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身心健康调研报告

大学生身心健康调研报告

时间:2023-09-20 16:57: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身心健康调研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身心健康调研报告

第1篇

关键词:免检宿舍;生活素质教育;探索

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生活素质教育是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部分。宿舍卫生不仅是学校的门面,更是学生风貌的展现和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体现,宿舍卫生治理工作作为育人工作中一个必备的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宿舍免检制度是其重要的机制之一。

一、免检宿舍设立的意义

学生宿舍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思想交流、心灵沟通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舞台,宿舍环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宿舍环境状况如何,反映了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个人素养。为了督促学生的卫生习惯,提高宿舍的整体卫生水平,很多高校都实行了宿舍卫生检查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学生形成了一定卫生习惯后,实行免检宿舍制度,则可以进一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免检宿舍是对于宿舍卫生优秀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和表扬,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调动起学生对于卫生成绩的积极性,学生无论是出于对“免检宿舍”称号的憧憬还是对于能够免于卫生检查的权利,都会积极地提高宿舍卫生水平,争取“免检宿舍”的资格。与此同时,一定数量的免检宿舍也能够激励楼内其他的宿舍做好卫生,起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作用。

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是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免检宿舍是一种变相和有效的“激励”手段,是一种能使个体将外来刺激内化为自觉行为的适当刺激,是促使完成目标的行为处于积极状态的外在因素,在大学宿舍卫生管理中应用“激励”理论,实行免检宿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和享受“环境美”的良好动机,是对学生宿舍管理的加强和探化,是改善学校秩序、治理生活环境的重要一环,能够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与自我管理才能,也有助于学生公寓良好卫生制度的建立,一举两得。

二、免检宿舍制度的运行模式

结合大学生公寓生活的特点和大学生发展的需要,宿舍免检制度包括以下流程:

在卫生检查过程中,免检宿舍的设立是卫生检查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卫生检查过程中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念,培养学生对寝室的归属感、团队精神、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宿舍免检的对象以大学生为主体,这种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运行的原则要从关爱大学生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和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榜样示范感染和带动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陶冶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操,营造出温馨的寝室家园,从而感染、教育学生。

三、健全免检宿舍管理制度,为生活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宿舍卫生建设以免检宿舍为突破口,它是开展生活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学生宿舍的改善,宿舍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交往等的重要场所,宿舍的育人功能更加显现。因此,学生宿舍的管理更是摆到了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以服务为载体,把宿舍建设成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最佳阵地,发挥服务育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免检宿舍的管理制度、科学管理,加强学生自管。总结免检管理经验、定期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修订完善,检查的流程、学生自管的职责、标准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形势,使管理制度更具科学性,建立相应的运行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科学规范每一个免检宿舍的抽查制度,真正达到通过建典型、树形象,宣传优秀寝室、优秀事迹等,鼓励激发所有学生对生活素质的重视,在有一些学生还没有形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情况下,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推动宿舍朝着健康、文明、高雅的方向发展,从而为生活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免检宿舍的设立作为学生生活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应该进一步结合生活素质教育理论,深入探讨免检宿舍在学生生活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作用,总结提炼学生寝室生活和卫生习惯等各项规律,全面结合主动教育和主动学习等教育的新理念,为学生在生活素质提高方面发挥切实的作用,既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形式,也探索了再进一步拓展推行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王卫平,《浅谈“激励”理论在宿舍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思路学刊》,1993.2

第2篇

The Research and Countermeas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ampus life and Thought Condition

PENG Saihong, FAN Yingping, ZHU Zhiming

(Changsh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217)

Abstract This research focuses on college freshman and sophomore students from four aspects t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in family situation,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the campus life and ideal fait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cademic pressure and emotional pressure is larger, with a lot of difficulties in campus life satisfaction, thought condition, difficult for help,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continuously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our college ideolog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campus life; thought condition; countermeasures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为781 万人,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3%,其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家长、学生对高职院校的需求与期望越来越高。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也对职业学校“内涵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学院应遵循“以人为本”育人原则,深入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家庭、身心、学习状况,了解学生校园生活的诉求,化解学生成长的困扰,优化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实习实训环境,提高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促进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本研究着重对我院2013级、2014级学生在家庭状况、身心状态、校园生活、理想信念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从而不断增强我院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我院在校学生,大一、大二、大三三个年级在校学生。本次研究总共回收问卷2340份,有效问卷2264份,有效率为96.75%。包括男生1240名,占 54.77 %,女生1013名,占 44.74%,各系有效测评人数机械系309人,建艺系830人,经贸系724人,汽车系272人,人信系129人。

1.2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共25个题目(24个客观题,1个主观题)。主要从家庭状况、身心状态、校园生活、理想信念等四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

1.3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差异性显著为p<0.05。

2 结果

2.1 高职生家庭、经济的调查

独生子女占37.5%,单亲(无父母)占6.2%,经济困难学生占49.8%。

2.2 高职生身心状况调查

见表1,目前,学习压力和情绪压力是高职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相当一部分学生曾遭受过重大创伤(如亲人离世、重大挫折等),同时高职学生睡眠障碍占6.7%。

2.3 高职生校园生活调查

见表2,目前,超过一半的学生存在学习障碍,其中文化基础差占22.6%,感到专业难度大占18%,文化与专业都感到困难的占12.8%,男生有25.0%文化基础差,女生有20.5%觉得专业难度大。无生活目标的占10.8%。课余时间主要用来上网娱乐,较少安排学习、培养业余爱好等自我素质提升等活动,校园活动参与度不高,但对文体活动类、实践类活动较感兴趣。对校园设施、食堂就餐等校园环境满意度低;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社会兼职来获取经济支援,社会实践欲求强烈。

2.4 高职生思想调查

由表3、表4、表5得知有22.2%的学生认为人格高尚是人生最重要的,30.9%的学生崇尚生活舒适与人格高尚,有28.5%重视人际关系,21.9%认为渊博知识是成功的重要条件,75.1%学生关注时事,10.6%对社会现实有不满。

2.5 大学生思想动态差异表现

2.5.1 大学生思想动态性别差异(表6)

注:睡眠障碍、学习障碍项目得分范围为1~5分;社会关注项目得分范围为1~3分;p<0.01表示统计上达到了差异显著性。

由表7得知,在困难求助方面,倾向于求助朋友的占54.5%,尤其是男性更倾向于选择求助于自己的朋友(660人,53%),女性倾向于选择向辅导员(574人,56.5%)(统计差异显著性为p<0.05)。

2.5.2 大学生思想动态系部差异(表8)

3 分析

高职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的较多、遭受创伤事件的学生较多;在学习、情绪方面压力比较大,身心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职学生很看重人际关系,因同伴在支持系统中具有自然、便捷等特点,学生54.5%困难时会求助朋友,37.7%求助于辅导员,凸显出朋辈关怀的重要,以及辅导员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高职学生思想状况大致稳定,表现为主流价值观正确、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社会实践欲求强烈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理想信念不坚定,对社会现状不满,缺乏人生目标,对未来专业发展前景不够乐观。究其原因:

(1)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发展的不成熟,较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如,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媒体的大量涌现,给他们带来了无限的诱惑。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缺辩证思维的大学生面临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产生思想波动,对社会表现出不满情绪。

(2)高职生处于青年中期,生理接近成熟,但心理尚未成熟,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促使心理日益成熟,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处于成熟的关键期,并真正开始认识自己。一方面在自我成长中面临较多困扰与调整,另一方面开始探究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角色及所担负的社会责任,为实现社会成熟而付出努力。

(3)高职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不够自信,学习能力较低与较难的专业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不适应;学校开设的专业与社会、市场需求不适应,课程目标未能体现学生、社会以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教师上课方式陈旧等导致学生专业兴趣不浓、专业学习效果不理想。

(4)我院高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经济条件有限,这可能造成高职生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由此产生较强的社会实践诉求;另一方面即将步入社会的憧憬与担忧交织的状况,强化了高职生对社会实践的诉求。

4 对策

(1)优化校园环境,提高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对学校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学校的归宿感、认同感与自豪感,是学生学校适应良好的体现,也是学生校园生活状况的表征。高职学院应不断地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提升环境育人功能,提高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意识。舒适、齐全、便捷的学习、生活场所,不仅给学校教育教学、学生业余活动提高基本的物质基础,还能学生带来生活、活动的愉悦与满意,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与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形成。

(2)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满意度与成就感。加强学习指导,学习规划,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专业背景、社会地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本专业现状、发展前景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强职业规划指导,帮助稳定专业思想,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同时,不断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3)注重关怀与帮困,搭建勤工俭学平台。目前,高职院都建立了“奖、助、贷、免、补、勤”六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品学兼优的学生还可获得各类奖学金与助学金。但更多的经济困难学生想通过校内外勤工俭学的渠道,来解决学费与生活费的问题,不仅能感受到通过自己劳动获得报酬带来的自信与成就感,而且能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高职学院应在为学生搭建校内外勤工俭学平台方面做更多探索与引导,减轻学生因经济,因校外兼职带来的冲突与压力。

第3篇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77-04

当今中国正处在社会快速转型期。与改革开放伴随而来的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演进、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网络的冲击与熏陶,产生了众多的青年亚文化。在大学中,青年亚文化主要表现在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张扬各自的时代个性、践行各自的组织承诺等方面,青年亚文化在推动大学文化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对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文化追求——大学的本质特征

1.文化与大学文化

文化的概念内涵很丰富,难以下一个统一的定义。从大学文化建设之角度,康德对文化概念的解释最有启示意义。在他看来,文化是指那些属于使人愈来愈远地摆脱动物世界的人类所特有的内在的规定性。按照他的解释,大学文化就是指大学自身固有的、反映大学自身特性的内在的规定性。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以价值观、理想追求、道德情感等为主的精神文化;二是以大学的组织框架以及运行规则等为主的制度文化;三是以大学的物质设施、空间环境等为主的环境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是保障,三者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系统而共同发挥作用。

2.文化追求——大学的本质特征

文化,是大学的核心和灵魂,文化追求是大学的本质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纵览近代意义上的大学,它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文化的象征。“当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之时,虽然它还具有一定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但它体内流淌着的还是文化的血液。文化属性是大学永恒的特征。离开了文化,大学就不再有教育的发生和学术的产生;离开了文化,大学就不再称其为具有神圣、庄重、让人憧憬和向往的大学。所以,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大学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文化未来的希望。”

二、青年亚文化与大学文化之间的关系

1.青年亚文化及其特征

从广义上说,亚文化通常被定义为“更为广泛的文化的一个亚群体。这一群体形成一种不仅包括亚文化的某种特征,而且还包括其他群体所不包括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这一定义指出了亚文化的两个关键性特征:社会群体和这一群体具有的文化方式的“偏理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社会文化形态——“青年亚文化”(youth subculture)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作为亚文化的代表,青年亚文化代表的是处在边缘地位的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利益,它对成年人的社会秩序往往采取一种颠覆的态度。因此,青年亚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即它的边缘性、颠覆性以及批判性。青年亚文化引发了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这种价值冲突已上升到了政治文化层面,青年亚文化是对主导文化、权威文化、强势文化的背叛和反抗。我国青年自发组织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属员在体制内组织满足不了的需求,表现出张扬、个性、自由,甚至叛逆的特征,引领了我国青年亚文化的兴起。

2.青年亚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同构

根据青年亚文化的两个特征,不难看出:作为社会群体,青年亚文化的一个表象就是他们是具有远离家庭、非官方、行为较富个性的群体;同时又是具有张扬个性、活跃、富有创造力、充满感望和冲动特性的群体。作为一种文化方式,青年亚文化具有“偏理性”。

事实上,在大学里虽然青年亚文化有时会对大学主流文化进行抵抗和反叛,但是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学生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社会的承认,解决他们的“认同危机”。青年亚文化虽然常常拒绝、排斥主流文化,但是它的内容和形式往往又被大学文化所利用、被大学里的大众文化所整编。它既是对主导文化的替代,也是对其的补充;既是站在反霸权的立场代表“弱势群体”利益,也因主导文化和商业利益的“召唤”和“协商”而“妥协”。因此,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存在着潜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导致青年亚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同构”。

三、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

青年亚文化是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产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受到西方亚文化带来的直接冲击。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并被青年推崇和追求,由此产生了由青年人作为主体,具有流行化趋势和个性化特征及鲜明时代特色的青年亚文化。

首先,中国的青年亚文化与西方青年亚文化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阶级特点,但是却烙上了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国家为控制人口数量所采取的计划生育政策,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中国青年多为独生子女,他们与有兄弟姐妹的同龄人相比,一般更少得到情感上的支持,于是在心理上往往更早独立与成熟。由于这种独立性促使他们渴望早些摆脱来自父母的约束而在同龄人中获得认可,于是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独特特性。

其次,青年追星文化值得关注。当今媒体对中国青年追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近十年来全国几乎各个卫视每年举办一届的选秀比赛,追捧日、韩电视剧而形成的“哈日”、“哈韩”现象,对偶像过于盲目的模仿与崇拜,都是青年追星文化的突出表现。虽然追星文化等亚文化中包含一部分消极的成分,但对于青年来说,这些文化内容中充满了自由、轻松和愉悦,因此,很容易得到青年人的认同。

同时,追星文化还体现在对青少年影响巨大的文学领域。近些年成长起来的一些80后作家热衷于抒写与成长有关的困惑、浪漫的青春爱情故事,或想象中梦幻神奇的世界,以此来传达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对梦想与现实的看法。他们喜欢运用绚烂、唯美的辞藻,以华丽、细腻以及淡淡的忧伤为其文化标签,大多数作品都具有感伤文学的特征。似乎在青少年看来,这也正是他们青春的象征。这些80后作家拥有数目庞大的年轻读者,或称粉丝(fans)。各类庞大的“粉丝”群体,构成了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的独特风景。

最后,媒体发展迅速,网络文化也成为青年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虚拟世界,青年是对新鲜事物的易感人群,巨大的网络信息量极大地激发了青年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于是,青年便成为网络用户的主要群体,他们喜好聊天、看电影、打游戏、逛论坛、写博客等,网络无疑为青年提供了实现自身需求的最好舞台。

这些类型的青年亚文化实际上成为了部分青年抵抗社会和家庭压力的一种“仪式”。这种 “仪式”反映出当代青年内心的浮躁和不安。时尚的背后体现出青年亚文化人群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抑或说青年亚文化群通过应用时尚符号来表达自我、张扬个性,体现他们自身独特的价值观。

四、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

1.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方文化和价值观随之传入我国,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当中。青年一代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和宽容的社会环境当中,他们很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形态各异的文化和流行艺术涌入我国,这些文化和艺术成为青年人最直接的精神食粮。很多青年人不再被动地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灌输,而是主动地通过自己的尝试,形成“自我”价值观。他们开始在人生观、价值观取向上,追求物质利益的平衡,注重个人利益的实现。名牌、时尚、前卫成了青年人追寻的目标;娱乐化、世俗化、享乐化成为青年亚文化群体的表象。青年亚文化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这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规划、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一些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开始动摇,潜移默化地接受着青年亚文化形态所传递的价值观,在懵懂与徘徊中,形成价值观的混乱与个性化。

由于许多青年人被动地接受、吸收亚文化,缺少深刻的思考与反思,于是青年亚文化中出现了对历史不尊重、虚构、扭曲甚至否定的现象,使得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历史,这对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干扰。

2.青年亚文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某种偏离和抗拒有警醒社会的作用,它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根据这些表现形式而变得很丰富。不难发现,虽然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在某些领域反对主流文化,具有叛逆性,但却能够通过一些富有特色的活动来创造新的大众文化形式,并能依靠如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更加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青年亚文化反映了青年人的心理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内容和形式上尊重青年人的主体地位、充分反映青年人的心声,从而满足青年人的合理需求,从丰富文化生活的角度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方面用亚文化的形式诠释主流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用主流文化引领亚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样,青年人就能很好地接受教育。

3.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作用

青年亚文化可以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形式繁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以通过青年亚文化繁多的表现形式发生作用,达到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例如,电视娱乐节目中的《红歌会》、《变形记》等以娱乐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了传统文化或伦理道德的教育,再如受大学生追捧的个别明星的粉丝后援团这个自发的组织,会集资做慈善工作,使大学生在娱乐中受到了积极的教育。大学生看诸如此类的节目或参加此类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这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青年亚文化对青年产生的消极作用。青年亚文化影响了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青年人的猎奇、虚荣和享乐等心理催生了青年人的不良习气,严重的甚至导致青年人犯罪,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向在校大学生,面向青少年,其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明确目的,还需要掌握工作对象的特质。社会主义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是先进的文化,它有助于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并且对推进社会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青年人应当积极地融入到这种文化氛围中。青年亚文化不应该被完全否定,但若青年过分沉迷于亚文化,便难以承担起社会主义建设重任,这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五、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对策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其是“孝”的教育。因为“孝”的教育是维持良好社会伦理秩序的根本。除在政治课中应开设《弟子规》、《二十四孝》等课程外,还应多举办一些体现孝道和伦理道德内容的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以此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伦理观及厚德载物的胸襟,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进而促使其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自豪感与责任感,培养其自觉抵制各种腐朽、落后、庸俗、颓废的文化影响的能力,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我们着重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

2.逐步完善教育机制

青少年阶段正是一个人的成长发育阶段,这个阶段是决定着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在这个阶段拥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至关重要。第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睦的家庭和父母的示范作用能够使孩子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对外界消极因素的抵抗力,因此,家庭是抵御消极影响的有力屏障。第二,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学校作为传授青少年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社会教育机构,是青少年走向社会需要经历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阶段,学校教育仍然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所以要消除青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抓起。通过提高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增强其抵抗外界各种诱惑的能力,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第三,要高度重视社会教育的影响力,社会教育直接面向全社会,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作用。社会教育的影响面甚为广泛,是现代社会教育不可忽略的部分。它可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能将分散的、自发的社会影响纳入正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发挥育人功能。

3.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这会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易接受。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生活化,这就需要教育工作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实际,从生活中引导大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以及道德水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领域的拓展,就是将教育的内容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领域,也就是将教育的情境选择立足于社会生活。大学生管理部门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传输和反馈系统,及时捕捉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及时通过座谈会、演讲会、辩论会、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来抵制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4.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全社会要大力弘扬主流文化,高校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学生会、党团组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用主流文化占领校园文化阵地,努力增强主流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提升高校文化的品位和层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与此同时,要努力发掘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对于符合时代的发展方向、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个性及健全人格培养的校园亚文化要大力弘扬,使其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在社会变革和文化变迁过程中,亚文化对青年的影响不可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个契机,找准切入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素质与修养,站在大局和战略的角度,努力地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思想运行轨迹,了解其思想困惑及其发展规律,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丰富的教育手段和明确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健康发展,不断推进高校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关注青年亚文化,就是关注青年群体本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进,青年群体必将赢得社会进步和文化变革的主体地位,也必然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和社会前进的主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虽然青年亚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小的冲击,但只要我们能端正态度、正确引导,就可以有效地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影响,促进高校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

参考文献

[1] 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68-93.

[2] 黄志梅.浅论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及应对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4):15-19.

[3] 张平功.青年亚文化的形成及表现[J].青年探索,2007(4):22-25.

[4] 苏文清.青年亚文化探微[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4):102-105.

[5] 江冰.论“80后”文学[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7-57.

[6] 陈龙.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国际新闻界,2005(2):21-24.

[7] 游庆超.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科教文汇,2007(11):183.

[8] 龚春生.校园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J].江西教育科研,1996(4):26-28.

[10] 肖伟胜,王书林.论网络语言的青年亚文化特性[J].青年研究,2008(6):21-26.

[11] 李海峰,赖雄麟.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高教探索,2009(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