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的机遇

传统文化的机遇

时间:2023-09-20 16:5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机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文化的机遇

第1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153-01

民间舞蹈是民间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劳动人民的精神,反映了民间生活实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起,给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带来了一定的机遇,但当前我国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研究了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民间舞蹈文化传承。

一、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现代价值

首先,民间舞蹈文化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体现了我国的民族精神。例如蒙古族人民生活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这就形成了蒙古族的游牧文化,人民性格爽朗,胸怀宽大,这种民族精神和文化在其民族舞蹈中体现了林淋漓尽致,蒙古舞舞姿大气、奔放,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于雄鹰和骏马的崇拜,体现了对大自然和大草原的独特情怀;第二,民间舞蹈的传承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民间舞蹈是在无数年历史中的一种文化沉淀,其体现了民间人民生活的本质,这对于民族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例如,一些民间舞蹈对于审美特性和宗教习俗的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机遇和挑战

(一)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机遇。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提升了人民对于民族舞蹈的保护意识,提升了人们对于民族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视程度,这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其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许多民间舞蹈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这就将我国的民间舞蹈推向了社会大众,推向了世界,地方政府也加强了重视,积极打造地方民族舞蹈文化品牌,以此为吸引力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将民族舞蹈进一步的展现给了世界各族人民,这对于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挑战。首先,全世界都在积极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一些政府虽然加强了对民间舞蹈文化传传承的重视,但并没有意识到民族文化舞蹈的现实价值,大多都是重申报而轻管理,许多民间舞蹈“申遗”成功后得不到有效的跟进管理,这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第二,有些旅游开发单位大肆宣传文化旅游;第三,当前我国还未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发展规划中,这就使得民间舞蹈文化的相关保护制度建立不完善,制约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三)机遇与挑战下的思考。在非物质遗产保护语境下,我国民间舞蹈的传承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民间舞蹈的文化的传承形势仍旧不容乐观,虽然非物质遗产保护给民间舞蹈传承带来了新的动力,但也需要我们规范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发挥非物质遗产保护对于民间舞蹈传承的积极促进作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对策

(一)健全保护制度。首先,应当加强对民间舞蹈的普查,我国幅员辽阔,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着许多民族,经过多年的发展和传承,民族舞蹈博大精深,因此应当加强对民间舞蹈的普查,尤其对一些传承出现断层、濒临绝迹的民间舞蹈要进行细致的调查,不仅要考察民间舞蹈的本体,还要注重其文化内涵,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民间舞蹈的形态和特征,以此来提升对民间舞蹈的原生态认识,为民间舞蹈的传承打下基础;第二,应当规范民间舞蹈保护制度,积极建立保护人员队伍,民间舞蹈的传承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有专业素养和文化素质的人员来参与传承,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制度来保障传承的有效性,例如可以建立民间舞蹈传承人的保护制度,加强对民间舞蹈传承人的保护,避免民间舞蹈文化散落、消失在民间。

(二)与旅游业相结合,提升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意识。以桂林旅游为例,其将《印象刘三姐》融入旅游中,不仅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加深了人们对《印象刘三姐》这一民间舞蹈的了解,促进了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三)加强对民间舞蹈艺人的保护。应当加强对民间舞蹈艺人的保护,积极为其开设民间舞蹈培训课程,对一些特色鲜明的民族舞蹈据点建立文化生态园,以此来保证民家舞蹈文化能够有效的传承下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体现了民族精神,反映了人民生活本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我国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当抓住机遇,采取有效对策来解决当前民间舞蹈文化传承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传统文化;机遇与挑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63 ― 02

一、全球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若要了解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的机遇和形成的挑战,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全球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一)全球化

首先全球化这个说法最早是运用于经济学领域的,也就是一体化,后来到了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释,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为此,研究和了解这一问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在文化领域,学者们则认为全球化是指在全世界这个大环境下文化的不断繁殖生长的复杂的过程,尤其指人的思想认识的产生过程。我们都知道文化全球化必然是全球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领域,就如同全球化一样,文化全球化业是一种较为客观的现象,它预示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二)中国传统文化

何为传统文化,不同的国家区域因为不同的传统习俗和地域差异,乃至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中华名族的文化是源远流长的,经过世世代代的传承和发扬,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明。但是我们必须认识的是,传统文化在基于我们积极正面的力量的同时也包含着不可避免的落后和糟粕,约束着时代的向前,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正视它。在不断地反思中去把握人类文明前进的正确的方向,站在世界的高度,和一些优秀的文明共同成长孕育,以一种追求进步的姿态去学习去借鉴去赶超,去破除障碍,做到共同的和谐与融合。我们都知道事物的发展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人类文明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文化必将在时间的流淌中不断发展,只是继承优秀的古老结晶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一定要在扎实根基的基础上,走出去,一方面将我们的优秀成果展示给世界,另一方面也要融入这个世界,在时代前进的大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特有的位置,并积极吸取西方优秀的文化,做到为我所用,从而长久的屹立于世界文化的宝塔之中。

二、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带动着文化全球化,世界文化涌入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使得越来越多的民族遭受着传统文化的严峻考验,那么在这一大背景下,怎样去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多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已然是十分紧迫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影响也与日俱增,波及到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外来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

纵观当今世界,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强大实力,不仅从政治经济上在全球处于强势地位,也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妄图冲击着更多的国家,中国作为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然深陷其中。从我们都熟知的可口可乐,肯德基或者麦当劳这些日常随处可见的饮食文化,我们就可以轻易的发现西方文化的渗透痕迹,它们猛烈的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中勤劳朴实、与人为善的一面,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消极的力量,因此我们在感叹世风日下的通知不得不召唤传统文化的归来和复兴。

(二)民族文化的认同逐渐弱化

我们不可否认是,民族文化的深厚积淀是人们生活生产重要的保障,没有了文化,就没有当今的文明世界。多少年来我们沐浴中华文化之流,感受着传统的洗礼,在这轮回中成长。但是,随着世界的开发,文明的互通,一些外来的文化强烈的冲击着我国传统的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世界人民的交流与沟通,但也给中国传统的古老文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及其他一些与我国文化完全不一样的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迷失了前进的道路,自己民族内部的文化认同感也逐渐弱化。

(三)传统文化产业遭受巨大压力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毫不费力的打开了中国的文化产业大门,不断涌进我国的文化市场,我们时常在呐喊文化的复兴,却忘记了背后的积淀,加强传统文化产业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需要我们去开发去创造。但是面对着强劲的西方对手,无论在产业规模还是竞争力上我们都处于劣势的地位,中国有数不清的报刊杂志电视台却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在整个世界拥有地位的传播媒介。因为,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中国文化事业面临着极其严峻的考验。

三、全球化下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应对策略。

文化是民族的更是国家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千百年来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凭借其不一样的风采影响着世界,散发出强烈的光和热。那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复兴,又应该抱着怎样的思想报复,规划出怎样的路径呢。当然我们必须承认文化因差异而美丽,很多优秀的外来文化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当不遗余力的去吸收和汲取,从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

(一)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世界文化的快速发展,各种思潮交织激荡,我们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回顾历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继承发展,不断的前进着壮大着,这一过程也包含了对于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源泉与动力,是凝聚民心的重要砝码,只有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不断保持我国文化的创新和生机,才能扎实文化根基。

文化,往往是最深刻的民族积淀,是其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民族的灵魂和精神追求,是身份的象征,在世界全球化的大潮中,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中国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并结合时代特色去发扬去传承,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要坚持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色,自己的人文内涵,所以,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当是全球化浪潮下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第一布。

(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现在的中国是与世界交流融合的东方大国,文化也一样,随着对外开发的脚步,与其他优秀的传统文化碰撞着交流着,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延续着,发展着。传统要保护,但禁锢不能有,新的全球化浪潮带给我们的是机遇也是挑战,只要把握好正确的方向,走好正确的路,必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有利的,切记不可照搬西方文化的发展形式,否则就会被世界文化大浪潮淹没,失去自身特有的活力。

作为现代文明的发扬与继承者,我们都知道仅仅一味的推崇本民族现有的文化是远远的不够的,还需要在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海纳百川,相互的交流和学习,让好的东西为我所用,兼收并蓄,从而创新出最具特点的古老文明。传统的文化不仅要保持自己本来的面目,还要接触世界走进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以开放的胸怀博采众长,激发出更大的活力。

(三) 坚持文化创新的脚步

俗话说的好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也是如此,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一成不变的,时间在流淌,岁月在前进,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在不断的创新中保持着更为旺盛的生命力,我国文化的发展一点要坚持三个面向,要适应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要在坚持中前进,丰富文化内涵,创新文化形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人们都说,文化是纽带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意识架构,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它是发展的是向前是渊源流动的,在继承传统优秀的基础之上不断地融合,不断地统一,具有更为鲜活的生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文化长河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好的文化必须是联系广大劳动人民生活中各个方面的,是以民众为载体的,是反映社会积极正面的文明风尚的,从而成为人民的精神家园。

(四)加快传统文化的转型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时代在前进,思想文化必须跟上步伐,我们应当运用基本原理,并在联系我国现有实际的基础上,不断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发展,在吸收和借鉴西方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坚持本国特色,并将之转化为为我为我所用的形式,从而满足我国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的需求,为社会的进步发展,为国家的强大,为人民精神生活的富足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

在加快文化转型的同时也要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传承出去,以独有魅力征服全世界,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文化的走出去是沟通与交流,是传承与创新,是借鉴与吸收,是一种利于世界文化交流的方式方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应该得到世界的尊重和仰望,让我们共同期待。

四、总结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尤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我们在坚持传统的同时也要与世界上一些先进的文化和谐共生,在保留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与世界文化共进步共成长,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是全盘否定其他民族的文化,而是在坚持的基础上来开放来创新,来展现自身的优越性,从而发扬光大。同时我们也要以一种更为客观的态度来面对文化的全球化,不能因为挑战就退缩,要看到机遇,抓住机遇,要迎难直上,充分的吸收那些优秀的东西,从而更快更好地加快传统文化的转型,提高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在多元坚持本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中必须牢记的理念,是一种健康的文化心理,好的文化战略,多元是与世界潮流同步发展,本真是牢记本土化气息,让中华文化为全世界全人类共享,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中国思想,中国特色影响着全世界,流传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被世界人民所接受,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实现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互补与交融。

当然,我们也要以一种更为谨慎的态度来看待文化的全球化,发展的同时时刻警惕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渗透,不能让那狂风暴雨般的冲击动摇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根基,处于劣势的广大发展着中国应该联合起来共同的抵御西方霸权主义文化的冲击,与冷战思想说拜拜,加强民族认同,拿起全球化这把双刃剑,激流勇进,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只要我们不断地向前,去审视传统文化的优点和缺点,将其中较为禁锢保守的一面去除,同时弘扬能够适应时展潮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能够在文化全球化潮流之下任然傲然挺立的那些文化精髓,中国的文化必将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为了建设和形成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我们一定要不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文化的创新与融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发展与进步。

〔参 考 文 献〕

〔1〕左兰国,王玉政,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发展 〔J〕.理论学习,2001.

〔2〕孙熙国,陈启智,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到的构建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1997.

〔3〕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第3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艺术家,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走进xx、走进xx,对于xx学子沐浴中华优秀文化、亲近中华国粹艺术是难得的机遇,这是xx教育的一件大喜事,也是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的一件大好事。在此,我代表xx党组对活动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各界朋友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对xxxx事业的厚爱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由中华文明几千年积淀而成,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xx能把“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首站选到xx,这是对xx的信任和鼓励,xx将大力支持、抓实抓好,并和xx工作整合推进、联动实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希望全区各中小学校要认真研究研中华优秀文化艺术进校园、进课堂的途径和模式,让青少年学生在文化艺术浸润中培育民族情感,增强文化素养。希望xx进一步提升办学理念,创新课程体系,找准传统文化为未来教育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当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的领头雁,为全区乃至全市提供高品质的办学范例。

最后,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谢谢!

第4篇

关键词 员工帮助计划(EAP) 发展 机遇 挑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员工帮助计划(EAP)起源于美国,最初主要用于解决员工酗酒、吸毒和不良药物影响造成的心理障碍,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企业为员工提供的一套系统、长期的福利与支持系统。而进入我国是在近十多年,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所运用的理论和技术是全套的西方理论,还没有把这些理论与我国的特殊情况相结合,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也是发展EAP项目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我们面对考验的同时,我们也充满了机遇。

1EAP在我国发展的机遇

1.1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我国引进EAP项目时间较晚,业界接受度还不高,并且我们所用的技术主要是照搬西方,还没有很好地与我国的国情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即本土化发展还不完善,2001年3月在联想的客户服务部门产生了我国第一个完整意义的EAP项目,才算是我国EAP项目的正式开始,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发展本土化的EAP,创立我国的EAP理论和技术。

1.2企业和员工的内在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来自社会、个人和家庭的压力越来越大,个人生活在这种社会条件下,势必会造成很大的压力,假如没有一个恰当的排解途径,并得不到社会和他人的体谅,势必会对员工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从而导致员工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就会导致员工工作效率降低,员工倦怠,离职率提高,甚至会造成生产事故,因此企业需要进行员工心理疏导,帮助员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心理压力,EAP就是最好的选择。

1.3实施范围可扩大化

我国EAP最初主要是运用在外资企业,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军队等部门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就有越来越多的部门需要对员工进行心理疏导,让员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让他们积极地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为我国大力发展EAP项目提供了社会应用条件。

1.4专业化的发展模式

国内早期的EAP活动主要与医院心理门诊、精神科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合作,在与他们合作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种模式所存在的问题,因此企业为了得到更全面、更有效的服务,积极寻找专业化的EAP机构合作,就需要有一个专业化的团队进行运营,也只有专业的团队才能够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和有效的服务,这为EAP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保障。

2 EAP在我国发展的挑战

2.1我国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对心理健康的意识还比较落后,他们错误地把心理问题和精神病联系在一起,虽然大众传媒给予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在自己或亲人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仍旧难以启齿,也不愿意给他人提起,并且对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人也存在歧视和偏见。因此改变人们对心理咨询的看法,参加EAP项目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2.2 EAP专家或从业人员的缺乏

我国EAP服务理论和技术体系来源于西方,其本土化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而从业人员尤其是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也很少,在EAP方面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就更少了,这也成为限制我国EAP发展的重要因素。

2.3我国国情的特殊性

我国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提倡有什么问题自己一个人扛,不能告诉其他人,否则就会被认为是懦弱的表现,因此我国国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深深埋藏在自己心里,不说出来,不告诉其他人,久而久之就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会影响到家庭的和睦和生活幸福感。我国国情的特殊性也导致我国企业员工参加EAP项目的积极性,造成我国EAP广泛开展面临巨大挑战。

2.4管理层意识落后

我国企业的大部分员工没有像西方发达国家的员工一样享受EAP所提供的服务,这主要与我国企业的管理层意识淡薄有很大关系,管理者认为企业雇佣员工来工作给他们提供了机会,在员工工作之后企业也付给他们报酬了,那么,员工只要身体健康,不出现身体问题就好了,员工的心里出不出问题与企业无关,企业不需要为员工的心理问题买单,管理者思想意识的狭隘也导致企业对EAP项目的重视程度不高。

3总结

目前,我国EAP项目还处在启蒙阶段,现阶段的EAP理论和技术手段主要是引进西方,这些理论还没很好地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我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也就是本土化的问题,只有适应我国的特殊国情才能够被大众广泛接受。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我国EAP的发展存在着很多机遇,由于我国的EAP项目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是因为我国传统文化和特殊国情,这些因素也是最难发生改变的,因此说我国的EAP发展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文化,并以计算机和信息通讯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以全球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为前提的,通过互联网把人类的各种文化信息传输给世界各地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活动,是一种以技术性性、数字化、虚拟性、开放平等性和多元性等为特征的崭新的文化形态,具有自身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华民族的入世思想,主要表现为“重人轻神”、“政教分离”和“儒学一尊”三个方面。当今时代,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化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的特征,已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与传统文化相比, 网络文化暗含了新的价值取向、新的社会精神;网络拥有世界各地的丰富资源,既方便又快捷,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毋庸置疑,网络文化为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强的冲击与挑战。

一、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融合

网络文化在给我们带来机遇、提供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影响,因为它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和创新。网络文化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来说,都迥异于以往所有文化,并对传统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使得二者的关心呈现出一种既冲突又融合的现象。

1.从整个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脉络上看,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加上统一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封闭性的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讲究“仁爱”,“修身齐家”的文化;而网络技术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并使得各种文化平等迅速的交流成为了可能,它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因此在网络空间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流,并由于技术上的先进性使其成为强势文化。这种优势使得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逐渐影响、制约并侵蚀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了可能。

同时,网络文化是高度自主的文化,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在唤起人们参与的同时,网络文化又从客观上导致文化变异更迭过快,难以控制。网络上各种思潮共存,并以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形式进行快速传播,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有更多选择,运用自己的判断力及是非观有选择的接受信息,对各种文化的选择更加主动。而传统文化长久以来以传统媒体进行单向的传输,因此传统文化在传播、接受信息中的权威地位受到新形式的网络文化的冲击。新旧两种形式的文化在互动和发展中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2.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也是有目共睹的。无论体现为虚拟文化的网络文化还是作为实体文化的传统文化,存在方式不同并不能否认他们同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这一事实,都摆脱不了“文化”的内涵,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具备极强的生命力并在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深处扎了根,它是相对稳定、相对凝固、相对完整、变化相对缓慢的。但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传统文化在具备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僵化的特点。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将吸收网络文化中积极的成分为己所用,互利互济,共同发展,这是其摆脱僵化的必经之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正在成为具有无限包容性和拓展性的文化,传统文化也必然成为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网络文化本身,既受到不断发展的新技术的影响和支撑,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为作为网络文化主体的人,在其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的收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在建构网络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传统文化的烙印,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网络文化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网络的开放性与丰富性,也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得基于网络文化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正在以超出想象和预期的速度向前推进。

二、网络文化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挑战

中国社会正处于于一种复杂的社会转型时期, 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规范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宏观社会大背景下, 人们的价值观受市场经济“自主、平等、公平、竞争、互利、守法”等伦理原则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复杂的社会转型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深刻的双重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西方腐朽的价值观如西方式的“民主、自由、人权、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人们尤其是大学生中广为流行, 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和营养对其开展有效的调整与纠偏;二是人们传统价值观被打破,尤其是对于处于重塑期的大学生来说,在价值观选择上往往会出现冲动和盲动行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网络文化的出现,给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机遇, 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严峻挑战。网络文化是高度自主的文化, 是平等参与的文化,同时也是开放的和难以控制的文化。一是网络文化对其他国家形成严重冲击, 致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逐渐失去文化控制权。二是造成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扭曲和流失。网络文化在打破文化垄断,唤起人们广泛参与的同时,又从客观上导致文化变异更迭过快。网络文化的无序化、无控制、无政府、自由化倾向,影响人们的心灵,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超越传统和国家界限的文化。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和交融在网络中形成了激烈的竞争。在国家空前开放, 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大环境下,仅用简单价值观念去评判是非是不可能的。网络环境下很难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人们自我判断是非标准的自主性、独立性更强了,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导向多元化,价值目标模糊化。所有这些都充分证实了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第6篇

一、金融危机下中国制造面临的发展瓶颈

(一)中国制造将持续面临出口瓶颈

今天的中国经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国际经济。中国经济的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近70%,我国GDP的40%左右是由出口拉动的,如2005年我国64%彩电、87%DVD、64%摩托车都用于出口创汇;几乎发达国家所消费的一半服装来自中国制造。

但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将面临至少两年的萎缩,世界银行也预计全球2009年经济将萎缩1.7%。据近几年的统计,美、日、欧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这些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严重下滑,势必导致需求锐减。此外,全球经济衰退也势必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将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制造出口必将受到较长时间制约。

(二)国内市场和产品开发严重不足

中国产品出口比例惊人,一方面反映中国已充分融入全球经济,但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制造业长期不重视对国内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国内国外市场比例倒挂。

对制造企业而言,直接接收国外订单和设计要求,意味着只需将企业的精力、成本放在简单的制造环节,而无需思考销售渠道、销售网络,更无需进行市场研究和产品研发、设计。因此,在之前20多年不断扩大的国外订单的“呵护”下,中国企业形成了对国外市场和研发的依赖性,丧失了自我开发市场的自立本领。当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让国外市场的大门开始合拢后,中国企业又一时难以及时开辟国内市场,产能过剩骤然凸现。

(三)中国产品缺少品牌意识,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极低

目前,我国已有172种商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例如,2004年我国出口手表9.6亿块,平均单价1美元;出口鞋59亿双,平均单价仅2.5美元,不及意大利的1/3;出口传统照相机5600万台,平均单价5.9美元,不及日本的1/20。

其原因在于,中国制造企业不重视以品牌定位发展战略、核心技术、差异化设计、服务管理为基础的品牌建设。生产利润大半被国外拿走。中国企业只是赚取低廉的加工费。品牌知名度的不足,造成中国产品难以引起消费人群的品牌联想和形成品牌忠诚度,难以打开国内外市场。在金融危机时期,贴牌生产的产品及企业完全受制于国外市场的萎缩和订单的大幅减少,唯有被动挨打,挣扎在倒闭边缘;而品牌知名度不高的产品和企业,在极为有限的市场内也备受国际知名品牌的打压,随时有被淘汰的命运。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设计的发展机遇

任何危机中都共生着危险与机遇。金融危机就提供给中国设计三大发展机遇,且机遇难求。

(一)产业升级――中国设计生存环境优化机遇

中国制造业呼喊产业升级已近十年,但推进乏力。大量代工企业的存在,造成中国企业长期依赖国外设计,即便是初步转型为开发自主品牌的企业,也难以改变长期养成的“拿来主义”心理。

然而,这场金融危机提供了促进中国产业升级和刺激设计需求难得的历史机遇。在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一批以贴牌代工为主的企业因为接不到国外业务,或原已微薄的加工利润再受挤压而应声倒闭。只有拥有自己强大的品牌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进行产业升级,从初级的制造型企业OEM,发展到设计型ODM,再到品牌型OBM,最后到战略型OSM,这是中国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不得不做出的生存抉择。

而产业升级只要从OEM时代跨入到ODM时代,就意味着中国设计时代的来临。因为从设计型到品牌型及战略型企业,其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设备”,而是“技术+设计+品牌战略”。这些核心竞争力要素构成了品牌巨大的差异化,也是品牌不被市场淘汰的立命之本。设计作为未来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其战略地位将被极大提升,对设计的市场需求也将成数十倍放大。这无疑是中国设计赢得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二)扩大内需――中国设计风格探索推动机遇

30年来,中国设计一直处于照搬、抄袭、借鉴、改造等初级发展阶段。相对于发达国家早已形成的产品设计风格,如德国功能主义风格、北欧人本功能主义风格、日本素朴和风风格,中国虽贵为“世界工厂”,但就是没能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制造企业长期把目光盯在了国外市场,在与国外知名品牌合作的基础上,进入国外市场。中国企业无需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和市场差异,自然谈不上针对国内市场的差异化设计。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也就无从谈起。

为了降低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中国政府明智地将扩大内需作为了今后几年经济拉动的首要任务。政府自2008年10月至今,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政策。如:增加群众收入;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扶持家电、农机、汽车、摩托车下乡;实施保障性住房民生工程建设,促进消费等。这些政策将有力地带动国内家电、交通工具、住房、家具、家居用品、装饰品以及服装、日用品等大批产品进入全国666座各级城市和广阔的农村市场。

可以预见,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主攻对象正从国外转向国内,这给中国设计加快本土风格的探索和形成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因为,中国的广阔市场相对于成熟的国外市场是较新的,而大部分的三、四级城市及农村市场是全新的,且是传统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中国的制造企业将不得不研究这些新市场的人文环境、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设计元素,以期设计出更加符合不同市场需求的产品。这种将由商业需求带动,由庞大制造业主动实施的,对中国各地传统文化在现代设计运用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和积累,将是此前30年所不曾有的,必定会大大加快具有中国设计风格的形成。

(三)国家崛起――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建立机遇

设计文化狭义上指的是设计价值观、思维方式、知识体系等对设计行为具有指导意义的一切意识形态。设计文化自信则是一个民族对以本民族文化为思想内核,吸取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不断创造发展本民族设计文化的自信心。她源于对民族文化在民族发展及现代化建设中所起到的推动作用的强烈认同,源于对民族文化自然融入到本国设计的强烈认同,以及对继承和发展体现民族文脉的民族设计的强烈认同。

随着中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GDP于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而金融危机到来,让世界前五大经济体中唯有中国还能以8%的速度增长,其他国家均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中国被寄予了带动全球尽快摆脱金融危机的重大希望,经济大国地位和影响力正以惊人速度得到快速确立。

中国经济地位的跃升,使得中国人的思想、价值观、发展理念和文化艺术等中华文化,也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中国科学院研究认为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已升至全世界第七,亚洲第一。中国近两年的国学热正体现了国人对中华文明的自信与自觉。中国文化的自信心得到了空前增强。

设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随着对设计产品在全球化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的民族国家身份问题的自我意识的增强,设计产品和设计文化中的民族认同,也呈现出越来越重视的倾向。中华文化自信心的快速提高,必将大大提高中国设计师的设计文化的创造自信心,有利于摆脱近一个世纪对西方文化的崇拜和对西方设计的效仿,从而大胆开展广泛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设计的探索和创新,去体现作为中国人的自信与文化独立。

三、抓住历史机遇,加速推进中国设计发展的行业对策

中国设计行业应抓住金融危机赋予的历史机遇,主动出击,实施以下四项发展战略。

(一)“品牌核心战略”――参与产业升级和品牌竞争,彰显设计力量,树立设计在品牌建设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中国的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设计研发和技术研发成为了企业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在广阔的衣、用、住、行等非高科技消费品制造领域,据日本的相关调查显示,在开发差异化产品、国际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市场占有率、创造明星企业等方面,设计的作用占到50―70%以上。因此,设计界应主动出击,积极与广大的制造企业实现设计与制造对接,帮助企业实施产业升级和品牌树立。

首先,设计企业要搭建与对外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小企业的对话交流平台,了解企业生产能力和市场困境,进驻企业聚集区,实施设计推介,找出目标细分市场,针对性开展设计研发,逐步拉开与同类同级产品的差异化,形成独立的品牌形象,确立细分市场的竞争优势。

其次,要争取政府经费支持,广泛参与各类产品博览会及企业发展论坛,促使企业将设计研发确立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重视设计研发―树立品牌形象―获得高额回报―增加设计投入―提升品牌价值的良性循环。

(二)“设计联盟战略”――树立“大设计”观,建立跨行业联盟,传播创意设计,推动设计发展

金融危机推动了企业对品牌和设计的需求。这需要设计界能够把握这样的时机,突破狭隘的设计行业界限,树立一种联合各界精英的“大设计”发展观,集中各方面智慧、能力和资源,共同带领中国制造完成向中国创造的快速转变。纵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设计发展之路,各国的跨行业的设计联盟如20世纪初的“德国工业联盟”、“英国设计与工业协会”、20世纪中的“日本工业设计协会”等,都对实现本国设计和制造业的腾飞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也应在全国,特别是各沿海发达地区发起成立由设计界和政府、企业界、教育界、科技界、法律界等不同界别精英组成的“创意设计联盟”,促进中国知识产权法的完善和执行,保护中国原创设计的权益;联合政府和媒体,广泛传播创意设计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营造全社会尊重设计、购买设计、发展设计的良好氛围。

(三)“设计文化战略”――开发国内市场,研究和运用传统文化,形成中国风格设计

因此,中国设计界应大力倡导中国风格设计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应设立“中国风格设计年度系列大奖”,对杰出的中国风格设计作品、设计师、设计企业及设计理论予以重奖,鼓励创造新成果;另一方面,及时将新的中国风格设计思想和实践进行广泛的交流、总结、推广和发展,不断探索中国设计独有的文化内涵、设计语汇、表现形式,引领中国风格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要注重在社会上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风格设计,不断增强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扩大中国风格设计的消费市场。

(四)“国际拓展战略”――占领国际舞台,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金融危机让中国提前登上了国际经济舞台的中心。而近五年的几大全球博览盛会都在中国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些盛会不仅是中国经济崛起的标志,同时也是传播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现代设计的大舞台。

这些国际舞台将提供给中国设计界与国际设计界平等交流的平台,并激励中国设计师以莫大的创新勇气,去探索用现代设计表现中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新路。这对中国设计界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更好地把握中国设计文化精神和借鉴各国设计风格和国际设计潮流,丰富中国的设计思想,建立中国设计文化自信心,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中国设计界要积极占领这些国际舞台,大胆参与国际设计合作与竞争,快速提升自身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水平,并以国际舞台为窗口,展现中国现代设计的最新成就和设计文化。同时将创意设计团队、个人和作品进行大力推广,为中国设计和“中国创造”产品走向世界,赢得世界的尊重,开拓国际市场做出积极贡献。

第7篇

儒学是国学的主体与发展基础,且在此基础上广泛吸收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从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国学并非只包含了中国文化,还承载了文明历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国学热现象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国学热现象的产生与我国现当代文学具有密切关系,国学在经过一系列发展和变化后,逐渐以现当代文学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且对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国学热现象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一)国学热现象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现当代文学在文化界、思想界的影响力逐步降低,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开始追求感官刺激与娱乐,现当代文学包含的部分革命精神与热情,已经无法激发人们的兴趣,且从学术层面而言,我国传统的古代文学也更具优势。从娱乐元素方面来看,古代文学的丰富内涵更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国学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其内涵极为丰富,不管是在审美体验方面,还是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此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传统文化都更具有民族代表性,可以极大地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帮助相关的文化产品树立品牌形象。可见,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国学热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现当代文学。

(二)国学热现象对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促进

国学热现象的出现虽然对现当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当代文学的消亡,与之相反,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现当代文学应当被赋予新的意义。现当代文学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产物,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合法性,因此,不能因为国学热现象就一味的否定现当代文学的价值和魅力。现当代文学与国学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国学热潮流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逐渐研究和思考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与存在价值,进而促进现当代文学的发展。

二、国学热现象下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研究

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文化前进的基础和动力。国学热潮流一方面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其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促使现当代文学研究者不得不正视时展的现实需求,并及时革新现当代文学的表现方式和传播方式,赋予其新的生命力。笔者认为,若要在国学热潮流下促进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促使现当代文学充分吸收我国国学的内在精髓,除此之外,还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当前现当代文学的特点,灵活运用,提升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效率。文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大胆的改革,若要积极应对国学热现象,增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活力,就必须及时革新现当代文学。当然,这种变革应当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关键之处在于和国学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现当代文学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方面,相较于国学,我国现当代文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特点,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只有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导,才能够增强现当代文学的方向性,避免其出现僵化模仿的现象,坚持与国学相结合,才能够增强现当代文学的民族色彩和个性价值。另一方面,我国现当代文学还处于发展时期,只有将其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增强其发展动力,促使现当代文学更好更快地发展。总之,应当明确国学热潮流下,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积极应对国学热现象带来的挑战,并学习借鉴国学的内涵和形式,及时革新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国传统文化逐渐回归人们的生活,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各个层面,国学热现象的产生与现当代文学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国学通过现当代文学得以传播和弘P,另一方面,也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在国学热潮流下,加强现当代文学和国学的融合,通过国学增强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活力,运用现当代文学传播和展示国学魅力,是当前人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这不仅关系着我国现当代文学和国学的发展,还关系着人们文学审美品位的提升。

(作者鲁彦举的单位为中国政通教育,李刚的单位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第一中学)

第8篇

在琳琅满目的奥运贵金属纪念品中,第29届奥运会金银币以国家法定货币形式限量发行,成为铭刻北京奥运会的重要载体,也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其他收藏品所不具备的权威地位成为奥运诸藏品中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

纵观全部三组的6枚1/3盎司金币,其图案分别借用了马术、射箭、游泳、举重、摔跤、足球作为核心主题。每一枚币的图案都错落有致,层次清晰,动静相宜的运动风采,惟妙惟肖的运动造型,在金灿灿的币面上熠熠生辉,将艺术化的体育精神,意境化的奥运氛围,在方寸之上尽情地渲染,与人们的思想产生共鸣,并借6枚金币为人们诉说着一个文明古国两个世纪以来对奥运的热切期盼。

精益求精铸成精品

在奥运会金银币的图案选择上,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耐人寻味的魅力,从产品设计上我们得到艺术享受。多种艺术和文化元素的融合,经国家造币厂倾力打造,使1/3盎司奥运会纪念金币成为具有极高欣赏价值、折射我国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精品,因而也具备了较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与投资价值。

从艺术价值来说,其根本目的在于欣赏,愉悦人们的精神,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此6枚金币的传神艺术性和丰厚文化内涵,正是艺术价值的绝妙注释:弘扬奥运精神,取象传统文化,传神于币面之间;淡化空间,营造妙境,注重技进于道,反映天人合一;体现体育与教育相结合的精神,强化意趣,东西文化交相辉映;纵横兼顾,穿越时间空间,在方寸之间抒写个性;纪念性、纪实性、关联性、历史性,大处展现奥运主题,小处宣扬人文传承;天圆地方,图案起承转合,首尾呼应处彰显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

收藏强调的是购买权威,讲究“物以稀为贵”。那么2008年的奥运机遇,其稀缺性众人皆知。作为众多奥运收藏品中,唯一一类以中国人民银行的名义发行,以国家法定货币形式体现奥运主题的产品,这种唯一性既是权威性的体现,也是其稀缺性的一种表达。奥运1/3盎司金币的发行量均为6万枚,可是分到全国各个金币特许处的数量只有区区几十枚、几百枚,再看看每个城市当中数以千万计的集藏者,集齐三套奥运币将只有百分之一的机会。这对于期盼奥运会的到来已经等待了两个世纪的国人来说,如此的机会在广大的市场需求看来,只是杯水车薪,

“奥运币贵”还是“洛阳纸贵”?“管它谁贵,先得之而后快”,也许这才是集藏爱好者心境的真实写照。

从奥运藏品的性质来说,没有收藏价值的产品其投资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而投资价值也往往通过收藏过程中的保值增值来体现。从整体的贵金属收藏领域来看,集艺术性和文化性于一体的币种,都有着不错的市场表现。从“贵妃醉酒”的飙升疯涨,到“龙凤呈祥”错币难求;从彩虎单枪闹市,到生肖群芳斗妍。以鲜明主题、展现艺术、传承文化为核心要素的纪念币,其投资价值的体现和升值的曲线堪称神奇。而1/3盎司奥运金币的发行,将把这种传奇进行到底。

创造泉坛神话的奥运币

2006年9月20日,奥运币(第1组)发行价每套8316元,现已升到22000元;2007年6月20日,奥运币(第2组)发行价为9494元,现价已上涨至17000元。这种滚动式的升值速度在现代的集藏市场是非常少见的,这与大多数币种经过多年沉淀而被人挖掘或厚积薄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可能就是奥运的魅力,这种魅力和市场需求留给第三组的最佳运作时间只有四个月,是市场需求井喷?还是价格爆炸?唯一肯定的是在人们的热情中第三组的价值将超常规迸发。

毫无疑问,百年一遇的奥运机遇给了我们百年一遇的收藏机遇,也因为百年一遇的收藏机遇才有了这款创造泉坛神话的奥运币,也因为泉坛神话吸引了更多的关注才使奥运币更加具有投资价值。这是一个带着思辨色彩的逻辑,却是“奥运时间”所独有。

第9篇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和存在问题

第一,政治思想稳定、健康,政治鉴别力不断增强。第二,积极进取,勇于竞争,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在价值主体、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上表现为自我化、实效化、短期化特点。当人生价值目标与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比较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价值的选择和实现上有比较明显的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第三,开放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人际交往等方面与传统的封闭观念和单一的思维模式有很大区别。对于新事物比较容易接受,然而基础文明、社会公德等却被弱化和边缘化,甚至对社会上出现的部分不良现象和行为采取了默认的态度。第四,诚信意识薄弱。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如考试舞弊、故意拖欠学费、恶意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甚至求职造假、美化简历等。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工作现状

辅导员工作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也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2]。但是由于社会、学校和个人因素等原因,使得高校辅导员工作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弊端。第一,现在高校辅导员进行德育工作形式单一,多数采用说教灌输方式,用“守则”、“规范”、纪律去规定学生可以怎样做、不可以怎样做,对越规者处之以罚。而没有在具体的活动中把德育工作切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第二,高校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宣传往往只停留在口号上,学生对开展的活动也只是应付参加,辅导员没能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第三,高校辅导员传统文化底蕴不足。由于不少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不足,不能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各种渠道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无法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这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3]。

三、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辅导员德育工作中的必要性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互联网触及世界每一角落,不同地域、不同人种的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公民道德教育途径,提高全民族素质,越发显得重要。因此,加强大学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的实效性非常必要。第一,德育只有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有生命力,这样的德育才具有文化之源、民族之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沉淀出的坚韧性、严谨性、审美性和感染性特点,可以陶冶情操,促使道德品质的优化。第二,当代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创业的时期,正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代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好机遇和广阔空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们要继承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破浪前进。第三,辅导员队伍是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性质和目标的方向性、原则性的规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其特质,不仅要靠教育者循循善诱,教育和启迪学生的心灵,更要靠辅导员自身素质和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起到表率和典范作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就是根据这一要旨提出的,是根据高校辅导员长期以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来的。辅导员通过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培养学生自立能力和自强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做到既有情感中的教育,更有教育中的情感。

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辅导员德育工作的途径

第一,开展民族传统技艺为主题的活动,如茶艺、陶艺、古诗词、剪纸、围棋等。辅导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教育。在班会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思考中传承我们的民族精神、思悟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开展主题讲堂,把我们日常碰到的道德现象,用现代的语言来诠释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内涵,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我国大学校园里存在较多大学生道德行为缺失的现象。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淡薄,日常行为不文明,用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有利于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利于大学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的塑造,而且对于建设整个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推动力量[3]。它必将引领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第三,充分发挥武术操、太极拳等体育选修课程的作用。武术的“严谨规范、勃然进取、平和浩大”的特点使学生于健身中感悟立人之道,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勇敢、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从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第四,通过高雅艺术进课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音乐强烈的震撼力中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信任、平等和久违的对生命的关注。将“高雅艺术进课堂活动”与两课教育相结合,是开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的重要尝试。为高校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引领高校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吸收人类先进文化成果,提高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第五,开展以社区为空间、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内容、以培育学生民族精神为目的的形式多样的社区化教育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修养和身心素养,成为“正品立德、文武兼修”的思源学子。以社区志愿者服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社区实践体验。如定期到敬老院为老人服务,除了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打扫卫生外。还积极为老人表演武术、剪纸等民族节目,教老人们打太极拳,与老人们下围棋。学生们在老人们热烈的掌声、舒心的微笑中获得了满足感和自信心,感悟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传统美德,培养了“仁爱”的品质。

五、结束语

把德育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民族文化活动,学习、实践、体验、感悟、内化、升华,成为道德的主人,充实了高校德育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融于高校德育中,它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意识,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促进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德育作用的广泛实现。

本文作者:吴燕端庄雨工作单位:梧州学院

第10篇

关键词:标志设计;新发展趋势;传统图形应用

我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为标志设计中传统图形地融入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传统图形凝聚着我国强烈的民族精神,积淀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源源不断地为后世子孙丰富精神内涵,增强中国人的民族凝聚力、时代荣誉感。若将中国传统图形与标志设计融会贯通,这会赋予中国设计更多亮点和文化内涵,使中国设计平稳的走向全世界。现代标志设计中对传统图形的应用其实是二次创造的过程,主要使传统图像与当前社会文化的潮流相适应,使传统图形更能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文化和主题。如此,在传统图形与标志设计应用过程中才能使大众更能明了企业所传达的意义。

1标志发展的新趋势

由于世界政治制度的更新完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致使文化思想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在标志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发展,使标志设计在风格上都有西方文化的影子。而人们在打破原有运用在标志中的法则,人们找到了更符合视觉空间的合理化因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标志的发展产生了一种新的趋势。

1.1标志设计中引入绿色概念

绿色设计概念――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它立足于自然环境,在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生态。为了使标志设计赋予新的内涵和意义,设计师们可以将绿色的概念融于到设计中。当今社会人们的精神需求要求设计师们开始注重标志设计的视觉刺激,使标志与人类的关系协调发展,设计师注重绿色标志的意识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

1.2标志设计中追求自然

人们从自然中来,大自然给人们带来了万紫千红的美景和数不胜数的资源,人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一些自然之美的灵感,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带去了启迪。从追求自然的过程中发现标志设计的方法,对创新标志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可以选择自然界最美好的东西加工提炼出并用于生产生活中。

1.3标志设计的形象更趋于多维

传统的标志设计一般都是在二维空间进行的平面设计,用简单的线条和图形来反映出深刻意义和内涵的创作。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设计师们推陈出新逐渐从二维发展到多维,使人们观赏到多种多样的视觉图像。实践表明,现代社会的人更喜欢新颖独特、个性鲜明的设计,多维标志设计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2标志设计中应用传统图形的价值与思考

2.1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现在社会中,人们的文化生活和所有商业运作都受到文化消费的影响,标志设计在商业社会的要求下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它为了符合人们的要求,在设计理念和表达内容上更趋于文化和艺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精神追求也就有了更深的期待,这就促使文化朝着更加绚丽多彩的方向发展。以衣服为例,原来人们对衣服的要求只是实用、保暖、耐磨耐穿,这是人们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现在人们对于衣服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这些方面,同时注重衣服的时尚、美观、色彩搭配等,这与当今世界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同理,因为人们对文化更深的需求,是传统文化重新进入人们的生活,应用传统图形的标志设计也就更能符合当今的文化氛围。例如,杭州城市标志设计是由古代篆书中“杭”字演变来的,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杭”有同音字“航”反映了江南地区与水的渊源;香港西武百货标志设计是中国传统玉器纹饰中阴阳双鱼中的抽象形表达,寓意着年年有余。

2.2传统图形的应用能够满足产品标志的需求

传统文化与一些企业的文化背景密切结合,这要求其企业的产品标志能准确地反映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设计这类企业的标志时,离不开传统图形的支撑。一个好的产品标志象征着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意识,甚至能对其企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设计者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到消费人群,扩展区域和核心技术等因素,分清标志反映的主客体创作面向人群的特定内涵的标志。任何企业都向往美好的事物,而中国传统图形对美好意义的表达最为深刻、独特、直接,设计出的产品更容易让人接受,这种产品具有稳定性。因此,企业在商标设计中加入传统图形的元素一方面是想图个好的寓意;另一方面也是对企业的文化底蕴的彰显。例如,中国联通标志是由我国古代吉祥图“盘长”的演变。线条相互交错寓意着中国联通网络无限绵长。图形中四个方形、六个圆形象征四通八达、路路相通,充满吉祥寓意。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标志明显是由象征着富贵吉祥的神鸟凤凰所启发的,非常符合行业特点,极具喜庆的红色更是体现了吉祥安康的寓意。从这方面上来看,在标志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的元素是十分必要的。

2.3标志设计中应用传统图形更能展现民族特色

全球化的发展带来相当大的机遇与挑战,各国家都面临文化方面极大的资源共享的情况,这为标志设计带来了相当大的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在各种文化的影响下,既要借鉴外来优秀文化,又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延续。标志设计的过程中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其产品的认同感。例如,肯德基在入驻中国市场后,按照中国人的口味推出了产品,使自己的产品融入当地文化中去,增强认同感。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都具有独特的个性。又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标志既继了承奥林匹克设计优秀传统,又保持了本民族文化的延续,标志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金石印章与文字结合的艺术表现,传达出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融入印章中“京”字的负形,形似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欢呼着迎接胜利的人形,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红色彩,更是喜庆与活力的象征。标志设计中融合传统文化,更能增加其自身独特的魅力。

第11篇

【关键词】文化型企业;文化建设;特点;特色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1)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企业实现预期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进行科学管理和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2)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具有引导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改善企业的管理环境。(3)一个企业只有进行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增加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从而对企业的良好行为进行培养,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因素,为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持续健康以及稳定的向前发展。

二、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特点

(1)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整体性。企业文化是由每个员工的行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整合的系统,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或个性。在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虽然每一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意志都不能代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独特性。文化型企业的特殊就在于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文化型企业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精神烙印和特殊的文化发展方式。所以,文化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企业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特殊的领导风格。(3)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变化性。文化型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在连续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进行积累和变革。(4)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宽泛性。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广泛的作用范围,在文化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建设始终融合在企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并与企业的各项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进行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

(1)在原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创新。随着企业文化型管理模式的更新,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极为迫切和严格的要求,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利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建立适用性更强、更加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下更好的发展。(2)树立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型企业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注重品牌,因为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品牌文化的创立和发展中推动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型企业的核心就是文化建设,所以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正确处理企业的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处理好企业的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思想,对于当今的企业文化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正确处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指导。在处理好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发展企业自身的文化优势。(4)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科学文化研究。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理论进行研究,同时注重对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使企业文化的建设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担负着推动企业发展的重任。文化型企业的建设要求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对企业本身文化的发展,还要注重吸收外部的先进文化,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引领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开始显现主流趋势——第四届全国企业文化年

会传递年度热点[J].企业文化.2008(12)

第12篇

一、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与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的省市相比,广西文化领域的市场取向改革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如今,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快速积累期,近年来一系列新举措成为激活文化产业的“催化剂”,为广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广西文化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提高。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文化产业测算数据看,广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已有所提升,从广西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来看,目前广西文化产业在全国处在中等水平,有一定基础,文化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较大,新兴文化产业逐步崛起文化与相关产业的关联度增强。广西传统文化服务业的比重较大,新兴文化服务业比重相对较低,但发展的势头好,潜力大。而文化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又辐射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这预示着广西传统文化服务业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文化用品类生产、出版发行类、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加值居前三位。从文化产业增加值看,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目前广西文化市场主要处在销售文化硬件产品上。排在其次的是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排第三位的是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前三位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的比重为较大。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可以看出,广西文化产业仍然是以传统文化和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为主,其中又比较偏重文化硬件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文化内容”的生产和消费等软件服务比重较低。从具体行业看,各主要文化产业类单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积极搞活经营,并使其收入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从整体上看,SWOT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SW,主要用来分析内部条件;第二部分为OT,主要用来分析外部条件。另外,每一个单项又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优势因素(Strength)

1.丰富的八桂历史和浓郁的民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广西是祖国南疆的一颗璀璨明珠,与琦丽的青山秀水一样,勤劳勇敢的八桂儿女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八桂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丰富性和完整性,这不仅是广西各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的文化土壤十分厚实,是文化底蕴、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资源丰富的文化省区,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文物古迹、文化典籍、历史文化名人是广西珍贵的文化资源。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绚烂多彩的社会生活、乡土浓郁的民间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为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提供了巨大的开发潜力。通过市场运作机制的激活,巨大的资源优势将会转化为丰富的产业优势。2.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文化产业孕育了充足的营养和坚实的基础广西的文化事业单位门类比较齐全,人员队伍比较整齐,尤其是经过改革后,文化系统的干部职工进行了重组,无疑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各项文化事业进展顺利,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一批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己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增强了文化事业发展的后劲。艺术创作成果显著,演出市场繁荣。推出了一批既有较高艺术水准、又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打响了如“南宁国际民歌节”、《印象•刘三姐》、《八桂大歌》等一批文化品牌,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化监管力度加大,整治效果明显。通过建立长效稽查监控体系,完善管理制度,实施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对全区文化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维护了文化市场良好的发展秩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和发掘工作有序展开。弘扬了广西特色文化,为广西特色文化迈向全国、走向世界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二)劣势因素(Weakness)

1.文化发展机制滞后形成发展“瓶颈”目前,文化管理机制还停留在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表现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效率低下、行业和地区壁垒森严、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部门、行业垄断、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管办不分得现象较为明显,按事业框架办文化产业得思路没有根本性转变。文化产业的产权单一、投资渠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既不利于文化产业内部的合理竞争,又严重影响文化产业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落后的管理机制是的广西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文化产业的比重过大,文化产业引入高新技术与先进装备十分有限,高素质人力资源非常缺乏,整体科技含量偏低,市场竞争力低下。文化管理机制严重滞后成为广西文化发展的“瓶颈”,极大地阻碍了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2.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不够广西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革命文化都有极为丰富的内容,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但目前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和整合还做得不够,优势未能很好发挥。文化资源本身的开发、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的整合、文化资源与民族资源的整合均显不够。这些文化至今没有得到深层次的发掘,标志性的文化概念没有完全形成,这就阻碍了文化优势的发挥。3.文化产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平衡广西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尚未完成,目前主要在区直文化机构和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地展开,缺乏对广西区域的整体布局和对各地文化建设的推动。产业结构上发展不平衡,艺术表演业、群众文化业、文物业等传统文化产业又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成型的运作机制,文化节庆业、文化旅游业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充分。

(三)机遇(opportunity)

1.政府大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2010年6月22日,第三批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授牌仪式在南宁举行。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成立进一步引导广西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昌盛。2009年12月,自治区政府作出了“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的重要指示,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写进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各项政策文件中,为加快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思路、创造了条件,全区兴起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热潮。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及“南博会”永久落户广西2010年1月中国-东盟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规定,除包括传统意义上有关内涵外,将双方的经贸合作扩大到包括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等领域。这为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方面的双边合作提供了法律保证和发展空间。“南博会”作为中国与东盟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永久落户南宁。面临“南博会”机遇,广西将发挥在中国与东盟中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掘文化资源优势,利用己有的成就和经验,采取有力举措,构建文化产业巨舰,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推动广西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3.经济全球化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国际机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将会把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浪潮-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一一进入中国。作为这两股潮流的产物-文化产业必将获得更快的发展,从而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其次,经济全球化会大大缓解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要素瓶颈。大量外资将随着经济全球化涌入中国,如果经过合理的引导和利用,吸引外资经入文化产业领域,将会给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资本。

(四)威胁(Threats)

1.经济全球化冲击我国加入WTO后,宏观上政府对原来的各类产业的保护措施将逐步取消,文化产业将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进入全球化的竞争。首先,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拥有经济总量、资金、技术、人才、营销和推广等优势,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是一次重大挑战,对整体上发展处于低水平的广西文化产业自然也将受到强烈的冲击。其次,西方文化借助经济优势在全球形成的文化霸权,将侵蚀广西的文化资源,削弱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最为重要的是,国外跨国公司可能会对广西的文化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文化资源开发每次都是以文化资源本身为依托,对文化资源不断的开发,特别式一旦进行高层次开发后,将会使低层次开发的市场价值大大贬值,从而限制了后来者的发展空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企业开始在全球争夺文化资源,并以其资本和技术优势进行深度开发,这种开发加大了我国开发文化资源的难度,直接压缩了我国对文化资源的开发空间。2.文化体制改革的挑战与文化发达省、市和地区相比,广西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形成严重制约广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弊端。主要表现在:文化管理体制僵化、管理部门过多过滥、投融资渠道单一、政企不分的现象比较严重、文化市场发育滞后、缺乏完善的文化管理法规体系。由于文化体制和机制上的种种不适应,文化人才一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很大压抑和伤害,文化人才一大量流失,文化原创能力降低,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受到削弱。面对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新形势,要想加快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否在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进行快速改革与创新,就成为广西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挑战。3.其他省市和地区文化企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威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省市和地区认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通过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措施等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国许多省市和地区都已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经过发展,文化产业在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在体制改革滞后的情况下,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将在各个层面展开。广西邻近省市和地区基本上是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文化企业到这些地区进行创业和发展,这将使广西的文化产业在发展上处于不利的地位。

三、加快发展广西文化产业的对策建议

发展对策是发展战略最终实现的方法论保证。只有掌握并真正运用科学的方法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才能真正完成。

(一)认清形势,避害趋利

加入WTO带给中国文化产业最实质的冲击是开放的竞争,要认清形势,避害趋利,采取新的发展战略和对策。一是大胆引进境外高品位的资本资源,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资源相结合,成为新的文化产业优势。二是积极而稳妥地在文化产业中引进外资。三是引进新的文化要素和文化样式,可以大大激活我们自己的文化创造。四是加入WTO可以促进重点城市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五是加入WTO将会促进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在法制基础上的平等竞争,防止不正当竞争的危害,在相互的交流中,走向“双赢”的新局面。

(二)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中国的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从整体上说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是非常落后的,广西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更低,有的还处于作坊式制作阶段。因此,一是要引导科技的参与,扶植科技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科技进步,使文化自身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二是要加强对其他领域新技术的研究,注意运用其现代高科技手段,加大文化制作、包装、传播等环节的科技含量,使文化产业发展始终与科技进步同步。三是建立科技与文化的对应沟通机制,文化部门和科技部门要加强协调,加快推进文化产业科技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建设。

(三)提高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通过有效的机制引导广西高校有关机构积极开展有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的战略研究,为政府提供咨询服务,提高我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广西发展文化产业具有自身的优势,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广西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产业经济动力。广西作为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文化遗产资源以及迷人的民族风俗等民族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