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大学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20 16:57: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有机化学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绪论;教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 G42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126-02

Design for introductory class medical organic chemistry

LI Shuang, WANG Haijun

(Qiqihar Medical College, Heilongjiang Province, Qiqihar 161006, China

[Abstract] Organic chemistry is a basic course in medical college. It is significant to learn organic chemistry. The introduction of organic chemistry is the first lesson to freshmen. It is important to them for the future study. Students understood the purpose of organic chemical by introduction “what is”, “what to learn”, “why to learn” ”how to learn” through our explaining of introduction class. Develop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organic chemistry.

[Key word] Organic chemistry; Introduction; Teaching; Interest

有机化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与医学有关的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应用知识等,对学好医学知识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为后续的生物化学、药理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1]。但对于一年级的医学生来说,他们往往未能了解有机化学课的重要性,常认为只要学好那些直接讲授医学知识的课程就行,而对有机化学课不够重视,这给有机化学的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如何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并不断巩固和增强这种兴趣,笔者认为上好绪论课是关键。那么绪论课应该讲什么、怎么讲?结合几年的执教经验,为了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学“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这几个问题,本文从有机化学绪论课如何设计与讲授入手,为学生学好有机化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2]。

1 什么是有机化学

在讲解这个问题时,不要简单直接地给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要从教材内涵出发,引导学生。首先要简单地介绍一下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及成就。在讲解这一发展史时可以引出“有机”一词的历史根源及它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过程。接着介绍一下不同时期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化学家。如首先将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分开的著名化学家柏哲里(Berzelius),打破生命力学说的韦勒(Wohler)、柯尔柏(Kolbe)和柏赛罗(M. Berthelot),提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的有机合成大师伍德沃德(Woodward)和量子化学家霍夫曼(Hofmann)等。通过这一部分的介绍和学习,能使学生领悟到一门学科发展的漫长和艰辛及这些化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3]。

2 有机化学学习什么内容

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内容。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我们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分类方法、构造式的表示方法、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这就是我们有机化学研究的范畴。通过讲解有机化学研究的内容,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什么”的问题,还使学生对有机化学有了进一步的理性认识,对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

3 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

通过前两个问题的讲述,学生对有机化学这门课有了初步的认识。接下来要向学生解释的问题就是“医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有机化学”。讨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这部分主要是讨论医学与有机化学的关系。有机化学与医学的关系非常密切。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体的生命过程,人体是以生命物质为基础构成的,而生命物质绝大多数是有机化合物,如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核酸等。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有机化学反应的综合表现,例如糖类分为单糖、低聚糖和多糖。血液中还有0.1%的葡萄糖,由血液输送到全身,在组织中发生代谢,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能量。糖原是由许多葡萄糖聚合而成的,人体能把多余的葡萄糖转变为糖原储存起来,需要时糖原再水解生成葡萄糖,以满足人体需要。人的肝脏和肌肉中都储存有大量的糖原。核酸是人体内一类含有磷酸基团的大分子化合物,它在细胞内常与蛋白质结合以白质的形式存在。一切生物体内均含有核酸。随着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向分子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命现象归结为最基本的化学过程。再例如,某些疾病的发生与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及消除的失衡有关;体内某些大分子的细微空间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某些知名疾病的诱因。此外,有机化学还是研究药物构效关系的基础。近年来,随着新试剂和新反应的大量出现,对生物的不对称合成反应以及外消旋药物的拆分方法研究已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及举例能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无论对现阶段其他医学基础课的学习,还是将来从事的临床工作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引起学生对学习有机化学的重视。

4 怎样学习有机化学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一般都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开课,面对的是刚刚迈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于刚入大学不久,对大学和高中的区别,尤其是教与学的区别可能没有深刻体会,会继续用高中的学习方法。因此必须让他们明白,大学开设的课程一般具有课本内容多,上课进度快、信息量大、辅导课和习题课少、自习时间相对较多的特点。要想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必须做到三点:刻苦、自学和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很多,比如:归纳法、比较法、结构分析法、读书指导法、理解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复习记忆法等。这些学习方法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应,因为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不同,所以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在介绍这些学习方法时,应该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如介绍比较法时,可以结合甲烷、乙烯、苯、苯酚在一定条件下都能跟溴单质反应,但反应条件、反应现象、反应类型都不同,学习时进行重点对比,加深记忆[5]。介绍复习记忆法时,让学生以烷烃或烯烃为原料合成羧酸及其衍生物, 再将羧酸及其衍生物制备成卤代烃[6]。不管用什么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过程中,都要抓住一条主线: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俗话说的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绪论作为有机化学的第一堂课,其作用不言而喻。如果能够在绪论部分的学习中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有机化学学习的兴趣,将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雪梅.浅谈医用有机化学的教学体验[J].中国科技信息,2009,21(24):312-313.

[2]张,尹战海,李霞.浅谈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J].西北医学教育,2008, 16(3):608-609.

[3]李钦玲.有机化学绪论课讲解初探[J].青海师专学报,1991,11(3):79-82. [4]徐春祥.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8.

[5]殷焕顺,周杰,钱萍,等.有机化学绪论课的重要性及教学实践[J].广州化工,2007,35(2):61-63.

第2篇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反应规律的一门学科,是药学专业很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合成、药物分析、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1]。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化学反应繁多且复杂,在课堂学习中学生感觉有机化学难记、难学且枯燥无味,甚至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产生厌倦情绪[2]。如何引导学生学好有机化学,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认真探讨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经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点多,结构性质多,反应多且易混淆,概念抽象,反应机理抽象难理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难懂难学,易失去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此外,地方院校的学生,基础稍显薄弱,在高中阶段部分学生对化学就不感兴趣,进入大学后对化学类学科还残留一些不“感冒”心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首先,我们在第一次课讲讲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有机化学的关联性。如一些食品安全问题都是由于此类化合物滥用引起的,比如“吊白块”、“西瓜膨大增甜剂”、“面粉增白剂”、“反式脂肪酸”、“增塑剂”等[3];讲讲有机化学与药学互相关联的例子,比如磺胺类药物的发现,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构效关系等,这些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从而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学好有机化学的重要性。其次,可以讲有机化学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励志故事,从人文思想上陶冶学生,无形中会增加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兴趣与重视程度。最后,老师第一次上课在形象、教学内容、激发方式上要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琢磨。比如,我院药学专业学生化学基础普遍相对薄弱,对有机化学有愄具心理,第一次上课适时鼓励他们就显得相当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普遍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这样容易造成知识点越积越多,学习越来越吃力,慢慢产生“放纵式”学习,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究。我们平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多布置团体作业给他们,这样无形中可增加团队协作精神和能力,无形中促进他们要学习,不能拖团队的后腿,从而保持学习积极性。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有机化学学习交流会,由高年级学生分享学习有机化学的心得,谈谈没有学好有机化学导致以后在学习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时的困境,“前车之鉴”有一定的鞭策作用。提高积极性的方法还很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会有不错效果。

2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多元化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稍显陈旧,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些改革,以适应教学发展和创新药学人才需要。首先,我们根据自身院校办学特色并结合学生整体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精讲、略讲与自学等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比如波谱解析的知识和糖、氨基酸、蛋白质等内容作调整。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李霞[4]、刘玉梅[5]等人对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整合很有借鉴意义。我们借鉴前人的教学经验,加以改进形成一套适合自身院校的教学内容。此外,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药学专业培养体系的特点,把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程知识与有机化学紧密结合,比如:讲酚这一章时,讲酚羟基性质,可以联系药物化学有酚羟基的药物,让学生课后去寻找归纳总结,然后再课堂讨论总结,这样既能丰富有机化学视野,又可让学生体会基础学科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有机化学教学手段不断发展,形成很多不同特色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加以应用,形成多元化特色。如我们可以用案例教学法讲马氏规则,亲核加成反应等;可以用启发式教学法[6]讲化合物的命名、性质等;采用多媒体,把一些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当然,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也必不可少,特别是机理解释,习题讲解时,板书的现场推理,能更好地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当然,有机化学教学手段还很多,根据自身教学特色,创新性地结合应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科学建立试题库

有机化学课程内容多,很多知识点易混淆,如果课后不复习,很容易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达不到好的学习效果。为了平衡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建立试题库。这样方便学生课后利用试题对知识点深入了解,同时期末还可用来作考察学生的试题,这样可以达到每届平衡科学考察学生。我们建立试题库,根据自身院校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调查总结学生学习情况,精心钻研,每年不断改进。首先,根据每届期末考试试卷分析情况,对试题难易程度、得失分情况、题型变化、知识点掌握等作个汇总,逐步建立题型多样的试题库。其次,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情况,对某些知识点讲解所用教学方法,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等作个汇总,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科学平衡建立试题。再次,让学生参与建立试题库,根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容易忘记,难于理解的知识来出题,然后老师筛选出一套试题库,这套试题库用于学生以练题促进对部分知识点的理解掌握。通过学生出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4创新实验教学,优化考核方法

有机化学是理论和实践很强的一门课程,通过实验教学不但可丰富理论知识,还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验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如果学生做实验按照实验指导书按部就班进行,实验效果并不好,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为适应药学人才培养发展需求,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我们对实验教学进行试探性改革。首先,精选实验内容,改编部分教学内容。有些实验内容陈旧,我们根据药学专业,把部分有机化学实验进行改编。其次,安排综合性实验,开设创新性实验。有机化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渗透,我们会开设综合性实验,指导学生完成。最后,为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对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我们有机化学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我们可以科学创新改革,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首先,可以在平时成绩这一块增加比重和考核类别。如课题讨论、课后习题、小组讨论、团队作业(PPT形式)、调查总结报告等,这样不断促进他们学习,慢慢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实验成绩,我们对平时的动手操作和实验结果很重视,把它作为实验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这样无形中让学生平时增加对实验的重视程度,起到好的实验效果。期末时,我们会组织实验操作考核,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平时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期中成绩,我们在教学中段进行期中考试,作为阶段性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现在的学生较懒散,有中段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他们保持学习积极性。有机化学随着药学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药学人才,我们必须对有机化学教学不断创新改革。在教学中,根据不同院校办学特色与学生综合情况,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和理念,不断丰富课堂文化,在改革探索中形成特色教学体系。如何更好地促进有机化学教学发展和改革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教学工作者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伍国云,申,肖腊梅,等.高职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化工,2015,42(16):256-257.

[2]周建波,曾明,陈文.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经验总结[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06:180.

[3]裴强.食品安全问题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广东化工,2011,39(20):151-153.

[4]李霞,谢龙,吴晓青,等.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J].广东化工,2015,43(10):192-193.

[5]刘玉梅,黎江,廖玲.高职药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探索[J].海峡药学,2015,27(5):257-258.

第3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础、最核心的教学工作,是培养人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因素。有机化学作为应用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性质,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相互之间的转化[1],可以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时掌握现代有机合成分离鉴定的手段以及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有机化学内容繁杂,加上一些理论较为抽象,不少学生反映有机化学比较难学。目前我国处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是近几年河南工业大学有机化学教学团队一直在探讨的重要课题。团队根据多年来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经验,结合河南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对有机化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进行明确的定位

同一课程在不同的大学以及不同的办学层次应该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其教学内容、学时和教学方法等也应有不同的定位[2]。河南工业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是介于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之间的专业,培养理工结合,以工为主的应用型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李远哲教授说过:“应用科学的研究要想真正解决工业上一些比较重要的科学问题,必须要有非常良好的基础训练”,因而应用化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必须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现在的学生具有多元化价值观的实际情况,在有机化学教学目的和要求上进行了改变。

这就要求基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相关的基础知识,将该课程及其所在学科的最核心内容展示出来,更要注意传授基本的思想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认识、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有机化学课程及学科的魅力及精华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将授课内容与专业培养目标联系起来。同时,随着近些年招生人数的增加,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但学生都是可以培养造就的。因而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抓两头带中间等教学组织形式,既能适应个别差异又有较高效率实现最优发展、面向全体,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重引导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3]。有机化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在传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要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授重点、难点为辅的教学模式,而不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应是教学活动中的编导,要创设各种情景和条件,引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学,善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同时要尊重学生,信任和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师可以选取新反应较少的取代酸、杂环等章节,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等平台查阅资料,在学生先自学总结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写出教案并指导其修改后,由学生作为教师进行讲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开展学生共同参与、分组讨论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提前指定内容让学生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最后以讲座或报告的方式进行汇报交流。这种以学生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对有机化学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加深对化学发展及有机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的认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课堂教学和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这些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深化理解书本知识的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非常有效的方法。

三、理解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有机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为有机化合物,“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4]。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中,一是要教会学生根据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解、归纳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会通过性质与反应确认有机化合物的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由结构推导出性质,将化合物的性质反应与其结构特征紧密联系起来。例如:通过分析醛酮中化学键的特征,可以理解其结构并归纳出其性质。醛酮的官能团是碳氧双键即羰基,所以醛酮的性质主要由羰基决定。我们在讲授同系列的化合物时,应注意找一种有代表性的化合物,着重讲解它的结构以及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后,再归纳出这类化合物的通性。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时,不能抛开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孤立地罗列、记忆性质与反应,而应该紧紧抓住主线: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一系列物质,从而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二是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相似类比”的学习方法。“相似类比”是识记知识,掌握及应用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相互联系和彼此间的异同,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的认识,而且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内容。例如:烯烃和醛酮的官能团分别为碳碳双键和羰基,结构相似,二者都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构成,属于不饱和化合物,因而醛酮像烯烃一样易发生加成反应、α-H的反应;但碳碳双键是非极性键,而醛酮的碳氧双键中氧原子电负性大是极性键,因此烯烃碳碳双键易发生离子型亲电加成反应,而羰基上的加成反应是亲核加成。同时,醛和酮的结构相似但也有区别,醛有一个氢原子直接与羰基碳相连,能发生氧化反应等,而酮通常情况下不发生此类反应。通过“相似类比”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容易混记的有机化学知识能够得到清晰认识,这样既会增强记忆效果,又会掌握得比较准确。

四、合理运用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有机化学教学计划的安排上,我们教学团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教材上的内容作为参考,在教学中注意保持课程体系自身的科学性、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适当地引入和社会实际相关的知识成果来丰富教学内容。如,在有机化学中讲到酯化反应和苯环上亲电取代的烷基化反应时,传统上分别用硫酸、路易斯酸等作为催化剂,但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存在腐蚀设备、污染环境、后处理复杂等问题。现在新型的催化剂如固体杂多酸、活性生物酶等对环境友好且原子经济化已被广泛使用。还有根据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Crutzen等在臭氧层空洞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来引入有关自由基、链反应和光化学反应中的一些知识等,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学生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实际意义;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温室效应、苏丹红一号以及三聚氰胺等事例进行讲解,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五、分析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现在课堂教学方式不再是单一的以教师用粉笔写板书的方式来进行,多媒体由于其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那么,如何把板书方式的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因其包含信息量大,为教学提供了图形、声音和语言等而表现出逼真动人的效果,从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且富有吸引力;有机化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有机化合物的空间立体结构、有机化学反应历程等内容,学生感到比较抽象,只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手段来讲述,学生难以理解掌握,但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动画放映等形式使微观内容宏观化,抽象内容形象化,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但多媒体信息量大,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不利于课堂上生师互动反而可能不如传统教学。结合实际情况我们有机化学教学团队开发了适合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件。在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授课,而是从有机化学课程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板书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加强了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有机化学的教学效果。此外,网络课堂作为辅助教学手段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把好的教学课件和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不仅加强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关注和探讨。

六、加强交流学习,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交流学习,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一是不断自我反思,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调节和评价后提出问题,以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案要不断修改,要经常调整。要从教学问题研究入手,通过自我反思,重点分析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教学观念,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二是组织观摩课,并进行交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观摩课中,分析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情况以及这样组织教学的效果;将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和教学效果与他人相比异同之处在哪,从他们的教学中受到什么启发等。开放互动的研讨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使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三是开展教研活动,发挥教学团队作用。如进行集体备课,可以使教师共同交流教学经验,也可邀请学校中富有经验的老教师、优秀教师开展讲座,并加强听后的交流与切磋。加强交流,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把教研活动不断引向深入。鼓励大家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研讨活动,掌握新的教改信息,把握新的动态。此外,教师也要参与科研工作,不断了解学科前沿和掌握新的学术成果,并运用到教学中,做到精益求精。

总之,“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教师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主要力量,如何提高应用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是我们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提高自己,不断改革创新,将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有机化学角度解决问题的技巧,让学生领略到有机化学这门学科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游利琴,毛璞,夏萍.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东化工,2011,(10):178.

[2] 侯文华,陈静.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大学化学,2009,(3):22-25.

第4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有机化学;教学质量;教学任务

一、根据教学内容,将生命科学的例子运用到教学中

有机化学在生命科学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程。一个人只有知道为什么要做一件事情,才会寻找办法、激发潜能。对于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总有一个疑虑:为什么一定要学习有机化学知识呢?有机化学知识在生命科学上能用得到吗?如果存在这些疑虑,势必会影响到有机化学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掌握化学与生命学科方面的综合知识,并融合在课堂讲解中。如在讲解“乙醇氧化反应”时可给学生介绍乙醇在人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使学生能感受到所学有机化学与本专业的衔接性,从而明确有机化学作为基础课的重要性,使学生在课堂中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旺盛的精力来完成学习任务。

二、改革教学方法,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在教学中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除了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外,更新教学手段也是重要措施之一。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教育模式和手段已经逐步应用于教学领域。多媒体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但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践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是消极被动的“主体”,而应是“学”的主体。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实现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的动态模拟,把某些微观的、抽象的内容(如原子轨道、分子轨道等)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有利于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关注学术动态,将学术前沿引入教学中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科研成果日新月异。有机化学虽然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它渗透到生命科学、科学研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我们可紧密结合科研,将研究成果穿插到教学当中。如向学生介绍近年来诺贝尔化学奖的情况,尤其是与生命科学相关的方面;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向学生讲述与教材相关的最新科研进展。“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要让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如当讲到“糖、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时,笔者结合“怀山药的药用成分和它的保健功能”的科研成果,使学生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四、完善成绩评定形式,将多种考核方式应用到教学中

有机化学的成绩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机制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分为学生考勤、课堂表现、作业、总结和单元测验。考勤是一项繁重的工作,由于课时紧张,堂堂点名检查考勤是不现实的,为此,可结合所授内容,灵活地安排两三道小题目,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做出答案并交上,如此可同时考察学生的学习和出勤情况,实属一项两全其美的举措。每章从课后题中精选一部分留为作业,鼓励学生通过作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利用作业本与老师加强联系,将疑问写在作业本上,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抽出一定时间统一解决,个别同学的问题利用课间休息时间来解决。要求学生自己分章节进行书面总结,学期末交上总结,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期末考试题目设置部分选做题,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充分结合生命科学的内容和知识,紧密联系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动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使老师和学生互动起来,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予以加强。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实验教学方法 有机化学实验 动手能力 创造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中化工、医学、制药及相近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1]。随着有机化学研究和应用的深入发展,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不断增加,这对有机化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化学实验课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实验是一种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了解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问题的工具,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2]。近年来,笔者多次承担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对教学方法和实验成绩考核方面做了一些经验总结,认为在教学方法方面:将所学实验内容和科研及当下社会问题有效结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在实验成绩考核方面:注重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操作考核和做好课后实验总结督促学生的每一个实验环节,有效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一、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详细阐述所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不是简单地照搬,照读书本上简单的目的,要深入扩充该实验的重要性,扩展应用领域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实例。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而受到良好的科技氛围的熏陶,培养学生的浓厚实验兴趣。例如:在学习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这一实验时,首先介绍学生日常熟知的各种茶叶,然后提问茶叶中的主要成分有哪些,随后引入学习的主题一咖啡因。然后具体介绍咖啡因在茶叶中所起的作用,比如:咖啡因能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能够增加警觉度,使人警醒,有快速而清晰的思维,集中注意力和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咖啡因具有刺激心脏、兴奋大脑神经中枢和利尿等作用,它也是复方阿司匹林(APC)等药物的重要组分[3]。告诉学生适量饮茶对人体是有益的。同时要告诉学生大剂量或长期使用咖啡因也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它也有成瘾性,会引起阵发性惊厥和骨骼震颤,损害肝、胃、肾等重要内脏器官,诱发呼吸道炎症、妇女乳腺瘤等疾病,甚至导致吸食者下一代智能低下,肢体畸形。从两方面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咖啡因。因此,有效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可以继续引申,很多中草药活性组分大部分也要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可以再举例,如:青蒿素是从黄花蒿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种化合物,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最有效治疗脑型疟疾和抗氯喹恶性疟疾的药物青蒿素。紧接着自然提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发现者屠呦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一切和实验相关的人、事、物,不断向学生传递实验的正能量。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善于创造,更要珍惜每一次实验。这样有意识地把实验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不仅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验考核方面

对学生实验课程学习进行考核,是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在实验中我采取了课堂考核、课后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第一部分是课堂考核,包括签到、操作考核、签退、产率考核等。签到即每一位学生按照学号依次签到,排除代签名;此外,实验过程中不定时检查操作是否规范;最后,实验做完之后需要签退,即学生实验完成后需到老师处按照先后顺序登记,这里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效率、合成的产品及产率和仪器的后处理。第二部分是课后考核。主要包括学生的每一次实验的预习情况、实验完成的报告撰写情况,其中每个人还要写实验总结,字数不少于一百五十字,主要总结实验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分析。最后期末考核包括实验基本理论方面的笔试与基本操作综合评估。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而且促使学生更重视有机化学验课。

通过对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考核的探索,笔者将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分析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动手能力,以期实现化学实验教育的培养目标。但是,随着有机化学的发展,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应当与时俱进,这对从事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4]。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张田梅.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7(24):29-30.

[2]马祥梅,王斌,张晓梅,邢宏龙,何杰.关于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宿州学院学报,2013(28):110-111.

第6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 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有机化学是化学类以及与化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也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基础课程。多年来很多高校教师都致力于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探索[1-5]。为了适应教育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能力,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致力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而其中的有机反应的基本规律、机理及影响因素等则是让学生掌握这种关系之间的联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在有机化学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而且还要让学生懂得如何来建立这些概念和理论的化学方法、思维方法。本文主要阐述了作者在多年的有机化学教学中,采用多种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一、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提到有机化学大多数同学都会说:内容好多,好难学!这主要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是单一地去记知识点,而不是去找到其中的规律。数学、物理有规律可循,对于有机化学的学习同样是这样。我们会从某类化合物的结构出发,推导出它所具有的性质,然后再讲解具体反应。另外有机化学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应用,多用,自然就熟记了,就不会觉得难,那么在有限的学时内,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在授课过程中频繁运用知识点。

1.结构决定性质

在讲授某一类化合物的性质前,我们会从它的结构出发,推测它可能具有的性质,这样同学对这一类化合物的总体性质有一个大概的理解。例如:我们再讲到醛酮这一章时,我们会从最基本的电负性开始,由于氧的电负性比碳大,必然导致碳氧双键的电子云偏向于氧,那么使得氧显电负性,而羰基碳显电正性。这样同学们就能理解羰基碳容易与亲核试剂发生加成反应。接下来吸电子诱导效应可沿着碳链传递,那么就导致α碳上的氢具有弱酸性,容易被强碱夺去。一旦被强碱夺去,那么α碳上则带有负电荷,这个负电荷会与旁边的碳氧双键形成p-π共轭体系,形成了烯醇式负离子,就形成了烯醇氧负离子和α碳负离子两个共振式。这样同学们就可以理解除了α碳具有亲核性之外,羰基氧可以作为亲核试剂进行反应。这样同学们就能记住对于羰基化合物,发生反应的位点可以是羰基的亲核加成反应,或者是α碳的烯醇负离子作为亲核试剂的反应。

接下来再讲亲核加成和α氢的反应,就容易多了。

2.最大限度地将知识点融合在一起

大家都知道有机化学各类化合物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联,往往我们在学习一种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时经常用到其他类化合物的性质和反应。比如我们讲到醇,醇的制备就要用到了卤代烃的碱性条件下水解反应、烯烃的水合等等。以往这些知识都是老师总结好的,或者有的教材上直接给出的,但是同学们仅仅是学过、看过,没有真正去理解这些制备跟前面化合物或者后面要讲的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在讲课过程中我们就要同学们自己来总结,醇的制备方法有哪些?在给同学们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的同时,又让他们知道了这几类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再有讲到醇的亲核取代反应时,我们会将卤代的亲核取代反应与之进行对比,这样同学们会觉得:醇的反应跟卤代很像啊,那么卤代的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掌握后,那么醇的反应就迎刃而解了。再如我们讲卤代烃会讲到有机金属试剂―格氏试剂的应用,这个问题会提到格氏试剂与醛酮的反应,那么我们就把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在这里做了讲述。当讲到醛酮部分内容时,再进行讲解并加入例题进行巩固,那么这部分内容就很容易掌握。

3.潜移默化讲授知识点

有些知识点我们可以进行单独讲解,但收效不好,因此我们将这样的知识点融入到平时章节的教学当中,这个知识点就会反复被提及并使用,学生学起来就非常轻松。例如对于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设计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所有的教材都是放在了二羰基化合物这一章的后面来讲的。我们曾经按照教材上进行讲授,发现学生对着一块的内容很难掌握,于是我们将这一部分内容融合在每一章里面,我们在讲到这一类化合物的合成时,会给出很多例子或者以课后题目为例进行巩固练习,我们就利用合成设计这章的方法―反合成分析进行讲解。刚开始学生不理解为什么会这么做?让他们自己做题目的时候也无从下手,但我们从第二章烯烃开始,就让同学们接触到这一方法,那么到了课程结束,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可以利用反合成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合成题目了。

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1.多媒体与板书同时应用。

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目前主要的教学手段,它极大地节约了板书时间,使得上课内容信息量大增,就可以将大量的例题运用其中,起到巩固知识点的作用。但它也有不足之处就是多媒体演示速度快,往往有些同学不能很好地理解。而板书刚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对于重要知识点,我们通常板书和多媒体同时应用。在板书地书写过程中也是同学们认真思考的过程,只有经过思考才能提出问题,这样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们就能很好地理解知识点了。

2.分子模型的应用。

这一手段在讲述立体化学这一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环己烷的椅式构象,利用分子模型可以很直观地看出a键、e键,以及a键、e键之间的相互转化,同时在环上的取代基的顺反异构现象就迎刃而解;在手性碳的命名中,利用模型来解释如何确定手性碳的构型是R型还是S型[6];在写Fisher投影式时,如何解释竖直方向的两个基团是朝黑板面里面的,横向两个基团是指向黑板面外的,有了模型同学们会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的存在可以将教学拓展到课堂之外,多媒体教学的利用使得课堂信息量大增,有些内容同学们并没有很好的理解、掌握、消化和吸收,我们将多媒体课件上传至网络,同时开展了网络答疑交流。建立网络交流最初的目的是教师利用课外时间帮助同学,帮他们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进行网络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单单我们授课教师在帮助同学解答疑问,对于有些问题同学们自己会讨论交流,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引导作用。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部分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很少能考虑到的问题,同时达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4.课后作业找出弱点,强化练习

大学教学很大程度依赖于同学们的自学能力,除了网络交流答疑外,课外作业有利于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们会根据大纲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课后作业,教师会及时批改,可以发现哪些知识点同学们掌握的比较好;哪些知识点掌握的不好,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讲解,针对性给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巩固学习。

三、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大多数同学在学习《有机化学》课程时都有一种畏难心理。如何帮助同学们克服这一心理,提高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

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我们在讲解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时,会将食品添加剂内容引入进来。将同学们平时经常吃的零食的包装袋给同学们看看它们的配料表,给他们讲解相关的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比如苯甲酸钠是防腐剂、BHT是抗氧化剂等等。当然我们会告诉同学们在食品安全级别内添加这些添加剂对于人们对身体健康是无害的,只是为了增加食物的色香味,让吃食物的人有一种愉悦感。了解了有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学习过程中就不是单单为了学分而学习了。

在讲到烯烃时,我们会给同学们讲吃大蒜后,很多人觉得嘴巴里的大蒜味道很难闻,为什么呢?因为大蒜素是一种含硫的烯烃,它是让我们嘴巴里留有气味的罪魁祸首!那么如何出去这个味道呢?这个问题可以留在后面讲醇醚的时候解答,留一个悬念;也可以直接讲有机硫化物的只是简单介绍,并告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点牛奶,就可以消除这个味道。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它们来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2.启发式、提问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在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之后采用的,掌握了基础理论知识,在讲授化合物的性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同学们自己来分析这一类化合物可能具有哪些性质?例如在讲醇的化学性质的时候,我们会引导同学们根据电负性差异,来分析醇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氧原子的电负性比碳的大,那么就可能导致氧和碳共用的一对电子的电子云偏向于氧原子,这就导致碳原子略显电正性,那么它就可以和显电负性的基团发生反应。这样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分析出化合物的性质,比我们直接讲授结论更有利于同学们记忆。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使用提问式教学,化合物之间都是相关联的,在讲授过程中也是前后密切相关的,因此在讲课过程中,经常使用提问式教学方法来帮助同学们巩固前面讲过的相关知识,这样既巩固了前面的知识,又达到了知识点的交叉关联,有利于学期末知识点的总体融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课堂练习巩固知识点

有机化学的学习,要想很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要有相应的练习跟上。课后的习题是为了课后同学们自己复习巩固来用的,那么如何知道同学们上课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点呢?我们在课堂上,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内容,都配有一定量的课堂小练习,通过这个小练习,教师可以很好地知道班级里大概有多少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有多少同学还没有掌握,那么就可以根据情况对相应的知识点在进行详细讲解;同时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将课后的相应部分的习题留给同学们自己做,达到进一步巩固的目的。

在当前综合能力培养的前提下,通过以上方法和手段我们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使得看似很难的问题,让同学们学会了如何去学习它、攻克它,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利用学过的基础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还有其他资源有待提高他们的利用率,尤其是网络资源,我们现在正着手建设我们的有机化学教学网站,希望能通过网络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雅琴,邢志勇,白靖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机化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化工高等教育,2013,5,43

[2]张红,何建玲.“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科技创新导报,2011,11,145

[3]吴玉芹,李立冬.工科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中国电力教育,2011,32,116

[4]刘春叶,苗延青,尤静.浅谈医学有机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西北医学教育,2011,9(3)569

[5]王洪恩.创新教育背景下议医用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济宁医学院学报,2012,35(3)224

第7篇

1.精选实验项目,渗透绿色化学观念

在选择实验时,确保内容上与理论相呼应,除了培养学生研究自然科学的正确态度与思维外,更有利于验证理论。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的需求安排教学项目,例如针对生物工程和化工工程的学生,对学生进行了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掌握玻璃管的简单加工,玻璃仪器的清洗与干燥,常用玻璃仪器的装配和拆卸,加热和冷却,回流、蒸馏、萃取和洗涤、重结晶和过滤、液体和固体有机物的干燥,沸点和熔点测定和温度计的校正,同时还开设了环己烯的制备以及环己酮的制备两个合成实验;而对于应用化学与高分子化学专业的学生,增加了乙酸乙酯的制备、甲基橙的制备以及呋喃甲酸和呋喃甲醇的制备这三个合成实验项目。另外,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提供了一些开放性的实验项目,例如电化学还原马来酐合成丁二酸、微波法合成二苯甲酮、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南瓜籽油、相转移催化法制备苯甲醇以及纳米二氧化钛薄膜催化氧化降解苯胺,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装配反应装置,观察实验现象以及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这类实验非常有兴趣,看着自己制备出的产品,很有成就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选择实验教学内容、微型化实验、连续性实验、合理处置“三废”等方面,有效促进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传统的萃取实验是用乙醚萃取醋酸溶液中的醋酸,乙醚沸点为35℃,其蒸汽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此外乙醚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实验中易出现渗液和漏液现象大;而且利用乙醚作为萃取剂用量大,成本高,还会污染环境。以水为萃取剂,从醋酸与乙酸乙酯混合溶液中的醋酸萃取出来,乙酸乙酯毒性低,分液后上层溶液中的乙酸乙酯可以用碳酸钠溶液洗涤后回收利用,整个实验操作简单,分层速度快,对环境友好,而且萃取效率高。在环己烯的制备中,传统方法是采用浓硫酸或者浓磷酸液相脱水环己醇,收率一般只有46~56%,同时硫酸的腐蚀性强,炭化严重,而磷酸的成本较高。而且用浓硫酸或者浓磷酸作为催化剂制备环己烯,副产物多,对实验造成较大影响。采用环己醇气相脱水制备环己烯,六水合三氯化铁代替浓硫酸或者浓磷酸作为催化剂,后续处理工艺简单,并且产率较高,同时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有效减低实验成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这些措施,从源头和过程中尽可能减少原料的用量,节约了成本,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践证明,教学效果与传统实验教学一样,能达到锻炼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目的,在提高学生能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2.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致使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并且传统的教学手段(挂图、模型、幻灯等)无法生动表现神奇的化学微观世界。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其集合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的特点,极大激发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机化学实验的第一个内容是有机化学实验单元操作录像,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使枯燥的教学活动以形象灵活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或娱乐课堂气氛,缩短了教学时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通过向学生展示回流、蒸馏和分馏、水蒸气蒸馏、干燥、洗涤、重结晶以及熔点的测定等过程中的仪器安装以及操作演示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对基本操作的了解更加直观,为后续的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向学生介绍实验室安全与防护知识,基本常识与技巧以及常用仪器与设备的维护,提高学生有机化学实验水平,提升教学质量。

3.改革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课教学不仅仅是单纯传授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同时还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实验室工作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力图在教学中实现教与学的互动,促进师生互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认真做好预习,写好预习报告,为使预习具有针对性,教师先提些思考题,这样学生才能认真思考,通过理论课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做出解释。此外,还要求学生查阅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对不同合成路线的利弊进行分析,该模式扭转了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按照实验教材“照方抓药”的现象。指导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原理、演示仪器的正确操作后,对于实验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随机问题的方式要求学生回答,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学生理解不透彻的地方再次强调。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仪器的装备、实验操作条件的控制,对于不规范的操作及时纠正,并且要求如实记载实验现象和数据,培养严谨求是的科学态度。还增加了几项设计性实验等方法,供有余力或者是感兴趣的学生提供实验条件,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通过网络以及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等手段,贯穿绿色化学的理念,通过采用绿色催化剂、溶剂、氧化剂、减少原料用量等方法来实现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4.学习成绩的评价

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主要通过考查学生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来判定学生的实验成绩,再作为平时成绩以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总成绩,所占比例较小,学生忽视了实验课的重要性。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必要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分标准进行改革。将“有机化学实验”课作为单独的一门必修课,综合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计入总成绩。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资料查阅情况、实验过程中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报告的撰写以及与同学的协作精神等方面,全方位衡量学生的能力。在全部实验项目结束后,将有机化学实验课进行闭卷考核,内容涉及所开设实验项目的原理,仪器的操作方法以及事故的处理方法,有效督促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养成良好的学生习惯,同时有利于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做到了全方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验课成绩,改变了以往实验考核体系中仅依靠单一的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来评价实验成绩的弊端,有效提高了学生独立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 高中化学 知识体系

G633.8

总所周知,高中所学的化学知识的课本本身其实就是一个知识结构,所以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就更应该结合书本加强学生对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不仅能够快速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也可以对学生以后在生活中对问题的解决也有结构概念。所以高中化学老师要重视这个方面,帮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对于帮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对于一般的高中学生来说,构建知识结构是相当的重要,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

(一)有利于串联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建立知识体系,可以将杂乱无杂的理论知识串联起来,方便以后学生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更快、更准确的自由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在考试中的化学成绩。

(二)有利于在考试中有效节约时间

现在我国的教育一般都是应试教育,对于高中学生最重要的也就是高考,随着课程的改革,学生所面对的化学考试题目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像推理题、计算题往往比以前更要复杂了,对于这样的变化,高中学生不能再采取以往的方式进行逐一的计算,因为这样会耗费很多时间,最终影响到考试的成绩。而且众所周知的,告示都是规定了时间的,所以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的多进行答题,所以构建知识的体系非常有效,这样能帮助学生在答题时能够游刃有余,尽可能为其他题六出足够的时间。

(三)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中含有很多实验内容,对于这部分的知识不仅仅是对概念熟记,还要对实验的化学物质的属性、实验器材、以及最终实验结果进行详细记忆,但是因为这部分知识很零碎,记起来就十分不容易。但是如果能够构建知识体系,就可以很轻松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对知识长期的积累,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只有这样子,学生会在提高成绩上比较轻松。

二、引导学生建立化学知识的具体方法

在课程改革以后,很多学校的教学方式其实仍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学生的表现也不尽人意。大概是体现在自己创新和思考的能力很差。于是很多老师开始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构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这构建知识的体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不断的进行改进。

(一)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知识梳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所以在课前、课中、课后都应该加强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梳理。在课前,老师应该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进行大体了解;课中要有结构的进行知识的讲解,比如对于一种化学物质的介绍首先是对它概念进行学习,然后详细介绍它在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并延伸到器材的使用,这样学生就可以进行发散性的思维;课后。老师应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一个回顾。

(二)从整体出发,顾全全局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需要把高中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所以在低年级的时候,老师应该主要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的思想和意识,当进入高三的时候就应该从全局入手进行知识的复习和构建。在这个阶段,由老师引导学生对高中化学的整体认识,构建出知识的框架,例如化学的概念、化学的实验、化学物质属性、计算推论等等。然后进行延伸和补充,让学生对高中化学有整体的认识,对重难点进行分析,有利于在答题中提高对题目的解析能力。

(三)加强对细节的学习

学习框架确定以后,接下来是对知识的完善,从细节入手掌握化学的细小部分。对于一些基本概念的学习,可以采用贯穿整个知识点的方式来学习,也可以利用化学中的平衡等式来计算,不管是在化学中还是其他学科中,我们所学到的都是等式的两边相等。比如水的电解、电离子这些理论都可以通过一个知识点来进行阐述,这样就能够对化学系统来进行明了的学习。

而对于高中化学的实验部分,应该分两个方面来进行知识构建,首先是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器材,再然后就是化学物品。通过记忆化学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和药品,可以延伸到该药品的自身属性,以及药品通过实验以后的属性,将整个知识点进行结合,构建出层次分明的只是习题,以免知识混淆。

在对于化学元素框架构件时候,最重要的事对化学元素进行记忆,可以将有关的化学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记忆,并且对化合物的属性进行总结归纳,同时对于将元素与化合物二者之间的关联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其在知识框架中更加具体和规范,条理性更清楚。

对于学习有机化学的这部分,通常是把感官加进去,也就是所说的官能团,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记忆官能团的一些主要性质,充分了解到有机化学的规律,然后将两部分知识结合起来,建立起详细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在化学的学习中,会牵扯到大量的运算,对于这部分的学习,可以通过构建物质量来作为中心,老师要引导学生对于各种单位不同量之间进行准确的转换,将化学中的各种化学概念牢靠的掌握,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摩尔定律、溶液浓度,对他们进行区别记忆、以免对知识不熟悉发生的混记现象。

(四)将全体进行整合,构建知识体系

通过上述部分,我们对各部分的知识都建立相应的框架体系,最后的过程就是将框架进行完善,然后将其进行整合。首先将一些基本概念进行整合变为一个整体,比如对于化学物质的特点、基本概念、化学实验这些知识点就可以串联在一起。并且可以采取想象的记忆,加深印象,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时常复习,避免对知识点的遗忘。在复习过程中如果发现对知识点的记忆发生模糊现象,就应该加大学习力度反复理解,将知识点化为应对考试的利器,进而提高学习成绩。

三、结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中对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不仅仅需要学生的努力,同时也需要老师很好的进行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强.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07,(7):88-89.

[2]王丽媛.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探讨[J].中国职工教育,2014,(6):169-169.

第9篇

关键词:微型实验;绿色化学教育;环保意识;教育模式

Mini-experimental and green chemistry education: approach to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Gu Chunxiu, Wang Zijun, Li Ying, Zhang Tong, Liu Cheng, Ma Aiqi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3, China

Abstract: "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In order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e pay attention to penetrating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ducation in the analyt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focus on the quality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skill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Combining teaching contents and processes, based on practice, we focus o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ducation and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penetration during the practical experimental teaching process. In this way we have accumulated a certain amount of experiences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mini-experimental; green chemistry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education model

1 问题的提出

绿色化学理念应用于实验教学可有效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对于高校来说,实验室特别是化学类实验室是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应引起高度的重视。开发与研究微型实验,让学生参与微型实验设计的过程就是一种非常好的绿色化学教育形式。对于学生环境意识的渗透与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同等重要[1,2]。要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过程所产生的废弃物对环境所产生的危害,并尽可能将废弃物回收、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3],包括对暂时不能利用的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培养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念[4],至关重要。微型实验从环保绿色的角度出发,对有毒有害的实验内容或试剂进行微型化、绿色化改进,旨在提高学生化学素养、增强其绿色环保意识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本领[5]。

2 本实验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所涵盖的范围是高校化学、生物、医药等相关专业基础化学类实验。从试剂用量入手,用尽可能少的试剂,获得较明显、清晰的反应结果。使常规实验微型化,做到实验药品的微型化与绿色化,实验仪器的微型化,改进实验教学内容,开发微型化和绿色化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能,是我们研究的目标[1]。研究的内容涉及生物医药系学科专业实验,如无机与分析、基础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实验课程内容。研究从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针对课程实验中涉及有毒有害化学试剂、有毒有害生物材料、价格昂贵或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内容、实验项目进行微型化、绿色化改造。

具体目标[5]:

(1)不改变实验方法,保持常规实验仪器,从试剂用量入手,进行半微量和微量探索,力求在符合常量分析滴定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前提下,减少试剂用量,降低实验成本。

(2)推广使用微型实验仪器,缩短实验时间,节约药品,提高实验安全性。

(3)对易产生有毒有害废气、废液的实验进行绿色化改造,降低药品浓度,降低实验排废量,提高实验效果,减少环境污染。

(4)对大量使用“有机溶剂”和“有机试剂”,因产生“三废”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进行微型化改造,重新设计实验路线和实验方法,根除污染源。

(5)对实验内容进行选择,改进实验教学,尽量做到溶剂、原料及产品无毒或低毒,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剧毒的有机物,开发微型循环实验,提高实效性。

3 实验微型化、绿色化改造

绿色化的根本是从根源上去除污染,而不是先污染后治理。理想的绿色化方法是不再使用有毒、有害的试剂、原料,不再产生有毒副产物,不用再处理废物,达到“零排放”。将绿色化学的新理念用于预防化学污染,开展微型实验是对常规实验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必然结果。

3.1 实验药品试剂的微型化与绿色化

有机试剂大多有毒、易燃、易挥发,若按常规实验量进行,既消耗试剂,又增加成本,而且污染大、三废处理困难。在微量化学实验中缩减试剂用量可节约药品、降低成本,降低事故发生率和危害性,缩短时间,减少污染,节能减排。如1-溴丁烷的制备有机实验,可以将药品正丁醇由原来的10 g减为5 g,无水溴化钠由原来的15.5 g减量为8 g,浓硫酸由20 mL减为10 mL,进行微量化改造。又如乙酸乙酯的制备实验,可改用微型实验装置[6],试剂冰醋酸由14.3 mL减为2.0 mL,乙醇由23.0 mL减为3.0 mL,浓硫酸由7.5 mL减为1.0 mL,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在无机与分析[7]―莫尔法沉淀滴定实验中,降低AgNO3标准滴定溶液浓度,从常用的0.1 mol/L降到0.02 mol/L时,其测定结果的相对偏差仍可达到0.5%以内的要求;滴定终点的砖红色仍很敏锐,由于试剂量降低,产生的废物相应减少,污染程度明显降低,减少了硝酸银贵重试剂的用量,降低了实验成本。而且实验的AgNO3废液通过AgCl,Ag2CO3逐级转化,再经高温加热分解得到单质银,彻底解决了含银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3.2 开发微型循环实验,提高实效性

高校各化学类实验室实验产物的简单回收和实验废液的长期积累,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污染危害程度加剧,同时面临实验废物处理费用的高昂支出。如果我们进行各实验间的串联[8],将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化学实验、普通化学实验与综合实验各实验项目有机整合,开展循环实验,可使产物变为部分实验的原料。如将有机合成实验中无水乙醇的制备的产物无水乙醇作为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的提取溶剂;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实验的产物咖啡因作为仪器分析实验紫外光谱测定饮料中的咖啡因的标准品等。在萃取或重结晶操作化学实验中[10],产生的废有机溶剂,如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丙酮等,提纯后都可用于后续实验。如乙醇可反复用于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柱色谱分离等实验。适当开设多步合成实验,将多个单元操作实验串联在一起,如开设的有机物或药物的合成与表征实验,将酰化、氧化、水解、酯化、熔点测试、薄层色谱技术和红外分析等单元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串联实验,不仅可以实现多学科交叉和高度的综合,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还可以提高化学试剂的使用率,降低实验成本,使学生养成不轻易排放废物的习惯,减少化学实验室的污染,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从而推进化学实验绿色化。

3.3 选择毒性低的药品及原料―用无毒或低毒试剂代替高毒试剂

及时修订实验内容[8-11],制定适宜的实验教学计划。尽量采用无毒、低毒试剂,用天然产物代替毒性高的化学试剂。在水蒸气蒸馏实验中将原教材中毒性较大、不易自然降解的有机试剂改成从一些天然产物中提取挥发性油,如从橙皮中提取橙皮油或八角茴香水蒸气蒸馏等,原料来源广泛,产物处理简单,低毒性替代品的使用,既可减少污染又可达到实验教学的标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如不选用苯、甲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等作为溶剂或原料的实验[11],不选用重铬酸钾等毒性大、污染严重的试剂作氧化剂,不选用硝基苯或苯胺作为产品的实验。提纯试剂尽量使用绿色溶剂―水。尽量选择低毒、污染较小且后处理容易的实验项目。在应用波谱解析液相色谱实验流动相的选择时,倡导尽量使用环境污染小、毒性小、危险性小、三废处理容易的流动相溶液。

3.4 实验仪器的微型化改造

仪器微型化不但能减少试剂在器皿上的附着量,还能克服实验时仪器装置复杂、易燃易爆药品和副反应多以及污染环境等缺点。在有机实验和药物合成与天然药物提取实验中,我们将实验仪器进行微型化改造,采用微型实验制备仪,同时将试剂用量缩减,在完成整个操作的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实验的特点开发新的微型实验。如在天然大蒜油的提取实验中,学生采用微型仪器对市售大蒜进行大蒜素的提取,试剂的减量使微型实验时间大大缩短,学生可以根据实验过程对大蒜素实验条件进行正交实验设计,并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完成实验方案的开发。为此类有机制药类实验提供了参考。

4 充分利用各种途径进行环境绿色化教育

在各种化学类及专业实验中,教师对实验废物的态度对学生环境绿色化意识的培养具有直接示范和表率作用。教师应是“绿色化学实验”的积极倡导者,努力做到实验无害化,处理废气、废水,变废为宝;实验微型化,节约药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1 以活动为载体的环境意识培养

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结合一些问题,搜集大量资料,展开讨论,进行展览宣传,强化环境意识。同时,开展社会实践,渗透环境知识。如组织参观污水处理厂、密云环保局、密云水库,并请专家介绍讲解,从实际出发,以环境知识渗透为重心,开展教育活动。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探究学习,真题真做,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污水来源、测定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生态观,树立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的观念。

4.2 开展第二课堂,掌握环保技能

化学类、生物制药类实验废液种类多,每次实验后,对污染大、毒性大的溶液进行专项回收,然后利用第二课堂活动进行溶液处理[12]。由于学的是生物、医药专业,学生完全可以在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寻找方法,对溶液进行处理。由于将所学知识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同时认识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通过环保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4.3 进行环保法制教育

化学类及生物制药类实验课不是法律课,不能在课堂上大量讲授法律,只能利用渗透的方式,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自然引入相关的法律知识:介绍某物质或某操作方法可能产生的危害―相关法律条款―消除污染的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5 教育评价

多年来的绿色化学教学实践证明,在化学类实验教学中实施环境素质教育具有如下特点:

(1)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将绿色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意识培养相结合,学生在提高专业素质、实验技能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环保意识。

(2)促进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3)强化了环境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4)互动式绿色化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力,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5)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与能源的浪费等是人为造成的,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化学本身造成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化学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

(6)实验教师通过微型实验方案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运用,丰富环境教育的内涵。

(7)从绿色化学教育现实出发,联系社会与环境,使教学内容与形式更生动、更灵活、更充实。

从环境的角度去认识绿色化学,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提供参与多层次应用绿色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研究绿色化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5]。让学生在研究活动中思考问题,保护环境,获得绿色化学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新知识、新技能,增强用绿色化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本领,使学生树立环境道德观、环境价值观。

绿色化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环境的情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在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化学学科(各类污染中化学污染占80%~90%)中,结合环境教育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知和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努力将环保意识转化为一种自觉心理,一种潜意识,最终使每人、每时、每刻、每处都感受着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并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自觉的行动,自觉地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君,佟俊旺,王川.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环境意识教育的效果评价[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6):1067-1069.

[2] 杨敏,邱峻霖,杨景勇.广西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的调查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3(2):30-32.

[3] 钟婵娟,谢宝华,曹小华.化学实验“绿色化”四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40-141.

[4] 余训爽.浅谈高校绿色化学实验室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3):162-165.

[5] 谷春秀,王晓蕾,李颖.微型实验的开发与研究―分析专业常规实验微型化[J].生命科学仪器,2012,12(10):3-9.

[6] 苏一理.医学院校微型实验与医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J].华章,2013(9):185.

[7] 钟国清,蒋琪英.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50-153.

[8] 高万寿.以绿色化学理念指导高校化学实验教学[J].教育探索,2010(6):62-63.

[9] 张红梅,王彦卿,周秋华.基础化学实验绿色化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0(2):174.

[10] 罗斌.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J].山西化工,2011(3):73.

第10篇

关键词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 绿色化学意识 绿色化学原则 绿色化学素养建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资源与能源消耗逐渐加大,大量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化学品的滥用,使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这不仅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生存与发展,更危及子孙后代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就化学化工本身来说,传统上,一方面化学家在开发化学物质合成方法时,主要考虑效率,另一方面合成化学家在开发与设计如何合成所需化学品的方法时,只重视化学工程的始端,往往忽略处于过程末端的废物处理问题。所以,许多已存在的化学过程,在获得满意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年轻一代,在大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环保理念是非常必要的。化学教师不但应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成为绿色环保理念的创导者和践行人。为了有针对性地对化学化工专业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笔者就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的认识进行了调研。

1.调查方案的设计

以绿色化学的概念、作用及原则为主要调查内容,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问卷设计;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方法对山西晋中学院化学化工学院2—4年级化学(含师范)及应用化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对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统计,并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参阅相关文献给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本次调查采用以班发放问卷、现场答卷与收卷方法。实发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64份。

2.调查结果统计

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对绿色化学认识的调查统计见表1。

3.调查结果分析

表1显示,多数学生对绿色化学的属性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理解与认识不足,甚至是错误的。如约74.2%的学生误认为“绿色化学使化工过程含有废物处理环节,因而会使整个费用增加”。这些学生不懂得,先污染后治理,不仅难度大,费用不菲,而且多数需要停产整顿,随之而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损失。如果化工过程实现了绿色化,即做到五个“R”:第一Reduction——“减量”,即减少“三废”排放;第二Reuse——“重复使用”,即重复使用催化剂、载体等;第三Recycling——“回收”;第四Regeneration——“再生”;第五Rejection——“拒用”,指对一些无法替代、无法回收、无法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有毒副作用及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这就能有效实现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变废为宝,降低成本的目标,避免出现先污染后治理的恶劣情况。仅约54.2%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追求高选择性化学反应,极少副产品,甚至达到原子经济性”。原因是不少学生缺少对原子经济性的认识。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指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零排放”。可见,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反应,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其次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的排放。

表1中选项8-19是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学生对其中9条原则有较好的理解与认识。但仅约52.7%的学生能够认识到绿色化学要求“能量使用应最小,并应考虑其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以前化学家在设计化学过程时,往往考虑的是如何提高产率,而忽略了能量问题,认为该问题是工程师的事情,使得化学工业成为了耗能大户。生产和使用能量的工程,往往也会造成污染,如以煤为燃料所提供的热能,多用一份能量,就多一份污染。因此,设计化工过程的化学家需要对化工各阶段进行调节与优化,从根本上改变其对能量的需求,从而使能量最低,减小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减轻对能源危机带来的压迫。仅约42.3%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衍生步骤。衍生步骤会带来更多的副产物,消耗更多的资源与能量。更多的产物意味着可能会对环境产生更多的污染和破坏,必然产生需要处理更多废物的费用;更多能量的使用会使成本变高,造成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因此,在化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避免衍生步骤,以降低原料的消耗及对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影响。仅约32.4%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化工过程中催化试剂优于化学计量试剂。化学化工专业学生应该明确,催化反应不仅具有提高原料利用率与降低废物产生的益处,而且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既利于控制,也可以降低反应发生所需要的温度。选择性催化剂是绿色化学的重要工具和重点研究方向。

4.思考与建议

不少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作用、原则缺少认识,其主要原因:一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绿色化学教育重视不够,缺少要求;二是化学类专业课的课堂教学缺少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的渗透;三是没有开设“绿色化学”课程,学生缺少了对绿色化学系统学习的机会。树立绿色化学思想,不仅是化学家与化工专家的事,而且是所有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人们关注的事。作为专门培养化学化工专业高级人才的高校,应把绿色化学理念渗透到化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并作为课改与教改的指导思想。

4.1在化学类的基础课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思想

化学教材中蕴涵有大量绿色化学的素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体现绿色化学的原则和思想。通过环境污染及其危害的具体事例,让学生了解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使学生认识到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与资源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都是不可再生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从而对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明确发展经济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把“原子经济性理论”、现代化学技术与方法渗透到理论课与实验课中,就如何优化定量与定性实验、物质合成及当前资源利用、环境污染、化学品乱用等重大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思想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学生在校学习与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化学的正面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类社会奠基。

4.2在化学实验课中培养绿色化学理念

化学化工专业,各类实验课所占的比重很大,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排放大量的污染环境的有毒有害物质,这就需要实验教师尽量改进传统实验,应用先进的实验研究新成果,以绿色化学思想与原则指导实验仪器和试剂的选择,指导实验设计、实验方法与实验“三废”的处理,在每一个实验中力求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废物的产生,为师生和工作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为此,首先,在实验中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反应原料。在进行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等实验时,在满足教学需要的情况下,为避开毒害品的使用,可考虑寻找替代品,变更反应路线,设计绿色实验方案,如用维生素B1替代剧毒的KCN做催化剂进行安息香缩合反应;以葡萄糖替代有致癌作用的苯为起始原料,用遗传工程获得的微生物为催化剂合成已二酸;用新型的固体溴化剂四丁基三溴化铵替代Brz与苯酚、苯胺反应制备对位的一溴代物,不仅反应产物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使用Br2带来的有毒、易挥发、不便准确量取等弊端,而且还具有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其次,使用封闭实验装置,回收实验废料。注意化学实验内容的选择、设计和呈现体现绿色化。一方面尽量减少污染很严重的实验,另一方面对一些实验过程中产生有毒有害气体、且污染环境的实验,进行改进与创新,想方设法将其设计成为封闭的实验装置。包括:气体发生与收集装置、气体性质反应容器、尾气收集与处理、导气装置等。在无法封闭的情况下,要注意回收、通风或采取其他防护措施。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料,设法予以回收或适当处理。第三,采用微型实验。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进行重新设计与探索,以达到用尽可能少的试剂来获取尽可能多的化学信息。

4.3开设专门的绿色化学课程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满足培养具有绿色环境意识的新一代化学工作者和公民的需要出发,借鉴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开设“环境生态化学”、“零排放有机化学”、“环境友好催化”、“绿色生态材料”、“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绿色化学导论”等绿色化学选修课程。其次,使绿色化学课程内容体现基础性、系统性与时代性。教学内容以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为主线,围绕绿色化学的基本问题展开讨论,介绍绿色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绿色化学的概念、原理、应用、主要研究成果及动向。第三,依据绿色化学课程内容的特点,采用讲授、讨论、研究、参观、调查和文献研究等适当的教法,提高教学质量,把学生的心留在课堂上。

第11篇

一、教师改变已有的形象,让学生乐意接受

以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一切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是绝对的服从。但现在,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方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指导效果。

那个把“你抄,或者不抄,分数就在那里,不增不减”写在黑板上的监考老师,还有那个把文言文改写成网络流行语的成都语文老师。就连幼儿园的潮人老师都开始用微博布置作业,用QQ群联系学生和家长,如果学生上博客和老师进行交流,还会得到小红花。大多数人都认为,老师们新潮的教学方式和开放的个性教学,改变了以前老师一本正经的面孔,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代沟减小了,学生们更是喜欢这样新鲜有趣的教学方式,“太有意思了,创意无处不在啊,这样的学习有趣又有料!“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同学们一般对这样的个性老师更乐于接受和真心喜爱。

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再做那个一脸严肃、八股死板的“先生”了,否则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教师改变观念,变传授为引导

为了改变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以及弥补其存在的不足,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新课程提出了三大学习方式,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中单一的“接受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个性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全部的知识,只能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在独立的情况下也能获取相应的知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欲之间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要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和发展,努力使学生产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1.教学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将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对此教师要转变思想,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考方案对化学学科的教学有一定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怕吃苦、怕动脑”,大多数选择了逃避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发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乏味。化学与社会、环境、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在化学教学中,尽可能地将所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变得好奇有趣、轻松愉快。

如在学习有机化学时,介绍汽油、柴油的提价与环境污染以及节能减排问题。在讲金属材料时,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引入世博会的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相关内容;在讲重金属离子中毒的时候,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一些常用方法:牛奶、豆浆、鸡蛋清解毒等。让化学更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动形象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自主实验,将课本结论实验变为探究实验,大大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在实验教学中,设置恰当的悬念,激发学生思考,如将二氧化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学生会根据已学的理论知识得出“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结论;当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后又褪色时,学生会感到奇怪。此时利用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回想氯气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所产生的现象,从而分析SO2和C12的漂白原理有何不同;另外在讲到油脂的水解时,我们可以进行演示实验,向学生介绍肥皂的生产原理,学生既获得了求知和探索的满足,同时也在潜意识上激发了其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创设活泼立体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要使教学中师生有效互动、教学流程有创意、效果好,可充分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以营造具体生动立体的教学氛围。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寓学于乐,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的现象和本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分析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尤其是有的实验危险性大、污染大、受条件限制,实验室很难实现,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画、视频播放等手段可有效弥补这方面的缺失。而对于太快或太慢的化学反应,如氯水分解反应速度非常慢,课堂上难以演示;Na与H2O反应实验,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全体学生基本看清,但反应太快,学生完整描述实验现象有困难。这时可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

第12篇

关键词 无机化学 双语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Freshman Inorganic Chemistry Bilingual Teaching

Problems and Teaching Methods

HE Zhe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some of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bilingual programs opened inorganic chemistry at the university of freshme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pers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from teaching methods level to explore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and teaching quality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organic chemistry; bilingual teaching; teaching methods

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无机化学是化学、化工、制药、材料、生物、医学、农学等多学科多专业本科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化学课程,可以认为该课程在相关专业学生大学四年学习的课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笔者从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工作,教授的第一门本科生课程便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大一新生的无机化学(双语)。笔者从熟悉教材到编写教案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认真准备。然而,第一堂课讲课不到30分钟,我就观察到学生的表情有些迷茫,记笔记的学生很少,提问也没有学生敢回答。我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课后通过找学生座谈,向学院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总结,归纳了在大一学生中开设无机化学双语课程的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主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做了诸多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存在的问题

关于双语课程教学,诸多文献报道了在教材的选择、教师综合运用多种语言的能力、学生的外语水平、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系统和信息资源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①②③④⑤⑥本文仅针对在大一学生中开设无机化学双语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细节入手,逐步完善双语课程的教学。

(1)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复杂,学生缺少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无机化学课程涵盖的基础知识点多,研究范围广泛,化学科学中早期的许多规律和重要概念都是在无机化学的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形成的,其他化学学科都是由此分化出去并发展起来的。⑦无机化学研究的对象涵盖了元素周期表中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除了所涉及的物质结构类型众多、化学键型复杂、化学反应多式多样外,热力学、动力学、物质结构等现代化学理论与反应规律大多与无机化学有关。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内容复杂,专业知识较难掌握,造成学生对学习重点难以把握,对突破难点信心不足。即使用母语教学,学生的学习难度也较大,学起来枯燥无味。在采用双语教学时,部分学生忽略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摄入专业知识,只一味地注重语言的学习,以至于毫无学习专业课程的感觉,只是当一门专业英语来学。而授课教师不是英语教师,教师授课的重点不是教英语,只是用英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专业知识,用两种语言进行沟通与互动,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同时掌握相关专业英语的表达方法。因此,师生的教学目的没有统一,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和学好本课程基础知识对后续课程及未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侧重点定位不准,是在大一学生中开设无机化学双语课程存在的问题之一。

(2)大一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有限。目前我国英语教学开始的时间趋向于低龄化,许多学生在进入小学前就已开始学习英语。很多大一的学生虽然已经接受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英语教育,并且经历过高考英语考试,但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停留在应付考试的水平,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严重欠缺,应用英语的能力较差。此外,对于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环境与条件的限制,他们实际接受到的英语语言能力训练还很少。加之在无机化学双语课程中,许多专业词汇在同学们之前的英语学习中从来没有接触过,甚至从普通英汉词典中都找不到,学习起来确实有难度,造成学生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忽视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大一学生英语水平较低,是在大一学生中开设无机化学双语课程存在的又一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内许多高校把双语教学课程安排在大三开设。但笔者所教的学生是本校与澳大利亚高校联合培养的学生,按培养计划,在国内只有两年时间学习基础与专业课程。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打好专业基础,又能在出国后尽快适应西方文化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我们对该班级的学生在大一就开了设双语课程。

(3)教师缺少双语教学经验,综合运用双语进行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笔者虽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能力,在课堂上也能较灵活地穿插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授课,但在开课伊始未顾及大一学生的接受能力,讲课时用英语太多,用母语太少,语速过快,自以为该讲的都讲清楚了,但实际上学生并没有完全听懂,从而导致记笔记的学生不多,敢回答问题的更少。因此,专业课教师在综合运用双语开展教学方面还缺乏教学经验,是对大一学生开设无机化学双语课程存在的又一问题。

2 教学方法的探索

2.1 借鉴传统教育思想,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题

针对无机化学课程涵盖的基础知识点较多、学生学习难度大、学生对本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和学好本课程基础知识对后续课程及未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侧重点定位不准等问题,探索使用如下方法开展教学:(1)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要想学生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故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向学生介绍所学知识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以及在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作用,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使学生明确学习要求,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指明方向;同时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以及著名科学家对本学科的贡献,增强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读原版书籍,归根索源,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突出重点,主攻难点。无机化学内容多,信息量大,每个章节内容如果按教材完整地讲下来,即使全部用母语授课,课时也很紧张,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课时不够的问题犹显突出。为了不至于在课堂上赶时间抢进度,任课教师上课前认真阅读和分析教材,对每个章节内容分为学生必须掌握和一般了解的两部分,在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中挑选出较难的内容重点讲解,精讲多练,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理解消化教师所讲的内容,以此攻克学生学习上的难点;对于较易和一般了解的内容只花少量时间带过,让学生课后自学。(3)进行归纳总结,注重不同知识点的相互关联。无机化学课程不同章节内容关系错综复杂,一般初学者很难将其相互关联,应用起来容易产生思维混乱。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将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内容相互串联,理清思路,既便于理解与记忆,又逐步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和“氧还原反应”等多个章节中均涉及到化学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与应用,学生常常对在什么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计算容易混淆。但实际归纳起来,对于给定的反应:,相关的计算与应用就只有以下几个公式:

① 标准状态,298K时的计算:

= (产物) (反应物)

② 标准状态,任何温度下的计算:

() = ()()

③ 任一状态,任何温度下()的计算:

() = () +

④ 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 = ()/

⑤ 标准平衡常数与及原电池标准电动势的关系:() = = =

归纳以后,不同计算公式的适用条件非常明显,容易理解与记忆。

2.2 创建良好语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外语水平

针对大一学生外语水平不高,不太适应双语教学的问题,探索用如下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1)教师在每次授课结束阶段,向学生简要介绍下次课的重点与难点,并提供课前整理好的下次课将涉及的相关专业词汇,让学生提前熟悉,节省预习时间,快速了解下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明确学习要求,减少听课过程中的语言障碍。(2)英文电子课件上的专业词汇应标注中文解释,在讲课过程中,讲到较难懂的专业词汇时应同时在课件上提示学生,通过反复强调一些重要的词汇,让学生加深印象。(3)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组织教学,不可操之过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提高讲授过程中英语的使用比例,开始阶段约为50%,后续阶段约为70%。(4)组织课堂讨论,逐步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建良好的语境,探索每堂课留一定的时间,由教师有意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或学生自主提出一些问题供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讨论,锻炼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转换的能力。实践表明,课堂讨论环节非常重要,由一些英语水平相对较高并自信的学生带动了全体同学主动和老师及同学交流学习中的问题,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英语表达的平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有效交流沟通的技能,也促进了学生在集体中互帮互学、教学相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英语水平,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2.3 教师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针对教师自身缺少双语教学经验的问题,一是多听有经验的老教师讲课,向他们请教;二是狠下功夫,扎实备好每一堂课,熟悉所教内容,在认真编写教案和多媒体课件的同时,每个教学内容用何种语言讲授在教案中有明确规定,不在课堂上随意更换语种,课前自己多讲多练,努力确保课堂讲述流利、语速恰当、声音宏亮、语言清晰、板书工整、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概念准确、学生易懂。通过以上努力,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综合运用英语开展教学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教学效果

课程结束时,采用与中文无机化学课程相同难度的试题用双语试卷(中、英文题目各占50%)对授课学生进行了闭卷考试,学生考式成绩合格率为96%,其中优良率56%,与同年级同课程用中文教学与考试的同学的成绩基本相当。但双语教学班级的同学用英语思维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双语课程越来越喜爱,教学方法及内容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大多数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有助于他们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英语交流能力。课后,学生对任课教师教学质量均给出了优秀的评价。

总之,我们通过分析大一无机化学双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解决问题,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既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现代无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接下来的专业课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基础,又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专业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交流能力,为今后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基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应用化学)

注释

① 关成斌,王捷.大学本科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创新教育研究,2014.2(1):13-16.

② 彭亮,邓小燕.医学检验专业双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3):373-374.

③ 王玉琨,何炜,高鹏,兰婷,王平安.医用有机化学双语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431-433.

④ 郭生伟,陈宇红,杨鹏元.大学化学双语教学模式初探.科技视界,2013(5):107-108.

⑤ 陈静.高校理工科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教学研究,2013.36(1):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