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3: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品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含义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是整个思想教育活动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在党的教育指导方针指引下,以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规律和特点为基础,努力协调、组织教育全过程,使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展开,最终达到教育活动最佳化的目的。一切思想教育管理活动最终都服务于思想品德教育活动整个过程,确保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二、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是每个学校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其管理成效如何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校通过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会学生学会理性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此外,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对于优化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着明显的作用,还能够促使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充分认识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的含义和重要性之后,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实践经验和初中学生群体的发展特点,提出三个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管理方法的策略,希望以期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初中教育的良好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1.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管理者以工作为出发点,强调对人性的理解,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培养人、教育人等等,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理念。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也是一种管理工作, 也具有管理工作的一般特性。针对初中生特殊的群体,在他们特殊的年龄阶段上,正是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如果对其思想工作做到位,可以为他们以后的人生之路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思想教育管理者和全体教师必须首先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从自身做起,关心每个学生,利用人性化的手段来教育管理学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在处理一个经常迟到旷课的初中生的时候,思想教育管理者可以适当问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做,并经过调查分析学生迟到旷课的原因,尽量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学生犯错的原因,而不是一味的责备学生所犯下的错误。以人为本的思想教育管理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思想教育管理者必须更新教育管理理念,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以人性化方式处理教育问题。
2. 完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队伍的管理机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管理者对于学生来说是自己思想上的导师,行动中的引路人,他们在思想品德教育管理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眼里,都会引起学生的效仿。所以,思想品德教育管理者的队伍首先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建立相对稳定与合理的流动制度, 完善思想品德教育人员的考核机制,这样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的正式化,规范化。其次,是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多方面吸纳各种人才,提高整体素质,以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往高层次和高水平方向发展。关于优惠政策,学校依据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定期举行教育培训活动,提供教师通过培训得到晋升的空间,形成良性竞争机制,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也能达到完善管理机制的目的。此外,要切实解决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待遇问题,依据各个教育工作者的不同情况,适当给予表彰奖励,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管理得到不断优化。
3. 加强思想品德管理队伍的建设。高素质的思想品德教育管理队伍对于这一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管理队伍的言行举动对学生影响深刻。所以要加强政工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关于加强政工队伍的素质方面,可以经常举办交流会,提供机会给教师分享教育管理经验。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当带领队伍到思想品德教育管理优秀的学校进行学习,借鉴优秀管理经验,同时也能开拓管理视野,强化自身队伍建设。同时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工作中,还应该树立全员教育理念。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互补互助, 真正形成全员、全方位的思想品德工作新格局。这样,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简介:刘伟(1976-),吉林省扶余市永平乡中学政教主任,一级教师。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对初中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推进,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单一的教学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采用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朗读式的教学方法,将课本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复读,教学过程仅仅依靠单纯的粉笔、教材和教师的嘴进行,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教师的激情不足,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教师难以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忽略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不利于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的形成。
(二)局限的教学内容
在现阶段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教学内容相对局限,基本的内容大多以理论性的内容为主,这样的教材内容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强化了教师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初中生很难理解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三)错误的教学手段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错误的教学手段上。首先,一些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依赖于传统的教学手段,他们依然沿用说教、批评式的教学手段,没有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其次,在具体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阻碍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
二、如何创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一)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各种教学方法不断涌现,为各个学科的教学增加了动力。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有效组织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其学科发展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情境教学法,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以及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都是现阶段较为新颖的教学方式[3]。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要根据具体的教育内容,充分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最大程度的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扩大教学内容
针对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局限问题,我们在具体的创新教育方式的过程中,要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扩展较多的课外实践活动,不能将教学内容局限在教材内容上。教师要根据社会热点及校园文明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能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领会其真正的含义,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另外,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理论性的知识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将僵化的知识变得灵活,易于学生掌握。
(三)有效利用新媒体,创新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喜欢使用新媒体进行社交。因此,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创新。
一是利用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进行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给学生推荐一些能传递正能量的网站及微信公众号,引导学生接触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
三、结语
关键词: 初中思品教育 “三结合” 思品教育生命力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概述
思品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思想和品德两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思想素质、品德修养是人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对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思想品德高,个体未来的发展必将顺畅。初中思品教育的客体是初中生,即是对初中生进行思品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统称。
二、关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点建议
为开展好初中思品课的教育活动,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魅力,促进中学生成人成才,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三结合”,即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结合时展的潮流、结合实际生活,具体如下:
(一)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注重思品教育的针对性。
思品教育的对象是初中生,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发育的阶段。关于初中生的特点,我作归纳。
1.生理逐步发育。初中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以上,正处于发育阶段,无论是身高、体重、体内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还有就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等。这些生理上的变化,潜移默化地对心理活动造成了冲击,突出表现为具有强烈的“成人感”,渴望被成人社会所接受。此外,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此阶段的初中生对异性逐渐“好奇”。
2.半成熟的特点。半成熟的特点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由于生理方面的变化,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能力都发生了变化,趋向于“成人”,但在认识上,还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因此,处世待物经常出现“非成人”的现象。
3.多重心态交叉。初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的关键阶段,往往会处于一种多重心态交叉的状态,如:对自我童年的否定,但又时常怀念,性格上内向但有时又外向,大胆又胆怯等。这些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就会导致初中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隐患重重。
由于初中生本身所具有的特征,思品教育要想发挥实效,就必须抓住初中生的实际特点,结合初中生的生理逐步发育、半成熟、多重心态等特点,有的放矢,精心准备,从而科学地开展好思品教育,让思品教育课程具有实用性。
(二)结合时展的潮流,传递社会正能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纷杂冗多,多元化的思想形态并存,如何帮助初中生在繁杂的多元化思想意识形态下去伪存真,辨别真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认为关键是提高思品课的时效性和方法性,即要在思品教育实践中贯穿时代的主导思想,使得思品教育紧跟时展的潮流。如:目前,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可与时代的正能量相互结合。要在思品教育实践中多引用符合时代特点的教学案例,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同时,思品教育要注重方法论的学习传授,如何看待现象问题,怎样看待现象问题是关键,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注重时效性,将保持思品教育的生动性,注重方法论将保持思品教育的实用性,更好地传递和继承社会的正能量。
(三)结合生活化的步伐,丰腴思品教育的血与肉。
思品教育要与生活相互结合,有血有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功效。如何实现这一点,关键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做好表率,发挥榜样的功效;二是要结合生活中实例,注重生活中的点滴,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感染并教育学生;三是要开展思品教育实践活动,从课堂走向社区,走入社会,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思品教育课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三、结语
思品是人立世存世的重要基石,如何开展好思品课程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是现代德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我对初中生其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了归纳,结合思品课的教育教学要求,提出结合初中生的生理特点、结合时展的特点、结合生活化的步伐做好思品教育工作等的具体建议,对于更好地发挥思品课的魅力,培育“中国梦”所需的各种人才,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生活德育 思想品德教育 运用探究
1.生活德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运用的重要性
1.1有利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变革与发展
2004年国家教育部专门针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出了改革建议:要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做好“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不断提升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吸引力及感染力,为培养综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做好良好的思想基础[1]。因此,将生活德育运用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生活德育作为人们精神层面的教育活动,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离开生活谈思想品德教育,就像鱼儿离开水。生活德育正是让人们更了解生活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让人们找到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根基,这是丰富与夯实思想教育理论基础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1.2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生活实践是人们生存、发展的永恒动力,是人类未终止过的活动。高科技信息时代最缺的就是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关键。然而21世纪新经济时代又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和复杂变化的时代,学生未来面临的困难复杂多变,需要具有战略思想品德判断力和品德觉悟,从而做出更加科学的判断[2]。针对初中生开展生活德育教育正是增强学生迎接未来时代挑战能力的体现,帮助学生适应时代生活,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将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发展人作为品德教育的前提基础,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场景是学生乐于接受并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
1.3有利于增强教师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当前我国针对中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已经成为较尖锐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追溯其根本还在于德育教育与生活脱节。真正有效的品德教育应该能够关注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对已有的思想观念进行二次梳理与反思。思想品德教育应该以生活为出发点,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内容贯穿品德理论教育,从学生实际生活开展品德教育[4]。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在实施教育过程中不能脱离生活,应该以生活为坚实的基础,脱离生活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缺乏实效性的、是徒劳的。生活德育教育能够让教师自身的德育生活化的意识增强,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善于研究生活化的德育教学方法,从而找出更切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生活德育要求教师一边实践一边接受培训,在增长自身专业知识和提高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5]。生活德育贯穿教师的日常工作,能够引导教师积极主动观察每一个学生,全身心投入每一次活动,帮助教师个人专业成长,让教师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增强教师德育工作的时效性。
2.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1问题
2.1.1德育目标有功利化倾向
当前初中开展生活德育教育目标定位功利化明显,不切实际,认为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通体为善的学生,而忽视人的品德培养是一个艰难而持续发生的过程,忽视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的成长及学生自身的社会需求。在定位德育教育目标时,往往将树立的模范典型人物捧在高高在上、神圣不容侵犯的高度,将模范人物的生活性质掩盖,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与人为善的小事却常常忽视。诚然这些模范典型人物具有不可思议的传奇经历,但是这些事例却与平常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往往给人一种缥缈的感觉。这种脱离现实生活的教育目标是难以落实在具体实践中的,也不会收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此外,在德育教育方面出台了品德量化标准,用这个标准给学生的品德行为打分,以此评优评奖,并将其作为升学的参考依据。这样量化的品德评判标准显然带有功利性色彩,脱离初中生个体发展和自身独有的主观意识。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对道德产生误解,认为做善事就一定要有回报,没有回报的善事不如不做。
2.1.2德育内容有教条倾向
德育教育内容趋于教条是指用看自然万物的眼光对待具有情感性和人文性的思想品德教育,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理论知识,就对思想品德有了自我理解。如果在实际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自然学科知识灌输式教学方式,满足于对理论知识的宣讲,却忽视学生自身的认知规律和情感体验,长此以往,学生必定会对书本理论知识产生厌倦的心态。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呈现知识化、理论化的做法并不能促进学生良好素养和品德的形成,反而会培养一些只懂得讲大道理,却知而不行、言而无信的人。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绝大部分都偏重于德育教育的品德职能及社会职能,将学生的个体意识实现和个体人格健全抛掷脑后,忽视学生的个人现实需求。
2.2原因分析
2.2.1德育方法有待整合
长期以来我们在德育教育上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责任。其实一个人的道德形成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更长,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道德形成与塑造至关重要。因此,学生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交流,将德育工作从家庭到学校连贯起来。此外,新时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要体现生活为中心的特征,采取的方式必须符合平等性、主体性、科学性及有效性四个原则,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按照一定的秩序和规律组合而成,每一件事情环环相扣,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和因果,缺少其中一环,即缺少前提条件,都会使程序走不下去。设立的目标和内容要有互为保证的措施,力促事情从上到下地落实、落地、脚踏实地,做到不求快,求稳,持续挺进。
2.2.2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有待深化
学校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中,虽然逐渐认识到生活德育的重要性,在教学观念上也进行了改变,但是要将生活德育的观念付诸实践是一个难题。在初中德育课堂中,教师虽然意识到德育教育生活化的重要性,认真负责地践行使命、履行义务,但是真正倾注于全部热情在德育活动中少之又少。此外,应试教育制度下升学、考试、教师绩效评估、办学质量评估都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依据,在这样的模式下,分数是评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指标,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
3.结语
思想品德教育来源于生活,又重归于生活,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阶段,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生活化正是初中生迫切的诉求。初中生的品德教育任重而道远,要彻底解决思政教育生活化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体差异调整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将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时效性和生活化凸现出来,思想品德教育内容要牢牢立足于生活实际,将品德教育与学生日常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道德行为上的积极转变,将书本说教化为有形的生活现实事件,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以人为本的道德和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J].中国教育刊,2013(1).
[2]吕丽艳.经验论与唯理论:生活德育的哲学之争――由鲁洁先生“自我质疑”而来的启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3]蒋一之.生活化德育改革与发展的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研究,2012(5).
【关键词】课程改革 端正态度 转变思维 改进教学方法 关爱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课程改革,就是为了达到发展的目的。作为新时期的政治教师,怎样应对课改的浪潮,才能在课改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呢?
要想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先来了解一下新的课程标准的特点,新的课程标准与以往使用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比较,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进。新课标继承和发扬了旧课标的优点,在诸多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和突破,闪现出许多新亮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增强了人文性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人们过于强调了政治课的政治性,忽视了政治课的“人文性”,政治课给人们一种只能讲政治的感觉,使初中政治课教学缺少了人情味,远离初中生的生活,严重地影响了初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新的定位,在继承和发扬旧课程标准强调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思想性”特征之外,增强了“人文性”。强调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用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让学生在鲜活的中学生活中感受、体验、理解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习惯,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更贴近中学生的生活,使之成为一门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二、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品德问题进行教育。以往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初中学生的品德教育明显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为了改变初中学生品德教育薄弱的状况,新课程标准根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
三、高度重视实用性
著名教育家贝克曾指出,尽管各国,各民族乃至个人具有多种价值内容,但是人类“学会过美好生活”的愿望是共同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真正任务应该是使学生获得幸福的生活。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切人中学生的生活世界,因为学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丢在校门之外,学生的可接受性,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取得效果的一条“红线”。只有从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实际出发,切实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心理健康,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并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思想品德课教学才会因此而变得“有用”和“有效”。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整合作用
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学习、事业的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始终坚持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的教育理念并加以中国化的创新。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其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也由此显得十分重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不断发展与深化,我国建立了一批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改革和发展时期。各个中学都在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看到这些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转型期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过程偏误等诸多的问题。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的阶段,思想品德教育在这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但是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
1、单向说教的灌输教育方法。
当前的初中想品德教学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教学过程看做是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基本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对教材和教案负责,往往只讲约束不讲自由,只讲严格不讲宽容,乐于训导却不善于鼓励。我们应当创设情境,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将自己置于“发现者”的位置,通过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去思考质疑、猜测、探索、实践、评价,提出独创性的见解。
2、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倾向。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目的,因此给学生提供更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鲜活起来。初中思想品德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法制教育、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强调理论分析和结论的阐述,这种偏离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不可避免地引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销蚀追求知识的激情,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教育内容编排不合理。
当前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相对滞后性。首先,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这些内容往往理论深刻、高度抽象、缺乏具体化和灵活性的实例,这使得中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难以理解和接受,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也难见实效; 其次,当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还停留在几十年前,这就严重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其理论内容难以解释日趋多变而复杂的社会现象,从而与实际脱节。
二、改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教育部门切实更新观念,努力探究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首先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开辟方便之路,改进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估方式。其次学校各主管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一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必须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做实事,甚至还应当做学生的服务员,尽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让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学校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正面宣传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广播站、电视台、记者站、勤工俭学、公益劳动、校园环保站、文学社、篮球协会、兴趣制造小组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从不同方面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养成。
2、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对中学素质教育的推动和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注重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立足创新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主体、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教学不仅是教师的知识讲解,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探索;课堂上教师经常向学生提供时政新素材、新观点,激发学生丰富想象,增强解决问题的变通能力;引导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并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恰当使用“术语”,规范答题要求,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精密性;强化学科内在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更新颖、更准确、更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
摘 要: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是一门常规课程,尽管这门课程比起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受到学生家长的关注度并不高,但是思想品德是影响一个人一生品行、品德、品质的决定因素,其虽然没有主课那么显性的教育成果,但其影响着学生身心发展、价值取向、观念道德的良好塑造,如果说主课学习是为了学生将来的知识储备打下基础,思想品德课则是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内在信念和人文素养植下良好的幼苗,并在现实实践的土壤之中获得水分和阳光并茁壮成长,使得每一名初中生将来成为社会上有道德、有文化的有用之才。
关键词:农村初中;思品教学;情感教育
重视初中思想品德课首先教师要从自身的思想认识做起,要充分挖掘教材,注重对初中生进行情感教育,尤其是初中生正处在思想品德塑造的关键时期,单纯地教授内容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也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唯有用真情换来学生的真心接受,用富有情感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触碰、明白、内化,学生在情中生智,在智中生慧,在慧中生变,变革自己的错误认识和混沌思想,塑造和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行,为其写好大写的“人”打下基础。
一、教有情唤起学生动情
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不能是冷冰冰的一副面容,更不能是心中无爱、与学生相隔甚远的“陌生人”。教师心中有情,自然会对学生施以关爱和鼓励,学生才会受到感染,愿意接受教学内容,主动投入学习。教师应从自身做起,创设一堂“有情世界”的课堂氛围,学生情随教师所动,放下拘束和胆怯,大胆展示自我,积极发言,参与活动。农村的初中生因为环境因素,要比城市的初中生较为拘谨、羞涩、敏感,放不开自己,因此,教师要用真情拉近学生与自己的距离,笑容自然,亲切问询,耐心讲解,都会无形之中暖化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催发,自己的真情也会自然表露,乐于在教师面前敞开心扉,主动倾诉自己的想法,对教学认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惑,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融情
创设情境是一种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中,学生在情境中更容易解决一些重难点问题。教师要恰当创设教学情境,能够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诉求的素材,围绕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学生调动自我的认知水平、生活阅历和经验,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从创设情境所表达或者是包涵的教学内容、教学观点体会到价值意义、做人准则和道德规范。如,教学《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自己扮演要过马路的老人,含胸低头,摇摇晃晃站也站不稳,不时四处张望,嘴中念念有词,“哎呀,马路上的车这么多,我可怎么过呀。就是绿灯,我也不敢过,我眼神不好。”哪位学生家里没有老人,教师惟妙惟肖地扮演一位老人过马路。起初,学生被教师的装扮惹得哄堂大笑,但是看到这位“老人”有了困难,学生纷纷上前要搀老人过马路,得到帮助的“老人”连连道谢,不停地夸赞学生,“真是好孩子,奶奶谢谢你。”因为伸手帮助别人,又得到夸奖,学生的心里美滋滋的。一个模仿生活原型的情境,瞬间打动了学生的心。教师恢复原貌后,讲到“今天我们上的这一课就叫《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同学们能讲讲这个题目的含义吗?”通过对照情境,学生回答:“授人玫瑰,就是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要及时施予援手,帮助别人。手留余香,就是帮助人之后得到夸赞,心里很开心、快乐。”学生融情于境之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强化了他们助人为乐的良好品德理念。
三、联系生活催发学生生情
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是重中之重。爱家、爱国是作为一名中华儿女的情感根基。初中生的思想还处在模糊笼统的状态,教师抓住时机及时为其补足道德养分,扶正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并朝着良好的轨道前行。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给学生讲述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和一些经久不衰的故事,还要通过联系现实生活,用生活的发展变化激起学生对祖国日新月异变化的感慨,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
总之,教师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结合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内容,巧妙引导学生融情入境,让情感教育成为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重要载体。
参考文献:
[1]何为民.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接受的障碍、成因及其对策[D].江西师范大学,2007.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兴趣教学法 运用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而兴趣教学也是目前教学中用到比较多的教学方式之一。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兴趣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更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完善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乐趣中学习到知识。
一、兴趣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施的必要性
思想品德是包含了知识、理论、生活以及育人等各种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其中对于抽象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很难调动其积极性,再加上初中生正是心理素质发展的重要时期,思想品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了[1]。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只有将兴趣教学法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融汇贯通,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学习能力。
二、兴趣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注意将抽象理论和具体生活的结合,这样更容易提高学生学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并从实际的生活中学到知识,为将来的生活和工作服务;
其次,就是将教材的原则性和教材的灵活性进行结合,上课时教师应该具有创造性的选择所学教材中的素材,并在坚持原则性的前提下,灵活的选择教学的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
最后,教师应学会将幽默风趣的语言融入教学中,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进行互动学习,教师应结合初中生现有的特点,使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抽象化的概念传递给学生,再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更容易激发学生全面的思维,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兴趣教学法的运用时,重点要注意的以上几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学会总结,不断进行改进,才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兴趣教学法应用措施
(一)用设计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通过疑问引出学生对问题的积极思考,最后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解决问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在上课的过程中,学会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难度不需要太大,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还要充分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答案也要尽可的开放。
例如:对《世界文化之旅》的教授时,教师可以用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的主题引入教学,在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每个国家的饮食习惯都是什么样的吗?”说到吃的,肯定会有许多学生感兴趣,并积极回答,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探讨,总结出不同国家的饮食习惯及其特点,然后询问学生“那同学们对于这些国家代表性的东西以及人物又知道哪些呢?”具有代表性的如埃及的金字塔、丹麦的安徒生、中国的孔子等等,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事物和人物,学生也一定会积极大参与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也都有其标志性的代表物以及人物。
提问能很好的引起学生思维,初中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浓重的阶段,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能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激发初中生对于思想品德学习的兴趣。
(二)道德模范教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教师应该多关注时政的热点,将学习中的理论和实际结合,使得思想品德的教学课堂中充满生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上课时教学利用道德模范进行教学,能得到学生的思想上的共鸣[2]。
例如:对于《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教学时,上课前教师可以先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曲,结合当下发生的与课堂相关的事件,将教学引入课堂,并告诉学生人人都应该保持一个感恩的心,做事时要学会换位思考,然后教师可以讲述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和鲍叔牙是相交甚好的朋友,当鲍叔牙听取管仲的意见失败后,鲍叔牙认为只是时机不够,当管仲在打仗中三次逃走时,鲍叔牙认为他是记挂家中的母亲,鲍叔牙死了之后,管仲在他墓前叹道:“生我者父母,而知我者鲍叔。”教师通过对名人故事的讲述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换位思考,生活中应该要多理解他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不管是朋友还亲人,或者是陌生人,我们都应该懂得换位思考,与人友好相处,学会相互理解。
用与生活贴近的事件,引起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对被人称赞的“管鲍之交”故事的进行讲述,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还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和记忆,这样的教学方式在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中,兴趣总是能引发人们积极的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这种兴趣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过程中,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感兴趣的学习,教师的综合素质应该逐渐提高,每一名思想品德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树立创新的意识,发觉自身潜能的同时,还要结合实际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而培养学生的兴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初中学校实施生活化德育管理,有利于培育高尚品德的“活人”
鼓励学生开展生活化德育管理,以生活促进品德教育的均衡发展。坚持“生活教学”理念现行,始终将品德教育与生活相互交融。在学校教育中,品德教育内容的承载主体是课本,但德育管理不是局限在课本中,而应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鲜活的素材相融合,加强学生的品德素质培养,有利于培养高尚品德素养的“活人”。
2.初中学校实施生活化德育管理,有利于培养头脑灵活的“智人”
品德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担负着培养学生情感意志的重要任务。以前人们多关注于品德教育对学生思想产生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促进智育的重要作用。而实际德育管理过程中,高效的德育管理,不仅有利于淡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界限,促进良好品德素养的养成,同时有利于构建相对开放的德育环境,打造教学共同体,促进智育富有成效地开展,培养善于头脑灵活的“智人”,奏响德育最强音。
3.初中学校实施生活化德育管理,有利于塑造内外兼修的“真人”
初中时期,学生们品德发展水平的总体状况基本一致,但因为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和社区生活环境相互之间并不相同,所以每一个学生个体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品德价值观念,其品德品质的发展水平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改革传统德育过程中,立足中国教育现实,将生活教育与品德教育相融合,以关注学生个性禀赋为精髓,注重调整教学目标。在立足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同时,按照时展的要求,设计具有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教学目标能够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于一身,实现品德认知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对接,培养具有个性禀赋的“真人”。
二、初中生生活化德育管理的实施路径探究
1.采用生活化的德育素材,播撒兴趣的种子
现如今,德育素材仍然来源于生活,对学生进行德育,是为了学生未来能够更好地生活。学生生活的现实世界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德育工作者要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那些能满足学生情感需要和影响品德品质发展的德育内容,与学生当前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认同感,给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例如,教师可以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学生进行讨论,利用学生熟悉的典型人物进行实例剖析,播撒品德修养的种子。
2.采用学生化的德育方式,尽享品德认同的甘露
德育方法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媒介,服务于德育的内容,随着内容的变化而及时地做出改变,德育方法是完成德育任务的重要路径。我国初中德育的工作方法大多都比较陈旧,以灌输法和说教法为主。陈旧的教学方式限制了德育内容的展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变化十分迅速,他们的生活经验会越来越多,而且随着经验的丰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会不断地提高。因此,德育工作者要以生活逻辑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依据,有效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按照由近及远和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组织德育内容。从学生特有的理解生活和参与生活的方式入手,沿着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经验丰富的路径,与学生建立起“我一你”的对话关系,构建师生间的对话德育模式,层层深入地进行德育管理,使德育共同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尽享品德认同的甘露。
3.构建多元化的德育环境,聆听品德修养花开的声音
在德育管理过程中引入生活元素,就是要着重帮助学生树立生活化的品德理念,培养学生生活化的品德意志。而传统德育过程中往往过多地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因此打破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对立格局,构建多元化的德育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认知与品德实践的统一。例如,笔者带领本班的学生在周末到火车站做义务志愿者,为外出旅行的陌生人指引道路,为清洁工人送上一杯温暖的茶水。同时,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家长和学校能够时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随时随地地疏导、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实现快捷方便的心灵对话、及时高效品德教育,为家长、学生、学校构建“三位一体”德育环境开辟广阔之路。因此,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重视学生的品德主体地位,实施“三位一体”协作管理,为学生构建更加长效、更加和谐的德育环境,使学生从品德实践中学习,在品德实践中成长,进而增强社会、家庭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在生活领域里真正明白生活化德育的内涵,探寻品德的真谛,聆听德育花开的声音。
作者:董宏伟 单位: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美加外国语学校初中部
参考文献:
[1]姚晓琳.初中德育生活化研究[D].鲁东大学,2013.
关键词:维果斯基;心理发展观;品德发展;自我教育
一、引言
品德发展的问题是心理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品德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即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它作为个性特征的一部分,反映的是个人的精神面貌。而品德发展,是指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中品德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即人生历程中品德成分、品德结构及其功能的发展变化。人类伦理道德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对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认识的结果。品德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个体品德发展在成熟之前存在极大的可塑性、可变性,初中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此时期是其个性与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此时期不注意正确引导,必然会影响他们在品德方面的正常发展。因此研究初中生品德的发展,既不能脱离其特定的文化历史背景,又必须抓紧成熟前的塑造,而维果斯基作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创始人,其心理发展理论对品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主要围绕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来谈初中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以期对青少年个性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心理学依据。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初中生品德发展
(一)重视社会文化环境对品德发展与培养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人类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是作为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产物的文化。在初中生品德发展与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社会文化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的影响是巨大和深刻的,因此必须为其创建—个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
首先,全社会力求为初中生提供—个尊重的主流文化。人的成长发展必须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经济关系在整个人际关系中占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对青少年尤其是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时期的初中生来说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由于他们缺乏起码的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缺乏分析判断能力,容易在人生的紧要关头犯错误。因此必须为其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从整体而言就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另外还要对初中生进行长期的、扎实的、富有成效的爱国主义教育。
其次,社会中需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和成人榜样。初中生模仿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快,但判断能力还不十分完善,加之他们易冲动的特性,遇到冲突往往不分青红皂白,挺身而出,不计后果,最后可能沦落为失足青年。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必须亲自躬行,为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也要做到严以律己,社会可以通过大众传媒努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榜样,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要实事求是地指出榜样的良好品质,不夸大,不包装,准确宣扬良好品质的实际意义。
第三,增强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化迅猛,信息量急增,人的观念更迭迅速,社会竞争加剧。社会氛围越来越淡化社会道德的整齐划一或“异口同声”,学校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个性化和谐发展,家庭教育也不再是一味“听话”的教育,人们给予了年轻一代更大的思维自由度,这一切使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主体意识明显增强。
此外。家庭和社区对初中生的品德发展的影响是直接的、全面和巨大的。家庭、社区是儿童、少年所处的重要心理环境,家长的价值观、道德观、理想、爱好等往往会通过父母与子女的活动而影响子女的心理,左右着他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因此一定要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促进子女品德的健康发展。健康的社区文化对品德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和感染作用。因此有必要建设一个健康积极的社区文化。
(二)重视活动在品德发展与培养中的作用
我们知道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动力是其品德的内部矛盾,即儿童与青少年在活动中所产生的新需要和原有品德心理水平构成的矛盾。维果茨基强调个体活动是人心理与意识发展的重要基础,由此,在初中生品德发展与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其心理发展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德育主题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尊感、友谊感等复杂情感。
具体而言,在学校教育中要多开展一些全校、年级、班级或团、队活动。各级负责人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机,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观念,让其自觉、自愿的参加活动,而不只是形式上的遵从。另外。作为教师或成人还应尊重他们的自尊心,注重培养其自信心,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多开展一些课外和校外活动,鼓励其多参加一些社会性公益活动。
(三)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抓住其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在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上,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最佳期限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必须要了解初中生的需要。以选择最佳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为其准备适切的德育内容。不同的年龄阶段的优势需要影响着品德结构不同部分的最适宜发展时期,德育工作者要摸清学生的需要特征,才能更好地抓住德育的“关键期”,通过一定内容的德育实践活动,引导并促进学生在自身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产生一定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品质。初中阶段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其身心发展特点使他们在新形势下产生多种认识及行为上的矛盾,为此在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要基于其自身的需要,基于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适切的德育培养。
对学生进行德育,不能忽视其青春期教育,尤其是青春期性教育。维果茨基强调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初中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必须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青春期教育。家长与教师除了给他们讲解青春期及性生理方面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采取宽容的态度,正确引导他们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我。
(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维果斯基指出动机在引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调动个体情绪体验的重要性。在对初中生的品德发展与培养中,学生是德育主体,因此必须真正调动能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激励手段。近年来对德育功能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出德育具有个体享用功能。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享受自身的道德行为、道德实践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充分感受、体会精神的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这将是促进学生品德完善的内部激励手段,即学生通过体验自己的道德行为所带来的精神幸福是促进其不断提升自己道德水准、不断完善人格的内部激励手段。
学生是德育主体,学生通过切身体验能够把外部强化教育变为内部激励教育。首先,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能够激发道德需要与道德动机,进而促进道德的内化,为此要充分发挥道德体验对学生品德发展的激励作用,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观念,摈弃过去仅注重学生道德经验积累,忽视内化的做法,而是把道德作为人的内在需要。从人性出发,以学生为本。强调注重学生的主体精神。通过学生自身的体验,激发自我教育的主动意识。把外在强化教育变为内部激励教育,促进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通过创设自由、平等、轻松、和谐的体验氛围,唤醒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的道德行为所获得的满足、快乐与幸福,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学生通过充分感受、体会自己内在精神的幸福,产生道德满足感,道德的这种自我满足将激励学生实现道德的自我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品德的真正发展。人在成长过程中,他人的教育力量由强变弱,自我的教育力量由弱变强,最终转化为承担教育“他人”的力量。中学生正处在他人教育力量与自我教育力量转换的关键期。在现实教育实践中开展“五自”教育活动,即自学、自理、自护、自强、自律,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正是适合中学生发展特点的教育活动。这种自我教育力量是一个人健康成长、德性健康发展的真正内因19l。培养中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必须在掌握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必须使其树立自我锻炼的独立动机,即主动寻找榜样、选择理想、确立志向,还要具备自我分析、自我剖析、自我批评的勇气与能力,力求全面认识自己、评价自己,确定自我努力的具体步骤,自觉刻苦锻炼,自我实现,自我总结评价,积极的自我体验。
一、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和受体,有众多的认识和界定,这里不做探讨。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和受体则是明晰、规范和确定的,无需赘言。但无论哪个层面或层次的思想品德教育,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都是社会意义上的人;而且无论从哪个意义上说,人都是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阶段和层次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当然不能忽视或轻视这些属性。
二、灌输性教育和渗透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怎么办》一文中列宁较系统地论述了灌输原理,客观地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灌输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探索与初中生的认识特点相匹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发掘新内容、开拓新渠道、积累新经验、创造新境界。当然,在运用、创新和优化灌输教育的同时,更要探讨、运用和创新渗透教育,并注重由灌输教育向渗透教育的转化。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渗透性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体现应是多方面的:一是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二是在其他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三是不同课程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间的渗透。不可否认,思想品德工作在学校主要由思想品德课教师和班主任承担,但其他课程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举手投足、衣着言词的影响是潜在的、无意识的。四是班级和学校教学环境的渗透。
三、直接说教性教育和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鉴于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少、理想信念正在形成、思想品德可塑性强,直接说教性教育形式的效果往往比较显著;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积累,随着学生视野的开阔、自立意识的增强、鉴别能力的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就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尤其在当今初中高年级学生的平均认知水平和感悟能力已大大提高的情况下,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更要做好由直接说教性教育向间接引导性教育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寓直接说教于间接引导之中、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寓外在教化于内在觉悟之中。需要指出的是,文中所论述的三个方面的转化与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先转化后结合或先结合后转化,而是要求根据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在转化中结合或在结合中转化或转化与结合并行,而不能将其固定化、机械化。
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作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教师要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相结合
中国人历来把“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作为价值坐标。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此作为激励中小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心扶贫帮困、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精神动力。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说明了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通过“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证明人不能把贪作为人生的珍宝,以此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传统美德教育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相结合
古人所讲的“仁爱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的核心是“爱人”,即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同情人。教育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仁爱”以“孝悌”为根本,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从而形成一种浓厚的家庭亲情,进而有利于形成“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
(五)传统美德教育与文明礼貌教育相结合
我国人民历来注重文明和礼貌。“与人为善”、“平易近人”、“推心置腹”等成语即说明了人要以善良、谦让、诚恳、宽容的态度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教材。教师必须坚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原则,突出文明行为的训练和养成,如语言文明、礼貌待人、尊敬师长、遵守社会公德等。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有的教师仅以应对考试为教学目的,最终使思想品德教学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中去,这就违背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初中生在思想、道德、政治、纪律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一旦让思想品德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就满足不了新时代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最终使其丧失了存在的价值。而要改变这种不良的现状,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教贞蹦E认识到,教是为了学,没有了学,教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要树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做好学生开展思想品德学习的引导者。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想法和心理动态,努力创设和课堂紧密相关的教学情景,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其始终处于兴奋的学习状态,保持高涨的情绪,收敛各种与课堂无关的思想,将兴奋点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要为完成教学内容作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断增强其求知的欲望。具体做法:如,课前将与课堂有关的问题布置给学生,提前设置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预习和收集相关知识,上课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也可将最新的新闻时事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
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注重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和多变性,采用启发教学法、点拨法、比较法、强化记忆法等教学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注重备课,坚持“三透、三精”的备课原则;要认真研究标纲和课本,同时准确把握学生心理;要精心准备教学方法、例题习题和教案。思想品德教师备课还要做到将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四方面内容的结合;在课堂中,让学生做到动眼、动口、动脯,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
四、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学习兴趣对教学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培养学习兴趣可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关心、欣赏学生,学生就更喜欢教师,并接受、配合教师的教学;反之,学生则会疏远教师,甚至与教师对立,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为了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情感麟。就要关心学生,多与学生交流,结合自己的实际引导、教育学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让学生觉得教师是朋友,拉近师生阿的距离,让学生更喜欢自己的课程,从而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由于初中生正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与教师发生摩擦甚至对立。出现这种情况,教师不易当场指责、挖苦他,而应保护他的自尊心,做出一定的让步,使师生关系暂时缓和一下;某些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时,要先作冷处理,等到学生冷静一点再与其交流。教师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对于那些在学习和行为上存在偏差的学生,教师不应心存偏见、置之不理,而是更应多关心、多鼓励。还要注重帮助学生摆脱消极情绪,多表扬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2.注重社会实践的应用
思想政治科目要求记忆的抽象知识较多,如何帮助学生记忆,使学生在认同、理解的基础之上将知识深入内心,是思想品德教师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各类素材的应用,通过分析素材,阐述素材中蕴涵的道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某一课题,引导学生开展实际的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分析资料、撰写报告,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相互配合,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学生才能被充分地调动起主动性,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发挥时政热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