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时间:2023-09-20 16:57:4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于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

第1篇

关键词:语文活动课;研究现状;实施意义;实施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271-02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语文活动课这一课堂形态日益受到语文教师们的关注,所以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也成果颇丰,这些成果以论文、课题报告等形式呈现。研究者将这些论文进行整理,并加以概括,发现这些论文大多是一线教师对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活动课的各种形态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将课堂活动流程以及学生在活动的收获及成果展示出来,再对自己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感受进行经验性总结。由此可以看出,各个地方的高中语文教师在努力进行着语文活动课的探索,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寻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策略,总结了自己的探索经验,并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建议等。同时,限于理论素养、学术视野等,这些探索者较少去阐释高中语文活动课实施的理论依据,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形态没有系统性的归纳与呈现,在这方面的校本课程建设也没有比较成熟的开设策略。以下便从本体概念、实施意义、实施建议或原则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高中语文活动课的研究现状。

一、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概念界定

高中语文活动课是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充分开发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活动主题与形式来自主地完成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指导、管理并评价的教学形态。

学者们关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大同小异。袁锦川在《关于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设计的研究》一文中提出:“高中语文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专题性和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从中可以看出,高中语文活动课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性与实践性,能够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谢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一文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是指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参加的,以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内在需求和认知规律为基础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以课堂为中心,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这一概括又说明了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开设活动课的意义之深刻,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强调了活动课要以课堂为中心,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补与互动,这就对组织活动课的教师在专业层面与技术层面提出了要求,即不仅要善于利用课外的教学资源,而且要将其自然而高效地融入到课内教学之中。

谢辉在文中还创造性地将其主体实践活动分为外显形式与内隐形式两种,外显形式“主要是听、说、读、写、思、做等言语实践,即智力活动;其内隐形式,主要是情感、意志、品行等身心体验和人格雕塑,即非智力活动”。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形式的全面开展与教学目标实现。

二、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实施意义

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具体实施能够活跃语文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语言文本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从而推进语文课的课堂形态的进化,实现课程改革的题中之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学者们都指出,高中语文活动课正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语文课的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它可以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语文素养和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谢辉也明确肯定高中语文活动课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理论与实践研究》中指出,“语文活动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得到运用”。同时语文活动课程打破了常规的教室限制,可以将教学空间拓展到大自然和社会之中,那么“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走进大自然及深入社会,加深对自然界及社会生活的体验,也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提升其精神生活,改进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式”。

另外,史慧芳在《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初探》中也在指出在组织活动课过程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之后,总结了高中语文活动课开展的深远意义,文中陈述:“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可见高中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未来语文课发展的重要教学形式,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现代化。黄卫华便在《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方法浅谈》中强调:“开展语文开放式的活动课教学,是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第2篇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利用有效的课堂提问来发挥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通过提问加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问,是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帮助学生提升能力重要手段。一切知识探究活动都源于问题,如何对高中语文课堂的提问内容与方式进行改革,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主义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的优化

在对课堂问题进行设计时,教师要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优化提问的内容。

首先,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应当具有开放性。传统的封闭性提问,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应付老师。在回答封闭性问题的时候,学生很少自主思考,大多数学生选择用猜测的方法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应当对提问内容进行开放性改革,用开放的问题去获取一些新的观点,让学生将自己的个性化思想融入到问题答案中。比如在讲解《囚绿记》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如何将绿色囚起来呢,你会选择什么方法”这样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会促使学生得到不同的答案,一些学生说画下来,一些学生说用照相机拍下来。不同的观点会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以提高。

其次,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内容应当具有趣味性。趣味性的课堂提问更具有吸引力,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深入了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兴趣,用符合高中学生心理期待的问题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比如在讲解《赤壁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给学生播放一段电影《赤壁》的片段,让学生欣赏赤壁美景。之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描述赤壁美景的句子。趣味性的提问会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二、构建主义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的优化

构建主义理念强调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关注课堂提问形式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利用重视提问方法的灵活性。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就学习内容进行互动的过程。教师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学生的思考成果,总会有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重视课堂生成,将学生的问题转变成为自己的提问,利用学生创造出的教学资源,有利于语文课堂活动灵活性的加强。比如在讲解《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看到文章的题目,有学生会说“我也有一个梦想”。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堂想法,生成一个问题,“大家都有梦想吗?是什么”,组织学生在课堂中讨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内容,加强语文教学的深度。

其次,教师可以利用比较式提问方法。用同类比较的方法进行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比较思维的形成,让学生快速发现两个作品或者两个知识点之间的不同。比如在讲解《师说》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其与《劝说》进行比较。提出“二者关于教育的观点有何异同”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阅读,比较思考。

三、构建主义理念下高中语文提问评价反馈的优化

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对学生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需要积极的评价,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改革自己的提问评价方式。

首先,教师要积极落实赏识性评价,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能否坚持专注地学习,与教师对他们的信任有明确关系。一些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教师要给予语言上的表扬。一些学生不能流利的回答问题,教师要用期待与肯定的眼神给予学生动力,帮助学生成功。赏识性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促进其学习能力提升。

其次,教师要落实尊重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人格,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原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问题思考与回答行为,肯定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教师与学生平等沟通,与学生共同讨论问题,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

总结

综上所述,提问,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效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运动,启迪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语文学习内容。用合理的提问内容、方法与评价手段促进师生在课堂中的有效互动,能够让高中语文课堂氛围得以改革,让学生享受高效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吴艳.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探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5.

[2]葛秀春.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0.

[3]胡林丽.高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 积累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本经验,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多次提到积累。新课标高中语文课程,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也无论是阅读鉴赏,还是表达交流,都少不了积累这一基础环节。如何正确认识积累之于语文学习的价值并在语文学习实践中合理应用积累的策略,是教师和学生应予充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下面试从两个方面阐述。

一、新课标视野中的语文学习积累观

(一)积累是一种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定势。积累不仅仅在于狭义的积学,即语文知识的增加;更在于积德,即完善自我。

语文学习要具备积极的积累态度。首先,积累必须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其次,积累要围绕一定的目标。目标清晰,积累行为才有明确的指向。第三,积累需要及时梳理、整合。“格式塔理论和研究表明,组织好的材料比较容易学习和回忆(Katona,1940)。米勒(1956)也认为,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组,变成组块,能促进学习。”及时梳理、整合,去伪存真,弃粗留精,推陈出新,才能建构起知识系统。第四,积累是为了调度,为了应用。不是为积累而积累,而在于涵养,在于充实,在于提升。如高中选修课程“诗歌与散文”的学习,需要“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这背诵就是一种积累,经由背诵,使经典积淀、内化为我们的经验。最后,积累不仅是知识的,也是生活的;不仅是能力的,也是情感的。“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处处留心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天地有多大,积累的途径就有多宽,积累的领域就有多广。书本、生活、课堂、学校、社会等都是积累的载体。

(二)积累是一种过程

积累是一个不断拓展、衍生和增殖的过程。积累不可以“毕其功于一役”。语文学习者要增强过程意识。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没有积累的奠基,素养就成了空中楼阁。积累是高中语文课程五级目标中的第一级,是基础。

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的过程。积累的过程不是知识的静态堆砌,不是经验的杂然相陈,而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首先,积累的过程同时是一个应用的过程,比如语文知识的积累,是语文能力形成的一个必要的抓手。其次,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如高中文学作品阅读鉴赏,需要阅读鉴赏者审美经验的积累。再者,积累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积累得以丰富和深化。

(三)积累是一种方法

达尔文曾经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概括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即关于学习方法的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方法。有效的积累,是经由观察、记忆、判断、比较、甄别、分类、归纳、概括、分析、评价等等步骤的具体操作才能达成的。积累与爱好、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有密切的关系。爱好和兴趣影响积累的指向,情感和意志左右积累的质量。

二、新课标规范下语文学习积累的操作

(一)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阅读鉴赏是积累的第一捷径。阅读鉴赏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积累,首先,要是言语知识层面的积累。其次,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积累。再次,阅读鉴赏方法层面的积累。还有就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积累。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积累?

一是课堂阅读鉴赏教学设计,要体现积累的思想。要让学习者明白积累的目标,确定积累的对象,设计评价积累质量的标准。例如古代诗歌鉴赏要贯穿传统文化的积累,而传统文化的积累除作品背诵外,还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古代诗词格律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这些知识积累在课堂教学中机要可以随文点拨,相机穿插,也可专题讲授,集中训练,总之知识要“精要、好懂、管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中能自如地借助这些知识的支架作用,发展成为一个有意识有品位的阅读者和鉴赏者。

二是课外阅读鉴赏的活动组织中,要调动积累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要加强引导,通过语文活动(例如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报告会、最佳阅读者评选、读书征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阅读积累的水平。

三是语文积累要建立一个基本限度的定量,有共同要求也有个别对待,以使学习者及时检查自己的积累状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积累量的要求。课标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课标还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里提出了阅读积累的量度。要使每个高中生达到这个基本量。教师就要通盘考虑,合理规划。

(二)在表达交流中积累

不管是语言知识的积累,还是生活素材的积累,或是文化背景的积累,对于丰富表达交流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苏轼说“吾文如万斛泉”,究其缘故是他有着厚实的生活积累和丰赡的阅读积淀。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锦绣文章,汩汩滔滔、纵横驰骋的雄辩演讲,旁征博引、张弛自如的幽默谈吐,需要的不仅是卓越的言语智慧,更得力于厚实的言语与生活的积累。在表达中,才可能暴露积累的欠缺;在交流中,才可能发现积累的不足。同样,在积累中,才可能娴熟表达的技巧;在积累中,才能促进交流的自由。诸如开设主题读书论坛、电视新闻时评写作、课前三分钟演讲等等活动都是增进学生在表达交流中积累的有效办法。课外练笔是言语积累的重要渠道。课标中规定“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这是个最低的限度。坚持练笔,利于语文积累的流通、置换与更新。

(三)在生活体验中积累

第4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改;非智力因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智力因素主要有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思维能力五个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智力因素不断提高的过程,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提升,因为智商最终体现在成绩上,教师过于追求成绩,就过于追求智力因素。由此非智力因素就处于被忽视的地位。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等,这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促进智力因素的提升。由此可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高中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对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进行探讨,就要与当前新课改的背景紧密结合。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具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新课改强调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情感的熏陶和自学意识的增强。以上无一不与非智力因素相关,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对新课改要求的一种积极响应,也是保证新课改推进和实施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助于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语文虽然是一门应用性、工具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语文学习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情感表达的一种有效方法。另外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丰富的情感和广泛的兴趣也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表达,从而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会得到提升。

(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培养国家建设合格的接班人奠定基础

如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一个现代化的合格接班人,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要想全面发展其中必然就包含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一个学生智商再高,但是如果道德败坏的话,也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德行,是为人之本。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措施

既然非智力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着如此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就应该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得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也会非常显著,所以教师应该多多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比如,在学习了《祝福》这篇文章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其中的部分情节进行表演,创设一种表演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针对课文内容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文章中寻找答案,学生对问题比较感兴趣,就会对学习内容比较感兴趣。

(二)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习惯也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惯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方面有很多项目需要不断学习,锲而不舍,形成习惯,最终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要督促学生形成书写规范、讲普通话的习惯,这两种好习惯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语文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终生的发展;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记日记的良好习惯,这能够让学生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心灵更加细腻,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从而能够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发挥好语文相关素材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其对外界的感知更加细腻敏感,生活更加精致,学习也更加有动力。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素材可以成为熏陶学生情感的重要素材。比如在学习与母爱有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在学习与友情有关的文章时,教师带领学生体会友情的真诚无瑕。教材中尤其多的是一些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的文章,在对这些文章进行阅读学习时,教师多对学生进行启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运用课文教材,为学生树立典型

教材中有很多人物身上有值得学生学习的地方,教师要善于找寻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并引导学生对这些闪光点进行学习。比如,海伦凯勒所具有的坚强的意志,就是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楷模;还有关于作家史铁生的故事也会带给学生很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其他人物的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比如乐于助人的品质、乐观向上的品质等等。教师要善于挖掘,并有效运用,从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既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也有助于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也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所以语文教师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深入挖掘语文教材内容,通过多种方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最终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明广卿.非智力因素与语文课堂教学[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03).

[2]王小玲.塑造良好的个性――谈在语文教学中优化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社科纵横,1999(02).

[3]陈家义.激发兴趣,调控注意――谈高层次非智力因素与语文教学[J].南京高师学报,1996(02).

第5篇

【关键词】人文精神 高中语文教学 渗透

一、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进行对高中生群体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注重到对于高中语文知识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传递,让高中生在接受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促进高中生的全面成长。与此同时,高中语文教学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学习过程,不同的语文知识按照各自的类别分配在不同的章节,这些知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也不相同。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的重视到对于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的研究,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接受相应的高中语文教学,形成对于高中语文知识的深层次认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开展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将人文精神和语文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促进高中生群体的高中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探析

1.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人文精神渗透氛围

高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对人文精神氛围的创设。针对这样的情况,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总结研究,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人文精神传递方式,通过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高中语文内容中,更加有效的将人文精神和和高中语文内容结合在一起。与此同时,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的意识到对于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培养,有针对性的优化高中语文课堂氛围,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进行这堂课的知识点的学习,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于《我有一个梦想》这堂课的审美疲劳,加之《我有一个梦想》这堂课是要求背诵的,这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对《我有一个梦想》的学习兴趣度下降。这就需要在进行《我有一个梦想》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的让学生进行对《我有一个梦想》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探讨,让学生讨论“马丁路德金面临的是怎样的美国社会结构?”“为什么黑人要团结起来赢得属于自己的权利?”“你从《我有一个梦想》体会到了怎样的人生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会在《我有一个梦想》课堂上插入相应的文化精神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迅速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就可以将《我有一个梦想》的人文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过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效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

2.优化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方法

面对新的教育形式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高中语文课程教师在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的总结基础上,寻找一个良好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点,并在维持一个良好积极的高中语文教学状态的基础上,促进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注意到结合人文精神的传递内涵,充分的保证学生能够在享有人文精神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语文知识应用能力。

例如,在进行高中语文课程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课程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蔺相如为什么要忍让廉颇?”“廉颇为什么要向蔺相如负荆请罪?”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于春秋战国时代我国文化背景的认知,并了解到“将相和”对于一个国家的和谐稳定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在进行该文章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的进行“秦桧陷害岳飞”、“宋朝重文轻武”等故事,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出发,促进人文精神和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3.完善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模式

在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探索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可以让高中生参与到人文精神的探索过程中来,加深学生对于高中语文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理解程度,促进高中生的语文能力的共同进步。

结语

综上所述,在人文精神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过程中,可以通过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创造良好的人文精神切入氛围,为学生创设人文主义语境教学方式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到蕴含在高中语文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内涵。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能力,满足人文素质教育对于高中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湃. 普通话与口才训练教学中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J].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2] 申承燕. 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 文学教育(下),2009(01).

[3] 程红兵、李镇西. 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J]. 语文教学通讯,2000 (20).

[4] 韩军. 再论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05).

第6篇

一、教育管理者应为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清除路障

从课程教学管理层面看,相关主管部门和学校等各级教育管理者首先必须勇敢冲出旧评价的樊篱,清醒地认识到新评价对于解放师生教与学的创造力的意义。只有真正转变传统的偏重于量的检测的单向度的课程评价思想,而转向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双轨整合的路径,才能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发展趋势,才能真正有效地推动新课程的稳步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自然发展为个人化学习,个人化学习则自然要求要有与之相应的个人化的评估反馈机制。而着眼于学生个体发展的质的评价,就是一种比较合乎人性的评估反馈机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采用的主要评价方式之一,包括档案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等等”(胡中锋、黎雪琼、刘桂秋《论新课评价中质的评价与量的评价的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评价原则就已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这已经渗透了质的评价理念。普通高中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是这种评价体制的延续和深化,而不能因为有高考在前,而将评价异化为片面以高考分数测量来作为高中语文课程教与学的效能评估的唯一标杆,并以之为紧箍咒来束缚语文教师,从而导致“新课程旧教学”“新课程旧考试”(就2007年海南、宁夏两个高中语文课改试验区的语文高考命题看,仍然被笼罩在旧的高考语文模式的阴影下)现象的出现。

其次,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将课程评价的理论理性切实转变为课程评价的实践理性的勇气,并将其落实到行动上,细化、实化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的具体标准与操作程序。从便于新课程教学实践的角度看,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案、规程应先于课程实施,并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修改、完善。然而,当下我们面临这样一种矛盾的局面——新课程实施了,却没有配套的新的语文课程评价切实并行,而往往流于表面与语文教材教学进度关联、实际与高考挂钩的书面限时测试。如此一来,课程标准关于新评价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就虚化为了空中楼阁。让一种新理念根植于人心,难;而更难的是执行,即让新理念成为看得见的行动。因此,为教育管理者松绑,卸下固有的单向度的量的评价的枷锁,是最迫切需要的。

二、教学执行者应该为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开拓道路

从学校课程教学实施者层面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迅速行动起来,扮演好新课程评价实践“改革者”的角色。首先,从思想意识层面来看,要认识到彻底转变狭隘评价观的紧迫性。要扭转单一的量的静态评价的思想,而代之以发展性评价;亦即不仅仅热衷于高考的分数,更要关注教学全过程中学生语文知识的建构、能力的增强、情感的丰富、素养的形成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教师有必要学习、掌握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相关基本理论和知识。其次,要在评价的具体操作行为上尝试行

动研究。当前,高中语文课程实行“必修”与“选修”并行的模块结构课程,课程标准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领域内的各类课程都提出了相应的评价内容与要求。作为课程执行者的高中语文教师,应当把这些评价的内容与要求具体化为可操作的细致的评价方案,努力建构高中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系。

从评价方式来看,应该采用多形式、多侧面的评价手段。首先,要改革、优化传统的量的评价的手段,提高高中语文书面测试命题的信度和效度。传统的量的评价重结构的严谨性和量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书面的测试上,比如会考、高考等。书面测试的命题应该知识、能力、素养三者兼顾,而以素养为重,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体现所考即所学的原则),能最大程度地检测学生在一个特定学段之内的语文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素养形成所达到的水平。其次,要研究质的评价技术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评价操作中的应用。比如,通过情景活动、课堂观察、过程记录、学习日记、语文综合性学习、作品展示、成长记录袋等等途径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能力与素养。

三、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要落实主体多元的原则

传统的高中语文课程评价是一种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评价。新课程评价则强调主体多元评价,它吸纳了学生、家长等多个评价者参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强调“尊重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巢宗祺、雷实、陆志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宰的“教师学生”评价,应该发展为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学生”评价,以及与以其他评价者为评价主体的多维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模式。学生语文学习素养的发展状态和水平层次,不应仅仅由其任课教师来认定,还要吸纳同学、家长、其他科任教师、学校、社会团体等评价者的评价意见。这有助于更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主体多元评价可以弥补旧评价的一个缺陷:因传统的一元评价所产生的偏见乃至歧视,压抑了一些有某方面语文特长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在书面测试中成绩并不突出或者很差)的学习兴趣。它可以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语文潜能,丰厚其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真正体现“全人教育”的特质。

四、高中语文新课程评价要注重全过程的评价

第7篇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基本形式,以高中语文学习为中心,设计了包含18道选择题和2道问答题的调查问卷,其中涉及到语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师素养等诸多方面。这次的调查卓有成效,无论是从问卷体现的数据上,还是访谈及座谈的记录中,都体现了许多新课程改革中的突出问题。以下就分别进行阐述。

一、关于语文学习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认真、谨慎、踏实的学习态度是必不可少的。端正的语文学习态度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在调查的20道问题中,共有7题涉及此方面或与之相关。

调查数据显示,有73%的学生认为语文课与其他科目相比是非常重要的,只有6%的学生认为不考试的话就没有学的必要。对待语文作业的问题,60%的学生对作业感兴趣,认为赋有挑战性,30%的学生认为枯燥,不检查就不做,而这30%的学生中,重点班的学生所占比重高达21%。调查中,31%的学生每天都主动学习语文,16%的学生仅仅做作业而已。在面对“不做要求的早读、自习,你会选择学习哪科题目”这样的问题时,65%的学生会选择读英语或做理科题目,30%的学生会读语文或看语文书、文学类的书。对待预习工作,23%的学生认为预习非常重要,每次都认真完成,59%的学生认为看看参考书即可。

通过上述数据,不难发现这样一些问题:1、高中学生普遍重视语文学科,认为学习语文非常重要,对待语文作业的态度也很认真。这是因为作为人文学科,语文是学好其他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适应社会需要的一门重要学科,可以增强一个人的素质和涵养。2、尽管意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实践的情况并不理想。主要是理科作业量大,又属硬性任务,而语文是一门要靠积累的学科,要循序渐进,许多作业都是软任务。迫于压力,学生只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数理化的学习中去,不自觉的就放松了语文学习,早读、自习、预习工作完成的都不尽如人意。3、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普通班学习语文的兴趣要高于重点班,这是因为重点班的学生各科成绩相对平均,理科成绩尤其优秀,他们认为只要理科分数高,语文成绩不拖后腿就可以了,因此都没有费太多的精力。而普通班的多半学生理科是薄弱环节,并且提高的又慢,于是他们将更大的兴趣给予了语文,精力自然投入的会更多。

由上述分析,我发现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要坚定,语文教师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管理。一方面以自身的语文素养吸引学生对语文的注意力,一方面要将一些弹性的任务转变为硬性任务,不断的指导。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纠正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让其认识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做法,相信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语文学习,一定会取得成效。

二、关于语文学习方法

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学好任何一门功课的必要条件。关于“你认为怎样学习语文才能提高成绩?”这一问题,在问卷调查中有60%的学生选择“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文学素养”,有27%的学生选择“多练笔,提高作文水平”,有13%的学生则选择“学好基础知识,多学字词”。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超过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是考好语文的关键,而只有小一部分的学生肯定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在“你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作用”这一问题上,有65%的学生认为“用处是有,但不大”,有34%的学生认为“很有用”,还有1%的学生认为“没有用处”。这就形成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学生认为提高阅读能力可以提高成绩,另一方面,学生又认为课外阅读对学习语文的用处不大。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发现,高中生课业压力很大,他们大部分时间用来做理科题目,由于学科的特点,理科属于“熟能生巧”,多做题目必然会提高成绩;语文则不同,它重在长期的积累并形成一种内在素养。因此,学生在面临繁重的课业压力时,往往抓住能通过努力,立竿见影的科目,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上面,而语文素养的长期培养则被忽视。

对于语文预习的重要性这一问题上,有59%的学生认为“一般看看学案、参考书即可”,甚至有14%学生认为“不用预习”,只有20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每次都认真完成”。看来,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预习是可有可无的。其实语文的预习是很重要的。文章的鉴赏是见仁见智的,在鉴赏的过程中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应在课前布置好预习,让学生找出不懂的地方,或对要学的课文能谈出自己的看法,能将语文学习由老师课堂教学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向老师要知识的局面。

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对于语文的教学工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之一。如何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不遗余力的探讨。希望这个调查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也希望可以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注意。

三、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新建议

语文学习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涉及到很多方面,并且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对于学生关于语文学习的建议的调查对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以及对座谈会、访谈的记录分析,可以归纳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建议集中体现于三个方面:语文课,教师形象,语文作业。

课堂气氛活跃,开展多种学习方式是学生的共同要求,乃至还有学生提出语文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如可以使语文课不仅仅局限于教室之内。这一要求对于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就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在保证教学效果、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对教学形式作积极的多样性实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对于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第8篇

关键词:自主学习;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4 ― 0165 ― 0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知识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人才培养方面,我国高度重视具备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人才队伍的建设,尤其是自主学习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影响我国传统学习习惯的改变。在新课程改革阶段,高中语文教学向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自主学习的定义

通常来说,人们将自主学习与被动学习对立来看,自主学习是指在没有监督与管理的情况下,学生进行自觉学习的一种内在品质。通过自主学习,学习者能够按照预期执行相关学习计划,并达到预期学习目的。自主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区别于传统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性。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着显著效果。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我监控、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过程。自我监控是学生对自我学习行为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对自身学习行为的正确评价。自我指导就是个人学习行为朝着预期目标前进,其中包括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自我强化则是一种具有奖惩性质的约束行为,通过自我强化,实现学生对个人自主学习行为的正确评价,并以此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

从教育学角度看,随着文化水平及素养的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对学习的认识相比较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有着明显的改变。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区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在学习的主动性上较以往也有所改观。高中阶段语文教学任务重,所学内容较多,简单依靠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无法满足教学大纲要求的,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缓解高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加强的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三大特点

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另一重要意义则是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教学方式并未留给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教师牢牢掌握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学习积极性较差,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新课程改革推行之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变得积极起来,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然而,无论是直接兴趣还是间接兴趣,学生均可以在此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压力较以往大大降低。不仅如此,对于学习的认识方面,大多数学生对于学习的认识更加深刻,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学习。

2.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为自主学习的核心,独立学习是对学生自我监督、管理能力的考验。研究发现,大多数学生都具备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独立学习能力,与主动学习能力相类似,独立学习能力体现出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对于未知领域的自我探索能力。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由于学校、家长和教师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低估,大多数学生并未获得独立学习的机会,甚至不被允许进行自我学习,这种情况导致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没有得到提高,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逐渐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角地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得到加强,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更多机会,进而实现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提高,甚至能够实现学生学习完全独立的最终目标。

3.学生自我O管能力的提高

自主学习能力是基于学生对学习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在明确学习目的、学习能力、学习内容的前提下,制定较为科学的学习计划,并以此指导个人学习。然而,在监管能力欠缺的情况下,学生无法正确评价学习效果,以至于在学习方向出现问题的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丧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的自我监管能力得到提高,对于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能够进行实时监督,并根据监督结果调整学习状态。

尽管如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依然需要教师、家长的参与,放任对学生的学习管理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由于学生缺乏正确的辨识能力,以及自控力并未达到完全自主学习的水平,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家长应当给与正确的引导。

三、语文教学的特点

语文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所有学科中,语文学科的基础作用毋庸置疑,除在教学内容上与其它学科存在不同外,在教学特点上也存在以下两种差异。

1.语文教学的广延性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工具,语文是语言学习重要课程,语文教学已经脱离了基础语言知识的学习阶段,而是将语文知识的丰富与语言技巧的学习为主要内容。语文教学的资源除课本和工具书外,类似于图书馆、报刊、影视剧、广播等均可成为语文学习资源,学习内容也延伸到传统文化、民俗民风、政治、科技、军事等各个方面。语文教学关系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语言面貌、语文素养除了受文化程度的影响外,还受学生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校园范围之内,其广延性已经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2.语文教学的修身性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曾将语言必做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根本,是精神的实体化表现,通过对语言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入了解人的精神世界。语文学习是人类语言能力形成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的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语文教学促进了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进而拓展了学生的交际范围;其次,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对生活方式与生存价值的正确认识;最后,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增长了智慧。

然而,语文教学已经超出了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语文学习,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语文学习成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享受,M而了解所谓的“道德人生”和“审美人生”。随着学生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个人修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

四、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原因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我国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在新课程改革之后,这一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点。

1.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由于对新课程改革中的相关理论缺乏深入研究,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然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被动接受,对于教学内容的疑惑也无法得到及时解答。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逐渐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得不到明显提高。并且,由于兴趣的降低,以及自身的付出在语文成绩上并未得到体现,这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排斥感,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学生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认识不足

语文教学内容是对母语的学习,语文教学相对数学、物理、历史等课程显得略微枯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并不主动参与其中,而是习惯性的被动接受。并且,受传统考评机制的影响,在相同的学习时间内,语文考评成绩的提高较其它学科并不明显,所以,大多数高中生并不倾向于将时间用于语文学习。

3.将小组学习模式等同于自主学习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个,大部分教师习惯性的采取小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之间的互动,然而,这种小组学习模式却不能等同于自主学习看待。由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在小组学习中必然有部分学生处于“静默”交流状态,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没有得到调动,反而会感到极为尴尬,失去学习兴趣。不仅如此,基于学生之间的认识不同,在小组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无障碍交流与融合,导致学生无法充分表达自己,在个人意见表达过程中容易以个人为中心,难以听取他人观点与意见。

在小组学习评价方面,教师往往针对某一组进行评价,对于其中的每一位组员在讨论过程中的观点和意见并未给与足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小组学习的效率降低,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矛盾冲突增加,不仅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反而会导致学生对小组学习失去兴趣,并排斥这一学习形式。

五、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高中生语文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是高中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改革的最终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研究人员逐渐意识到高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为实现高中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实现。

1.推广“文本研习”教学模式

“文本研习”教学模式具有自主性、针对性、有效性、专题性等多个特点,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研究与学习,实现对教学内容中语言特色的掌握。

在“文本研习”教学模式中,需要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定向,即根据学生对已经预习的内容进行分析侧重点,制定学习目标,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与自主学习模式的根本区别。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可以强制性的将某些观点传递给学生。其次,高中语文教师应适当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求与向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与讨论中来,带领学生一起感受语文的魅力,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向着预期学习目标靠近。最后,为学生提供更加宽阔的思考空间,并要求学生使用语言对其学习方法与观察视角进行描写,在锻炼了学生自我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然而,在“文本研习”教学模式中,高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由于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学习目标的制定方面有时会存在明显的个人色彩。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给与学生选择的权力,并通过“文本研习”来说明每个人学习目标的正确性,提高“文本研习”教学模式的实际使用效果。

2.“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融洽。开展以“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研究,其目的正是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表达与教师不相一致的观点,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生的观点与教师一致,而是在于学生缺乏所谓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追求真理的根本动力,通过培养高中生“问题意识”,能够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观点并不是绝对正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预习的结果,对教师的观点进行质疑,但是,这种质疑必须是善意的,带有恶意性质的质疑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开展毫无帮助。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核心是教师的引导,但是,这种引导要适可而止,其关键是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讨论过程中,除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外,建立带有互助、合作性质的学习小组也是一种常见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新课程改革内容中也有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首先由小组成员内部进行讨论,达成小组内部统一观点;其次,在所持观点不同的小组之间开展讨论,最终达成观点的一致性。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启发,维持课堂教学秩序,拓宽学生思路,提高“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3.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普及,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互联网的出现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传统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基于数字化终端的发展与普及,高中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借助手机、计算机等数字终端,依然可以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不仅如此,随着网络交互平台的升级,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将大大提高,通过与教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实现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例如,网络课堂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借助计算机与互联网,教师可以实现1对N的在线教学,学生之间可以在单独开辟的讨论区对所学内容进行自由讨论,而且,在课后可根据自身学习情况进行制定课程点播,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网络课堂在我国还未得到全面推广,然而,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互联网的高中语文网络课堂将成为未来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意识将得到空前提高。

六、总结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高中阶段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由于高中传统语文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体制的同时存在,导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处于空谈状态。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模式逐渐向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向转变,使学生成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角,实现了高中阶段学生在知识、素养、能力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张秀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02).

〔2〕张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7.

第9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隐性德

育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丰富人文内容的语文课堂,理应成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而隐性课程潜藏性、广泛性、持久性的特点,预示着它对语文德育功能发挥的重要意义与引用价值。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依托的重要载体,因此,关注高中语文教材中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势在必行。隐性德育课程不仅具有隐性课程的特点,而且结合德育本身的特点发挥独特的作用。在具体实践中,由学校内部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是通过依靠环境育人的精神作用机制来实现德育目标,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实效,成为德育,尤其是学校德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内容全、知识范围广,适应国家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因此,积极探索研究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对学校德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概述

语文教学中的隐性德育主要依托语文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隐性德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道德教育资源、心理教育资源、思想教育资源和政治教育资源。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关于弘扬个人美德、文明礼仪、尊老爱幼、热爱自然的内容不胜枚举。高一语文教材中诗人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让学生感受到了保姆与“我”之间的关怀之情;高二语文教材中《窦娥冤》中窦娥对婆婆的孝心感天动地,让学生唏嘘不已;高三语文教材中《陈情表》一文中催人泪下的文字展现了祖孙之间的相依之情。高中语文教材中关于亲情的描写无不教育着学生感恩父母、尊敬长辈。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德育资源的古代优秀伦理文化对学生优秀人格养成、正确“三观”的确立也有着重要影响。古人历来注重道德修养,儒家倡导“仁义”、道家主张“不争”、理学家提出“慎独”,这些都是君子修身立德的准则。有感于《荆轲刺秦》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学生真正明白了何谓“舍生而取义”。通过对教材中此类优秀篇目的不断地渗透式学习,学生于无形中受到这些优秀伦理文化的感染,情感得以陶冶升华。道德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高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心理教育资源,又可帮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应对挫折。辛弃疾一心卫国抗金,奈何南宋朝廷一次次的阻难,面对如此境遇,他依然没有放弃,甚至高唱“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份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胸襟抱负怎能不让我们敬佩?再如一生仕途不顺的苏轼,面对一再被贬却宠辱不惊,泰然自若,这才有了“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名句。除了道德教育资源和心理教育资源,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人生理想、亲情爱情、生活智慧的内容共同构成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资源。而教材中彰显爱情精神的人物及其事迹的讲解又成为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政治教育的最好途径。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隐性德育课程教学探究方法

1.语言显现法。语文学习是学生情感参与最多的学科知识学习,学生的情感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教师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充沛的感情流露比实物和影像更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思维空间。如在鲁迅的《祝福》中,作者对祥林嫂之死并未做过多交代,对封建礼教也是只字不提。这时学生心里必然是有疑问的,此时教师若能用语言适当引导,如“以儒家‘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核心的封建礼教,受到了的猛烈抨击。鲁迅先生作为的旗手,凭着对当时社会的了解,用文学的形式表达了对封建礼教泯灭人性的愤怒,提出了‘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那么在鲁迅的文章中封建礼教又是如何吃人的呢?祥林嫂的死又因由何在呢?”在这样的引导中学生获得了知识,于无形中也收到了隐性德育的影响:对深受迫害的劳苦大众的同情。2.拓展显现法。语文教学是开放度最高的学科教学。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诗歌、古文对内含着优秀的伦理文化。适时有效拓展是实现语文教材德育功能的重要方法。讲解《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教师不应停留在对文言知识的讲解,而应深挖里面的“大义”,适时发挥教材的德育功能。如讲解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烛之武前后态度的变化,带领学生一起探究烛之武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在一问一答中让学生明白了何谓“家国天下”、何谓“舍生取义”。3.朗读显现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最能调动学生情感参与、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方法。学生情感的参与是德育的开端和重要途径。诗歌学习中教师应尤其注重朗读法的运用。如,讲解《雨巷》一诗时,老师只需为学生解读一些基础知识:什么是诗歌的意象、意境,应用何种语调、怀着何种情感去朗读。剩下的便是让学生反复诵读整篇诗文,于无形中通过自身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解读理解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理想。而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材的隐性德育功能也于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

三、结束语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我国普通高中教育使用范围最广的语文教材,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课程的关注和教学探究是解决当下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德育功能难以发挥实质功效的重要举措。对学校德育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学校层面应努力从多方面提出有效性对策,真正发挥高中语文教材的隐性德育作用。

作者:徐改聪 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

第10篇

关键词: 普通高中 语文课程 准备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然而综观现行的初高中语文教育现实,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相对平均,而经过普通高中三年的课程教育之后,所谓的好学生与差学生的语文成绩之间拉开了一条巨大的分数鸿沟。这是否意味着普通高中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理念已经被为选拔人才服务的精英教育所取代,大多数学生已经被排除在普通高中教育的面向对象之外?

很多人看来,这种理论无异于煽风点火,学生们坐在同一间教室,享有相同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资源,何谈被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然而事实上,大多数普通高中教育因为并没有对与义务教育的衔接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造成了语文学习的断裂。一小部分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及时适应了分属于不同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和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的转变,从而成为显性的教育对象而享有教育资源;然而大部分学生的状况是无法自行适应这种转变带来的学习过程中的困扰,被这个断裂阻碍了语文素养的提升,貌似平等的教育资源对于他们形同虚设,“有”而未“享”,从而成为隐性的教育对象被排除在外,难道这也能称其为教育公平?

当然,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整体发展,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语文素养质的飞跃符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无可非议。关键在于如何为这两个断裂的层面之间搭建起一个递进的台阶,让大众的学生能够到达更高的层面而不是被阻隔。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普通高中教学内容渐次展开之前,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心理准备,物质准备,组织和制度准备在内有机的学习准备体系,以弥合这个断裂。

一、心理准备

一名初中生成长为一名高中生,仅通过两个月的暑假摇身一变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借助学生自我学习水平的认定和高中学习状况的系统认知来完成转换角色,也即心理准备。

所谓自我学习水平认定,即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身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正确的认识。需要区分的是,许多学校的入学考试并不是对这一概念的实践。因为大多数学校举行考试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给学生分出好坏,贴上标签,分层教学以取得最好的教学成绩,于是考察形式,试题内容和结果都与笔者定义的自我水平认定相差甚远,现实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

自觉地帮助学生完成认定,应通过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区分度的学业水平测试来完成。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课程目标的相关规定,学业水平测试应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方面内容,分别以笔试,面试,报告三种形式实现。既要有全面反映现有知识水平的区分度,又应该具有对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挖掘的开放性。教师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测试结果,完成对相对自我和绝对自我的学习水平认定。

所谓的高中学习状况的系统认知,是指教师在学习内容正式展开之前,对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体系的总体介绍,让学生了解学什么,怎么学。具体的,教师在课程进行前要对高中阶段的课程目标、教学安排、学习内容、必修课教材体例及主要教学手段、选修课程研究方向及研究方法作出宏观的介绍,并对学生结合自身特点选取适当的学习方法给予微观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的明确性,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明白的学才能学的明白。

二、物质准备

除了心理准备外,初入高中的同学们需要做一些切实的物质准备工作,方便未来三年的学习,它们是:字典,摘抄本,周记本和建立班级的图书角。 普通高中阶段,更高层次的阅读需求当然不能满足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掌握的3500常用字,课程目标要求学生学会灵活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视学生的经济状况,建议学生准备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和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

课程目标中积累作为其中一项,占有重要地位,要学生明确语言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个道理,认识并实践摘抄要求,而不是应付了事。关于摘抄内容,可由老师推荐,名言警句,诗词歌赋,大家名篇乃至歌词广告,生活语录等,以交换阅读的方式敦促学生长期坚持下去。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独立思考,适当排解自我的能力方面,记周记是个不错的途径。但是周记的内容和数目不宜作硬性规定,更不应该由教师检查,让周记成为作业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课标中提出“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的要求,并对课外读物的总量做了具体规定。建立班级的图书角,可以降低阅读费用,提高图书使用效率,扩大阅读覆盖面等。关于图书角的建立,涉级以下几个问题:关于图书来源,可由学校或其他公共图书馆租借轮换,向学生征集借阅,以班级的名义订阅或由社会善心人士捐赠等诸多途径加以解决;而关于图书的选择,可以是《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报刊,《论语》《哈姆莱特》等中外文学名著,《谈美书简》等理论著作,《明朝那些事儿》等流行读物,自然,社会等其他科学类读物等,要以宽容的视角以满足学生的阅读为前提,教师可通过推荐卡片,星级评价等方式积极予以指导;而管理方面,可以让学生自行管理,让他们学会管书,学会借书,还书的一套规矩。

三、组织和制度准备

普通高中阶段与义务教育时期语文学习的一个显著不同在于主动选择和确定学习内容的机会明显增多,配合新的学习体制,学习方法和组织教学的方式,等方面也需要有相应的调整变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的观念。自主读书是这一观念的很好体现。但是自主读书并不等于教师的不作为,相反,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建立读书报告制度,敦促学生读书,读好书和好好的读书。

结合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自行组建报刊小组,戏剧戏曲小组,书画摄影小组等兴趣小组,确定明确的小组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小组活动计划,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有益的课外活动,巩固学习成果。以戏剧戏曲小组为例,可设小组设组长一名,负责全组工作统筹,组员若干,协同完成小组活动。活动方案可参照选取学生喜欢的戏剧戏曲作为切入点整体感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的戏剧戏曲赏析为始,配以表演台词训练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会观察认识生活并在台词表演层面欣赏戏剧戏曲。然后将学习兴趣重新导向文本分析,掌握戏剧戏曲集中的人物场景和矛盾冲突,人物形象和戏剧戏曲的思想倾向。继续深入对戏剧戏曲发展历史,戏剧戏曲批评和创作理论进行探讨,积淀学生文化素养。继而开展评论及剧本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最后,以戏剧戏曲汇报演出做结,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全面展现小组活动成果。

希望通过整套学习准备体系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迅速的了解并逐步适应普通高中的学习生活,与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进行衔接,弥合初高中语文学习的断裂,完成角色转换,进入学习状态,优质高效的完成普通高中的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 王文彦 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 吕叔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第11篇

[关键词] 国学教育;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118-2

[课 题] 新课改背景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学语文教研中校本课程国学教育的定位与探索

《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性别问题应该是一个不用讨论的问题;但是,就有一位高一的学生曾经质问我:“贾宝玉是男的吗?他分明是女的。”这种质问,使人哑然!“百家讲坛”关于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名著宣讲了很多很多。照理来说,在大众媒体上进行文化传播,其意义就是想推动文化传播的通识教育目的。但是从刚才的那个个例来看,一部风中学生当下只关注网游、韩剧和好莱坞电影等,传统文化及影视作品被当下彻底忽视了。因此,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必须强化国学的当代价值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加强“人格对话”、“知识对话”、“情感对话”的结构性教学环境建构。借助校本课程建设中国学教育的文化资源,帮助学生建构具有现代性、民族性的“人格对话”、“知识对话”、“情感对话”的自信心和审美需求。

一、国学在语文校本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建设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是语文教师。校本语文课程的内容建构,应立足于“大语文观”语文学习环境。但是,功能主义导致工具理性的认识方式,使人们从世俗的使用角度出发,对语文教学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国学教育脱离了中学语文教学特质。本应该自觉承担国学重任的语文教育,在现代人格建构,优秀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情感建构等方面,远远没有到位。所以,在开发语文校本课程建设中,如何发挥语文校本课程国学教育的资源性优势,系统建构“人格对话”、“知识对话”、“情感对话”的语文教学环境,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色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国学资源在校本课程建设中通识价值

国学教育资源是中华民族不竭的思想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将国学资源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也是高中语文学术研究活动永保生命力之关键。文化的本源是立足于传统,功能是启发和引导后来人的文化自觉性。因此,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方式来发掘传统、超越传统,其关键在于传统德育资源的生命本质——育人。

1.国学资源的育人功能与文化自觉性认识。

国学在育人功能上,具有构成道德意识活动先在形式和倾向性的资源特征。它是祖先精神遗存和个体后天经验的凝结。作为心理形式的道德原型,通过先天制约与后天的建构与统一,完成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例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其主体化的价值形象,在中国传统德育资源中,其思想性在育人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道德价值作用。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今天,义利关系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社会问题。泊来的功利主义和消费主义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思潮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因此如何利用国学资源中关于义利关系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文化观,其道德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如《论语》中“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义然后取”、“君子思义而虑利,小人贪利而不顾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等,这些思想都是传统文化的精华。

精华的传承,是民族文化自觉与发展的基本社会责任。因此,国学资源传承的正确方式是:将中华民族传统德育及其思想性,看成一个可以超越时代的价值认同的资源有效体。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结合时代特征及审美价值需求,将国学资源的教育功能实现现代转化。提高学生历史文化知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的文化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社会主义新型德育建构,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问题。

2.在用校本课程建设中,实现国学教育内涵的现代性转换

高中语文新课改,在强调行为目标的建构时,还非常注重展开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的建构。校本课程在文选设置上,可以有效突破必修科目的局限,真正体现展开性目标的设计过程和相关要求;在表现性目标上,可以利用校本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在阅读与鉴赏中的首创性表现;实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究美好的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实现教与学“人格对话”、“知识对话”、“情感对话”的结构性教学环节建构,增强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创造性。

国学教育资源融入选修课程体系建设中,充分体现出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最大的特点,即“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特性。因此,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了语文学习与民族文化、现实生活相关联的内容,这一特征在教学环节设置上是非常明显的。例如,小说和戏剧系列目标的学习设置,就是要实现“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随着新课程标准中文言文比重的增加以及社会中国学的流行与普及,使得中学语文教育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必将给中学语文教师与教学提出更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育;效率

现在高中生课业负担比较重,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东西。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所突破,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上还能得到进一步的突破。

一、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

现阶段高中语文教育效率问题就是只是注重知识量的积累,没有质的提高。因为知识的学习是无限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不断地进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我们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进行语文的学习,却没有想出怎么样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提高。还有,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怎么样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只有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语文,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除此之外,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只是进行传统的说教,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点也不是很大,这也是影响语文教学效率的一大问题。

二、提高教学效率的措施

1.故事引用,提高教学效率

语文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培养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进行主动学习,不是教师要求学习的时候才开始进行学习。就语文阅读来说,其实学生平时也喜欢阅读,大多数在读小说、故事,是因为小说、故事能够把学生带到作者的创作情景以及创作环境中去。所以,我们可以在教学的时候,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故事融入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兴趣。比如,我们在教学《沁园春・长沙》的时候,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些年轻时候的故事,让学生先了解这首诗创作的历史背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首词感兴趣,带着兴趣来进行学习,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地就会提高。

2.问题预设,提高教学效率

其实人都是有惰性的,学生也是如此,很多时候学生也不愿意开动脑筋来进行思考,所以,在这个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问题预设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去进行思考,比如,我们在教学《赤壁赋》的时候,就可以进行问题预设。让学生先了解:本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文章的体裁特色是什么?文章在多次提到了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好的作用吗?通过以上几个问题的预设,学生对课文的脉络就会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进行课文学习的时候,就会带有任务来进行学习,注意力就能够集中,在上课的时候课堂效率就会提高。

3.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在古诗文教学的时候,可以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竞赛,竞赛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说出来上句,学生进行下句的对接。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课文背诵比赛,在教师把课文讲解完以后,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来进行背诵,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些压力,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里来对课文进行熟悉,在竞争意识的推动下,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背诵效率,同时也能够推动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开展教学,运用多媒体视频,给学生播放原声的朗诵,加大学生对古文的兴趣。

总之,要想让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提高,就需要针对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思考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传统教学观念及方法进行更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最大化地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