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的化学课程

大学的化学课程

时间:2023-09-20 16:58: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的化学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的化学课程

第1篇

无机化学是化学科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学科,该课程是高等学校化学、化工、轻工、材料、环境和能源等有关专业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延伸,而且也是后续课程(如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结构化学等)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当前,无机化学和其他化学分支一样,正从描述性的科学向推理及实用性的科学过渡、从定性向定量过渡、从宏观向微观深入,一个现代无机化学新体系正在迅速地建立起来。在此形势下,作为专业教材出版单位的编辑,笔者从实际工作中了解和掌握的情况出发,总结归纳了国内高校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发展脉络,并加以梳理,希望能对无机化学课程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高等学校无机化学课程设置

无机化学课程的开设对象比较广泛,用下表说明具体情况:

无机化学的基本内容应当是元素化学及其性质。但是,现行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在课程内容上大多停留在描述性介绍的水平上,而对与其相关的无机材料科学、无机合成科学、环境科学、绿色化学、新能源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热点研究领域知识却介绍得很少;在时间安排上,长期以来设置在大学一年级一次完成教学,因而长期没能解决好讲授元素化学所需的理论基础以及有关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等铺垫知识与讲授元素化学的课时比例。铺垫知识比重越大、无机化学本身削弱的也就越大;铺垫知识和理论基础比重不足,又影响大一学生的化学知识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以及后续其他基础课程必要基础知识的铺垫。并且新时期的无机化学需要更多的理论化学基础和相关知识,仅靠无机化学课程本身来铺垫更显力不从心了。因此20世纪90 年代起, 我国高校化学化工及相关专业纷纷加大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使无机化学这门课程适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建设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制定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苏联教材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批无机化学课程翻译教材和自编教材。如高校化学化工类无机化学课程采用的格林卡编著的《普通化学》、戴安邦教授主编的《无机化学教程》等。这一时期出版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强调化学的基础课性质,强调学科的系统性,理论内容不深。描述化学部分以元素周期律为基础,分族分类讨论重要元素单质和相应化合物的性质。其后,我国高等教育的化学教材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立,使高等学校教材建设与高校的教学改革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产生了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

1.精品教材例举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根据教育部相关编写教材的原则精神新编了一批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无机化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等校合编)、《无机化学》(大连理工大学编)、《无机化学》(天津大学编)、《无机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合编)等。

2.新时期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建设

近年由于无机化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成果不断引入,无机化学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它不仅在内容上有了“爆炸”性的增加,而且在知识特性上也有了质的变化。另外,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逐步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些都促使我国无机化学课程进行改革。在几年实践基础上,第二届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思想:拓宽基础;加强素质教学和能力培养;重视实验教学。为此应减少授课学时,取消专门化课程的理论课和实验;提倡多种形式的化学专业基础课体系并存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一批具有明显特色的新体系、新内容的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应运而生。

(1)着意改革教材体系、按教学内容重新设计化学课程结构的教材

几十年来我国化学基础课(包括实验)体系是“四大化学”即“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但由于科学的发展和交叉,更由于本科教学思想的改变,使一批优秀教材脱颖而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有《化学原理》(印永嘉、姚天扬等)、《大学化学》(傅献彩)和《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史启祯)等。

(2)高年级无机化学课程教材

当前,各种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化学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之间的交叉渗透使无机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要求无机化学家具备坚实的现论基础和掌握现代物理研究方法。因此,高年级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必须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中级无机化学》(朱文祥编)、《中级无机化学》(唐宗薰编)和《高等无机化学》(陈惠兰编)等。

(三)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教学资源创新与使用的提升

2000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通过对网络课程的整合,配套文字教材和其他媒体,形成一批适用的立体化教材。这些辅助教学的资源发展到今天,已经包括:电子教案、资源库、网络课程、试题库等,覆盖到课程的方方面面。有了数字化资源体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利用多媒体电脑及网上多媒体备课平台进行备课。2008年教育部在“质量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评选出若干国家级的“教学团队”。无机化学课程相关的团队有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厦门大学化学系、浙江大学化学系、大连理工大学化学系、西北大学化学系等。这些团队,就是在群策群力方面做出了大胆尝试,使教研室范围内的教学活动真正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而展开,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将他们结合起来的一个重要媒介,就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创作与再整合。

参考文献:

[1] 柯和平,周玉芬. 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05(16):61-64.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现状;新理念

【中国分类号】G633.8

众所周知,化学课程是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能力构成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和影响。高中化学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部分,从目前课程教学开展的现状来看,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化学理论课程教学部分主要是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实验教学以及学生实际应用奠定有效基础;而实验教学的部分主要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验,最终对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进行有效构建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从两部分教学内容的开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教学比重过重

理论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且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使用得较为普遍。从新课程教育改革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来看,对学生实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有更多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依然超过标准所要求的比重。

(二)实验课程过于按部就班

就现阶段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来说,除了理论教学比重过重之外,实验教学过于按部就班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加大实验教学的成功率,教师通常采用示范教学或者步骤是实验的方式来展开实验环节。所谓示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验示范,而学生在课堂下进行观察,将化学现象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对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论证;步骤实验指的是教师将实验的步骤明确的告诉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实验的每一步都要跟随教师的步骤和节奏。在这两种模式中,学生完全没有探索发掘的机会和空间,主体地位完全被忽视,不仅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同时对于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来看,也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新理念融入的必要性及有效措施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新教学理念的引入和应用,不仅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促进课程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理论进行合理的转变,将理论实践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尽量以学生的知识熟练程度以及能力结构为基本出发点;除此之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示范教学进行充分应用,在化学原理讲解的过程中,尽量通过示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整个化学原理的经过,提升学生理解程度的基础上,为化学课程氛围营造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争取将实验教学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一些定结果的实验过程,建议教师可以适当采取自由实验的方式,即要求学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实验途径,只要能够满足实验结果的标准即可。在这样一种模式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除了自由实验模式的有效开展之外,教师还应结合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适当采取合作教学的模式。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以任务达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指标,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将实验合作小组的人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管是自由实验还是合作实验,除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加强之外,还能对学生的自由思维以及团结合作能力进行培养,提升课程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最后,作为教师来说,新理念的融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了充分满足新理念下化学课程的具体需求,建议教师应树立有效的学习意识,对自身的知识漏洞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为高中化学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出个人的努力;其次,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加大新理念应用的宣传力度,为教师提供培训和提升的空间和条件,完善实验基地,提供更好的教学硬件。

三、总结

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牢固的掌握,同时还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实际的运用,但是从目前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开展的现状来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似乎依然不能满足课程教育改革的标准和要求。针对现阶段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体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贯彻落实生本教学理念;其次,在理论教学中,建议教师将理论教学与示范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争取通过实验过程向学生展示相关化学原理,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奠定基础;最后是自由命题实验课程的有效开展,旨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操作环境以及能力提升环境。在新理念融入的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充分落实课程教育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生本教学设计,争取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有效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对高中化学教育新理念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3,08:60-61

[2]秦凤.高中化学学科能力表现标准开发[D].曲阜师范大学,2012

[3]刘晓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史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第3篇

关键词: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128-02

物理化学课程是高校化学专业最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内容丰富、前后连贯、逻辑推理清晰、理论性强,不仅可对化学、化工、环境专业学生开设,也可为生物、材料、食品、水建等专业学生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高等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对物理化学学科的课程讲授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及我们近几年在建设校级精品课程的探索与实践,重新审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发现目前我校材料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中还存在以下的问题:

1.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无机化学相关课程以及后续一些专业课,与物理化学授课内容中有一些重复之处。

2.教材中抽象理论太多,造成了学生对这门基础课程产生了比较枯燥无味的感觉;加之内容多,课时量有限,老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针对某一化学原理或原理推导过程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讲解。

3.与之配套的物理化学实验课,经常采用多个班级集中循环进行试验的模式,有时理论部分未讲授到,但实验课程因为循环时间到,又必须开始,即实验内容超前于理论教学的进度,或者理论课早已讲授完毕,而实验课程却推后进行,学生不能及时将理论和实验相联系,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目前我校物理化学的实验内容,基本以验证基础理论为主,缺少综合性、设计性及性能测试试验,因此物理化学实验体系缺少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舞台。

因此,需要积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实验教学,从而全面提高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优化整合相关学科内容,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新的教学体系

对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按照2013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已制定的教学计划,其中包含的课程,如无机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催化作用原理、胶体与界面化学等专业课,它们都与物理化学课程密切相关,有些课程如催化作用原理和胶体与界面化学,直接是从物理化学的大体系中划分出去的。由于我院材料专业招生时间不长,而这些课程总是不同的教师授课,教师之间就授课内容未来得及进行充分的交流,经过几年的授课,发现同一知识点的简单重复难以避免。因此,建议课程组就这一现象,加强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将这些课程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突破原来以学科和专业来划分的粗放型的课程体系,建立起适合于自己专业的有效课程体系,是目前我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校材料学科专业物理化学课程采用的是南京大学沈文霞主编的《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教材,主要的授课内容包括热力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化学平衡和相平衡)和动力学部分(包括化学反应速率、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共56课学时,大学二年级上半年授课;而无机化学,同分析化学一起共48学时,无机部分主要讲授热化学(热力学第一定律)、稀溶液的性质、胶体溶液、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速率;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胶体和界面化学、催化作用原理这两门课程各安排24个学时,在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展。通过几年授课,经老师观察和学生反映不难发现,以上所述这些课程,在知识内容上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重复性和交叉性。

针对课程内容重复的问题,为了避免盲目浪费学时数,有效改善不同课程之间的重复授课,充分利用大学课堂掌握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在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提议对材料系开设的几门相关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每门课都有其侧重点,建议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同时要照顾到这些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独立性。例如,讲授无机化学课程时,建议把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平衡作为重点内容详细讲授,而其他内容,如电化学、相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这些内容作为物理化学课程的授课侧重点。物理化学理论课程中的胶体、表面现象则可放在胶体和界面化学以及催化作用原理这两门课程中主要讲授,物理化学课程就不讲授这部分内容。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突出了重点,不仅使教学内容独立而完整,还可以适当减轻因课时量小带来的物理化学的教学压力,弥补了物理化学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再也不担心时间不够用而只能浅显的表述;对于学生来说,仍然是掌握了整个物理化学的原理,而且更加坚实。

二、掌握专业知识框架,改革教学方法

通过对物理化学课堂的观察,发现学生们刚开始对这门课还保持有神秘感,大多数同学对这门课还是很有兴趣的,加之从师哥师姐们那里听说这门课容易挂科,因此学生们刚开始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部分同学开始松懈,开始排斥这门课程,以至于后来干脆放弃学习。经过细心调查分析发现,学生们在失去学习兴趣后,慢慢迷失在这门课程中。尽管老师在课堂上一再强调要理清楚各章节之间内容的联系,重点记忆关键结论,但大部分同学仍然做不到,不能掌握物理化学课程的知识框架,也没有选择性的记忆关键问题,总是被动地接受课堂上讲授的内容,甚至被很多的数学推导过程迷惑。而实际上这门课程内容衔接紧密,逻辑性很强。把各章节之间的知识框架理清楚之后,就坦然的接受和明白了各章的结论,也有利于知识点的重点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通过知识点的连接和相关内容衔接相关的课程,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内容纳入到学科的框架中,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知识框架,不要迷失在盲目的理论推导中。

物理化学这门课理论性很强,内容较多而抽象,公式又多,学生接受很困难,这就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常把日常生活现象中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介绍给学生。比如,举例高温下食物容易变质的问题,联系化学动力学的理论加以说明;讲解温度对反应平衡和反应速率的双重影响时,例举合成氨工业中如何选择最佳温度;涉及讲授表面化学的理论时,可以例举农民锄地能防止水分蒸发的现象,或者小气泡、液滴、呈球形的现象,加以解释后,学生就会对表面性质有清晰的认识;讲授渗透压的时候,联系渗透压的作用,提问为什么肥料用多了农作物会“烧死”?打吊瓶时为什么会感觉到疼痛?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面对生活中各种现象去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到物理化学中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就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除此之外,在课堂上还可以采用小班讨论或者Seminar讨论式教学模式,以教师和学生为共同的教学主体,就某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讨论,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课下,利用我校教务处网站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进行课下的交流和习题讨论、小测验等,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它具有互动性、合作性、学术性的优势。

三、强化配套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在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与物理化学课程紧密配合,巩固和加深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避免实验课程超前理论课程,建议在学习完物理化学相关理论后,及时在学期后半学期开设实验课程。课程组已经设置独立的实验课并计算学分,如:配合表面现象,开展了液体表面张力的测定实验、粉体粒度分析实验;为了巩固反应速率反应章节的学习,开设蔗糖反应速率常数、乙酸乙酯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实验等。同时,也应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理论,合理设计实验项目,开展综合性创新实验,增加设计研究型实验,根据设计实验的题目、要求等内容,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并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选用相关的仪器、药品,分析实验中的难点和关键步骤等,自行完成实验内容、并上讲台讲授实验,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有助于提高学校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了物理化学这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彬.冶金与材料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教学研究,2013,(7):60-61.

[2]孙春艳.化工专业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3,41(18):180-181.

[3]王党生,李国宝.讲座式教学法在物理化学课程中应用[J].山东化工,2013,42(11):157-158.

第4篇

【关键词】大学 化学 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

1 前言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它涉及的知识范围较为广阔,知识内容较为抽象,与其他各种学科,特别是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结构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等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过程相对复杂,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而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促强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然而,当前,我国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视性不够,案例教学的应用范围不够广泛,案例教学的应用不够完善和规范,使得案例教学所具有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需要我们从当前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实际出发,分析研究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措施,以促进化学教学平稳进行。

2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2.1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特点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将所学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目前,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范围正逐步扩大。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表现为明确的目的性。大学化学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不是凭空随意选择的,它的选取是根据化学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旨在使得所讲授的理论知识更加形象和具体,从而增强学生对于所学的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其次,大学化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我们选取的案例通常是具有较强操作性的案例,并且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也是紧紧围绕案例展开的,整个教学过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2.2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意义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具有深刻的意义。首先,案例教学能够实现双向交流,它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实现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主动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把抽象的、乏味的化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的案例,不仅注重理论的讲述和学习,更重要的是注重实践性,使得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工作更有针对性,实践性更强。此外,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的举例,学生能够独立的思考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投入到课堂中,更有针对性,也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最后,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如何增强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我们要增强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要特别注意案例选取的典型化、案例分析的深入化和案例拓展的广泛化。

3.1案例选取典型化

在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在选取案例时,要根据大学化学课堂教学计划、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讲授。案例要能够涵盖本课程的多个方面的知识,能够对学生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案例的选择应该具有阶梯性,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步深入而增强案例的复杂性。同时,教学案例应该体现学科的前沿性,一般不要选取较为陈旧和落后的教学案例。

3.2案例分析深入化

在对案例进行分析时要深入浅出。对所选取的化学案例进行分析时,首先要从问题入手,让学生明确问题,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和学习将更有针对性,问题的设置要涵盖各个方面的知识,尤其注意的是关于细节的知识更要在问题中得到体现。要紧紧围绕着案例的进行把所要讲述的各项知识讲出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3案例拓展广泛化

对于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工作来说,仅仅进行案例的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根据所列举的案例进行扩展,在案例分析结束后,要把探究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达到我们进行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目的。

4 小结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实践性,能够有效地实现双向交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需要我们从我国当前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案例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用合理、有效的方式方法对案例教学进行规范和研究,使得案例教学朝着案例选取典型化、案例分析深入化和案例拓展广泛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大学化学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创新提供借鉴性意义,全面推进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创新。

【参考文献】

[1]余红伟,魏,李瑜,王源升.大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 化工高等教育,2012(03):17-20.

第5篇

关键词:化学环境工程 教学方法

前言: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从99级开始开设环境化学课程,课程的性质由最初的专业选修课(环境工程专业99级到2004级)改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明确了环境化学课程在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由于环境化学课程内容多,学时少(32学时),在有限的学时内要想使学生灵活地掌握环境化学的基础知识并获得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进行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本文就环境工程专业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突出环境化学与其它化学课程的差别,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环境化学是在化学科学的传统理论和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学物质在环境中出现引起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环境问题为目标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化学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和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环境化学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涉及化学知识,但是由于环境化学所研究的环境本身是一个多因素的开放体系,变量多、条件较复杂,环境化学并不是化学知识的简单运用,它与其他化学课程是有差别的,如果把环境化学仍然作为化学来学习,将失去环境化学的特色。因而,在授课时,以环境问题为突破口,以化学知识为基础,将正确认识环境污染与化学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以如何解决相关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注意充分利用多学科知识来讲好有关内容,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如讲授大气环境化学一章时,对于大气污染物种类及其来源、自由基反应等在环境保护概论和物理化学中已学过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对于大气中自由基产生、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等基础化学知识要精讲,授课的重点是利用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的转化等基础化学知识来解释硫酸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等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大气环境问题防治的方法和措施。

二、根据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选用适合的教材

目前出版的环境化学教材类型很多,主要有高等学校教材、高等学校教学参考书、环境科学基本知识丛书、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等。环境化学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主要针对高校群体,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环境化学教材编排体系主要有四种类型:① 以环境化学的研究内涵为主要编排体系,主要有戴树桂主编的《环境化学》(高教出版社,2006年)和何燧源等主编的《环境化学》(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②以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序,对环境化学进行编排,这也是环境化学最为普遍的编排体系。主要代表有刘绮主编的《环境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年)。③ 以环境分析化学、环境污染化学和环境工程化学等环境化学分支来编排,主要代表是王晓蓉编著的《环境化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④ 以环境化学所涉及的化学过程为序编排,主要有邓南圣等编著的《环境化学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丁、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环境化学课程学习不仅要满足学生日后从事环境工程专业工作的基础知识的需要,还要最重要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戴树桂等主编的《环境化学》教材由于内容全面、更新及时,而且编排更符合于本专业教学目标,所以选用戴树桂等主编的《环境化学》作为教材,同时老师在3.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有机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主体的反馈都没有体现出来,教法的优越性也未见奇效。互动式教学法由于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教学相长,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能使教与学得到有机统一,而被引入课堂教学中,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日。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精讲”和“导思”上.“精讲”即教师对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剖析,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导思”即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创造条件和提供好的途径,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参加到教学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指学生发挥能动性,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行为等。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如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结语

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教法和学法的结合,而且学法是教法的基础 。所以首先,学生自身要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养成课前要预习的习惯,而不要抱着“老师在课堂上会讲的”这样的想法,而且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讨论中。课堂教学由教师为中心转换以学生发展需要为中心,教师是为课堂的组织者、主导者、学生创造学习过程中的助学者,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黄树辉.问题教学法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3):15―16

第6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质量;有效课堂

学生是校园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高中化学不仅是学校许多学科中的一门,化学还被称谓为一种文化,高中化学不是单调孤立的一门学科,它与高中其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愈加的紧密,化学课程的学习与中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所占地位和影响也是十分的重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下的创新思想为基础,认为关于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将化学有效地联系生活,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是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教学过程,教师可以激发高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对开发高中生的创造力和智力起着关键作用。如何成功地进入高中化学教程,对学生学好每一堂化学课来说特别重要,人们都说,好的开始是胜利的前奏,攻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很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渴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热爱化学课堂教学的动力。将化学与生活联系到一起,减少高中生对单调化学公式和定义的烦躁情绪。

比如,我在导入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维生素C的作用课程时,联系生活,给学生讲了一则故事,内容大概是:“在很久很久以前,远洋轮船上没有冷藏设备,队员们的伙食十分差劲,在航行中经常有队员生病,他们脸色难看、牙龈出血,连身上都是青斑,很多队员会由此死去。探险家哥伦布的航船也不例外,得病的队员留在了途经的荒岛上,他们找到一些红红绿绿的野果来缓解饥饿,几天过去,竟然出现了奇迹,他们不仅没有死亡,相反,身体得到了康复。你们想知道他们生了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使他们的身体康复?这样激发了学生对野果成分的好奇,学生的乐趣满满,想对维生素C的结构、功能和对人体健康有什么好处进行探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开拓了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学习高中化学课程的动力。

二、开放思路,创新思维,将教学与实验游戏紧密结合

高中生的年纪还小,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渴望,并且活泼好动,要使中学生快乐积极地学习高中化学课程,除了很好地导入化学课程还应该拓展思维,让学生在学习高中化学课程的过程中是快乐的、自主的。对于高中生来说,寓乐于学是很重要的,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知识。那么怎样拓展思维,将实验很好地引入高中化学课,使实验与高中化学课紧密联系起来,使高中学生用自己最初始的方式学习化学课程呢?

在学习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课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化学实验。比如说,在讲必修一――氨和铵盐的课程时,先在讲课前做一个“空瓶生白烟”的实验,这个实验很简单,将一瓶HCl气体和一瓶NH3气体的瓶盖打开,马上把HCl集气瓶倒置过来,并使NH3集气瓶紧扣其上,学生就会看到瓶子里出现了大量的白烟,这种现象就会使学生思考这种白烟究竟是什么?为了弄明白这种情况,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这样化学课堂的学习气氛变得浓烈,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学习下面所要学习的课程,化学课堂的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从而提高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由浅入深,量变引起质变,进行深度训练教学

根据多年高中化学课程课堂的教学经验,我们会发现高中生学习化学课程中的问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积小成大,由量积累达到质的飞越,提高高中生学习化学课程能力问题同样也是如此,需要由浅入深、由量变引发质变,要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就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拥有正确的化学教学方法和对路子的高中化学课程课堂教学的思维模式。高中化学课程除了要有好的导入和积极活跃的课堂教学过程,还要对学生进行深度的训练,使中学生深刻地理解把握并运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提高掌握化学课程的能力,从而提高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的质量。

比如,往含铜离子的溶液中滴加氨水,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在硫酸铜溶液中,加少量的氨水,可以看到蓝色沉淀氢氧化铜;继续滴加氨水,可以发现,蓝色沉淀消失,得到深蓝色溶液。这样使得学生由浅及深清楚掌握。通过由浅及深的渗透,使学生能够清楚明白地掌握化学的一些原理。虽然一节课程的时间很短,但有效的教课方法,合理的时间利用,使得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高中化学教学内容并灵活运用,由量变向质变的方向进步。

以上表明,高中化学课程对中学生以后化学学习与日常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不可忽略的。中学生是祖国的栋梁,他们的成长发展关系巨大。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不是简而易之的,学校师生应努力学习进步,坚持不懈,为高中化学教育事业而奋斗。

参考文献:

第7篇

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普遍将技能培养和专业理论作为课程设置的主体,而对于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并不予以重视,使实践中早期教育存在缺陷。基于此,学前教育专业是否应该开设化学课程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将结合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消极因素展开分析,总结出开设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并结合教学经验提出开设化学课程的建议。

关键词: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理论意义;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消极因素

现阶段消极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化学基础差,通过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学生中考化学成绩普遍不高,其对化学理论、化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不灵活,而且初中化学课程对理论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化学实验,而理论学习复杂分散未形成体系,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的认知存在偏差。[1]另一方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学习有抵触的情绪,由于化学课程本身相对于音乐、舞蹈等内容而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其产生强烈的兴趣,片面的认为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化学知识并没有实际作用等,致使学生对化学专业课程失去兴趣。[2]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分析

第一,开设化学课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重要性。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自然基础学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充分掌握化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积极应用,可以养成对生活乐于观察的习惯,使其思维、想象、动手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由于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必然对学生专业课知识学习起到正迁移作用,使其在自我突破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另外,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阶段化学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灵活应用化学知识可以有效解决其在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提升其生活质量,例如鉴别化学纤维制品、选择家居装饰等。[3]

第二,开设化学课程对学前教育领域深化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儿童教育不仅要满足为学生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而且要有目的开发学生潜能,使其能够满足社会未来发展的需求,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现阶段学前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幼儿教育和保育的双重社会职责,所以其应对自身不断完善。在教育方面,掌握充足的化学知识,可以使其在早期教育实践中尊重并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探索自然、生活的兴趣,这是促使儿童对世界全面认识的重要途径,例如,作为能源的石油为什么既可以提炼成衣服又可以提炼成马路表面的沥青?衣服上的污渍为什么遇到洗衣粉后就不见了?鱼儿为什么无法在蒸馏水中生活等;在保育方面,掌握充足的化学知识,可以使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减少或避免受到化学侵害,例如,引导学生少食用膨化食品(油条、薯片等),减少儿童日常对铝的摄取、告诫儿童不要在新装修的环境中逗留,避免儿童受到甲醛等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伤害等,由此可见学习化学知识,有利于学前教育领域的不断深化。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的建议

第一,实施分层教学。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源于高中学习阶段的文、理班,其对化学知识的接触和掌握情况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学将无法全面满足学生对化学课程授课过程的要求,所以在学生入学时对全体学生进行化学测试,按照考试成绩分为内容、授课进度存在明显差异的两种班级,既满足化学基础相对较高的学生对知识深化的欲望,又考虑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的学习难度,使教学更加人性化,从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打消其抵触情绪。

第二,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传统化学课程相对枯燥,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相对薄弱,所以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以验证性、探究性的实验为主,使枯燥的化学理论以生动、直观的实验得以展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化学理论都适合在班级中完成实验,部分危险性较大或成本较高的实验,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改革进行调整,积极应用与实验内容相符合的情景教学法、案例项目式教学法等,使学生在观察、推断、否定、总结的过程中掌握化学知识。

第三,扭转对化学课程的态度,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化学学科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非专业学科,其在中职院校的发展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其认识程度,所以扭转中职院校对化学课程的态度是推动其发展的直接动力,通过中职院校在政策上的积极引导,建立明确、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使相关的教师队伍和图书馆图书储备满足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师资队伍直接关系到化学课程的授课情况和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反馈,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化学课程设置的关键,应加大化学教师的培养力度,使其业务能力、管理能力等符合社会发展。

四、结束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化学课程,不仅有利于专业学生的自身发展,而且对其后期的早期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早期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开设化学课程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必然要求,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仍会以不同的形式调整,这是专业发展的表现,应该积极推行。

参考文献:

[1]陈晨.浅谈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即兴伴奏课程的重要性[J].科学时代,2011,12(02):212-213.

[2]吴琼.幼师专院校在校生学前教育专业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才智,2013,14(05):85-87.

第8篇

关键词:基础化学课 实效性 思辨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060-01

高校基础化学课是高等农林院校必修基础课之一,相对于专业课来说地位较低,但其基础性的特点,为大学生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托。所以,大学基础化学课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关系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有必要了解高校化学基础课教学的现状,找出不足,并制定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对策。下面笔者就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例谈一谈高校化学基础课目前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一些教学改进措施,期望通过教学改进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水平。

1 化学基础课教学现状

1.1 授课方式以传统方式为主,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够

化学基础课是为我校食品、农学、生命、动科院学生开设的公共课,其基础地位不可动摇。长期以来,学生以获得学分为主,学生需要化学课内容少些,考试好过,所以,化学基础课的课程内容被压缩,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教学内容不得不减少或删除,这样就使得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片面强调灌输,而不是探究,片面强调教材的重要性,而不是用教材教。有时一节课能讲半本书,没有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探究过程,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合格的具有探究精神的学生呢?

1.2 学术前沿渗透不够

大学是培养科研人才的地方,但是化学基础课只是讲述简单的基础知识,几乎不涉及学术前言,因为它不是专业,学生需要的只是分数。但是,我们知道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两种,社会本位论强调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来规定教育的目的,认为“教育应当把培养符合一定社会准则的人,使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作为自己的目的。”[1]也就是说,社会本位论认为人不具有社会价值,强调人应该服从社会的需要,强调人的现实需要,那么,学生得到合格分数,顺利毕业,教育目的就达到了吗?

1.3 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缺乏

大学化学教师都是硕士、博士,可以说专业知识丰富,但不等于说教学很出色。虽然有的教师在科研方面有建树,但教师的角色始终是第一位的,只有具有过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教师。大学化学基础常态化教学依然是传授式方式,一些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基本不涉猎,如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方式,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本不知道,怎能真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化学实验课创新实践能力不够

化学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自然科学具有可重复性的特点,能够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学生,一定要进行上百、上千次的实验。但是,作为一所普通农业院校,由于化学实验课开设不足,资金有限,化学实验药品、试剂缺乏,从怎能达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目的。

2 教学对策

2.1 注重课堂探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师,要在教学设计上下工夫,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和现实生活相近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参与进来主动探究。常听学生抱怨:我为什么要学这些东西;这节课对我有什么好处。“当课程内容远离学生经验,远离学生生活的时候就会成为沉重的心理负担”。[2]因此,大学化学课堂教学内容要密切联系实际,将一些生产生活经验带进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教学设计上要体现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的理念,让每个学生愉快的讨论、发言,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要懂得设置情景,注意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杜威的“在做中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2 搭建脚手架,提高课堂的思辨性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而教师是意义建构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要总是让学生被动的接收,要通过图片、视频、化学实验演示,分子结构模型等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勾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这样的课程才有思辨性。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学术前沿,针对同一问题,演示不同的方法,制造不同的情境,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看问题的能力。同时,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将以往的知识和新学知识进行联系,这样也会巩固学生所学,学生再也不认为这样的课没有意思。所以,教师积极搭建脚手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3 指导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大学化学基础课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也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如可以给学生鼓励学生开展关于化学方面的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填写开题报告,阶段总结和结题报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把课堂中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毕业论文的撰写准备了条件。当然也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其他创新类活动,解决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化学基础课虽然只是公共课程之一,但其基础地位不容忽视,对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奠基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223-224.

[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9-30.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等农业院校提升基础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模式的构建”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JG2012010459。

作者简介:郑文凤(1978―),女,黑龙江大庆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从事基础化学课程教学论研究。

梁英(1964―),女,黑龙江宾县人,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基础化学部部长,教授,博士研究生,从事基础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第9篇

我校(武汉纺织大学)轻化工程专业于2011年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开设了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班,物理化学是其专业基础课程。本文探讨面向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如何进行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

一、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

卓越计划分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四年制本科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内学习,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实践和毕业设计。因此,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间比其他专业少。我校轻化工程专业的物理化学课程课时为80,所学内容中,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和电化学等章节知识与学生在大一阶段学习的无机化学课程中的内容有所重复。因此有的教学内容应以复习为主,不宜讲解得面面俱到。如在讲授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章节时,可以把这两章的知识框架结构介绍给学生,包括理论的提出、理论的延伸及理论的应用。其中理论的提出属于难点,特别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理论的延伸主要体现在热力学定律在实际条件(如恒容、恒压等)下的进一步具体化,此过程涉及大量计算公式及结论;理论的应用是对热力学定律在实际过程(主要为单纯PVT变化、相变化以及化学变化)中的计算。从而使学生对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的知识既有宏观的印象,又认识到物理化学课程中遵循的实践理论实践认识过程,这样可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对于以前没有学习过的章节,则应强调基础知识和理论产生的意义,简化理论的推导过程,注重理论的适用条件,加强理论知识的应用实例。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紧密联系专业的教学

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但单纯地讲授物理化学课程知识而不与专业相联系,就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这门课程没有意义。因此应将轻化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知识渗透到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化学课程对以后专业课程学习的重要性。所以,物理化学课教师应了解轻化工程专业的相关专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师沟通交流,把一些专业知识与物理化学课程知识相结合。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专业课程中,染整工艺原理助剂化学染料化学等课程与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化学动力学、表面活性剂、胶体与界面化学等章节内容相互联系。教师在讲授时就可以把这些专业课程中的典型实例与物理化学课的基础知识点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只有掌握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才能将专业课程学好。如在讲授化学动力学章节时,可以联系染整工艺原理课程中棉织物的染色工艺过程的实例,简单介绍棉织物的染色包括练漂、烧毛、退浆、煮练及染色工艺过程。其中染色过程包含对温度、pH值、反应时间、染料浓度、助剂等工艺参数的控制,而这些工艺过程的控制其实是染料分子与棉纤维化学反应动力学的控制,教师就可以引出反应动力学速率方程、影响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因素等知识。

三、与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物理化学课程一直以来被称为理论化学,以抽象的理论、复杂的推导和繁琐的计算为特点,是一门既难教又难学的课程。如果在讲授中从理论到理论,只注意基本概念的讲解、数学推导及计算,这就完全脱离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因此,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师在讲授时,应根据理论的逻辑性和内容的关联性,恰当地引入科研项目、企业生产工艺与过程以及实验教学等实践性环节相关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授表面现象章节中的接触角知识时,可以根据杨氏方程得到:cos=s-g-s-ll-g。式中:为接触角;s-g为固气界面张力,s-l为固液界面张力;l-g为液气表面张力。当s-gs-l、90时,固体表面润湿,为亲水特性;当s-gs-l、90时,固体表面不润湿,为疏水特性。教师可以通过如何将棉织物整理成拒水面料课题进行工程实例讲解。由于棉纤维表面大量的羟基基团使s-gs-l,因此90,棉布具有亲水特性。在棉织物的拒水整理课题中,可以通过在整理液中加入有机硅类WP-107A和有机氟类AG-480整理剂,使棉织物的表面形成有机硅和有机氟类的物质,从而使s-gs-l、90,这样就使棉织物具有拒水性能。这样的教学加强了学生对工程实践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将物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四、设计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综合实验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物理化学课程属于基础化学课程,更多的是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如何在基础化学课程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在物理化学课程的实验中开展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综合实验项目,一方面,可以将理论联系实践,加强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素养。例如,我们设计了改性活性炭材料的制备及对染料分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综合实验。该实验项目包含材料的制备及改性研究、染料分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数据的处理及分析等过程。通过该实验项目的实施,让学生将所学的物理化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材料合成能力以及仪器操作与测试分析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学习到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为今后在企业工作建立清洁生产的理念。

五、探索教学新方法

传统的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往往偏重课堂讲授,学生被动学习,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运用,使MOOCs(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涌现,而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为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提供新的思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进行了翻转课堂等新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如选取化学平衡相图等部分章节进行探索。教学时,首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并选定组长;然后布置学生课后学习的章节,并指导他们上网观看相应章节的视频;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学习,每个小组提出问题并介绍学习心得;最后教师在课堂上开展讨论和复习,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学习情况,全班共同讨论,教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答疑和总结。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浓厚、参与度高,学习效果不错;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第10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现状;对策

一、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的意义

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进行研究,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化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实用性的化学知识,使化学知识进一步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第二,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可以不断地去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设计的不足之处,达到改革教学手段的目的,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对化学学科来讲,可以从整体上改变这门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学科的进步。所以,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进行实践研究,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化学学科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1.化学课堂过分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验操作

在目前的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认为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化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整节化学课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教师根本就不去考虑,这样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化学学习和研究来说,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基础,所以目前化学课堂过分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验操作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

2.化学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分析过程

在部分学校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知识的讲解,并没有给学生留有任何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会变成只会记录笔记,不会思考的学习机器,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长期如此,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造成化学课上走神、不学、睡觉等不好的现象。

3.化学课堂以课本为主,缺乏对实例的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宗旨。但是在部分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对照课本进行讲解,照本宣科,根本没有进行实例分析,这样学生就只会学习到一些浅显的书本知识,根本就无法与现实生活结合,不利于化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更不利于推进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对策分析

1.采用实验教学法,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教师必须要采用实验教学法,结合课本上的化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化学实验设计,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相关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推进了科学方法教学的使用。

2.采用比较分析法,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会对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讲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加深学生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和了解。

3.采用实例教学法,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教师还要采用实例教学法,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分析,并与化学课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并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化学课程科学教育方法推行的现状,并不是十分的乐观,这就需要结合基本的发展对策,进一步促进初中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能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对于传统课堂教学机制进行改革,全面提高课堂效益,构建有效课堂,已经成为当前化学课程教学的迫切要求。下面就谈谈在当今背景下如何构建有效化学课堂的一些浅见。

一、有效课堂的认识

1.有效课堂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方面,要及时转变,由重知识传授的单维目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转化,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知识的乐趣与意义,树立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理想。

2.有效课堂角色定位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要以学为中心,教要服务于学。有效课堂的宗旨并不在于教师讲的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精彩,学生在课堂“学会”,“会学”,“学乐”,“创学”。

二、构建高中化学的有效课堂的途径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往往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被动接受甚至消极抵制,造成了课堂效益的低下。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设计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教师要充分设计好教学预案。“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必须善于开展化学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做足课外的文章。新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即研究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这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持续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化学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探求有效化学课堂的有效途径的重要条件。

我认为化学教师在教学预设的过程中要着重研究以下问题:

(1)根据化学课堂内容研究如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架构出新的知识结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研究教材,找准知识间的衔接点、切入点、重难点,发掘出新课的知识脉络和认知结构,理清教学思路,从而设计适合于学生的有效的课堂流程,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新课标明确要求化学教学必须体现课程与STS的联系,要求课程教学“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2)根据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研究如何采取合适的教法让学生人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设计必须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譬如,学生的化学基础怎样,最近发展区在哪里,要做到心中有数;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符合他们的年龄心理特征。(3)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还得注重研究教学中的细节。比如,化学语言的准确精炼,教学环节之间的恰当过渡,课堂调控的合理体现、课堂节奏的把握、时间的掌控等等,都是需要关注的细节。

3.开展活泼严谨的课堂教学 要提高课堂效益,就要争取课堂上的教学行为或环节都是行之有效的。通过之前的教学设计,已经对于课堂行为有了初步规划,教师可以根据之前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地引领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比如在《原电池原理及其应用中》教学中就可以从日常生活问题出发一步步走向化学问题。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教师再水到渠成地提出:怎样进行分析、该注意什么,让学生一起总结出分析的步骤和注意点,并当堂提供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实现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到了一部分知识,教师再组织进行相关讲解、总结、点评,注意发挥集体的智慧,将学生自学到的知识进行优化和提升,使课堂学习得以升华。

4.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 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保障学习的有效率。教师要培养学生以下习惯:(1)良好的预习习惯。(2)上课边听边想、层层深入理解问题的的习惯。(3)课堂上开展探究、讨论、交流和当堂应用、及时作业、及时复习的良好习惯。(4)学习化学概念、规律的正确方法和习惯。深刻地理解化学概念和规律,明确相关化学规律的内涵和外延,理清前后知识的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化学学的知识结构和一般思维方法。(5)培养良好解题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拓宽,让学生体会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选用恰当的化学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5.探究有效课堂的课堂模式 今天的教育缺失的不是理论和理念,而恰恰是方法和操作,主张模式并不是唯模式,而是教之“规”,学之“范”。要构建有效化学课堂,本人认为,在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的初级阶段,学案辅助教学是一条合适的捷径。一方面,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自主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有效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堂参与度,学案恰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理念。但目前来看,不管何种模式,都是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课堂评价方式的转变,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益。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让我们抛开形式化和功利化,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不断创新化学课堂教学机制,探求化学课堂教学之真谛。从教情和学情出发,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打造充满活力的有效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宪魁:化W科学方法教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第12篇

关键词:西部地方师范院校;物理化学;人性化教学模式

物理化学课程是研究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课程,在化学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化学的灵魂”。该课程内容繁多,以傅献彩等所编著《物理化学》第五版教材为例,教材内容包括热力学、多组分系统、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动力学、表面物理化学、胶体化学等十四章节,研究角度是物质物理现象和化学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方法除了一般的归纳法、演绎法外,大量用到了高等数学推导法。因此,我们将物理化学的特点归纳为“三多三强二难”。“三多”即概念多、公式多、内容多,“三强”即综合性强、逻辑性强、抽象性强,“二难”即教师讲授难度大、学生学习难度大。

西部地方高师院校生源质量差的现状进一步加大了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难度。以我院学生为例,80%左右学生的数学高考成绩都在及格分以下。在物理化学课程执教之初,由于对学生情况缺乏了解,物理化学补考率曾高达50%,这促使我们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深入思考。

在多年的探索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人性化教学模式是提高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人性化教学即在认真分析学生和教师的生理、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寻找、实施更贴近于现代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素质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从人性化角度出发,就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改革作业评价方式、实施讨论式教学、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四个方面的思考与实践讨论如下:

一、积极构建人性化的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质量。汪洪波等的研究表明,喜欢授课教师的学生中90%都会喜欢该教师所执教课程,而不喜欢授课教师的学生中80%都不喜欢该教师执教课程。因此,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实施人性化教学的基础。

1.对学生进行人性化关怀

我们制作了带有相片的学生点名册,登记学生的电话、邮箱、出生年月日及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简要观点,迅速熟悉了学生基本情况,了解了学生教学观念。同时,课程开始之前就与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进行沟通,了解班级情况,尤其是后进生、特困生等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以便更好地关心学生,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

2.充分发挥第一次课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第一次课多用于绪论讲解。从课程结构上看无可厚非,但从人性化教学的角度来分析,许多学生对物理化学课程已怀有畏难情绪,此时直接讲解物理化学课程内容、特点等,这部分学生难以消化吸收。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何为物理化学?与无机化学等基础课程相比有什么不同?如果把无机化学比如化学的主干、分析化学比作化学的眼睛,那物理化学是化学的什么?在引导学生思考并将问题简要回答后,向学生讲解教师由“鱼”而“渔”的教学理念、历年物理化学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此后再进行绪论讲解,并给学生介绍课程学习方法,并对所需高等数学知识进行浓缩,重点强调微积分思想、典型的几个高数公式,让学生觉得物理化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3.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充分利用课前、课后时间,询问学生课程学习情况与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看法。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穿插一些网络语言或结合时事热点,活跃课堂氛围,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利用多媒体在课间播放带字幕的英文歌曲、电影片段、幽默故事等也是与学生沟通的良好方式,既能活跃气氛、缓解学生心理疲劳感、培养学生听英文歌曲的良好习惯,又丰富了师生交流内容、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增进师生感情,无形中也提升了物理化学课堂教学效率。

二、作业评价方式的人性化改革

作业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在大学中学生作业抄袭现象非常普遍,教材所列习题均是综合性习题,不能完全与所讲内容同步,题型也相对较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丰富作业题型,专门制作了包括填空、选择、判断、计算四类题型的习题集,并以之作为作业,增加学生的平时练习;二是改变作业评分标准。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在讲解习题时,一方面请学生主动上台对作业题进行讲解,根据讲解情况给予评分;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用红笔对作业进行批注,记录下最终题释。作业评分时不单纯以答题正确率作为评价标准,而是把作业批注情况作为重要参考内容给予综合评分。采取如上措施既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意识,又尽量让学生知其然进而知其所以然,实现由“鱼”而“渔”的自然过渡。

三、实施人性化的讨论式教学

新课标背景下作为师范院校的教师,也应思考如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师角色的转变,变灌输式教学为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如前所述,在西部地方师范院校中,学生能听懂教师所讲授内容已属不易,如何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呢?我们通过在问题设置与作答方式上的改进,取得较好效果。

1.所设问题难度及内容要与学生具体情况相结合

学生在无机化学、大学物理学等先行课程中已了解物理化学的一些基础概念,设问时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进度。例如,学生在无机化学中对化学反应热已非常熟悉,在讲解“焓”的概念时可设问:焓变是状态函数变化值,反应热却是过程量,为何无机化学中将反应焓变称为反应热?用学生已熟悉知识引导学生,引出焓变与等压热相等的限制条件。

2.作答方式上可采用个人作答、分组作答与集体作答的方式

难度较低的问题由学生个人作答,难度较大的题由各组学生课后进行讨论思考后派代表作答,课堂中较为简单的过渡性问题则采用班级集体作答。这样,既兼顾了群体,提升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学生的自信心,又能激发学习能力较强学生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的人性化结合

多媒体教学可清晰地展示教学内容,并可借助于图片、音像、动画资源把结构模型、工业应用、过程模拟等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表现的内容进行直观展示,因而在大学教学课堂中迅速获得普及。但多媒体教学手段不加以合理应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若整堂课全部采用多媒体,学生易产生厌倦感,教师也容易受到多媒体牵制,成为多媒体课件的播放者或解说者,从而失去作为课堂组织者的主动位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图片、音像、动画等媒体资源以及重要公式、文字内容采用多媒体展示,对于公式推导、习题讲解则主要采用黑板教学进行,这样既突出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又能更好地驾驭课堂。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在物理化学教学方面进行的一些改进,采取了系列人性化措施的实践表明,这些教学改革设计合理、方法得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校督导组、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学生学习情况大为改观,补考率降至10%左右,个别班级无人补考,卷面平均成绩均在60分以上。且学生在研究生入学考试物理化学课程中考出好成绩,考上东北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知名学府。当然,教学方法的改进永无止境,在实施人性化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进度较为缓慢、课时不足、部分后进生难于转化的不和谐音符,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继续研究、探讨和改进,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等.物理化学.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3.

[2]王宏语,樊太亮.在大学教育中实行人性化教学的探讨[J].中国地质教育,2005(2):46-48.

[3]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32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