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时间:2023-09-20 18:23: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旅游诚信体系建设

第1篇

[关键词]诚信;旅游企业;测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01-0122-02

1 旅游诚信的内涵

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诚的基本含义是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的基本含义是遵守诺言,言行相符,既要自信,也要信人。而所谓诚信,就是诚与信的结合,就是人与人相处时互不欺诈,互相信任。所谓旅游诚信则是指旅游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及其他相关旅游活动时,对相关各方即利益相关者的信诺守行。

2 建立旅游企业诚信测评体系的重要性

从全局上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党的十六大的要求,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倡导旅游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加强旅游业诚信体系建设,将有利于旅游业树立良好的社会信誉和形象,有利于培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旅游市场环境、诚信和谐的感知环境、投资兴旅的动力环境,有利于提高政府驾驭旅游市场的能力。这既是旅游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出发点及归宿,又是中国旅游业的理性追求,没有诚信就不会有旅游业的规范、健康、永续的发展。

从理论上说,建立我国旅游业诚信体系,既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良好的信用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促进作用。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看,社会和谐要求培育和谐的旅游环境,和谐的旅游环境属于典型的公共品,存在着明显的正外部性,建立我国旅游业的诚信体系将有助于增强旅游环境的正外部性。

从实践上说,建立我国旅游业的诚信体系,既是规范行业管理和旅游市场秩序的需要,也是建设旅游强国的具体措施。改革开放后,我国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高效率使中国的旅游业步入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其表现突出的是旅游市场上的失信现象比较普遍,广告误导、导游误购、合同违约、随意转团屡禁不止等,可以说,与其他行业相比,旅游业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严重。因此,旅游业的诚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3 旅游企业诚信测评体系

目前我国旅游行业尚缺少一整套经过科学设计、严密论证、权威度高、可推广使用的诚信服务评估程序和相应的评分模型,以保证旅游诚信服务评估的公开化、标准化和公平性。

旅游企业诚信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必须从旅游行业特性出发,采取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旅游诚信工作较复杂,如果对指标逐一量化,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充分结合定性分析。但最终评价结果应形成一个明确的量化结果,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观因素或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关于具体指标的设置,应先粗后细,由简到繁,逐步深化。对于旅游企业诚信的评估,可采用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以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公正、合理。同时,还应根据各类指标对评估对象的影响程度,设置不同的权数,来加权平均计算分值,从而保证旅游行业诚信服务评估的结果更加公正、真实和全面。

3.1 旅游企业内部处我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朝鲜,李宝仁.现代服务业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35-36.

[2]郭亚军.多指标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24-25.

[收稿日期]2008-11-15

第2篇

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通过诚信经营从而建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可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并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企业诚信的概念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进行市场经济各项活动时,遵守法律法规和公序良俗,诚实信用地对待每一位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媒体、社会公众,同时给予他们信任。旅游企业诚信是指旅游业从业者在从事旅游经营活动中践行约定,信守承诺,以及其践行约定、信守承诺的行为和形象在社会组织、群众、媒体心目中的整体反映。

三、我国近年来学者对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

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诚信缺失的问题呈井喷之势,旅游企业缺乏诚信、坑害消费者的新闻更是屡见报端。但是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并不多见,对于构建旅游企业诚信机制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笔者对近五年来我国的旅游企业诚信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学者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旅游企业诚信问题进行探讨;

(一)对当前我国旅游企业缺乏诚信现象进行研究分析

刘雷、吴郭泉在《论旅游企业诚信》中提到旅游企业诚信缺失表现为:旅游合同交易信用缺失、合同违约和欺诈、服务质量信用缺失三个方面。杜艳认为我国旅游企业信用缺失的现象主要是:资本信用缺失、合同交易信用缺失、服务质量信用缺失、旅游促销信用缺失、价格信用缺失、旅游企业管理信用缺失。

(二)对旅游企业诚信缺失的后果进行研究

石芳在《以诚信为核心的旅游伦理价值体系的构建》中提到旅游诚信缺失将造成以下后果:导致旅游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造成旅游者利益受损;危害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

(三)对当前我国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原因进行研究

蒋满员、唐玉斌在《我国旅游企业失信行为探讨》中认为造成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因素有:竞争机制、旅游行为机制及信息不对称、管理及法律、制度与旅游合同的不完全性。孟英伟、陈惊雷的《旅行社诚信问题研究》从旅行社、导游、旅游者、不可抗力因素和市场与政府五个方面来说明旅行社不诚信经营的原因。

黄晶在《旅行社诚信危机的对策分析》中将旅游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分为三类:旅行社与旅游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供应商与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旅行社与其人的信息不对称。

(四)对解决我国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方法进行研究

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解决我国目前旅游企业诚信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企业自律水平

李海风认为,旅游企业诚信机制建设可以分为三步:一是通过诚信文化建设将诚信纳入企业文化;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诚信的制度保障;三是建立监督及激励机制。

2、建立诚信测评体系

邓健、任文举在《诚信旅游企业测评体系研究》中认为目前我国旅游行业仍然缺少一整套科学、严密、权威、可推广的诚信服务评估程序以及相应的评分模型。缺乏应有的完备测评使得旅游企业的诚信无法得到公平的评估。

3、健全行政监管制度和法律体系

刘雷、吴郭泉的《论旅游企业诚信》认为构建旅游企业诚信应担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监督;3、加强行业自律建设。王瑜、陈建平在《旅行社经营诚信体系重构研究》中提出对现有的制度进行重新设计与建构,从加强社会信用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行业自律、加强导游佣工管理等五个层面重构诚信体系。

4、发挥媒体舆论监督

郑渊在《浅谈旅游业诚信机制的建设》中提出,应当建立完善系统的社会监督机制,充分地发挥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对失信企业造成强大舆论压力。

四、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对于旅游企业诚信的研究存在下列问题:

(一)借鉴西方学界和其他学科相关理论多,独创理论少。比如有的学者提出的建立旅游企业诚信文化体系、企业自律监督体系、构建诚信评价体系等理论,都属于借鉴一般企业管理的理论,没有形成旅游企业诚信管理独有的特色理论。

(二)比较侧重理论研究,且在实践中可操作性较差。例如多篇文章在对策方面都重复提到旅游业行业自律,但是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在实践中难以操作。

(三)只注重当前特定环境下的信用研究,极少有从环境和机制来促进企业诚信养成的这个角度来解决企业诚信缺失这个问题

五、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一)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化管理研究

旅游企业开展诚信信息化管理工作是以客观标准定期衡量旅游企业的诚信行为,是旅游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旅游行业诚信信息化管理,不仅是建立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需要,更是促进旅游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的需要,其主要工作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旅游企业诚信信息采录工作; 二是制定旅游企业诚信信息化管理项目与标准;三是实现诚信信息网上;四是实施网络诚信平台监管。开展旅游企业开展诚信信息化管理,可以激励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自觉提高自己的诚信度,培育和提高他们的诚信理念。但是目前国内还对旅游企业诚信信息管理研究的文章较少,今后可以从这方面着手研究。

第3篇

1、第一大工程:“绿色工程”,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遂宁市将“绿色产品”目录和“绿色服务企业”目录,让消费者和企业能够明白消费。

2、第二大工程:“和畅工程”,畅通消费者申诉渠道。遂宁市将重点加强“12315”体系建设建设,进一步畅通消费维权渠道,提升消费纠纷调处效率;建立完善“12345”政府热线与消保、质量、旅游、价格、客运、食药、商务、环保、城管、税务、银行、水、电、气、通信等单位咨询投诉热线融合机制,提升维权效力。

3、第三大工程:“诚信工程”,促进行业自律。遂宁市将逐步建设诚信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信用监管,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作用,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约束机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一、加快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和提升旅游产品

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始终保持项目建设和发展的持续性,使邵武旅游每年有新的看点、新的亮点、新的卖点,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一是丰富旅游产品。积极推进和平古镇、晒口瀑布林度假区、云灵山旅游区、紫云湖水上休闲运动中心、福山公园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一批省内外知名的旅游景区。二是完善旅游设施。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继续完善各景区点旅游配套设施,优化旅游环境。高标准建设导游服务中心。加快熙春国际大酒店、财富花园酒店、聚源大酒店等高星级酒店建设,完成龙都国际大酒店星级评定工作,进一步提升旅游接待水平。三是大力招商引资。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旅游业,重点投资高端旅游产品和项目,推进旅游企业主体产权多元化,激发各类旅游市场主体的生机和活力。四是实行政策扶持。修订《关于进一步加快邵武市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整合旅游资源,增强邵武旅游的整体优势

1、文旅结合,推进“福地邵武”建设。大力挖掘“福”文化,丰富“福”文化系列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让广大游客感受“有福之城”,体验“享福之旅”。要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文化旅游节,精心策划,及早准备,重点在形式新、特色明、群众参与面广、对外影响力大上下功夫,充分展示邵武旅游资源和人文特色,展现邵武旅游的精彩一面。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和修缮苏区建筑,建设中央苏区纪念馆,打造特色红色旅游产品。要做足张三丰文章,发挥黄峭、李纲、严羽等历史名人效应,挖掘傩舞、三角戏等文化资源,发展历史文化旅游。要创新理念,拓宽思路,加强与文化、体育、教育等部门和园区、企业、社区等单位的联系与合作,最大程度地把各种社会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为旅游业发展开辟更大的空间。

2、农旅结合,推进乡村旅游业发展。突出乡村旅游业态特色,推进嘉德农业观光园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园区,拿口千岭湖度假村创建省级水岸渔家、高峰村创建省级生态村和乡村旅游绿色家园,同时要加强规划和引导,鼓励各类资本投资乡村旅游,努力打造邵武乡村旅游品牌。

3、商旅结合,推进购物旅游的发展。发挥邵武作为闽西北唯一的二级城市经济区中心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购物市场,加强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打造土特产品一条街、名牌服装一条街、古玩一条街、美食一条街等旅游商品街区,使“到邵武购物”成为大武夷游客的旅游新选择。

三、加大促销力度,全力塑造邵武旅游品牌

加强宣传营销。充分利用各种会展、节事活动和网络、媒体等形式,宣传和推介“福地邵武”的旅游形象。开展邵武旅游主题口号和形象标识征集活动,完成后在全国各大媒体进行强势宣传。重视做好与武夷山“山水茶”旅游节的对接,全力做好参展的各项准备工作,以较高的水准、新颖的创意充分展示邵武旅游的整体形象和旅游产品。按照“立足海西、面向华东、走向全国”的市场定位,大力推行“区域联动,行业联合,媒体联姻,电子联网”的旅游促销战略,加快构建全方位的促销体系。积极走出去、请进来,牵头组织2—3次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宣传促销活动,参加2-3次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旅游节会,实施重点区域重点突破,逐步使邵武成为这些城市居民的旅游目的地。增进开放合作。加强与大武夷旅游区其他城市的合作,争取把邵武的景区景点纳入武夷山、泰宁的旅游线路。认真制订“世博――旅游”计划,研究邵武接轨世博会的具体措施,重点加强与上海旅游界的联系合作,接受上海辐射。

四、加强行业管理,努力提高全行业服务水平

着力推进“三个工程、三个体系”建设。三个工程:一是信息化工程。实施邵武旅游网改版升级,扩大信息咨询内容,实施政企联网,启动电子商务,充分发挥旅游信息在对外宣传和对内管理中的双重作用。二是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抓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在职培

训,有计划地聘请旅游专家为我市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市场促销和业务培训。三是标准化管理工程。大力推行行业管理和服务标准化,以国家和省已经颁布的各类管理规章和服务标准为依据,通过旅游服务达标、等级评定和授牌等形式,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化工作。三个体系。一是安全责任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根据景区点、饭店、旅行社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安全重点,强化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继续坚持联合检查制度,重点抓好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水上安全、食品安全,确保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二是诚信旅游体系。以诚信服务、规范经营为重点,继续在全行业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和诚信教育。结合行业协会的建设,建立、完善行业自律制度和约束机制。继续严厉打击“黑社”、“黑车”、“黑导”,严肃查处旅游经营中的违规行为。三是考核奖惩体系。以经营业绩、安全生产、诚信服务、规范管理为重点,分别制定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考核指标体系,采取企业自查、抽查、年终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法,逐步建立起全市旅游行业内部绩效考核机制。

第5篇

一、工作目标

(一)完善全市统一的信用征信平台,依法向相关部门及社会公众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

(二)完善信用产品使用的制度框架,将信用信息的使用纳入本行业审批及管理,逐步形成公正、公平、科学的信用监管机制。

(三)开展诚信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工作,提高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水平。

(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评定工作。

(五)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信誉评价体系,开展生产企业质量信誉综合评定。

(六)开展“安信”工程,对企业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分级考核评价。

(七)加强信用宣传和培训教育,提高社会诚信意识。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全市统一的信用征信平台。

依托人民银行全国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进一步归集、整合行政、司法、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等相关信用信息,构建全市统一的信用征信平台,依法向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信用报告查询服务。(责任单位:人行市中心支行、领导小组相关成员单位)

(二)完善信用产品使用的制度框架。

一是对企业信用产品的应用作出制度性安排。在政府采购、项目招投标、产权交易、土地矿权交易、资质认定等方面,依法查询使用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提供的企业信用报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市财政局、质监局)

二是对个人信用产品的应用作出制度性安排。在公务员录用、干部任免、职务晋升、评先评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方面,依法查询使用人民银行个人征信系统提供的个人信用报告。(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监察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开展诚信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工作。

筛选纳入不超过100户、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有市场发展前景、信用状况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信用培植。通过金融机构或评级机构单独辅导,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信用管理制度,提高信用管理水平。(责任单位:人行市中心支行、市政府金融办、银监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

(四)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以农户信贷档案为基础,开展农户信用档案建设,建立农户信用评价体系。逐步在全市开展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评定活动,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扶持等手段,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力争年底工作覆盖30%以上的乡(镇)。(责任单位:人行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畜牧局、市农办、市国税局、市地税局、银监分局)

(五)建立企业产品质量信誉评价体系。

组织对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产品执行标准、计量器具配备、认证认可情况以及特种设备管理、运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对生产企业的质量信誉进行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定,确保企业质量信誉可靠。(责任单位:质监局、市药监局、市安全监管局、市工商局)

(六)开展“安信”工程建设。

对企业安全状况进行分级考核评价,评价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向金融业主管部门通报,作为企业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依据。(责任单位:市安全监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市公安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旅游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

(七)加强信用宣传和培训教育。

一是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广告和互联网等媒体开展诚信宣传教育活动。活动次数不少于2次。(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是利用教材、专题报告、交流研讨、系列讲座等形式,在行政事业部门、行业、企业、中小学开展诚信教育工作。活动次数不少于2次。(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委宣传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三是在管理职业教育和资质认证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增加信用教育的内容,鼓励具备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信用管理专业,培养高层次信用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领导重视、措施有力、责任明确、任务清晰、流程顺畅、协调有序的工作机制,积极做好信用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工作成效。各成员单位6月底前将本单位信用建设的牵头部门及联络人名单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6篇

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我县确定“3+1”主导产业的目标要求,把加快发展旅游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开放、繁荣经济、增加就业的重要战略措施,围绕“山水太行、守敬故里”做文章,以培育旅游龙头、做大旅游产业、拉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重点,努力打造河北省旅游经济强县。

(二)奋斗目标

年全县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低于1亿元,新引进县外资金300万元以上,全年接待游客突破1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超1000万元,实现社会效益2亿元。

(三)工作措施

年旅游工作以总体规划为契机,狠抓旅游规划管理;以招商引资为契机,狠抓旅游项目建设;以旅游效益增长为重点,狠抓旅游宣传促销;以旅游安全为生命,狠抓景区规范化管理。

1、以大峡谷招商项目为突破,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树好龙头,解决景区缺乏精品问题。一方面加快大峡谷招商引资力度,包装好大峡谷项目,下大力气搞好招商引资。在此基础上,继续抓好县大峡谷景区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高景区档次和接待能力。同时招商引资加快景区宾馆、饭店和家庭旅馆建设速度。另一方面,依据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扩大融资渠道,吸引国内外、省内外资金参与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保项目和配套项目建设。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重点抓好紫金山、大峡谷、九龙峡、云梦山招商引资工作,提升景区档次和品位。

2、以镇游客集散中心规划为重点,下大力气搞好全县旅游开发总体规划和各景区规划,解决乱开乱建问题。一是组织专家和有关领导搞好《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评审论证工作。二是配合镇搞好游客集散中心规划。三是下大力气搞好各景区规划。各景区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尽快筹资搞好规划报县政府批准后实施。对已经聘请专家拿出总体规划的景区限期按程序报批,对没有制定规划的景区,限期聘请专家进行规划,限期完成。四是加大执行规划的管理力度。要依法履行管理职能,及时深入景区督查,坚决查处、杜绝无序开发、盲目建设。五是加强对待开发的文物古迹旅游资源保护力度。重点配合有关部门对英谈古镇进行开发保护,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历史文化品位。

3、以镇游客集散中心为突破口,加快发展旅游相关产业,拉长产业链条,解决旅游产业链条断档问题。一是加强旅游商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购物中心建设,积极挖掘和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有纪念意义、款式新颖、便于携带的工艺品、旅游商品等。二是在镇政府所在地和紫金山、天河山、大峡谷、九龙峡、云梦山、野沟门水库周围,通过招商引资,建设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环境优美的大型旅游度假区、避暑山庄、冬季营地等基础设施,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度假旅游需求。三是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在重点旅游景区所在村贺家坪、前坪、清泉、石板房、前南峪村,配合城建部门,按照合理规划、统一标准、规范管理的要求,尽快拿出规划,鼓励建设一批经济、卫生的家庭旅馆和汽车旅馆。加快旅游景区卫生厕所、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和标牌等的建设。

4、抓宣传,叫响“山水太行、守敬故里

第7篇

加强“两大体系”建设夯实平安仙境基础

“疏导控制”和“法德教育”两大体系作为建设平安城市的基础工程,既是落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工作方针的具体要求,也是加强“第一道防线”建设的主体内容。近年来,蓬莱市在创建平安仙境活动中,始终把两大体系放在首要位置来抓,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8月份以来,全市584个村居有557个实现了无重大矛盾纠纷,民转刑率同比下降27.6,法律进社区覆盖率达到100,全市治安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2.1,法院系统立案审理的民商事案件同比下降12。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两大体系保障机制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因土地调整、村务管理、征地拆迁、企业改制等引发的矛盾纠纷明显增多,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而且直接影响到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在平安城市六大体系建设中,“疏导控制”和“法德教育”两大体系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是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的最有效手段。充分发挥两大体系的职能作用,对于进一步夯实平安城市基础,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开放型经济顺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蓬莱市从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入手,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先后三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成立了平安仙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建设安全城市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开展具体业务工作,及时研究平安仙境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同时,围绕六大体系建设,在市及各镇街全部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及专门办事机构。其中,疏导控制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局,法德教育体系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分别明确1名领导和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这两项工作。二是强化政策支持。围绕两大体系建设,结合本地实际,市里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平安仙境”疏导控制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设“平安仙境”法德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等政策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标准、责任分工和操作程序,切实做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有章可循,有效地保证了这两项工作顺利推进。三是加大财力投入。为推动基层工作的健康开展,市、镇街两级财政先后投入60多万元,用于司法所、“12348”专线、司法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有10个司法所达到了省级规范化标准,80%的村居调解委员会达到“四有”标准。其中,北沟镇今年投资12万元,高标准进行司法所改造和建设。同时,全力保障对法德教育宣传经费投入。去年8月份以来,市、镇街两级共投资近20万元,用于宣传栏、宣传品的制作以及相关活动的经费开支。

二、突出工作重点,建立健全两大体系工作运行机制

两大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内容繁杂。要保证正常运行,发挥好维护稳定、服务大局的作用,就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从平台、网络、载体等基础性工作做起,真抓实干,扎实推进。

(一)以打造工作平台为重点,切实加强基层组织机构建设。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最基层的单位,承担法制宣传、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等职能,是开展两大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前几年,由于司法所的人事、工资、奖惩等归属镇、街道管理,工作人员往往忙于包片、包村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行政业务的开展,如不及时进行理顺,许多工作就将挂在空档。为此,该市把理顺司法所管理权限作为两大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摆上重要位置来抓。去年9月份,该市研究制定下发了《蓬莱市关于加强镇街司法所建设的意见》,将镇街司法所作为司法局的派出机构,人、财、物全部收归司法局管理,实行以司法局管理为主、镇街管理为辅的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蓬莱市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所干警队伍建设,全市12个镇街全部设立了司法所,除原有在编人员外,还从应届毕业生和转业军人中选拔了一批优秀分子充实到基层,镇街司法干警队伍达到29人,平均每所2-4人,达到了省市有关标准要求。与此同时,该市还进一步加强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各镇街都成立了由司法所长为主任、村居调委会主任、退休法官及检察官、律师为成员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各村居及辖区单位也都成立了由3至5人组成的调解委员会,在百人以上的企业成立了调委会,百人以下的企业成立了调解小组。目前,全市610个调委会基本实现了“五有四落实”的目标要求,形成了上下联动、纵横联网、责任落实、运转有效的大调解格局,为两大体系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以网络建设为重点,强化疏导控制能力。“抓早、抓小、抓苗头”是做好矛盾纠纷疏导控制的关键,这就要求从预警、调处、联动等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反应灵敏、处理及时、协调一致的工作网络,切实增强对矛盾纠纷发生的预测、控制、化解能力,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降到最低限度。一是完善预警网络。重点是加强“12348”法律服务专线建设,成立了由4人组成的“12348”值班队伍,与 公安110、治安巡逻和基层治保组织联网联动,形成了覆盖城乡、快速反应、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和基层动态的超前预警机制,真正做到早预警、早掌握、抓主动。去年以来,全市通过预警网络共预防和制止群众上访52起、897人次,将各类矛盾纠纷超前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完善调处网络。重点是抓好调委会的规范运作。结合建设平安仙境工作,该市进一步理顺调委会受理范围、调解流程、文书制作等工作程序,实行了调解员分级持证上岗制度,并加大在职调解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和考核。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调解人员培训班4期,培训472人。同时,为搞好人民调解与诉讼制度接轨,该市安排村级调解员120多人次进行陪审,进一步提高了调解人员法律水平和工作能力。三是完善联调联处网络。市里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组织部、民政局、教育体育局、妇联等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调整合力量,在全市形成分工负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全力调处各类重大疑难社会矛盾纠纷。去年以来,共调处重大群体性矛盾纠纷2575件,调处成功率达到95以上。

(三)以活动载体为重点,深入开展法德教育。开展法德教育是建设安全城市的前提和保证。该市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特点,组织开展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宣教活动,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在社区,主要是采取政法基层单位包社区的形式进行法德教育。对全市32个社区采取分区包片的办法,把法制教育任务分解到检察院、法院、公安、司法部门的科、室、庭、所、队,实行包帮责任制,大力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同时,结合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开展了“美德传播行动”、“家事论坛”、“语言净化行动”和“爱我蓬莱爱我家,向生活陋习宣战”签名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道德素质;在农村,主要是以推广“两书制”为重点,大力实施法律进村入户工程。去年以来,先后在广大乡村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5万余份,张贴标语5000多张,有效提高了农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在学校,主要是以法德教育基地建设为重点,针对青少年可塑性强的特点,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课堂、法德演讲比赛、告别不文明用语等活动,陶冶了学生道德情操,增强了学生法制观念;在企业,重点是加强以“讲诚信、创名优”为核心的法德教育。先后开展了“文明诚信企业创评”、“百城万店无假货”、“十佳服务明星”等活动,引导企业牢固树立“守合同重信用”的诚信经营理念,塑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三、实行配套联动,建立健全两大体系协调推进机制

两大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启动多方力量协调联动,合力推进,才能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工作中,该市重点抓了三个结合:一是与基层党建工作相结合。由于各镇街、村居的地域性差别较大,工作进展不够平衡。特别是一些后进村,矛盾隐患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两大体系建设的整体效果。为此,蓬莱市把村级调解和普法组织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之中,依托全市开展的机关干部下农村活动,把具体任务分解到驻村工作队,在健全“两委”班子同时,着手成立“五位一体”的综治组织,治穷先治乱,大力开展法德教育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去年以来,依托工作队化解矛盾纠纷423起,处置犯罪分子12名,驻村案件下降30,有40个后进村摆脱了治安混乱的局面,走上了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路子。二是与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相结合。蓬莱市连续多次获得省级精神文明先进城市称号,已全面建成市、镇街、村三级相结合的宣传思想阵地网络。以此为基础,该市把法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先进城市创建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载体开展法德教育,先后在党校、职工学校、农民夜校、家政学校等开办专题讲座近200多次,8万多人参加了培训;在公园、广场、旅游景点、集贸市场及各类宾馆饭店新增宣传栏、公益广告牌、不文明行为警示牌600余个。同时,还组织专题活动和演出60多场次,10万多人次参与,有力促进了法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三是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坚持把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列入各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年度目标考核,层层签订责任状,不断强化各级党政抓基层、保稳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成绩突出,年终评比优秀的予以大力表彰;对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措施不到位,防范责任不落实,发生严重影响全市社会政治稳定事件的,严格实行黄牌警告制度,并严肃追究主要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坚决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制,保障了平安仙境建设的扎实开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各项任务的有效落实。

第8篇

诚信典型享受什么好处?

行政审批走“绿色通道”获得更多机会和实惠。

《方案》提出,探索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在办理行政许可过程中,对诚信典型和连续3年无不良信用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可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等便利服务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行政相对人,除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材料外,部分申报材料不齐备的,如其书面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应先行受理,加快办理进度。

《方案》还提出,鼓励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发“税易贷”“信易贷”“信易债”等守信激励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和商业销售机构等市场服务机构,参考使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信用积分和信用评价结果,对诚信市场主体给予优惠和便利,使守信者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机会和实惠。此外,还将引导征信机构加强对市场主体正面信息的采集,在诚信问题反映较为集中的行业领域,对守信者加大激励性评分比重。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表彰诚信会员,讲好行业“诚信故事”。

严重失信面临什么后果?

将受到多方面联合惩戒单位和责任人都会涉及。

《方案》明确,对失信行为加强行政性、市场性、行业性、社会性等方面的约束和惩戒,对重点领域和严重失信行为实施联合惩戒。在行政性约束和惩戒方面,从严审核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从严控制生产许可证发放,对严重失信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对失信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注册执业人员等,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在市场性约束和惩戒方面,将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实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级以上宾馆及其他高消费行为等措施。

此外,《方案》还提出,完善个人信用记录,推动联合惩戒措施落实到人。对企事业单位严重失信行为,在记入企事业单位信用记录的同时,记入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和其他负有直接责任人员的个人信用记录;在对失信企事业单位进行联合惩戒的同时,对有关责任人员采取相应的联合惩戒措施,通过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记录数据库及联合惩戒机制,使失信惩戒措施落实到人。

在哪里可了解信用信息?

“信用昆明”6月份上线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

在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协同机制方面,《方案》提出,实施行业协同和跨地区联动,鼓励各地对本行政区域内确定的诚信典型和严重失信主体,发起跨区域联合激励与惩戒,充分发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指导作用,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信用体系建设合作机制,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评价结果互认。

同时,推动政务信用信息公开,全面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上网公开制度。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县级以上政府及其部门要将各类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信息,在7个工作日内通过政府网站、昆明市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服务监管平台等进行公开,并及时归集至“信用昆明”网站,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查询服务。记者了解到,“信用昆明”体系制度,将于6月上线运行。

《方案》还提出,不断完善诚信典型“红名单”制度和严重失信主体“黑名单”制度,依法依规规范各领域红黑名单产生和行为,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在保证独立、公正、客观前提下,鼓励有关群众团体、金融机构、征信机构、评级机构、行业协会商会等将产生的“红名单”和“黑名单”信息提供政府部门参考使用。同时,建立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明确各类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期限,在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不再作为联合惩戒对象,支持有失信行为的个人通过社会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个人信用。

这5类行为会被联合惩戒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为;

严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和社会正常秩序的行为;

严重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

第9篇

金融单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优中选优突出重点”的原则,优先支持以下类型的企业和项目。

(一)具有龙头牵动作用的重点产业中的重点在建项目和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成长型在建项目;

(二)企业信誉度高、资产负债率低、市场前景好的运行中的存量企业;

(三)具有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吸引项目集聚作用的园区基地和乡镇项目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二、对接方式

(一)资金需求单位可自行选择银行,向银行提出资金需求申请(原则上向开户行申请)并提供银行所需的相关资料,银行自主决定是否受理其申请,考查后自主决定是否给予贷款支持和贷款额度;资金需求单位也可向所在乡镇(园区管委会)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供所需的相关资料,由乡镇(园区管委会)协调银行给予贷款支持;对经上述途径未能获得贷款支持的资金需求单位,可直接或由乡镇(园区管委会)协调、汇总,报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汇总、统计、整理各资金需求单位的相关资料,调查相关单位的情况,按轻重缓急排序,向各银行推荐并协调贷款。

(三)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原则上每月一次)召开信贷工作银企对接会,县政府相关领导,县直部门、金融管理部门、各金融单位和资金需求单位共同参加,向银行介绍资金需求单位的相关情况,通报信息,增进银企之间的相互了解,促成资金借贷关系的形成。

(四)支持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业务。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多家银行共同参与,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的基础上,扩大贷款规模,重点支持盘锦船舶工业基地等园区基地重点项目(企业)建设,实现集中支持、分散风险、共同受益。同时鼓励企业以联保方式向银行申请贷款,最大限度地降低融资风险,拓宽融资渠道。

三、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的开展,县政府成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吉广任组长,县长助理、县财政局局长陈宝库任常务副组长,县人民银行行长张文清任副组长,县委宣传部、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人事局(考核办)、农经局、海洋与渔业局、动监局、旅游局、银监办和各金融单位主要领导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人民银行,办公室主任由张文清兼任。发改局、经贸局、财政局和人民银行分管领导为办公室成员。县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主要负责收集和信息,整理、汇总银企情况,协调银企关系,适时组织银企对接,定期(月、季、年)通报贷款发放与回收情况,及时向县政府汇报工作并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县人民银行、县发改局和经贸局为牵头单位,各金融单位参加;联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及时通报银行放贷和企业(项目)资金需求情况,分析、解决对接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创新银企对接的方式方法,疏通融资渠道,提高银企对接的效率和质量,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银企对接新机制。

第10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市转型,促进“幸福新”建设,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意见》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城乡市场体系,提升流通服务功能

(一)优化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布局。加快构建以城市商业中心和区域商业中心为高端聚集区、社区商业为基础、特色商业街区为品牌的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构建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骨干、中心村(农村社区)为基础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流通体系。

(二)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强标准化农家店建设,鼓励发展直营店,规范发展加盟店,积极扩展农家店服务功能,逐步实现消费品、农资、药品、图书同网流通。强化农村配送中心建设,提高配送规模化、信息化水平,全面增强配送中心的商品采购、储存、加工、编配、调运、信息等功能,增加统一配送的比例和品种,扩大经营品种和服务范围。

(三)完善农产品流通网络。重点培育一批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积极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农超对接”、“区超对接”经营模式,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农产品流通企业到农村特别是主要农产品集中产区,与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对接机制,设置直采基地,构建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网络、信息、配送等方面优势,延伸企业产业链条,实现城乡双向流通和产销衔接。推进超市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有效对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由出口保障转向全民共享。

(四)大力发展社区商业。引导支持连锁经营企业进社区,建设社区便民连锁超市。鼓励餐饮龙头企业发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放心早餐连锁店,支持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完善社区商业服务功能。加强家政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家政服务质量。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提高可再生资源回收集散加工能力。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

(五)培育城市商业中心。加快建设城市中心商业区,增强商业服务功能。结合新城开发、棚户区改造等,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新的区域商业中心,重点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疏密适度、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城市商业综合体,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六)打造城市特色商业街区。强化商贸、旅游和历史文化的融合,重点培育一批特色街、专业街、步行街,形成一批集聚效应明显、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商业街区,使其成为传承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特色、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

二、创新现代流通方式,满足多元消费需求

(一)大力推进新型零售业态。推动发展连锁百货、连锁专业店、连锁专卖店、连锁折扣店、连锁便利店等业态,鼓励支持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家政、租赁、维修等行业发展连锁经营,不断提高连锁经营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

(二)提升发展住宿餐饮业。加强对住宿餐饮业的规范化管理,实行餐饮业分等定级。根据高中低档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合理布局和配置餐饮市场,对大众化餐饮积极给予支持。鼓励住宿餐饮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重点加强住宿餐饮、食品安全、商品信息、从业人员资质等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加强饮食文化研究,推进饮食文化传承创新。

(三)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支持购物中心、百货商场和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发展网购业务,完善电子信用和支付系统,推动服装、家电、家居装潢、图书音像等商品的网上销售。发展票务、宾馆、酒店等行业网上订购业务,扩大电子商务运用领域。

(四)加快构建物流配送体系。支持连锁企业加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合理布局物流结点,优化运输配送线路,完善连锁配送体系。广泛应用信息管理、全球定位、数据交换和信息扫描等先进技术,提高物流配送现代化水平。

(五)大力推广消费新模式。扩大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等休闲消费,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消费,鼓励汽车、住房等大宗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新理念。

三、培育大型流通企业,增强整体竞争能力

(一)培植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鼓励商贸流通骨干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联合、参股和特许加盟等形式,尽快做大做强,形成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到“十二五”末,力争在全市商贸领域培育起3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15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骨干流通企业。

(二)加大商贸流通项目建设力度。全力推进商贸流通大项目建设。全市每年筛选出30个商贸流通大项目进行重点调度,建立健全商贸流通项目库,一月一调度,一季一分析,适时召开重点项目联席协调会议,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项分析,逐一解决,促进商贸流通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运营、快发展。

(三)深化商贸流通业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零售企业和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销售管理中心,学习其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推动优势商贸流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股权置换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支持企业拓展营销网络,逐步建立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贸易和物流网络体系,提高市场占有率。

四、优化商贸流通环境,提高调控保障水平

(一)营造诚信经营环境。大力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引导企业诚信经营、规范经营,强化守信意识。引导行业协会等组织推行诚信创建标准,实施企业信用评价,深入持久地开展诚信商贸企业创建活动。

(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放心肉”、“放心菜”、“放心酒”管理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商业欺诈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开展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要商品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实现“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

(三)完善“12312”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拓展“12312”服务内容,完善举报投诉受理、便民服务指导、政策业务咨询、交办反馈监督等功能,建设覆盖全市范围、全天候服务、快速反应的商务公共服务平台。

(四)保障市场平稳运行。依托大型商品零售企业,完善重要生活必需品储备体系建设。加强市场运行监测,建立健全应急调控反应机制,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

五、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加快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城市转型的重要作用,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市商贸流通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长担任,市商务、发改、财政、规划、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发展商贸流通业有关问题。各区(市)也要结合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

(二)加强商贸流通设施规划建设。把城乡商业网点建设纳入城乡规划,新建、改建居住区,按《城市居住区规划建设规范》中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商业服务)的要求规划建设商贸设施,对目前已建成的居住区,通过调整、置换、改造等办法,逐步完善社区商业网点。

(三)强化各项扶持政策。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增加商贸流通用地比例。城市改造建设中应优先配建物流配送中心、商品交易市场、零售卖场等商业设施,确需新增建设用地的,各级政府应重点支持。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仓储设施建设用地参照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对待。

用足用好国家、省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市政府每年从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安排30%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各类商贸流通公共服务平台、批发市场、物流及冷链设施等项目,各级财政给予重点支持。

强化对商贸流通企业的金融支持。对符合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积极对上争取放宽授信额度,对发展潜力大、信誉度高、符合贷款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及项目优先发放贷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引导实体商圈管理机构与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拓宽融资渠道。

第11篇

白银既有“日出斗金”历史辉煌,作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更有赓续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孕育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色。集中地体现在五个方面:黄河文化是白银文化之根,工矿文化是白银文化之魂,红色文化是白银文化之神,丝路文化是白银文化之脉,民间民俗文化是白银文化之韵。这些特色优势,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根据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大省的总体部署,结合白银实际,具体工作中要按照“重规划、强基础、兴产业、创品牌”总体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传承发展黄河文化、工矿文化、红色文化、丝路文化、民间民俗文化为主线,以重大项目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建设为保障,以文化和旅游、体育的融合发展为抓手,努力把白银建设成为甘肃重要的文化旅游活动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基地。为此,要重点把握好“一个根本任务”抓住“一个中心环节”完善“一个体系”建设“六大文化产业基地”打好“五张特色文化牌”。

坚持以文化人、文化立人,把握一个根本任务。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推进人文精神培育、文明风尚引导、白银形象塑造工程,把甘肃精神、艰苦奋斗、创业奉献”白银精神和“爱国、守法、诚信、敬业”陇人品格,内化为全市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富民强市的强大精神动力。

力求在特色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民间民俗文化挖掘开发等方面,抓住一个中心环节。创作生产更好更多精神文化产品。着力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推出更多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特别要着力挖掘“三军大会师”惊天一爆”靖远兵暴”等重大题材,锻造一批精品力作,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软实力。

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一个体系。突出文化惠民。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中心村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向20户以下自然村延伸,巩固提升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质量;改建扩建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广场、剧场等“三馆两场”实现全面达标;谋划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工程,搞好白银大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科普馆、档案馆、美术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一院五馆两中心”建设。加强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建设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园、景泰影视文化产业基地、平川休闲文化产业园、白银新天地文化商业示范基地、工矿遗址实景体验基地、黄河民俗风情文化产业带,建设六大文化产业基地。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为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和文化旅游精品景区,引导各类文化市场主体集聚集群发展,搭建文化产品创研、生产、展示、交易平台,不断延伸文化产业链。同时,要加快主题文化公园和公共文化体育工程建设,筹划创办特色文化节会和大型体育赛事,展示白银文化特色,带动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打好五张特色文化牌。

努力把黄河石林、龙湾村打造成最美最文明的5A级景区和最美的乡村,以黄河石林为代表的黄河文化牌。加快完善配套。并以此为龙头,串联两岸人文、自然景观,建设高品位水上运动和休闲游乐园,精心设计开发农业生态体验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构建以生态旅游、文化创意、会议服务、休闲度假、水上运动、现代农业等多种产业融合发展的黄河文化旅游产业带。

规划分布综合服务、矿冶文化博览、矿冶历史文化、科技互动、大爆破纪念等功能区,以国家矿山公园为主体的工矿文化牌。建设矿山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延伸开发体验式探奇、艺术采风、怀旧行、历史剧等创意产品,充实文化经济内涵,让工业遗产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新亮点。

对接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以会宁会师旧址为代表的红色文化牌。着力抓好会宁红色文化产业园建设。串联会师旧址景区、胜利景园和重要战斗遗址,完善区内红色旅游线路,推动生产要素及相关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会宁打造成全省一流、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景区和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产业聚集区。

加强宣传推介,以大敦煌影视城为核心的影视文化牌。认真总结以往影视剧拍摄的经验。完善提高大敦煌影视城,更好地整合利用黄河石林、大漠绿洲、永泰龟城等资源,努力把景泰打造成在西部有较大影响的影视拍摄基地。

扶持民间艺人、民间戏班传承民间艺术。尤其要依托现有骨干企业,以陶艺、铜艺等为主的民间民俗文化牌。坚持保护、传承与开发有机结合。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推进体验式参与,完善研发、生产、展示、交易平台,建设规模化陶艺、铜艺研发生产基地,不断拉长产业链,努力把白银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陶艺、铜艺等创意产品基地。

第12篇

全县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6家,茶叶专业合作社32个,茶叶初制加工厂200余个,年加工能力4000吨。发展茶叶大户4200多户,遍布全县10个镇、124个行政村,带动茶农人均茶叶增收1800元。

目前,商南县已研发生产出绿茶、红茶、青茶、黑茶系列茶产品。县茶叶联营公司、金丝茶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沁园春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商南荼”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商南县先后荣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示范县”、“中国茶叶之乡”、“全国名茶百强县”、“中国名茶之乡”和“陕西省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等多项荣誉。

尽管如此,商南茶叶在发展中仍存在茶园基础差,单产较低;茶叶产品单一,深度开发不足;品牌繁多,缺乏足够的市场竞争力;茶叶加工规模小,设备更新慢,机械化程度不高;茶文化氛围不浓,需要深度挖掘等问题。

为此,应在茶产业转型升级中寻找以下突破点:

一、建设现代茶叶产业基地。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科学规划茶叶种植集中区,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0亩,配套建设无性系良种采穗圃和繁育基地,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观光、茶艺表演、品茗娱乐为一体的万亩生态观光园;加强茶园管理,禁止茶园使用任何农药,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有机肥,对群体种茶园实施低产茶园改造。按2000亩集中连片建成高标准茶园,每年无公害、绿色认证茶园10000亩,有机认证茶园5000亩,实现茶叶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飞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茶园使用权流转,适度向龙头企业或专业大户集中。

二、推广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按照标准化、规模化、清洁化生产要求,抓好茶园生态建设,建立优质茶叶种植基地,进行相关认证和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对茶叶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提升,实行茶叶加工的清洁化、机械化配套,完善制作工艺流程,实现茶叶的精深加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对分散、粗放的小型加工厂进行提升改造,逐步迈向清洁化、自动化加工;同时进行茶叶保鲜库、冷链储运建设,保证全部产品保质储运。

三、实施品牌培育工程,加强品牌宣传推介。按照“市场主导、企业主体、政府支持、专业运作”的原则,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立足生态优势,研制开发新优产品进行品牌培育,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统筹品牌宣传广告策划和投放,集中力量打造以“商南泉茗”为主的茶叶品牌,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品牌集中,增强商南茶叶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积极引导茶企业参与各种大型会展、茶叶节会和茶文化活动,不断提高商南县茶叶的知名度。

四、加大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在稳步发展以商南泉茗为代表的绿茶生产基础上,逐步加大适销对路的红茶、茯茶生产比重。规范现有杜仲、连翘、牡丹等非荼饮料的生产销售,加强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的开发研究。

五、挖掘弘扬陕茶文化。把深度挖掘、弘扬陕茶文化作为茶叶产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入挖掘茶文化休闲功能,择优支持“茶产业、茶文化、茶乡游”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发茶文化养生、体验、休闲观光等项目,推动茶产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为实现以上突破,可采取以下保障措施: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是推动茶叶产业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通过龙头企业的培育,实现清洁化生产加工,提升开发优势产品,延伸发展精深加工,逐步完善营销网络,积极开拓境外市场,从而带动茶农增收、荼企增效,荼区发展,形成有机种植、清洁化生产、品牌响亮、科技支撑、现代化营销的商南茶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