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9 20:2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视新闻主持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视新闻节目要想留住观众,主持人应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使观众闻其声知其人,抓住观众的耳朵,吸引观众的眼球,从而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让电视新闻在这信息时代得以生存发展。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点
精准性。电视新闻主持人的首要语言风格就是精准性,因为新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节目,新闻在播报的过程中要求用直白、简练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精准性应放在第一位。所以新闻主持人在播报具体的新闻节目时首先应把握发音的准确性,这样才能避免因语音问题影响观众对新闻的理解。其次在用词上应用简练、恰当的语言准确地将新闻要表达的内容与思想表达出来,保证所传播的新闻是准确而真实的。最后,在播报的过程中要注意语句和语段间的衔接,在准确传达内容的同时增加其紧密性。
传播性。新闻节目的特点决定了主持人语言的传播性,因为新闻是信息的载体,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就是将新闻内容与思想传达出去,再现新闻事件的全过程。这就要求主持人在传播的过程中应保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原新闻事件,提升新闻的价值。
审美性。主持人给新闻赋予生命,能体现新闻的审美性。新闻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是否能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前提下,给新闻以生命力就是新闻主持人的魅力所在了。只有结合新闻的特点并融入个人的语言风格,才能留住观众,让观众愿意观看,因为观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希望得到美的体验。
生动性。新闻主持人只有将新闻事件以生动的方式重现,才能使新闻变得丰富有趣。因此,新闻主持人只有在遵守语言的规范与准确性下将新闻内容生动地表达,才能将新闻事件错综复杂的关系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不是让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昏昏欲睡。
创新性。在信息膨胀的当下,要想留住观众已不是易事,必须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因此,主持人在播报的过程中应展现节目的创造性,将新闻节目的形式用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展现出来,并结合时代特点融合一些新词、热词,或结合当地的语言特点或主持人的语言特点来吸引观众。
稳定性。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点一旦形成,就基本处于稳定的状态。主持人的语言风格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这种长年累月所形成的语言风格一旦形成就较难改变,甚至会贯穿主持人的整个主持生涯。同时该稳定性的语言特点不仅表现的是主持人的语言风格,也彰显着主持人的说话魅力,是一个主持人风格形成的标志。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类型
简约型。简约型是指新闻节目主持人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用非常简练的方式准确地传达新闻的讯息,并且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声音没有很大的起伏,用非常沉稳的姿态来展现新闻内容。这是大多数新闻主持人播报新闻的状态,呈现的是一种沉稳、端庄的姿态,并用字正腔圆的腔调进行播报,以及处变不惊,在任何场合下都不受影响地准确地传达新闻的信息,使得观众能迅速抓住新闻的中心内容,准确接受信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主持人大多保持着这种语言风格。
纪实型。纪实型的电视新闻主持人一般出现在纪实类或故事类的节目中,其要点是能保持故事的本来面目,不扭曲故事或事实,准确地传达纪实性内容。这种语言风格一般通俗易懂、质朴,和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并从中传递出一种人文关怀,以娓娓道来的形式转述事件或故事本身。
诙谐幽默型。诙谐幽默型与简约型或纪实型有着巨大的不同,因为简约型与纪实型较为严肃,但诙谐型使得主持人有更多发挥空间,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方式来传达信息。这种语言风格通常出现在各地的地方电视新闻中。主持人能较好地融入当地的语言特色,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语言特点,并能用诙谐搞笑的方式拉近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得观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喜欢该新闻主持人,从而喜欢上这档节目。
哲理型。哲理型的语言风格需要新闻主持人自身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准确地把握新闻的脉络。通常这类新闻主持人会以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将新闻的深刻内涵展现在观众面前,引起观众的深思,让观众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作为这类新闻主持人的代表白岩松,就是在处理新闻的过程中能深入挖掘新闻的内涵,从而发人深省,让观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中动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深入了解新闻背后的深层次内涵。
解说型。解说型的语言风格通常是用干净利落的方式解说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力求不拖泥带水,用自然明快的方式陈述整个事件。这种语言风格比较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能在一定时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并且这种语言风格通常是在第一时间内融入事件当中进行解说,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
亲民型。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是民生新闻节目的重要特色。节目可通过质朴亲民的语言迅速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像是在听自己的朋友拉家常,让观众自然地融入到电视节目当中。
电视新闻主持人应明确新闻类节目的播报特点,在遵循基本的新闻语言风格中,用主持人特有的魅力打动观众,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不仅能接收到有效的信息,还能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或愉快的享受。但新闻主持人切不可顾此失彼,而应在把握新闻节目准确性的情况下充分展现个人语言魅力,并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风格,高效、生动地传达新闻内容。
(作者单位:宜春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1.王 颖:《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风格研究》,《西部广播电视》,2015(10)。.
【关键词】电视新闻节目 主持人 人格化
如果有一天在街上碰到了白岩松,你先想到的是什么?肯定不是一个纯粹的行人“白岩松”,而是那个经常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因为他不是你的邻居,也不是你的家人,你天天见到的是经过摄像机、电波、卫星、电视机一层层转化之后已经物态化了的“形象”,这时的主持人更像一个电视文化的标识。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标识”是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社会属性,而“人格”是他们的自然属性,成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在标识与人格的和谐之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一、主持个性与人格化
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是近二三十年的事,随着1993年5月1日《东方时空》开播和着敬一丹、水均益、白岩松、王志、张泉灵、董倩等主持人的成长成熟,我国才有了真正意义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电视台中以某个人的身份在摄像机前主持某个固定节目的播讲者。其特征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具有创造性的临场发挥才能。节目主持人或是参与采编、制作全过程的节目的主要编辑和制作者,或是部分参与节目的编辑、制作。”①可见,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一个固定新闻节目中以个人身份出现的“播讲者”,他们还应该创造性地参与“制作”,在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可信度的前提下,恰到好处的张扬人格魅力,用良知主导下的思想和理性控制下的激情将节目支撑起来,创造自己独特的优势,建立起固定的观众群体,而这种独特的优势,就是主持人的个性。
进入21世纪,电视台与台之间、节目与节目之间乃至主持人与主持人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播音员念稿子的新闻节目明显不能适应观众的需求,而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出现,将这种格局打破了,他们将电视新闻节目人情化、人本化、人文化。这一方面意味着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个性化,主持人的媒介人格被彰显出来,能够适应当前及未来多层次的观众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电视业发展规律的遵从,是社会整体文明进步的表现。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们要想和节目融为一体,形成品牌,具有较强的号召力,能够吸引观众,就要借助“人格化”手段。人格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个性形成的过程。来看看白岩松、王小丫、毕福剑这些很具人气的主持人吧,无一不是很有个性的,他们在节目制作中,采用人格化主持,与众不同,形成自己的“个性”。但是必须警惕两个误区:一是个性化并不是“个人化”,主持人必须与节目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一致,他们可以彰显一定的自我情感与思想,但不得脱离社会道德价值;二是这里的人格必须是高尚的人格,是与生活中的人格是有区别的,主持人在电视中要彰显的是人情味、话语技巧、内涵与气质等媒介人格,而与生活中的“自然人格”保持一定距离。正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主持人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人格魅力的时候,首先要充分领会所主持节目的创作目的与精神实质,并且对自我有深刻的剖析,客观的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主持风格和主持理念,千万不要做眼高手低、东施效颦的傻事。
二、角色定位与人格化
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把关人”,是新闻节目的串联者,作为新闻节目制作群体的关键角色,可以优化传播资源,整合人力优势,实现新闻快捷传播为目的。
在节目组中,主持人是工作者,与同事之间存在着各种生活中的关系,展现他的自然人格。一旦主持人出镜,他就是以“公众形象”来面对公众,其角色不仅是个体,更是节目组、电视台的象征,他代表着电视台甚至是整个社会发言,他的言行举止都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对观众产生着影响,甚至成为观众潜意识的心理参照。如果主持人能处理好“标识”与“人格”的关系,更加接近受众心理上设定的角色,就容易受到认同。相反,如果摆不正这个关系,缺乏人情味、人文性,只是一个纯粹的“媒介职业者”,则只能让受众敬而远之。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对多个节目进行研究发现如果“人格”因素过多,“用情过滥”也会陷入煸情与庸俗的泥潭,损害节目的权威性,甚至影响到整个节目的格调与水准。
主持人在节目中首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这决定了“人格”因素必须参与节目,实现人格化主持。“人格化主持,说它是一种定位也行;是一种境界也可。总之,电视节目发展到今天,主持人必须用坚实有力又富有个性色彩的人格去整合节目,塑造形象。”②在媒介人格主导下的人格化主持,让节目富于人文精神,克服了单纯的播新闻或讲新闻的枯燥与死板,从而使节目变得丰腴起来。所以,新闻节目主持人在给自己定位时,须得注重自己的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思想,用思想去创造激情与魅力。“凡优秀的主持人,受观众喜爱的主持人,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意力不在自己身上,而是倾注在对节目的深刻把握和挖掘中,他们自觉地坚守把关人的职责,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主持人在新闻节目中,是以关怀者的胸怀和超前的眼光与受众交流,以资讯为媒介而传播思想,潜移默化地提升受众精神品质,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文明进步。
人格魅力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感性的外在的魅力和理性的内在的魅力。前者表现在相貌、发型、服饰、化妆等等,这些在新闻节目中作用不是很明显,因为冲着某个主持人的漂亮与靓丽才去看新闻的观众并不多,新闻节目主持人更多要注重高尚的思想境界、真诚的人生态度、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谈吐、丰富的内涵等。面对信息时代,一个融“驾御、组织、策划、主持、形象”于一体的主持人,毫无疑问会更受欢迎,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进行自我角色定位时,“人格化”主持是其必然的价值取向。
三、主持理念与人格化
在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中,最忌讳的是走两个极端:一是完全标识化,把自己定位为标准的“媒介职业者”,按照编辑与策划的思路,四平八稳,把节目顺利做完,保证不出错就行。其实这是以牺牲“个性”、激情与思想为代价的,这样的主持人是没有生命力的。另一个极端是过度人格化,忽略自己“职业身份”,自己自然人格也拿到节目中去卖弄,热衷于迎合庸俗、猎奇性的东西。这两个极端都是对主持人角色的歪曲,归根到底,还是工作理念不对。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正是传播媒介在形式上的特性,事后在多种多样的物质条件下一再重现,而不是特定的讯息内容,构成了传播媒介的历史行为功效。”电视诞生及信息时代的来临,主持人与记者把遥远的最近情况快速真实地播发到受众面前,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感觉距离,世界变成了“地球村”。这也使得媒介与主持人对新闻的态度,将影响着受众对世界的认知和看法,进而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明显的例子,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电视台播放的是伊老百姓欢迎美军的画面,伊拉克电视台播放的是杀死美军的画面,舆论导向截然相反,两地受众接收到不同的讯息,使得事态更加错综复杂。由此可见媒介与主持人通过对新闻选择和传播,直接或间接地表明态度,对舆论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影响是极大的。因此,新闻主持人必须遵守职业道德及与“标识”有关的规则。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清楚,每一位主持人的人格魅力的形成与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探索与积累的过程。来看看美国的著名新闻主持人沃尔特・克郎・凯特的人生轨迹吧。1952年,美国CBS在总统竞选的新闻报道中设置新闻节目主持人,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当时36岁的克郎・凯特。在十年之后,克郎・凯特才接替在CBS《晚间新闻》做了十四年的节目主持人爱德华,然后又在那里一干就是近二十年。几十年的工作中,他结合实践形成了自己的“老练、沉稳、庄重”的主持风格。在越南战争、种族冲突、暗杀事件、水门事件等重大新闻报道中,他的出色表现使电视成为了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因素,他因此获得了包括总统勋章在内的各种荣誉。克郎・凯特不但做好了节目、征服了观众,更重要的是他以极具个人魅力的新闻主持人的身份影响了历史,也使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上升到了一新的高度。
总之,一个成功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应该将主持事业与主持个性完美结合起来,在工作中不断散发出人格魅力。如果把主持事业比喻成树木的话,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就是生命之水,用生命之水浇灌出的大树才能更加枝繁叶茂、更具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甘惜分 主编:《新闻学大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40
②张骏德 主编:《当代广播电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87
③吴郁:《21世纪主持人的新标高》,《现代传播》,2000(1)
一、改变主持人的播报风格
首先,要增加主持人的职能。主持人在节目中不只是一个新闻的传递者,还要策划、编辑,加入幕后团队的讨论,给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并且,主持人除了在棚内录影外,还要参与各项前期与后期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让主持人评论新闻时,从参与者的角度看问题,多方面分析。其次,突出主导作用。现在,主持人在主持民生新闻节目时,经常会用直播或与现场连线这两种方式报道新闻,但偶尔也会出现一些突况,而主持人有多重的身份,其中包括节目主持人、观众的发言人等,要控制节目的整体节奏,面对突况要有效调度,及时调整。所以,节目要突出主持人的主导地位,以其为主线,提高报道的效率。最后,提高主持人的分析水平。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分析较为短小,采用的是平民化的交流方式,通过自己个性化的分析,不仅可以让观众了解新闻发生的过程,还可以得到最后的结果,对节目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改变主持人的播报方式,有利于增加节目的个性,与其他节目形成差异,实现节目的优化。
二、调整主持人与节目的关系
主持人与节目是唇齿相依的,两者互补,民生新闻节目则是这一关系的最好体现。民生新闻节目之所以可以吸引观众,主要由新闻内容决定,在节目的烘托下,主持人给观众留下的印象往往大于新闻本身,通过主持人对新闻的解说,可以提高新闻的整体效果。但这就要求主持人在解说新闻事件时,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性,不要随意夸大,从而误导观众。当下,很多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追求个性化的同时,常常在评说中加入自己的思想,语言表达过于口语化,感性多于客观,模糊真实的新闻信息,导致新闻误传。因此,民生新闻节目要调整主持人与节目的关系,控制个性化评说在节目中的比重,尊重客观事实,以此作为节目优化的基础。
三、增加主持人的亲和力
主持人在向观众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要要提高自身的亲和力,拉近与观众的距离,让语言平民化。电视民生新闻节目选择的内容大多是与观众生活紧密相关,反映社会真实现象的新闻。因此,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要有别于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形成差异,这会成为节目不易被模仿的特征之一。而主持人亲和力的增加,以及平民化语言的使用,也让观众把主持人作为自己的朋友,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关注观众的身边事。同时,平民化的语言也让主持人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运用“说新闻”的方式,让新闻语言变得简洁、明快,增加亲切感。
四、形成主持人的播报特色
传统新闻节目播放方式比较严谨,有明快的节奏,而民生新闻使用的播放方式和它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民生新闻的新闻稿文字表达非常简洁,有很强的口语感,甚至有些新闻稿只有一些提纲,让主持人有很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另外,民生新闻的题材具有地域性,受众人群更加倾向于本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主持人要形成独有的播报风格,以满足本地观众对新闻的需求。
五、提高主持人的素养,形成品牌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创作样态
一、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发展现状
传统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通常是结合声音、影像与文字这三种表现形式。而在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的创作样态被深入革新,特别是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创作环境、创作内容、创作依据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我们的播音主持要以传统播音主持优点为根基,同时与一些新媒体技术应用进行无缝衔接,只有这样新媒体技术与电视新闻主持创作的样态才能够得到最为科学化、系统化的提升。
与此同时,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的应用作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基本构成要素,已经在传统的电视新闻主持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融入了现场连线报道、新闻评论以及现场即时报道。而作为互联网数字信息传播平台与新媒体技术应用时代结合的产物,更是改变了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工作的时代特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通过对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特征以及未来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大的从业者提供参考。
二、新媒体时代对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新媒体的兴起及智能电话、平板电脑、车载播报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时效性增强。在空间与时间逐渐模糊化的新媒体时代,人们的信息视野也得到了多元化推进。新媒体时代不仅能够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甄选整合,还能够对一些关联信息进行同步智能云处理,以这种方式来为受众提供适时查阅、相互交流的平台。所以新媒体的发展带给传统电视新闻播音领域巨大的竞争与挑战。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也面临着较多的发展机会,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媒体已经不再是“我播报、您欣赏”的形式,更多的是将选择权与话语权交给了屏幕后的观众,电视媒体的收视率、网络点播率都从一个角度彰显了节目对于观众的影响力与吸引力。电视媒体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结合这种状况积极探索,通过打破固态媒体的界限来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与思想性,在积极探索与革新中突出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影响力、传播力和公信力。
三、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发展的特色
(一)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即时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技术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相比,其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拥有更加快捷的信息传播速度,而这种速度不仅直观上提高了整体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与效率,同时还很大程度上强调了电视新闻播音直播内容的信息量和时效性,而图像与声音的传递更是为受众提供了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传统媒体技术下的稿件是由记者通过现场连线与编排,再经过相关审核后由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对稿件内容进行播报,这种新闻播报方式虽然能避免技术失误,但在新闻播出周期与播出时效上却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而新媒体技术则为这种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带来了样态革新,新媒体下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在发生重大新闻的时候,通常会邀请或者电话连线一些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士当嘉宾,对新闻发生的背景、走势、内涵等进行充分的剖析与解释,同时还能够充分的调动直播设备来对现场进行第一时间的采访与播报,并对当事人以及目击人群进行采访。例如,在对2015年天津港“8・12”重大危险化学品爆炸事故进行新闻播报时,央视记者便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在第一时间进行直播,特别是针对一些爆炸现场、救援警车以及急救车、救助医院、受伤人群进行了现场视频连线,同时还充分调动通讯设备将这些信息同步传递到观众面前,这种主持创作的样态变化最大程度上实现了新闻播报的准确性、现场性以及及时性,同时还提升了整个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动态传播效率c速度,而受众对突发事件的知情权也得到了充分尊重。这种状态下新媒体技术将新闻主持人、现场连线记者、信息与受众这几个层面进行了有效的衔接与互动,在提升新闻传播的亲和力、时效性的同时实现了新闻信息的同步分享。
(二)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广泛性
传统的电视新闻信息传播场域,通常是由主持人、评论员以及嘉宾构成。而新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则对这种传统的新闻传播场域进行了空间上的拓展,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把多层次的信息、多元身份的人群进行汇聚,而这种“汇聚”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面对面”,很多时候是一种突破空间的聚集,通过影像、声音、态度以及思想来进行相互影响。然而这种相互的新闻影响却并不是毫无章法可循的,它是需要通过主持人对这些动态新闻传播进行有机引导,成为这种超越空间聚集的引导者与掌控者,与此同时这种状态下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也脱离了“和事佬”的角色,他不仅仅是一个工作者还是一个能够将主流观点与受众的思想进行推进的工作者。具体表现在:
首先,新媒体交互式的演播室应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发展伴随着央视全媒体交换式的演播室的应用,而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个地方卫视以及地方电视台均通过模仿、创新来对这种交互式的新媒体新闻演播室进行了应用与推广,这也为后期的经济营销、文化营销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核心支撑。这种状态下电视新闻主持人从传统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一改“报幕员、读稿员,播报员”的角色,做到一切以信息内容为基础进行传播与引导,为广大受众提供全新的互动方式与视觉盛宴。而在这个环节中,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是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交互式的共享来进行资源整合。这种整合主要是利用新闻要素中的文字、数据、视频等进行实时编排,提升了受众在这个“新闻快餐”时代对于信息的接收速度,满足了受众的整体需求。
其次,屏幕、场景互动对新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冲击。新媒体技术在电视主持中的应用,促成了主持人与屏幕影像、文字、数据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例如央视在《第一时间》节目中,率先对同屏互动进行了应用:随着新闻演播室规模的扩大以及摄像机位的不断增多,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已经不再拘泥于固定的主持位置上,他们可以时刻根据新闻播报的内容、场景来进行主持位置的移动与调整,在强化新闻播音主持多元性的同时,提升了电视新闻主持创作的样态发展能力,同时也强化了原本枯燥、乏味的新闻节目的吸引力与号召力,通过调动受众的观看热情与参与积极性,来形成良好的节目互动、完善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满意度。
近几年来被央视乃至地方台所采用的外来讯号介入演播室方式中,例如在同一个新闻演播室中,导播通过对同一个新闻节目中的场景切换来烘托主题,这种新媒体技术被成功的应用到了2017年春晚当中,通过导演组的口令来进行不同场景的切换,配上主持人的讲解,为受众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三)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趣味性
对于微信、微博等娱乐性微媒体讯号的导入,将屏幕前的受众思想进行即时展现,同时增强了节目的互动性与娱乐性。在新媒体时代的电视新闻信息传播渠道中,由微媒体、受众、新媒体交互方式组成的新型传播功能,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还加入了一些有奖问答、代金券派送等活动,这也激发了受众的参与兴趣,实现了信息共享的趣味性发展。
四、新媒体时代创新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主要做法
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已受到新媒体时代的冲击与挑战,电视工作者应当对陈旧的思想观念加以改变,通过学习来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跟上新媒体时展的需要。
首先,提升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素质。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需要从业人员以饱满的热情应对日新月异的媒介革命,通过对传统的播音主持进行调整和创新,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充分学习的同时,将其更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主持创作人员不仅要拥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与随机应变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较强的采写、编排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主持工作中灵活应用各种互动手段,为受众提供全面、多角度的新闻盛宴与新闻体验。
其次,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水平。新媒体技术下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岗位,已经不单纯的要求主持人具有较强的播音主持创作经验,更多时候需要主持人能够将这种经验与新媒体技术进行无缝衔接。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从业人员应当在充分了解新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对演播室功能进行不断创新与扩充。例如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主持人可以通过对语调、语言内容等方面的调整来进行播报,还可以融入平板、手C、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实时查询和播报,以此来提升新闻的可看性。
最后,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主持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新媒体环境的逐渐形成,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等传统的媒介之间与互联网媒介之间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这种大背景下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要根据专业从业要求,进行自我提升与完善。在新闻播报过程中,强化受众与嘉宾、自身的互动沟通,通过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把握来促进整个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行业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如今新媒体已经逐渐占据着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新媒体发展对于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而言,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也是崭新的机遇。它促使主持人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实力,不仅仅是专业播音水平的加强,还包含了自身的道德品质、自身文化修养、自身思想面貌的提升,通过这些整体的革新来面对不同题材、不同背景下的新闻播音主持创作的样态发展。同时,也只有这样,电视新闻主持工作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通过完善新闻策划与报道能力,提升电视新闻的观赏性与实用性,通过挖掘新闻深度来保证受众群体对于新闻内容及实质的理性理解与认知。
【关键词】新闻节目;主持人;素质
1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概述
1.1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界定
近几年,一些新闻类的访谈或深度报道节目,他们在节目中表现为:采集新闻事实、串联并掌控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他们是新闻事件“当事人”,又有别于专职记者,是新闻节目的掌控者。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身兼主持人和记者的双重角色,自然对于主持人的能力要求更高,集主持人和记者的优点于一身。
1.2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特点与作用
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是记者和主持人的集合体。作为记者,需要有新闻敏感性、顽强的采访作风、娴熟的采访技能。作为主持人,做到到串联节目、传递思想、沟通感情、吸引受众的目的。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需要做到彼此融合、相互渗透,展现出新的特点。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为传媒业界所推崇是因为在新闻节目中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记者型节目主持人和过去主持人相比优点在于架起沟通的桥梁,和受众平等的交流。
2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出现的原因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了,传播媒介的完善,近年来人们的生活也更加的娱乐化,多样化。同时新闻也在趋于完善,使节目形式更加多样,观点更加新颖独特,也更加要求主持人以记者的观点去驾驭和诠释。因而本文对记者型主持人进行深入了解。
2.1 媒体趋于完善的结果
在如今信息时代,主持人与节目相互依存。在节目中主持人,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满足广大观众不同的喜好,己是节目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今,网络已成新的传媒形式。不管如何变迁,电视的功能都不会改变,依然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电视是一种大众媒体,是国家的“代言人”,从而其新闻宣传的功能十分突出。为了达到的应有宣传效果更需要通过灵活的主持人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记者型主持人应运而生。新闻宣传的质量,不仅取决于内容,也在主持人的个人水平。
2.2 观众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
受众不仅对于节目形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主持人的表现也更高了,以前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播音主持风格不再能满足如今人们的需求。当今,电视屏幕上主持人更是集记者、主持人优点于一身,为了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电视节目重要的还是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对于观众的吸引,这魅力是主持人在节目中展现的自信与从容,这就要求主持人具有新颖的眼光挖掘繁杂信息的重点。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更希望有独特思想的主持人给他们答惑解疑,记者型主持人注定要走上媒体的舞台。
2.3 媒体竞争的产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需求的增加,媒体之间也在互相角逐。在如今的社会,信息泛滥,已不可能有独家资讯。要比拼的是信息的掌控能力,只能是培养独具特色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形成独特的节目形式吸引观众。所以如今电视台在现有栏目上、在新闻接近性更加“接地气”,着力培养自己记者型电视节目主持人,使其成为收视率的保障,而他们本人也名传万家成为节目的品牌形象,因此借以推广频道的个性化特色和品牌形象。
3 记者型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素质
记者型主持人也是主持队伍的一员,是整个节目的支撑者,也要体现电视节目的创作意图。主持人在节目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决定着主持人在节目中起着主导作用。记者型主持人是时展的要求,除了作为主持人的基本素质还应做到如下。
3.1 记者型主持人应具备“真实美”
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价值在于“真实”,所以记者型主持人及其节目首先应该具备“真实美”。电视新闻的“图像”独特性,使电视新闻更加的真实。作为电视新闻类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报道中,记者型主持人应该以“个人”身份亲临现场采访、评述,同时,随着新闻事件的不断进展,还对采访对象、采访主题、采访方式、采访角度做随机调整,使报道更加真实。
3.2 记者型主持人还应具备“现场感”
电视屏幕是传播信息的有效载体,通过主持人生动、形象的表达,使观众直观感受到节目所呈现出的精彩世界。主持人是电视和观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是电视节目的支撑者。记者型主持人的现场意识应更好地融入外景现场,以及表现出与之相匹配的语言风格,使之产生的艺术魅力使观众如身临其境。记者型主持人,就应该做到记者与主持人长处的彼此融合、相互渗透。
3.3 记者型主持人要熟悉并参与节目的流程
记者型主持人不仅主持节目还要参与到节目制造的流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宏观上具有全方位编辑意识、节目意识,又从微观上感受个别细节,实现创造者意识与表达者意识的高度统一,收到预期的节目效果。
3.4 记者型主持人要有把握评论语言的能力
新闻节目主持人应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在节目中,无论是串联、提问、应答,还是报道、采访评述,都铸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使自己努力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最佳语言状态,是自己和观众如老友一般娓娓而谈。要达到如此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做到规范化、口语化,叙述事物形象生动,议论评点深刻中肯,语言个性朴实鲜明。
4 结论
对于电视新闻节目而言,记者型主持人是直接参与新闻报道,对整个新闻报道的完成起着主导作用。作为主持人,他是整个节目的灵魂人物,他要把媒体的报道意图通过自己的表达如实的传达出去,实现人性化的传播。今天随着中国电视新闻体制的完善,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内容和形式日趋丰富,主持人的风格也日趋多样,他们走进生活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越来越受到观众的肯定。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呼唤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和繁荣。对于中国电视而言,这种类型的主持人不仅塑造着自身的形象、体现着自身的素质,更可以为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开拓一片全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张传开.论新闻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J].学术界,2013,2.
[2]刘放桐.新闻节目主持人工作技巧研究[J].学术月刊,2012,10.
[3]肖帅.新闻评论节目的发展趋势[J].中外文化与文论,2011,4.
[4]宰飞.舆论生态平衡论:以《焦点访谈》为例[J].中国电视,2005,4.
在电视新闻编辑阶段,在坚守新闻真实性的大前提下,应尽量做到故事化、口语化、形象化,力求全面、生动地再现记者见证的新闻事件。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富兰克林说:“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实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这种手法即称为“新闻故事化”。在国外,新闻故事化最早出现于美国CBS的新闻栏目《60分钟》,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子栏目“生活空间”,以“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为主题语,首先引入了“新闻故事化”的理念。新闻故事化摒弃了以往电视新闻单向传播的做法,注重观众的反馈,关注观众的感受。实际上,观众在收看电视新闻的时候,由于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时间是很难全神贯注于新闻上的。传播者以讲故事的形式来表现枯燥、平板的新闻事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回来,从而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一句话,没人看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新闻口语化的核心要求就是简明易懂。电视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语言呈“线性”传播,受众的听觉必须在瞬间接受、理解新闻所传达的信息,节目中的声音信息稍纵即逝,一旦观众哪里没有听清,无法倒回来重听,更不可能像阅读平面媒体一样来回翻检。如果观众不能在听到声音、看到图像的同时就接收并理解,那么新闻传播就是失败的。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编辑语言必须简洁、通俗、朴实自然。考虑到长句需要花费的理解时间较长,在电视新闻编写中也应尽量使用短句,尽可能地为观众接受新闻信息提供便利。电视新闻是观众直接用眼睛来看的,那么在文稿方面就完全没必要玩弄写作技巧,堆砌华丽的词藻。让镜头说话,让采访对象的同期声说话,甚至让现场声说话,这比用文字描述更能体现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只有当画面表现不出来,或者表现的内容比较笼统时,文字再来发挥作用。如何选取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新闻画面,再与简明易懂的文字语言组合成新闻报道,就要考验记者编辑的业务水平了。一句话,没人看得懂的新闻是没有价值的。
新闻形象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剪辑镜头、选取同期声、制作图表、情景再现等。记者在新闻现场采集到的素材包含有意义和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有表现力和无表现力的,要达到新闻的形象化,就要求记者在编辑声画素材的时候,选取与自己在现场感受到、了解到的新闻事实最相符、最吻合的部分,有机结合,全方位呈现事件全貌。在原素材无法直观表达编辑意图的时候,应使用图表来解析数据类、进程类信息,用严谨、客观的情景再现来重现事实类信息。一句话,没人喜欢看或有耐心看下去的新闻,价值是大打折扣的。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第一访谈》栏目的一期尘肺病患者维权节目《为肺而战》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职业病患者的维权之路是:先到有鉴定资质的职防所鉴定职业病,再到劳保部门申请工伤鉴定,再做劳动能力鉴定,而在任何一个环节,企业都能对鉴定结果提出异议,从而申请行政复议,甚至行政诉讼。比如在罗有仲维权的过程中,‘海丰环球’就因为不满工伤鉴定的结果,而把罗有仲和海丰县劳保局一同告上了法庭,并在一审、二审中都获得了胜利。于是,罗有仲的工伤认定又被了,他的维权之路再一次回到了原点。这种繁复的维权程序让仅有小学文化的罗有仲糊涂了。”在剪辑时,该段使用了图表来展现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过程,直观地阐述了解说词所表达的长篇大论,如果没有图表,该段报道的传播有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二、主持人是新闻播出的关键
在电视新闻播出阶段,应充分发挥主持人调节气氛、深化主题、拉近受众心理距离的作用,做到为观众说新闻,而不是播新闻。从理论上讲,没有主持人叙述,电视新闻一样可以完整叙事,但是实际上,今天的电视新闻离不开主持人。白岩松说,电视传播和其他媒体的传播,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电视传播中有看得见的主持人因素,它是一种真正的人际传播。而在所有的传播方式中,人际传播界线最少、最易达到效果。正是电视新闻主持人的存在,将媒体与观众之间的传播还原到了人际传播的原始阶段,主持人为冷冰冰的电视荧屏增添了温度和人情味。一个好的主持人更可以深化节目的主题,拓展节目的外延。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应好好把握这个特点,加以利用。首先,电视新闻主持人平时应加大对各种知识的涉猎面,不需要样样精通,但应当大部分知道。如果连新闻所涉及的知识或常识都不清楚,或一知半解,就只能人云亦云,或生搬硬套,新闻的播报就容易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其次,电视新闻主持人语言应平易近人,切忌居高临下或充当道德审判者的角色。如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让我们伸出双手》,叙述的是贫困山区儿童失学的事。片中主持人的一段话就很有贴近感:“我作为一个年轻的母亲,长期的城市生活使我耳闻目睹的是,许多年轻的父母怀着望子成龙的殷切希望为孩子们购买钢琴、小提琴、手风琴,送孩子们进美术学校、舞蹈班、书法班;还有的家庭花钱为孩子们请来家庭教师,辅导各项学习。应该说,在城里或富裕的乡村里,为孩子进行大量的智力投资,已经是普通家庭的寻常事。”这段话从内容、语气、形象上都很到位。她站在农家大院里,身边是失学的孩子和家长,自己头戴草帽,衣着朴素,说的话又具有很浓的人情味,这种讲道理的方法,使硬梆梆的新闻立刻充满了人情味,使观众瞬间产生认同感,是一个成功的示范。第三,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要通俗易懂,尽量口语化。前文提到,电视是大众媒体,不能要求观众有极高的理解力以及专注力。因此,多用短句少用长句,多用高频词少用生僻词,多用比喻、对比而少用数据罗列,是增强传播有效性的几个方法。就像白居易写诗一样,电视新闻主持人要把观众当作“老妪”,你说的话,老婆婆一次就能听懂,同时又能把信息传达到位,那么你就成功了。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要做到有效传播,必须从采、编、播几方面下功夫。实际上,电视新闻报道是一个内容很丰富的领域,本文所做的探讨非常有限,相信这样的研究和探索今后还会在更深更广的层次上进行。
作者:罗慧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1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生存环境的影响
1.1全媒体时代对播音主持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危机感
由于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手机报、手机上网、笔记本电脑、IPhone等无线客户终端改变了传媒生态环境。传统媒介的四大产业:电信、互联网、各类出版、广播电视,从各自分立的信息传输平台正逐步走向统一,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界线正在模糊。全媒体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使人们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而播音主持具有相对独立的环境和专业性的特点,面对全媒体时代的多元互动环境加速信息和新闻的传播,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以往的主流媒体话语权也在逐渐瓦解,给播音主持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危机感。
1.2全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在边缘徘徊
长期以来,新闻播音主持长期有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支撑,因此,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主流话语的表达和传播。由于这些因素,播音主持应对媒体竞争变化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具有相对稳定和独立的专业环境,因而很少进行跨媒体探索,因而全媒体的理念很少在新闻播音主持专业得到研究和传播,因而徘徊在全媒体的边缘。尽管现在有一些播音主持人开始了全媒体时代的主持探索,积极开通手机、微信、博客等无线客户终端,与大众进行实时交流,然而还远远不能满足电视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播音主持人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全媒体时代下,没有主动的把专业知识与全媒体时代的理念融合,仅仅进行专业技术的探讨还不够,还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进行实践方面的探索和理性思考。(2)新闻播音主持流程划分明显,播音主持、新闻采编、后期制作人员仅仅负责自己的工作,各司其职,由于相对独立的专业要求,使得播音支持人仅仅起着播音的作用。限制了播音主持人的发展。
1.3全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出现,使媒体话语权转移
在全媒体时代,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新闻不在是新闻工作者的专利,新闻传播主体开始发生变化。受众积极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特别是以微博等平台为主的公民报道,显示了受众主体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主动权,任何一个公民都可以利用现代传播技术成为“公民记者”,将“公民新闻”第一时间,在突发事件中显示了独特的优势。这说明全媒体时代下,“公民新闻”的出现,使媒体话语权转移,新闻不在是主流媒体的权利,也是公众的权利,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播音主持人的主流话语权受到削弱。
2全媒体时代下播音主持的生存与发展路径
全媒体时代给播音主持等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要积极面对挑战,打破传统的思维观念,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提高播音主持专业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存和核心竞争力。
2.1新闻播音主持要提升专业技能水平
在全媒体时代下,各个媒介相互融合,电视新闻主持必须打破传统界线,积极主动的进行各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不仅具有语音、语流、断句、情感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还要掌握新闻采编知识,在主持过程中,要将网络、移动等媒体利用起来,加强实时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拉动与观众的距离,赢得观众支持和好评,形成固定的受众群。同时在利用手机、平板电脑、IPhone等新媒体时,要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我们是要运用新媒体来为主持服务,而不是用新媒体来代替主持,因此,要把握好主持和新媒体之间的关系。
2.2要改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流程分割的状态,实现流程再创造
传统的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流程划分明显,播音主持、新闻采编、后期制作人员仅仅负责自己的工作,各司其职,由于相对独立的专业要求,使得播音支持人仅仅起着播音的作用。限制了播音主持人的发展。因此,要以全媒体理念对播音主持进行流程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要构建播音主持科学合理的知识框架,不断提升播音主持人员的理解力和实践操作力。要改变新闻播音主持传统的流程相对独立和分割的状态,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应该线性地、有侧重地融入采编各个环节,实现采编同步、播音融入,实现全媒体传播过程中都有播音主持的有效介入。比如在面对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时,电视新闻播音支持要灵活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在播放政府及时的消息时,要运用权威、肯定而简洁的语态;要对事态发展的进程及时信息,同时要抓住最有效、最重要的新闻点,在与观众、网民等互动过程中,有效运用QQ、博客、网络视频等平台,积极做好事态进程报道,提高亲和力,把握好舆论导向。因此,以全媒体理念对播音主持进行流程再创造,有利于提高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真正发挥播音主持的作用。
2.3培养专业素质,打造主持人品牌,拓展创新平台
在全媒体时代下,培养播音主持人的专业素质,打造主持人品牌,有利于提升栏目影响力,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信息化极其丰富的今天,受众需要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希望减少信息选择的不确定性,因此,提高节目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便表现为一种竞争力,进而转化为主持人的竞争压力。如何培养专业素质,打造主持人自身品牌,提升栏目影响力,吸引受众对节目的关注,培养受众对节目的忠诚度,形成固定收视群体。打造品牌主持人,把品牌化作为主持人职业发展的有效策略,树立主持人自己的风格,加强创新能力,有利于促进播音主持人的职业发展,适应全媒体生存。另一方面,要拓展创新平台,要更及时、更充分地利用新媒体技术,积极对传播平台进行创新,利用各种先进的传播理念、传播技术将全媒体时代的理念与 传统的媒体进行有机融合。不断提升新闻播音主持数字化生存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拓展全媒体时代下新闻播音主持的创新平台,促进播音主持在全媒体时代的健康发展。
3结语
全媒体时代下的播音主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面临着边缘化的危机和话语权的转移。我们要提升专业技能水平,构建以全媒体为支撑的专业知识结构,要改变电视新闻播音主持流程分割的状态,实现流程再创造,提高传统媒体的舆论导向,加强与民众的亲和力。要培养专业素质,打造主持人品牌,拓展创新平台,促进播音主持在全媒体时代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说新闻 播报方式 困境 发展策略
“说”作为自然的语言传播样式,随着电视节目的需要而逐渐渗透到大众传播的领域。从上世纪对“播音腔”的探讨到如今“说新闻”方式的盛行可以看出,电视开始践行平民意识的新闻报道理念,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受众的价值取向。随着大众媒体的日益发展,受众的媒介素养和自我认知不断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新闻,而是要求电视媒介的亲和力,从而在审美和收视上提出了更高的个性化要求,这也是“说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
“说新闻”,是指主持人以与受众一对一的讲话方式,将新闻事件传达给受众的一种播报方式。它突破了传统播新闻字正腔圆的方式,用平常话轻松地把新闻说出来。这种不追求权威感和严肃感的播报方式使得新闻打上了“亲切、轻松、通俗”的烙印,扩展了新闻的容量,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这股播报之风的引领之下,“读新闻”、“聊新闻”、“演新闻”、“方言说新闻”多种播报名词应运而生。这些播报方式固然有各自特色,但是它们都遵循着平民化和大众风格,均坚持口语化的播报。众多新的形式给电视新闻节目注入了活力,电视新闻也因此从信息播报转向轻松娱乐,从严肃正统转向通俗流行。①
“说新闻”:盛行之下的瓶颈
纵观我国的“说新闻”节目,央视综合频道的《朝闻天下》、辽宁电视台的《清晨麻辣汤》、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的《南京零距离》、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等,“说新闻”遍地开花,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成为电视节目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就在“说新闻”横行天下之时,其特定的说话方式、主持人主持风格的变化等引起了电视界对于“说新闻”播报方式规范的讨论。作为一种创新的播报方式,“说新闻”在发展中展现了其诸多的不足,盛行之下瓶颈出现。
1、过度口语化、通俗化
“说新闻”以其活泼的形式、强烈的贴近性吸引众多的受众。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可以抛开传播特质随意地说,不能因一味追求与受众的对等而放弃新闻的审美。目前许多“说新闻”的节目过分强调“生活化、口语化、不要有距离感”,这实际上是违背审美基本原则的。
没有传播主体对文本主体和接受主体间的思维的撞击和心灵的震荡,也就没有产生深刻、独到的情感和见解的表达基础。②由此可以看出,电视新闻节目的审美除了体现在对其感性形式的认同上,更多体现在对新闻的可信度与权威性的认同上。新闻播讲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距离感”是符合审美规律的。而有些“说新闻”的节目过分追求与受众“零距离”,抛弃播报的基本规范,不仅主持人语气夸张、白话连篇,其诸多信息内容也被处理成“八卦新闻”,长篇大论而信息量少之又少。此类做法使新闻失去了其可信度和权威性,完全没有审美可言。
2、走向娱乐化、低俗化
在中国的电视节目开始出现泛娱乐化的倾向之时,以“说新闻”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节目也走上了低俗化、娱乐化的道路,片面追求“娱乐至上”。为了吸引观众的要求,在题材选择上,该类节目竭力将一些严肃性的新闻软化,挖掘其娱乐价值,大肆渲染情感因素和戏剧性情节,甚至将一些花边新闻、市井新闻作为播报的重点。
上海东方电视台《新闻故事》大胆采用了“演”新闻的方式,试图让演员通过表演来真实、直观地再现新闻事件。无独有偶,杭州电台一档新闻节目《轧是轧非》,也是以“演”新闻为主要卖点。主持人先用普通话对新闻缘由进行简单的介绍,然后模仿各地方言的腔调或者拟人化扮演动物角色来演绎故事,并用效果音响模拟环境声音,最后再用普通话对事件结果进行简单陈述和评论。一小时时间中间除了穿插广告和歌曲,一般只能播4-5条新闻。为了还原事件,适当地采用真实重现的方法是可取的。但是过度使用这种手法,其节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会受到质疑。
3、主持人的另类大于个性
主持人和节目是息息相关的。一名个性十足节目主持人可以为节目增光,一档名牌栏目也可以造就一批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主持人。特别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个性化的主持人更能够给人带来真实感和亲切感。如《南京零距离》的主持人孟非,以其光头的形象,配合稳重、幽默的语言,有思想、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的形象被观众所喜爱。
可是近年来,“说新闻”节目主持人错把另类当个性。无限地夸大“口语化”的风格,将主持人幽默的特征换成对新闻事件的肆意调侃,随意地对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还有些主持人丧失自我独立的判断和思考,随波逐流,追求另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4、受众和题材的局限
由于“说新闻”要求贴近生活、形式活泼,因此其题材往往被限制一些轻松活泼的社会题材,民生新闻比较多,而这些题材的报道也大多局限在家长里短的琐事上,缺乏深度。而对一些重大题材如暴力事件、灾难事件以及比较严肃的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则不容易表现。同时,随着地方方言类的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群体也受到了限制。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本应该将新闻事件传播给最广泛的受众,而用方言讲新闻,却排斥相当一部分人。这也是目前 “说新闻”节目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说新闻”节目的发展策略
1、找准定位,细分受众市场
从媒介经营管理的角度看,媒体间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重,这对受众辨别和选择行为不利。媒体只有依据自己的特色、优势找到自己产品的适应对象,定位科学、适当,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主动权。“说新闻”本是平民化和大众风格的新闻节目,其中的方言新闻节目更是为了迎合本地语言的观众,不少“说新闻”节目中掺杂着方言俚语,这就限制了节目的受众定位,节目内容无法被其他地市观众理解,只能在本地播出。因此它的主要受众定位不宜过宽,应当定位于电视频道覆盖范围内的文化素养有限、年龄趋于中年的市民与农民群体。
2、把握节目制作的“度”
“说新闻”是电视新闻节目播报的一种新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人在看到它带来的与受众亲近的优势时,也应该懂得如何适当的运用 “说新闻”的形式。
⑴节目制作形式上不过分依赖“演”和有噱头的拍摄。说新闻应该紧紧围绕“说什么”、“怎么说”两个方面,不断地在节目内容、表达形式上进行探索创新。
⑵节目信息流通量要大。新闻的功用往往体现在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程度上,“说新闻”节目中涉及的大多是与受众联系比较密切或受众普遍关注的新闻事件,它能够吸引受众的很重要一点就在于众多内容有趣的事件的。因此“说新闻”节目必须重视节目的信息量,以满足受众的要求。
⑶“说新闻”节目在电视频道所有新闻节目中的比例不宜过多。“说新闻”能够在短时间内产生如此的大的影响,必定有其优势所在。但笔者认为,说新闻不是新闻播报的唯一形式,各地方电视台不能盲目跟风,将播新闻全都改成“说新闻”的形式。一方面,“说新闻”过多,会引起观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各类新闻节目应该根据自身节目内容、节目形式以及主持人的风格来选择相应的播报形式。
3、规范主持人的播和说
“说新闻”节目中,很多主持人采用的是方言,这是为了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得到其认同。有些节目主持人在说新闻的过程中使用一些方言俚语来调侃,以此制造某些噱头,吸引观众眼球。但是,过多的方言降低了新闻的权威度,不利于节目的长期发展。因此,节目主持人在播、说新闻的时候,应有严格的把关,剔除那些庸俗低级的语言,用通俗易懂却不失得体的语言,以便更好的与观众进行交流沟通。此外,主持人在规范自身言语的同时,应当力求创新,寻求个性化主持方式,这不仅能提高节目的质量,还能够塑造节目的品牌效应,提高主持人的知名度。
4、提高节目深度与质量
不管是纸质媒介还是广播、电视、互联网,任何媒介如果缺乏必要的信息内涵与公众信任度,就不可能有长久的发展。“说新闻”是随着电视大众化的普及而产生的,虽然坚持以通俗化的制作和播报方式满足受众需求,但总的来说媒介还是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说新闻”节目若能坚持以内容取胜的策略,在节目制作中提高节目的深度与质量,加大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与理性分析,树立起通俗却不失权威的媒体形象。
5、创新营销策略,打造品牌节目
“说新闻”节目要想求得长久的发展,要采用多种营销策略,扩大节目影响力,提升节目形象并塑造品牌。
⑴公关。公关策略是指媒体策划各种能够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公关活动,如通过参加公益活动、参与公益事业,赞助文化事业来提供媒介的形象。良好的公关策略能够为媒介带来广泛的受众认可,提高节目的生命力。
⑵受众服务。受众服务策略指媒介为受众提供各种便利的收视、收听服务和便利的定阅服务,依托媒介的优势,力所能及地服务观众。“说新闻”节目大多已经开办了各种热线,成为市民反映身边问题和节目为市民提供服务的双向互动通道。不少节目还创办了走进社区、服务社区的活动,如为老百姓维修家用电器、提供法律援助、接受现场咨询等服务项目。
⑶品牌。品牌策略指媒介使用造星战略、精品战略等来提升媒介品质,扩大社会影响力。在“说新闻”节目中,除了打造高品质内容外,节目不妨邀请“明星”做客,用明星的感召力来影响受众选择,哪怕明星只是普通观众群体中的“百姓明星”。■
参考文献
①孙武,《“说新闻”浅说》[J].《今传媒》,2009(9)
其实只要留意一下国内各电视台的直播节目就不难发现,类似这样主持人有意无意出现口误的例子还有很多。近年来,随着电视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最能发挥和体现电视传播优势的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发展迅猛、竞争激烈,从到大江截流,从伊拉克战争到雅典奥运,从印度洋海啸救援到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电视直播涉及的领域日益扩大,而且正在成为各电视台展示媒体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实力的主要体现。电视直播节目实现了信息传送的同步、互动,充分展现了电视媒体的独特魅力。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某些节目主持人在直播中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直播节目的质量和传播优势,甚至严重损害了电视节目主持人和电视媒体的形象。
那么,电视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究竟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怎样才能驾驭好此类节目呢?这是摆在电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而严肃的课题。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直播主持人应当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现场控制能力、广博的知识和相当的艺术修养以及亲和力等等。国外著名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华莱士,我国著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水均益、白岩松等,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极具个性魅力的气质、丰富的学识水平、对问题的深刻见解和对新闻事实的客观公正把握。
电视新闻直播节目在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播报形式后,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风格正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对主持人的内在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衡量新闻直播节目主持人素质的高低,主要是看其独特的主持风格。
随机应变、处乱不惊
在直播中,主持人始终处于播出状态的中心地位,尽管每次对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前有领导把关、编导策划,但最终的报道都需要经过主持人的现场主持来完成,他的敏捷反应,处乱不惊的应变能力是电视直播节目获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由于电视直播是同步传送,主持人无论是在现场还是在后方演播室都必须跟随新闻事件的发展进行主持,所有的报道是一气呵成的,没有修改或再加工的余地,这就要求主持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以保证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用最佳的状态完成任务。同时,在一些现场新闻直播过程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一旦前方新闻事件的发展不同于前期策划,那么就要求主持人发挥自己的现场控制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调整自己,及时跟随事态的变化做出恰当准确的报道。
一名不依赖于提词器、让所有合作者放心、遇到变故能够及时救场、关键时刻能压住阵脚的主持人才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主持人。
摆正位置、批准角色
在电视直播节目中,现在大家通常采用的方式是演播室主持人和前方记者现场报道相中联,同时邀请有关权威人士和专家与主持人共同主持。直播时,主持人既要连线前方记者,及时了解新闻事件的进展,作简要概述后传递给观众,同时还要与现场专家进行必要的沟通,使新闻事件中所涉及的相关背景和专业知识能够通过主持人通俗易懂的引导解释传递给观众。主持人在节目策划时,要尽可能地掌握报道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背景材料,以获得与专家平等对话的资格,而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主持人要学会倾听,甘心给专家当小学生,不要不懂装懂,要勇于将自己的真实感受表现出来,主持人不是专家,只是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一点是明确的。
“观众是上帝”、“以观众为中心”已成为电视媒体的传播理念,主持人应该了解观众、尊重观众,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的需要,他应当心中装着观众,把自己当成观众中的一员,用观众的目光客观地去了解一切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在风格上强调与他们平等交流,像朋友一样,亲切地将信息传递出去,充分体现人际传播的亲和力;这样你所关注的东西才有吸引力,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个性张扬、分寸适度
与播音员比起来,电视直播节目给主持人以充分的创作空间,每一次都是对主持人敏感度、分寸把握、知识积累等素质的考验。在电视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节目板块的串联上,他对于提高节目的互动效果和增强节目的深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直播节目需要一个敢于评论、敢于抒情、敢于表现自己感受的、有思想、富有个性化的主持人。
但是个性化不等于“个人化”,主持人的个人化倾向往往会带来自我迷恋或陷入“小我”的泥沼,一切脱离节目主题,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判断、孤芳自赏式的“与众不同”,是不会被观众承认和接纳的。主持人怎样才能做到发挥巧妙、妙语连珠,又不至于在场上信马由缰呢?这就要求主持人注重知识的积累、修养的提高,努力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对新闻事件的洞察力。优秀的主持人应当具备记者的功底、编导的思维,这样主持起节目来才能游刃有余,令观众信服。
人文关怀、倾注情感
作为主持人,除了主持技巧、语言表达能力、自身形象气质外,最终能够打动人的还有人格魅力,即他所具有的良心和知识。良知是新闻从业者最重要的素质,仅有知识没有。良心,结果非常可怕;仅有良心没有知识,良心会无的放矢。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新闻播音主持人;魅力提升策略
全媒体时代是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的兴起给传统的新闻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方面,手机、电脑的广泛使用,打破了电视新闻空间性和时间性的局限,更高效地对新闻进行了传播,给人们带来更便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全媒体也带来了更多的传播方式,电视新闻不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让电视新闻面临着生存危机。所以在此压力下,电视新闻播音工作者应不断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新媒体环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全媒体时代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主持风格,以此提升自己的主持魅力,以保持电视新闻的优势。
1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面临的危机
1.1人们对电视新闻的关注度降低
在传统媒体中,人们主要通过电视新闻获取信息,在固定的时间观看电视新闻已成习惯。人们对电视播音主持怀着崇敬的目光,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传递出来的信息都是极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他们传播着那个时代的主流之音,因此人们对他们的言行也都异常的关注。可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各种传播方式逐渐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多样,各种业余主播迅速崛起,普通人也可以借助各种媒介在第一时间把自己身边的大事小事传播出去,还可以发表自己的评论和见解,这也就导致人们不再把目光停留在单一的电视新闻播音主持身上,对其关注度大大降低。
1.2单调的工作风格
在全媒体时代中,各种新颖的传播方式层出不穷,传播形式让人眼花缭乱。可相比之下没有特色的电视新闻播音工作者就丧失了其竞争力,现代的人们不再为了衣食住行奔波,所以他们会渴望在闲暇时多一些娱乐,而单一的播音形式让人们渐渐对电视播音失去兴趣,有多种选择的他们放弃了对传统新闻传播的执着,导致了电视播音主持的“过气”。
2网络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工作者提升魅力的有效方法
在此情况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应不断适应时展,在自己身上寻求突破,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把自己放到观众中去,和群众连成纽带,增强自身吸引力,从而增强电视媒体的综合竞争力。
2.1综合能力的培养
这里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播音主持人的专业能力和应变能力上。
2.1.1专业能力的培养任何职业都要求在岗工作者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电视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因此要求播音主持拥有充实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现状有独到的见解,并且需加强自己的播音技能,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播音主持属于公众人物,在播报新闻时,展现在观众面前的语言、用词、神态以及对新闻事件的看法评论都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地印象和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播音主持要努力加强自己的主持基本功,如准确规范吐字、普通话发音标准、字音清晰准确,并且在电视上要注重自己的形象,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塑造提高自己的人物形象,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2.1.2应变能力的培养现场灵活的应变能力也是基本技能。播音现场千变万化,即使新闻稿在之前是精心准备的,可仍会有很多的突况发生,新闻变化的速率非常快,这就需要播音主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并且有针对性、重点性地向人们进行播报。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播音主持都应该从容淡定地将新闻播报出去,以优秀的综合素质应对各种状况的发生,给观众保持一个镇定的形象。
2.2转变传统的播音方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动力。新兴媒体的发展带动了众多传媒产业的兴起,而传统模式的新闻播音早已失去了它当初占据的优势,现今社会大力倡导创新,在新形势下播音主持也应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思维。在专业基础上,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向多才多艺发展。播音主持不应固守传统的播音方式,老生常谈,在契合节目主题的情况下,应创新播音方式,吸引观众眼球,让他们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生活中,接受信息的同时可以娱乐身心,放下在生活中的压力。如在湖南卫视播映的“快乐大本营”,它在节目当中不止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同时也能给人们带来数不尽的正能量。里面的主持人也打破了单人主持的固有模式,多个不同风格的主持人给观众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受到各种年龄群体的喜爱,赢得了大多数人的赞扬。同时主持人还应该明确在全媒体时代,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向观众们传递信息,更是在向观众传达正确的社会思想,某种程度上表达观众们的心声,当主持人传达出自己对某件事的看法,与观众达到心灵上的共鸣,就会赢得观众们的喜爱。
2.3打造权威性、品牌性双重堡垒
2.3.1权威性节目信息社会带来的是大量难辨真伪的消息,人们小心翼翼的讨论着发生事件的真假,这是海量信息的一大弊端。人们急切的希望有专业性的人站出来引导他们,辨别事情的真假。专家正是人们所热切期盼的。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专家的话都是有权威性的,毕竟行业人士才是最有话语权的人。那么这时电视新闻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在线与专家沟通交流,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在专业视角上进行分析与解读,满足观众的疑难与心中关心的某个要点,让观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质,引领社会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当然“专家型”播音主持也已成必然趋势。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开设不同的栏目,有计划性、针对性地进行栏目主持,如央视就开设了体育、军事、财经等不同类型的栏目。
2.3.2品牌效应在增强节目专业性、可信度的同时,还应牢牢把握住播音主持人形象上的优势,借助主持人的专业能力给节目组做助攻,打造特属于这个节目的品牌优势,超越同类型的新闻栏目,借此强化节目影响力,增加节目竞争力,再次赢得人们的关注。打造播音主持特有的风格特色,以品牌优势助攻重占媒体界主导地位。
关键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电视民生栏目诞生于21世纪初,是一种新兴的栏目形式,它是以平民视角,采用平民形式,报道平民化的内容,不仅对民生加以关注,更加了解民情民意,对促进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后,当前的民生新闻节目已经取得不小的成绩,也创造了很大经济价值。但随着新媒体的强势来袭,传统电视媒体受到严峻的挑战,电视台要应对竞争就必须在电视节目内容和结构上改革和创新。民生新闻栏目也要在这个时期,针对主持人主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使其把节目中具有的社会和经济双重意义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亲民、爱民、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作用。
一、民生新闻
民生新闻就是跟民生有关的新闻,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比如人们群众生活的环境问题、生计问题、生存状况等。民生新闻是一种互动性和时效性都比较高的新闻类型[1]。民生新闻的记者为了使新闻更具有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往往都会深入到现场进行跟踪报道,或者采用现场采访、调查的方式来收集报道材料,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民生新闻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二、当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生节目中的主持人在主播台上通常都是以“我”的身份出现,这个“我”并不代表主持人本身。如果主持人将这个“我”和本我混为一体,那么这就是一种缺乏职业操守和新闻素养的表现。只有清楚的认识到这个问题,才能做好民生新闻主持人,而不会将个人观点搬到主持中,成为个人观点的舆论代表,进而避免产生误导观众的不良影响。有些主持人将自己的错误观点和思想通过媒体公共平台传递给大众,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当前很多民生节目为了提高收视率,过多的增加无意义的娱乐节目,使民生节目朝着庸俗化的方向发展。甚至,有些主持人在进行新闻播报的时候,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观看,运用调侃的方式报道一些灾情、犯罪等新闻[2]。这种方式不但不能吸引观众的关注,反而会增加观众的不满。主持人在面对灾难等困境事件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严肃态度,反而呈现出一种随便的状态,这种现象表现了主持人低劣的个人素质和修养,严重影响了观众对主持人本身和节目的好感以及评价。如果民生新闻朝着这种方向发展,长期以后就会造成社会责任的缺失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对广大受众和社会稳定具有不良的影响。
三、优化电视民生新闻主持的有效策略
1.更加重视主持人的聘选工作
以往民生新闻主持人选聘过程中关注的是主持人的形象和普通话水平,但是现在除了这两点以外还要更加注重主持人的内在修养以及语言风格的平民化,对于民生新闻的观众来说,人们比较习惯观点明确、语言通俗易懂、知识广博、品德优秀的主持人,个人形象成了次要条件。比如,山东齐鲁视台《拉呱》节目的主持人小么哥,虽然外貌形象一般,但由于语言亲切、风趣幽默以及良好的个人修养,深受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
2.主持人要做好引导,提升自身的评论能力
民生新闻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节目中的内容进行点评,主持人在点评某个事件时,首先要明确自身新闻评论者的身份,比如在什么情况下运用“个人身份”,什么情况下使用“观众身份”,什么情况下使用“媒体身份。“个人身份”是指主持人站在自己的角度对新闻进行点评,这种方式可以展现出主持人的个人魅力,增强观众对主持人的喜爱;“观众身份”就是主持人在点评事件时把自己当做电视机前的观众,站在观众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媒体身份”就是主持人谨记媒体的原则,在播报新闻时坚持正面宣传,对观众进行正确的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再将事件的真实情况播报给观众,以发挥出新闻正面积极的效果。
3.重视包装,强化品牌意识
随着电视新闻媒体节目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闻节目中都开始注重强化自身的品牌意识,打造品牌化的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品牌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随着电视节目的运作而不断发展形成的。因此在电视新闻节目运作过程中,必须要对新闻节目的运作方式和风格进行确定,确保主持人的个人形象和节目风格一致,使主持人的形象更加个性化。电视台可以从以下几点来打造主持人的品牌,首先对新闻节目进行宣传策划,提高节目的知名度,进而扩大主持人的知名度;其次,构建完善的主播制度,提升主持人的社会赞誉度;再次,增加节目的功能,提升主持人的满意度;最后不断完善品牌管理,使主持人更加忠诚于该节目。
4.贴近百姓,注重人文关怀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的核心人物,充当着节目名片的作用。民生节目主持人同样如此,因此在创办一档民生节目时,其中的一项关键问题就是主持人的个人能力和职业修养,只有合理的选择主持人,才能提高节目的收视率。首先,主持人的形象必须是平易近人的,这样才会给观众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民生主持人要亲切、不端架子,将大众的身边事进行追踪和评价,并对政府的举措进行解读,才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其次,主持人要具备当地的风格。地域性的特点往往会使观众感到亲切,民生新闻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使新闻更加接近当地的民众。比如有些民生节目的主持人在播报新闻时使用方言,有效的增加了自身的亲切感。
四、结语
总之,民生新闻节目是电视新闻中的重要组成,它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更是社会发展的镜子。主持人是民生节目的灵魂,要发展民生节目,就要分析当前民生节目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改善,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性,并创建起具有个人特色的主持风格,使民生新闻和主持人相互影响,相互成就,促进民生新闻节目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面对面》;电视新闻谈话节目;话题引导
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222-03
《面对面》作为中央电视台一档电视新闻专访节目,自2003年1月播出至今已经有七年多的历史,它一贯秉承的“新闻性、权威性、关注度、影响力的诉求,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用对话记录历史,以人物解读新闻”[1]。根据央视栏目组对《面对面》节目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节目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首先,节目的形态为电视新闻访谈节目,其核心以“访”和“谈”为主;其次,它的影响力诉求要求通过人物的访谈和对话去挖掘深度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它的传播诉求。
一、《面对面》话题引导的重要性
央视一套王牌栏目《面对面》开播已有七年多的时间,伴随着《面对面》节目所进行的探索、尝试与改进,学界对其的关注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特别是《面对面》中主持人的采访艺术和采访技巧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根据笔者在CNKI学术期刊网以关键词“《面对面》”进行的检索,截至本文撰写之日共有469条相关的结果,可见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相当热化。而在这些庞大的学术成果中,以《面对面》的主持艺术和主持技巧为切入点的也有不少成果。
(一)《面对面》话题引导研究分析
用人物来引导新闻是《面对面》的一个重要特点,胡明川在《CCTV〈面对面〉节目议程设置偏向的实证分析》一文中通过2003―2007年间所播出的节目内容分析了主持人所采访嘉宾的特征,研究指出偏明星化是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2]。明星化是《面对面》一个鲜明的特点,它保证了节目本身的社会关注度和受众影响力,更为节目本身赢得了居高不下的收视率,但这并非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在很大的程度上将会产生诸如消费主义倾向等问题。兰州大学闫伟的硕士学位论文《〈面对面〉栏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解析》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他认为,《面对面》的这种明星式的话题引导艺术容易带来消费主义的引导误区,从而偏离节目的宗旨[3]。 张芊芊的《〈面对面〉栏目的镜前访谈特色》一文分析了该节目在访谈中所体现出的一对一的访谈、面对面交流、平等对话、话题引导等具体的特色,是当前学术界对《面对面》采访特点和采访艺术进行研究的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之一[4]。
从以上学界研究的基本动态来看,虽然部分专家和学者对节目嘉宾的选择和话题引导的方式存在部分争议,但节目本身所体现出的较高的采访技巧和话题引导能力的确有着鲜明的特点,并成为辅佐该节目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在本文中,笔者重点关注《面对面》所体现出的一些积极的采访技巧和话题引导艺术,从而总结出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主持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二)《面对面》中话题引导的意义
主持人是整个电视访谈节目的主导者,但绝非主角。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要的构成群体有电视节目主持人、访谈嘉宾、场外观众这三个组成部分,其中电视节目主持人起到的是串联话题内容,引导话题方向,培养现场气氛的角色,同时还肩负着将电视节目的信息传递给电视机前受众的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来说,他的话题引导艺术是最为关键的。罗琳、张黎湘在分析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功能时曾经指出,“谈话节目主持人应该学会处理四种关系,即主与宾、听与说、真与秀和内与外的关系”[5]。在《面对面》这档栏目中,主持人所扮演的这些角色以及主持人所需要理清的四种关系就体现得更为明确。
《面对面》是央视一套第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它虽然以典型的社会事件为关注的焦点,但展现给电视观众的却并非只有电视节目以及话题本身,相比于电视话题而言,更关键的是选取怎样的人物以及这些人物能够带给观众怎样的观看体验。电视新闻人物首先他是一个公众人物,他既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又有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同时也是社会上某一个群体的精英代言人,对于人物的专访,既要关注人物本身的社会意义,又不能忽略对其人格魅力,成长经历的挖掘。同时,作为社会上某一个领域的典型人物,他不一定是非常具有表达能力的人,或者说,即便是该人物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只有45分钟的节目中,该角色将通过电视栏目呈献给观众以怎样的话题和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话题引导艺术也就不可或缺了。
诚如张斌所说,“《面对面》能在短时间内成为央视的名牌栏目,除了有非常时期非常事件给予的机遇之外,一批富有吸引力的采访对象、一位极具个性特色的主持人以及与‘人’共同面对事件面对观众都密切相关,而这些,对于中国目前面临困境的电视访谈节目无疑是有巨大借鉴意义的。”[6]
二、主持人提问的技巧及策略
《面对面》是一对一的提问的艺术,是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将热点问题和嘉宾观点进行串联的艺术。在《面对面》中,主持人的提问都是以开放性的提问为主,让嘉宾有足够大的可以发挥的空间。
(一)诱导式提问策略
诱导式提问属于开放式提问的一种类型,主持人设定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疑问,由嘉宾根据主持人的提问自由发挥。为了确保话题所具有的代表性,主持人的开放式提问经常带有倾向性或者诱导性,比如,主持人会从某些反面的观点提出当前社会上一些带有争议的命题,然后引导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2010年8月29日,《面对面・守住根本》节目直接对话陈锡文,以当前面临的自然灾害频发,粮食价格走向、粮食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采访中,主持人从粮食安全问题、建筑工地占用耕地问题等进行了非常详细的探讨,在访谈过程中,主持人一直围绕“资本下乡是否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制约?”“地里种粮食好还是‘种房子’好?”“粮食不够靠进口可以吗?”这些问题进行了引导,让陈锡文以粮食安全专家的身份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同时穿插了解说员的详细背景资料。实际上,在这个访谈中,主持人所进行的引导都是采用问题提问的方式,不断地从陈锡文的谈话中提问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观众所关心的,社会所关心的。
(二)所提问题的多重属性
《面对面》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故事本身,而是希望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实现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因此很多时候,主持人的提问往往具有多重功能:在现场节目中以主持人的身份提问嘉宾,可以被理解为主持人对电视观众的提问,也可以被理解为电视观众对嘉宾的提问。在这个提问中,主持人顺利地实现了社会热点在访谈中的移植,以热点话题串联起电视观众和现场嘉宾。而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扮演的是配角,谈话嘉宾扮演的是主角的地位,但在整个访谈的过程中,主持人却是整个话题的引导者,如果说嘉宾的谈话比例占了整个节目的80%,那么主持人的20%正是将这些大部分的嘉宾讲述串联起来的核心。
例如,在《面对面・守住根本》这期节目中,主持人的核心问题有以下几个:“谁来养活中国:能否依赖进口?”“自然灾害频发:今年粮价会否大涨?”“18亿亩耕地红线推高房价?”
(三)所提问题的典型代表性
问题的提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比如主持人剖出了本期话题的背景,将严峻的形式摆在面前,然后提出了一个看似合理的答案,进来向陈锡文进行求证,实际上,主持人的这个问题体现的是当前社会上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的误区所在,然后通过嘉宾的详细论证,这个结论,得出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观点。问题的提问具有很大的争议性,问题的争议性是谈话节目反映社会现实的一种方法,也是引起社会更多的关注度的方式,比如在提问时,主持人围绕农民的耕地是用来建房子还是造工厂来提问,实际上就是针对当前农村许多耕地被占用的现象进行的探讨。
问题提问不回避焦点性的社会问题,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有许多诸如贫富分化、农民工进城带来的城市压力、耕地减少用来造工厂等问题都是非常严峻而且接待解决的,在提问时,主持人并不刻意回避这些问题,甚至向这些问题不断靠拢,通过释疑答惑的方式来教育社会大众。同时,主持人提问时往往带有很大的倾向性,这些倾向性有多种来源,反映的是不同利益群体的观点和心声,这也体现出当前中国电视媒体的话语权在不断的下放,不再是用一种观点,一个声音去引导舆论,而是通过不同观点,多元的声音的表达和辩论,由专家和观点去解读,去引导,最终形成社会的主流声音。
三、主持人话题引导方式分析
记者是社会的眼睛,主持人是社会问题的观察者和解读者,这个解读是靠与嘉宾的合作来完成的。在《面对面》中,主持人对社会话题的点评和解读有着它鲜明的特点。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持人在话题表现中的角色
《面对面》的筹办者王志有着多年的媒体工作经验,对社会焦点性话题的关注具有较敏锐的嗅觉,这成为他能够开拓《面对面》主持新格局的必要前提。通过《面对面》的话题设计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主持人需要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敏锐的把握,能够熟悉社会热点,不回避社会热点,唯有如此才能保证电视节目能够反映社会的热点,顺应社会的发展方向,肩负起传播主流信息,探讨社会热点,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另一方面,主持人需要根据话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嘉宾人物,根据我们对近年来《面对面》嘉宾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嘉宾拥有自己的独特的观点,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能够在电视节目现场独立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这些意见又能引起大众的共鸣。
《面对面》对于社会性热点话题的解读主要通过与嘉宾的合作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所起到的角色是提出话题,引导话题和总结话题的作用,而话题的具体解读与阐释则由谈话的嘉宾给出,这就使主持人在节目采访过程中保持了客观、中立、理性、公正的视角,主持人引导话题的方向而不决定话题的论证方式,嘉宾给出解读,而不使解读偏离节目主题。
(二)主持人话题引导的表现方式
《面对面》通过背景资料展示的方式,来为主持人的点评和提问提供必要的理论、数据和案例支撑,使说观点更有说服力,使话题更有集中性,使主持人的点评更丰富、充实,摆脱了单纯的“画面+配音”的单调的表现方式,为谈话增加了话题感染力。
(三)话题内容的平民化色彩
主持人对话题以及嘉宾观点的点评带有典型的平民化色彩,这表现在主持人的观点、分析、总结都是站在普通的社会大众的视角上进行,赋予节目更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体现出节目所肩负的强大的社会责任意识。
电视节目要反映现实,但不能完全再现现实,特别是对于像《面对面》这样的一个长篇人物访谈节目而言,将社会现实中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象提出来,进行高度的凝练、深化,然后邀请嘉宾,对这些问题进行点评,分析就是电视媒体扮演“社会镜鉴”的最直接的体现。正如张安安所指出的那样,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改变了以往大众传播符号化传播的格局,在大众传播中融入了许多人际传播的特性,使大众传播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对‘人际性的回归’,实现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优势互补”[7]。正是《面对面》主持人所持有的那种特殊的人文关怀,那种浓郁的人情味,以及充满理性的点评才使节目成为主流话语的引导者,成为当前社会主流舆论传播的重要平台,也才为节目赢得了地位、权威和尊严。
四、主持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对主持人有着极高的要求,主持人对于题材的选取能力,话题的引导能力,对嘉宾进行提问的技巧等因素都成为影响节目成败的关键性因素。本研究指出,《面对面》是一场主持人与嘉宾现场交流的艺术,它建立在主持人对社会焦点话题把握的基础上,并且需要有对现场嘉宾的话题引导能力,具备以点带面的问题提问技巧,拥有代表电视观众利益的平民化视角,通过客观、公正、中立的观点总结来促成采访的成功,从而完成电视新闻节目反映社会焦点话题,引导社会主流舆论,教育社会大众的目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在电视新闻人物访谈节目中,主持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参考文献:
[1]面对面官网,省略/program/mianduimian/shouye/index.shtml.
[2]胡明川.CCTV《面对面》节目议程设置偏向的实证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9,(4).
[3]闫伟.《面对面》栏目的消费主义倾向解析[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4]张芊芊.《面对面》栏目的镜前访谈特色[J].电视研究,2003,(7).
[5]罗琳,张黎湘.看似平常最奇绝,成如容易却艰――谈话节目主持人如何处理四种关系[J].声屏世界,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