,动员各方面力量合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三是制定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中长期规划,确定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原则方法,使民族文化发展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四是进一步加大对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设立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解决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的特殊困难。
(三)培养人才,传承发展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必须大力培养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一是培养管理人才,强化业务主部门的职能,进一步加大对发展民族文化工作的指导;二是培养传承人才,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和民族民间艺人,支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继承和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褒奖他们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作出的特殊贡献;三是培养艺术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带动、示范、传承、引导作用;四是培养研究人才,鼓励专业和各种非专业人士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发展研究,推动民族文化发展理论创新;五是培养经营人才,鼓励各类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产品研发,促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四)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只有走出去、请进来,融入文化大环境,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相互融合,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要积极开展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参与疆内互办的文化年和在疆内举办的文化节、艺术周、展览会以及各种演出活动;要精心打造一批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精品,充分展示少数民族文化魅力,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组织高层次艺术人才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下乡服务活动,帮助基层开展文化活动,培训基层文化工作人员,传播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
(五)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丰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各种关系,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基层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要发展少数民族新闻出版事业和广播影视事业,提高传播力,扩大覆盖面;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艺院团和博物馆建设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少数民族文化宣传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民族文化活动,丰富各族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资源;要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力推进少数民族文化创新,营造充满活力的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环境;要保护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遗产和建筑群落,扶持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乡镇建设。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工作,多措并举采取建立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精品网站,通过互联网对外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通过鼓励和支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进行广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在全市上下形成共识。同时把保护、抢救、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建立考核指标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二)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保障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民族文化专业人才,一方面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强化工作力量,建立一支高素质、具有实干精神的专业队伍;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努力培养文化专业人才,让更多的人走进民间艺术,发扬民族之魂。另外要加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要建立文化传承人名录体系,对传承人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后继有人,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魂宝流传千秋。
(三)健全工作机制,加大立法保护。
一定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切实加强文化部门、民宗部门在民族文化管理方面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制定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设立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民族文化产业的工作,做到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责任落实,形成强有力的组织工作保障。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逻辑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对支撑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传递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力,塑造人类灵魂,促进人类健康,影响人类未来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竞技体育的差异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条浩瀚的巨流,在这巨流之中,那亘古不绝、一脉相承的精魂究竟是什么?那就是上应天理、下合人伦、贯穿于万事万物之根本的一个“和”字。“和”,乃和平、和解、和睦、和谐、和乐、和美、和合、和祥之谓也。所以先生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同》中有言:东方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突出特点就是在体育比赛的价值观方面重精神,轻物质;重过程,轻结果。在体育实践中,重练内,轻练外;重神,轻形;在练习的步骤上重整合,轻分解。并以儒、释、道三大文化流派为主的人体观形成了以“养生”为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以心为本”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核心,通过意识与肢体活动,借助身体内部物质系统的信息流、能量流去维持与外界时空环境的有序运动,进而调节机体内的新陈代谢,达到保养生命的目的。
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现代竞技体育崇尚的是“更快、更高、更强”的文化理念,充满了竞争的意味,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注重分解,按照人体解剖学、力学和生理学的理论去构建和规范形体动作和运动方法,利用具有针对性的肢体外部运动刺激人的有机体,通过“超量恢复”产生“适应性反应”,使得人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机体能力得到最大的发展,以充分展示人体生命运动的能力,从而形成了导致西方竞技体育运动具有规则明确、尺度客观、评价准确的特点。
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和时势逻辑
(一)历史逻辑的必然性
在当今世界存在的所有文化中,堪与西方文化相互补的文化只有中国文化。换言之,如果说西方文化是阳性,中国文化便是阴性;如果说西方文化是阴性,中国文化便是阳性。总之,要在所有人类文化中找出两个相异最大,而达成的互补同样也最大的两个文化,恐怕非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可[2]。
民族传统体育是与各民族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同步形成和发展,传统体育的形成是一定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中的人们在实践的历史过程中,生成、积累、稳定的经济、文化、心理艺术、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因素的组合体[3],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形态,故具有传统文化的一般属性,同时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生产性、生活性、封闭性、认同性、娱乐性等特殊属性[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全球化趋势的加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可避免的被席卷进入全球文化交流中。因此,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历史逻辑的必然。
(二)时势逻辑的必然性
在21世纪民族传统体育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全面互补性融合之前,实际上以中国文化为母化的东亚文化的前沿,早就与西方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局限性和互补性整合。最显著的例子是日本,其次是亚洲“四小龙”[2]。
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被本民族及至世界其他民族广泛青睐,且发展的趋势和推广的程度与奥运会的部分项目并驾齐驱。可以说优秀的、传统的民族传统体育遗产,只要是推广得当,必将也是世界的,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有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达到《奥林匹克》中对列入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的运动大项的规定,“只有在75个国家和4大洲的男子中,以及在40个国家和3大洲的女子中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才可列入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只有在至少25个国家和3大洲广泛开展的运动项目列入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项目。”运动分项列入奥运会的标准与此相同[5]。这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载体,在参与现代体育的竞争和融合,也是时势逻辑的必然。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发展才有规模和效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民族传统体育要健全的熔入现代体育潮流中并长盛不衰的发展下去,笔者认为应走“保持民族传统特色,取长补短,科学引导、发展”的道路。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传统文化底蕴下自生自长的一种民族体育。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体育属于本质上有巨大差异的两个体育体系,二者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运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上,而且深入到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核心部分[6]。故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必须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在走向现代竞技体育的过程中,首先要让世界其他民族认同和接纳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去开展相应的传统体育,进而使民族传统体育为完善奥林匹克体育做出贡献。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现代体育文化接轨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难道可以说是哪个民族和国家所特有吗?其他民族和国家就没有吗?现代竞技体育与传统体育的交流不在于运动方式上的差别。要使现代竞技体育接受民族传统体育的运动方式,首先要使民族传统体育在保持本民族传统文化特性的基础上,积极接受现代竞技体育所具备的先进的组织方式和以奋发和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这就须要深入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核进行改革和创新,改掉与现代竞技体育文化不相称的文化特质,首先让世界其他民族接受我们国家的民族体育形式,然后潜移默化的接受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精髓。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道路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可能都进入奥运的大家庭,只有个别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经过改良后才能成为奥运项目以传播本民族传统文化,其余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没有必要去挤这个独木桥。因此不仅要大力发展奥运项目,也必须坚持不懈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只有这些体育项目才能全面的传承本民族的体育文化。其中旨在“发展民族体育,增强民族体质,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7]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就是一个很好的保存、挖掘和发展民族体育的方式。她既能使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济济一堂,展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又能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竞技体育层面上进行传承,充分接受现代体育所具备的先进的组织方式和以奋发和竞争为核心的精神价值,并能达到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的目的。
四、结论
(一)民族传统体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已经融汇成一条浩瀚的巨流,与西方现代竞技体育呈现互补、和合的趋势。
(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和时势逻辑。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弘扬和发展必须走“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取长补短,科学引导、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甘泉.中华传统文化究竟价值何在[EB/OL].
zgrdxw.省略/gb/paper18/6/class001800006/hwz44103.htm
[2]黎鸣.中国人性分析报告[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2.
[3]刘卫中.试论传统体育特征――兼谈对全民健身的作用[J].体育文史.1999(03):32-33.
[4]陈青.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性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2(02):32-34.
[5]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奥林匹克[M].北京: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069-0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高校推广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通过集体运动和竞技有助于增进友谊、增强团队协作的群体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满足广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自2013年3月份开设后,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和由衷喜爱。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的开放、协同、共享、时效等特点,使得“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课堂和课后自主学习得以融合与延伸,使之有效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习范围窄、缺乏交流等现实问题,让学生课后能够反复观摩演练各种形象直观、准确标准的技术动作,及时通过网络与任课教师进行无障碍交流沟通,解决客观存在的师资不足问题,是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探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空间站”构建设计,希望能为高校?w育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完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做到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区域特点,筛选与优化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有代表性、易于本区域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构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资源、整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见表1)。
二、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空间站”构建设计
(一)引进现代教育技术,以“龙狮”为核心教学内容,创建课程“空间站”。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主导路线,以开发广西区域民族传统体育优质教学资源为中心创建“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空间站”。突出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为核心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与训练的创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民族传统体育日”的开展、课程中融入职业性体能素质、教学与竞技比赛相结合为一体化的框架设计(如图1所示)。特别是民族传统体育日的开展,以该活动为载体,不断开发适合大学生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研制“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有效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4月30日和2016年4月29分别开展了“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今后每年的4月30日为该活动日,活动时间为一整天,项目设置有22人男女绕“8”字跳大绳、一分钟单人跳绳、背篓抛绣球、高杆抛绣球、毽球、滚铁环60米男女混合往返接力、三人板鞋竞速60米、大象拔河、板鞋接力、五人舞龙比赛等10个民族民间体育项目。每届活动日学校6个二级学院的学生参加比赛。该活动是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成果的展现。在“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构建中,以舞龙舞狮+养生与民间体育为核心内容,从理论知识、实践教学、舞龙舞狮竞赛和表演、微课、项目介绍、训练实践、在线测试、知识拓展和学习交流八个方面内容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的研制“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在该网站上增设活动的宣传报道、成绩公布、比赛摄影影集等,让学生全面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三)构建立体型“微课”教育与传播功能,实现“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的整体制作。“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各子项目教学“微课”内容,如舞狮、舞龙、抛绣球、跳竹竿等,他们的微课成果是网络课程中实践教学的实现基础,也是“实现教育与传播功能,使生硬、死板的课堂向着生动、丰富及多元化方向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学和网络学习环境”。笔者制作有公开课视频《竹竿舞》,从握竿、跳竿、打竿等方面进行教学;制作《竹竿舞之跳竹竿方法》微课,并于2016年11月10日上午在武汉大学体育系进行展示。图文并茂的微课教学,让“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实现教育与传播功能,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方式。为进一步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一些二级学院把竹竿舞、板鞋竞速运用到每年新生的心理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教育“两个体系”。“民族传统体育”网络课程教育“两个体系”具体包括:第一,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教师讲解理论知识和师范实践技能,让学生观摩并亲自练习,教学方法是合作和自主式探究方法,学生通过合作与创编的方式完成考核。同时在教学中设置了一套职业体能练习方法,随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并进行考核。第二,第二课堂。主要通过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日”活动和观摩微课,多方位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把知识、技能、技术贯穿于教学中,促进学生成长。具体如图2所示。
三、以网络课程构建为载体积极推进“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改革
民族传统体育素质教育学生一、民族传统体育释义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要素,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1.民族传统体育的适应性。民族传统体育的适应性是中华传统体育科学性的体现。它由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类别繁多,兼具表演和竞赛等多种性质。
由于传统体育项目的不同,其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也各具差异;有的项目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有的项目在场地器材上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这就给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是传统体育蕴含强大潜能的根源所在,也是传统体育得以继承和持续发展的基础。
2.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样性。民族传统体育的多源发生、多向发展、多元并存和多样统一,是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常态和规律。
二、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体育的影响
1.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心理健康发展是指知、情、意、行方面的健康状态,主要包括正常发育的智力、稳定而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体育项目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以下几点:第一,有助于学生的情绪发展。民族体育项目中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情节、有规则、有趣味性、具有很大的娱乐性。第二,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失败带来的感伤、惊险带来的刺激与惧怕等。这实际上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社会行为及自信心,消除了孤僻,畏缩的行为,因此经常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振奋精神,产生良好稳定的情绪。
2.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各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延续下来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和特征及强健体魄和娱乐身心作用的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大部分是追逐、躲闪、改变方向、超越障碍和对抗情况下完成,在实际教学中合理安排,可发展学生的跑、跳、投、钻、爬等技能,增强身体各个系统的肌肉组织,达到增强体质,强健体魄的目的。
3.民族传统体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从交往角度讲,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相对于发达地区学生来说,社会交际能力和适应能力要差得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是集体进行,很多时候都需要学生之间相互团结、相互协作来完成,如跷汉船、二人三足、土家争王棋等,都强调学生之间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学生通过这些游戏,不仅有助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了解、增进友谊,还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三、弘扬民族传统体育精神
由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调查中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儒教的熏陶最为主要,重视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其影响,非常注重道德修养,甚至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到道德教育之中,将体育视为培养人遵守礼仪、修炼情操的工具和手段。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依托学校得以弘扬,充分发挥学校载体之优势,可使民族传统体育为中华民族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献。
关键词:中华武术 中小学学生 普及
一、引言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是在农耕文明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形成发展的,至今仍在传播的以套路、散手和功法练习为主要内容,并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体精神的身体活动方式。武术发展至今,其特有的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竞技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功能,已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资源。然而,在中华武术享誉世界的同时,在我国却仅有少数人在继承发扬,这种状况急待改变。我国现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多达1.5亿,如果加上高中阶段的在校学生,有2亿多,占到总人口的七分之一多。可以说,在中小学普及武术,无论对继承和弘扬这项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塑造健康人格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要通过学校的体育教育,使每个中小学生都认识武术,了解武术,习练武术,并把武术作为终身体育的项目之一。
二、武术在我国中小学普及现状
从全国目前情况来看,武术还没有成为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的必修课程,武术课程主要还是在业余体校开展,致使武术这个项目成了极少数人学习的运动,这严重影响了武术后备人才的选拔。虽然在我国各个省市地区都有着不同规模的武术馆校,但是它们大多数属于民办,存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良莠不齐等一系列问题。
三、我国在中小学普及武术的优势
传统武术在我国中小学以优先得到普及,使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使塑造青少年优秀品质的需要,也是增强青少年健康体魄的需要,且具有许多得天独厚优势。首先,中小学体育教师大都毕业于体育院校,而武术是体育院校必修的技术课程,所以大多数体育老师都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些武术知识,另外,越来越多的体育院校增设了民传专业,培养了大量专业武术人才,这些都说明我们有在中小学普及武术的师资力量。其次,大量的关于武术的影视节目让中小学生对武术有了感官上的认识,多数人影视节目中身怀绝技的英雄人物还有喜爱崇拜之情,而中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年龄,只要教师正确引导,他们必将对武术产生浓厚兴趣。最后,在我国的申请下,武术比赛已经被国际奥委会批准2008年奥运会特设项目,可以在2008年奥运会举行期间举办,并定名为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这也为全国普及武术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四、武术的在中小学普及对于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作用
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而且还由于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蕴含了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的奥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背景。然而,21世纪将是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泛的领域发挥更大更深刻的作用,正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需要全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小学生是我们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少年有志,国家有望”,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从他们这一代抓起。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主要途径就是通过教育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少年儿童亲身实践和感受中华优秀文化,而在中小学普及武术,就是使少年儿童学习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五、武术对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的发育期和思想的成熟期,习练武术无论对少儿身体的锻炼还是人格的塑造都具有一般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作用。
1.武术运动对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武术对人体各方面素质要求是比较高的,武术套路中的动作包含着屈伸、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中小学生通过系统地进行武术学习和训练,可以使柔韧、速度、力量、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中小学生处在身体的成长发育阶段,尤其是小学生,他们多在6~12岁之间,骨骼和韧带柔软,关节活动范围大,正处于发展柔韧素质的敏感期。武术是对身体柔韧锻炼比较多的项目,我们要抓住中小学生这个敏感期,让他们在习武的过程中提高身体的柔韧素质,为以后学习锻炼其他的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小学生处在速度素质的快速增长期,抓住这一阶段的速度练习,有助于促进动作频率、单个动作速度及反应速度的快速发展。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阶段,骨骼比较柔软,这个阶段的力量练习应该以克服自身体重的各种力量练习为主,这些练习可使梭状肌加长,肌肉、肌间协调性得到改善。武术中各种形式的翻转腾越和踢腿出拳踢腿正符合少儿力量练习的要求,这些动作都是对发展下肢弹跳力、腰腹力量和快速力量非常有效的练习内容,所以说武术对提高少儿全身各部位的力量具有很好的作用。武术动作丰富,技术复杂,练习中动作变化多样,有快有慢,有刚有柔,有起有伏,有动有静,而且每个动作都有其具体要求。武术中小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复杂的武术动作,不但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而且由于神经中枢的兴奋与抑制要随着动、静的变化而改变,因此可以增强其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均衡性,提高灵敏素质。
2.武术对中小学生人格的塑造作用
中国武术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历来重视“武德”的培养,所谓“习武先习武德”,“拳以德立,无德无拳”,武术的修炼过程是一个内外双修的过程。中小学生习练武术对其人格的塑造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武术的修炼讲究“十年磨一剑”,中小学生通过长年的武术习练,可以培养出坚韧的意志品质。纵观武术的发展史,无论是在军旅还是在民间,都涌现出不少武林豪杰,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高尚品质,教育和激励着后代习武者。通过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授,可以让中小学生的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华武术,更加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结束语
2005年、教育部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就提出了在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发挥武术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的作用的要求,这说明国家已经开始推动武术在中小学的普及。2010年9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从而导致武术在中小学难以广泛普及,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国家将继续出台更多措施,推动无数在小学开展让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段徐.武术的人格塑造功能.中华武术,2004,(1).
[2]邱丕相.武术文化与教育研究的当代意义.体育科学,2005,(2).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保护 传承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是民族凝聚力、生命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彩绚丽,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的。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散发着光和热,发挥着它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各民族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这种优良传统所体现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已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并渗透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深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团结力的巨大力量源泉。人类文明的发展无可置疑是多线条的,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瑰宝,它与汉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各具优点和特色。例如,汉族书面文学很发达,文献典籍很丰富,而一些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与汉族相比,较为发达。哈萨克族的口头文学极其发达,拥有大量的寓言、传说、故事、歌谣和史诗。《阿勒帕米斯》、《库布兰德》及《阿尔卡勒克》等几部颇具代表性的史诗已成为现代学者、作家们剖析、研究哈萨克族文学的代表作。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超过80种。演唱艺术就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数百种。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常见节目。笛子、二胡、琵琶等最早源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乐器,至今仍然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常见乐器。雄伟的布达拉宫、美丽神奇的丽江古城成为中华建筑的杰出代表。纳西族创制的东巴文,是世界上最完整、沿用时间最长的象形文字,与甲骨文并称为我国两大古文字珍品。这些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盛开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也是中华各族人民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的独特贡献。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媒体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到空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一般较汉族和汉族地区的发展要滞后一些,但至少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便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可见,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到了濒临解体的境地,如何对其实施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首先,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更衣”才是发展之道。形式的更新将迎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本土的兴旺发展。一个民族如果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传统,那么这个民族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摩登”的现代文化毕竟距离他们的现实生活比较遥远,而本土文化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现内容上都与他们更贴近,同他们有着难以割舍的“血缘亲情”。因此,他们决不会只甘于接受“舶来品”而放弃自己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东西。在全国巡回演出的新疆维吾尔族原生态歌舞《麦西来甫》就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著名作曲家谭盾在《地图——多媒体大型实地景观音乐会》上,以现代高科技多媒体与古典交响乐队相结合的手法,将湘西的原生态音乐一一记录。这些现象用事实说明,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化在本土应朝着具有时代特征,以新形式来满足人们新的精神需求的方向发展,这样,它就可能拥有更多的欣赏群体和更广泛的听众基础,重新焕发出光彩与活力。
其次,人才是文化传承的基础。当前民族文化发展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教育,培养人才。1、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要对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有整体规划。2、要重视民族文化进课堂。从孩子们抓起,从中小学的教育做起, 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我们的传统艺术,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比如,可以考虑使我国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进入中小学教材,使得孩子们了解中国各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就树立起珍惜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意识。在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大专院校增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国家相关艺术院校也要增设民族艺术课程。3、制定规划,系统地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扩大专业人才队伍。要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如新疆拜城县、喀什地区岳普湖县评选“民间艺术大师”活动,给民间艺人定期发放生活补助,解决生活困难,激发积极性,传承新人,从而避免“人亡歌亡”。
再次,注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在20世纪末,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面向21世纪的发展战略。因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亦不能背离这一总体文化背景,也须和中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一样,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来说,新文化的出现对其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冲击。传统文化很有可能在这种冲击下衰退、变异、甚至消亡。但是,原封不动、画地为牢式的保留,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就应该永远停滞在原来的发展阶段才是“正宗的”、“原汁原味的”,认为少数民族人民因生活方式的改进,而导致一些以原有生存方式为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的消亡是令人遗憾的之类的想法,是与历史发展规律相背离的,不符合少数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既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文化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以保证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的相对完整;同时又要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及时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以避免其传承出现断裂,在中国大文化的体系中依然保有其独特的成分。这就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杨福泉
[2]《与时俱进 弘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陈 岩
[3]《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维护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李晋有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我校是北京市民族传统文化基地校,并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一、 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在平时,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学校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我校校本教材是基于民族节日编写的,可以说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把中华传统节日了熟于心,在语文课上碰到清明,中秋等内容的课文,我与学生交流起来毫不费力,也能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我语言的渲染中,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想要教好,就先要学好,我很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我是饱含热情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记不起多少次,学生和我一起在课间聊起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班一种好的风气。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教授《游子吟》这篇古诗时,我事先让学生去观察母亲如何照顾自己的小故事,小细节,同学们有的说妈妈中午把最好的饭菜留给自己吃,有的说母亲生病了还坚持送自己上学,情到浓处还留下了眼泪,我和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接着我们分享了关于孝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民族为后人留下的瑰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要讲孝道的原因和重要性,我也适时告诉同学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要留给我们的可以继续传承的文化。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认真进行备课,在讲到《宋濂守信》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猜测课文大概讲的什么,进而让学生去走进这个故事,通过这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并不是现在人的行为守则,这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我的讲授中顿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语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我们爱春天”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文赏析、了解关于春天的节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读读背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在平时,我注重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去使用,冬天来了,学校的梅花凌寒独自盛开,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内走一走,他们不约而同的说除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句,学生们想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春天我会带学生们去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美春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 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五、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1.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在语文实践课《我们爱春天》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的美文《春》,刚开始,我还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会不会感受不到文中春的美妙,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多次诵读和配乐诵读之后,学生在诵读这首美文的时候能从他们的肢体和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已经走进了这一片春之韵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 传统文化 环境 节日 游戏 家园合作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传统文化,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适合幼儿阅读的名篇,教会人如何做人、孝亲尊师、谦恭有礼、诚实守信等,这些传统文化教育了一代代炎黄子孙,使中国成为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引起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当前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要让幼儿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为优秀民族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为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基础。那么,如何在幼儿日常生活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创造合理的民族传统文化环境
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发展。”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幼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大部分学习活动,受环境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离不开环境熏陶。因此,幼儿园大厅可以进行民族传统节日介绍,让幼儿了解我国各个传统节日的名称、由来及传统习俗;走廊可以不同民族传统艺术作品进行装饰,如剪纸作品、扎染作品和编织类作品等。通过这样的环境创造,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文化的魅力和创作的乐趣,时时处处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区域中,可以为幼儿搭建小舞台,创设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墙饰和挂饰,提供相应的头饰、道具和其他操作材料,激发幼儿了解、模仿戏曲、皮影戏和木偶剧等传统文化的欲望,当幼儿参与表演时,整个过程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对民族传统文化有初步的印象,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开展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节日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历史长河中,民风民俗一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民风民俗大多与中国传统节日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风民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如中秋节,可以展开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搜集中秋节资料、讲故事,让幼儿了解中秋节的由来、传说和过节的意义;同时,在园进行“中秋节”主题环境创造,通过环境布置进一步向幼儿宣传传统文化。又如在端午节来临之前,可以在幼儿园开展一次邀请家长一起参加的包粽子活动,在活动过程中给幼儿讲解端午节的由来,让孩子和家长一起增长民俗知识,了解浩烟如海的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使他们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另外,还可以进行节日联欢、亲子活动等,让幼儿通过动手制作、分享、讲述、绘画、表演等多种形式,切身感知中华传统文化。
三、组织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游戏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主要的活动形式和探索世界的桥梁。在游戏活动中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幼儿园实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民间游戏,如运动技巧丰富、在快乐中发展体能的民间体育游戏;朗朗上口、趣味无穷的民间语言游戏等。我们在组织幼儿做游戏时,可以将民间游戏巧妙地渗透到幼儿游戏中,使幼儿体会传统民间游戏的独特魅力。而且民间游戏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简便性,只要想做游戏,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民间游戏的道具一般来自日常生活,就地可取,如丢手绢、跳房子等。
四、展开切实有效的家园合作
在对幼儿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践行家园合作模式不仅可以促进教育成效迅速实现,而且可以拉近老师、孩子及家长之间的距离,便于今后教育工作顺利开展。首先,教师应当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义、实施方法及目的等内容,以家长的行为举止影响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定期举办家长学习班或者家园联系会等,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活力。其次,尝试开展学术沙龙、以某方面文化礼仪为主题的专题活动、文化接龙游戏等形式,激发孩子积极参与到文化教育中的热情和兴趣,让孩子在玩乐中对传统文化有初步认识,在教师和家长的耐心指导下提高对相应传统文化的兴趣;再次,带领孩子参观古典建筑、拜访老革命家、欣赏有意义的影片及围坐操场玩游戏等,拓展传统文化教育时间和空间,在结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使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幼儿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风貌和民族特质的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让幼儿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他们健康成长乃至中华民族的振兴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探索更多有利于传统文化教育顺利开展的良好策略与方式,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慧芬.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刍议[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1(3):52.
[2]左文霞.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课程郑和研究[J].科教文汇,2007(8):91.
关键词:传统文化;幼儿;品德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不仅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幼儿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以民族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形式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让孩子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
承、健康地成长,在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中锻造心智,磨炼意志,熏陶情感和培养良好个性,实现全面素质尤其良好道德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这些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
一、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经世代积累的相对稳固的物质和精神遗产的总和(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包括人所创造的各种器具、制度、道德、知识、科学技艺、习俗、、语言文字和思想观念等物质和精神的非自然的产物。
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总体而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主要包括君子文化、尚贤文化、礼仪文化、忠孝文化、耻感文化、爱国主义以及人道主义精神等伦理价值层面的内容和包括饮食、服饰、园林建筑、工艺美术、戏剧舞蹈相声、武术、天文历法及中医理论等科学技艺层面的内容。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方面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经济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注入,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可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人们生活方式、道德意识、价值观、幸福观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孩子出现缺乏耐性和恒心,意志力薄弱,脾气暴躁等性格缺陷,一些孩子不懂得孝敬父母,更谈不上尊敬他人,不知道奢侈浪费是可耻的,更有的孩子不喜欢学习和劳动,对家长和老师消极抵触,审美情趣异类,民族自豪感缺失等等,这些已是孩子品德养成教育中比较棘手的难题,令人深思和担忧,更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三、民族传统文化对孩子良好品德形成的重大意义
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取决于传统文化本身的内在价值及其生命力,即传统文化本身内容的内在张力,及其对现实生活与实践的影响而产生的当代价值。因此,每个时代的人总是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带着时代提出的问题,运用时代提供的认识方法,扬弃或批判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使其为现实服务,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注重整体,重伦理,其中一个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拥有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以“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为核心内容。因此,我国民族传统文化首先具备着育人的功能。
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以“人”为核心,重视人的主体地位,追求人格的完善与健康。不仅注重人的内心修养,而且注重走向实际,鼓励人在社会中有所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明确地把“修身”与“平天下”联结在一起,即把造就人格与最终实现建功立业都作为人生的目标,并且预见了这个过程中所遇到的
挫折与磨难,鼓励人们积极地面对困难。“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这些积极的思想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基本精神,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这对于促进孩子克服胆小怯懦、增强意志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无疑是一剂良方。
四、整合民族传统文化,挖掘适宜幼儿的教育内容
1.文化经典
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包括:传统经典范文、古典诗
词、书法、绘画、传统技艺、传统工艺、民间传统节庆、风俗、礼仪、始祖的祭典活动等多方面的内容。传统文化精髓大多散布于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经典篇目中。那么,幼儿园的孩子们可以读什么样的经典?我认为,我们应当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让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等经典,让孩子在这些充满智慧的传统文化读物中,向千古圣贤讨教必要的立身之本,了解中华文化的人文价值,领悟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加强,这些经典将会像夜明灯一样为他们照亮前进的道路,引导求学,指导生活,让他们受益终生。
2.爱的教育
中华传统美德爱的教育,其中“孝”为首,孝敬父母,尊敬长上;爱的教育使孩子从爱家人扩展到爱同伴、爱老师、爱他人、爱幼儿园、爱家乡。爱家人――从爱最亲的父母做起,激发最初的情感。爱老师、爱同伴――从爱身边的人做起,激发爱的情感。爱幼儿园――幼儿园是幼儿每天赖以生存的环境,需要小朋友从每个人、每件小事做起;爱家乡――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现代文明,激发爱幼儿对家乡的情感。
其次是“亲仁”,让幼儿亲近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实践“仁”的道德行为。礼貌――是最基本的文明行为,引导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习文明举止,学会礼貌待人。
再次,“谨信”,现在是法制社会,处处讲规则讲诚信。向幼儿进行诚信教育,要求幼儿做事认真严谨,对人诚实有信。
3.节日文化
各种有意义的节日活动是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我们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纪念日或是重大事件等,以节日为主题,借助本地文化资源,结合学科特点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引导孩子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传统节日活动。让孩子在各种节日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和拓展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五、利用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途径与方法
1.环境文化创设
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内外环境,为幼儿创造一个能与之亲近的传统文化环境氛围,加强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幼儿园的外墙、内墙、走廊、楼梯转角等墙面上设计适宜幼儿欣赏的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弟子规》等古典文学作品,如转角位上标示“宽转弯、勿触棱”,在厕所洗手池上标示“便尿回、则净手”等,使幼儿在环境中学习理解古典名著。
在班级创设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区角,或设置主题墙,适时依据不同传统佳节的习俗,介绍该节日的由来、当地优良的庆祝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以引导幼儿认识与了解,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美。
2.家庭文化构建
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决定幼儿学习的效果,做好家长工作是教育幼儿获得成效的保证,因此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交流,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教育观,让家长为孩子布置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指导,使家长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并能在幼儿面前以身作则,让家长明白身教重于言教,在行为举止上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可以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参加幼儿园开展的传统节日活动;组织家长参加传统文化机构老师到幼儿园开展的传统文化讲座,或视频学习,深入浅出地给家长分析传统文化思想火花的碰撞;开家长座谈会,谈学业精要和待人之道,谈佛学的关怀博爱,谈弘扬国学文化和传统美德,谈怎样与幼儿一起学习和教育孩子的心得等等,使家长对传统文化教育有更深的了解。
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所说:“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一个有自己传统底子的中国人才有能力识别和借鉴别国文化,才能提供其所有贡献世界。让孩子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融合西方文化精华,提高文化素质和品德修养,重塑中华文化精神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赵东海,梁伟.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述略.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