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法律专科论文调查报告

法律专科论文调查报告

时间:2023-09-20 16:58: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法律专科论文调查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法律专科论文调查报告

第1篇

第一,对学生而言,按照规定不得不写毕业论文,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临界毕业而且面临巨大就业压力的学生既无心也无力重视论文质量。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把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黄金时段。过去这十多年,大学(大专)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从事毕业论文写作,难免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也使得学生无心专注于论文写作。其结果是,学生对论文采取敷衍应付的态度,随便找些东西抄抄。这样的毕业论文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而且还容易使得学生养成弄虚作假的不良习气以及应付了事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其走进社会和今后的人生产生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这种流于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也分散了学生参加实习和找工作的精力,对学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第二,对教师而言,一方面自身的精力和时间有限,另一方面也心知临界毕业的学生不重视论文,即使倾注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指导毕业论文,最后的结果仍然不会有显著的效果。临近毕业时,不仅学生忙,老师也非常忙碌,工作任务也非常重,既要指导学生的毕业实习,又要填报各种各样的表格。而且通常是一人负责多份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工作强度非常高。但是,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心里清楚毕业生对论文的态度,也同情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也就容易放松对论文的指导。最致命的是,面对一份份敷衍了事的毕业论文,“让指导老师觉得付出的根本没有价值,整个毕业环节就是指导老师在‘自编、自导、自演’,所以最后看到就是一张张极度疲惫的脸庞,烦燥敷衍的情绪也随之产生,整个毕业论文环节开始恶性循环。”[4]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时间与精力有限,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必然要影响毕业实习等的指导工作,顾此失彼,最终不仅使老师疲惫不堪,影响教学质量,还背离了高职教育的目标。

第三,对许多高职高专学校而言,各级管理者不是不了解毕业论文的现状,也不是不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政府对高职高专学校就业率的考核越来越严,学校担心抓论文质量影响毕业生找工作,影响就业率,最后也不得不暂时将毕业论文质量放在次要地位。如果就业率下降,就会影响学校的招生。这也使得学校层面缺乏充足的动力去抓论文质量。

2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的改革之路

第一,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的规定,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具有不同的学业标准,这些学业标准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下来。对于专科教育,《高等教育法》确定其学业标准为: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可见,《高等教育法》在专科教育的学业标准中并没有提及专科教育必须具有研究工作的能力。所以,取消高职高专院校会计专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具有法律依据。

第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但它的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中的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目标存在较大差异。本科教育旨在培养理论知识宽厚、适用领域广的人才,硕士博士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能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重在“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理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人才。而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往往要到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具备其职业或岗位所必须具备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在专业知识上够用即可。因此,毕业论文适合于高等院校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但不适合高职教育。[2]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各行各业实务型会计人才,而不是研究人才。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企业、事业单位等财务部门从事基层会计工作,目前这种多少具有研究特点的毕业论文显然不符合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

第三,目前这种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考核形式是从科研导向的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借鉴来的。这实际上是要求科研训练很少的学生在毕业时写出带有科研特征的毕业论文,同时又要求这样的论文要符合高职高专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些年来,高职高专教育界会计专科的管理者和教师不是没有意识到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也投入了相当的时间与精力去加强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但仍然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背景下,笔者以为,如果不跳出“毕业论文”这种科研导向的毕业考核形式,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如果毕业论文不能保证基本的质量,在毕业环节设置毕业论文这一环节是否有必要;当论文质量的底线和标准越来越低时,毕业论文是否还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是否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3改革建议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会计毕业论文的撰写弊大于利。对于高职高专会计毕业环节来说,应围绕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以及高职高专会计专科的培养目标,选择更有利于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其他毕业考核形式来代替毕业论文。笔者认为,应以学生实习实践为基础,让学生结合实习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实习实践报告的内容,以实习实践报告来取代目前的毕业论文。这种实习实践报告可以是多种形式的,包括:

(1)个案分析。即让学生实习时碰到的一些个案进行分析和思考,针对个案展开分析,撰写应用性报告。例如:从事财务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计算机及软件应用能力,外语能力等等;体会会计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分析实习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等等。

(2)撰写实习单位的财务分析报告。学生在掌握实习单位的材料后,可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独立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一份有用的财务分析报告。

(3)为实习单位设计一套会计制度。即以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环境为背景,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实习单位的会计、出纳等具体工作,进行全面或局部的规划和安排。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可以是存货管理控制制度,货币资金管理控制制度,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等等。

(4)撰写实习单位专题调查报告。该报告旨在反映学生对实习单位的基本认识与判断,调查报告应结合学生毕业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比如:实习单位基本概况、战略发展目标、公司治理结构、生产经营状况、产品销售情况;应重点介绍与专业有关的会计政策、投资、筹资策略、财务状况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第2篇

[关键词] 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 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在我国发展历史很短,多以传统的学科教育形式在本科院校出现。学科教育带来深厚的理论功底,但岗位技能不强,这给强调技能和应用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带来了契机,却也引发我们的思考:社会需要怎样的财务管理人才?这样的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怎样设置课程才能满足要求?如何体现职业教育特征?

一、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涵盖了专业设置、人才定位、教育重心等多方面的内容,对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在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如下思想:

1.高职教育的定位

高职本科同一般本科相比具有鲜明的技术应用性特征,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兼具工程教育和技术教育并侧重技术教育的本科层次教育。

2.素质教育思想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包括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前者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成功的社会人应具有的素质,后者是指学生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素质。

3.“厚基础、宽口径”思想

学生应具有经济、管理和财会理论基础及相关学科的原理性知识,为后续专业拓展奠定基础。

4.时代特征

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悉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具备现代金融环境下投融资理论和现代经济环境下的会计、税收知识;熟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相关经济信息处理,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二、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1.理论课程体系

建立高职本科“公共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柔性专业方向模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综合素质教育模块”的理论课程体系。以基础平台教学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以专业模块教学发挥专科针对性的优势,实现高职本科“保本科本色,创高职特色”教育目标。

(1)公共课平台(通识教育模块):包括德育、体育、大学语文、经济应用数学、大学英语、信息技术、法律基础、主题教育(含军训)等课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和爱国主义热情;具备高等文化程度;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寻找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增强法律法规意识,树立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勤奋进取的负责态度,锻炼吃苦耐劳的坚强意志和健康的体魄,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生教育做好必备的文化基础及身心素质准备。

(2)学科基础课平台:包括经济学、基础会计、管理学、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法、货币银行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财务、会计和其他经济管理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体现厚实基础和发展潜力的需要,保证本科适应性的要求。

(3)专业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包括学科导论、金融市场概论、财务会计、财务软件运用、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管理会计、资本运作、税法与纳税会计等。该模块为学专业知识,养成专业技能的课程模块,也为学生后续拓展奠定知识与技能基础。

(4)柔性专业方向模块[含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模块]:包括纳税筹划、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审计、资产评估、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信用与风险管理、商务英语、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课程辅导等。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根本的区别不在于层次不同而是类别不同,该课程模块在学科基础课平台及专业课程模块的基础上体现宽口径、技术性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特征,开设为限定性选修课程或任意选修课程。

(5)综合素质教育模块: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公共关系、社交礼仪、办公自动化、美学、心理健康、中外文学名著赏析、中外名曲赏析等。该模块为开发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素质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实践课程体系

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特征。在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是与文化、理论课程既相互关联又平行独立的另一个子课程体系。我们把高职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分为:

(1)专业认知实习。学年暑期由学校推荐或学生自选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或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撰写论文或调查报告,收假后进行交流和成绩评定,加强对专业的实践认知。

(2)课程实验、实训。由任课教师随堂或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3)综合模拟实训。由教师选择实训教材,在校内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形成学生对相关工作实务的完整认知。包括会计模拟实训、财务综合模拟实训、审计业务实训、纳税筹划等。

(4)岗位实训。安排学生在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顶岗实习,强化学生实践技能。包括现金业务岗位(企业或银行出纳)、会计岗位、财务岗位、主管岗位等。

(5)毕业实习。学校推荐或者学生自荐进行就业前实习。

每个阶段结束,要求撰写调查报告、实习实训感知、阶段性专业论文,并进行交流。

旨在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

第3篇

[论文摘要]为增强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扩大教学改革的空间,有必要结合高职高专院校的特点,从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教学方法的改革、考评机制的重构等三方面推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成效。

自200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实施“05方案”以来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这部教材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规范性和理论性等特点,全国通用,对于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大有助益。然而,正是其通用性使得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进一步结合具体的教学层次及对象特点,同时也给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留下了探索空间。为了更好地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使其切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提高教学成效,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一、 教材内容的优化组合

自2006年起 ,我们开始使用教育部编写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现有教材的逻辑结构、基本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进行了一系列优化:

1.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增删和重组,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简安排,突出重点和难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我们重点讲“人是什么”“人生为了什么”“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重点放在“树立正确的婚恋观”,而“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大学生择业与创业”略讲。

2.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以及学科的前沿动态来讲授,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报告精神引进课堂,引进学生的头脑。

3.联系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来讲授。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实现有价值的人生?如何认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如何加强大学生的诚信道德建设?在新时期如何认识爱国主义?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对 自身和社会的思考。

4.注重对学生行为的引导。注重帮助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由“知其然”上升为“知其所以然”,以体现教学内容的实践价值。

5.增加教学实践内容。从性质上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行为自律能力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而这又必须通过实践磨炼才能形成。为此 ,除理论讲授外,我们从 2007级开始增加教学实践内容,在 48学时中,用 16学时进行教学实践,即开展社会调查,让大学生接触社会,拓宽视野。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教材内容优化的总方向,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我们确定了教法改革的价值取向:既要利于学生“内化”思想道德原理、法律知识,又要利于沟通实践环节。为此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

1.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主导。所谓案例分析教学法就是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启发和帮助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知识与法律知识、法学原理的理解,从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它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方法,又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形式。我们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从我校教学资源网站中挑选出典型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案例展开教学和讨论。

2.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合理因素来组织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西方流行的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为此,在上课前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 ,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根据任务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由教师组织学生从设问出发展开讨论、交流,最后得出结论。

3.自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结合相关的音像资料,使教学更加直观、形象,体现先进性。多媒体课件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了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对理论的理解更深人,使课堂教学摆脱了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

4.在实践教学的操作方面,制订出“全程化、序列化”的实践方案。即围绕教学总体目标,把实践教学融合到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确定系列主题展开实践教学,从而有效地促进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学”“用”结合,“知”“行”相融,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三、考评机制的重构

如前所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养成教育课,本课程考评制度的设计应当以课程教学目标为价值取向,结合养成教育的特点,注重对学生平时学习和实践过程的考查。为此,我们改变了 “平时成绩 ×30%+期末考试 ×70%”的传统考评方式 ,于 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试行 “平时成绩 x40%+期末考试 x40%+实践成绩 ×20%”。主要内容如下:

1.平时成绩。占结业成绩的40%,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El常考察。占结业成绩的 10%,即满分值 10分。日常考察是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校内校外 El常行为的考察。考察依据以班主任和学工处提供的数据为准。对违法或违纪现象的扣分办法与学校《学生手册》中的有关规定相衔接。若行为既无违纪,也无违法,则记满分。(2)课堂表现。占结业成绩的 15%,即满分值 15分,课堂纪律和课堂提问各占7.5分。课堂纪律由任课教师考查,对迟到、早退、上课时看无关书籍者相应进行扣分,扣完为止。如无上述现象,则记满分 7.5分;课堂提问分即时回答和分组讨论后回答两种方式。任课教师针对教材内容提出问题或案例,要求学生 口头作答。每位学生以5分为基础,教师根据学生参与发言的积极性及正确性给予适当加分,以7.5分为限。(3)课程作业。作业成绩以百分制计分 ,占结业成绩的 15%。作业次数按教学计划安排,由任课教师结合授课内容布置。学生经过一个星期的思考、阅读资料形成书面作业,由任课教师批改、评分,并向学生公布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期末考查。这是对学生课程知识的终结性和综合性测评。期末考试采取闭卷笔试,卷面成绩以百分制计分,占结业成绩的40%。客观题和案例分析题相结合,融合教材不同章节的知识点,采取学校通行的办法进行改卷、统分。

3.实践成绩主要以社会调查方式进行,老师设计出调查主题和相应的调查问卷,供学生参考。要求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选定主题,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每位成员必须调查 5个以上的对象。共 16课时,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安排调查时间,实践地点不限。每组最终提交一份 20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及原始调查数据和资料。实践分数占课程总成绩的 20%。

四、改革成效与经验体会

通过两年多的教学改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学生对任课老师的评价也较高。总结起来,我们有如下经验体会:(1)施教者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程,对各专业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根本性影响。因此,施教者应当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千方百计提高教学成效。(2)施教者要有“不唯书”、敢于探索的勇气,才能激活教学改革思路。现行的全国统编教材具有高度的学术权威性和很强的实践指导j亩:义。但是,学术权威不等于实践权威 ,将学术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本身就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容易犯“一刀切”的错误。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既要以现行教材为依据,又不能囿于现行教材。(3)只有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才能使改革取得好的成效。众所周知,理论联系实际是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是,在既定理论体系下,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使得“如何结合”成为比较难把握的问题。这就需要施教者全面细致地分析和把握所处的地区、学校及专业学生的特点,据此制订有关的教学改革策略和方案。(4)施教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应当以平等、真诚、宽容的姿态和学生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为提高课程改革成效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

[参考文献]

第4篇

2.比较复变函数与二元函数的分析性质潘伟云,PANWei-yun

3.《代数术》翻译出版后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李亚珍,LIYa-zhen

4.Proteus软件在远程控制系统中的设计和仿真应用高宏平,GAOHong-ping

5.浅谈黑客攻击与防护策略魏晋强,WEIJin-qiang

6.硬盘常见故障分析及处理方法康连唐

7.从万有引力定律的导出看牛顿科学的思维精神刘平昌,LIUPing-chang

8.几种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方法的比较与分析张金爱,ZHANGJin-ai

9.酒花成分及其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对啤酒质量的影响赵建英,ZHAOJian-ying

10.浅谈城市绿化的作用及其意义——以吕梁城市绿化为例郝艳林,HAOYan-lin

11.荧光染料探针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理的研究张改清,席小莉,ZHANGGai-qing,XIXiao-li

12.浅析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刘艳玲,张振豹,LIUYan-ling,ZHANGZhen-bao

13.减压塔填料腐蚀的研究与防护赵津,刘明冲,李,ZHAOJin,LIUMing-chong,LIHong-jun

14.论工程施工项目资源管理高全顺,GAOQuan-shun

15.处理钢筋位置冲突时的原则与技巧贺晨云,HEChen-yun

16.对悬挑构件在建筑工程中的抗倾覆性探讨刘辉,LIUHui

17.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观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薛东平,XUEDong-ping

18.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难选择——基于就业竞争视角的研究成桂英,CHENGGui-ying

19.山西崛起中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以太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邰春丽,TAIChun-li

20.谈两种不同翻译类型中的文化对等问题温晓芳,WENXiao-fang

21.浅析英汉委婉语的相似性郭惠香,GUOHui-xiang

22.《宠儿》中形散神不散的叙事手段及其艺术效果薛泽芳

23.从一则真实案例看民事诉讼中录音证据的效力张艳军,ZHANGYan-jun

24.浅谈《机械制图》与《AutoCAD》的融合式教学邱炎儿,QIUYan-er

25.浅谈打比方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任晓芳,RENXiao-fang

26.开放式问题对话教学法初探王玉凤,WANGYu-feng

27.浅析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写作中的语篇连贯性刘英,LIUYing

28.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探讨罗春雁,LUOChun-yan

29.规范党政机关秘书管理工作的思考张议,ZHANGYi

30.我国档案管理现代化之我见王艾,WANGAi

31.中等职业学校图书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馆改革浅议张永宁,ZHANGYong-ning

32.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关系的研究王婧,WANGJing

33.吕梁市离石区中学开展篮球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刘瑞,LIURui

1.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柳林县实施文化强县战略的思路与对策薛保平

2.实践科学发展推进文化建设——对新时期发展繁荣县域特色文化的思考刘建国

3.山西柳林盘子会——独具黄河黄土高原风情的东方狂欢节刘建国,杜培忠

4.柳林民间剪纸初探白航

5.柳林近代民间对联摭谈王还成

6.《下柳林》与《柳堡的故事》的比较研究吕世宏

7.今古第一廉吏于成龙祖籍柳林考略张生高,张艳梅

8.刘菊初先生教育思想初探张艳梅,张生高

9.贺昌的文化情结穆生高

10.贺昌早期革命思想形成初探刘晋生,柳桂英

11.蔺·定湖·孟门历史考刘廷奎

12.柳林三镇历史寻源刘廷奎

13.孟门:研究晋西历史、经济、文化的活化石车爱国

14.天下黄河第一门——孟门——黄河"史前洪水"与"禹凿孟门"考孟繁仁

15.逝去的辉煌——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高红商代夯土基址发现和发掘高继平,王京燕,孙卫华

16.柳林镇"铸造遗址"与"青龙铸造业"关系初考杨继平

17.柳林高红遗址所在地考李国大

18.香严寺砖雕艺术初考杨继平

19.香严禅院自唐来——全国四大香严寺考察报告香严寺研究课题组

20.山西高红文化具有独立命名的必要性张生祥

21.柳林县旅游资源分布情况及特征分析孙卫华

22.柳林清河世纪变迁陈保华,陈伟,杨永珍

1."语言自觉"的呐喊——评李锐创作中的语言意识康志宏,KANGZhi-hong

2.支配式合成词研究程艳花,CHENGYan-hua

3.《人生》文本的多重含义詹歆睿,ZHANXin-rui

4.老舍对《红楼梦》的接受与认识刘亚琼,LIUYa-qiong

5.《幕间》历史再书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写中的狂欢化因素李京霞,LIJing-xia

6.谈肖邦《前奏曲》op·28号的音乐结构的共性与个性张彩霞,ZHANGCai-xia

7.论中国"大一统"观念形成的原因王芳,WANGFang

8.略论高昌回鹘王国多宗教共生并存的原因答小群,袁升祺,DAXiao-qun,YUANSheng-qi

9.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宗教调适与和谐社会建设——兼论宗教观孙琥瑭,梁建军,SUNHu-tang,LIANGJian-jun

10.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郭清娥,GUOQing-e

11.浅谈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李爱保,LIAi-bao

12.《资本论》商品伦理思想初探张雷,ZHANGLei

13.剥夺受教育权的法律保留——何川洋事件的法理思考李慧,LIHui

14.论遗失物拾得人权利制度完善武瑞荣

15.浅谈社区矫正的价值、问题及对策——关于未市甲镇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调查报告宋立军,SONGLi-jun

16.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综合调研报告——以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为个案贺晓娟,HEXiao-juan

17.市民健身动机、参与程度和坚持性的研究薛向荣,窦彦丽,杨广艳,XUEXiang-rong,DOUYan-li,YANGGuang-yan

18.语文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技艺刘守文,LIUShou-wen

19.英语教学中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李春兰,LIChun-lan

20.星级酒店管家人才走向国际化的双语教学策略双建萍,SHUANGJian-ping

21.从就业视角审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薛萍,XUEPing

22.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实践与体会邢仁清,张军,XINGRen-qing,ZHANGJun

23.无机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张改清,ZHANGGai-qing

24.浅论高校社科期刊的定位与特色——从《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的办刊思路谈起赵元,ZHAOYuan

25.论新闻的真实性李小娟,LIXiao-juan

26.杜邦分析体系及运用刘便娥,LIUBian-e

27.增强企业凝聚力的几点思考雒守丽,LUOShou-li

28.对当前会计职业道德的再认识康美荣

29.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问题之探讨王伟

30.简评《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剑桥中国晚清史》赵清明,ZHAOQing-ming

31.新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资源研究——评《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与协调发展研究》袁琴琴,高春燕,YUANQin-qin,GAOChun-yan

32.浅谈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问题白润连,BAIRun-lian

33.浅谈就业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侯建平,秦葆丽,HOUJian-ping,QINBao-li

1.略论中国古代的孝治侯润珍,HOURun-zhen

2.浅议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李小文,LIXiao-wen

3.地域文化对性格的影响——以吕梁人为个案研究张守春,ZHANGShou-chun

4.山西离石话古词考证张颖,ZHANGYing

5.《周易·说卦》与原型理论杨星丽,YANGXing-li

6.哲学视野中的《周易》思想王卫斌,WANGWei-bin

7.从"三仙姑"形象透视赵树理"问题小说"的创作偏失杨丽,YANGLi

8.气清神远风格独特——田文海小说风格品读孙小彬,SUNXiao-bin

9.从"庄周梦蝶"浅析庄子的悲态心理杨铠瑞,YANGKai-rui

10.简论文学作品的语言美闫俊平,YANJun-ping

11.浅析《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对婚姻的影响张小瑞,ZHANGXiao-rui

12.试析基督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困境——兼论我国民主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与路径选择王亚琴,WANGYa-qin

13.依法治校是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基石秦红伟,QINHong-wei

14.加强大学生就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陈海霞,CHENHai-xia

15.探析高校防止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措施张银爱,ZHANGYin-ai

16.浅析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组建方法范冬梅,刘金,薛淑萍,FANDong-mei,LIUJin,XUEShu-ping

17.浅议教师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冯军平,郝慧芬,FENGJun-ping,HAOHui-fen

18.高职高专英语专业翻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任月花,薛爱锋,宋慧平,RENYue-hua,XUEAi-feng,SONGHui-ping

19.刍议高等院校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薛泽芳,XUEZe-fang

20.浅谈英语专业阅读教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学薛晓萍,XUEXiao-ping

第5篇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转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转变的首要环节。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这一转变,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方面实现转变。培养目标: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素质是指培养人才要加强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规格: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要做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遴选优势、强势专业,整合优化传统专业,并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要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以便利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学分标准化以便利于课程与课程组间的相互替换,保证课程结构的机动灵活。培养过程: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一是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层次教学,按学科打基础,宽口径大类培养。二是建构保证高层次、高质量教学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学风督查队伍,开展学生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活动,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格局。三是建构能力知识型教学模式,如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设计活动;组建特色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形成多维的交流性教学途径等。四是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以下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改革。三项改革要完成以下任务:全面推行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试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扩大教育教学资源和渠道,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试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要注重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人文社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时(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这项工作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大力推进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三是要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二、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研究

(一)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派生出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全国趋于一致,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确立以来保持不变,造成了教学内容远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局面,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事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亟须调整为“培养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调整将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分层定位和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奠定改革思路。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分层定位,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定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学术研究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我国目前会计培养梯次分为五级:一是中职中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操作岗位的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出纳员、银行柜台出纳员、商场收银员、车间核算员、仓库核算员等。二是高职高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中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员、材料核算员、工资核算员、往来结算员、收入核算员、税务核算员等。三是普通本科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高级会计应用型人才,包括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的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岗位人员、中型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核心会计岗位人员直至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审计人员、金融企业专业岗位会计人员、中专教师等。四是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定位是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既可以搞科研,又可以应用。岗位定位是大型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员、高职高专教师、科研院所辅助研究人员。五是博士层次。人才定位于高级研究型会计人才。岗位定位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师和科研人才,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高级管理人员。

根据目标岗位职责、能力要求,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定位。中职中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珠算技术、点钞技术、岗位需要的账务处理能力等。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熟练的账务处理技术和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把握国内外会计发展最新动态能力;熟悉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础上,还应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基础上,还要具有熟练的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内外会计前沿知识研究的能力;组合协调能力和构建、改进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的能力。会计学博士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底;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将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分为学术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三类目标加以差别培养,学术型主要为攻读会计学硕士、博士以及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高级应用型则主要培养会计专业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普通应用型旨在培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其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代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这部分学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这部分学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会计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账务处理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是全面提高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我们的思路是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由纵、横两个纬度、四个职业教育模块构成,即从纵向上划分为研究型课程模块、高级应用型课程模块、普通应用型课程模块。横向上划分为财务会计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审计模块。

为了实现这一“平台+模块”框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生分流机制。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对于达不到考研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达不到高级应用型培养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普通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型人才目标学生,如果其兴趣志向发生转变,且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转为考研目标人才培养。二是差别化课程设置。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侧重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高等数学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应当侧重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应保证在课时总量的20%以上,要求课堂教学中重点加强案例教学比重,实验室教学中加强模拟教学训练,实践基地教学中保证实践活动次数、时间和质量。三是规模问题。考研目标学生数量一般应当略高于全国研究生录取率;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主流,规模应当大一些,至少不能低于考研目标学生数量;普通应用型人才一般针对那些理论基础较差、全方位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一般适用于专升本中的部分学生,规模视情况而定。四是学位论文。考研目标学生毕业论文要求理论性、创新性和学术性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这部分学位论文应当能够代表一所高校某一个专业的最高水平,并争取有部分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没有必要撰写学术化学位论文,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等形式,从资料收集、逻辑分析、结论判断、实践效果等方面加以要求;普通应用型目标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并作出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学位论文,不予颁发学位证书。五是学制问题。对于各类学生,尽量减少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只要学生获得课程范围内的足够的学分即可,一般规定3~6年为宜。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或第二专业单项课程,学生达到一定标准允许免修、免听部分课程。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潜力较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实现跨校选修课程。

三、会计学本科专业分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会计学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进行市场细分。市场需求研究各专业大、中、小型企业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和对外贸易岗位设置情况,了解每一岗位不同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市场供给研究本专业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从中明确本学校会计学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规划与特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本科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实践能力。首先从公共层面和具体类型纵向描述,将人才培养规格分层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基础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然后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进行细分,要求每一项规格都有相应的课程教育为保证,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要到达到相应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重点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我们构建了“平台+模块”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必修课程体系构建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平台。基础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旨在掌握基本理论和创新思维能力,为将来从事会计及相关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在内容上以专业基础课为主,没有必要细分方向,留待以后在硕士阶段再选择。专业基础课主要应当加强英语、高等数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教育,以便为将来从事数理分析或实证分析奠定基础,以适应会计研究的国际潮流。按照这一思路,基础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概论;问题;改革;解决方法

引言

电子商务是经济、技术、管理、法律诸多学科知识融会交叉的新兴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则是本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性、导论性课程,是学科综合、文理渗透、理论和实践应用紧密结合、学生涉猎面广、切入点众多的一门学科内容综合性课程。

一、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现状分析

伴随着电子商务在国内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人才紧缺和本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矛盾日益凸显,进一步印证了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当、理论实践相分离等一系列问题,毕业生的能力素养和企业需求相差甚远。鉴于此,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职教育是一种新型的专科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当是应用型、操作型人才,是高级蓝领。新型的教育模式需要我们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变没有相应的专用教材和相应的新型师资力量的现状。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也应顺应发展要求,对各个环节进行改革。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采取课堂面授,模块化实践,闭卷笔试考核的方法,学生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集中在理论基础方面,从而偏离了当今电子商务的主流发展方向。此种模式对学生电子商务思维方式、理念的培养不够,职业能力素养锻炼不到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貌合神离。课程教学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理念落后

“表演式”教学理念根深蒂固。老师在课堂上既是导演、编剧还是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试想我们每天都在看电视剧,而又有几人能够只通过看电视剧就能成为好的导演、编剧、演员的。老师在三尺讲台上表演的起劲,学生当时也是群情激奋,但是下课后是什么效果呢,大家可想而知。

(二)教学方法老套

课堂上老师满堂灌,从头讲到尾,把书本上的内容搬到黑板上,学生没有多余的思考时间,没有目的的学习;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也演变成把黑板上的内容搬到屏幕上,由原先的照本宣科变成现在的照P宣科,教学器具变了,教学内容和效果没有本质变化。

(三)教学内容陈旧

现在的部分教学内容任然停留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电子商务的模式还是最基本的b2b、b2c、ctc模式,而现实中新的交易模式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对线下)、b2b2c教学内容中没有更新;新技术在教学内容中也未提及,还是原来最初时期的框架内容。

(四)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

该课程涉及到大量的新事物和新理念,既抽象又不好理解,学生普遍感到困惑,也不知从何做起,因此有学习兴趣起先浓厚,随后逐渐变冷的现象。教学过程中理论讲授过多,实践过少,学生参与的环节设计不多,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学生只是听到一些概念性、笼统的知识,虽然也使用过相应的模拟软件来熟悉电子商务的操作流程,但学生还不能完全独立进行业务处理,对细节的理解不到位,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缺乏实战能力的锻炼。

(五)缺乏优秀的教材

电子商务整个概念是从国外引入的,尽管目前在国内发展速度超快,但理论研究任然处于摸索起步阶段,因此这也影响到我国高校电子商务教材的编写水平。目前我国介绍电子商务的教材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原版的英文教材,二是国内学者自己编写的教材。在原版教材中,一般普通大学生是很难达到阅读原文影印版的水平,第二类是国内学者自编的教材,其中很多具有第一类教材的思维定势,很少有根据自身情况的创新教程。

二、课程改革思考

(一)内化“渐成论”课程观

“渐成论”课程观是相对“预成论”课程观而言的,“渐成论”的课程观将职业教育课程视为类似于“生物基因链”的人类职业行动的“文化觅母链”——一种用人类职业行动历史结晶中的“知识结构”、“业务结构”、和“职业道德与企业伦理结构”等信息编织起来的东西。认为“教育过程”就是在必要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于各种教学技术与手段,通过教学活动,将设计在教材中的人类职业行动的“知识结构”、“业务结构”、和“职业道德与企业伦理结构”等信息“转录”到学生的头脑中,并通过全方位的训练与考核环节,促成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形成。

(二)规范教学行为

首先要备好课。应根据本节知识结构,搜集材料——梳理材料——编写教案——制作ppt;其次,做好教学准备工作,重点讲授的内容要做详实的讲义;要求学生重点阅读的文献、文章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因为学生处于学习起步阶段,修养不够,学生老师知识跨度太大,因此学生基础要提高,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师生才可能互动。

三、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通过分析《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结合目前国内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根据笔者的思考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学观念

表演式教学观念不可要,要树立实践哲学理念。教师应转变角色,从台前到幕后,做舞台场景的搭建者,学生应成为舞台的主角,既要看还要演、还要编、还要导。

(二)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

鉴于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采用课堂面授,基本技术采用多媒体演示,典型事件采用案例教学、学生小组讨论,存在异议的领域采取小组辩论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利用电子商务教学平台,全方位、立体化实施教学。

(三)深化实践教学环节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先安排学生进企业实习,在真实环境中,发现问题,找差距,带着问题进课堂,理论实践紧密结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内容设计,并要求学生每次实践结束后必须提交实践报告,老师进行点评,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感受密切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电子商务领域的大赛、参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在实战中加强锻炼,最终达到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创新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

(四)认真做好教材甄选

教材选用原则应突出针对性与应用性,在理论知识涉及面上要把握好度,做到够用即可。教材的内容应按照本门课程所要解决的能力培养目标来甄选,选择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在今后工作中将能够应用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真正做到够用即可。

(五)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能够准确量化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学生的成绩评定分成两部分:①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占总评的40%,其构成一方面根据学生上交的论文和调查报告的质量来评定,由此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论文写作和项目调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平时上机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评定,使学生重视上机实践操作,从而更好的掌握课程要点。②考试成绩。理论测试以我院建立的《电子商务概论》的标准化题库为基准,随机抽取考题实施笔试,以检验学生理论内容的掌握情况。

编后语:

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它带来的经济发展机遇是人类历史上几百年才能遇到的。面对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如何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高职学生的现代商务知识和技能,向用人单位输送符合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多个环节上进行革新,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施,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徐远彬,吴立军.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J] .职业教育研究,2010(02)

[2]张维.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6)

[3]翁朝霞.高职《电子商务概论》课程教学的实践探讨 [J].经济师,2009(07)

第7篇

一、课程背景和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开设安全管理这门课程,其宗旨是为培养这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掌握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其将来毕业走向中直、省直等大中型公路施工企业中的测量、试验、施工、检测等岗位一线工作,并在工作岗位上科学而有效地组织和使用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正确而全面地运用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管理手段,对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有效控制,预防事故发生,促进道路与桥梁工程建设的健康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开设安全管理基础类课程时间已经不短,但其包括的内容对道路与桥梁专业针对性不强,尤其是在路桥施工方面遇到的安全管理问题具有其特殊性,必须具备专业知识与管理理念双重保障才能做到安全施工与管理。作为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安全管理类课程,其教学目标是结合道路与桥梁的专业特色,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方式方法搞好安全管理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使高职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消化课堂所学到的施工安全管理知识,成为未来岗位工作一线安全管理+技能型的应用复合人才,在工程实践中有效预防和避免企业和自身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

二、教学主要内容

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26学时,案例分析22学时。第一部分讲授安全管理的基本知识,计划2学时,采用理论授课形式。第二部分讲授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计划10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安全生产法规;②安全生产责任制;③安全生产管理体制。第三部分讲授事故预防、控制及应急救援预案,计划8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安全技术对策;②安全教育对策;③安全管理对策;④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⑤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演练、实例。第四部分讲授安全检查的基本知识,计划6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安全检查制度;②工程项目安全检查;③安全检查表及实例;④现场管理与急救。第五部分讲授事故调查与处理,计划10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事故调查的目的及意义;②事故调查的准备;③事故调查的基本步骤;④典型事故的现场勘查;⑤事故分析与处理;⑥事故调查报告。第六部分讲授劳动保护,计划8学时,采用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授课形式,主讲:①工伤保险;②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③职业病危害与防治。第七部分为复习及考核,计划4学时,主要形式为过程考核、实践考核及期末考试。综合以上《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不难看出,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使高职院校道路与桥梁专业学生能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目标,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进行学习、分析、协作进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相对于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体现的是互动式、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把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分析,加深对安全管理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树立正确的安全管理工作作风、成为安全管理+技能型的应用复合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行之有效。

三“、案例”教学设计与实践

《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按课前备课准备、课上导入以及动态评价,可以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始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居于次要地位;而学生是参与者和思考者,是主要角色。论文接下来按照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来具体介绍这几个环节的实施安排和遵循原则。1.案例的选择、编写和设计。从《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论出发,收集、筛选、编写、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案例,并保证其真实性或拟真性。为此应遵循以下标准与原则:①典型案例,选择和编写适合路桥建设工程中发生概率高的案例;②知识点涵盖,设计与章节内容相关度高的道路与桥梁施工安全管理与法规案例;③案例难易度,将案例改编为适合高职高专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④案例长短,满足教学学时要求和课堂教学时间分配。根据以上四条原则以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第三次课安全生产法规为例,确定如下案例:“某城市环路立交桥工程,长1.5km,其中跨越主干道部分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跨径47.6m,合同价1500万。鉴于吊装的单节钢梁重量大,又在城市主干道上施工,承建该工程的施工项目部为此制订了专项施工方案。”2.案例导入。《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常用的导入方法有两种:陈诉法和问题法。所谓陈诉法,就是把案例一字不差的展示给学生,这种展示可以是PPT,也可以是视频,还可以是以学生朗读的方式。很显然,这样的方法优点是信息量大、内容详实。除视频案例相对生动以外,整体来看,陈述导入的办法比较沉闷。与之相对,问题导入法,就是结合案例分析问题,一步步将案例如同剥茧般展示给学生。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分析案例情境中的解决办法,与实际道路与桥梁工程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工程安全管理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问题导入法的一大优点是,基于同类案例通过问题来设定不同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找出解决办法。3.案例导入问题的设置。最大限度发挥问题导入法的优势,首先要确定案例导入问题的设置标准,据此提出案例分析的分析问题。①有针对性,案例导入问题的设置既要与知识点环环相扣,又要具有针对施工安全管理与法规的启发意义;②突出章节重点,问题不能偏离章节教学的主要内容;③问题设定不易过难,提问语言不易过偏,更不要引起歧义;④问题长短以一句话为宜。根据以上四条原则,针对第二章安全生产管理法规与制度第三次课安全生产法规已选定案例为例,设定问题如:“该工程项目应当至少配备几名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说明理由。”以上案例我们还可以通过变化问题的方式,扩充案例情景内容,用在讲授第六章劳动保护第二次课工伤保险时的案例:“某城市环路立交桥工程,长1.5km,其中……。若在施工过程中,工程项目组甲工人在施工期间忽发心脏病,即刻被工友送往医院,但经抢救无效于当天死亡。该事故可被认定为工伤事故吗?说明理由。”4.学生进行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每名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自己发言结束后,要认真听取他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小组讨论结束后形成统一的意见或认识,并指派代表向全班对案例作分析、阐述观点、作小结发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及时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把握讨论方向,避免偏题。教师在讨论过程的始终都不能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以免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造成干扰。当学生的观点不一致时,可展开讨论;当学生的分析判断有误时,教师可采取间接提问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问题所在,加以修正。例如,在讲授第六章“劳动保护”第二次课“工伤保险”时,学生根据案例的具体实际情况展开充分的分析与讨论,甚至还可能是辩论。有的学生认为突发心脏病与劳动无关,是当事人个人身体的问题;而有的同学则认为应当算作工伤,因为按照《工伤保险条例》,“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5.案例点评和知识点总结。这一环节是对案例导入、问答互动环节、学生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环节以及专业知识的经验性总结和归纳。案例分析、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总结理清案例讨论的思路、讨论的重点难点和主要问题,达到熟练应用道路与桥梁工程安全管理及法规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目的。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应及时进行评定和考核,完善对这门课的学生成绩评定方式,在平时成绩过程管理与考核中重点加以体现、记录在案。采用这种平时成绩实行动态管理和过程考核,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法规知识点和安全管理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考核评定。

四、案例教学评价

《安全管理基础与法规》课程案例教学,是教学双方所作努力的集中体现,是一种互动式教学的探索过程,是需要师生相互配合才能予以完成的,因此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为突出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应当侧重启发式互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彻底改变过去课堂上死啃书本的传统方式,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加大道路与桥梁工程实践真实案例情境容量,提高学生掌握道路与桥梁工程安全管理与法规知识的应用能力。

作者:王光远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第8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串并结合;教学模式

电子商务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商务模式,近年来已有近1/3的国际贸易通过电子商务形式完成。为适应市场需求,许多大中专院校先后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或相关专业,目前我国每年培养出近万名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但电子商务人才定位不清、培养滞后、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发展电子商务面临的最根本、最紧迫的问题。浙江省政府2007年5月的《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电子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控技术、电子商务、动漫、软件技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工业设计10大类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基地”[1]。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电子商务人才已成为国内电子商务教育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1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

1.11.1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管理知识背景和技术知识背景,通晓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并能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商贸活动的复合型人才[2]。电子商务从业人员一般分为以下几类(如表1所示),他们的知识结构重点是不同的。

从表1可以看出,计算机及商务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对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来说都是必备的技能,这对电子商务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目前,国内外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方向的院校非常多,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将电子商务专业设置在管理类院系,另一类将其设置在计算机类院系。通过对国内各大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查可以看出,无论设置在管理类还是计算机类,其主干课程都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几大类[4],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通讯、网络、经济、商务、数据库管理系统、现代管理基础和电子商务技术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与管理、网络营销、电子支付与结算、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电子商务系统结构、电子商务安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法律等;专业特色课程按照各个学校开办该专业的不同特点和方向,可以针对财务、金融、证券、国贸、制造型企业、流通型企业、服务型企业等不同的行业领域需求开设一些相关的专门课程。

1.21.2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校在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上注重基础、把握重点、兼顾特色,但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1.2.1培养目标不明确

各个高校电子商务的课程设置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系统性,没有明确把握好电子商务的市场需求以及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定位,贯穿教学始终的主线比较单一。

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懂技术又会管理”,而目前的课程设置只是将现有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商务、管理方面的课程简单揉合在一起,并没有体现出这些课程知识在电子商务行业中的特殊应用。这些课程内容的堆积反而让学生感觉电子商务没有任何专业特色,技术上比不过计算机,商务上比不过企业管理或市场营销,加上电子商务专业通常是文理学生兼收,学生思维方式相差很大,有很多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不能完整地学习和掌握应有的知识,而学习目的不明确,从而也导致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1.2.2教学与实践脱节

大部分高校的教学内容侧重电子商务的原理性、理论性知识,缺少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学应用模板方案,学生很难在课堂上深入了解电子商务。虽然有些课程也设计了配套实验,但由于课程开设时间差异较大,各课程的实验相对独立,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把握不够,有的学生能顺利完成单个课程的实验,却不知道这些知识可以用在哪里、如何与已有知识融合等,因此不能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因为缺乏能够让学生施展才能、活学活用的平台,学生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积累,导致教学效果无法保证。

1.2.3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

社会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很多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网上开店”类的创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电子商务的部分运营过程,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从业人员来说,系统实施、网站管理和服务器维护等实际操作能力是非常需要的,但学生在平常的课堂学习和课程实验中,通常不会接触到这些实际操作,只有进行长期的网站实施工作,才能积累这些方面的经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如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通过增加实践机会掌握一些实用的技术,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2串并结合的教学模式

我们目前现有的教学模式是以“串行”为主的,即在制定教学方案时,设置一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所有课程围绕当前主线设置,通常是“基础课+专业课”方式,内容由浅入深,完成本专业知识架构的搭建。这种方式在传统专业单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非常有效,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特殊性,在教学中只有一条主线显然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提出采用“串并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多条主线并行,而在每一主线上又有由浅入深的过程,通过并行与串行的有机结合,达到培养不同类型人才的目的。

2.12.1并行教学模式

2.1.12.1.1商务与技术并行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人员的应用面非常广,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和计划时,我们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为电子商务专业设置了商务方向和技术方向,在两个方向上根据其知识体系需求设置相应课程,学生必须在某个方向上修完指定数量的课程才能获得该方向的认证。

在课程设置环节上,通常采用“必修+选修”的模式,将电子商务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为必修,主要有:Internet与网页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子商务概论、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电子商务系统建设、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法律等。另外在技术和商务方向上分别设置不同的选修课程,商务方向上主要有:网络营销、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等;技术方向上主要有:Web系统开发与设计、计算机案例与保密、系统开发实训、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等。在两个方向上的课程自成体系,满足本领域的知识需求。

在毕业设计环节上,商务方向要求学生以论文形式完成,主题可采用电子商务应用策划、网络营销方案分析、电子商务相关的调查报告等;技术方向要求学生开发相对综合的Web网站或系统,并完成系统的设计报告。

2.1.22.1.2教学与实践并行

针对普遍存在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与实践脱节严重的现象,各高校常采用的实践方法之一是鼓励学生在诸如淘宝网之类的C2C平台上开网店,这种方法起点低,有利于学生了解电子商务运作的过程,但对学生技术方面的积累并无益处。另一种采用较多的方法是要求学生租用虚拟主机,这样比较容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通常成本较高,且学生实际参与日常维护工作的程度有限。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创业平台,我们认为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的校园网络,建立以校园网为基础的一体化实践平台,充分利用学校的服务器资源,为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提供免费的“虚拟主机平台”,鼓励他们在该平台上建设、维护和推广个人网站系统,以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

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和整合资源,该系统从功能上可分为门户网站和学生个人网站两部分[5]。

(1) 门户网站。

系统门户网站是以电子商务人才交流为中心的网站系统,为本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提供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的平台,主要提供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信息、电子商务人才的供求信息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作品展示等内容。主要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 学生个人网站。

系统在服务器上为每个学生分配100M左右的网站空间,学生可以通过FTP方式远程管理自己的网站文件,同时应用服务器将学生的网站文件以虚拟目录的方式在Web上,用户在Internet上通过“(学校URL)/(学号或用户名)”的方式进行浏览。个人网站支持主流的静态网页技术和动态网页技术,可以使用主流的数据库,网站内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作严格限制,网络安全方面由也学生自己负责维护。

个人网站不仅为学生增加了实践的机会,同时也成为学生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平台。系统为每个个人网站建立网站访问计数器,以统计每个网站的访问量及访问分布情况,并在系统门户网站上进行统计、排名和向企业推荐。

通过教学与实践,商务方向的学生可以更加熟悉电子商务运作模式,掌握网络营销技巧,对网站实施也会有更多的体会;技术方向的学生则可以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开发出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Web应用系统,同时积累系统实施方面的经验。

2.1.32.1.3教学与创业、创新并行

电子商务的最大优势在于低成本和灵活性,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先创业、后毕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大学生自办“网上商店”的形式,积极与社会融合,培养其创业精神和能力,把理论教学和学生创业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学生从中学到电子商务的基本运作等基本技能并丰富了课余活动,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方法对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学习和创业的氛围,对学生今后开展电子商务十分有利,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践的重要补充。

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可举办电子商务专业相关的创业创新竞赛,并设立学生科研创新课题。通过竞赛和科研课题,可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把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专业培养方案中,为鼓励学生从事各项课外创新活动、参与学科及课外竞赛,可设置创新和实践学分,以奖励表现优异的学生,同时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

2.22.2串行教学方法

2.2.12.2.1课程设置的串行

由于电子商务的专业课程相对松散,需要考虑知识的连贯性和实践成果的循序渐进,因此首先应该对专业课程的开设学期进行均匀分配,确保每个学期学生都有明显的知识积累;而且应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当增加承上启下的内容,告诉学生本课程与前导以及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原有的实践教学任务外,还需要为每门课程增设课外实践大作业,该作业具有连续性,利用前述的平台,在前导课程实践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或完善,以完成知识积累的过程。主要课程的实践任务可设置如表2所示[6]。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每学期设置了课外实践作业的学分,在学期末由专业课老师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考核,考核指标包括现有成果的评价、对原有成果的改进、成果的推广效果(点击率)等,根据不同得分给予相应的学分奖励,同时也向相关企业推荐优秀作品,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机会。

2.2.22.2.2创业与创新的串行

我们应向学生强调,创业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创业的目的。

盈利不是创业的最终目的,在创业过程中积累经验、增长见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鼓励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积极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和再思考,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而如果没有创业等环节的支持,创新就没有了基础,其可行性和预期效果就失去了说服力。

33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特点及现有教学模式的缺点,通过笔者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串并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制定中技术与商务并行、教学与实践并行、学习与创业/创新并行。该模式对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该模式同样也适用于一些非电子商务专业。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 /show.aspx?id=3846&cid=208.

[2] 乐国友. 采用仿真模拟实训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素质和技能[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5):265-266.

[3] 黄智伟,曾碧卿.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些问题研究[J]. 建材高教理论与实现,2001,20(1):113-114.

[4] 董晓英.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2009(2):267-268.

[5] 李明,蒋光明,罗仲鑫. 基于校园网环境的电子商务实验教学系统设计[J].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5(3):27-29.

[6] 李铮,李再侠. 电子商务教学模式新探索[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1):57-59.

Study of the Serial-parallel Combined Teaching Model for E-commerce Professional

CHEN Ming-jing, YAO Jian-rong

(Information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ngzhou 310018, China)

第9篇

【关键词】 会计实验; 会计实验教学; 共享资源库; 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121-0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教育对培养人才的要求、人们对会计实验教学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时至今日,各方面又非常关注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对其相关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一、培养高素质会计人才,需要创新推进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

(一)培养会计人才“能力为重”,需要创新推进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各方面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力强的会计人才,那种全面素质较差、能力较弱的会计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在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8月28日)中提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强调“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这表明实践教学对于本科生(理工科和文科生)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在高职院校更重视实践教学,2006年11月3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项计划被誉为我国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211工程”。国家在“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100所高水平示范院校建设。这些院校都极为重视会计实验(实训)教学。

我国高等院校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以“德育为先”的前提下,培养能力强的会计人才是重中之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战略主题”中提出对学生的培养,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来说,能力是一个系统,包括各种具体能力:(1)学习能力,如表现为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能力(包括外语能力)、数学能力、计算机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等;(2)实践能力,如表现为工作能力、服务能力、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社交能力、竞争能力、组织能力和适应能力(应变能力)等;(3)创新能力,如表现为思维能力、逻辑能力、总结能力、调查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培养会计人才以“能力为重”,重要途径之一是创新推进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不仅培养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三种能力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促进而共同提高。

(二)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

1.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界定

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是相对封闭式会计实验教学而言的。什么是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有多种认识,例如:(1)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是指所有实验资源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实现学生自主的实验教学。(2)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是由学生自己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订实验步骤,自己通过手机或上网预约并安排做实验,自己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数据的实验教学。(3)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工具,对不同类型的实验进行自主选择,随时预约并进入实验角色,实现网上课程辅导,网上答疑讨论,网上在线测试的实验教学。以上几种认识都突出了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性,但需要指出这种自主性不是盲目性,而是有指导和组织的自主参加的实验教学。因此可以说,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辅助,学生按照会计培养目标和会计实验教学计划,选择实验项目(内容),选择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实验工具,制订实验实施计划和实验步骤,利用共享资料,预约并安排实验,自己评价(考核)、处理、总结实验结果的实验教学。这种认识包含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系统的以下要素:(1)以学生为主体;(2)老师为辅助;(3)学生遵照会计培养目标和会计实验教学计划;(4)选择实验项目(内容);(5)选择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实验工具;(6)制订实验实施计划和实验步骤;(7)利用共享资料;(8)预约并安排自行实验;(9)自己评价(考核)、处理、总结实验结果。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是会计实验发展的必然趋势,早在2004年,成都理工大学程夏教授就提出“会计实验室的社会化、产业化运作模式”①,要求会计实验室要面向社会开放,并促进会计实验产业化。

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核心是开放。所谓开放,是指解除封闭式会计实验教学条件下的限制,即不利于会计实验教学的各种规定,只有开放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实验教学的作用。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开放是相对的,开放按其范围有:对内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对学校内部其他专业学生开放,满足他们需要会计实验的要求;对外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对需要会计实验的社会其他院校和相关单位,对外开放会计实验教学。对会计实验教学的各要素要通过创新进行改革、提升和整合。

2.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意义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为学生实验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经预约安排实验,在会计实验过程中,自主地依据会计培养目标和会计实验教学计划,选择实验项目,选择各种实验工具,按照实验实施计划和实验步骤,利用共享资料,有条不紊地进行会计实验,对实验结果自己进行考核评价、处理和总结。通过会计实验培养自己独立工作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是强化实践环节的一种有效模式。学生按照自己制订的实验实施计划和实验步骤,对模拟企业的一定时期经济业务,依据会计法规和企业会计制度,按照会计核算程序和会计管理要求进行会计处理,期末编制会计报告,向有关方面披露会计信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会计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实时解决问题,积累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科研和创新的机会。在会计实验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或新问题,要独立思考,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原因和影响,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会计理论和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会计法规的规定进行解决,并可结合参加各种竞赛对专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突破了封闭式会计实验教学的限制,以开放的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在会计实验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专业理论指导,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学风、作风,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团队(集体)的关系、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学理论、学政策、学法规,规范个人的行为,正确处理会计事项。通过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会计精神,学习和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5)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会计实验教师的要求是全面的:专业上,要比较熟练地掌握会计专业“学业、就业、创业”三业实验,或初级、中级和高级会计实验;理论上,要熟练地掌握会计专业理论与方法,熟悉相关的理论与方法;法规上,要学习和掌握会计法规和相关的法规;能力上,要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思想上,要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6)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对内和对外开放,扩大了使用范围,增加了实验时间,开放综合性、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各种实验,吸引了更多学生参加会计实验,实施资源共享,使实验设备资源、图书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得到充分利用,也能充分地发挥实验教师指导和辅导实验教学的作用。在会计实验过程中,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提高现有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二、开放式会计实验网络教学模式

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是以会计实验为内容,采用开放形式的教与学的同步活动。为了规范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活动,需要选择确定一种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模式。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规范形式,据以规范会计实验,揭示其全过程,是组织和考核会计实验的标准。选择哪种会计实验教学模式,有多种认识,如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开放式、多层次、模块化实践教学新体系,立体化、开放式、创新型实验教学体系,基于ERP的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化会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基于网络游戏的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等。笔者认为,以上各种认识主要强调了教学模式的特征,考虑适用的广泛性采用开放式会计实验网络教学模式或开放式会计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开放式会计实验网络教学模式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学生主体、实验开放内容、实验共享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实验过程、实验成果考评、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等构成要素。

(一)会计实验教学计划

会计实验教学计划亦称为会计实验教学方案,是根据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会计实验目的、会计实验对象和会计实验内容所制定的实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包括会计实验培养目标、实验学生主体、实验指导教师、实验时间、实验开放内容、实验步骤、实验共享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实验过程、实验成果学生考评、实验教学组织形式等。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要求:会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会计与相关内容相结合,会计实践与会计研究相结合,内容开放与创新相结合,学生自主性与教师辅导性相结合,合理安排各种教学活动等。有人误解,以为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不需要会计实验计划,任学生个人随意安排。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仍需要按会计实验计划实施,需要教师辅导,以保证完成会计实验任务。

(二)以学生为实验主体

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为实验主体,从被动式实验转换为主动式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自觉地积极参加会计实验,按会计实验教学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实验。以学生为实验主体,在实验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自律观念,高标准严要求,自觉地遵守会计实验规范,理论联系实际,实验结合研究与创新,团结同学,相互协调,相互尊重,按实验步骤积极认真地进行实验。在开放式会计实验过程中,不是老师放手不管,而是对负责组织实验的老师有更高的要求,改变“抱着学生走”为“引着学生走”,在实验与理论、研究和创新结合方面,给学生更多启发式的指导和辅导,组织研究创新型讨论活动,促进学生通过实验在各方面得到提高。

(三)开放实验内容

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内容,在依据会计培养目标和会计实验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参与实验的学生是开放的。开放实验内容包括:(1)选择实验项目,选择单一会计学科(如会计原理或财务会计)实验、相关学科(如会计原理与财务会计结合)实验和综合性或整体性(会计各种基本学科)实验,或初级实验、中级实验和高级实验项目,或会计课程实验项目和会计专题实验项目等;(2)选择实验类型,选择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或基础性、提高性和综合性实验,或学业性、就业性、创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3)选择实验方法,选择掌握基本操作方法、研究式方法和创新方法;(4)选择实验形式,选择会计实验现场教学和会计实验网络教学;(5)选择实验手段,选择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实验工具;(6)选择实验时间,选择固定(计划)时间、全天工作作息时间和预约时间;(7)会计实验教学计划,制定具体的实验计划和实验步骤的实施细则;(8)自主安排实验。开放实验内容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以适应学生的能力要求。

(四)共享教学资源

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基础是具有共享教学资源。在实施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条件下,由于这种会计实验模式的对学校内部和外部开放,使得会计实验涉及的实验内容广泛,相应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平台要拥有全面、丰富的会计实验教学资源。这是实施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会计实验教学对内对外开放,参与实验学生涉及多种专业,除会计专业外还可能有其他专业;参与实验学生或人员涉及多方面学校和单位,有不同类型的普通高校,还可能有职业院校和社会培训部门的学生或人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有共享的会计实验教学资源,既有共性的各方面都能采用的教学资源,也有特色的专项教学资源可供各方面选择,这样才能顺利地推进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

(五)自主实验过程

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实验的学生需要依据自身情况自主制定具体的《会计实验计划和实验步骤实施细则》,按照选择的实验项目、实验类型、实验方法、实验手段、实验时间自主地安排会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理论联系实际,依据会计法规和相关法规正确处理会计事项,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要采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利用会计方法,研究和处理各种经济业务。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自主实验过程,要成为操作过程、学习过程、研究与创新过程,才能使参与实验的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实验成果考评

在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条件下,参与实验的学生按照自主制定的《会计实验计划和实验步骤实施细则》规定的会计实验内容完成以后,需要学生自主地考核与评价实验成果。自主评价实验成果,要依据《会计实验考核与评价办法》(以下简称《评价办法》)的标准和方法进行。评价的内容包括:(1)会计实验全部资料,按实验内容分类装订成册,按《评价办法》计分;(2)会计实验自测试题答卷,参考共享教学资源中会计实验试题答案,按《评价办法》计分;(3)会计实验总结,其内容包括实验内容、实验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创新研究、提出新问题和新认识、能力提高和存在问题等,按《评价办法》计分;按照正确性、理论性、操作性、规范性和创新性确定三部分的比重,然后计算会计实验总成绩。

(七)对外开放实验组织形式

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对外开放组织形式,按开放区域分为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种:(1)对内开放,是对学校会计专业以外其他专业开放会计实验教学。由学校会计实验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各专业会计实验的共性要求或基本要求以及各专业的特殊要求,制订会计实验教学计划,分别组织会计实验。(2)对外开放,是对本地其他院校和社会有关单位的会计专业学生、会计人员和相关学生和人员开放会计实验教学。可以组织学校会计实验联盟或校企研会计实验联盟,共同组织会计实验教学。实际上,社会上的会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企业咨询有限公司等组织,已有各种需要实际操作的“会计实务操作培训班”。这种对外的会计实验教学,集中优势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可以提高会计实验教学质量,节约教学成本,促进会计实验教学事业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三、建设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

(一)建设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必要性

推行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基础是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共享教学资源库是通过IT技术,将高校乃至社会上的优质教学资源有序、有效地集中起来,为学校和社会各种用户会计专业实验教学需要提供优质会计教学资源服务的资源库。

建设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是必要的。在教育部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1年8月28日)中提出:“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图书馆要对本科生开放,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同样,会计实验室要打破“学科壁垒”,就是要对本校本科生开放。教育部、财政部(2006年11月26日)在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中指出:“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公共平台。

在封闭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条件下,各学校由于会计实验教学投资不够,使会计实验教学资源不足、质量不高和使用效率偏低等。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适应地区高等学校的聚集和大学城的崛起,各学校之间教学联系密切,为了克服会计实验教学资源的不足,节约会计实验教学投资,提高会计实验资源使用效率,优化会计实验教学资源质量,并为学生自主会计实验创造条件,客观上需要建设开放式会计实验共享教学资源库。建立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库是能及时地满足师生会计实验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会计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共享资源库,有利于最大范围集中教学资源,为实验教学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提高会计实验的现代化水平。

(二)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内容②

1.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1)共享教学资源库的一般内容。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是共享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是在一定区域内,打破学校的界限,对应有的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实行各学校共享。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是为有效地开展会计实验教学提供各种可被利用的教学资源。会计实验教学资源一般包括用于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制度条件、技术条件、科研条件、专业条件和管理条件等。教育部、财政部(2006年11月3日)在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创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中指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内容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有人认为会计实验教学资源的具体内容,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用品、基础设施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信息和教育政策等内容。

(2)共享教学资源库内容的分类。为了充分地运用共享的会计实验教学资源,需要对各种资源分类。有人提出按会计实验教学资源的性质,分为公共教学资源和专业教学资源,或分为教学资料、教学支持系统和教学环境。在会计实验教学中,一般将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分为公共教学资源和专业教学资源,相应形成公共教学资源库和专业教学资源库。

2.公共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公共教学资源是适用于各种学科实验必须具有基本前提而使用的一般性教学资源。它包括实验教学基本条件和实验教学环境。

(1)实验教学基本条件库。其内容包括实验对象和实验条件。会计实验对象,一般以企业为实验对象(内容),公共教学资源也就是企业的基本情况,收集或拍摄各种与会计有关的影像资料,如企业全景、各职能机构图示、生产车间、工艺流程、产品特点、行业资料等;或虚拟工厂、虚拟职能部门、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产品等。会计实验条件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室,必需的一般实验设备、用具和用品,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及其要求、就业资源等。

(2)实验教学环境库。实验教学环境的设计,依据会计实验教学方案,按照交互性强、使用方便和普遍适用性的要求,主要包括:1)实验环境的设计,有教学公告板、实验预约与管理、实验资料管理、成绩查询与管理和交互讨论区等。2)实验活动的设计,按照一定会计实验模式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相应形成的实验氛围,反映交互方式的交流及其效果。3)实验资源的设计,按照实验内容和要求的实验资料及其相应的实验条件。

3.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专业教学资源是适用于会计专业实验在公共教学的基础上而使用的教学资源。它包括以下各种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1)会计实验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库。主要是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会计专业会计实验教学计划,各种会计实验教学计划及其实验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指导,本校会计实验教学计划外其他院校会计实验教学计划等。

(2)实验课程(教材)库。一般会计实验教材:会计原理(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成本会计实验,管理会计实验,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财务管理实验,审计实验,专门项目实验,综合实验,或初级会计实验、中级会计实验、高级会计实验;精品课会计实验:国家级精品课程会计实验,省(市)级精品课程会计实验。会计实验课程(教材)也适用于网络课程的会计实验。

(3)案例库。案例是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的事件或现象。案例的内容一般包括:事实描述、相关背景资料、分析与评价、相关应用领域、建议等。案例主要有会计案例、财务案例和审计案例等。

(4)特色资源库。具有部门、行业特点和特殊事项的会计实验,如会计制度设计实验、税务筹划会计实验、旅游会计实验、地区会计实验、破产企业会计实验、会计创业实验、会计就业实验、资产评估会计实验等,还包括实验资料、实验教材和相关资料。

(5)专业标准库。教学标准一般有:会计教学标准、会计实验教学标准、各种会计课程标准、各种会计实验课标准、会计实验模式标准、会计实验试题标准、会计实验考评标准、会计实验教师标准、会计实验教学条件标准、会计实验教学管理标准等。

(6)习题库。收集会计原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审计等会计系列课程及其实验课程的练习题及其答案。

(7)问题库。各种会计实验课程的问答题及其答案,会计实验教学常见问题、难点、热点、重点讲解(答案),以及讨论题(思考题)及其答案等。

(8)试题库。试题的编写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内容要科学,无学术性错误;无歧义,表述简单明确;无关联性,试题之间不能有相互提示,不能相互矛盾;数量要足够多,在知识点、难度与认知内均衡分布。各种会计实验课程的试题及其答案。

(9)实验作品库。学生实验作品主要有:各种会计实验作业、专项会计实验报告、会计实验总结、会计实验调查报告、会计实验创新活动报告、会计实验专题研究论文、会计实验教学改革建议等。

(10)实验考评库。会计实验的考核与评价资料:1)对学生评价,在会计实验过程中,学生选择内容的深浅程度、作业情况、答疑情况、讨论情况、创新情况、参与态度、实验作品和实验考试情况的评价;2)对实验教师评价,教师提供媒体素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作业批阅、提问及点评、答疑讲解和分析、讨论的分析和点评、对案例的分析和讲解、参与态度、创新组织活动和试题内容的评价。

(11)实验文献库。实验文献(信息)库的内容:1)会计实验教学活动,即各种学校组织会计实验的情况;2)会计实验论文与著作,指各种报刊发表的会计实验论文,各出版社出版的会计实验著作;3)会计实验主课教材,指与各种会计实验教学所依据的各种会计教材(主课教材)及其学习指导书;4)会计实验相关资料,指与会计实验相关(如金融、财政、税收、企业管理)的论文、书籍、业务知识;5)会计实验重大事项,如会计实验研究组织、会计实验研讨会、会计实验(实训)杂志等;6)会计实验国外相关资料,包括其他国家与会计实验相关的论文、书籍、活动资料等。

(12)多媒体库。多媒体是“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③会计实验多媒体内容,主要是媒体素材和课件。会计实验媒体素材,如实验用材料(原始凭证――发票、纳税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的图表、图像、音频、动画、视频;会计实验课件,如各种会计实验教材、专项会计实验资料等的课件(课程软件)等。

(13)实验规范库。与会计实验相关的会计规范有:1)会计法规,会计法律、行政会计法规、地方会计法规、会计规章;2)会计制度,指会计规范性文件,企业制定的内部会计规章制度;3)会计职业道德;4)与会计相关的国家政策,包括其他法规、规范性文件,社会公民道德等;5)国际会计规范,如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

(14)实证研究库。实证研究是依据确实的证据,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确定的对象进行的研究。主要有:1)规程实证研究,是依据确实的证据,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研究。规定的程序一般是:引言(前言、导言);文献综述;理论分析;提出假设;研究设计;实证检验;结论与建议;局限与启示。规定程序8项,也可少于8项。研究结果一般称会计实证论文。2)调查实证研究,是按照研究对象和有关要求,采用一定的调查形式,在对调查单位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一般称会计调查研究报告。3)实践实证研究,是个体在一定期间亲身参加单位的会计实际工作,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和提高认识,并据以进行的研究。研究结果一般称会计专题论文。实证研究库的内容,包括实证理论、实证方法、实证论文范例等。

(15)实验教师库。实验教师是组织会计实验的教师,要反映实验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从事实验教学的经历、实验教学成果和研究成果等。实验教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1)人格素质,要有爱心、责任心和事业心,要有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2)专业素质,具有广博而精深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以及多学科的综合知识。3)创新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4)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

(三)建设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

1.建设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原则

建设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要(以下简称教学资源库)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整合校内各专业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外部相关信息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并对学校内部各专业开放,对学校外部其他学校和社会开放。

(2)共享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校内各专业(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和学校外部其他学校和社会有关方面,通过互联网,共享教学资源库。

(3)覆盖面广原则。教学资源库在内容上应覆盖学校所有院系的与会计相关的专业,适用于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以及社会上与会计相关方面的需要。

(4)内容充实原则。教学资源以会计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为主,兼顾相关方面的各种教学资源,如文献和法规等资料,形成海量的资源库。

(5)多样性原则。教学资源库内容在形式上,有实验教材资源、素材资源、图片资源、视频资源、课件资源和教学网站等。

(6)实践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要与生产实践、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力求做到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作岗位的素质要求相适应。

(7)科学化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在理论和方法上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在运用上结构合理、可扩展,方便操作和使用,有助于学生的学习与培养。

(8)先进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各种会计实验教材和相关资料,要在原有基础上吸取最新研究成果,采用现行的会计规范,运用现代通信和网络技术。

(9)智能化原则。教学资源库在建设上,要有适合学生和教师不同需要的模块,便于学习和实验,不同课程的自动组卷、自动判卷,通过知识点的关联能去寻找尚未掌握的知识点。

(10)标准化原则。教学资源库的不同内容,按现有的标准,分别遵循国家标准、部门标准(或法规的规定)、行业标准,或企业自主制定的标准(要求)等。

(11)可靠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是以生产实践、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而编制的,反映客观实际,其理论、方法与实务是可靠的。

(12)可扩展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内容反映了现时会计实验的实际和水平,没有绝对化的限制,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根据需要可不断地更新与创新发展。

(13)稳定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是长期各个学校会计实验教学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并不断优化和提升,已比较成熟和完善,因而相对比较稳定。

(14)实用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内容,要便于学生在会计实验过程中使用,应具备操作简便、运行快捷、多种检索供选择、界面友好清晰、优化网络传输,有利查询等特点。

(15)多功能原则。教学资源库对内和对外开放共享,供会计专业和其他专业学生共用,提供学生和教师使用,用于会计课程的学习、实验和研究,为学习会计和其他知识提供方便。

(16)针对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内容按其性质,分为各种分支资源库,便于集中学习和运用;按其实验需要,可以形成不同课程的套装,便于不同实验课程的使用。

(17)规范性原则。教学资源库的不同内容,要分别依据相关的会计法规和其他规定编制规定;对会计实验教材和其他资料的编制,要规范其对象、结构、概念、标准和考评等。

(18)技术性原则。教学资源库在建设时,按其内容的性质、用途和要求,采取“先进性、开放性、可靠性、可扩充性、安全保密性”的技术方针,分别采用相应的技术。

(19)操作性原则。教学资源库通过互联网,与校内和校外的链接要畅通,选择会计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可按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和考评等。

(20)经济性原则。教学资源库建设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选用和整合教学资源时,要充分利用和改造原有资源,避免重复投入,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

2.共建教学共享资源库

建设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般要分两步走,先是面向校内共同建设,然后是面向校外共同建设。

(1)面向校内开放共同建设阶段。在学校领导重视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支持下,面向校内开放,以会计实验室为主,同相关专业管理部门沟通协调并自愿加盟,成立共建领导小组,制订共建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库计划,按照会计实验教学计划(方案),在原有会计实验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加盟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经整合、充实、创新发展而逐渐建成校内开放的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

(2)面向校外开放共同建设阶段。根据财政部的《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组建政产学研战略联盟”的构想,“以高校为依托,以产业为载体,通过组建若干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中心,发挥高校师资、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利用有关企业应用实践便利”,在同一地区,组建有其他院校、企业和有关单位加盟的领导小组,制订共建会计实验教学资源库计划,按照会计实验教学计划(方案),在校内共建会计实验资源库的基础上,引进加盟学校专业和有关单位相关的教学资源,经整合、充实、创新发展而逐渐建成对外开放的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

在建设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共享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为了推进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需要采取以下策略:有计划对外开放;建设网络会计实验室;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实验教师的综合素质;制定开放共享制度;加强组织领导等。

【参考文献】

[1] 邝溯琼,杨定新,陶利民.构建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

[2] 江金兰.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式实验教学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东盟博览,2012(10).

[3] 宋爱华.基于ERP的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2(11).

[4] 戴勇.高职院校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核心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5] 吕飞豹.基于网络游戏的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探讨[J].会计之友(中旬刊),2010(4).

[6] 白云,柴钰.加强开放式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

[7] 郑家茂,熊宏齐,潘晓卉.构建开放创新实验教学体系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J].中国高等教育,2009(5).

[8] 钱洁,刘志学,唐,等.开放式研究型实验教学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6).

[9] 张永雄.基于开放式模式的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

[10] 刘雁.会计模式实验室建设与会计实验教学[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8).

[11] 罗红.对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12] 赵美芳,朱单,金珠鹏.高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13] 陈军.开放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实践[J].会计之友,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