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58: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校化学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字:化学;实验;绿色;建设;研究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前社会科技发展的技术水平,促进成果在社会的应用。因此,良好的化学实验建设,对于社会化工企业的促进改进也有很好的实际意义,有利于环境的改善。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化学实验室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两方面:
1)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有毒物质较多,没有将一些可替代物或实验进行其他替换,造成实验室污染非常严重,有毒气体较多;
2)老师和学生不注重绿色建设,对实验药品使用不合理,对实验后废液、废物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很多学生担心自身健康,不愿意做实验,对化学失去兴趣,同时,污染物的增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加重,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因此,考虑到绿色化建设,需要对高校目前现状进行有效的改善。
2 高校化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意义
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高校化学实验室进行绿色化建设。绿色化学建设的宗旨就是化学实验没有或者尽可能少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绿色化学建设可以大大利于化学实验的建设,促进化学学科的快速发展,从源头治理当今社会面临的污染难题。高校化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对环境的保护,资源有效利用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大大有利于化学实验的科学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更快速、绿色发展。
3 化学实验室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伴随而来的是环境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现如今,地球环境变得日益恶化,大自然生态出现严重不平衡,导致人们对自己生存的家园感到万分忧虑和担心,而更令人担心的事,目前很多化学实验研究领域对化学污染造成的危害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和分析,一味的追求化学成果,忽略了化学对环境起到的副作用。为了能够尽快改善当前生存环境,保护生态家园,各国人们都期待化学科技人员能够对此采取有效的措施。
高校化学实验室作为化学实验的主要场所,也因此成为了进行改革的首要对象,高校化学实验室进行绿色化建设也成了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化学实验就是用新的思想、新的技术对传统的实验进行替代,降低化学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对环境起到有效的改善,同时,通过化学实验室绿色建设,可以很好的提高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绿色建设观念,从而更有效的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因此,高校化学实验室绿色化改革具有很强必要性和时代意义。
4 实现化学实验室绿色化的建设措施
高校化学实验室绿色改革具有非常的必要性,因此,为了能够更快的实现实验室绿色建设,需要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本文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实验人员的绿色理念。高校实验室人员主要包括化学教师以及学生,对于教师而言,思想需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在内心中需要具有绿色化学实验室建设的思想,提高环保意识,不仅自己以身作则,还需要大力提倡绿色化学教育,鼓励学生进行绿色化学实验,减少污染物的使用,指导学生进行绿色实验的一些操作,这样,就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促进绿色理念的形成,为绿色实验室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实验操作过程的绿色化。对实验操作需要进行科学安排,合理的使用实验试剂及实验器材,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污染问题的源头。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没有毒害的试剂,对于器材的选择也尽量选择无毒害的,这样可以确保操作的绿色性和健康性。
实验结束后,对于实验产生的废弃物处理,需要采取不同的措施,针对废气的排放,需要做的就是对废气综合处理,可以将不同废气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无害物质,或者将有毒物质进行降解处理,之后排放;对于废液,可以针对不同性质,采取不同措施。对于废弃的酸试剂,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加入碱性物质,使之中和,而对于废弃的碱试剂,可以加入酸性物质,使之中和。这样,可以培养实验人员实验操作过程的绿色化思维以及科学操作的习惯。
3)利用高科技进行辅助教学。计算机技术现在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在各行各业都大显身手,利用计算机的模拟仿真优势,可以对一些特殊化学实验进行仿真。这对绿色化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同时为化学学科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在进行计算机仿真时,实验人员可以通过虚拟操作,在仿真环境中选择自己需要的试剂和设备,之后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试剂合理的调配,最后通过仿真运行,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上看到逼真的实验效果。计算机仿真教学不仅可以让实验人员学到书本上的知识,掌握实验的基本要求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大大减少有毒气体的排放,改善环境污染,带动实验人员的兴趣,不再顾忌人身安全。因此,高科技辅助教学对于高校化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值得大范围推广。
5 结语
高校化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化建设有利于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减少实验室的污染,更有利于学生增强绿色无污染观念,增强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需要清醒的认识到,化学实验室绿色化建设需要长期支持和建设,只有长久坚持无污染操作、绿色化建设,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绿色建设,为社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晋芬. 物理化学实验室的绿色化建设. 大学化学. 2003 (10)
【关键词】高校;生物化学;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5)11-0138-01
一、生物化学实验对于高校生物化学专业知识教育的促进作用
生物化学具有内容丰富和发展快速的特点,医药、生物、农业以及食品等多种学科都是以生物化学为基础,这也是生物化学容易引发学习兴趣却又较难学的原因。生物化学最忌讳死记硬背,纯粹的死记硬背会让理论学习变得无趣,失去了生物化学的趣味性。生物化学实验分为很多种类型,包括生化分离实验、普通生化实验以及很多高技术水平的生化实验等。普通的生化实验主要是以定量和定性的标准对各种生物分子进行分析研究;生物分离实验则是借助电泳、离心以及层析等方式分离和纯化各种生物分子;生物大分子结构以及X射线衍射技术等的研究都归类为高技术水平生化实验。例如,在进行蛋白质的酸碱性反应以及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实验就通过对蛋白质的加酸和加碱处理,借助酪蛋白溶液遇酸和遇碱后的具体反应现象和情况对该知识点进行直观和形象的展示,教导学生理解何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同时对等电点的概念也有了较为明确的理解;在进行酪蛋白溶液在不同的PH值下的沉淀量试验中,体现了酪蛋白的等电点,此外还帮助学生理解了哪些因素可以影响蛋白质胶体溶液的稳定性。
二、借助生物化学实验,学生可以产生对于生物化学的求知欲以及科研兴趣
生物化学属于实验科学,可以说,实验是生物化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对生物化学进行现有知识的理解,可以进行新的知识发现,显著地促进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生物化学揭示的是生命的化学本质,在当今社会备受关注,正是因为生物化学实验的不断开展和创新,才保证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断出现的大量的研究成果。在生物化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正是由于生物化学实验的趣味性,很好地解决了生物理论知识学习太过枯燥的问题,进而展现了生物化学相关知识的魅力。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相关概念都太过空洞抽象,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无法帮助学生进行透彻的理解的。但是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就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思考。例如在酶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蛋白酶活力的测定”等试验让学生明确酶活力的概念和相关的测定方法;在对于“酶的抑制和激活”相关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该实验的主要原料是唾液淀粉酶,因为唾液淀粉酶来自学生自己的唾液,所以个体之间的酶活性存在着差异问题,而且在进行唾液稀释的过程中,有些人对唾液的稀释浓度刚好,所以在所设定的激活、抑制和对照三个组别中的实验现象表现的较为明显,分别出现了黄褐色、蓝黑色和酒红色的情况,但是有些学生对于唾液太过稀释,所以可能得到的实验结果千奇百怪,这就使得学生非常的新奇和兴奋,从而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如此也帮助学生理解了何为影响酶活力的因素以及测定酶活性的关键之处。
三、借助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命的化学本质的研究是生物化学的研究重点,所以生物化学实验的实验材料一般都是生物材料,生物材料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的情况,这也是生物化学实验的相对误差太大的主要原因。只有学生能够做到严谨、灵活、细致和创新,才可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实验结果。因此,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研究习惯,使得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高校生物化学教学所采用的实验普遍具有方案已经成熟的特点,所以只要正确、规范的进行操作,就可以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因为实验结果鲜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神奇,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认真排查影响实验的因素。例如在进行“蛋白质的凝胶过滤层析”实验中,通过检测器和电脑对凝胶柱中样品的不同分子量和颜色的蛋白质分子进行分离的洗脱曲线进行展示,让学生真正明确凝胶过滤层析工作的原理和方法。有些组样品的洗脱峰狭窄,体现较好的分离效果;有些则是峰形展宽,没有较好的分离效果,但是学生在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观察之后,通过对柱面进行沉降和平稳上样,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结果,从而也使得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更为严谨和细致。除去生物化学教学中的验证性实验以及为锻炼学生而进行的实践能力,还需要进行综合性和涉及性的实验,让学生自主的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了解生物分子的分离技巧。让学生明确在进行生化分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严谨的科学性,还需要具备灵活的艺术性,进而真正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当前全世界都在关注生物化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高校在生物化学专业教学方面需要加大力度,最为直接的就是加大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投入力度,相关的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主动学习新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生管理;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业等方面的进步很明显。在这一时期,大学生在人格上将逐步完成从青少年向成年人的过渡和转变,将逐步确立自我,摆脱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正如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讲话时指出的:“青年时期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长远和巨大的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完成这一人生重要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讲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的问题,因此,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对学习如何做人有强烈要求。这种内在需求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基础。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基础工程”抓好,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实,学生全面成才的目标才能实现。
一、个性化概念与个性化学生管理
个性化,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个性化学生管理是一种动态的学生管理,它在高等教育的实际应用中首先要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给个性化学生管理中的不同的管理方式确立划分原则;其次要根据高校教学的目标和教学评估的要求,以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其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对学生划分个性群体的指导思想及具体指标;然后,确定个性群体间相互流动的时间段和开始阶段管理方式的选择。在具体的实际工作当中,通过现代学生管理和实行个性化学生管理相比较:学生到课状况有明显好转,整体成绩均得到提高,夜不归宿、迟到、早退和请假等违纪情况逐渐减少。学生个体从封闭式-半封闭式-半开放式-开放式的管理中正向流动,需要进行封闭式管理的个性群体的个体越来越少。说明在个性化学生管理中,学生得到正向激励,综合素质和良好个性正向良性方向发展。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个性化是发展必要性
为了切实帮助当代青年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实、做活、做强、做出成效,我们一定要着重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问题和大学生实际就业问题;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让广大学生能在健康享受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受到心灵的感染、情操的熏陶、哲理启示。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全面促进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建设和发展,不仅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要求,更是一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民心工程”。
1.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传统的管理模式的管理理念陈旧而缺乏创新性,策略单一而缺乏时代性,仅仅满足于让被管理者老老实实的服从、规规矩矩的做事,让具体的工作能按部就班地得以顺利完成;让被管理者的意志得以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这种管理理念,有时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管理者满足于完成任务,没有结合实际考虑被管理者的需求,这是培养不出具有创新意识强和实践能力强的一代新人的。可见,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2.个性与特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等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应当把造就人、善用人、造福人作为基本着力点,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也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的前沿阵地是高等教育。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注重了人才共性的培养却忽视了人才个性的培养。没有个性,就没有特色;没有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就没有人才的个性。因此,高校要从个性化发展考虑,以人为本,以人才培养中探索个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化的学生管理模式。在管理中注重人才培养的个性化,使人才的发展形成自己的个性。
3.素质教育呈现个性化的特征
我们的教育学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人,仅有知识教育是不够的。因此,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强调个性化发展。个性化发展就是立足于自身的特点,朝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根据自己的接受情况,扬长避短的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个性化的教育模式,为学生增加知识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思考,传授学生以研究探索知识的策略,力求教育的最优化,使学生达到个性化发展的目标,从而达到最大可能地开发自己的潜质,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4.学生具有个性化差异的特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教育工作要针对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教育的方式、方法都有所不同。”学生是正在学习成为社会人的人,是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和自觉的学习主体,发展是他们的主动行为,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单一,不能使每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展。管理者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
1引言
大学化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仪器分析实验。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是以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为核心,运用专业的仪器及设备,对物质进行包括定性、定量及形态的分析。此种方法是分析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应用在科研和生产领域。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其以后的工作及研究夯实基础。虽然仪器分析实验知识的学习极其重要,但由于仪器在原理、构造及操作等方面复杂难寻规律,使得学习难度大,从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效率低下。有鉴于此,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予以改善。
2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特点、难点、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仪器分析实验是一门理论性、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课程。现实中,一种物质必然具有多方面的特征。在分析中,可通过仪器分析多维度、多层次对其进行表示。由于自然界物质种类繁杂众多,使得仪器分析方法、种类、型号、操作等方面千差万别,在精度、测量范围等指标上存在不统一。此外,仪器分析实验也是一门极具操作性的课程,实验中往往需要操作众多的仪器来采集数据。而所得数据分析则需要用到各种不同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最后经过处理的数据又需化学知识给予归纳解析。由此可以推论,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重难点主要是学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各类仪器的使用及众多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实验知识。
现代化学研究和生产过程中,使仪器分析技术不断发展。随着生产实践的需求增强,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不断进步,使得仪器分析技术不断得以发展和提高。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不可固步自封,也需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1)仪器贵重,数量不多,不能满足实验过程中多名同学同时操作,一些特殊仪器学生接触不到,只是进行演示实验。所以,实验内容也比较单一,学生能熟练操作的仪器不多;(2)面对知识更新,实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且学生群体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陈旧的仪器设备及老套的教学方式难以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少,常选用色谱分析、光分析、电分析等有限几种方法或几个典型的实验对学生象进行教学;(4)仪器原理和实验原理抽象,部分学生因前排人数多或其他原因不易准确观察到教师仪器讲解时的演示,使得后续的仪器操作错误;(5)学时限制使得实验指导教师在讲解内容时难以拓展,以至于有的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最终的实验教学目的很难实现。现实教学中面对的这些难题,看似很难解决,但在信息化逐步发展的今天,可使用信息技术来解决。
3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方法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提高,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界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使用图像、动画、声音、影视等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枯燥、繁琐的知识变得具体、生动、简单,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计算机在仪器分析实验中频繁运用,但在仪器分析实验中却没有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有必要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
3.1基于仪器分析实验的信息检索体系的建立
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对于实验的预习和复习,而实验教材常常是数年才会更新一次,为弥补旧教材和最新分析仪器知识承载缺失的矛盾,应通过鼓励和指导学生提高信息技术检索知识,促进主动学生主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通过大型搜索网站或专业仪器分析网站来检索相应的实验知识,让学生知道在实验中需要做什么、如何做。
3.2多媒体技术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来制作文字、图像、声音、影视、动画等内容和其它形式丰富的多媒体教程,可显著提高教学效率:(1)用图文、动画等生动具体的形式来表述实验原理和仪器原理等抽象的内容,便于学生的理解。如用循环伏安法检测金属离子的实验中,可使用图片或动画将日常肉眼无法观察的金属离子与电子在电极之间和溶液状态下的转移情况,就会显得直观易懂。(2)多媒体具有放大实验中的重点、难点及教师实验演示操作过程中学生很难观察的地方,可防止学生实验知识出现漏洞。例如,在进行液相色谱的实验参数设置操作时,难以达到所有学生同时观看效果,但通过多媒体课件的不断讲解,学生就可知晓整个参数设置的原因及过程,而且可以同时讲解各参数的具体含义。(3)学生通过重复观看多媒体技术播放的规范性实验操作视频,可弥补自身的操作失误。(4)一些仪器分析实验虽然不属于教学大纲要求,但对学生非常重要而学校却没有提供条件。这样的情况就可以制成多媒体课件,用在实验课内讲解或学生课外学习,以弥补了教学条件的不足,确保仪器分析实验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如和核磁共振仪这些实用但学生通常难以接触的仪器分析实验。
目前,有很多方法可用作制备仪器分析实验多媒体课件,常用的有:(1)Photoshop、PowerPoint、Flash等软件进行图片、文字或动画制作;(2)数码相机用来进行图片制作而摄像机可进行视频影像
制作。
3.3 建立师生互动交流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平台
以网络通信技术核心的教需要充分利用信息交流工具,如校园网、腾讯QQ、E-Mail、各种论坛等作为现代交流平台,全力推动师生交流,解疑答惑,提高知识,并及时更新和与仪器分析实验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3.4 其它信息技术的应用
除了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外,也可开发掌上实验室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积件等新技术应用于仪器分析实验。
4 信息技术在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信息化教学作为真实科学实验的补充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的科学实验化学类仪器分析实验,尽管信息技术能将一些不易直接观察和重要实验现象展现给学生,但信息技术则无法模拟真实实验中不可知的一面。另外,真实实验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及动手能力等方面有特殊作用,信息技术无法替代。
2)优秀的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完全被取代无论教学手段如何创新和完善,仪器分析实验教学中“教与学”的目的不会改变,目前,教材、语言、板书、示范操作等传统教学手段仍具有重要地位。
5 结束语
由以上可知,高校化学类的仪器分析实验的信息结束教学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易兰花;冯春生;周方钦.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年02期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29-2
随着“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观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体育苗子开始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原先“单一的竞技体育训练网络”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把业余或专业训练溶入到教育体系中来,建立一种新的训练体制,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其中最关键的是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保障问题。普通高校是运动员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出时代需要的标准大学生运动员,又能代表国家参加各种世界性的比赛,是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目的,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使命。然而在这一问题上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定位条件论述较多,而所涉及到的文化学习管理层面的研究却都较为空洞。为推进高校体育的发展,笔者就我国高校中运动员文化学习管理存在的问题予以剖析,以便为加强运动员的学习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1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困境
1.1 学校学习体制不利于运动员文化学习
目前高校的学制不利于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培养我国试办高校的学制(除少数院校或专业外)一般均为四年制,在校期间,又要学习,又要训练,加之文化基础差,课业负担繁重,造成高水平运动员在校期间的训练时间无法保证和精力无法投入,各承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院校,对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组织形式:⑴不分专业集中编班学习;(2)按专业单独编班学习;(3)先集中在预科学习一年,后升入院系各相应专业插班学习。以上形式是各高校经过若干年的摸索后逐渐形成的运动员教学模式,实践证明,以上形式各有利弊,总体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我国试办高校的实施情况是,由于没有坚持常年系统的训练或不能保证足够的训练时间致使高水平运动员在校四年,技能、战术水平、身体素质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下降的趋势和现象等,其原因学制是关键,必须改革现有的学制,以便有利于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和培养。
1.2 运动员自身文化基础薄弱
从1999年录取的高水平运动员类群特征来看,其来源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种:(1)省体工队的在役运动员;(2)省体工队的退役运动员;(3)省少体校的在役运动员;(4)各地州市体校在役运动员;(5)极少部分中学应届毕业生;(6)其他渠道招收的运动员(如企业在职运动员和省外在役运动员)。从上述招收的六种途径我们可以知道,他们中尽管有些运动员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但大部分运动员的文化基础是差的,学历不高,大部分运动员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甚至有些运动员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再加上训练和比赛占去了他们很多的学习时间,学习更是没办法跟走了。他们甚至讨厌学习,害怕学习。把这些运动员招收进大学,怎样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底蕴,确实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1.3 运动员文化学习与训练存在矛盾
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与体育训练的矛盾,是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目前指导思想主要存在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各个高校越来越多地重视运动成绩,把运动员当成获取奖牌的工具,置文化教育于不顾,形成了颇有影响的“体育中心论”;二是存在唯“学习论”,强调文化学习,主张放弃或敷衍体育训练。[3]而这两种教育管理错误倾向却引导两者割裂开来,走向对立,这必然带来两种后果。一种是有的学生进校后,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够顺利毕业,有利于将来毕业后的就业和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文化课学习上,不愿参加训练或消极训练,影响运动成绩的提高,甚至下降。而另外一种是那些训练刻苦、比赛中为学校争得荣誉的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达不到要求,影响就业和就业后的工作。因此,如何处理好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使高水平运动员既能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能发挥运动员的特长,提高运动成绩,培养出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要求的大学生运动员,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2 运动员文化学习的管理途径
2.1 利用学分制对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进行管理
目前对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的管理,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高校也是制定了不同的学籍管理,但这些学籍制度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水平运动员的“学训矛盾”。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降低学分制。按照普通大学生学籍管理条例,4年间修满160~180学分即可毕业,否则,可相应延长学制1~2年。对于普通高校运动员,到底要修多少学分才能符合专业文化的需求,按照黄权卫老师“96个专业文化学习的划分,每个学分按18学时计,共1728学时,以每门课程平均56~72学时计,大约可修满28门课程,这完全可以覆盖任何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专业主干课程的门类”。[4]但贡建伟等人对此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半天学习,半天训练”对文化学习影响较大,以“现行的”学籍管理根本无法完成大学学业。显然,这种学分制也没有很好地解决“学训”矛盾。李颂华老师的“学制浮动”把竞争机制引入学籍管理,也只是为保护运动成绩较好的运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大部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5]因此,如何利用学分制,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进行管理,是目前应该主要考虑的问题,但是不管怎样,学分制的出现还是给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给他们平时的训练提供了自由的时间安排。
2.2 改善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招收渠道
目前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主要有本文上述中的六种渠道,然而这六种招收途径都没有很好的体现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真正目的,而是有些急功近利的思想。这样招进来的运动员,只能是作为为学校拿奖牌,挣名誉的一种工具,而没能利用高校的文化氛围,科研水平,训练场所,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6]高校应该走一条真正的“教体结合”的道路。在培养出胡凯,刘青等优秀运动员的清华大学就是这种模式的坚定的探索者。
本文认为高校走“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才选拔模式,健全“一条龙”训练体制是目前比较合适的一条道路。所谓“一条龙”训练体制就是从小学中学大学这样一个由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学校业余训练体制。美国和西方许多体育发达的国家正是走的这种培养路子。这种体制是学习与课余训练同步进行,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运动水平较高的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这是学校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最佳模式,从全国其他高校办队的经验来看,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最佳的人才通道是小中高大学定点逐级培养,这样做有利于系统化的培养和人才健康成长。尽量把中学里有体育天赋和特长的学生招入大学,对他们进行更高层次的培养和训练,这样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才能有保障,才能细水长流,源源不断。
2.3 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些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水平,还必须从他们的思想根源上找突破口,只有在思想上引起他们对文化学习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调查,他们对文化学习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低,学不懂,没时间,怕苦,文化学习枯燥等,我们知道这些并不是什么真正的理由,也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问题。只是思想上不重视罢了。因此,对这些人要派专人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教育。让他们知道文化学习对他们今后就业的重要性,以及对他们的专业训练的帮助。同是还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促进他们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把文化学习成绩与就业挂钩,与学分挂钩,与评奖学金挂钩等等。
3 建 议
3.1 学分制给高校运动员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怎样来给这些运动员进行学分评定是各个高校应该认真考虑的问题。各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学分制来促进运动员的文化学习。
3.2 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一项系统工程,突出普通高校办队的特色重在保障运动员系统的文化学习下,谋求训练与学习相结合的新模式,走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学教结合的道路。
3.3 高校要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把重视文化成绩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给那些学习成绩好的运动员,要给予一定的奖励,比如奖励学分,安排好的工作等。而对那些不重视文化学习的运动则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3.4 运动员对文化专业的需求不尽相同,应根据运动员对文化专业的兴趣,“统一编班、学计划”。
参考文献
1 黄炜皓,张瞻铭等. 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籍管理模式[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123—124.
2 梅丽华,白雪松等.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现状与发展思路[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3—76.
3 钱锋.高等院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85—86.
4 陈军,邹荣霞等. 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现状和管理对策[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0—82.
关键词 高校化学 应用型化学 实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以满足或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标,直接针对相关行业或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或创新点展开研究。这种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既立足在高校化学教育教学、高校化学科研的扎实基础上,也以相关行业发展的内需为指针,打造了高校化学应用型发展的内外共同促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
1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1.1 解决疑难问题目标性
资源供需趋紧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当前资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立足当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有轻重缓急,因此,要从当前最紧急或急需的疑难问题入手。作为高校化学教学也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其一,解决疑难知识性问题。即针对当前社会上反应比较强烈,或造成危险比较大的危急问题知识解决。例如针对当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食品污染问题,首先从成因上展开实验性的论证,即包括那些成分,各种元素造成的危害是什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个人如何应对,作为政府、企业或相关的部门等该怎么处置等。通过这种应用性的化学实验,去探索这种知识性的疑难问题,避免由于无知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等。其二,解决疑难技术性问题。即针对一些生产性的技术难题,由于企业等单位的设施或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等问题,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的化学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和设施的技术,以提高其工艺进而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2 改进日常化学应用目标性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关化工类企业的改造与提升,日常化学应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是,环保性改进。即通过化学实验,对现有各种化学产品的生产与运用,如何提高其环保性能,例如低污染、低消耗等,尽可能地减少废气、废液与废渣的排放等。二是,健康性改进。即运用化学实验,来研究各种化工产品的性能,以及各种配方,争取获得最为安全副作用小的配方,以为各种生物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如药物的配方改进与生产工艺提升等。三是,节能性改进。即在实验中研究通过减少消耗,来获取同样性能或更高性能产品的配方与技术等,一方面可以节约原料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其他资源去开发其他的产品等。
2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对高校化学发展的内驱作用
2.1 丰富高校化学教学内容
第一,丰富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随着化学知识的丰富与化学的发展,对化学实验也产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尤其化学实验的各种基础性的设施等,都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化学试剂、药品的种类等也不断增多,各种物品的性能与元素参数等,也掌握得更加细致。化学实验的技能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拓展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仿真性实验等等,对于一种实验或任务,甚至可以采取多种实验方法以及多种实验设施,并获得相接近或相同的实验结果等。这种技能性的丰富,主要来自不断的化学实践推动,以及各种应用型研究的需要,为了达成既定的实验目标,根据实验的现场情况或各种需要,做出设施、工艺等方面的改进,在增加其切实性的同(下转第85页)(上接第79页)时,把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极大地丰富与多样化起来。第二,丰富化学知识的实证理论性内容。这种内容的丰富,主要与实验数量的增多、实验内容的变化以及实验数据的积累有关,且成正比关系。应用型的化学实验越多,其获得各种实证性理论内容就越多,不仅对高校化学教育教学的内容作出了与时俱进的丰富,也对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作了丰富。
2.2 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性推动高校化学教改
首先,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求型推动。这种需求表现为对化工类实用产品种类、产品新性能等,由此,推动高校化学应用型实验的开展。例如各种日化产品,根据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同样是香皂或化妆品,人们已经不再满足老款产品的种类、包装与性能,就需要根据市场的供求,通过应用型化学实验加紧研发。在这种高校和企业分工的情况下,既可以实现科研的高效与专业化,也可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突破提升型推动。此种实验即是为了创新或突破现有技术难题而做出了应用型努力。即立足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上开展的应用型实验,如针对过敏体质的过敏反应应急应对等,如何通过相关产品的实验与研发,去发明一种能起到缓冲性或根本治疗的药品等。或者通过实验来发现或掌握一种能简捷判断过敏源的技术或药品等,减少各种复杂且周期长的检验过程。
2.3 激活化学教学内实验教学与应用教学之间的反思
一是,激活实验与应用的结合反思。应用型化学实验教学,改变了以往的为了开展化学教学而进行实验教学的传统认识,即把化学实验教学与现实社会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达成教育学生的目的,还可以实现切实研究成果的产生,把教学与学生未来就业、职业发展和相关的行业甚至产业发展,都通过应用型的化学实验结合起来,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性与高校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三位一体。二是,激活实验针对性创新反思。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不断的创新来支撑。高校化学作为基础性、应用性的学科,其创新的速度与数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质量。随着化学知识的积累,理论创新不断出现的同时,也激活了应用实验创新,即通过实证的检验,来通过过程性的研究在不断的成功或失败的检验中,去探索全新的产品或技术等。创新的灵感激发,一方面靠个人才智,另一方面靠团队力量的积累。这些在应用型化学实验中,无论是基础知识的运用,还是实际技能的发挥,都能起到内驱作用。
教育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知识、育人才的工程。因此,笔者认为:在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大胆地引入人文教育的理念,鼓励学生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等过程中始终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对高校化学教育培养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化学人才是大有裨益的。本文拟对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意义等进行理论上的一些探讨。
人文精神是哲学体系中的一种重要精神,它既代表了人类追求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也体现了维护和关切理想的人格。因此,倡导人文精神不仅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而且对高等化学实验教育的改革也有积极作用。表现在:
(一)人文精神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的人文素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化学实验综合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同时,加强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化学人才的要求。但目前实验教学的模式仍然沿袭了传统的注入式模式,每个学生实验的相关信息如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步骤,甚至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都在教材中详细地列出来了,学生只需机械重复,“照单抓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目前的高校化学实验教材设计使得学生在实验中的主动参与度不够,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综合设计体现不够,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难以体现化学这门学科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限。如果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学习精神,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应该优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良好的人文修养可使高校学生在化学实验中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
(二)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可以培育大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锻炼其形象思维能力和学会如何做人,为其在社会上立足,为社会做贡献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作为今后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当代大学生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怎么谈得上对国家、对民族有感情、有责任心呢?又将如何为国家、为民族服务和献身呢?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杨叔子院士曾要求他的博士毕业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能背诵《论语》和《老子》,否则就不能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三)人文精神能为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本身并不包含价值判断,因此需要人文精神为其导航,明确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价值取向。高校的化学实验教学不能只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技能,还应在实验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只注重化学实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人文精神运用到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改变传统的手把手式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开发将是大有裨益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把人文精神贯穿于化学实验教学中,能有效保证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和谐、有序、健康地进行。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构建现代化化学实验教学创新平台体系势在必行。创新平台的创立应着重以训练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在传授学生实验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科学思维,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因此,我们要结合化学实验教学实际,整合与优化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使化学实验教学进一步规范化、系列化、规模化,不断提高化学实验教学质量。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学科门类相互融合程度加大,因此,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不但具有娴熟的实验技能,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对化学人才的要求,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已在悄然进行。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不仅是让学生将化学理论运用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理论感性认识的好办法,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教学中,高校化学教师应精心设计实验教学的过程,将人文精神渗透其中,通过多种渠道、多个环节、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快乐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积极观察多变的化学现象,主动分析和探究化学问题,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让学生自主设计和完成实验内容,形成稳定的学习动机。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如下几方面渗透人文精神:
(一)恰当地运用教具、实验、模型、化学常识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针对教材中各章节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方法、手段,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在保障化学实验教学任务和质量的前提下,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绿色化和节约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绿色化学理念,建立和完善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保证体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方面,具有化学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化学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开放实验室以其特有的优势在现代化实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还要进一步深造,攻读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今后的发展如何,不但与本科期间的知识储备、能力训练有关,还与品行修养,处理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休戚相关。化学实验研究的过程是枯燥和漫长的,如果在本科期间没有夯实基础知识和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没有过硬的心理素质,那么继续攻读研究生则会步履维艰。特别是立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学,在读研究生期间,和导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尤为重要,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你科研成果的品质以及今后的发展前景。而这一切均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密不可分。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在原子和分子的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化学是一门具有深奥的内蕴和无限研究和挖掘空间的科学。随着人类社会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利用化学的能力不断提高,在能源和资源、材料科学和环境方面,化学的应用带给人类惊喜和福音。化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的不断进步也在人类社会产生了双刃剑效应,其负面作用是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由于化学发展模式的不适应,人类生存环境以及生态的破坏日渐严重,同时也在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化学领域所反映出的严峻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改变生产以及研究模式的命题和实践开始付诸实施,绿色化学的理念和实践应运而生。绿色化学又称为清洁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环境无害化学。绿色化学属于从源头上来防止污染的化学,属于层次更高级、更符合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学,它追求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绿色化学是针对人类利用化学科学的理念和方法所提出的。
二、绿色化学的发展思路以及模式
绿色化学的发展思路体现在化学技术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即在研究和应用的源头就要打破传统的只计产出不计污染、先污染再治理或以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换经济增长的观念。考虑到时空变化和条件变化的因素,尊重和服从自然生态发展规律,实现保护生态平衡和加快发展的速度。
一般来讲,实现高效发展的主要思路是尽可能少地利用原材料,尽可能多地制造成品; 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尽量提高转化率。相关的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在本质上来讲是建立在所有的化学企业全部按照高效生产的操作这个假设前提上的。对材料进行回收以及重复利用。材料的回收主要体现的理念是节约资源,重复利用主要体现的理念是节约成本。自然环境很难进行净化或者短期内很难实现净化的材料,应该进行重复利用; 而对污染比较高的化学制成品应该尽可能回收利用。积极倡导材料的回收以及利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绿色途径。实现再生利用并拒绝使用高污染产品。
在设计以及生产化学制成品的环节必须考虑到再生利用问题。实践证明,在自然环境中,高分子的原材料有着非常明显的污染,这就要求在设计环节就应对回收和再利用进行考虑,实现变废为宝,实现绿色制造。同时应该拒绝使用那些高污染、无法回收与替代、不能再生以及重复使用的高危材料,从科研环节就能够尽可能寻找相应的绿色替代品。
三、绿色化学在高校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以及应用
(一) 改革高校化学教材高校化学所使用的教材尚缺乏绿色化学方面的内容,因而在高校的教材中,应该增加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国际上在绿色化学领域中所研究的先进成果。教师依据教材向学生讲授化学知识,随着教材对绿色化学内容的充实,教师的授课理念、授课方案的设计、课堂讲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核评价都应将绿色化学内容补充起来。教师要加强同学生的绿色化学知识的交流以及探讨,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关注和学习绿色化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改革高校化学教材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和知识建构传授给大学生。
(二) 培养和强化化学教师的绿色化学意识化学教师在多年的化学教学中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和知识积淀的固化内容,那么,在高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首先就必须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包括加强教师绿色节能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对绿色化学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教师还应该在行为上起到表率作用。教师应该多阅读相关的书籍、文献文章,了解更多的绿色化学知识和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及思维,应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以及相关的实验时对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进行强调。化学教师应该在课余时间对绿色化学的实际教学以及研究的动向、轨迹进行关注,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三) 对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补充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教材编写成型并投入使用后,不会轻易改变。也就是说,新教材和老教材的交替会有一定的过渡时间。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遵循教材的课堂教学内容会是相对固定的。高校教师应该在实际的教学中,凭借自己掌握的绿色化学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补充,让学生的绿色化学方面的意识在相对比较完整的链条上进行延续。
(四) 将绿色化学的理念融入到化学实验中在高校化学的教学中,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同时还能够对化学知识进行巩固,然而,最重要的是强化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够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认真以及严谨的态度。通过化学实验的相关教学能够有效实现绿色化学。不管是溶剂、试剂或者催化剂,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都需要先考虑使用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在进行试验之前的准备阶段,应该充分考虑相关的代替品或者防止使用有害有毒的材料。除此之外,在设计实验时,应实现试剂的完全反应,有效避免不完全反应以及燃烧等效率比较低的化学过程。
课程管理系统从继续教育、远程教育逐步渗透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在国内外高校中的应用日益普及,促使高校教师和学生采用一种灵活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与科研。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教学环境的变化,利用课程管理系统推送图书馆资源和服务,把图书馆服务融入到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中,是当前高校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高校图书馆面临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变革的挑战
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对高校图书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其服务模式和服务内容需要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用户需求。一方面,数字化和网络化促进了资源的可查找性和可获取性,丰富的数字化资源和google等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与普遍使用,使图书馆不再是获取的唯一或首选方式,即使对于高校师生,图书馆也不再是其获取学术信息的首选,例如2005年OCLC的关于大学生对图书馆以及其资源认知的调查报告显示,89%的大学生使用搜索引擎开始信息检索,2%的大学生从图书馆网站开始信息检索,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中心作用逐渐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巨量、庞杂,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海量的网络信息造成信息超载,给用户甄别信息的有效性带来巨大压力。
高校师生在利用课程管理系统时对需求信息的质量和针对性有较高要求,要求图书馆能提供高质量的针对性的知识服务,对图书馆服务内容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图书馆面临地位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不能因循守旧,需要突破传统的医图书馆大楼和目前以图书馆网站为服务阵地的服务空间,用户不来图书馆,图书馆要到用户中去,到用户的教学工作环境中,开辟新的服务空间,同时根据用户需求,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内容,实现从资源服务向知识服务的转变。
三、课程管理系统
在国外,课程管理系统(course management systems,CMS),又称为虚拟学习环境(VLEs)、课程管理软件(CMS)、课程管理系统包(CMSP)、管理学习环境(MLE)等等。在美国,通常被称为课程管理系统,在英国,通常被称为虚拟学习环境。在国内,通常被称为网络教学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
四、融入课程管理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
主要包括:
1、基于课程管理系统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课程管理系统用户传递所需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各类数字资源和数字化服务。
2、根据教师利用课程管理系统强化教学的需求开展一系列服务,例如:电子参数服务、版权许可服务、参考咨询服务等。
3、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图书馆员帮助教师进行相关课程的信息素质教育,并通过嵌入式教学,让学生了解所学课程及相关专业学科文献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获取与利用所需文献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等等。
其实,高校图书馆服务融入课程管理系统的现状有调查结果显示,图书馆管理者普遍认为图书馆与数字化学习环境之间有密切关系。管理者认为图书馆与数字化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图书馆管理、信息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
1、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应必备信息资源类型的观点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应必备的信息资源类型的看法上,高校图书管理者认为对于数字资源的期望明显大于印本资源。在数字资源类型方面,管理者的看法明显要比高校图书馆可存取的信息资源类型丰富得多。
2、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图书馆角色定位的认知
数字化学习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馆员的角色定位与传统学习环境下的角色定位有着很大的不同,学习顾问、学科顾问、e-tutor、学习对象官员都将成为所期望的重要角色。
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主要包括有机和无机废液、废弃试验样品及存放化学品的容器等,这些废弃物量少,但成分复杂多变,相当一部分具有较强的易燃、易爆或者毒性,如直接排入城市排水管网或江河或掩埋于地下,将对环境造成巨大的污染和危害。2005年7月,教育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将高校实验室纳入环境监管范围。结合该《通知》精神,各高校在机构设置与人员责任、规章制度、危险废物的处置及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等方面陆续制定了相应的举措。但高校化学废弃物的排放,并没在根本上得到遏制,而且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化学废弃物过多的产生和无序、无节制排放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形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关注度还没有对高校化学废弃物排放形成压力,更重要的是学校环保意识差、管理浮于形式,落实不到位等造成的。
(1)管理队伍。近几年,一些实验室管理工作者对江苏省内部分有化学类专业及实验室的高校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在受访的高校中,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对化学废弃物进行集中收集处理的高校只有不足10%,大部分高校是由保卫处、设备处(物资供应部门)或后勤管理部门负责兼管,没有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而在院(系)层面,多数没设置专职的环保管理岗,管理队伍非常薄弱。
(2)规章制度。虽然高校制定了相关实验室类废弃物管理制度,但有些学校没有从学校的层次进行管理。一些高校对实验室废液处理问题重视不够,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已制定的规章中,尽管对实验室排污有原则性的要求,但是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管理措施,致使废物管理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也有一些高校没有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多年前制定的若干个实验室管理规定中,几乎看不到实验后应将废液收集、禁止向下水道倾倒的内容,最多也就仅仅从文字上提到“要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等。
(3)环保教育。高校实验室环保教育十分缺失,虽在一些课程中有所涉及,但不够系统和全面。新生入学时,学校没有在开展安全教育的同时开展环保教育;学生进实验室前,指导老师往往只注重安全操作规程的教育,但对于环境保护教育做得很不到位。世界环境保护日可以很好地开展环保宣传活动,而多数高校只是拉横幅标语,而并未借此机会深入开展宣传和教育,广大师生也并未参与到此类活动当中;面向学生的环保类讲座也较少开展,从而环境保护的氛围也不够浓郁,导致学生环保意识不高等。
2关于化学废弃物的管理实践
我校化工学院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材料学和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每年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各300多名,每年产生的化学废弃物相当可观,因此,加强实验室化学废弃物的管理,成为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加强环保管理队伍力量,落实人员责任
学校在抓化学废弃物管理时,首先从落实责任制开始。在相关学院及实验室设立专职的环保管理岗,使实验室环保工作做到上头有人抓,下头有人管。在落实责任和职责方面,从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入手,学校与主管院长、主管院长与系(所)主任、系(所)主任与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主任与实验室分室负责人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这一方式,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每个责任人联系在一起,将实验室环保管理落到实处。学校在落实责任制的同时,每月对各实验室及负责人进行考评,如不达标,则扣发当月环保津贴,用来奖励环保先进个人。环保工作应纳入单位与个人的业绩考核。每年年底,学校和各相关学院还要将目标管理的完成情况作为综合考评的一个重要指标进行考核。
(2)探索实验室废弃物最小化途径
①采用无毒、低毒实验。我们对学生实验尽可能使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试剂,来替代毒性大、危害严重的试剂,在能保证达到教学和科研目的的前提下,在设计实验项目时首选使用毒性小药品的实验方法。如我校集中综合实验环节—硝基氯苯的制备。硝基氯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中间体,在医药、染料、农药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目前硝基氯苯的工业制备均采用硝硫混酸硝化技术。我校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转化为学生实验,利用SO2-4/MxOy固体超强酸进行选择性硝化,大大减少了硝硫混酸大量使用形成的废液。
②推广微型化学实验。微型化学实验是在实验操作技术中以尽可能少的试剂,即化学试剂用量是常规用量的10%甚至更少来获取所需的化学信息的实验方法。它具有现象明显、效果好、节约实验材料和时间、减少污染、安全等优点。大连水产学院有机化学实验室已采用微型化实验教学多年,效果良好,药物使用量节省了70%,从而大大减少了实验室污染。我校在进行实验教学项目改革论证时,也将推广微型化实验作为学生实验教学目标之一。目前,我校化工学院本科生所开出的集中综合实验———乙酰化二茂铁的制备、分离与结构鉴定,就进行了微型处理,现在该实验已开出7年,效果良好。
③采用计算机模拟化学仿真实验。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实验原理、装置、流程、实验过程进行仿真,用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的效果,使学生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既让学生观察到实验现象和操作,又掌握了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我校部分化学实验室已将化学仿真技术运用到化学实验中,大大降低了实验室废弃物的产生量,既环保安全,又经济实用。
(3)对化学试剂进行跟踪管理
为了及时了解化学试剂使用情况,我校建立了化学药品闭环和跟踪管理制度。所谓闭环和跟踪管理,就是对药品库发出的每一瓶试剂,都必须落实其去向。具体措施是:
①建立化学试剂计算机管理系统。从购买入库开始,所有化学药品的品种、规格、数量都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领用化学试剂的数量要与退回的空瓶数一致;去药品库领取化学试剂时,药品库将对领用人名下的化学药品进行审核,如显示该类药品尚未用完,则不予发放;进入计算机管理的化学试剂信息全部上网公布,各位老师之间通过查询可以互通有无,尽量避免库存积压时间,缩短试剂领用周期,防止过多地产生过期药品。
②在学生中间建立值班制度。根据学校的管理规定,研究生的实验管理实行导师负责制,学生在环境保护上出现问题,由其导师负主要责任。同时,建立了学生自律制度和值班制度,由当班同学进行安全环保监督,及时纠正同实验室同学在安全环保上不当行为,制止同学胡乱处置化学废弃物。③建立责任倒追制度。根据谁使用谁负责的安全管理精神,无论是谁,都要对自己随意丢弃化学废弃物的行为负责。如果出现环保事故或有人举报,则要进行责任倒追,并要进行行政处理。曾有学生将试剂瓶不慎打碎,即将碎试剂瓶扔进垃圾箱,遭到物业管理人员的举报,经查,系一学生所为,当时即给予教育和通报处理。
④采取集中收集和存放措施。化学实验室每天要产生大量的化学废弃物,对其去向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实验室废弃物统一收集于HDPE(高密度聚乙烯)材质的密闭废液桶中,并做到分类存放;由药品库定期派人派车到各实验室拉到指定地点;学校建立废弃化学品暂存库临时存放;联系有资质的化学品处理公司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集中处理。这些措施,解决了大部分化学废弃物的处理问题。对化学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有些化学废弃物,化学品处理公司无能力处理,即组织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无害处理讨论,并制定了详细的处理方案,利用“化学反应销毁法”处理,效果良好。
(4)健全规章制度
化学废弃物的管理必须要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以保证化学废弃物管理随时有章可循。我们结合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学院科研和教学情况,分别制定了“化工学院普通危险化学品领用规定”、“化工学院实验室普通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化工学院“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和领用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从源头和使用过程监控和管理化学品的领用及使用;针对部分毕业生在毕业设计完成后对实验样品未及时安全清理的情况,制定了“化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技安工作规程”、“化工学院实验室化学废弃物处理暂行办法”,督促学生在毕业前,要将各自的实验样品进行安全、环保处理,否则不能答辩。这是我校在安全和环保上行使一票否决权的具体体现。
(5)提高环保意识
高校学生是实验室的主力军,无论是教学实验,还是科研实验,学生都是主体,因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至关重要,当然,老师也要做好榜样和示范。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实验室的管理和运作中体现绿色化学的思想,提倡绿色化学实验教学,同时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环保意识,熟悉各种废弃物排放标准以及常规的处理方法。我们尝试从学生进入实验室的那一刻开始帮助他们树立绿色化学的思想,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新生入学教育、本科生毕业设计阶段的实验室准入培训和研究生新生实验室准入培训,都是我们对学生开展环保教育的必经环节。另外,我们利用各种机会进行了内容广泛的安全和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如结合“安全生产月”和“世界环境保护日”活动等邀请校内外环保领域的专家进行实用性的讲座;将环保知识融入到学校的安全知识竞赛当中;各实验室还推出“最佳值日生”,并进行表彰和宣传。学校每年年底开展全校先进实验室评选活动,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通告。我校还积极组织广大学生参加江苏省环保知识才艺大赛、江苏省“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等省内外环保活动。组织学生成立了“南京理工大学绿色时代环保协会”,定期开展义务和志愿活动。以上这些都在广大师生中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3结语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数字化学科 服务学科资源
[分类号]G250
学科服务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主阵地、先行军,它以用户为中心,以学科馆员服务为基本模式,按照某一学科、专业而不再是文献工作流程来组织信息资源,使信息服务学科化、服务内容知识化,为图书馆拓展出新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不断普及、数字内容资源日益丰富,学科服务也日趋数字化与网络化,国外许多高校图书馆利用内容管理工具建立学科服务平台或学科导引(Subject Guide或Re―search Guide),以数字化手段协助用户获取与利用信息,支撑科研创新。国内高校图书馆也通过重点学科导航、学科博客、学科资源整合等数字化方式实现学科服务。
基于上述客观环境的变化,本文以数字化学科服务这个概念来统称此类型服务并描述为:学科馆员基于图书馆资源(纸本及数字)以及公共信息资源,通过开发或引入内容管理工具(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简称CMS)并利用Web 2.0技术等数字化手段提供的、无需读者到馆即可获得的学科信息服务。通过引入数字化学科服务的概念,笔者对中美各20所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学科服务状况进行了调查与统计,从学科导航(网页)、学科博客、学科馆员服务方式、学科资源整合等4个方面比较了彼此的差异并提出发展对策,旨在为图书馆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提供帮助。
1 中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学科服务现状
本文参考多项中美大学间对比研究成果,中国大学依据武书连的《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选取排名前20位的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美国大学依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2010美国大学排行榜,选取前20名作为比较对象。本文调查的数据来源于中美各高校图书馆的网站,将其与学科相关的资源与服务提取并予以对比分析。
1.1 中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学科服务现状
1.1.1 学科网页(导航) 调查显示中国的前20所高校图书馆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7家图书馆建立了学科服务网页,学科分类平均为26个,涉及文献类型平均为6个,如纸本书刊、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专利、标准等。其余13家馆仅建立了名称各异的学科导航或链接CALIS重点学科导航系统,如南京大学的主题网关、西安交大的学术资源在线等,学科分类平均为11个,文献类型平均为1―2个,内容多以网络资源为主。如表1所示:
1.1.2 学科博客20所高校图书馆中,有4家馆建立学科博客,即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已建立学科博客,但在其外网站点中未体现。如表2所示:
1.1.3 学科馆员 20所高校馆中,13家馆在其网站上提供学科馆员列表,与用户的沟通方式为电话号码、邮箱,7所学校未提供学科馆员列表或在其外网站点中未体现。
1.1.4 学科资源整合 关于学科资源整合,国内20家高校图书馆均将馆藏数据库或电子期刊做了异构资源整合,同时实现按学科分类检索。
1.2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学科服务现状
1.2.1 学科网页(导航)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美国前20所高校图书馆全部建立学科网页(subject guides或Research guides by subject),学科分类平均达到58个,文献类型平均达到8―10个。每个学科服务网页都是将纸本图书、期刊、数据库、电子刊、电子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标准、专利、学协会信息、网络学术资源等各类型文献集成并整合到一个页面中,同时支持基于学科的浏览检索。
1.2.2 学科博客在所调查的20所美国高校图书馆中,每家馆都建有学科博客,但不是每位学科馆员均建立学科博客,它的应用程度不及学科网页。根据笔者与布朗大学学科馆员的在线咨询调查,他们的学科网页建设是必须的,而学科博客是可以选择的。
1.2.3 学科馆员美国前20所高校的图书馆网站全部提供学科馆员列表,与用户的沟通方式除电话、邮箱外,大多包括即时互动交流方式(IM)和信息推送(RSS)服务,如Meebo、Yahoo Talk、Google Talk、MSN、Twitter等。有的图书馆还将学科馆员列表同时链接到学科资源,读者通过点击学科馆员就可以查阅学科信息,如布朗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链接。同时,学科馆员能够提供服务的学科较多,学科馆员人数也较多。
1.2.4 学科资源整合美国20家图书馆的数据库或电子期刊全部实现按学科整合,即电子资源100%实现按学科进行检索利用。
2 中美数字化学科服务建设情况比较
由学科服务的现状可以看出,两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学科服务。调查表明,两国高校图书馆已把学科信息服务作为一项重要的服务来开展,都重视学科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较好地实现了学科化信息服务。但是,两国高校图书馆也还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内容管理系统的应用
内容管理系统是基于Web的综合管理及信息系统,其核心思想就是将技术与内容分离开来,页面设计存储在模板里,而内容存储在数据库或独立的文件中。当图书馆员需要创建页面时,系统各部分会联合生成一个标准的HTML页面,馆员无需精深的技术背景与知识,他们只负责内容的筛选,同时可以联合院系师生共同参与内容建设。
中美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学科服务的主要差异就在于内容管理系统的应用。美国前20所高校图书馆中,15所大学(75%)应用内容管理系统LibGuides建立学科导引,图书馆员不仅为读者筛选出与学科相关的各类型资源,而且能够将馆藏资源、网络资源以及学科馆员的博客、本学科的院系信息、书评等整合在一起,通过LibGuides系统建立并。读者登录学科导引即可查阅该学科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国内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多是以网络资源为主的学科导航中,内容仅限于网络资源。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是唯一一家应用Lib―Guides系统管理学科资源的图书馆,目前已建立7个界面统一、内容各异的学科导引。
从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制度以来,关于学科服务模式的探讨始终是图书馆界研究的热点。随着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的日益成熟,通过内容管理系统建立知识管理与共享平台不失为一个新
的有效的服务模式。同时,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用户对于广泛而精深的信息服务产生了强烈需求,这也为图书馆利用内容管理工具开展学科服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2 学科门类设置
纵观美国20所高校图书馆的学科网页,可以看出的另一个较大差异是其设立的学科门类非常齐全、覆盖面广、类别细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的学科导引包括145个学科分类。麻省理工学院的重点学科在自然科学及工程领域,但其学科分类还包涵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政治学、语言学等共计100个学科。耶鲁大学图书馆虽然只有11个类别,但每个类别又细化为若干个小类,如历史学科又分为欧洲史、英国史、一战、二战等20多个小类别。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导航与美国相比涉及学科门类数量少,各高校图书馆大多以本校重点专业的特色学科为主,多学科与综合性学科信息门户较少。
2.3 与用户交互的方式与层次
中国大学图书馆在学科服务领域与用户的交互层次较低,学科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方式仅为电话与E-mail,与读者的直接沟通较少。在线咨询通常为总咨询台的一位图书馆员,读者无法知道在线老师擅长的学科领域。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大多提供在线咨询的互动交流方式,读者如果有深入的专业问题需要和学科馆员探讨,可以直接和学科馆员在线交流或预约时间后面对面交流,学科服务更具针对性、深入性与有效性。
2.4 按学科整合和检索资源
与学科网页、学科博客、学科馆员相比,中美两国在学科资源整合方面的差距较小,都能够实现数据库、电子刊的异构资源整合并按学科类别检索,方便读者浏览与检索。彼此的主要差别在于因资源整合系统不同而导致的检索界面、检索方式及检索功能的差异。美国高校图书馆大多使用以色列Exlib公司的Metalib withSFX、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的LinkFinderPlus、Sirsi公司SirsiResolver、Serials Solutions公司的Article Linker等;中国高校图书馆使用的系统包括有以色列Exlib公司的Metalib with SFX、美国Endeavor公司的LinkFinderPlus、Swets公司的SwetsWise Searcher等以及国内的清华同方、万方、超星等公司的跨库检索产品。
3 提高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学科服务的对策
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学科服务的发展与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学科资源建设、学科内容管理系统的应用、学科内容的挖掘、学科馆员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等诸多方面。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国内学科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是探讨多、实践少,与美国高校图书馆相比较,缺少技术应用、缺乏实践研究。但是,这项缺口也为国内数字化学科服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我们的数字化学科服务:
3.1 学科内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3.1.1 技术的应用 建议国内高校图书馆购买或自行开发适合于图书馆的内容管理系统,将技术应用于学科服务,促进学科化服务发展。LibGuides是由美国Springshare公司开发的基于Web 2.0的内容管理与系统,它在SpringShare服务器上运行,公司为每个图书馆提供后台支持与升级,应用该系统可以整合图书馆的各类型资源,创建学科导引、课程指南、信息门户、科研导引等多个类型网页。近些年,国内也自主研发了一些内容管理系统(CMS),如DedeCMS系统、CM―Sware系统等,它们共有的特性是定制灵活、功能强大、操作简洁,国内高校图书馆可以尝试利用CMS系统整合学科资源,建立学科信息门户,提高与完善学科信息服务。笔者认为,这是构建学科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
3.1.2 内容的挖掘 国内高校图书馆在构建学科服务系统的同时,还需要深入挖掘学科信息资源,细化学科分类,突破文献数字化及其网络化检索传递的局限,利用灵活的知识组织体系把各类信息对象组织起来,协助用户进行知识内容的发现、挖掘、试验和评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将金融数据(financial data)类资源细化为股票数据、债券、对冲基金、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投资、房地产数据、企业研究数据等,方便读者发现资源、利用资源。当然,这样的挖掘对于不同的图书馆可以有不同的侧重,宗旨是发挥知识服务潜力、提升学科服务层次。
3.2 利用博客实现学科服务
博客作为一种十分简易的网络信息工具,用户可以“傻瓜式”地完成网页的创建、和更新,它以其技术门槛低、传播快、影响大、草根化等特点在信息组织与传播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在没有应用内容管理系统之前,博客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实现学科服务。通过博客可以实现学科内容管理、资源与服务介绍、辅助教学科研等功能,搭建与读者交流与互动的渠道。国内高校中,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建立了26个学科博客,并以此为基础搭建学科服务平台,很好地实现了学科内容管理与学科服务。美国的Ply.mouth州立大学图书馆的Scriblio(旧称Wpopac),以博客形式的馆藏目录,将每条书目记录以博客的方式呈现,用户可以借助博客日志的永久链接、评论等功能来实现与文献以及图书馆的交互。
3.3 建立多样化的沟通方式
应用Web2.0技术实现学科馆员服务的多样化是提升数字化学科服务水平的重要环节,国内学科馆员应打破仅仅是电话、邮箱的服务方式,充分利用MSN、QQ、飞信等即时通讯手段,以最快捷的方式与相关学科读者打通渠道建立联系,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同时,学科馆员还可以将自己的信息与学科资源一起整合到学科网页上,结合本馆的实际情况,选择如Wiki、RSS、Tag、SNS、Bookmarklet等Web2.0技术,将用户、内容、技术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沟通方式的多样化。
3.4 突出主页的学科资源与服务
大学图书馆主页是向用户推广和介绍图书馆的重要窗口,它要体现大学图书馆特色,为大学宗旨服务,为师生的学习、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信息资源和知识服务。纵观美国众多大学图书馆网站,网上目录、电子资源、学科导引、在线咨询都占据着首要且显著的位置,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充分体现了信息资源是根本、用户是核心、服务是手段的大学图书馆特色。我国高校图书馆网站在资源整合、服务读者、学科导航以及Web 2.0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不足,检索窗口位置不显著、学科服务链接不醒目,缺少学科导引、科研导引等,还有待结合网络技术与用户需求完善网站建设,为提升学科服务水平搭建便利、简洁、清晰的网络环境。
4 结语
数字信息环境为高校图书馆带来的变化不仅是海
量知识内容本身,更为关键的是构建了基于数字内容的新型服务模式――数字化学科服务。美国高校图书馆在此领域起步早、发展快,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技术。国内高校虽然存在诸多不足,但通过中美数字化学科服务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领域的薄弱环节,从而根据实际出发,发挥起步晚、起点高的后发优势,尽快应用先进技术再造学科信息服务,提升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学科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卉,吕秋培.嵌入一线,融入过程.科学时报,2009―06―18(1).
[2]李春旺.学科化服务模式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0):14―18.
[3]徐志玮,陈定权.中美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学科信息导航服务比较研究.图书馆论坛.2009.29(5):77―79.
[4]冯东.中美一流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比较研究,2008,28(2):113―116.
[5]徐佩芳.中美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研究,2007,12(12):214―218.
[6]范翠玲,何宗玉,张仕君.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比较研究.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59(5):82―85.
[7]叶春峰,张西亚,张惠君,等.国内外网络资源学科导航与信息门户研究分析.情报杂志,2004,23(12):58―61.
[8]武书连的博客.[2010―07―23].
[9]National Universities Rankings.[2010―11一06].http://colle.ges.USH~WS.rankingsandreviews.corn/best―colleges/nationaI―u―niversities―rankings/.
[10]张秋,韩丽风.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博客探索实践及理性思考.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5):88―91.
[11]孟广均.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最新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202―203
[12]黄传慧.Web 2.O环境下图书馆学术信息服务研究.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118.
关键词:高等院校;化学实验教学;创新研究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公布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以往的化学教学模式教学观念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为设备培养更多专业型技术人才已经成为了未来的教学方向。同时都到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化学实验教学主要以具有较强验证性实验为主要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时通常只是重复相应的教学实验。所以使得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考能力发展受到阻碍。在新的社会经济市场环境中,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还应该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能力。
一、高校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内容与顺序
(一)高校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顺序
高校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其顺序主要由五方面所组成。第一,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并建立合理的教学情境问题,让学生通过相关的问题可以对各种化学知识进行了解并提出新的问题。第二,高校学生根据教师准备的各种实验设备对实验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定,实验探索目标由学生自己决定。第三,在化学实验结束时,教师与学生共同根据实验探究的成果对化学实验流程与结论进行整理与分析,建立科学合理的知识构建方法。第五,学生在得到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时,教师利用相关的方法让学生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与区分,使学生真正的实现举一反三。
(二)高校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内容
所谓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主要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法学实验知识进行探究,其属于探究性教学中的一种。在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使用过程中,学生以教师的指导引领为核心目标,合理的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各种化学实验知识与技术,对新知识进行大胆科学的探究,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相应的探索者形象,同时让学生利用自身的实验知识对新实验进行设计并制定完善的设计方案,在根据其进行化学实验,对各种新化学知识进行探索与掌握。
二、高校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益处
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适用与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进行比较,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向、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成果等层面出发进行分析其具有较强的特殊性。从教学方向层面出发进行分析,探究性教学模式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中心,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观念、自主学习意识学习能力水平等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与引导。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使用主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现格外关注,但是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属应试教育中的一种,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过于重视。从教学方式层面进行分析,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主要以探究方式为教学的主要方法,而以往的化学试验教学则主要是以灌输的方法为教学的主要方法。在教学形式层面进行解析,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以往的化学实验方式通常属于封闭式教学方法中的一种。通过教学成果层面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教师在使用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时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实验学习中的各种欢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但在使用以往的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时,学生在学习期间具有较强的被动性,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降。因此,各高校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使用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出适应新经济市场环境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高校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创新
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对化学实验规律确定、提高实验能力重视的同时,让高校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在相关化学实验知识学习与化学实验方法探究中获得更好的乐趣,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视的同时,也对所得的实验结果进行可科学合理的解析。
(一)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计划创新
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的对探究式化学实验进行学习,其在课程学习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探究式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其固定的规律性相对较小,高校学生只有对课程进行充分的学习才能更好的在进行化学实验过程中对相关的实验顺序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教师在使用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时,学生具有较大的自由性,但也应当对学生进行一定成的约束,在化学实验阶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引。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探究性化学实验过程中应该对相关的实验步骤等进行充分的了解,让学生对实验中各种存在问题的操作步骤进行改善,使学生在实验前可以选择科学的实验步骤与方式。
(二)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主旨的创新
高校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化学试验教学时应该充分的进行各种化学实验,真正的发挥出自身的主观意识。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充分的进行实验,才能真正的发挥出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的真正作用。同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各高中的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各高校化学实验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充分的利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例如:教师在对教学主旨进行选择创新过程中,对一些学生知识技术掌握较弱问题,教师在对研究性实验教学主旨进行制定时应该使其具有较强的简单性,针对这些学生制定教学的基本知识课程,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经济市场环境的形成与新课改的,对传统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理念产生了较大影响。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因此应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高校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为新经济市场培养更多专业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谢世伟,邱宝兰.浅析高校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创新[J].成人教育,2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