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7: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 会计学基础
《会计学基础》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该学科主要教授会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及核算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培养管理人员的会计素养,因此也是大部分非财会管理类专业会开设的一门课程。
就笔者所在学校赣南师范大学而言,商学院七个专业(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其他学院,如,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的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专业,政治与法律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都开设了《会计学基础》课程。就此可以看出,《会计学基础》课程在帮助管理类专业学生掌握会计基本方法、将会计知识运用于本专业,提升管理素养有重要作用。
一、非财会管理类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未与财会类专业作区分
目前,大部分高校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并未作区分。财会类专业学生使用的会计学基础教材涵盖全面,理论深度较高,如笔者所在赣南师范大学,选用的教材是同济大学出版社,周京徽等主编的《会计学基础》一书。因为是基础课程,一般是经验丰富、理论层度较高的老师来授课。大部分院校非财会管理类学生也使用此类教材,教学内容也一样,没有结合本专业的特色设置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不理解该课程的作用及对本专业有何意义,学了基础原理,但是不知道如何与自己专业结合起来,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教W目的混同
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目标是让本专业学生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特点和对象、任务,理解会计要素、科目和账户的相关理论和记账方法及具体运用,同时能够掌握会计凭证、账簿基本内容和实务操作中的要求,最终能够阅读和编制基本会计报表。非财会管理类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目的是能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对科目、账户有较深的了解,懂得运用凭证,能够看懂会计报表,并且根据各种报表能分析相应财务数据以为做管理工作而服务。从目的上来看,前者是站在培养专业财会人才的角度,侧重基础理论的讲解和培养实践运用的能力,为后面《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及《财务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后者则是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侧重会计核算、会计报表的运用等知识的讲解,为学生毕业后走向管理工作岗位能看懂并运用财务会计报表打基础。
目前,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教学的目的与财会专业教学有混同,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因授课对象的不同而改变教学目标,而是以同样的目标去讲解会计学基础知识。易造成非财会专业学生学习目标模糊,同时由于学习内容较多没有重点,慢慢失去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
因教学内容没有与财会类专业相区别,教授该课程的老师也一般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为主,按照章节,先讲述会计的概念、基本原理,到后面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主,介绍企业资金运动各阶段的会计核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调动学生学习会计学基础的积极性,会计学里大量专业术语令其觉得与本专业没有联系,很多非财会专业学生认为会计学基础是枯燥的、无用的。
二、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在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运用设想
案例分析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主要是结合特定的教学目的,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参与分析,在此过程实现特定内容的教学,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以致用。
(一)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本专业
会计学基础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如,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假设在物流公司的情景之下学习,酒店管理专业学习会计学基础,应当假定在酒店财务会计工作情景之下,而不是一味的按照大部分会计学基础课本以工业、制造企业为学习背景。同时,应将财务报表分析的内容加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二)区分教学目的
在非财会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中,设置以实用为原则的教学目的。站在培养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教学。不应要求该类学生掌握过多、多深的会计学知识,重点应放在让学生能运用会计知识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例如将财务会计报表的分析纳入课程学习,让学生知道报表中每一项内容所代表的意思,并能通过专业的方法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服务于管理工作。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目的发生了变更,一些较为复杂的会计问题可以不在教授,注重基础和实用。
(三)课堂上采取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
授课教师应提前做好准备,按照不同的专业设计好不同的教案。课堂讲授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基础理论讲授阶段,二是会计核算讲授阶段,三是实践阶段,四是运用报表阶段。其中,从第二阶段开始,课堂上要有与本专业相关内容的大量案例。将学生分为小组,教师上课先介绍基本核算方法,之后由学生小组讨论具体案例的解答。例如,在学企业资金筹集阶段的会计核算时,先由老师介绍资金筹集的流程,简单讲解下核算。随后,通过企业资金筹集的案例,比如在酒店管理专业的会计学基础课堂里,给学生如下案例:有一家即将成立的酒店,需要筹集资金,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筹集资金比较有效,同时资金的比例怎么安排,资金筹集到了之后,会计上怎么处理等问题。讨论之后,让小组派代表公布方案和会计核算的内容。
此种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其感到会计学能辅助其本专业的学习,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熊微.《会计学基础》教学模式探索[J].会计之友,2007(2).
[2]王莹.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价值工程,2014(02).
摘 要: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并存,虽然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之间通过相互补充,既不影响它们独自的特性,而且还会促进两个领域的自我完善。
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
1.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目标的差异
会计核算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
1.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确认的差异
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统计核算则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如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
1.3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配比的差异
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这首先表现在因果配比,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时间配比,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受益期的收入相配比。统计核算在计算增加值时,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与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成果。配比在统计核算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
1.4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计价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以所购入资产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采用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价,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但这样核算的资产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的当期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是以当期价格计算。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而不是历史各期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
2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补充
2.1 统计方法在会计方面的应用
在财务会计方面,会计核算是从会计的三个静态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三个动态要素即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基础上展开的,静态三要素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也就是期末余额,这实际上是统计所讲的时点指标;而动态三要素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也就是本期发生额,这实际上是统计上所说的时期指标。统计时期和时点指标关于数的特性和计算特点,对会计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的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阐述的。
在管理会计方面,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混合成本分解所采用的相关和回归分析、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所采用的趋势预测模型、短期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概率决策、长期投资决策中有关风险价值的标准差系数计算、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区间估计、全面预算中的概率预算、以及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中对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得对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分析有了支持工具,可见统计方法是管理会计中必不可少的系统方法。
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筹资的资金需要量预测采用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长期趋势预测法。再如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财务分析中运用的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
2.2 会计资料在统计方面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从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长期决策,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使会计信息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能及时的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并使会计信息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利用。会计的复式记帐法,以及账账、账证、账实相互一致,为会计信息严肃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统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统计指标的核算和指标的分析,会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会计账户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分析。统计在货币价值计量核算方面多借鉴会计核算数据,宏观统计核算在核算形式上已经吸收了大量会计核算方法,这使得宏观统计核算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 制定了课程标准。
二 制定了考核大纲。
三 制定了考试改革方案。
四 制定了课程改革组织方案。
通过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制定的文件如下:
文件一 会计专业考核改革方案
根据学院和系部课程改革精神,会计专业初步定为《会计学原理》为核心改革课程,对此初步拟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改革方案。
一、课程总体情况说明
《会计学原理》是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主要介绍会计学的基础理论、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的主要步骤等内容,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初步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考核设计思想说明
1、考核改革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考核改革,主要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比较完整地掌握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核算程序,加强学生对实践环节的掌握。
2、考核原则
突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原则,即过程考核主要侧重考核学生会计操作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期末考试主要侧重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三、课程考核总体方案
(一)过程考核 (50%),由以下三种考核形式组成:
1、会计模拟实验(30%)
实验目的:主要加强学生会计操作能力。
实验要求:学生要按照要求根据相应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教师要监督并指导学生实验的全过程,最后上交所有的资料,并填写实训报告。
2、课程实践(10%)。
实践目的:使学生熟悉企业会计环境,对企业会计机构设置、岗位分工等有所了解。
实践要求:教师要组织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一次企业实地考察,学生根据考核过程,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一份调查报告书,并对报告书进行解释和说明。具体要求有:
a、写出所调查单位的基本概况,包括单位名称、组织形式、行业类型、主要经营业绩指标等。
b、通过考察会计机构的设置,了解会计岗位设置原则、不同岗位的要求等。
c、通过和会计人员的交流,了解会计工作流程和会计工作中注意的事项。
d、通过和企业负责人的沟通,了解目前企业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和方向。
上述考核学生如有无故不参加者,又没有上交所有资料,则考核不及格不能参加期末考试。
3、平时成绩(10%)
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考勤、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老师在过程中的严格考核,期末时最后给予成绩,本成绩占总成绩的10%。
(二)期末考试(50%)
期末考试是指学期末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的综合考试。着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查,该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50%。
1、考试要求。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牢固掌握其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考试方式。采用闭卷考试,答题时限为100分钟,满分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文件二 《会计学原理》考核大纲
一 编制依据
按照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规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能适应当代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具有扎实的会计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并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和熟练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在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业务、财务管理等工作。
b 考核方式:要求学生做出每个模块后上交资料,老师审核后对每个模块中的部分数据与体
现的理论知识的来由给学生提问,要求学生能回答出来,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成绩。
(二)综合能力(终结)考核
能完成从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薄、结账到编制会计报表的整个账务处理程序。
三 课程总成绩构成
单项能力)∶(综合能力)= 5:5
文件三 《会计学原理》课程标准
一、总论
(一)课程定位
《会计学原理》是会计职业的入门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后续专业课程学习起支撑和导航作用。同时也是计算机信息管理、证券投资等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二)改革理念
本门课程运用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的主要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主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经济管理理念,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知识与基本原理以完成会计的5个核心工作任务,具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初步养成“严谨细致、诚信守法”的专业气质。
(二)分目标
1.能够准确的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2.能够准确的根据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
3.学会对财产进行清查;
4.能够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账务处理程序;
5.能够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
6.根据经济业务准确编制会计分录。
三、课程内容标准
一、会计整合问题的提出
资产管理是资本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临并必须解决的问题,它是资产拥有者出于保值、增值或其他目的,将其资产交由他人进行管理的行为。与资产拥有者的自我管理不同,它是建立在委托基础上的外部财产管理安排。2001年《信托法》颁布以前,我国资产管理的法律形式只有“”,基本依据是《民法通则》中关于“委托”的规定和《合同法》中关于“委托合同”的规定。《信托法》颁布之后,确立了资产管理的第二种法律形式――“信托”。信托与委托的产生虽然都是基于资产拥有者和资产管理者之间的信任,但二者在法律上却有明显的区别:一是信托与委托的法律权力不同,信托关系属于财产性的,受托人至少拥有名义上的信托财产所有权或控制权,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可归于受托人,而委托中的受托人并不因为接受了委托就取得财产的所有权或控制权,财产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委托人,由此产生的经济利益也主要归于委托人;二是信托与委托的法律责任不同,信托中的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开展对外活动并承担行为的法律后果,而委托中的受托人则是以委托人的名义从事对外活动,并由委托人承担行为的法律后果;三是信托关系一旦成立,信托财产就具备了独立性,除委托人在信托协议中明确保留撤销权外,一般不得废止和撤销信托,而委托关系的建立只是基于当事双方的互相信任,委托人可以随时撤销委托。
信托与委托在法律意义上的差异,提醒我们绝不能混淆信托理财与委托理财的界限。但在我国的资产管理实践中,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金融系统以外的一些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等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委托理财的范畴,具备了信托理财业务的特征,或者说通过“委托理财”方式进入了信托市场并从事实质上的信托业务,从而形成了我国既有信托业务专营机构,又有信托业务兼营机构的格局,在资产管理实践中完全混淆了委托理财业务与信托理财业务。
造成这一格局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法律上的漏洞。具有信托性质的委托理财业务出现在《信托法》颁布之前并放任自流,应当说情有可原,问题是2001年颁布的《信托法》中,对信托公司以外的机构能否经营以及如何经营资产管理业务仍然未做出明确界定。法律上的漏洞必然致使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以及保险公司等继续以委托理财方式开展实质上的信托理财业务。二是利益上的追求。相对于委托理财来讲,信托理财属于专业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信托财产的独立性、业务设计的灵活性以及信托利益主要由受托人享受等优势,势必诱发各种资产管理机构对信托业务的青睐,在信托市场上追求自身的利益。
而这种格局则引发我们产生如下思考:
第一,财政部于2005年1月5日的《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中,以信托项目为核算主体,规范了信托当事人(包括受托人、委托人和受益人)的会计核算,但其中的“受托人”仅指信托投资公司,并未包括兼营信托业务的其它资产管理机构。那么,信托投资公司以外兼营信托业务的机构如何对信托业务进行核算?经营同样性质业务的机构能否采用相同的会计核算办法?
第二,我国于2003年10月28日颁布、2004年6月1日实施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中,虽然未直接指明“契约型基金”就是“信托制基金”,但在本法的第二条中却间接认可了投资基金关系实质上就是一种信托关系,投资基金的运作应当遵循信托原理,而在目前的实践中,证券投资基金的核算仍然是以财政部2001年9月12日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为依据。既然证券投资基金关系的内在实质是信托关系,那么,《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与《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是否应当统一呢?
第三,建立在《信托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基础之上,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并于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中明确规定,我国的企业年金基金以信托型为基本管理模式,同时吸收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的特点,但对企业年金基金如何进行会计核算未做具体规定。有学者曾建议制定委托资产管理会计核算办法对企业年金运作环节进行会计核算。既然企业年金基金以信托型为基本管理模式,那么,是否还有必要专门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核算办法?能否将企业年金基金的核算统一到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办法之中?
上述三个问题的实质,就是有无必要以及能否对专营和兼营信托业务的资产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会计规范,实现信托业务的会计整合。要想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证券投资基金会计、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与信托业务会计之间的内在关系,深入研究它们是否存在遵循统一会计规范的现实基础。
二、信托、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的共性是会计整合的基础
证券投资基金是指基金持有人通过购买基金份额将财产交与基金发起人或基金管理人进行统一管理,并通过基金的
合理运作实现投资的保值增值;企业年金是指雇主和雇员以退休后获取本金和收益为目的,而通过缴纳年金经费的形式将财产交与年金受托人管理,并通过年金的适当运作实现保值增值。从本质上看,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领域和证券投资基金基本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企业年金基金属于私募基金,证券投资基金则属于公募基金。如果不考虑基金的募集方式,它们都是投资于证券领域的集合资金信托,都体现了信托的基本原理,可以说是对信托的延伸和扩展,与信托业务出自一脉,具有殊途同归的效果。只不过由于资产的具体管理和运作方式不同,与信托业务比较呈现出逐步复杂化的趋势。具体地讲,证券投资基金业务因为引入基金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资产托管人,形成资产运作的二次委托,导致资产的运作业务与受托管理业务的分离;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更是将行政管理业务、账目管理业务、投资业务和托管业务实行分离,使得委托关系更趋复杂。但不管它们的资产管理和运作如何设计,通过资产投资和资产托管而保持财产的独立性,则是它们的内在需求和共同目的,也是会计整合的基本前提。进一步讲,由于信托财产、证券投资基金财产、企业年金基金财产都具有独立性特征,从而使它们具备了会计整合的基础,能够采用统一或类似的会计规范,而三者共有的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结构也为会计整合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但需要指出,对信托、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进行会计整合后,由于“信托业”既包括信托投资公司,也包括其他兼营信托业务的机构,因此,必须突破《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中有关信托业务是指“信托投资公司以营业和收取报酬为目的,以受托身份承诺信托和处理信托事务的经营行为”的束缚,从信托投资公司的“圈子”里跳出来,重新定义信托业务。对信托投资公司以外的机构所经营的信托性质的理财业务,即使法规上没有明示为信托模式,也应通过会计整合将其纳入信托业务的范畴,并按照信托业务的会计规范进行统一核算。这也是“实质重于形式”会计原则的基本要求。
三、金融业混合经营的趋势是会计整合的动因
站在监管角度讲,如果能够从法律上限制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涉足信托市场,禁止信托投资公司以外的所有资产管理机构从事信托业务,保证信托业务在实践中完全由信托投资公司经营,那显然没有必要讨论信托业务的会计整合问题。但在世纪之交,随着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业转变为混合经营后,我国的金融政策也趋向宽松。自1999年10月起,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先后出台了松动现有金融监管的办法,2003年12月人大常委会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银行法》进行了修改,使中国金融领域的混业经营不仅在政策上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实践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叉金融业务,包括本文所研究的资产管理业务。可以预见,在没有严格的资产管理业务市场准入制度的情况下,金融业混合经营的现象将逐渐成为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更多的金融机构以及投资咨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将会涉足信托业务市场,瓜分信托业务这一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现的“蛋糕”。而从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律和国际发展趋势看,我国政府从法律上限制信托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从事信托业务既不应当,也很难做到。
这就是说,金融业的混合经营、各种资产管理机构从事信托业务在我国不仅已成事实,而且呈现不断发展的态势。这种态势必然促使金融行业的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化,进而使按照业务种类而不是机构类型制定会计标准成为可能和比较现实的选择。换句话讲,金融业混合经营的趋势已经成为会计整合的动因。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完全有必要进行信托业务的会计整合,以便建立统一的信托业务会计规范,促使专营和兼营信托业务的所有资产管理机构严格执行,保证信托业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维护投资者的正当经济利益。同时,通过会计整合营造公平的信托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信托业的健康发展。
四、会计整合的具体设想
如前所述,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基金、信托业务均以《信托法》作为法律基础,同属于信托型资产管理业务,都遵循信托业务的基本原理,尽管它们的法律形式不同,但都具有信托业务的受托资产独立性的特点,因此,都能以独立资产为核心设计会计规范。信托业会计规范与其他行业会计规范的主要区别是对“自营业务”和“信托业务”分别进行会计核算。自营业务的会计核算应当遵循《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本文无需探讨,而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则应当综合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和信托业务的会计共性,依照信托业务原理,以受托财产为核心,统一构建双层结构的会计规范体系。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层次为信托业务会计准则。信托业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协同”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复杂系统必须注重从整体上研究,才能发现该系统赖以形成和存在的普遍规律,进而科学把握系统的运作。因此,应当将信托作为一个特殊行业,针对信托业务之间的共性制定专门的具体会计准则,从整体上确立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规范框架。信托业务会计准则的组成要素应当包括:信托业务会计概念、信托业务会计目标、信托业务会计对象、信托业务一般会计原则、信托业务会计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信托业务会计报告等。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并按照逻辑推理关系形成有机整体。
第二层次为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应当在信托业务会计准则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类型的信托业务制定具体的会计核算办法。具体地讲:
(一)在信托业务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下,将《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更名为《信托制证券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并将企业年金基金的核算涵盖在内。这样做,既符合《证券投资基金法》的精神,又能通过它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核算,并为信托制实业投资基金以及将来可能出现的公司型投资基金会计核算办法的制定留下余地。
(二)将《信托业务会计核算办法》细分为《资金信托会计核算办法》和《财产信托会计核算办法》,分别从委托人、受托人、受益人的角度设计相应的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规定会计报告的具体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等,进而实现信托当事人各方对涉及信托制基金、资金信托、财产信托等信托业务的会计核算,尤其要加快《资金信托会计核算办法》的制定。因为资金信托业务是信托业的主要业务,其品种繁多,涉及多个投资领域,如房地产、证券投资、信托贷款、股权投资、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货币市场投资、并购重组等。加之目前出现的资金信托业务绝大多数是私募形式的集合资金信托,因此,为保护众多受益人的利益,亟需出台科学完善的《资金信托会计核算办法》。
上述两个层次的会计规范相互支持,组成严密的信托业务会计规范体系,既有利于摆脱因信托权利与制度安排上的灵活性而导致的难以用统一办法核算复杂信托业务的困境,又可为信托新品种的拓展留下余地。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改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外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生产核算成本显得尤为重要,选择适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获得准确成本信息的基础。
1作业成本法的原理及发展情况
1.1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activity-basedcosting),它是以作业为中心,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新型成本管控的措施。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是在企业的资源和产品之间加入“作业”这个中介。是企业进行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体系,在制造费用分配作业库的时候,按照不同的作业耗费归集分配制造费用,然后,结合其不同的分配率确定成本动因分配率,形成制造费用以便于企业进行分析。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是:产品耗费作业,作业耗费资源;作业是成本发生的源泉,而生产又是作业发生的基础。在直接人工、材料等直接成本的核算上,与传统的成本核算相比,作业成本法的核算方式是一样的,异同点主要是在企业间接制造费用的分配上,这也是最大区别所在。
1.2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程序
按照作业成本法费用分配的基本原理,作业成本法的一般程序说明。首先,是进行作业分析,划分作业中心并建立成本库;其次,是分摊费用到各个作业成本库,将企业消耗的成本按照成本动因进行归集并分配到各成本库;再次,是要确认企业的成本动因,这是作业成本法的核心步骤;最后,根据分配情况把这些分配各作业成本库的费用计入最终产品,交给专门人员进行核算。
1.3国内关于作业成本法的发展情况
在我国最早关于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是1988年易中胜编译并发表的《管理会计:挑战、对策与设想》,到上世纪90年代以著名管理会计学家余绪缨为代表的学者们掀起了一股对作业成本法的探究大趋势,但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国外著作的引入和理解时期,相对来说发展不快。近些年,国内研究慢慢开始注重实践应用领域,最为突出的是王新平教授的《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这是首次通过理论和实践来系统研究作业成本法的著作。但我国的研究现状尚处于理论探究阶段,对在企业中应用的研究还不是很多,由于典型的企业传统核算模式,成本意识较差且管理观念滞后。
2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及其作用
2.1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成本动因,是致使企业成本发生的各种因素。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分类,可以把成本动因分为两种类型,主要是作业动因和资源动因。2.1.1作业动因这是分配作业成本到产品或劳务的规则。在计量方法上测量了每类产品耗费作业的程度,也反映了产品对作业消耗的一种关系。举例来说,把“检验外购材料”进行作业的时候,就可以把小时和次数作为动因来进行分析。2.1.2资源动因按照作业成本计算的规则,作业和资源有着不同的关系,作业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终产品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资源消耗变动就叫做资源动因,它联系着资源和作业,作为一种分配基础,也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耗费情况。2.1.3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资源动因大多与资源和作业有关联,而作业动因与作业和产品有关联。把资源分配到作业分类中大多用的是资源动因,把作业成本核算到产品用的是作业动因。两者是一种互相促进和融合的部分,主要是看两者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以及计算手法的区别。
2.2作业成本法的作用
2.2.1有利于优化产品组合在核心技术的制造大环境下,作业成本法的推动有利地促进了完全成本法的繁荣。它不仅能够优化产品组合,还能够提高企业战略决策的水平,利用企业的生产价值来影响到获利能力及优先生产次序。同时,在作业成本法中,管理人员能够较为简单地核算出直接归属产品的成本,也更加有利于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2.2.3有利于改进预算控制作业成本法的应用,首先,要求对成本的控制实践到每一项作业上,然后,通过作业这个核心,以成本动因为分析基础进行成本控制,从而科学有效地减少成本,改进优化了预算管控。通过构建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的作业成本管控方法,可以有利于改进预算控制的体系和方法。
3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改进措施
3.1结合企业客观实际和管理层支持
在采用作业成本法时必须考虑到的是,会计核算方法的变更是牵动到企业多方面因素的,虽然作业成本法有其优点,但是需要结合企业的客观实际和管理层的支持程度,再决定是否实施作业成本法,在执行时,更需要注意与现行成本制度的衔接。同时,企业管理层的支持是实施变革方法的前提,只有获得企业管理者的支持,才能不断促进企业推广并且使用作业成本法,从而为其运用作业成本管理创造条件。
3.2具有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当前知识作为一种企业要素,日益融合到各个企业的经济运营活动中,这就需要企业中高素质的会计专业人员。并且这是一项较为繁琐的工程,需要根据动因和企业会计数据划分企业造作过程中的作业成本,这样就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企业生产以及成本情况。为此,就要求企业人员密切进行分工,了解实际的情况并对生产数据进行针对性的核算,依靠专业水准来为企业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3.3提高企业的全员成本核算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项核算方法是全员执行的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在确定实施改进的时候,就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在收集核算中的基础数据都需要全员参与进来,除此之外,也要做好全体员工的教育任务,进一步来提升全员的成本核算意识,从而避免和消除无效作业,尽力去避免这其中所产生的各种人为因素的阻力。
4结语
伴随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趋势,企业在竞争中日益依赖知识经济,而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颖的会计核算方式,影响着企业的各个方面。在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时候,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基于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进行改进,更有利于企业在成本核算以及内部生产结构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何静洁.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4):75,137.
[2]张彦,丁冉.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内涵及其应用[J].财会月刊,2015,(7):120-121.
中国会计电算化
一、现金流量表与其它财务报表相比编制的基础不同
1.其它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编制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凭证和账簿。
2.现金流量表分为主表和附表(补充资料),主表编制的基础是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凭证和账簿,附表编制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下的资产负债表等账簿和报表。而主表是现金流量表编制的重点和难点。
3.现行手工会计核算系统和财务软件由于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因此,要想在其中编制现金流量表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是很难的,而手工条件下通过工作底稿法或T型账户法编制现金流量表需要编大量的调整分录,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需要编表者有足够的经验和专业判断,且后期报表的审计验证工作困难。
二、财务软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基本原理
财务软件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基本原理可以是同一原始会计资料采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方法进行记账,使得最终产生的账簿既可用于编制传统会计报表,又可用于编制现金流量表,并对现金流量进行明细查询、分析,满足财务管理的需要。
至今现金流量表附表(补充资料),其编制的原理与传统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相仿,所以不再讨论其编制方法。
下面,提出三种现金流量表的计算机编制方法和大家交流。
三、使用计算机编制“现金流量表”的方法
方法一:双轨制法
1.基本原理说明:
①因为仅考虑编制现金流量表,所以,只有与现金收付相关的凭证才需要编制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凭证。本文所指现金包括:101现金,102银行存款,109其他货币资金等。下同。
②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要求采用不同的科目体系,而收付实现制下的科目体系可以采用现金流量表正表中的各个项目。
2.财务软件的实现步骤
①使用“建立会计科目”功能定义收付实现制下的会计科目编码,如表1所示:
888现金流入
999现金流出
.收付实现制下的科目代码首位数用6、7、8、9而不要采用l-5,与权责发生制下的科目进行区别。
.收付实现制下的科目代码采用与权责发生制下的科目代码相同的结构,例如:32-2结构。
.增加两个表外科目,“888现金流入”和“999现金流出”,用于汇总反映现金的流入和流出。
.收付实现制下的科目同样可定义外币核算,分部门核算等辅助核算属性。
②利用“凭证编制、审核”功能同时编制权责发生制下和收付实现制下的凭证。
例1: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计算机,价值20000元。
权责发生制下:
借:固定资产(171)20000
贷:银行存款(102)20000收付实现制下:
借:购建固定资产……所支付
现金(6020204)20000
贷:现金流出(999)20000
说明:.以上两个分录填在一张凭证中(共4行)
.注意“现金流出”科目的使用
例2:本月提折旧5000元
权责发生制下:
借:管理费用(551)5000
贷:累计折旧(175)5000
收付实现制下:
不需编制任何分录。
例3:从银行取现金80000元
权责发生制下:
借:现金(101)80000
贷:银行存款(102)80000
收付实现制下:
借:现金流入(888)80000
贷:现金流出(999)80000
③审核凭证、并记帐,同时得到了在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下的各种明细账、日记账和总账。在总账科目汇总表中按如下公式核对:
权责发生制下的现金类科目借方合计=“888现金流入”科目借方发生额
权责发生制下的现金类科目贷方合计=“999现金流出”科目贷方发生额
如果不相等,则表明有遗漏,即有些凭证只作了权责发生制下的分录,而没有作收付实现制下的分录,或相反。
④利用“通用会计电子报表”系统定义现金流量表。
.正表中的数通过取相应的收付实现制科目的本期发生额或累计发生额即可取得。
.附表中的数通过取权责发生制下凭证、账簿和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即可取得。
3.双轨制法对软件的要求
双轨制法要求财务软件有以下两个功能:
①科目代码定义时,可以定义首位数不为1~5的科目代码。
②要配有灵活的报表定义、取数。
摘 要 森林是环境与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的林业会计没有将森林生态效益纳入其核算体系。本文认为,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核算,修正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已成为当今林业会计需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森林资源作为一项公共产业,既需要政府宏观层面的控制,也需要企业的微观核算,建立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核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生态林业理论 会计核算体系
一、森林生态价值核算概述
(一)森林生态价值核算内涵正确地理解森林生态价值会计的内涵,应有效把握以下方面
首先,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是林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但其又与林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具有密切联系,因此,森林生态价值会计问题的研究具有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其次,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反映和控制,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正是基于会计有这样的职能才提出的,因此其职能不应有例外,当然在具体行使这两个职能时必然有其特色。最后,森林生态价值会计的对象是林业企业的森林生态活动和与森林生态有关的经济活动。综上所述,可对森林生态价值会计的内涵作如下归纳:森林生态价值会计是林业会计的一个新兴分支,具体地讲,是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采用多种计量手段和属性,对林业企业的森林生态活动和与森林生态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现象所作的反映和控制。
(二)核算项目的不完整导致核算信息披露不全面
核算项目的不完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现行的林业会计核算的收益部分只包含了在市场上可以进行交换的货币性收益,但是林业所带来的环境效益及生态效益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另一方面,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计量体系的成本部分只将经济成本涵盖在内,不含林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给环境资源及环境质量带来的消耗,从而间接地致使林业会计核算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不完全。再加上传统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没有将森林资源的环境、社会等效益纳入到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因而在会计计量上,对森林资源及环境会计对象的计量缺乏有效性及准确性度量。进而导致现行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所披露的信息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林业的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充分披露的客观化要求。
(三)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对林业单位的资本保全考虑不完全
依据林业单位经营企业化的管理目的,其首要目标应是保全资本。而在林业会计制度中,资本保全这一原则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弊端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方面,在林木资产的计价方面,只考虑历史成本,却未将时间因素对林木资产的影响考虑在内;另一方面,在育林资金的“提取―使用”这一循环过程中,没有将资本保全原则体现出来。育林基金是维持林业进行简单再生产的资金,其提取主要来自各林业单位的销售收入,但是在使用这一基金时,由地方财政进行统筹安排,无形之中就导致林业单位无法实现资本保全。
二、基于生态理论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
(一)必要性分析
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不断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应充分的考虑到我国林业发展的实际状况,避免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弊端,使其与实际状况及实现林业和谐发展的要求相符合。
1.是对传统会计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在计量收益时,只计量在市场上可进行交换的林业货币收益,对于林业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生态效益及环境收益没有进行全面的反映,而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则将环境及生态效益考虑在内是对传统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为林业的生态效益提供理论依据,给与林业生态效益实践补偿。林业的经营及管理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当前的林业单位注重林业的经济收益,而对于林业所提供的无形的生态效益却没有计入管理的范围,结果导致林业具有十分典型的外部经济性。而以生态林业理论为指导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则可以使管理者开始关注环境及生态这些无形效益上来。
(二)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建议与措施
用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财会体制改革 作为林业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的林业会计核算,其建立及完善离不开特定的林业经济环境。生态林业理论指导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其实质是在强调实现林业客观环境与财务管理之间的统一。在这一实质要求下,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我国特定的林业状况出发,充分释放林业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因此,改革财会体制,从宏观上,将林业资源分为商品林及公益林。由此可见,在对生态林进行会计核算时,应通过政府的行为来实现,而不应通过市场进行相关解决方法的实现。
三、结语
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同其他的经济学科一样,它的建立与完善离不开特定的林业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与林业有关的会计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要完善我国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应在遵循林业内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以生态理论指导林业会计管理,使其与当前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等诸方面相适应,促进林业客观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统一,不断释放林业的生态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志军,王晶皎.基于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思考.现代经济信息.2010(03):101.
[2]刘晓.以生态理论为指导,完善林业会计核算体系.现代营销(学苑版).2009(08).
[3]范桂荣,蒋颖.浅析我国林业会计核算体系存在的问题.绿色财会.2008(09).
一 实习单位简介
浙江巨化化工矿业有限公司隶属于巨化集团公司,位于浙江省龙游县,公司创建于1959年9月,是全国重点化学矿山。公司拥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占地面积68公顷,建有精细化工厂、化学矿区两大生产基地,主要产品有三氯化铝、1,1,1-三氯乙烷、氯化石蜡、n-乙基乙二胺、n-乙基双氧哌嗪、蛋白胨和硫铁矿、氟石精矿等,产品质量上乘。企业先后获得无泄漏工厂、清洁文明矿山、省级先进企业、浙江省质量管理奖、化工部质量管理奖等荣誉。公司经营理念:质量第一,信誉至上,服务顾客,共谋发展,再创辉煌。
二 实习的意义和目的
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会计是指对具体事物进行计算、记录、收集他们的有关数据资料,通过加工处理转换为用户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掌握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好书本里的各种会计知识,而且也要认真积极的参与各种会计实习的机会,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务实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三 实习进程和安排
此次实习时间为06.8.01—06.9.15共计45天,时间安排如下:
第一周:1、对公司的财务情况以及人员设置进行了解
2、了解公司的财务规程以及财务制度
3、熟悉会计凭证的编制
第二周:1、熟悉会计账簿的登记
2、对现金日记账和银行日记账熟练掌握
第三周:1、到生产单位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三种核算方法
(一)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为提供详细的物流成本信息,有学者认为,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依赖于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但是仅靠传统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足够的所需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而折衷之举就是对其作出若干修正。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采用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尺度,利用设置账户、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会计专门方法来记录和反映物流成本。完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明确物流成本项目。企业在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时,首先要根据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对象确定本企业物流成本不同核算层级的具体项目。从目前看,企业物流成本的内容可以按照物流范围、支付形态、功能分类、对象等不同标准来确定,但要注意所确定的物流成本核算项目必须能全面反映本企业物流业务所发生的成本费用。
第二,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项目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管理的需要,设置好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这是物流成本会计核算的关键。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单轨制(即在现有成本核算基础上增设与物流成本相应的会计科目、凭证和账薄)或双轨制(把物流成本核算与其他成本核算截然分开,单独建立物流成本核算的科目、凭证和账薄)两种方式。企业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会计基础工作的高低来选择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
第三,根据物流成本的核算特点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编制物流成本会计报表,提供本企业物流成本信息,是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所在。企业应根据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来设置物流成本会计报表的种类;根据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职能构成或物流成本的性质设计会计报表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应与物流成本项目保持一致。此外,还可以编制“物流成本明细表”反映物流成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在实施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时,笔者认为企业还应关注以下两点:第一,物流成本核算属于管理会计体制范畴,不能纳入一般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中,以避免影响企业原有会计体制的正常运行;第二,个别物流成本科目的数据在原有会计科目中是无法获取的,也不能还原到会计科目中,如存货的机会成本这类损失必须在管理会计体制中进行核算。
(二)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核算方法。这种方法利用统计原理,以公司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进行资料搜集、加工和处理,最后汇总出公司的物流成本资料。该方法采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货币和实物尺度,并采用普查、重点调查等统计方法以获取所需要的核算资料。其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公司成本核算资料进行分析,从中分离出物流耗费部分,然后再加上会计成本核算中没有包括但需计入的部分,最后根据物流管理要求对上述材料进行整理、加工、分类得出所需成本信息。我国许多企业在还未建立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之前,一般都实施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体制,且许多企业不愿意改变其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
(三)物流成本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传统的会计方法主要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而物流活动常跨组织发生,两者之间存在矛盾。通常的财务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上存在着缺陷,因而不能提供对物流成本的准确量度。为此,理论界提出了作业成本计算法来解决物流成本的核算和管理问题。
作业成本计算是建立在“作业”这一基本概念基础上的,其基本原理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用作业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需要将着眼点从传统的“产品”转移到“作业”上,以作业为中心。其计算程序主要为:首先确定主要作业,确认作业中心;其次以作业中心为成本库汇集资源,并将汇集的投入成本或资源分配到每一个作业中心的成本库中;最后将各个作业中心的成本按各种成本动因分配到最终产品。该方法是以作业为单位,把成本按作业进行分摊,并以此为依据计算出产品成本,部分地解决了传统会计方法核算的缺陷,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一种有利的尝试。同时,由于作业成本计算把成本核算深入到作业层次,能提供更为准确真实的产品成本信息,从而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二、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
进行物流成本核算应首先明确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因素。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主要受三种因素的影响:(1)成本与收益的配比。物流成本核算的目的是提供准确的物流成本资料,找出并消除物流成本的不合理部分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同时物流成本的核算本身也有成本,需要消耗一定的经济资源。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前应对取得物流成本资料的耗费(成本)与取得的成本资料所能带来的经济所得(收益)进行权衡,进而决定应该选择的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以及核算的详细程度。(2)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企业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会对企业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成本核算系统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持,而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又与电算化程度关系密切。(3)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物流成本的核算是一项以人为主体的会计活动,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素质的高低会对物流成本核算模式的选择产生影响。不同的物流成本核算模式这两者的要求不同,所以在选择核算方法时要考虑到企业这两个因素的现状。
其次再来谈三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的特点及选择。企业应根据不同核算方法的特点,综合考虑影响物流成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各种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核算方法。
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是一种较简单,实施成本较低的核算方法。该方法的缺陷主要是不能连续、全面、系统地反映物流费用,采用该方法得出的物流成本信息精确度相对较差。但由于目前我国企业还不能
很全面、系统地把握物流这一概念,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和电算化程度较低的企业而言,这种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笔者认为,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具有简单、成本低、对会计基础工作水平要求不高等特点,中小企业可考虑使用该种核算方法,其适用于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核算初期阶段的企业。
物流成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利用会计原理连续、系统、全面地对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核算,期末汇总出物资总成本。这种方法具有以下明显优点:(1)核算的物流成本较为精确;(2)有助于企业物流成本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持续进行,通过这种方法,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了解日常的物流成本;(3)与物流成本的统计核算方法相比,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减少物流成本与会计成本核算之间的重复性工作,有助于物流工作获得财务部门的支持,便于进行成本分析,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管理效益的提高。但其弊端在于核算过程较为复杂,且现有的会计核算是按照劳动力和产品来分摊企业成本的,这种方法掩盖了企业的基本活动,忽视了各项活动之间的联系,不能适应物流跨边界性这一特征,不能跟踪物流成本的真实发生环节;另外该种方法所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因为物流会计核算、计算与产品成本计算是一项交叉工作,需要有高水平的会计人员等等。这种方法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良好会计核算基础、人员素质较高的企业。
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是为了提高社保基金的运营安全和效益,采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社保基金的特点,对各种社会保险基金运营活动事项进行记录和反映的一门专业会计。社会保障基金会计作为一项会计活动,它的目的是,通过会计核算,记录和反映与社保基金运营有关的各项活动,并对其管理进行监督,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保险基金运营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满足广大劳动者的需要。
2.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社保基金不断出现资金的缺口,而且资金的缺口越来越大,这个问题关系到众多居民的自身利益,同时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加入资金缺口这一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可能会带来社会的动乱。我国的社保基金在管理中存在信息不透明、信息的披露不完善等问题,在这一定程度上与我国的会计核算体制不完善有一定的关系。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保体系还是沿用的比较传统的核算体系以及核算方式,虽然我国颁布了新的会计核算准则,但是在整个提上仍然使用的是旧的制度与核算方式,过于依赖会计的收付实现制,而轻视会计核算方法权责发生制的使用,造成会计的核算不能真正地反映我国社保基金的真实情况。当前,我国社保基金核算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这些问题的形成对社保基金的核算问题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会影响到我国社保基金的长远发展。
3.我国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3.1 会计核算标准不统一
在社保基金的核算制度上,我国社保基金的核算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事业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等一系列保险制度是独立的会计科目,这种核算方式与我国的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的核算方式不一致。这样的话,很难将社保基金的社保体系纳入到我国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的会计核算体系当中,不利于地方财政部门对预算的制定。
3.2 缺乏对基金负债信息的准确全面记录
当前我国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使用的是收付实现制,用这种核算方式进行会计账户的核算,会造成社会基金与个人账户基金在核算上的差异。而实际上,对社会基金账户的核算使用的收付实现制,而在个人基金的核算上使用的会计核算方法是权责发生制,这就造成对基金的负债信息不能进行全面的记录。
3.3 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
对于会计信息的披露制度不完善也是造成我国社保基金在会计核算制度上存在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对财务报表的披露时间以及披露信息的程度等存在较大的制度性问题,这就造成我国社保基金在核算上有较大的缺口。这种会计制度的不健全,不仅反映出了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核算上制度的不健全,还反映出了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对社保基金的管理缺乏透明性。
4.针对社会保障基金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4.1 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一方面,在社保基金核算时应该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且充分考虑社保基金的核算特点,对相关部门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另一方面,有些会计科目可以合并的,应该进行适当的合并。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需要社会保障单位各个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协调与配合,在完善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基础上,引进其他单位更加完善、先进的会计核算制度。
4.2 坚持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制度
单独使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都会使得所记录的会计信息不准确、完整。为了保障社保基金信息核算的完整、准确等,应该采用为了保障社保基金信息核算的完整、准确等,应该采用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会计制度。
本文以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若干问题为核心,论述了国内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所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即人力资源会计的计量模式问题。在论述过程中,对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必要性、需要解决的难题、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基本原理和计量模式的现实作了评析。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对目前各种计量模式存在的必要性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下一步实施人力资源会计核算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模式;会计核算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实质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将人力资源纳入会计核算与管理范畴,以充分开发、管理与利用这一重要资源,已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人力资源会计计量的模式主要有三种: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和所有者权益核算模式。本文着重对前两种会计核算模式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模式
1、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1)突出特点。成本会计的特点是对成本进行单独计量,主要包括取得资产成本、开发过程中支出成本、使用中的费用及其他替代成本。人力资源成本核算分别根据不同的支出性质进行不同的账务处理。其中:①属于资本性支出的,进行资本化处理,形成企业的长期资产并按受益期分期计入损益;②属于收益性支出的,于支出发生当期计入损益。
(2)计量方法。人力资源成本计量方法是指人力资源的拥有者(一个企业或会计主体)为取得人力资源,使用(维持和开发)人力资源所发生的所有支出。目前的计量方法与其他资产的计量方法大致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历史成本计量法。历史成本法是一种不考虑物价上涨等时间价值因素的,最简单的计量方法。具体到人力资源的计量上来说,就是指为取得、开发和使用劳动力而实际付出的全部货币。历史成本法很容易计算,也符合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比较容易让人们接受。②重置成本计量法。重置成本法,就是在目前人力资源市场下,使用者按照现行价格取得(包括重新获得、培训和开发)自己原先已经拥有的人力资产所需要支付的全部价格。③机会成本计量法。机会成本是一种计算由于失去机会而产生损失的成本计量方法。该方法主要计算劳动力离开使用者给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虽然这并非是使用者的真正支出,但由于领导决策让劳动力被迫离开,其实质就是使用者自己承担的相应损失。
上述三种计量方法单独使用各有利弊,具体阐述如下:①历史成本法符合传统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且好理解,易操作。但由于历史成本法的精髓是价格一经确认不允许随意调整,所以这些信息有可能严重脱离现实,就会造成与现行市场公允价值存在很大差异,无法公允反映人力成本的真正价格。②重置成本法与历史成本法的相比,有其好的一面就是能够反映成本劳动力的现实价格。但是又由于使用重置成本计量过程中需要选取不同方面的参考价格,这样就会产生人为因素过多得出的结论可信性差。③机会成本法与前面两种方法相比,更能够真实反映人力成本的真实价值。但是由于劳动者离职给使用者造成的经济损失金额无法提前确认,必须靠人为主观估计,同样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2、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
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模式存在的基础是人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因此人力资产不应该按其实际费用支出入账,而应该按其实际经济价值核算。
(1)内容。①人力资源补偿价值及剩余价值。补偿价值是对劳动者参与经济活动过程中所消耗的脑力和体力的补偿。剩余价值,则众所周之是指劳动者创造的超过他本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力资源的使用价值。②人力资源基本价值和变动价值。人力资源的价值应分为基本价值和变动价值两部分。基本价值是指任何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所拥有的自然人力的价值。而变动价值则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劳动者在体力、技能、智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而劳动者的价值也得到相应的增值反映出来的。
(2)方法。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模式核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经济价值法;商誉评价法;拍卖价格法。具体阐述如下:①经济价值法是按照人力资源投资率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收益预测值来确定人力资源价值。②商誉评价法则第一步确定企业本身的商誉值,主要作法在某一基准日对企业价值进行整体评估,以评估价值超过财务报表净资产价值的部分确认为商誉。第二步是以人力资源投资率与确认的商誉部分相乘,计算出人力资源的价值。这种方法依据历史数据资料,可信程度较高,可是也未考虑货币未来增值率,并且还要求企业必须具有商誉这项无形资产,这违背了人力资源会计核算的初衷。③拍卖价格法是按照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公开竞拍,以最高竞价确定的人力资源成本计算方式。这种方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实际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3、所有者权益核算模式
此方法是对人力资源进行计量的另外一种核算模式。是指劳动者以自身劳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熟练程度做为价格对企业进行投资,从而拥有企业股权,这种投入做为用人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来进行会计核算。实际上也就类似把劳动力做为无形资产来进行确认。
二、大力推广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
1、人力资源价值会计核算模式实施的必要性
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与我国经济发展具体现状需求相适应。广泛推广以人力资源投入为基础,对人力资源价值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核算十分必要。
(1)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能够更加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不足。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采用历史成本法通过“应付职工薪酬”来核算人力成本。如果引入的人力资源会计核算也采用历史成本法则能够保持会计核算及计量方式的一贯性原则,促使人力资源会计核算更好地融合到传统会计核算体系中去,顺利实现人力资源会计与传统会计的衔接。
(2)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易于核算和推广。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既考虑人力资源过去已创造的价值,也对其未来所创造的价值进行计量。是一种从投入法角度来度量人力资源的方法,比只计算成本支出的人力资源价值反映更全面。
2、实施人力资源价值核算模式的建议
(1)会计前提。人力资源会计前提,除必须满足会计准则要求的四个假设外,还应当满足人力资源是有价值的经济资源、人力资源的价值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权是可以自由转让交易的以及劳动者在岗位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能力等四个条件。
(2)核算对象。企业应该改进核算对象,将列入人力资产进行会计核算的那一部分人力资源根据一定的标准分类含入核算对象之中,具体判断标准为:根据岗位判断;根据技术职称判断。可以视不同企业、行业的情况,按照具体级别、职称的劳动者分别核算,计入企业的资产中。或者根据劳动者的所从事工作的熟练程度和专业稀缺性确认。
(3)计量方法。货币性计量永远是会计的主流,因它的可计量性、易操作性、明了简便等优点为广大会计工作者及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接受。
三、人力资源会计的未来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在我国会计研究领域进行过广泛探讨,虽然各方意见有差异,但最后得出一个统一核算准则的理论基础已经具备。新《企业会计准则》已将人力资源统一归集到“应付职工薪酬”进行核算,这为下一步引入人力资源核算准则打下基础。现在急需解决的仍是尽快出台适合国情的会计计量方式和应包含的所有核算内容。但随着国家不断推行人才战略,人力成本在企业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重,人力资源会计理论将会更加完善,从而指导人力资源会计核算实务早日推广实施。
【参考文献】
[1]潘菲,张丽媛.人力资源会计浅谈.内蒙古煤炭经济,2005.3.
实习是每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知识,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会计工作是指对具体事物进行计算、记录、收集有关数据资料,通过加工处理转化为用户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掌握会计工作不仅要学好书本中的各种会计知识,而且还要认真积极地参加各种会计实习机会,让理论和实践有机务实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专业人才。
此次实习内容如下:
1、了解公司财务情况以及人员设置情况
2、了解公司的财务规程以及财务制度
3、熟悉会计凭证的登记
4、熟悉会计帐簿的登记
5、对现金日记帐和银行存款日记帐的熟练掌握
6、到生产单位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
7、了解产品生产的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
8、了解产品的成本构成
9、对产品的生产材料核算进行实践
10、对产品的成本核算进行实践
11、辅助公司的会计人员进行工资核算
12、辅助公司的会计人员编制会计报表
13、辅助公司的会计人员编制生产月报表及销量月报表
14、在统计部门辅助工作
15、辅助公司的财务部门进行存货盘点
16、辅助公司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电算化的操作,其中包括凭证的录入、审核、出纳日记帐的登记、各种明细帐的登记
17、辅助总帐会计编制汇总表,总帐的登记及期末会计数据处理
18、了解电子报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