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7: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学生教育案例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物流案例分析;“引导探究―仿真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0178-03
1 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特殊性
1.1 必要性
以高职学生需求为导向。当前高职学生学习目的更加多元化,据有关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为满足就业、提高自身素质、继续学习深造等需求,因而在学习中更多地表现出注重课程的实用价值,虽然对于企业的实际运作及可能出现的管理问题认识肤浅,但多数学生对如何应用管理理论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目前,职业教育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工厂、生产线托管、模拟市场等创新教学方式也在积极摸索实践,但是相当部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过程仍需要在校园和课堂环境内实现,采用案例教学可满足学生走向目标工作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
物流课程特点使然。物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学科,如果只是进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会使学生觉得理论空洞抽象,难以理解,而开展案例教学,把物流管理典型案例作为主要内容,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讲评等过程,却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将所学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论知识、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
1.2 特殊性
(1)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在教学内容上,物流案例分析课程与一般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存在很大差异。一般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教材提供一个完整形式上的知识理论体系,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按照这个理论体系进行讲授,教学目的也就能达到。而物流案例分析课并不是这样,案例分析更注重实践,教材提供系列物流案例,教师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将所有案例从头讲到尾,它需要教师从众多案例中选择典型案例,指导学生学习、讨论,最终形成书面文字报告,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以提高学生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特殊性。由于教学内容的差异,教学方法相应也有很大不同。在传统的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法,但案例分析课并不是案例教学法的一般运用。案例教学法是用引入案例的方法为阐述的理论服务,即运用一个或者几个案例来说明某一原理,让学生能够理解。很明显,案例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仅仅是一个“注释器”而已,而对于案例本身所具有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一最具价值的功能却远远没有发挥。案例分析课程正是瞄准教学案例这一最具价值功能,不再是为说明一个原理对某一个案例的偶尔应用,而是面对实际,将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串联起来,让学生系统地、循序渐进地熟悉和学习,从案例模拟的情景中认识物流企业或部门的资源要素及其变化的规律,从中体会管理原理、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技艺。
2 课程教学目标与思路
2.1 教学目标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专业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活动的综合职业能力,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流案例分析课是在物流管理专业高年级开设的课程,学生在此之前已储备相当的专业知识,对有关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已有所了解,现在是通过大量、系统的案例学习和分析使学生从总体上、从实际的运行规律上去认识和把握那些物流企业管理原理、发现新的知识和萌生创见。很明显,这是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经验总结,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活动,远比从事某一孤立的实践活动的收获要多得多。
根据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自身特殊性,物流案例分析课程的设置应该定位于直接为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服务,在必要的知识传授基础上培养学生系统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地考虑问题,透过表面现象和错综复杂的关系看到问题的本质,灵活和综合地运用物流基本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物流管理意识,增强实际操作技能。
2.2 教学思路
结合教学目标与实际情况,物流案例分析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材导向”的书本型教学模式,建立适应职业技能需要的“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对物流案例分析课程进行管理技能定位,即打破原有的书本教学体系,将教材中的案例选择和高职培养目标一致的物流管理专业动态技能点融合到教学过程中,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紧密结合的力度。
现代教育观、教学观要求教师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向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转变,与之相适应,“引导探究―仿真创新”的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练”逐步转变为“导演”,再逐步转化为“评委”。教师角色的转换必然带动学生角色的调整,即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技能的主动学习者转变。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利用案例引导、实物展示、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3 课程教学内容与实施
3.1 教学内容
企业岗位设置和专业素质需求是高职教育的风向标,教学内容也以此为依据。物流案例分析教材中案例较多,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现代物流案例分析》为例,国内外经典物流案例有61个,涉及物流战略与规划、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以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众多层面,若要以传统的“教材导向”教学逐一讲授,面面俱到,教学任务一学期无法完成。根据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自身特点,选择以就业为导向、与相关理论知识配套、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相近的案例进行教学,突破教材章节体系结构,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是提高物流案例分析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根据调查,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工商企业、物流企业、配送中心等业务部门中的基层操作、基层管理岗位,依此可将教材知识分为两大部分:宏观物流战略规划和微观作业管理,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主要学习后一部分。微观作业管理主要包括采购与生产物流、销售物流、配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化及客户服务与服务质量等内容。案例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正确的分析过程,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给学生创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其得到一个对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机会,此外,案例分析可让学员通过扮演企业总经理、部门经理或其他各种重要角色去设身处地地体验在企业组织中关键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权力解决企业各方面的问题,从而提高从事管理工作的能力。
3.2 教学实施
(1)精心设计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案例分析课堂。接触案例分析,学生经常感到很无措、知识点比较凌乱。这主要是因为案例多是跨学科综合反映实际社会经济背景下的物流活动,反映某一管理情景真实而全面的情况,将有关信息几乎都包括在内,往往掺杂多余无关信息,而且有关信息还不完整,其基本问题与理论表现得也不是很清楚,既有浅显的,也有深奥的,有可能清晰,也有可能混沌,需要学生自己下工夫去找出问题,理出思绪,分清主次,即“梳理辫子”,然后利用找出的机会,拟定各种备选方案,权衡决策。采用“引导”为主要教学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教学,意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观察视角,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
由于案例较多,课堂教学中选择的案例是否恰当,是案例分析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后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课堂讲授案例教学时,必须选择能够反映企业经营理念、战略规划、企业变革、作业方法、经验特色以及技术水平等较为典型的、具有学生讨论与研究余地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选择的主要案例为:海尔供应链约束下的流程再造实践、一汽大众的“零库存”、国美电器的物流体系、联邦的两种连锁和物流配送、中铁货代业务操作信息系统、UPS的物流服务及美国耶路全球公司在华扩张的反思7个案例。
(2)积极开展以“仿真创新”为主的主题探索。传统的案例分析将别人现成的经验教训和做法和盘托出,从教学方法论本源上说,本质上是式的学习,与课堂讲授如出一辙。从教育的目的和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来看,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案例应是物流案例的主体。问题待决型的案例,要求学生找出问题、诊出“病因”、开出“处方”,并在比较各项备选方案优劣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仿真”解决管理问题的全过程,所以其能力培养功能远大于已解决问题型的。可见,案例的重点与主体应是待决型。
将上述想法应用于案例分析,以本土企业为材料,分析特定假设场景下物流作业流程管理,设置相应的题目供学生自学、提供多渠道供学生收集资料、调查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这种主题设计很难,教学过程中常选择既包含已解决问题,又包含未解决问题的案例为主体内容,如先描述一个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然后将以后新出现的或扫尾、遗留问题的解决任务交给学生。如根据安庆市现有路网,分析连锁企业万家旺超市的配送管理问题。
(3)教学组织与实施。“引导探究―仿真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模式,主要实施方式为引导探索,仿真创新,再引导探索,仿真创新。教学过程中,首先选择中短篇、有现成的方案与计划案例,介绍某一管理事件的全过程,引导学生对之进行评价,指出其长处与高招,同时也点明它的疏漏与不足,要求以所学的理论作为论证依据陈述其评价的理由。其次,选择情况描述中隐含一些问题的案例,要学生把这些问题发掘出来,分清主次,探究原因,拟定对策,最后作决定。这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工作能力,体现了案例教学的基本要求。最后,结合本土企业,自由选择主题,独立完成该专题的策划,资料收集,组织整理,表达演示与辩论报告等。如此展开更高层次的新一轮案例分析,从而使得分析者的能力不断获得提高。
(4)教学实施效果。“引导―探究―创新”螺旋上升型教学思路与传统的“教材导向”书本型教学模式相比,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明显提高,能够运用常见的物流管理理论与技术方法解决企业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而言,学生分组自学、自我管理、互相监督、头脑激荡,培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收获的是书本上找不到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自主选题,选择身边的企业,兴趣引领学生带着专业问题展开探索,多方收集资料,甚至咨询生产经营企业,能够以比较生动的图片、实物、课件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虽然每组学生只掌握物流管理部分业务管理知识,但是通过汇报讨论和全班共享后,每个学生便能触类旁通,掌握多种操作技能。
4 课程综合成绩评定
由于案例分析课程的独特性,其成绩评定与一般专业基础课也有所不同,它来自教师评定(70%)和学生评定(30%)两方面。教师评定主要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一般由学习态度(10%)、讨论发言(10%)、技能展示(40%)、期末考试(40%)四部分构成;学生评定主要反映小组学习情况,一般由学习态度(20%)、小组讨论(20%)、团结协调(20%)、小组贡献(40%)四部分构成。其中,期末考试拟采用开卷形式,适当减少固定知识点的考核比重,增加对技能点的考核。题目以案例题为主,主要包含基本知识应用考查(30%)、物流背景常识考查(20%)以及分析和解决现实出现的物流问题能力考查(50%)三部分。
总之,物流案例分析的教学,不论是案例分析的引导,还是探究创新案例的总结点评,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张惠英,金家祥.实施案例教学主体角色定位研究[J].基层后勤研究,2009,8(3).
[2]应宏.团队教学法的课程开发[J].职教论坛,2009(14).
[3]尚立云.需求导向的高职工商管理案例分析教学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
[4]罗勇,芦娟.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案例分析法”教学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同时“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能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它,对职校学生来说很有针对性,因而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目前“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已逐渐取代传统教学中“视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而成为职校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在广大营销学者的努力下,已正日渐成熟和完善。在国内的市场营销学教材中,内容的编排基本上包括两大部分:抽象的市场营销原理部分和具体的营销方法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常见教学方法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教授和营销方法的介绍为主,辅以案例的简单介绍和说明。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抱怨说这门课太抽象、太枯燥,不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教学中有些老师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式,只注意课堂上的灌输,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市场营销学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在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成熟的法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特别是2001级电子商务班开始使用的美国人编写教材《市场营销学》后,摸索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与教师授课的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举例说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是指在教学中开辟专门的案例分析课,以学生为主导,由教师来引导,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等,通过相关信息获取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运用营销学原理和营销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商业营销问题。
在教育界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营销学教育的需求,如今市场营销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营销人才。因此,在营销学的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授外,更要注重学生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也应向这一目标看齐。这是一种教学模式上的创新。
二、“案例分析法”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中的实际应用
与其它学科教育一样,市场营销学教育也应教会学生以下三点:其一,最基本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其二,市场营销学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观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获取市场和营销信息资料的方法,驾驭运用市场和营销信息资源的能力。后两者对学生今后一生的工作至关重要,而要实现这种能力的培养,则必需在进行课堂理论讲授的同时,运用大量的案例分析课来实现这一目标。在课时安排上,案例分析课应占有较大比重。作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课的具体步骤如下:
1.案例的设计及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教师在上案例分析课之前,应将收集到的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这些案例应是与课程结合紧密的、有代表性的且相对较复杂的案例,如:娃哈哈的诞生、发展、壮大被称为一部“从零到二十世纪的传奇史”,柳州佳用从一个小店铺到日用零售连锁老大,宝洁公司品牌失败案例,乐华彩电渠道变革失败等案例。这些案例既体现出企业在营销中的成功方法和失败的原因,又能引起我们对市场营销学理论和相关营销方法的思考。这些案例及相关资料,一般可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认真分析并做出判断,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前提出相关的问题,并提供广泛的参考文献目录。给学生分组,引导各小组根据提出的问题,利用业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分析方法和原因,在小组内自行组织讨论汇总。这些查询活动学生可通过上网及查阅图书的方式得以实现。这样学生成了教学中的主角,而教师则转换为教学的、引导者服务者。
2.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
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始终扮演的是经验丰富的“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纯粹的“教师”角色。因此案例分析法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相关的市场营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主动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去实践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判断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需要以自己的行为去主动发现和探索,而不是教师对市场营销的有关定义和原理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因此,在案例分析课上,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一般不轻易对某一问题下结论,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跟节奏。“案例分析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会像真正的营销人员那样认真分析,查找营销成功的方法和失败的原因,从案例中悟出营销原理和营销方法,加深对营销知识的掌握。通过教师的引导和集体讨论的碰撞,各人的见解逐渐形成统一的意见,除了对市场营销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外,还产生了新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思维和技能训练。实践证明,基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独到的优势和特点,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很高,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3.课堂评估总结
讨论完毕后,教师将每一个人的发言串联起来,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或者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当然可以让学生总结。要讲明案例中的关键点,各小组的工作方法和获取信息手段等,并指出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为后续的课堂教学提供准备。在总结中,还要揭示出案例中包含的理论,强化以前讨论的内容,提示后续案例,充分肯定参与者的成绩,给参与者以鼓舞。
结束语
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教和学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和分析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通过信息资料获取工作和小组讨论,不但可以训练学生在工作中与其他同学协调、合作的能力,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思维,并对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增强自信心等方面有很大的好处。
实施案例分析教学法,推动了教学革新,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它不但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角色体验是一种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即以营销实战为背景,以营销职场为舞台,以营销事件为道具,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共同完成的系列教学活动。体验式实践教学根植于体验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俄亥俄州的战略地平线顾问公司(StrategicHorizonsLLP)的共同创办人约瑟夫派因二世(B.JosephPineⅡ)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H.Gilmore)在美国《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欢迎体验经济”中提出“体验经济(ExperienceEconomy)”。他们认为:体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当一个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甚至精神达到某一特定的水平之时,其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或者说,是个体对某些刺激产生回应的个别化感受。市场营销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体验模式,即运用系统方法将教学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环节做出整体安排,通过具体的操作程序协调、配置实践教学要素,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想象力、联想力,以实战人员的角色理解并运用营销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发挥实践教学功能,优化教学成果。
角色体验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场景体验。学生入学伊始,与营销导论课程同步,设置营销场景体验环节。倡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营销,要求学生依托(挂靠)于某一行业的某个企业,以此熟悉营销工作环境、观察营销活动状态,找到营销职业的感觉。
2.营销视野体验。学生稍有营销感觉,需要扩大营销视野,开辟校外营销体验通道。聘请行业、企业营销管理者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把握实践教学方向,定期举办营销实战讲座,为学生提供与营销职场精英对话的机会;要求学生利用假期涉足营销实践活动。以此贴近社会经济生活,观察市场环境,了解市场竞争动向,明确市场需求发展态势。
3.营销情绪体验。学生感知到营销氛围、具有一定的营销眼界之后,与专业基础课程同步,设置营销情绪体验环节。将学生置于特定的营销情景,结合营销理论,针对授课内容所涉及的实际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以此巩固课堂营销知识点,拓展课外营销实战信息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营销思维体验。学生储备一定的营销理论之后,与专业课程同步,设置营销思维体验环节。要求学生深入企业勘查实际营销问题,自愿结合,组成项目小组,依据营销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研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返回企业验证对策的可操作性,再携带企业意见回到课堂,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结论。以此缩短课堂教学与营销现状的距离,对营销实际问题反复推敲,训练学生营销思维习惯。
5.营销行为体验。学生具备一定的营销素质、拥有一定的营销思维能力之后,设置营销行为体验环节。要求学生挂职企业营销的管理岗位,在外聘“岗位教师”的引领下,能够站在企业的角度,观察营销环境竞争态势,把握微观营销的运作过程,从企业营销管理者的视角提出建设性观点与意见。以此来积累营销职业经验。
二、实现角色体验课堂教学主要途径
实现角色体验教学主要途径是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或工作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课,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以营销实战人员的身份参与营销活动的组织管理工作,模拟营销实战,培养实际能力。
“案例分析法”教学是“行为引导型”教学法的一种,重点强调的是对人的关键能力的培养。由于“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并极大地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广度,同时“行为引导型”教学法能更早地让学生接触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它,对职校学生来说很有针对性,因而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目前“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已逐渐取代传统教学中“视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而成为职校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尽管起步比较晚,但在广大营销学者的努力下,正日渐成熟和完善。在国内的市场营销学教材中,内容的编排基本上包括两大部分:抽象的市场营销原理部分和具体的营销方法部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的常见教学方法是在授课的过程中,以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教授和营销方法的介绍为主,辅以案例的简单介绍和说明。我们常常听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抱怨说这门课太抽象、太枯燥,不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教学中有些老师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式,只注意课堂上的灌输,不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和掌握,而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市场营销学的兴趣。“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中开辟专门的案例分析课,以学生为主导,由教师来引导,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等,通过相关信息获取和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启发学生运用营销学原理和营销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商业营销问题。
在教育界大力倡导教学改革的今天,单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营销学教育的需求,如今市场营销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营销人才。因此,在营销学的教学中,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授外,更要注重学生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也应向这一目标看齐。
三、角色体验模式实施的三个阶段
1.理论知识的准备
通过课堂上教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市场营销的概念、原理、规律,培养营销思维。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要求学生以一个营销实战工作人员的身份去分析、去思考、去理解,虽然案例分析法不同举例说明,但是在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举例说明是不可或缺的,即可以通过简单的例子使学生能迅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可以使其进行初步的角色体验,为后续的案例分析课中的以营销人员的角色进行实战演练打下基础。
2.案例的选择和设计
案例分析法的首要环节就是根据教学目的和讲授理论内容,选择适当的案例。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1)用于教学的案例首先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紧扣主题,案例中应当蕴含着相应的营销理论和策略或让学生提出决策的依据。(2)要针对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难以适度。案例过易,一眼便知答案,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过难,超过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论能力,使学生无法分析,同样会影响学习积极性,既不利于案例教学的进行,也有碍于营销案例作用的发挥。(3)案例要新。所选案例要基本反映目前的市场环境和企业状况,不能脱离现实,否则分析案例就失去了意义。(4)要具有典型性,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同时,反映企业营销活动实践正反两个方面的案例都应当考虑。最后,反映国内企业的案例要占较大比例。一方面学生相对较熟悉本国市场环境和企业情况,从而有利于学生对角色的认知和理解,有利于分析,另一方面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学以致用的作用。
3.总结成果,形成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在案例中以营销实战人员的角色进行演练,运用所掌握的营销理论,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每一次案例分析的结束,对过程予以总结,对角色的体验予以总结,由此使学生从案例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到理论的升华。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使得学生毕业后有能力很快胜任企业的实际工作,为企业创造效益。
参考文献:
[1]程秀芳.浅谈案例分析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1,9.
[2]蔡燕农.市场营销案例分析[M].中国物质出版社,2002,2(3).
[3]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常英.体验式学习.市场营销教学方法的新探索[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1).
[5]郑金洲.体验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一、做好“三多”工作,让留守儿童的生活充满阳光
案例一:李XX,江苏省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二(1)班学生,今年8岁。父母一直在哈尔滨打工,每年只回来看望他一次。孩子想念爸爸妈妈时只能通过长途电话说上一些话。目前,他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公、外婆虽然精力尚好,但与冬冬缺乏沟通。冬冬后来变得沉默和懒散了。班主任目睹着冬冬的变化,果断地采取了“三多”行动:多召集几次与老人们的见面会,引导老人们了解儿童心理,学会沟通策略;多组织几次手拉手活动,倡导全体同学以实际行动加入到手拉手活动中去;多开展几次特长竞赛活动,丰富留守儿童及其他儿童的业余生活。现在,冬冬开朗多了,做事也变得认真了。
案例分析: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不力、缺乏抚慰、疏于照顾等原因一直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小班化教育实施以后,我们的教师已经有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他们的身上。我们通过学校的帮助建立好“三多”活动制度,努力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并通过“三多”工作,努力让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困扰而影响发展。
二、扮好“三重”角色,让特殊家庭儿童健康地成长
特殊家庭儿童因为特殊的背景更需要特殊的关注。我们的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工作的意义,把握小班化教育优势,扮演好成长向导、心理医生、爱心妈妈的三重角色,让这些特殊儿童获得健康的成长。
案例二:柏XX,我校二(3)班学生。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一直与爷爷一起生活。她从小缺少母爱,养成了寡言少语、不思进取的习惯。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一起为她制定了个人发展计划,并充分运用班级“心情驿站”(心理辅导站)、“谈天说地”(每日一次的晨会对话课),引导她表心迹,长见识,获自信。
案例分析:爱心和智慧是小班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只有在有爱心的基础上,运用教育的智慧才能在学生心中扎下教育的根,结出育人的果。一个所谓“特殊儿童”的成因是复杂的,要改变他,使其个性更完善,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心血的浇灌,更需要耐心!我们要坚信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无限潜能,我们要坚信教育能创造奇迹。
三、发挥情感教育功能,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1)发掘资源,拨动学生的心弦。“资源”不是外加的,而是来自教材、学生的本身。一(2)班王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她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来”字的写法,就充分运用形象记忆的手段:一片肉加上两点芝麻,再加上一片肉,用竹子串起来后粘上两叶菜,就成了“来”一串肉。
(2)满足需要,舒展学生的心灵。学生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至爱,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正是我们小班化教学的风格。因此,我们从学生的愿望出发,课堂教学中积极实践目标的上限与下限、教学的预设与生成、指导的分类与个别、伙伴的合作与助教、作业的推荐与自选等的组合式教学,让各类学生都得到情感的满足、兴趣的调动。
(3)展示成功,放飞学生的心愿。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我们以阳光角、档案袋、创造苑为展示窗口,努力实现过程评定、成长记录、多元评价的革新,使教学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得到赏识、放飞理想的通道。
四、挖掘闪光点的价值,让问题学生看到前进的希望
挖掘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正纠偏,是转化问题学生的成功经验。这虽不是小班化教育独有的东西,但是在小班化教育中我们可以做得更加完美。况且,学生人格的塑造中就十分需要认识这一价值。
案例三:张XX,我校四(3)班学生。由于家庭照顾不够,养成了喜欢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有一次,班级临时调换教室。他在新教室发现了课桌里的牛奶,就趁别人不注意时将它喝了。班主任李老师了解情况后,就跟他讲清利害关系,并利用他说话守信的长处希望他自己想办法处理好这件事。果然,他在第二天就赔给了人家一瓶牛奶。老师趁势表扬了他,给了他自信。现在,他再也不拿别人东西了,还天天帮班级倒垃圾做好事呢!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优点 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采用的“问答式”教学法可以看做是案例教学的雏形。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才运用于教育界。从广义上讲,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通过对一个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意义上它是与讲授法相对立的。具体来说,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专业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进入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教师归纳总结等过程来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结合点和相互的联系。案例教学法着眼点在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的主要优点如下。
1.能让学生得到内化了的知识,并逐步掌握疑难问题的处理。实际上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使学生从经验与活动中获取知识、增长才干。这些知识、才干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学生知识与才能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与原有的知识、能力加以整合。
2.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与交流技能,充分展示自身能力及增加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较大的自,他们的讨论与交流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老师主要起主导作用。
3.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能从所处场景出发场景出发,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并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案,为未来走上积累了工作经验,培养了处理能力。
4.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出现的两难问题,培养反思意识与能力。学生从书本上了解到的有关内容,常常以“分析”的面目出现,难以有切身的体会,案例就把“两难”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来了。
5.案例作为沟通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即使是结构性较强的知识,运用案例教学法,也可使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使学生便于理解、掌握和运用,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
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推广较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是应试教育模式,其主要表现为脱离实际的教条式的学科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在这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中,案例教学是没有地位的。近些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案例教学法的功效已渐渐被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职院校认同。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环节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1.课前准备
分为教师的准备和学生的准备。教师的准备主要是指课程设计方面的,首先确定教学目标,只有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教学材料才能有机地组合起来,确定目标以后,再进行案例的选择。一般来说,教师首先要注意到不同的案例形式,然后从中选出与教学目标相应的案例来。比如,案例中包括说明性案例、历史案例、诊断性案例、决策案例,等等。教师在头脑中要有关于各种各样案例的概念框架,并掌握运用不同案例的方法。另外,就课堂本身而言,教师的准备主要包括内容的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的组织。学生的准备大致可分为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个人分析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的阅读与思考;小组讨论是学生准备阶段的第二种水平,是学生准备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小组讨论提出的种种认识,常常超越个人的局限。由于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在讨论中会涉及案例中各种问题与认识,使课前准备更有效。
2.课堂教学过程
包括课前准备、案例讨论前的“热身”、案例讨论和结论。这里的课前准备主要是指不迟到,不占用课堂时间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可以按照案例要求重新布置课桌椅,准备提示板或其他设备,也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交谈,了解班级状况,了解学生对案例的准备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等。
案例讨论前的“热身”是指教师一上课并不是马上投入教学,而是运用与学生打招呼、讲故事、介绍本次课的安排或用其他方式来引起学生的注意。热身活动一般可分为宣布上课、讨论事先布置的阅读材料和案例引入三部分。
典型的案例讨论一般讨论以下类似问题:
(1)案例中的疑难问题是什么?
(2)哪些信息至关重要?
(3)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4)作出决策的标准是什么?
(5)什么样的决策是最适宜的?
(6)应制订怎样的实施计划?
(7)什么时候将计划付诸行动及如何付诸?
(8)如何进行整体评价?
在许多案例讨论中,核心是解决案例中所包含的疑难问题或是作出具体的决定,所以案例讨论又可分为四个阶段:开始;讨论疑难问题;提供备择方案;讨论如何实施。
结论阶段就是通过从案例讨论中引申出一定的结论,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准备。这个阶段,可以让学生作总结,也可以由教师自己作总结,说明案例中的关键点及该案例讨论中发现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让学生课后进行思考。
3.教学的评价与反馈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收集典型案例,模拟或重现现实场景,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案例,提出和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案例教学法始于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已在全球范围内的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应用有100多年的历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它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富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有效的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现实工作能力,既是一种教学活动,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能使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拓展为教学的设计者和激励者,并能引导学生在特殊情境中进行讨论,是一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2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2.1理论联系实际 案例教学法是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紧密联系实际生产生活,引入合理的案例,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能够学以致用,并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接触到实际,是适应学生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模式[1]。
2.2师生互动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使得教师和学生呈双边活动关系[2]。在该教学发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赋予了新的角色。教师的角色由"演员"转变为了"导演",其价值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学生也由"配角"转变为"主角",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教学中占有主体地位。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和学生通过参与临床护理案例分析,提出新的想法、新的观点,从而形成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和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3启发和诱导学习 启发诱导式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起到主导作用,主要重在引导。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课堂上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发挥学生的潜能,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创造,去发现知识,使其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3护理专业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长,医院和社会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望,《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指出三甲医院床护比为1:08,并明确提出要持续提高护士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3]。护理教育应以临床实际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护理培训计划,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护理专业发展培养后备力量。护理实践教学是护生获得护理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培养护生的娴熟的技护理术,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于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案例分析教学法以临床实际为基础,案例为素材,使护生在特定的真实情境中,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的目标。
4案例教学法在护理学实践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
随着护理工作在临床中的重要性日趋突出,大多数疾病的转归均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许多研究均证实,案例分析法能够有效挖掘护生的潜力,激发其思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从多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临床护生的综合能力。因此,在护理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已迫在眉睫。在护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的提高。
一、高校创业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创业管理教学教师缺乏实践背景。创业管理教育对大学主讲教师要求相对较高,教师除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企业运营管理经验,实际教学中兼具理论与实践素质的教师十分缺乏[1]。目前,大多数从事创业管理教学和实践的教师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学校从事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二是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老师。这两种师资的弱点主要是由于自身缺乏亲身创业经历,在进行创业管理教学时,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理论灌输为主,实践演练较少,对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多为纸上谈兵。
2.创业管理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业管理教材包括创业过程管理的主要理论内容,但大多都是泊来品,创业课堂上传递出的更多的是如IBM、惠普等大企业成功案例,而实际上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国内小企业,创业管理课程应从创业精神的内涵入手,对创业管理涉及的创业环境、创业机会和创业计划、新创企业的管理、以及新创企业的成长问题进行分别讲述,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模式、程序和管理的基本理论,了解创办企业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并能够通过建立创业团队撰写创业商业计划报告,以便为学生将来自己创办企业奠定一定基础[2]。同时,讲授的课程缺乏实践设计和实验的内容,没有考虑学生参与环节,不能提高学生参与创业管理实践的兴趣。
3.创业实践教学基础设施不足。创业实践是学习创业知识的最好途径。创业管理实践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创业大赛和情景模拟等,目前主要集中在创业管理案例教学,学校能够提供给学生的创业管理模拟机会教少,学生对创业管理流程的了解停留在理论和案例分析里。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的创业实践基地,大多受到资金和规模的限制,实习机会相当有限,实习的内容单一,甚至没有教学基地来开展实践环节的工作。政府相关部门虽然设置有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基金项目,但提供数额较小,且运行方式也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业计划。
二、创业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对策
由于创业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在进行创业管理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创业管理理论与创业实践有机结合。
1.加强创业管理教学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创业管理教育课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创业管理课程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创业管理教学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因此要求从事创业管理教育的教师需要对以上各个领域有所了解。高校应该有计划地选派有潜力的青年教师开展创业实践,同时选派教师到外校进行研修交流,并就各高校创业教育经验进行交流分享,以期开拓工作视野、提高工作水平、带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创业者、风险投资家、相关法律人士等各类专家担任创业管理教学的兼职导师,打造一批“双师型”的专业化教师队伍。
2.尝试并推广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创业学实践教学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创业大赛等几种方法的基础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胆地尝试和推广新的教学方法,综合利用各种方法的长处。①注重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准确地掌握课程基本内容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方法[3]。在创业管理教学中进行创业案例分析,对知名企业家成长经历、知名企业经营案例开展系统研究,可增进学生对创业管理教育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成功案例、失败案例的对比分析、讨论,帮助学生从现实中学习,将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性层面。②建立课程教学小组教学模式:某些课程的教学不单由某个教师讲授,而是由教学小组共同承担,有些课程可以聘请企业家为主讲教师,这些企业家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这种“课堂教学、名家讲座、课外实践”相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掌握并融会贯通创业管理知识的能力。③创新仿真化教学:以企业实务为主,设定情景,让学生实地演练企业人员、模拟运营企业包括市场机会评估、赢利模式分析、开业危机应对、摸清市场情况制定产品市场营销计划等,结合创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创办企业的流程,增强感性认识。④撰写商业计划书:商业计划书是公司、企业或项目单位为了达到招商融资和其他发展目标,在经过前期对项目科学地调研、分析、搜集与整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格式和内容的具体要求而编辑整理的一个向读者全面展示公司和项目目前状况、未来发展潜力的书面材料。以商业计划书为主强化训练是提高创业管理教育授课质量的有效措施之一[4]。由教师指定项目,学生以小组或个人形式根据项目的性质分析创业思路,明确经营理念、与顾客沟通解决商业模式、运营思路的核心问题,来完成一份商业计划书计划书,对企业经营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思考。
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在美国和英国大学的教育理念中,一个学生光有强烈的创业冲动和意愿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迈出创业的第一步,去经历创业的过程。高校应该经常开展创业大赛和创业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举办创业成功者创业现身讲座,分析创业者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借鉴。事实上,创业大赛是培养创业能力的良好平台,高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创业大赛、工业设计大赛活动,并与创业管理教育课程相衔接,用创业管理的知识体系武装大学生的创新思路。
4.积极搭建学生创业平台。高校要利用自身优势,整合校内资源,为学生创业提供技术支持,为创业学生在资金和服务上牵线搭桥,为创业团队的建设和开展创业活动构建载体,大力扶持高校的各种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①校内试办企业。通过校办商店、校办小型企业等,帮助学生培养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创业体验、熟悉社会环境,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②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学校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社区、联手建立有一定基础的劳动技术服务中心,以方便为学生提供试业机会。③建立稳固的校外实习基地。单一的校园环境和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业能手,学校可跟当地工厂、商场、酒店、公司等挂钩,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定期组织学生到那里见习、劳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演习场所,让学生从中了解、学习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社会知识,获取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的宝贵经验,提高其创业的组织运筹能力。
作者:武增海工作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旅游市场学 应用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通过对旅游典型案例的分析、探讨,揭示旅游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提高旅游营销实践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拓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通过案例教学法可掌握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征
在旅游市场学教学中开辟针对性的案例分析课,是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图书馆这些学习环境,启发学生运用旅游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更大幅度的提高。
1.有效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讨论式非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实际旅游营销案例可以从现象之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很好地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和联系,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路。
2.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以“行为引导”为载体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这样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能够针对旅游市场的实际情况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极强地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员之间的优势互补,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之间对问题认识的相互沟通,又完善了所学知识的相关性与完整性。
二、案例教学法的组织
1.明确教学目的
明确教学目的是组织案例分析法的出发点与归宿。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切实做好可行的课堂设计。通过一次案例分析对预期达到的目的应当具体而明确,如掌握基本概念或掌握一种营销理念,熟悉一个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思维过程或掌握一种分析工具或通过较复杂的案例教学来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
2.案例的准备
案例教学法的课前准备工作是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教师在上案例分析课之前,应将收集到的典型案例介绍给学生。这些案例应是与课程结合紧密的、有代表性的且相对较复杂的案例,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案例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3.教学的组织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出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有效地控制好讨论的主题跟节奏。“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一种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实战演习的机会,每一位同学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实践证明,基于这种方法在教学中的独到的优势和特点,教学效果令人满意。
三、案例教学法的类型
案例教学对学生掌握旅游市场营销理论,提高实践技能,无疑有着积极的启发引导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的理论或知识还需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恰当合理的设计,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综合分析法
即对案例所蕴涵的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包括对背景材料的引入和同类其他案例的分析与比较等。这种方法一般在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后,总结、复习时采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相关问题产生兴趣,以便达到巩固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目的。
2.专题分析法
即对活动目标单一、规模较小、事件较简单的案例,就某一侧面进行重点剖析,深入探讨,找出规律。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深层次把握和透彻理解。
3.情景模拟法
创造一定的营销活动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主动参与,模拟表演,能够使学生“身临其境”,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如模拟推销旅游产品,通过语言、形象和形体等充分展现学生与顾客之间的沟通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精选案例
典型、客观、创新、适时是案例教学法实施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前期准备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2.转换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要转换角色,以学生为主导,由教师来引导,才能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气氛,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研究和探讨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加快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巍.按理教学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辽宁高职学报,2005.
[2]张宏岩.关于高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思考.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1).
【关键词】案例教学;专业硕士;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对事例进行改编润色后形成的模拟事例,让学员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移情”进入案例情境,通过比较系统的分析、讨论、归纳、思考来共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历史角度来看,案例教学法首先于19世纪后期发源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显然,法院的每一个案件其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但对案例教学法的系统性推广,则要归功于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正是在后者的持续不断的努力下,案例教学法才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教育与实践界得到广泛应用。
一、案例教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案例教学大约在上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但其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历程。在早期的教育体系中,更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多是理论知识的灌输,其基本途径就是依赖成熟的教材体系,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案例更多是以故事、经历等方式展示,这主要依靠教师个人的经验与积累,并没有形成案例教学的体系。上世纪90年代,是我国案例教学的快速发展时期,绝大部分的高校都在管理学、法学、临床医学等学科中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法,但这也一个问题丛生的时期,比如案例从哪里获取、如何建设好案例、教学方法与流程等问题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框架,人们对案例教学方法的理解也大不一样。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老师,对案例教学法的理解与应用有着很大的不同。进入21世纪以来的十余年,是中国案例教学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体现为有了专业的期刊,形成了系统的组织体系,不同高校之间的合作较为频繁,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更多的案例教学参与平台,各类案例竞赛开始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案例教学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二、专业硕士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所谓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具有较好职业道德、专业能力和素养的特定社会职业的专门人才,如管理者、会计师、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中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如果从工商管理硕士(MBA)算起的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的1990年。1991年,中国有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成为第一批招收MBA学生、开展MBA教育的试点院校,1994年,又有中南财经大学等26所大学成为第二批开展MBA教育的高校。其后的十余年间,会计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硕士学位相继获批。2009年,国家教育部开始在全国高校中全面推广专业学位教育,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专业硕士学位数量已达39种。但是,办学体系最为成熟、教学质量与标准化程度最高的,还是工商管理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的学生,都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绝大部分在攻读学位期间还处于正式工作状态,学习可能只是一种“兼职活动”,因而对授课方式有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在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创新,“重点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方式、研究课题和专业技能训练、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方面有实质性的创新”。这为专业硕士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具体方向。
三、专业硕士对案例教学方法创新的挑战
从原旨上讲,案例教学希望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对案例中展示的成功与失败经验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通过两者的结合,抽象、归纳出一般性的观点或结论,在加深对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也能够启发自己或他人的反思,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达到理论切实联系实践的目的。但是,在专业硕士课程教学过程中,这一宗旨的实现可能遭遇了困难。因此,我们以工商管理硕士为主要对象,对专业硕士课程案例教学方法创新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非结构化访谈、座谈会、实地调研、教学实践、亲身体验等方式,对多所学校100余位工商管理硕士学员进行了调研。综合分析访谈资料,我们发现,在专业硕士学位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学院等不同主体在案例教学方面还是存在明显问题的。
(一)教师对案例教学方法的使用方式
在被问到学习期间接触到的案例教学方法时,不少受访谈的学员表示,的确不少教师都使用了案例教学方法,但被问及对哪些案例教学效果较好时,绝大部分学员表示,除了如《组织行为学》等少数一些课程,大部分课程的案例分析并没有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进一步深入探讨时,我们发现了主要原因。原来,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把案例做成了讲义(如PPT),给学生比较详细地讲述了一遍。学生认为,这样的方式可能会让课程变得比较生动,但并没有给自己有特别的启发。我们认为,这只是一种教师依托案例材料的教学,其实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
(二)学生对案例的准备
在访谈的学生中,不少学员反映印象深刻的案例教学是在课堂上被老师分组,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热烈的现场讨论,学生们觉得很有收获。但当问到,被讨论的案例材料是否在课前发放时,学生反映,大部分课程是老师在讲过案例情况后,随即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小组发言,并没有在课前留足够的时间来自主地阅读案例,或准备相关理论知识。从这个方面看来,学生最感兴趣的可能是讨论的形式,而不是讨论的内容与过程。这与标准的案例分析教学是相差甚远的。
(三)学生自身特征及其对理论知识的接受
虽然我们相信学生都是抱着对知识的渴望而进入学校学习的,但他们在“工作―学习―家庭”三方之间的精力分配,以及在工作实践中投入太久,使得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程度是有条件的。受访学生表示,在进入教室后,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迫使自己进入学习状态,但这个时候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很有可能抓不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接受量不足。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愿意更多地引用社会流行的所谓“畅销书”中的观点、或自己从培训公司得到的观点甚至道听途说的理论来解释案例的原因之一。受访学生也表示,他们当然不想为了分析案例而分析案例,他们最想得到的,是系统的案例分析过后所引出来的思想、理论与观点,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一位学员曾这样说过,“通过课程学习,我可能各们课程都知道一点,但都不够深刻。这个过程的最大好处就是,当与上司对话时,我可以知道去看哪方面的书”。这样的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学校给学生的知识并没有“送到”学生的“内心”思维体系中。
(四)学院的评估与支持体系
关于对学院教学管理的认识,不少受访学员表示,希望得到更加密切的“学院―学生关系”,比如对学生的需求能够密切关注、对学生的学习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有学员明确表示,希望学院能够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当我要选一门我非常喜欢的课程时,却被告知,这个课程本学期不开,这让我无可奈何”。当问到如何评估课程时,不少学员都有一致的反应,在评估课程时,一般都会“选择友好的选项,因为老师毕竟辛苦了一天”。这样一种不够精确或笼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使得案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的发现。并且,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不少学院都还没有专门针对案例教学的评估指标;从学院的角度来看,对教师案例教学的技能发展所提供的支持也是比较不足的。更多的教师需要得到足够的培育与学习机会。
四、建议与思考
显然,专业学位的学生其相对于学术型学生具有较明显的特殊性,他们面临的压力更大,学习的方向性与动机也更加明确,对教学过程要求更高。因此,这给案例教学方法创新也提出更大的挑战。依据本人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善专业学位教育过程中的案例教学效果。
(一)扎实的理论知识教学是案例教学的基础
案例教学虽然是围绕案例展开的,但绝不意味着理论知识不重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中的“道”就是理论知识体系,“业”则是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指导下所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训练与积累,那对案例的分析是盲目的和肤浅的。案例分析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要点的理解、领悟和掌握。但是,专业学位的学生更容易理解具体的实践,较难理解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道”的传授方式与方法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一定要形成自己的观点,然后再依据教材体系进行传授,使学生首先要充分接受理论,然后才是通过案例进行模拟实践。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系统流程
一般而言,案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理论知识学习、案例材料的选择、学生自行准备、课下分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形成案例分析报告、报告总结与反思等主要环节。如果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主要环节,那案例教学的效果都有可大打折扣。比如,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居住地址更分散,不像全日制学生那样集中居住,所以时间更难协调。因此,如果不提前一至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员,而只是在课堂上简单讲解,把案例当成故事讲,那这样形成的结果是“教师理解的案例”,让学生做“提供的分析”,这在逻辑上显然是不符合常理的。因此,教师要对案例教学做出充分的准备,才可能有效掌控案例分析流程,确保案例教学效果。
(三)要在互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关键词:工程案例;学术前沿;课程讨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31-03
与本科生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科学研究素质养成教育,其特殊性体现在研究生的职责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包括学术研究和学术创新。在课程教学中,如何激发研究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以及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虽然已有调查表明,研究生课堂教学方式已经走向多元化,但是目前研究生教学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相符,课程内容与本科阶段重复较多,在难度上也与本科差距不大,前沿性知识比重低,限制了研究生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课堂教学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上仍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以教师和课堂讲授为中心,多数学生仍停留在以教材为中心的应试学习状态,大大弱化了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三是在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不够紧密,难以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难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针对以上三个问题,结合专业课程《船舶板壳力学》,提出了面向工程实践、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工程案例教学的特点
原有《船舶板壳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偏重板壳基本理论的学习,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方面的内容较少,《船舶板壳力学》中的“船舶”专业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由于课程教学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而且教学目标仍然处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学生虽然了解知识却难以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对于相关力学理论与方法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为了在课程教学中把力学理论与工程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笔者将实际工程案例引入到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依托,以自主学习为基础,以交流为手段,以开发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目的的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目前在国外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被认为是一种能够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与传统的以课堂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传统的教学方式关注的是向学生传输了哪些知识,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而案例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自主性的发挥,学生通过收集各方面的资料和信息,在对已有资料做多方面分析的过程中促使自己的思维不断深化,并在力图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
2.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针对实际工程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做出判断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我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知识和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与合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之间会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小组内部成员通过讨论相互沟通,形成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最后各小组再指派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结果的汇报与答辩。
二、工程案例教学的实践
1.调研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学术前沿。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就需要研究生能够对学术前沿动态保持密切关注。大量阅读国内外文献资料是了解某个专业领域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最有效途径。文献是研究生培养深入探讨学术并保持学术研究创新性的必要资源。没有足够的、高质量的文献作为学术研究的基础,研究生很容易做无用功。没有广泛的阅读,研究生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更不可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广泛阅读的过程中,研究生既能够获得知识与信心,又能够获得思维与方法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对于研究生的学术素养的形成及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船舶板壳力学》这门课主要涉及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强度与安全领域的相关内容。通常将研究生分成八个小组,并列出该领域中八个研究方向分配给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调研,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的极限强度、剩余强度、屈曲强度、疲劳与断裂等。每个研究方向查阅的文献要求是近三年公开发表的期刊、会议论文或者是研究生学位论文等,其中国际期刊论文数量不少于十篇。每个小组最终要完成一份某个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
2.采用案例教学联系工程实际。本课程在教学中引进工程案例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本课程仍然注重力学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但是力学问题的提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都是基于具体的工程案例,研究生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既提高了学习力学理论的兴趣,又加深了对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在工程案例中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让研究生思考并寻求解决方法,从而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每组学生给出的分析问题思路和解决方案有可能是不同的,但正是在不同解决方案的比较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本课程采用的工程案例全部来自笔者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涉及的内容包括船与海洋平台结构的屈服强度、屈曲强度及疲劳强度的分析与校核。例如在讲解薄板屈曲强度时,笔者以实际船舶甲板板架为例,给定边界条件和外载荷的大小,设置的问题是当甲板板厚偏薄不能满足屈曲强度要求时,采取何种加强方案最为有效而且增加的结构重量最小。每组研究生在计算报告中给出了各自的加强方案和分析结果,采用的方法包括增加板厚、增加纵向骨材或者横向骨材的尺寸及减小骨材的间距等。虽然各组的解决方案各不相同、有优有劣,但是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既充分运用和巩固了学习的薄板屈曲理论,又动用了自己的智慧,锻炼了自己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3.开展课题小组讨论激发学习热情。研究生在完成国内外学术动态调研和各个工程案例分析的报告后,开展一系列学术汇报、答辩和讨论非常重要。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开展课程学术讨论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共同研究问题、交流思想、表达自我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创新思想,同时还要有启发学生思路、驾驭讨论过程、评价与总结学生讨论结果的能力。本课程开展学术讨论主要分为三个环节。首先,要求每个小组针对各自完成的问题进行组内交流。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一环节由各组学生在课后自行组织完成,但可以邀请教师参与。在讨论中,组内的每个成员可以自由发言,在合作中分享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最终形成小组的讨论成果。成果形式包括文字报告和汇报用的幻灯片电子文件。教师在参与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帮助协调与推进小组的活动。然后,在课堂上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小组研究工作的完成情况和讨论成果。其他组的学生可以质疑和提问,汇报小组的所有成员参与答辩。这一环节有时会出现非常激烈和精彩的辩论,教师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讨论问题的理解,也开阔了思路,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和参与辩论的能力。当出现冷场的情况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可以通过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最后,教师要对整个讨论活动进行总结,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及全班讨论的情况进行点评。比如对于某个工程案例的解决方案,可以从基本原理和实际工程应用等多方面评价其准确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另外,教师还要能够通过每个研究生的表现掌握其对问题的理解深度、学习态度及付出的工作量,从而对学生讨论环节的成绩给出公正的评定。本课程为了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前沿调研、工程案例分析和学术讨论,将这部分成绩的比例定为课程总成绩的40%,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60%。
三、教学改革成效总结
“船舶板壳力学”基于工程案例的教学方法经过两届研究生的实践,获得了学生很高的评价。通过与学生座谈交流,本课程教学改革收到的实效总结如下:①研究生在分析实际工程案例、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研究生加深理解和掌握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怎样灵活应用这些知识。③在课程中引入工程案例分析,能够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分析的完成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④以组为单位的学习与讨论,锻炼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成果汇报与答辩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⑤在教学过程中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研究生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教师能够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精度,真正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劲光,何涤非.关于研究生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调查与思考[J].长春理工人学学报,2011,6(2):150-152.
[2]段丹.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6(7):71-72.
[3]王根顺,李立明.从案例教学看研究生教学改革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1,4:38-39.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课堂教学 重要性
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所涉及到的一些概念和原理,运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实际事例,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分析,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中,它改变了“满堂灌”、“说教式”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对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案例教学法(本文以市场营销为例),它包括案例分析教学法和案例模拟教学法。
一、教师要明确教学角色定位,引导学生实现“角色转换”
1.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明确自己的教学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努力加强学生的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其责任有三,一是课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真正弄清楚什么是真正困扰决策者、经营者和理论家的问题;二是课堂上教师要领导案例讨论过程,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去做出决策和选择,去“解决”案例中的特定问题,进而从案例中获得某种经历和感悟,而且要引导学生探寻特定案例情景复杂性的过程及其背后隐含的各种因素和发展变化的多种可能性。三是教师要负责案例更新。要使案例教学跟上时代的要求和反映当前的实际,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案例更新。
2.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实现教学角色转换
案例教学法是通过一个具体教育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规则。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用更有效利用学习时间,变传统教学过程的“学着做”为“做中学”,提高学习效率。通过案例分析过程,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的认识的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讨论技能,增强自信心。应用案例法进行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完成“角色转换”工作。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那么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参与者的角色。
比如在讲到产品策略中的品牌策略时,针对目前我国品牌经营的现状,为学生提供一些世界著名品牌如何经营的案例,如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海飞丝等。让学生了解这些世界顶级品牌的成功之道,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中国企业的名牌之路该如何走,我们的企业在品牌经营上有哪些误区等。在整个案例分析中,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学生自由发言,展开发散式的思维,培养他们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案例,学生开始学会怎样分析一种管理情景及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并会轻松地将自己置于某种立场,口齿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注重实效,搞好案例模拟教学法的选择与运用工作
案例模拟教学法中,管理训练的案例法建立在相信管理是一整套技巧,而不只是若干技术和原理的集合的基础上。由于让一名在读学生去实地管理一家公司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可以尝试引用案例模拟教学法,即虚拟一家公司或某一经营情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角色而有所收获。这是一种需要群策群力的教学方法,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大家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采用角色扮演式的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掌握学科知识并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直接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案例模拟使学生得以在某一特定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企业经营状况下,扮演产品、服务或企业的决策者,他(她)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境做出判断,并将结论以模拟表演的方式在课堂上完成(以小组为单位)。不同组的同学会被鼓励选择不同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事前他们学需要详细地去了解有关产品或服务,去收集相关企业产品行销的成功经验,去调查消费者消费时的普遍心态。在准备过程中,学生学到的将会比在课堂上灌输给他们的要多,而且效果要好。一组一个产品或服务项目,全班十几组就有十几个产品或服务项目的行销演示出现在课堂上,无形中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2.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每一组同学最后都需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完成他们的行销演示,这对大家语言表达水平和心理素质是极大的挑战,因为需要大量的现场发挥。
3.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每位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都面临着与人合作的问题,团队意识属于必备的能力,也是一个优秀的策划人应具备的品质。每一组同学在准备作业的过程中,都需大家的鼎力配合,集思广益,在不断讨论、反复排演后拿出最后让所有组员都满意的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设计、展示的舞台,让他们把每个案例当成事件来做,而不是当成故事来听。希望借此有助于他们在今后的实战中少些失误、少走弯路。
总之,讲授《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师,应首先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思维方式、开发创造力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起着促进作用。通过典型案例的教学,使教与学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确保市场营销教学的整体效果。只要经常注意收集和整理各种典型案例,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恰到好处地运用典型案例,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但武刚:公共教育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探微.课程・教材・教法,2000
[关键词]案例教学;知识树;法医病理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TD3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8-0003-01
1.引言
在昆明医科大学法医学院的《法医病理学》教学中,长期采取“以案件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包括教育部的国家精品课程等荣誉),案例教学是以学生对案例的运用和讨论为特征,帮助学生掌握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的方法[1,2],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在案例分析中包含的学科较多,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而且知识是点状呈现的,表面显得零散,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不便;?学生自身相关知识‘薄弱’的问题:法医学专业本科生系五年制专业,但要学习系统的医学知识和法医学专业知识,还包括在医院的临床医学专业技能实习及在公安系统教学基地的临案技能实习,因其所学课程较多,时间紧张,不少同学对基础与临床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掌握较为薄弱。故提出能否采用其它教学法作为案例教学的补充,以增强同学们对案件相关的整体知识的掌握,以强化法医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为其更好的掌握法医检案实践中涉及各种疾病的机制、转归、临床病理联系等方面的知识;为其工作后解决案例分析、伤病关系分析等难点问题提供更好的帮助,为培养合格法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鉴于此,本文提出以案例为核心,通过绘制知识树、内化医学知识的方法,把所学的医学各学科知识与解决案件所需知识整合起来,有利于理清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法医病理学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知识树的画法
知识结构图就是提取教材中的关键字和词,用线条、箭头等串联起来,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把教材的主要内容表现出来[3,4],知识结构图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线状图、网状图、树状图(知识树)、表格、简笔画等。“知识树”的绘制为师生准确把握教材体系、理顺知识结构,理解知识地位与作用,整合教材提供直观素材。根据我校在既往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现拟在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在高年级本科生中采用案例教学为核心、以问题为中心,层层划分的方法绘制知识树,编织一个综合性知识网络图,以强化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并通过调查问卷分析统计及抽查测试,得出数据,为培养更为优秀的法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方法提供依据。限于篇幅,仅以泌尿系统的肾结石案例为例进行说明,促使学生建立符合自身知识结构的知识树(基本内容包括图1所示,学生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知识的薄弱环节补全所需知识模块):
3.绘制知识树在《法医病理学》教学中的作用
3.1 结合学生自身知识薄弱环节完善符合自身的知识树,体现法医病理学教学的整体性及学生知识结构的个体性特点:
法医病理学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知识树绘制,是在综合了案例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画出来的。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这张图,一个层次,一个类别地实现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的学习的目标,通过结合自身知识薄弱环节完善符合自身的知识树,提高同学自身学习主动性,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这种从总体上了解知识结构,而后分部分学习,最后在认识部分的基础上再把握整体的学习方法,即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方法,就是整体性原理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3.2 寻求医学的整体知识体系
通过案例教学,并结合案例,融会贯通与案例相关的解剖学、组织学、病理学、诊断学、法医病理学及死亡原因竞争等方面的知识。摈弃了传统的就文教文,就知识讲知识的陈规,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按照知识规律,打破常规,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规律。
3.3 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认知心理学派所强调的,认为要把知识的结构教给学生,而法医病理学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绘制知识树、内化医学知识方法的设计和传授,是符合这一原理的,因为该知识树是着眼于知识点的梳理,它一改案例相关学科知识的庞杂繁芜,有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
3.4 教学目标的科学定向
按法医病理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相对笼统,在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绘制知识树的体系中,本着专业知识的应用角度出发,确立明确的目标,引导从“解释清楚案例”的实用角度出发,使学生理清案例相关的知识结构,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进而也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4 结论
知识树就是一张地图,有了地图就能明确目标,选择最佳路线,可以少走弯路,而且在教学中运用也有较大的可行性。在《法医病理学》的教学中,通过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绘制知识树,体现了法医病理学的教学的整体性和学生个体知识结构的特殊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提取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问卷调查和抽查检测结果说明:在高年级专业课中应用以案例教学为核心,绘制知识树,为即将实习的高年级本科生编织一个综合性知识网络图,以强化其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为其更好的掌握法医检案实践中涉及各种疾病的机制、转归、临床病理联系等方面的知识;为其工作后解决案例分析、伤病关系分析等难点问题提供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曾晓锋,李桢,瞿勇强,等.案例教学法在法医病理学国家精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4,(14)5:969-971.
[2]雷普平,李桢,王尚文,等.以案例教学为中心的法医病理学实验教学体系建设[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1):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