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时间:2023-09-20 16:58: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近年来,各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重点院校独立学院的开设、部分专科院校与其它院校合并为本科院校以及部分民办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人数不断增加。这部分以应用型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成为各院校探讨的热点。我国对研究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教育教学已有几十年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但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还是一片新天地,有待于不断探索。本文试图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进行一些设想,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紧贴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技能培养为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则应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改变,由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外,还应考虑学生的进一步深造的问题:确保学生在四年大学学习结束后,有能力参加全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类学生同时应该计算机基础扎实,理论功底强,能够触类旁通。为了这个目标,教学计划中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应该适合学生参加研究生课程考试。

基于这一双重的教学目标,教学的课程体系应作相应调整:课程设置应该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要能适应社会需求而灵活变化。对于经典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系统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算法、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概论等,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在大学的后期教学过程中,则应以市场为导向,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将课程设置成模块或体系进行教学,大致可以侧重于工程化软件开发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网络技术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网站应用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网络安全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数据库开发的课程体系(模块),着重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动静结合的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

二、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依托。在我国的办学体系中,综合性大学基础理论研究实力雄厚,主要培养从事基础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型人才;多科性大学在应用科学、技术科学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实力,培养的是擅长技术发明、解决社会实践中带有一般性技术问题的科技人才。这两种高等院校培养的都是研究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这类教材业已成熟。但应用型本科的概念则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分工及社会对用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因此,不仅需要学科型的本科教材,而且需要应用型的本科教材。这种状况使得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在人才市场有个怪圈:一方面IT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而同时很多大学生,以及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找不到工作。近两年来,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出现了找工作越来越难的现象,同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材内容严重落后于正在流行的IT技术潮流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关。一位IT行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高校正在使用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体上已经落后于当前流行的IT技术潮流3―5年。

在一项对8省市74所高校14500名学生的调查中,大学生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教学方法单一”(57%),“课程内容陈旧”(52%),“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全面”(50%),“考试方式不科学”(50%),“学生没有选课、换专业的自由”(47%)和“教材落后”(3%)。

要真正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对这类教材的编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写教材。一本教材写得再好,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样不能受到欢迎,更不用说引入教学。

2 根据学校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编写教材。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除了对所教知识体系结构有一定了解外,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而只有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3 教材应吸纳当今社会的前沿知识,并及时将这些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编写教材是完成这一工作的最好途径。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只有建立一种使作者直接能与出版社对话的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才能保证新的知识能及时与读者见面。被称为软件界“麦当劳”的印度NIIT公司,其教材内容也与国际最主流的软件发展趋势接轨,平均每18个月就能更新一次。它的成功,与培训过程中能使用最新的教材是分不开的。这些成功的事实值得我们借鉴。

4 教材的编写还应有计算机行业的工作者参与。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IT实践者们,他们最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他们也最了解哪些技术和知识是当前最流行,并在未来会对该行业产生影响的。他们的实际工作经历以及他们对前沿知识的了解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完善结合,必将能编写出能真正满足学生学习,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教材。

当然,国家应对计算机教学加大投入,计算机教材编写应适当放开,出版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只有多方合作,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教师提供满意的适合计算机本科教学要求的应用型教材。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专门、深厚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某一领域具备开创性和研发能力,且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经验。因此,在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上应作相应调整。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借鉴社会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成功

经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要有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中对实验的目的、要求应具体。在实验教学大纲中要明确写明每一实验与课程的关系,以及通过实验应达到的目标。对实验考核方式以及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应有严格规定。否则,很容易导致实验成为课程的附属品,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

2 要有完整的实验指导书。所有的课程都应有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应该如何编写,对学生的能力有何提升作用,应有明确说明。要使学生在使用实验指导书的过程中能真正体会到实验指导书能帮助自己完成实验任务。

3 切实可行的实验内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验应从强调“技能”提升到强调“应用”。应使学生明白,技能只表示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个事件,但应用则除了能做之外,还要求能进行变通。条件变了,环境变了,类似的问题自己还有能力去解决,这就是应用。

4 完善的实验报告和严格的批改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应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仅是对学生实验过程的一次重新梳理,而且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应认真批改。对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与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有明显不符的地方,应有能力帮助学生找出不符的原因所在,并能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实验中理解理论课上的知识,用实验来验证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室应配备相应数量的实验员,协助任课教师准备实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效率,充分发挥实验室应该发挥的作用。

四、改革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模式,做到理论与实验并重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大体上是期中考试占30%~40%,期末考试占60%-70%。这种考试考核方式,虽然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但由于考试考核次数受到限制,导致考试考核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容易使学生在考试问题上产生投机心理。

将传统的教学与考试考核方式改为分阶段教学,分阶段考核。增大各阶段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如:每次测验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可分别为5%、5%、10%、20%、20%,期末考试占40%等,考试次数及相应比例由任课教师设定,并在开学时通知学生),增加考试次数。一改过去一考定终生的考试模式,减少学生考试过程中的侥幸心理。同时,这种考试模式还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也有利于学生阶段性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一门课程,应该既有理论课的成绩,又有实验课的成绩,两类成绩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才能彻底摆脱实验课是理论课的附属课程的老观念。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或者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阶段性考核,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针对某一相对独立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就进行考核,便于学生掌握,也易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加强复习,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五、相应地推出奖励学分制度、免修制度和提前毕业制度等激励机制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学校应指导他们加修额外的课程,作为对这类优秀学生的奖励。这是保证优秀学生可能提前毕业的前提。

第2篇

【关键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探索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和教学研究型大学而言的,它是按照中国大学培养的特点,在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推动下产生的一种新类型的本科教育。应用型大学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它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

1.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背景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09年开始招生,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上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改变而相应的进行修订,截至目前我们已经修订过了三次,前两次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修改,比如,将一些理论性太强、学生不易掌握且毕业后不太实用的课程,用当前比较流行、适用面广且毕业后需求量大的课程替换;增加部分课程的实践学时,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证明,这些小的修改,仍然无法让毕业生非常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从2014年初开始,我们对该专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彻底改变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实行了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2.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思路

(1)确定指导思想,即:以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变以追求学科体系完整为导向的办学思路,实施以社会需求、就业岗位需要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办学思路。

(2)确定基本原则,即: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素质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提升专业核心能力。

(3)确定培养模式,即基于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改革传统的学术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地方经济产业匹配对接的专业群,实现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无缝对接。

3.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设计阶段,是关系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也是关系着将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因此,对人才方案的改革,绝对不能纸上谈兵,要积极听取其他高校的意见,同时吸收社会、企业人士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使制定的方案更符合实际。

(1)听取其他兄弟院校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专业核心课程。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先后多次去陕西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去进行调研,听取专家、教授的意见和建议,确定保留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等几门专业核心课程,以体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专业的专业特色,同时,听取他们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分析以及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为我们下一步制定专业方向课积累数据。

(2)深入企业,听取企业主管、技术人员、市场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因此,什么样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企业是最有资格说话的。从2014年初到2014年7月份,半年时间中,我们也先后3次去北邮3G人才外包培训基地、西安康博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调研。同企业的老总、技术总监、市场总监的领导进行会谈,获取他们从IT技术发展、IT就业市场等方面带来的信息,了解他们对未来IT行业发展方向以及就业形势的预测。

经过信息汇总,我们认为基于Android的软件开发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方向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都比较好。同时,根据专业方向,确定了支持该专业方向的课程。

(3)对已毕业且就业形势比较好的学生进行回访。动员辅导员和教师与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联系,了解他们的就业方向以及就业情况,目前已联系到计应1001班王正、任琴等和计科B0901班郑丹、孙婷等18名同学。在这些同学中,有10名同学从事软件开发方面的工作,其中,王正同学在上海工作,月收入上万元;有2名同学从事嵌入式开发方面的工作,月工资3、4千以上;另外有6名同学从事网络系统管理方面的工作,月工资在3、4千左右。通过了解,学生普遍认为,网络系统管理比嵌入式知识简单些,更容易学懂。

(4)组织即将毕业且已经找的工作的大四学生座谈。

5月中旬,我院将在校做毕业设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毕业生组织在一起,先针对我们已经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就“我心目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设置那些课程及方向”进行了讨论,同学们普遍认为,经过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基本上已经够用。我们将拟定好的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嵌入式开发、网络系统管理这三个方向让学生讨论并排序,学生讨论的最终顺序为第一: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第二:网络系统管理,第三:嵌入式开发。

(5)网上资料搜集。

我们在网上也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设置及就业情况进行了信息搜集,最后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方向设置为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创新处

本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从开始调研收集数据,到最后的定稿,历经7、8个月,相比较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有不少创新之处。

(1)改变了以往3.5+0.5的教学模式,改为3+1的教学模式,即3年的理论教学和课内实践教学,1年的企业项目集中实践。让学生在校期间就与企业进行了大量的沟通,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减少了大量传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关于硬件方面的理论课,转而增加了当前比较热门且社会需求量大的软件方面的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毕业后顺利的找的工作打下基础。

(3)提高了实践学时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例。由原来的30%左右,提升为40%以上,给学生以充足的课时去亲自动手上机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

(4)确定了两个当前就业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发展方向。经过大量的调研和数据分析后,将软件开发(基于Android方向)和网络系统管理作为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学生从大三开始就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既顺应了学生的兴趣,也为学生毕业后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

5.总结

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这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时代社会背景密不可分。而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探索、创新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建立促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机制,以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LIU Xiaoy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The maj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computing subject is the main professional in many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n view of the present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he status quo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change teaching idea,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assessment, bilingual teaching and develop characteristic teacher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school orient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school enterprise training are proposed to perfect th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cheme.

Key words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alent cultiv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1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现状

由于现在很多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如:学校里的计算机类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专业知识相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所以相应的问题就会逐渐浮出水面:

(1)基础知识水平不一。很多一般本科院校中,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的家庭,而部分来自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对计算机接触较早。就计算机操作能力上面而言,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甚至超过部分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这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相关先进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高校的理论课的设置一般会相对滞后一点。高校要想自己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则在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2.1 转变教学观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是令人震惊的,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类的优秀人才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我们高校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要注重课程设计,多增加实验课程,因为现在好多学生对讲授理论课程不是很感兴趣,要是能够用做实验的方式来讲解,则效果会好的很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验课上都应该采取小班上课的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会有一个保障,同时要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式,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实验是对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的一个验证。

2.2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对所讲授的课程重要知识点进行理论课考试或者实验考查。现在的考核方式应由知识点考核向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转变,这样就可避免学生“学了后面忘记了前面”的现象。

2.3 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作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我国众多高校开设的主要专业,肩负着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并具备软件开发等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的重任。

2.4 培养有特色的计算机类教师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对我们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个关键;教师队伍是否有特色,直接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也具有特色,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先进的教师队伍一般都会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工程经验、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教学水平。同时先进的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所谓德才兼备,教师的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3.1 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

“科研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科研型”人才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型”人才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我们一般本科院校中,在兼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同时,要努力向“科研型”人才培养方案方向发展。

3.2 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训练

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可以实行理论+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因为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可以提前让他们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需求,这样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例如可以在学校学习一年,然后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实习一年,继而再返回学校学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3.3 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新的教学计划模式中,中间的一年,是以在公司货企事业单位实际锻炼为主。让学生明白社会中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的人才,这样他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学习。避免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矛盾。

4 结论

本文基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认识,探讨了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只是将知识传授于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素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上,可以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考核方式、实行双语教学、培养特色教师等方面进行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从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训练、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来进行改革,努力打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于金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0:17-21.

[2] 朱勤,顾翔,邵浩然.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9):86-88.

[3] 熊晓波.浅谈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J].教学研究,2012.8:93-96.

[4] 宫洁,赵菲,凌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电子测试,2013.9:172-173.

[5] 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0.2:223-224.

第4篇

关键词:协作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程序设计

作者简介:靳雁霞(1973-),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蔺素珍(1966-),女,山西太原人,中北大学电子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山西?太原?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协作学习中激励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山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学分制条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9-0070-02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在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推动下,1978年中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恢复招生以后,于1981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业本科生。1998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专业调整的要求,调整为宽口径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经过二十余年来的不断建设,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于2006年获得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提出了以“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建议。[1]在规格分类的思想指导下,根据我校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旨在将本专业的学生培养为工程型人才。

随着计算机学科的发展,招生规模由前几年的扩招到这几年的缩减招生,说明计算机人才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饱和状态。在这样一个严峻的形式面前,对学生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其不仅要具有最基本的工程技术能力、业务能力,同时还应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为了突破学生的各种协作能力,本专业先从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中进行改革,不断地创新,走一条符合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培养之路。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我校本专业存在的问题,全国所有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应有这样一个难点,需要攻破。

二、在协作学习中寻求突破点

协作学习在世界各国得到了高度重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也鼓励协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开展。如何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考研率,让学生在当今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有一个好的取向,除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业务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只有在团队中不断地互相学习,分工合作,才能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成果。本专业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中,重点强调协作学习中的协作精神,协作学习通常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即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2]

为了在协作学习中寻求突破点,主要从它的四个基本要素中一一突破。为了更好地在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中得以应用,做了如下工作:首先,咨询已毕业的学生,尤其是对在公司做项目开发的毕业生进行调研,让其总结好的经验,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总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协作学习;其次,针对在校学生进行调研,学生提出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实践环节欠缺,导致协作能力、编程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太差,如果他们在协作学习中运用得当,那学习的主动性一定会有所提高;最后,派出部分老师去其他院校调研,与重点院校的专家进行座谈,学习别人的长处。总结上述经验,认为只有更好地把协作学习运用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取长补短,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真正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

三、改革的过程与研究

协作学习首先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得以实验,并将程序类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改革的过程与运用如下:

1.程序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程序类课程体系可以分为三条主线:第一,算法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导论、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第二,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主要包括Java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第三,嵌入式应用开发技术,主要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V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嵌入式体系结构及应用开发技术。下面逐一介绍改革方法。

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3;P2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5)32-0086-02

作者简介:谈青青(1994-),女,江苏扬州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与技术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发展趋势逐渐深入。通过长期发展,计算机应用范畴由单一化迈向多元化。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逐步成熟,计算机体积逐渐变小,运转速度大大提升,成本也逐渐降低,变成工作与生活中的必备品。并且大型计算机的发展也尤为迅猛,不论是国防、军事还是天文方面,计算机能力逐渐展现出来。当前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融入到社会生产及生活的各个角落,有效提升了百姓的生活,为社会的发展推波助澜。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状

1.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普遍性与深入发展

科技的发展令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尤为迅猛,计算机的发展也加快了科技生产力的进步,所以计算机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较大的意义。计算机普及与发展令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加便利,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且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对人们产生较大的影响。

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化及综合化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不但令发展趋势更为大众化和综合化,也令计算机的运用愈发专业。相对而言,为了满足一些特殊专业与人员所需,计算机的专业化随之提升,为人们的不同所需提供服务。

1.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突破及深入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令其在不同领域的专业化发展愈发迅速,功能也更为固定,这令计算机应用专业化及专业功能显著区分,为计算机的发展迎来更多的突破及挑战,从电子管到计算机,历经了40余载的时间,而半导体电视取缔晶体管的历程仅历经了10年。到了集成电路时则发展的更加迅速,这一转变,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迎来了愈来愈多的深入与突破的机遇。计算机技术通过化学与工程学科为出发点,作为具有实践性的基础学科,需要不断加快人们对意识的发展。传统而言,意识到提升必定会变成现实推动力而加快实践发展。可是在计算机研究范围内,意识与实践相互作用更为显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国外计算机研究出晶体管以后,成为科学范畴热学的一大进步,所以,对于计算机半导体的理论也创建起来,并且随着意识的提升而不断发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首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改革是为了可以令此类时常性、创造性的方式更加便于处理,如此可以更为符合当代人的所需。因此,创造性与时常性的方式加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高速发展。其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常需要可以在理论中执行,也可在计算机中执行。一旦出错,则会令所有计算机系统发生问题。再次,计算机市场竞争关系加快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与学习当中。因此,计算机市场竞争也加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最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价值的分析需要较长时间,在此期间,会有较多不稳定因素对最终的价值及选择形成影响。通过实践可以看出,用户与市场选择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造成影响,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优于其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则令产品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可是用户选择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有些用户不但需要计算机在技术中超前,还需在社会中获得认可。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需要依照市场所需以及的人们认可方能获得进步[1]。

3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总体趋势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总体趋势能够分为高、广、深,虽然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尤为迅速,可是其发展动向依旧以这三点为主。计算机技术朝着“高”的方面发展主要表现在计算机硬件工作频率方面,提升计算机工作频率可以有效提高计算机性能,由于计算机工作频率的提升,其运转速度更为快速。当前,英特尔公司已经可以研发出约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当前性能最优的通用是计算机集成了高达上万个微处理器,对于有些专用机而言,其并行程度较高。除却硬件更高之外,操作系统性能的提高对计算机发展尤为关键,其包括两点:①令计算机与人们相互间引发人性化衔接;②关于计算机资源采取有效管理,令计算机内部可以相互搭配,共同工作。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持续深入,其已经由不同方面进入生活当中,计算机的普及逐渐扩大,“广”字体现出计算机网络覆盖范畴的加大以及计算机技术向不同领域的融入。可以发现,未来计算机技术会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体现。“深”则代表计算机技术人员智能化发展动向,智能化将会在此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较高的比例,并且,计算机科学技术也会结合相应的感知能力与逻辑思维,这一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令人们与计算机的沟通更为顺利[2]。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高性能新型计算机的诞生

由于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芯片技术日趋成熟,芯片技术在开发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当前,众多不同类别的计算机也在研发当中。其中有三种计算机因此产生。

4.1.1量子计算机

为了令计算机能耗问题得以解决,源于可逆计算机的探究,一个依照量子力学规律执行的高速数学与逻辑运算、处理及保存量子信息的物理设备孕育而生,其可以运算并解决量子信息,执行量子算法,这就是量子计算机。

4.1.2纳米计算机

纳米自身则为计量单位,纳米技术由微电子机械系统出发,将电动机、传感器以及各类处理器均设置于一个硅芯片当中,以此创建一个系统。通过纳米技术产生的芯片成本较低,令纳米计算机备受重视,其无需具备精密的生产车间,也无需具备较高的试验设施与技术成产团队,则能够制作出芯片,不仅运用较广且成本较低[3]。

4.1.3光子计算机

此种计算机是作为从光信号进行数字计算、逻辑操控以及信息处理的全新类型,因为光具有高速性与天然性,令光子计算机在处理方面的能力较强,不但具备较强的高运算能力,还具备与人脑类似的兼容性。由于光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相融合,令光子计算机变成十分有利的工具。

4.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

一般计算机无法进行繁琐、庞大的数据核算,所以则需开发智能化超级计算机。因为智能化超级计算机在配置方面十分强大,处理器较多,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繁琐、庞大的数据核算。智能化超级计算机的特点为具备了较强的处理技术及特有的设计构造。面对高端领域,智能化超级计算机能够细致分析数据。在某种层面而言,透过运用智能化超级计算机不但能够节约时间,还能够节约人力。在生活当中,智能化超级计算机系统十分便利,功能较为完善,因此有利于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5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加快了社会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融入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人们的生活给予了有效的保障,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会为国家乃至社会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8).

[2]谢平.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5).

第6篇

摘要:针对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提出以社会需求为立足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实

>>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独立学院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探讨 独立学院应用型计算机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独立学院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 谈计算机专业工程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讨 计算机嵌入式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地方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计算机类专业创新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Discussion on Training Strategy of Computer Major’s Applied Tal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PENG Ying, SU Defu, SU Guohua

(Xingji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Liberal Arts,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530005,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the education goal of training computer major’s applied talents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this article brings up the training strategy which is on the standpoint of social needing, directing at the students obtaining employment, on the base of core subjects, by practical training and practice, on the goal of practical applying, improving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 Computer major;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strategy; ability of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第7篇

关于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

一、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的准确与否,不但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升学状况。

比如:浙江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世纪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为了实现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以确保该目标的实现”

比如:陕西师范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掌握信息与计算科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能解决信息处理和工程计算中的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金融等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或能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将努力摆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以适当的知识为支撑,注重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使学生成为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的科学素养和一定的创新能力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级专门科学技术人才。而我们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在这些培养目标的定位中,重点的是“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和良好的就业前景,甚至浙江大学明确提出了“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

但是,随着本科专业的扩招,随着毛入学率的增加,随着“精英教育”向“素质教学”的转变,随着我校生源水平的下降,这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二、“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产生的原因

“精英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产生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源于精英教育思想。

使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大大地落后于世界水平,因此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培养一批“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挑起国家建设的大梁。因此在当时的制定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提高招生和就业的吸引性。

好的生源可以是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基础。目前一般高等院校为了吸引好的学生,配合社会舆论,都把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高级科学技术人才”,用来吸引学生和提高他们在就业时的被认可程度。

×.拉开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档次。

通常,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的方式是非学历教育。因此,为了拉开档次,自然计算机本科的培养目标就是“高级技术人才”了。

三、学习高等教育法

××××年颁布并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学历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

第十六条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高等学历教育应当符合下列学业标准:

(一)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

(二)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三)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从高等教育法中可以看出,本科毕业的学业标准是“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和“初步能力”,应该还谈不上是“高级技术人才”,根据我的理解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各种“专业人才”。

四、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了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准确的定位,就需要对目前高等教育的形势和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首先是对国内人才需求的分析[×]:

×.计算机人才培养应当是金字塔结构。

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主要原因,不是数量太多或质量太差,而是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计算机人才培养也应当是金字塔结构,与社会需求的金字塔结构相匹配,才能提高金字塔各个层次学生的就业率,满足社会需求,降低企业的再培养成本。

×.需要培养研究型的人才。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

×.需要培养工程型的人才。

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包括跨国公司在华的子公司或分支机构),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

×.需要培养信息化类型的人才。

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类型人才。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类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

×.需要培养学习能力强的人才。

企业对素质的认识与目前高等学校通行的素质教育在内涵上有较大的差异。以学习能力为代表的发展潜力,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之一。企业要求人才能够学习他人长处,而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以我为中心、盲目自以为是"的弱点十分明显。

×.需要培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亟待大幅度提高,必须培养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是对我校的具体情况分析。随着高校扩招,目前我们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新生有许多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很少;许多同学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弱;许多同学来自边远地区,知识面很窄。然而他们面临的却是一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要求他们掌握多方面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这样如何针对绝大多数同学制定一个合适的培养目标就显的特别重要。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计算机科学于技术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较扎实地掌握计算机数学、软硬件的基础理论,要系统地学习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完整过程,要实际地掌握软件编程和网络建设的基本方法,培养出初步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本专业教学计划还系统地设立若干系列的选修课程,让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这个教学计划中把“高级科学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改变为“多类型、多层次的初步具有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就特别突出了以下的特点:

×.重基础,重动手能力

首先我们把计算机专业课程分为四类:基本原理、程序设计、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然后为每一类都设定了最基础的理论和动手的要求,然后用××%的课时来培养学生的基础和动手能力。只要学生掌握了这些基础,以后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工作的需要,再深入就行了。这样培养的学生就具有扎实的基础和宽口径的就业范围。

×.多层次的培养目标

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充分发挥学分制的优点,将以上四类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和难易程度分开。分别安排到各类必修课和选修课中,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层次的课程,达到培养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目标。

×.多方向的培养目标

第8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 创新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第9篇

关键词:知识关系;离散数学;教学;设计

离散数学是以有限或可数个元素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是以研究离散量的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1]。计算机科学领域中的离散量理论问题,需要用离散数学所涉及的概念、方法和理论做出描述和深化[2]。同时,离散数学中的理论体系结构有益于学生概括抽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归纳构造能力的提高,有益于学生严谨、完整、规范的科学态度的培养[2-3]。因此,研究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分析离散数学与计算机专业其他学科间的关系,构建适合当前计算机专业的离散数学教学内容,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中的地位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7年公布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方向)专业规范,共指定了15门核心课程,包括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学(结构)、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编译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社会与职业道德[4]。其中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涉及计算机硬件,而且和计算机软件的研究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具有鲜明的基础特点,不仅是学习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等11门课程之前的必修内容,同时以计算机导论和程序设计基础作为离散数学的先导课程。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课程的地位及其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如图1所示。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续课程用到的离散数学知识

离散数学所包括的多个数学分支,如数理逻辑、集合论、图论、自动机理论等,都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有紧密的关系。

算法与数据结构中将操作对象间的关系分为4类:集合、线性结构、树形结构、图状结构或网状结构。其中逻辑结构和基本运算操作来源于离散数学中的离散结构和算法思考。离散数学中的集合论、关系、图论和树等内容就反映了数据结构中四大结构的知识[2]。

数据库系统原理中的关系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一个由行和列组成的二维关系。在研究实体集中的域和域之间的关系、表结构的确定与设计、关系操作的数据查询和维护功能的实现、关系分解的无损连接性分析、连接依赖等问题时都用到离散数学的关系理论[5]。

编译程序一般由8个模块组成,包括词法分析程序、语法分析程序、语义分析程序、中间代码生成程序、代码优化程序、目标代码生成程序、错误检查和处理程序、各种信息表格的管理程序[6] 。离散数学里的形式语言与自动机所包含的文法、有限状态机和图灵机等知识点为编译原理的词法分析及语法分析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离散数学中数学推理和布尔代数章节中的知识就为早期的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打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7-8]。谓词逻辑演算为人工智能学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知识表示方法和推理方法。

布尔代数已成功地用于计算机的硬件分析与设计[9-10]。

哈夫曼(Huffman)压缩是一种无损压缩法。这种方法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的指令系统设计和改进内容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1]。

鉴于篇幅所限,不再一一论述,下面列表给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后续课程中所用到的主要知识点,如表1所示。

3离散数学的知识结构设计

基于离散数学在计算机专业具有基础性的地位。从离散数学后续课程所需的离散结构基础理论出发,根据前后课程的知识关系来构建离散数学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使所设计的离散数学教学内容适合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需要,能够支撑后续课程的教学且和后续课程不相互覆盖。本文设计的离散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如表2所示。

表2所设计的知识体系结构共分为5个单元,分别是集合、关系与函数,基本逻辑,布尔代数,图与树,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其中,集合、关系与函数单元包括集合、鸽笼原理、基数性和可数性、关系、函数等内容,是算法与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基本逻辑单元包括命题逻辑、谓词逻辑、假言推理、否定式推理等内容,是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数字逻辑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布尔代数单元包括格、布尔代数等内容,是计算机组成基础、计算机体系结构和人工智能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图与树单元包括无向图、有向图、树、生成树等内容,是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等课程的理论基础;形式语言与自动机单元包括文法、有限状态机和图灵机等内容,是编译原理等课程的理论基础。

该设计体现了“实用、管用、够用”、“易教易学”的原则,具有以下特点:

1)5个单元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

2) 具有针对性,能够支撑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于2007年指定的11门后续课程。

3) 符合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趋势和高等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需要。

4) 紧扣离散数学和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知识联系,实用性强。

4离散数学的实验设计

由于离散数学课程理论性强、高度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掌握。为此,在离散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实验,既对离散数学的基本理论的很好验证,也巩固了先导课程的学习内容,同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验选题既要反映理论的实质内容与思路(理论背景),又要与实际应用结合,选题不宜过多,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了如下实验内容:

实验1 集合运算;

实验2 等价关系的判定;

实验3 用warshall算法求闭包;

实验4 偏序集性质;

实验5 求解范式;

实验6 形式化证明;

实验7 哈密尔顿图与旅行商人问题;

实验8 树的遍历、求解生成树;

实验9 有限自动机的运行。

实验报告要求列出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源程序和实验结果。

对源程序的设计要做到如下两个方面的描述,其一是描述该程序具有什么功能?其二是描述程序结构,包括函数调用格式、参数含义、返回值描述、函数功能;函数之间的调用关系图、程序总体执行流程图。

对实验结果要求记录:出错次数、出错严重程度、错误的性质、解决办法。还要进行简单的实验总结:如编程时间、设计时间、上机调试时间等;遇到了哪些难题,是怎么克服的,对程序的评价?

5结语

离散数学不仅是学习计算机科学、研究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工具,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形式化表述能力工具,在现代计算机科学中,对离散数学教学内容做科学合理的设计,使离散数学更好的为计算机科学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河南科技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 王蕾,李永. 浅析离散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J]. 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18(5):63-64.

[2] 陈敏,李泽军.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1):251-252.

[3] 王玉红. 离散数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4(1):90-91.

[4]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5.

[5] Patrick O'Neil,Elizabeth O'Neil. 数据库原理、编程与性能[M]. 周傲英,俞荣华,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6-46,239-288.

[6] 蒋立源,康慕宁. 编译原理[M]. 2版. 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3-15.

[7] 谢晋. 试谈离散数学在计算机学科中的重要性[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6,22(1):90-93.

[8] 蔡自兴,徐光佑.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20.

[9] 白中英.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6-15.

第10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标准

信息产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6个基本专业和3个特设专业归入计算机类专业,使全国高校相关的专业点数达到2481个。因此,研制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于提高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制定标准的基本原则

1. 面向专业类

本科生培养正逐渐实现在拓宽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突出专业人才特色的策略。“十五”和“十一五”期间,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研制的“专业规范”基本上都是面向专业的。现在要面向专业类,最关键的是解放思想,摆脱专业约束,站在专业类的高度去审视问题,包括师资专业背景、工程背景、专业知识领域、专业特殊实验及实验平台等方面的要求。其中,最重要、最困难的是搭建恰当的专业类平台,使得各个专业可在“类”的基础上建立专业的特殊要求,并实现类和专业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地将几个专业标准“集合”起来。

专业类平台的建设以教指委制定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基础,同时参考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采用的通用标准加专业类补充标准的做法,包括《计算机类专业补充标准》。

2. 体现基本要求

如何体现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基本要求,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作为国家标准,需要体现专业类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关键词是“本科”和“基本”。通俗地说,高,不能“985、211化”;低:不能“职业化”。一是因为参与制定的主要人员多是工作在“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和一些大型企业,有着很强的“985、211”情结,再加上“国家标准”的帽子,就容易倾向于“985、211化”。二是一批新建本科专业点仍处于从职业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型的过程中,部分专业点虽然建起来了,办学条件、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很难说已经达到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标准应该能够有效地引导和促进新建本科专业点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不能将标准的内容限定得太死,要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我们的基本原则是,以“能力为要求,知识领域为建议,课程为示例”,不过多限制知识,特别是课程,给学科和专业留下充分的空间。首先给出能力培养的要求,再按照国际先进的描述体系,也就是知识领域(Knowledge Area)、知识单元(Knowledge Unit)、知识点(Topic)的架构描述计算学科核心知识体系,充分体现国际等效和我国的实际,引导人们考虑学科的本质和核心,改变人们习惯的、具有明显经验特征的、面向课程的教学计划设计与描述习惯。在这里,课程体系只作为示范性的例子。这样既规定了教学基本内容,又没把课程限制死,不仅可以使各个专业点按自己的特色设置课程,还能够较好地体现以知识为载体,能力培养为导向的教育。

第三,做到国际接轨。我国从2006年开始试点进行国际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已有计算机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类等15个专业类参与。2013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签约成员。因此,对计算机这样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础的工科类专业来说,保持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等效,就保证了国际等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最早参与这项工作的专业,我们充分地利用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

3. 保障标准相容

首先,必须考虑与教指委先前研制的专业规范的相容。我们曾研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规范和指导文件,共约180万字。它们都是标准研制的重要基础,而标准则是这些规范和指导方案的浓缩形式,是其延续,是促进其推广和实施的“力量”。依据这样的原则,保持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的相容和等效也就顺理成章了。

关于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的等效性问题,可能有人担心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比较高,一些学校可能达不到要求。实际上,过去教指委在制定这些规范和指导性文件时,就考虑到计算机类专业的基本要求,同时考虑国际接轨。可能由于历史短、条件限制等因素,目前部分高校专业点教学可能还达不到要求,但要相信这些高校能完善自己的工作,使之达标。根据调查,近年来高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和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4. 引导专业改革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力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把握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给各个办学单位适当的引导。

(1)目标制导。目标制导(OBD,OBject Directed),又称为目标导向,强调培养目标对培养计划和教学活动的有效制导作用。所谓制导,就是要根据培养目标制定“毕业要求”,再根据毕业要求的实现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开展教学活动,落实“最终能体现在全体合格毕业生身上”这一培养目标的基本属性。因此,各专业点的培养目标及其制定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必须符合所在学校的定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表达毕业生主要就业领域、竞争优势、毕业后5年左右事业发展预期;三是面向全体毕业生而不是面向优秀毕业生;四是要具体、能够分解落实,要作为教学活动的具体追求;五是要定期评价,且在评价中有行业或企业专家参与;六是要向教师、学生、社会公开。

(2)持续改进。标准引导高校建立持续改进(CQI,Continue Quality Improve)的质量保障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一是建立健全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对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编制、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等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和有效的监控,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二是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进行评价。三是建立健全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其有效运行,使质量监控与毕业生跟踪反馈结果及时有效利用,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保证人才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3)产出导向。标准推崇产出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学观念,引导教师追求教育教学活动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把课程评价的标准从原来的“教了什么”,提升到“学生学会了什么,会做什么”。强化毕业要求支持培养目标实现的意识,要求课程教学到考核都能够保障培养要求相关条款的有效达成,保证培养方案制定科学、实施有效。建立与毕业要求相适应的各项教学活动效果评价体系,而且这些评价体系要实用,最终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4)从面向学科走向面向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入学率的提高只是表象,教育教学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变革。在精英教育阶段,高校浓厚的学科情结体现在本科生培养方案面向学科制定。在大众化教育阶段,人才培养需要更多地考虑社会需求。目前,一些高校仍然面向学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工作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导致了毕业生不能顺利就业的尴尬局面。为此,标准强调了面向社会需求的基本要求。

(5)能力导向。标准倡导能力导向(CCD,Capability Cultivation Directed)的教育,强调知识为载体、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观念。知识的快速增长和变化、未来实际问题的求解,都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地、灵活地、探索性地运用知识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是能力,包括学习新知识、创新性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标准在毕业要求、知识领域选择上,把能力培养作为基本要求,引导高校把知识性教育变成能力导向的教育。根据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了解基础理论课程的作用,善于动脑、动手。标准强调重视思想和方法的学习,避免基于特定平台开设核心课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对能力的具体解读,标准参考了教指委前期研制出版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

二、标准的主要内容

1. 专业类描述

标准对专业类的描述,旨在引导各个专业点的举办者从认识专业开始,踏上面向社会需求办专业、理性办专业之路,探索如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而不是将学生限制在一个相对狭窄的专业内。

为此,标准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涵盖了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标准在明确计算学科根本问题的同时,分别指出了各部分的核心问题,学科呈现的抽象、理论、设计3个形态,以及丰富的学科方法学内容(支持专业能力培养)等,为人才分类培养和能力导向教育提供引导。

关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地位,标准指出: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计算已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计算思维已成为现代人类重要思维方式之一等;关于计算机类专业的作用,标准指出: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关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指出:本专业类人才培养呈现出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趋势,获得了社会的高度认可,是一个供需两旺的专业类。不同类型人才培养应面向不同问题空间,需要强调不同的教育策略,同时体现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消除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趋同、课程体系同质化的现象。

2. 培养目标

在标准研制过程中,我们对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这样考虑的:面向专业类;面向研究、工程、技术、应用需求的各类人才;强调最基本的要求;描述要简洁明了。

标准关于专业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达,除了明确要求遵守法律法规、强化社会和环境意识、强调团队合作能力、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等外,还要求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具有包括计算思维在内的科学思维能力,运用数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计算解决方案,实现基于计算原理的系统,在相关领域具有就业竞争力。

3. 业务方面的毕业要求

标准关于大学生的毕业要求是全面的,其中关于业务方面的要求有4条:

(1)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特别是离散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

(2)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经历系统的专业实践,理解计算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建立数字化、算法、模块化与层次化等核心专业意识。

(3)掌握计算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烈的工程意识,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对结果进行分析的能力。

(4)了解计算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有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初步能力。

4.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标准要求教师具有计算机类相关专业学习经历,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承担的授课任务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课程相应的工程背景;承担过工程性项目的教师需占有相当比例,并具有与企业共同工作的经历。

全职教师必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具有与承担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能力,掌握所授课程的内容并能按照毕业要求、培养目标实施教学;参与学生指导,结合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5. 知识体系与课程

标准定义计算机类专业知识体系与课程的基本策略是:能力是要求,知识领域是建议,课程是示例。

一是构建专业类平台。除了社会、经济、法

律、数学和自然科学类教育外,标准把学科基础知识作为专业类知识体系的必修内容,覆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等知识领域,包括核心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相关的基本技术和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在软硬件设计能力、计算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给出专业特殊要求的必修内容。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包含数字电路、计算机系统结构、算法、软件工程、程序设计语言、智能系统、系统基础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用于计算学科研究以及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能力;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包含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过程与管理等知识领域的基本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将基本原理与技术用于对复杂软件系统进行分析、设计、验证、确认、实现、应用和维护,以及软件系统开发管理等能力。

6. 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第11篇

一、各招生学校的招生计划及投档分数线:

招生单位

专业代码及名称

招生计划

投档分数线

上线人数

海南师范大学

0101旅游管理

50

186

51

海南医学院

0201临床医学

60

194

62

0202药学

20

101

20

0203医学检验

10

170

10

0204护理学

10

166

10

0205医学影像学

10

166

11

0206针灸推拿学

10

179

10

0207口腔医学

10

166

10

琼州学院

0301旅游管理

50

156

52

030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50

110

50

0303英语

50

206

50

海口经济学院

04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00

90

22

0402国际经济与贸易

100

90

22

0403旅游管理

100

90

26

三亚学院

0501工程管理

70

90

8

0502会计学

70

90

44

0503旅游管理

70

90

24

二、投档比例:按专业招生计划数的1:1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给学校提供考生的电子档案,若出现最低分有相同分数的考生,则一并投档。

三、学校审查所投档考生的档案,从高分到低分确定预录取名单,并给考生填发预录取通知书。考生可在5月中旬向报考院校查询本人的预录取信息。

四、被预录取考生须在2013年7月中旬(具体时间以学校通知为准),持预录取通知书、本人的居民身份证、专科(高职)毕业证书、全国或海南省计算机一级(含)以上合格证书、专科(高职)学籍档案等材料到预录取学校报到,办理录取确认手续,逾期不办理录取确认手续者,视为自动放弃录取资格。对不符合录取条件或报到材料不齐的考生,取消其录取资格。

五、调剂:原报考海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琼州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且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不被原报志愿院校录取的考生,可调剂补报海口经济学院或三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原报考琼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且分数在90分(含90分)以上不被原报志愿院校录取的考生,可调剂补报海口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意补报调剂志愿的考生于5月7日-8日登录我局网站的“专科(高职)升本科调剂志愿系统”填报调剂志愿,逾期不补报志愿的视为自行放弃。我局将根据调剂志愿结果及剩余计划数,按专业从高分到低分给学校提供考生的电子档案。

六、各招生学校的联系人及联系电话:

海南师范大学招生办 韩老师:65888710

海南医学院招生办 黄老师:66893751

琼州学院招生就业处 周老师:88651896

海口经济学院招生办 陈老师:65733707

三亚学院招生办 方老师:88386666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性质,实践教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对专业教学质量影响极大。但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条件的不断提升,我国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重视程度不够,学生上机实践机会很少

很多学校认为大学主要是学习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应在工作中培养和积累,因此在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环节占了非常大的比例,而实践环节占的比例非常小,这直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重视实践。在有些学校,资金短缺、师资力量不足以及观念跟不上等方面的原因,因此在教学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

1.2 实践教学师资不足

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由于对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忽略了对实践教师队伍的培养,因此这样的教师相对不足,这也是导致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1.3 实践考核方法不合理或没有实践考核

实践考核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但如何选择实践教学考核方法、手段,如何确定实践考核指标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由于部分学校实践课时少,实践教学不单独考核。有的由于学校实践考核方法、手段缺乏,往往流于形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部分学生的实践课程没有认真做,从而不能达到教学目标。

1.4 开放程度不够,实验室利用率低

实验室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实验室除满足实验课以及课程设计等课内实验外,实验室在课外应该对外开放,以满足学生的课外学习要求。但由于管理不完善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多数学校实验室的开放率低,实验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2、实践教学内容改革

2.1 树立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理念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发展,大众化教育的产品不再是社会的精英,而是社会的合格劳动者。然而多数高校教师和部分高校学生并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学习成绩轻动手能力的惯性思维。因此,我们更应该树立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理念,培养合格的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级应用性人才。

2.2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以培养“专才”为目标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遵循系统性和系列性。系统性原则要求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把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子系统来研究,经过四年的学习,使学生具有系统、全面、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系列性要求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培养,进行不断线的连贯性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这一方面具有较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特别对于应用性本科专业来说,实践教学体系应该以培养“专才”为目标。

2.2.2加大设计性实验在实践教学中的比重

目前,大部分院校开展的主要实践教学活动有验证性、综合性与设计性三大类。验证性实践教学注重理论

知识的检验和证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去实践。综合性实验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是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综合性实验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仍处于被动地学习状态,主要是通过已安排好的综合性实验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计性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而教师只是起指导和启发的作用。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其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2.3注重课内课外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活动从形式上可分为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践包括相关课程的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是每个学生必须完成的实践活动。课外实践包括大学生创新课题、各类竞赛及课外科技小组活动等。课内实践是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课外实践涵盖了学生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品格锻炼各个方面,更能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作为应用性本科院校,除搞好课内实践以外,还应该丰富课外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2.4引入“Learning by Doing”教学模式

“Learningby Doing”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率先提出的一种旨在强化工程学科学生全面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教学模式。“Learning by Doing”就是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手体验,通过自己对知识的获取、归纳与总结,以达到“学”的目的。

2.2.5改变考核方式,严把考核关

实践环节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考核。可独立于理论课进行单独考核。为了客观公正,可以采用一种综合的实践成绩评定方法。在综合的实验成绩评定方法中,根据以下三个指标给以综合评价,并根据指标的重要性赋予不同的权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效果的好坏关键在教师。实施新的教学方案,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努力提高职称和学历结构;第二、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建立青年教师个人提高计划制度,建立科研项目向青年教师倾斜的制度,坚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要通过各种努力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第三、建立专业学科带头人,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

4、结语

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应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加大实验室的开放管理,积极培养教师成为“双能”型人才,积极引导教师多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为培养高水平应用性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段善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福建电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