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背景

时间:2023-09-20 16:57: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背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背景

第1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困境;对策

近年来,随着企业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和“用工荒”的频频出现,人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与此相关,人力资源管理开始由支持性部门上升为战略性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已慢慢进入职业化时代。尽管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滞后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其中关键在于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跟不上企业和市场需求。因此,改革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走出一条理论与实践结合、学校与市场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现实困境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很强的专业,尤其是其实践性,与市场上企业的管理需求密切相关。但囿于种种限制,在目前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是一种常态,结果就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企业管理的实际需求不匹配。为此,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环节进行再设计,首先要做的就是检视过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与困境。

(一)教学理念滞后于时展

从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始,现如今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理念上,虽然有不少高校进行了实践性教学的探讨,但是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严重滞后于时代的要求。所谓“教学模式是构成专业、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式”[1]。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讲授为核心进行单向传递知识的教学模式,它关注的是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讲授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理论部分教学和学生关于静态知识和内容的掌握,但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单向传授,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落后教学手段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导致高校培养的学生和市场需求出现脱节。而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在于其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与市场发展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联系紧密,学生更希望获得的是贴近于现实、贴近于实战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我国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

(二)教学内容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人力资源管理最早是在西方国家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时间。在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上有着浓厚的西方痕迹,这和日新月异的人力资管理实践相比,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水土不服,难以指导或者贴近现实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引进教材的滞后性,我们选用的未必是西方国家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成果,这样就造成教学内容的陈旧;另一方面是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出现偏差,西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背景和我国的背景相去甚远,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本土化、地方化、特色化方面我们还落后于时代和市场现实的需求。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造成人才培养不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单一化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大多数采用的单向传递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学生被动的去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上有着其合理的因素如便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但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学生自身的需要。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专业,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无法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也无法教会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管理实践,提高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学生自身的变化要要求放弃单一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学生知识更加丰富、获取知识的来源更多、更加具有个性和参与性,那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已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只有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四)考核方式不健全

选择何种考核方式关系到能否科学地测度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也是关乎教学改革成果的重要尺度。目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考核方式比较的单一,不足以反映学生知识掌握和实际运用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重闭卷考试,轻实际操作。前文所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就是实践性强,但是现有的考核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的实践能力,这种通过一张试卷就测定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性价值取向和现实管理能力的培养;二是重知识考核,轻创新能力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标准答案的限定不能反映出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管理中灵活、创新能力。三是重结果考核、轻过程考核。一锤定音的考核方法促成了学生投机的心理,只要考前抱佛脚,就能获得好成绩。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意义不大。

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为了适应时代和企业管理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需求,高等学校也在积极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探索,随着各高校的实践,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出现新的趋向。“大学教育不应该像中学教育那样,仅仅涉及已有的和整理过的知识……大学学生需要独立地去从事“研究”,至于教授的工作则是诱导学生“研究”的兴[2]。这种研究性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以单向性知识传授为主的接受型教学模式提出的,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

随着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发展,国外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例如,通过开设“独立研究”模块专业、进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和推广“项目教学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3]此外,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如美国大学要求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

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透过国外大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实践,结合国内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兴起,可以构建出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路线图。

(一)转变教育理念

转变教育理念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只有真正转变了教育理念,才能在专业学科定位、教学体系设计、课程课时安排、教学教法、考核方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有一个全面的革新。因此,必须抛弃过去传统的单向传递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要树立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 ,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教育向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从而真正实现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无缝对接。

(二)更新教学内容

教材的选择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基础环节,选择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专业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效果。一般而言,提供给学生的教材应做到出版时间新、内容全面、权威性与适用性强。从国内已出版的教材而言,大部分都是采用国外比较著名的教材编写体例和内容安排,呈现出趋同的现象。虽然在全面性、基础性和权威性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在其适应性和特色化方面与学校特色、学生接受程度、地方经济发展等现实需求有所削弱。比如,国内教材往往就国外非常受重视而在国内关注较少的领域,如公平就业法律和劳资集体谈判方面的内容做了简化或者取舍。此外,国内外的社会现实、专业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一味的移植并不适合我们的国情。所以,如果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贯彻现代教学方式,一个必要条件是建设与完善本土化、有吸引力和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三)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是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考虑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现状和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研究性教学方法。一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4]案例教学通过预设的情景模拟现实的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应对复杂多变的管理能力。二是基于问题的学习。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提高解决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三是参与性学习。在人力资源技能模块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和角色扮演,让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四是开放式学习。增加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教学,通过实习、调研、科研等手段教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锻炼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又大大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四)健全考核方式

如何衡量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改革的效果,这就需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考核体系。首先是要摒弃过去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唯一目标,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力和实践能力开发心的评估考核体系。其次是注重考核手段的多元化,避免考核方式的极化和简单化。根据专业特点,可以开发出案例解决方案、情景模拟、论文写作、小组探讨和实践操作等手段衡量学生的专业素质、创新思维和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Weaver,W. T.Anatomy of a Creative Problemsolving meeting[J].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rior ,1993.

[2]冯增俊.现代研究生教育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第2篇

一、《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及目标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来源与性质

通过2008-2009年两年的专业调查和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的意见,我们得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职业岗位,再依据职业岗位对学生技能的需要,构造行动领域。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为导向,制定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学习领域和教学情境,从而形成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参加全国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考试的主要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

其专业基础课:企业管理方法、公关运作;其前置课程为:生产作业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和仓储运输管理;其后续课程为:商务谈判、质量管理、财务管理、战略管理和项目管理。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有:熟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和职责、熟悉人力资源管理流程、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编制、掌握员工招聘、配置、培训、考评的方法、掌握薪酬调查与薪酬设计、掌握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的管理、掌握劳资关系管理;能力目标有:编制人力资源规划、正确进行员工岗位配置、编制培训计划并合理组织培训、设计绩效考评方案、设计工资、奖金、福利分配方案、起草和签订劳动合同、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素质目标有:依法管理的法制观念、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善于沟通与协调。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标准设计及学时安排(见表1)

三、《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整个课程教学以上海法华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业务为背景,以企业实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设置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并组织学生深入黄冈格林、伊梨、太子奶等企业观摩与训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确保专业技能的形成与提高。这门课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工作过程为线、技能培养为重”的课堂教学观来组织进行的,是坚持融技能培养、知识传授、价值观形成三位一体,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案例导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仿真模拟、分组讨论、方案设计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同时,为保证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送到黄冈校企合作企业进行现场观察,接触企业一线真实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真正做到将教室搬到企业、搬到车间,坚持以行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教学过程

(1)提出任务(目标)。

(2)介绍背景资料(用校企合作企业的真实资料)。

(3)学生讨论与动手操作(根据工作流程来操作,主动探求知识)。

(4)教师演示及点评讲解(疑难解答、分析错误)。

(5)学生完善操作。

(6)检查、评价、总结、布置作业。

4.《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依托的资源

(1)现已建成人力资源管理院级精品课程网站。

(2)黄冈格林制衣有限公司开展校企合作。

(3)与中国管理科学院开展中国企业管理案例资源共享。

(4)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客座教授,企业骨干为实习指导教师。

5.《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保障设计

(1)条件保障:学校有符合要求的多媒体教室;现有工商管理综合实训室、erp实训室、沙盘实训室可进行校内实训;开辟了校外实习基地,如黄冈格林制衣有限公司、黄商集团、成都心连心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深圳鸿基精密模具有限公司、深圳铭兴精密模具有限公司;学校图书馆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报刊、书籍为学生提供了图书资料;与中国管理科学院共建的中国企业管理案例库,实现了资源共享;中国人力资源网与大型企业网站为为教学提供了网络资源。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力资源管理;构建;探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10-02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是组织竞争胜败的关键所在,这已是管理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共识。因此人力资源管理者在现代组织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随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走进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毕业反馈来看,普遍存在职业发展初期胜任力不高的情况。这些毕业生虽然大多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头脑灵活,有思想,可塑性较强,但缺乏实际经验。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式的学习和训练,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事业单位的现实需要。这些情况不得不让我们对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反思。下面就以贵州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探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经过四年多的实践,在学科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本科教学培养方案,学科建设也进入有组织的发展阶段,开始有意识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和实施力度。但由于该专业较为年轻,因此在摸索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新办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基本沿袭了行政管理和农林经济管理等老牌专业的课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在实践教学方面也只是根据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高校的一般要求,设立相关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没有形成具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特色的实践性教学。

(附:行政管理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课程设置)表一。

(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实践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缺乏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少,主要由计算机操作、教学见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几个部分构成,不能满足该专业实际需要。而且实践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严重缺乏。我校实习基地多为中小学和乡镇行政部门,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实习场所单一。中小学实习适合师范专业,到乡镇行政部门实习较符合行管专业和农林专业,但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就显得不足,特别是企业这一块尤为不足。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实习有很多需要到工厂、企业去完成,因为缺乏工厂、企业等实习场所,所以学生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在实际操作中实施验证,人力资源专业的实践没有真正触摸到企业管理的实际情景,导致走上工作岗位后实际操作较为困难;另外由于受经费、教师及其他条件的限制,我校对实践教学不够重视,因此使得学生实践、实习环节少,学时数少,也严重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设立都是依托学校原有的学科、专业,而原有学科、专业的背景各异,在人才培养上只重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形成符合学校定位与特色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也没有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不同层次的要求。加之培养过程存在局限、教学设施的不完备,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

(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师资缺乏,教师教学方法、手段较陈旧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是新建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师资缺乏。一方面我院从事这一专业教学的专业课教师并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大部分教师都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等转岗过来,没有经过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和培训,要想熟练地从事这一专业的实践教学难免底气不足,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因此专业的限制性大;二是我校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践锻炼,加之课程负担较重,几乎没有实践锻炼时间,缺乏实际经验,自身动手能力欠缺,要想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实验实训和模拟软件操作等实践教学,实在是力不从心。再加上教学设施差、灌输式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比较陈旧,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等实践教法在教学中较少运用,导致学生独立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逐渐减弱。

二、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是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式的学习和训练,要想摆脱此困境,有效途径就是要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二)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务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选择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实验和实践课的教学。加强专业实验和实践课的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教学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式教学,结合案例,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模拟,让学生在所设情景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教学内容,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认知能力。例如心理测试、绩效考核后的沟通等都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方式进行,以增强学习的实战性。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增加实践教学课程的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努力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实践锻炼的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可以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联系合作,为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积极为教师和学生创建实践锻炼的平台。创造条件让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和教师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顶岗等实习活动,以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

(五)设计以专业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实践方案。针对学生在各学年所掌握的理论知识不同,各个实践环节设计和实施的内容相对有不同的侧重,对低年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明确专业发展对企业的意义,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则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实际流程和具体实务操作。课程内容结构方面的安排要力求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灵活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1、概念实习。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通过对各类软件的模拟进行技能训练及沟通技巧练习;请企业专家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参观企事业单位,实地感受企事业的工作环境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工作,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明确专业发展方向。

2、技能实习。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二年级学生,在技能实习过程中,结合所学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校网络教室上机实习,学会利用各种办公软件进行公文写作,运用测评软件进行模拟招聘和人才测评等,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成为能够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工具、方法论与操作实务的专业化人才。

3、项目实习。针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三年级学生,项目实习阶段是在学习人力资源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学校实验室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软件,进行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模拟,让学生动手设计、完成人力资源各模块的功能;运用情景模拟,围绕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模拟一个环境,让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现实生活中的管理程序、方法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组建团队,跟随老师参与实际企事业的项目管理与开发项目实习等。对于帮助学生了解组织实际业务流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专业综合实训。针对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四年级学生,可设置校内实训+校外企事业顶岗实习的专业综合实训方案。校内实训部分,通过应用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模块,借助真实的企业数据,综合模拟企业的具体操作;校外实训部分,介绍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由企事业单位老师与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在真实的组织环境中锻炼,提高学生实际业务能力。

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实践环节。在这过程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实践活动的尝试,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运用科学的管理分析方法,对企事业人力资源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撰写6000字左右的毕业论文。

总之,想摆脱此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缺乏职业技能式的学习和训练的困境,有效途径就是要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来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他们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使学生一走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黄文芬(1971- ),女,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三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四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三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

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一些。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迫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2.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3.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工作的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课程或毕业设计之前,及时进入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在这方面,我校人力资源管理系尝试与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共同建立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专家委员会,在承诺为委员会成员提供咨询、培训和毕业生优选等服务的基础上,与其签署构建实践平台的协议。这样,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内到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等实习活动,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而且还可以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保持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交流,随时掌握行业动态。这一做法目前已初见成效,可以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

自从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首次提出“人力资源”的概念,半个世纪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走过了事务性管理、分析服务管理和战略性管理3个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教育几乎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同时起步,经过50年的发展,国外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已日趋成熟,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也从“劳动经济学”和“劳动人事管理”专业脱胎换骨,成为高校专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50多所高职院校开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本科专业。随着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需求的迅速增长,作为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也因此受到相关各方的关注。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意义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不过20年的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我国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向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实践教学正是摆脱高等职业教育困境的有效途径,它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而言,加强实践教学,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弥补他们工作经验不足的缺陷,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实践教学的研究能够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对专业本身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知识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学科,专业的性质就要求突出实践教学。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可以积累有价值的实证数据和资料,改善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中联系实际情况不够、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内容体系、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动“舶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本土化。

二、国内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

近些年,国外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美国大学管理类的专业一般都有600-1300小时不等的社会实践要求,在人员测评与甄选、面试、培训等环节上均有模拟演练与实习。授课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采用演讲课、讨论课、辅导课、实验课、个案研究、情景模拟、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课型,还有以学生为本的科研活动,通过导师耐心指导、同学密切协作。使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都得到培养和锻炼。教师使用的教学工具比较丰富,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十分普遍。在英国。各种授课形式均非常普及,由于信息的社会化程度高,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可以获得较多的实习职位和实践机会,实习多采用分散、自主联系形式,实习内容有别于集体安排。突出个性特征。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已进入有组织的自觉发展阶段。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和探索正在丰富、扩展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方法体系。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主要聚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实践平台的构建4个方面。

关于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们围绕人才发展要求、学科性质和传统教学模式弊端做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并达成共识。

对实践教学的体系构成,一般认为包括案例、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与实习等环节。陈锦坤、孙正国指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践教学形式、地点、时间诸项,就形式而言,有课程实验、课程教学实习、专业实践、实训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以及社会实践、咨询服务等;南志珍总结了国家教育部批准的高职高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示范试点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做法,将实践教学分为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综合实习3部分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实践教学学时数占专业总时的40%;侯箴则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应设计为课程、案例、软件3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中,社会实践与实习环节是探讨的热点。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王贵军在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后认为。案例讨论与分析、情景演示与模拟、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视频播放与专题讲座、网上自学与网际互动、学长回校经验交流、学生自行讲课、人力资源协会活动、游戏活动、参观考察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案例讨论与分析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学生参与性高、教学效果好的特点,是教学中最常用也最易用的方法。他还指出,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组成课题攻关组、开展社会调查实践、组织学生暑期社会考察和“三下乡”活动等也值得尝试:萨茹拉提出了开设“实践课堂”来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建议,其中的“实践课堂”包括情景模拟、小组讨论、小组课外活动、与成功人士座谈、社会实践等;刘艳深入剖析了情景模拟教学的理论依据和具体特征,并对情景模拟教学基本流程进行了阐述;黄昱方则对人力资源实验课程的目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课程设计做了探讨。

实践平台的构建是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的一大亮点,不仅研究者较多,而且还有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以人才市场、人才评荐中心作为实训基地的典范。王贵军具体分析了人力资源管理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问题,并指出在人才交流中心建立实训基地效果比较好;陈锦坤、孙正国研究了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从2003年以来,历届“中国人力资源教学与实践研究会”都高度重视体验式教学、实践基地与专业实验室建设等实践环节的研究,并一再强调加强实践教育十分迫切与必要。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已先后建成了心理技能实验室、员工招聘实验室、脑像实验室、人力资源实战演练室、workshop实验室、模拟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仿真实验室,走到了实践教学的前列。

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已经普遍认识到了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但是无论在理论探讨方面,还是实践应用方

面,现有的尝试都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从体系完整性的角度来看,现有文献的研究是支离的、局部的,在困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的实战型教材、实践创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少有作为;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现有文献多是思路性、概括性、规范性的表述,缺乏实证调研和数据支撑;从运用价值来看,现有研究更多停留在构想阶段,追切需要开发有效的实施手段与实用的操作流程。因此,探索适合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我国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仍是任重道远。

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

(一)转变教育观念

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必须首先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逐步实现由专业对口教育向基本素质教育、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由注重共性教育向强调个性教育、由重视理论的系统性向倡导应用的综合性转变。

(二)优化整合现有实践教学体系

以创新实践为导向。系统全面地设计实践教学的计划、方案、实务教材、实例、模拟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和实验教学等。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强调仿真性和互动性

案例教学既应该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举措的本土文化背景,又应该兼顾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情景模拟教学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同时,应该改革实验室管理的方法,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建立实验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机制,从实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破传统的模式,按照学生能力形成的规律,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一基本实验能力的形成一创新精神的培养”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际的过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素质的协调发展:此外,对现有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增加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如绩效评估、薪酬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的课程设计学时,拓宽设计的内容,适当地制定一些激励学生参与设计的措施,使得学生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参与”:毕业设计则尽可能结合学生实习的单位或教师主持的课题,做到“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6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以苏州科技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为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该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如何改革的基础上,对改革实施的难题与建议做进一步的分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探寻方向。

一、研究的背景与目标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作为我国近年来新兴的管理类专业,以培养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高级人才而成为高校中深受学生青睐的学科专业。但从目前全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来看,很多高校基本上还是沿用过去一般管理类专业的传统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模式,更多的倾向于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但实际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基本的管理理念,更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和增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一直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者积极探讨的问题。

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自2003年招生以来,众多教师在不断地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逐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培养模式,顺利地通过了专业学位评估。本研究在总结、分析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培养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社会对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立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进行探讨和研究,力图在学生普遍参与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综合培养学生的品质、一般能力和专业技能。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改革,对现有的培养体系进行完善,逐步加大学生自主参与的实践与实训性课程内容。

1、重塑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人格对等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师为长生为幼的家长式观念,真正体现大学教育中“教书育人”的“育人”理念。教师首先自身要有这么一种理念:其一,学生和教师是人格对等的主体,不存在上下级或长幼间的关系;其二,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普通的师徒关系,教师不是把专业知识和技能教会学生就尽到了责任,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以及追求卓越的专业精神。

2、完善教学内容。首先,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为合理的调整。原有的课程体系中专业课程的编排在教学进度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逻辑性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调整后则总体符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整体逻辑。此外,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以专业需要设计课程,而不能是以师资力量为依据设置课程,目前也还难以做到非常理想。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是以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为基础,以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职能为纲要,覆盖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的课程体系。目前我校已经开设的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能的子专业课程有:工作分析、员工培训与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学,尚缺少人力资源规划、招聘与配置两门核心职能子专业课程。其次,构建完整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可将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践教学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基于学生课外社团活动的一般能力培养,可以以校人力资源管理协会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协会的专业活动,教师提供相应的专业指导,培养学生的组织、沟通、领导能力;第二层次基于专业基础的专业实验课程或实践环节,以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模拟、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演练等课程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第三个层次是各专业课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每门专业课程都可以设计一些专业游戏或专业场景,以学生分组完成设定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实践能力。这样能有效地将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教师的课内教学与学生的课外活动相结合。

3、改进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以课题组成员的教学课程为实验对象,其中主要以绩效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实务两门课程为主,探索“情景模拟”人才培养方法在专业课程中的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品质培养、一般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结合在一起。以绩效管理课程的“情景模拟”教学为例:在学生了解到绩效管理的整体知识结构后,教师将学生分四到六个小组,设定各组绩效目标(例如在校园内组织一次拓展活动),然后各小组在课堂展示其小组绩效,小组之间相互进行绩效评价,接着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个体绩效评价,最后是教师以直接上司的身份评价各小组及各学生的绩效,以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完成这项活动之后,学生对绩效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就非常透彻,也熟悉了绩效管理的流程。

4、丰富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上,各课程逐步建立起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在我校天空教室的网络平台上逐步建设各专业课程。同时,教师可以借助个人博客、电子邮件和qq即时聊天工具等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联系。传统的室内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与学生除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极少的沟通交流外,专职教师在课堂之外难以和学生联系,难以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探讨交流专业知识和专业活动。如果能将上述教学手段应用于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来,就能有效改变这一困境。

三、研究方案施行的难题与建议

目前本研究方案的施行还只是处于部分教学环节的实验探索阶段,如果全面推行还存在一些难题。

1、“教”与“管”严重分离。学生的专业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存在较严重的分离。学生管理工作、学生社团活动和专业教育结合不足,难以将学生的一般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由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工作大部分情况下是由辅导员和班主任承担,专业教师极少参与其中。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目标更多的是偏向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班级同学关系的融洽,难以兼顾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专业教师与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密切配合。

2、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师资严重不足。原因是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往往需要跨专业学科知识或技能作支撑,目前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师资短缺,尤其是实验实践教学方面的师资。这需要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更为灵活,要依据专业的需要选择人才,而不只是过度地关注学历。此外,我校对人文社科类实验实践课程的工作量测定偏紧,影响到专业教师承担该类课程的积极性,这也需要学校在利益上引导专业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

3、教学管理制度过于形式化、官僚化。以我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教学管理部门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字数在12000字以上,且必须有外文文献,这严重脱离教学实际情况,且专业教师多次反映也难以改变。过多的形式主义和官僚化会极大挫伤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性,并日益形成墨守成规、麻木不仁的恶劣教学习气。由此在各个教学环节专业教师都只对照着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学小结等方面的繁琐要求按部就班,而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思索如何将专业课程讲授得更深入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马建中,储云等.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04.6

第7篇

    关键词:外包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

    0 引言

    随着以全球化和Internet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产品日新月异而生命周期加速缩短,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为了适应更加快速的技术革命,参与世界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进行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努力朝着柔性化、扁平化、虚拟化的方向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帮助企业提高效率、赢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1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内涵

    所谓“外包((outsourcing)”,英文的直译为“外部寻源”,其核心思想[1]是在企业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仅保留其最具竞争优势的业务,而将其他业务委托给比自己更具成本优势和专业优势的企业。它是一种以充分利用企业外部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种企业管理策略。

    Greer,Youngblood和Gray[2]的定义: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Lever[3]的定义是关于从外部服务上获得商业服务的长期合同关系。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网[4]给出的定义是: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就是企业根据需要将某一项或几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职能外包出去,交由其他企业或组织进行管理,以降低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

    综合看来,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内涵,所谓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即企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核心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将一些较为繁琐且程序性很强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外包给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机构进行操作。从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发展趋势看,其业务已经渗透到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包括人力资源策略、制度设计与创新、流程整合、员工满意度调查、薪酬和福利管理、绩效管理、培训与开发、员工关系管理、劳动争议调理等方面,是企业降低人力资源投资风险、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型选择。

    2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驱动因素分析

    2.1 外部因素的驱动

    2.1.1 信息技术的普及。外包的实现是以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前提的。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使员工之间、组织之间的沟通变得简单有效。我们知道,在传统企业模式中,信息获取后,通常要经过逐级汇总,最后传递给管理者,由管理者做出决策,再将决策结果自上而下传给员工。而在外包中,计算机能准确地收集、加工大量信息,并即时地传递给决策者,甚至有时经计算机分析、处理后,不依靠管理者的决策,训练有素的员工就能够根据计算机的判断解决问题或自己做出决策,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企业通过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外包和网络技术的使用,实际上是将人力资源部的监督管理转化为员工的自我管理,强调的是企业内部各个组成团体之间自由组合、自由拆分的水平管理。并将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事务性、行政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转而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企业的组织发展等工作。

    2.1.2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投资的发展,使得企业不再满足于向国外出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到国外设立营运机构或分公司、子公司,并招募东道国或第三国的公民到其公司工作。这种跨越地理边界的国际雇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产生了巨大的需求。特别是在国外营运机构设立初期,由于对当地的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很多企业宁愿选择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二是随着全球变成一个统一的大市场,整个社会所拥有的知识增加、技术进步,将导致市场一体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的同时增大,个人专业化程度和全社会职业市场多样化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

    2.1.3 企业间竞争的加剧。企业实行外包还应当是巨大的竞争压力所致,进入20世纪90年代,企业已经越来越难以靠资本或技术的先进而获得垄断的超额利润,因而压缩成本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己经显得日益重要。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一方面可以使得公司裁减相当数量的雇员,另一方面可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所以成功的外包不仅使一个公司降低了成本,还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2.2 内部因素的驱动

    2.2.1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其外包的动机和外包的具体形式也会有所差别。当企业刚刚成立,处于幼儿时期时,企业人员规模小,职能分工也不明确,人力资源管理处于萌芽阶段,与业务工作混在一起。但事实上,小企业同样需要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小企业由于处于发展的初期,如果自己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能会不经济,如果借助外包甚至全部外包,既可以获得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又降低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处于少年时期的小企业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常规人事服务,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可以有选择地外包部分事务性职能或自己不擅长的业务。采取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不仅可以降低管理成本,而且可以获取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这是推动这一阶段企业外包部分事务性工作的动力。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企业到了处于青年时期的中型企业阶段,企业既充满活力又相对成熟,抗风险的能力也增强。企业对于人力资源工作的专业化服务提出了要求,除了保质保量的做好基础人事管理外,还要增加规范培训、个性化沟通、干部培养、满意度调查、通过政策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与直线经理的大量沟通、协调。企业通过外包部分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使人力资源管理者关注于本部门的关键职能,致力于使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与组织发展战略的匹配,这既有利于提供员工满意度,又能够最终增强企业竞争力。

    2.2.2 组织结构扁平化趋势。扁平化一方面可能是中层管理者的减少,另一方面有些时候人力资源管理者也会成为精简的对象。这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为了使有限的精力都花费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职能,提升员工的满意度,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将部分事务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外包成了必然的趋势。同时,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推动了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对于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企业来讲,大量的非特长业务都由合作伙伴来完成,企业可以精简机构而更有弹性。金字塔式的总公司、子公司的组织结构让位于更加灵活的对信息流有高度应变性和快速反应性的扁平性,这种组织结构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具有生命力。

    2.2.3 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的需要。信息技术的普及、经济全球化、竞争的加剧等是促进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外界动力。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其他一些内部因素所导致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的需要是推动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最直接因素。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重组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从外部看,随着企业面临的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必须应对需要不断提高效率和生产力带来的压力。同时,随着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使得企业必须更加强调对客户和消费者需要的满足。从内部来说,随着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调整,公司需要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关键岗位缺少称职人选以及不合适的组织与岗位设计成为很多企业感到头疼的问题。企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者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挑选合格的人才;为员工的知识更新、提供培训方面的支持;针对员工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提供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等。人力资源管理者面临的这种现状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内外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需要进行重组,以应对新挑战。

    2.3 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 与其它事物一样,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也具有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特点。其风险至少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3.1 来自成本估算失误的风险。外包的目的在于降低成本,企业将现有工作人员完成特定活动的成本与外包所产生的成本进行对比,如果外包成本远远低于自行完成成本,则选择外包。因为利用服务商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效应可以降低成本,但是关键点在于,签订合同之前应该对成本进行准确的预测。一般情况下,显性的成本都较好估算,但是对于一些隐性成本很多企业却不够重视,因此造成企业在进行外包决策时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

    2.3.2 来自内部员工方面的风险。首先,影响外包企业人员获得人力资源管理的直接知识和经验,不利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提高。其次,在进行外包时如果没有充分的宣传解释和员工的充分理解,很容易在员工中产生恐慌而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外包还可能会使员工有“受制于外人”的感觉,甚至影响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而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五位一体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2.040

Thinking on the Path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under the "Five in One" Perspective

ZHOU Pengfei, CHEN Shaoyou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Abstract The existing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too Yuanyou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paradigm of over-reliance on lectures, which will be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 diges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not to mention a deep understanding and professional use. By reflect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is teaching model, this paper attempts to make education reform ideas, "one of five" type, in order to shape the students'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Key word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ive in one; teaching reform

1 问题的提出

现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育在我国只有2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至今尚未形成相对完善的专业教学和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越来越强烈的要求,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正在或将要陷入日渐复杂的困境与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没有综合改革配套的培养模式几乎肯定是失败的,而我们现在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正面临着这样的失败,走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根本不会干自己专业的事情,根本就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通过提供现实与仿真的实践平台,多维的专业教学模式改革,使学生能够在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同时,提高独立思考、独立研究和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而言,通过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使其更深刻、更具体地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全面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人际交往以及协同工作的能力,在校就开始积累工作经验,形成“未出校门已入职门”,增强其社会适应力与职场竞争力。对教师而言,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水平,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铺设一条教与学、学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路径,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同时还能促使教师走出课堂,了解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提高自身的素养。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由理论和实务技术两大模块构成的应用性专业,对现有的专业教学模式和实践现状进行反思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的目标是希望改善目前专业教学中知识僵化、联系实际情况不够、实用性较差等缺陷,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和培养的改革进程。

2 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与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与社会需求脱节

很多高等院校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备管理、经济及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决策与经营策划、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开发、商品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工作的高层次工商管理专门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设置是非常不清晰的,对学生的职业角色也定位失当。因而对后续的教学体系设计环节造成了连锁反应,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看上去广,但没有厚度,缺乏对专业的深刻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疲于对多方向的理论知识进行“撒胡椒面”的工程,教学目标没有聚焦点,直接导致了学生理论与实践水平都不高的后果,与社会需求也不相符。

2.2 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载体应用不完善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因为涉及的模块比较多,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也比较多。因而在教学模式上,很多高校教师缺乏创新精神,认为把理论教完就完成教学任务了,大多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有些教师甚至照本宣科,教学层次还停留在阐述概念、解释原理、识记程序上。对于在实践中会发生什么样的问题,不同的组织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还有相关实战案例的展示等等都还非常缺乏。在教学载体上,仍然停留在PPT展示上,与学生缺乏互动。

2.3 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缺位,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之外,还需要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运用中,要熟悉人力资源管理各职能模块的操作运行流程,要具备从事具体各专业业务的对接能力。这决定了这门专业的教学中,实践课程应该占用相当分量的比例,但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课程的设计有难度,在实施中也需要配备专业的实验室和相关设备,这是很多高等院校中属于缺位环节,因而专业实践性所占比重往往过少,直接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缺乏。

2.4 考核过度偏向期末考试环节,过程考核内容比例不够

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学习成绩评定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价,按照一般学校的惯例,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左右,平时占30%左右。这种评价方式存在着很多弊端,首先是试卷的评定不一定客观公正,评价标准不一定科学合理;其次,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平时表现;再次,这种考试的客观效果是鼓励学生死记硬背,忽视能力的培养;还有,期末考试占的比重太大,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到期末考试出现作弊行为。

3 基于“五位一体”思路的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思考

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过于苑囿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课程几乎百分百的课堂讲授,让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完整消化,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和运用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值得我们反思,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更应该给学生一个“游荡”于各种方案的“自由空间”,逼他们用心思考、行动,鼓励学生质疑诘难,在客观上塑造学生的独立思辨,不盲从他人看法的独立自主心态,鼓励学生去思、去想、去创新。因而,我们思考通过增强实践性教学形式、教学载体的完善和应用、课程作业和考试改革、“专员式”培养对接模式以及教学质量评估改革的“五位一体“模式进行专业教学改革。

3.1 增强实践性教学形式

(1)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方式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主要用于测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它可以与实验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在招聘与配置、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充分采用这一教学形式。情景模拟主要由学生自己来设计具体情景,再结合自己的想法把故事情景表演出来。这种教学设计能极大地改进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专业理解能力。而案例教学则是强调互动性和仿真性,把国内外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案例展现出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动态性、权变性的思考和解决案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设计中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能更加身临其境地体会专业知识的应用领域,增强其实践操作能力。

(2)项目教学。在课堂外实践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即教师带领学生小组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是完成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案为目的的任务。在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很多教师有承担的教学和专业课题,但几乎都没有让课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基体,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更良好的环境。不但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知识进行综合演练,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

(3)座谈、讲座与访问学习。这方面可以采取邀请校外知名学者和教授,以及知名企业家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管理者不定期地来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开设系列学术讲座和座谈的方式,这样能够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接触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思想。

(4)专业实习与论文训练。除了以上的一些实践性教学形式外,还应该将学年实习、模拟实验、社会调查、专业学年论文、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纳入整个实践性教学体系,而不能用实习代替整个实践环节。这方面还可以尝试和本科生导师制进行结合,课堂外的这些实践形式交由各个学生导师进行细致的分类指导。

3.2 教学载体的完善和应用

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教学效果。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等多种交流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师资力量、专业技术水平和资金较为充分的条件下,可以考虑尝试开发与课程教学配套的网络“人力资源资料库”。该课件基于网络技术,相当于一个“HRM”网站的初型。主要内容可以涵盖主页(介绍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况)、HRM教学纲要(教学大纲和多媒体教案)、HRM案例(经典案例以及自编案例分析)、HRM教学视频(主讲教师的课程录像)、师生对话(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微博等形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HRM资料(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国内外资料、专业网站的链接)等。

3.3 课程作业和考试改革

目前,我们很多专业课程布置的作业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即使有些教师布置了作业,也没有完全摆脱书本的桎梏,是教条式的作业。比如像绩效管理这门课程,就可布置像“学校教务系统的网上评教的作用和指标是否合理”这样的题目,引导学生去调查和思考;像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就可布置学生去写人物传记读书笔记,即通过生涯读物阅读与讨论来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通过成功人士的经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身潜力以及对自己的生涯进行思考和设计。借助传记来进行教学,往往在课前要求学生自行挑选传记类的课外读物阅读,在阅读时要求学生分析书中成功人士的性格、兴趣爱好、价值观念、能力倾向等以及生涯目标的确定,并归纳其生涯发展路径及其发展阶段,分析他们在追求成功的生涯路上扮演了哪些角色,如何实现角色的转换,如何寻找到他们的成功之路,这些成功人士展现和追寻的生命意义何在,以及其生涯对于自身有什么启示。

配合前面的教学改革,也应该对考试也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平时成绩占总的比重加大到60%~70%,期末占30%~40%。有的课程视其具体原因,期末甚至不考试。考试也由闭卷考试改为闭卷与开卷相结合,或者完全开卷,但考试的难度加大。考试计分也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作业计分、小论文计分、主题演讲计分、参与讨论发言计分、回答老师提问计分、考勤情况计分、笔试计分、面试计分、同学评定计分、老师评定计分等多种方式。教师根据不同的课程对考试成绩计分进(下转第148页)(上接第81页)行不同的组合。这样既考查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参与教学的过程,又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语言表述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4 “专员式”培养对接模式

鉴于目前的专业定位和导向与现实严重脱节,我们培养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定位于高层次工商管理专门人才是有问题的,是不符合基本实际的。毕业后到高等院校从事管理、教学或科研工作也几乎是非常难的,这种培养目标没有现实价值和可行性。而且,他们也不适合从事市场开发、商品质量监督与质量管理、电子商务、会计等工作,与财务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等都有模糊交叉的感觉,专业特色体现得不明显。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应该尽早修正这一培养方向以及教学体系,要尽可能地体现专业特色。我们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块进行细化专业培养分类,可以分成工作分析专员培养方向、招聘专员培养方向、培训专员培养方向、绩效考核专员培养方向、薪酬规划专员培养方向、企业文化专员培养方向、劳动关系管理专员培养方向等等,在学生分好工商管理大类具体专业时即可进行这个工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就业时具有一线业务操作能力,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3.5 教学质量评估改革

目前大多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基本上就局限于学生单一的对任课教师的网评,缺乏对课程的评价,缺乏师生双方的互动评价,也缺乏社会需要的评价。应该建立一个基于学生、教师和社会多视角的质量评估体系。现有评价系统主要针对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也缺乏对课程自身是否值得开设的评价,缺少是否存在相似课程和相似内容的评价。

教学质量评价模式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课程和授课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如何构建;第二,如何确定不同角度评价指标的权重,如何构建多视角下的综合评价体系;第三,通过对相关课程的评价,如何发现好的课程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体系。第四,可尝试把教研室教研活动搬到相应的课堂上,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的制度落到实处,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要打分并提出改进意见,将分数和意见引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项目“三成教育”视阈下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机制研究与路径探索(CQGJ13C2 62)、重庆师范大学经管学院教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重庆师范大学校立教改项目“内涵发展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发展现状与运行方案深化研究(20140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第9篇

(海南海汽运输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三亚分公司,海南 三亚 572000)

摘 要:随着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不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在道路运输企业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必须采用科学的手段对道路运输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在道路运输企业中的运用应受到高度关注。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道路运输企业;运用

中图分类号:F2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3-0197-01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它能通过薪酬激励和考核激励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谋取更多的利益。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在我国的交通运输企业占有主导地位,对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这就使得道路交通运输业面临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因此,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运用到道路运输企业中,并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优化。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及其在道路运输企业中的重要性

1.人力资源管理的含义

人力资源指在一定的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其对价值创造其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源的概念由西方引入到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人力资源成为市场竞争的一项重要资本,各行各业也充分意识到在企业管理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力资源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人力资源管理在道路运输企业中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是道路运输企业管理的核心因素之一。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关键工作是安全,人力资源管理是道路运输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的道路运输企业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行业人员素质低下、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方法落后都严重影响了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在道路运输企业管理中,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确保其发展的有效途径,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结构对我国道路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道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缺陷

1.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较低

我国的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大多是以运输公司的形式存在,在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较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和销售人才,无法满足道路运输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许多道路运输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只重视相关技术(比如,维修技术人员),忽略了引进专业的企业运营管理人才,阻碍了道路运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道路交通运输企业需要的人才高、精、专方向发展。但是道路运输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特别是对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严重不够,导致引进的部分管理人才进入道路运输企业后,不定期进行人员培训、人才考核激励偏失,造成人才流失。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管理严重脱节。

3.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乏科学性

道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管理系统。和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道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是该部门的职责,还是直线部门的重要责任。但由于我国目前的道路运输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认知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只重视人才招聘,不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只重视薪酬管理,不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只重视劳动关系的管理,不注重人才战略的长期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体系远没有建立。

三、加强道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

在道路运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除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和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以外,要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别是优化企业的培训工作和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1.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道路运输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是道路运输企业发展的基本需求。在道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这样才能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发挥其最大优势。道路运输企业在完成相关人员的岗位配置后,还要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宽松的工作范围,为塑造“以人为本”的道路运输企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2.优化企业的培训系统

从我国道路运输企业的发展情况及特点来看,道路运输企业的人才缺失问题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本土背景的道路运输企业很难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要想实现道路运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道路运输企业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观念,对企业的培训系统进行优化,让专业的人才来管理企业的各项事务,能够使道路运输企业在某种程度上经营良好。

3.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

在道路运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效绩考核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绩效考核考核管理机制,对道路运输企业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和业务规划进行整合,使其成为良好的企业效绩管理系统,对企业员工的业绩进行考核,特别是严格将绩效考核结果加以运用,比如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培训的机会、薪酬的提升、岗位的调动、员工发展前景等结合起来,才能激励员工积极主动的工作。

对于道路运输企业来讲,人力资源管理是其发展的核心因素,采用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才能确保道路运输企业运营良好,才能确保道路运输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张俊丽,客运行业管理策略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4.

第10篇

一、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优势

1、控制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外包服务商凭借其规模效应和专业优势,广泛地应用最新理论和先进的操作系统为商业银行提供一种获取和维护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途径,为商业银行节省了大量的技术性投资,以较低成本提供更好服务,实现资源的更加有效的配置。

2、精简组织规模,优化组织结构

当由于商业银行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规模庞大而造成的组织反应迟钝、创新精神缺乏等问题时,为了保持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企业更趋向于压缩雇员人数,实行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商业银行更加灵活地参与市场竞争。

3、整合人力资源专家,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外包服务商的优势在于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通过外包可以整合具有薪酬、绩效、招聘等专门知识的人力资源专家,通过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指导和规划,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4、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战略高度

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源管理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重点。这种转变,要求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从一般性行政管理职责中解放出来,把时间和精力用于思考战略需求、提升人力资源竞争力。

5、聚焦主营业务,提高核心竞争力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应该是金融创新,金融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焦点已由传统的价格竞争、功能竞争和品质竞争等转向了应变能力竞争、客户价值竞争和技术创新竞争。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可以帮助商业银行从行政管理职责中释放出来,成为决策层的战略伙伴,集中精力和资源专注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的风险

(一)内部环境风险

1、选择风险。

(1)外包内容选择风险。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在商业银行竞争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人力资源外包的项目范围也逐渐扩大,然而很多商业银行在没有对自身规模、性质、文化、制度等方面做出明确定位时就盲目地选择外包项目,这样往往会影响到外包服务的效果。

(2)服务商选择风险。

由于服务的无形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外包服务商的管理能力和专家团队难以被量化考察。同时由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尚未成熟,相关的法津法规尚未完善,针对商业银行的外包服务没有形成规模,加大了外包服务商的选择风险。

(3)人力资源管理职能风险。

外包在人力资源中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意味着商业银行自身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实际操作和控制权逐渐缺失,引发人力资源管理职能边缘化的风险,一旦与外包商的合作终止或出现问题,将给商业银行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和损失。

2、监控风险。

商业银行对外包活动的管理和对外包服务商监控,直接影响外包的交易成本和银行的收益。商业银行把原本由内部员工完成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外包出去,对该部分职能的控制能力减弱,必然会增加监控成本。

3、文化融合风险。

每家商业银行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由于外包服务机构对商业银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及用人理念等认识不足,难免会造成双方沟通上的障碍,甚至导致外包的失败。

(二)外部环境风险

1.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政策法规滞后。

尽管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发展迅速,但我国目前尚无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外包服务商的行为和操作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外包行业在资格审查制度、服务收费标准、服务质量规范等方面存在管理盲区,难以形成公平效率的竞争环境,阻碍了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的发展。

2.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市场未形成规模。

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产业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外包服务的专业机构少,外包服务商整体专业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我国外包市场中,为金融业人才定制的外包服务很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外包市场无法实现规模优势。

三、选择人力资源外包时,应重点把握如下三个要点;

1、人力资源外包的领域在不断拓深拓宽。对于国内很多银行来说,对于人力资源外包的认识还停留在“人事=人力资源外包”的传统层面,认为招聘和培训等外包是可以的,而对于薪酬管理、绩效管理、人力资源规划等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则认为是不可触摸的“”,是坚决不允许外包的。实际上,这种想法相当片面,也是落后于国际同行的。依据自身战略发展需要和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实力的强弱,企业既可以有选择地把招聘、培训、档案管理、工资发放等事务性、社会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外包出去,也可以策略性地将人力资源规划、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高难度、高专业化的职能进行外包。

2、人力资源外包的专业服务项目在不断增多增广。传统的劳务派遣方式大都局限于处理劳动合同关系和工资等简单业务,派遣人员主要集中在保安,前台服务、餐饮等低门槛岗位。例如,北京各大银行目前都没有自己的安保押运人员,所有这方面的业务都外包给一家安保公司。而现阶段的人力资源外包有了两点显著的新变化。一是外包岗位的范围在扩大,层级在提高。例如,国内较早实施人力资源外包的华夏银行,在支行层级,除了支行长之外,其他岗位人员的选拔和录用均来自第三方外包服务机构。二是外包机构除了继续提供传统的人事服务,还新增了“提升外派员工综合技能”和“专业化管理外派员工“等新型专业服务。

第11篇

人力资源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指教育者围绕教育教学目标而开展的,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为特征,以运用理论知识观察、了解、发现、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的实践活动。实践教学是传统理论教学的必要补充,是培养人才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教育界对实践教学的研究和探索投入的越来越多。实践教学的研究对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而言更是至关重要的。

一、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学科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以理论性课程居多,多数教师仍然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很难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为了应用它来解决我国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使其在实践中能够运用人力资源规划、甄选、培训开发、薪酬、激励体系,来招聘、保留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中职学生更注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需要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中职学生经过小学和初中的学习之后,多数人已经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不爱学习,成绩较差。所以,利用各种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既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又系统地学到了各种所需知识,产生主动去学习的欲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岗位,增强学生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的感性认识,能够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形式。它可以促进中职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发展。且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这在无形当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很快的适应角色,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目前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施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信心不足;在思想和能力上还不成熟、不完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兴趣、方法和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不足。且中职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比较片面,大部分中职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业初期就是从事管理工作,就是管人,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及就业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许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自身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对某些需要进行实践教学的部分只是流于形式地给学生布置下去。还有一些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就比较弱。他们基本没有在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经验,这就使他们在教学中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完美的结合。靠这些教师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很难不影响实践的效果。很多学校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导致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比较陈旧,不能够及时的补充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最前沿的信息,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

在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教学中,教学的方法也相对单一和落后。目前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几种形式,这些教学法大都在课堂上进行,但多流于形式,很难体现出知识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且由于这些实践活动与校外教学资源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学生很少有参与实质性实践的机会,因此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中职学校一直提倡的办学模式是校企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和场地来进行动手操作的练习。然而这种学习方式往往只见于对动手能力要求较高的专业,比如汽修专业。而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却很少能引起学校对该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

三、实施发展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1.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常见的与实践教学相配套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体验式教学。在教学中要注重仿真性和互动性。案例教学应同时兼顾 管理的本土文化背景和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构建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库,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情景模拟教学具有高度仿真、科学、经济、见效快等特点。在人员招聘、培训与开发、薪酬管理、人员测评等课程的学习中,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可能的教学资源、改善情景模拟教学的效果。而体验式教学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体验的获得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的知识。

2.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要选择恰当的校外实习基地与学生的课程学习对接,使得学生能够利用寒暑假和课程实习的机会以及在专业理论教学结束后,及时对企业进行实地参观、见习等实习考察活动,在实习基地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方位地感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务工作。对实习基地的选择要科学、慎重,要与本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相配合,所选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既不能太“奢华”,又不能太“简陋”,要让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角色。这样不仅能保障实践教学地顺利推进,也可以使学生对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基本运作形成初步认识,促使他们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的学习及动手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聘请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在课程的理论教学中可以随时聘请相关单位的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专题演讲、座谈、答疑、研讨或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这些专家都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他们如果把多年的经验和教训高度的加以提炼概括,在讲座中结合自身的管理经历娓娓道来,会比教师授课的实践性和教育性更强。在与专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被各种真实的案例所吸引,会跳出书本条条框框的限制,了解在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办法和处理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保证了学生与社会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而且能够让学生随时掌握行业的最新动态。

四、小结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对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要想在人才培养上有所突破,就必须大胆推陈出新,改革现有的陈旧局面,要从学生的成长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尤其要重视实践性教学的开发和创新,确保学生所学即为社会所需,切实履行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职责,为社会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参考文献:

[1]罗少婷,张仕华.开放教育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探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1).

[2]杨世俊.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信息,2010,(12).

第12篇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4.038

新时代背景下的医院信息高度密集,声音、影像、流程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处理工作非常依赖各类信息系统的支撑。借助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促进医疗体制改革和医疗水平的提高。由于信息系统是现代化医院的一项基建工程,涉及面广且各类流程多样复杂,它不仅涵盖了人力、财力、物力的信息管理,同时也将医院的整个医疗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等各类信息纳入其中。因此,近年来很多医院都在通过各个途径完善自身信息化建设,来提高服务水平。医院作为大型社会公益机构,它的主要职责是救死扶伤,同时也有着急救、保健、康复、科研与医疗各项功能,一家医院的好坏关系着一方百姓的民生。因此,在医院扮演着如此重要角色的时代背景下,各家医院应当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借助信息系统强大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来进行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老旧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要,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应运而生并且也是各家医院亟待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这不仅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为我们提出了新时达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1 为什么要做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从根本上来说医院首先要配备一支专业的懂管理和技术的行政人员队伍,这样才能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操作和管理医院各项工作以及各类财物事务的主体,行政团队不仅是医院的后勤基础保障,也是推动医院实现产业化目标和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发展至P重要,它不仅能保证医院正常运行,更重要的是能够适应医院未来发展趋势,适者生存,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医院赖以生存和保障的重要筹码。医院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建立一个开放的、能减少医院运营成本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高医院的管理和运行效率,也能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信息化是这个时代下的大趋势,医院也不例外,任何经济体发展到一定程度都是要依靠信息化来实现转型和进步。近年来,许多大医院都设立了信息部,信息部主要负责处理医院运行的各类数据和系统,它能提供医院各个方面的信息数据,作为医院做决策的重要依据。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部的专业支撑,需要用专业的信息技术来实现系统的功能以及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交互。

现实当中,大部分医院仍然沿用着落后的管理模式,也就是手工管理人事信息的阶段。这种模式低效复杂易出错,并且不能很好地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分析,会严重阻碍医院的整体发展。人力资源信息化是在科学的管理模式下,综合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核心是数据库,手段是管理软件,三维一体的来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一个好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不但能让管理者脱离繁杂的日常性事务管理工作,显著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促进部门与部门、系统与系统之间对的联系和呼应,使一家医院成为一个高效、紧密联系的整体。

2 医院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是以局域网数据库为载体,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为手段,用来整体解决人力资源问题的方案,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更多地从战略和趋势上来考虑问题,为医院发展做突出的贡献。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含以下功能

查询浏览:提供人员基本信息的浏览、快速查询、简单查询、通用查询、常用查询以及复杂查询;统计分析:将多个查询结果进行比较,以图表的方式显示;花名册:用户自定义花名册模板,保存自定义的花名册模板,自动生成花名册。本功能可适应当前各种名目繁多的花名册打印需求;登记表:用户自定义登记表,系统根据查询条件,自动取数。信息维护:在权限范围内,对人员基本信息维护,包括快速录入、记录录入、表格录入、信息审核等操作。

2.2 招聘管理模块

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医院的发展要求制定所需的招聘计划,主要包括招聘的岗位,相应的要求,招聘的人员数以及招聘的流程。通过医院官网,应聘人员可以进行在线申报,应聘简历上可以按照医院管理所需来详细需要应聘者提供的个人信息。这样不仅能让整个流程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完成,而且也能让医院的管理者管理应聘全过程。使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可以短时间内处理成千上万份求职简历,省去了现场收集,信件邮寄等许多具体过程,大大提高了招聘工作的效率和成本。

2.3 薪资管理模块

薪资管理模块完成工资标准建立、日常工资变动调整、月度保险核算等功能;把工资标准体系预设在系统中后,可以完成对新入职员工、岗位职称变动员工、年度考核合格员工等进行批量薪资调整操作,并打印输出正表;月度保险核算并生成每月保险记录存档。许多公立医院都属于事业单位,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工资标准每年都会对员工的工资进行调整,包括职称晋升、工龄增加、离职退休等,在以往没有信息系统支撑的情况下这项繁冗的工作很难在短时间内准确的完成,有了信息化系统,可以便捷准确地完成一系列的操作。

2.4 人员信息化采集和管理模块

人员信息化模块可以体现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主要优势。它不仅能便利地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批量的人员信息导入导出功能,也能有效地实现医院员工对个人信息的自助服务功能。员工可以参与自身个人信息的维护,在电脑前就可以实现信息调整的申报与审批。比如员工取得了新的在职学历,评了新的职称,都可以在系统的自助服务页面完成相应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