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7: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乡镇小学教育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边缘化;现状
我国近些年来推行的新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变革,然而由于新课标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实施遇到了种种的困难,因此农村小学教育逐渐被边缘化,偏离了新课标下的教育轨道,这极其不利于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农村小学教育脱离边缘化的过程中作出不懈的努力,以促进农村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所面临的尴尬现状
(一)教学配套资源不足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小学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要求广大教师认真开展小学生的教育工作,同时也对学校的相关配套设施作出了硬性的规定。在此情形下,农村小学教育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处境。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及乡镇政府未给予农村小学教育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我国农村小学教育的配套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新式教学设备稀缺、现有教学设备老化等问题的出现。这就使得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逐渐背离新课标的要求,从而被“边缘化”。
(二)教师资源困乏,总体素质较低
我国的农村小学目前拥有的师资配备与城市相比有着明显的不足,这是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较差,教师普遍工资较低,因此多数教师不愿留在农村开展小学教育,而且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便是教师的总体教学素质不高。由于我国的教育改革尚不深入,因此许多重大的改革只是在城市进行试水,农村作为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相关的教育制度并不能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因此,农村部分小学教师未能参加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的技能培训活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小学老师们难以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1]。
二、有利于农村小学教育摆脱教育“边缘化”的有关措施
(一)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
教师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教育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有关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活动,号召广大小学教师们开展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工作。在技能培训活动中,教育部门应当向教师们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师们对于小学教育产生新的认识与理解,同时教育部门还应开展针对小学教师们的心理咨询工作,由于农村的生活条件较差,部分教师们可能不太适应,长久以往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不利于教师们正常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教育部门们要注意帮助教师们形成安贫乐道的心境,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对于国家教育事业和农村孩子们的重要地位,从而积极投入到今后的教学工作中[2]。
(二)加强农村小学教育配套资源的建设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于农村小学教育的投入,在教学设备的购置上尽量满足小学教育的需求,考虑到部分乡镇政府确实无力承担过多的教育投入,笔者建议这些政府积极向上级政府寻求政策帮助,同时从社会募集资金,求助于社会团体或者相关的公益组织,力求能在最大限度上保障农村小学教育工作正常开展。
(三)减小班级规模,方便教学活动开展
由于农村小学的建筑规模较小,师资力量不足,从而容易导致一个班级的学生数量较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教师们的正常教学。新课标要求小学课堂应当具有高效的特征,力求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互动中,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的班级规模较大,因此教师很难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育部门要增加农村小学的师资配备,同时努力扩大学校建筑规模,将单个班级的学生数量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如此便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防止农村小学教育背离新课标的要求而“被边缘化”。
(四)建立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
新课标的灵魂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特征便是拥有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目前我国一些发达城市推行了素质教育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然而作为教育改革的薄弱环节,农村小学教育模式仍较为落后,教师们通常只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方式,其既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广大的农村小学教师们应当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而不单单通过学生的分数来对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
农村小学教育的边缘化是因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教育的合理分配工作,加强农村教育的师资水平建设,努力解决办学规模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建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体系,如此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使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摆脱边缘化,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一)从调查结果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环境与认识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当前小学教育专业的就业形势不够乐观。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当前的就业现状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碰壁较多。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去应聘一些初中、小学教师岗位时,应聘单位常常因为是小学教育专业而认为学历不够,同时,他们对小学教育专业缺乏相应的了解,认为小学教育就是仅仅教小学,当看到小学教育开设的课程有很多与小学课程不太相关,也没有自己的主修课程时,应聘单位常常会认为教小学要么是大材小用,要么就是所学专业不对口,比如一些学校想招小学语文教师、数学教师,他们会认为大学里中文专业、数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会更专业些,更占优势些,而认为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教小学语文、英语课会专业知识不够。为此,有些同学努力学习,并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但似乎改变不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本科学生想要进入好的就业环境,如高等院校,就要有高学历。因此,小学教育专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可以在相近学科进一步深造,考研、考博,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就业做好铺垫。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倾向和期望
解读分析数据,我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对发达地区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和期望。这类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迅速,所以就业机会广阔,个人就业和发展空间很大,更多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而在这类地区中选择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学生占据了一定数量,学生高端就业的心理现象普遍存在;地区级城市中的企事业单位也有相当数量的学生进行选择,这些地区生活压力明显小于发达地区,有着不错的工作环境,在这些地区从事教学和师范类工作能有稳定的生活,竞争压力较小,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标准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好就业,就好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乡镇、农村对本专业学生吸引力低,主要在于这些地区因为经济发展落后,从而导致个人发展空间狭窄,工作环境不尽人意,薪金酬劳低。如果有关政策能更优惠,逐渐消除城乡、东西部差距,不仅可以解决西部地区和乡镇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三)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的技能要求
从调查中发现,本专业学生就业信心普遍不足,对自己的专业和能力持有怀疑态度。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理论基础宽厚,有较高人文、科学和艺术素养,具有教学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能力,有较强管理能力和研究能力的综合型初等教育教师以及学校管理和培训人员。但目前面临着学科功底不如学科专业学生的尴尬境地,大多数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就业期望高,对职务和薪金的要求也偏高的心理。形成这样心理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少,对目前就业环境下的薪酬和福利待遇缺乏应有的了解。反观自身我们会看到,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技能充满疑惑,而自身专业积累又不足,从而对就业产生迷茫情绪。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社会生产实践环节的培训,从多个渠道为学生创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
二、提升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学校的自身建设
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渠道,真正成为学生就业与用人单位的桥梁,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为求职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与用人单位建立各种交往平台,如组织校园招聘会,供需关系见面会等,积极加强供求双方的诚信建设,做到与用人单位和求职学生间创建诚信为先、优质输送、各取所需、人尽其用的供需伙伴关系等。
(二)提升用人单位的责任感
用人单位要有较强的责任感,这个责任感是对就业大学生、对企业自身发展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用人单位人才的选拔模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就业,它是就业市场的最终端。如果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方式和方法出现偏见,将对就业大学生产生严重影响。部分用人单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追求名牌学校,而不去注重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这样的用人单位也将会在市场中逐渐被淘汰。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负责,其实也是在为自身的发展负责,所以,用人单位一定要消除偏见,选拔出需要的人才,对这些人才进行规划,根据个人不同的能力给予适当的发展空间。企业建立相应的人才选拔机制,也会对大学生就业和大学生自身素质培养有积极的意义。
(三)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农村 小学教育 探析
一、农村小学教育变迁及现状
21世纪初期以前,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每个自然村均有各自的校舍、设备和教育系统,尽管有部分小学生在外就读,但所占比重较小,绝大部分可以在本村完成小学教育。
从2005年开始,旗辖区内开始并校,自然村的小学纷纷被撤销,逐步并入乡镇中心小学。截至2010年,80%的自然村小学被撤销,多数小学生开始外出就读。尽管部分自然村依然争取重新开展小学低年级(比如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教育活动,但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和教育经费的不足等原因,并未得到预想的效果。
当前,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外地就读,如去通辽市内小学就读;一部分到并校后的乡镇中心小学就读;第三部分便是在乡间私立学校就读。其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吸纳的农村小学生占较大比重。从经济角度看,在通辽市或科尔沁地区就读的学生开销较大,而在乡镇中心校和地方私立学校就读开销较小。因此,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农村学生就学的重要因素。
二、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城乡一体化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加强了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但固有的城乡二元格局限制着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的交流。为了实现集约优势,合并自然村的教育资源也是实现教育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但是在转变中出现了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教育体系脱节
并校后,大部分小学生在六七岁便外出就读,甚至在四五岁便外出接受学前教育。该年龄段是接受家庭教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儿童形成自我意识和学习传统道德的阶段。但外出教育需长期寄宿于学校,在家中时间较短,与家长的交流较少,直接削弱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
此外,通过初步调查,发现随着独生子女的比重越来越大,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绝大多数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更多寄希望于学校,而忽略了家庭在子女教育中发挥的作用。相对传统,现有的家庭教育功能已出现较大萎缩,但是学校和家庭是两个差异较大的场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子女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中发挥的功能不同,尤其对于小学学龄儿童而言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承担家庭的教育功能。
(二)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大部分学龄儿童外出就读,从食宿、交通等方面加大了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经济负担。虽然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为学生提供部分食宿补助,但与在本村就读相比,并校后家庭对子女小学教育的开支剧增。
通过调查,在通辽市内接受小学教育的费用较多。如在通辽市新世纪私立学校就读的小学生每年度的花费为12000~17000元,在乡镇就读的学生每学年的花费为5000~7000元。在并校前,由于实施义务教育,每年教育部门发放给每位学生补助就足以满足日常花费,节省了外出的交通和食宿等费用。
(三)学习状况不佳
教育资源整合后,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增加。学生的学习状况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据调查了解,由于学区之间对生源的争夺,小学生不得不转学,甚至多次转学,尤其正值并校过渡期的小学生。学习环境频繁变换,学生的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扰乱了学生的学习。因此,学生的整体学习成绩较差,并未达到家长预想的效果。
部分学校为了争夺学生,出现欺骗性教学行为。在部分私立学校,事先发放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试卷,随后对试题进行详细讲解,用于期中和期末考试,如此每位学生的成绩均较高,绝大部分能得到满分。此外,除学习奖励外,学校以不同的缘由为学生发放奖状,以此来哄骗家长选择该校。
除了频繁转学和教学质量方面,频繁的家校环境转换也给对小学生的教育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每周或每两周小学生回家一次,并校后家校之间距离较远,途中时间较长,对儿童的身体影响较大,尤其从家回到学校后,小学生都要经过一定的状态调整才能投入到学习当中,而在刚刚适应了学校的生活后又到了假期,加之学校管理的纪律性和家庭娇惯的环境反差大,小学生普遍存在“奔家心切”的现象,如此反复,大部分学生出现厌学甚至出现小学尚未毕业便辍学的现象。
三、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注重家庭的教育功能
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出现外出就读的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高、年龄越来越低的趋势。儿童与家长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随着家庭结构越来越简单,家长与子女交流的方式与发生了较大变化。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功能越来越小, “孩子只听老师的话,而不听家长的话”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面对此种情况,必须加强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保证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不能将教育责任完全寄予学校教育,不能忽略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提升家长对子女教育的认识,学习家庭教育的方式,发挥家庭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改变“学校严管、家庭纵容”的教育现状,努力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适应、相配合。
(二)调整教育补助制度
在并校的教育环境下,应对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的小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育补助政策。对农村地区小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对小学生的家庭按照经济状况进行分类,然后实施城乡有别、户户有异的教育补助制度,在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公平的前提下,切实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保证每位学龄儿童均不会因家庭经济问题而影响其享受接受教育的权利,保证每位农村学生都能按质按量完成小学教育。
(三)加强教育监督
在保证家庭教育和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学校教学质量是小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保障。经调查了解,各个私立学校都已申请并获取了与公立学校同样的教育补助。但教育质量未能得到切实的保障,存在哄骗学生和家长的现象。应对此种情况,教育部门应该进行调查了解,建立监督机制,实施有效的教育监督。严格成立私立学校的审批制度,并对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一视同仁,实行定期、不定期的教育质量检查,保证农村小学生教育按质按量完成。
四、总结
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给农村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挑战,也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农村家庭经济负担加大,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学生学习状态欠佳,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都是影响农村小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小学教育作为社会转型当中的一部分实施了教育资源的整合,在并校改革的过程中,当前制定的教育制度与实践之间需要一定的适应期,在此期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必须正视,并在教育实践中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南京师范大学教研所、教育系编.农村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马戎,龙山(加).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时间:xx元月23日-27日
地点:叶县廉村乡第一初级中学
形式:访谈形式
主体: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09-2班 马德水
社会实践内容:一.我乡镇乡村中小学教育的总体情况
二.调查方式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四.改变农村的教育现状的策略
五: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一:乡村教育的总体状况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方略的实施,我国农村中小学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党的xx大以后,我国农村教育事业驶入了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轨道。目前,在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根本意义的九年义务教育免费机制,不仅巩固和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成果,同时,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建进程。
然而,受传统教育的束缚和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应试教育积重难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率作为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标准,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进而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二.调查方式
我选择了访谈的调查方式,通过访谈的形式,探寻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为农村义务教育建言献策。在访谈人群的选择上,我根据典型性广泛性原则,寻找影响乡村义务教育的各大主体:学生,教师,家长等进行了访谈。
三: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1. 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首先体现在教育经费的严重不足;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占gdp2%的比例,然而就这2%绝大部分都投入到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学教育中。由于教育经费的严重短缺,加之某些官员政绩思想膨胀,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音体美劳等课程都因教学设施的缺乏而无法开展所谓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也是绣花枕头,成了摆设。由于信息渠道不畅通,能熟练使用电脑的不足半数,远程教学成了空想。
2. 师资力量薄弱。乡村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正规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的,几乎清一色的民转公。他们中只有少数受过专业培训,大部分是凭借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3. 应试色彩浓郁,师生不堪重负。“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数十年来,农村中小学教师一直无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县乡教育行政部门在学年末,年终考升学率,非毕业班优秀率,合格率,统一排名。学生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晋级加薪,于是老师也顾不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素质教育”,一味延长时间。有道是:“不管是黑猫白猫,考得高分就是好猫。”
4. 德育教育令人堪忧。重智育轻德育,是农村中小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不少学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盗,出入网吧,侮辱师生。
5. 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据有关资料统计,全国大部分地区初高中毕业生中60%以上要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达到80%以上。这些学生大都返乡务农或外出打工,但农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课程设置,教材编写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课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问题。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尽快融入到当地经济建设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6. 初中学生流失现象死灰复燃。除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这一客观原因外,还有教师敬业精神差,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陈旧,教学质量低下等,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而流失的主要原因。
7. 农村留守儿童居多,缺乏家长关爱。
四.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策略。
1.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最大限度的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来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全面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综合素质。加大师资培训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清退不合格教师,招有具有大专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状况,完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教育的公平正义。
3.在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曾经推行“末位淘汰制”广大农村教师担心自己本来就来之不易的“铁饭碗”砸在质量上,丢在末位上。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农村中小学教师身上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落实人文关怀,不遗余力的为他们减轻工作压力,消除心理障碍,为在广大农村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铺平道路。
4.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个性健发展。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学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学教育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的特点,把握好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从而有的放矢的对他们进行道德情况,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确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标。
5.农村教育改革,彻底改变农村学生升学无望,就业无路,致富无术的局面。农村中小学教育要与农村实际结合,国家要大力改革农村中小学课程,设置一些体现农村教育特点的实用性课程,使之在提高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同时还能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6.针对农村初中生辍学现象。一方面要加大义务教育宣传和实施力度,确保困难学生不会因贫困失学。另一方面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乐学善学,确保学生不会因厌学而辍学。同时还有完善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切实把“减负控辍”工作纳入到教学督导评估序列并不断提高评价指数,最大限度的控制学生流失。
五:调查过程中的收获与反思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对家乡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有了认识和了解,而且为对改革家乡义务教育提出粗浅的建议,同时还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向往,增强了发奋学习和顽强拼搏的信心,为日后报效家乡祖国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受益匪浅。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珍惜火热的青春年华,珍惜琅琅的大学时光。在学院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下发奋学习,顽强拼搏,待学有所成,为创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和智慧。
在此,真诚感谢家乡父老给予的支持与帮助,衷心感谢院校领导和团委给予我这难得的接受锻炼教育的机会。
此致:
敬礼!
[关键词] 有效教学;农村;小学教育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有关解释,大家对“有效”一词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上。换句话说,“有效果”在教学中,主要是指学生取得的进步或发展。关于教学有效性,有学者认为应该包括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这在注重教育实效性的今天,有着重大的意义。教学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在活动过程中是不是尽量节约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以及教学目的的“准确性(即是否是受教育对象真正需要的),都应该成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总结起来,就是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着力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为归宿。[1]
这对于当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理论探索空间。其概念本身所涵盖的对教育目的的体现、对教学成本的珍惜以及对教学目的的有效把握,对于解决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以往关于“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学校布局管理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内容加以把握,较少注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本身。这造成了大家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不利于其更好更快的进行完善和提高。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存在的困境,我们用较为微观的视角来进行审视,希望能够有所发现。
1、教学理念陈旧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与陈旧,并由此导致教学方式和方法长期得不到改进。其中大部分的教师仍然坚持“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2]这背后隐藏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显而易见。大多数农村教师仍然认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居于中心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师知识权威的思想不容置疑,也无需置疑。这直接导致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师的“不容置疑”之中大打折扣,甚至被完全扼杀掉。
教师这种“掰开揉碎”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理念和由此所支配的教学行为,不仅没有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还阻碍了学生自行探索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主动运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和自觉性的发展。目前,由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陈旧教学理念带来的困扰,使得农村小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水平也相对落后于城市及乡镇小学。
2、教学内容孤立
由于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导致教师所教授内容多局限于书本,既脱离生活实际,又缺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教授内容彼此孤立,旧知识的掌握不能很好地促进新知识的理解,新知识的学习无益于旧知识的巩固,久而久之,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导致了学生厌学、家长无视学校教育的局面。
虽然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之中,存在政府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等一系列宏观领域的问题,但是,作为践行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一线教师,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中,单纯讲授书本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的现象还屡屡存在,这既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教育准备的欠缺,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3、教学评价片面
由于旧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现象长期存在,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而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标准又是以分数的优良中差来考核绩效。这些压力,没能在教师这里得到适当的缓解和转化,原封不动的施加在学生身上。于是,很多农村小学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这种单一而片面的评价方式,无论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作用。
三、有效教学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启示
1、先学后教,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习惯了“照本宣科”,学生也习惯了“照葫芦画瓢”,这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中,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农村小学教育必须吸取经验教训,从优秀的教育理念中借鉴其精华。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有着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和热情,“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将学生真正引领进知识的海洋。只要学生真正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对学习和探索感兴趣,一些外在的对学习造成影响的客观因素便不能成为影响农村教学效率的重大问题,农村的小学教育也便真正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2、先教后学,注重知识的联络沟通
有效教学中所说的“先教后学”,并非农村小学教师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是强调联系和发展的。有效教学启示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修正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刻板方式和授课内容,应把教师的教看作学生的学的积淀和导引。要用“教”来引导学生主动将之前学过和之后即将学习的内容贯穿起来,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与实际生活直接经验联系起来。这里的“先教后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比起来,难度要大得多,这需要置身于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促进自身对教育教学的领悟,并最终形成自己引导帮助学生的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周子游,张莹.有效教学与“教学都是有效的”——论有效教学概念的科学性特质[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2]张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3)
[3]潘超有效教学概念重构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1(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小学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一步一步凸显出来,并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自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农村教育就已经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人事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了新一轮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其中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等等。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使得农村小学教育远远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将严重拖累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
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慢慢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眼下能够完全适合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而且质量不高,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经成为约束村级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村级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遗缺和具体协调、措施引导上的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今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2.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相对来说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3.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整个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所存在问题比较突出。4.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不平衡现象表现非常明显。尽管在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的纷纷重视,而且也得到省、市、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
国家的各级政策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资源建设如何能够弥合和跨越理论与实践断裂的深深鸿沟?这些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开展到现在以来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难题问题。教育教学资源能否真正的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益,也仅仅只有在现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必须要明确看到,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长期规划建设并不是最终目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真正实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且能够有效地去促进农村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为此,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必须应该以实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且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所以,应当充分的重视这些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并且反复实践,不断完美完善,才能精益求精。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诸多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目前我国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以解决儿童集中就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质量管理,大力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现在的农村小学的教学规模萎缩症结。解决这个问题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校际间教师相互流动学习和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慢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平衡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应当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这样才可以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五是加强农村小学教育宣传,大力宣扬农村教育所作出的新成绩,宣传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有益的教师或者学生,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事迹得以宣扬,品德受到歌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的目的。六是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
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师资力量薄弱
1.教授科目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学手法落后。村级小学教师并不能任教于自己所学的科目,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完全的发挥和施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来的教师教哪一科。村级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主性没有选择权,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在文化知识上面的提高。教师如果适应这个新的专业课程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而这个过程已经实实在在的抑制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普遍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实际文化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汲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村级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不充分,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处在中下,教师队伍并不稳定。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之低是有目共睹的。就工作环境而言,社会各种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的优质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非常贫瘠状态。待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质量。虽然我校自2003年开始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当中,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年龄结构完全畸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有限,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在农村小学中,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即使来到农村,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根本就不愿根植于农村,而是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场所和跳板,最终还是进入县城。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村级教育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在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中,一至三年级的教师每人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全部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只要是上课时间就不能离开教室。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下来都只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教师工作量也非常大,就教学效果而言,效率很低,效果也差。而且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根本就没有专业对口的老师,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一人多职的,即便是有了专业老师,因为教师队伍的严重短缺,也变成了一人多职。专业教师不足既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超级秘书网
四、留守儿童问题
家庭作为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留守儿童根本就无法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由于农村小学的种种原因也无法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也愈演愈烈。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切实的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农村教育一直就是在落后中步履蹒跚的前进,虽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羸弱的农村现状,但是农村的小学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并不是片刻时间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这要依赖于全社会的帮助扶持。作为一个小学工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参考文献:
[1]高平叔.教育论集.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张进峰.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1):52-54.
[3]秦庆武,徐锦英等.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一)某某小学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某某小学现今在校人数共有263人,教师21人,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分为7个级别。该校全面实行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从小学3 年级开始对学生开展外语教育,以优质的教学质量为学生的以后英语知识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校并积极培养在校教师进行继续进修和深造,提高教师的领导教育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使学生从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某某小学的教育方针
该校的教育方针,多数实行教师聘任制,分为公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把工作成绩与实际相结合,大大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因为该校的教育方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该校的毕业生都能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初中,为初中的初级教育培养了较高素质的合格毕业生。
(三)某某小学的教育优势
该校教育的发展有一个办学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逐步改善的过程多为无固定师资,无固定校舍,无稳定经费的三无学校近年在行政部门的引导下,学校在基本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开始注重办学投入增添教学设备,美化校园环境。
从以上情况看来,该校的教学水平已具有相当的素质,办学加强教育素质,该校在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是:
1、采取坚决措施、营造教育环境
该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比例的下限,并建立小学的评估制度和评价原则。在全校公布评价结果,还鼓励教师对学生给予更好的教育素质,而且要不断培养自己、深造自己,保证自己的职称评定、标准、等于或高于重点学校。
2、理顺关系、拓展空间
该校对义务教育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使学校尽快完成体制改革,明晰产权,并按规范对学校进行了改善。
3、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切实加强管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完善了规章制度,特别是建立了健全教育评估制度,通过检查评估促进了社会办学的规范化,法制化和管理科学化。
二、某某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某某小学基本上都已经推进了素质教育,办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个别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不够严谨
该校部分教师放松了教学管理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督促得不够严谨。使得学生放松了学习,对学习没有紧迫感,缺乏竞争意识,这也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二)教师队伍不稳定
由于该校教师的调动性大,导致教学工作缺乏稳定性。教师之间缺乏凝聚力、向心力,对学生的教育缺乏长远规划,使学生对教师没有习惯性,特别是小学阶段学生不是一时就能适应。
(三)教学方法单一
该校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导致学生上课时精力不够集中,不能更好地掌握堂上知识。第二课堂活动和文娱活动开展得不够多,未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
三、今后的设想和建议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水平是一项重要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新世纪要求的教学素质,根据市提出的:重点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学素质,建立并不断完善教学选题监测制度的要求。笔者针对以上某某小学所存在的几点问题,结合今年全市教育系统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等活动精神,认为要加强某某小学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质量意识
某某小学的教学质量不高,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留级,浪费义务资源,妨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不合格的小学生毕业进入中学以后因学习有困难极易中途辍学,影响初中的教学质量,普通九年义务教育的巩固和提高。
(二)多种形式并举,提高某某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该校要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的战略重点,紧密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和教育界水平为标准,认真落实教师队伍,积极探索和建立新形势下的激励机制,健全和完善考核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依法辞退教学水平低,不能履行职责的教师。
(三)注重实效、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四)综合评价、开展教学质量监测
小学教育质量监测的科目主要是语文、数学,内容为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主要考勤查学生的合格率,一律采用等级制度评分方法,取消百分制结果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
关键词:河北省 教师;师资结构;工资
中图分类号:G6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080-02
一、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方法
1、当前河北省西部山区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包括学历、待遇、工作时间、课时、职业满意程度等问题;
2、当前河北省西部山区小学教师师资结构存在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办法;
3、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与教育质量的关系;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通过数据统计方法分析当前河北省西部山区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状况详细信息,并以此为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就如何加强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本次调查研究共发出调查问卷512份,着重调查小学教师基本信息、工作状况、生活状况和思想状况等方面问题,至调查结束收回有效问卷504份。
二、研究结果
1、教师性别、年龄状况分析
本次被调查教师中女教师比例为62.80%,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然可以看出当前小学教师男女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很多人仍然存在这样的思想观念:即有知识的男性从事小学教师工作是没面子、没前途的职业。教师的年龄结构中,45岁以下的教师占62.80%,教师以中青年为主(见表1)。
2、教师学历结构分析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到本世纪末,通过师资补充和在职培训,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准,小学和初中教师中具有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的比重逐年提高。目前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学教师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和专科的比例已经超过8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区域内小学教师的文化程度总体不高,大学本科和专科学历加起来还不到40%,教师学历现状与发展目标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各位小学教师必须适时采取各种方法提高自己的文化程度以适应当前小学教育的快速发展(见表2)。
3、 教师工作状况调查分析
调查中,大多数教师反映每周工作时间较长,存在大量隐性工作时间(如下班后还要利用晚上的时间批改学生作业);课时较多,基本上每周12节以上,甚至多者达到近30节;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是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的主要原因。调查中,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比较大,教师们普遍认为,导致工作压力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收入不高,支持整个家庭经济开支较为困难;课时过多,升学压力过大;班主任还要担心学生的人身安全。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的所学专业与任教科目不一致的问题。(见表3、表4)
4、教师工资待遇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目前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偏低,与实际劳动付出不对称。并且所调查区域内存在大量小学代课教师,由于代课教师属于编制外教师,因此在工资待遇上与具有正式人事编制教师存在较大差距,因为教师工资是由财政工资以及结构工资两部分组成,代课教师基本上不享受财政工资。总体来说,小学教师工资待遇不高。(见表5)
5、教师对自我职业价值评价分析
教师的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于教师职业地位,功能及其对个人生活意义的看法。教师职业价值观包括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优劣评价,对教师工作岗位的看法。调查研究中,有47.82%的教师表示对自己的职业表示满意,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有38.87%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表示基本满意,认为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基本能够体现自身价值;有9.98的教师表示对自己的职业不好评价;有3.33%的教师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持否定态度,其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较大,社会地位不高,收入偏低等。(见表6)
三、研究结论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分析
1、调查区域内小学教师师资队伍状况基本能满足小学教育需要,但存在问题较多,如:教师文化程度整体不高,工作时间较长,工作压力较大,部分教师思想觉悟及自身文化素质有待提高,要优化小学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及时补充紧缺学科师资,建设一支适应教育要求的思想素质高、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
2、长久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是逐渐向城市倾斜,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教学水平跟不上,自然就会造成教育水平落后城市地区,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现在,必须修正思路,平衡城市和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发展。鉴于小学教育在人的教育阶段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小学教育投资力度,从财政上保证小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小学教师福利待遇,尽可能解决代课小学教师的人事关系。
3、各位在职小学教师也应加强知识的更新换代,以跟上日益发展的教育水平,及时为自己充电,采取多种方式提高自身文化程度特别是文化素质,加强教师教书育人工作,加强师德师风的修养。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工作当中去,以为祖国教育事业奉献为荣。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困惑
(一)农村小学语文老师素质不高。农村小学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也是农村基础教育的保障。但是从目前的农村小学教学状况来看,农村小学老师的整体素质偏低,很多老师都是中师或者初高中的毕业生,不仅文化知识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在专业训练、知识水平上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知识吸收速度慢、渠道狭窄,从而也就不能适应时代与教材的变化要求。甚至很多老师还存在破罐子破摔的现象,这种严重缺乏敬业精神的现象,不仅不能胜任教学任务,对教学成果也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在新课改实施后,很多老师对新课改教材以及大纲的任务、要求、目的理解存在问题,从而也就不能将教学和调整有机的整合起来。
(二)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理念落后。在农村小学教学中,尤其是乡镇小学,由于小学闭塞,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没有传入,从而让农村教学观念落后。很多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将其归类成识字,从而也就忽视了对语文能力的培养,让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方法存在问题。很多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都没有将其正确定位,从而让整体素质与语文素养培养被忽略。主要表现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单一,很多老师仍然使用一张嘴、一支笔、一块黑板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让学生在面对开放性或者想象性习题时不知所措。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资源落后。与城镇的小学教学来看,对农村进行新课改,资源紧缺是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虽然办学情况由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和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在相关调查中,很多地方的农村教学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乡镇,教材、粉笔、教参就成了课堂教学的所有资源,根本没有其他辅助手段或者教学设施。在学习中,学生除了教材,再也没有其他课外读物,更不可能有家教。在新课改实施以来,很多城市小学都对教学技术进行了补充,但是农村只能想象,一旦这些教学设施进入农村后,由于操作技术不够,很多乡村学校甚至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这也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成果。
二、提高新课改下的农村小学教学效果的思考
(一)提高农村小学语文老师素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为了让老师能够跟上时代的节拍,老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能量的同时,让其适应时代与教育的要求。首先,应该拥有良好的敬业态度,在读好书、多读书的过程中,加强自身学习,丰富自身与教学内涵,让教学更加完整、清晰、准确,同时也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语文。其次,通过城乡老师交流与学校交流的过程中,让农村老师听到更多的优质课程,并且向其学习教学经验与技术,进而不断缩短教学与师资差异。通过听取优秀的教学课程,在分析授课技巧的同时,通过卫星电视、教学资源,让老师观看教学录像,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内化成自己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学技能。另外,学校每年都应该对老师进行培训,在保障生活与工作环境的同时,使用特殊政策鼓励城镇老师到乡村进行支教。最后,还必须加强农村老师培训力度,在增加知识面的同时,对教学基本功进行有效的训练。例如:在《秋天来了》这篇课文教学中,老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不仅要从景色方面进行分析,还可以鼓励学生从嗅觉、味觉、感觉等方面对秋天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从而开阔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增强教育投资。在农村小学教育中,为了保障基础教育,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单位都必须加大投资力度,为完善师资力量、办学环境的同时,在国家特定指标允许的情况下,为学校添设对应的教辅资源,从根本上让教育得到改变。
(三)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从城乡教育差距来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在根据学生特点以及心理、年龄进行教学的同时,尽量将生活与知识有机的联系起来,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课本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发展的空间,还应该及时引导,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三、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根据学生情况以及农村发展状况,对师资、教学、生源现状进行正确分析,在加大研究的同时,对其进行改善,从而将农村教学改革真正落实。
作者:巩兴奇工作单位:吉林省梨树县郭家店镇镇郊中心小学校
1.镇直中心小学规模小,学生多,留守儿童多
随着农民进城务工数量的逐渐增多,学龄人口的不集中,和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使农村学校的生源锐减,在资源整合中,部分农村学校被撤并。这样往往一个镇直中心小学的生源开始覆盖十几个村甚至几十个村,学校的覆盖半径越来越大,家校间距越来越远。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对我国现有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如今某些镇直中心小学的规模还很小,生源又多,无法成为寄宿制学校,这让许多偏远地区的父母或是爷爷、奶奶带着孩子租住在乡镇中心小学附近,无形中增加了农民家庭的负担。好在国家加大了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中小学生每天能享受4元营养餐补贴,每生全年享受200天,寄宿制小学每生每年享受1000元生活补贴,以保证每个农村中小学生也能健康成长。作为义务教育供给的重要形式,农村小学在农村地区将长期存在,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不断深入,县镇的中心学校、完全小学在办学条件、师资等各方面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但某些方面仍有不足。学校规模小,教学设备不足,学生较多,采用大班教学,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学习、成长。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多方长期通力合作来解决。
2.当前留守儿童的安全及其心理健康与性格发展堪忧
镇直中心小学有部分孩子是由校车接送的,但由于校车少,每辆校车往往需要往返十几次,这让每天早晚陪孩子等候校车的家长身心疲惫。孩子早出晚归,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变少,而更多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很难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久而久之家庭教育的环节逐渐消失了,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无法得到关注,这种亲情的缺失容易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也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认识不够深、意识不够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短时间的相聚使父母大多一味迁就孩子,以此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的亏欠。由于家长的过分溺爱,使一些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等不良习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父母关爱不足、与监护人关系异常、行为习惯不良,这些问题的产生与留守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对亲子关系培养的重视程度以及父母的职业特点都有直接关系。
3.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队伍严重不足
由于学校撤并,乡镇教师相对集中到了中心小学,学生多,教师少,教师年龄普遍偏大。大部分教师是民办转正,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观念守旧、教法单一,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太低,一些师范类大学生不愿应聘到农村当教师,学校新生力量缺失。部分镇直中心小学教师的待遇也不高,小学老师工作在基层,战斗在一线,每年职称晋级指标少,教师工作激情不高。除此之外,教师承载的责任又普遍增加,老师既要上好课,又要负责好每天学生的纪律、卫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的安全、校车接送等等,还要搞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和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在农村,无论怎样提倡素质教育,人们关注的始终都是学生的成绩。有的学生在生理上有缺陷,本来应该送去特教学校,但还是被家长送到了普通学校。这些孩子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去学习、生活,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部分镇直中心小学,由于教师及教学设备严重不足,加上学生又多,这些特殊的孩子一旦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出现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部分家长认为他们将孩子完全交给学校,孩子学习不好,便是学校的责任,是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老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得不到支持和理解,达不到校方与家庭对孩子学习、思想品德共育的目的。
二、改进农村乡镇中心小学现状的策略
1.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广泛宣传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使教师成为最受尊重的职业。校方多多开展活动,如有可能,组织一批由城市退休教师组成的访问团体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的访问,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生理上有缺陷和智力上有缺陷的特殊学生,鼓励家长送到特教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培训;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卡,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开设生活指导课,实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导师制”;多开展丰富多样的留守儿童课外活动;通过开办心理健康辅导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乡镇中心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
2.加大教育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规划并建设标准化的学校,改变镇直中心小学,规模小,学生多,教学设备不足,大班教学的局面,如有可能建立和完善寄宿制度。同时,学校应多招聘青年教师,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晋升高级职称适当倾斜于农村教师,让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针对农村乡镇中心小学师资年龄偏大和学历较低的情况,在配备师资方面需要有机动灵活的标准,可采取选派优秀教师到各个乡镇中小学进行巡回授课,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把提高本地区义务教育整体质量当作一项必需的和长期的工作来对待。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必需的指导与关爱。农村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多,若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让更多的留守儿童父母就近就业,便能让家长更多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孩子。同时,解决乡镇学校校车难的问题,与汽运公司合作,在学生上下学期间增配学生专车,合理收费,让学生上下学不那么辛苦,安全也更有保障,更利于学生的成长。
4.完善校园管理制度
学校要做好家庭学校的联系工作,完善管理制度,实行科学化的管理,提升经费管理规范化管理,并充分寻求社会各界经费资源。要创建和谐校园氛围,改变只用学生分数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观念,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管理水平,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要搞好“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的成长。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要建立留守儿童亲情服务热线,让每个留守儿童每月至少能与父母通一次电话,进行亲情交流,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三、结语
一、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临京杭大运河和京沪铁路与沧州相望,南经石德铁路和石德高速,与山东德州毗邻,全县总面积1183平方公里,辖10镇6乡,848个行政村,总人口50.2万人,200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60.9亿元,财政收入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96元。全县现有国办农村中小学校139所,其中小学115所,初中24所,农村中小学在校生54204人,其中初中生22587人,小学生31617人。
2004年,全县小学适龄入学人口达到最低谷,小学一年级适龄儿童入学5008人,2006年开始增长,到20**年一年级新生入学人数达到5976人,根据人口出生预测,到2013年,全县农村中小学适龄人口达到最高峰,中小学在校生达57067人,其中初中生23179人,小学生33888人。
2、学校规模小而多、布局分散
现有的中小学校中,随着部分学校办学规模日趋萎缩,学校规模越来越小,总体看数量很多,分布较零散。全县115所小学中,两轨以下学校有92所,占80.7%;中学四轨以下学校10所,占43%。标准化学校数量少,不能实现规模办学,因此,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实现标准化办学、规模办学已成为我县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3、教师年龄结构老龄化,补充不足,缺少专业化教师
尽管我县近几年招聘了部分新教师,但就目前看,全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仍存在着年龄偏大的问题,4089名农村中小学在职教师中,41周岁以上的占在职教师总数的44%,其中46周岁以上的占在职教师总数的25%。受师生编比、教师编制限制,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着青黄不接、拔高使用、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专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尤其缺乏音体美、英语、信息技术专业化人才。
4、乡镇行政区划造成边缘地带的学生入学受限制
受管理权限制约,当前学校招生以乡镇为单位就近入学,客观上造成中小学教育资源的条块分割,不符合“划片就近入学”的招生原则,不利于农村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有待于打破乡镇界限进行学区整合。
二、学区调整和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及进度安排
根据我县学龄人口发展趋势、自然村落分布、学校布局情况,并给合新农村建设及当前全县经济发展状况,为确保学区调整既着眼于当前实际,又考虑到将来的可持续发展,经充分讨论,科学论证,我县宜设置学区16个,每学区平均覆盖人口数3.2万。根据目前和今后几年我县的经济文化发展实际状况,本着对中小学建设有利的原则,到2011年,我县学区建设暂不打破乡镇界限,其主要任务是继续抓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搞好本乡镇学区内的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建设工作。
从2012年开始,学区建设将打破乡镇界限,对原乡镇的管理范围进行重新调整,对地邻乡镇的小学招生范围进行重新划片,重点解决学生就近入学问题。农村中学按不低于四轨的标准化学校进行布点设置,小学按不低于两轨的标准化学校进行布点设置,县镇小学试行“4138”标准,即办学规模4轨(24个教学班)、在校生1000人(班额40人左右)、占地面积30亩以上、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以上;条件尚不具备的地方,可以采取小学三年级以上实行集中办学,小学一、二年级和小学附设三年幼儿班(规范化幼儿园)实行相对集中、一体化管理;县镇初中试行“1215612”标准,即办学规模12轨(36个教学班)、在校生1500人(班额40-45人)、占地面积60亩以上、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以上。
到2013年,基本完成全县学区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全县农村中学由现在的24所减少到17所,建设农村标准化初中学校14所,初中校均规模达到1363人;小学由现在的115所减少至86所,建设标准化小学72所,其中城镇标准化小学12所,小学校均规模接近400人,建设农村规范化幼儿园70所。学区建设进程如下:
从2008年开始到2011年,进行新的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2008年完成新建搬迁标准化初中一所(景州镇中),撤并初中一所(大车中学),改扩建标准化小学三所(景州联小、梁集完小、杜桥完小),新建小学一所(大端完小),撤并小学四所(连镇南街小学、安陵玉泉庄小学、降河流宋屯初小、温城关河小学)。
2009年完成改扩建初中学校一所(青兰中学),撤并初中学校一所(隆兴中学),撤并小学八所(景安小学、杨庄小学、七里庄小学、里厢屯小学、大杨关小学、十二里小学、大赵庄小学、寨子完小)。
2010年完成改扩初中学校三所(留府中学、王瞳中学、北留智中学),撤并初中学校三所(西路中学、野庄中学、第三中学),改扩建小学十一所(庄头完小、高庄完小、西路联小、第四完小、北留智中心完小、万庄完小、宋门完小、孙温完小、王千寺完小、王高堡完小、龙华实验小学),撤并十七小学所(王上营完小、马村完小、小冯完小、第八小学、杨庄小学、叶园小学、姜高小学、大温城小学、孙村小学、庄村小学、德厢小学、薛村小学、付赵小学、北杨木小学、北江江小学、连镇建辉小学、梁集张茂小学)。
2011年改扩建初中学校两所(庙镇中学、杜桥中学),撤并中学三所(八里庄中学、北屯中学、杨院中学)。
从2012年开始,打破原乡镇中心校的管辖范围,按就近原则,完成地缘乡镇学校的归属工作,完成全县16个学区的布局规划。对其校产、师资、就学、管理重新界定,明确各学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任务,初步形成义务教育管理以县为主,县教育局、学区中心校、学校三级负责的管理格局。
1、将原梁集乡的孙镇完小、大刘完小纳入连镇学区管理。
2、将原刘集乡振华小学纳入安陵学区管理。
3、将原杜桥镇的东孟庄完小、后屯完小纳入北留智学区管理。
三、学区重点建设项目及资金情况
按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布局调整工程要求测算,全县学区建设预算资金为8500万元,重点建设项目如下:
2008年:1、景州学区:景州镇中新建、大车中学撤并,景州镇联小搬迁至原景州镇中的改建;2、连镇学区:撤并南街小学,大端小学新建;3、安陵学区:改扩建前村小学,撤并玉泉庄小学;4、降河流学区:改扩建代庄完小,撤并宋屯初小;5、温城学区:改扩建孙温完小,撤并关河小学。6、改扩建梁集完小。7、改扩建杜桥完小。以上项目约需建设资金2500万元。
2009年:1、青兰学区:改扩建青兰中学,撤并隆兴中学;2、景州学区:改扩建子弟小学,撤并景安小学、杨庄小学、七里庄小学、里厢屯小学;3、刘集学区:改扩建石庄小学,撤并大杨关小学;4、降河流学区:改扩建代庄完小,撤并十二里小学;5、温城学区:改扩建孙温完小和刘八庄完小,撤并大赵庄小学、寨子完小。以上项目约需建设资金1400万元。
2010年:1、留府学区:改扩建留府中学,撤并西路中学,改扩建庄头完小,撤并王上营完小,改扩建高庄完小,撤并马村完小,改扩建西路联小,撤并小冯完小;2、王瞳学区:改扩建王瞳中学,撤并野庄中学;3、北留智学区:改扩建北留智中学,撤并第三中学,改扩建第四完小,撤并第八小学,改扩建北留智中心完小,撤并八里庄完小;4、留智庙学区:改扩建八里庄完小,撤并叶园小学;5、温城学区:改扩建宋门完小,撤并姜高小学,撤并大温城小学;6、王千寺学区:改扩建王千寺完小,撤并孙村小学,改扩建王高堡完小,撤并庄村小学;7、龙华学区:继续改扩建龙华镇中,改扩建龙华实验小学,撤并德厢小学;8、广川学区:改扩建河渠完小,撤并薛村小学、付赵小学、北杨木小学;9、青兰学区:改扩建大周完小,撤并北江江小学;10、连镇学区:撤并建辉小学。11、撤并梁集张茂小学。以上项目约需建设资金3000万元。
2011年:留智庙学区:改扩建庙镇中学,撤并八里庄中学;杜桥学区:改扩建杜桥中学,撤并杨院中学、北屯中学。以上项目约需建设资金1600万元。
四、学区建设保障措施
1、组织保
建立**农村学区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教育副县长刘兰智同志任组长,教育局、财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各乡镇政府等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明确任务,明确职责,从2007年12月起,实施**农村学区建设工程,建立学区建设的长效机制。
县教育局负责学区整体规划、设计,标准中小学布点建设,中小学危旧校舍的排查摸底,中小学布局调整合校并点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做好校舍维修、选址等一系列筹划工作。
财政局、教育局负责校舍维修改造资金的申请、跑办筹集工作,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
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做好相应的职能服务。
各乡镇政府负责学区建设进程中的合校并点协调、学校建设用地、选址等做好协助工作。
2、加强政策宣传
农村学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是对当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模式的更新和改革,关系到全县学校的均衡发展。它的主要任务是促使农村学校加快发展步伐,加大合校并点力度,实现规模化办学和标准化办学,实现校校之间的均衡、学区与学区之间的均衡,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县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这项政策的实施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惠及民生、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措施。为使这一政策深入人心,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广播、宣传栏、宣传车等有效方式做好政策的宣传工作,使群众理解学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人人关心支持学区建设。
3、要加大资金投入。
为确保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一是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二是县级财政预算资金;三是广开渠道筹措其它资金。
4、建立师资共享体系。
要打破乡镇间教师资源统的过死、交流不畅,城乡教师分布不均衡的师资配置格局,建立教育干部、教师定期调配、轮换机制,县教育局根据各校师资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质量的好坏,统一调配师资,实行全县范围内的师资共享,根据工作业绩,校长要定期轮换,缩短校际差距,提高总体办学水平,实现师资水平均衡。
五、20**----2010年学区建设具体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以县为主”,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学区中心校和学校三级管理的县域教育管理新体制,逐步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结合我县农村教育工作实际,本着“长远规划、科学设计、加强重点、分步实施、逐年解决”的原则,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规划期为20**-2010年,展望到2020年。
2、发展目标:
一是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逐步打破原乡镇区划界限,对原16个乡镇中心校的管理范围按照方便就学、群众满意的原则,进行重新划分,实行县教育局、学区中心校、学校三级管理模式。以学区为单位,进一步带动农村中小学的整合撤并,推进区域内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建成一批初中不低于6轨、小学不低于2轨的农村标准化中小学,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到2013年,全县标准化小学达到72所,初中14所。
二是实现教师队伍优化整合。通过学区建设,统筹安排使用学区内教师资源,保证农村学校开齐、开全、开足课程,推进学科教师专业化,解决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所需的师资和音体美专任教师缺乏问题,实现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
三是提升教研培训整体水平。通过建立16个学区研训室,促使教研和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增强教研和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成县域内以县教研室为主体、学区研训室为平台、校本研训为基础的教研网络,提高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水平。
四是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通过学区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队伍的优化整合、教育管理的科学规范、教学教研的整体提升,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3、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考虑人口增长和人口密度、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教育资源布局及交通、环境、地形地貌等因素,以既能促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又能适应当地基础教育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前提,做到学校布局合理、规模适度。
二是坚持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以义务教育为重点,进行区域内办学资源整合,并统筹考虑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先进行初中布点,后考虑小学布点,突出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并在规划中体现有利于区域内教师资源统筹调配的要求,确保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4、规划重点
一是将学区建与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紧密结合。以学区为单位,按照由高到低、自上而下,先初中、后小学、再幼儿园的顺序依次调整学校布局。在充分利用现有学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学区内原有办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把布局调整后闲置的初中校园校舍优先用于举办小学、闲置的小学校园校舍优先用于举办标准化幼儿园或规范化幼儿园(小学附设三年制幼儿班)。学区内初中办学规模原则上不低于4轨、小学原则上不低于2轨;目前确实有困难的,偏远农村可以保留教学点,或者是单轨。
二是将学区建设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以学区为单位,按照人口分布、学龄儿童少年分布,建设规模适度的标准化中小学。小学设置原则上应覆盖人口5000人至10000人,县城和中心城镇及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标准化小学建设试行“4138”标准。初中设置原则上应覆盖人口30000人至40000人,县镇和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标准化初中建设试行“1215612”标准;偏远农村的标准化初中办学规模一般应达到8轨(24个教学班)以上,至少不能低于6轨(18个教学班);逐步取消4轨制以下初中。
三是将学区建设与城镇建设规划紧密结合。学校布点坚持“三个集中”,即:初中学校向中心乡镇集中、中心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学校布局向交通便利地带集中,满足适龄人口的入学需要。
一、总体目标
年,完成全区35%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任务,年,完成全区70%的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年,全面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
二、工作原则
(一)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由区政府统一组织,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自职责,确保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顺利实施。
(二)统一标准,全面提高。《办学条件标准》是举办普通中小学校应当具备的基本标准,是各级政府规划、设置、改造和管理普通中小学校的重要依据。各乡镇(街道)在实施过程中要面向每一所中小学校,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凡布局调整后定点的中小学校,都要确保在办学条件主要项目的种类、数量、质量上达到标准。
(三)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各乡镇(街道)要依据中小学校建设的现状和区域发展情况,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科学制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计划,确保建设工程按计划、分步骤顺利实施。
(四)统筹安排,总体推进。各乡镇(街道)要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与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中小学校舍安全、教学仪器更新、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等工程紧密结合,统筹安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为统领,以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为重点,全面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实施。
三、任务要求
《办学条件标准》是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具体标准,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的执行标准和评估验收依据。新建、迁建学校要严格按照不低于《办学条件标准》要求进行建设,原有学校要做好规划,逐步完成达标任务。
(一)学校布局调整。各乡镇(街道)要结合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综合考虑生源变化、交通、环境等因素,坚持方便学生就学和“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避免资源浪费”相结合的原则,立足长远,合理调整学校布点和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在学校布局调整过程中,各乡镇(街道)要对当地办学条件低于《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薄弱学校,明确整改完成时限和具体措施,集中力量加快薄弱学校改造进程,适当调整和撤销一批校址存在安全隐患、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上学半径大于规定要求、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对于原有超大规模、大班额学校,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生源分流,加强控制和引导,使其办学规模和班额逐步符合《办学条件标准》要求。
(二)学校场地标准化建设。学校建设用地由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和科技活动用地等组成,用地规模按《省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控制标准》执行。学校的建设用地,应根据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按照节约和集约用地以及资源共享的原则合理进行规划配置。学校场地标准化建设要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无田径场或场地过小、篮排球及乒乓球场地不足等问题,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规定,建设面积达标、数量足够、符合标准的各类体育运动场地。布局调整中定点学校的确定及新建学校校址的选定,应充分考虑学校占地面积和运动场地建设需要。位于城区中心区域,因客观原因限制,体育运动场地无法达标的学校,可因校制宜,充分挖潜,尽可能增设体育活动场地,基本满足学生体育活动场地要求。
(三)学校校舍标准化建设。要在保证校舍安全、符合消防要求的前提下,以教学用房和学生生活用房建设为重点,与校舍安全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相结合。教学用房标准化建设要着力解决大班额及功能教室严重不足的问题。普通教室数量应按照学校规模和标准班额确定,功能教室数量、种类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进行设置。学生生活用房标准化建设要满足寄宿生住宿和就餐的基本需求,解决宿舍拥挤、条件简陋、无餐厅等问题。要依据学校寄宿生数量,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规定的人均面积定额,合理确定学生宿舍、食堂餐厅面积。农村中小学需要建设教师周转用房的,一并纳入学校校舍建设规划。
(四)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实验室规程》,开展中小学实验室标准化创建工作,要以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图书资料配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卫生与艺术设备等建设为重点,与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同步实施,提高教育教学装备水平。加强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做好实验室教师培训,规范实验室管理制度,做好仪器上架管理,开展实验教学理论研究和实验教学优质课评选等工作,促进实验教学顺利进行,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
1、实验教学仪器配备。在实施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的同时,按照《办学条件标准》和教育部新颁布的《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规定,配备高中教学仪器,完善城镇初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对保留的农村教学点可依据满足所设年级教学需要,配备必需的教学仪器。
2、图书资料配备。加强中小学图书室管理,按照规定对现有图书进行全面清理,剔除可读性差及应报废的图书,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足配齐图书资料。
3、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软件及校园网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交流平台。把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统筹安排,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实现多媒体“班班通”教学。同时,加强教育区域网建设,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技术的硬件建设重点是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进行计算机室和校园网建设、专任教师用计算机配备、教室内多媒体“班班通”教学设备配备。
4、探究实验室、通用技术实验室和综合实践活动室建设。探究实验室和通用技术实验室是普通高中实施课程改革后新增的教学设施,应按《省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补充规定》要求配备。省级规范化初中和有条件的,可参照省初中探究实验室示范工程标准配备探究实验室。初中、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室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备。#p#分页标题#e#
5、体育卫生艺术设施设备等建设。配置体育、艺术与健康教学专用设备,本着规范、安全、耐用的原则合理配备,并及时补充。具体配置要求参照《办学条件标准》。
6、学校安全建设。按规定要求建设、完善校园警务室,配齐配全安保设备、器材,安装校园监控录像设施。
其他办公及生活设备配置,也要按照《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及时配备与更新。
(五)师资配备与建设。按照国家和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为学校配备专任教师、实验人员、管理及工勤人员,改善教师队伍的学科、专业、年龄结构,切实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加强和完善中小学编制、人员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中小学教职工执行统一编制标准,对农村偏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班额、生源等情况,统一分配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合理调配教师资源,保证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配备。严禁挤占、挪用和截留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切实满足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需要。
(六)公用经费标准拨付。公用经费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财政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及时足额拨付到学校。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使其按时达到基本办学条件标准,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四、保障措施
自年起,省、市、区将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进行评估验收,验收结果将予以公布,并与教育督导成绩挂钩。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抢抓机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加大投入,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是全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中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为加强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区里专门成立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各级要高度重视,切实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领导。
(二)明确责任,通力合作。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教育部门要统筹协调全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工程规划,加强组织协调,负责工程实施、监管和督促检查,负责实施区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发改部门要将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积极筹措学校标准化建设所需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规划部门要加强对学校定点布局的规划指导;住建部门要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技术指导;国土资源部门要对学校标准化建设用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根据机构编制管理的相关规定和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时调整学校的岗位设置,解决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和部分学科教师短缺的问题;审计部门要对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经费使用情况,依法进行审计监督;税务部门应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并根据有关规定和相关政策,落实学校建设中的优惠政策;安监部门要依法对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实施工作进行监督,加强对校舍安全工作的管理。各乡镇(街道)要切实履行“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职责,负责实施辖区内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要在充分做好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全面摸清辖区内中小学办学条件现状,掌握每一所学校与《办学条件标准》的差距,结合实际,按照标准要求,制定工程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完善保障措施,确保如期完成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