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教育的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性;性道德;教育;社会性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伦理道德对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并由此引发了观念上的一系列变化,其中变动幅度最大的当数性观念。性,这一古老、敏感而神秘的话题,如今正困扰高校学子们的心灵。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变化,如何增强积极应对的能力,如何帮助大学生既能在需要、情感、自我意识、个性乃至人生观、生活态度等方面获得综合发展,也能有效地预防由于性观念偏差、性道德缺乏而引发的一系列对人生来说要付很大代价的错误,作为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高校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必须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帮助大学生们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21世纪高素质的现代化的开拓者和创造者。
1 性道德及其特征
1.1性道德释义
我国著名的医学专家吴阶平院士对性进行了界定,他认为“ 和本质上并不仅是生物学性的,而且没有任何别的方面比性领域更能充分表现出精神和肉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性是诸因素,包括自我力量、社会知识、个性和社会准则等与生理功能密切结合的一个高度复杂的体系。”因此,性教育所关注的应是整个人,包括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
所谓性道德,简单地说就是指调节两性关系及性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性道德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是正确的、合乎社会发展要求的。与性道德紧密联系的性道德教育则是通过不同的方法,借助不同的方式,培育人们正确的性道德观念,从而避免性犯罪和性错误发生。
1.2性道德的特征
1.2.1性道德具有自然性
唯物主义者从来不否认性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要求及其满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它不仅是人类求生存和种繁衍的必要原动力,是人类“生命意志”的最高体现,而且是人类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健康正常的合理满足,可以释放由性激素传导而产生的性动力、性张力,缓解人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使人得到肉体的和精神的欢愉,从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性本能的内驱力对性道德的发生和遵守具有强大的冲击力。唯物主义认为,性禁锢、性压抑是违反人性的,坚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和剥夺。性道德就是因为人的这种自然生理特征而具有生理本能性,使其评判标准也必然打上生理伦理的烙印。忽视正常生理需要,只奉行社会准则而不能享受到“性”的快乐,这样的性道德是伪善的道德,甚至走向新的禁欲主义。
1.2.2性道德具有社会性
性的社会属性是指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任何人的性需要、性冲动、性满足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密切关系中表现和实现的,也就是说异性之间的往、性结合,不是以纯粹的自然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方式进行的,人类的性关系已不是单纯的自然关系,而是高度社会化的一种社会关系,它受制于物质资料生产和人口生产的规律,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宗教哲学思想、道德和美的文化传统以及婚姻制度和民族风情等。性的社会属性,使性本能对象化、具体化,使人们的性关系中除了性吸引、性渴求外,还具有了好感、赞赏、尊重、关心、爱护、责任、义务等思想感情和道德因素;性的社会属性,使人类的性关系脱离了自发性、盲目性,具有了社会规范性和规定性,具有了道德和法律的意义。这种社会化了的性关系,才是真实的、属于人的性关系,才是理智、道德、有益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性关系。正如黑格尔所说:“两性的自然关系通过它们的合理性而获得了理智和伦理的意义。”
1.2.3性道德具有隐秘性
道德一般是可以成文的规则,但性道德却因人类对性的隐秘性而不是成文的规则。一般来说,大家对性道德的要求只是默默地遵守,不明文规定似乎也不好说出口,甚至老师和家长也不将其作为教育的内容。不像职业道德一样张贴于墙而让人们去遵守,而是大家潜移默化地、心照不宣地去遵守。社会习惯上把作为性个体的私事,干预较少,因此性道德也跟着隐秘地调整着性个体的行为。这种隐秘性是因人类的隐匿性而产生的。公民正常合法的都必须秘密进行,如果公开就违反性道德。比如,赤身走在大街上或在大街上发生,尽管这些行为是你在家里的自由,但你违背了性道德隐匿性的要求,这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性道德对这没有明文的规定,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知道怎样去做的。
2 大学生性道德现状与分析
2.1性观念开放程度比较高
就当代大学生而言,与过去的时代相比,他们的性道德观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据首都师范大学高德伟教授2001年主持的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对性自由和性解放认为‘应提倡’和‘不反对也不赞同’的各民族学生均超过60% ,承认自己有的男大学生有9.7% ,女大学生有5.4%”。另据中南大学郑煜煌教授2003年主持的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理、工、医、文各专业1999级和2000级大学本、专科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5名调查对象中,超过50%的大学生同意婚前,超过30%同意可以有多个和婚外情,16.9 %认可商业性,约10%认可同性恋爱和同性”。经比较,全国其他省市的调查结果都比较接近。大学生性观念的开放程度较高,女大学生向男生靠近。在20世纪90年代初,女大学生认为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可能发生性关系,这也暗示了他们的关系将进一步发展,直到确立婚姻关系。而现在的情况是,某些女大学生虽然仍然认为两人如果相爱才会发生性关系,但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和他结婚。也有的女大学生认为,即使两人不相爱,只要不是互相利用,也可以发生性关系。
2.2在观上较传统宽容
据2003年西南农业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对的看法和态度出现多方位,传统的观在大学生中仍占主要地位,特别是女大学生,无论从整体,还是从个别来看,婚前“十分重要”的比例要高于“没有必要”的比例。而选择“视情况而定”的比例也相当高,反映了大学生对观的认识加入了现代文明的判断成分,不为而。但在另一项调查“若你还没有两性体验,你的态度是:婚前坚守、有机会可以试一试、很想有所体验”结果显示,男大学生在这方面随意性远远高于女大学生。传统的观在大学生中已受到冲击和挑战,但摒弃与维护观的对峙状态还将较长时期地维持下去
2.3在理解“”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错误的认知
当代大学生在理解“”与“婚姻”的关系上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错误认知。一种观点认为,“”不一定要言“婚姻”。“”的存在形式很多,为何一定要靠“婚姻”来体现? 谁能说只有婚姻的“”才一定拥有幸福? 谁又能说没有“婚姻”形式的“”就没有幸福? 另一种观点认为自己作为学生尚未步入社会,经济也尚未自立,此时言及“婚姻”尚早。在这样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性”采取了比较随意的态度。“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随意、婚姻随缘”是对这一部分大学生及其表现的生动写照。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未婚同居“可以取得性经验,使性生活协调,进而有利于今后婚姻的幸福和稳固”。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女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性单纯”,而事实恰恰在于当这种“单纯”遭遇残酷的“现实”时,我们的许多大学生不得不吞下自己酿下的苦酒。
2.4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性道德观还很模糊,性道德责任感较缺乏
虽然多数学生能意识到社会性道德的存在,但性道德观还很模糊,甚至还有矛盾的地方。部分学生则完全否认道德存在的意义,重物欲满足、感官体验,责任感有减弱的倾向。在性这个问题上他们崇尚“性是私人的事”,就像吃饭一般,是否发生纯粹由自己决定。他们甚至根本不清楚在念书期间的对于自己和对方的现在和将来意味着什么。很多大学生对性的认识非常肤浅,性的道德观念非常淡漠,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其非常随意。如在问及“性关系需不需要进行道德判断”时,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该进行道德评判。一些学生回答说没有道德标准,性和爱也可以分离,有爱不一定有性,有性不一定有爱,一些学生则回答说不清楚。这种模糊性还表现在对大学生中出现的有性关系甚至同居现象的宽容。性道德责任感的缺乏表现在大学生对性的生物性理解要强于其社会性的理解。问及“为什么不能等到婚后才发生性关系”时,一些学生认为这是人的本能需要,是爱情的表达,认为婚后才能有性关系的思想是不合时宜的,是应当被抛弃的传统性道德观念。
3 大学生性道德教育的意义
3.1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需要性道德教育
营养水平的提高和各种方式的性信息刺激的丰富等客观变化,当今时代青年人的生物性成熟,相对于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性封锁十分严厉、经济发展非常缓慢的时代说来,在不断地超前。与此同时,开放的、多元文化的社会生活在青年面前摆出了更加繁杂的课题,再加上独生子女被过度保护、溺爱、专制等不当的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青年的社会性成熟无可避免地在向后推迟。于是,必然会产生性心理与性生理的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时常困扰他们。当代青年从性的成熟到能够以结婚这一合法形式满足性的欲求为止,平均长达10 年之多,这一时期被称为“性的待业期”。在这一特定时期,既可以磨砺人的意志,使人成长为深沉稳重具有执著信念的人;同时也可能导致自身的异化( 如、等异常性心理和行为) 。所以这一时期忽视大学生的性道德教育是不应该的,它是关系到大学生的一生幸福,涉及帮助大学生发扬人性、教会其对自己负责的重要课题。性学家刘达临说:“心需要智慧,甚于身体之需要。健康的性要取中间的平衡点,既发乎情,又受到社会文化、道德、责任感的合理限制,才能幸福长久。”可见为青年提供适应于他们认知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道德指导,显得十分必要。
3.2当今时代的发展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所谓“性解放”、“性自由”等思想大量涌入,身为时代先锋的大学生可以说是最先接受这种影响。传统的性观念与开放的性观念之间的巨大反差和矛盾冲突,使得不少大学生要么受缚于封建传统观念的桎梏之中,要么徘徊于传统与开放的性观念的矛盾冲突之中,要么受俘于“性解放”、“性自由”的冲击之下。特别是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出现后,它逐渐成为青年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渠道。信息的全球性、超地域性的传播使得不同的性伦理基本标准之间发生了冲突,让人们不知所措;在商业化的运作下,存在因过分重视视点数频率、忽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缺乏网络自律等而使得互联网上的黄色网站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些以“性科学知识”为幌子的、扭曲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有害的传播,会使懵懂追求“性”的青年误入歧途;网络本身的匿名性又使得维系传统道德的“熟人的眼光”、“社会的舆论”等基础瓦解,于是,互联网上常常出现完全没有约束的杂草丛生的“荒野”。这对在互联网上最为活跃的、生物性成熟已经完成而社会性成熟尚在进行之中的青年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威胁。
目前,大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同居、人工流产、“坐台”、性犯罪等现象正引起社会的关注,正如中国性学专家李银河所说:“中国人没有把性自由作为性解放的口号提出来,但是在行为上广泛地模仿着。”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方向。应认真引导他们吸取西方的“性解放”与“性泛滥”给西方国家造成严重的且目前仍无法根除的系列社会危机这一惨痛教训,针对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对弘扬性文明、普及性教育、提高性素质、享受性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关系到人类的健康,也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3培养健全人格人才的教育需要性道德教育
“ 性”是一种道德,是一种教养,更是一种人格,人格教育是性道德教育的重点所在。因为良好道德修养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之上,个体心理只有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下才最易于顺应社会,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有健全人格的人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能通过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也能严格地将自己的欲望控制下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界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存在性需要缺失、性心理饥饿、性心理封闭、对异性只有占有和玩弄的心理、或者有自锁自卑沮丧、缺乏自尊自爱等性心理,就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使人思想空虚精神萎靡,心理变态,若引导不利,甚至会产生反人性、反伦理、的危害,必然导致人格扭曲,如前面文章谈到的少数大学生的多角恋爱、易甚至性暴力行为等。所以性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人格教育,成功的性教育可以帮助培养完善的人格。
总之,进入21世纪的今天,性道德教育应随素质教育一起跨进大学校门,道德教育不能缺少性道德教育,这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必须增加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 吴阶平. 性医学[M]. 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2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82.
3 高德伟. 全国大学生性健康状况调查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875.
4 中青网,大学生急需性道德教育http://cyc6. cycnet. com:8080/ shengli/shengli3ceng.jsp?id=352.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职业道德 内容 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特点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办学模式改革,根本任务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由此可见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一)职业道德教育未形成整体观和全局观。
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是某些教师的事儿,职业道德教育不应该只是某个部门的事儿,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全社会和全学院的事儿,职业道德教育应该是所有教师和家长的事儿,校企合作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应该是校企共同的事儿。目前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未能形成整体观和全局观,未给予充分重视。高职院校及全社会未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
(二)注重说教,缺少践行,同行业企业需求不衔接。
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未能真正实现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同行业企业需求不衔接。高职院校中还是简单地把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落实到某一门或者某几门课程上,仿佛职业道德教育同相关几门课程以外和其他课程毫无关系。甚至相关几门课程也是采取灌输方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师说教、缺少践行的方式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对学生职业道德形成影响甚微。
(三)注重技能培养,忽视立德树人。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忽视立德树人的状况。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学生工作、社团活动等方面都未能充分体现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流于形式,过于注重技能培养,且部分教师在师德上未能起到好的表率作用,过于关注言传而忽视身教,身体力行在潜移默化中起到比单纯说教更好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和教育部长袁贵仁关于“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的讲话精神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各行业的工作性质、社会责任、服务对象和服务手段不同,每一个行业都有各自具体的行业职业道德规范,如服务类的文明服务、诚实无欺;教育类的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医务人员的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等。由于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应当与职业性质、内容相结合,与具体工作、与行业企业要求相结合。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机制
(一)环境机制。
1.创建公平公正的环境。公平公正的现象通常被很多人忽视,很多学生之所以有逆反心理,通常都是受到不公平、不公正的待遇,因为处理问题的能力弱,加上没有合理引导,容易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效应。所以教师首先要保证为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环境,让学生知道每个人在老师面前都是平等的,不会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这样学生一届带一届,都能形成这样的效应,通过学生切身体会让新生了解这个专业确实是一个公平公正的专业,每个人发展个性的空间是相同的。
2.创建诚实守信的环境。诚实守信的环境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部门要求和提倡的,尤其体现在考试中,目前考试作弊现象很常见,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方法不够得当,学生已经不再把考试作弊当做一种可耻行为,在专业方面教师要加强这方面思想引导,让学生认清考试的本质是一种自我检测的手段,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让大家建立一种互相监督,以考试作弊为耻的良好氛围,做到没有教师监考也能自觉诚实地完成考试。
3.创建关爱奉献的环境。关爱奉献的环境是很重要的,学生只有切身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教师的人文关怀,才能真正做到以校为家,关心和爱护自己学校的一草一木。学生以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为荣,学校同样以拥有高素质的学生为荣,形成良性互动,快速推动学校发展。教师的奉献精神会直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和教师的接触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内化为一种正向的奉献精神。这样的学生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相信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一个懂得关爱、懂得奉献的团体才是一个向上的团体。
(二)制度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制度建设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职业道德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应该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校企双方要制定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任务和方针,通过制度建设,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全过程,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实际需要及时修改相关制度,确保制度建设的时效性,不要让制度成为一种摆设和形式,让制度发挥推动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
(三)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评价机制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传统教师单一主体的学生评价机制,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评价应该由企业师傅、同事;学校的教师、同学;家人;朋友和学生自己形成的多主体综合性评价。这样才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职业道德的情况,评价考核形式应该由单一的试卷评价改为多元的。
2.评价结果的过程性。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后,关键是加强过程性评价和管理,不能一方面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另一方面实行终结式评价。要让学生在融入企业文化的校园环境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通过过程性评价,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成为一种好的习惯。
参考文献:
[1]罗箭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机制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一、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改原来以“智、德、体”为序的教育目标,将道德教育放在了首位。1989年2月,日本对学校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将道德教育的目的规定为“是把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念体现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培养作为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致力于民主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主动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1]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日本明确地指出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日本的道德教育以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为目的,以塑造完美的人格为目标,主张人们应当热爱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成为富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康的国民,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国际主义是当代日本道德教育的三个明显特征和内容。
二、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范围
我国的学校教育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甚至还有法制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国防教育、学风教育、青春期教育、礼仪训练等等一系列内容,称之为大道德教育。而西方国家则把道德教育与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区分开来,日本亦如此。日本学校也有政治教育,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有严格的界线,并未被笼统地称作“道德教育”。日本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在课程教学大纲中得到了确认,其提出道德教育是把尊重人的精神有效地应用在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努力创造富有个性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为培养能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而奠定道德的基础。其道德教育内容正是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目的在于通过道德教育过程提高儿童的道德修养。而关于中学生则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1.形成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2.有更高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脚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3.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4.爱真理,求真实,期望实现理想。5.总结回顾自己进步的同时,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三、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类型
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复杂,社会职能分化增多。与此相适应,调节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有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之分,学校教育也包括私德教育、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私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私人生活方面的道德意识,养成其与他人交往的道德行为习惯。公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国民公德及社会公德意识,养成其符合国民公德、社会公德的行为习惯。职业道德教育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养成其符合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习惯。小学教育主要是私德教育和公德教育。日本更重视公德教育,他们认为公立学校的道德责任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的道德意识,私德教育主要由家庭负责。
从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的内容看,日本小学道德教育非常注重个人道德修养、道德意识、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但日本社会公共生活极为丰富,注重个人私德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公德意识,尤其是强调具有作为一个日本人的觉悟,愿为国家的发展尽力,甚至进一步提升到对于全世界的人们具有正确的理解和热爱的心情,希望成为一个能对人类幸福做出贡献的人。
四、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计划的制定
文部省规定,学校的总体计划、学年年度计划和道德课的教学计划必须根据德目制订。其目的,一是使道德教育与整个教育目标和学校全部活动联系起来,二是使学校道德教育重点与学生、学校、地区的情况联系起来,三是使道德教育课与各科教学和特别活动联系起来,从而使道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的总体计划是按照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进行道德教育的原则,根据学校和地区社会的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学校各部门的作用和任务等方面的内容。而年度教学计划则包括本年度的德育目标和教学方针、各学年学生的道德情况、各学年的重点设想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课的教学计划是每个班级根据年度教学计划所规定的主题和资料制定的道德教育教学方案,一般由班主任结合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日本强调学校抓好道德教育总体计划和年度教学计划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求通过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有计划地进行系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道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五、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层次
与我国一样,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也包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等内容,相对来说日本学校道德教育中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他们的道德教育重视在最低限度的要求上对学生行为的约束作用。他们的道德课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日常行为道德准则作了详细规定,通篇内容都是从具体、细微的方面把学生导向对善和美的追求。如尊重生命,端正礼貌规矩,整顿好日常生活,尊重自己和他人自由,行动诚实,热爱正义,爱护大自然,尊重美好和崇高的东西,体贴弱者和不幸者,理解别人的心情和立场,爱护公物,敬爱家中和学校中的人们等等,都是通过道德倡议指导学生的行为。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由四个方面组成:关于自身方面的内容——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自主性和责任感,探索真理,发展个性;关于与他人的关系——理解与言行举止,体贴他人,相互信赖,健康的异性观,宽容与谦虚;关于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丰富情操,尊重生命,人类关爱;关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关系——热爱集体,履行职责、义务与公德,正义,勤奋与奉献,热爱家庭,孝敬父母,尊师爱校,爱国心,热爱乡土及世界和平。1977 年7月,文部省颁布《日本小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和《日本中学道德课教学大纲》。它们根据《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制定,确立了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学校道德课教学内容。其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由三个方面28个科目构成。根据不同的年级段,将小学所必须实现的28 个重点指导项目进行组合,分别落实到要求层次不同的低、中、高年级,并且三个年级段的要求和目标有明显的连续性。
由此可见,日本对不同年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要求层次化、序列化的特征保证了其教育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六、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品德结构
一般认为,品德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构成的综合体。道德认知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必要条件,没有认知就不可能有道德情感。同样,缺乏道德意识支配的行为无论实际产生何种令人满意的结果都不是道德行为。反之,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都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那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不付诸行动,依然构不成一种美德。与品德构成相对应,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包括: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且这三方面的工作不能割裂开来分别进行。
对比日本学校道德课教学大纲可以发现:相对于知、情、行三方面的道德教育,他们更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某些一般的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内容的条目中,中高年级都增加了考虑、理解、批评、判断等具体要求,如理解相互尊重的礼节的重要性,正确理解物质和金钱的价值,不盲从他人的意见和行动,考虑自由与责任的关系,经常反省言行,深思熟虑地行动,创造新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常规和规则的意义,正确理解权利,认识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见,日本学校道德教育注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这恰恰是学生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准提高的根本方式。
七、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拓展
日本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受西方国家影响,重视通过情感等潜在因素对未成年人进行渗透,是“看不见的道德教育”,具有隐性化特征。如除对于授课教师在仪表、语言、职业道德上有严格要求,利用潜在因素影响外,日本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知识结构、内容特点还明确规定了应培养学生具备的思想品质。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而又广泛,从与道德教育有关的课程来说,它还包括公民科、伦理科、社会科、修身科、生活指导课和劳动课等方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学校道德教育内容除了传统的生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劳动纪律、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以外,又有了新的拓展,如个性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
个性教育是日本战后民主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战后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1947年日本《教育基本法》明文规定,“教育必须以完成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尊重个人的价值,培养独立自主身心健康的国民。”他们所说的个性,不仅仅是指个人的个性,而且也意味着家庭、学校、企业、国家以及时代的个性。最重要的是打破划一性、僵化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尤其是个性教育中包含有自由自律、尽职尽责的教育内容,使它有别于西方国家倡导的个人中心主义和个人自由主义。
为了培养国际社会中可以信赖的日本人,日本文部省从1953年起实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计划,并且通过修订学校教学大纲,把高中的“社会”科目重组为“地理、历史”科目和“公民”科目,把其中的世界史由选修改为必修,改善充实小学、初中的外语和有关科目,积极推进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日本《中( 小)学道德学习指导纲要》对此也有明确规定,如小学要求“尊重并正确地理解外国人,做一个对人类幸福有 用的人”。在他们看来,“只有做一个真正的国际人,才是一个出色的日本人”。为了迎接国际化时代的到来,他们要求学生在深入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教育各个方面,学会与外国人密切往来与友好相处,树立日本人的形象,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以取得国际信任。
日本学校道德教育内容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或许有必要对道德教育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一方面需要对学校道德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分层,使之符合该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形成清晰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借助于理性的力量,形成自己的道德信念、道德精神,以便进行道德选择。同时要加强道德规则教育,改变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充分发挥道德规则的指导性和约束力。
参考文献
[1] 聂火云.中日小学道德教育内容之比较.新余高专学报,2002(12).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道德教育 教师信念
2001年,国务院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旨在推进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素质。中小学阶段是儿童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提高中小学道德教育成效无疑是推进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根本举措。教师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主体,其所持有的道德教育信念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态度与做法,影响学校道德教育成效。因而,分析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状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及其构成
教师在能够高度认同或确信学校道德教育对于社会和个体发展方面具有重要而独特价值的情况下,才会从内心重视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并将德育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自己教育能力的重要方面,这是教师道德教育信念发展的基础。为了有效促进学生道德水平发展,教师需要明确不同阶段学生道德的发展特点与发展目标,能够准确判断学生群体或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并据此制定具体的道德引导措施,这是教师能够进行有效教育决策的前提;道德教育活动是否能够取得理想效果,还取决于教师所选择教育方式和策略的适恰程度。因而教师对于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方式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判断,也是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据以上对教师道德教育信念内涵的分析可知,具备完善道德教育信念的教师,应该具备以下三方面的科学认识:教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认识与判断;教师对儿童道德发展规律、所教学生道德发展阶段及其成长目标的认识;教师对学校道德教育活动方法与策略的认识、选择和判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其中一个方面存在不足都会影响教师道德教育行为的针对性、力度与效果。理论上讲,所有对中小学生负有道德教育责任的教师,都应当具备包含以上三方面内容的完善而科学的道德教育信念。
二、当前教师道德教育信念存在的问题
1.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状况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教育信念具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其信念水平距离当前道德教育实践需求还存在不小差距,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普遍认可道德教育的方向与重要性,但对于道德教育之个体功能的认同度明显低于对其社会功能的认同度;
(2)部分教师特别是初中教师,对于学校及自身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与重要责任认识不足,道德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相对偏低;
(3)大多数教师缺乏对不同发展阶段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及其发展目标的关注与清晰认识;
(4)很多教师对新型公民道德教育之意义与内涵、目标与任务缺乏充分的了解与理解,公民道德教育敏感性与教育意识不足;
(5)教师具备关于学校德育途径的基本知识,但对儿童道德发展的规律与促进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道德水平发展的具体策略与方法缺乏足够知识;
(6)教师对提高自身德育水平有一定需求,但缺乏便捷而实用的学习资源。
总体而言,中小学教师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具备一定的直觉信念,高度认同国家的学校德育目标并表示愿意承担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但因其道德教育实践缺乏科学完善的理性信念作指导,道德教育成效不高、自我效能感偏低。在面临复杂的道德教育问题不知如何解决时,教师便不自觉地将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完全归于家庭与社会,产生逃避心理。
2.教师道德教育信念问题成因
一般来讲,教师道德教育信念的形成会受到以下几方面影响:一是所处国家和社会道德教育传统与个体职业经验影响,二是自身所受职前教育影响,三是其所接受的职后培训影响。教师所处国家和社会道德教育传统与个体从业经验会影响到教师相关直觉信念的形成,教师所接受的职前与职后教育会作用于其相关理性信念的形成。
(1)我国道德教育传统的影响。社会文化传统是影响道德教育活动内容与方式的重要因素。从公民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来看,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注重以个体德性修养为中心的“修身”教育,对一般公民只要求其能够“独善其身”的传统教育内容,弱化了以公民权责为核心的公民道德内容在包括学校教育者在内的民众心目中的普及与内化。尤其是五四之后,我国儒家文化传统经历了多种文化冲击,多元价值观交汇但并未形成能够对全体社会成员起到道德约束作用的公共良知。这种状况一方面影响了学校道德教育具体内容与评价标准的形成,另一方面也影响到了道德教育之个体功能的实现。家庭、社会中成人所奉行的道德与学校道德教育中所倡导的道德不完全一致,使得学校道德教育难以看到明显效果,对教师道德教育方面的自我效能感的获得造成不利影响。
(2)教师所接受的职前教育影响。职前教育是塑造教师教育教学理性信念的起始阶段,对于教师专业信念发展有着奠基性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入手,帮助教师建立科学完善的道德教育信念,是教师教育不能推脱的责任。目前来看,我国教师职前教育在此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
①职前教师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未给学生提供足够丰富的理论知识。发展儿童的道德水平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培养能够胜任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是学校教育的首要责任。为学生开设专门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是教师职前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据研究者了解,到目前为止,很多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学校,未将专门的德育原理及其实践方法开设为必修课。一般只是在《教育学》课程中包含一小部分德育基本知识,除此之外也未开设任何旨在提升学生道德教育能力的相关课程或组织相关活动。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初中教师对道德教育工作表现出相对明显的消极态度。这些教师将学生道德问题的成因完全归于家庭教育不力,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无力感与逃避心理。观察这些教师的教育过程可以发现,教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明确的道德教育目标与科学规划,随机管理中的教育行为缺乏理性思考与科学策略,最终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此类问题的根源,正是在于教师道德教育知识与技能的欠缺。
②职前教师教育在公民道德教育方面未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与反思指导。在目前学生的教育实践中,指导教师大都重视学生的课堂教学技能提高,忽视对其道德教育技能的指导,使得职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实践学习无法落实。与此同时,在引导中小学生道德发展方面,很多指导教师的教育示范作用不容乐观。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很多学生经历过实习之后,开始怀疑 “教育是爱的艺术”这一学校德育的重要理念,因为他们看到一些学生“只认能够对其产生威吓的老师,自己对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起作用”。他们不懂得“讲道理”只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一种方法,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策略,是在对教育对象进行系统观察与分析之后对方法进行慎重选择的结果。这些学生也没有对教师运用“恐吓”手段产生的教育后果进行理性分析与思考。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指导下的实践反思,学生道德教育的理性信念不足自然难以避免。
(3)教师职后从业经验与所受教育影响。
①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目标的系统化与具体化程度欠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与教育目标的具体可测性,是完善成熟的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演变,不是通过建立德育目标系统,经由德育总体目标到课程目标,而是走了一条相反的道路”[1] 。可以看到,我国中小学一直都开设有思想道德类的课程,但却长期缺乏可以用来测量其教育成效的系统化的具体目标。调查中发现,目前很多中小学的道德教育活动并非自觉自发开展,而往往是为了完成上级管理部门下达的临时性任务。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份内之事,开展道德教育活动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但当其活动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并要不时地顺应外界要求的话,势必会使学校和教师形成一种观念:道德教育活动不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是政治形势下的额外任务。此种从业经验会消弱教师道德教育的责任意识,进而影响到其道德教育信念的正向发展。
②教师职后培训缺乏以提高教师道德教育知识技能为目标的专门课程。在职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建立在专业培训机构对教师实践需求进行全面准确评估的基础之上。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参加过的教师培训很少有旨在提高教师道德教育技能的专门课程。虽然在有关班级管理或班主任工作的培训中,有很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推广与介绍,但一线教师的工作经验很难具备可以从根本上完善与提升教师道德教育理性信念所需的系统性与普遍适用性。上述状况一方面会造成教师“道德教育不重要”或者“道德教育不需要科学知识与方法”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教师道德教育理性信念缺乏的事实。中小学教师一方面在学校德育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另一方面却难以获得此方面的专业培训,此一矛盾的存在不容再被忽视。
三、对策与建议
1.重视教师道德素养提升
道德教育从根本上讲是人影响人的活动。教师自身道德素养的高度会直接影响其道德教育信念可以到达的高度。因此,建议教师教育机构重新审视道德素养在教师专业素质中的重要地位,重视与加强学生与在职教师的道德素养。
2.开设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
教师完善的理性信念建立在其对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基础之上。职前教师教育阶段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对其职后相关理性信念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建议承担教师职前教育的学校增加专门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将其放在与学科教学知识与能力培养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人师”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制定科学可行的系统化道德教育目标
相关研究机构依据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特点,制定与儿童生活相契合的具体、可测、系统化的道德教育目标,为中小学道德教育工作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导。教育目标的系统化程度决定了其对教育实践之连贯性与有效性的支持力度。教育目标越是具体、可测,其对于教育实践方向的指导就会越有力。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目标呈笼统与抽象,尤其是缺少可以直接衡量教育效果的可观测目标,它对于在职教师道德教育的理性信念发展极为不利。依据青少年儿童道德发展规律,制定与其日常生活相契合的具体、可测、系统化的道德教育阶段目标,应当成为相关教育研究机构的重要课题。
4.增设教师职后培训课程
目前,我国大多中小学教师在其接受职前教育期间,都缺乏足够的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因而必须在职后培训中为其补充相关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当中学习教育理论,是教师职后学习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道德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应当成为教师职后培训机构重视开发的重要课程。
5. 增强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评估的能力
学生的发展状况是教师工作成效的最终体现。教育管理部门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督促,必须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或质性评价标准,依据标准要求,选择合适方式对相关工作进行成效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以评促教,提高教师的教育信念水平。
【关键词】道德教育 实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5-0047-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社会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已很难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当前,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远远达不到人们的期望,本文分析了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一 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信息时代的发展也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网络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开阔视野和拓宽知识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它的发展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现象的盛行,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新的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体系还有待完善,社会的道德法律法规仍然不健全。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的低下,不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各高校长远的发展。
2.道德教育的观念保守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教育观念保守是造成大学生道德教育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首先,我们对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认识是片面和狭隘的。道德教育的核心是赋予个体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以及行为规范等。它不仅约束个体的异己力量,又保证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高校缺少道德教育的课程安排,道德教育的课程相对比较薄弱。再次,高校大学生对道德教育缺乏重视。大学生只是单纯地强调自身的学业和将来的工作,在学习和生活中很少对道德教育引起重视,大学生普遍都认为道德教育不需要专门培养。
3.道德教育评价缺乏有效性
道德教育的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针对道德教育工作以及道德教育效果做出判断的过程。虽然是道德教育过程中的反馈环节,但对道德教育活动起着调节性的关键作用。客观、公正、科学的道德教育评价不仅能为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同时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中,普遍只是关注结果,很少重视其动机和过程,使评价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
二 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1.创造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为了营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我们要把道德教育工作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加强学校各种行为规范、制度和纪律的建设,形成一个学术氛围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的学习工作环境。然后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树立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道德模范。通过社会对道德模范的弘扬来影响大学生学习的态度,为大学生的德育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对人产生巨大的精神激励,能创设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围,唤起大学生追求高尚道德的内在动力,使道德从外部调控内化为大学生内心的自觉要求和行为习惯。
2.把握道德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不仅仅是学校进行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相互联系、相互交往的作用下形成的。高校道德教育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首先大学生必须打破传统道德教育内容等方面的滞后性,既要继承中华传统的道德文化标准又要吐故纳新。然后我们要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贴近社会和生活,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只有紧扣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感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高校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塑造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行为,要求学生掌握社会生活的规范,在生活中实现德育目的。要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就必须使高校德育的内容更加贴近社会和生活。
3.构建道德教育的系统体系
要提高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就要积极地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系统体系。首先要加强学校各部门的道德教育工作,保证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其次要强化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法律机制,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是构建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的有力保障。再次要加强高校道德建设的综合管理,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环境,更好地保障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当今社会,高校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开展道德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不断研究新办法和寻找新思路,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家庭、社会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场合,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为道德教育的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使道德教育形成一个网络体系。实施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上不断创新,真正改变目前德育效率低下的状况,从整体上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摘要:进入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由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还有待完善,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09)-18-0118-02
进入新时期,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成为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其职业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由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还有待完善,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并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模糊,缺乏计划性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影响着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制约着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等多个方面。职业道德教育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但是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比较笼统模糊,没有围绕行业的特点提出具体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也缺乏明确的教育计划。在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中更多是根据某个授课教师的主观判断,跟着感觉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设定。
2.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不适用,教育方法单一
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不适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不强。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学生思维敏锐,乐于接受新的信息和观点。然而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陈旧,因此学生不感兴趣,觉得离自己很远。一是教材内容过于概念化、理论化;二是教材内容陈旧,缺少鲜活的案例;三是教材体系结构比较死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四是教材更新周期太长,不能与时俱进。加之有些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陈旧,不能站在社会发展和理论前沿,不能用最先进的理论影响学生,照本宣科,使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课倍感厌倦,甚至抗拒,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2)教育内容的行业性不强。职业道德一般都带有明显的行业特征,不同行业往往从内容到形式各具有自己特点的职业道德规范,这是由行业的性质、特点、服务对象等因素决定的。为了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高职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要体现出鲜明的行业性。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行业性不强,没有很好地与行业特征结合起来。(3)教育内容的实践性不强。职业道德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重在实践。如果职业道德教育只是停留在理论灌输的阶段,那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同时,在教育方法上,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还是采用直接灌输的方法,尽管有穿插案例、多媒体演示、请企业人员参与、组织社会调查等尝试,但所占比重都很小,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
3. 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影响教学质量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正常实施,影响了教学质量。总的来说,教师的素质与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一方面职业道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过硬,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深入研究。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较少,“半路出家”的兼职教师较多。过去在这方面培养的人才不够,中途出家来从事该工作的工作者又没有一定的学术素养,知识体系落后单一。他们对职业道德的本质、特点和培养机制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多地依靠自己的主观推测和想象。这就不能不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职业道德不够好,不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1.明确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保证教育方向性和针对性
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首先要体现时代性要求,要适应时代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职业道德教育目标必然是要与社会发展的时代脉搏贴近,时刻关注时代变迁带来的种种职业方面的问题与挑战,这样才能体现职业道德教育的“与时俱进”,才有更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其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要体现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和不同的主体条件或觉悟程度进行目标设计,改变以前那种只有目标高度,没有目标梯度的单一化、理想化的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生源构成很复杂,这要求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不能搞“一刀切”,必需划分层次,因人制宜。逐步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道德水平,缩小他们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既要加强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又要加强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再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要使德育目标具有现实的基础,从学生现实的实际需要出发去确定德育目标模式,使他们看得到、摸得着、做得到,既可望又可及。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特别要从校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引入普遍德育理论与方法的同时,逐步形成高职特色,适应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和未来职业岗位的需要。
2. 创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增强教育实效性
(1)要突出爱岗敬业精神的教育
职业道德首倡爱岗敬业,敬业精神是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因为,只有把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经过全面的理性的提炼升华,成为生根于人们意识深处的自觉的敬业精神,使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对各种规范和要求不再感觉是一种负担,而把它视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要手段和迫切需要,这时人们才会为平凡的职业劳动赋予不平凡的意义,从而在本职工作中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整个社会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本质上的飞跃。由此可见,敬业精神,作为职业道德的理性浓缩,最能表现出职业道德的服务社会、造福社会、发展社会的功能。
(2) 要把行业要求与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紧密结合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一般都局限于一般职业道德教育,对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很少涉及,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而将行业要求与职业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是西方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例如,医学院的学生所面临的是进行人体实验的道德问题、秘密限度问题,以及稀有医疗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公共管理学校的学生则会讨论政府官员在欺骗公众、对媒体泄漏机密,以及拒不执行上司命令等方面是否会受到不公正处理的问题;在商学院,也有许多问题可供课堂上讨论,如公司在国外的行贿问题、欺骗性广告问题、出售有潜在危险的商品问题等。学生只有对行业要求去认真感受、体会和锻炼,才能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
(3)加强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等精神的教育
自古以来,诚信首先就被看作是做人的根本准则,是道德人格高低的标示。加强诚信教育,既是对高职生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又是一种重要的职业道德教育。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加强诚信教育,应教育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活中,做到诚实劳动,不消极怠工,不欺上瞒下,不偷奸耍滑;在业务活动中,说到做到,信手承诺,重合同守信用,不弄虚作假,不说谎骗人,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等。当今社会,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团队合作精神,要求高职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与同事同心协力,能宽容人,争取双赢,以求得事业的发展。团队合作精神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努力做到相互尊重,以诚相待,相互配合,顾全大局;相互学习,谦虚谨慎,相互帮助,加强合作。
3.创新职业道德教育方法,拓宽职业道德教育途径
(1)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当前职业道德教育课堂教学,要由单向灌输式教育向双向交流转变,要改变以往的单一说教模式,引入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实现教学双方的互动共鸣。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学生自讲法、社会活动法、专题讲座等,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融合在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受到相应的职业道德教育。在讲授“职业分工”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职业角色,增强职业意识;在学习“成才与就业”时,先让学生搜集资料,参与教师的备课,客串教师进行教学。让自己分组备课,然后每组找代表讲,并列入考试成绩……等等。这些方法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堂中,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开展多样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的形成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兴趣活动,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原理形象化,促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主体角色,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比如:可以通过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职业道德教育准备良好的心理基础;可以聘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结合他们自身成功、成才的实践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敬业、乐业、勤业、精业、创业精神教育;还可以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互助和为社会献爱心、为师生义务服务等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锤炼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和团结、自强、向上的奋斗精神。
4.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教师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高职院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应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要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真正使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制度,以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性和实效性,避免讲起来空洞乏味,抽象难懂;三是从企业中聘请相关专家或从生产一线挑选品质高尚、有经验的师傅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充实职业道德教育师资队伍,用他们对职业道德的真实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真正认识到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化为自觉行动;四是高职院校要树立若干具有良好师德的教师典型,同时挑选部分优秀教师有组织地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科研工作,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五是动员学校的所有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职业道德教育活动。从自身的岗位工作做起,从小事做起,以每个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感化学生、影响学生。要让每一个教师都树立“我是学生的榜样”的观念,以一个优秀从业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营造一个全校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大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
总之,高职生的职业道德绝不会自然形成,也不会一蹴而就,它需要全社会都真正重视起来,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培养。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堂;道德教育
Tries to discuss the high duty English classroom the moral education
SUYi
【Abstract】the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high duty student morals present situation, elaborated carrie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high duty English classroom the necessity, and proposed carries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high duty English classroom the method.
【key word】high duty; English classroom; Mor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10-0122-03
当前,广西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职学生入学人数在不断增加,对高职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本文就高职英语课堂道德教育的问题试作论述。
1高职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
1.1 学生素质不高。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意识弱、方法不佳、能力及动力不足、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勤奋钻研的精神,自我控制力薄弱。并有可能因学习、生活中的挫折而带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同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专业没有深入认识,不了解该行业的职业道德,因此他们对毕业后的就业前景、社会接纳程度抱有怀疑态度,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良好的学习和德育氛围的形成。不良的学习、德育氛围反过来阻碍了院校、教师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
1.2教材和教学缺乏吸引力。教材和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了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首先是德育教材的选用。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其次课堂教学方法。学生认为,课堂德育教学的形式不能对他们产生足够的吸引力。主要是教师授课呆板、说教太多,填鸭式的教学以及理论与实际脱离,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同时,学校道德氛围不好对学生道德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1.3教师的教学方法等与高职道德教育不相配。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是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师对有别于中职学生的高职学生生理、心理情况却不够了解。他们的德育教育理论、方法、内容以及实践水平没有及时跟上,这与高职教育显然是很不相配的。此外,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不论他所教授的是什么学科,都应该对社会、行业对高职生的职业道德、行业操守要求应该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教学中随时灌输。
2英语课堂进行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2.1在英语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是在当代教学组织形式下的要求。当代的教育以学校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学校的教学又以班级授课为主要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为前提。英语是高职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教育内容与形式的一致要求,能提高教育效率,并相对于社会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合理性、优越性和先进性。
2.2在英语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下德育教育的要求。高等职业的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能是“高、大、空”的说教,也不能光依靠于某些学科为载体来进行,否则非但不能激起学生的对道德教育的兴趣,无法达到教育学生掌握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的目的,还有可能使道德教育成为“两张皮”,在实际工作中被架空。英语学科的道德教育不能机械照搬、照抄,走形式、走过场,要切实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每一个环节。道德教育的内容要与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道德、行业操守紧密联系,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职业人,为将来更快更好的适应行业做好思想准备,是高职道德教育内容之一。
2.3英语学科是语言学科,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定要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英语学科本身就包含着许多重要的价值或道德教育的因素。学习这门学科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价值观的接触与碰撞,给学生带来思想的震撼,所产生的心灵火花能让思想得到净化、升华,使他们自然而然的学会辨别是非丑美。在学习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渗透道德教育,既提高了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又教会了他们如何与人交往、合作。而学会如何与人交流的过程本身就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4在英语课堂中进行道德教育是高职英语教材教学目的的要求。高职英语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是极为丰富的。通过教材为我们提供的有道德教育价值的英语文章、练习和教学项目,让学生感受英语的学科属性,从而使他们产生思想的激荡和共鸣,见贤思齐,有错能改,由此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大都与一定的文化、职业工作内容息息相关 ,如IT行业、兵马俑、接待预约等内容无不渗透着道德信息。面对这些信息,教师只要认真观察、结合实际、巧妙安排,那么达到“水到渠成”的德育教育效果。
3英语课堂进行道德教育的方法
英语学科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它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实现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3.1教师素质决定英语课堂道德教育的效果。英语教师素质决定英语课堂道德教育的效果,端正教师道德教育的态度,提高教师道德素质,是搞好英语课堂道德教育的关键。
3.1.1端正教师在英语课堂中道德教育的态度。教师在课前应巧妙的把道德目标和专业知识技能目标相统一,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模式来传授教学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反应来调控授课方式,使学生自然接受道德教育,课后客观评价德育效果,认真反思课堂中德育教育的成败,总结经验。如果对待德育的态度不端正,那么所谓正确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成了一句空话。如在《新编实用英语3》Unit5 Training and Learning 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把学习培训的重要性与方式方法这个单元主题和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氛围不浓郁、自学能力不强等德育问题结合起来。以开放、知心、亲切、理性的态度教育学生。要从学生生活中的小事、当前发生的热点事件、学生关心的切身问题等方面由浅入深、触类旁通的循循善诱,达到教育的目的。
3.1.2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道德教育中应具备真诚的道德素质。在课堂中,我们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又能进行语言知识学习,又能直接感受到教师真诚的人格魅力氛围,由此逐步转化成为学生自己的道德情操。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故意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在有人敲门时,你询问是何人时是用“Who are you?”还是“Who is it?”当回答时是用“I'm Zhangsan.”还是用“It's Zzhangsan.”学生的回答当然有对有错。但是一位真诚的教师这时会谨慎的把答错的学生的谬误限定于没有掌握好某个知识的范围内,而不会把批判的范围扩大到学习态度、智商、生活方式等方面上,甚至说“I have mentioned it lots of times! But you still fail to get it because of your stupid! ”(这个问题我已经说过很多遍了!你怎么这么笨还是记不住。)因为这样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尊心受伤而丧失学习动力。
3.1.3英语教师在英语课堂道德教育中应具有把真实生活和实践感受与道德因素相结合的能力素质。道德教育要与实际生活、实践融合才能有血有肉,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否则只是空洞的说教和苍白的理论。教师在英语课堂道德教育要善于利用学科授课中常用的角色扮演法、情景教学法、举例子等教学方法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的交际场景、工作场景,使道德真正回归到工作、生活、实践中去。
3.2教师在英语课堂道德教育中应把“双目标”结合起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知识目标和道德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双目标”的结合不仅能让教师从指导思想的高度来安排课堂教学,还能够作为选择教学方法、模式的标准和衡量德道德教育在课堂中的效果的标尺。比如《新编实用英语3》的第8单元《Share the Loss》,教师在制定的知识目标和德育目标时应考虑:①是语言知识目标。例如,掌握与对方沟通时需要使用的的包括表达思想、情感、道德、礼仪等句型语法项目;②德育目标,如职业道德。例如在该单元,如何减少我方的损失,是否为了己方利益而把损失转嫁,对待他人的态度礼仪等;
3.3教师在英语课堂道德教育中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英语教师要吃透高职英语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样以《新编实用英语3》的第8单元《Share the Loss》为例,在设计导入环节时就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当你在运动中摔伤了脚,医药费花了50元,你将将怎么支付这些费用?”学生的回答,可能是五花八门的,教师应对学生的答案加以正确的引导,并说明理由。在授课过程中也还可以穿插以职业惯例、道德为内容的例句,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点的同时接受道德教育。例如,学习insurance这个关键词汇时,可以举这样的一个例子:Insurance is a helpful way to avoid the loss in international trade. 保险是国际贸易中避免损失的有效方法。通过教学加深学生对职业惯例的认识。
3.4教师在英语课堂道德教育中要努力营造美的课堂气氛。一个美的课堂首先要具备以下一些要素:人美、情美,内容美、语言美、动作美、环境美。人美指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应该注重与自身身份相协调的着装。情美指教师真心尊重学生,学生真心爱戴教师,师生之情情真谊美。内容美指教学内容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正确的、符合教师、学生教学认知发展规律,没有不健康、不合时宜的有可能对学生造成消极负面影响的内容。语言美指教师要使用规范的语言,语言具有音色、韵律美,要注意语言的礼貌性。动作美指教师教姿教态端正优美,学生课堂行为积极,无偏激问题行为。环境美指要有一个良好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环境,课堂整洁、卫生、光线明亮、无噪音。当所有这些要素集合成一个教学整体――美的课堂时,无声的教室也能发挥出巨大的德育功能。
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让英语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传授,让课堂充分发挥育人的功能,使教书育人之花绽放于英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黄向阳 著《德育原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0―0030―01
当前,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育观念落后、目标模糊、方式方法简单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通过分析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
一、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 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滞后、不够科学。受长期以来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是知识经验的传递,那么职业道德教育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记住一些职业道德方面的规范和准则。随着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和社会职业的细分化,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培养出的人才已经适应不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 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短缺,教学质量不高。目前,我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师资力量短缺,任课教师中专职教师较少,还没有专门的师资队伍和人才梯队。长期以来,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都是由专业教师或者班主任兼任,由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对他们来说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他们很少花专门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这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 职业道德教育评价方式简单,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缺乏相应的评估体制,对职业道德教育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没有科学的考评,导致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不受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二、解决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的对策
1. 要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新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实际,既要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社会价值,又要强调其个体价值;既要强调社会利益和个人义务,又要重视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和责任,使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为自觉的行为规范。具体说就是要求职业技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把握学生的客观实际和特点,创新教育情境,使受教育者对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产生强烈的自主意识,把职业道德教育化为自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成为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时,需要培养他们对道德认识的理解能力,只有理解了职业道德的表述及要求才能对职业道德要求做出评价,才能将要求变为自我行动。
2. 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职教师队伍。首先,在职业技术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可以综合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各领域的特点,选拔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掌握良好教学技能的教师,把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道德教师队伍建设的入关口。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首先本身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进取,因为这既是作为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职业道德课顺利展开的先决条件。
其次,可通过对专职教师进行岗位培训、定期安排到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来增强教师自身对职业道德教育的体验,提高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一、道德教育的内涵
所谓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手段将社会中的政治观点、思想观念以及道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并且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行为。道德教育正是借助各种不同的渠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对人施加影响的系统教育。只有通过道德教育,社会道德才能够内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内在品格,并且在其社会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转型,其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外延的方式与内容以及教育内涵都发生变化,道德教育的含义在今天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了思想、政治,甚至还包括了纪律、心理、法治、审美、理想等多种教育,尤其是体育教育,也成为了道德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道德教育对体育教育的意义
首先,道德教育能够促进体育教育改革。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飞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我国体育教育在这一背景下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对体育教学施以改革的手段。体育教育中实施道德教育,能够为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崭新的视角,有助于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有序进行。如我校现在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1.用理论的形式阐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任务2.对教学的形式,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3.考核的方式全面进行改革,而且强化和加大对学生平时各方面表现的考核。其次,实施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目前我国各行各业的竞争都日益激烈,而面对激烈的竞争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团队强则个人强。在体育教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团队中。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能够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实现团队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的发展。再者,能够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生长在集体环境下,学生们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如何利用这种心理帮助学生更好的适用社会,实现学生能力的增强也非常关键。在体育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身体的锻炼增强竞争意识,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获得成就感,认识到任何成就都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
三、体育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互渗透的关系
体育教育与道德教育共存于教育的整体结构当中,统一于教育人的行为当中,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在体育教学中,技能教学、身体锻炼、体质增强以及道德教育是相互统一,共同发挥作用的,体育技能的教学以及学生体质的增强需要道德教育提供保证,而在体育知识、体育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得到了道德教育。从教学目的角度来看,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一个是目的,一个是手段,道德教育需要以体育教育作为手段,而体育教学将道德教育作为最终的目的之一。从教学内容角度上看,二者表现出一种载体的关系,道德教育需要依靠体育教学的内容,将它作为载体之一。从教学过程角度来看,体育教学是实现道德教育目标的途径之一。从这些角度我们能够看到,体育教学中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道德教育。鉴于道德教育对于体育教学的影响如此重要,所以必须将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首先,应当在体育课堂常规中融入道德教育。所谓课堂常规就是通过制度的手段将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以及措施明确下来,通过课堂常规的制定以及执行,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风,这同时也是针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的重要方法。其次,要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目标中融入道德教育。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健康心理的形成以及身体素质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体育教学涉及到的内容范围较广,而且不同的体育内容具有明显的特点,所以教师必须挖掘体育内容的内涵,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道德教育。再者,在体育教学方法中结合道德教育。科学、严密的组织教学具有积极地教育作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也是实现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比如在体育教学中,组织学生借还发放体育器材,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让学生进行相互保护,互相监督等,都蕴含着道德教育成分。这些方法能够促使学生养成遵守纪律、服从于集体的良好道德品质。体育教育与道德教育具有相同的特性,比如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等,将二者有机结合,能够实现育人、育体的双重效果。而且,体育教育同时还具有了其他学科教学所不具备的特性,比如集体性、竞争性等,这也使体育教育成为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四、当前体育教育中对道德教育须加强的方面
为了能够完善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对体育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关注。意识决定行动,只有从意识上、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完善体育教育中的道德教育。所以,高校体育管理者以及体育教师应当从自身做起,加强对自我的道德教育,热衷于体育事业,关心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作为学生道德教育的榜样。第二,在体育教学中融入道德教育时必须紧密结合体育教育自身的特征。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较而言,体育教学具有开放性、竞争性以及纪律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所以,体育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品质时,必须把握体育教育的特点,以此为切入点,将道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竞争作为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向学生讲述各种体育比赛规则,说明体育比赛规则公平、公正的作用,坚持公平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公平竞争的体育道德。另外,还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了解学生的特征,以此将道德教育结合到体育教学当中,才能够达到更高的效果。
总而言之,体育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关系。道德教育能够推动体育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竞争意识。所以,在体育教育中,必须坚持结合道德教育,结合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讲道德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实现体育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共同发展。另外,全面调整的利益和社会结构,会让人们的道德观念也进行着激烈的碰撞和冲突,而经济的发展和道德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让我们看到道德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 低效 原因
职业院校中德育低效 是一 个不可 回避的现实问题 。职业院校 中的德育内容较丰富 ,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职业道德教育。因为职业院校有明确的培养 目标 ,即面向社会实际培养一线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个体的职业道德就关系到社会各行各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道德素养,同时也关系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高低。就目前我国道德教育的实施状况来 看,职业道德教育主要在基础教育之后,对职业教育而言 ,主要在职业院校。然而 ,当前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实效令人担忧,成为企业和行业对其毕业生抱怨最强烈的方面。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访问,结合调查结果 .本文就此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展开讨论 。
一、 “边缘化”和 “失范化 ”的夹击 :职业道德教育低效的表层原因
教育的效果是合力的作用 ,包括来自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的系统力量。职业道德教育实效问题同样如此 ,是职业院校内部和外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拷问职业道德教育低效时,也必须从这两个部分入手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内部职业道德教育有没有问题?学校外部特别是社会对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两者的教育效果是否一致,其合力是增加各自的效果 。还是相互抵消或出现负面效果 ?
(一 )“边缘化”:职 业道德教 育低迤霭熬效的内部原因
笔者对上海市、南京市和温州市的 8所职业院校进行了实地走访和羼 调查 ,从 调查 的结果来 看 ,职业院校的职 业道德教 育处 于整个职 业教育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的 “边缘 ”。事实上 ,职业道 德教 育主要有 以下途径 :一 是制 度性 的职业道德课程 ;二 是专业 课程 ;三是 就业指导课程;四是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
(1)制度性的职业道德课程比例较小且内容单一。当我们问及职业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时。院校的老师就会拿出教学大纲告诉我们有 5-6门,甚至 7—8门课都进行此类教育 ,这些课程事实上绝大多数 都是政治课 ,还有少量的人文课 程。这一点 。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证实,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中没有涉及职业道德。当然,不可否认,在职业道德教育中需要正确的政治方向 的引领 以及人文精 神的熏染.但从职业道德教育的课时比例来看 ,仅 占这些课程的 20%左右 。一般而言,职业院校仅《思想道德修养》或《职业道德与法律》一门课程。即使在这门课程中,所讲授的内容从教材上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不分专业;二是职业道德内容比例较少,从字数上看 ,仅 占 1%左右 ;三是 内容以职业道德规 则或基本规 范为重点 ;四是少有情境性的职业道德问题探讨。
(2)专业课程中的技术伦理教 育较少出现且容易被压缩。在调查中我 们发现 有些院 校的某 些专 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中有部分任课教师把技术伦理列入课程计划 中,但在访谈中该教师坦诚的表示,这 些内容虽然非常重 要 ,需要 系统讲授 ,但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 ,需要教授 的专 业技能越来越多,在课时紧张的时候 ,有时不得不砍去这一部 分。可见 。在日常的专业课程 中 ,职业道德教 育很难 占有一席之地。
(3)就业指导课程中职业道德的篇幅偏少且内容偏浅。所有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且有些非常新鲜活泼。但在所有内容中,职业道德教育所 占篇幅很小 。例如 .某职业学校职业指导课总体为 16学时 ,而职业道德仅 占 2学时 ,且这在职业 院校是普遍现 象。在有限的 2学时课程 中,教师传授的职业道德多数不涉及具体的职业道德问题 ,比较浅显 、简单。因此 ,就深度而言 ,职业道德教育还很不够。
(4)班级活动和课外活动中职业道德教育时有时无。除了正规的教学之外 ,学生还参与各种班级 活动和课外活动 ,例如在 中等职业学 校中开展主题班会 ,在某些班会中会把职业场景中的礼仪教育作为主题来谈。在实习和见习之前 ,合作单位会就与 工作相关 的劳动 纪律 和职业规 范来 学校讲一课。这些活动中的职业 道德教育可谓零零星星 ,时有时无,没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很难起到实实在在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在上述几个环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特点是:比例小、内容浅、以知识 和职业规 范 的传授 为主、容易被压缩。因此,无论从数量、广度还是深度来看,职业院校中的职业道德教育越来越呈现出 “边缘化的倾向。
(二 )“失范化 ”:职业道德教 育低效的外部原 因
职业道德教育的低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除了职业院校的影响之外。还有学校外部的影响,可以把它称之为“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大众传媒、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等。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和发展那些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匹配的道德要求受到调整,有些已经瓦解,但是 ,一些新的伦理道德规范尚未及时形成和确立 。于是在转型过程中的社 会道 德领 域 出现了一 些‘真空’地带”。再加上,当前社会职务犯罪比比皆是,弄虚作假堂而皇之,这种情况 已经严重到可以用风气来形容 。种种见利忘义的行径导致了社会的“失范化”现象 。根据班杜拉 的“社会学习理论”,人们的道德也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 获得 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形成健康、良好的职业道 德就难上加难 。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高校
生态道德又被称作环境道德或自然道德,是调节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而生态道德教育是指用生态道德理念来教育大学生自觉形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养成与之相配的生态文明习惯。保护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环境,在资源利用上注重节约与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都是生态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一、高校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生态责任教育
人类对当前出现的生态危机所负有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人类的活动以明显或不明显的方式慢慢影响着生态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对自然资源不加节制的开采,大量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都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在意识到生态环境的破坏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生态责任教育,大学生们更加清楚人类自己造成的破坏,责任必须人类自己承担。面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态平衡的维护提高认识,变被动为主动,帮助和促进自然的恢复与发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可能。
2.感恩自然教育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开采,自然环境的改造都是在所难免。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也给自然造成了破坏。对待自然的态度,大学生应该持有的是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自然的馈赠,把自然看作是与人共存的另一个平等的个体。对自然的开采利用不能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积极探寻更加和谐的共处模式,对自然提供给人类的所有都心怀感恩并珍惜,人类才能在保护自然才保自身的境遇下去追求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3.生态理性消费观教育
人类生存离不开消费,生态理性消费观是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持续发展方向的消费观念,有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绿色生态。新的时代特征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铺张浪费,追求奢华的消费观念急需改变。所以要让现有解决资源浪费、生态失衡、环境恶化问题的方法发挥有效作用,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理性消费观教育显得格外重要。通过教育让大学生明白自己的消费行为不是独立的,它与整个社会与自然休戚相关。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理性消费观教育应该侧重在提倡适度消费与自觉抵制不良消费行为两个方面。提倡适度消费,把俭省节约的话题重新提上教育高度,拒绝以享受挥霍为主的骄奢生活方式,自觉响应国家环保号召,积极宣传绿色食品,宣传资源的循环利用,践行绿色生态观念,把生态的保护与理性消费观念结合在一起。
4.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可持续发展观念教育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大学生在对可持续发展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懂得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共同相处在一个生存系统之中,现在的行为与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当下学会保护生态系统,人类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二、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意义
1.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面对生态生存危机的客观要求
伴随着人类工业发展的脚步,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日益增多,在以前粗放的生产方式下,自然界遭到了很大的破坏,随着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以及大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人类面临着巨大的生存挑战,生态危机已经成为不得不首要重视的问题。对环境保护与生态系统维护的教育仍然离不开高校这样主要的教育阵地。大学生作为具有先进知识与文化的年轻群体,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与可行。
2.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生力军,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时代,更易对环境保护产生认同,并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更加容易接受和谐共存的观念,并通过自身行为带动其他人。
3.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对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不仅使大学生提升了对生态保护的觉悟,而且对其价值观世界观也有影响,通过生态道德教育逐渐养成绿色生活的习惯,对自身价值有新的认识,在与社会共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了实践,也锻炼了道德意识,进而能够以生态道德自律自己的行为,成为高素质人才。
三、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对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欠缺
在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长期以来都是以对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中心。在其中只有少部分捎带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需要重视,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强调了以人为中心,却忽视了人与自然等其他共同处在地球这一个系统中的共存体的关系。对承担社会责任讲的多,对尊重自然对未来负责讲的少,这样长久以往生态道德教育就慢慢淡出了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并不利于对大学生的培养。
2.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由于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考察并未具体到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考核上,高校与教育工作者多在教学实践中忽视了生态道德教育,认为环境保护与自身并无太大关联,环境保护首当其冲承担责任的应该是政府。然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离每一个人并不遥远,每一个小我都能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在教育工作中,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生态道德教育存在漠然与认识上的误区。
3.生态道德教育的师资缺乏
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工作者并没有专业的教学经验,多由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来兼任,没有经过专业的生态道德教育的考核,也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使生态道德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另外在对社会一些不道德的生态现象解析时,部分工作者多是一笔带过,并不深刻分析现象与造成的后果之间的利害关系,使得学生们在学习时没有深刻的记忆,难以感同身受的得到体会。
四、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1.提升生态道德教育课的地位,上升到基础课程行列
改变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提升对生态道德教育课的地位,公共基础课程是最基本的范围最广的教育途径。把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设为基础课程的内容,改变我国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滞后的局面,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的要求相适应,协调一致,强化了生态道德的重要,也改变了人们长此以往对生态道德教育的认识,帮助构建新的教育观念与全社会构建生态文明的氛围。
2.积极开展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系统的理论知识离不开实践。生态道德教育培养了大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生态道德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生态道德教育得以升华。高校在生态道德教育中应重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积极组织学生团体,构建兴趣小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活动方式,使课堂外的校园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另外一个平台,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目的性与覆盖面,把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与对自然科学的热情有效的结合在一起。
3.利用传统道德文化,形成系统的生态道德教育内容体系
传统道德文化在我国有深厚的根基,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诸子百家的学说至今都熠熠生辉,传统文化中也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体现,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与生态道德教育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使生态道德的内容从教育之初就寓于教学之中,并以传统思想道德教育为底垫,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形成系统的内容体系。
4.加强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建设,为生态道德教育提供法律支持
政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领航者,首先应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把生态道德与法律的强制性约束结合在一起,有效保障生态道德教育的践行实效。法律法规调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式矛盾,生态道德教育在提高个人自我修养与认识的同时又不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使大学生在学习生态道德的基础上,从遵纪守法的层面去自觉遵守社会生态道德规范。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环保意识、提高环保觉悟、形成良好的个人行为,在生活中合理调节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跟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一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孙宁华.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意义、原则及内容[J].江苏高教,2009(2).
[2]刘艾.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对策[J].安顺学院学报,2010(4).
[3]李芙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07(5).
东亚是一个区域性的历史性的概念。其内部各国道德教育具有共同的儒家和汉字文化背景,这是东亚道德教育的最大特点。除此之外,东亚各国的民族性使其道德教育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两重性,在全球文化开放和融合的过程中,东亚道德教育需要进行深刻的改革,才能得以继续发展。
【关键词】东亚/道德教育/民族性/全球化
随着世界教育国际化和合作化的加强,区域教育,特别是中国所处的东亚区域的教育问题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而道德教育又是教育之首,因此,探讨东亚道德教育问题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
一、东亚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其利弊
东亚是一个具有悠久的相同历史文化传统,并且相对独立的地域。从地域看,所谓“东亚”是指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华夏文明所覆盖的中心地带以及这一文明所能够辐射到的周边地区,包括东南亚和东北亚,既拥有韩国、日本、新加坡这样一些发达国家,又包括蒙古、越南、老挝、柬埔寨这样一些贫困国家。在具有相对一致的历史文化传统的东亚地域中建构起来的道德教育,有鲜明的共同特征,形成了明显的地区特色。
相异于西亚的伊斯兰文化和欧洲的基督教文化,东亚道德教育主要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内容上,它突出国家意识,以国家为中心,把个人的德行培养和国家大计联系起来。例如“修身”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把自己的荣辱哀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强调国家兴衰是每个人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彰显了国家与民族大义,张扬了“大一统”思想。在教育方式上,强调国家对道德教育的至上权威,强调由上而下的直接教育。国家灌输的方式还体现了东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特点是比较典型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办学模式,它是融投资者、办学者、管理者为一体的“集中模式”。在东亚区域中,道德教育的特点使得东亚文化的特点凸显,并与其它地区的文化形成鲜明的反差。概括起来:首先,深受儒家文化和汉字文化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成为东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道德教育内容突出国家中心,以对国家的基本态度作为个人操行培养的基本内容。再次,以国家为主体的办学模式,极易形成在道德教育中的国家权威。最后,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所处的主导地位,使教育带有了比较强烈的灌输倾向。诸如种种,构成了东亚道德教育不同于其它区域道德教育的共同点。
东亚区域受儒家文化和汉字文化影响形成的鲜明特色,对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新加坡在实现现代工业化之后对儒家文化积极提倡,表现在文化方面,新加坡政府从1984年到1992年开设了8年的儒家伦理课程,全面向学生灌输儒家伦理及其道德价值观,进入90年代以来虽然停开儒家伦理课,但其公民的道德教育仍然吸收了儒家伦理的精华,在道德教育中继续弘扬儒家精神,使儒家思想在新加坡开展新一代道德教育中继续起着重要作用。在个人方面,通过对新加坡青年开展儒家伦理教育,将前辈们坚强不屈、谦和通达、自力更生的精神继承下来,对由于西方文化传入对青年产生广泛影响的极端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以及颓废消沉的心态给予了鞭鞑。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新加坡倡导儒家以礼待人、讲信用和尊重别人的原则,倡导宽厚谦和、忠于职守的合作精神,通过强调和谐和平等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儒家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对新加坡建设有文化修养的、高度优雅的文明社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然而,受儒家文化传统深刻影响的东亚道德教育也存在着明显弊端。这其中包含由于儒家文化传统的积淀造成对东亚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还有在东亚道德教育的长期推行中,由于缺乏改革所导致出现了种种问题。具体表现为:在道德教育方面,过于注重从构建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的角度展开道德知识的传授,有强烈的道德知识化倾向。与此同时,再配合应试教育,注重分数而不关注日常操行的培育,使道德教育的目的出现了偏差,目标定位不准造成教育效果不明显。东亚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封闭式的国家主导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自立系统,经过单一的、自上而下的教育途径,因而不可避免地强化了道德教育的灌输功能,忽视了道德教育的认同和信任功能。在现代化发展的今天,东亚道德教育与其它知识教育的重大差别,就是时代感、现实感不强。加上教育同现代科学技术相脱节,无法应对和解决当代社会的很多伦理和价值方面的新问题,出现了因为道德教育内容和手段的滞后,造成人们思想的困惑和认同的失落的结果。东亚道德教育始终坚持走精英教育之路,缺乏对大众教育关注的氛围,致使广大的生活贫困者和失学者被排斥在国家道德教育的体系之外。总而言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与其它地区的道德教育相比,东亚道德教育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揭示了东亚道德教育要继续发展,关键在于改革和创新。二、全球化背景下东亚道德教育改革的设想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欧洲通过吸收东亚道德教育的成果进行教育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例如,比利时佛德兰地区教育系统的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加快欧洲与东亚的教育系统研究,促进两地区的交流与发展”①而进行的。在欧洲,欧洲共同体强调教育的多方面交融和联合,早在1999年就共同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面对全球化的冲击和西方文化的渗入,东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从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化意味着文化形成越来越失去固定空间的限制,很难集合为整体和传统,这也正是“全球化”对东亚道德教育造成强劲冲击的写照。全球化对东亚道德教育的冲击,首先是开展道德教育会面临众多的矛盾,如社会
功利性与道德目标的矛盾、教育目标高取向与教育实践手段低端化的矛盾、多样的民族特色在交流中保留与融合的矛盾等。诸多矛盾归结为一点,就是东亚道德教育和西方道德教育之间产生的激烈碰撞和冲击。面对西方道德教育的冲击,东亚道德教育只有适应全球化的特点,实施改革,才能推进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