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美术教学计划

小学美术教学计划

时间:2022-06-22 07:10: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美术教学计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美术教学计划

第1篇

以课程改革、学科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明确学校艺术教育对于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个性,培养开朗活泼、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增强实施课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最优化”特色教学为目标,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开创美术教学的新局面。

工作目标:

1、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不断用新课改理念充实头脑。

2、整合教育资源,加强“活动化”课堂教学研究。

3、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4、加强业务学习,提高美术教师素质,保证教学质量。

主要措施:

一、 加强业务学习,潜心教学研究组织美术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读书看报,及时了解美术教育动态、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素质。以我校确立的十大主题为先导,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美术活动,将爱国教育和各种常规教育渗透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本学期,我们的课堂教学准备走理论指导——骨干示范——全员展示——剖析提升的路线,实现活动化课堂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二、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开发校本课程1、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发展思维,增长见识。

2、因地制宜,利用本地资源,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作用,以活动促发展,逐步形成本校的教学特色。

3、利用校园宣传栏定期展示优秀学生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促进校园文化交流。

三、其他方面配合学校做好各种宣传工作,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美术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审美情趣。

具体工作安排九月份:

1、根据任教年级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和自训计划。

2、结合教师节,组织学生动手设计制作贺卡,献给自己的老师。

十月份:

结合学校大活动“祖国在腾飞”开展一次手抄报设计评比活动。

十一月份:

第2篇

低年级

一、低年级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习惯比较差,易失去注意力等。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理念起决定作用。如果能在宽

松融洽的气氛中开始,那么孩子将自然地摒弃对美术课的畏惧感,从而激发对美术课的喜爱。

二、教学目的任务:

1、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

2、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4、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

三、教材重点、难点:

1、学习有关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空间知觉,形象记忆,创造能力等。

四、主要措施:

1、精心准备,做好课前工作。

2、运用不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中年级

一、中年级学生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二、教学目的任务: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教学难点: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四、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进一步领会课标精神,制定切实可行的的教学计划。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高年级学生

一、知识能力学习习惯分析:

高年级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初步了解了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学习习惯比较好,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也比较浓厚。

二、教学目的任务:

1、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的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源自*]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3、在美术活动中大胆的采用各种造型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方式,并借助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习浅显的人物比例结构知识和面部表情的画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

四、完成任务的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

2、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活动。

3、拓展教学思路,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在教学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

美术教学应把审美教育作为主线贯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和表现,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思想性原则

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性,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中有机地融迸思想品德教育。

3、量力性原则

教学内容和方法应适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浅显易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4、创造性原则

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启发、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5、实践性原则

教学应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师讲述与学生操作训练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眼、手、脑协调并用。

6、趣味性原则

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7、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考虑个别超常学生与后进

学生的情况,采取面向集体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成绩评定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中要注意知识的基础性与应用性,使学生学好常用的、必要的、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注意体现民族性和时代性。

2、教学中应注意将看看、想想、讲讲、做做、画画、玩玩等活动和绘画、工艺、欣赏等内容有机

地结合起来。

3、在教学方法上不宜过分强调严谨的素描结构、透视规律、色彩原理等,以免束缚学生的自由想象和个性发展。

第3篇

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现状

美术教育在小学校园开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师团队质量与数量的保障前提下,专业素养以及可持续发展眼光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从师资力量角度来看,当前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的现状并不乐观,从业人数、专业素质、发展前景均存在一些不足,而问题的成因主要体现在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美术教师,自身对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参与性不强,同样也导致了小学美术陷入困境。因为美术教师未能将自己置身于课程的研究与开发,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便会因此欠缺,教学观点和教学素材愈发趋于保守和传统,美术教育的策略与创新也无从谈起,这甚至会让教师对美术教育失去深刻的归属感,教师团队的士气也因此低落。另一方面,小学美术尽管在素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与主课之间始终缺乏衔接,未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教育作用,因此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重视,长此以往,小学美术课程渐渐作为副科被排列在教学计划大纲的次要位置,进而让小学美术教师难以得到校方和学生家长的认同,与其他主要科目的教师相比,小学美术教师的待遇偏低,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难以得到保证,美术教师专业整体受到限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小学美术教师逐步成为了弱势,对于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缺乏自信。

二、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充分推动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可持续发展性,能够让小学教育质量迈上新的高度,完善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进步,针对小学美术教师专业所面临的窘境和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眼光,笔者对此有如下几条对策及建议。

1.教育部门应当积极对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及政策导向

教育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素质教育所涉及到的职责,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在小学阶段,转变社会对小学美术的固有观念,重塑美术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关键地位,增强对小学美术教师的扶持和引导,为美术教师专业提供政策导向以及相关保障,促进小学美术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另外,教育部门还应当通过政策来为小学美术教育资源搭建平台,因为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便在于教育资源,通过建立教育资源平台,促使美术教师积极参与到美术课程的研究与开发,让小学美术教育在内容上与时俱进,在强化传统美术教育的同时,引入一些新的美术思维及教学方法。教育创新离不开资源配备,因此有必要满足小学美术教育对资源的需求,让美术教育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如若不然,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便会趋于停滞。

2.校方领导应充分关注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

在小学美术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过程中,校方领导有必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充分发挥出领导的重要职责。专业培训能够为教师素养带来提升,这在专业持续发展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为小学美术教师带来公平公开的职业培训机会,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以此来提升小学美术教师自身的素养,完善综合执教能力,而教师素养的提高会进一步激发教师对课程的思考。在政策导向与专业优化同步开展的情况下,小学美术教师团队也会因此不断壮大,最终形成美术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小学美术教师应以自身角度出发,进行合理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第4篇

一、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分析

1.审美价值取向大千世界每一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其价值性,我们应该学会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小学美术教育更应注重增强学生发现美的能力。比如,毛毛虫化茧成蝶就是一种,这种没不仅体现生命力顽强,还表现在它的坚持不懈,而美术就会将这种美呈现出来。为此,小学美术教育则是引导学生发现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重要途径。

2.教育价值取向美术教育不但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还是实现美育教学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所具备的的教育价值是很明显的。小学的美术教育实际上是以美术技能的讲解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进而达到对学生的美育教学。

3.创新价值取向不管是国家而言,还是对个人来说,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美术自身就是一门发现美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它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艺术载体,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小学的美术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新事物的探究,挖掘出他们的创造潜能。所以,小学的美术教育会更应重视对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美。

二、提升小学美术教育价值的途径

实现美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提升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故而需转变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课堂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1.更新传统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性,因此,小学的美术教育者需重视“教”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以往的小学美术课堂上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画学生仿”,在课堂上,教师负责灌输知识,学生则负责接收知识。美术课堂上,教师只顾一味的讲解,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现代小学美术教育则重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围绕学生展开课堂教学。其次,美术教育自身需强化美术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多加进行教学工作反思和教学课程研究。小学美术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学习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更好的掌握美术知识。最后,教师需更新传统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组织和引导作用,同时,美术教学者还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探究新型的教学方法,切实为学生着想。

2.改变学生美术课堂的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美术课堂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小学美术教育价值的重要措施。传统课堂上,学生常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缺乏独立性与自主性,最后导致学生空有一肚子的知识,却不能理解生命真谛和生活意义,更不能做到学以致用,美术教学失去了原有的教育意义。传统的美术课堂上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部分学生存有侥幸心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所以,必须要打破传统的学生课堂学习的模式,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成为美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为主导者。除此之外还需注重挖掘学生们的创造性潜能,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所有的科目教学都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且还在课程设置增加了实践活动,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起到了重大作用。

3.落实教学反思和行动研究工作倡导教学反思就是让教育者意识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缺陷,从而做到对症下药。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培养教学的批判性思维:一是教师需要端正自身态度,对于教学知识,不可盲目的相信权威,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敢于提出质疑,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要做到有勇有谋。二是教师应该做到虚心受教,多进行具有意义性的学习。三是提倡发现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这是形成教师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法。四是教师需进行自省,学会自我反思,强化自我学习意识。此外,小学美术教师还应积极落实行动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深度探究教学活动是否对学生的学习发挥正面作用,教学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遵循了教学大纲等等,这些工作的落实都对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期望上文对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一系列探究分析能够为现今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提供帮助。通过对小学美术课程的特点、小学美术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提升小学美术教育价值的研究,笔者认为小学的美术教育价值取向就有多样性,并且与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小学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发展,尽早形成并完善“各取所需,多元并存”的格局,从而提升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美术成绩。

作者:银单位: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南古镇周庄小学

第5篇

关键词: 小学美术 色彩教学 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引起了人们更多的重视,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教学质量也引起了更加广泛的关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制订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美术教学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审美观,与此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空间的观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色彩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

1.色彩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表现

美术主要应用色彩、线条等表现形式,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单一的线条会让作品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对于好奇心较强的小学生而言。色彩的合理应用能够赋予美术作品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作品的渲染力和感染性,甚至为作品添加立体感。色彩的应用在作品情感的表现中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和选择,可以更好地展现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色彩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色彩的应用效果也是评价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色彩教学的应用,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性。

2.色彩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2.1帮助学生建立色彩感觉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用色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色彩感觉。大多数时候,人们在进行色彩搭配时是出于一种本能的感觉。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色彩教学时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色彩敏感性,帮助学生建立色彩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应用色彩,随着对色彩应用的熟练度不断提高,学生对色彩的理解会更加深刻。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与自然的接触过程中提高对周围环境颜色的感知能力。

2.2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

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全面,自制能力较弱,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建立对色彩的理解和认知,例如,红色是热情奔放的象征,蓝色是安静沉稳的象征,黄色是智慧的象征等。这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些色彩时就会联想到这些色彩的象征意义,逐渐掌握色彩的应用法则。

3.提高学生色彩教学质量的措施

3.1引导学生生活中注重对色彩的观察

我们生活的世界就是充满色彩的,只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掌握色彩应用的基本原理和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合理的观察和分析。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色彩进行观察,从而体会色彩背后所包含的不同情感。此外,教师还要教会学生使用一些科学的观察方法,例如,将色彩与光源与环境结合起来。在不同的光源下,色彩会发生不同的明暗变化,色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内涵也会有所变化。对色彩的有效观察是合理应用色彩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明确认识到色彩观察在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3.2引导学生掌握色彩的运用

在掌握了色彩观察的技巧后,学生可以进行色彩的应用。学生应用色彩的过程也是学生与色彩进行沟通的过程。合理应用色彩能够让美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蕴含的内涵。教师可以让学生多接触和分析一些名家的绘画作品,重点让学生关注这些作品中色彩的应用,并让学生试着自己进行色彩的搭配。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大胆应用色彩,发挥创造力。只有在不断的练习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渐掌握色彩应用的技巧。

4.结语

色彩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正是因为色彩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人们往往会忽视色彩的重要性。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色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观察生活,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感觉,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

美术课是以绘画形式来表现美与创新制造美为主的审美活动之一。小学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它是以发展学生整体素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注重提升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以及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等全面素质发展的培养。新课标要求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课桌下画。素质教育理念早已渗入美术教学方面,那种过去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已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美术课堂已如乐园一般,不断吸引学生积极投入并乐在其中。本文结合多年从事小学美术教育的实践经验,探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一些粗浅的教学心得。

一、鼓励学生自己动手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性格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体验,以此提高绘画兴趣。例如在《三原色》一课中,我向同学们演示,将三原色中的两种颜色调和,出现了另一种颜色,学生们没有见过这种颜色的变化,很感兴趣、很好奇,个个踊跃尝试。这样,学生们自己动手搭配颜色,并从反复的体验中发现了规律:红色加黄色变成了橙色;黄色加蓝色变成了绿色;红色加蓝色变成了紫色。另外,在美术工艺教学中,我并不给学生提供绘画范本,不规定绘画形式、绘画风格,而是给学生更多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己认识材料、自己探索、折磨,反复试验,让他们认识到各种工具材料的性能,不断变化绘画步骤,学生不仅在自主自考、自己动手中获得美术知识,总结经验,同时形成绘画兴趣,顺利完成美术教学目标。

二、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即“看”作品的本领。人的智力结构主要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活动力等因素组成,其中观察力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认识事物的一种能力。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面对年龄小的小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会“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地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应根据《大纲》内容安排一些静物、工艺作品和有审美价值的优秀绘画作品作为教具,让 他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三、正确指导,因材施教

小学生看待世界的方法是不能用大人的眼光衡量的。因此,在我教美术时,我尽可能适应他们天性的要求,从不苛求统一的模式。无论是工艺品制作,我都是本着这一原则。只要他们自己看得懂,学得会,画、做起来有兴趣,有创造性就可以。但应明确一点,并不是上美术课我看堆,学生自由玩,而是我在上课时把做画要领和制作方示言简意明地讲给学生听,并结合理论亲笔做画,亲手制作。这一示范活动是师生在艺术与心灵上传递的重要媒介,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此,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必须具备极好专业素质,这样才能做到言传身教,真正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使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影响。

由于小学生们的性格、年龄、家庭影响及社会因素的不同,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就会不同,思维和想象力也会不同。为此,我特别注意了因材施教这一教学原则。对爱好不同的同学,我采取鼓励发展长处,精益求精的方法。对思S和想象力强的同学,以启发诱导为主,因人而异地教他们把不会的部分画出来,并帮助他们不断深化主题,就可以搞出有新意的作品。对那些想象力差,喜欢画现成的东西的同学,我以直观教学为主,让学生按我示范的方法和步骤去练习做画和制作,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观摹一些有新意的作品,并做以适当的点评,使他们受到一定的启发,提高想象的能力,引导他们逐步学会创作有新意的作品的方法。

总之,上好小学美术课,需要依靠我们长期实践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总结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新局面。使大家明白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只有坚持不断地改进优化教学方法及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实现突破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难点。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坚持以解决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积极充分地发挥广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出发点,不断推进教学效益不断增长的势头。

第7篇

【摘 要】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对孩子而言则想象力是一种天性,从小教育、培养、发展孩子的想象力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做到这一点呢?以下谈谈我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美术 美术教学 想象力

一、创设教学情境,同玩同乐,启发想象

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小鸟的乐园》一课中,我先给学生讲述小鸟的体形特点之后,播放了一段悠扬的音乐,让每个孩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随着音乐做一个"梦"。一个学生告诉我说,他看到了一片翠绿的小树林,清清的小河里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小鸟和睦相处,有轻巧的百灵、长嘴巴的翠鸟,还有森林医生--啄木鸟......真美啊!也有一个同学说,这是小鸟梦想中的乐园,他的画面一半是砍伐后所剩的树桩、被污染的小溪和满地的垃圾,一半是鸟语花香。他要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给小鸟一个美丽祥和的乐园。音乐中的听觉形象只能引导学生去感受,画面上的具体物象是学生们通过想象来完成的。二、走进大自然发展想象

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来发展想象。法国教育家蒙门说:"自然和社会是我们最好和最伟大的教材。"许多教育家也都主张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感受、体验和学习,通过大自然直接启发学生们的想象力,同时让他们去大自然中发现美,从而创造美。因此,小学美术教师有必要经常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四季变化等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想象也会随之迸发。

三, 信手涂鸦,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小画家,而在于激发学生画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美感,发展其想象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表现能力。课堂上不要给学生过多的约束,应允许他们随心所欲地画,不要轻易否定他们绘画时的随意性,因此,随意涂鸦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民主、自由、极具想象氛围的学习空间,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出良好的教学计划,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能力去驾驭课堂,巧妙地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抛砖引玉,引领学生开阔思维、展开想象,让学生们在积极、主动、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各抒己见,锻炼和丰富想象力。或许,这种"插曲"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只要能够敏锐地抓住契机进而因势利导并因材施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学中,首先要尊重儿童神奇的想象,挖掘这审美的奥妙,进行一些能引起学生联想、发挥想象的创造活动,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可以启发学生为儿歌配画、讲故事配画、记忆画、命题画等等。他们的技能可能会幼稚,表现能力也很有限,但他们的构思往往很新颖,别有趣味,对于学生们这些闪光的创造性火花必须给予鼓励,通过鼓励一个学生,而激励起全体学生进行再创造的热情。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充分调动他们在画画中的主观能动性,相信学生在艺术的海洋中会游得更欢畅,更有成就感。

四、作品欣赏,给予鼓励增强自信

随堂欣赏是美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评价一幅幼儿绘画作品时,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作品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作品不一定每一幅都成功,但却凝聚着学生的思维和劳动,代表着学生的不同个性。当他们满怀信心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之后,美术课上应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和潜能的舞台,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有利于树立成就感,挖掘潜力。学生的幻想俯首皆是,有时让人吃惊,花草、树木、小河、蓝天都可以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给他们大一些的绘画纸,去掉束缚想象思维的边边框框,鼓励学生异想天开,用笔大胆豪放,让他们毫无顾忌地涂抹出自己的世界,要给每个孩子充分的肯定,增强自信心。除此之外,美术课上也可运用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欣赏是美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小学课本上的欣赏内容一般是学生易于理解的作品,容易感悟和体验,可以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学生带入画面之中,产生连篇的想象。作为美术教师,就要从各个方面给学生创造诱发想象力的客观条件,让学生放开手脚,尽情去想,尽情去画。四、通过欣赏激发想象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来激发他们的想象。纵观凡高、毕加索、米罗、莫奈等大师的绘画作品,无不充满个性、闪烁着永恒的人性光辉,这些经典作品很多都值得永远学习、借鉴和观摩。通过欣赏作品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让学生欣赏名家作品,引导学生向名家学习,在欣赏优秀作品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还可以将学生的绘画作品进行集中展览,帮助学生养成乐于观赏的习惯,于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和提高其审美能力。

总之,我们的美术教育不能成为束缚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才能的紧箍咒。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给予学生一份自由和空间,给予学生自主的权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尽情地体现自己、表现自己、展现自己,让他们形成自主意识,去发现、去想象、去创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身心才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培养并提高小学生的想象力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和目标。社会需要创造型人才,从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就是让他们开始培养发散思维,进行创新,在他们心灵上播上一颗"独创"的种子。

第8篇

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影响和制约了中小学美术教育有序和健康的发展。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与美术教学大纲新旧交替之际,中小学美术教师中多数人除美术旧课本外,几乎没有教学参考资料,缺乏教学法理论指导。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凭经验、凭直觉、凭兴趣组织教学,普遍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这是一种非审美性趋向。另一方面,各地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而新编美术教材已处于实验阶段,尽管中小学美术教材的问题可望近期解决。但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建设基本上仍然是空白。原先供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使用的教学法教材,由于出版时间较早,其中不少美术教育观念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系列文献的精神不符,与此后一系列改进学校美术教育工作的精神相悖。

急用先学,随着学习、思考的深入,笔者仅就教学法中诸如美术教育的目的和目标,美术技能、技法与美术学知识、审美文化的选择,美术教学原则的重新认识和调整,美术教学中心的偏移等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摆脱美术教育的“三个中心”,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论构成

在把握教与学这一对矛盾关系时,若依照传统的教学法理论观念,则一般都是站在教者立场和授方本位上阐述和思考问题。美术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美术课的教材与内容、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美术课的授课与考核、美术课的评价与标准体系等,无不是着眼于教师的角度和立场。教学成了教师的单边活动,教学方法论几乎成为教法经验谈。在这样的教学法思想作用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一般都停留在对传统教材的分析理解、对传统教法的拼装套用、对教学构成的分解组合、对技法因素的熟练运用等层面,也就是说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一直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来展开;相应的美术教学法也是以此为本位,为理论诉求对象,形成了传统的经验型美术教学方法论框架。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的存在,势必造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偏颇,这是美术教育的非审美性趋向,是教学法理论导向的误区。当今人们常说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我认为教学其实是一种文化、知识、技能的“转化”,是学生“主体”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促进这种转化的理论技巧就是“教学法”。而设计教学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充分了解学生,正视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这一客观事实。在美术教学法理论阐述中,学生是主角、是决定性因素。如何调度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重心,这应该是教学法研究的任务。这种“学生主体”观与经验型美术教学思想有根本性的差异。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教育教学影响只有在得到学生主体意识选择、支持后,才能对其知识、能力、个性品质、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起作用”①,教学中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学习的独立性、对教育影响的选择性、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等诸多层面。研究教学主体,我们还必须看到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个体差异性特点。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教学要照顾到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美术教学中我们还须看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的潜在能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表现在感知、思维、想象、创造、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诸方面的显著差别。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哪里,在美术教学矛盾组合中应该以谁为中心的问题,根据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得出自己的判断。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世界各国美术教育中风行的“儿童中心论”认为:美术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儿童自我表现的机会,以发展他们的个性、智力和创造力,教师只不过是材料供应者和鼓励者。甚至还认为:“教”会伤害儿童创造力或将成人标准强加于儿童,认为绝不可以“品评”和“等第”或以成人之见去评价儿童的表现结果……不难看出,这样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少年儿童的创造性和学生的自我表现,压制和瓦解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后果是从总体上削弱和否定了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显然,完全的儿童中心论的教学定位和教学法思考是难以操作的,是不符合时代需求的。70年代,国外教育者们开始正视这一理论偏颇,逐渐接纳优秀教育理论,看重课程结构,肯定和重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和相互作用。他们将强调创造性和自我表现的“儿童中心论”美术教育思想与“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DBAE)(注:DBAE是Discipline-Based Art Education.的缩写,国际美术教育界的代表人物w.迪文·古力(w.Dwaine.Greer)和E.w.艾斯纳(Elliot.W.eisnev)提出“以学科为本的美术教育”,主张以严谨的美术课程实现美术自身的价值。)趋于融合,“教学过程中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知识逻辑已被视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②

总之,应该明确:美术教学就是以美术课程为中介的教师的“教”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教”与“学”是同一活动的两个方面,二者彼此依存、相辅相成,“中心”的偏移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我们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将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二、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应该体现审美教育特征

现有的美术教学原则含糊不清,指向不明,没有体现学科的特征。国家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的手段,途径主要是艺术教育”。③有不少学者已经充分论证,中小学美术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审美教育,而不是德育、智育或者其他。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能不能保持其审美教育本质特征,这不仅要处理好美术学和审美文化与美术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还取决于我们的教学是否把握艺术审美规律。“因此,中小学美术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特别需要有具体的教学原则作指导。”④

曾有教育工作者为中小学美术教学制订过一些教学原则。如:《普通中小学美术课教材教法》的作者认为:中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遵循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和以点带面的原则;《中学美术教学法》的作者也提出:审美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精讲善练原则、眼脑手协调并用的原则、创造性原则、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等。“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也是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⑤我理解:教学原则反映教学规律,用来指导某一学科教学实际工作的教学原则,首先必须符合该学科既定的教学目的,其次它必须反映该学科教学过程规律。那些既不符合学科具体的教学目的,又不能充分反映具体教学过程规律的提法,是不宜被称为该学科的教学原则的。

前面所列举的教学原则摘自当前我们用于培养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材,比照以上观点,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提法并没有突出学科特点,不能反映教学要求,不能体现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其中虽然有指向美术教学的,但基本上没有抓住学科本质特点和体现内在的教学需求。而大多数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只是各个学科教学都必需遵循的教学基本原则。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学基本原则直接地当成了美术教学原则,实际上是抹煞了以审美教育为根本追求的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事实上,统率各学科的教学基本原则是不能取代或等同于某一学科特有的教学原则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原则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呢?学术界有人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学者郭声健博士提出了“艺术融合原则、艺术参与原则和艺术愉悦原则”,并对相关的启动程序和规则展开了较为详实的论述,颇有说服力。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中小学美术教材将会陆续出台,面对新的教学局面,到底应该如何论证和建树中小学美术教学原则,我想这应是美术教学法今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三、美术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混淆,造成教学指导思想的混乱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法阐述中时常混淆“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定义,二者转换混用。如:“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德、智、体、美、劳五方虽有各自的特定的任务,……它们从各个方面共同保证着教育目标的实现。”⑥不难看出,这是同样性质的阐述,上述“教育目标”的意思等同于“教育目的”,如果说这种转换也许有修辞方面的原因或者是由于疏忽所致的话,那么,在传统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教学目的、单元教学目的、课时教学目的”安排,不能不说是理论认识上的欠缺。目的、目标不分,暴露了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研究的滞后。又譬如:有学者一方面认为“中学学校美术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但同时又认为“教学目的,包括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共同目的……”⑦在这里“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成为同义或近义词,产生了混用的效果。

在教育学理论中曾对“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有过界定,“教育目的是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总的要求和共同的质量标准”,“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或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所要达到的总的目的或共同质量标准,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则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⑧

为避免因概念混淆而导致教育、教学的偏差,目前国外教育界也有人在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并努力将“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进行明确区分。在英语中,教育目的(Educational Aims)含有“方向”的意味,表现普遍的、总体的和终极的价值,具有相对宏观的指导意义;教育目标(EducationalGoals)或(Educational Objectives)含有“里程”的意义,表现个别的、阶段的、具体的价值,只指导具体的、特定的教学活动,前者规定了后者的性质和任务,而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因此,学术界认为:教育目的体现了社会的意志和时展的要求,具有指令性和强制性,是相对稳定的时代要求;而教学目标是一种为实现教学目的而设置的教学策略,是可根据需要加以调整、变动的。在教学设计时,教育目的的表述,必须具体化为教学目标──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量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应包含要求达成的具体内容的明确规格;能用规范的术语描述所要达到的教学结果的明细规格。

在传统教学法中,编写教案采用的是“目的”教学,“目的”教学侧重于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表达的是教师与教育学愿望相统一的、作用于学生心理变化的授课要求。在这里教学目的只是对复杂的教学活动作出笼统的、模糊的、原则性的规定,这显然是非常不充分的,同时,教学结果也是不易测量和评价的。课堂效果因没有具体的目标规格作界定标准,使得教学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机智。

总之,“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实践中的随意混淆只能说明美术教学法研究的不足,其结果导致的是教学目的的背离和教学评价系统的模糊和软弱。明确美术教育目的,建立新的、具体的、切实可行的美术教学目标系统,以及相应的目标管理机制,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四、“异化倾向”是对审美教育要求的背离

当前中小学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偏重技法技能训练的倾向,而其中绘画的技能技巧训练又首当其冲。美术课几乎等同于“图画课”、“手工课”,与之相应被利用的是精讲多练的教学法原则,教学中重视技术轻视理论、忽视人文精神教育的情况是有代表性的。有不少中小学美术教师反映:“长期以来,我们把美术课学习的‘双基’要求作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要求以技能学习掌握,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为标准”,“一味死抱素描,要不就钻在中国传统国画的套子里,在技法中磨来磨去”,“所以在实际工作中,美术教学蜕变为技能教学,教材变成了技法书”。还有教师指出:“历来把美术与绘画等同,于是形成了以绘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绘画技能训练,而把美术的众多门类排斥在外”,“美术课常常被绘画临摹教学所取代”,“学生们机械地临摹大师们的名作,‘依样画葫芦’,画虾必学齐白石,画竹必像郑板桥,连下笔顺序都安排好了”。⑨上述种种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美术知识技能教学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片面地受到重视、有的甚至把美术课等同于美术技能训练,掌握美术知识技能成为了美术教学的主要目的。2.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没有突出美术学科的特点。主要采用简单模仿、重复操练、注重形似、强调准确的方式。3.绘画成绩成为了衡量教学的主要标准,成人化的绘画要求扼杀了儿童的审美兴趣。

显然,美术教学的“重技轻理”倾向,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不符,与审美教育的要求相违背。那么,在教学实践中,为什么还会产生这种普遍现象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需涉及到学科教育的历史原因,催发和滋长这一问题的教育大环境和社会大背景,值得深入探究。

我认为,在探究引发重技轻理的原因时,目前存在于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异化倾向”值得关注。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美术教育的非美术化”和“普通教育的专业化”。

其一,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美术学科没有审美教育特点,而被等同为德育或智育的教学,使得美术教学与其他教学没有多大区别,学科教学评价也套用其他学科标准,将“技”与“能”这类智育上的传统追求来取代和掩盖教学上的审美的把握。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本应是普通和普及的艺术教育,而不是专业和职业的艺术教育。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中小学美术教育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向专业艺术教育看齐,老师有时甚至将高校技能要求的那一套几乎全部照搬。我认为,由于有借用现成的教学套路,诱使美术教师陈陈相因,处于一种被动的惰性选择状态。而要突出审美特性的教学,是鼓励教师的参与融合,教与学成为一种双边的艺术创造活动,要求教师本身不但要具有美术技能基本功,还要具有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学科方面的广博知识和修养……二者相比较,不难看出:突出审美教育的美术教学比纯粹的知识技能教学要难得多,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高得多,这恐怕就是产生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重“技”轻“理”倾向的一方面原因吧。

其二,是普通教育的专业化,还表现在美术高等师范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上。有学者为21世纪称职的艺术教师提出了几条标准:1.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而是艺术教育工作者;2.不是简单的裁判员,而是热情的欣赏者;3.不是单项型,而是全能型。我认为,这也是对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而我们现在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诸多方面,并没有与培养画家、工艺美术家的专业美术教育拉开距离,不能体现出师范教育的专业特点。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们的专业思想不明确,知识构成也显得单薄,他们尤其不喜欢美术学理论,重“技”而轻“理”……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理”,是指美术学内涵、审美文化修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基础。然而,从多年高等师范艺术教育的实践来看,大量的师范生不会上美术欣赏和常识课,上课时只有技法的搬弄,而无思想的交流,根本谈不上开展创造性的审美教育。高等师范的专业美术教育存在着的不足和定位偏颇,应引起教学法研究的密切关注。

必须看到的是,在国家新颁发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已扬弃了旧教学方法论和重技轻理的非审美趋向,建立了新的课程目标、学习领域和实施建议,并提示了新的教学法思路,我们应该充分学习与领会。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发展思维、情感、创造性和培养全球意识的人才的重要学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美术教育一直是整个学校教育的较薄弱环节,这一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理论的研究和建设也几乎还是空白。本文对教学法非审美性趋向的几点追问与建议,作为学习心得,希望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学法的建设有点帮助。

注释:

①②《美术教学论》,王大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蒋孔阳,上海辞书出版社。

④《艺术教育论》,郭声健,上海教育出版社。

⑤《教育学(修订版)》,邵宗杰、裴文敏,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普通中学美术课教材教法》,吴东梁、樊学川,高等教育出版社。

⑦《中等学校美术教学法》,蒋荪生,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9篇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况

学期初,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美术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情况: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美术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二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很喜欢的二节课;但因为美术课的教学特点,学生上课特别容易兴奋,需要我们好好管理。

2、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内容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美术资源,查找课外的内容,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味性。

3、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还积极到兄弟学校参加开展的一些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我还注意到要自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

三、经验和教训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能力。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如在讲到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四、辅导学生比赛、学校工作以及个人能力学习

在辅导学生比赛里,这学期的成绩是主要有

五(2)班刘祺科幻画学区十优、县一等奖

五(5)班柯祺臻科幻画学区十优、县二等奖

第10篇

在现阶段的小学中,美术属于副科,美术教师在学校承担的教学任务较轻,对于美术的课程,一般就是教授涂涂画画,欣赏作品,再无新意。这不能充分地体现美术的教育功能。美术教学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对此,教师要做到“反思…转变…设计”“突出”四项基本改变。

一、反思

在现在全面推行素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详细解读,新课程标准对传统课程标准进行了新的改动,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这些挑战,教师应该对之前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深刻反思,重新理解、体会美术的重要性,转变以前的传统看法,树立对美术教育的新认识。只有在思想上进行转变才能在行动上有所突破。在反思美术教育重要性的基础上,还要反思自己之前传统教学中被磨灭的对于美术的热情。小学美术教师对美术都是喜爱的,但是在长期落后的教学方式中,逐渐磨灭了对于美术的那份真诚,只是把美术教学作为自己的任务,没有激情可言。自己都无法做到热爱美术,又怎么能将美术的魅力展示给学生?所以教师要重新确立自己对于美术这门学科的兴趣。如在小学人物画教学中,教师自己要对人物画有建树,对于人物画要有充分了解,并且有能力教学生进行人物画的绘画,能以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对于人物画的喜爱。

二、转变

这里的转变主要是说教师要有两个转变:第一是转变备课理念,第二是转变备课方式。我们知道,备课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决定一堂课的成功与否。没有备好课,是绝对不可能上好课的。可是,绝大多数的学校里,美术教师是不备课的。走进课堂后,讲个大意,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这虽然也是在上课,可绝对称不上是一节好课。对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备课理念,改变之前对于美术课不用备课的错误理解,重新去对美术课进行解读。

在每一个学期开始前,教师都要做到学期备课,对于教材要通览,在通览和解读课程标准后制定出整个学期的计划大纲。这是每个教师都要做到的。备课要求教师要做到“懂…透…化”,就是说要充分摸清教材的整体意图,要把握住教学目的,还要懂得如何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进行课时备课,在大纲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教学计划。比如小学六年级的美术第一课是《有特点的人脸》,这是人物画基础的第一课。对于这节课,教师要解读人物画总体教学大纲,之后解读出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解中国人物画是中国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学习人物画。”弄懂编者对于这节课的安排意图:“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牢牢抓住这两点,在把握住大方向之后,在具体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转变了备课理念,接着需要转变的就是备课方式。在一些学校里,美术课就是欣赏书本上的内容,学生的视野局限在课本上,并且教师的讲解不到位或者根本不讲解,导致学生产生理解错误等问题,这些都是传统、落后的备课方式造成的。以小学人物画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应该充分地讲解教材上的知识,如人物画要学习到的中锋、侧锋等绘画技巧,通过语言传递美术的基本知识;之后,通过播放幻灯片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知这些技巧在绘画中的运用,同时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接下来就要对这些技巧进行训练,可以随堂布置简单的绘画任务,将这些绘画技巧包含其中,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技术得到充分训练;最后,让学生对新的绘画技术进行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于人物画新知识的兴趣。

三、设计

这里所讲的设计主要有三点:设计教学、设计教法、设计学生作业。设计教学就是指教师要对于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宏观掌控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在人物画《有特点的人脸》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对课程的大致流程作一个详细的计划,如提前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准备好绘画所用的工具,在上课之前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等。对于如何导入新课,如何教学生欣赏等都可以制定一个教学设计大纲。对于教法,在之前的备课过程中就要考虑到,对教学内容做到充分地认识后,要考虑如何去传递知识。如在人物画的教学中,要通过播放幻灯片让学生充分理解之前的绘画技巧和提高审美能力。具体应该怎么做?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法进行设计。一般的教学方法有欣赏观察法、比较法、小组学习法、尝试法、谈话法、交流讨论法、讲解法等。将这些教法融会贯通需要教师进行规划。播放幻灯片时,可以选择几张辨识度高的人物画像,让学生们分组讨论这些图片运用了什么绘画手法,有什么不同。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人物画,进行人物画讲解并和其他同学交流讨论。在课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布置美术作业,这些作业应该是根据课堂上的情况制定的,要在之前做好充分的作业设计,以便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布置作业。在学习人物画时,让学生分析出人物画的差别,可以单独地布置画这些人物画特点的作业。如让学生看古代人物画《簪花仕女图》,将古代仕女独特的眉毛画法作为一项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各类眉毛的画法,并通过眉毛的变化显示人物的情感。这样的作业就和学生学习的知识充分结合在了一起,在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突出

第11篇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02-01

一、实效性原则

实效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授中,老师启发学生得到及完善自己在知、意、情等方面的真实理解与进步。同时它也是被传授者作为课程学习主体对统一学习完善的课程新概念最直接的表现。如何在特定的课堂中获得最深刻以及最广泛的沟通交流,这是教师在课程准备与实施时一定要考虑到的难题。教学的实效性最重要的就是“学”和“教”如何融合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构建与学生实践能力、理解方式、教育素养、性格内涵,以及认知水平相适应,同时能够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与提升的高效率的课堂教学。

要多关注与尊重那些具备独特个性与性格的学生,使其得到同等的学习机会与发展基础。课堂教学所具备的实效性原则最为注重的,就是要努力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理解学生们合理的情感认知与需要,构建和谐的条件与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以获得更好发展,达到提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专注性、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一起学习是最为有效率的教学方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被进一步拉近,从而为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更加主动地去构造学生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企盼,同时更加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能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让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与老师共同构建与发展的学习方式。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感官体验相互结合,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使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理性知识与抽象概念被学生们全面理解,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使感官体验和概念讲解、感性和理性、具体和抽象、想象和时间互相激荡,尤其是把教学活动和学生已经具备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把美术欣赏和技能操作紧紧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以达到其在认知与情感方面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体验。[1]

二、科学性原则

如何在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找到更加科学完善的教学方式,也是教学管理与实施要解决的问题。课堂教学活动与方式要与学生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具有一致性。从20世纪开始,视觉认知心理研究一直处于持续发展中,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施教学方案的关键依据。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对美术教育手段方式的选择有非常大的作用。课堂教学方案与方法需要与美术学科的规律相符。其中要包涵文学、科技、哲学、历史学以及社会学等丰富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与综合复杂性;知识体系与教学方法有着线形和逻辑的一面,也同时也有着很多非线形与非逻辑的一面;是否具备文化理性判断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视觉感知能力、视觉表现能力等能力结构,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计划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挑战性与开放性,同时也是美术课堂教学计划探讨科学性原则的重要因素。[2]

三、综合性原则

知识、感受与体验的互相激荡,能够使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概念得到更深刻的理解,以及衍生出更多的认知;学科间互相关联,实践和理论能够互相作用,能够促进知识的综合性与提高知识的再生活力。这就需要我们构建正确的教育观,把各类知识放在系统体系中去学习,把理论概念与人文精神,以及人格构建联系起来。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激发学生对某些概念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知时,需要积极主动帮助学生去调动其他的感官,用多维的方法去感知事物,使其得到更加丰富的认知与了解。美术文化的探索、感官文化体系的发展与技能的实践,凡是独立培养发展的教学方式都会具有不可避免的难以持续的问题,相互关联的学科间的互相融合与启发,能够为更多知识体系发展提供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把知识点从线扩展到面,然后再使其更加的立体化;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触及的知识理论置于实践中,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理解能力更加出众,为学生的各种感知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加重要的是将文化、情感、生活与科学等方面进行整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方案手段的综合运用不可或缺的。首先,不同的教学方式所带来的丰富的认知形式能够增加学生的思维想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活力,从而使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其次,针对不一样的认知结构,就要设计与其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不一样的知识点,其独特结构必定会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设计。各种知识点所组成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完成,必定要有各种与之对应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中外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现状

1 西方美术教育发展史及现状

古代西方美术教育史最早可追溯到被后人称为“自由育”或“完全教育”的古希腊时代。雅典教育,这是古希腊对人进行全面教育的理想式教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盖伦认为可以将美术教育看作自由学科,其对绘画与雕塑的认识是这样的:一方面它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它们又具有体力活动的性质。

西方中世纪的美术教育是一种纯技艺性的工匠教育。当时的美术工作者被称为画家,独立的绘画公会直到1339年才在佛罗伦萨成立。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教育主要是临摹名家作品和画模特,美术教育方法有所改善,更在乎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的培养。艺术家在这个时期才获得中产阶级的地位并跻身于知识分子阶层。著名艺术家阿尔伯蒂就主张尽力提高绘画艺术家的地位。学院式教育如美术学院相继诞生。达・芬奇学院于1498年诞生,是最早的艺术学院;佛罗伦萨绘画学院于1562年由著名美术史家瓦萨里倡议创办;波伦亚美术学院是1585年由卡拉奇兄弟创立;圣卢卡学院,1593年在罗马成立;巴黎皇家绘画雕塑学院创立于1648年,其教学内容和方法趋于系统性,是现代美术学院的雏形。这些学院美术教育发生重大转型的产物,其作用和意义重大。

近现代的美术教育在不同国家都呈现出更重要的位置。18世纪初,美术课被正式列入学校学习的课程表中。19世纪,图画课程被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以及俄国等普遍设置到普通学校里,普遍在普通学校设置了。1872年8月日本规定图画为小学14门必修课程之一。1870年,美国马萨诸塞州要求向居民社区中的15岁以上的学生教授图画。1873年史密斯建立了美国第1所教师培训学校――马萨诸塞州师范美术学校;1874 ~ 1877年组织了第1个职业美术教师协会――马萨诸塞州美术教师学会。[1]美国在90年代初提出了“DBAE”全面综合性美术教育,认为美术要向多元化发展,提出美术教育内容包括美术创作、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史。日本美术课从小学到高二的美术课均为每周2课时。法国1987开始规定美术为中小学的必修课,小学每周1课时,初中为2课时,高中为定向培养,重理科者选修美术,重文科者必修美术。美国中小学的美术课就已不单纯是绘画训练,而包括了雕塑、陶瓷、编织、金属工艺、摄影、美术史、美术批评等教学内容。[2]

2 中国美术教育发展史及现状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主要有博雅教育和实用教育。博雅教育之一是鸿都门学,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学校,也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艺专科学校,于公元1782年2月创立。博雅教育之二:宋代画院。由朝廷设立的皇家画院。五代时期公元891~965年的西蜀和公元937~975年的南唐开始设公立画院,为皇室服务。宋朝沿袭了画院制度,并加以发展,成立了翰林图画院。中国古代的主要教学方法:注重整体素养的提高;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由社会上属于匠的那一类人承担,具有实用性和物质性的特征,技艺包括了画、塑、铸、剪、刻、雕、漆、烫、磨、贴等技法。在中国历史上以官办形式进行工艺教育的只有少数几个朝代,如唐朝的少监府,聘用社会上技艺超群的师傅传授徒弟。

近代美术教育诞生的主要原因:后,中国科学与实业的发展,催生了以图画教育为特征的美术教育出现在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中。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设马尾船政局,内设船政学堂,其教学科目包括画法。1867年又设马尾绘事院,培养制图专门人才、内分两部:主要有:1880年创办的天津电报学堂、1890年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和1895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近代也是中国专业美术教育的诞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专业美术教育,刘海粟、颜文梁、徐悲鸿、林凤眠等贡献甚大。以后,我们的专业美术教育开始出现,并加速发展。1911年冬我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院校――上海国画美术院成立。1918年4月5日,我国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成立。1922年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成立。1927年秋中央大学艺术系成立。1928年3月,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成立。[3]

1949年以后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第一,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美术课改称图画课,每周1课时,50年代初期是效仿苏联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是写生,包括素描、铅笔淡彩、水彩、命题画、图案和欣赏。1958年课程增加了中国画和工艺美术的内容。第二,“”期间是文艺大普及的时代,音乐、美术合称革命文艺课,是服务于政治的实用主义的美术教育。第三,70年

代末到20世纪末:1978年正式将图画课的名称改为美术课,小学一二年级为每周2节,三至五年级和初中三年为每周1节。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提出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1990年首次提出包括艺术、音乐和美术,主要在高中三年级开设,是在《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提出的分科性选修的课程设置,1992年,教育部颁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1999年提出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小学阶段应该以综合课程为主,高中应该以分科课程为主,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第四,2000年以后: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4]

在美术教育理论研究方面,近20年来,研究机构主要关注着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价值等课题,其中以师范院校美术教师为主体的研究者们为主。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主要研究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特点,重点研究美术学科发展趋势问题、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和全民教育的关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等,美术教育相关的思想研究、不同国家的美术教育比较研究也开始向更深更广层次开展。

3 结语

美术教育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份宝贵财富,其发展史值得我们学习。美术教育的发展史是实践与理论认识的发展史,其中艺术家、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以及国家政策制度对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了解和熟悉美术教育史对今后美术教育发展十分重要,对深化了教育思想和美术教育改革起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

[2] 郎绍君.论中国现代美术[M].无锡: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3] 潘耀昌.世纪中国美术教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