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法规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法规

时间:2023-09-20 16:5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法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法规

第1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 跨国投资项目协同管理 多元适应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上各大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国的市场,国际建设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这些项目大多要通过国际招标、采购、咨询等方式运作。由于管理理念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这些国际项目的管理在中国运行时往往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使涉外项目能够适应中国项目管理模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建设工程项目协同管理的理论与作用

所谓协同,是指通过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与个体,使之协同一致地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协同的内容可包括人与人之间、不同组织之间、不同部门之间、不同应用环境之间、人与机器之间、科技与传统之间等全方位的要素。协同管理指对组织中的“人、事件、资源”等要素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管理,以达到绩效最优的目的。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在限定的资源条件下,以尽快的进度、尽可能低的费用圆满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对各种资源的掌控、协调和优化,这正是项目协同所要解决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协同的本质就是打破资源之间的壁垒和边界,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程度的开发、利用,使它们围绕共同的目标进行运作,并充分达成目标的一致。如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协同管理指整个建筑施工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要担负起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业务协同和资源协同的重任。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主体是多方面的,在建设工程项目发展的整个周期中,除业主为项目的顺利开展而实施的项目管理以外,还包括设计单位、监理公司、从事工程建设的施工单位和材料设备供应方面的项目管理。因此,协同管理的理念在建设工程的运作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本身的价值;其次是对各种业务的整合,以使业务能够协调和平滑运作;再次是对各种资源的调配和优化,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使这些资源能够突破各种壁垒和障碍,最终实现高效和通畅的运转。

二、跨国投资建设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

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更多的商机。跨国经营的企业数量日益增加,跨国经营的规模也在逐渐加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们与国际间的交流愈来愈多,外商在华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也愈来愈多,这就要求我们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与时俱进,既符合国情,又接轨国际。

目前,我国境内的跨国投资项目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外商在国内投资并且由国内建设承包商承包的工程;二是指外商在国内投资但由国外的建设承包或建设咨询管理公司在国外承接,再发包给国内建设承包商的工程。这两类工程由于外商投资方在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参与,使得工程项目管理具有鲜明的国际特色。具体可概括以下几点:

(一)具有完备的合约体系和法律规制

国际建设工程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会签署和执行多种多样的合约,合约内容的完整性和执行过程的严肃性是国际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大部分国际建设项目的投资方来自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建设项目管理起步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合约体系。目前国际市场上,最通用的合约体系是基于英美法系的合约。它们由于历史悠久、体系完善,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在法规方面,比如美国,具有一套完整的项目管理法律制度,而且制度的内容非常详尽,不仅具有约束管制项目建设过程本身的法律,而且包含制止贪赃枉法的配套法律。

(二)具有详尽的过程管理和控制体系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投资总额大,建设周期长,建设环境复杂,需要控制体系、控制理论和控制方法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目前,国际工程在项目控制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完备的体系,使项目管理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能够根据项目的生命周期特征,把项目分成设立和计划、组织和交流、采购和合同、设计、费用、时间、质量、风险、价值、进度等十个管理流程,并把每个流程设计成若干个子流程,针对每个子流程制定实施和控制步骤,预先制定方案,使管理工作能够量化到指标。

(三)具有成熟的管理模式和运作机制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项目管理模式分为项目管理服务模式、项目承包服务模式和其他项目管理模式三类。在国际工程中,一般根据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施工阶段的实际,由专业的工程管理咨询公司将项目评估和分析后提供的项目建议书给业主投资方,再由项目业主综合衡量工程建设项目各方面的因素后决定具体选用哪种项目管理模式。

(四)具有严格的方案审计和效益评价

国际工程一般比较重视对项目管理方案的审计和评价,包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每个管理环节和步骤进行审计,内容通常有:项目经理回顾和审计、公司回顾和审计、外部独立人的回顾和审计。这种评审主要是考核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计划实施的效率性,并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通过这样的评审来保证项目在可控制的目标下运行。

(五)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多元互动

任何项目都是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建设的,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政府、投资人、建设人及社会大众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国际工程非常重视交流管理。项目管理过程中通常把交流分为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内部交流指项目管理团队、项目合同人、业主之间以及他们自己内部的交流;外部交流指项目方和政府、行业、项目未来的消费者及社会的交流。项目管理公司针对每个交流环节制定交流方案,设立交流的控制流程,并进行信息传递和存储,使这些方案都能符合项目建设的总体要求。

三、我国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起步较晚,加上国际项目管理的封闭隔离,导致国内企业不熟悉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则及市场趋向,不能真正参与国际竞争;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很多建设企业没有按照国际惯例的标准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令我国的项目管理与国际项目管理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或差距。

(一)缺乏接轨国际的工程项目规制体系

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起步较晚,建设工程市场的法律制度还很不健全和完善,没有一套较完整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法规及合约体系。在规范监控制度方面,缺乏对建设单位约束的法律法规;在技术规则方面,缺少比较明确的技术规程,加之没有完善制度制约,致使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管理效率低下。

(二)缺乏接轨国际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我国固有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与国际工程管理在质量体系、质量标准、工作程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大部分国际工程无论在投资主体上,还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管理要素更加复杂多样,虽然国内公司在跨国投资项目上也借鉴了很多国际工程的管理经验,参考了很多FIDIC条款内容,但仍然不能满足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

(三)缺乏接轨国际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

目前,国内建设工程企业普遍对过程控制缺乏足够的重视,大部分企业内部没有完整的控制体系。控制的理论和方法比较单一,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大多仅局限于检查,而且一般是在事后控制。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不进行统计分析和量化计算,只是作出定性判断,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缺乏接轨国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团队

在我国原有的项目组织和管理中,施工人员是被动的劳动者和被管理者,其任务是完成职责内的工作,并只对个人工作负责;而国际工程实行的是企业和社会动态资源优化配置的项目管理方式,对每个工程项目都调配最有效的资源组成项目组,将项目与项目组结合起来,工作人员既是劳动者又是管理者,对工程项目整体质量与效益负责。目前国内不仅缺乏这种高效的管理理念,更缺乏能够熟练运用这种管理理念项目管理人员以及适应这种管理模式的施工团队。

(五)缺乏接轨国际的工程设计评价标准

由于每个国家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的差异,加之由于工程材料质量上的差异和施工方式的不同,以及施工水平的高低等因素,造成设计标准规范的差异,几乎导致每个跨国投资项目的设计文件拿到国内审批,都会在设计方案、施工方案、验收程序等多方面与国内有关规定和做法产生矛盾,造成不必要的资源和时间上的浪费。

四、跨国建设投资项目与国内企业协同管理的多元适应

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经历了较长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做法和模式,它对我国建设工程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跨国投资项目工程公司一般综合实力雄厚,大多以项目总承包的角色进入中国工程项目市场,而国内大多数工程公司只作为合作方的角色出现。这种合作要求我国的建设工程企业在项目管理上必须与国外工程公司进行主动合作。这种合作对于能否进一步提升我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开拓与国际工程公司更广泛的合作领域、更好的合作前景、更长期的合作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根据我国建设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构建适应跨国投资项目良性运作的协同管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制定接轨国际工程的合约体系

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活动中,合约是提供“游戏”开展方法与规则的准绳,系统、完善、有国际公认性和通用性的合约体系十分必要。随着我国《建筑法》等法规的出台,我国有关建筑市场、国际工程、涉外工程的建设行为均已走向了法制化的道路。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有待完善之处,这些缺陷很容易导致跨国投资项目在协作管理过程中出现矛盾。因此,可根据和参照国际工程管理的合约,比如,参照国际FIDIC条款内容,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和完善国内与国际接轨的项目管理法规、标准,以及符合国际通用条款的合约体系。

(二)构筑适合涉外项目的管理模式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重点是中方与外方的协同,核心是选择何种管理模式。不同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本质是不同的。实践证明,没有绝对最优的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只有最适合的。因此,我国建设工程市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遵循“适应国际市场变化、适合企业自身发展、运行高效”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适应的项目管理模式,从而把中外合作双方的责权利科学地、切实地落到实处。

(三)健全适用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

科学、系统的施工进度计划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推进和按期投产,这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因此,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一般都有一整套规范的质量控制程序。依据这套程序,项目在立项、审批、采购、招投标和施工阶段都编制有详尽的计划进度。跨国投资项目涉及到的国内企业应该积极适应这一要求,引进或编制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又和国际工程管理程序接轨的质量控制程序,这不仅有利于对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也有利于国内施工企业的质量控制程序与国际接轨,更有利于中国施工企业向国外建设领域发展。

(四)组建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

一个熟悉国际工程管理流程的、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团队,是跨国投资项目管理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国内企业整体绩效最优的核心和关键。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跨国投资项目管理既需要一个高瞻远瞩的决策团队,又需要一个精干、高效、懂技术的项目管理团队,更需要一个熟悉国际项目管理案例、善管理的专家型职能管理团队。因此,项目部组建要遵循精干高效、结构合理的原则,实行派遣与聘用相结合的机制,根据项目大小和管理人员性格、特长、管理技能等因素合理组合,建立人才选拔机制,以确保项目团队整体合力的有效发挥。

(五)培育适应涉外项目管理的文化

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精神力量,与企业的竞争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融为一体,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增长的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要素。涉外项目管理思路灵活、精细,如不能与本企业文化相融合、相贯通,很难得到有效实施。因此,必须努力培育一种积极进取、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宁静和谐的企业文化,这也是涉外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余建.国内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第2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不管国民经济如何发展,工程项目建设必然会保持其主导地位,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近年来,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项目越来越普遍,建设内容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人们对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从建设工程项目概念入手,就项目管理的方法论做了简单的研究,仅供同行参考。

一、工程项目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

1、工程管理项目内部控制薄弱

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中,很多企业喜欢经验丰富的管理者。丰富的经验管理对工程项目的控制的确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处理现场管理方面具有不可以替代的作用。但工程管理经验其有很大的主观性,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和培训,缺少一套合理、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少从事工程行业控制的人员,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还不能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和量化统计的方法进行定量分析,这也是不能单方面凭借经验来判断关键环节。而且在工程管理过程中,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管理新形势下的工程项目往往带来偏差,给下一步的工程管理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

2、相关的工程管理法规和制度不完善

相关工程管理的法规和制度的不完善是严重制约着工程管理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国家工程项目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完善,规范比较笼统。由于种种原因,很多企业在制定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时,往往将制度挂在墙上,而缺乏制度的执行力。所以,一旦发生管理事故问题,“极易出现范围不清晰,责任不明确。即使有法规制约,相关管理部门不对企业管理计划做详细的审核,常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一些虚假的招投标流程和人情工程,依然存在。”

3、竞争中过分重视价格的作用

在目前国内的工程项目管理市场中,由于业主处于主导地位,导致建筑企业“僧多粥少”,这就决定了现在的市场是买方市场。因此众多的项目管理公司为了能够承揽到项目,不得不纷纷采取了降低价格的措施。而业主在选择单位时,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大部分都倾向于选择报价最低的单位,而对项目管理单位提供的服务质量则考虑的不多,这种现状非常不利于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单位的健康发展。在国外,业主选择咨询单位时考虑的首先是质量,其次是价格。为了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公司的健康发展,应积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防止各项目管理公司为争夺项目而互相压价的现象成为恶性循环。

4、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信息化技术应用还不够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尤其是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项目管理公司面临的是世界范围内竞争的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管理公司要想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取胜,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企业资源利用,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缩短生产和采购周期,严格控制成本、质量,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经济效益。在这一方面,最有效的措施就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及时收集有关项目的信息和资料,积极实施公司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给公司带来更多的收益。其中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客户,而且能使企业对市场的变化更加敏感。与此同时,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信息系统为员工提供各种自助服务,以及协同工作环境,从而大大改进工作效率。最后,信息化还能为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并保证双方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二、工程项目管理改进的措施

1、更新房建工程项目管理理念

更新项目管理理念就是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使管理信息化数字化。这就意味着老一套的烂笔头功夫要被数字化取代,同时这一更换要求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具有全面的操作能力,不仅是对工程项目的熟悉还要对数字化信息化的管理体系通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脑软件系统也根据建筑行业的需求设计了相关的使用软件,方便操作,使管理更加清晰透明有条理。

为了促进信息技术系统的有效应用,在项目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上述情况的影响,在工作流程建立和数据中心的再造过程中各部门要打破单一的区域性,科学的将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协调项目部与各相关者之间的利益与工作关系。构建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筑行业需要进行的工作包括:引进新的项目管理理论,根据实践进行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与思想的研究创新;进行具有工程项目管理与软件开发双重技能人才的培养;借鉴国际上知名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应用模式;积极开展IT工程的治理工作,并健全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责任体制,运用IT管理技术以规避信息化应用风险。

2、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制度

但是法律、法规对行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约束性。但由于我国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发展十分迅速,有些管理法规已经不太符合市场行情,以至于减弱了相应法律、法规的有效性。一项能有效约束行业市场的法律法规最好能组织高校的法律人才和行业龙头企业,参考国外行业法规、调查国内市场情形、经过详细论证,出台工程项目管理行业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确保工程项目建设、工程项目阶段管理过程。同时,建立奖惩分明、细致缜密的行业规范体系,同时,从严从重惩处不遵守法律规范的单位和企业,尽快扭转工程项目管理行业我行我素的被动局面。

3、施工与设计有机结合

设计与施工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又是两个不可分割,紧密衔接的环节,特别是大型复杂的高层建筑的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的确定,需要经过多方面的研究论证工作。设计单位对大型高层建设的设计,无论它多么完善,如果从施工角度上审视,都有这样或那样不足的地方,需要补充和修订。如在装修阶段实行“样板”带路,根据现场效果进行设计调整;又如外装修时,单从设计效果图式与模型来看往往与实际效果有很大出入,一方面效果图有夸大、渲染的作用,另一方面楼盘由于所处的周边环境不同,其产生的立面效果也有所差异。因此,必须在施工过程中加以修正。对设计的深化是项目经理把工程建设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进行总体策划、综合管理与实施的一个重要内容。

4、增强创新精神促进管理工作的实施

当前的项目管理中已经建立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制,但是就责任制应用中的问题还是需要进一步进行调整。不断精干主体,并且不断明确生产过程,减少管理层次,将金字塔式的管理改进为扁平式管理。建立完善的竞争机制,建立激励、约束、监管机制于一体的管理系列制度。建立竞争机制要在机制中配置“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应用;不断在企业内部培养创新型人才,并开展成员激励机制,保持机构的旺盛活力;建立管理约束机制,需要企业制订管理规章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奖惩机制,督促工作人员参照技术标准进行流程化施工作业,进而提高工程质量并且做到文明施工。

结束语

项目管理在房建工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建筑行业的项目管理工作还相对的较为薄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不断的努力完善。相信通过各个部门和管理人员的全方面努力,项目管理工作对房建工程的影响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邹亚萍.浅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

第3篇

关键词:法律 法规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活动日益增多,建设活动的法制要求也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我国已制定了一系列建筑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围绕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因为这些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全体公民切身利益。如建筑业的根本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等法律,相关的部门规章有《建筑工程施工发包与承包计价管理办法》等等。

然而建筑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在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更要注入更多的法律理念,依法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已成为建筑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严格市场准入资格,搞好工程项目管理

建设工程的项目管理是自建设工程项目策划开始至项目投入生产或交付使用完成,通过项目控制,以使项目的质量、造价、进度、安全等各目标得以实现的专业化活动。要做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就必须及时关注我国建设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的变化,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实际工作中用相关法律、法规来指导我们的实践。

工程建设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活动,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直接关系到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安全,责任极为重大。由于建设工程技术要求比较复杂,建设工程施工活动的专业性、技术性极强,其从业单位所具备条件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因此必须对从事建筑业活动的单位及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严格的管理,从事建设活动的单位必须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而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也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近年来,由于市场的不规范,建筑领域里的质量、安全等都存在着严重问题,工程款拖欠现象也十分普遍。无序的挂靠,转包及分包也存在着好多不合法的现象。这些无疑都需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解决。

1、关于总包:总承包通常分工程总承包和施工总承包两大类,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主要是施工总承包。施工总承包单位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条件,在其业务范围内承揽工程。《建筑法》明确规定了三项禁止:1 禁止无资质承揽工程、2 禁止越级承揽工程、3禁止租借资质承揽工程。在我们的实际中这三种情况都时有发生,尤其是后两种。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使得正常的施工生产的质量、造价、进度、安全等合同要素无法得到保证,增大了发包方的合同风险。因此要依法对总包方进行管理,杜绝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发生。

2、关于分包:为了适应发展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总包方通常会采用分包的方式来转移风险,更多的依赖外部资源,因此,对分包单位的管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法律规定分包的五个合法条件为:1 总承包合同必须有效 2 分包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 3 分包必须基于合同约定和发包人许可 4 主体结构必须由总包完成5 分包只能进行一次,不得层层分包。目前分包市场还不十分完善,专业分包过细过多将会导致众多交叉施工,会带来许多的管理问题,甚至引起纠纷,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给项目管理带来的影响。如果在分包管理上任总包方违法分包,那么最终的质量、造价、进度、安全及农民工的工资等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要依法管理总包方的分包行为,禁止不合法的分包行为发生。

3、关于人员资格:《建筑法》规定,从事建筑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并在执业资格证书许可的范围内从事建筑活动。目前不论是项目经理(建造师)还是技术人员,不论安全管理人员、还是特种作业人员,都存在着严重的挂证、假证等现象。如有一次去施工现场检查,监理人员居然不知道工程中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多少。这些人员不具备相应资格,在管理和施工中就可能不懂得如何去正确的去工作,就必然会出现质量和安全问题,出现了返工等可以弥补的问题只是影响造价和进度目标的实现,如果出现重大的质量、安全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则是极大的犯罪。所以,依法严格把好从业人员的资格关,是顺利达到预期目标最基本的要求。

二、严把建设工程合同签订关,搞好合同管理

工程项目的管理过程中的一条主线其实就是合同的管理。项目的论证、设计、施工、保修、运行等阶段,都依靠合同把各参与方有序的连结起来。要管理好合同,就需要我们正确的解读我国现行的与工程建设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

合同管理包括勘察、设计合同管理、总承包合同管理、建设监理合同管理、材料、设备采购合同管理、造价咨询合同管理、招标合同管理和施工合同管理等内容,而工程项目管理的核心是施工合同管理。

为进一步贯彻《建筑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施工合同订立和履行行为,保护发包人和承包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在总结我省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1999--020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编制与计价规程》情况的基础上,我省组织制定了《河北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并于2008年4月1日起实施,该合同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

当合同中出现相互矛盾时,除专用条款另有约定外,组成合同文件的解释顺序为1、协议书2、中标通知书3、承包人的中标通知书4、专用条款5、通用条款6、标准、规范及有关技术文件7、图纸8、招标文件。按照这种解释顺序,不论是施工总承包合同、还是分包合同,除了明确其中的“通用条款”外,更应当重视“专用条款”中的某些自主填写的内容,这往往是合同的关键内容,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实际工作中,常有因合同签订不严密而导致的纠纷。如合同中易引起争议的承包范围不清的问题、合同价款调整方法问题等。合同中承包范围一般填写:图纸、清单包含的全部工作内容或土建、水暖、电或包工包料。这样填写其实都不够准确,应当尽量的写详细。比如:电梯、门窗、幕墙等专业工程是否包含在承包范围内,其价款是否含在总价中;还有目前我市的电力部门统一标准(90元/m 2)的表前的投资和施工,是否包含在施工总承包合同中等。如果出现承包范围填写不清、价款调整方法约定不明确等情况,就容易引起争议,并且争议的数额往往巨大,难以协商达成一致,最终导致走上仲裁或诉讼解决的道路。其他的如采购、订货等合同也尽量避免合同签订不细致而带来的干扰,尽量把双方的责权利表达清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合同纠纷。

三、共同努力,打造诚信建筑

第4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我国建筑业的事故发生率仅次于矿山行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已经严重阻碍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了有效遏制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施工企业要全面贯彻国家、 行业和地方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升全体员工的安全法律意识,使其明白“安全才能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道理,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提高工程的投资效益。基于对安全的认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 全面贯彻安全生产法律法制

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法律法制,全面贯彻《建筑法》、《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已有法律法规,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以法制的权威来规范建筑市场。通过教育逐步强化安全生产管理意识,激发安全责任感,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明确安全责任,严格政府安全监察,加强保护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约束不重视安全生产的行为,惩办忽视安全生产,导致安全事故的失职人员。

二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要搞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施工企业必须设定包括为制定、实施、审核和确保“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安全管理目标所需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程序、过程和资源,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应体现高效精干,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法律意识又有丰富的现场实际经验,有较强的责任心。项目经理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能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全面负责项目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亲自抓安全生产工作。项目安全生产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安全生产工作管理监督和落实,配备专职安全员,承担日常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同时,还要把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列为干部考核、职工奖惩、评比竞赛、经济承包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促进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

三 严格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建筑施工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制定要符合国家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内容要齐全、针对性强,体现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指导企业一线安全生产的实施,有利于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能让全体人员体会并理解透彻,最终实现杜绝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1.安全生产责任制

施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奖惩制度、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专职管理人员,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建筑企业最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是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的具体体现。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规定了企业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在安全生产方面应做的工作及应负的责任。施工企业要坚持全员管理、全过程管理、全方位管理,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2.安全教育制度

安全教育是预防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措施,而且应该具有计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生产知识,有效地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减少人为失误。要适时、适地,内容合理,方式多样,形成制度,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谨,讲求实效。安全教育一般包括对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安全教育,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管理人员重在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安全意识。对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安全技术、操作技能和预防事故的实际能力的教育培训。对企业全体员工应建立企业、项目、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必须坚持不懈、经常不断地进行经常性安全教育和培训,通过采取多种多样形式的安全教育活动,激发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热情,促使员工重视和真正实现安全生产。

3.安全检查制度

安全检查是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落实整改措施、改善劳动条件及提高员工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安全检查能发现企业及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以便有计划地采取措施,保证安全生产。各级安全生产组织必须配置较强的力量,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各方位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特别是要深入生产现场,主要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条件、生产设备及相应的安全卫生设施和员工的操作行为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进行检查,决不能敷衍走过场。通过查制度、查思想、查管理、查现场、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使安全管理自始自终贯穿在整个施工过程中。

4.安全监察制度

安全监察制度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部门,代表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实施职业安全监察,以政府的名义运用国家权力对生产单位在履行职业安全卫生职责和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和惩戒制度。执法监督管理机构要强化法律观念,转变思想,改革细化安全管理监督程序,全面落实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安全监督检查,加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力度,督促施工企业落实各项安全法规、治理事故隐患、降低伤亡事故,重视安全生产。另外,安全监督人员必须不断地学习,丰富自身的安全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总之,建设工程的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工程项目的安全管理人员,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条例,要认真落实企业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只有始终不渝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不断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安全生产,积极探索,加强管理、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安全生产正常进行,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标杆管理 项目管理 控制

1.引言

标杆管理是一种通过将本企业生产管理活动与企业内最佳部门生产管理活动,与竞争对手和行业内外一流企业生产管理活动进行对照分析,发现自身生产管理上存在不足并把企业内外部最佳管理方法做为模仿和追求对象,应用于自身并对自身进行优化改造一种管理方法.

2.标杆管理实施步骤

标杆管理规划实施具有套逻辑严密实施步骤,按照标杆管理实施流程,结合高速公路建设具体特点和要求逐步融入质量管理过程中.施工企业按照操作规程,坚持系统优化思想,着眼于总体质量最优,科学制定实施方案,通过持续学习和改进,进行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层面标杆管理达到提高公路建设质量目的。

2.1公路施工管理中标杆程序

2.1.1确认标杆管理目标

实施中坚持系统优化思想,不是追求局部优化而是要着眼于总体质量最优。施工质量目标制定根据企业和项目质量目标及控制中没有解决问题,没有施工经验新产品及用户意见和特殊要求等综合确定.受工程成本、施工工期制约,不可能每个环节、每个分项都达到最优.因此在订立标杆目标时应抓住质量管理运行机制和总质量目标。

2.1.2确定比较目标

标杆管理法是一种有目标学习过程.树立本企业要瞄准“杆”最为关键,借鉴先进运行模式和理念再进行本土化改造,创造出适合自己全新最佳组织运行模式.标杆管理也是一种直接、中断式渐进管理方法,思想是企业业务、流程、环节都可以解剖、分解和细化.企业可以寻找整体最佳实践也可以发掘优秀“片断”进行标杆比较,由于现实中不同企业各有长短,使企业比较视野更开阔,标杆管理具有渐进性,企业可从初级到高级分阶段确立标杆,循序渐进改善管理。

2.2公路施工管理中内部标杆瞄准

标杆管理从企业内部开始,不同项目部在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最终经营指标实现情况差距实质上是项目部管理能力差距.通过内部标杆瞄准将先进项目部经营管理指标收集起来,对实现其经营指标管理手段和措施进行分析、论证、推广,能够帮助企业各下属业务单位尽快达到一个均衡水平,大幅度提升企业总体盈利水平。

2.3公路施工管理中外部标杆瞄准

标杆管理在我国应用不广泛,在公路建设领域标杆管理开展较少,没有标杆管理实际操作经验.由于高速公路工程项目施工涉及面非常广,是一个极其复杂过程,影响工程质量因素较多,是不可控因素多,容易产生质量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最好学习目标就是相同或相似行业内优秀施工组织。

在公路施工企业进行标杆瞄准时可以将搜索目标主要集中在公路、房建、水利水电等领域优秀企业.在进一步选择具体瞄准对象时设定一些选择指标,双方在目标程序上有足够相似性,才能够从中获得信息.通过筛选拟定作为学习对象组织,进一步接触了解对方标杆合作诚意和信息资料可信度,判断确定适合自己组织标杆瞄准对象。

3.标杆管理在公路建设中应用分析

3.1环境保护上标杆管理

建设理念转变使目前公路建设面临许多新技术问题,公路建设与环境景观协调问题突出.需要在公路建设时有效保护好已有环境,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破坏降低到最小的限度;另一方面需要发掘创造,最大程度地实现环境恢复.要求结合公路特点,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技术进行研究满足工程建设需要.方案优化如下:

取土场,原有旧路建设时没有考虑环保景观方面问题,只考虑施工方便就近取土,路旁山坡可视面形成取土坑破坏自然景观.考虑取、弃土场问题,取土场选在不破坏自然景观且行驶时视线不可见.清表弃土回填原有和现有取土场并种草恢复原来自然景观;排水沟,将原设计浆砌片石排水沟防护,优化为L型浅碟边沟,且边沟、边坡种草防护;路基高度,将原设计路基平均高度,在1.5米以上方案优化为路基填高在80厘米左右,既节约投资又增加行车安全感,将路基边坡从1:1.5优化为1:3且边坡人工种草;挖方段处理,将沿线所有挖方段优化为放缓挖方边坡,坡率为1:1.5调整为1:3-l:5,在平缓挖方边坡上覆盖清表土,采取人工种草绿化方法使全线挖方段落看不到施工破土痕迹。

3.2开展质量管理,设置流动红旗

根据对国内处公路项目管理先进经验和成功管理办法考察学习,制定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投资控制、合同管理、文明施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廉政建设等各项综台考核目标.将各目标进行量化,开展质量和安全管理年活动,设置流动红旗,实行标杆化管理.工作程序如下:

确定标杆管理目标,根据制定质量和安全管理年活动方案,确定项目管理目标.设置流动红旗;施工企业标杆选定,施工企业根据业主设定管理目标,结台自身施工能力和管理水平,制定施工企业在本合同段管理目标.加强组织管理,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创综台评比第一,争夺流动红旗;管理目标考核评定,对各项管理目标进行分组核查,根据分组核查情况汇总.综合评定活动第一名,颁发流动红旗,设立标企业;分析差距查找原因,在评比活动中没有得到流动红旗施工企业,分析企业自身项目管理与标杆企业差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寻找差距原园;确定绩效目标制定实施行动方案,施工企业在分析差距,寻找原因后确定企业自己绩效目标,制定各项考核指标行动方案争夺下次评比流动红旗,通过学习模仿,改进事例使自身项目组织在该领域达到领先水平;总结评比,对质量安全年活动进行逐月考评,施工单位各项管理水平不断地改善自我、超越自我,红旗在不断流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4.标杆管理中施工质量控制因素分析

影响质量控制因素主要有“人、材料、机械、方法和环境”等五方面.对这五方面因素严格控制是保证工程质量关键。

4.1人控制

人是直接参与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控制对象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动力要充分调动人积极性,发挥人主导作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劳动教育、职业健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以外根据工程特点确保质量出发,在人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为、错误行为等方面来控制人使用.

4.2材料控制

材料控制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的控制.材料是工程施工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基础,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工程质量不可能符合标准.加强材料质量控制是提高工程质量重要保证。

4.3机械控制

施工阶段考虑施工现场条件、构造物结构形式、施工工艺方法,经济合理地选择机械设备和工具.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好机械设备要求项目建设中要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使用状态。

4.4方法控制

包含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控制,施工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质量控制能否顺利实现.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施工方案考虑不周而拖延进度,影响质量,增加投资.

4.5环境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环境因素较多,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劳动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特点,如气象条件就变化万千,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5.结论

标杆管理具有巨大的实效性、广泛的适用性、极强的操作性、较大的现实性和激励性等特点,在工程项目管理时施工企业通过对自身业绩水平科学定位,度量本组织质量管理水平与国际国内行业领先者差距,选择最佳管理方案可以达到提高组织管理水平、改善组织行为实践目的.针对该工程项目管理过程比较,发现领先者赖以取得优秀绩效关键因素,在某个领域内独特运行过程、管理方法和诀窍等,通过学习模仿、改进融合使自身项目组织在该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1]童宇鹏.标杆管理对公共项目管理绩效的改善研究.天津:天津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成思危.管理科学的现状与展望.管理科学学报,1998,1(1):8-13.

[3]尹贻林.建设工程项目价值管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4]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同是法制建设的载体,是信用经济的保证。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保证工程项目建设质量、资金案例及建设各方利益,完善和发展建设市场有着重要作用。合同履行跟踪监督管理也贯穿着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甚至会大于技术优化产生的经济效益。

一、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整顿、规范建设市场秩序工作的不断推进,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趋明显。目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着法律、法规不配套、不健全,缺乏对合同监督管理的行之有效的手段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合同管理相配套的法律、行政不配套

由于《合同法》是程序法,无法依据其对建设工程合同的大量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处理。所以《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七条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负责监督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而现行的法律和行政法规,除《刑法》内有涉及对利用合同进行犯罪的处罚规定外,对于由建设市场各方主体之间发生的合同违法行为,缺乏监督、处理的依据。

(二)建设市场主体不成熟

建设市场的主体是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不成熟之处主要表现在合同意识不强,缺乏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目前的建设市场存在着重工程质量、轻合同管理的倾向,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缺乏合同意识,既不认真研究制订,也不严格履行合同。即使签定了合同,也因为缺少制约手段,违约情况严重,如业主不按约定支付工程价款,承包商不及时支付分包商与材料商的费用;转包、违法分包现象依然存在;不执行强制性标准;业主滥用权利,承包商委曲求全等。这些现象致使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工程进度、质量和投资都难以保证,带来了建设市场的秩序的混乱,也阻碍了建设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影响了国内的建设企业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市场。

(三)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由于合同管理是建设市场管理的核心工作,不论是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施工合同管理岗位都是权其重要的关键岗位,施工合同管理人员必须是具有丰富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的专业人员。由于施工合同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迄今为止还未建立起来,部分省、市和自治区对提高施工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工程风险防范意识需要加强

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大、工期长,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存在着诸多风险,如技术与环境方面的风险、经济方面的风险和合同签订和改造方面的风险等。如果不加以防范,很可能会威胁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甚至酿成巨大的损失。但由于合同双方当事人不熟悉和掌握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承包商取得招标文件后,又不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的分析,没有正确理解招标文件,签定的施工合同不尽完善等等原因,工程风险及风险的防范意识较差,给合同管理造成隐患。

二、应采取的措施

(一)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行政法规

建议由建设部牵头,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起草《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条例》,由国务院批准颁发;由建设部制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管理办法》,以部令的形式,作为对建设工程合同监督、管理和处理违法行为的法律依据。

(二)加强宣传,建设市场主体的合同意识

要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促使建设市场主体各方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学会利用法律和依法订立的合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体系

现行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虽经修订,但在推行过程中仍发现有不妥之处,需要不断完善。针对《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存在的问题进行适时修订,使合同文本更加完善。在修订中要正确认识FIDIC条款的作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在制定过程,借鉴了FIDIC条款的很多优点,但FIDIC条款有很大的局限性。我国合同示范文本道德要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要结合我国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不能全盘搬用FIDIC条款。

(四)加快建立合同管理人员职业资格制度的步伐

建议尽快建立建设同职业资格制度,施工合同管理人员,经过严格的培训、考试合格取得从业资格后方能上岗。并随着建设市场的发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不断完善,对取得从业资格的施工合同管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素质和业务水平。

建议尽快培养高级合同管理人员,可与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协商,在一些有建筑专业的大专院校,开设“建设工程合同和风险管理”课程,待条件成熟,进而设立专业,培训这方面的学士、硕士和博士等高级专业人员。

(五)加强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履行行为跟踪监督

1、加强合同履行行为监督管理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是加强监管、依法行政的要求。

2、加强合同履行行为监督管理是巩固和检验招投标成果,保证中标结果落实的要求。是规范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的需要。

3、加强合同履行跟踪监督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管理水平,保证投资效益和工程建设项目顺利竣工,按期交付使用的重要保障。

(六)合同履约行为监管管理的内容

严把合同订立和备案关口,严格合同履约过程监管,强化市场和现场“两场”联动管理,及时发现并严肃查处转包、挂靠和违法分包等问题,对于中标后随意更换项目经理(建造师)、任意进行合同变更、不合理地增加合同价款、拖延支付工程款、拖延竣工结算等违法、违规和违约行为,进行纠正和查处。

(七)加强合同履行跟踪监督的具体措施

1、基础性工作

(1)全面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对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的招标、工程监理、勘察设计、施工等合同的签订均采用标准化的合同示范文本,按照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循平等互利、协调一致、等价有偿的原则订立工程合同,杜绝合同条款不全面、不完整、缺款少项等情况,规范合同的表述形式,减少合同中的矛盾和错误。

(2)健全工程合同备案管理制度。引导合同当事人重视合同的签订,规范合同订立行为,确保合同条款公正合理。认真履行招标承诺,打好合同管理的基础。

(3)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工程实施阶段的合同信息管理。河北省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管理系统实行对中标项目经理的锁定,实现了在合同履约中一个项目经理(建造师)只能担任一个项目的负责人的要求,为进一步拓展合同管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2、加强合同履约行为监督执法的具体措施

(1)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管,全面推行合同跟踪管理手册制度。及时、全面地掌握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合同履约情况,对于发现的不良行为和违法行为,要及时查处,并计入信用档案,向社会公布,通过激励和惩戒机制,维护建筑市场秩序,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水平。

(2)健全合同跟踪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合同管理人员。一方面,建设工程合同跟踪管理,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内容,要建立经常性的跟踪管理检查机制,明确专人负责,定期或不定期的进行跟踪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如实计入合同跟踪管理手册;另一方面,引导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内部也要建立合同跟踪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合同管理人员,建立合同台帐、统计、检查和报告制度,提高建设工程合同管理水平。

(3)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两场”联动管理,充分发挥招标、造价、监理、安检等有关部门的作用,实现市场与现场的有机结合和联动。对于承包人的合同履约行为要同招投标竞争有机结合,使诚实守信的企业在招标竞争中受益,对于不守信、不履约的企业在招投标资格审查中采取一定的制裁和限制措施。

(4)抓好合同履行跟踪管理人员的知识培训。培训是全方位的,不仅要对承包单位的合同管理人员培训,而且还要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合同管理人员培训,建议培训合格持证上岗,提高市场主体各方的合同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促进合同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

第6篇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项目管理模式在全球的范围内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应用在工程上,也运用在建筑、电子、金融等行业,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而工程项目管理是相对较传统的行业,目前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对我国的建筑行业起到重大的支持作用。

当前的工程项目管理成果有建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行项目管理资格认证制度、组织模式创新、项目管理技术发展等。下面将将结合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应用以及笔者自身工作经验对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解及感悟,对程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概述,最好简要分析了我国目前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和未来工程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1.工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具体应用

项目管理在我国的历史十分久远。据文献记载,早在我国北宋时期,由于皇宫被焚烧,由丁渭主持修复工作,他根据工程实际情况,让人在宫前大街上取土烧砖,挖成大沟后灌水成渠,利用水渠运来各种建筑材料,工程完工后再以废砖烂瓦等填沟修复大街,做到了减少和方便运输,加快了工程进度。这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比较早的工程项目管理成功案例。

我国于1982 年从西方国家引进工程项目管理理论,这些年来,一些项目中,实行了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在工期、造价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达到了业主要求的进度、造价。此后,在很多目中实行了项目资本金制度以及法人负责制、合同承包制、建设监理制等。从笔者的角度来看,应该说二十多年来我国的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工期滞后、投资超概算等问题仍然出现。

(1) 在同煤大唐热电2×300 mw 电厂建设工程中,项目中中青年人员比例较高,在工程管理中很多工作都往前提。在工程进度计划的管理中采取业主代表、监理、施工单位共同讨论本月的施工计划并与工程里程碑计划对比,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完成到相应进度并根据这个进度去组织人力、物力。并采取正式文件的方式下发到各施工单位,并附上项目的奖罚措施,从而有力的保证了当月工程进度完成还不偏离里程碑计划。

(2) 笔者在现代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和运筹学方法,提出一种在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总成本的前提下,缩短项目建设工期的成本。工期动态优化方法,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充分挖掘可用管理资源、科学安排工程进度和追求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风险管理在建设环境日益复杂,规模越来越大、技术难度越来越高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笔者提出用运筹学多目标决策理论综合效用分层法对工程项目多层次风险评价系统进行分析与计算,这种方法具有计算思路清晰,计算工作量小的特点。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工作活动,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信息学、管理学和数学等本文由收集整理学科的协调发展。

2.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发展

2.1.项目集成化和结构化管理技术

在项目的组织、计划和控制的过程中若采用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有效的对项目的进度、成本、质量进行控制,并整合形成管理的整体化和集成化,有效的促进了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目前最主要的项目管理集成化和结构化技术包括项目结构分解技术、组织构分解技术等。项目管理的结构化,不仅对项目的组织、人员安排、工程进度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也有效的为项目集成化提供了框架,实现了现代项目管理的发展。

2.2.项目风险管理技术

传统的项目管理认为风险管理只是项目管理中的附加部分,而没有把风险管理当做项目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实践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更多的风险管理技术也应用到项目管理中。而目前的项目风险管理技术有了新的思路,就是将风险管理嵌入到整个项目管理的框架中,实现全寿命周期的风险管理。

2.3.项目过程测评技术

一个工程项目的成功是通过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测评来实现的,而工程过程的计划执行又是项目管理者不好操控的。目前出现的项目过程测评技术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这种测评技术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可控阶段,并且在每一个阶段完成后对该阶段的工作进行检查和验收,对该阶段的工作结果和进度进行评价和控制,并且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分析当前面临的风险,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

2.4.项目管理可视化技术

项目管理的最大障碍是专业分工多样性和管理的庞大性、复杂性,这些特点严重的影响了项目团队的相互沟通和协作,给工程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这种问题,现代科技提供了一种可视化项目管理方法,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图标和3d 模型,来展现项目管理中的流程、情景、周期等元素,变复杂为简单,形成了一种便于沟通和交流的技术管理平台。

3.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实践起步较晚,但是行业内部人士已经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对工程项目的重要意义,并且不断的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而作出努力。在理论上,我国的专家们一直吸收国际上领先的工程项目管理思想、组织模式和管理技术与方法,并且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理论上的融合,并提出适合我国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的相关建议与方案。而我国政府也非常关心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情况,先后了一些法律法规,希望通过对工程项目管理法律法规的制定,来规范项目管理中的行为,促进我国项目管理的发展。在实践中,我国的企业也努力的将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引用到实际生产的过程当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极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开拓全新的管理业务。

目前来看,我国仍然缺少这样的企业,因此,有关部门已经加紧了对工程项目组织实施方案的变革,旨在培养发展专业化的企业,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将会大力发展工程项目管理公司,这是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而工程管理理论界也将重点对国际先进技术进行介绍和引进,力求将我国目前的传统企业进行转型,改造成国际性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用专业的技术、丰富的经验和创新的项目管理能力来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和监督,以推动我国的工程项目向着更加专业、更加规范、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努力提高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和方法,以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第7篇

关键词:发包人;工程合同管理;承包人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工程合同指的是发包人与承包人就完成某一工程所涉及到的具体的施工、设备安装、设备调试以及工程保修等工作内容,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合同。发包人指的是工程合同中委托承包人进行工程的勘察、设计以及完成施工任务的一方。工程合同给与其他的合同类似是签约双方必须要按照合约履约的合同,合同在订立时同样遵守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

1、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概述

1.1、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和合同管理的概念

建设工程项目合同属于经济合同的范畴,是发包方和承包方为了完成其所商定的工程建设目标,在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履行相关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同时也是工程建设投资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主要依据。工程合同管理,是指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金融机构,以及建设方、承包方、监理单位依据法律和行政法规、规章制度,采取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建设工程合同关系,保护工程合同主体的合法权益,处理工程合同纠纷,预防和处置违法行为,保证工程合同顺利贯彻实施等一系列活动。

1.2、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的特征

建设工程合同是一种特殊的承揽合同,显著区别于一般的承揽合同,主要有如下几个特征:1)合同标的物的特殊性:建设工程合同的标的物是特定建筑产品,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具有固定性、唯一性、规模大、周期长和技术要求高等特点。2)合同主体的严格性: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必须是法人。承揽合同的主体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公民。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不能仅仅是公民,建设人必须是经过批准建设工程的法人,承建人必须是具有从事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任务资格的法人。3)合同的订立和履行的行政性:建设工程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受到国家严格的管理和监督。建设工程合同虽然贯彻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则,但由于其事关国计民生,因此其订立具有较严格的审批程序,受到国家严格的管理和监督。4)建设工程合同是要式合同:考虑到建设工程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合同法》第270条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1.3、建设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作用

1)建设工程合同确定了建设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付款控制的法律依据。2)建设工程合同能够规范合同主体的行为,是合同双方履行义务、享有权利的法律基础。3)建设工程合同为处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争端和纠纷提供了法律证据。

2、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缺乏完善的合同管理法律法规。我国建设工程领域合同法律体系还有待健全与完善,部分法律条文不严谨,有漏洞存在,对于某些合同各方主体之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缺乏处理的依据,给一些不法分子谋取利益带来了空间。

2)对合同作用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缺乏对合同管理的监督控制。有一部分建筑企业对合同重要性的意识不强,把合同管理工作视为简单的文档性管理的事务性工作,造成合同管理工作缺乏条理性和严密性,没有对合同签订后履行情况进行后续追踪调查,缺乏对合同结算的控制,合同管理程序不够明确,也缺乏一些必要的审核步骤以及对合同管理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3)合同管理行业人才资源匮乏,普遍专业素质不高。建设合同涉及面广泛,内容繁多,这就要求合同管理工作需要高素质、专业知识丰富并且能随机应变、掌控全局的人,他们不仅要熟知法律知识,还要精通工程项目的运作流程。现阶段,我国很多建设项目合同管理机构专业人才稀缺,普遍存在不具备专业知识的一般人员代办合同管理工作的现象。

3、发包人如何做好合同管理

3.1、健全与完善合同管理体制

要想做好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工作,首先要不断建立健全与完善合同管理体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建立定期工作报送制度,为了能够让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者能够及时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掌握与了解,并针对合同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各个职能部门就应当及时的将各自近期的工作计划及执行情况向合同管理处进行报送;二是要建立合同交底制度,其主要作用就是对合同管理者做好合同交底工作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要求合同管理者能够与各级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共同完成合同交底;三是要建立补充合同制度,尤其是那些与重大工程变联系比较密切的相关因素,如合同价款、合同标准范围等,对于这些比较重要的变更因素,要能够准确的估算他们将可能给建筑工程成本、质量及进度带来的影响,并及时进行适当的谈判协调,严格完成补充协议签订任务。

3.2、完善发包人合同管理的建议

第一,完善发包人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发包人的合同管理意识。在发包人明白培训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要对发包人进行关于我国《合同法》及其变更、修改条款,《合同法》的具体详解等进行详细的介绍,通过讲述类似的工程合同案例纠纷问题,让发包人掌握合同相关的重要内容,这样可以增强发包人的签约责任和履约意识,也可以增加发包人的谈判技巧。

第二,发包人内部建立风险评估机构。首先要评估工程将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提出防御措施。其次在合同正式签订之前要进行严格的审核,主要审核合同是否合法、手续是否健全、合同双方职责是否失衡、法律责任判断是否明确等,一旦发现不妥立马协商。此外,在合同的签订以及实施过程中,不要轻信任何口头承诺和保证,必要时要将相关的事宜写入合同得到法律的保障。

3.3、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是发包人管理工程合同的重要环节。针对承包人提出的工程相关施工工艺技术标准等,在符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范围内,还需要经过发包人许可后才可以执行实施。发包人要积极勘察和检验工程的质量。在工程竣工验收之前,发包人还应与承包人签订质量保修书,作为工程合同的重要附件,以保障工程在后期的正常使用。质量保修书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工程质量保修范围和内容、工程质量保修的期限和工程质量保修的责任划分。

3.4、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的就是人才的力量,人是一切行为发生的主体,因此,在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要努力加强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其职业能力的高低是决定合同管理效果是否良好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控制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拔与录用,在经过的严格的帅选与考核之后,确保其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再进行录用,坚决避免通过走关系等不良手段录用合同管理人员,从而把好准入关,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二是要对合同管理者按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培训,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及综合素养,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者。

结束语

面对建设工程实践中错杂纷繁的问题,建设工程合同的管理在探讨中不断的完善,发包人在保证自身投资效益的同时,也应该着眼于承发包双方之间的双赢效益,认真执行合同中的条款及相关内容,切实提高对合同动态管理的意识,保证建设工程合同的有效实施,同时为规范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魏荣.发包人如何做好工程合同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6,16:51-52.

第8篇

关键字:风险管理;城镇化;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X8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重庆小城镇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存在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强

小城镇建设工程项目在中国过去几十年建设过程中,主要由一些资质及管理水平偏低的小公司开发、施工,经营者或建设者都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没能全面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将其纳入管理的重要内容,仅仅只在安全、进度和质量等方面做出一些措施,风险管理不够明确和系统,缺乏完整的项目风险管理机制。

(二)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在城镇化过程中,大多数企业缺少专业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和相应的现代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或者引进沿海信息管理系统,但是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和应用,大多数时候这些系统没有发挥应该发挥的功能,形同虚设。从整个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阶段就忽略潜在风险,在这个阶段中小企业的风险分析只限于为了项目的立项,并没有纳入信息系统管理中。

(三)落后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国内的大型企业引进比较完整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且有专门技术人员,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在风险管理上缺乏相应技术和方法,在风险管理的上技术更是缺少本土化的更新,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符合自己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二、重庆小城镇建设工程项目的风险特点分析

(一)城镇化项目经营风险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主要的经营风险还是建设单位,任何项目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建设单位的参与,但是由于在城镇化过程的建设单位的实力差异很大,一般是实力差的建设单位,几乎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实力的建设单位却是疏于风险管理,协调能力差,导致拆迁、征地、交通及施工手续等问题影响,无法正常展开。

(二)项目风险

投标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格竞争,由于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在投标时,容易对成本、利润缺乏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不管投资多少、规模大小、施工难易等因素,为了中标,争相压低标价。

(三)合同风险

由于城镇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的双方对合同的认识比较浅显,尤其是有些业主利用企业急功近利的迫切心理,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附加一些不合理或不平等的条款,如质量标准的变化、工程款的结算时间和方式、工程量清单不准确,导致企业在承接工程前期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甚至陷入合同陷阱。这种情况在小企业比较突出,主要原因企业在方面根本没有风险管理的意识。

(四)管理风险

在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管理者人事选择问题,在这一点上,个人对于工程项目的管理也是很重要,尤其是项目经理的任用,项目经理的管理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项目的质量、安全、成本及效率,如果项目经理的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缺乏,必然给项目施工管理带来亏损的风险,但是频繁更换项目经理又会使施工成本无法控制带来很大弊病。第二方面,项目施工管理风险有时由于总包项目的规模较大、技术难度大、专业分工多,在管理上难免顾此失彼,―旦发生质量或安全事故,不仅给项目带来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轻则罚款、通报批评,重则停止市场活动、资质降级甚至吊销,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五)技术风险

在技术风险上,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水文地质气象条件,重庆地区主要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占80%),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工程发包人有时提供的地质资料和地基条件与实际出入很大,处理异常地质情况或其他障碍物,都会增加工作量和延长工期。

第二个方面,设计图纸供应不及时或出现设计变更,都会延误施工进度,造成工程项目的经济损失;由于设计单位对规范规定以外的特殊工艺,没有明确借用的标准、规范,在施工过程中,又未能较好地进行协调,影响到以后的验收和结算。

第三个方面, 施工过程中,出现了与自身专业能力不相适应的技术问题,各专业间又不能及时协调;发包人管理水平差,对承包人提出需要发包人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能及时答复;合同履行过程中,发包人工地代表或监理工程师,工作效率低下,不能及时解决遇到的问题,甚至发出错误指令。

三、小城镇工程项目风险防范

(一)小城镇工程项目风险防范策略选择

对于小城镇工程项目在风险管理策略上的选择上,主要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特点具体选择,小城镇风险因素一般自身因素居多,所以在选择策略上主要从回避风险、转移风险和储备风险上考虑。

风险回避策略是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太严重,又无其它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例如,重庆的一些小城镇工程项目地质情况复杂,开发难度大,其中不确定因素太多,如果通过风险评价发现项目的实施将面临巨大的威胁,项目管理组织无措施控制风险,这时就应当考虑放弃项目的实施,避免巨大的风险事故和财产损失。

转移风险策略是将风险转移至其他人或其它组织,其目的是借用合同或协议,在风险事故一旦发生时将损失的一部分转移到有能力承受或控制项目风险的个人或组织。具体实施时可表现为财务性风险转移、非财务性风险转移。

储备风险策略是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项目风险应急措施主要有费用、进度和技术三种。对于小城镇工程项目主要还是费用问题,那么事先准备好一笔预算应急费用于补偿差错、疏漏及其它不确定性对项目费用估计精确性的影响。预算应急费在项目预算中要单独列出,不能分散到具体费用项目下,否则,项目管理组织就会失去对支出的控制。

(二)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要建立完险管理机制,树立科学的风险管理意识。业主、承包商、监理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都必须建立系统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从完善相关风险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使其风险管理法制化和制度化;其次加强风险管理教育;最后加强执法力度和市场监管,规范业主行为,使业务管理真正纳入法制轨道。

(三)建立风险管理信息防范系统

建立企业内部风险管理信息防范系统,切实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与机制;提高对风险的识别能力,并加强风险信息收集工作,掌握风险规律;承包商要对参与的项目列出潜伏的风险清单,进行分类并衡量对比,确定风险的相对重要性;应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用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对风险进行分析、预测、评估,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可能减少风险损失

四、结语

随着现代城镇化建设过程的不断发展,风险管理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前,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有非常多的弊端与不足,制约着城镇化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只有建立起一套适合城镇化工程项目实际发展需要的风险管理制度与模式,并培养出相应风险管理素质的专业人员、机构,能够给工程项目提供系统化、知识化、信息化的决策支持,城镇化建设工程企业才能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建忠.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防范[J].山西建筑 2011.3

第9篇

关键词:工程造价;管理;问题;对策

我国加入 WTO,不仅给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带来了挑战,而且也是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向前发展的一次难得的机遇,我们要充分利用 WTO 的各种游戏规则,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借鉴别国先进经验,科学合理安排各项工作,推进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和咨询业向前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工程造价管理中存在问题反思

1.1工程造价管理相对落后,被动控制长期以来,人们把控制理解为目标值与实际值的比较,以及当实际值偏离目标值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确定下一步对策。这对于批量性生产的制造业来说,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但是,对于建筑业而言,由于建筑产品具有单件性的特点,这种管理办法只能发现差异,不能消除差异,也不能预防差异的发生,而且差异一旦发生,损失往往很大。因此,是一种被动的控制办法,管理的静态性还很明显,估算、概算、预算、结算管理分离的情况仍普遍存在,建设项目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现象严重。

1.2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法制不健全,信息管理相对滞后尽管我国已经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在实践贯彻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建设工程造价信息管理相对滞后,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输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编码、统一分类,信息系统开发与资源拥有之间处于相对封闭、各自为政状态。同时,信息网建设有待完善,现有的造价网多为定额站或咨询公司所建,网站内容主要为定额颁布、价格信息、相关文件转发、招投标信息,企业或公司介绍等;网站只是将已有的造价信息在网站上显示出来,缺乏对这些信息的整理与分析。

1.3造价工程队伍建设中存在一定问题

虽然国家对于造价工程师的执业资格和管理有明确规定,要求执业者对工程项目的造价工作负起“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职责,但事实上,工程造价主管部门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宏观与微观管理层彼此间相互扯皮现象较严重。造价工程师未能发挥真正意义上的“建设项目全过程、全方位的造价动态服务”社会功能。

随着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大面积推广造价工程师队伍将会不断壮大。但是客观地说,也暴露了“量多而质不佳”的现象,队伍中普遍缺乏“具有综合素质的精英人才”。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缺乏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造价工程师,缺乏既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又熟悉世贸规则,了解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和惯例,既懂一两门外语,又一专多能的高智高能型人才。

2、解决工程造价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在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中,常规的管理措施只能起到对工程造价的表面层次的监督与管理,难以发挥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作用。现代工程造价管理必须依靠强化措施,才能进一步实现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深层目标。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的强化措施,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2.1转变造价管理部门职能,改变管理方式

首先,工程造价管理主体应加以明确,工程造价管理部门的管理范围和管理职能,应该是全面的、专业的、深入到建筑市场造价范围内各个经济活动过程中去,它与主管合同立约前负责招投标的管理部门是相辅相成的,台前台后协同管理的。招投标管理部门主要管市场、业主、设计、施工队伍的准入市场的行为,而造价管理部门则管合同的计价方法、造价条款、市场价格信息、造价中介咨询机构和队伍等等。就目前状况看,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初级阶段,市场运作机制发育还很不完善,放开价格,由市场定价还须相当一段时间。但我们必须从改革、发展的角度看定额,它要变、要改、要符合建筑市场的发展。

2.2建立一套完整的合同法律文件

工程造价管理领域的立法也是当务之急,包括建设工程造价运行各个环节:估算、概算、预算、标底价、合同价、结算价;工程价格的监督、审计、造价违法行为处罚、工程造价管理等一系列内容。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加入WTO后,已经加大了立法的力度,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但在工程造价领域,目前仍只有《工程造价咨询单位管理办法》、《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评标委员会和评标办法暂行规定》等。因此,加快工程造价领域的立法,并以此为契机制定有关工程建设造价管理的配套法律法规,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使工程造价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造价顾问和咨询公司作为业主在合同和造价方面的专业,在对合同条件的拟定、招标方式的选择、承包金额的协商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切实控制造价,保证业主取得合理的最佳成本效益。

2.3提高工程造价从业人员队伍素质

《新规范》第一次增加了造价工程师和造价员这两项专用术语,并明确指出,只有取得《造价工程师注册证书》的造价工程师和取得《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的造价员,并在一个单位注册从事工程造价活动的,才是工程造价专业人员。造价工程师和造价员的地位得到明确。在工程量清单编制方面,首先,工程量清单编制应准确和完整。工程量清单虽作为投标人报价的共同平台,但其准确性和完整性由招标人负责。如果招标人提供的工程量清单存在错项、漏项或工程量不准确,中标人必然要提出索赔、价款变更,而且如果投标人发现了工程量清单的错误,可能采用不平衡报价,在施工中通过工程计量调整来提高造价,人为地给招标人带来损失。其次,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的描述应到位。项目特征描述不具体,特征不清,界限不明,使投标人无法准确掌握工程量清单项目包括的内容及构成的要素,导致评标时难以合理地评定中标价;结算时,易引发合同争议,影响工程量清单计价制度的推进。因此,工程量清单编制质量不仅是工程数量是否准确,还包括项目划分是否合理、项目特征描述是否到位等,才可以减少争议,减少索赔,达到充分竞争的效果。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面,如果投标人不熟悉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工程内容有多少,不了解措施项目费用是属于提示性的应由投标人自主确定,不熟悉施工组织设计,报价与施工方案偏离,则在报价时就可能考虑不周,存在少算、漏算等问题,投标报价可能低于成本或不可竞争费用低于规定金额而被否决,或由于报价比预期的偏低而带来损失甚至亏损。所以,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和报价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了使工程造价专业人员业务素质达到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要求,必须定期对工程造价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之尽快适应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Z].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2]柯洪.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第10篇

技改工程涉及的因素较多,比一般新建工程的项目管理相对复杂,特别是项目前期设计阶段的工艺目标设定、项目管理方法、任务划分,对项目的投资成本控制,工期、质量目标的把控影响巨大。通过对具体工程实例深入浅出的分析,针对技改工程的特点,提出“保能设计”这一新的项目管理理念和具体实施办法,并引用“价值工程”分析法,论证“保能设计”在工程项目实施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技改工程;项目管理;保能设计;价值工程

0引言

工程项目管理包含项目可研、设计、施工和试运行全过程,技改工程是在现有生产状态下对工艺系统、设备、设施的技术升级或改扩建,涉及的设计参数、施工条件、调试运行因素较为复杂,区别于一般新建工程的项目管理。因此,总结技改工程的设计特点,避免新旧工艺系统匹配不畅,归纳实施要点,减少实施过程中对原有设施的损毁,降低停产修复成本,缩短调试运行周期等,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

1技改工程设计阶段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设计阶段是工程项目管理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设计费占项目总投资比例很小,但设计质量对项目的投资功效、质量和进度目标的实现影响最大。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建设任务紧迫,设计人员思想保守、套搬设计方案,各参与方缺乏沟通等,都会导致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不够规范。特别是业主方,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往往对设计过程的管理认识不足,急于完成建设任务,忽视价值工程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增值作用。而技改工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是提高项目的价值功能,为此,分析、探讨技改工程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方法很有必要。

2技改工程设计阶段项目管理方法

2.1设计阶段项目管理工作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新工艺系统层出不穷,技改工程的设计特点是以先进成熟的新工艺为核心进行系统设计,同时确保新旧工艺配套衔接,整体运行顺畅,以达到生产工艺提标升级的要求。针对技改工程的特点,在一般设计程序基础上,技改设计的重点控制环节将是对项目实际运行功效的控制,因而,设计阶段项目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应为:在充分论证新工艺的技术先进性、运行可靠性、使用经济性的基础上,收集原有工艺系统、设备的设计运行指标和现有各项运行参数进行设计。由此可以看出,技改工程的设计是基于原有系统的正常运行以及设备性能指标的良好运行状态,而实际中生产运行工况较为复杂,原有系统一般都存在小型技改,设备、设施完好率不足,原有工艺系统性能下降。如果按原有设计指标进行新工艺的配套设计,就会因设备性能不足造成运行不畅,新工艺无法充分发挥作用,即使按现行指标和参数进行设计,也会因原有工艺系统性能下降,产生新工艺系统适应性问题,造成新增设备或闲置或损伤,增加检修、维护成本。

2.2项目管理实例分析

淮南首创水务第一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B升A),技改主要工艺为选择厌氧池、污泥回流系统改造,增设底曝系统,污泥泵房增设变频回流污泥泵。改造采用的工艺较为成熟,设计基于现有来水状况和原有工艺、设备的设计参数,调试初期较为顺利,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设计要求,在不足半年试运行期间,问题逐渐出现,停产检修次数较多,技改工程维护成本增加,并对全厂正常生产运行造成了影响。问题集中在主改工艺部位,选择厌氧池底曝系统经常损毁,经对每次检修结果分析,主要原因为原有工艺系统老化、设备性能不足,实际运行工况与新工艺系统设计参数不匹配,导致新系统损坏。具体因素分析如下:

(1)格栅除污机。由粗、细两道格栅组成,用于截除不可生化处理的固体杂物,对后续工艺系统、设备的正常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曝气系统正常曝气,各种阀门、闸板启闭,污泥泵、搅拌器正常运转等。该厂提标改造项目实施时,细格栅已损坏两年,不能有效截除带状、条状杂物,系统内累积大量的絮状物,技改项目设计前期,现场勘察时按常规设计流程,收集现状来水参数,各方均未考虑杂物影响因素。虽然在新系统安装时清除大部分池底淤泥、絮状物,但格栅除污机并未修复,随着絮状物的累积,在调试运行期间不断出现阀门、闸板因杂物卡、阻,启闭不畅;检修抽水困难,费用增加;泵内堵塞、桨叶磨损,停产返厂修复多次;搅拌设备因杂物缠绕而运转过载,造成机械、电器配件损坏,返厂修复、更换配件多次。本次技改设计的底曝系统也因挂绕大量絮状物而受力增大,曝气支管断裂,停产修复多次。出现上述情况后,生产单位彻底修复格栅除污机,花费较多费用,后续生产运行时上述现象减少,但仍有发生,原因是系统内存在的垃圾、絮状物自然消除需较长时间,否则进行全线停产的清除费用更高,影响更大。

(2)厌氧池搅拌器。该厂此次技改项目主要工艺就是污泥回流、厌氧池增设四组底曝系统,增强有氧生化反应,达到进一步提升氨氮消除的设计要求。鼓风机根据来水水质情况,每隔二至三小时开启一次,通过主、次、支管输气,最后经池内均布曝气头实现均匀曝气。在曝气支管、曝气头损坏后,导致曝气不均匀,池内溶解氧不足,大大降低了生物脱氮除磷效果。该设计方案在增设底曝系统放入同时,每池增加一台新搅拌器,与原有搅拌器成对角设置,为了避免搅拌器运转时产生的推流力直接作用于曝气支管和曝气头上,搅拌器设置在距池底合理的设计高度上,并在搅拌器叶轮外圈加设导流罩,减轻水流发散对曝气支管和曝气头的影响。但工艺设计未考虑原有搅拌器状况,在试运行期间出现了三次曝气支管断裂和曝气头脱落情况,建设单位组织各参建单位分析原因,经工艺设计方与设备厂家技术人员现场分析研究,主要原因为旧搅拌器位置较低、功率偏大、无导流罩,产生的推流力过大,直接作用在曝气支管和曝气头上,导致曝气支管断裂。虽然工艺设计方与设备厂家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承担搅拌器改造和底曝系统检修、维护费用,但建设单位仍然承担停产损失和抽水、清淤费用,就项目管理而言,该措施属于事后纠偏管理办法,在项目实施中应尽量避免,以减少对项目投资成本和项目进度控制造成不利。

3“保能设计”管理理念

3.1“保能设计”理念的提出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原有工艺系统运行状况、设备性能状态,将对实现技改项目设计功能产生重大影响,而在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事前预控存在的缺陷将给项目成本控制带来不利。为此,在技改工程项目管理中,提出“保能设计”理念,即在技改工程设计阶段的管理任务中增设“保能设计”的控制环节。所谓“保能设计”就是针对原有工艺系统、设备、设施进行现状使用性能评估,根据新工艺、新设备的使用条件要求,改造或还原原有设计功效的恢复性设计工作。目前国内工程设计规范、标准对工业项目改造、扩建工程无明确相关规定,但就建设单位而言,“保能设计”作为项目管理的关键控制环节之一,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也与GB50292—1999《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第1.0.1[1]、1.0.2.3条[2]规定相吻合。

3.2“保能设计”管理环节任务分析

“保能设计”是确保新、旧工艺系统相互配套、顺利运行,实现项目意图的重要环节,属技改工程项目管理的事前控制范畴。应对原有工艺系统进行系统性检查、鉴定和技术、经济、安全评估,在确定新工艺系统模式后,围绕整体工艺系统展开设计。对此,按照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任务分解程序,编排各参建单位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任务如下。

3.2.1建设单位

(1)协调设计单位与生产(使用)单位之间的关系,及时处理相关问题,使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2)审核项目关于“保能设计”部分的概算费用,提出调整意见。

(3)根据批准的工程概算,编制“保能设计”阶段资金使用计划,并控制执行。

(4)审核设计阶段设计图、技术说明,提出修改意见。若有必要,组织有关专家对“保能设计”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

(5)审核设计阶段甲供材料和设备清单,制订采购计划。

3.2.2设计单位

(1)编制设计进度计划,提供给建设单位协调配合。

(2)安排相关专业人员对生产单位进行详细考察,索取现有工艺系统、设备运行参数,了解实际生产、操作工况,使“保能设计”具有针对性。

(3)编制概算表,列入“保能设计”相关内容。

(4)充分研究新、旧工艺系统设计标准、配套使用功能要求,优化设计方案,制定详细的设计文件。

3.2.3生产(使用)单位

(1)收集建厂相关资料,提供近期及以往生产数据,供设计方参考使用。

(2)向设计方了解设计意图和新工艺系统性能,提供已有工艺系统技改情况、设备运行状况及实际操作工况。

(3)配合设计人员完成其他生产考察任务。

4“保能设计”体现“价值工程”[3-4]管理

4.1建设单位是“价值工程”的主要体现者

综上所述,技改工程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工作需参建各方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特别是“保能设计”环节,建设单位因概算费用增加,往往只采取局部设备更新,没有将现有工艺系统纳入整体设计的意识,缺乏事前预控管理;生产(使用)单位一般与建设单位同属一个公司(或机构)的两个部门,对项目建设的参与意识不足,提供生产数据、运行工况、设备性能情况的积极性不强,对“保能设计”的重要性理解不够;设计单位按协议要求,只考虑委托部分的内容,仅局限于新工艺系统的设计,对原有工艺系统的考察不细致、不全面,当新系统因原有系统性能不足而无法运行时,被迫重新制订改造方案,造成项目投资成本增加、工期延长。可见,作为项目建设的主体,建设单位是参建各方行为的组织者,因此也是实现工程项目增值的主要体现者。

4.2“保能设计”在技改工程中的价值体现

无“保能设计”环节势必造成各种新、旧系统运行不畅,停产检修情况的增加。停产损失、检修费用作为项目建设费用的组成部分列入总投资,项目的投资控制目标并未因节省“保能设计”而实现。就“价值工程”而言,项目建设初期,投资成本虽略有节省,但造成新系统运行功能下降,最终导致项目后期投资大幅增加,即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提高,前期略有降低项目局部成本(c),后期项目功能下降(F),总体成本(C)较大幅度提高,换取价值(V)大幅度降低,提升价值的途径明显不正确,F↓/c↓C↑↑=V↓↓。相比之下,按照价值工程“功能分析法”,采用“保能设计”管理办法,不仅确保新、旧工艺系统相互配套,运行通畅,而且该部分费用可以列入固定资产,检修、维护费用得以降低,项目的功能与费用比值增加,符合“价值工程”提高价值的基本途径要求,即以成本的适当提高换取功能的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价值,F↑↑/C↑=V↑。

5结语

项目建设单位是项目管理的主体,应首先确立“价值工程”的管理理念,即新、旧系统整体运行功效的观念,明确这一核心控制目标,技改工程项目管理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才会可靠、有效,项目各参建单位的建设任务和管理任务才能得以明确。在此基础上,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技改工程的建设目标。

作者:韩鸿飞 单位:淮南首创水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南,周玉婷.工业企业技改项目的管理卓越性评价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2(6):86-91.

[2]白伟亮,张卫,翟传明.既有建筑结构改造前的检测鉴定关键问题综述与应用[J].中国工程咨询,2011(12):39-40.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应对措施

0 前言

建筑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牵涉到工程发包、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工程验收、物业管理等多个方面,这多方面的管理法规都还有许多处于完善的阶段或试行推广的阶段,而全面提高工程的质量必须堵塞多方面的漏洞,必须进行综合治理,才能有所显效。本文就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供参考。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目的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是指由建设工程中各参加主体和管理主体对工程质量的监督控制的组织实施方式,也就是建筑市场中,政府主管部门、业主、承包商、勘察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咨询单位、材料、构配件、设备供应单位在工程质量监督控制中各自的控制职能和作用。这种组织实施方式是由构成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制度所决定的。建设工程项目质量不仅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和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有控制,保证达到预定目标是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中心任务之一。

2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问题

2.1招投标的监督管理问题。

有的业主为了达到把工程发包给某个施工单位的目的,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双方私下作出交易。有的承包商与业主串通,找几个陪衬单位参与竞标,工程到手后本身不具备相应资质就找个公司挂靠。其后果一是给腐败分子提供了机会,二是给监督管理带来许多麻烦,互相扯皮和经济纠纷增多。

2.2 设计质量问题。

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工程质量。错、漏、碰是设计上的通病,有的甚至危及结构安全。这类问题只有专业技术人员才能发现。所以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从设计阶段就应开始实行监理,监理公司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进行全面检查。对一般的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工程师要特别重视施工图设计交底,在详细阅读图纸的基础上,针对涉及公众安全、防火、隔音、节能、环保等内容进行审查,必要时对工程结构的力学计算进行复核。对检查出的问题提交业主和设计单位,由他们研究解决。

2.3 施工阶段的问题。

目前的建筑队伍相当大的一部分来自农村,他们设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技术基础知识非常有限,缺乏责任心,不按规范操作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工程质量问题都是由于施工人员素质低下造成的。有的施工单位出于自身的利益或者外部压力所迫,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顾施工质量。有的建筑队伍自身技术水平低,缺乏技术装备,质保体系不完善,组织措施不落实,必要的技术质量人员和等级工数量达不到要求,挂靠某个建筑公司承包工程建设,公司对其管理不到位,工程质量没有保障。

2.4 材料、施工工艺的监督管理问题。

材料(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 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其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施工工艺和方案,是进行科学施工的措施和手段,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施工工艺和方案,包含建筑施工整个周期内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工艺流程、组织措施、检验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的控制。这些方面的问题往往会对施工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必须慎重监督。

3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措施

3.1 完善监督检验机构。

随着《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导则》的出台,目前关于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已基本健全。依据法律法规对业主的建设程序是否规范、各方主体资格与所有承担工程是否相适应、主体各方从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工程建设材料的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的建立是否完善、工程建设资料是否真实和完整、各方主体的职能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到位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以确保工程质量的全过程受控。完善检验机构,广泛深入地开展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科学方法鉴定建筑工程中使用的材料,结构构件成品和半成品的质量情况。通过检验,试配合理地使用原材料,推广新技术。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检验基础薄弱,检验机构不全,检验人员数量质量都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检验仪器不足,有些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根本没有检测手段,无法对产品进行严格检验,在施工企业中,有部分企业没有试验等,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为了有效地检测工程质量,近几年,各地、州、市建设局都建立了检测机构,正式开展工作与工程质量监督站进行检测和质监相互配合,开展监督检验工作。

3.2 严格重视材料监督管理。

各种材料在施工前必须经过检验,材料的技术性能符合规定的要求后才能使用。各施工单位对原材料必须先检验后使用,违者后果自负。由于建筑行业比较混乱,伪劣建材不时地流向市场,给我们的检测工作带来不少麻烦。然而我们必须连同施工企业,加强对材料质量的检测控制,使用前检测,用后放心,打击伪劣建材产品的出现,一经发现通知施工企业和有关部门,对不合格伪劣建材产品进行销毁,保证材料合格,使工程质量不受影响,保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受损害。在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中对材料质量的控制工作主要是:进行市场调研、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进行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加强材料检查验收,严把材料质量关;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防止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

3.3 加强施工监督管理。

在制定和审核施工方案时,必须结合工程实际,从技术、组织、管理、工艺、操作、经济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有利于提高质量、加快速度、降低成本。施工质量控制与技术因素息息相关,技术除了人员的技术素质外,还包括装备、信息、检验和检测技术等。因此要重视新技术、新工艺的先进性、适用性。在施工的全过程要建立符合技术要求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不断地改进和提高施工技术和工艺水平,确保工程质量。影响建筑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很多。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往往前一工序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前一分项、分部工程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环境。因此,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才能达到确保施工质量的目的。

4 结语

建设工程质量不仅要重视某个“点”或“几个点”的管理,更要注意“面”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工程质量不仅是静态管理,更重要的是动态管理。管理是通过人来掌握的,如忽视了对工程质量和信誉切切相关的以人为本的技术质量创新——即企业素质、人力资源的开发,必然造成企业缺乏发展动力。全面质量管理是以全员的技术质量创新,提高人的工作质量,通过管理创新,使建设工程企业具有动力、凝聚力。形成强大潜力的内在机制,为提高工程质量,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劲松.浅析建筑工程质量存在的问题与监管措施[J].魅力中国,2009(35).

第12篇

1.建筑企业通常对经济效益及工期等的关注度很高,而对于施工安全管理等环节却很忽视,经常出现不当指挥,肆意提高施工速度,漠视施工安全的状况。同时,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也不强,违反安全规定操作的情况经常出现。如进行开发场地爆破时,现场施工人员等都未在安全范围内,使得对这部分人造成意外的损伤等。

2.内控管理薄弱,员工安全教育不到位,特别是将工程项目分包出去的时候,分包队伍中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对安全知识的掌握十分匮乏,企业的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安全制度,使得员工施工随意性较大,同时由于施工人员流动性较大,企业没有及时的对新进人员进行基本的安全知识教育,从而造成安全事故发生率大为提高的现象。

3.从事安全管理的管理者专业知识匮乏。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从业人员应具备专业的安全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够制定更为合理的安全操作章程及规范,并更好的落实相关规定。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是,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性较差,普遍缺乏安全管理专业知识,从而导致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多的安全漏洞,严重影响了安全施工的展开。

4.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有关法规还不完善在进行房屋工程质量管理时,通常会依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标准等开展监督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当发现存在质量问题,并要进行处罚时,却缺乏有力的参考依据,使得处罚不到位。这样不完备的法规及制度,使得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无据可循,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5.建筑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意识薄弱目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还没有与企业的不良记录等相结合,这使得许多建筑企业并没有把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提上日程,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质量监督意识薄弱,也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从而使工程建筑施工中经常出现质量问题,使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无法保障。

二、建筑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树立施工人员安全施工意识

人力是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智力来源以及最关键因素。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建立一个秩序井然的建筑施工企业,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信誉的基础环节。要求员工持证上岗,并定期进行安全管理培训,将质量安全作为一个项目开展的核心指导原则。

2.提高监管能力和施工水平

企业在录用人或者施工的前期,一定要重视对工作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和施工质量等各方面的教育工作,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建设设备上的投资明显不足,很多高科技产品难以被引入建筑施工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建筑施工管理和监督工作的进行。

3.完善安全管理体系

完善的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是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保障。对于很多施工方来说,有没有完善的体系对安全进行管理是无关紧要的,因此要求每个项目的施工方制定一套适合本项目施工的安全管理体系是必须的。

三、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

1.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规范监督管理程序

针对我国现阶段质量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的问题,相关执法管理部门要针对实际情况,建立完整的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机制及制度体系,从而更好的保证执法有据可循,更保障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在具体的制度建设过程当中,就建立有效的集体监督机制,对从事于质量监督管理的人员要进行从业资格认证,力求达到持证上岗,并对日常的监督方式进行改进。

2.建筑施工项目施工前质量控制

施工项目合同双方依据施工合同,再度确认项目质量标准和评价模式。在确立施工质量责任制基础上,在建筑施工项目开始前要进行质量管理相关岗位职责确认、交底工作,明晰建设施工项目质量标准、施工要求和规范细节。

3.建筑施工项目施工后质量检验与完善

建筑施工项目施工后实施项目质量自查、自验、交验三步骤,认真做好查验记录与签证,并在每一查验步骤后就发现问题进行纠偏和改进,保证合同质量目标的达成。在质量管理完善的后续工作还包括形成建设施工项目质量管理报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