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

时间:2022-12-25 05:41: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隔代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隔代教育

第1篇

前不久,我的一位退休在家的朋友向我讲了他的一件十分伤脑筋的事:他孙子方方(化名)是四代单传的一根独苗,他和老伴都十分宠爱,经常背着儿子、儿媳给方方塞零用钱,而且交代孙子“不要告诉爸爸妈妈”。久而久之,方方不仅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而且还学会了撒谎。上大学的第二个学期,方方给家里来了一个电话,说自己是班干部,代全班保管的1000元班费被小偷偷了。方方父亲生怕方方出事,赶快汇去1000元钱。后来了解到,丢失班费的事纯属子虚乌有。我的那位朋友深有感触地说:“没想到疼爱过了头反倒是害了他,而且还惹来儿子、儿媳的满腹怨言。”

类似的事情,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听说过。现在,不知是人类的天性还是如今人们的生活更富裕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隔代的疼爱,似乎远远超过父母对子女的疼爱。笔者自己也有这种感受,当年对自己的儿女就没有像今天对孙子这样宠爱。我同一些离退休老人们交谈时发现,不少老人自己省吃俭用,却给孙辈大量零花钱,孙辈想买什么就买什么,老人想方设法满足孙辈的需求;孙辈做了什么错事,老人却千方百计包庇、护短甚至代其受过;孙辈按照其父母的要求做点家务事,或参加学校组织的军训、拉练、大扫除等一些较苦较累的活动,老人往往发出非议甚至阻挠;更有甚者,有的小孩犯了错,父母批评几句,祖辈就心痛得很,反倒训斥起自己的子女来。在不少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分歧常成为引发“代际”矛盾和家庭冲突的导火线,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家庭问题。

隔代教育,就是祖辈对孙辈(包括曾孙辈)的教育。据报载,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我国有近50%的孩子在或多或少地受着隔代教育的影响。由于幼教失误,存在心理行为障碍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占到总数的30%。另一项调查资料也显示,我国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隔代教育的不当有关。当然,隔代教育的问题有其存在的现实因素。老人们离退休了,有充裕的时间,可以管管孙辈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与孙辈在一起也是一种天伦之乐。年轻人有自己的事业,工作忙,也需要老人帮着照管孩子。但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却不能不引起我们这些离退休老同志的高度重视,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

我与一些离退休老同志聊天,谈论如何进行隔代教育的问题,他们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一是不做曹雪芹笔下的“贾奶奶”,千万不能对孙辈偏爱和溺爱。如果什么事情不管正确不正确,什么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一切都迁就他们,惯着他们,这样就会无形中把他们培育成“小皇帝”、“小公主”,或者“小霸王”,这对他们的成长很不利。要学会严格,学会引导,学会拒绝,不要不好意思说“不”字。二是让孙辈们经受点挫折,只有好处。据说,某著名大学每年都有一个甚至几个学生自杀,原因就是他们的承受能力太差,遇到一点小小的挫折,受了一点小小的委屈,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不可忍受。所以,当孙辈们有了什么错误,我们千万不能护短,严厉批评加循循善诱,才是可取之道。三是给孙辈们一点艰苦环境的“磨砺教育”,很有必要。有个离休干部的孙子在北京读大学,他和儿子、儿媳统一了意见,孙子放假回家和开学返校都不让他坐飞机,只让买硬座票。这种做法值得称道。四是让孩子们适当参加一些劳动。孩子小的时候,凡是自己能做的事让他们自己去做,如洗脸、刷牙、穿衣穿鞋、洗手帕等,让他们逐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长大一些后可以让他们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培养热爱劳动的习惯。五是我们老同志也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新的思想观念去对孙辈们进行教育。

责编/海燕

第2篇

■陶绍教

记得孙儿才四个月大时,我就主动对儿子儿媳说要承揽照料孙儿的任务。开始时,我常和老伴将孙儿放婴儿车里推到广场去散步,他人见了开玩笑说:“你们老两口什么时候又生了个宝贝?”我笑答:“是我们的宝贝,这宝贝是我们隔代生命的延续。”孙儿快一岁时,我就常独自抱他去广场玩了,绿荫下,我与孙儿玩玩具,孙儿的可爱举动不时把我逗乐。孙儿会走路了,智力也发达了,我逗他玩的把戏更多,心生的快乐也就更多。

曾有老友对我说:“这年头经济条件好,干吗不请个保姆照料孙儿,不必带大了儿子带孙子,要轻松享受晚年。”老友说的不错,虽然我看似辛苦,但实际上我感受到的却是无穷乐趣,照料孙儿的日子里,我从没感觉生活空虚,也从没心生烦恼。反倒是一些无所事事的老人,不是泡在酒罐里就是沉湎麻将中,结果还是感觉生活枯燥无味。

因没请保姆,我照料孙儿,老伴则担起家务。老伴手脚勤快,追求上进,从不满足已有厨艺,常读食谱书籍,看食谱频道,学以致用,饭菜花样翻新,在我们赞叹声中,老伴充满成就感,把厨事当快乐。

儿子儿媳工作忙,但孙儿我照料,家务老伴包揽,没了后顾之忧的他们工作努力,成绩显著,儿媳获市级优秀工作者,儿子获省级科研进步三等奖,晚辈高兴,我们更快乐。感激父母的支持,儿子儿媳以孝感恩,不时给我们二老添时尚服装,买好吃食品,面对晚辈的孝顺,快乐又在我们心中油然而生。

无穷快乐家中有,别把家庭琐事当累赘,努力为之,甘当保姆,关爱儿女,照料儿孙,殊不知如此忙碌却是快乐的源泉:它能让我们拥有充实之乐,拥有天伦之乐,拥有家庭和睦之乐,从而乐度晚年。

为第三代二老分居

■阿庆

一个月前,隔壁刘姨家打起来了。刘姨的两个儿子争着接老人与自己住,为此吵得不可开交。兄弟俩称不上有孝心,做邻居多年了,就没见他们来看过几次父母。前几天,大儿子突然打来电话,说要请老人到家里住段时间。这天大儿子开着车来接老人时,老二得到消息,也来接老人。大儿子一见老二就火了,说:我先谈好的,你为啥横插一脚?老二说:我也是爸妈的儿子,我想啥时接就啥时接,你管不着。哥俩互不相让开始摔摔打打,亏得邻居及时赶到将兄弟俩拉开,才没有拳脚相交。

兄弟俩这次“抢”老人,也不是突然转性了。大儿子3月刚生了女儿,老二5月生了儿子,然而可心的保姆不好找,兄弟俩于是想起老爸老妈,当然,主要还是会带孩子会做饭的老妈。刘姨哭着说,平时用不着,谁都不来,有了孩子,需要人看孩子,老人成了抢手货。

最后,一家人商量半天,决定刘姨去老二家帮带孩子,刘叔去老大家,老大家有保姆照看孩子,刘叔去可帮着看保姆。于是,刘姨和刘叔成了一对牛郎织女,周末老大、老二夫妇都休息了才回家相聚。

一个周末,刘姨到我家与岳母打麻将,刘叔竟然也跟来,拎把椅子坐在刘姨旁边,津津有味地看大家“修长城”,想必一周只在一起两天,刘叔舍不得离开老伴。岳母便开他们玩笑,说这俩越老越黏糊了呢。

一起打麻将的赵姨是从黑龙江来京照顾外孙女的,老伴留在老家种地看房。她拍拍刘姨说:行啦,你们一周还能在一起两天,我都半年没见老头了,这辈子老头就没帮我添过一把柴,做过一顿饭,前几天打电话,你们猜怎么着,一个人都会做小鸡炖蘑菇了!

我们小区买房的多为新结婚的年轻人,这两年有孩子的大多是父母过来帮着带,其中有些是老两口一起过来的,但更多的只来了一个老人,老家的房子、土地、家禽、家畜都需要有人照料,没退休的还有工作。于是,因照看第三代而分居便成了相当普遍的现象。

同事小于的妈妈王姨,从江苏来京帮小于看了三年孩子,上月又马不停蹄地转战南京,帮女儿照顾孩子去了。临走时,王姨来跟岳母告别,说老姐姐,你说孩子多了有什么好,儿子养大了又伺候孙子,看完孙子这还得看外孙女,老伴在家直闹意见,电话里都骂娘了,不过话说回来,不让我带还真不放心,你说,咱这当老人的贱不贱?

如何做合格的爷爷奶奶

■江河

无论在居民小区还是公园广场,老人和孩子总是不可分割的风景;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爷爷奶奶带着孙辈其乐融融。当越来越多忙碌的年轻父母们把孩子交给父母的同时,新时代的父母们往往对他们的喂养方式不科学、教育方式跟不上等等提出质疑。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爷爷奶奶?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更要保证全家人有一致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点能帮助祖辈更好地教育好第三代,使幼儿跟上时代的步伐。抚养第三代,可以总结自己年轻时当父母的经验,反省过去在生活上的陋习,及时给孩子做出榜样。

第3篇

一、幼儿隔代教育的概念与现状

所谓幼儿隔代教育,是指父辈将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抚养的责任转交给祖辈(大部分为祖辈)。现如今,80后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工作,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便接过了教育和照顾幼儿的责任,“幼儿隔代教育”便成为社会主流。“幼儿隔代教育”对幼儿教育理论提出了一个新的难题,人们对这种教育方式更是褒贬不一。

二、幼儿隔代教育的利和弊

1.幼儿隔代教育的利

(1)祖辈有更多的育儿经验。祖辈有过带孩子的经验,对孩子的各种需求更为了解,丰富的生活经验使得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可以增强幼儿的心理安全感;而父辈往往缺乏这类生活经验,遇到问题时,难免手忙脚乱。

(2)祖辈更易与幼儿建立沟通。由于父辈需要在外奔波,很容易将工作的烦闷情绪带到家中,这样会使幼儿本能地疏远他们;而祖辈心态平和,并且他们大多很疼爱自己的孙辈,幼儿也会很亲近他们,愿意与他们沟通、玩耍。

(3)为年轻父母解决后顾之忧。“421”的家庭模式意味着年轻人需要承担对四老和孩子的责任,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大,而祖辈对幼儿的细心照顾,可以使得年轻人在外安心工作,缓解他们的压力。

(4)汲取传统优秀文化。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攒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祖辈对这些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可以将优秀文化传承给幼儿。例如:祖辈带着幼儿一起听或看京剧,使得很多幼儿了解并喜爱它。

2.幼儿隔代教育的弊

(1)“隔代惯”不利于性格发展。有资料显示,中国有6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与隔代教育有关,因为隔代教育使得幼儿个性扭曲,成人后容易误入歧途。

(2)观念陈旧,阻碍幼儿发展。祖辈时期接受的教育相对落后,但是他们固步自封,不愿接受当今的科学育儿方法,他们落后保守的教育方法不利于幼儿心智发展。同时,还有一些祖辈缺乏教育,语言粗俗,行为举止不文明,这些都会对幼儿形成潜移默化的恶劣影响。

(3)易形成亲子隔阂。幼儿时期,父母的影响对孩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时父母的缺位容易在他们的心中留下阴影,使他们对父母缺乏应有的依赖。此外,幼儿习惯了祖辈对他们的庇护和溺爱,而父辈会对他们某些不良习惯进行教育与管制,这时幼儿与父母之间很容易出现对立情绪,久而久之,便形成亲子隔阂。

(4)教育方法不同易引发家庭矛盾。当今,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层出不穷,父辈更是对这些方法深信不疑,希望运用最科学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而祖辈却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是经得起检验的,因此两代人对于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容易发生分歧,引起家庭矛盾。另外,当幼儿犯错时,父辈批评纠正他们,而祖辈会偏袒保护幼儿,从而加深祖辈和父辈之间的争吵与不和。

三、如何让隔代教育做到三赢

1.对于父辈的建议

首先年轻父母要明确一点,不管工作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陪陪孩子,哪怕就是饭后的几分钟,不能把孩子完全推给祖辈。要与幼儿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要关注幼儿各个时期的行为与心理,发现不正确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纠正;幼儿若有什么合理的需求也要及时满足。

其次,父辈不但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也要和祖辈进行交流,与祖辈探讨一下自己了解到的幼儿教育方法,给他们讲述你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更适合孩子,同时让祖辈讲述他们的育儿方法,若认为有不妥的地方,可以耐心指出其中的错误,最后统一大家的认识,这样幼儿可以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2.对于祖辈的建议

首先,祖辈应该分清爱与溺爱的界限,不能一味纵容幼儿,而要适时地阻止一些不当行为;第二,不能让幼儿过度依赖自己,要创造机会让幼儿亲近父母;第三,祖辈要解放思想,学习新知识,采用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照顾幼儿。

3.发挥幼儿园的作用

由于现在幼儿大多由祖辈接送幼儿园,因此幼儿园对于促进隔代教育有效进行,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1)与祖辈进行沟通。幼儿教师首先要鼓励祖辈讲述自己的幼儿教育方法,在听的过程中,对祖辈的正确方法进行肯定,同时,要针对幼儿在学校出现的问题与祖辈进行讨论,探讨祖辈教育方法中的不当之处,建议他们改正方法。

第4篇

   

关键词:教育服务功能 隔代教育 现代家庭 教育子女 家庭教育 教育形态 亲子教育 现代社会    

 

一、隔代教育在当代家庭教育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1、祖辈具有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 

作为已经养育过子女的祖辈,在教育、抚养孩子的实践经验方面较之年轻的父母更为成熟。他们对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办法要比孩子的父母知道得更多。祖辈社会实践比父母丰富,积累了丰富的阅历,重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孩子的营养和身体状况)并提前加以预防。因此隔代教育的子女,一般而言,身体的素质较好,他们在对孩子的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明显要优于非隔代教育的子女。 

 

2、祖辈具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养育孩子 

相对年轻的父母而言,祖辈不再有工作的繁重压力,时间和精力比较充足,而且心态平和,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祖辈的带养可以减轻父母在事业和生活上的负担,有利于家庭的稳定和发展,使孩子的成长有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在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上有了较好的保障。 

 

二、隔代教育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纵然隔代教育具有优势性,但由于祖辈在教育观念上比较保守、落后,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比较片面、单一,以经验育人,因此隔代教育也存在不足。不恰当的隔代教育将对孩子的成长带来难以弥补的缺陷。我们要正确认识其弊端,并将之尽量地最小化。 

 

1、不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 

隔代教育中的孩子往往受到祖辈极度小心的保护,与父母相处时间不多,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使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心胸不开阔,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养成。祖辈的过分溺爱和迁就,对孙辈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余逸群在对首都1000户独生子女家庭的调查结果显示,老人过分溺爱孙子的占86%。这容易导致孩子形成“自我中心”意识,增强他们的依赖感,变得任性而娇气。由于祖辈本身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不易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影响,不懂得因特网等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 

 

2、不利于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 

同样由于祖辈对孙辈的无限度溺爱,事事包办,百依百顺,导致孙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从小养成怕脏、怕累、怕吃苦的坏习惯,更不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及探究问题的能力。祖辈对他们的百依百顺,纵容护短,致使孩子自高自大,不利于培养他们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虚、礼让等优良品质。同时,祖辈想尽一切办法来满足孙辈的物质需要,宁可自己节省也不亏了孩子,导致孩子从小不知道勤俭节约,浪费成习。 

 

三、改进方式,积极发挥隔代教育对现代家底教育的服务功能 

 

虽然隔代教育具有其不足之处,但是我们并不能由此认为隔代教育一无是处,历史上许多大家都是由祖辈养育成才的,如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其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由其外祖母实施的早期启蒙教育。可见,要想发挥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关键就在于改进隔代教育的方式方法。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对隔代教育进行正确指导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级学校,家庭教育是儿童整个教育的基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

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家庭教育所具备的特点,决定了其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有利补充。因此,家庭教育不是盲目进行的,应该接受学校的指导和帮助,对于隔代教育问题更是如此。学校是传授系统知识的场所,是接受最先进教育理念的机构,可以对隔代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加以正确的指导,让祖辈从理论层面上对隔代教育有清晰的认识,在教育孙辈的过程中能够用正确的理念和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学校对隔代教育的指导在时间和方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一是可以通过开展讲座的形式,对教育、隔代教育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培训;二是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的形式,了解隔代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三是建立学生的有关隔代教育方面的档案,随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中隔代教育的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四是在隔代教育出现问题时,可以点对点地开展个别性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家庭中隔代教育的困难,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参考性方案。 

 

2、祖辈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以适应现代家庭教育的需要 

时代在变,环境在变,祖辈应该知道,再用以前教育孩子的方式来教育孙辈已经不合时宜了。因此祖辈要想使隔代教育发挥积极作用,就应该努力更新观念,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从以往的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首先是努力学习有关教育、家庭教育、隔代教育的基本知识,特别是要学习隔代教育的正确方法和方式。这就需要加强与学校老师的交流。参加学校举办的有关隔代教育的培训,主动向老师咨询有关问题。其次应该努力了解现今儿童的普遍心理特点以及自家孩子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第三是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能与孩子进行畅通交流的新知识与新信息。能听懂孩子们流行的话语,知道孩子们喜爱的文艺、体育、政治明星,与孩子有共同的话题进行交流。明白孩子的想法,教育起来才能有的放矢具有针对性,发挥好的效果。电视、书籍报刊、因特网等媒介在祖辈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祖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加强新技能的学习。比如获取新知识、查阅新信息的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等等。 

 

3、祖辈要主动参与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协调、配合与沟通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和配合,单靠某一个方面的作用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因此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也要与各个方面作好协调、沟通等工作,以促进教育合力作用的发挥。 

首先,祖辈应该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教育合力的意义,改变以往独力教育孩子的错误看法。只有在思想观念上有了改变,才能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做到积极、主动地加强协调与沟通。第二,祖辈要协调与沟通的对象是多维的。对象一是学校中的老师。老师不仅可以对祖辈的教育方式方法加以指导,解决在隔代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同时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可以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孩子在学校中的近况表现,并使老师掌握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共同协商如何教育好孩子。对象二是孩子的父母。虽然现在年轻的父母较之老一辈人更重自己的事业发展,为接受日益激烈的挑战而不断地进行学习和教育,关心子女的时间非常少。但作为人之父母则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亲情需要。经常性地与祖辈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状况,通过协商使两代人在教育子女的意见上达到一致。而且父母较之祖辈经常接触社会的新信息、新经验,更容易接受养育子女方面的新知识,可以在某些教育问题上对祖辈加以纠正和指导,帮助祖辈教育孩子,使孩子取得进步。对象三是隔代教育的对象,即孙辈。我们常说,孩子是具有主体性和能动性的人,祖辈在教养孩子时应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他们的感受,考虑孩子的需要,让他们自己动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非事事代劳包办,培养他们基本的优良素质和公民意识。 

第5篇

父辈的困惑:孩子怎么会这样?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他们富有爱心、并有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在一起,而且能耐心倾听孩子的“唠叨”;他们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及处理办法比孩子父母知道得多;他们认为孩子年纪小,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许多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他孩子。

然而,祖辈的不足也是明显的。比如,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多少会有差别,另外,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难免会有负面影响。当某一天孩子回到自己的身边,不少父母困惑了――

生活能力差,甚至害怕社交

口述/茜的妈妈

我和丈夫出外打工,3岁的女儿只好跟爷爷奶奶生活。老人几乎包办了孩子的一切事情:饭添好递到她手里,水果削好送进书房,连书包都要奶奶收……现在茜已经13岁了,从来没为自己洗过衣服、扫过地,更别说洗碗、做点便饭了。女儿到我们身边后,我们想让她做点事,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她根本就懒得动手。她现已上初二,我们发现她性格内向自卑、心眼小、不善交际,人家说她一个“不”字,她就会怀恨在心。她没有一个知心朋友,基本上是独来独往。

易形成叛逆心理,唯我独尊

口述/小波的爸爸

孩子2岁时,我离婚了。为不影响我再婚,爸妈将孙子接到他们身边,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比如,小波想和小朋友们玩,爷爷说:“一个人出去有危险,我带你去。”每天一放学,奶奶就问学校的事,儿子每天穿哪件衣服也必须听她的。随着小波渐渐长大,他开始反感这种窒息的爱。老人一问他情况,他说:“这与你有关系吗?”老人大受打击:“辛辛苦苦将你养大,怎么成了这样啊!”小波说:“我就是这样怎么啦?”儿子已经是个小霸王了。和小朋友玩时,要人家依着他。他从不承认自己有什么不对,老师也伤透了脑筋。

母子关系淡漠

口述/渺渺的妈妈

我女儿很小就被送到了省城她爷爷奶奶身边,一是因为我们工作忙,二是考虑到省城是大城市,对孩子成长有利。然而,等到10岁将她接到身边时,她却对我们非常冷漠。她从没开口叫过爸爸妈妈。甚至对我说话还常用“滚”、“闭嘴”这样的字眼,我又生气又伤心,问女儿为什么这样?女儿承认这样不对,但她说从小受奶奶的影响,就是不爱妈妈,她自己也没办法。我们后悔莫及,悔不该当初一味地让爷爷奶奶帮着照看孩子啊!

知识信息量不丰富

口述/张洁的爸爸

因为我和妻子常出差,我们只好将老人接来照看孩子。由于老人文化水平低,不能指导孩子读书写字画画,没事时,总是给孩子念一些民间流传的儿歌、打油诗、鬼故事。眼看人家的孩子知识信息那么丰富,唱歌跳舞绘画样样都行,我们很着急。

祖辈的无奈:面对心肝宝贝,我们该怎么办?

“隔代亲”不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儿。那么,老人在隔代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讲究原则,理智地爱孩子

老人在爱孩子的一举一动中,要考虑到这种方式是否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比如,孩子要买某东西,老人应该想一想: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也同意买,就会养成孩子一些坏习惯。凡是孩子能做的事,一定要狠下心让孩子自己动手,比如为自己洗小衣服,整理自己的屋子等等。老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洗碗、盛饭等。老人边做边告诉孩子,爱劳动是好孩子,要及时夸奖他做得好的地方。

老人既要尊重孩子,又不可以孩子为中心。比如,不能让孩子一个人吃“独食”。有时给孩子买了吃的,爷爷可以让孩子吃之前先给奶奶一些。这样,孩子不仅提高了生活能力,不会唯我独尊,而且能体谅他人的辛苦,培养他的尊老孝敬之心。

学习新知识与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原先的知识结构、知识层面都会有所欠缺,如果总是用以前的知识、经验来教育孩子,那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老人千万要走出封闭式生活,要注意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如果有条件的话,老人可以和孩子一起学习使用电脑;节假日期间,老人可以带着孩子逛书店、科技馆。老人还应经常看书报、看电视,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信息,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只有自己与时俱进,才能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知识和信息量。

帮助孩子建立与父母的感情

孩子是否和父母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老人的态度和方式十分重要。老人应尽可能地经常带孩子到父母家度假,在孩子面前经常念叨孩子父母的好处。比如,父母给孩子寄了钱、衣服玩具时,老人要鼓励孩子给父母打电话,说一说收到后的心情,是不是喜欢,让孩子问候爸爸妈妈的身体和工作情况等,尽量找机会让孩子和父母交流感情。尤其要注意的是,老人不要在孩子面前说孩子父母的坏话,以免影响他们之间的关系。

亲子有碍,我们怎能当“甩手掌柜”?

隔代养育很容易使祖辈和父辈因教育观念分歧而产生家庭矛盾,结果是祖辈生气、父辈着急,孩子则不知该听谁的。作为孩子的父母,该怎样办呢?

配合、协助老人养育孩子

如果条件允许,父母应尽量多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绝不可将孩子完全丢给老人。即使两地相隔较远,父母也要尽量在周末或者假期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如果父母平时不易和孩子见面,那么应该和孩子多打电话交流。总之,父母应该尽可能地抽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一起游戏、阅读、活动、交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这样才会尽量减少隔代教育所带来的亲子有“间”。

第6篇

随着时展,越来越多的年轻家长因为工作繁忙,不得不把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面对“隔代教育”这一无奈的现实,我们有必要“防患于未然”,以免时代差异影响孩子的未来发展。下面的四个方面,尤其需要父母和祖辈共同关注。

喂养:追着孩子喂饭。临床发现,由祖父母喂养的幼儿,更易出现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这可能是因为老人更加心软、慈善,以至于逾越了“关爱”与“溺爱”的边界。

但事实上,老人由于经验丰富、有耐心,可能更明白哪些食物最适合孩子的成长、哪些东西孩子喜欢吃。因此,家长们最好统一思想认识,共同商讨。对于给孩子选什么食物、怎么去烹饪,可以多征求老人的意见;而看见老人有追着孩子喂饭、吃一口饭奖一颗糖果等宠溺行为时,父母则要及时制止,让老人明白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只会害了孩子。

管教:过严或过松。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倾向于两种极端,过严或者过松。前者以过去的“军事化管理”为标准,喜欢什么事情都要订个标准;而后者则看到孩子撒娇就心软,什么事情都依着孩子。

事实上,孩子也需要尊重和理解,更要有适当的自由空间。面对这种问题,年轻的父母首先要端正态度,不管多么忙,都要抽时间多在家里,不要把对孩子的教育权、抚养权完全交给祖辈家长;此外两代人要协商建立可行的家规,出现问题有章可循。

早教:只教孩子认字、念书。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里,早期教育无非就是“智力开发”,早点教孩子认字、念书。

事实上,新的观点是“会玩的孩子最聪明”,家长更重要的是要开发孩子的天性和特长。可以让老人看一看这方面的书籍,和父母一起带领幼小的孩子触摸真实多彩的世界、参加户外运动等,在孩子开心的笑颜中,让老人逐渐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安全:眼睛、腿脚不灵带来隐患。在隔代育儿的各种矛盾中,安全隐患是最致命的。老人由于上了岁数,可能眼睛不够灵光、腿脚不够灵便,导致了各种安全隐患。

对此,一方面,年轻父母要尽量抽出时间陪孩子活动。有条件的情况下,找个有精力确保孩子安全的人,陪同祖辈一起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不能打消老人的热情和积极性,而要和他们一起想办法,把隐患降到最低。比如,给家里安上防撞角、安全锁、安全餐椅等,让老人照顾孩子更方便、更顺手。

责编 陈金华

第7篇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父母外出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例的发生。2015年3月21日,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会。在会上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报告》是将2012年全国1%人口作为调查对象,从《报告》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000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4000万以上,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69%。尤其是在2006年后,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及规模迅速增长呈直线上升。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30􀆰1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儿童中所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逐渐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教育方式。(2)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得到有效的引导和监护。(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较低。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一)云龙县东山村概况

东山村位于云龙县南部,距县城15公里。交通较为方便,东山村是宝丰乡的一个自然村,现有农户416户,共有乡村人口169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22人。现今,东山村全村土地面积为65􀆰76平方公里,海拔1988千米,年平均气温为17度,年降水量为940毫米,适合种植核桃等农作物。东山村属于贫困村,主要以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本文的调研对象为东山村,目前常住人口共包括101户家庭,共有440人,其中有170人超过55岁,该村的人知识文化程度较低,大多数是文盲不识字和小学学历,最高文化程度是高中,而且仅一人,初中文化水平为6人。30到50岁之间的中青年知识文化程度也并不理想,总人数共有166人,其中大多数为小学学历,只有一人为中专学历,初中水平的人共有9人。从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东山村村民的文化程度较低,父辈受教育的情况稍好于祖辈。因此,东山村祖辈教育和父辈教育所存在的差异直接反映在东山村的留守儿童身上。

(二)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东山村全村儿童共有68人,非留守儿童有22人,留守儿童有46人。根据调研,东山村留守儿童各年龄阶段人数0-5岁学龄前儿童:12人;6-11岁小学:16人;12-14岁初中10人;15-17岁大龄8人。监护类型及比重:隔代教育32人比例占70%;叔叔和婶婶教育4人占90%;姑姑和姑父教育3人占6􀆰5%;姨和姨夫教育2人占4%;自我监护教育2人占4%;单亲监护的3人占6􀆰5%。全村留守儿童共有46户,笔者从中选择了20户留守家庭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调查中可以看出,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类型是隔代教育,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其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知识文化程度大多都是文盲不识字,只有极少数的知识文化程度是小学和初中。由此可以得知留守儿童教育是一大问题。爷爷、奶奶思想和观念都比较陈旧,不能很好地引导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东山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1.家庭教育结构呈现多样化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大致可以分为5种:①隔代监护;②单亲监护;③上一代的亲戚监护;④自我监护或同辈监护;⑤非亲属监护,留守儿童寄养在非亲属家中。东山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监护类型呈现多元化。从调研的数据统计情况来看,调研的20个家庭中,直系亲属监护的有16个,近亲亲属监护的为3个,自我监护的仅一个。祖辈对父辈采取的教育方式同样会运用到孙辈的身上,无法采取更加科学和合理的教育方式。2.“隔代教育”成为主流东山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家庭教育方式是隔代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由于城市中的户籍制度、高昂的生活费和学费,导致务工人员无法将其未成年的孩子带在身边照顾,只能留在家中,那么“留守儿童”就这样形成了。

三、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关爱的缺失影响留守儿童人格的发展。在父母外出务工之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心照顾,会感觉家庭气氛冷清。(2)隔代教育缺乏心理健康教育。东山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主要务工地区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及江浙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平时很难回家,更别说沟通交流,无法在子女需要时及时给予关心照顾,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上显得力不从心。(3)教育主体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文化水平影响教育方式。隔代监护教育型的家庭,爷爷、奶奶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家庭日常的生活花销上。匮乏的物质生活再加之贫瘠的精神世界很容易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其不利。(4)隔代监护不力,安全缺乏保障,由于父母打工在外,而负有监护责任的爷爷、奶奶等人又无力照看,致使留守儿童受人欺负、被侵害、意外受伤甚至丧失生命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抚养孩子的重任就落到了祖辈的身上,但是祖辈接受的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在教育理念上,对孩子的关爱表现在重物质轻精神,重养轻教的教育方式,在很大限度上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2.学校方面的原因农村学校缺乏基础设施,缺乏优良的师资团队。所以对于农村学校而言,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是目前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东山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长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1)加强父母责任心。(2)选择正确的监护人。(3)注重教育方法。

(二)学校担负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1)学校应提高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2)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3)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

(三)政府履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职责

(1)成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关爱机构。(2)开展家长培训,重构良好家庭文化氛围。(3)让城乡儿童获得同等教育。儿童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否成功对儿童今后的成才道路是至关重要的。留守儿童大多数受到的是隔代教育,而祖辈的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甚至有些观念想法缺乏科学性,会对留守儿童造成不良的影响,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不利。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求助身边的家人而得不到解决,甚至是得到错误的引导时,还会带来许多连带社会问题。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个综合的问题,不仅需要更好的家庭教育,更需要政府、社会共同承担这份责任,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校园,构建一个良好而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体系,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作者:邵源春 赵晓蓉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祖辈父母;隔代教育观;重要他人;共生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1-0053-04

【作者简介】王军辉(1985-),男,河南项城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在读研究生;李倩文(1988-),女,山东滨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系在读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隔代教育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家庭教养方式,“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隔代抚养孙辈的女性老人在城乡分别达71.95%和73.4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幼儿同或是小学门口接送小孩上下学的大多数是爷爷奶奶。虽然隔代教育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是国内有关隔代教育的研究基本上呈现以下两个特点:一个是大多数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上,实证研究不多;另外一个是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隔代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影响,有关隔代教育对祖辈父母的影响却鲜有关注。鉴于此,笔者尝试采用社会科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对祖辈父母的隔代教育观进行实地调研并对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理论探讨。

二、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获取

(一)研究方法

鉴于隔代教育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养育方式,更是一种生命活动,所以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访谈为主要方法,通过对正在带孩子的爷爷奶奶进行半开放式的访谈来收集资料从而了解隔代父母的隔代教育观。

(二)研究对象

为了更方便的收集资料,笔者主要在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校园内采取偶遇与目的性取样相结合的方式来选取调查对象。

(三)资料的收集

依据事先拟定的研究目的,在实施访谈前我们设计了七个基本的访谈问题:1.您带孩子多久了?2.您现在是否和孩子的父母住在一起?3.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般都会做些什么,有没有一些事情禁止孩子做?4.您和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分歧吗,您是如何处理的?5.您觉得孩子是您带好,还是孩子父母带好?6.带孩子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7.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会选择带孩子吗?

(四)记录方式与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本次研究的访谈对象选取的是正在带孩子的老年人,访谈的地点在三所高校的校园里,操作过程为研究者上前与所遇对象说明研究意图,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方进行访淡。由于受访者为正在带孩子的老人,在访谈时会有一个同学帮老人照看孙辈。因为校园环境相对安静,比较适合录音,故本次访谈的全部采用录音记录,然后再由研究者转录整理成文字信息。受访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见下页)所示。

三、有关隔代教育的讨论与分析

(一)隔代教育的基本类型

“任佳按照祖辈和父辈参与教养幼儿的程度将隔代教养划分为三种类型:‘寄养型’或‘留守型’隔代教育。这一类型的隔代教育是指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外出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看管。‘混养型’或‘混合型’隔代教育,是指三代同堂,孩子由祖辈、父辈共同照料。混住一寄养型隔代教育,形式上是三代同堂而住。但实际上父母几乎不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在此次接受访谈的十四位受访者中有十二个受访者的家庭属于“混养型”或“混合型”隔代教育,在这种类型的家庭中,两代父母同住但是祖辈承担了大部分的教育任务,父辈一般在下班后或者是节假日和孩子在一起。w1表示她是从儿媳一怀孕就从老家赶来照料的,“是的,一直住在一块,他妈妈一怀孕我就来了。”w2的回答基本上代表了工薪族的家庭情况,“一起住,爸爸妈妈上班,我来带孩子。”

在所有受访者中只有两位受访者的家庭属于“寄养型”或“留守型”隔代教育,M5比较有代表性。M5不但没有和儿子一起住,而且在孙辈的教育上也把关很严。“不住、不住。他们来(带孩子出去玩),晚上必须要回来,到哪里去玩也要经过我同意,我不允许他们带到游戏场所。”接着M5还向我们讲述了自己和孙子相处的情况和教育孩子的一些做法,他讲到:“从小呢,婆婆给他做饭,料理生活;我就陪他玩、陪他学习。我们呢,也会注意克服第三代特别宠孩子的缺点。”

(二)关于隔代教育内容的分析

在隔代教育的内容上,除了基本的身体养护之外祖辈父母还会有意识的给孩子一些启蒙教育。比如M1会“带他搞一些他自己感兴趣的事吧,到动物园、买玩具,主要是到动物园里玩,有时候会讲讲故事”。w4则会带孙女“散散步、玩玩游戏、讲讲故事、读读唐诗啊什么的”。笔者发现,部分受访者(w2、M2、M4、M5)在介绍孩子的学习时反复地提到了巧虎书、小电脑等一些富有时代特点的词,说明电子图书、电子游戏已经在当下的幼儿生活中相当的普遍。M4如是说:“小孩子他自己通过那个巧虎的学习,认得字很多,没上学但是报纸已经基本上能读了。”

在哪些事情会禁止孩子做这个问题上,受访者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有危险的事情不让他做”。M1说道:“对他人生有伤害、有危险的事情不让他做。”w2的回答则更具体,“拿剪刀啊、水瓶啊、刀啊,这些危险的事就不能让她去做。”第二,“不礼貌、不卫生”的事情不让他做。M3在我们的访淡现场还当场示范,他一边将地上的糖果皮扔进垃圾箱一边说:“她拣脏东西那些你肯定就不要让她拣,最怕的是她生病,所以说我们都不要她拣这些脏东西。”w8则认为应该从小教育讲礼貌,“不让她说脏话、没有礼貌的话,要从小教育讲礼貌、懂礼貌。”第三,玩电脑要节制。在这个问题上受访者的回答比较一致,w7表示会“给他一定的时间玩,也给他一定的时间休息,打的时间长了对眼睛不好。”M4则讲到了自己孙子因为玩电脑而讨打的经历,“他就是拼命的玩电脑、玩游戏,眼睛看坏了才到医院看。我孙子经常因为这个讨打。”

(三)隔代教育之“隔”

在关于隔代教育的文献检索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都对隔代教育的优点和缺点作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李晴霞(2001)认为“尽管隔代教养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利弊相比,弊病不少”。因此,本研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隔代教育之“隔”上,即两代家长对在教育孩子们所持的不同意见,通过了解祖辈与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来影射隔代教育之“隔”。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受访者的观点有以下四种。

1.听孩子父母的

持此类观点的受访者占了一半(W1、M4、W4、W5、M6、W7、W8),他们认为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年轻父母基本没有什么分歧,当遇到问题时大都听年轻父母的。w4如是说:“意见不一致啊,一般我们都随他们的意见,不会有什么冲突。吃饭嘛,我们共同的特点就喜欢她多吃点;穿衣服嘛,基本上的要求也差不多。”

2.尽量保持一致

W3和M3都认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应该争取和年轻父母保持一致,这类受访者认为如果在教育孩子上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教育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M3说到:“她爸爸妈妈要是教育他,当爷爷的你不能护着她,护着她容易使她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妈妈教育她或者是爸爸教育她,她就不听。”

3.有分歧但尽量隐忍

受访者W2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年轻父母就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是老人会尽量地忍让,如果爸爸妈妈做的实在过分自己就要说几句。W6的做法是年轻父母在场时就听他们的,等他们走开后再自己做主,“有分歧又能有什么办法呢,不能吵起来了。孩子是你们家的,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暂时听你们的;你们不在家的时候由我做主,对吧。”

4.有分歧、有当面冲突

受访者M5退休前是一名国企管理者,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当在教育孩子方面和孩子的父母有分歧的时候则会据理力争、毫不退让。老人激动地讲述了这场“战争”。“他爸爸说要带他出去玩,我有时候不允许。他爸爸有的时候杠起来说:就是要去。我说:他最近几天不舒服,你到的地方去对孩子的教育没好处的。小孩也说不去。他爸爸说:不去我打你。我说:你试试看。我把桌子一拍,说:你试试看,你碰他一下试试看。你还造反了呢!”听完M5的讲述笔者也难免心有余悸,这种当着孩子面的冲突不管谁输谁赢受伤的总是孩子。

(四)带孩子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1.带孩子很开心,再累也不嫌累

持这种观点的受访者有四位,他们都认为带孩子比较开心。其中W1表示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孩子带好,小孩子也长大就好,累也不嫌累,再累也不嫌累。”受访者W8也反复强调“带孩子是一种娱乐”。至于“累嘛,喊声奶奶就不累了。”

2.带孩子累,累得要命

W5不仅要照顾好一家五口的生活还要带孩子,所以觉得很累。“累,太累了。除了带孩子还要做家务,孩子的爷爷身体不好,她爸爸妈妈也不做事,家务都是我一个人做,觉得很累。”M6认为带孩子“还是比较累的,应该由他父母管。”W3则认为带孩子“累,带孩子累,累的要命”。她还说:“我情愿去上班,不愿意呆在家里带孩子。”W3接着说,“上班的话下班之后轻轻松松的就回来了,带孩子一带就是带24小时。”

3.自己的孙辈,有责任带好

这类观点的持有者认为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亲孙辈,克服困难也得把孩子带好。W2说:“那是自已的孙女啊,肯定有多少力量就出多少力。”M3多少有些无奈,“就是想着是自己的孙子,这个必然是要带好的。”M5则认为只要“孩子有进步了,哪怕进步了一点点也会感到很高兴”。他觉得带孩子“也有累的时候,但是有一种责任感促使自己战胜这种疲劳”。

(五)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您会选择带孩子吗

1.孩子肯定要带大,不带怎么办呀

赞成这个观点的受访者比较多,他们大都认为自己家的孩子就必须要带好,没有选择的余地。w1认为“自由选还得带孩子哈,孩子肯定要带大,不带怎么办呀,妈妈爸爸也要求要带大。”M3此时的情绪有些激动,他急切地说:“哎呦,是我儿子喊着来,你还不是必须要来啊,你不能说不来噻。不来,这个父子之间就伤感情。毕竟是自己的孙子,你又不是来当保姆。带孙子是应尽的责任,你必须要带好。”

2.带出感情来了,离不开了

M5的情况比较特殊,由于儿子和儿媳都在外地工作,所以他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带孙子到现在已经7年了。他本人已经和孩子建立了很深的感情,离不开了。如M5所述:“带出感情来了,离不开了。”受访者w3认为面对年龄这么小的亲孙子,自己难以割舍。“不带?他们叫我回家,我哪能放得下?亲生的,这么小的一个小孩,我哪能放的下?”

3,我情愿不带

受访者W4直截了当的说:“哟,我当然情愿不带咯。为什么呢,因为小孩丢给她妈妈好哎,我多累啊,我们吃不消哎,吃不消了。”M6也认为自己辛苦了一辈子了,想退休后好好休息一下。“不带,带小孩累啊,操心唉,对吧?我们也退休了,也苦了一辈子了。现在也想休息一下,带小孩的话就没有时间休息了。”

四、关于隔代教育的一些思考

(一)祖辈父母是幼儿的“重要他人”

“重要他人”在个体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是个人自我发展和社会化的重要源泉。研究表明在不同重要他人的影响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和社会化可能会展现出不同的路径和结果。美国社会学家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论述自我发展的时候提出了“一般他人”(the generalized other)的概念,他把“一般他人”定义为“使个体获得其自我统一体的有组织的共同体或者社会群体”。而“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是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Mills,c.w.)在米德(Mead,G.H.)的自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我国学者吴康宁认为,“所谓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吴康宁把重要他人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其中“互动性重要他人”即是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所认同的重要他人。在幼儿的日常交往中最有可能成为其重要他人的就是家长、教师及同辈伙伴。

对于隔代教育家庭中的幼儿来说,与其在日常生活中交往最密切的无疑就是隔代老人,也即是说祖辈父母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互动性重要他人”。此次访谈的结论也验证了这一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超过12小时,而孩子上幼儿园之后也是孩子的主要照料者。在幼儿的社会化方面,祖辈父母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形而强大的,孩子对祖辈父母往往也会形成一种亲密的依恋关系。受访者W2认为自己比年轻父母更了解孩子的生活所需,而且照料得更周到。他说到:“孙子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爸爸妈妈要让他一块睡觉,他不愿意跟爸爸妈妈睡觉。生下来的时候跟我睡觉一直到现在。孙子从来不到他爸爸妈妈房间里去,也不要他爸爸妈妈(带)。”

(二)建构“全纳”与“共生”的教育环境

第9篇

关键词:隔代教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4-0087-01

一、隔代教育的定义及现状分析

“隔代教育”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顾名思义,在我国主要是指祖辈对孙辈实施的一系列教育教养活动。近几年,在幼儿抚养上面临着这样一种状况: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使照顾幼儿日常生活的任务落到了祖辈家长的身上。在我园接送幼儿的大部分是祖辈家长,一老一少已成为近几年我园典型的人文风景。

祖辈虽然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人生感悟、抚养和教育幼儿的经验,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但由于祖辈受知识、情感、世界观以及年龄特点等局限,在教育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延缓幼儿心智成长。祖辈们的世界观形成于几十年之前,当时他们受教育的程度普遍偏低,知识面较窄。老人的思想意识相对陈旧固执,对幼儿接受新的知识经验还会起负性效应,在与孙辈的亲密接触中,他们的世界观无意中会隔代传播,以至增加幼儿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再说,老人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带幼儿只能圈在家庭的范围里,带出的幼儿容易老成有余,活泼不足,有碍幼儿心智发展。

(二)阻碍幼儿能力培养。祖辈对孙子们的偏爱很大程度上属于溺爱,爱得过分,就会阻碍幼儿正常心理发育。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幼儿万事不能动手,碰到问题稍不如意就哭,就撒娇,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究其原因就在于“隔代亲”的“亲”字泛滥,演化成为溺爱与娇惯,幼儿的一切都包办代替,所以说,“隔代亲”势必加重幼儿的“童稚”心理,延缓幼儿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发展。

(三)损害幼儿个性发展。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幼儿,不同点是祖爱孙偏于 “宽”、“容”,而父母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

总之,隔代教育的现实难以回避,隔代教育的现状有待调整,只有正确认识隔代教育的“利和弊”,在发挥其教育优势的同时克服种种负面影响,才能使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得到改善,使幼儿健康成长。

二、本园隔代教育的情况调查及分析

为了更好的了解祖辈家庭教养的现状,我们采取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90名幼儿的祖辈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祖辈家长文盲率占42%以上,知识水平低、理解能力差,年龄较大,根据调查统计发现祖辈家长教养观念较正确,但实际教养态度严重偏差。在教育引导过程中,容易把一些错误的陈旧的观念传播给孙辈,造成幼儿思想观念的落后。一些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碍幼儿心智发展。祖辈更关注幼儿的生活情况,忽视幼儿其他方面的教育引导,更无视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这样不利于幼儿形成独立人格和坚强生活意志的能力。父母的教育趋于理性,而祖辈教育趋于感性,重视幼儿在生活上的照顾,包办代替的多,延缓了幼儿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发展。

日常生活中,祖辈往往对孙辈疼爱有加,容易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当孙辈同小伙伴打架时,祖辈公开在自家幼儿面前护短,责怪对方,混淆了幼儿的是非观念,因而使幼儿在失去伙伴的同时,也错失了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这些幼儿不同程度地出现心理障碍,表现为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惟我独尊等,不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

三、建议与对策

在生活中,祖辈和父母在幼儿教育上的矛盾目益严重。教师们一致认为有必要先让两代人沟通,只有通过沟通才能找出两代人的矛盾究竟在哪里。同时也能让教师找到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方法,根据问题的根源来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和方案。

对策一:互动沟通。是以周围不同的、都关心幼儿成长的人,通过语言沟通、事例讲解等方式,传播有关正确教养态度的内容,引起祖辈家长的共鸣,并能对其原有的教养态度产生冲击,促使祖辈家长首先从观念上有所转变。

在沟通中,父母和祖辈相互影响,一方面有效实现了家庭教育经验的分享,另一方面使祖辈们感到自己耐心细致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小辈的认可,两代人的关系就更融洽了。这样一来,彼此看到对方教育方式的有效性,达到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对策二: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具有针对性的活动内容,能调动祖辈家长的积极性,使祖辈家长更多、更好地了解教养幼儿的具体做法,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的世界,参与教育,更有利于促进祖辈家长正确教养态度的树立。

对策三:情感渗透。在指导幼儿祖辈家长树立正确教养态度时,我们应“爱字当头,礼为先”,因为我们指导的是长辈,所以要注重礼节,尊重他们。要爱幼儿,让祖辈家长感到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幼儿的健康成长,这样就容易在情感上取得祖辈家长的信任。良好的情感成分使我们的指导活动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其他的爷爷奶奶也会不甘落后地模仿着做,纠正自身不良的教养态度,学习他人有效的教养方法。通过表彰鼓励使 “指导祖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态度”的工作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第10篇

【关键词】留守学生 隔代教育 问题及建议

一、调查目的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已成为家庭之痒、教育之难和社会之痛,留守学生隔代教育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2010年,中国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逾八成隔代或临时监护。我们从山区中小学参加家长会人员中,很清楚地看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他们在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个性发展、道德品质等方面问题多,较父母在家的学生难以管理。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隔代教育问题现状,探讨问题根源,寻求解决方案。

二、调查方法

课题组选取了贵州省遵义市、六盘水市,浙江省泰顺县山区的学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在27所学校的支持配合下进行了学生问卷调查,期间走访了12个家庭,个别访谈18人次,两地留守学生隔代教育问题差异性不明显。

三、调查结果

1.留守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表1 留守学生占在校生比例

调查表明,贵州与浙江两省山区的留守学生的比例接近,都占在校学生20%左右,具体情况见表1。

2.留守学生的监护情况

表2 留守学生的监护情况

调查表明,两地留守学生父母在外地,由(外)祖父母监管的最多,占半数以上,孩子的生活全由老人负责,具体情况见表2。

3.隔代监护的客观原因

表3 隔代监护的客观原因

调查表明,留守学生因为在城里高昂的学费和有关歧视问题,很多家长外出不愿意带着儿女一起颠沛流离,他们更多的留在山区就读,成为留守学生,具体情况见表3。

4.隔代监护的生活情况

表4 隔代监护的生活情况

调查表明,由于隔代教育的主客体――祖辈与孙辈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或亲缘关系,使得祖辈对孙辈只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采取溺爱的方式,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具体情况见表4。

5.隔代监护的学习情况

表5 隔代监护的学习情况

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学生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学习不用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现象司空见惯,成绩较差,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具体情况见表5。

6.隔代监护的沟通情况

表6 隔代监护的沟通情况

调查表明,祖辈间的代沟使留守学生缺少有效的交流,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们心里有话,受了委屈却不愿和他们的祖辈讲,具体情况见表6。

个案访谈:在走访中,有一位小学五年级顽劣不驯的学生,我们在与其家长通话时,他妈妈说孩子不但上课捣乱常被班主任告状,还乱花钱,每天在校门口小商店就花掉30多元钱。她分析说儿子被他奶奶宠坏了,她叫奶奶不要乱给儿子零花钱,但奶奶还是对孙子有求必应,孙子有不对的地方,奶奶也是宽容甚至放任。由于溺爱和护短,造成孩子很难接受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失去了必要的教育。

结合对两地的调查、走访家庭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许多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变成放任、溺爱、问题儿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成绩较差;(2)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感情较脆弱,性格倔强;(3)集体观念淡薄,易受不良影响;(4)行为控制力、卫生习惯等普遍较差。

四、原因分析

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各种问题,与祖父母隔代重养不重教有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观念上重养轻育,迁就溺爱

接受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普遍缺乏生活能力,缺少爱心与进取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祖父母思想观念陈旧,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只养不教,甚至纵容护短,过分保护和溺爱,扼制了儿童独立能力和反省意识,增加依赖性,变得更娇气,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2.在生活上以物质满足替代教育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孩子的生活需要扩大了,祖父母总是无条件的满足,甚至明知孩子的要求是无理的,也不加以阻止,一味的满足,以为这样就是对教育的重视,导致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

3.在学习上无法指导,放任自流

隔代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低,很多是文盲或半文盲,教育能力缺乏,不能介入学习,关心仅停留在吃饱、穿暖层面上,无法实施正确的引导、督促、帮助和教育,致使出现成绩下滑和其他问题。

4.在方法上包揽家务,失去锻炼

祖父母由于无力管好孙辈,怕他们受苦,生活上的事都包办代替,不让做一点家务劳动,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懒惰的习惯,缺乏责任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失去锻炼的时机。

综上可见,隔代教育的祖辈对孙辈是宽容有余,约束不足;溺爱有余,严格不足;包办有余,能力训练不足。过分保护、过分迁就,助长了孩子依赖、懒惰、自私、任性、独占、霸道的不良品性。“经验教育”成为阻碍孩子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绊脚石”,给孩子的社会化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形成。这也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负功能影响。

五、对策思考

留守学生“隔代教育”弊多利少是不能忽视的社会现实,加强留守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已成为解决社会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当务之急,要让他们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1.政策方面

一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使外来人口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1]二是各地政府应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更多人在当地就业。三要加强山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这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与措施之一。

2.学校方面

构建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监护网络。一是开办隔代家长学校,把“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二是教师可以采取结对方式,积极履行“家长人”的角色,对留守学生进行一帮一、家庭式的关爱。

3.家庭方面

构建以父母亲属为主的家庭监护网络。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祖辈及时与老师联系,了解情况,注意多观察孩子,多交流沟通,多向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的情况,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4.村居方面

构建以党政组织为主体的村居监护网络。一是建立起有效的监管与关怀制度。成立监管关怀小组,对留守青少年的生活、学习、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定期与监护人、家长沟通和交流。二是建立留守学生托管制度。组织受过一定教育的成年人或离退休的老教师,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青少年。

5.社会方面

构建以群团为主的社会呵护网络。留守学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社会问题,仅靠家庭、学校或政府还不够,妇联、关工委等组织可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供留守学生道德培养、营养健康、体能训练、心理健康等方面指导,给予留守学生生活关怀、心理咨询、教育辅导。

(1)指导内容上,一是如何解决好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地位与关系,二是如何处理好父辈与祖辈的合理分工与合作,三是祖辈如何处理好对孙辈的情感与理智的关系。

(2)活动形式上,举行如家长开放日、接待日等活动,开设家教咨询台,在教师的指导下,祖父母和孩子在一起交流沟通,消除隔阂,缩小代沟。

(3)指导手段上,从简单的听讲座开家长会,向电视、电话、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体等手段转变,让家长能便捷快速地获取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信息。

总之,如何让祖辈在含饴弄孙、享尽天伦之乐的同时,学习教育理论,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何让祖辈对孩子宽严相济、张弛有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祖辈要给自己定好位,既不越位,也不做摆设,应做好亲子之爱的剂。另外,要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健康快乐、茁壮成长!

【注:本文系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山区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的研究”的部分成果,批准号EGA100397。】

(作者单位:郑挺谊,温州泰顺七中,浙江 泰顺,325506;李华、张光明,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550001)

第11篇

现在部分家长因为工作或者其他的种种原因,对孩子没法进行生活或者学习等方面的教育,祖父、祖母们就承担起这些孩子的教育,现如今留守儿童的现象也日益增多,留守儿童:指的是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或者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了,另一方又没有监护能力。2012年9月,教育部的数据显示,有超过1260万义务教育随迁子女,有2200万的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近几年来,“留守儿童”的事件得到社会关注。这些孩子都是有爷爷奶奶抚养,因为爸妈都觉得爷爷奶奶有育儿的经验,加之与孩子有血缘关系,所以对孩子能进行很好的教育,但是有些隔代家长很容易出现太宠或期望过高两方面的极端。这两个极端会引起很多问题,不仅会让幼儿变得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还会影响幼儿的独立发展、让孩子缺少创新意识。根据这些问题,我总结了这几个措施:移情可以使幼儿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关心他人,爷爷奶奶对待孩子要理智,父母和祖辈的教育思想要统一。大部分的家长很容易出现这两个极端,一是过于溺爱,二是期望过高,所以,在教育孩子时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平常,下面我们我们来进行剖析:

1 隔代教育出现的问题

1.1 隔代教育会让幼儿以自我为中心

大多数的隔代家长都会有这样一种心理,他们觉得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给子女很好的照顾,很愧疚,所以将这些愧疚都转移到了孙辈的身上,抚养孙子也让他们再一次享受到了为人父母的乐趣。过分的宠爱会变成溺爱,有些家长总是想要将大事小事都包办了,认为这样是给孩子好的照顾,但他们不知道,其实这就是造成幼儿任性、生活自理能力低的原因。家长和孩子出去,如果碰到孩子想要吃零食或者想买玩具,爷爷奶奶一般都会答应孙子的要求,但是大部分的爸爸妈妈就不会,他们没有爷爷奶奶那么好说话,不会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1.2 隔代教育会影响幼儿的独立发展

隔代家长的过分保护会阻碍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就说过:“凡是孩子能做于的事,让他自己做。”也只有做到这样,培养出来的幼儿才会有独立性和责任感。生活中一直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奶奶,我要拉屎。”六七岁的孩子对奶奶说。“宝贝,你等等,奶奶马上抱你去。”奶奶边说话边把孩子抱到了马桶上。过了一会,“奶奶,奶奶,我拉好了。”孩子在那里等着奶奶过来擦屁股。奶奶听到了就连忙给孩子擦屁股,之后,还细心的帮孩子穿好裤子,抱着孩子站在地上。吃饭的时候,奶奶会用勺子一口一口地喂孩子吃饭喝粥,把菜夹成一小块一小块递到孩子的嘴边,孩子如果想吃什么,只要跟爷爷奶奶说一声,爷爷奶奶就立刻把他想吃的菜喂到孩子的嘴里,有些更是恨不得把菜都帮孩子嚼碎了吃。在家也一直会出现爷爷奶奶追着孩子喂饭的情况,孩子在到处跑着玩,爷爷奶奶端着饭碗在屁股后面追着喂饭,有时候要喂一个多小时,吃到后来饭都已经凉透了,而且一边吃饭一边玩很危险。在幼儿园里,老师都教育孩子自己吃饭,自己喝水,孩子也都做的非常棒,一到家里,一遇到爷爷奶奶,就都又变成了不会吃饭,不会动手的“小木偶”了,有很多事情完全是孩子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但在家里孩子连擦屁股这样的事他都不想做,说明爷爷奶奶把他照顾的很好。如果爷爷奶奶长期这么做,根本就不利于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独立性,他将难以适应以后的集体生活。

1.3 会让幼儿失去创新能力

有些隔代家长被传统思想所束缚,本身接受新事物就比较慢,这些孩子受到隔代家长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减少了跟接触社会的机会。在爷爷奶奶眼中,幼儿探索新事物都是在瞎玩,他们担心孩子玩水会冷到,玩沙衣服会变脏,出去玩又怕孩子会摔伤,他们希望幼儿能够乖巧、听话些,能安静地坐着看电视不乱跑,他们不会用科学的方式引导,这样满足不了孩子的好奇心,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创新能力。

2 相应的对策

2.1 找到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

我们可以运用情感转移的方法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幼儿的思维和成人的有很大的区别,幼儿的情感表达比成人的更直接,可以找到符合幼儿年g特点的方法让幼儿学会关心别人。

2.2 不过度保护,促进幼儿的发展

无论是家长还是隔代家长都要改正包办代替的思想,过度的保护不利于幼儿的发展,会让孩子变成温室的花朵。研究表明,从小在幼儿园长大的孩子与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在幼儿园独自成长的孩子适应能力比较强,胆子也比较大,那些小朋友知道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在爷爷奶奶身边成长的孩子很粘人,也很喜欢依赖别人,就像吃饭、拿东西这样的小事都要别人帮忙做。一旦有什么没有顺他的意,他就会撒娇哭闹。

隔代家长一定要舍得放手,给幼儿锻炼的机会,鼓励幼儿自己去做自己的事,特别是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不要担心他会做不好,不经历失败怎么会成长。如果孩事情都让爷爷奶奶代劳了,那么时间一久,孩子就会失去积极性。既然孩子已经上学了,就应该学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早上起床整理自己的小床,自己穿衣服、自己穿裤子、自己上厕所;整理自己的玩具等等,如果爷爷奶奶帮着做了,孩子没有机会做这些,久而久之,他会觉得理所当然,什么事情都会有爷爷奶奶帮着做。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孩子要长大,就必须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爷爷奶奶也要学会拒绝,不应该去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要做到不在他撒娇时妥协,几次之后,当孩子发现他撒娇、闹没意义时,就不会继续这么做了。

2.3 隔代家长辅助教育孩子,重视幼儿的全面发展

第12篇

    薛女士做了新妈妈以后,婆婆就赶来伺候她做月子,照顾小孙子。婆婆从农村来,身体好,能干也能说,一开始婆媳之间相处还挺好。但是半个月以后,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够孩子吃的,需要添加奶粉。白天还没有关系,到夜里,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饿了要吃奶,婆婆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不便起床热奶,薛女士身体虚弱很不适应半夜起来“工作”,于是面对孩子的哭声,有时婆媳俩都木木的,迟迟不愿起床给孩子喂奶,俩人心里开始有一种心照不宣的推诿和对对方的责备。

    一天中午,婆婆哄宝宝玩的时候,有意无意地说了几句话,让薛女士心里很难受。婆婆对着孩子说:“你看你这个妈妈呀,连奶水都没有了,算什么妈妈,奶奶年轻的时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时,婆婆会边喂宝宝边对宝宝说:“我的小孙子好命苦嗳,连奶水都吃不上!”虽然婆婆说的都是事实,但是薛女士有一种针扎般的心痛:自己怎么就那么无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强的薛女士不得不认输,但心里有时对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种无名的恼火。

    更为关键的是,宝宝属于难养型气质的孩子,特别爱哭,白天不睡长觉,醒了就哭,夜里则是个“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尽。每次宝宝哭的时候,婆媳俩常常会等待对方先做出反应,这时候,宝宝就会一声高于一声地哭,有时候,薛女士气得对宝宝大声嚷:“哭什么哭,烦死人了!”宝宝仿佛理解了妈妈的怨气,哭得声音更大了。

    宝宝两个月大的时候,被发现两侧腹股沟疝气,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一点麻烦,比如对陌生环境的适应非常缓慢。薛女士非常着急,觉得自己的宝宝简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间这种心理上的“明争暗斗”,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这种“较劲”必然会反映到养育宝宝的态度和行为上,对宝宝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婆媳较劲,宝宝受累

    很多人都认为,吃奶的孩子只有生理需要,饿了就哭,吃饱就笑,有尿就撒,困了就睡,哪里还有什么心理需要?至于说到“心理烦恼”就更觉得可笑了。其实,这恰恰说明,家长没把孩子当“人”看,把孩子当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动物。

    已经有研究发现,婴幼儿在很小的时候就能够建立起“内部工作模型”(IWM),这是孩子对自我、重要他人(如父母或其他看护者)及自我与他人的人际关系的稳定的认知模式;如果孩子身边的几个成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是相互矛盾的,孩子就无法建立稳定良好的IWM,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也就常常显得难以预料,如果再遇上心急不耐烦的家长,孩子与家长之间的行为与情绪就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导致宝宝的心很累,当然家长的心也很累,而且彼此之间还累得不明不白。

    在家庭关系中,婆媳之间的心理矛盾是潜在的、隐晦的,同时也是持久的、深刻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不可能像夫妻之间的矛盾那样简洁明朗,处理起来比较容易挑明,把话说在明处。薛女士就陷入这样的关系困境中,婆媳之间认为彼此都有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而责任一旦扩散,就等于谁都有责任,谁也都没有责任,这种“心理拉锯”影响了她们及时识别孩子的心理信号,宝宝在无望的等待和莫名的吵骂中建立不了稳定的“内部工作模型”。疝气是孩子付出的身体代价,社会适应困难则是他付出的心理代价。

    小宝宝的逻辑:顺我则昌

    薛女士婆媳俩还在认识上犯了一个错误。婆婆按照老观念认为,孩子哭是正常的,不用管他,哭累了自己就不哭了。薛女士想用教育的力量让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谁知“下手”太早,孩子“不识教”,结果薛女士发急,有时候对孩子刮起“情绪风暴”。

    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岁以内的婴儿是“不可教”的,他按照“自身发展大纲”来面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说,3岁前儿童是按照他自身的大纲来学习的,他们并不听从成人的安排,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这时候,家长主要不是对孩子进行“塑造”和“教育”,而是“顺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