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网络技术热点

计算机网络技术热点

时间:2023-09-20 16:5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网络技术热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计算机网络技术热点

第1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融合了网络技术学科、计算机技术学科和通信技术学科多方面知识的交叉学科,当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应用,现在社会生活中,无论生产还是生活都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身影,它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对人类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力量。基于此,对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功能、分类、应用及未来的发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主机互联;网络互联;原则;发展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种创新性非常强的技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其在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军事领域、科技研究领域与文化领域等方面都能够产生出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技术的需求就更大,这极大的缩短了技术革新的周期,使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的速度大大加快。相信随着现代计算机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进步,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

1现代计算机网络发展历程概述

1.1练级终端系统

第一代计算机采用的是练级终端系统,它是以单一计算机为中心,通过单一的计算机设备进行远程联机的网络系统模式,其系统终端没有CPU与内存卡,外部设备主要是依靠显示器与键盘等。其中美国飞机订票系统在计算机主机上增加了设置的FEP(前端机),是由专门设置的一台计算机设备与在美国范围内的两千余个系统终端组合而成的,这是当时最为经典的应用类型,此时网络订票系统已经具备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

1.2主机互联系统

随着计算机设备的逐渐升级与快速发展,以单独的计算机网络为主的网络系统逐渐不符合人们的需求而被淘汰,以通信子网为中心的主机互联系统开始被应用,这种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运用多种计算机网络进行互联而形成的,它主要是通过借助通信线路将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单一计算机设备连接成为了局域性网络,从而实现计算机用户不仅能够直接使用本地计算机设备中相关的软硬件、数据信息资源等,同时还可以对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其他的软硬件与信息数据资源进行应用,从而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

1.3网络互联时期

社会发展到现代,计算机网络主要采用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络,此系统是通过对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简单网络系统运用的不同的相关网络协议衔接起来,具有更为复杂、更为强大的特点。不同网络的互联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联系通信,通过这种方式,用户在利用互联网的时候访问网络系统更加便捷,并且还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数据信息交流活动与资源共享模式。

2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其功能介绍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网络技术就已经出现在人类文明中,早期主要在军事通讯中应用的比较多,而现在已经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以计算机技术基础上联合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具有较强的交叉性,包含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及现代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内容,主要是通过利用现有计算机硬软件系统,通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将数据信息等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行利用。近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实践应用中表现出发展速度更快,应用范围更广,社会影响更大等方面的特征,由此可以体现出社会科技文明的进步对高形态技术的需求也日渐强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功能很多,总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信功能。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计算机之间、用户之间及计算机与用户之间可以有效连接起来,突破了地域、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二是协同功能。要想实现计算机的通信功能,就要求各个计算机之间的工作能够稳定、可靠,在这个过程中对计算机或用户之间的科学合理的协调是非常有必要的。举个例子来说,如果网络中的某一台计算机的负担过重,无法完成工作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将其工作任务分给其它空闲的电脑,这样一方面能够延长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促进计算机网络可用性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大大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三是共享功能。实现数据、信息、软件和硬件资源等方面的共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一个主要功能,其共享主要体现在数据库的应用方面。

3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分类及应用分析

3.1局域网

局域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网络,也是应用最为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广泛的网络。局域网的发展经历了以太网、令牌环网及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等这几个阶段,现在具有应用广、投资少、见效快等特点。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网络资源信息的传播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进一步提高了我国信息交流流通速率。

3.2ATM网路

ATM网络是一种网络模式,它不仅能够在高速网络通道中进行传输,同时还能够在高速网络通道中进行信息交换。ATM网络又被称为是异步传输模式,这主要是由于它同时支持LAN及WAN,能够实现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无缝对接。ATM网络具有自己特有的网卡和转换设备,并在此基础上借助系统环节或特定的电话线路,最终实现对远程或近程的数据传输服务。

3.3无线传感器网络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全新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它涉及多学科,且高度交叉,综合了传感器技术、现代网络及无线通信技术、嵌入式计算机一级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等,旨在与实现物理世界、计算机世界及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连通,因此在国际上备受关注,是国际前沿热点研究领域。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我们可以实现对机械设备和相关人员等的实时监控,并完成无线信号收发、电子通讯、数据处理等任务。传感器网络技术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加速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并促进了计算机中的硬件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与进步。

4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原则

4.1便捷性的原则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其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的折旧率,通过尽可能单一的选择可以降低折旧费。除此之外,还必须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考虑要采用哪种软件系统,并从整体上结合其网络系统自身的特殊性。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中必须要以便捷性为基本原则,对相应的计算机网络产品的维护、故障排除、维修及更新换代等方面进行及时简化,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保证工作效率。另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功能是非常灵活的,人们在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要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所面临的问题,来对设备做出正确、合适的选择。

4.2规范性原则

现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如果要想让它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必须要对其应用进行规范,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进行适当的约束,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整个计算机应用系统的高效运作,同时也能够保证其更好的发展,从而更加长久的为用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用户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时,首先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尽可能发挥设备自身的效能,不仅要能达到计划的目标,还要能够优化其运行的环境;其次要考虑到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的复杂性、高精确性和高协调性等特点,要确保其在运行中具有规范性以及高效率,以避免由于小问题而导致系统崩溃。

5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运用更加广泛和深入,尤其是在通信行业、科研事业、教育行业和企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当中,为社会岗位中更多部门做出贡献,使得人们对于信息的收集、浏览及使用变得不再受时间、地域限制,其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应用服务功能,通过对其运用实现了传播速率快,信息更加完整的目标。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人们越来越看重对上网的体验,网络通信公司也在尝试降低上网成本,并且也在逐步解决网络出现的安全隐患与问题,增加更多人性化的元素。现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正在爆发式增长,为新型网络技术的出现奠定了社会基础,今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应该体现在智能手机用户中,并能够走进人们的办公领域,通过其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办公的效率和效能,实现办公自动化。总的来说,在未来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会朝着更加智能化方向发展,我们必须要加速现代信息网络的构建,推动社会文明不断发展。

6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也更加的深入,再加上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技术引入市场,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多界面将继续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显示出了非同寻常的实用价值和市场表现。在今后的发展中,互联网方向的发展更加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化建设和进一步融合,由此可见,加快信息网络的建设在未来的全球信息化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今人们对于现代化网络技术的需求渐长,现代化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开始进入到一个关键性的阶段,要求我们在发展网络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其即时性、安全性、标准化以及高技术性等方面的特征,从而使其更加符合广大用户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宏,王灵霞.计算机网络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6):86-88.

[2]张鹏.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电子商务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5(14):28.

[3]唐婧.浅谈我国现代铁路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3(19):61-62.

[4]秦百林.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问题刍议[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60):59.

[5]饶文红.探析工业自动化计算机应用产业发展趋势[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22):124.

[6]邱小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21):173-174.

第2篇

关键词:关系数据库;计算机网络设计;应用与实现

引言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到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并实现了蓬勃发展,不仅有效的推动了现代化信息进程还为推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做出了贡献。因此合理运用关系数据库技术等先进技术辅助手段,有利于推动计算机网络的设计与实现。关系数据库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段并不是很长,但因其丰富的作用性已经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关系数据库的操作原理是通过结合基础数据库模型,并对已知的数据进行系统的存储、分类和组建等工作,使已有数据具有调度性和承载性,从而更好地为计算机网络设计进行辅助工作。本文以下会针对关系数据库下计算机网络的设计实现进行统筹性的理论分析,得出其具有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的双重优点。

1关系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和技术概述

1.1关系数据库的发展现状

关系数据库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新兴研究热点,应受到国家和研究部门的足够的重视。现有的关系数据库大部分以原有数据库为模板基础,在其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善和优化,借助不断的完善和升级从而获得更加系统专业的关系数据库。完善之后的数据库可以储存在相对完整的存储系统中。经过系统分类规划的关系数据库具有层次性和易操作性等优点,人们需要关系数据库起到辅助作用时,可通过搜过关键字的形式在存储系统中提取所需相关信息,这种便捷的操作不仅可以节省搜索时间还有利于关系数据库的构建和发展,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举例来讲access和Sql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的主要关系数据库[1]。

1.2关系数据库的所运用的相关技术概述

1.2.1关系数据库的需求分析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但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因其特有的操作性使其安全性也不断受到挑战,管理难度也日渐增加,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设计和研发过程中应满足高性能、高质量和网络安全等多种需求。所谓的高性能就是指确保数据交换可以阻碍的进行,这一需求的满足需要骨干交换设备的支持从而达到数据之间的线速交换。而高质量需求则需要通过提升关键业务服务质量来得以满足。计算机网络的技术帮助在各领域中的应用是以多样化形式展现的,需要满足多数人同时在线搜索使用的要求,在网络流量高峰期时进行操作势必会延长响应时间,合理的运用QQS技术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在这一过程中网络安全也显得尤为重要,网络病毒是我们常见的也是熟知的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之一,因此设计高性能的杀毒软件等针对性手段可以有效地阻止病毒传播[2]。

1.2.2关系数据库的技术应用分析关系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实现大容量的可描述性数据在其内部得到系统性的存储,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完善计算机网络的设计进程。全部信息的录入、数据整合和存储传播也考这一技术得以实现,不仅可以快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还可以缩短搜索和操作时间,具体的网络拓扑映像,如图1所示。完整的编程手段工具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辅助作用,通过对复杂多样化的数据进行分类管理可以促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实现。目前在现有的关系数据库中最常被应用的编程技术是C语言。图2中提到的DOBC驱动器可以为多种关系数据库的相互连接提供技术支持,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可采用数据访问对象和嵌入式的连接方式完成相应程序的操作。除此之外如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需要访问多个数据网络的要求,可以通过内部服务器将所需访问的数据连接成为一个主体,从而减少操作时间起到提升效率实现系统优化的目的。如此看出在实际的计算机网络设计中,合理的运用关系数据库等辅助软件,可以完善其设计实现的发展过程,为数据管理提供更为高效的管理办法[3]。

2关系数据库的基本应用原理分析

2.1关系数据库操作的优越性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离不开各种数据库设备的辅助帮助和技术支持。目前市面上应用最广泛的数据库技术主要分为网络模型、层次模型和关系数据库模型三种。虽然这三种数据库技术的应用手段各不相同,但是其分类方式都是一样的,都是与模型为基础标准进行分类而成。关系数据库相较于其他种类的数据库关系数据库具有更为完善和科学的优点,这些优点也推动了它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进程,其中以现代化数据管理任务效果最为显著。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因其操作使用的方便性和高效性成为计算机网络设计过程中的首选辅助技术。

2.2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原理

关系数据库虽然具有诸多优点,但是想要应用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还需达到相应的运用标准。举例来讲关系数据库不仅需要管理简单的数据,还需要管理相对复杂的数据,使系统管理更加方便和高效,而这些优点都是借助C语言的操作得以实现的。接下来就以C语言具体应用为例子,对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原理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实现基于建立两个相互联系的数据库访问系统,而这两个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做到独立性,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举例来讲客户可以通过输入特定的C语言程序来实现对开放性数据系统的访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不同的客户群体对计算机网络进行访问,但是访问时间多数是同时进行的,这就需要借助关系数据库增加他们之间的协调性,不仅可以优化其操作过程还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就算在访问过程中发生了对象脱离辅助软件的现象也无需过分担心,系统相对独立性的优点在这时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运用。C语言的技术应用不仅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高效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可以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朝着清晰化方面发展,使其应用更具现实意义。

3关系数据库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3.1数据存储功能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关系数据库因其辅助功能所以其系统中存在大量需要存贮的数据信息,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无限量的吸收和融入新进信息,并完成相关的输入和录入工作。在计算机网络设计发展过程中,时常需要管理相对复杂的数据信息,这时就需要借助关系数据库进行辅助帮助,促进这一行为的实现。关系数据库因为简单易操作和较少出现错误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算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稳步提升,计算机网络的发展速度也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而稳步提高,相应的对关系数据库的要求也有所提升。传统的数据库信息主要依靠人力录入得以实现,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作效率还极其低下,这使得其内部存贮的信息量较小,且在人力录入过程中容易产生失误。但是先进的关系数据库的构建相较于传统数据库不仅存储信息量更大,还具有操作简单高效等特点。在信息调取方面还可以通过输入关键字进行查找调取更具人性化。据目前的实际应用来看,关系数据库是现有的模型数据库中最为完善和科学的系统,也因其相对的优越性在计算机网络设计中的应用也最为广泛,使用人群也越来越多。关系数据库除了存储功能方面的优越性之外,还具有建立简便、操作简单和发生错误率小等多种优点,更好的起到了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作用[4]。

3.2数据转换功能的具体实现

关系数据库还可以在计算机网络设计过程中实现数据功能的转换,也就是按照软件的不同要求实现不同转换的具体过程,这一流程的具体操作也十分简单快捷。在计算机网络设计过程中关系数据库起到的是连接设计软件和网络管理软件的作用,而二者的相互连接也是实现数据自由转换的有效保障。同时在计算机网络设计发展过程中,不同的设备信息和数据信息的数据转化都是存在不同差异的,关系数据库应根据其不同的特质进行更加层次化和深入化的系统分析,以确保其在数据转换过程中有效提高调度效率确保其更快地完成和使用。

3.3关系数据库于计算机网络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关系数据库的功能不仅体现在数据存储和数据转换上,还体现在数据录入上。关系数据库可以将计算机网络设计发展中所需的信息数据录入到相对完整的数据系统当中,并对其进行系统分类和存档,便于日后的调取、查询和使用。关系数据库之间的相互联系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关联性,使用者可根据其关联性更加完整的查询到所需内容,而个体性在应对突发状况时也具有显著作用。举例来讲虽然关系数据库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是也不会因为一个数据库的崩盘而影响其他数据库的正常使用。这也就使关系数据库在计算机网络发展的过程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4关系数据库于计算机网络发展中的设计与实现

关系数据库构建的重点是数据的转化与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处理过程中,可将拓展标记语言既XML作为标准,从而实现数据间的嵌套关系连接。拓展标记语言技术不仅可以详细的表示关系与对象数据之间的结构变化,还可以对半结构化数据进行表示和分析。

4.1存储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1.1结构映射功能的实现因拓展标记语言定义(XML)的都是复杂程度较高的文件类型(DTD),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简化从而生成DTD图。简化方式包括从层次嵌套关系向平面化转行而成非嵌套定义和将多个一元操作转换为一个一元操作等多种方式,通过聚焦变化多个子元素达到使其构成一个完成子元素的目的。DTD图向关系模型的映射转化是在简化的基础上加以完成的,应用共享内联法为DTD节点生成独立关系,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结构映射系统,从而推动关系数据库下计算机网络设计的实现[5]。

4.1.2模型映射的具体实现Edge法和XRel法是存储可拓展标记语言文档的常用方法。其中Edge法借助对所选文档进行图形结构处理还实现模型映射的目的,同的模型映射阶段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运用flag实现目标节点的区分,运用source完成源节点的存储,目标节点标识符的存储则借助target字段来完成,用or-dinal完成最终节点的反映。而XRel模式的具体关系表组成,如图3所示。可运用树分解的方式将可拓展标记语言划分为多个途径表达式来进行存储,但受其多个节点的影响单个简单路径表达式会产生相同路的可能性,使其树信息的存储模式难以实现。XParent法的具体存储模式,如图4所示。

4.2转换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数据转化流程图如图5所示。通过流程图观察可知数据转化流程可具体分为7部分操作得以实现。①先通过XSD格式完成定义模式映射,完成XML模型映射的建立来实现目标数据库到可拓展标记语言的转化,相较于DTD模式XSD可以提供更好的类格式型定义,从而使数据交换在网络中的实现更具标准化和规范化,因此应确保数据和控制信息全部转化为XML,这样的数据传输更加具有高效性。②绑定同步模块是映射文件生成后的第二转换步骤,同构模式的转换可为以后XML的导入提供理论参照。③通过在选定的目标数据库中使用源数据库可以完成数据模式的具体对比和分析,并通过得出的分析结果判断出所需的同步表结构,继而完成构建异构模式映射文件的目的。④根据已完成的同步模式任务所得出的数据,生成对源数据库的一条SQL查询命令,通过系统的查询获得任务所需的同步数据加以辅助和支撑。⑤通过运用同步实现SQL查询结果向XML格式数据的转化,并将得到的结果写入对应文件之中进行录入和存储。⑥将上一步中录入的结果传入到既定目标数据库。⑦作为最终步骤也是最重要的步骤,将XML数据导入数据库内是整个数据流程转化的最终目的。

第3篇

1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可以在新闻编辑系统中收集、审核、检索及播出无线、有线等新闻材料,并将上述数据资源整合为完整的信息共享平台,以加速新闻素材处理及新闻资料查询、编辑工作;前期拍摄所得的各项新闻材料已经将数据存储至服务器的磁盘内,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可以随时依靠任意网络端口对新闻材料进行后期制作,相比传统的纸质交流信息,计算机网络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电视新闻的编辑效率。

1.2传送电视新闻

电视节目具有较强的时间性和现场性,新闻记者在现场获得新闻材料后,均需快速采编所得材料,并将草编后的材料及时传回电视台,确保新闻信息的及时性,以获取一手新闻资料;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到电视新闻传输中,可以方便新闻材料的数据传输工作。我们经常能在电视上看见记者在采访后,会即刻拿出手提电脑,依据无线或者有线网络处理新闻素材,或者把收集到的素材下载至安装有编辑系统的电脑上,在现场进行录入、编辑、制作,并将初步完成的新闻条目传至电视台演播室,以完成新闻事件的即拍、编、发等条目制作。

1.3增强节目互动性

近几年,微博已逐步成为社会大众的常用信息交流媒介,众多电视节目均相继开通了在线观看、微博互动等环节。例如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等春晚节目均进行网络同步直播,这体现了网络已经在电视节目中普及,于无形中拉近了观众和电视节目的距离;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改写了“你看我演”的传统电视节目模式,当前,观众通过微博书写的留言能够被直接传至节目演播室的播控台上,节目主持人能够解读该部分热点问题,并和网友进行在线讨论。例如当前大家比较喜欢的《快乐大本营》节目,湖南卫视使用微波滚动和网络直播的方式,在播出《快乐大本营》时,实行网络同步直播,并在屏幕上滚动播放网友微博互动内容,网络同步直播和滚动播出网友问题,能极大地电视节目的现场感、互动性及时效性,不仅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电视节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结语

为广播电视观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网络、数字交互式作用的应用平台,这也在根本上实现了诸多数据的自由交换。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电视技术的融合促进了网络用户的发展,也向电视节目的传统网络理论提出了挑战。

作者:卜丽芳 单位:邯郸县广播电视台

第4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不断提升网络数据传输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方便的应用接口、路由选择,以及更完善的网络管理和拥塞控制,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向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不再是以典型IP服务所提供的固定编码和标准分组格式,而是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将网络内部执行转变为用户指定的应用执行。

2互联网新媒体概述

2.1互联网新媒体的内涵

互联网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络,是由不同类型的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互联网络,具备超文本、超媒体连接的特点,能够提供远程登录系统、信息检索、电子邮件、文件传送、BBS、万维网、即时传呼、聊天视频、网络新闻等功能。互联网新媒体是以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利用数字技术、网路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设备,向用户提供娱乐服务、商务服务、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型媒体形式。互联网新媒体之所以被称为“新”媒体,是因为这种媒体形式实现了媒体产品与信息技术的相互结合,转变为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传播方式,突破了传播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突出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推动了媒体发展的巨大变革。

2.2互联网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1)大众化。近年来,互联网等高科技技术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网络的普及程度也随之越来越高,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比较有序,无论是资源、技术、设备还是用户都发展快速,网络媒体的大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尤其是随着产业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以及国内各大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从而使得网络接入的软硬件环境都获得了不断优化,终端产品的整体价格也大幅度下调,用户上网门槛的降低为更多社会公众接触网络新媒体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新媒体的大众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2)多样化。网络本身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先进技术,它的出现和发展也都应与人类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如今,网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其应用性和融合性也都越来越强,尤其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完善,它的功能也随之变得多样化。网络新媒体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上:其一,网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如网络通讯、网络社区、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等等,这些都是“新”的信息传输、交换途径;其二,网络专业性增强。专业的网络服务现已成为互联网应用的一大特色,如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上银行、网络新闻等等,同时各种“新”服务形式也正在不断涌现,网络新媒体多样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3)融合化。目前,网络媒体正在向宽带、移动和三网融合方向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用户、手机用户都大幅度增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也随之不断加快,3G网络的正式开通,使得3G用户群体越来越多。同时三网融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在使用各种多媒体业务时更加方便,这不但有利于促进移动多媒体电视、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的发展,而且还有助于推动网络创新,进而促进产业文化升级。

3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对互联网新媒体的影响

3.1对互联网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

(1)对信息传播时间和空间的影响。相比较传统媒体而言,互联网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打破了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对称、不均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送,不受地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一定程度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严重影响了信息传播的效率。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互联网新媒体拓宽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传播便捷性提供了技术平台。如,新浪新闻、腾讯新闻、网易新闻等门户网站,均都能够为受众提供24小时不断更新的新闻讯息,这是传统媒体难以做到的,体现了互联网新媒体“新”传播途径——网络传播的优势。

(2)对受众互动的影响。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覆盖率的日益提高,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通过网络媒介将庞大的信息资源整合起来,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岗位、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对信息的多样化需求,进而有利于调动起受众接受网络信息的热情。此外,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为受众设置了交流平台,使受众可以在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参与信息传播,增加了网络信息的浏览量,有利于提高广大民众对热点新闻的关注度,提高网络信息传递收益。

(3)对信息传播即时性的影响。实现信息传播即时性是互联网新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互联网新媒介可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第一时间内新闻事件,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重大反响,而传统媒介在新闻事件时需要经历一定的制作周期和传播周期,虽然能够保证信息的优质性,但是却牺牲了信息传递的时间,为此互联网新媒介成为了即时信息传播的首选载体。

(4)对信息保存的影响。相比较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信息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信息具备更强的保存性,在简单的操作下便可以将自己所需的信息完整地保存在电脑上,并且不会增加额外的保存成本,在用户需要时可以不限次数、不限时间地调阅。这种“新”的信息保存方式,突破了以纸质为保存载体的限制,有利于减少纸质保存新闻信息所占据的空间,也弥补了纸质保存载体易丢失、损坏的缺陷。人们的工作、生活已经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仅仅需要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便能够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数据信息资源。

(5)对信息内容结构的影响。在线视频技术作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也随之向声音化、图像化、直播化的“新”方向发展,从而带来了信息传播内容结构的重大变革。在线直播可提供高清晰度的视频,既可以直播新闻、实事等信息内容,也可以上传用户周边的社会现象,这使得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承载量不断增大,信息来源渠道更为多样化,使得信息内容结构不断创新。

(6)对信息传播成本的影响。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日渐成熟的环境下,互联网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的低成本运作,借助于网络平台信息几乎不需要付出费用,这与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有着本质区别。传统媒体需要耗费一定人力、物力、财力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其成本相对较高,而互联网新媒体则省去了绝大部分信息传播成本。

(7)对受众地位的影响。传统媒体将受众置于被动的地位,只能让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并且传统媒体缺乏与受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难以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而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为受众提供了“新”的主动获取信息的途径,受众通过收索引擎能够自主地选择信息、获取信息,同时还能够在交流版块实现受众与受众、受众与传播媒体之间的交流,使新媒体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导向。

3.2对互联网新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

当前,我国已初步建成3G网络,标志着通讯网络与互联网的正式融合,不仅拓宽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覆盖范围,而且还使无线设备成为了媒体传播信息的“新”载体。随着手机技术的更新换代,智能手机逐步代替了仅有通讯功能的传统手机,因其具有独立操作系统、PDA功能、无线接入互联网、人性化设置以及可支持第三方软件等技术优势,深受广大年轻人的喜爱。通过在智能手机上安装各种客户端,能够使其具备与电脑类似的功能,如信息浏览、发表观点、关注热点问题等,凸显了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优势,可以说手机互联是互联网发展的“新”方向。为此,新媒体也将手机作为了信息传播的重要终端设备,纷纷开发各种软件,以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了解生活服务信息、浏览社会热点动态的需求。目前,互联网新媒体可为手机用户提供信息定制服务、个性化服务,使得互联网新媒体从提供全面化信息向提供专业化信息“新”方向转变。

3.3对互联网新媒体产业的影响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新媒体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各大商家开始意识到互联网新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纷纷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传播渠道实施营销宣传策略,在网络平台投入大量广告,以获取良好的宣传效果。如2012年,京东、苏宁、国美三大电商的价格战可谓是收效显著的网络化商业炒作,三大电商纷纷在网络上发表信息要打价格战,使得众多网民对此深信不疑,虽然价格战仅是一种商家的炒作,但是却通过网络信息传播达到了提高产品销售量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电子加密技术、安全浏览器等网络安全技术逐步完善情况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这些网络安全技术可以自动识别钓鱼、木马网站,为支付宝、财付通、网银等网络支付工具创建安全的运行环境,从而使电子商务成为了当前最为重要的商务形式。如以淘宝为例,仅2013年双十一狂欢节一天的交易额就超过了350亿元。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互联网新媒体这一“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4规范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建议

现阶段,互联网新媒体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弊端,如传播信息真实性差、传播侵权、公信力不足等问题,对社会舆论导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的监管力度,以规范新媒体的发展。具体建议如下:其一,突出管理重点。由于网络媒体的应用范围较广,所以在管理方面应当区别对待,可针对各种网络媒体形式确定管理的重点,如对电影、科技类可适当放宽监管,对于一些专业报道政治新闻的网站,则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其二,对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网络媒体与传统的媒体存在较大的差别,故此应采取更加完善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进行管理,同时,还应加大立法,使网络媒体的管理真正有法可依;其三,应对管理机制进行不断完善。网络媒体的管理任重而道远,建立一套完整、有效、可行的管理机制非常必要,这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其四,发挥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建设新闻网站,使网络媒体肩负起网络宣传的责任,强化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作用。

5结论

第5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发展前景;网络协议;安全管理

      网络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发展产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前社会的发展,决定息社会的了网络已成为信命脉和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同时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也构造成了信息社会的基础框架。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走向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并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但当今的网络技术虽然有所进步,却还没有达到完美的地步,还存在着缺点和漏洞逐步去研究和完善。

1.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1.1网络的发源

网络技术在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联合发展起来的,合称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是指计算机之间通过连接介质(如网络线、光纤等)互联起来,按照网络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实现资源共享的一种组织形式。网络技术发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美国,早期用军事通讯,后逐渐进入民用。而网络技术在中国发展时期主要是90年代初,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Internet后。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40年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得到了重视和广泛的使用。

1.2网络技术的发展

观察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以下的特点:一、计算机网络从最初的“终端——通信线路——面向终端的计算机”模式的简单连接发展成为了现在的局域网LAN 、城域网MAN 和广域网的不同的网络连接。网络连接的材料也从双绞线、电话线、同轴电缆和光纤等有线通信形式扩展到了可以使用微波、卫星等无线媒体进行连接的无线网络形式,传输速率越来越高,传输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传播区域也越来越广。二、随着各种多媒体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控制技术的蓬勃发展,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结合使传统的单一服务的互联网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媒体服务,如网络电视,文本、图片、声音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建设和共享等。三、网络的应用范围也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而且计算机的处理模式从最初的大型主机的集中运算处理发展到了以个人电脑为主的独立运算。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性能越来越好。其应用类型已经从最初的计算工具发展成为了集科学研究、信息处理、生活娱乐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工具。

2.网络技术的应用

2.1目前广泛使用的网络

一般在网络设计中,以太网和令牌环网的使用率较高,其中70%的使用以太网,令牌环网的使用率也在25%左右。以太网作为一种基带局域网规范因其自身独特的拓扑机构简单、各站点故障之间独立不相互影响、易于扩充等特点与其他的网络相比更有优势,其在对传输材料的选择上,也是选用线间辐射较小、便于扩充维护管理、输送速率较高、价格低廉的易于其他网络桥接和联通的双绞线。但是以太网对总线的带宽和传输速率有比较高的要求。令牌环网常由于IBM系统中。其协议设计的较为周密;在信息的传递过程中保密性较好;有很好的实时性,能够实现高速传递和远距离传递;传送信息的方向单一,路由唯一,不会发生信息相撞的现象。但是这种网络成本较高,协议比较复杂,不易扩充,若网络中任一站点出现故障则整个网络失去工作能力。

2.2目前使用的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主要涉及的是通信领域,现在以Internet TCP/IP 协议为基础的网络模式日益成熟。在网络中对各种热点技术的使用、开发、研究,使计算机网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使用的网络技术有:一、数字语音多媒体三网合一。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应用发展中实现了计算机网、有线电视网和电信网有机的结合,即为三网合一,这样不仅降低了使用成本,而且方便了网络用户的使用,提高了网络的使用效率。三网合一是社会进步的需求和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网络的出现不仅缔造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也促进了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如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科学、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等的发展。三网合一可以使人们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更好的享受网络的便利,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 二、IPv6协议。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IP协议,随着时代的进步,其也不断的在完善,逐步发展成为今天广泛使用的IPv4。但是随着人们对网络服务质量和速率需求的日益增长。IPv4因其显其地址资源不足、路由选择效率不高、路由表膨胀、移动特性支持缺乏,缺少服务质量和安全的保障等不足,逐渐被IPv6取代。IPv6是一个Internet协议的新版本,在旧版的基础上增加了路由器探测,参数探测,地址自动配置,重复地质探测,地址解析等功能。 并且该协议的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分析,主要有采用身份验证等方式阻止信息报探测、IP欺骗、连接截获等攻击方法对网络的入侵。

2.3网络技术的使用领域

在当今社会中,网络渗入人们的生活当中,无处不在。本文简单的举例阐述了网络的几个常用的方面:一、)电子银行。电子银行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在线服务系统,其本质是一种新型金融服务系统。主要的功能包括:金融交易卡服务、自动存取款作业、电子汇款与清算等。借助于网络技术,电子银行摆脱了传统银行的时间空间的制约,带来了货币交换与信息交换相结合的改革。二、办公自动化系统。在现代的办公系统,每个办公室相当于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工作站,该办公系统是网络技术与其他技术的结合,例如人工智能、声音、图象、文字处理技术等。这种办公室系统的使用,更好的实行了资源共享,一种全新的信息处理方式高科技的通讯手段,主要有数据/声音综合服务、可视会议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加快了办公效率,提高了工作的正确度,减少不必要的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三、远程教育。远程教育是现在成人比较热衷的教育方式,主要是利用网络技术的一种在线服务的系统,是一种完全颠覆传统校院式教育的全 新的教学模式。现在的远程教育日益成熟,几乎可以提供传统学习中的所有的课程,学员可以凭借远程教育,得到正规大学从学士到博士的所有学位。而且还突破了传统教育对学习时间和地点的制约。这种教育方式,吸引了广大虽参加工作却还想继续深造的人。

3.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及网络的安全管理

3.1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越来越快的深入人们的生活,人们对网络科技也随之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一是集成化、智能化、开放化。分别对各种服务和多种媒体应用的集成,网络信息传输路径和处理手段的自动化及用户应用接口开放化和计算机网络的兼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高速化、移动化。对上网的速度和空间的制约提出了要求,现在对无线网络技术的研究和逐步的完善就是为了用户上网更为便捷,打破传统网络对使用环境的限制。三是网络技术的研究方向也日渐以应用服务为主。用户对网络的应用的需求,促进了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研究与应用相互促进,互惠互利,更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3.2兴起的网络及前景

除了对传统的以太网和令牌网的使用外,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目前兴起了许多网络,例如光纤数据网、高速以太网和无线局域网等。本文简单的介绍以下两种网络。一是光纤数据线主要运用于高速、近距离的网络中,其独特的双环设计可以确保在信息的运输过程中,一环的损伤不会影响网络的正常运行;由于光纤在数据的传输上损耗较低、抗干扰性好,该网络有较高的传输速率和抗干扰能力;而且管理由于令牌网和以太网。但是该类网络成本较高,而且光纤也还未普及,一般适用于政府、军事和大型企业。二是无线局域网。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网络技术,有无线信道组成。最早的运用于军事当中,现在已经逐渐的商业化。该网络可以让通讯信道得到充分的利用,用户之间可以获得极好的连通性和可扩充性。但是该类网络易于受环境影响。

3.3网络的安全管理

当网络日益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对网络的安全进行管理。当前网络与信息的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一方面是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和安全性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众多的攻击手段的出现,诸如病毒、陷门、隐通道等。对国家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在网络技术的研究中,对安全技术的研究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网络的安全需要完整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做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完善。

总而言之,在网络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共同推动下,计算机网络成为社会信息交流的主流,其发展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社会的进步。随着对通信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计算机网络应用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拓宽,以及与其他高新技术的融合,网络必将为人们带来更加便利和多彩的生活,实现社会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J].信息科学,2009(10):42.

[2]王敬茹;网络安全技术发展趋势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0年02期

[3]李青;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走向[J].产业经济,2009(7):77.

第6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网络技术;应用

1将网络技术运用于广播电视的目的

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愈发广泛的现今时代中,广大受众群往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有足够的熟悉感与信赖感,网络技术能够通过互联网传达信息的快捷性来帮助广播电视及时有效地传达于受众,同时也能够在计算机网络的渠道下为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及受众度做到良好的促进效应。另外,在广播电视技术中运用计算机网络能够有效解决电视信号弱、受空间限制等因素所导致的受众不稳定的问题。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中加入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促进广播电视的观看途径更加多样化,并提升中受众的参与度,从而促使受众能够对广播电视产生观看习惯,为广播电视提升受众数量。最后,倘若广播电视能够合理运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技术与受众积极地进行互动交流,那么群众便能够实时地参与到广播节目中去,同时还能够通过网络信息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增加广播节目获得信息的途径,并有效地了解受众的喜好以及对广播内容的关注度。

2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技术中的具体应用

2.1能够作为广播电视的传输系统

在广播电视领域中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有效的帮助内容技术扩充传输信息的途径及效率。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运用中,广播电视记者能够在采访的同时将现场信息实时的播报于广播电视录制现场,同时广播电视播报记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设施转接头进行详细的播报与素材传送,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演播室中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及时的将内容在线编辑完毕并进行实时的转播,从而进行两者间有效的信息交流。另外,在广播电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帮助演播人员在内容现场实时做好内容录制与演播。由此可见,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运用反映于广播电视中具有极其良好的作用。而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也能够通过其优异的信息交流形式在卫星及无线传送等模式下形成内容的实时互联互联平台,从而有效的提升广播电视的高效性及实时性。

2.2为广播电视构建互动系统

在广播电视中加入网络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广播电视演播厅与无线网络及通讯网络的关联性。在现今信息化发展日益普及化的时代中,广播电视唯有注重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并及时与信息网络构建互动桥梁才能够达到多方信息共享的需求与目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技术运用具体表现在采访现场编辑记者与演播厅中播报员的互动中,编辑记者通常能够通过无线网络的形式、无线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电话等途径与主持人进行无障碍的交流沟通。在这种途径下,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为受众人群提供随时随地地交流的环境,并提升广播电视频道与受众的关联性,从而为群众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增加播报的时效性、互动性以及趣味性。最后,在网络技术运用于广播电视中时能够为节目收视率提供更好的保障,同时工作人员也能够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来提升素材的择选水平,从而促进广播电视有效地发展下去。

2.3优化广播电视工程的审核及编辑系统

在广播电视的技术中融合入网络技术是极其有必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能够帮助广播电视优化其的审核及编辑系统,在编辑中,编辑人员可以省去人工劳力,通过对无线、有线、卫星等技术的运用更易做到有效地编辑效果,编辑人员通过对的选取、整理、编辑等过程便能够为提供富有价值及参考意义的材料。另外,在审核部分,网络技术也能够发挥其优异性,审核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更精准的提升对素材的审核,同时能够更及时的为素材选取提供更有效的意见及改善途径。倘若广播电视相关技术人员能够运用网络技术在专属的网络工作平台中加入素材的审核模块,那么审核人员通过运用平台的编辑系统便能够更好地做到素材的监督与编辑工作,如此一来,审核与编辑系统的作用便能够更有效的发挥出来。

2.4突破空间与时间的局限性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之下,伴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与优化,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已愈发增强。对于广播电视工程而言,信息传播的时效性是极其重要的,此时若能够积极运用网络技术来扩充广播电视工程的节目类型,通过与各大网络平台合作的途径迎合新时代特征来开展更加多元化的节目,从而进一步提升广播电视工程的受众群体。那么广播电视工程便能够迈出迎合新时代改革的步伐,从而促进传统广播电视工程更稳定的发展下去。另一方面,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均通过事先录制好的节目形式进行传播,这种模式下的广播电视往往不能够好好把握信息资讯的时效性,从而不能够为观众提供所需的有效资讯,久而久之,广播电视的收视率便会受到不良的影响。随着时代的进展,网络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群众的生活当中,群众生活与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倘若电视媒体人员能够意识到网络技术的重要性,尝试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创新型的传播途径创新,那么广播电视节目在新时代下便能够更长久的发展下去。

2.5提升广播电视工程的资源共享能力

在现今大数据的时代下,广播电视的资源共享能力也变得愈发重要起来。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媒体人倘若想要提升自家节目讯息的有效性、时效性及趣味性等等,依赖编辑人员搜寻素材时远远不够的,此时应当博众家之长,通过多家合作的运营模式来共同进步并获得更良好的发展。此时,网络技术的优异性便显现出来了,网络技术能够帮助广播电视台建立起与其他广播电视台合作的桥梁,同时也方面电视台间进行沟通与联系,从而帮助广播电视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外,网络技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工作人员运用网络技术优异性能够减轻自身的工作量,从而能够拥有更多的时间与机会进行广播电视的创新与发展。

3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的应用优势

3.1有效提升广播电视设备的利用率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提升,群众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已越发广泛起来。在此期间,由于广播电视录制设备的改变与更新,广播电视的工作开展已越发富含层次性。首先,在广播电视硬件设施中,工作人员已逐渐开始运用现代化软件技术及设备,取代了较陈旧的广播电视录制设备,同时,电视广播台在广播电视设备的利用率方面也获得了完善。其次,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广播电视中通过便捷性及信息的覆盖帮助广播电视更富多元化的内容。从而帮助电视在内容的传送中提升内容的完整性,进而得到受众的喜爱与认可。3.2提升广播电视播报的信息价值在广播电视的中加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运用能够对的质量及传播的信息价值做出有效提升。由于网络技术的便捷性及多功能性,工作人员能够较轻松的通过计算机网络运用来提高对信息的完善与整合,从而为受众提供更富有时效及影响力的内容,进而获得受众人群的关注,提高广播电视的收视率。另外,在广播电视素材的选取中,工作人员应当尽可能从时效性强、播报价值大、社会热点等方面进行考虑。群众通常对自身关注的话题有更强烈的观看欲,如若广播电视相关人员能够通过对网络技术来搜索有效信息,重视对价值的挖掘,那么广播电视的质量与效率都将有望提升。

3.3完善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

网络技术能够有效地完善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广播电视相关人员若能够积极有效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那么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工作者便能够构建有效的广播电视栏目,而通过对栏目的宣传便能够为广播电视提供有效的营销渠道。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及受众群体便能够在栏目中得到有效的提升与加强。另外,广播电视人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从多个网络平台来建立广播电视的官方网站,工作者可以在微信、微博等大型平台中运用网络技术,从而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扩大广播电视的传播渠道,同时也能促进受众群体及时有效地参与到中来,从而逐渐提升广播电视在网络范围中的影响力及传播强度。

第7篇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和影响着我们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处身于信息时代中的考古工作者所面临和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中,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究竟会带来怎样的推动和变化?考古学的学科目标是通过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和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因此我们相信,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对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分析、整合提供强有力的工具,也势必将会对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手段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进行初步的讨论,并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前景展望。

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考古界目前对计算机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在考古领域最广泛的应用仍停留于对考古发掘资料的计算机输入和数据库管理等方面。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考古资料信息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已经在考古文博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应用,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因其自身也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考古工作中还有待引入和普遍应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将众多原本分散、孤立的计算机和其他相关的外部设备通过网络互联,从而以最小的成本付出,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达到人们对沟通信息、共享资源的目标要求。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领域的引入,其优势之一就在于能够将较昂贵的各类外部设备,如高精度扫描仪、磁带备份机、彩色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等通过网络进行共享,以充分拓展外部设备的应用范围。近年来,随着各类计算机外部设备的发展,原本较昂贵的硬件设施在性能大幅提高的情况下,其价格却在不断下降,一些原本无条件普遍使用的设备也正在逐步普及,利用网络实现硬件资源共享的这一基本目的随之也就不再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在考古工作中的应用,其最主要的意义是在于借助于网络架构模式,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传播以及信息的检索和交流。

1.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

考古信息的有序、科学管理是考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后期研究的实际需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对全国文博单位计算机应用状况的调查中,有半数以上的文博单位希望能够将计算机应用于田野工作、资料检索与处理系统及藏品管理系统等方面,由此可见,国内文博界已普遍认识到了传统信息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并迫切地需要一套现代化、高效率的信息管理模式[1]。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数据库和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考古部门已能够研制开发出符合考古工作需要的专业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在计算机技术支撑下的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可以针对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工作需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可视化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将考古信息以图、文、声、像等多种形式,按考古遗址、地层、单位等分门别类进行输入和归档、管理,并可按照研究者的不同要求快速、准确地对资料进行检索、查询、统计和研究。因而,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研制,在国内考古界已成为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

然而,随着计算机数据库信息管理技术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普通的计算机数据库管理技术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凸显。最明显的不足是,目前应用于考古工作中的数据库管理软件,其操作方式还大多停留于单机工作状态,这种方式已不能充分满足考古发掘信息的科学有效管理和共享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考古信息在后期分析、归纳和整合等应用方面的效率。这一问题目前已被考古工作者认识到,并着手进行了构架于网络平台管理系统的开发[2]。

通常来说,一个考古部门的田野考古工作不可能长期固定于某一特定区域,因此,普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及时地补充和更新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即使在具有便携式计算机等条件下,不具备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支持,也只能够做一些必要的基本资料录入,而考古信息的最终归档工作,则只能待一个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告一阶段后,再进行后期的补充输入。这种情况无疑造成了考古资料信息归档工作的滞后和资料输入工作的重复。网络技术在考古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共享的优势,使考古信息通过网络实现实时的远程输入、检索、归档和管理。借助构建于网络技术平台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考古工作者通过对网络服务器中专业数据库的远程访问,可以实现对考古信息的网络输入、检索和管理,并及时追加和补充考古发掘的最新信息。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信息的输入和检索效率,考古工作者还可结合数据库中同类遗迹、遗物的资料比照,对考古发掘工作中的各类考古遗迹作出对比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田野考古发掘研究工作的主动性。

为了保证发掘资料检索、使用的有序和安全,可以根据使用者的不同,在网络管理系统中设置不同的使用权限。如考古机构中的领队人员等,可以通过网络对已归档的各个发掘区域的考古信息进行实时地全面检索和查询,并就已归档的资料加入批注,以有效地实施对田野发掘工作的全面指导;发掘人员根据其不同的工作区域,拥有在特定模块进行检索、输入的权限,以便将最新的发掘资料进行远程追加输入。这种方式,在保证已归档考古信息安全性的同时,提高了考古信息管理的同步、更新效率。

2.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

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首先是在网络管理系统平台支持下的考古信息共享。构建于网络平台之中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不仅为远程输入和管理考古信息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远程共享考古信息提供了可能。以规范化为基础构建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其基本信息是可以实现相互沟通的。假设在全国考古机构的信息化工作步入一定的阶段后,各级相关的考古机构都拥有了既相对独立又可相互沟通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那么借助于网络技术平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共享。这种工作方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相关考古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借助这一考古信息网络管理平台对考古发掘与研究现状实现有效的实时监督和指导,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滞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考古工作者也可借助这一网络平台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已公布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信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考古信息的交流。当然,由于考古发掘工作的自身特点和考古信息的相关要求,这一层次的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应当严格限制于考古专业人员,并且要遵循考古信息的相关规章制度,以保证考古信息的安全和有序。

实现考古信息网络化共享的另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借助于专业化的考古学信息网站的考古信息来实现的。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目前在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考古学专业信息网站,这些专业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为考古工作提供了获取和共享考古信息的一个窗口。例如说,中国文物信息网()是《中国文物报》主办的网站,它借助于网络将最新的考古动态和信息进行,考古工作者只须登录该网站就可及时了解到这些信息。此外,一些专业网站还将已发表的考古专题研究资料输入数据库并联入网络,为学者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信息。

3.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

借助于网络而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其优势首先在于其“无时差”性。通过网络平台,最新的考古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在网络上的和传播;其次,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除了在初始的制作过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费用外,后期几乎不需再有什么费用的投入,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较,显然是具有“低成本”的优势,这一特性也就为考古信息的网络传播与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第三,就是考古信息的“可及性”。借助于网络所实现的考古信息的传播与,为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是有条件接触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及时地通过网络了解和掌握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最新信息。这一优势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研究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工作的困难局面;第四,就是由于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信息的多样性和交互性”这一显著的特点。传统方式的考古信息的传播和,囿于传播载体的局限,往往只能以文字、图像或者绘图等几种方式来传达考古信息,而信息技术所具备的优势,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类别,比如说在线视频信息等,而且还可以提供诸如三维虚拟遗址地层图、虚拟现实等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为研究者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资料。如上所述,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与,由于其所具有的这些显著的特点和优势,使考古信息的网络化传播和具有着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考古信息网络化传播和的形式,目前主要有考古专业网站的信息,专业电子期刊的信息以及专业网上论坛等多种方式。借助于考古专业网站所实现的考古信息,可为研究者提供丰富和详实的专业信息;专业电子期刊,也是及时传播考古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专业电子期刊,是在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学术期刊基础上,借助于网络实现的一种形式,它具有着较好的时效性和信息类别的灵活性,是对传统印刷型期刊功能的拓展,其主要类别可分为在线WEB阅读和邮件订阅发送以及电子文档下载等多种方式。电子期刊与传统纸媒体杂志相比,具有许多新的特点和优势,从出版速度上看,即使出版速度最快的传统杂志也无法与网络电子刊物的即时性相比。据统计,世界各地见于著录的重要考古学期刊有950多种,出版者包括学术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科研机构或学术团体以及独立的出版者等几个类别,其中20%拥有自己的网站[3]。这些电子专业期刊的出现,为考古信息的传播和提供了重要的途径。考古信息网络的第三种形式,就是专业网上论坛,这主要包括以公告板(BBS)等形式的田野考古动态、学术会议、热点学术问题的讨论等内容,这种方式因主要为研究者自发性地活动,是上面所述两种主要类别的补充。

4.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和实时交流

借助于网络技术所实现的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是对传统信息检索手段的全面革新。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彻底地摆脱了时空的限制,使专业信息的检索工作易如反掌。而且,随着网络考古专业信息的日益丰富,相信未来的信息检索工作将会主要依赖于网络技术进行。

专业考古信息的网络检索主要是指考古及其相关信息网络数据库检索[4]。正如上文所谈到,如果未来的考古信息处理系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互联的话,借助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的网络检索数据库进行考古专业信息的检索,将会为考古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信息工具。目前从技术层面而言,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是要建立这样一个全国性质的庞大的考古专业信息网络数据库,最主要的难度在于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科学、统一、安全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使用。此外,目前在网络中还存在着不可计数的专题性考古信息网络数据库,这些提供网络检索的专题性质的考古数据库,为我们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

除了本学科信息的网络检索工作外,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还可以实现对相关自然科学信息的网络检索。比如说,借助于网络平台,我们可以对考古发掘工地的GIS地理信息和早期航片进行检索,对于我们制订田野考古工作的实施计划有着一定的帮助。

此外,各种数字化的考古资料层出不穷,如《史记》、《汉书》等古代文献已经出现了电子版本,一些专业网站提供了在线式的文献检索服务,为查询、检索古籍提供了高效地现代化手段。我们还可以通过考古机构的专业网站及时地获取国内外相关考古信息。

目前而言,大部分网络用户使用的接入方式还是拨号上网,这种方式由于速率较低,在未来将会逐步为ADSL、光纤接入等宽带网络接入方式所取代。在现有接入方式的限制下,考古信息的实时交流还仅限于诸如网络虚拟论坛,网络实时文字信息交流等简单的方式,而需要更大带宽支持的视频实时交流等方式在现有的条件下还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随着宽带网络的日益普及,通过视频播放、网络虚拟论坛等方式实现的考古信息的网络实时交流,可以预见将会是未来考古网络化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考古学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

考古学的学科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对古代遗迹、遗物的发掘,来获取各类蕴含的历史信息,以最终复原古代社会,探究古代社会发展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学的学科目的也可视作是对古代历史信息的辨识、认知,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整合来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学科的这一特性和需求,也正是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所具有的优势之一。网络技术与考古学的紧密结合,将会为考古信息的认知和进一步的整合、分析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带给考古学以新的研究方法、手段,也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计算机网络技术于考古学中的应用,从表层来说,是为考古学增添了一对信息时代飞翔的翅膀;而从深层次来说,将会对信息时代考古工作的结构重组起到有力地推动和促进。正如上文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之应用于考古工作,不仅有助于我们进行考古信息的网络化管理、共享,而且还为考古信息的传播、以及网络检索和实时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工具,这些不同层次的应用,都将会对考古学的未来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最为令人振奋的当为构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统一规范的国家考古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以及它所带来的考古工作模式的重组和进一步完善。

构架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考古信息管理模式,为考古学基础信息的整合和后期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将会对考古学的既有工作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条件的日渐成熟,将有可能构架出一个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运作平台的、覆盖全国范围的考古信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相信不仅为考古工作的宏观管理提供一个有效地管理方式,而且也为考古研究者后期资料的整合与研究提供一个利器。例如,借助于现代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我们不仅可以将考古发掘信息进行科学、规范地管理,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远程的信息管理、共享和交流。相信随着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的考古信息管理模式的构建完成,考古工作的每一个工作步骤,从初期踏勘、田野发掘到后期的资料整理都可以在此管理模式中进行运作,考古工作的网络化宏观管理将会得以实现。

当然,限于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水平,本文只是对网络技术应用于考古学所做的初步设想。我们相信,随着未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和在考古工作中应用的不断深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会在考古工作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科威,于冰,童波.全国文博系统计算机应用状况调查.东南文化,1991,(3、4):253.

[2]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资料的信息化处理与<田野考古2000>.考古,2000,(6):88~95.

第8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

以现代教育理论和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并结合我院实际,确定了“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必须按照循序渐进、分段实施的思路。第一阶段,了解情况,认清形势,形成“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的总体指导方针,这一阶段属于准备阶段。第二阶段,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制定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着手编写《计算机网络》教材。第三阶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习题库,搭建“计算机网络”教学网站,规划和实施“计算机网络”实验内容。第四阶段为具体实施阶段,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采用新的教材,实施教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注重学员素质、应用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实践教学方法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材、教学手段、方法、实验环境等诸多方面,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和应用,我们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2.1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CFC(China Funamental-computingCurricula)2004提出计算机基础教育要“坚持一个方向――面向应用”;CFC2006中进一步强调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坚持面向应用”,并明确要求“在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全过程中贯彻面向应用的原则”。军校担负起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历史使命,除了要培养具备良好的全面素质,在思想政治、科学文化、军事专业和身体心理等方面全面发展,还要担负起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信息作战能力的军事指挥人才的主要任务。

2.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含义也很广泛,包括:数据交换技术、路由技术、网络互联技术、WEB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综合布线工程技术等。可以说,计算机网络知识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含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以分层通信协议模型表征的网络通信体系、网络软硬件及应用系统等基本要素[1];从网络原理与技术来看,包括:网络的基本结构及类型、数据通讯基础、网络的体系结构、局域网、广域网、网络互连、网络安全等[2];从网络教学的实践部分来看,包括:组网与布线技术、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维护与管理、Internet技术及应用等。对于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学员,要在短时间内将这些纷繁复杂的内容讲解给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甚少的学员去理解是不现实的。若是每个内容都面面俱到,泛泛了解,学员则会觉得理解不深刻,好像蜻蜓点水,没学到什么东西。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修订了《计算机网络》(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优化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当调整了教学的起点。新编的教学大纲课时量由原来的20学时授课,8学时上机,修改为32学时授课,18学时上机。

2.3开展教材建设

在明确了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下,我们组织编写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实践》教材(该教材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9年4月出版),编写了辅助教材《计算机网络辅导与练习册》。

为了编写好这套教材,编委会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工作,在广泛了解我院的教学现状、学生水平、培养目标的情况下,组织了具备较高学术水平、丰富教学经验的一线骨干教员承担具体编写工作。教材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采用整体规划、分布实施,分期分批地启动编写计划。在内容上,面向应用,重视实践能力,为此去掉了很多过时的内容,如局域网技术中的令牌总线(Token Bus)和令牌环(Token Ring)技术,广域网技术中的ATM网络,网络操作系统NT和NetWare等的介绍;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如以太网组建的相关知识点(以太网技术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局域网络组建技术);增加了ADSL技术(ADSL技术是目前大多数家庭上网的主要宽带接入方式);增加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最新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无线网络日趋成为目前组建网络的灵活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入发展,网络安全技术也已经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这套教材主要特点是:面向应用,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贯彻以学生为主题的思想,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选用现代教育手段,特别是引进先进的模拟软件,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补充了优秀的英文参考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外文获取网络技术知识的能力。

2.4丰富教学活动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我们通过购买光盘或上互联网,收集整理了大量关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专门开发了适合于课堂教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件中采用图片、图像、动画、录像等形式来讲解,使学生得到直观的认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比如网络中的传输媒介质、传输设备,我们都在课件中用图片进行标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灵活运用思科公司的Packet Tracer辅助软件教学,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OSI参考模型是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教员讲起来很费劲,学员理解起来也很困难,而通过Packet Tracer中的数据包追踪功能,这些问题便迎刃而解。Packet Tracer的数据包追踪功能是专门一个用于学习不同网络设备的数据链接和OSI模型的网络层面的基本操作的互动式教学工具。通过观测数据包在发送方和接收方之间的流动,学员很容易的理解教学内容。再比如讲解局域网冲突域概念,就可以很形象地观测到冲突的发生。当然对讲解交换技术、路由技术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2.5创造实验环境,开发虚拟实验室

过去,在没有网络实验条件的情况下,网络实验只能做一些面向网络应用的实验,比如只能做一些通过FTP上传下载文件,通过浏览器浏览网页,发送Email,编写网页等的实验。为了克服这种状况,提高实验教学的水平,加强学员动手能力的培养,没有条件,我们创造条件也要干。为此,我们引入了思科公司模拟软件Packet Tracer搭建网络模拟环境,开发出虚拟的网络实验室。Packet Tracer是由思科公司的一个辅助学习工具,为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人员去设计、配置、排除网络故障提供了虚拟地网络模拟环境。学生可在软件的图形用户界面上直接使用拖曳方法建立网络拓扑,软件中实现的IOS子集允许学生配置设备;并可提供数据包在网络中行进的详细处理过程,观察网络实时运行情况[3]。另外还针对军校的特点和我院学员的水平,精选了多个网络实验,并为了配合实践教学开展,我们还创建了“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网站。

3应用效果

3.1学员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得到加强

通过新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的实施,教学内容得到了优化。教学内容更加面向应用,注重能力,贴近社会生活,再加上新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学员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

3.2学员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良好的实践环境对学员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网络虚拟实验室中,学员采用Packet Tracer模拟软件,可以创建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并观察数据帧和数据包在通过路由器,交换机或其他设备时的行为;可以进行网络设备配置,局域网技术实验、广域网技术实验以及网络互联实验;学员可以根据实验要求按步骤进行操作,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行设计、构建网络,进行网络互联。学员在自行配置、调试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学员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3.3课堂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课堂是实施“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主战场,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场所。抓好课堂教学就是抓住了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有效地促进了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4结语

我院在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活动中,由于思路明确,措施得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得到了优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这对于今后其它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开展“计算机网络”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Andrew S. Tanenbaum. Computer Networks[M]. 4th ed. Englewod Cliffs:Prentice Hall,2003:8-10.

[2] 加洛,汉考克. Comput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Technologies (影印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

[3] 张国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31.

Discussion of Computer Networks Practical Teaching in Academy

ZHANG Guo-qing,ZHENG Gui-xing,KAN Yuan

(Academy of Military Transportation PLA,Tianjin 300161, China)

第9篇

关键词:网络;管理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TP39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5-0000-02

1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介绍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指的是对运行活动状态的计算机网络进行监控操作,并管理其初始化的一门技术。它还可以应用于网络中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诊断错误、排除故障等,通过这些,能够实现计算机的网络管理优化。

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计算机网络运作效能,同时保障网络管理的安全性。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网络已经基本普及,因而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亦更为凸显,成为数字信息技术研究的热点之一。

1.1 基本功能

(1)管理网络安全

安全的计算机网络,依仗一个完善的系统对其进行保障,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能够将非法IP、访客、行为排除在网络之外,确保网络的机密性和完整性不受外界侵害。网络安全管理的主要工作有:控制系统中的设备、控制网络协议和限制特定设备和应用的使用权。

(2)管理网络配置

网络配置管理系统可以改变和调整网络资源的权限,配置各项资源、设备,保证用户各取所需、各尽其能。网络配置的主要手段有:管理网络端口、分配网络节点、配置网络设备、管理系统软件、统计运行操作。

(3)管理网络收费

在付费网络使网络信息时,这些资源的使用记录和使用情况由网络管理来完成,依据一定的标准来收取使用费,例如,网吧中的收费系统就是使用网络管理技术完成的。

(4)管理网络性能

网络系统在运行中,要交换大量的数据,为使用者提供值得信赖的服务,随时保持资源的最优化、性能的最大化,使用户在一个舒适的网络环境下满足需求。实现这些功能主要通过:生成网络拓扑结构、配置网络资源、分析各个设备的性能、监控各个设备的运行状态。

(5)管理网络故障

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对网络故障进行排查也是网络管理的日常工作之一。它依靠于故障排除系统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统计和分析计算机的错误报告——确定故障类型——确定排除手段。通过这些手段,能够保障网络系统在一个可靠、持久的状态下工作。具体工作包括:报错、记录、检查、检测、跟踪、测试等。

1.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呈现的是爆炸式发展,各项技术的发展不能同步,一些问题随之而来。网络产品的种类增多,网络信息传播形式增多,网络参与者多元化程度加剧,网络犯罪率、犯罪类型也增多,计算机网络管理中的纰漏也愈发明显。同时各项管理协议和管理系统并不兼容,不同的网络之间的跨网运行漏洞多,网络技术衔接不成熟。因此,为了的计算机网络管理要着力解决各种网络技术和网络管理之间的鸿沟,加强合作、统一管理,以提高网络管理效能。此外,还要及时升级技术设备、产品、信息库,从而更好地发现漏洞,升级系统,推动网络管理的进步。

互联网的多元化的参与者增加了管理难度。由于互联网早已普及千家万户,扩展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之中,网络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人们使用网络购物、聊天、游戏、通信等,在政府机关、企业机构中也构建了内部网络、外部宣传网站,我们无时不刻都在依赖网络。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引入了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需求的用户群,管理的难度也相应上升。

1.3 发展前景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能为用户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三网融合将使互联网更为普及,达到一个新的应用程度。

网络的发展必然要求一个与之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所以,计算机网络计算发展的价值更高,要求更为迫切。

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也能推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在未来,计算机网络管理更加方便,手段更为丰富。随后,无线网络将更加普及, cnet短距无线网络前景看俏,短距无线通讯标准Zigbee与超宽频UWB(Ultra wideband)即将制订完成,未来将与蓝芽(Bluetooth)共同建构短距离无线网络环境,包括蓝芽、Zigbee与UWB等相关产品出货量都将大幅成长。

2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实际应用 ——AutoCAD文件管理系统

AutoCAD文件是由诸如颜色、线型、线宽、符号等静态图形特征组织后的图层集合。在CAD的数据模型中,点、线、面等几何要素以二进制形式保存于文件中,相关的注记、颜色、线形等属性也与几何数据放在一起。

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对CAD软件文件进行统一管理,能够提高查看、共享、审阅文件的工作效率。所有工程的CAD图纸数据库,实现远程游览, 这在反恐、应急、抗御自然灾害等工作中的意义是巨大的。CAD电子文件网络数字化管理的手段、实现策略和远程归档、全文检索。系统为职能部门在网上阅览审批CAD电子文件提供了可能,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人力、物力, 也为城建档案系统纳入政府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了先决条件。

在CAD网络管理系统中,实现了软件各个版本的兼容。系统要实现不同版本的统一浏览和转换功能,需要解决三个关键技术:基于特征信息的模型描述。模型信息的读出和写入。模型信息的转换。

传统CAD文件转换时,只考虑几何信息的处理,造成模型特征信息的丢失,系统采用标准化特征操作进行信息读取与转换,从特征树和实体边界(B-REP) 两个层次读取和重构CAD模型信息,保证转换前后的模型不仅几何形状一致,而且有相同的特征结构。如果通过传统的解析模型文件完成模型信息读取和转换,由于模型文件有严格的格式规定, CAD任何版本的升级都会造成文件格式变化,从而无法正常转换,系统通过调用CAD系统的API函数实现模型信息访问。这样,即使商品化软件升级,其API函数会向下兼容,从而保证各版本的正常转换,具体良好的兼容性。

2.1 网络管理系统主要作用

(1)自动归档

管理系统能够保证文件的电子版完整、实时地存进档案, 整体上解决了设计的收集、存放和管理问题。

(2)易于搜索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文件进行严格的编目管理,使得搜索起来十分简便,可按分类、目录、题名、项目名称、工程地点、专业、设计人员、审核人员等进行检索。

(3)阅读方便

电子化的管理系统,采用了高级的PDF导入预览效果,同时还兼容DWG图层和光栅,以及实体的3D技术。系统中文件可以不通过软件,而直接在共享的网络上查阅,并且可以通过缩小查看整体效果,放大查看局部设计。

(4)克服字体问题,打印方便

系统应将DWG格式CAD电子文件转换成PDF格式文件,可直接送工程复印部出图,彻底解决因字体或利用第三方软件导致无法打印的问题。

(5)规范图形信息

通过网络管理,设计者提交的文档名字、信息提交得到了规范,管理系统会自动检查图形信息是否规范,对于不符合规范的文件拒绝接收。这样,克服了传统文件管理中保存共享不方便,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6)可以共享的同时保护了版权

系统提供的联网浏览功能,确保系统用户能高效、准确的检索、借阅到所需图纸的电子文件,实现下载文件权限设置,对下载文件的流量进行控制,没有相应权限的用户,只可以预览,无法直接下载DWG源文件,也不能进行编辑、修改等操作,保证了设计者的版权。

3 综述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指的是对运行活动状态的计算机网络进行监控操作,并管理其初始化的一门技术。它还可以应用于网络中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诊断错误、排除故障等,通过这些,能够实现计算机的网络管理优化。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主要功能有:管理网络安全、管理网络配置、管理网络收费、管理网络性能、管理网络故障。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三网融合将使互联网更为普及,达到一个新的应用程度。网络的发展必然要求一个与之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所以,计算机网络计算发展的价值更高,要求更为迫切。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对于数字化CAD电子文件网络的发展至关重要。CAD电子文件网络数字化管理的手段、实现策略和远程归档、全文检索。系统为职能部门在网上阅览审批CAD电子文件提供了可能,可提高办事效率,节约人力、物力,也为城建档案系统纳入政府电子政务系统提供了先决条件。

综述,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善于利用科技,推进管理技术的飞速进步,将其应用到生活实处,广泛应用到信息管理中,使其为我们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夏明萍.计算机网络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10篇

关键词:当代经济;计算机技术;网络经济;发展

当人们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全球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因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的推进下,人们正在朝着信息社会时代进步。在以前近两个世纪以来,因为无线电、铁路、电视、电话、电影、内燃机、喷气式飞机和微电子技术的研发及作用下,加快了世界经济的进步,并有效改进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在以后的百年当中,人们的经济和社会或许会有非常大的改变。而值得人类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研究的课题有很多。比如经济学家普遍关心的本世纪的世界范围经济发展的格局、全球经济化逆变、世界主治贸易体系、政府因为经济的综合管理及分散化管理、数字经济管理及人力资源开发的管理资源。

美国的经济从发展角度而言,大多依照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拥有这个经济命脉的后盾,使美国成为了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我国的科技飞速发展,知识经济不断兴起,人们正在这场日益竞争的环境下经历着全球性科技革命。

一、当代经济与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关系

1.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加快网络经济的出现与发展

最近20年以来,计算机技术创新可谓是十分迅速的。美国大型计算机通过40年的发展才产出10多万台;小型机用了20年的时间就产出了100多万台,而微型机仅仅在10年时间产量竟然高达1000多万台。而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互联网被研发出来后就以暴跳的速度迅速蔓延。

现今流行且时尚的网络经济或网络经济学,单指内容而言,实际是Internet Economy或Internet Economics ,它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网络经济或信息网络经济学,指的是经过网络执行的经济活动。这类网络经济是经济网络化的必然结果,它是同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网络产业,不但包含网络贸易、网络企业、网络银行和其他商务性网络活动,还包含了网络设备、网络基础设施和产品以及各种网络服务的建议、生产及提供等经济活动。

2.当代经济的发展对计算机网络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计算机网络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电子货币、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发展,对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再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但需要强化网络建设,通过TCP/IP来创建一个多功能的公共通信服务的网络互连,加强web功能;还应强化相关软件技术的研发,以切实达到构筑新形态商务活动应用环境的要求,比如xml技术、Java技术和组件技术等等。并且,网络安全问题对电子商务等活动构成了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加快网络安全建设的进程,快速创建全面的网络安全体系,将数据进行加密,创建各类认证体系,以便网上交易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安全准确的进行。

3.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当代经济已经成为密不可分的实体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当代经济的进步,二者已经构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实体。在如今的经济范围里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前沿工具。比如创建在网络平台上的数据分析库、应用和统计等等。当代经济也是网络经济能够生存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两者的发展相互并存,互相激励。

二、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仍将继续

现如今,全球都处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这是一项创世纪的工程,它不但会成为全球的神经中枢,还会让人类居住的地球如同一个拥有高智商的“大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势呢?这是因为:首先,预计以后20年,半导体芯片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倍,被叫做“摩尔定律”的发展局势还会继续。而与其相较量的处理技术让计算能力每两年提高一个数量级,到2006年计算能力已提升到每秒千万亿次级。其次,信息产业已变成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全球电子产品市场形式已提升到1.3万亿美元。再次,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急速加快了脚步。全球互联网用户由1996年不到4000万户变成现在的2.6亿户,据有关数据表明到2005年底已经超出10亿用户。以后的10年,全球国际贸易可能会有三分之一经由电子商务达成。

三、计算机网络发展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世界信息网所引起的涟漪效应已经超出网络的范围以外,而且已经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引起了一波又一波新的浪潮。这不是媒体业界所遭遇的巨大影响,也不是人际通讯的新奇物品,而是经济结构的全新转变,和整个社会框架的改变。

在国际贸易上,贸易大国都很关注知识产权维护,“电子数据交换”又推进了全球厂商达成信息服务一体化的目标,而电子商务的推进更是引发了国际贸易的机制彻底的变革;在国际金融上,电子金融服务等“虚拟银行”正在取缔许多传统的银行,银行同客户之间的交易会更多的使用电脑、电话、自动柜员机(ATM)等电子技术手段进行,并且,电子金融期货交易也正式运行;在国际投资上,网络金融正在吸收更多的全球投资者,他们正在尽可能争夺新一轮有利的国际投资地位,并把国际投资的重点目标引导了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市场,这些发展让传统的投资模式发生转变。

四、充分利用、发展计算机网络,促进当代经济更加繁荣

1.推动计算机技术发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经普及到生活的所有角落,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形式,可以说是20世纪最关键的科技创新,它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几乎融入到每一个经济部门,并且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更快进步和创新。因为由于网络经济的进步,电子银行、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等的深入性发展,一系列网络和计算机问题随之显现,比如多媒体传输问题、网络安全和网络速度问题等等都有待解决。这些都需要我们继续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便达成经济发展的要求。

2.企业要关注自身网络的建立,开拓新的营销渠道

由于网络用户群的扩张,互联网成为了商机无限的关键市场,各企业应该关注网络营销的新形式,创建自身的网络系统。近年来更多的企业开始加入互联网,就连过去不看好互联网市场的微软公司也在1995年底突然觉醒,总裁比尔・盖茨提出了“我们要全力拥抱并拓展因特网”。

近几年来,实力强大的企业都在开发内部网络结构。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实际上是网中之网,不但可以独立成网,还可以连接国际互联网络,一题多解,优越性很大。内部网络结构对企业技术数据库、产品设计、研究开发、管理方式、工艺流程、市场营销、技术反馈、售后服务等,会发生无法预测的影响。

3.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

网络经济建设的基础是人和电子工具的紧密合作。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体系工程,网络经济所涉及到的人才包括所有方面,有数据标准化建设和处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关、贸易、税收、工商、交通运输等多种行业。网络经济目标的扩展、确定、组织规划的实现都是在相应的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文背景下通过各类人群共同确立的。离开电子设备目标、规划、组织的研发者或缺少这类的人才,网络经济是无法运行的。网络经济是当代信息技术利用的产物,没有一定实力的技术人才是无法办到的。网络经济的具体运行过程是商务实践、商务理论与电子工具的有效组合,也需要很多实施网络经济的综合型人才。

可是,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当前还是个薄弱环节。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注重并着手解决这个问题,我国当前对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充分关注,并积极加大关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4.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网络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社会变革,为社会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条件,并且也引起了一系列新的社会关系,造成许多以前社会发展中没有出现的问题。法律是社会关系的协调者,法律的进步总要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约束。国家当前已经明确地感觉到传统的法律在处理新型的信息技术所造成的社会问题时的滞后性。所以创建良好的法律环境,是网络经济持续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

当前,网络经济发展所造成的法律问题主要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电子交易的安全性问题、电子合同的法律保障、个人隐私保护问题、电子数据交换的法律支持等等,以上都急需制定一些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证网络经济的正常发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计算机 移动互联网 发展趋势

1 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

随着全世界信息化的l展,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将全世界虽有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数据以及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代,计算机本身造价非常高,也相应的促进了远程终端技术的出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面积出现并且开始应用,到了八十年达末期也达到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局域网技术开始出现,并且相继出现了光纤与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此后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如图1所示。

移动互联网技术由于自身独特的运营模式以及便捷的操作方式将会对未来商业发展提供更加自由与便捷的条件,通过加大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应对机遇与挑战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结合了移动与互联网的优势,具有移动开放便捷的特点,为企业提供无限的接入服务,二互联网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核心是宽带IP业务,能够为用户提供语音、图像、文字、多媒体等丰富的网络通信服务,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技术最初的发展是通过短信业务,短信业务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能够为客户提供同时发送同一条信息的服务,从而为一些广播性质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与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交流方式,人们对网络的依靠更加强烈,为客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市场越来越繁荣。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客观来讲目前的发展状况依然乐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待改善与提高。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对于WLAN的利用率依然不理想,移动互联网在运行以及蓝牙的传输过程中胡对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有悖于发展的经济性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此外,由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移动设备再进行精确的识别与连接过程中会耗费大量能源,也阻碍了移动终端的精确定位与蓝牙互联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速率,阻碍了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方面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3 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3.1 行业化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相关企业之间不断开展交流与合租,发展出了移动虚拟总机、无线DNN、移动定位等一些新的服务内容,未来我国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行业发展主要是集中在移动定位于移动办公两个方面。

3.2 提高互联网的安全性能

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且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许多的行业领域内开始普及使用,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患。未来移动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能的提高上。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报道屡见不鲜,虽然国家对于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一直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从根本上杜绝网络犯罪还是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本身安全性能上入手,只要依靠技术上的发展,才能彻底的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能。

3.3 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信息化服务已经从文字转变为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引入新的的技术方式,例如通过Push的方式在网页上插入广告、新闻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曝光程度,从而提高公众对于企业、产品的认识程度。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主要存在手机广告、手机电视、手机信息与手机杂志这四种模式。

3.4 商务化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移动互联网的影子。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购物、炒股、交易等活动。目前我国的手机运营商都在积极寻求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彼此合作,从而推动了我国的手机金融服务的发展,手机支付宝、手机银行、手机股票交易等各种服务已经开始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目前我国互联网商业主要包括RFID、二维条形码、手机邮箱以及手机银行四种。

3.5 娱乐化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娱乐。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出一系列的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视频等服务,这些新的娱乐模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提高了生活的乐趣。

4 结语

目前是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了解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发展的技术、价值、观念等方面综合考虑,不断的提高、完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才能紧跟时展的潮流,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参考文献

[1]贾淑华.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J].信息通信,2014(02).

[2]辛春红.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J].科学中国人,2014(06).

[3]贾淑华.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新通信,2015(03).

第12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模块化;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0-2320-03

Explore Based on Task-Driven "Computer Networks" Modular Instructional Design

ZHANG Zong-hu, REN Xiang

(The Network & Information Center of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seriously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networks and the nature of the course ,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odular approach and task-driven teaching thinking to do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computer network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 networks.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s;modular;task-driven

计算机网络是当今计算机科学技术学科发展最为迅速的技术之一,也是计算机应用中一个空前活跃的领域。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对当今社会的科技、经济、政治与军事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与信息安全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1]同时《计算机网络》课程不但已经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而且还是电子类、信息类、电子商务类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从事计算机应用与信息技术应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的重要知识和技能。可见,计算机网络课程对这些学生的重要性。但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却不是很好。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及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将相关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地组织在一起,并能有效地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操作中的问题,是每位教师都要面对的挑战。

1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目前,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第一,教材不易选择。目前计算机网络方面的教材种类较多,但是要找到一本恰当的教材却很困难。该文选择吴功宜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第2版)》为教材。该教材吸取了国内外知名大学使用教材和实践环节安排的优点,并结合国内普通高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定位适中,配套教材齐全。该文所选教材以Internet技术为主线组织知识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结合基本理论,逐步掌握网络技术中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逐步培养将网络技术应用到各种行业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以教师为中心,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大部分院校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采取的方法主要是课堂多媒体演示教学与上机模拟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不能区别对待,造成有些学生营养过剩,有些学生消化不良。

第三,对计算机网络实验的重视不够,实验设备缺乏。传统观念认为计算机网络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实验课依附于理论教学,导致实验内容不系统,形式松散,随意性大。势必造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能在实际环境中学以致用。

如果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2]

因此,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更自觉地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实践教学的作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模块化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教育中应用普遍,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性、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拟以模块化教学思想为指导对《计算机网络》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并基于任务驱动原理对具体的各模块进行教学设计研究。

2计算机网络课程性质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科学。《计算机网络》课程具有应用广泛、实用性强、概念众多,理论复杂、技术发展迅速及其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组织中需要协调处理好计算机技术知识与通信知识的关系、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与新技术学习的关系以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继续学习能力培养的关系。该文所选教材教学内容知识点分为4个部分[3]。第1个部分主要讨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发展与应用,以及网络体系结构与网络协议的基础知识。

第2个部分在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与概念的基础上,对广域网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的基本概念与协议进行系统地讨论。在介绍介质访问控制子层的基础上,对局域网、城域网技术发展、应用进行讨论,同时讨论交换局域网、虚拟局域网、无线局域网技术与基本组网方法。

第3个部分对TCP/IP协议体系中的网络层、传输层与应用层进行系统地讨论,对网络互联、分布式进程通信、客户/服务器模型进行深入地分析,并以典型应用层协议的分析为例,对网络服务的基本概念、协议与协议动作、协议与协议数据单元等基本问题进行总结,帮助学生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网络工作原理与实现技术的理解。

第4个部分研究目前技术发展的热点问题已经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技术,涉及网络安全技术研究的基本问题、网络安全策略的设计,加密与认证、入侵检测、防火墙、网络防病毒、网络文件备份与恢复技术等。

该文所选教材的教学内容知识点的组织关系如下图所示:

3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法的思想在职教界已被普遍接受,模块化教学法可显著增强学生理论学习的直观性,提高操作技能,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在学术界对模块化教学的理解在本质与内涵存在一定差异,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模块化教学法”似可定义为按照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把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按多元目标进行系统划分的方法。它旨在把一个复杂、相互交叉的课程结构分成若干个基本教学模块。[4]

模块化教学不仅是坚持按需施教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环节,同时还是培养教研骨干的重要平台。模块化教学的建立更好地提升了教学过程的科学化水平。首先,制度的建立是为了使行为更加规范,使得教学流程有了规章制度可循,更加规范,细到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人的负责。其次,在内容方面,注重教学内容的布局,内容更加系统性,理论更加完整,从微观上,教学布局变得十分的严谨。此外,可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共享优质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方面都能发挥最大的潜能。

该文依据模块化教学基本原理将所选教材的4部分知识点拟划分为3模块,即计算机网络概论、网络体系结构和网络安全与管理等。如下图所示:

4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法“双主模式”的教学思想[5]。教师首先明确所要教授的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所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围绕这单个教学子目标,设立教学任务情景,使学生产生产生强烈的问题驱使动机,按照任务驱动的步骤,帮助学生发现、探索、解决问题。教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是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应用学习资源,可自主探索,也可以与老师和周围同学互动协作学习,学生的“求知欲”、“主题意识”、“实践和创新能力”是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对学生所要突出的培养的目标。

任务驱动起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6]。有些人把它称为“单刀直入法”或“黑箱方法”[7]。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的难易程度和课操作性决定着整节课的教学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任务设计应当避免一些误区,应当避免任务庸俗化,将任务仅仅看成是是一次练习或者作业,在任务设计中逻辑和层次模糊,要求学生简单片面完成任务,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任务驱动设计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1)精选任务。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深刻把握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深度、难度及广度,按照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个理念,是否具有综合性,是否具有创新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并兼顾到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创设情境。教师是任务驱动情境的创设者,创设情境的过程是按照任务目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一个过程,这就需要情境具有趣味性,侧重点和针对性,更好引导在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过程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相互讨论和学习的氛围,它改变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断激励学生前进,通过真实性的交流,可以有效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

3)协作、交流互动。在任务设计的环节,教师首先围绕主题设置一些能够引发争议的话题,也可以随着教学进程的改变,教师关注到学生的讨论,认真倾听和引导学生完成任务,选取学生不会解答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也可以根据自己灵感临场发挥,交流中教师进行问题错误纠正,难点点拨。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提示或是进行分工合作。[8]教师需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关注和关心一些胆小、内向不爱发言的同学的情绪,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对一些爱抢话题和不懂得聆听他人意见的同学要适当引导,通过讨论与互动,相互交流,形成不同观点的交锋,思想火花的碰撞,学生能不断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还能培养倾听与交流等良好的个人素养。

4)总结及评价。由于分组讨论和分段完成任务,学生在一节课程结束之后头脑里储备的知识是零散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以回归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或与旧的知识点相互联系,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认识。或相互评价,以提高改进,教师选取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与鼓励。每一节课的结束都能够为下一门课开好的头,最后基本能达到学生的对任务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自我总结和评价。

5小结

“模块化”教学思想指导下可以将零散的复杂的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有序的梳理。“任务驱动”教学法不仅“授之以鱼”,更强调“授人以渔”,强调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教学的发展。“任务驱动法”比较适合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使用这种方法,只要任务安排得恰当,学生就能够根据所布置的任务去积极准备,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实现了教学要求又能挖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好本门课程。[9]该文着重分析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课程性质以及模块化教学、任务驱动等思想的脉络而较少关注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及其效果的研究,这将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深化。

参考文献:

[1]吴功宜.计算机网络(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胡树玮.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6).

[3]吴功宜.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王素玉,刘桦.模块化教学的应用设计与实践[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5]杨悦民,何军妹.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5(1).

[6]冯毅.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7).

[7]伍文庄.“任务设计”教学法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