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

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

时间:2023-09-20 16:58: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上半年意识形态工作

第1篇

时间如白驹过隙,匆匆走过了半年。按照会议要求,我就本部室及个人上半年思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整改措施。今天我的汇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意识形态、党风廉政建设、理论学习、思想作风中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二是上半年工作中对目标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意识形态淡薄 安全意识差

频道人员思想观念、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大家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意识形态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往往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软任务,存在“重业务轻思想工作”的倾向,没有真正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基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片面认为只要把各项业务工作完成了就是尽职尽责了。

频道按照台党委要求,贯彻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工作中发现的不足,认真梳理,立行立改。例如要求频道全体人员坚持每日在学习强国APP学习,提高个人政治素养需,提高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思想作风、工作态度等。强化正向明责和反向问责,推动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在安全生产上,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杜绝“不会出事”、“无所谓”“就一会”的危险思想。像频道中出导播间不关门的情况如今还偶有发生,就是因为工作人员有着就一小会的心态才会发生。频道将真正做到常抓不懈、防微杜渐,建设好“防微杜渐”的安全文化,把常抓不懈、防微杜渐当作一项系统、长期的安全工作来抓,落实好安全生产责任!

播出安全方面则牢固树立播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确保播出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切实抓紧、抓好、抓实。频道将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严格播出节目内容审查制度,做好审查记录、播出记录;对播出环节的信号进行监听,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播出故障;

接下来就对于上半年度交通广播目前发现的问题作以下汇报:

市场下行

房产方面极度依赖棚改货币化的我市房价失去了主要动力,尚未消化完的库存叠加又开始大面积造楼,出现了高库存,低需求的尴尬局面。汽车市场国六出台,国四限行使得汽车市场在貌似火热的清库存的居民下出现了新车无人问津的居民。市场的下行使得频道2019年1100万元广告任务完成情况不容乐观。

舆论压力

对于早已过去的舆论事件至今影响着频道的创收,在与广告主的沟通中,特别是在拓展新资源时,对方对此舆情显然有较多顾虑,同时和职能部门对接时,更出现了谨慎严防的情况。 

频道公信力和影响力需深化

第2篇

一、上半年经济工作推进情况

今年上半年我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40万人次,同比下降4.8%,实现旅游总收入192499.4万元。同比下降8%。

二、第三季度旅游经济指标任务

1-9月,我县预计接待游客315.4万人次、同比增长9.7%,预计实现旅游收入325000万元、同比增长3.1%。完成州级、县级目标任务。总体上看,我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比预期多,表现比预期好,旅游业继续保持了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良好态势。

三、今年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困难

1、受疫情持续影响,我县到目前还未接待入境游客,主要为国内游,游客组成部分单一。

2.8月份的持续暴雨,导致通往我县的主要交通要道213国道受损严重,导致8月下旬游客量下降,因担心路况,很多游客都选择其他路况好的地方游玩。

四、第三季度旅游经济工作措施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着力提升旅游知名度。一是继续拓宽旅游宣传营销渠道。联合旅行社进行我县旅游宣传口袋书、宣传册发放;配合机场、客运站,设立机场、客运站游客咨询点,加大在机场、客运站的形象宣传力度;利用微博公众号进行旅游宣传,提升旅游影响力。二是整合县旅游景区及县旅游产品,利用好县智慧旅游平台,使一部手机游充分发挥作用。

(二)扩大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持续实施优质旅游计划,持之以恒推进厕所革命、优化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形成主客共享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满足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多元化、多样化、优质化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公共文化服务和厕所革命重要论述精神。

第3篇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1-5月,县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065万元,下降17.6%;增加值增长2.4%,均排名全州第5位;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763万元,增长7.5%,分别排名全州第9位和第3位;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356万元,下降12.3%,分别排名全州第10位和第4位。全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数74.56万人次,下降15.3%,分别排名全州第3位和第2位;实现旅游收入60815万元,下降11.0%,分别排名全州第3位和第2位;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048万元,增长30.9%,分别排名全州第6位和第2位。

经预测,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同期增长0.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下降7.3%;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0万元,增长2.9%;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500万元,增长11.7%;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08元,增长4.5%,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70元,增长7.5%;接待游客预计131.5万人次,下降10.8%;旅游总收入预计完成134612万元,下降35.7%。

(一)强化统计业务,夯实统计根基

1.加强研判分析,提高监测预判。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各项指标变化,加强动态监测,做好跟踪服务;围绕经济运行中的重难点,积极开展调研分析;立足全县视角,协同相关部门共同研判行业发展趋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截止目前,共撰写并《县月度经济信息》3期。

2.强化数据审核,夯实数据质量。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统计调查制度,把好企业入库关,上半年,新申报入库单位11家。

3.做好农业农村统计工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有”的方针,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着力完善保障机制,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截止目前,乡村振兴战略统计监测平台数据正上报国家平台。

(二)推进依法治统,巩固统计保障

1.依法治统,加大统计执法检查。把“依法统计、文明执法”纳入年度重要工作日程,结合统计基础规范化工作,深入全县乡镇、机关、事业和“四上企业”督导联网直报等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执法检查共计5次,截至目前,未有统计举报发生。

2.加强宣传,提高统计工作知晓度。增强领导干部的统计法治意识。借力部门的主题活动,宣传统计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统计的社会知晓度。

(三)凝聚统计力量,做好大型普查

1.突出重点,全面深化脱贫攻坚普查。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普查数据质量意识,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普查前期准备工作,截止目前,完成县级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组建工作,落实办公场所和经费60万元,抽调5名工作人员集中办公,脱贫攻坚普查培训及清查摸底工作顺利开展。

2.明确任务,全面收尾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积极做好四经普资料开发,四经普公告。

3.提升标杆,积极备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认真总结以往普查和调查工作经验,超前谋划第七次人口普查工作,为人普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已全面启动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截止目前,成立县、乡、村三级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确定普查指导员168名,普查员232名,督察员6名,落实普查经费40万元;制作200余副横幅和乡镇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牌下发至17个乡镇,抽调12名工作人员到县人普办集中办公。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机关效能

1.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风廉政。始终紧抓党的建设,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党建促发展;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员学习教育范畴,定期召开会议;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2.加强队伍建设,夯实基层基础。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加强日常管理,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培训和干部轮岗;落实基层首席统计员制度,组织统计业务培训。

3.增强文化建设,营造和谐氛围。通过改善办公环境等,增强局统计文化建设,促进干部职工身心健康,营造和谐氛围。

(五)提升工作实效,落实重点工作

1.打好脱贫攻坚硬仗。把扶贫工作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强化整改。

2.落实统计督查整改工作。高度重视统计督查整改工作,把抓好统计督查等各项整改作为推动统计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充分转化整改成效,不断提升统计队伍的战斗力。

3.保质保量完成其他工作。紧密结合当前统计中心工作,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在效能建设、文明创建、综合整治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与统计工作需求有差距。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各种经济形式涌现,经济调查的对象日趋复杂,统计调查的方式方法越来越新颖,这就对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是部门统计与政府统计衔接协调不够。目前,县级各有关部门、县级统计机构都在进行数据统计,并通过不同渠道进行报送,由于统计调查所需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不同,以及统计指标口径上的不一致,造成各部门统计结果与统计局数据存在差异性。

三、2020年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是继续抓好基层统计的规范化建设,深化统计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努力提升统计数据质量。

二是做好脱贫攻坚普查工作。严格按照省、州普查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围绕脱贫攻坚普查的总体目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依法普查,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普查各项工作。

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一、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高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是巩固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而意识形态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与灵魂。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我们的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方式面临新媒体的挑战;培养人才面临敌对势力渗透争夺的挑战。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防线守不住,其他防线也守不住。因此,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免疫力”是十分必要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前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研究生生源广泛,有本科毕业后升学读研的,也有工作后再选择回校继续深造的,因此年龄层次复杂、跨度大;第二,来自不同高校的研究生科研水平和奋斗目标也略有差异,有同学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实力,对实验室里的科学研究充满兴趣和前进的动力,而有的同学并不适应研究生阶段的自我规划和实验探索,读研单纯是为了一纸文凭;第三,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更多是以各自的课题组为单位,比较分散,班级概念淡化,集中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虽然我院从2017级研究生开始实行班级管理制度,但由于班级活动较少,组织的活动学生参与度也不高,缺乏集体凝聚力;第四,研究生除了平时的科研任务繁重,还面临着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压力,部分尚未树立坚定信仰的同学对思想政治相关的主题教育漠不关心,虽然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但入党动机些微功利化;第五,由于研究生人数激增,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大课制度,上课的学生人数较多,无法让绝大多数学生表达思想,充分交流,这就带来有同学在课上做其他无关事情的现象,不仅思政课效果不佳,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到影响,课程育人功能也有待提高。

三、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针对以上实际存在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加强研究生党团建设、班集体建设。43号令中明确规定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便是党团和班级建设,我院实行班级管理制度的初衷,也是希望能够便于管理的同时,增强研究生的集体融入感和归属感;此外,要定期开展班会,主题班会是高校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德育阵地,鼓励同学们在班会中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在各基层组织建设过程中,要开拓研究生党建工作新思路,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个体优势,各专业间的同学相互交流,加强集体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实现研究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甚至,我们可以邀请工作突出的研究生导师加入党团支部活动中,大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

其次,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落实“三全育人”模式机制。导师和研究生的接触和相处时间较多,更容易与其产生信任关系,在學生培养过程中扮演着学术导师和人生导师的重要角色,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将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导师们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积极担任研究生立德树人的“第一责任人”,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不断提升。

再者,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这也是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强调的网络思政教育,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构建网络新阵地,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网络直播、在线阅读等视听一体化的形式无疑是研究生们喜闻乐见的宣传渠道。尤其今年上半年疫情阶段,学生无法返校,我们不能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工作模块,辅导员可以正好在此特殊时期利用在线会议软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也加强与同学们的联系。比如“新时代大学生如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以19个省份对口支援湖北为切入点的制度自信教育,在这场人民总体战中,每个人都有着抗疫的责任与担当的社会责任教育,以及面向我们全体同学尤其是毕业班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等等。

最后,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类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并加以引导,此类大赛很多,比如“互联网+”大赛、“挑战杯”“创青春”等。相对本科生,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参加科技创新类竞赛会更有优势,辅导员要积极发动研究生参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可适当给予成果奖励、或者将参赛获奖情况纳入奖学金考评范围,以调动大家的参赛热情;此外,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等教育要与社会接轨,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同实际结合,课外实践活动是补充日常教学的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楚龙强.新时代研究生立德树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 

第5篇

摘要: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来飞速发展,力量不断壮大,使中国进入了世界电影大国的行列,然而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阻碍着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影响着中国电影实力的真正壮大,主要存在在内容题材、制作模式、发行渠道三大关键环节。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使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的主要一极。

关键词:中国电影产业 发展 措施

自2003年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发展我国电影产业的若干意见》,“产业化”这个概念开始正式被运用到有关中国电影的各种表述中,并确立和明晰了中国电影实践的市场化方向,9年来,乘改革东风,通过对产业基本方向的遵循实现了全行业的跨越式发展,电影票房大幅度提高,电影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与世界电影产业同步,成为当今与新闻、出版、音像、广播、电视一道同处文化产业核心层的重要产业门类,是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聚焦的领域。

一、 我国电影产业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产业的角度分析,近年来电影市场飞速扩大,影院建设突飞猛进,推动创作产量快速增长,电影票房数字不断刷新,实力不断增强,势头令世界瞩目:2011年,生产故事影片558部,总票房达到131.15亿元,较2010年增长28.93%,2012年上半年达80.7亿元,照此推算今年的总票房将超过去年,再创新高,中国无疑已进入世界电影大国行列。

然而,票房数字节节攀升,市场规模持续壮大的背后,却是在电影市场上国产电影所占份额明显萎缩的不争事实:国家广电总局数据显示,2011年的500多部国产电影只有1/4能得到放映机会,7成多没有进入市场与观众见面。国产大片市场基本没有盈利。2012年上半年总票房的65%由不到40部进口片瓜分走,共50亿元,而其余100多部国产片票房只有30亿元。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持的《2011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以“银皮书”的形式指出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状况:2011年进入美国的14部电影销售收入只有8.59亿元,7部进入欧洲,只比2010年减少一部,发行销售总额却锐减71.6%,在日本、韩国也很低迷,大部分只在艺术院线进行点影,一向稳定的东南亚市场,中国电影的输出规模和与收益状况也同样缩水。结果是,一部中国电影都没有看过的外国观众超过30%,仅看过1—2部的不到20%,选择中国电影作为了解中国文化主渠道的外国观众比例远低于互联网信息,中国电影在承担文化传播的能力方面甚至还不如书籍、报刊、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中国电影产业显然尚没有发挥它应有的良好潜能和效应,这种状况令人忧虑。更严峻的形势是,日渐成熟、潜力巨大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然成为好莱坞征战世界的头号战场,相应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也挟裹于艺术与与娱乐之中灌输进来,对年轻观众产生不小的思想影响,威胁我国文化安全,值得高度重视。

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力固然强大,但国产电影自身质量不高,对观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才是造成这种格局的总原因,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可以分别从内容、制作、发行三大环节寻找到具体根源。首先,从电影的内容上看,对现实人生、社会、生命个体简单化呈现。中国电影传播的文化内容对中国功夫、自然景观、中国建筑等相对直观易懂的文化符号展现得较多,而对汉字、音乐等富含情感与文化内蕴的部分明显开发不足,并且表现乏力,要么特别主旋律,往往是“假大空、高大全”,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始终没有和普通人同呼吸的动机上的平等性,失却鲜活的感染力,要么则是反主旋律,把社会描述成一片黯淡,构成电影表达的正负极现象,常常被观众和评论纷纷指责为题材故事重复、人物雷同、形象干瘪、套路模式化,电影患上了文化贫血症,浮躁、肤浅,甚至荒诞离奇,代价就是无人问津。为改变现状,中外合拍电影,“中国故事+好莱坞团队+世界顶级制片人+全球电影市场”的新的运作模式开始出现,2011年就产生了50部这样的合拍产品,并全部在22个国家和地区上映,全方位的合作让不少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尝到了甜头,使合拍成为一种情不自禁的选择。然而,让好莱坞讲述中国的故事,其中的“文化折扣”绝对难以避免,中国电影对自己文化解读的主观能动性又何从体现呢?所以从长远看,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最终还是必须靠自己“造船出海”,合拍这种“借船出海”只应该是一种阶段性的尝试。

第二,从制作来看,目前绝大部分国产电影仍采用导演中心制,处于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之中,相比《指环王》、《阿凡达》等国际大型商业电影,缺乏一个标准化的工作程序,导演除了他自己,其他人都不知道工作方向,主观性、随意性极强,规范性、科学性不足,只有少数精英导演能够凭借自身才华和带有鲜明个人风格的电影托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庞大产业的孤独亮点,其成功的工作经验无法推广复制,产生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是一种各自为阵的孤岛式电影制作方式。中国电影产业需要一种有利于商业电影批量产出,并能促进产业整体制作水平全面升级,顺应现代科学先进的电影产业制作潮流的的制作方式。

第三、从推广渠道来看,在国内市场,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涌入国内“淘金”,黄金上映档期被抢占殆尽,国产电影的市场空间被挤占到几近于无,结果一些年轻电影人的文艺片,尽管口碑和品质都相当不错,如《飞越老人院》、《我11》、《黄金大劫案》等都收益惨淡,其成长的哺乳期还需有利环境的保护扶持。在海外市场,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渠道主要包括:依靠电影发行企业如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华谊兄弟、新画面、保利博纳等输出;通过世界各大电影节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东京电影节销往海外,这条路主要输出华语文艺片;通过国内电影节如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或在国外举办的中国国际电影节等推广。这些渠道都很难与海外市场无缝对接,因而还不是高效的、具有真正商业意义的发行网络,只能算为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目前中国电影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发行全球,但实际上只有美国、欧洲、亚太,世界其他地区罕有中国电影发行,海外传播范围仍然狭小。

二、我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第6篇

关键词:大众化;网络;途径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032-03

大众化就是把理论以通俗、具体的方式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当今社会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对当前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为大众化带来了契机。研究网络背景下大众化出现新的特点、面临的现实挑战,对探索大众化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背景下大众化的新契机

(一)网络扩大了大众化的受众

近年来,我国网民数量处在一个持续、稳定的增长过程中。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1]。网民规模的进一步增长,使得网络渗透到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并成为引导和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相对于传统的传播媒介,网络传媒具有的开放性、及时性等特点,从而彻底打破了信息传递的空间性和时间性局限,使人们随时随地能够获得相关的资讯,无疑就扩大了大众化的受众数量和范围。

(二)网络丰富了理论的传播手段

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理论宣传不仅能够突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而且能通过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进行,从而可以向大家立体化地展现当代中国的科学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摆脱以往相对空洞的说教,使理论宣传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这样,就势必能够大大增强理论宣传的效果,提高人民群众学习当代中国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真正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

(三)网络拓展了大众化的渠道

网络具有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等丰富的应用,为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掌握当代中国理论提供了便利条件。在网络社会背景下,的经典著作、当代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研究的前沿论述等宣传材料都可以非常容易地从网上得到,拓展了理论传播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渠道。近年来,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讲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网上关于当代中国理论与实践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这无疑为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创造出非常有利的条件[2]。

(四)网络增强了大众化的实效性

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双向互动的特点。网络中交往及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极大地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局限。在这样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上,网民的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每个人都可以直接参与到理论的学习和研讨之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推动了当代中国理论的广泛交流。理论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一特性,通过与网民的互动交流、沟通,了解人民群众的真实心态,并针对群众在网上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及时地进行正确引导,这样势必会极大地提高理论宣传和教育的实效性。总书记、总理与网民的交流,更是充分证明了这一方式的有效性。网络的互动交流使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更突出了双向性特征,为理论宣传和普及拓展出更广阔的工作领域[2]。

(五)网络开阔了理论研究和传播的视野

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超时空性使得网络传播有效地打破了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壁垒,各种思想和文化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的交流和交锋。网络文化的这一特征为我国理论研究者、传播者提供了世界的创新视野。他们可以在网络文化中广泛地选择研究内容,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不断创造出符合中国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的理论成果[3],也可以更好地向境外群众传递和宣传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

二、网络背景下大众化面临的挑战

伴随着网络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的各个方面,它极大地调动了全民参与学习的热情,为大众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的多元性引发了人民群众的信仰认同危机

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兼容性,使得各种文化能够在网络这个平台上得以传播。在这种背景下,各式各样的文化互相冲击,各种意识形态不断碰撞,各种思想观点层出不穷。因此,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这就给理论宣传工作带来了严重挑战。一方面,网络多元文化的传播造成多元的价值观,可能会引起网络媒体中话语权的泛化现象,改变了传统大众化过程中话语权相对单一的情况。网络是一个虚拟社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意识形态、不同信仰的人均可以相互交流。当各种思想充斥于网络空间,就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大量消极、不健康的思想观念,这对大众化传播无疑是个挑战;另一方面,由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和物质上的巨大优势,使得他们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全球网络媒体的话语权。他们利用这种文化领导霸权,对我国以及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西方价值观渗透、鼓吹西方文明就不可避免,对我们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将会产生削减作用。这种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主的文化霸权对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境遇中,如何坚定人们对理论的信仰是网络背景下大众化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网络的复杂性弱化了理论的主导性

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工具,它还是舆论产生和呈现的直接载体。网络所具有的身份隐匿性、互动性和参与主体的平等性等特性,民众在网络上有充分的自主性。尤其是在各种文化充斥网络的情形下,每一种理论在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比在传统媒介下更多的质疑和疑问声,而且这种质疑和疑问还会被网络舆论成倍地迅速放大。但受此影响的人群是复杂的,有些是真正想研究的学习者,有些是关注自身生活的老百姓,有些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最可怕的还是那些有意进行挑拨和攻击、借以传播西方意识形态的敌对势力。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社会中,如何妥善解决这些“不同的声音”,有效进行理论的传播,增强理论的主导性,从而不被这些“不同的声音”所阻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网络受众的低学历化对增强理论通俗化提出了要求

在互联网继续向低端学历群体渗透的情况下,如何增强理论的通俗化,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网民中低学历网民继续增加,初中及以下学历网民占比从2010年底的41.2%攀升至43.8%,而高中以上学历群体从58.9%降低为56.1%。随着农村互联网接入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网络硬件设备更加完备,农村地区网民规模在持续增长。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农村网民规模为1.31亿,占整体网民的27%,较2010年底增长4.9%[1]。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在通俗化基础上才能实现大众化。能否使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实践特色,使其贴近人民生活,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避免庸俗化,增加大众化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是大众化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环节。

(四)网络受众的低学历化阻碍了理论的有效传播

在网络社会,人人都是信息源,人人都是信息的制造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使得网络信息的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介变得更加复杂。从上一个问题我们发现,网民的低学历化现象日趋明显,这一人群在网络生活中处理和制造信息的能力是相对缺乏的,有时候很难主动承担起传播理论的重任,相反甚至成为敌对势力的舆论工具。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的传播者就要用更加精细化的网络信息传播来引导大众的价值取向,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高网民知识文化水平和有效判断舆论是否正确的能力,对我们就是一个重大考验。

三、网络时代推进大众化的几点建议

网络大众化已是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一种趋势,大众化不能落后于时代潮流,因势利导,积极利用网络的优势,克服存在的主要问题,主动探索符合网络特点和规律的理论大众化途径。

(一)加强网络服务设施建设和网络知识的普及,推动互联网向更广泛的群体渗透

相对我国,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开发出专门针对网络传媒的意识形态传播的各种新技术,我们在这方面起步较晚,还相对落后。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政府应当对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更为重视,加强网络服务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改善农村互联网接入条件,进一步完备农村网络硬件设备,积极推进农村地区信息化,降低门槛以让更多的农民享受这一先进的资源,开启民智,为大众化创造条件。

与此同时,还要加快网络知识的普及,提升网民的基本网络操作技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报告:2009年底,有32.6%的非网民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2011年6月由于缺乏网络技能而没有上网的非网民达到47.9%,这些人群往往是高龄群体和农村人口[1]。而“不感兴趣”和“上网费贵”等制约非网民上网因素的影响力在下降。因此,除了在接入条件和硬件设备上进一步降低门槛外,更需要加强高龄和农村地区人群对电脑和网络的基础知识普及,提升其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通过各方的努力,让更多的民众能够使用到这一先进技术,使其成为“大众化工具”,以推动互联网向更广泛的群体渗透,使大众化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二)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势,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传播新途径

我们必须以时代的和世界的眼光来看待网络传媒与大众化问题,要有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4]。在网络背景下,“大众化”应该怎么“化”?笔者认为要利用网络传媒的优势,在通俗化的基础上,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传播形式。网络传媒集众多媒介形式于一体,要积极利用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网络新闻、网络视频和博客(个人空间)、微博等多种手段对理论进行宣传,尤其是积极开展主题网络新闻的制作。众所周知,网络新闻作为网民的基础应用之一,会随着网民规模的增长而上升。此外,网络新闻在及时性、交互性方面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加之视频等内容的引入,会有效地扩大网络新闻的受众。微博这一新兴技术也要积极开发,它有可能成为未来主要的信息传播平台和互联网新入口,因为微博多种特性让其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用户:其一,微博形式精简,功能强大,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用户体验良好;其二,由于微博用户间关系的双向性,使用者可以构建起一个强关系和弱关系并存的网络,从而同时满足了其多层次的社交需求;其三,用户通过关注与被关注,在微博上结成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病毒式地大规模扩散,从而使微博迅速成为当前极具时效性和影响力的媒体,推动了用户增长。对这一技术的良性运用必将大幅度地推动大众化进程,使理论的学习成为一场新的网络群众运动。也可以利用网络虚拟社区的功能,开设具有我国特色的网上党校和网上团校,介绍党、团的基本知识;或邀请专家学者讲党课和团课、宣讲党的政策和形势任务;或组织优秀党员和普通群众对话,将专门的党、团网站或网页建成“学习园地”[5]。此外,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建党以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积累的重要经验,将全社会德育信息资源和网络媒体技术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已有的优势进行转化,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网站,以增强我国网络德育效果的内外影响力。最后,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借鉴主席和总理通过网络与网民见面、交流的形式,与百姓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使其进一步坚定对的信仰。

(三)发展网络文化,构建网络大众化理论体系

网络融合了多种文化,各种文化在这一平台上得以交流和交锋,因此,在推进大众化过程中我们既要立足我国的国情,建设符合我国文化特色的网络文化。同时,我们又要有全球的眼光和视野,积极吸取西方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推动我们大众化的创新。立足本国国情,要求我们在网络文化建设中,既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传统美德以及我们的传统节日等特色要素来推动理论的大众化,让其有中国气魄,又不能因此而丢弃理论自身所具有的科学性和彻底性。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中国人的思想和行动,在中国的大众化一定要利用、结合它来宣传。例如,坚持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以“以人为本”的思想实际上就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性,要求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只有以世界眼光看待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成果,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此外,一定要注意抵制西方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尽力避免其冲击我们的主流文化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在网络文化的建设中,一定要增强以为指导思想的主流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用中国文化的力量去吸引和影响群众。为此需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大批专业素质高,网络新技术应用熟练的专业人才,为网络文化的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同时要保证减少群众接受理论的障碍,善于用“群众语言”、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理论”走近大众、贴近网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人民大众产生亲近感,进而达到自觉接受、自觉信仰、自我教育的效果。当下,我们要以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指导网络文化的建设,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推动网络大众化理论体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省略nic.省略/dtygg/dtgg/201107/

t20110719_22132.html,2011-7-19/2011-10-20.

[2]凡奇.注重网络在理论大众化中的作用[N].辽宁日报,2008-7-28,(9).

[3]吴毅君.网络文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与现实,2010,(4):195-197.

第7篇

一、教育科研坚定我对教育事业的执着

1. 与教育科研的相识相知。2001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来到绿园区锦程学校,走上了神圣的讲台,开始了我的教学职业生涯。那时,学校的主导课题是《德育系列化研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要让学生在校的每一分钟都有所收获。那时的我根本不明白什么是教育科研,而且也“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每一天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已经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时间,哪里还有时间搞什么科研,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科学家的事情,与我们老师有什么关系,科研意识非常单薄。

2005年,很幸运,自己在工作上扎实肯干的态度和取得的成绩得到了校领导的认可,被学校任命为“教科研主任”,主抓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从那一天起,科研和我不是毫无关系了。一次现场会,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树立了我的科研意识,让我认识到了教育科研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老牌名校――南关区树勋小学的教育科研现场会,这次现场会给了我极大的震撼,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发展更离不开教科研,而且只能依靠教育科研。通过参加上级教科研单位组织的培训,从思想认识上彻底改变了我对教育科研的看法,可以说科研意识是有了,“知道自己不知道”了。可是,什么是教科研,怎么搞教科研,仍是困惑我的难题。

2008,绿园区教科所组织参加盘石市烟筒山镇中心小学的现场会,我恍然大悟:其实我们老师每一天做的,就是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整改措施,就已经是在进行科学研究了。什么是课题,问题就是课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可以成为我们研究的课题,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我们研究的过程,最后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宝贵的科研成果。把这些方法再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成果推广。现在,我不敢说“知道自己知道”,但我愿意在教育科研这条路上不断探索,直到实现我的理想。

2. 教育科研规划了我的职业生涯。我曾经迷失在教育职业生涯中,日复一日的备课、讲课、批改、复习、练习、考试、反馈,枯燥而乏味,毫无职业幸福感和喜悦感。是教育科研帮我树立了人生理想,是教育科研让我决心不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让我对职业生涯有了规划。

这里的“教育家”并不是对教育问题能在宏观范围内作出决策的专家,而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教育情境能够作出决策的研究型教师。只要我们审慎地看待自己的教学活动,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最佳的途径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就是最“朴素”的教育家。我们所处的教育情境是最佳的研究场所,学校是天然的研究实验室,学生是亲密的研究伙伴,我们置身其中可全方位地进行观察、分析、推断。这种有利位置使得我们对教育问题比任何人都具有发言权。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发现问题,结合实际情况寻找解决问题的可能方式与途径,并付诸实践予以验证,我们因此具有了“理论研究者”与“实践操作者”的双重身份。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的正确理论最具有指导性,由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也最具有目的性。这样,每天上课不再是单调范围的义务,而变成了一种乐趣。就在这样的乐趣中,每一天我都在不断进步。

二、教育科研助推我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职业,更是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每一位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过程。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就需要把握好职业角色,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逐渐成长为成熟的专业人员。

我是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现代文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曾经做过一个小课题研究,研究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是在七年级讲效果好,还是在八年级讲效果好。经过实践,结论是,学生在七年级的时候,刚刚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此时应该让他们逐渐适应初中考试的各种题型,在八年级的时候讲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学生容易接受,对于他们的成绩提高很有帮助。又经过不断的摸索,我发现,与其把现代文阅读做专题讲,不如把每一个知识点分解到每一堂课中,学生更容易轻松掌握,还不会觉得枯燥。学生们每进步一点,都会让我欢欣鼓舞,我也不自觉地陶醉在教学研究的天地中。这一切,我都要感谢教育科研。

十年的教育生涯,在不断地磕磕绊绊的前行中,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2007年,被绿园区学科研究室领导小组聘为语文学科研究室成员,2008年和2011年两次被评为长春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2011年上半年,在长春市中小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荣获初中语文学科一等奖。2011年9月,被评为绿园区学科带头人。每一次荣誉的取得都是对我的鞭策,时刻提醒我,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更让我觉得只有不断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这份荣誉。教学中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还有很多教学问题要通过研究来解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8篇

【关键词】施工现场;环境污染;环境治理

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就是消除或减少现场的环境污染和危害。主要的污染种类有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以及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的光污染和危害。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把现场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态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一环。施工企业正处在从传统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转变过程中。这一阶段,管理层有部分人已经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大部分是被动认识的,(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而项目一线施工员在作业过程中,往往忽视环保工作的必要性,以至于施工现场的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总与整改相伴。缺乏主动创造性的环保工作。建筑企业不仅用四新技术武装自己,还有职业健康和环保低耗的意识提高认识,自觉地把现场环境污染治理与施工进度同步进行。

二、科学合理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文件,在施工之前,有前瞻性地做出现场环境污染分析以及治理措施。建立环境保护的组织机构,项目经理负责;编制环境污染处置应急预案;编制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的技术方案及实施步骤;保证环境治理所用资金到位;环境保护使用的机具设施完备,材料充足。把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紧密结合起来。保证环保工作有的放矢,未雨绸缪,措施得力。

三、施工现场粉尘的防治。2016年上半年位列74城市空气质量倒数10位,河北占6位。石家庄PM2.5的主要源头是: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等。如何控制施工现场扬尘污染是城市治理扬尘污染的重中之重。

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规定:1.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不污损场外道路,运输容易散落、飞扬、留漏的物料,必须采取措施封闭严密,保证车辆清洁;施工现场门口应设洗车槽。2.土方作业阶段,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米,不扩散到场外。3.机械剔凿作业可用局部遮盖、水淋等措施;高层垃圾用容器吊运。4.现场易飞扬物质,采取洒水、地面硬化、围挡、密往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四、施工现场废气、废水的防治。施工现场严格禁止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严格限制向大气排放含有毒物质的废气和粉尘;确需排放的,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绿色施工导则进一步规定: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达到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五、施工现场固体废物的防治。施工现场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是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1.工程施工单位应当及时清运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进行利用或者处置。能够重复利用的固体垃圾,应及时回收,分类别码放,周转使用。对危险品的废弃容器 和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运输、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标志。2.施工现场不得随意倾倒、抛撒或堆放生活垃圾。3.不得擅自关闭、闲置或者拆除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场所。4.施工单位应及时按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利用或者处置。在运输过程中要覆盖严密,不得遗撒、丢弃。

六、施工现场噪声振动及光污染的防治。施工噪声,是指在建设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施工现场噪声污染,则是指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量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在城市市区范围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建筑施工噪声,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七、在城区施工过程中使用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单位必须在开工前15日,向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该工程的项目名称、施工场地和期限、可能产生噪声值以及所采取的环境噪声防止措施。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禁止夜间施工;但抢修、抢险作业和因生产工艺上要求或者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除外。因特殊需要必须连续作业的,必须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有关主管部门的证明,以上规定的夜间作业,必须公告附近居民。另外,工程使用的机动车辆的消声器和喇叭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加强保养与养护,保持性能良好,减少噪声。

第9篇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最新调查显示,仅29.7%的受访企业家认为目前民营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这一指标比2007年下降了30.9个百分点,为近6年来的最低水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型企业、纺织和服装等行业企业面临的困难最大。

当前民营企业的困难表现在哪里?

企业经营成本明显上升,已经成为目前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调查显示,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排在前两位的是“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和“人工成本上升”,选择比重分别为79.2%和74.4%。生产成本上升、国内消费不足的双重作用,对民营企业产生重大影响。上半年,企业环境成本、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不断上升,给企业生产发展带来巨大压力。下半年能源等原材料价格虽有所回落,但国际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加剧了我国经济下滑的速度,投资减少,企业效益下降。加之受市场预期的影响,居民消费能力下降,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

出口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经济增长放缓,外需相对减少,加之去年国内一系列调减贸易顺差的政策出台,特别是出口退税率逐步降低,使得出口企业的利润普遍下降。同时,人民币不断升值,也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出口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调查显示,出口数量下降比较明显的行业有纺织、服装、造纸、医药、化纤、非金属和钢铁等行业。

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甚至有所加剧:受去年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影响,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58.2%的企业经营者表示“资金紧张”(仅有3.1%认为“资金宽裕”),这一数据比2007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从资金来源情况的调查看,民营企业家选择“企业自筹”的比重为67.2%,排在第一位。同时,目前,国家的货币政策虽有所调整,但受经济预期的影响,银行贷款依然谨慎。调查显示,认为从银行贷款“较难”或“很难”的企业家比例接近一半,占了48.7%。加之其他融资渠道不畅,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显著改善。

除了受到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大型民营企业,由于自身产品结构不合理,盲目扩张,导致企业资金链出现问题;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市场受到冲击;企业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产品质量出现问题等,影响企业发展。而中小型民营企业本身的抗风险能力就不是很强。特别是那些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人才匮乏,技术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由于对宏观形势把握不准,生产经营不善,应对挑战准备不足,在此次危机中面临的困难尤为突出。

2009:危机中孕育着机运

国际金融、经济危机虽然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冲击,但也带来了重大机遇。从国家看,金融、经济危机促进了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当前世界各国,包括西方主要国家,无论意识形态如何,无论国家实力大小,都希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中国,在维护国际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上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前不久在美国召开20国峰会上,中国的声音更加引人注目。从民营企业看,给有效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当前,许多国际优质企业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陷入资金紧张的困境,许多国际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丧失工作机会,而这恰好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大胆收购国外能源资源类等优质企业或知名品牌,大力引进国外高端技术、管理人才以及全球化配置资源的大好时机。

重庆力帆集团专门召开高层会议研究4万亿中的商机时,董事长尹明善说:“最好专门找个人研读政策,让企业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各种政策。看看力帆是否也能在其中分一杯羹。” 4万亿投资主要投向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等方面,其中留给社会资本的“蛋糕”究竟有多大?长期来看,在中央财政投资先期导入下,必将带动广泛的社会投资。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11月27日在国新办会上表示,中央4 万亿投资实际上只是全社会投资的一部分,明年全社会总投资将在20万亿左右。

这场金融、经济危机还有可能促进民营企业实现“国民待遇”的突围。根据全国工商联关于“非公经济36条”落实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目前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依次是:融资渠道、执法环境、权益保护、税费负担、市场秩序、行业准入、政府沟通、土地使用、舆论环境和地方保护。其中行业准入和垄断方面障碍最大的前五个行业分别是电力、电信、石油、金融服务业和公用事业。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通过改善发展环境来“过冬”。希望中央在出台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时,考虑进一步解决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国民待遇问题。

金融、经济危机也是提升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好时机。企业抵抗外部风险最好的办法是练好内功,而民营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建设较差,无论人员培养、管理流程、制度建设、技术研发、品牌塑造都缺乏手段,直接导致企业内部管理在面对从紧的外部环境的时候缺少竞争力。有许多民企,决策机制长期不变。仍然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没有董事会制度,也缺少独立董事作用,因此决策中往往犯错误。

一些企业并不是弥补资金链就可以救活,背后有一个深层次的制度问题。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解决危机,从公司治理结构上对企业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还有许多中小企业没有长期的发展规划。属于订单型、突击市场型的发展模式,企业发展没有按照战略的思考进行规划,盈利模式、管理模式、资金规划等方面都是属于应急的管理思路,所以当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各方面缺乏应变能力,导致困局连连。

民营企业自身的免疫力有助于其渡过难关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一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在与各方力量的激烈博弈中,在相对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成长壮大。中国经济是二元的,同时过热同时过冷。地方政府在以GDP为纲的理念之下,推动建设的有关项目是过热的,比如钢铁、水泥、房地产等基础建设项目。而大部分的民营企业是过冷的,因为它们大都和基础建设无关。

第10篇

关键词:慕课;精品;教学改革

慕课作为新型在线课程,近年来备受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它拓展了教学时空,促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引发了从大学细胞结构到高等教育各层次决策、管理模式的全方位裂变。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慕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慕课这一世界潮流,南京大学积极迎接挑战,努力将慕课建设融入校内教学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发展历程

2014年5月,南京大学陈骏校长会见了国际三大慕课平台之一的Coursera首席执行官、耶鲁大学前校长莱文教授,自此南京大学与Coursera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专门成立了慕课建设推进工作组,在各部门的协{配合下,组织开展相关工作。2015年3月,我校第一批慕课上线Coursera平台,该批课程共4门,包括Jewish Diaspora inModern China(“现当代犹太在华散居”)、“理解马克思:马克思的生平和核心著作导论”“心理学与生活”及“软件测试”。

2016年上半年,我校的慕课登陆国内两大知名慕课平台:中国大学MOOC和学堂在线。两个月不到,仅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的第一批5门课程的选修人数已超过9万人,受到学习者热烈欢迎。

目前,南京大学分别在Coursera平台上线13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15门课程,在学堂在线平台上线2门课程。

二、建设目标与原则

南京大学在启动慕课建设工作时,就树立了“打造一流精品、服务校内校外”的理念。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确立了南京大学慕课的建设目标与原则。

1.建设目标

在“三三制”教学改革第二阶段,建成一批课程质量高、反映南京大学学科优势、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慕课,并以此带动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建设原则

一是精品导向,适度控制课程数量,力出精品,将优质教育资源与全世界学习者共享。二是特色导向,遴选具有南大特色、反映南大学术风貌的课程进行建设。三是需求导向,与校内学生和社会学习者的需求相契合,课程具有较多的潜在学习者。四是应用导向,开发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施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将慕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三、打造精品慕课

1.统筹布局,将慕课建设纳入学校优质课程建设总体框架中

作为新兴发展的课程类型,慕课在建设之初应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框架中,予以统筹考虑。

“十三五”期间,南京大学着力推行“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工程。通过“扬优”(褒扬优秀教学内容及方法)、“支重”(支持重点基础课程)、“扶新”(培育各类新型教改课程)、“去莠”(淘汰连续差评课程),形成“十百千”的优质课程分布格局:十门量级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示范性精品课程,百门量级具有国内重要影响的精品教改新型课程和精品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千门量级体现南大先进教学水平的学科专业特色课程。入选优质课程的主讲教师每年将获得不菲的奖励绩效。通过优质课程建设,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带动教学队伍建设,孵化教育教学成果,实现人才培养的“提质增效”。而慕课正是“十百千”优质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支重”“扶新”的重要支持课程类型,也是考核入选“十百千”工程的课程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

2.全程辅导,把好慕课建设各环节质量关

从慕课的立项到中间的建设过程,乃至最后的上线,每个环节都需要专人进行全力支持,并对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在慕课立项前,南大主要结合自身学科特色,扎实调研,精心物色人选,遴选热心教学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者、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名师名家或中青年骨干教师担纲。正是在这些教师的全力支持、全力投入下,南大上线的课程受到了国内外学习者的广泛欢迎。

在建设过程中,重点以研讨会、培训会等形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为教师做辅导,引导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深入领会慕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为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安排专业人员为教师重塑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提供指导。

课程建设完成后,一方面邀请1位相关学科领域专家对慕课的专业内容进行同行评价,保证课程的专业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由学校宣传部门就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对课程进行审核,保证课程内容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在两者全部通过后方可正式上线。

学校还在经费和助教方面提供保障。设立慕课专项建设经费,设置专人负责与慕课制作单位的协调。为每门慕课提供制作助教与上课助教,制作助教主要用于在课程制作期间帮助教师查找资料、修改文件、上传视频等;上课助教主要用于课程上线后,帮助教师进行基本的课程维护等。

在学校上线国内外各平台的慕课中,3门课程曾长期位列Coursera平台最受中国学习者欢迎的课程;1门入选中国大学MOOC平台2016年度最受欢迎慕课TOP10。

四、慕课融入校内教学改革的方式探索

慕课在国内建设初始,其重要定位就在于要促进高校内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与改进。南京大学在建设精品慕课的同时,也注重将慕课融入校内教学改革,服务校内广大师生。

第11篇

关键词:房地产;广告;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一 房地产广告现存问题分析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而房地产广告的发展速度更是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房地产广告业起步晚而发展却过快,我国法律对于房地产广告缺乏相关法规,房地产广告市场一片混乱,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从房地产虚假广告、房地产广告创意缺失、房地产广告的炫富倾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虚假广告

虚假广告,就是指广告内容是虚假的或者容易引人误解的,一是指商品宣传的内容与所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的实际质量不符,另一就是指可能使宣传对象或受宣传影响的人对商品的真实情况产生错误的联想,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的商品宣传。这类广告的内容往往夸大失实,语意模糊,令人误解。我国广告业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来年见发展迅猛,过快的发展使得相应法律、行业配套人员素质等跟不上,使得虚假广告在广告业泛滥成灾,据2008年上半年国家工商局统计,全国工商机关共监测各类广告900多万条,公告曝光典型虚假违法广告452件。而对于起步晚、发展快的房地产广告来说问题要更加突出和严重。

(二)广告缺乏创意

创意可以说是广告的灵魂,一个富有创意的广告能够让消费者耳目一新,一下子就记住这个广告所要宣传的产品。而对于注重促销性和实效性的房地产广告来说,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房地产市场,一个好的广告策划绝对能够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告业呈现出了勃勃生机,发展迅猛,但正因为发展过快,很多条件难以跟进,致使广告业呈现畸形发展。一个市场的成熟需要相配套的条件,就我国房地产广告市场来说,由于发展过快,很多广告公司都缺乏资金和具有专业素质的人员,这必然会使得广告业整体质量的下降。

(三)炫富现象

“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炫富广告的重灾区。”房价两年高速上涨,使得普通百姓不得不感叹“房子买不起”,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开发商在其房地产广告中裸的“为富人盖房”的暗示。在吉林大学朱江《奢侈的游戏――2000后中国房地产广告中贵族化意识形态的批判》一文中,作者将房地产广告中的炫富现象称为“贵族化意识形态”,并阐述了该现象的主要表现:刻意强调阶级与层次、西洋化情节严重、宣扬不合时宜的价值观、施加压力――“火热排号”。而黑龙江大学的孙艳丽则在其论文《中文房地产广告语研究》中谈到房地产广告的炫富倾向:房地产商和广告主为迎合消费者的炫富心理也开始炫富――一方面通过炫富来标榜自己楼盘的与众不同、高人一等;一方面借此来往潜在消费者脸上“贴金”,即通过购买该楼盘可证明或提升消费者的身价和地位。

图1 某房地产广告(图片来源:网络)

炫富广告的盛行不仅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宗旨相违背,更深深刺痛了普通老百姓的心。当今中国,房价已经高到让大多数人无法承受的地步,普通老百姓往往需要为一套房子付出一生的心血,面对这些渲染“至尊”、“上层阶级”、“顶级享受”甚至诸如“XX以下身价者,恕不接待”、“非董事谢绝参观”等带有歧视性色彩的广告时,难免产生自卑甚至仇富的心理。炫富房地产广告的流行,与其说是广告定位的偏差,不如说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铺天盖地的房地产炫富广告,暴露出了深刻的时代问题, 即社会贫富分化和阶层分化。可以说, 炫富广告大量涌现是“表相”, 贫富分化才是“本质”。

图2某房地产广告(图片来源:网络)

二 针对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的探讨

(一)加强立法

房地产广告市场的混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相关性的法律、法规的缺失,现行的与房地产广告相关的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管理相关条例》、《广告管理条例实施及其细则》、《房地产广告暂行规定》、《商品房销售管理及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广告管理的通知》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规范房地产广告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我国高速发展的房地产广告来说,现有法律法规存在很多欠缺,对广告主不能形成有效约束,导致了目前房地产广告的市场上一些违法、虚假类的广告仍然猖獗盛行。

(二)行业自律、政府监督、媒体把关

无疑,规范房地产广告市场,加强立法是关键,但再好的律法也需要靠人来执行,这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其中主要靠的是房地产广告行业自律,政府监督、媒体把关为辅,从源头上对房地产广告加以规制。

房地产广告的诸多问题,从主体上来说,房地产广告业的自我约束的不足时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房地产广告行业内部自律的完善,通过房地产广告从业人员在广告活动中的自觉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做到从源头上规范房地产广告的创作。

在《房地产广告法律问题研究》一文中,朱芳芳提出加强房地产广告监管的几条意见,包括建立房地产广告中关于事先审查制度、建立房地产广告备案制度、加强房地产广告中的监测力度和事后的审查力度,很有针对性。她还提出有关建立房地产信息的披露制度方面的重要性:“建立房地产信息披露制度,能有效的克服房地产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房地产市场上的消费者了解真实信息,从而遏制房地产虚假误导广告的产生”。

(三)做好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

目标市场是指通过市场细分后,企业准备以相应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其需要的一个或几个子市场。而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及产品确定在目标市场上所处的位置。每一个产品都有它所特有的目标市场,每一个企业都有其市场定位,而对于现在的某些房地产企业来说,目标市场的选择和市场定位者两个工作似乎并不是他们关心的重点。如今房地产广告推广中多的是像“成功人士首选”、“宜商宜住宜投资”之类产品目标市场和广告受众定位模糊的广告,这样的广告很显然不能够抓住潜在消费者的眼球。一种产品上市之前,必定经过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和大量的市场调查以确定相应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进而制定相应的宣传营销策略。房地产这样金额巨大的消费品,一个人做出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需要大量细致和专业的调查和研究。而很多的房地产企业并不重视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也完全靠直觉,这样做的后果就是目标市场定位的模糊不清,这样的营销策划带来的效果必然不能与其付出的金钱成正比。

(四)广告创作立足自身特点和消费者利益

说到房地产广告的创作,不得不提现在房地产广告的创意缺乏和粗制滥造现象非常普遍。一方面是由于优秀的广告从业人员的缺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房地产广告创作中只是一味最求短期效益和迎合不良社会风气而不顾自身特点和消费者利益。一则房地产广告,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是那些实实在在的能给自己带来好处东西,而不是写在广告语中的虚无缥缈的描述或者不可实现的承诺。有的房地产商只顾追求短期效益,只要“骗”的消费者来买房就算是广告的成功;有的房地产商则迷信广告的宣传“魔力”,利用各种“雷人”的广告来吸引眼球;而还有的房地产商只顾“自我欣赏”,忘了从消费者角度去思考广告到底表达的是不是消费者所想要的。凡此种种,广告创作不能体现自身特色,不能站在消费者角度去思考,要么流于平庸,要么违法违规,急功近利的想法注定了其发展不能长久。

第12篇

相比传统博客中的长篇大论,微博的字数限制恰恰使用户更易于成为一个多产的博客者,特别是微博网站与手机绑定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使得微博成为日常生活秀场。2009年5月1日出版的《时代》杂志指出,微博的诞生“与莫尔斯电码、电话、电视和个人电脑的发明一样重要”。这种重要性就在于,微博正在改变或至少部分改变着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

一、微博传播的社会学基础

网络的空前成长必须具有三个条件:网络架构必须是开放的、分权的、分散的,在其相互作用上是多方向的;所有通讯协议及其执行必须是开放的、分散的和允许被修改的;管理网络的机构必须建立在源自于因特网的开放性和合作的原则之上。①这些条件既是技术层面的,又是社会交往层面的,是网络应用发展的基础。

微博打破了大众用博客、Email、IM等的交流机制,博客、Email不利于及时沟通交流,是一种延时的交流;而IM则显得太近,若接到别人的消息需立刻回复。介于Email和IM之间的微博更好满足了用户在人际关系中对于实时、交互、多向交流的需求。类似于twitter的微博平台不同于论坛之处在于,用户所关注更多的不是某个话题,而是某些用户的状态。例如某用户通常是关注他的朋友、关注CNN Breaking News在Twitter上注册的用户,甚至关注美国奥巴马等用户在Twitter上的消息。这种关注就犹如来自“身边的亲友”。

微博对用户的状态没有过多的限制与要求,用户表达更随意,其文本的个人化、私语化的叙事特征更为明显,由此构成一种交流感,这是最大的吸引力所在。部分用户可能会陷入到“心灵的广播带来的自我迷恋的快乐感”,而这种状态恰恰满足了用户的虚荣心与表现欲,也满足了某些用户的窥视欲。也正是由于这种半广播半实时交互的微博机制,使得用户得以组成多个交流分享的小圈子,群体传播在这里得到凸显。这使得微博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特征。

互联网特别适于发展多重的弱纽带,弱纽带在以低成本供应信息和开启机会上相当有用。互联网的优点是容许和陌生人形成弱纽带,因为平等的互动模式使得社会特征在框限甚至障碍沟通上没有什么影响。弱纽带促使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群相互连接,因而扩张了社会交往,超出自我认知的社会界定之边界。②

从上世纪80年代的BBS到博客、微博等现在的高级互动系统,“自我宣扬、自我组织和自我网络化构成了散播于因特网上而后又传播到整个社会的行为模式”,“这种多元内容把因特网具体为一个水平交流的技术媒介,一个新的自由言论的方式”。③作为集体行为的组织工具和搭建工具,它也为自我指导式的网络化打下了基础。

交流使网民形成了网络上的团体,因为网络能实现传统现实不易实现的功能,短时间了解传统现实中很难了解到的信息,而且成本几乎为零,网络在信息领域的“超现实”功能,使网络社区很快形成,社区规模的膨胀速度也是超常的。Twitter等国内外微博的崛起和加快进一步证明了互联网作为海量信息渠道和UGC(User-Generated-Content)模式下信息传播的草根性、自和更迅捷的时效性及现场性。从微博的功能和应用方法上我们可以看出,微博作为一种新的“自媒体”传播形式,其传播机理最初就是以个人对个人的单一传播为基础,进而在共同关注某一事件和议题时形成“圈子”、“非正式组织”,从而发展为群体传播,形成传播活动的第一次进行和传播效果的初步显现。

如果将微博作为一个媒介、一个信息传播平台,并且将网站与手机媒体融合,手机在信息传播中不可替代且更为便捷的传播优势和媒体价值将进一步释放。微博的力量就在于牵扯着比计算机网民多得多的手机网民,微博的力量来源于手机是现代人随身必带用品,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发送信息。可以说,微博是一种用户群体在新媒体时代社交升级的需要,以及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所表现出的更强烈的信息需求。

二、琐碎但自由的日常生活秀场

与博客相比,作为自媒介(we media)的微博把话语权进一步下放,保证让人人有话说且可以说,同时也进一步削弱了博客中精英的话语权,凸显了草根性与平民化。任何人都可以在微博中表达自己、呈现自己,而且整个过程的实现较为简单。微博用户信息所处的环境具有随意性与不确定性,这种随意性与不确定性包括用户信息的时间、空间、心理状态等因素。可以说,微博用户信息不需要深思熟虑,处于“随时”的状态,而博客的用户通常是用户经过思考与积淀之后完成的思想、情感、观念等的表达;前者满足的是用户的即时性表达的需求,而后者则满足了用户阶段化表达的欲望。

通过微博平台,用户可以更新自己的状态,自己的信息、观点等。在微博中,用户可以关注自己所关注的用户的信息,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回复,也可以是仅仅浏览一下而已。整个过程都是实时的,因此,微博平台更像一个用户对自己“直播”的平台。微博技术无形之中为微博用户提供了一个拓展人际网络的平台,移动、互联与大众自由表达纠结在一起,正在形成一种社会化媒体,或者一种新媒体环境下的文化形式。

就社会化媒体性质而言,网络社区在两个主要的一致的文化特征基础上运作。“第一个是平行的自由通讯的价值观。虚拟社区的实践概括了世界自由言论的实践,第二个源于虚拟社区的共同价值观即自我指导式的网络化。任何人有在网上找到目标的能力,以及在找不到的情况下,创建张贴自己的信息引导网络的能力”。④微博正在高度地实践并成为网络社区。作为新媒体的重要代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的迅猛发展使得媒体行业操作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内容产生方式转变为UGC,区别于以往的媒体编辑创作,而转向于用户自身创作内容。

作为新的文化形式,微博所造成的效果,其实依然是中介性的,“从电视与收音机的节目、电影,一直到阅读廉价小说与报纸,每个人在接触时,都是通过个人在家庭网络、友朋辈、工作同侪等等经验的过滤,才有意义的产生”。⑤换句话说,微博只有进入强大的市民社会,并被广泛传播和认同,它的社会性意义和功能才可能存在。

相对于博客需要组织语言陈述事实或者采取修辞手法来表达心情,微博 “语录体”只言片语的即时表述更加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而新技术的运用则使得用户(作者)也更加容易对访问者的留言进行回复,从而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但是,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微博页面上的文本多是不成系统的,多数是闲言碎语式的唠叨、琐碎的生活细节。而手机短信促使了这种“无聊”信息迅速增长。相关数据显示,西方的微博用户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心智相对较为成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而中国的微博使用者则多集中在“80、90后”的年龄段。与西方的使用者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讯息不同,中国的微博用户们大多集中于娱乐性信息和个人琐事。

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人们的生活其实已经进入了一种碎片化的时代。微博的优势就在于碎片的堆积――可以在任何时间、以任何方式发表信息并分享给合适的受众。微博的使用者已经不仅仅只是为了关注某个熟人或者公众人物才使用微博,作为自媒体的微博使用者已经逐渐把微博作为另外一种自我表达和公共播报的平台。但是,我们也需要警惕这样一种可能,“群体中的个人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⑥

三、新闻或舆论组织的初显形态

有人认为,微博改写了传统新闻行业的新闻生产制作标准,新闻报道不再是记者的专利,公众开始借助它向社会传播着各种新鲜的消息,尽管这种传播未必具有明确的新闻专业目的,但专业记者可以从微博中获取新闻线索。此外,基于对某一话题的共同关注、信息共享所带来的价值和身份认同,微博用户之间的关联完全可能影响他们对这一信息的获取和解读,进而促成自发组织的群体行为。

微博网站的即时通讯功能非常强大,通过QQ和MSN直接书写,在没有网络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哪怕你就在事发现场。这使得突发新闻报道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其具备的独特的新闻机制能够让任何人实时地在互联网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类似于一些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的大事,如果有微博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表出来,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在汶川地震、孟买袭击、美国坠机、央视附属文化中心大楼着火、新疆“7・5”等突发事件中,微博都先于传统媒体进行了突发新闻的报道,快速传播信息的力量得以凸显。

这就提请我们注意,微博用户并不都是晒晒私房藏品的人,它们部分代表了大众对表达自由的向往。当前,“大众对公共生活的压倒性干涉已经由过去间断的、偶尔为之的活动发展为正常的、天经地义的事情,‘直接行动’公然成了一种被普遍认可的方式”。⑦比如今年全国“两会”,微博和网络就展示了传播新局面,委员和代表提的建议通过微博转发,几分钟之内全中国就知道了,这是传统媒体所难以企及的。

在互联网时代,随着公民社会逐渐的形成,微博的“直接行动”主要表现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速度与力量,微博作为一种新工具也将推动公民报道的进程。微博对涉及公众利益事件尤其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互联网报道突发事件的生态环境,但专业性仍然无法与专业新闻机构相媲美。

微博毕竟还只是藉由网络运营商提供物质保障的媒体应用,而不是目的明确的、稳定的社会组织。“组织中权力的行使就是一个群体得以以自己的旨趣对其他群体的旨趣进行框定。换言之,掌握权力的群体对组织的一切活动提供参照框架”。⑧显然,目前,微博还不能为大众“提供参照框架”,不具备专业的组织性,作为传统媒体报道的辅自媒体,在大多数人关注某一事件,尤其是涉及到公共利益的突发事件时,微博能够做的就是,帮助人们建立早期的讯息警报、搜集、整理和随之而来的部分舆论导流的作用。

在美国由于其体制的设计对互联网中的公民新闻有着较高的容忍度,因此,类似于博客、微博对涉及到社会各领域的公共事务介入程度比较高。公民在微博信息传播活动能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而在中国,微博中的非政治信息传播呈现出增长势头,对触及制度层面的敏感性问题主动规避,对政治问题和某些社会问题弱介入。随着微博向整个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普及,公共信息的传播会持续增长,信息的传播也会逐渐过渡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种自我和公共之间的社交,使得微博成为一种“类组织”,它在闲时是一个便于“搭讪和围观”的、散漫的电子村落,在重大新闻发生或社会问题凸显时,它又仿佛是信息中心,能够高效集聚、吸引并号召用户参与到新闻传播和舆论扩散中来。因此,传统媒体不单在对微博的崛起进行报道,以及从微博中选择新闻线索,还正在把微博作为自己的另一个推广传播的平台。《纽约时报》在Twitter上的官方网站已经有90多万名关注者,《华尔街日报》也有5万名关注者,他们将新闻在Twitter上实时更新。在新浪微博上,《三联生活周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9万,《中国新闻周刊》的“粉丝”数量已经超过8万,新浪头条新闻的“粉丝”数量甚至超过了40万。

微博创造性地运用了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话语形式,它制造了虚拟真实的交流,博友们不在场,却可能随时追问、知道甚或传播“你在做什么”。借助现代传播技术和日常话语,微博实践着关注“状态”的交流,它那种如亲似友的“语言使共享的体验客观化,并使这些经验在操该语言的社区内流传开来,由此而成为集体共有的知识的基础和工具”。⑨

注释

①[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32页

②[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444页

③[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61页

④[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星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第61页

⑤阿兰・斯威伍德:《大众文化的神话》,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119页

⑥[法]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第25页

⑦[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大众的反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第70页

⑧[美]丹尼斯.K.姆贝:《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第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