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7: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语文的作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人文素养
引言
对于大学语文教育来说,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大学生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是其重要目标。[1]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其对学生进行讲授的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为媒介,使这些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产生相应的影响。对于文学经典作品来说,除了其娴熟的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外,其中包含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思想乃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也是其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原因。因此,大学语文教育中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思想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必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大学生在人文素养上需要提升的方面
由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专业人才方面,因此,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也主要着重于各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尤其是国民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种理工科以及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产生的最大问题是对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大学语文教育以及其所重视的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忽视,而高质量的语文教育及相应的人文素养又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一)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
大学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的人文素养之一,是要尽量考虑他人和集体乃至国家的利益,在帮助他人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但由于功利主义的盛行,很多学生形成了只顾短期利益的拜金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对很多大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在与他人交往时斤斤计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自私自利,势利刻薄。不仅不符合大学语文教学中强调的尊重关心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也直接同中国传统的“仁者爱人”的美德背道而驰。这些与他人交往时势利刻薄的大学生,必然因为其自私冷漠而受到其他人的排斥和指责,从而不利于其对社会的适应,从根本上影响其学习和今后的发展。
(二)对待自己不思进取,怕苦畏难
对于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环境的改变对其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尤其是其必须面临着不同于中小学时期的更大的竞争,以及必须为自己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的挑战,此时其迫切需要吸取大学语文教育中提供的榜样力量,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在新的环境下调整自己的心态,从而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不少大学生却由于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而无所适从,遭遇几次困难之后即自抛自弃,意识不到困难的暂时性及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而且因为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都需要艰苦的付出,他们同样得过且过,怕苦畏难,不愿意通过暂时的付出而取得相应的进步。其结果是陷入一事无成、难以取得任何成绩的不利处境。
(三)人文素养的基本知识积累的缺乏
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在学校所受教育的主要知识是其所学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方面的基本知识则更多地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获取。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由于对大学语文学习的忽视,缺乏人文素养方面的基本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如很多大学生根本不知道中国设立民族自治区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不知道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线在哪里,甚至有少数大学生不知道中国四大发明具体是什么,不知道文艺复兴运动和资本主义启蒙思想运动到底有什么区别。对于这些大学生来说,其在进入社会后,不仅会使其很难理解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现象,而且很容易使人对其产生浅薄、见识浅陋的印象,从而对其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
二、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各种文学知识的教育,使文学知识中包含的各种人文思想和知识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使其对大学生在上述人文素养方面起到一定的提升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养成团结友爱、尊重关怀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经典文学作品,到处闪耀着尊重关怀他人,团结友爱,注重集体荣誉的思想光芒。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仁爱精神,以及忠义孝悌的美德,都是强调对长辈朋友兄弟等自己周边的人群的爱护关怀以及尊重和照顾等。相关的描述以及事例,在中国的各种儒家经典文学中比比皆是。而现代文艺复兴之后兴起的各种人文主义精神,更是强调各种以人为本,对他人要尊重和宽容,崇尚和平,讲究平等和自由的可贵。因此在文艺复兴之后的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对势利贪婪的鄙视,对残酷冷血的厌恶,以及对他人不幸的悲悯和同情。因此,通过大学语文教育这些文学经典的讲授和学习,大学生可以从中吸收相应的思想精华,逐渐养成团结友爱、尊重关怀他人的人文主义情怀。
(二)养成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精神
作为大学语文素材的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对各种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精神的歌颂和赞美。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表述;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所表达的不畏困难、不怕失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浪漫主义激情;东晋祖逖为了北伐中原,光复故土,从小“闻鸡起舞”、行军时中流击楫的豪迈;二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伦敦大轰炸的艰难时刻,发表战斗到底、决不妥协的宣言。都会使人闻之精神振奋,从而促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时时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不颓废、不向命运低头,坚持不懈,为自己今后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增加大学生在人文知识方面的积累
任何文学作品,都必然同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他的人文知识相联系,大学语文中的各种文学经典,往往是同时期历史在文学上的最强音。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大学生要想真正理解相应的文学作品包含的真实含义,就必须对相应的人文知识进行相应的了解和学习。[2]因此,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学习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对相应的人文知识进行积累的过程。如学习唐朝的诗歌,就必须对唐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当时的地理、军事情况、思想变迁有着基本的认识。学习司马迁的《史记》,就必须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司马迁本身的家世经历以及特长等有着初步的了解。而学习的《可爱的祖国》,则需要对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与近代的百年屈辱互相对照,才能真正明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国家的崛起、为人民的安乐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自豪和悲壮之情。因此,大学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学习,对大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养成尊重关怀爱护他人的良好习惯,对待自己能形成自强不息、不怕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且能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增加其对人文知识的积累,从而全面提升其人文素养。
三、大学语文教学中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措施
大学语文虽然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着上述的一系列作用,但要使这些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还需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这些具体措施如下所述。
(一)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要想使大学语文教育能最大程度地起到提升大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其重要的前提是大学语文教师能对学生起到相应的人文素养提升教育的功能。假如大学语文教师自身对相应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人文主义精髓不能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其他相关知识缺乏相应的储备,其在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人文素养能起到的指引作用也就可想而知。因此,高校必须通过专业知识考试以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大学语文教师的相关素质进行考核,以提高其相应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应当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假如大学语文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要达到这样那样的道德情操标准,而自己在具体行为时却与之背道而驰,很容易引发学生对相应的人文精神的质疑乃至逆反情绪,从而严重影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因此,大学语文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榜样。
(二)提高大学语文中包含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的比例
大学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选取,其最重要的标准不应仅仅是语言艺术的高低,而应尽量注意其中是否包含有相应的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包含人文精神的程度。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瑰宝之一的宋词,就包含了以家国情怀为基调的豪迈派和以日常情绪变动为基本描述素材的婉约派。很显然,在语言运用艺术方面两者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其对大学生能够产生的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是大相径庭的。[3]婉约派宋词除了能使大学生充分欣赏到这一流派的语言艺术之外,在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是非常微弱的,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应主要以豪迈派而不是婉约派诗词作为宋词文学作品教学的主流。只有提高包含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在大学语文中的比例,才能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
(三)课堂讲授中注重对相应背景知识的介绍
在大学语文的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承担的任务不仅仅是对相应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进行充分的讲解。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一方面由于其对大学语文承担的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也对相应的文学作品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因而经常将大学语文上成纯粹的文学鉴赏课。大学语文中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背景知识往往对大学生增加其人文知识积累相当重要, 因此在课堂讲授中应注重对相应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充分发挥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语
参考文献
[1]彭书雄.基于人文素质培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6.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是母语基础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却长久以来被边缘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准确的定位,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近些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提倡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大学语文开始被重新重视起来,很多人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批评和建议;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对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方向。
1 对大学语文价值定位的研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来说,如何定位大学语文价值,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长久以来,大学语文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不甚重要的一部分,被很多人忽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作用,没有对大学语出准确的价值定论,因而,大学语文的价值定位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点方向。
大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作用是加强学生的母语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书写能力。通过对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悟、外化和综合运用能力。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还在于有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领悟到其中的语言艺术之美、人性人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感受到文学作品中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对生活、生命的再认识,与此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阔视野。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承载着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播,是学生认知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大学语文价值定位的研究是不应被忽略的。
2 对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对教师素质的研究经常成为一个热点。从现今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够重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在高校中,一般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缺乏有效的管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一些非专业教师担任,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水平和课程深度,使得这门课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有些则是请文学院的各科教师担任,但是这些教师往往攻读某一方面,擅长精深的学术研究,所以对于要求综合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并不恰当。
大学语文教学需要的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知识层面引领学生;然后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能以丰富的学识吸引学生,还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稳重而不失活泼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等;最后,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向,积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和改革,这样,教师本人和大学语文学科才能共同成长。
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素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不够重视。作为校方,应该设置专门的教研机构,提高教师的待遇,鼓励和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3 对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研究
大学语文应该用什么教材,具体教学内容是什么,成为近几年教学和教材内容和改革的争论焦点,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一直以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选取古今中外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欣赏,很显然,这种教材内容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教材内容选编存在比较严重的倾向性,很多教材选取了大量的文言文,对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则取之甚少。当然,这也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开阔眼界;第二,在教材课程内容安排上,阅读和和欣赏占了绝大部分,很少有实际的文字语言训练和独立的思考练习,这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训练,无法真正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与实际生活脱节。
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大学语文的教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一方面继续坚持大学语文教材传播知识,美德育人的传统;一方面也注意和现实相结合,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反映浓郁的时代特征;另外,在教材的编排上,努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水平和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4 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中,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说是最贴近实践的。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实现优秀文化和道德的传播,在各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而老师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育 高等教育 育人作用
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不断了解中外文学知识,形成一定的文学素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还能够提升学生日常的沟通交流能力,提升学生对于各种事物的理解能力,对于大学生日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大学语文教育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育人,在高等教育中,其他各个专业课注重的都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而大学语文则注重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大学语文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成为博学、明理、诚信之人。
一、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
(一)大学语文教育能够发挥语言的工具性特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全面提高
大学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特点在于,通过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大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日后的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能够提升大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是推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重要能力,理解能力不健全严重制约着个人的正常发展。获得了良好的理解能力意味着大学生能够快速正确地理解专业课程的能容,从而获得专业能力的不断提升;大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提高交流质量等。其次,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为大学生的表达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和确切的语句结构,这使得大学生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最后,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写作能力。专业研究成果的发表一般都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呈现,而大学语文教育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得大学生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公开,造福社会。
(二)大学语文教育能够提升其审美能力
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帮助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汉语词汇和精妙的汉语语法,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中认识一个现实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从而提升自己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这样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促使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接近美和创造美,最后促使学生成为拥有美和传播美的使者。
(三)大学语文教育的实施能够充分发挥语言的人文性特点
人文性是指通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可的人类文化,这些文化是长久以来人们智慧的结晶,需要通过大学语文教育不断地进行继承和发展。大学语文教育能够使学生们充分了解到古典人文知识的精妙,能够使学生在这些古典人文知识中获得奋斗的激情、爱国的热情和生存的智慧,促使大学生站在老祖宗的肩上不断地发展。
二、提升大学语文教育育人功能的方法
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来加强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是大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承载体,所以,要想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实现其育人功能,就必须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进行精选。首先,选择符合青年人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进行全面了解,选择能够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鼓舞大学生精神、激发大学生斗志的优质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其次,选择能够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内容。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增添各种经典著作的教学,使大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人文素质的大幅提升。最后,选择能够提升大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在大学语文课堂中,应该对内容加以筛选,使得语文课堂能够提升大学生的交流能力、理解能力和为人处世能力等。
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很多大学语文教学中并没有体现出与人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使得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显得较为隐晦,难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大学语文教学进行优化设计,使大学语文教学的内容能够与育人的目的紧密结合、不断地促进其育人功能的发展。
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综合运用来提升大学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大学语文教育并非是通过语言和文字的形式来传播语言和文字,它的教学手段和传播内容应该更加的广泛。所以,我们在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教学手段的运用。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的综合利用来实现育人的目的,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内容来播放内容承载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名家讲坛视频、课文背景资料等,促使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提升自己的素质,实现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育人角色,需要我们在实施语文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育人功能进行加强,从而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现代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语文 现状 改革
“大学语文”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基本要求而设置的公共必修课程。它是一门以母语为载体,以优秀的文化遗产为精髓,兼有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综合性等多种教育功能的人文素质课程。对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综合素质提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加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和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和趋势。
一、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不受重视
在高职课程中,“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低下,不受重视。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相比,大学语文显得微不足道,课时少,投入小。大学语文课程无法与受重视的政治类课程相提并论,也远没有外语、计算机等课程备受青睐,也不是发展改革的重点课程。因此,许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工作量不足,不被重视,没有前途,只好转到其他岗位。
(二)教材不实用
1.教材不能适应高职需要
高职院校各专业使用的是同一种大学语文教材,没有针对性和特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所学专业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高职教育要求课程学习要有学生主体参与,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都普遍偏深、偏难、专业性较强,超出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使得学生参与的可行性降低。
2.教材内容过时陈旧
比较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内容基本偏重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及其名家作品,对当代优秀的人文科学作品、国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与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涉及太少。这些内容有很多与高中内容重复,应用例文也很陈旧,甚至过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激起学生主动的思考和讨论。
3.教材内容偏多
高职大学语文一般选用的是普通高校或高职通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偏多。以当前高职大学语文的课时是根本无法完成所有内容的学习和训练。既给教师带来了教学难度,也给学生造成了经济负担,而且使不少学生产生反感,失去了学学语文的兴趣。
(三)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语文在教学方法上比较单一,要么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讲授,站在讲台上“满堂灌”,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容器。要么完全依靠多媒体,课程内容全用ppt呈现,把课堂变成“读堂”,黑板上面空无一字。这会使学习热情本来就不高的高职学生很快就会将课上的注意力转移到手机、杂志或小说上面,从而使整节课变成教师和学生各有所忙,导致的结果是教师费劲不少,教学目的达不到,效果不明显,课堂氛围很平淡。
(四)教学过程程序化
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比较程序化,整个过程按部就班。一般程序是课文阅读、文学常识介绍、背景讲解、内容分析、主题概括和课后训练,偶尔会组织讨论或情景模拟,同时受到时间和人数的限制,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发言,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完成全部环节,真正去思考和消化的内容很少,课堂上的收获和启发更是少之又少。
二、大学语文的地位改革
从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文件和学生就业需求及职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大学语文的作用不容忽视,既是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又是为学生专业发展和就业提供能力保障的支柱。要认识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质比较低,中文应用能力普遍不高,如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胜任工作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各行各业选人用人时考虑的重要因素。而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达到与高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适应的水平,提高其阅读、理解、鉴赏和表达能力,为其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并满足社会实际工作需要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高职院校必须将大学语文纳入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战略规划中来思考,适应形势,高度重视,切实提高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实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标。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
(一)结合高职院校特色选编教材
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大学语文教材应根据不同的特色和特点进行选择或自编。在选择使用教材时,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侧重选择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经典新颖并有强烈感染力和启发意义的文章、文学作品。在学生学习掌握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人生哲理和培养职业道德。
虽然现在已经出版了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材,但人才培养目标、授课内容等还存在着差异。高职院校应该组织大学语文教师自编适合本院校专业需要、具有高职特点、适应现代高职教育、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优秀教材,以突出高职特色并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大学语文教学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和目的,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采用朗诵、演讲、辩论、表演、讨论等寓教于乐、学生喜爱的教学方法。充分实践高职教育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引导式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和项目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思辨性和探索性。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分析、概括和鉴赏等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有更多的收获。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保证学生在学学语文的知识同时,锻炼思维,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
关键词:大学语文课程;课程价值;价值实现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承载着大学生母语语言教育的职能,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形式。近几年来受到教育改革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做出了相应的调整,逐渐重视大学语文课程价值的挖掘与利用。开始从学生教育方面强化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不断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对于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普遍利用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拓展学生对文学的认知,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并培养学生高尚品格。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性与其他自然科学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关联,能够与社会学等人文科学教育相互结合,能够有效促进高等教育系统的完善[1]。大学语文课程往往收录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科学的教育资料得到丰富。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文学作品的社会科学教育功能体现得十分明显,系统的文学课程的开设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教育功能。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还能起到拓展自然科学教育的作用,使学生建立起灵活的形象思维。
二、大学语文课程对于社会的价值
(一)政治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的政治价值常体现在社会精神生产价值的产出上。由于大学语文课程所涉猎的范围较为广泛,其课程内容也包括了政治思想。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展开的,能够把国家的发展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相联系,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同时,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以便日后为社会的政治建设贡献力量。
(二)经济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的经济价值主要依靠人与社会在经济上的产出价值,简单叙述就是大学语文课程对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2]。大学语文课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间接性的,需要劳动人民作为行动体来实现相应的价值。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经济发展是需要人来作为主体推动的。
(三)文化价值
大学语文课程具有传承本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意义。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有些传统文化已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遗忘,但值得庆幸的是部分较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传承并发展至今,大学语文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四)生态价值
当前环境污染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多的不便,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人们开始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大学语文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与生态教育的教育理念有一定的契合。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观,进一步促进学生热爱自然,并积极投入保护自然环境的实际工作。
三、大学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价值
(一)大学语文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大学语文课程的基础功能是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设备多样化与网络通信的普遍使用,使得生活空间中充满了各种类型的信息[3]。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生产生活中提高效率。大学语文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包含各种体裁作品,所包含的篇目数量也超出中学教材很多。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文学作品,反复研读作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经过多次训练有效提升学生获取文章信息的能力。在中国古代,人们常将写作与学生的金榜题名相联系,而现代,人们把写作与社交能力与工作能力相联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写作的重视程度都没有发生改变。阅读与写作分别是语文学习输入和输出的过程,也是语文学习过程中较难的学习点。
(二)大学语文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常引用文学作品进行讲学,而每一部文学作品中都具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与创作意图,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与作者的创作思想,部分作品具有一定的批判价值。那些具有批判价值的作品在产出的时代承担着特定的使命。大学语文课程通过对带有批判价值的文学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的善恶美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用批判与审视的角度辩证看待问题。高等院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的思想正处于高速活跃状态,具有创新的动力。大学语文课程教材的设置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主,学生在阅读相关作品时,能够与作品产生联系,不断地发散思维,从而丰富自身的想象力。
(三)大学语文课程帮助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人文”这一词汇最早是出现在《易经·贲卦·彖传》中的,人文主要表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先进的价值观念与所形成的社会规范。高等院校具有培养学生向高素质人才发展的责任。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促进学生形成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同时,也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出现偏差。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承载着学生德育教育的责任,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其选取的蕴含真善美的优秀文学作品对学生具有感化作用,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
四、大学语文课程价值的实现
(一)从学生基础教育阶段入手
教育改革进程的加快,使得素质教育广泛推行。虽然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质量有所提升,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基础教育仍然是围绕着应试目的开展的。因此有必要转变基础教育过程中的旧教育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目前来看,高校里学生在语文课上旷课的现象十分严重,即使按时到课也无心听讲。笔者以为是基础教育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课程任务从基础教育阶段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使得培养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应更新教育理念,在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学生通过分析优秀的作品,吸收作品中的积极人生态度,向着全面发展的方向提升自我。
(二)改善大学语文课程的环境
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是改善大学语文课程环境的基础。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一直十分模糊,高等院校有必要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需要相应的理论指导,高等院校有必要加强理论建设工作,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学大纲。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语言课程任教的教师是由部分课时未排满的教师来负责相关工作,尚未形成固定的教学团队。这样的安排不仅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还会影响到课堂效率。高等院校在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要组建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语文课程教师团队,使学生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进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国内高等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而教材的数量明显多于开设语文课程的高校数量。虽然教材数量众多,但能够满足高校教学要求的教材就少数几个版本。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收获更多知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教育部门有必要规范教材的编排。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教学问题。学生在高校论坛上纷纷留言吐槽大学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也反映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产生怀疑并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根据相关的提议做出教学调整,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目前部分学校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仍然采取考试为主的形式,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时主要是以划重点、记关键部分为主。大学语文的考核应注意重视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的平时成绩算入最终的学期总成绩内,采取闭卷与开卷结合的形式,使得对学生考查更为全面。学生通过学期阶段性学习,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个人价值及对社会的发展极其重要。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对促进学生人文素质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培养具备公共情怀和人文精神的人才,是大学语文的社会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尚斌.“整体文本阅读法”在大学语文课程节选篇章中的重要价值———以《礼记·大学》(节选)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11):57-60.
[2]焦福维.人文核心素养教育与高校书法课的价值建构———基于“大语文”观与《大学语文》实施现状的思考[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8,27(03):27-30.
[3]金艳.试论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文化身份认同功能[J].文学教育(下),2019(01):46-47.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语文;高职高专;教学;探索
引言
《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但就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开设效果而言并不理想,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由于长期被动的接收知识,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是日渐下降。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就成了广大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目的在于提高语文的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素质修养。而长久以来,高职高专院校一直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过分强调职业技能课程的重要性,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中逐渐处于边缘状态。
(一)大学语文课程受到忽视
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重心都集中在专业课程,导致了语文教学课程不受重视。加之高职高专院校的不少学生认为语文课程的学习对于将来的求职没有多大的帮助,只要专业课水平达到了毕业要求即可,因此,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渐被淡忘和忽视,包括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语文教师,其认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较低,在课堂上只是单一的按照教材进行课程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
(二)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
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结构向来单一,在教学模式上也没有过较大的突破,不少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讲解,学生被动学习知识,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但就《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而言,由于课程内容较多,且大多数都是传统的古典文学,在课堂上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学育人理念也十分不符,导致《大学语文》课程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教学理念影响教育功能发挥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高职高专语文教育的功能并未得到实现,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也仅是注重给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忽视了语言文化对于学生心灵的陶冶及熏陶作用。教师一味的重视自身教学能力的训练,却没有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能力表现机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正常的体现,教师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应有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抗拒的心理。
二、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探索
在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从以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知识引导者,将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并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能够变被动为主动进行学习探究。
(一)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视野下的《大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将颠覆传统的语文教学理念,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并以引导者的教学角色来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在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面较为重视,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热情要远远高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而要想取得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充分重视自身的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大学语文对于自身的重要学习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文学与不同的文化相互结合,为《大学语文》的教学课堂提供良好的教学氛围。此外,也可以将当下流行的影视、音乐等元素融入大学语文的课堂中来,充分激发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其进一步把握文学的意义,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二)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互动教学
课堂学习是学生的基本权利,而在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对照教材进行生硬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收枯燥的知识,这种教育模式下所发展的学生将会缺乏个性与创造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也不利于其知识结构的构建。而在建构主义的视野下,《大学语文》将会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意识到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并学会让学生自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如教师提出演讲、朗诵、话剧等活动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并让学生自主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使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思考的方向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文知识构建体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学会倾听学生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带领学生实地感受不同的文化风情,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大学语文》课程的内涵。
三、结语
总之,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建构主义视野下的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探索道漫长而艰难,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建构主义理念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将课堂主体还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构建,才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人文素质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作者单位: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参考文献: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一个新专业,它是为了适应基础教育需要而设置的,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
>>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 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教育研究 动漫专业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中大学语文教育的运用 试论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 试论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基于职业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的“双轨式”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研究 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 培养人文素养中大学语文教育的功能性分析 大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探析 浅析高职《大学语文》中生命意识与人文关怀教育渗透 浅谈大学语文与人文精神教育 浅议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与人文素养 论大学语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作用 论大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育 人文素质的培育与高职大学语文教学 大学语文中培育人文精神的路径综述 利用《大学语文》教学,培育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 大学语文教学培育高职生职业素养的思考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人文素养的培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徐水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步[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4,(23).
[5]霍松林.我的学习经历和体会[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7,(3).
[6]马克思.剩余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21.
[7]程万喜.论文写作大学语文期末考评的有益尝试[J].职业与教育,2008,(32).
(索祖翠 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院中文系 410205)
关键词:大学语文 教学 反思 重构 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6-0007-02
大学语文在发挥人文教育功能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此外,大学语文还带有一定的工具性色彩,因此可以说大学语文完美融合了人文性教育和工具性能力培养的任务。大学语文教学一直受到学界关注,并在高校教学中被设定为基础教学课程。目前,高校大学语文教育面临困境,学科地位不容乐观。没有人可以否定语文的重要性,但为什么大学语文会“失落”到这个地步,这是当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失落”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
大学语文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对任课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需要经验丰富、学识渊博、知识面较广、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较强的教师。由于大学语文的学科地位较低,大学语文教师未来的发展方向比较模糊,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大学语文教师职称的评定,不仅涉及文学水平,且与教育水平有关,因此无法直接认定,通常是以大学教师的意愿为主。这种情况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在语文学科范围内去提升职称,只能选择挂靠中文系相关学科的方式去提升职称,这类现象的存在导致实践教学无法良好开展。二是目前大学语文并不是独立的学科,师资队伍没有对应的教学科研机构,也就导致师资建设没有一定的方向,尤其是教学研究与发展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难以突破,教师对语文教学失去了兴趣,大学语文教学自然会逐渐走向“失落”。
(二)学生
学生是学学语文的主体,也是对语文教学感受最有发言权的群体。大学生对语文教学的部分看法是:“语文课没有开设的必要,对以后的学习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帮助;即使开设了,也没必要用高中教学那种一字一句的教学手段;大学语文课需要给专业课让路,因为专业对我们的现实作用更大,工作单位一般对学生的语文要求没有明确的标准;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只是高中语文的简单延续,没有必要花更多精力去学习。”总而言之,学生并不是讨厌语文,但也不喜欢语文,而是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语文完全不放在心上,因此大学语文教学也就难以开展。
(三)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虽然在不断更新,而且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一定的素质教育内容,但依然存在“实用”方面的问题。以徐行言主编的《新大学语文课程》为例,教材整体分为哲理、语言、情感、形象、逻辑等部分,所有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其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新的高度上认识语文,形成语文意识,提升语文素养,并潜默移化地自觉学习语文。这类教材虽然能让学生感受到很深的人文性,也符合当前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的趋势,但是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何时才能体现大学语文的学以致用,大学语文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能够有多少帮助,能够提高学生什么样的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思考的。
二、重构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一)突破单一的教师惯例背景
从传统的大学语文教师背景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有中文专业“血统”,仿佛中文系的教师才能成为大学语文教师,久而久之,这成为了“行业准则”。从当前的语文教学实际来看,这种形式并没有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具有中文背景的教师因为专业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每一个行业都有自身需要的语文知识,这里可以借鉴高中教师团队的方式,让多个学科、多个专业的教师共同来研究教学机制,把与不同的专业、行业相关的语文知识综合起来,开展分散性教学,进而充分发挥各科教师的优势。例如:对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讲解法律文本的写作;而对机械专业的学生可以从说明书与实验报告的讲解入手。这能有效提升大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针对性,能有效将“工具性”渗透到大学语文教学的细节中,有助于突破单一的师资模式,充分将语文知识与各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启发学生从自身的专业领域中进行研究,进而用储备的语文能力进行会话、写作等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实践性训练。这样不仅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广度,也让大学语文教学对大学生就业有了实质性的帮助,并最终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二)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
大学语文教学与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直接影响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内容编写上并没有完全摆脱高中语文的“桎梏”,共同性非常明显,而针对性则十分缺乏,更少了一点时代特色。当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了古代文学与现代文学,在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对学生未来的实际发展的帮助作用却需要重新考量。从本质上说,实用性教育其实也是人文精神的一种体现方式,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来编排,要与社会的大背景充分结合,体现语文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收集与社会实践岗位需求相关的资料,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明确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将人文精神与实用性有机结合起来。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进行扩展,让大学语文突破当前的局限。
(三)选择恰当的教学时段
高校一般在大一阶段开设语文课程,但是传统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是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延续,很容易让刚刚脱离高中语文疲惫学习的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中再次产生厌学情绪,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传统的教学法必须改革,要让学生有学习语文的兴趣,明确自己应该学什么,并将大学语文的教学安排在实习或者实训之后。如:大学语文的《课程认知》,充分发挥“工学结合”与“定岗实习”真实工作情境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的目的,进而掌握学习的方法。这也是推进学习与工作岗位相连接的有效手段之一。大学语文教育有了针对性,学生所期望的专业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实质性的锻炼,久而久之,大学生也明白了未来工作对语文能力的需求。
语文教学是提高汉语运用能力,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教学功能应真正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着力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需要广大教师不断总结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总结经验,探索研究,不断改进大学语文教学,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雪紫,刘茜.失落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11-11-07.
从1978年高校恢复开设“大学语文”课以来,大学语文教学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这期间,大学语文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知识、语言运用能力等都取到重要的作用。然而,近些年,随着高校学科建设的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也陷入了一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
1.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识记,忽视语文知识的运用。
大学语文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该课程往往定位于“以语文课程培养审美情趣,以审美教育提高人文素质。”在这一课程定位的基础上,“大学语文教学过于强调对语文知识的记忆而忽视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过于强调语文知识的系统完整而忽略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分析而忽略语感的体验,强调将少数课文掰开揉碎的‘精读’而忽略对学生视野的开拓。”总体来说,大学语文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能力的培养,甚至还停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的陈旧框架之中,缺乏大学语文所应该具有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与职业的发展严重脱节。
2.侧重审美能力培养,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长期以来,大学语文的教学偏向于审美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多局限于对文学作品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解读方面。以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大学语文教材为例,这些教材仍然还是以作品为主的结构模式。其主要编写体例主要包括介绍作家基本资料、作品的写作背景、课文内容讲解、写作艺术特色分析、课后习题与思考等。这些内容要么以时间为分类标准,要么以体裁为分类标准,但其核心仍然是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选编,甚至有些高校将大学语文课直接冠名为“中外文学名作导读”、“文学作品鉴赏”等。
3.课程定位模糊不清,地位日益边缘化。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普遍不重视,甚至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鸡肋课程”。大学语文课成为部分高校的选修课,甚至有些高校已经取消了大学语文课程。在许多人文课程陆续登陆大学课堂之后,不时有人发出以“大学人文”取代“大学语文”的呼吁;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正在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不断压缩。这一方面是因为受到外语考试、计算机考试等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大学语文在课程建设、学科发展和学生就业等方面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所以大学对大学语文的功用没有深度认识。
二、大学语文与职业汉语能力的培养路径
不可否认,大学语文通过文学和文化经典的阅读与理解,根本上具有人文精神传承、塑造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形象的功能。但是,我们也应该重视大学语文所应承载的职业工具功能。大学语文教学应该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之一,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1.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际能力。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好。”大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当然也承担了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基本任务。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交往日益频繁、人际关系日渐复杂、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更趋多元。根据麦可思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的排序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4%,专业能力占40%,外语能力占40%。可见人际交往和自我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这两种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均离不开语言文学的深入学习和熏陶。培养学生语言文化的修养,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使他们有机会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这无疑是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大学生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技巧。
2.培养书面写作能力,适应职业发展需求。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是学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之一,又是学习语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从就业方面来说,不能熟练运用中文写作成为一些用人单位将其拒之门外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成为严重影响他们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之一。大学语文对书面写作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本写作技能。基本写作技能主要指大学生对字词句的掌握、对语法的规范化应用。说白了,就是基本的汉字和词语要会写、基本的语法规范要掌握,不能出现错字、病句。这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基本写作能力。二是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学生走向社会,需要撰写求职信、调查报告、请示、报告等应用文体和公文。大学语文教师应当教给他们应用文的基本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规范。三是创意写作技能。创意写作是美国等国家的一种写作教学模式。这方面的技能主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影视剧本等多种文体的写作,以及大型文化活动、新媒体产品的策划与创意等。具有高水平写作能力和创意才华的应用型写作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现实需要。
3.增加实战训练,实现职业对接。
关键词: 工科学院 《大学语文》课程 人文素质 教育边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工程类专业技术人才对当今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人才竞争和选取机制的逐渐改变,迫切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高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度,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弊端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对于工科类院校,大部分学生重视自己的专业学习,同时学校开设的与人文素质教育相关的课程就只有《大学语文》。但是现在的大学语文本身就存在着人文缺失,[1]很明显大学语文不能担此重任。在教学内容上人文的缺失,它包括教材内容、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古文在其中所占比例最大,教材存在着很多不足:一是过于强调政治因素;二是偏重于儒家思想;三是内容枯燥乏味、选文重复率高;四是读物类型的广泛性不够、知识面窄。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方面能给予学生人文引导的内容就更少了。学校教学方法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素质会直接影响到他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效果。高等院校重视科技教育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负面影响并非危言耸听,实用技术教育只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的一项内容,但不是全部。
二、工科类高等院校的大学语文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当今工科类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不受重视、大学语文教材混乱等问题都导致《大学语文》课程越来越走向边缘化。
(一)工科院校对大学语文的教学上不够重视。
高校在大学语文教学上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课时与学分的萎缩,授课师资的不足,授课教师不受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缺乏等四个方面。在一般工科院校中,《大学语文》一般只开一个学期,每周2―3个课时安排,有的甚至作为选修课开设。很明显,这种课程设置并非出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虑,而只是一味应付教育部门检查做出的决策,于质于量都是不够的。同时大部分高校仍不会安排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则显现出学校本身对大学语文这一门课程不重视,经常是由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兼任,并且时常会安排刚工作的年轻教师任课,这样必然就会使大学语文的课堂缺乏专业性,如此的安排也会让学生不重视这一课程。
(二)大学语文教材混乱。
据统计,目前市面上有关大学语文的教材可谓是数不胜数,不仅有北大、清华、复旦、浙大等著名学府编纂的《大学语文》或《高等语文》等教材,趋于多种原因,其他高校也纷纷编纂教材供自己学校使用,造成这一学科领域出现至少几十种教材的现象。据了解,“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馆藏大学语文教材达到1042种,用于现在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在100种以上”。[2]
(三)学生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忽视。
通过对多数工科院校考察,了解到这些状况:学生上课完全是靠学校和老师考勤纪律来约束,听课懒散、文化素质低,导致作文无话可写,全无文采章法可言,完全回到了中小学水平,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无动于衷。[3]
(四)考核机制力度不够,课外实践活动不足。
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大学语文》课的考核一般分为平时成绩和期终成绩两部分,而平时成绩可由教师对平时布置的作业批改、上课回答问题情况和平时上课考勤等决定,而决定期终成绩的考试多由选择、填空、默写、阅读和作文等题型组成。这些考核内容和办法同中学基本相同,和大环境下的大学教育相背离。此外,多数题目来源于课文后的评析及教师上课时的讲述,老师在考试之前也会给学生划重点,致使考试只是考查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并不能真正考核学生的语文思维和感悟。有的学校甚至做不到这些方面,更趋于简单。课堂中过于专注讲授抑制了学生课外实践能力的发展。学生并不能将课堂上所学的联系现实生活,从生活中体验人生百味,缺少寓教于乐的机会。
三、改善大学语文教育,从而推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改革”提升工科院校对大学语文教育的重视度,从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只有对大学语文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取得质的飞跃,只有改革才能增加其内容和内涵,才能提升其在高校的重视度。要改变当前大学语文所存在的人文缺失,就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角度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4]
1.改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教材良好的组合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内在学习动机的形成。从教材内容的角度看,教材编写应重视教材内容的人文化,呈现课本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的功能。通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美感熏陶,让学生在自主的有个性的语言学习中得到独特的体验,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健康的人生态度。同时,教材选文要力求做到典范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大学语文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选文就要坚持文质兼美的原则,兼顾时代性和实用性。在内容上,它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吸收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文化,另一方面,要反映当今的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具有时代气息。
2.改革教学方法
首先,语文教学应当有开放的内容,可以在信息上拓宽,充分体现时代的最新成就和重大事件,包括科技、文化、政治等各领域。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出发,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大胆改革。其次,加强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应用,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具有敢想、敢做、敢说的精神,经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加工、深造和应用。另外,需要注重情感、意志与人格的陶冶。
3.改革教学要求
考试对整个教学活动有导向作用,考试的内容和方法不变,那么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两方面都难以有突破性的改革。首先,从内容上来说,应尽量减少语言文学知识方面内容的考核,取消死记硬背的内容;从方式上来说,除了笔试外,还应增加口试。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大学语文更应该注重它的人文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考试的目标也应是考核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其次,要把考试与平时的课堂讨论、练习相结合,增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都可以作为考评内容。
(二)按需调整,增加人文教育因素,取诸种教材之长。
目前正在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100种左右,现有的这些大学语文教材,品种虽多,但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只是在其他版本上进行重复。大部分教材是以作品在文学史或政史上的影响来编选篇目的,而不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且篇目的编排选取上也各有千秋,难以一应俱全。所以要充分结合本校教学性质,调动学生和老师一同参与教材的选取,增加人文教育因素,按需调整,取众之所长,适当增加学生熟悉与关注的内容。[5]
(三)注重《大学语文》教师的培养,教师从关注个人的发展着眼,重视平时课堂评价的教育引导功能。
改变《大学语文》教师观念陈旧的现状,大胆创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关心学习效果。在大学课堂上我们不能照搬高中教学模式,应从中取得突破,让学生更加容易融入课堂学习。首先,在教学考核机制中加以完善,可以把试卷考核所占比例和平时考核所占比例相互调换,注重平时学生课堂及课外的学习和表现,突出语文教育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增加课外实践活动,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和促使学生将思想付诸行动,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和感悟,提高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人文素质。最后,教师从关注个人的发展着眼,重视平时课堂评价的教育引导功能,尽量减少班级的概念,注重每个人的发展,让学生得到关注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课堂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摒弃求全责备的做法,注重过程,发展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高。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决定了它在全面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工科高校为例进行分析,从而推广到其他同类别或不同类别的学校,促使各高校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朱莉.浅谈语文教育中的人文缺失[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5).
[2]刘海涛.《大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探讨论[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03).
[3]张镜如.《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与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5).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实现路径
引言
大学语文教育的过程,涉及到大学语文教师、学生以及具体教育内容和教学环境之间关系的处理。对这些关系予以正确的处理,无疑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这些因素之间和谐关系的达成,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和谐促进功能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找相应的实现路径,对大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和谐促进功能
(一)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
虽然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是尽可能实现教学方式的多元化,然而,无论具体的教学方式如何变化,课堂教学迄今为止依然是大学语文教学的最主要的基本教育方式。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达到教育质量的最大化,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采取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在这一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朗读、角色扮演、辩论、归纳总结、问答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们对相应的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将精神集中在课堂学习上,从而达成教师、学生、学习内容三者之间的充分交流。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当是朗朗的读书声、激烈的争辩声、惟妙惟肖的角色对白声、以及错落有致的师生问答声组合在一起的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和谐交响乐。因此,通过良好语文课堂教学环境的创建,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为大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的保证。
(二)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大学教育质量提高的基础,而大学语文教育对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很多文学素材均涉及到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很多鲜活的实例。如,《论语》中出现的很多涉及师生关系的成语,如“诲人不倦”“讷言敏行”“因材施教”等,都是孔子对师生关系的精辟论述。通过对这些文学素材的教学,无论是语文教师还是学生都会自觉地以此为标准对照自己的相应言行,从而为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大学语文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师生之间的多种互动,在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尊师重道、勤学好问的过程中,必然会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友谊,为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现实基础。[1]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
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目前,大学生在专业课之外的素质培养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学语文教育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其通过以下两方面发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作用。一方面,大学语文教育的文学素材中,很多涉及到对非专业素质,尤其是品质和意志力等非智力素质的强调。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晁错论》中所述,“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东晋名将祖逖的“闻鸡起舞”的典故等,都会对大学生的非智力素质培养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达到弥补单纯的专业课程在此方面不足的效果。其次,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扮演、辩论、问答、朗读等方式,可以实现专业知识之外的学生的勇气、交际,以及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素质的培养。[2]
二、大学语文教育中和谐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演独角戏的语文课堂
大学语文教育促进课堂教学和谐的功能,必须依赖于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的存在,其应当包括语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和谐,从而保证最大程度地激发教师的讲解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大学语文教育的教学质量。然而,在现实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环境却远远达不到良好的标准,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对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缺乏必要的意愿和能力,课堂教学基本上完全由其对相关内容的讲授组成,很少甚至没有任何形式的师生互动,基本属于其个人表演的独角戏。[3]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完全被分割开来,不存在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和沟通,更谈不上课堂教学之间的和谐。这样的语文课堂必然会极大程度挫伤处于完全被动状态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最大的不和谐因素。
(二)日益淡漠的师生关系
由于当前功利化思潮的影响,很多大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被认为仅仅是提供教学服务收取报酬与接受教学服务提供报酬的纯粹利益关系。在这样过度功利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认为自己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即对得起自己的报酬,而学生则认为只要听完课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对两者之间的互动乃至良好关系的建立漠然置之。这种日益淡漠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首先,语文教师因为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了解,只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对课堂内容进行泛泛的讲解,由于其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了解,必然难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学生因为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碰到自己难以解决的学习上的问题不愿或者不敢向教师请求解答,从而大大降低自己对相应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降低其学习质量。最后,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建设和谐高校最基本的内容,师生关系的淡漠对高校统战思想工作的开展必然构成严重的障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思想的形成。因此,日益淡漠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损害了大学语文教育对和谐师生关系的促进作用,对大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以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
当前以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很多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本不关心其所学习的具体内容,而只在乎教师在考试之前为其设定的考试题目范围。更有甚者,有的高校由于对语文教育的不在乎,对语文教育采取开卷考试,使学生根本就不需要接受系统的语文教育就能取得不错的语文考试分数。这种以单纯的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使具体的语文教学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从而大大限制了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促进功能的发挥。在考试形式为开卷甚至为考查的情况下,由于学校对语文教育的忽视,其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功能更是丧失殆尽。因此,以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功能的实现。
三、大学语文教育和谐促进功能的实现路径
(一)提倡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
要保证大学语文教育促进课堂教学和谐的作用,就必须保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足够的交流和沟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坚决摒弃语文教师演独角戏形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倡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讲授相应内容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朗读、角色扮演,以及问答和辩论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使其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只有通过互动式语文课堂教学,才能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保证其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功能的充分实现。
(二)借助新媒体技术实现师生无障碍沟通
针对师生之间关系日益淡漠的现实,大学语文教育应当充分借助当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技术,通过QQ、微信、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其他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的通讯方式,实现师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师生关系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使相关主体能自觉地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其次,加大新媒体技术设备方面的投入,使师生能够充分利用相应的技术设备实现无障碍沟通。最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还有必要同高校统战工作相结合,将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设作为高校统战工作的重要内容,利用统战的思想工作方面的优势清除良好师生关系建立过程中的思想障碍。
(三)建立以素质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
要克服以考试分数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对大学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功能的限制作用,就必须建立以素质为主的学生评价体系。这一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首先,应当扩大思想品德、意志力、人际关系等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评价体系中的比重,适当削弱专业成绩的比重,促使学生认识到语文教学对相关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加强此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其次,在语文教学的学生评价中,适当增加平常学习表现的分值比例,减少考试分数的分值比重,并严格禁止教师在语文考试之前给学生划定考试题目范围甚至实行开卷考试和考查的行为,促使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大学语文的具体教学上,保证大学语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功能充分实现。最后,相应评价体系还应当同高校统战工作密切结合,使纳入学生评价体系中文学素材的思想倾向等同高校统战工作的思想要求保持高度一致,通过两者的配合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进一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由于其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的和谐促进功能,从而起到相应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有必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的措施保证大学语文教育和谐促进功能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汪茂华.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学习自信心的中介作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5(07).
[2]张鹭.试论大学语文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颁布以来,全国高职院校都在努力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入,实践性教学趋势日益明朗。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因而,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工科为主的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面临着课时非常规萎缩和教学效果不佳的尴尬境地。教师们努力尝试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各种方式,来改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没劲”的局面。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理论研究基础薄弱,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1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观念落后,忽视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而对大学语文等文化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大学语文不过是一般的公共基础课,轻视此类课程,因而在课时、授课条件、教师待遇等方面与专业课都相差甚远。再加上部分教师思想观念陈旧,在教学中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忽略实践在理论教学中的支撑与验证作用。其实大学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语文知识的运用。
1.2 生源质量下降,学生语文水平偏低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尤为显著的就是高职生源质量的不断下降。许多高职学生的语文基础和应用能力都比较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他们错别字连篇,不擅言辞,缺乏基本的朗诵、辩论、言谈技巧,甚至一些最常用的简单的应用文体,也不能正确掌握书写格式。这就使得一部分语文课程不得不停留在听、说、读、写等传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大学语文变成了高四语文。但是,高职教育培养的应该是大学生适应工作岗位需求的能力,如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写作、公关社交、语言表达等能力,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要求才是高职语文的任务。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语文的实践教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1.3 实践教学的形式过于单一,创新意识淡薄
传统的大学语文学习环境固定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大多也还停留在“以老师为主体”的层面,由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学习,显然这无益于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文教学脱离了实践活动,学生获得的知识面必然十分狭小。许多大学语文老师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运用各种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提问、讨论、辩论、多媒体教学等。诚然,这些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手段与方法仍是传统形式下的传统手段,缺乏新意。
1.4 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多为独立篇目,教学内容不似专业课程有非常强的延续性和系统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在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方面,只能注意到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对应,无法像其他课程那样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再加上由于对课程的轻视,大学语文的不断受到挤压,内容一再压缩,课时无法得到保证,在极为有限的课时之内,既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又要安排丰富的实践内容,这是极为困难的,这就导致了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2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2.1 强化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认识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补充,认为理论教学是主体,而实践教学是附庸。大学语文长期以来也一直以无足轻重的地位存在于高职课堂上。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改变高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现状,首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观念,从思想上重视语文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要认识到大学语文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而是培养高职学生言语交际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在给予课时保证的同时,提供相应的开展实践活动的条件。语文课也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而是学生思、议、做,老师听、导、评的双向互动,应该是渗透在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活动。只有主观上转变了观念,才能从客观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发展。
2.2 拓展大学语文实践教学空间
作为一门文化课程,大学语文知识的传授基本都是在教室进行,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显然无益于语文这样一门综合性学科的教学。突破课堂教学局限,丰富第二课堂,将大学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努力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的突破,才是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改革之道。利用课程活动实践性原则,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突破刻板的课堂教学,把课堂搬到图书馆、文化现场,组织读书会、文学社团、参观考察等,积极开展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打破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向社会延伸,以社会为大课堂,实行开放、体验式教学。
2.3 优化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内容
要达到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能力培养要求,还要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改革。大学语文不能再按照知识自身逻辑来组织教学,而应该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以社会需要以及岗位需求为出发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将其“加强工具性,注重人文性”课程目标进行分解,在教学中注重语文学习与专业的内在联系,紧紧围绕不同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来选择课程内容,将大学语文建成一个课程群,充分发挥为专业服务的特点。因此,高职语文更适合以专题内容为单元开展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增加教学容量、完成教学任务,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优化其知识结构。再配以专题训练来提高学生专项语文能力,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生活、职业密切联系,使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体现专业差异性,改变以往公共课一刀切,脱离学生实际的做法。
2.4 丰富大学语文实践教学形式
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强调能力本位,大学语文要培养学生一定的职业能力,就要着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除了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去读、说、听、问、答,去讨论、辩论、质疑、思考,使学生的勇气和语言得到锻炼,加深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还应该包括课堂外的语文竞赛、社会实践、经典影视鉴赏、讲座、诗歌朗诵、话剧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并结合选修课和社团活动的开展,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语文课程的学习。大学语文教学形式的改革要体现出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就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延伸第二课堂,拓宽学生的空间。
2.5 创新大学语文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学语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实践教学方法的采用要从实际出发,要改变长期以来与职业教育相脱节的状况。脱离学情追求理想化的教学,只会是曲高和寡。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中应当尝试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体验、讨论分析、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和问题为载体,激发学生兴趣,要突出学生主体,倡导体验参与,融教、学、做为一体,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各方面技能。
3 结语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实践性和应用性在高职教育中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大学语文的实践教学活动就应该以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的,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信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作,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创新,实现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等能力整体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锻炼而成的。大学语文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不断地努力探讨和实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