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7: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规划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城市规划管理概况
(一)规划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区城市总体规划于1984年开始编制实施,于年启动第四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并于年经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以建设“全省重要的磷化工产业基地、全市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平安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努力把远安建设成为全省山区县市前列的绿色经济强县为目标,明确提出把远安县城建设成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发展机械电子、旅游服务为主的山水园林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达240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人口达到9.0万人、建成区规模达到9.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55%。
(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几年来,全县先后投资8000万元,对大道、安泰大道、解放路、凤翔路等核心路段进行了综合改造,共完成改造道路总长4.9公里。截止年底,建成区面积由1984年的1.5平方公里扩大到4.41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共有安泰大道、大道、临沮大道、沮阳路等18条主次干道,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里程由80年代初的4公里增加到21.83公里,每平方公里主次干道和支路路网密度达到4.95公里,栽植各类行道树3560多株,绿化覆盖面积近45万平方米。同时多方筹资1.2亿元完成了县污水处理厂、县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城区供水系统改造扩建工程,城市基础设施逐渐完善。
(三)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旧城区危房改造发展势头强劲,城市人居环境日渐改善。近年来,先后有百惠广场、鹏程时代一期、二期、家园、海天凤凰城陆续开工,累计开、竣工面积达到18万平方米。
(四)工业园区功能分区和布局日趋合理,建设水平初具规模。目前,园区充分利用了原三江航天集团闲置土地和资产,在县城区建设了包括城北食品加工、万山万里磷化工、城南机械加工和汪家高新技术工业园等4个工业园区,已进驻工业企业15家,近期还将有13家大型企业陆续进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城区和老城区发展不平衡,城市规模扩展缓慢。
1、老城区功能分区混杂,土地利用强度过大。虽然近年来将位于主城区的工业企业相继外迁,但老城区居住、办公、商业用地混用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城区人口主要生活在老城区,由于缺乏公共绿地、公共停车场、公益性娱乐场所,基础设施负荷较大;住宅建筑密度高,容积率低,部分老建筑日照间距难以满足基本的卫生和生活要求,建筑群体和空间布局零乱。
2、城市新区路网、水、电等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制约了城市新区的发展。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区每平方公里主次干道和支路路网密度应达到7~9公里,干道间距不小于300~500米,支路间距不小于200~300米。而现城区道路建设密度不到5公里,在大道以东0.9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干、支路道路路网不到3.3公里,从飞龙路到凤仪路1.2公里范围内没有一条城市横向干、支路。由于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大道以东大量建设用地得不到开发利用。但跟上轮总体规划相比,近十年来在城区空间扩展上步伐缓慢,城市新区的发展速度与县域经济水平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二)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土地利用率低。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利用没有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进行统筹利用,往往都是先征地后规划,沿道路征地、道路建设,远离城市道路的建设用地既不能耕种、又不能利用,被大量闲置浪费,形成空心城。
(三)条块分割的“城中村”建设杂乱,环境脏乱,浪费土地严重,与城市风貌格格不入。近年来,随着县城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原先处于城市边缘的村落因周边土地用于城市建设而逐步被城市包围,形成一部分的“城中村”,而“城中村”一户一宅的建设模式土地利用率低下,土地浪费严重。根据调查,目前城区村民总占地面积达到64.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7%,人均占用土地70平方米,远高于国家规定的人均住宅占地面积不大于32平方米的规定。
(四)工业用地分散凌乱,有效使用率低,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我县工业园区除城南、汪家外,城北、万山万里为山区丘陵山区地带,虽然占地面积大,但可用场地狭小,由于远离城区,其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
三、工作建议
(一)要加强控制性详规的编制工作,严格遵循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根据调查,城区海拔在100~115米之间的建设用地面积约11平方公里,但由于受“城中村”的分隔,实际可新征建设用地仅为3.15平方公里,可持续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如何有效提高新征建设用地的使用效益,须应用控制性详细规划统筹指导。建议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之上,抓紧编制汪家工业园区和1.5平方公里的城东新区等重点建设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便于指导城市新区的各项建设。在规划时要坚持合理规划和完善各类基础设施;要科学构筑交通轴线主骨架;要对区内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统筹规划;要加强土地利用空间用途管制,避免形成新的空心城,充分发挥土地的集约使用效应。
(二)要合理调整城市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区,改善老城区的人居环境,坚持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
1、老城商贸居住区是城区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已经具备较强的服务功能。但随着大量工业企业的进驻和房地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区原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承载力严重不足,建议充分利用国家增加内部投入拉动内需的良好机遇,将位于老城区商业中心又没有新的发展空间的部分行政单位整体外迁至城东新区,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增强城市的聚集效应。应用搬迁后的土地建设一批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完善老城商贸居住区的服务功能,改善老城区的人居环境。
2、加强“城中村”改造,妥善解决“城中村”村民的生活保障问题。充分利用“工业立县”的良好机遇,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城市新区失地农民的就业、养老保险和居住问题。建议对于新城区内的农民实行修建农民公寓方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既能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又能节约土地、节省投资、便于管理,以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三)要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为我县矿山企业的二次创业创造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的增长,不仅是城市容量的基础,更是城市生活品质提高和城市文明的保证。
1、要完善城市道路网络。道路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的脉络,道路通则城市畅,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建议先期启动2.4公里的城东大道的建设工作,城东大道建设后可新增建设用地60公顷,有效解决近期城市建设用地紧张问题,同时可扩大城市规模1.5平方公里。
[关键词]建筑学 城乡规划 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程兴国(1980-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及理论研究;高华丽(1980- ),女,河南周口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历史及理论研究;李慧勇(1977- ),男,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山东 聊城 2520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52-02
一、引言
当前中国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建设中的土地集约利用、环境保护、住宅建设、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正变得越来越尖锐,城乡建设变得高度复杂化与综合化,城乡建设急需从粗放的规模扩张向精细的内涵质量提升转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从城乡的发展趋势、城市的整体性、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在更高的视角、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定义建筑在城乡中的角色,使之和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然而,一些工作内容和建设任务远非建筑学专业所能包容和解决,于是,2011年,城乡规划学从建筑学分离出来,成为与建筑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内容越来越庞杂,因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有待优化。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正式施行,意味着传统城乡规划工作理念、方法和思路将不断更新,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意味着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教学内容要有所更新,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对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程进行变革。
二、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城乡规划课程积极性不高。首先,建筑学本科学生大都认为建筑学专业应重点把建筑设计学好,城乡规划知识对做建筑设计影响不大,学习积极性较差。其次,城乡规划是城乡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具有极强的政策性、规范性和实践性,因此,理性思考、系统解决城乡建设中的问题是城乡规划类课程教学重点强调的,当学生做设计时,就会感到约束条件太多,自己发挥的余地太小,无法体会在遵守刚性约束下进行创新设计、巧妙解决建设问题的乐趣。最后,在教学目标设置上,对知识目标要求较高,对能力目标要求较低。如“城市规划原理”,当前大多数学校对该课程检验知识目标的方式是闭卷考试,而学生对考试要背诵的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把它当作建筑学课程里“最乏味的课”。
2.思维模式跨度大,学生产生困惑与迷茫。目前多数院校建筑学本科教学是以建筑设计系列课程为核心展开的,其主线基本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建筑单体设计到群体组合,因此,建筑设计教学一般从一年级的构成角度的一个方盒子开始空间设计,然后到二年级的工作室、幼儿园、别墅等小型建筑,再到三年级的展览馆、图书馆、体育馆、办公楼等复杂的建筑,最后到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转向以城乡规划课程为主的住区规划设计和城市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一到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十分强调从构成角度进行建筑设计,设计题目的基地条件十分简化,对设计限定条件没有明确要求,甚至可以根据构思的需要假想基地条件。这就造成建筑设计中对建设环境的综合分析与利用方面的训练比较薄弱,一些学生形成了把配景当环境、就建筑论建筑的建筑观,没有建立起建筑设计应从建设环境分析开始的环境观、城市观。而四年级的城乡规划类课程强调系统分析、理性、科学决策,其设计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往复循环优化的过程,与建筑单体设计理论偏重艺术差别巨大,学生在进入城乡规划理论课程的学习时,由于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内容较粗,理解规划理论较浅,很难在理论知识与设计实践之间快速建构起联系。当设计题目需要考虑的设计要素从单一的建筑要素发展到政策性、综合性极强的城市空间、建筑群体及其他各种相关要素时,学生往往理不出头绪,设计思路很不清晰。
3.知识衔接不顺畅,教学标准无据可循。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系列主干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分析等。这些课多安排在四年级,各课程之间时间间隔较短,或者知识教授次序颠倒,造成理论学习与设计实践的严重脱节,一些重要理论还没有来得及消化理解和运用到设计课的训练当中,建筑学四年级的设计课业就已结束,造成学生的理论基础匮乏,设计实践能力不高,大大削弱了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的意义。如“城市规划原理”课既要讲授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又要重点讲授住区规划设计原理,作为后续的“住区规划设计”课的理论基础,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
目前各院校按“专指委”的导向性要求都基本上制定了一套有关城乡规划教学的课程体系,但“专指委”对具体课程无具体的要求,“培养目标”“毕业生基本规格”和“培养方案”都是指导意见,这就造成了各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选用、教学重点、培养方式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异。目前,除“城市规划原理”课有材外,其他课程没有统一的教材,不同院校、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和侧重点差别很大,最终,很难衡量毕业生的实际城乡规划方面的知识构成是否达到“专指委”的“培养目标”要求。
三、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探索
针对建筑学本科城乡规划课程教学现状,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课教学团队以适应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导向,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选用、考核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有以下改进措施。
1.激发学习兴趣――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设计实践要求和社会热点。目前除2010 年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厚达712页的《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教材外,其他城乡规划类课程教材内容更新较慢,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如住区规划设计教材,目前从大城市到小城镇的住区建设以小高层、高层为主,而教材却还以底层、多层为主来讲解,理论落后于实践,和实践应用脱节,为此,我们在教学中着重讲解高密度住区规划设计中的设计思路与手法。另外,针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目标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学生对枯燥理论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采用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以专业角度去解决问题。为保证教学质量,城乡规划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和课时数都纳入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城市规划原理”采用理论讲授与学生调研、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住区规划设计”课中,住宅类型与居住区布局、环境调研分析作为一个重要教学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实际需求,探寻解决之道,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拓展设计方案构思深度。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如结合国家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将和谐社区、青少年创业住宅区、廉租房住区等纳入教学。
2.培养价值观念、培育思考理性――系列设计课中全程融入建筑价值观、城市观、环境观、技术观。城乡规划类课程培育的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是系统性分析影响要素,理性、科学判断与设计目标的主要矛盾所在,进而在设计中巧妙地把矛盾化解,是一个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逐渐向设计目标迈进的过程,它强调系统分析、理性决策、从宏观到微观逐层深入的思维模式,而这恰和目前缺失明确城市、环境限定条件及建筑价值观的建筑学前三年建筑教育中设计思维模式与工作方法相反。为了融合这两种思维模式,缩小思维跨度,我们采取把城乡规划知识向前渗透和融入,积极参与到前三年的建筑设计教学中去,从建筑设计基础阶段开始,将建筑价值观、城市与环境观念逐步引入,建筑设计与限定条件关联度逐步拓展。在建筑设计入门阶段,主要侧重于自然地理条件、四邻建筑和景观要素的限定;在基础加强阶段,主要侧重于地域环境特征、历史、文化要素以及既定地段环境空间对建筑的制约性;在综合提高阶段,则侧重于建筑价值观、城市群体建筑环境、基地自身地形条件以及规划控制条件的加强。
建筑学本科到四年级已开设了十分全面的建筑技术类课程,为此,在四年级我们也十分重视对技术理性的培育,主要在城乡规划课程中加强了设计软件的应用,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科学验证的习惯,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可行。如“住区规划设计”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天正、草图大师、3DMAX等实用性设计软件对住宅日照分析、建筑形体、外部空间及景观竖向等进行研究。
3.形成教学体系――以实践素质能力为导向,创新教学模式,建立有效衔接的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我们建立了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立足实践,而又不受限于实际,不满足于用一般的设计原理进行教学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而是引导学生对某一课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寻找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着力点、突破点,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在掌握一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扩充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强化思维逻辑,逐步建立研究型设计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上着重强化能力目标要求,从侧重掌握知识改为提高设计实践能力。
城乡规划研究型实践教学课程包含“城市规划原理”“住区规划设计”“城市设计”三门课。其中,“城市规划原理”48个学时,是建筑学专业基础课。“住区规划设计”56个学时、“城市设计”64个学时,都是建筑学专业必修课。三门课程均在四年级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和“住区规划设计”在第七学期开设,“城市规划原理”在前半学期、“住区规划设计”在后半学期,使得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城市设计”在第八学期开设,以形成较好知识衔接。每门课都包含基础理论知识概论和设计实践两部分,对重要理论进行详细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也能将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使得城乡规划类知识和建筑类知识有机融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
三门课教学实践措施如下:(1)“城市规划原理”坚持精讲基础理论知识,然后把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研究,到实地进行调研并总结,课上专题汇报交流内容,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深入研究某些问题,提高参与度,也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的形成、发展规律与理论,城市的用地分类与用地构成,城市的规模、功能、结构与形态,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城市竖向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历史街区,古建筑保护和城市更新等知识。另外增加了城市综合体、注册城市规划师案例分析等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研究方法,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考核方式从原来的闭卷考试变为专题研究评分。(2)“住区规划设计”紧密联系当前房地产市场实际,选择学校所在城市的实际案例,模拟设计院工作场景,“真题假作”。课程增设了社区调研分析、房地产项目策划和概念构思的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系统的、综合的详细规划研究能力。选择经济适用房社区、住区交流空间、住区道路交通系统等方向进行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住区环境理论的基础上,设计更具深度。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住宅群布局、公共设施布局、绿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统组织等基本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住区规划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3) “城市设计”课的题目选择教研室实际设计项目,增加了虚拟实际设计过程环节,组织模拟方案投标评审会,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汇报方案并回答教师、同学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方案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评判能力。教学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城市设计的阶段、城市设计分析的理论知识,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一套城市设计图。考核成绩中设调研报告、专项研究成绩,占总分数的30%。
四、结语
建筑学专业的城乡规划课程的教学核心目标在于使建筑学学生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城乡建设,从更多的视角、更高的视野去研究建筑。建筑学学科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社会及城乡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对建筑学专业城乡规划教育的研究也将不断深化。我们应积极探索不同时期的教学特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鸿雁.非城市规划专业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3).
[2]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建筑学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关键词:新常态;住区规划;存量设计
当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面临发展速度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转变等“新常态”。为适应我国城镇化“新常态”,住区规划内容以及规划方式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包括:跨学科综合发展、增量规划与存量规划的并存、社区发展等等,因此,如何认识和适应这种新常态,是今后一定时期内住区规划工作和发展的重点。本文拟通过分析传统的居住区规划教学存在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对传统的教学定位、内容和方式等进行相应调整,以期适应不断变化的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一、住区规划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局限
1.规范不合时宜
自2012年正式实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以来,相应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还没有出版,原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在结构模式、道路分级结构等方面已不适应时展需求。
城市发展速度在经过高速膨胀阶段后,土地资源日益短缺,用于住宅开发的用意相应也在减少。2002年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住区分成“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结构模式,已不适应土地资源现状。按居住区级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来推算,一个居住区级的用地约20公顷左右,但现在单个楼盘能征到此规模的用地的情况已不普遍。同样,按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的道路分级结构也存在不适宜性。这种蓝图式的规划结构对今日市场开发导向的商品房小区建设的指导和控制意义渐微。
2.重“增量设计”轻“存量设计”
目前,中国城市空间主要分为四种类型:(1)老城区中的街坊型社区;(2)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社区;(3)经济适用房社区;(4)商品房社区。在城市快速发展阶段,商品房社区占市场主导,属于增量规划,是教学的重点。但在质量效率集约型时期,老城区中的街坊型社区、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位社区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也是今后住区规划的中心,属于存量规划范畴。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快速城市化因重“增量建设”而轻“存量发展”,大量城市社区资产遭受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城市特色减少、活力降低、认同感淡薄和社区衰退。存量规划设计对旧住宅区功能提升、环境改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存量工作涉及的权力关系复杂,工作的方法以及内容与增量规划也有差别,需要多学科综合应用。从近几年的教学来看,不论理论教学还是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均以增量规划设计为主,设计任务书以新增地块为设计条件,未重视旧住宅区的更新与保护,导致培养的学生擅长于在白纸上描绘蓝图,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较严重。这是教学的缺失。
3.文化传承的缺失
文化承载着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地域性。而住区则是文化的重要的载体之一,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工艺技术、建筑材料等均能在住区中展现。但目前我国住区规划项目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较大。放眼各大城市,采用欧陆风格的楼盘比比皆是。虽有部分人士坚守本土文化,但却少之甚微。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已通过引导等方式让学生树立了传统文化传承的观念,但在真正做设计时却不能创新地继承传统文化,仅能简单模仿,实则失去了继承的意义所在。因此,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是教学以及学生以后工作的持续命题。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1.树立价值观,重视历史文化传承
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时值我国城镇化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集约型转型之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尤为重要。面对资源和环境双重威胁的转型之期,“英雄主义”的“蓝图”指引规划已不适应时展需求。当时期,树立公平和效率、生态指向、文化传承等价值观迫在眉睫。西方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对关注弱势群体、民主社会中的参与、文化和观念的多样化、职业品质等关注极多。对住区规划而言,价值观主要体现在服务对象的利益权衡、尊重历史、重视生态环境。住区规划要面对政府、开发商、业主三方服务对象,因此要正确认识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不平等性,关注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提出我国的城镇建设应“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记忆主要来源于场所物质空间。因此,在住区规划中对可利用有价值的建筑、道路、水系、植物等的保留和传承,是留住的可行方式。
2.增量规划、存量规划并驾齐驱
中国城市化水平虽已达到50%,但要接近70%的目标,城市化还有几十年的发展空间。这意味着住区数量增加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因而,增量规划仍是目前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同时,在城市空间面临紧缩的情况下,存量规划也成为住区规划工作的必然选择。
在增量与存量规划并存的多元需求下,在教学时,除了注重空间物质形态等层面外,还应关注公共政策、社会文化、经济利益等层面。
存量规划涉及不同群体利益,包括政府、社区居民、开发商,具有复杂的社会性。存在服务设施升级、产权利益分割、社区安全性与公平性、单位住房流转与人口流动等问题。在工作方法上也需要采取上下互动的协商式方式。在规划设计内容上也有别于增量规划。旧住宅规划设计主要针对交通、停车体系的疏导与增加、公共服务设施的增设与调整、公共活动空间的营造、住区景观环境提高、建筑改造等。存量规划是基于现状基础上的改造设计,因而需要掌握更详细的现状基础资料,设计也应具体到细部尺度。因此,需要学生在该阶段学习时,同时应有建筑和景观设计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旧住宅区改造的案例讲解。同时在调研环节,让学生走进不同类型的旧住宅区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
3.调整分级结构
根据土地供需条件调整住区规划结构。目前市场上住区增量规划占主导的为4公顷左右的楼盘以及15公顷以上的综合体。综合体多以科研、教育与住区功能结合,形式多样。以上规模已不适宜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的结构模式,可以用组团方式进行划分结构。相应的“居住区道路―小区道路―组团道路”结构也可调整为“住区主干路―住区次干路―住区支路―宅间小路”,其道路规模仍可采用规范数据。
三、教学方式的转变
1.理论联系实际
规划工作者只有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工作,获得大量调研资料,才有可能把握理解所要规划的客体对象,才有可能把握社会主体的真实诉求。不论是新增住宅区还是旧住宅区,均需要对其物质空间和社会空间进行全面的了解,实地调研尤为重要。调研分为两方面,一方面进入住区实地调研,另一方面对房地产市场调研。
住区实地调研就近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已建成楼盘。要求学生根据调研要求做好调研计划,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分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了解住区区位关系、居民的户外活动的行为规律及人口规模等。分析小区规划结构、用地分配、服务设施配套及交通组织方式。重点对住区道路交通系统规划、住宅类型及住宅组群布局、公共建筑的内容以及景观规划设计进行调查。调研成果要求每组出一份报告,报告包括以上调研内容。同时要求每人抄绘所调研楼盘的总平面图。
房地产市场调研主要是让学生参加学校所在城市每年举办的房产交易会,了解目前市场需求:包括购买者需求、开发商需求以及政府需求,为后面将进行的住区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
2.专题教学
针对目前住区规划的多元性以及人们对住区需求的多样性,传统的填鸭式、任务型教学具有很大局限性,已不适应现阶段对人才培养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上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菜单式专题型教学,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专题应囊括目前住区规划热点、主要内容,涉及社会专题和空间专题。专题教学采用两种形式:(1)部分专题利用现有资源聘请相关专家进行讲座式讲解。如老龄化与住区养老、旧住宅更新等特殊、热点议题。(2)学生在多个专题菜单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分组进行深入了解和掌握。社会专题涉及价值观、住区安全、住区邻里交往、住区便捷等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专题除涵盖传统空间形态规划内容外,还对绿色住区、住区场所感与归属感营造、住区道路交通及停车、住区噪声污染及防治措施等继续解决的内容强化。
专题教学提交成果根据不同选题类型,可采用能表达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图纸,也可采用研究报告、政策建议或多种形式结合。成果提交多样化,避免学生仅对物质空间规划与表现技法的重视,同时还引导其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表达。
总之,城乡规划教育应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注重时展需要。规划教育不能坐井观天,止步不前。职业教育应涉及当前以及今后的经济形态对城市社会的影响,并关注城市发展政策。我国2014年3月正式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对住区规划的影响意义深远。5月提出国家进入“新常态”时期,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新常态给城乡规划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存在机遇。住区规划职业教育应在价值观、知识结构、技能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在新型城镇化、新常态时期对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徐苗.从住区到社区:学科调整背景下对居住区课程的思考[J].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2]黄瓴.回归日常生活空间:基于社区的城市设计教学理念与方法研究.2014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
关 键 词 :城市 色彩设计 日本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人类的重要文明成果之一。城市色彩设计是将现代色彩学原理运用到城市规划中而产生的一门新的色彩规划研究学科。“城市色彩”(Urban colour)一语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对它的重视和研究是基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色彩混乱而展开的。①日本的城市化是在1869年明治维新后快速发展起来的,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日本发展成为强国之一。笔者有幸到日本做为期一年的艺术设计考察,对日本各城市的色彩有强烈的印象,并期望能对中国的城市色彩设计有所启示。
一、知错就改的东京
没有一个城市在形成的初期,就有一个完整而有效的整体规划。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规划而不得不多次调整的漫长进程。现在日本或西方的不少城市的特色感,特别是在色彩上,多是经过研究并细致调整后的结果。巴黎是较早开始城市色彩规划的城市,80年代更是将色彩规划作为政府条例颁布,其旧城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即使是必建的新建筑也尽量在色彩、体量和式样上与旧建筑统一,走进巴黎旧城会有置身中世纪的感觉。
东京在60年代为迎接奥运会的举办,到处大兴土木,在建筑上大量使用饱和色甚至是极色。不少人面对艳丽的建筑立面或玻璃幕墙,五颜六色的公交车和出租车,以及色彩迷幻闪烁的霓虹灯和广告,感到特别刺眼而头晕目眩、心绪烦躁。随着时间的流逝,曾经鲜艳的外墙颜色又很快褪色,城市因此变得污秽不堪。为此,不少人对东京的城市建设规划和设计部门提出了严厉批评,迫使日本官方在70年代初不得不设法纠正色彩上的偏差,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做出了整顿城市色彩混乱的决定,并委托都市色彩研究中心完成了《东京色彩调研报告》,后来该报告成为了东京城市色彩规划的蓝本。现在,有人提出了按奥运五色粉刷城市的“五彩北京”设想。笔者认为,这种为奥运会造气氛的想法可以理解,但做法一定要科学,东京就是前车之鉴。
二、留住历史的奈良
任何一座成功进行色彩设计的城市,必定要尊重自然地理环境赋予它的基本颜色,城市建筑的色彩设计尽量要与之和谐并适当进行对比。一座被蓝色海洋包围的城市,自然要区别于内陆城市的色彩。同时,任何一个有一定历史的城市,必定有一些历史文化积淀。
在日本的奈良,还有京都,建筑上因为承传了中国唐文化的特色,基本照搬了唐代的黄色琉璃大屋顶加红墙的土木建筑形制。今天的这两座城市,还完好地保存着拥有中国高僧鉴真像的唐招提寺、法隆寺等建筑。这些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建筑基本保持原样,至今还掩映在青翠的林木中间,显得特别的古意盎然,周围的新建筑也没有破坏这两座有着深厚唐文化色彩的城市,这是日本人自觉地对其精心呵护下的奇迹。在“二战”后期,美国实施对东京等城市的大轰炸中,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为这两座城市的完好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向盟军指挥官建议: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城市绝对不能炸,因为日本的古建筑不仅仅属于日本,也属于全人类,因此,这两座城市才幸免于难。
每座城市,因历史和风情的不同而对颜色偏爱有所不同,从而形成风格独特的城市色彩。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黛瓦、北欧的厚重和温暖等,这是不同城市的居民千百年来民族审美的结晶。这些城市的现代化扩展显然应该尊重其色彩传统,以延续其历史文脉。但是国内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虽然有的还是历史文化名城,不少有民族特色的街道、古镇因为旧城改造而丢掉了历史的颜色,即便有一两处古迹留存,也基本不成群落。
三、严格执法的大阪
日本并不是最早为城市色彩进行规划或立法的城市。意大利的都灵市,早在19 世纪就注重城市的色彩规划,这一做法得到欧美很多国家的效仿。从实践层面来看,越是发达的国家,出台的措施就越细致,执法也越严格,今天人们能够领略到欧美各具特色的城市色彩,有赖于这些法规和严格的执法。
在1918年,日本就出台了《城市规划法》,对城市的硬件环境(如交通、公共卫生、空气保护等)进行管理,但是没有具体涉及到城市的色彩;1968年《新城市规划法》开始涉及到城市景观的管理。与此同时,针对各自城市特殊状况的相关地方法令也相继出台,城市色彩的研究课题也相应在70年代展开,研究成果很快在城市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中得到运用,建立了一系列地区性的色彩控制法规。上世纪后半叶的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型建筑与传统景观的矛盾,以及城市色彩污染严重的现象,1981年日本建设部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对城市色彩进行规划,并编制《城市设计导则》规范建筑活动。2004年,日本又通过了《景观法》,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城市的建筑色彩及环境。
特别是在大阪,1995年出台了世界知名的系统色彩规划方案。②其主要方法就是在城市规划审批中增加了“色彩规划审批”专项。而这样的规定相当于拥有对建筑等行业的一票否决权。该色彩规划使该城市向着“水清、花香、草绿又充满历史、文化魅力的城市”的现代城市的面貌前进。从实际效果看应该非常不错,每年有近100栋建筑面积大、楼层高的房屋需要经过政府部门的审批和检查。③
结语
城市色彩系统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综合系统,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合运作,日本这方面走在了前面。城市色彩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具体反映,我们应该加以重视并认真研究。
注释 :
①张海兰,尚磊.城市色彩设计与色彩应用[J].城市,2004,1:49.
商业、住宅小区规划设计方案竞选任务书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二00三年八月
目 录
第一章 设计方案竞选邀请函
第二章 设计要求
第三章 技术文件
第一章 设计方案竞选邀请函
:
我公司邀请贵单位参加本公司商业、住宅小区的概念性规划设计方案竞选。有关方案竞选事项如下:
1、 项目名称:“
2、 任务书领取时间:即日起至2003年8月19日
3、 任务书领取地点:
4、 参选方案送交时间:2003年9月10日
5、 参选方案评审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6、 联系电话与联系人:
************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二00三年八月十五日
第二章 设计要求
一、 项目概况
1.1该项目的地块一宗位于***西路307号,面临江津西路,南对北湖路,西挨武德路,周边还有荆沙路和太岳路为依托,占地面积为132252.2m2;另一宗位于###东路196号,占地面积约为12998m2,具体用地范围详见荆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出具的规划设计红线图。
二、 规划设计方案设计依据
2.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2《**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
2.3《**市城市总体规划》
2.4**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2.5国家有关设计规范及荆州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6本规划设计竞选文件
三、 规划设计方案条件和要求
3.1规划布局要求
3.1.1统一规划,分期开发;小区功能组织合理,结构清晰,整合有序,空间布局有收有放,充分考虑沿街的景观要求。保留**西路307号地块东面的车间与仓库,其余地块上的所有建筑物全部拆除。车间与仓库所在的东侧地块统一规划为大卖场及配套的商业用房。在考虑组团时,现***三建公司的31亩用地,应做到分得出来,合得进去,充分保持小区的整体规划效果,也不影响项目的分期实施。在规划小区的总平面时,希望考虑原有绿化的合理利用。
3.1.2小区规划设计要突出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3.2 规划控制要素和指标
3.2.1见荆州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3.3交通组织要求
3.3.1小区道路规划设计要实现人车分流,互不干扰,满足消防要求。
3.3.2机动车泊位数不少于总户数的50%,非机动车停车库按规范集中设置。公建停车场按“二部”规定配置,公建停车位与住宅车库分别设置。
3.4公共配套设施的要求
3.4.1公建配套项目包括:居民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用房、天燃气调压站、变压电房等。
3.4.2地下人防要求:根据小区规划布局及本地相关政策。
3.4.3燃气:采用管道天然气。
3.4.4电:住户每户按8kw设计,公建按80w/m2。
3.4.5通信:光缆进小区。
3.4.6排水:要充分考虑到江津路的地势较低,荆州的雨水天气较多等因素。
3.4.7管线:所有管线均埋地敷设。
3.4.8 智能化:三表出户自动计量,具有防盗报警、可视门禁对讲、紧急呼救装置、红外线监控系统等。
3.4.9 垃圾收集袋装化,住宅楼内不设垃圾通道
3.5建筑单体要求:
3.5.1住宅布局合理,拼接原则上多层不超过4个单元。
3.5.2商品房户室比:
以110㎡—130㎡三房两厅双卫为主,90㎡左右的两室两厅一卫和复式160㎡—180㎡为辅,局部搭配130㎡—150㎡三房两厅两卫和180㎡以上的跃层。(见下页表)
3.5.3平面布置时应结合立面要求考虑空调机室外机组位置,既要注意立面美观,又要防止对邻居的干扰。
户型 户室比
90 m2左右 二室二厅一卫 15%
110 m2—130 m2 三室二厅二卫 50%
130 m2—150 m2180 m2以上跃层 三室二厅二卫 15%
160 m2—180 m2复式 20%
四、规划设计方案的成果要求
设计成果提供方式为文本及其他表现手段。其成果方案的深度是评定设计成果的重要依据。在设计中,要以现行国家有关规范、标准为基础,要求提示如下:
4.1综合说明书
4.1.1总体方案说明:包括规划设计指导思想,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设计特点与建筑风格,主出入口的布置和形象,小区的空间形象及标志性建筑,建筑环境、造型、色调等设计说明;
4.1.2交通组织、绿化等说明;
4.1.3总建筑面积、建筑占地面积、建筑高度、层数、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化覆盖率、地面停车场(汽车、自行车)等技术经济指标;
4.1.4 水、电安装接用量估算及整个工程造价估算
4.1.5 文本要求规格:纸张幅面为a3(297mm×420mm)大小,数量为10份(一正九副)
4.2区位图、现状图、总平面图、沿街透视、道路规划和绿化系统规划图
4.2.1反映整个项目的建筑群体空间关系;
4.2.2反映建筑、道路、广场、水面及景观小品的相互关系;
4.2.3小区内的交通组织、道路设计;
4.2.3用地分析;
4.2.4部分单体的平、立、剖面图。
4.3展板要求
4.3.1总平面图与沿街透视图均为彩色效果图;
4.3.2规格要求:0号图板
4.4其它
4.4.1上述资料附电子文件一套。
五、规划设计方案的时间要求
5.1参选方案送交时间
2003年9月10日
5.2参选方案评审时间、地点
另行通知
六、规划设计方案的评审和奖励办法
6.1评审办法
6.1.2参选规划设计方案,由荆州市规划局和业主组织有关专家组成评选小组,对参选方案进行评议,根据评议小组的参考意见由业主选定中选单位。
6.1.3参加竞选的规划设计方案,版权归业主单位所有。在下阶段设计中,可在中选方案的基础上,吸收其它规划设计方案的优点进一步完善。
6.2奖励
参选的有效竞选方案由业主支付费用,标准为:中选方案支付6万元(须完成修改),其它方案支付补偿费2万元(若达不到上述规划设计方案成果要求的均为无效竞选方案,业主将不予支付补偿费)
七、其它事项
本规划设计方案任务书不详之处,由小天鹅(荆州)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第三章 技术文件
一、 **市城市规划管理局规划设计条件通知书
二、 地形图
2.1蓝图两张
2.2电子地形图软盘一套
关键词:互动式;成绩评定;居住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303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现有考核方法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的典型内容,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的规划设计类课程学习。在成绩评定上,它不像有些学科那样有着非此即彼的明确答案。同一个设计方案,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主要依据评价者对设计作品的主观感觉和理解来确定。因而设计成果的考核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要尽可能地使考核成绩公正、合理,完善成绩评定方式尤为重要。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方法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设计成果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考勤(5%)、学习态度(5%)、调研(10%)、草图等作业(10%)。设计成果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尽管这种成绩评定方式的内容相对多元化,但评价的主体仍以教师为主,略显片面。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新思路
成绩评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掌握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发现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关注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情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价值取向应体现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
依据亲身体验,学生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成绩评定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趣,着眼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活动
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重要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做方案的基本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边设计、教师边指导。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
(三)教学方法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中,引导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的成绩评定,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自由度,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得以体现。评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且允许学生有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同时也需要制定一定的评判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互动式成绩评定的构建
(一)互动式成绩评定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在现代教育中成效显著。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的价值取向,在成绩评定中采用互动式评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成绩评定之中。互动式成绩评定包括师生自评、互评和共评。“三人者,必有我师”,在相互的交流和评价中,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二)互动式成绩评定的方法
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主要由考勤、调研、方案设计过程和正式成果四部分组成。
1.考勤
考勤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10%。考勤成绩的标准是按时100分,旷课0分,迟到早退50分,请假80分。教师可3-5次进行点名抽查,其余的考勤由各小组组长进行统计和记录,在学期末由教师和各小组组长计算每个学生考勤的平时成绩,即为每个学生的考勤成绩。
2.调研
调研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10%。调研阶段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5人。小组派出一名成员进行调研报告汇报,教师评讲,根据调研成果质量教师给每组评出一个分数,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多少评出小组成员分数;同时,教师也要给出一定的评分标准,其分数的高低应在教师评出的分数上下浮动10分,把所有的分数统计后,去掉一个做高分和最低分,所得平均成绩即为每个学生的调研成绩。
3.方案设计过程
要求每位学生都做方案设计,其成绩按100分计,约占总成绩的20%。方案设计过程分为一草阶段(占方案设计成绩的40%)、二草阶段(占方案设计成绩的30%)和草图深化阶段(占方案设计成绩的30%)。
一草阶段花费的时间较长,要求每一位学生针对任务书和调研情况,画出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图、小区级道路系统,并讲出该方案的设计理念、功能定位、初步构思方案。教师对此进行讲评,合理在什么地方,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其他学生也可以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凡是参与讨论的学生在成绩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提出在一草阶段的关注点,各个学生给自己和其他同学打分,教师也会给出分数,成绩浮动的范围在教师给出的成绩上下15分,把所有的分数统计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所得平均成绩即为该学生的一草成绩。
二草在一草的基础上,完善住宅、公共设施的布局,深化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和景观组织。正草在二草的基础上,核算用地平衡表和经济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满足任务书的规划设计条件。教师给出评分标准,每个学生给自己和其他学生进行打分,有争议的分数,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决定分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分数的认定。
4.正式成果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最终成果按100分计,占总成绩的60%,所占分量较大。一方面作为该课程的存档作业,另一方面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成果的表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一是小区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包括总体布局、住宅布置、配套公建、道路交通、绿化系统以及市政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设计是否合理(70-80分);二是制图是否规范、细致,符合制图的相应标准(10-20分);三是图面表现整洁美观(5-10分)。教师和学生依据上述三个标准进行打分,最后统计出每个学生的所有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所得平均成绩即为该学生的正式成果成绩。
5.成绩核算
最终成绩由考勤(10%)、调研(10%)、草图(20%)和正式成果(60%)的成绩组成;每个学生的考勤、调研、草图、正式成果成绩由各小组组长配合教师统计核算。
四、结语
一个对成绩没有合理评定标准的教学过程是不科学的。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是一项特别复杂的教育活动,尤其是设计课成绩评定,不仅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透明,还要严格遵守教育规律,规范、科学、合理地进行成绩评定,使其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参考文献:
[1]张立燕.设计类实训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86-87.
[2]刘新春. 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07(3):55-56.
[3]孔俊婷.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评价体系研究[C].社会的需求永续的城市――2008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101-102.
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经济转型现象,是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已将“城市化战略”列入发展规划,作为21世纪中国实施迈向现代化第三步走的重大措施之一。毋庸置疑,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非常巨大,但在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城市生态难题随之而来。
在经济与环境这个天平上,如何平衡两者的关系正成为决策者们面临的难题。而如今,当人们习惯了被废水、废气、噪声等污染因素充斥着的生活的同时,一个新的环境污染源已悄悄降临,这就是色彩污染。
色彩污染源于对色彩的不科学利用
在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建设中,色彩是城市管理的有效手段。它美化着城市,营造着文明的氛围;它美化着人们的生活,也丰富着人们的心灵。色彩可以使城市多姿多彩,也充盈着生机和活力。绿色的梧桐树,五彩缤纷的花卉,淡雅的高楼,色彩绚丽的衣着,使城市充满高雅的文化气息;色彩可以反映一座城市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色彩中能听城市现代化的脚步声。科学和智慧的利用色彩,能帮助我们传送信息,营造氛围,美化环境,进而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色彩是建筑的语言,城市色彩又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城市景观和城市形象的综合体现,是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
同时,我们也不可回避的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对色彩的不规范、不科学的使用,造成的色彩污染已经显现。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在城市建设中各种新材料、新涂料的盲目使用,将城市涂成色彩斑斓的“大花脸”,使城市既失去鲜明的个性,又切断了历史文脉,色彩污染直接影响到的是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城市色彩没有统一规划,导致上述现象的出现。色彩使用不科学而造成的色彩污染正呈现集中爆发的态势,所以又很多专家也在呼吁对色彩利用出台相应的法规来约束,以改善目前盲目利用色彩而造成的色彩污染现状。而早在2004年召开的色彩产业现状与未来发展研讨会,就已经将色彩污染提到了议事日程。作为中国色彩事业的权威机构――中国流行色协会最近几年也在普及色彩科学、规范色彩规划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成效显著,但要在全民意识上达成共识,仍然需要社会各行业、各部门来携手合作。
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面对城市“色彩污染”的呼声日渐趋高,如何管理好城市色彩,作好规划与设计,成为摆在城市设计者、城市规划者和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要遵守色彩设计的“规范”,要对色彩设计加以“限制”,制定景观法以及编制在法律意义下的导则、指南等似乎为我们指引了一条阳光大道。城市是人类聚居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形式,是物质和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体。在当今城市发展中,严峻的城市环境带来的物质损失、精神伤害让我们对色彩开始重新审视,面对这柄双刃剑,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优势而免受其害值得我们思考。
有两张面孔我们无法忘怀,那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
――谚语
城市色彩污染带来的担忧
城市建筑色彩的构成和建筑物的外观色彩是影响城市景观的主要因素。美丽的城市离不开色彩的构成,色彩的构成与周围景观的协调可以使居于其中的人们感受到城市的舒适和美丽。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能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带来愉快的视觉享受。
中国流行色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勇表示,色彩本身是没有美丑之分的,所谓色彩美,完全建立于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环境的搭配上。提及城市色彩,很多人会错误地认为,建筑要用各种“最美”的颜色来装饰和装扮。实际上,人们视觉认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现的地方的不对,或搭配的比例不协调,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梁勇副会长表示,目前中国城市建设中最严重的问题,并不在城市色彩上,城市色彩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也不在色彩本身,关键是城市规划。由于对新建筑的体量、高度、风格、质料及环境协调等方面缺少严格控制,许多超大体量、超高层楼拔地而起,伪古典风格与现代、后现代风格建筑并肩而立,这都给城市风貌造成了致命的、难以愈合的硬伤。可以想见,如果一座给城市带来色彩污染的建筑矗立起来,我们将面临两难的尴尬境地,拆除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放任不管其给城市造成的影响将会持续数十年。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上的损失我们都是受害者。
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色彩污染问题也不是直到今天才出现,那么,这些后遗症显然更不是单纯靠城市色彩设计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制定色彩规划,使某些杂乱无章的建筑在现有的情况下,尽量在色彩方面获得统一性。
城市色彩规划是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所关注的问题。我国城市在超高速发展及扩容过程中,由于规划失控,忽视城市色彩,使某种“显富、摆阔、攀比、争强”的“暴发户”文化在城市建设中蔓延开来。而直到今天,当我们品尝到了城市色彩污染带来的苦果后才开始重视色彩问题起来。
城市色彩污染的一大根源是色彩的商业化运用,突出表现在新建筑色彩话语霸权的争夺、色彩杂乱带来的视觉污染等等。对此,中国建筑师学会的布正伟从建筑师的角度,提出了清除城市色彩视觉污染的措施。他认为,面对城市色彩问题,我们不仅要从现代环境艺术理论方面去提高,而且,更应当强化我们在城市建设中的务实精神。
当色彩在城市中的使用达到无序的状态时,自然而然就会对人产生伤害。色彩作为视觉传达信息的重要因素,能表达情感,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情绪、精神以及行动反映。色彩的调制与运用得当,可以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增添美感,还能有效地缓解肌体疲劳和心理压力。
色彩直接影响着精神,色彩和谐统一的关键在于对人类有目的的启示激发。
――抽象表现主义大师康定斯堪
规范对色彩的利用是众望所归
中国流行色协会建筑与环境色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缪维认为,城市环境色彩污染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讲究艺术规则,违背色彩科学;二是广告泛滥,严重污染人文环境;三是交通色彩标志全国不统一,不利于交通执法;四是灯光工程盲目上马。
色彩是城市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和谐的城市色彩给人们在心理、生理上产生良好的影响,相反,杂乱的城市色彩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存质量和居住环境。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崔唯以北京城市建设为例,指出由于缺乏城市色彩建设规划而带来的负面效应,不受限制的色彩规划正在蚕食着古都风貌,造成致命的、难
以弥补的破坏。同时长期生活在色彩污染的环境中,会严重影响身心健康,破坏生活质量。
在规范城市色彩的问题上,日本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上世纪70年代初,日本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新型建筑与传统景观的矛盾,以及城市色彩污染严重现象,东京市政府在有关专家的建议下做出了整顿城市色彩混乱的决定,并委托都市色彩研究中心完成了《东京色彩调研报告》,后来这份报告成为东京城市色彩规划的蓝本1981年日本建设部提出了“城市空间色彩规划”法案,以立法的形式对城市色彩规划、设计作出规定:2005年6月,日本《景观法》实施,为世界城市色彩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手段,也为景观色彩管理与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了一个成熟的借鉴与参考。
针对城市建设出现的色彩问题,专家们呼吁城市色彩环境需要立法。最近,长沙市在整治城市色彩污染问题上又推出举措,为了清除有碍观瞻、影响市民身心健康的“色彩污染”,建设宜居城市,长沙市将“暖色系红橙色调”定为城市色彩。从5月1日开始,长沙新建筑物违反色彩规划将不能通过竣工验收,现存的建筑不规范颜色,也面临限期整改。对长沙为城市设定色彩基调之举,业界很多专家认为,在城市管理者从体量、高度、风格上统一城市建筑很困难的现实背景下,制定色彩规划是建设“宜居城市”的有效途径。而确定城市色彩基调来治理视觉污染,后期严格管理则更关键。
面对日趋严重的色彩污染,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始行动来。北京市政府早在2000年就曾颁布《北京市建筑物外立面保持整洁管理规定》,在去年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中,北京奥运会科技委员会将色彩列为奥运科技中的重点项目,并组成专门机构,对色彩进行调研、规划、设计和整改,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和谐、美丽的新北京。此外,哈尔滨、上海、深圳、青岛、武汉等城市也纷纷行动起来,把色彩设计列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举措将会让我们居住的城市更加舒适、惬意,人居环境质量也将不断改善和美化。
在眼睛的世界里,色彩是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只要有光的地方,就有五彩缤纷的色彩。色彩,这一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如何利用好、规划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为我们服务,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共同投入到创造宜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工作中来。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想了解一下关于农村的养老情况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养老调研报告,欢迎查阅。
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范文(一)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始终处于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边缘,农牧民游离于社会的保障网外,他们的生、老、病、死基本上由个人或家庭来承担。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非农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牧民也同样面临市场风险和程度同等的生活风险,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大大提高,而目前以城乡属性分层社会保障的做法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建立和完善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本文仅就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全区参加“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农牧民人数约有85万人,还不到全区农牧业人口的7%,而90%以上农村牧区人口的老年保障,几乎全部依靠家庭保障。而随着城镇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牧区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现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农村老年人赖以养老的主要模式受到挑战
一是农村牧区人口的老龄化日趋严重。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xx年底,农村牧区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的比重为6.2%,预计到20xx年前后,农村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将比现在高出2—6个百分点。
二是农村牧区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牧区家庭结构出现了小型化的趋势。据抽样调查统计20xx年农村牧区家庭户均人口下降为3.72人。家庭小型化使农村牧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压力增大。这种压力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供养,另一方面是与父母分开居住,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三是土地养老功能弱化。后,农牧民拥有了土地使用权,但没有所有权。这不利于农村老年人利用土地所有权的置换为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由于土地比较收益不断降低,土地在农牧民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进一步降低了土地的保障功能,农牧民难于完全依赖土地实现养老保障。
四是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的增强,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弱化了家庭的内聚力,也淡化了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的传统观念。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发展滞后,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单一。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方案中确定的缴费原则是:“坚持资金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支持。”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根本无法兑现集体补助和国家给予的政策支持,绝大多数普通农牧民得不到任何补贴,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强制性储蓄和鼓励性储蓄。既未体现“社会保险”,也未体现“社会共济”,名不符实的“养老保险”使农牧民难以接受和认同。
二是保障水平低。民政部门实施的《基本方案》考虑到农村牧区发展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农民交纳保险费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2元、4元、6元、8元……20元10个档次缴费。但是由于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普遍水平低,家庭生活困难,再加上农牧民对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乏信心等原因,大多数地区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保费最低的档次。这样低标准、短周期的资金周转难以达到养老保障作用。
三是体制不顺,管理混乱。从目前已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地区的情况看,农村社会保险机构只在县级以上才设立,乡镇还没有健全机构,行政村也没有设立代办员,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还出现了个别违规操作的挪用和挤占行为。
四是经费短缺,工作开展困难。根据《基本方案》规定允许从基金中提取3%的管理费来弥补业务经费的不足,很多经办部门就是依靠这笔费用来维持日常的业务工作。而在实施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同级财政从未划拨过农保工作的专项经费,致使工作开展的难度加大。
另外,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牧区大量集体土地被征用,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失地农牧民和进城务工农牧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失地农牧民,由于征地的安置补偿机制不健全、社会保障缺位,其中相当多的人成为“无地、无业、无社会保障”的“三无”人员,直接影响了被征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失地农牧民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比下岗工人问题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给于更多地关注。
二、建立和完善我区农村牧区养老保障的政策建议
1.提高对农村牧区养老问题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性的认识。这主要指各级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农村养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决不能将养老仍然看成是一家一户自己的事情。老龄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家庭养老势单力薄,难以为继。我们必须对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保持足够清醒的认识。多年来将老年社会保障视为城镇居民的专利,这不符合社会保障的公平价值原则,这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思路相背离。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建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存在问题、潜在危机,万万不可持无关紧要的态度。
2.巩固和完善家庭养老机制。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与传统大家庭和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相联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老年人最感舒服的一种方式。虽然现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家庭养老受到严峻挑战,社会养老成为现代必不可少的养老方式。但是家庭养老并不是就要消亡,相反,它还是一种很重要和最主要的养老方式。这是由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我国目前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国家不可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养老方面,而且,中国人传统的亲情养老,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也无法取代。因此,家庭养老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会被社会养老完全代替。在目前我们应积极培养、发展和完善它。要积极建设和宣传新的养老观,鼓励和支持签定养老协议书,充分发挥老年协会组织对强化家庭养老的重大作用,加大执法力度,对不赡养老人的子女严格执法等等。
3.坚持因地制宜与自愿的原则,避免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的“一刀切”。我区地区差异大,受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承受能力、保险意识等方面的制约,短期内让农牧民普遍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条件不成熟。要避免强迫农牧民参加的做法,杜绝“好心办坏事”。因为这不仅增加了农牧民的负担,而且也不可能持久。只有坚持自愿原则,并通过政府补贴、集体补助与政策引导,才能使这项工作健康持续地运行。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搞,以点带面,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逐步推进。
4.继续探索多种形式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从目前的农村牧区情况看,单凭任何一种保障都不能承担如此重任,必须多种保障手段综合运用,这才是解决农村牧区社会养老的有效途径。应当允许各地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保障制度。20xx年我区将全面启动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是为收入难以维持农村牧区最基本生活标准的人群而建立的社会救济制度,克服了传统的社会救济制度存在的救济范围窄、标准低、随意性大的弱点,使社会救济有了普遍的适应性。农村牧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无疑是对农村牧区养老的有力补充,对此各地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落实资金,尽快把农村牧区低保工作全面推进。20xx年国家将我区列为全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试点省区,参加试点的11个盟市、98个旗县,共有9342人领取了奖励扶助资金。对此各地区要予以高度重视,通过农村牧区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来提高农村牧区养老的保障能力,由于我区各地区财政收支状况各不相同,对此各地要认真落实资金,本着实事求是、合理负担的原则,划分地方各级财政资金分担比例,建立奖励扶助资金发放的安全快捷通道,坚持资金封闭运行、社会化发放的原则,确保资金到户到人。
5.切实做好失地农牧民养老保障工作。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将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被征地农牧民养老保险实施办法,确保被征地农牧民的合法权益。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被征地农民,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被征地农民不同年龄段,制定保持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的办法和养老保障办法。对符合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应按规定纳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有条件的地区可将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参保范围,通过现行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其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对城市规划区外的被征地农民,凡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要按有关规定将其纳入相应的保障范围。没有建立上述制度的地区,可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提供必要的养老,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当地的社会救助范围。
农村养老的调研报告范文(二)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已经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大陆总人口数已达13.39亿,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26%,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为了解决各种复杂的老年问题,国家颁布了许多社会福利政策,目的是不断地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使老年人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靠。根据这一问题,本公司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抽样调查,以北京和上海两大城市为例,共有706份问卷,其中北京市有403份,上海市有303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有关养老问题的真实状况:
1、是否担心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
担心和不太担心可以说是各占一半,有将近43%的人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有所担心,57%的人不太担心或尚未考虑养老问题。从所获得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大城市,人们对自己今后的养老问题并不是很担忧。一是北京上海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完善,医疗卫生设施更发达;二是北京上海的养老机构非常多,并且有完善的养老保障制度做后盾;三是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要面对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譬如说房价问题)比较多,因而养老问题属于次要;四是北京上海适合年轻人打拼,许多年轻人选择年老后退居二线城市。
2、选择的养老方式
在这一问题上,选择有子女抚养的居家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及公立养老机构占多数,也有少部分人选择其他的养老方式。总体而言,养老方式的选择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各种各样的养老方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可见,人们对未来的养老有了更新的认识,不再死守着家庭养老和养老院等单一的养老概念了。同时,随着北京上海等地社区服务中心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更加丰富精彩。
3、赡养老人的意识
当今的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不但要考虑自身职业的发展,还要顾及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生养小孩赡养老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根据数据显示,将近一半的人不愿意把老人送进条件较好的养老院,尊重父母意愿的接近30%。被问及自己未来赡养老人的压力时,有36%的人认为压力大,25%的人认为压力较小,37%的人选择没什么压力或没考虑过。可见人们赡养老人的意识日渐淡薄,许多人不愿意负起赡养老人的责任,认为赡养老人会加重经济等各方面的负担。由于计划生育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多,“4+2+1”模式的家庭越来越多,所以人们将面临经济上、时间上等诸多的养老问题。同时,人们对赡养老人的概念也比较模糊,赡养老人不是只把老人养活,二是要悉心照顾老人,周到的考虑老人物质精神上的各种需求和需要。近年来,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寂寞是不可想象的。许多空巢老人并不缺少物质上的东西,而需要在精神上给与帮助和照顾。而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但没有赡养老人的意识,甚至还出现了啃老的行为。
养老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民生问题,而养老问题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虽然国家一直在加强社会保障方面的工作,但效果并不是很明显。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适当延长事业、企业单位人员的退休年限,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2、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使老年人的身心更加健康,鼓励老年人继续为社会服务。(如:国外的空姐都是年龄大的人,香港的出租车司机老年人居多。)
近日,在湖南省政府召开的新闻会上,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方先知透露,因为供地率不达标,长沙、株洲已经暂停新增建设用地审批。近两年来,“供地率”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作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的核心指标,这一专业名词的神秘面纱正在慢慢揭开。
供地率考核成为促节约“杀手锏”
土地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土地供应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房地产市场建设乃至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自2003年土地参与宏观调控以来,土地供应在调整产业布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供地率,即供地面积与批准面积的比率,是衡量地方政府土地供应效率、集约节约用地程度的一项关键性约束指标。”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地产管理处处长王宽苏为记者做了“名词解释”。他说,国土资源部2008年下发《关于部署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84号),明确了对各地供地率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对未按规定及时上报信息或发现虚报、瞒报的,将暂停受理该省用地预审和用地申报。省政府也分别于2007年、2008年、2011年下文对供地率提出要求。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行批地与供地挂钩”的考核政策,对前三年及当年土地供应率未分别达到80%、60%、40%、20%的市州、县市,暂停受理其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申请,并相应扣减其下一年度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而在前不久召开的2014年湖南全省地产管理工作会议上,供地率考核内容进一步具化,考核年期为2010、2011、2012、2013年,达标率分别为90%、80%、60%、40%。会议还强调,对批而未取、批而未征、批而未供、批而未用、未按期开竣工土地面积较多的县市进行实地督办和通报。
此外,从2011年开始,供地率考核就纳入了湖南各级政府绩效评估范围。在上述提到的新闻会上,方先知介绍说,对各个市州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绩效考核,达不到供地率的,影响负责人当年的绩效考核,实行扣分制度,并停批建设用地。
供地率低下成因错综复杂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期,各项建设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旺盛,每年建设占用耕地达几百万亩,这为耕地保护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同时,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还较为低下,粗放利用甚至闲置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这一情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指明了以节约集约用地来破解保护耕地和保障发展这一矛盾的出路。”国家土地督察沈阳局局长崔岩在研究供地效率分析及对策时撰文指出,“土地批后供应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率的关键环节,土地审批供应及时、土地资源及时配置到用地者手中,必然会加快土地利用速度,反之就会造成闲置浪费。”
实际上,造成供地率低下即批而未用问题的原因有不同方面和多个层次,比较复杂。综合湖南、东北三省等地调研报告发现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审批环节多,程序繁杂,时间过长。一般建设项目从初步意向到正式立项,从选址到征地和供地,需通过发改、建设、规划、环保、林业等多个部门,审批手续多,工业项目环评、立项等手续办理时间长,导致土地成交后迟迟不能签订出让合同;经营性用地需采取招拍挂方式,供地周期较长。
二是部分项目征地难度大、周期长。主要是一些旧城改造项目和城中村改造项目征地拆迁补偿不到位,造成供地困难。部分区域被征地农民攀比情况严重及征地拆迁历史遗留矛盾多等原因,有的建设用地项目征地难度大、周期长,导致供地迟迟无法进行。
三是城市规划调整,影响供地手续完成。由于地方年初预测年度用地时间紧、难度大,未对拟用地地块进行勘测定界,造成实际用地时与国家批准的面积、位置、地类、权属存在误差。同时,由于与相关部门的报批前期沟通不够,用地审批时间过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方案及实施方案批准后,部分区块因相关规划调整和用地条件发生变化,无法供地,造成计划指标浪费。个别地方还存在政府换届后,对城市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导致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发生改变,影响项目供地。
四是项目资金不到位,征地拆迁进度缓慢导致供地率低。土地征收和农转用手续报批后,因项目资金短缺或没有及时到位,导致没法启动征地拆迁工作或征地拆迁进度缓慢。在未供地项目中,因该原因造成的征地率、供地率低的项目也较多。
此外,对已批已用土地网上录入不及时也影响了供地率的提高。
供地率提高促推集约用地
据了解,在近几年国土资源部的用地审查中,供地率信息是审批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重要参考,不得不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针对供地率不高的现状,湖南自2011年开始重点抓批而未用土地的整改清理工作。
一是加快批而未用土地处置,强化定期通报制度。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督促各地按照节约集约用地、保重点保民生的要求,采取“调整区位或改变用途盘活一批、完善手续补办一批、严格执法查处和收回一批”的处置思路,落实整改措施和盘活利用方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是科学制定供地计划,加强计划实施管理,协调批次报批的时间和供地的时序。做好城市用地的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供应,优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将经营性用地统征储备和重点项目“点供”结合,加快土地征收、前期开发和供地速度,促进土地及时供应。
三是各地加强工业用地前期项目预公告、资料准备、资格审查等工作,在“先定地”的基础上引进好的项目,使批次报批提前,从而提高供地率。对因城市规划调整、意向用地者无法落实投资等原因造成土地无法利用的,按照规定的范围、条件和要求进行区位调整或改变土地用途。做好征地补偿安置工作,推进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建设,将保障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权益有机结合。
四是各地加强相关部门的联动机制建设,将土地供应作为重要闸门,对招拍挂公开获得的土地不需再进行项目立项和规划选址审批,将配套的服务设施建设与土地供应同步规划、同步推进。
以促进全市农村个私经济发展为总体要求,以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总体目标,以发挥工商职能为重要手段,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工作举措
(一)营造氛围,鼓励创业
1、6月份,结合纪念《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颁布2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颁布19周年,在我市主流新闻媒体上开辟专栏、专访、录制专题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个私经济发展历史,现阶段全市个私经济发展情况。此项工作由个、个私协、办公室负责落实。
2、将8月份定为个私经济发展“集中宣传月”。各直属局、分局要以所属基层分局(所)为主要阵地,以定片驻乡干部为主要工作对象,向农民大力宣传党和国家鼓励支持个私经济发展的政策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市场经济观念,支持农村剩余劳动力兴办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
3、逢春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以及每年毕业生即将毕业之际,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邀请函、上门拜访等多种形式,加强与外出经商打工人员和在外地就读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的联系,鼓励他们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作贡献。对于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帮助他们协调解决。
4、4月初开始,围绕“发展农村个私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县(区)开展专题调研活动。调研报告将从阐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和发展农村个私经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入手,深刻分析现阶段我市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机遇,继而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特别是结合工商职能提出促进全市个私经济发展的建议。该项工作由个牵头负责,8月份左右完成。
(二)优化服务,支持创业
1、年检和贴花验照期间,对于农村集贸市场等个体户集中区域,提前张贴通知,集中为个体工商户办理验照贴花手续;对位于边远村组的个体户和企业,要主动进行电话预约,带齐资料,上门为他们办理年检和贴花验照;对于部分冠省、市名的企业,要主动指导、帮助他们向上级工商部门申报年检材料。
2、结合第七次全民创业调研,由法制部门牵头、个私监管部门配合,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培训,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培育和规范农村市场,拓宽农副产品流通渠道,加快推进农村市场升级改造。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培育和规范农村市场作为搞活农村流通,实现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继续实施市场标准化管理,大力指导农村市场开展“星级文明市场”达标创建活动。认真贯彻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农副产品市场建设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引导、督促农村市场开办者加强对农副产品市场尤其是棚顶市场硬件设施的改造力度,完善农副产品市场设施,提高农村市场服务能力。积极培育农副产品连锁、零售及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市场标准化管理和文明诚信市场创建活动,强化市场开办者第一责任人意识,不断提升农村市场运行质量。
(三)落实政策,保障创业
1、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都允许农民开办个体工商户或私营企业;对于农村流动小商小贩、农民在集贸市场或者地方人民政府指定区域内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的,一律免于工商登记;在全市所有基层分局(所)实行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登记制度,方便农民就近到所在地基层分局(所)办理个体营业执照。
我市的地质环境整治工作始于。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国土资源厅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国土资源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省人大常委会关于限制开山采石的决定》、《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政策,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环境保护入手,创造条件逐步开展地质环境整治工作。
近期我们先后到九里区、经济开发区、贾汪区、新沂市等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现场进行了实地调查,并结合原来掌握的资料和当前工作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地质环境现状
从开始,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市露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城市规划区及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基本查清全市地质环境现状。
1、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种类有岩溶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和崩塌滑坡灾害等。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城区地面建筑密集区,受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过量开采影响;采空地面塌陷分布于煤矿、石膏矿、铁矿区,由于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引发;崩塌滑坡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因开山采石和道路切坡引起岩体边坡失稳。据调查,全市各类地灾隐患点、危险点129处。
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双重影响下,来我市共发生小型地质灾害23起,其中地面塌16陷起、崩塌滑坡7起,没有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70万元。
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引发大量矿山环境问题。全市采煤塌陷地面积达32万亩,煤矿、铁矿开采、加工、洗选过程中形成的废水、废气、废渣(煤矸石、粉煤灰、煤尘、煤泥等)占用土地、污染环境。长期以来的有山就开,导致全市大大小小的山头上分布有939个采石宕口,山体原有地形地貌和林木植被遭到破坏。特别是在城市规划区、自然风景区、铁路、高速公路及国道两侧,实行禁采后遗留下来的废弃采石宕口,对环境景观影响较大。
二、地质环境整治工作的进展
1、完成地质环境专项规划编制。《市城市规划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市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实施,以此指导地质环境整治工作。
2、基本建立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制度。一是《关于进一步规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的通知》,明确保证金收缴范围、标准、程序和时限要求,将缴纳保证金作为办理采矿许可证的前置条件,规定了新办矿山企业不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办理采矿登记手续、已取得采矿权的矿山企业未缴或拖欠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年检等管理措施。截至底全市累计收缴保证金1055万元。二是制定《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部、省财政补助经费项目的支持重点、申报程序、项目监督和资金管理等要求,为废弃矿山治理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发出“关于加强露采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强化矿山环境管理。实行新设开山采石采矿权的矿山环境保护审查,按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禁止在完整山体和林木植被覆盖较好的山体新设采矿权,避免产生新的矿山环境问题。督促在采矿山增强矿山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矿山环境保护承诺和恢复治理义务,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措施,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
3、废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工作取得进展。几年来我市共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项目9个、经费2150万元。其中:新沂市马陵山关闭矿山治理项目已经完成,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竣工验收;铜山县皇姑窝、新沂市陆庄一期废弃矿山治理已经完成,等待验收;铁矿集团西马山采区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90%;九里山襄王路口、贾汪大吴虎山口治理项目正在施工;新沂陆庄二期、铜山大刀山、九里区大孤山治理项目即将启动。
在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项目带动下,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也开始投资废弃矿山治理。两山口废弃矿山治理被列为48项城建重点工程之一,亚美房地产公司投资200多万元进行边坡治理和场地平整绿化,由于治理效果不明显,市财政又投资850万元对两山口废弃矿山进行治理,采用台阶式挂网喷播技术,治理岩石边坡约1.7万平方米,有效地改善了新老城区结合部的山体景观。有关县(市、区)国土资源局也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开展了铜山县三堡洞山、睢宁乔山和汉画像石馆新馆后侧边坡治理等废弃矿山整治试点。“陡峭悬崖下建起小学校”经媒体报道后,日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205万元,委托香港东阳绿化有限公司采用台阶式挂网植生技术、鱼鳞坑植生技术,对铁刹山4200㎡的岩石边坡进行 综合整治,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美化小区环境。
4、地质灾害隐患得到治理。贾汪区东大洼耐火粘土坑塘渗水危及韩桥煤矿井下安全,为此贾汪区会同矿务集团投资113万元进行防渗治理。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投资400多万元对办公教学楼后侧的洞山西坡进行爆破削坡,清理危岩5600m2;利用山势建成攀岩场地。鼓楼区实施天齐南路拓宽改造工程,有效消除山体崩塌隐患。
5、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开始启动。九里湖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全面推进,九里区完成投资1.4亿元,建成了800亩东南湖和1700亩西湖,水景景观区初见规模。贾汪区投资5100万元实施小南湖扩建工程,因地制宜地整治采煤塌陷地,建设生态景观公园。社会资金投入近万元,对市区三环西路西侧、废黄侧的亩采煤塌陷地进行综合治理,初步建成桃花源休闲旅游度假村。
三、存在问题
1、历史欠帐多,整治任务重。一是全市禁采区(带)内有废弃采石宕口464个,岩石面积约200万m2、废弃地面积约670万m2。二是据初步调查,常年积水、不适宜复垦的采煤塌陷地约5.6万亩需要进行生态修复。
2、治理资金需求量大,经费筹措难,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初步估算,464个废弃采石宕口治理约需经费8亿元;常年积水的5.6万亩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整治约需经费20亿元。
地质环境治理注重的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投入大,见效慢或经济效益不明显,因而社会公众参与度低,投资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的积极性不高。仅仅依靠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补助经费,远远解决不了我市的地质环境历史欠帐。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一项特殊政策,对煤炭企业税前按吨煤20元提取可持续发展准备金用于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整治,迟迟不能落到实处。
3、露采宕口整治技术难度大,地方承诺的配套资金不到位。我市城市周边山体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岩石组成,由于上覆土层较薄或岩石直接,在山体上植树绿化本身就较为困难,而在高差大、坡度陡的废弃露采宕口边坡进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其难度更大。南方大多采用的喷播复绿技术,在我市的气候条件下很难全面推广;九里山襄王路项目和铜山县皇姑窝项目,虽然设计为刻槽台阶式复绿,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度大、成本高。由于各县(市、区)地方财力有限,近几年争取的部、省补助项目,申报立项时承诺的地方配套资金基本没有落实到位,因而就只有按照上级下达的项目补助经费进行招标和施工,造成了工程施工进度慢、效果差。
4、治理责任制度和补偿机制尚未真正形成。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采矿权人不惜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重开采、轻保护、不治理的现象还是大量存在。开山采石企业以采矿权有偿取得、负担过重等种种理由为借口,想方设法不缴或少缴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护金,即使足额缴纳了保证金,也不愿意履行恢复治理的义务,因为治理的投资额远远大于所缴的保证金数额。而对于煤矿、铁矿、石膏矿等地下开采的矿山而言,尚未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
四、建议
1、进一步加强露采矿山采矿权设置管理。一是按照《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要求,加强山体资源保护,划定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内禁止开山采石;在山体资源特殊保护区外要实行限制性开采。二是对允许开采的山体,要集中设置采矿权,直至这一山体全部开采完毕,不得开采地面标高以下部分。三是采矿权要设置到山体顶部,推动自上而下的分水平台阶式开采;不要设置到山体一侧,禁止斜坡式、一墙式开采。四是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促进开山采石企业规模化经营,发展大企业,既可实行类似于中联的台阶开采,又可保证经济建设的资源需求,同时还可避免产生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2、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环境欠帐,各级政府将付出巨大的代价来进行整治,而目前在建和生产的矿山企业能否规范作业,成为是否会产生新帐的问题关键。而当前,大多采石矿山不按照已批准的开发利用方案,仍是斜坡式、一墙式开采,在采矿许可证到期后,留下新的采石宕口和高陡边坡,或存在隐患,或影响景观。在石膏矿山,也不同程度的地存在违反开发利用方案现象,有的甚至引发地面塌陷。
因此,要切实加强对采石矿山的监督管理,督促矿山企业严格执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不留新的环境欠账。
3、建立矿山环境保护诚信准入制度。对没有履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义务或不缴、少缴、拒缴保证金的矿山企业,列入矿山环境保护诚信档案黑名单,采取不予其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或变更登记、不受理其新的采矿权申请等管理措施;对黑名单矿山的开办、投资、入股、出资、控股单位和个人,限制其进入采矿权市场参加竞买的资格。
4、开展“绿色矿山”创建试点。督促矿山企业落实边开采、边治理措施,推广台阶式、机械化开采,推广无尾矿、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量,实现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相协调,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破坏。建立“绿色矿山”激励机制,对列为“绿色矿山”创建的在采矿山,可由企业提出整治方案,由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项目竣工经验收合格后,其整治经费可从该矿山上缴的保证金中按整治面积比例进行返还。矿山最终闭坑时必须完成矿山环境治理。
5、进一步落实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加大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力度,严格按照规定标准,足额收缴保证金。开展保证金收缴情况清查,依法限期追缴。拒绝缴纳保证金的,不予办理采矿许可证年检、注销采矿许可证。
6、地质环境治理资金筹集。在加大政府投入基础上,完善市场化运作、多渠道筹集,广泛吸纳包括外资在内的商业投资。一是对于历史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其是老矿山的生态环境问题,考虑其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矿山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绝大部分都已上缴国家,因此,其治理应以国家投资为主;同样,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且责任主体缺失的废弃矿山,其环境治理也只能以国家投资为主。治理资金可采取市、县(市、区)财政共同出资,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的补助经费支持。二是矿山治理后可作为建设用地的国有矿山废弃地,纳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其土地出让后的净收益可部分或全部用于其它矿山的治理;整治后转为农用地的,经验收合格,可以进行建设用地指标置换,并从土地复垦资金中安排一定费用作为治理专项资金。三是根据治理规划,对残留山丘和高陡岩质边坡可实施修复式整治,在消除安全隐患的同时,取得余量资源收益可作为矿山环境综合整治资金。四是按照“谁投资、谁治理、谁收益”的原则,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废弃矿山环境治理,凡经政府批准治理立项的单位或个人,优先享有土地使用权,并减免与治理工程相关的税费。五是按照《江苏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足额收取保证金、专门用于矿山环境的整治,不列入地方财政预算,不得挪作他用。对不予返还的保证金,统筹用于急需治理的矿山。
和规定程序,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采取两手抓,确保两不误的工作举措,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学习调研阶段、分析检查阶段各个环节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开展顺利,活动井然有序。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入学习交流,提高思想认识
县学习实践活动动员会召开后,我局党总支高度重视,组织成立了以学习实践领导组,并设计了以实施“123”工程为活动的主题载体,制定了《**县城乡建设局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全体党员及副股级以上干部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并制定学习计划,组织进行了为期六天的集中学习、八次专题学习和五次专题论坛,特邀请市委党校杨世广副教授进行了科学发展观辅导讲座。领导干部带头认真做了学习笔记,并撰写学习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培训活动,进一步强化了自身思想文化素质,改善了工作态度,提高了思想觉悟、水平、业务,使我局各项工作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良好局面。
二、认真开展“问计求智调研”活动
专题调查研究是学习调研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局学习实践领导组发放征求意见卡,广泛征求各界人士意见,并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召开学习实践活动征求意见座谈会,围绕城建工作提出问题。围绕提出的突出问题,组织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并撰写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就调研中反映的突出问题,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就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具体的解决方案。
三、广泛征求意见、深入查找问题
我局采取发放征求意见表、设立征求意见箱、组织座谈会、公布投诉电话和邮箱等方式广泛征求干部群众、社会各界对建设局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意见,并将收集到的意见原汁原味的向领导反馈,并有针对性地研究提出了努力方向和整改措施。同时,认真召开了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对班子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作了认真的分析检查,开展了批评与自我批评,提出了整改措施,明确了努力方向。
四、搞好分析检查报的起草和评议工作
按照县学习实践活动方案部署,局学习实践领导组在总结完善学习调研阶段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城建系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深入查找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明确科学发展的思路,认真撰写了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局学习实践领导组召开社会各界代表民主评议座谈会,邀请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界代表,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民主评议。参会人员从不同角度对分析检查报告进行了民主评议,对我局各项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提出了较好的看法和观点。局学习实践领导组对意见建议进行整理,吸收合理部分,进一步充实完善了分析报告,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发展和完善。
五、科学制定整改落实方案
局学习实践领导组把研究制定整改落实方案作为整改问题的关键环节,给予高度重视。为使整改落实方案符合实际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局领导班子多方面征求意见,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和反复修改,保证了整改落实方案的质量,并明确了具体整改措施、整改方式、完成期限、分管领导及责任人,为整改落实奠定了坚实基础,把整改工作真正落实到制度中,工作中。
六、突出特色、做好自选动作
局学习实践领导组按照“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的要求,紧紧结合我局“123”工程,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城建工作。一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为使学习实践活动宣传到位,深入民心,我局结合自身优势,投资10多万元在县城主要路段、建筑工地,制作大型宣传标语六条,大型宣传牌匾十五块,在**大街、**国道城区段安装宣传灯箱300余个,通过各种形式推动我县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在全局、全县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二是狠抓安全,科学施工。局领导班子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契机,把安全发展作为城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狠抓建筑安全施工,成立了建筑安全专项整治领导组,把每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到人,确保建筑安全无事故。三是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各项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全局干部职工积极参加每月一次的环境整治日活动。在高考来临之际,城建局组织全县公交、出租车辆开展了主题为“奉献爱心、科学发展”的爱心送考活动,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
多年来,我局一贯很重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县的城乡建设,尤其是**局长上任以后,更是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作用。聘请专家同济大学专家规划编制了县城发展战略规划并对县城重点地段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规划了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园林化、人性化的宜居小区;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加大规划编制力度,加强了规划管理力度,统筹
城乡发展步伐;加大县城基础设施投资,努力提高县城城乡质量,提升城市形象,整修了县城的道路,**大街管线入地,加大绿化、亮化力度,获得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是在科学发展观原有基础上的巩固和提高,使全体党员干部全面提升思想觉悟、业务能力,使他们对科学发展观有了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我局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结合当前我国应付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对策,从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出发,积极审报争取项目,现在县城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县城生态森林公园项目申报争取成功,并已开工建设,县城集中供热项目、县城二次供水工程、县城基础建设工程等正在争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