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的金融行业在发展的同时,其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的控制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涉及面广、灵敏度高、综合性强等是企业风险财务管理跟一般风险管理相比的特点。跟一般财务管理相比,其具有管理内容宽、管理手法先进、理财观念新等优势。风险管理问题是现代社会所有金融行业中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的不确定性、风险性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也日益激烈。在国民经济中企业的作用决定了企业金融风险、经济风险、财务风险的重要性。科学、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企业财务控制对于企业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风险;企业财务控制
现代国内、国际的市场环境复杂,现有的企业面对这样复杂的经济环境,在竞争相当激烈的市场中,细微的失误就会影响整个企业及其经济状况的发展。企业为了稳步的发展,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益,必须进行合理的金融风险管理与科学的财务控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下,金融风险问题存在于企业财务的每一个环节。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每一个企业都具有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注意防范财务问题,在发现问题时及时给予解决、将损失降到最小化可以有效的防止企业在紧张经济条件下出现的瘫痪几率。
一、 金融风险管理
(一) 什么是金融风险管理。使用一切办法避免、减少风险的出现以及尽可能地减少风险过后的经济损失就是金融风险管理。宏观的讲,合理的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整个社会经济的流动性,保证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可以使整个社会的经济得到稳步的发展。微观的讲,科学的金融风险管理可以保证每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在风险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把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通过科学、有效的金融管理就可以在风险来临时有效地躲避,在风险不可躲避时减少损失,保证企业的正常经济流动。
(二) 金融风险管理分析。由于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复杂性,金融风险的来源有很多种,主要有,市场风险、经营风险以及技术风险。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行业受国际经济情况影响越来越明显。在金融行业发展不是特别稳固,并且在其国内外的共同影响下,各种经济问题接踵而来,金融行业的风险不断加大。 金融风暴的影响一直没有完全得到解决,其影响也就连绵不断。我国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很大的动荡。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汇率、国家政策不断改变,金融行业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加强。在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下,金融风险的发生率也不断攀升。金融行业收益的波动性也很大,企业经营的风险一直在提升。
近年来,科技的飞速发展,电脑高手也不断增多,通过病毒、黑客软件攻击其他企业,企业机密泄露的可能性非常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在金融交易过程中,如果电子设备突然断电、死机都会给企业直接造成的损失。
二、 企业财务控制
(一) 企业财务控制现状。合理的财务控制对企业的资金流动、收益、高效利用有着很大的帮助。财务控制给予了企业决策客观的评价,也可以帮助企业实现最终目标,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财务控制也可以保证企业资金的安全性、合理利用性以及流动性,降低了企业经营时的风险。有效地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就目前来看,企业对财务控制了解得还不够全面,企业财务控制的体系也不够系统,对于财务控制的手段还不够成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很多企业开始重视财务控制,意识到财务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性。资金的正常运转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接下来的发展。企业对于财务控制的想法也得到了改变,不再只重眼前利益,首先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行。在调整财务理念之后,企业对资金的规划也变得越来越合理。很多企业将金融风险管理放在财务管理的首要位置。但是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变时间短,财务管理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管理中还是会出现很多问题。财务管理的体制不够健全,没有合理的管理部门;财务控制内部的信息交流不够,没有统一全面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财务部门没有占据重要地位,很多建议不被采纳。
(二) 企业财务控制方法。企业财务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在保证资金正常流动的同时提高收益。想要有效的进行财务控制:首先,要有系统的财务控制体质。企业领导都需要认同财务管理的必要性,并且了解正确的财务控制方法在提高企业效益上的重要性,意识到在金融风险来临前如何有效躲避,风险不可躲避时让损失最小化的重要意义。保证财务部门的基本权益,其他部门不能随便影响财务部门的正常工作。适当的给予财务部门权力,以确保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主动性。企业当中的所有员工都要有合理控制企业财务的理念,了解其重要性。提高财务部门本身的工作能力以及预判能力,及时的规避风险。完善企业管理体制,各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努力完成本职工作,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发展中。完善企业管理中信息流动的高效性,保证信息的及时转达。及时地了解到各方面的金融信息,尽早的分析出风险所在并及时处理。保证企业机密的保密性,建设好企业的网络系统,信息不被泄露。有专门的风险分析团队,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的判断,并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执行力,再好的解决办法没有得到有效执行都是白用功,金融风险管理必须得到重视才能使企业稳步发展。
三、 企业理财过程中的风险研究
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内、外部风险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有损害性、不确定性等特点。财务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其发生的时间与概率都是不能确定的,只要财务风险出现,其损失就是必然的。有些企业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好,其损失可能并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但如果处理的不好就可能使整个企业破产。但是在风险产生的同时,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盈利机会,风险越大,盈利也就越大,但是如果不能好好把握机会,准确的进行投资很可能直接给企业带来致命的危险。我国对待金融风险应该积极面对并制定合理应对方法,而不应该消极躲避,越躲避往往造成的损失越大。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管理当中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合理地运用风险控制可以有效的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避免企业产生经济危机。在企业遇到危机时,合理的运用风险,在风险中获得盈利、控制损失是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要目标。
结束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在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强烈波动的影响下。企业风险的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高速发展。也可以说,管理和控制金融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本质所在。经过金融危机,我国企业都认识到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重要意义。企业不能就此满足,好好分析在金融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构建系统的金融管理体制,加强在金融风险发生时的抗压能力与应变能力。与此同时,企业要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改革、创新和完善。进而改进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加强财务控制管理体系的作用,要在风险来临前预知风险,及时作出应对风险的手段与方法,将风险损失最低化。保证企业在各种风险来临的条件下,仍稳步发展,不受金融风险所影响。及时的更新财务管理体制,保证在更大的金融风险来临时,有足够的能力与之对抗,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与发展。(作者单位:阳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
参考文献:
[1]魏锋.论资金回收视角下的企业现金流财务风险控制[J].财经界,2014(20).
[2]窦玲.企业财务危机成因及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研究[J].商,2014(24).
[3]任曾曾.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探讨[J].时代金融(下旬),2014(1).
金融风险是会对经济主体的资产和收入产生不确定性影响的一种风险。从风险构成要素上分析,企业金融风险是由利率、证券价格和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的非预期变动引起的,而这种变动包括以下经济、政治、社会三类事件,代表着在发生相关(经济、政治、社会)事件之前不能预先知道的变化。其中,经济风险才是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是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1.1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是指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公司的盈利和市场价值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企业会面临交易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等汇率风险,其中交易风险是经济主体因外汇汇率的变动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由可能的风险和确定的风险组成。折算风险代表的是功能货币在转换成记账货币时的账面损失,分为损益的折算风险和资产负债的折算风险。经济风险又称经营风险,指汇率变动影响到企业的产销量、价格、成本等,从而使企业未来一定期间收益或现金流量收到潜在损失的可能性。
1.2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给经济活动参与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使经济实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产生背离。利率风险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期权风险四类。其中,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是由对浮动利率而言的重新定价时间与对固定利率而言的到期日之间的不匹配产生的,只要存在重新定价缺口,就会带来利率风险;而基差风险,会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而相应增加;当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时,不存在收益率曲线风险,反之则存在;期权风险是由银行客户行使隐含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该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
2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问题
2.1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现阶段大部分电力行业的风险分析工具种类匮乏,尚未引进注入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力、风险对策、压力测试、情景分析等分析工具,因此总的来说,多数电力企业并未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企业对当前风险状况判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不仅如此,电力企业的内控制度也亟待健全,如在诊断核心内控流程、优化相关内控方案方面经验不足。事实上,企业应格外关注风险管理,在进行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引用风险管理理念,以提高企业综合效益。
2.2企业风险管理应用存在局限性
电力企业的金融风险,涉及生产、财务、市场、法律的方方面面,因此在进行风险管理时,也要关注到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合理规划。然而这种观点,并未被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他们认为只有占据资源最多的生产领域的风险管理才是必要的,在其他领域实行风险控制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由此各级电力部门出台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和知道安全生产,实行电力部门生产区域的风险回避和善后处置,而忽略了其他领域风险的规范化管理。
2.3日常风险管理工作秩序混乱
风险与风险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在工作中同时出现不同风险时,风险可能可以互相抵消,对工作不产生影响也有可能叠加在一起,加剧对工作的影响。对电力企业的部门而言,由于每个部门在风险管理上重视的东西各不相同,不同部门在共同管理上便存在漏洞,管理上的漏洞导致工作产生风险。另外,很多部门希望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工作的中心在本部门上,向管理层描述时有意放大本部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企业的管理层错误估计该部门风险后果,分不清不同部门的不同风险的轻重缓急。
3改善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的对策
3.1开展全面的风险管理
全面的风险管理要以全面的风险统筹规划为开端,将所有风险纳入管理体系的范畴。首先,依据企业的环境需求和发展战略,建立综合的风险管理领导架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风险管理框架,在框架之下寻找适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的管理方法。另外,企业应根据各部门职能责任分配对应的风险管理任务,在各部门之间构建起全员参与风险管理责任分配和监控体系工作的职责关系,促使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流程规范化,以切实地推进企业开展科学的风险管理。
3.2完善金融风管组织机构,实行动态风险监控
要完善金融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建设,明确和规范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责。在职责范围内各部门要在日常中实行风险动态监控,并通过分析机制运行效果的好坏及成本调险管理的工作流程,不断完善风管体系和实施策略。此外,还要注重培育风险管理方面的优秀人才,丰富企业风管文化,实现更高层次的风管目标。要特别注意的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流程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在于保持所有细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顺畅,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各方面协调解决。
3.3转变经营管理观念,增强金融风险管控意识
只有转变偏重生产领域风险管理的传统观念,给予金融风险同等甚至更大的关注度,才能为加强我国电力企业金融风险管理从根本上扫清障碍。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求从长远的、全局的角度思考行为方式,企业管理人员应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做好统帅作用,通过相关的培训和深度的沟通来逐步增强每一层级员工的风险意识,使员工不断地从实践经验中吸取教训。在宏观环境下,电力企业还要加强金融风管大文化的宣传,通过潜移默化地渗透影响员工的思考方式,从根本上转变风控观念。
4结语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日益迅速,金融风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电力企业,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管理者具有前瞻性,密切配合我国市场改革的步伐。总之,增强金融风险管理意识是基础也是根本,随后要建立完备的风管组织机构开展管理工作,同时要配合相关制度建设为风控保驾护航,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燕玲.金融风险管理的演进:动因、影响及启示[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2]常雪峰.谈如何健全和完善电力企业内部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03).
[3]陈喜生.浅谈电力企业风险管理与对策百科论丛,2010(01).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刺激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社会群众对金融机构提出了全新的服务要求,促使我国金融机构不断深化改革自身的发展模式,创新推出更多元化的服务以及金融产品,使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极为丰富,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做出了重要的作用。但金融市场在不断创新服务与内容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更新相应的金融风险管理,导致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我国金融机构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影响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
1金融创新下我国金融活动的特征
1.1金融业务无纸化、便捷化、高效化
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3月底,国内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13.45亿户,其中使用3G和4G用户的人数为9.97亿人,占移动电话用户74.1%,并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增长中。而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到3.1亿户,而目前我国家庭户数约为4亿户,占比约77.5%。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从2015年底的40.1%提升到61.4%;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2015年底的50.4%提升到71.2%而根据联合国旗下机构优于现金联盟的报告称,2016年我国社交网络支付市场规模达到了2.9万亿美元,在过去的4年之中增长了20倍,而2016年全国的GDP总量约为10.79万亿美元(人民币74.41万亿元),网络支付占比达到了26.88%这一惊人的数据。综合以上报告数据可见我国线上市场的巨大,而金融业务的重心也已经逐渐由线下转至线上。为了占据这巨大的线上市场,各家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也纷纷向线上转移。在服务方面,商业银行在续网银之后,开始推行手机银行APP;而业务方面,则推出了诸如快贷、闪电贷、浦银点贷等一系列以手机银行为基础的业务。其他金融产品还有支付宝借呗、微众银行微粒贷、京东金条等。一改以往由传统的线下办理签订纸质合同、放款的方式,转为电子渠道自助申请、在线受理审批、线上签约、放款的模式。办理过程中,所需提供材料极少,而整个业务信息都转变为电子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业务办理的效率也有了大大提高,办理时程由以往的数周缩短到数日,甚至数分钟。
1.2金融产品多样化、复杂化
金融应为实体经济服务,这是金融存在的根本价值。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各行各业的实体经济都在积极进行转型,而国家也鼓励金融机构进行各种金融创新,以便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互联网P2P贷款、众筹,借呗等互联网金融创新业务模式及产品不断涌现,甚至还有平安陆金所推出了挂钩美股苹果财富汇、联结黄金指数等挂钩类结构性的金融产品。这些挂钩类结构性的金融产品,其产品结构、运作方式、收益计算方式、收益不确定性程度复杂难辨。
1.3金融机构集团化、综合化
在传统金融市场的调控下,不同的金融机构都有着自身独特的金融服务,存在着极为明显的业务界限,使我国金融机构发展较为独立,较少受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所波及,但是随着众多的创新型金融机构涌入,给我国传统金融市场带来极为强烈的影响。加剧了各个细分金融领域的竞争,导致仅依靠单一业务经营的金融机构发展越发困难。根据普华永道的报告显示,2016年上市银行的整体利润为1.3万亿,净利润增长率为0.91%,而2014年,上市银行的净利润为1.18万亿,净利润增长率为7.29%,下降幅度高达87.52%,竞争的激烈程度可见一斑。而为了提高自身在金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不断调整自己的金融服务,增加自己的金融牌照,使业务界限逐渐淡化,开始进行多元化经营,实施集团化运作。
2在金融创新条件下我国的金融风险
2.1信息安全风险及风控机制弱化风险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却也带来了个人隐私、业务数据泄露的信息安全风险。小有层出不穷的银行卡盗刷;大到如SWIFT系统风波导致各国银行损失上千万美元,这样惊人的事件。业务流程的便捷化、高效化,也就意味着流程简单化。金融行业多年来所经历的各种风险事件,导致其业务流程办理的每个环节,每个内容,在其背后都有着深刻的损失教训。因此,流程简化也就意味着风险防控机制的弱化,会导致业务风险的增加。
2.2授信误判风险
多元化金融创新产品的产生,虽然给金融服务消费者提供不少便利,但对于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却带来了新的风险。不少创新性金融产品,如阿里巴巴的借呗、京东的金条、各互联网平台的P2P贷款等,由于诸多原因,未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进行对接,其业务信息未反映在征信报告上,是仅存在其体系中的信息孤岛,对主要依靠征信报告判断企业负债情况的传统金融机构,或是单纯依靠大数据模式的普惠金融机构等,都会极易形成信息失真的情况,导致做出错误的增信判断,从而加大了损失的风险。
2.3集团化多元发展带来的经营风险
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必然会导致资源分散化,此外各项经营成本控制;新旧业务转移的合法合规性;新业务开展的考核制度、指标;盈利状况不佳的业务的取舍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都是巨大的挑战,都要承担巨大的风险。
3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首先,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是处于对立的关系,金融产品的创新,首先是为了服务于实体经济,解决其资金需求的同时,降低金融风险或转移风险的目的上进行的金融创新。这就导致两者在产生本质上的对立。其次,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金融创新在给客户带来新的产品之时,也会带来全新的金融市场风险。因为旧金融产品的风险虽然得到了降低,但同时也将其原有部分金融风险进行转移,使得一些金融风险偏好者成为了新的风险承担者[7],从而有产生了新类型的风险。为了应对金融创新所带来的新型风险,风险管理也在不断提高,使金融市场可以处在稳定安全的发展环境中。虽然一些金融机构不断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但金融风险管理也要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对自身进行完善[8]。
4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
4.1加强用户信息安全意识,构建完善的防范制度
数据泄露,既有可能是用户金融知识缺少、信息保护意识淡薄、自身管理不善所造成的,也有金融机构信息系统不完善(如信息系统运维管理、数据提取及使用、密码管理、网络访问等环节管控不严等)造成的,或者是内部员工为一己私利泄露所造成的。因此要分为两方面进行管理防范,对外,通过开展理财沙龙、发送短信微信金融风险提示等模式,加强对用户金融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内,则要不断更新信息管理系统,强化岗位监督机制、责任约束机制,通过长期性、连贯性的培训,强化员工金融知识,学习违法违纪案件的警示教育等方式,降低信息外漏的风险。
4.2把握核心兼顾全面,业务流程再造
首先,要对整个业务的流程进行梳理,把握各环节内容意义及重要性;其次,在兼顾各方要求,保留重点数据环节后,再对重叠、次要的部分进行精简压缩;最后完成整个业务流程的再造。再造过程中,金融机构可引入科学的管理机制,也就是“程序化”准入授信管理机制,促进金融机构对信贷程序的审查工作效率,并且要对创新性的金融产品,进行全面的监督与评估工作,使我国金融信贷流程在不断简化的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的信贷信用审查质量,对资金安全的保障以及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的提高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4.3重视机构之间的信息合作,建立金融风险防火墙
首先不同的金融机构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合作模式,从而在多元化金融创新产品不断产生的基础上,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控制与监督管理工作。其次,要针对创新金融产品出现的特征,将不同产品的业务信息进行有效联系,逐步搭建强大的金融信息共享平台,使传统的金融机构改变信息失真的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授信判断。最后,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提高金融市场的把控与监督效果。
4.4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加强内部运行管理
首先金融机构不能盲目地开展金融创新活动,要寻找科学的创新规律,促进金融创新健康发展,要重视金融机构内部的协同运行管理,从而降低金融风险。其次,要建立抵御金融风险的制度,尤其是在金融机构集团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建立科学的金融风险防御体系,并尽可能的降低金融机构内部风险发生的概率。再次,要深入分析金融机构内部创新业务,将重叠业务进行整理,取缔重复出现的金融业务,精简业务条线,提高管理效率。最后,要依据内部实际发展情况来考核创新业务,也深入分析集团内部的资源配置方案,从而在依据相关法律要求的情况下,扎实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5结语
总而言之,在经济体制完善的过程中,我国金融行业与国际金融行业的发展朝着一体化方向进行,从而使我国金融市场竞争极为激烈,为了能够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金融创新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同样需要我们重视起来。因此,积极分析金融创新下我国金融活动的特征以及金融风险,并简单阐述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从而寻求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的有效措施,以此提高金融创新条件下我国金融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范思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24).
[2]宫超.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23).
[3]刘玲.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品牌(下半月),2015(08).
[4]杨巍.基于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25).
[5]杨闻,杨茜.浅谈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J].时代金融,2014(29).
[6]彭超.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我国小微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研究[D].云南大学,2014.
[7]何朋.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33).
关键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化解
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开始出现以来,地方政府普遍建立了投融资平台,并且随着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投融资平台建设,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尽管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危机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部分地区的融资平台当期债务本息已远超当地财政收入,潜在的金融风险一触即发。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及相关方面一定要高度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特别是要运用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着眼于破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一系列金融风险,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
1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
地方投融资平台的风险已经被国家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列为行业最高的三类风险之一。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金融风险来看,比较突出的是债务率过高,普遍存在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建设资金,利用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进行举债,而且已经超过全年财政收入水平,这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再比如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注重自身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在开展投融资的过程中还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特别是在投资领域过于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收效不高,进而可能引发一定的偿债危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投资收益风险,比如某地通过对12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调查,投资收益风险主要来自项目建设前、中、后期三个阶段,占比分别42.5%、31.7%、25.8%,投资决策缺乏科学性的问题比较突出,因而面临一系列投资决策风险。此外,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面临国家宏观政策变动风险,特别是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地方投融资平台管理工作,同时也要求在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狠下工夫,这就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如何更有效的防范和控制风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由于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特点,因而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特别是在金融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缺乏高度重视,导致出现一系列不该出现的风险。
2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尽管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由于地方政府投融资活动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地方政府还出现了“过度投资”的现象,这就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着一系列金融风险,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并没有深刻认识到防范金融风险的重大价值,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将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上升到战略层面,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相对比较突出。深入分析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的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投资规模越来越大,但却没有对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这也直接导致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缺乏“量力而行”的意识。2.2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落后。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国家对于防范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缺乏深入地研究和积极地探索,特别是没有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入手将投融资工作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甚至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金融风险管理工作缺乏规范化和有效性。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金融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组织体系,同时也没有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及目标责任体系当中。2.3金融风险化解机制薄弱。从当前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看,普遍面临一定的“债务风险”,但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建立比较完善的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越来越大。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属于国有企业,因而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公司治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设立的初衷是为本地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融资服务,平台融资后所投入的项目大多是半经营性或非经营性的,因而公司治理不够完善,特别是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项目投资计划、资金回笼情况、贷款余额、融资规模等普遍不对外公布,这也直接导致无法形成科学地监督机制,特别是外部监督不够到位,对于出现的风险也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化解,因而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风险愈演愈烈。2.4金融风险监测工作滞后。要想更好的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至关重要的就是要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但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对金融风险监测工作还没有给予高度重视,这也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更多的金融风险,特别是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无法更有效地化解。比如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没有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对投资、融资等活动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缺乏数据收集与分析,金融风险防范的前瞻性、战略性以及针对性不强;还有一些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不重视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的系统性建设,比如很多地方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在防范和化解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同时也重视投资收益,导致出现了一定的投资收益风险。
3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
3.1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要将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上升到战略层面,将其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经营、管理、创新等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卓有成效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最大限度提升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能力。这就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要将行政化与市场化紧密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更加重视市场导向,地方政府应当赋予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自主经营的权利,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则要大力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将落实国家防范系统性风险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探索财权与事权合理划分的运行模式,强化投融资活动与防范金融风险的有效融合。3.2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对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来说,开展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工作,至关重要的是要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这就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要从有利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入手,切实加强金融风险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特殊性入手,将管理工作与金融风险管理进行有效地结合,努力构建既具有针对性又具有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管理制度,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比如可以将投融资活动与绩效管理进行有效结合,并且要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还要更加高度重视金融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特别是要将全面管理作为重要的原则,使各个方面、各个部门、各层次人员都参与到金融风险管理当中,努力形成合力。3.3优化金融风险化解机制。由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的最大金融风险就是“债务风险”,因而应当建立相对比较完善的“债务风险”等金融风险化解机制。比如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为了更加有效化解“债务风险”,可以采取债务分类管理的方式,既要尽量化解存量债务,又要尽量减少新增债务,特别是要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情况入手,强化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化解的有效措施,并且要多听取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的意见和建议。优化金融风险化解机制,还要进一步规范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行为,特别是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投融资活动。要进。一步优化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监督机制建设,要对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活动进行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监督,确保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投融资效率和效益。3.4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在开展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的过程中,要把加强金融风险监督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这就需要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建立相应的金融风险监测机制,比如在开展投融资活动的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应当做好“风险点”监测工作,制定相应的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预案,一旦出现金融风险可以做到迅速反应。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还要进一步强化数据思维,通过对各类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找出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并且在开展投融资活动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与落实,进而能够有效地化解各类潜在金融风险。
综上所述,作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撑的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尽管已经成为市场主体,但由于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具有一定的行政化特点,还没有将自身的发展与市场进行有效对接,这也直接导致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面临更多金融风险,但目前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探索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模式,重点要在强化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优化金融风险化解机制、加强金融风险监测工作等诸多方面取得突破,努力使地方投融资平台公司科学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眉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理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8.
关键词:新商业模式;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路径
随着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银行作为信贷发放者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国际大型银行逐步由传统的买入持有商业模式向发起分配商业模式转变,即银行通过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将其发放的信贷再次分配到资本市场上,更多地成为交易型主体。
商业模式的转变带来了一个新变化,就是降低了银行信贷风险的脆弱性,风险被广泛地分布在银行体系之外。但与此同时,新的银行商业模式使银行更加依赖金融市场,由此也衍生出了新的风险。美国次贷危机从不同侧面全面地为我们展示出在新的银行商业模式下风险要素的新特征及其传递的过程,同时也表明,新的风险可以放大传统风险管理手段的诸多漏洞,传统的用于评估银行账的历史数据法、VAR等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的商业模式下评估风险的需要;仅仅依赖于简单的风险权重,已经不能描述日益复杂的新型风险。
一、新商业模式下商业银行风险的特征
一是相对于传统的银行账,交易账的规模迅速上升,并且交易账的风险类型发生了显著变化。2000-2006年,全球大型银行的资产规模翻了一番,其中绝大部分是交易资产的增长,结构化信贷产品风险大大上升。
二是相对于传统的信用敞口,交易账特别是OTC的急速膨胀带来了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敞口迅速扩大。新型交易对手不断涌现,如对冲基金、伞形基金等,其对风险的偏好较强,并且这些敞口变得日益复杂。
三是复杂产品的定价和估值较为困难。多数产品没有经过流动性压力测试,因此价格难以确定。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就深刻地暴露出,复杂交易资产的定价构成了危机发展的重要一环。由于计量手段落后,许多银行都无法计算他们对次级债券和与之相关的结构化产品的总体风险敞口规模。
四是流动性风险。通过风险缓释和证券化技术进行风险转移高度依赖于市场的流动性。在一个充斥着交易资产的市场中,市场流动性和融资流动性高度相关,特别是许多结构化产品是针对个人投资者的,二级市场极其不发达。在这种情况下,流动性管理将与资本充足率管理同等重要。
二、我国商业银行在新风险防范上存在的问题
1.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国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机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风险甄别系统,用于分析风险来源及成因,区分风险类别及危害程度;风险报险系统,主要进行风险预警,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风险决策系统,确立、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职能;风险避险系统,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全程监控系统,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上述系统为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经营运作及其风险防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我国一些商业银行,虽然对风险的防范从理论上也很重视,对传统的信贷风险防范形成了一套相对严谨的操作规章,但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估计不足,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果用传统的风险防范手段来应对新商业模式下的新风险,显然不能适应金融创新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
2.风险管理技术比较落后。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层出不穷,金融创新业务在银行业务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重;金融风险与市场不确定性不断增强,银行风险管理日趋复杂。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工具的使用发展速度惊人,但风险防范的意识与理念没有得到及时更新,再加上比较落后的风险管理技术,势必导致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不断创新的同时伴随着风险及其损失的加大。
3.金融体系整体抗风险能力比较差。经过30多年凝炼提升,我国的商业银行体系一直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但银行业产业集中度较高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大部分的产值都集中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这就导致了银行业竞争不充分。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企业融资需求主要还是通过间接融资来进行,这就使得银行的资产运作空间十分狭窄。而资产结构的单一化必然会导致银行的资产质量更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受到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给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了困难。
4.风险防范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力度不够。随着金融创新业务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都有了全新的认识,在风险防范上也做了一些工作,但大都停留在各种文件、各种规章的层面上,在风险防范的实际操作上,深入不够,导致新风险出现后,应对手段不充分,往往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这就说明商业银行认识到了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但对风险防范的体制、机制、技术保障等方面工作的加强还存在一定差距。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与防范的路径选择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然危机之前,发达国家对金融风险防范的意识与技术还是比较完善的,但由于对创新型金融业务的风险认识不足,再加上对金融衍生品的风险预警、风险计量技术没有跟上,并且没有严格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构建金融防火墙,最终导致了金融风暴的发生。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大滑坡,让各国开始重新审视金融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金融风险防范体制、机制以及风险防范的工具开发与技术创新将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被各国监管当局和各商业银行所高度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虽然这次金融危机给我国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较小,但在金融风险防范上也要引以为戒。
1.全面强化金融监管。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现状,以及监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银监会必须在强化合规性监管的同时重视安全性监管,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约束。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规章,强化对商业银行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及资本金的要求;其次,要对银行风险评估体系的合理性、准确性及信息披露的可信性进行监督,严格监管纪律,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制度化与科学化再上一个新台阶;第三,要针对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偏低的问题制定综合配套政策,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尽快达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最后,银监会对银行安全性监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在监管中得到充分体现,加大对风险管理不合格以及违规银行的处罚力度,不断提高监管水平,构建金融安全区。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范路径
0引言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中流砥柱,它的安全问题事关一国的经济盛衰,事关一国的生死存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业务的内容也不断扩充和丰富,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管理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且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商业银行运作过程中的风险问题,构建一个健康、稳固的银行业体系对其长远发展来说尤为重要。同时,在这样一个发展背景下,如何有效规避风险,提出解决方法,做好内部的管理工作也是每一个商业银行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
1商业银行实行风险管理的重大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金融业界的风险管理日益显得复杂和困难。在现代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银行业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如果银行业出现危机,不仅会直接影响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而且会严重损害国民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加强银行业风险的管理便成为防范金融风险的重点。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银行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金融管制的放松,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风险管理于是逐步成为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银行界人士日益关注的话题。良好的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业的经营来说既是必要条件,也是必备条件。200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已再次充分说明,对商业银行实行良好风险监管的必要性和对经济的重要性。所有的银行业机构都应当努力改善其风险管理机制体制,加强管理过程运作研究,而作为主要借贷机构的商业银行,其风险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显得更加突出。因此,深入研究并有效规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于增强金融系统安全性,确保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深化银行内部改革,建立和健全风险管理文化,加强自身应对决策等方面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银行的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是极其复杂而充满变化的,银行系统性的风险暴露隐患不容忽视,很多存在于银行管理之外的如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因素都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外,商业银行在内部控制制度上的建设依然没有依据经营环境的变化对其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管控缺乏灵活性、系统性、程序性。总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体制机制。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也是其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所以,社会信用水准是衡量银行业整体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当前,我国针对企业和个人的诚信中介服务还没有全面普及,缺乏独立的风险和信用评级机构,银行有效社会信用体系的匮乏进一步加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2.2存在风险管理制度性的障碍。我国虽已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但商业银行还未真正确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产权不清晰,责权不明确,尤其在风险量化方面还处于较低水平,缺少一套相对完善、合理、健全的针对银行业监管的制度规范,体制建设滞后于银行实际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基础作用的市场对银行的外部约束作用薄弱。
2.3资本金配置明显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资本金配置方面涉及很少,至2008年年初,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仅为百分之七点一。此外,银行对于资产负债管理的考核偏向于存款增量、贷款规模和银行效益等方面,而忽视了对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的考核,这就容易导致银行轻内部资产的集约化配置,忽视内控机制的健全,弱化对资产负债比例的管理。
2.4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人才的缺失。目前,现有的银行管理人才数量尚不能较好满足当前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需求,很多银行管理高层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对银行潜在风险的预见性和前瞻性,特别是风险管理自身特有的复杂性、技术性和专业性,体现在对风险管理人才的整体要求较高,从事风险管理的人才必须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同时还需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眼光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因此,这类人才往往在短期内难于培养,引发了银行风险管理人才数量的短缺。
2.5缺乏科学先进的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由于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性和全局性认识不够,没有建立和健全一套科学先进的银行风险评价体系,突发性金融风险一旦发生,不仅严重危害银行自身体系安全,而且将严重危害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加剧国家政权动荡不安。
3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防范路径
在金融危机条件下,商业银行必须拓宽信贷风险管理的关注范围,通过分析引起商业银行不确定性的内、外部变量,持续地关注其变化趋势,力求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间找平衡,促进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地发展。
3.1打破信息垄断,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制机制。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特别作为金融机构的商业银行,尤其注重要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制机制,必须有立法基础。目前社会信用体系无法可依的状况必须改变。必须用行政手段以及商业手段,把现在分散在税务机关、银行、工商机构的企业、个人等各种信息收集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数据库。
3.2建立敏锐的风险预警机制。一是要借鉴国际先进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经验,加快建立和完善预警通报、确定高风险范围的风险预警机制;二是加快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利用现有客户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真正发挥风险监测的预警功能,全面提升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三是针对目前市场信用环境差、企业存在贷款欺诈等不良行为问题,针对性地开发具有反欺诈功能的风险监测系统。
3.3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众所周知,一个没有免疫系统、或免疫力偏低的生命体是不可能健康成长的,而内部控制就是企业“生命体”的免疫系统。因此,欲使商业银行这一特殊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就必须在大力拓展各项业务的同时,更加有效地推进其自身免疫系统──内部控制建设,强化监督制约机制,以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此外,应不断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专业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确保各项经营活动的有序发展,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与监督防范体系,提升监督效能。
3.4构建动态的银行金融风险评估模型。鉴于商业银行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加之中国加入WTO后与世界联系的紧密性,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深入研究其管理风险的诱发和传导因素,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金融风险评价标准和科学的内部评级体系,对金融活动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以实时反映和控制银行的金融风险,真正实现评级的制度化、规范化,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确保国内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
3.5重视能力养成,提升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银行管理高层应加深认识,不断提高风险意识,加快建立并完善高效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扩充招收风险管理人才的数量,多渠道、全方位、广层次地吸纳来自国内外的各类高级风险管理人才。同时,应重视和加强对银行内部高级风险管理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强化专业性培训,确保充足精锐的后备风险管理人才储备。
1风险与法律的互动
1.1法律可以规制风险
法律的功能与社会期望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往往将对社会的期望转化为法律所具备的功能,社会活动需要法律来约束,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的话不论是哪一个层面的人均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金融法也是在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中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经济活动需要金融法进行保护和约束,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活动中违法情况的发生率才能降低,才能为人们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进行有效的保护。风险的本质和预期有很大的关系,风险是面向未来的,也就是实际的结果与预测结果的差距,在传统社会中,与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完善,因此很多投机分子会钻法律的空子,为了谋取自身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损害国家的利益,因此金融法必须要具备不断完善的功能,才能应对市场的变化,从而维持市场的稳定发展。
1.2法律规制风险本身也有可能会产生风险
法律制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在进行风险制度化管理社会风险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制度化的风险,由于任何一种法律在时间上均会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会存在法律与经济发展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制度化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在制定新的法律制度的时候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法律通俗来说就是制度化管理风险的方式,法律在发挥功能的时候要考虑法律能否制约本身行为带来的风险。法律系统是社会系统的集中反映,由于社会是存在风险的,因此法律制度必然也会存在风险,法律风险受社会风险的影响,社会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人类的社会活动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要正确认识社会风险,不能一味地进行否定和批判,对社会风险进行客观地观察和分析,在风险中寻求发展的机遇。
2风险管理与现代金融领域的结合
2.1投资风险管理
在金融行业中的风险是指实际投资利益与预期的投资利益产生的误差,投资就是将金钱通过金融手段进行投资然后获益,当一个人的经济收入大于其消费需求的时候,他就会通过购买债券、股票或者银行储蓄的手段进行金融投资,在需要资金使用的时候变将过去的款项取出来。这样的话就会存在收入和消费不匹配的情况,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投资可以避免未来发生突况的时候资金不够的情况,对于资金不足的人来说,投资者通过资金投资能避免当前资金不足的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投资的重要性,但是一定要对自身的经济状况和市场情况有清楚的认识,否则对自身会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对市场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
2.2金融中介的風险管理功能
金融活动场所和机制的统称就是金融市场,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在金融市场中进行金融风险管理,在金融市场中风险已经成为商品的一部分,既可以被销售也可以进行购买,其中证券就是典型的代表商品,市场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金融市场也会对其风险进行合理的配置,影响市场价格的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一定的传导和映射作用对市场产生影响。金融中介是一个金融机构,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根据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对投资人进行合理的投资建议和提醒,尽量保护投资人的利益,使投资者能明确认识到投资可能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金收入。
2.3企业金融的风险管理功能
企业融资、治理和财务是企业金融的核心部分,三者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是风险管理的过程,还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企业金融的核心要素将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现出来,在财务状况良好的时候。适当的企业融资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也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调整企业的管理结构,实现最大化的企业创造价值。
2.4风险、金融和金融法的共振
金融、风险和金融法三者有不可或缺的联系,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另外两个的改变,因此金融法要对资金余额进行合理的调节,解决收支不平衡的问题,金融法是现代社会中控制金融的重要工具,不是单纯的资金融合,金融法的内涵是风险定价,不仅仅是风险制度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更是制度化风险的源头。金融法对风险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而进行完善,在市场实际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降低法律滞后性所带来的风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风险均会波及到其他国家的市场经济,因此我国要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变化的准备,不断完善金融法的内容,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
3结束语
金融市场的成功与风险有密切的关系,金融市场中存在很多风险,因此金融法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与时俱进,与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相吻合,及时调整金融法律的内容,做好国内金融风险管理工作,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斌.论金融法的风险维度[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4):50-58.
追求发展、效益、安全的有机统一,是金融单位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内涵和行为导向。近几年来,我行内部经营体制改革与外部业务拓展同步推进,业务经营出现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但在快速运行中显现的和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如何立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__*风险控制水平,实现__*持续、快速、低风险、高效益发展,已是一项亟需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金融风险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
所谓金融风险,是指金融资产预期价值或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我们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可能性,因为金融本身就是成本与收益在一定时间内的流动,往往先涉及到成本,后涉及收益,由于风险的不可避免,收益往往难以确定。另一方面,这种风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预期,从而能够通过某种方式予以减轻或规避。
金融风险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近几年,随着科技的进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随之而来的金融风险日益突出。去年以来,美国、欧州乃至整个世界,都处于金融风浪之中。据报道,具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目前已有三家不复存在,另有多家名列世界五百强的银行、保险公司破产或被兼并;在风波冲击下,香港一家银行机构日前还出现了挤兑现象。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深远,教训深刻,究其原因,危机的产生正是由于对金融风险的认识不够、制度缺陷、风险管理失控所造成的。这对正处于改革发展期的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当前__*面临的主要金融风险
作为一家金融机构,__*与其他商业银行面临的金融风险具有一致性,同时,__*独有的职能作用决定了其所面临的金融风险还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具体来说,__*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政策风险。国家在“三农”领域赋予了__*特殊的政策性职能,这个职能的履行情况关系到__*的前途命运,对__*构成了潜在的政策风险。
2、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包括业务风险和业务系统风险两种。是指在办理日常业务过程中因工作失误、违规操作、业务操作系统不完善等因素所形成的风险。操作风险是任何一家银行都必须面对的风险,只有采取健全制度、完善业务处理流程、强化监督考核等多种手段,才能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在金融交易中,因合同不健全、法律解释的差异以及交易对象是否具备正当的法律行为能力等法律方面的因素所形成的风险。目前,我行的一些营业机构在进行业务合同签约时缺少法律顾问审核,容易形成一定的法律风险。
4、声誉风险。由于公众和新闻机构对__*的经营管理模式缺乏了解,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后,如出现粮食企业挤占挪用等案件后,媒体的报道普遍不够客观,给__*带来了一定的声誉风险。
三、防范和化解__*面临的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
古人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站在全局的高度,清醒地认识__*潜在的各类金融风险,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化解和控制,不仅是__*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我行向现代银行转轨的必由之路。
防范和化解__*金融风险,首先要在指导思想上把握好三个基本点:
一是要具有前瞻性。前瞻性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基础,而前瞻性的基础是包容,只有包容才能进步。与其他银行相比,仅有14年历史的__*无论是在制度体系、人员素质和文化积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只有认真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接受和包容他行的先进理念和做法,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目前,随着商业性贷款的增加,各项新业务给我行带来的金融风险也在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我们在认识和防范金融风险时,必须均衡考虑我行业务发展与实际工作情况,全面汲取他行有益经验,以前瞻性的视野制定业务发展策略、更新风险防控制度和措施,有效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是要增强主动性。主动性是防控金融风险的关键。俗话说:最好的防御是进攻。防控金融风险不能总是在风险发生之后再提出应对措施, 而应该积极主动地分析判断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通过主动地识别和评估与银行有关的风险,收集、筛选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数据,并进行相应的调查,了解并掌握政策和程序存在的缺陷,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样才能减轻或者避免我们将要面临的风险。
三是要提高针对性。针对性是提高风险防控效率的有效途径。过程决定结果,不同的金融风险表现形式和化解路径都有所区别,我们必须根据__*的经营特点,有针对性地完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风险防控机制和考核机制,并建立起与之配套的工作流程,努力夯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制度基础。
基于上述想法,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在认真履行政策性职能的基础上,有效化解风险。一是严格履行政策性职能。__*作为政策性银行,首要任务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执行国家农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在三农领域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为根本目标,这是__*的立身之基和发展之源。政策性职能履行不到位,我行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现阶段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政策,确保收购资金封闭运行是__*防范政策风险的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点,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二是要根据国家经济政策和宏观形势变化,对我行业务领域内不同行业的景气度、产品经营周期、市场环境等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和评估,在此基础上定期信贷资金投放指引,明确我行一定时期内重点支持行业、非重点支持行业、一般支持行业等,正确引导我行信贷资金投放,从战略的高度防范金融风险。三是要根据区域性经济特点和产业布局情况,对信贷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商业性贷款要向社会信用好、经济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效益好的行业流动。在同一区域内,我行支持的企业要力争避免经营内容雷同,切实防止一哄而上导致的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努力提高我行信贷资产质量。
2、努力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识别、评估、监测和管理风险。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努力把管理决策转化成一个科学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任何一件事情都有流程,都可以分为
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就是要在三个阶段内分别确定不同的风险管理职责,然后把职责进行量化,使其可以进行考核。因此,一个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设置必须满足全员管理原则、全过程管理原则和全方位管理原则的要求,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全行的各个一贯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从__*行风险控制的现状来看,应该采取措施,切实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事前监督职能,如在贷款项目前期审查期间就应该有风险部门的参与并提出单独的风险评估意见,然后在贷审委开会研究期间对风险评估情况进行详细说明,在合同签订过程中由律师参与审核并出具书面意见,在风险发生后及时采取法律手段降低风险的危害性。通过完善流程设置切实降低我行的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二是重罚违规者,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破窗理论中有一个事例:一辆汽车夜里停在大街上,安然无事,可是如果将汽车玻璃打破,一夜间汽车里的物品就会被偷光。可见风险往往来自于一个小的违规,正是这一个个小的违规没有被制止,酝酿了以后大的危机,突变是在人们不知不觉的渐变后发生的。如大家都知道的邯郸农行金库被盗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以,我们一定不能对小的问题熟视无睹,必须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去约束人,不给违规者留有生存的土壤。3、有针对性地强化内控管理,防范操作风险。一是健全业务制度体系。业务的制度体系是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决定效率,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内控制约机制的充分发挥。从我行来说,在加强制度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其全面性、规范性、适用性和协调性,即这一制度体系在业务中覆盖要宽广,操作要规范,要切合实际,并能有效与其它部门工作相配合。一套完善的业务制度将有利于堵塞漏洞,化解风险。二是重视监督职能。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巴林银行倒闭的直接原因是其一名职员越权、隐瞒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清晰的岗位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三是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手段,防控操作风险。通过发展应用会计远程监控、健全综合业务系统、cm20__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切实加强业务事前和事中监督,力求把风险消除在日常工作处理中,从而减少损失。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文化
商业银行是高风险的实体,有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来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速度和力度正在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着极其复杂的经营风险。因此,如何控制风险,并从风险中获取更大的利益,是现代商业银行最重要的经营管理目标。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充分重视风险管理体系的关键作用,加大投入,早日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一、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内涵
风险文化,又称风险文化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是衡量银行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风险文化既强调精确的技术处理,又强调深刻的人文观念,它决定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水准,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风险文化的影响因素分成四个最基本的方面: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其中主要价值观体系主要表现为前瞻性、预警性、科学系统性等。具体表现形式有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员工的行为准则、文化教育交流活动等。而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意识是核心,对其他文化要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二、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顺应国际经济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外金融市场的持续深化和竞争加剧,金融市场蕴藏的风险也愈来愈大,对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巴塞尔协议规范下的银行竞争,也将是风险文化的竞争。因此,加快推进商业银行风险文化的建立和执行,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是银行积极应对各类风险和危机的冲击,既为了安全、高效的迎接外资银行的挑战,也为了使我国商业银行迅速的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保障其持久稳定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稳定和创建平安金融的战略举措。
2、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银行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风险管理文化决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的风险管理观念和行为方式,搞好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银行治行之本、动力之源、持续发展之基。一家银行倡导的文化,决定了这家银行在市场上能够走多远。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各级管理层要明确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到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这些都能体现银行的风险管理文化。因此,提倡和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强化全员风险意识是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和前提,才能使银行的经营目标和风险机制得以有效实现,在效益增长的同时把风险约束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3、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风险管理文化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经营管理风险是银行的日常业务,银行开展的各项业务就是在管理风险与收益之间取得平衡,获取收益。对于银行来说,由于风险可以通过资本杠杆被放大若干倍,因此,受风险威胁的程度远远高于一般企业。银行在发展各项业务时,要特别注意风险的管理与控制,实现防范风险与长效发展的协调统一。作为企业文化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准确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要求,强化资本约束的理念,把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明确实施新资本协议总体框架的战略安排,率先从各个业务条线入手来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以此来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支撑中小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使商业银行走以内涵式为主的发展道路。
4、 构建商业银行风险文化,是银行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力武器。风险管理文化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它能使绝大多数银行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易于对银行各项重大决策取得共识,激发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商业银行经营指导思想上,全面落实个人负责制与集体负责制,认真做好风险的预警及提示,树立自上而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为促进银行持续、协调、有效、和谐发展勤奋工作,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三、 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建设的现状
1、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淡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落后。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协作。但是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防范银行风险的意识及观念没有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里乃至每一个操作过程。首先,在经营实践中,对于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关系认识得还不够明确。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着重防范信用风险,而往往忽视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第三,风险管理理念还不能完全满足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
2、风险控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现阶段,我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关法律建设相对滞后,各商业银行的内控管理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风险监管工作还局限于风险形成后的事后监督,业务规章制度不完善,检查和责任划分上,缺乏对风险进行事前和动态的分析预测,缺乏先进预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缺乏有效内部控制,内部稽核制度相对薄弱,无法从总体上把握全行的业务动态和经营状况。
3、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但现在我国各商业银行所采用的风险管理手段与技术和方法普遍落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习惯于依靠计划指令,使用层层分解指标的方法控制风险暴露,不注重风险的定量分析,对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数据和技术手段支撑。就贷款风险来说,贷前调查岗仅依靠判读企业的财务报表来决定贷与不贷,而在处于转型经济的中国,贷后管理上信贷人员不能有效、及时、科学的识别客户的潜在风险预警信号,这时已经明显的失去了风险处置的最佳时机,由此可见,风险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已严重滞后。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借鉴《新资本协议》所凝结的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全面提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控制的水平。
4、没有专业专职的风险管理队伍。
目前各商业银行既懂风险管理技术又会业务的风险管理人才奇缺,没有专职的风险管理人员,一般都是兼职,风险管理效果大打折扣。目前,信贷的风险管理都是由信贷员兼任,其在开展具体业务过程中不能够对关键的风险点进行梳理和评估,较难准确掌握放贷后的风险及其控制状况。并且他们工作繁重,既要营销贷款、做各种信贷报表、录入维护信贷基础数据、催收贷款本息等日常工作,还要对每笔贷款进行监管,风险管理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5、风险管理工作分散,信息披露不完善。
严谨、缜密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是商业银行规范经营管理行为、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基础,是建立风险管理长效机制的根本保证。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没有集中的监督管理部门。这就造成在风险管理体系中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不明确,从而使全面风险管理 “徒现其形而未具其神”, 全面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可持续性发展和实现经营价值最大化的支持效能无法充分发挥。同时,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风险管理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风险管理的分散不利于风险信息的归集和汇总,实物层面的文化缺乏,不但使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发挥作用,影响风险报告制度执行。而且会对银行经营形象和声誉产生不利影响,极易产生人为操纵现象,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四、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策
相对于发达国家银行业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存在较大问题,发展仍不规范,抗风险能力较弱,现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很难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特别是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后,面对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国内银行承受了比以往更大的竞争压力,对风险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与控制体系,创新风险管理手段,实现对风险的及时发现、分析、防范和化解。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加强对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文化的教育尤为重要。纵观历史,各种金融机构由于风险管理不当而倒闭,往往并不是因为缺乏风险管理机制,而是因为其从业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薄弱。在日常工作和日常学习中向各位员工反复灌输风险意识,根据风险约束、资本约束和成本约束条件,根据风险管理能力与控制能力,全面落实个人负责制与集体负责制,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于实力达不到的地方,风险管不住的领域,一定要严格控制,防止盲目发展。认真做好风险的预警及提示,树立自上而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对银行中高层管理人员的约束机制,防止重要信贷事项的民主决策流于形式,使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培养员工的风险敏感性,在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活动和工作环节都受银行风险意识的制约与指导,使员工时刻防范风险。
2、完善风险控制体制。
国家要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要进一步建立健全银行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金融法制环境。首先,完善的风险控制体制应注重风险管理人员的培养和使用。全面风险管理要求银行全员参与,自上而下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其次,要制定完善的风险控制标准,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约束机制,合理运用不同风险的管理手段。商业银行要打破行政性的支行设置方式,在人员机构设置中,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
3、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的保证和基础。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策略得以落实。良好的措施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来与之配套。首先,通过授权管理、岗位制衡等手段防止操作风险在业务环节中的出现。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内部控制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的连续性和系统化,从而严格控制银行内的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最后,通过不间断的调整和改进,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其经营目标的实现。这样,将经常的对银行内部各个部门、各个机构乃至银行业务经营的全过程进行风险预警检查与控制,有效的将金融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
4、制定详细的风险操作标准
借鉴国际银行的先进经验,认真推行贷款五级分类法,并加快改进风险计量的方法、技术和手段,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向科学的风险管理模式发展,以便更加动态地反映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真实运营状况,从而把潜在风险杜绝于萌芽状态之中。建立信用风险内部评级系统、市场风险评估系统和操作风险的内部计量;制定并推广完整的风险评分体系,有效地把风险标准细化,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经常性的对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活动进行赋分,让每一个市场开拓人员和风险管理人员都能够明白风险每一个具体的经营活动的具体风险尺度,然后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从而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
5、树立“以人为本”经营理念
金融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管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通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来构筑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和完善独特的人才培养机制。首先,造就令人心情舒畅、有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能力的宽松环境,增加企业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其次,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同时着力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让他们不断更新风险管理知识,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水平。最后,建立科学的专业人员任职机制, 应积极推进风险经理制度,建立和完善风险经理的任职资格、工作职责、业绩评价和考核管理机制, 逐步建设起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阳.论现代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十项原则[J].国际金融研究,2009(4)
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作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已上升到金融机构发展战略的高度。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大多由城市信用社改造而来,规范化的现代风险管理对其生存和发展更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理论上的风险定义为投资受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其实际投资和预期结果或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而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如果控制不好,就会由潜在的风险转变为现实的损失。
从风险的来源分,可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有经营风险、操作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道德风险、策略风险、人才风险;外部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和其他环境风险等。从目前城市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看,涉及较多的风险为内部风险,如果按银行各部门管理职能划分,可分为会计结算风险、财务收支风险、信贷资产风险、中间业务风险、抵债资产接收、处置风险及投资业务风险等;如果按会计报表划分,可分为资产类风险、损益类风险、负债类风险、表外业务风险等。城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在西方发达的银行制度下,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董事会明确地承担起银行在其全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所有风险,并以银行的全部资本金作为承担风险的最终边界。董事会因此负责制定有关风险管理的重大政策,并在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风险内控体系。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均是股份制,在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指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风险承担的主体。任何有效的风险管理都应该是以风险承担主体明确,权力、责任和利益的合理分配为根本前提的。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中这种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确的特点在风险管理上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层对金融风险非常重视,而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风险管理意识相对淡薄,对风险管理缺乏紧迫感和积极性。
(二)内控体制不健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管理体系。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8年提出的《银行机构内控指引》,完善的现代银行内控体系应该以运作合法、有效和信息畅通为目标,涵盖银行的管理和控制文化、风险的有效识别和评估、控制活动和责任分离、信息和交流以及监控和缺陷修正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的风险经理,无论是内部稽核部门还是信贷管理部门(管理信用风险)或资金管理部门(管理利率等市场风险),都没有能力承担起独立的,权威性的、能够有效管理银行各个方面风险的风险管理职责。
(三)管理人才严重匮乏。由于风险管理的综合性和专业性,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必须具备很高的素质,经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否则将很难理解业务和产品的风险性质,更难以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措施。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特别是城市商业银行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匮乏。
二、构造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必须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确定风险管理战略;二是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实施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必须立足于一个从董事会到经营层白上而下的责任和职能体系,董事会将最终承担银行所遭受财务损失或股东权益减少的责任。因此董事会作为最终责任主体,要负责管理银行的各种风险,这种管理风险的责任涉及以下几方面:①确立银行的发展目标并提高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②确定银行能够接受的风险水平;③在可行的风险视野和银行战略性计划基础上,通过把资本配置给不同的业务活动来提高银行的潜在收益;④保证银行所处的控制环境能够保护资本。
(二)构建风险管理体系。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一个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一般而言,一个银行采用的组织结构是与其经营思想密切相关的。组织结构有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即管理层次、部门设置和职责划分。管理层次指的是纵向结构[董事会(各专业管理委员会)经营层各业务部门各支行、营业部],部门设置指的是横向结构,而职责划分以管理层次和部门设置为基础,既牵涉到纵向,又牵涉到横向,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结构中的每一个交叉区域都是重要的风险控制点,每一个部门都是一个风险责任主体,每一责任主体都要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机制和风险内部控制机制。在这个网络中,从总部到支行,从一线普通员工到行长、从一项新业务出台到具体实施,这一系列的过程包含着许多风险控制点,每一业务部门的主管必须承担其业务部门内部日常管理和报告各种风险的职责。
三、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具体实施
按城市商业银行目前开展的业务种类,风险控制点存在于会计结算、信贷资产、抵债资产接收及处置变现、表外业务、计算机管理等几方面,这其中主要体现为操作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经营风险等,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要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加以分析。
(一)定性分析
1.会计结算风险的控制。会计结算风险存在于前台业务操作及后台业务管理两方面。银行对外服务主要是以会计结算的方式对外进行的,这其中所包含的风险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风险管理部门要定期查找业务风险点,通过稽核部门工作中反馈出的问题,找出风险隐患,随时监控结算风险,督促业务部门制定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2.信贷资产、抵债资产风险的控制。一是信贷资产风险的监控。凡新发放贷款,即使审贷委员会已经通过,也需报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部负责对贷款风险实行量化管理,通过对影响贷款安全的因素,测定出贷款风险系数,即为贷款的风险度。只有当该笔贷款的风险度小于一定标准,贷款才可发放,同时建议从社会上聘任有关行业专家碑为贷审会的特邀委员,以实现管理型和专家型相结合的复合决策体系,进一步降低新发放贷款的风险。二是抵债资产接收及处置的监控。凡经特资会审议通过的欲抵债资产及已抵债资产的变现,均需报风险管理部批准,风险管理部负责对每笔欲抵债资产进行严格审查,从以物抵债的必要性、抵债金额的合理性、抵债资产变现的可能性等几方面进行把关,对不符合抵债资产管理规定的,一律不得抵顶;抵债资产的变现,风险部负责对其全过程进行监控,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资产的损失。
3.控制各项业务的规章制度。银行业务总是向前发展的,而制度一旦制订,就相对稳定。目前的内控制度多局限于对原有制度的补充和修订,往往是风险发生后才制订了一些规章和制度,前瞻性不足,因此要树立制度先行、内控优先的思想。风险管理部要加大对新开办业务规章制度的风险监控。新兴业务(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特别是风险较大的衍生金融业务)的开拓与相应的控制制度存在“时差性”脱节。因此,在新业务开办前,各业务部门应深入调查,进行可行性分析,然后将制定的规章制度,提请风险管理部门对其在防范风险方面提出意见,以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和风险识别机制加以约束,引导新业务依法经营,规范发展,防止出现新的风险。
4.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控制。计算机系统的风险控制主要通过事后监控,具体包括审查其职责分离制度;网络管理、网络终端使用和网络用户是否经过授权;密码控制是否按权限因人而异;机房管理、数据管理等方面。
(二)定量分析
与传统风险管理主要依赖定性分析相比,现代风险管理越来越重视定量分析,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量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的特征。其代表性模型是1994年J.P.摩根提出的风险价值VaR模型,该模型目前受到金融界的广泛认可,被许多金融机构采用。量化和模型技术的发展,使传统艺术性的风险管理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科学性,也使风险管理决策成为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决策行为。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论文摘要:在世界金融危机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大信贷风险管理的力度,将商业银行自身价值的所有来源包含在管理范围内,通过分析找出引起商业银行不确定性的内、外部变量,对其变化趋势持续地进行监督其,这样就可以帮助管理层在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间找到平衡点,使商业银行躲开前面的未知风险,保持持续健康的 发展 态势。
一、世界金融危机的概念及爆发诱因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起的,从表面上看,次级债问题是由美国低收入者的房贷所引发的。实质上,本次危机是源于刺激 经济 的目标下过度的信贷以及信用风险互换等衍生工具的滥用,使状况愈演愈烈终致危机恶化。而贯穿始终的问题是: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和个人都存在着忽视信贷风险管理的通病。金融机构特别是投资银行,在追求业绩的利益驱使下,片面的追求业务规模和业务利润的快速增长,而忽视风险甚至无视风险。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准与风险管控水平直线下降;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对金融衍生工具过分信任,认为一切风险可以通过工具创新转嫁给别人,忽视了衍生工具内在的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成倍地放大。
商业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特殊 企业 ,具有高负债性和高外部性的特点,这就使其不仅追逐收益性,也必须关注安全性和流动性。而作为发展
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的措施
商业银行在 金融 危机背景下进行信贷风险管理,首先要明确信贷风险管理的目的不仅是保护资金的安全,而且还要提升构成银行经营模式的有形和无形资产的组合水平。信贷风险管理应遵循保本、稳健的原则,保护银行资产的安全,保证存量资产质量的稳定,这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对内生不确定性引致的风险,如银行由于内部的信息传导不及时、相关制度不完善而发生的操作失误、贷款抵(质)押物价值没有及时更新等,可通过加强控制程序和业务检查力度来实现。
1.严格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
商业银行必须使用内部控制的标准流程从严控制个人住房贷款者的信用级别,严格检查每一笔房屋按揭贷款业务,信贷员必须要与贷款申请人见面,而且必须面对面地签订贷款合同。对于新收到的房屋按揭贷款申请,由信贷工作人员到单位核实收入证明,通过核实贷款者真实身份。
2.增强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流动性
从宏观层面看,2007年央行10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每周发行定向票据,从紧货币政策的实施回收了银行体系内相当数量的流动性。而在 金融 危机过程中,保持自身流动性成为银行渡过难关的重要手段。
3.加强金融创新监管
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到全球的金融危机再次印证了金融创新会给银行业带来双重影响。在国际金融市场和交易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必须清醒认识到金融监管的重要性。审视次贷危机的爆发过程发现,即使美国在监管体系完善的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监管缺失,尤其是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金融产品的复杂化导致了对其认识上的盲点和监管上的空白。
参考 文献 :
摘要:针对近年来金融“脱媒”现象的出现以及投资基金能否替代商业银行的争论。传统的金融机构理论已不足以解释现代商业银行的核心功能。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指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金融风险的过程中所采用的个性化工具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设计。加快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新时期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功能;风险管理;新视角
引言
金融机构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资源配置作用。长期以来,商业银行一直是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在所有金融机构总资产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自1868年世界上第一只投资基金——“海外和殖民地信托”在英国诞生以来,投资基金在西方发达国家取得长足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势头更为猛烈,并对商业银行的生存空间形成持续压力。新世纪以来,美国投资基金的资产规模更是超过了长期处于金融系统主导地位的商业银行。由此引发了商业银行是否会消失,转而由投资基金所替代的广泛争论。
一、对传统理论的简要梳理
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或者说功能究竟何在,理论界众说纷纭。其中居于主流地位的有以下三种理论:
(一)“资产转换”功能说
“资产转换”功能是由格利和肖在1956年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和储蓄—投资过程》以及托宾在1963年发表的论文《作为货币创造者的商业银行》中提出并作出论述的。他们认为各种金融中介都是为财富拥有者提供资金组合,并通过竞争获得自身在市场中的发展空间,各种金融中介在开展金融业务时,都必须尽可能满足储蓄者与投资者的偏好,这种竞争的方式或满足的方式就是进行资产转换。不同的资产转换方式造就了各种金融中介之间存在的差别,银行主要是通过满足支付要求而提供负债。
(二)“降低交易成本”功能说
1976年乔治·本斯顿和小柯利福德·斯密斯在发表的论文《金融中介理论中的交易成本》中提出交易成本应为金融中介理论分析的核心内容。他们认为,金融产品的制造取决于其未来销售价格能否弥补该产品生产时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金融中介之所以能够制造适应上述特殊要求的金融产品,是因为它有三大优势:其一,专业化生产的规模经济;其二,更容易以低成本获得大量信息;其三,减少搜寻信息的成本。交易成本与金融产品种类、消费者偏好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系,技术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将使成本发生变化,从而促使商业银行调整产品,因此,降低交易成本将是商业银行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三)“信息处理”功能说
20世纪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对分析金融机构存在和功能的视角产生了很大影响。1977年勒兰与佩勒的论文《信息不对称、金融结构与金融中介》分析了事前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认为借款人如何能够获得信贷,依赖于作为信号的企业内部投资信息非常困难。解决的办法就是将搜集信息的人组成专门的金融中介,以使贷款的资产组合和投资充分吸收这些信息。戴蒙德在1984年发表的经典论文《金融中介与监督》中分析了事后信息不对称问题,认为只有借款人能够无成本地获得投资的最终结果,才会使金融合同对具体借款人活动适用的约束降低。
二、对传统商业银行功能理论的重新认识
(一)对信用中介功能的再认识
信用中介功能是指促进资金融通的功能,即促使货币资金从盈余单位流向赤字单位,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资金融通过程中所涉及的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三大类。由于金融风险的投机性、市场主体风险偏好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的差异性、金融风险的可单独交易性,以及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的上升超过信息成本的下降,市场主体对金融机构管理金融风险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
(二)对支付中介功能的再认识
支付中介功能是指银行客户进行现金收付或存款划转的功能。虽然支付中介功能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它本身为商业银行带来的收入只占极小比例。美国所有商业银行存款账户服务费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虽然整体上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之中,但其绝对水平仍然只有4%左右(Fed,2000)。支付中介本身仍然是银行的一个成本中心,而不是利润中心。银行提供支付中介服务是因为它能使银行增加存款,并从存贷款利差中获得收入。
(三)对信用创造功能的再认识
信用创造功能是商业银行通过其存款和贷款业务,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的功能。实际上,信用创造只是银行从事存贷款业务的一种客观结果,而不是其主动追求的一种目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也只是其管理金融风险这一核心功能从而寻求利润过程中的的一种附属功能。
(四)对金融服务功能的再认识
金融服务功能是商业银行提供除存贷款业务、支付结算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的功能。大部分金融服务业务,如收付、基金销售、保险销售、基金托管等等,与支付中介业务一样,不是单独的盈利中心。是银行利用其在存贷款等风险管理业务中形成的已有优势,投入少量的变动成本所增设的盈利业务。可以看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社会对银行提供这类服务的需求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之中。三、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特点——与投资基金的对比分析框架
(一)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个性化工具
1.与投资基金相比,商业银行管理风险的突出特征是它所使用的工具——贷款是个性化的。严格说,银行所发放的每一笔贷款都是根据借款人的具体需要所设计的,无论是贷款的金额、期限、利率、发放贷款时的信息依据、调查、审查、发放、回收过程,还是其提款安排和偿还安排,都与借款人独特的未来现金流相对应。这种非标准化的特征使得贷款这种工具适合于所有规模、所有类型的企业和消费者。然而,有价证券的标准化与银行贷款的非标准化形成鲜明对照。证券的标准化存在巨额固定成本,且必须要使社会公众普遍认可,这使得证券融资只适用于大企业的巨额融资项目和成熟产品的融资。
2.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使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银行在资金融通中的核心作用。贷款证券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非标准化贷款转化成为标准化证券的过程。在贷款证券化后,银行实际上已经基本完成了其以非标准化方式管理风险的全部工作。银行所需要的只是资金以及相应的风险。这实际上是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表现:银行提供的是管理金融风险的服务,资金本身只是银行管理风险的一种工具一个载体,提供资金本身并不是银行服务的目的。
(二)商业银行“风险的内化器”的制度设计
1.从对风险的吸收方式来看。投资基金的机制设计就是要由基金持有人分享所有风险收益,同时直接分担所有风险损失,而基金管理人只能收取固定的管理费。商业银行的机制设计要求银行本身承担风险。首先,银行以到期无条件还本并按约定支付利息的承诺从存款人处吸收资金,然后按约定条件将资金贷放给贷款人,其后若贷款人违约,银行不能以此为借口对存款人违约,从而承担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信用风险。其次,银行按约定要保证存款人随时提取存款的需要,却不能因此向贷款人收回未到期贷款,这样银行就承担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
2.从商业银行承担“风险内化器”这一角色的合宜性上看,商业银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安排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银行和基金经理与资金盈余单位之间的关系,都是一种委托关系,委托关系的核心是激励机制问题。只有在委托人能够低成本地观察到人的努力程度,从而对其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才能采取向人支付固定报酬的激励机制。在不能低成本地观察到人的努力程度的情况下,将人的收益与其努力程度完全挂钩,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银行的主要资产是非标准化、不透明的贷款。所以,风险内部化是银行与其资金盈余单位之间的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一种委托安排。
3.因为没有考虑风险处理因素,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地位其实是被低估了。大部分商业银行管理风险功能的业务,都没有反映在其资产负债表上。例如,贷款证券化的发展使得银行已经通过调查、审查、设计等方式管理过风险的贷款,不再保留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如果仍然运用资产规模来作为衡量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重要性的标准,必然会低估商业银行应该有的地位。也是近些年商业银行功能弱化说法的一个重要原因。
结论与启示
商业银行的核心价值在于管理资金融通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通过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管理金融风险的个性化方式和风险内化器的制度设计。商业银行的未来,归根结底取决于其管理金融风险的能力,尤其是以贷款方式管理风险的能力。尽管迄今为止商业银行制度并不完美,商业银行体系依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但这只能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来加以修正和完善。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学者通过对投资基金制度与商业银行制度的比较分析,得出二者有交叉与融合发展趋势的结论(何德旭,2004;曾康林,2002)。对研究新时期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我们可以在发展投资基金的同时积极发展商业银行,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不断地提高其风险管理的能力,做到二者兼顾。可以预见,在一个不太短的时期内,仍将把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放在一个突出和重要的地位上。
参考文献:
[1]代军勋.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曾康霖.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基金的兴起是否能取代商业银行[J].财贸经济,2002,(7).
[3]何德旭.商业银行制度与投资基金制度:一个比较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