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城市数字化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 引言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是国家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将直接影响国家数字化建设的速度和实现的程度。早在2002年12月,全国中小城市就在北京举办了信息化论坛,来自全国300多个地区和城镇的代表与会交流经验,分享技术方案[1]。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中小城市正在奋起直追,全国已有二十多个中小城市被批准作为试点开展城市数字化建设。但由于技术力量薄弱、经济基础不够雄厚,造成了中小城市信息化水平乃至数字化建设的程度相对于大型城市有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了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步伐。
数字城市的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同时也面临许多实际问题。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体系则是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2],也是开展城市数字化工作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1)缺乏数字城市信息的综合集成。(2)缺乏数字城市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因此。加强对数字城市关键技术体系研究,加强信息的综合集成,建立数字城市信息基地和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已成为目前数字城市建设的急需。
2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是指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城市地理、资源、环境、人口、经济、社会与城市设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信息进行采集、更新和集成,实现城市管理、决策、工作、学习、娱乐的数字化[6]。包括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及城市信息港建设、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智能交通网络建设、家庭和生活数字化建设等内容。基本任务就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充分采集、整合和挖掘城市各种信息资源,特别是空间信息资源,建立面向政府、企业、社区和公众服务的信息平台、信息应用系统、综合决策支持系统以及政策法规保障体系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城市设施的数字化
在统一的标准与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基础地理设施数字化[3]。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础测绘数据:空间定位控制数据、地形框架数据,表现形式有数字正射影像图(DOM ),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地图(DLG)及数字栅格地图(DRG)。“城市基础设施:建筑设施,管线设施,环境设施,城市试验示范农业设施。”城市规划与管理:背景资料,城市监测,城市规划等[4]。
2.2 城市网络化
三网连接,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与Internet三网实现互连互通。通过网络分散的分布式数据库、信息系统连接起来,建立操作平台。
2. 3 城市的智能化
将城市的大部分或部分的基础设施、功能设施进行数字化,建立数据库,并用计算机高速通信网路连接,实现网络化管理和调控,并具有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技术系统[5]。
2.4 城市可视化
采用多维度、多分辨率、多时相的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虚拟显示,可供人们游览。可视化主要包括地理环境DEM地形虚拟;灾害模拟;旅游景点模拟等[6]。
3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技术体系
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技术体系的构建是从中小城市的实际应用出发,解决信息共享过程中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数据传输与交换技术以及数据集成、分析与表达等关键技术问题。在已建成的网络平台上,利用成熟技术,针对空间信息的管理、操作、查询、分析和表达等功能来开发系列的软件系统,完成系统集成与辅助决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 1 多源数据的无缝化集成技术
多源数据的无缝化集成技术研究包括两方面: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把各种数据统一到具有一致空间分辨率、统一数据参数的空间数据基准中;采用多分辨率无缝影像数据库技术建立历年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库。实现社会、自然要素数据的融合与尺度转化、异构数据的转换,达到数据挖掘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目的。
3.2 海量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传输技术
数据的存储是构建数字城市的基本保证。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中,涉及到空间数据、政务数据和专题数据等多种数据。数据品种多样、分辨率各异。不同数据的地域性、专属性、详细程度各不相同。寻求一种对海量数据的不同类型与不同分辨率的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方法是中小城市数字化技术的关键之一。
3.3 空间信息压缩及网络传输技术
在空间信息的共享中,影响共享水平的主要瓶颈是大数据量的空间信息在有限的网络带宽的限制下的传输问题。即使是中小城市,其数字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数据已不能通过单一的数据库来存贮,而需要由不同的组织及相关部门来维护。这意味着参与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服务器将需要由宽带高速网来连接。
3.4 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
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平面的、死板的数据表示转化为多维的、动态的、交互的、逼真的现实模拟。在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中,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将包括:城市景观的可视化技术、城市地下管网的断面剖示技术、大面积建筑群体的高效三维建模技术、城市、街道、社区的三维动画设计、三维的购物环境、交通管理、城市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动态模拟、城市时空变化的3S动态模拟技术、虚拟城市规划技术(包括规划方案的景观、日照、周围环境等分析技术)。
4 结论
数字城市是数字化了的一个有机城市,它所涵盖的各种技术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成了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瓶颈之一。因此,关键技术的集成及技术体系的建设将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对保障中小城市数字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池天河,王雷,王钦敏等.数字省建设技术体系研究[J]. 计算机科学,2003,30(2).
[2] 赵俊三,赵耀龙,GIS发展的最新趋势及其应用前景[J] . 测绘工程,2000,9(2).
[3] 顾朝林,段学军,于涛方等. 论“数字城市”及其三维再现关键技术. 地理研究2002,21(1).
[4] Toru Ishida. Activities and Technologies in Digital City Kyoto [DB/OL].
digitalcity.gr.jp/DigitalCityKyoto20040601.pdf.
关键词:地下管线 系统框架组织设计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平台简介
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以开放地理信息联盟规范的全国产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为基础,融合了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众多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统一、完备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通过GIS技术对地下管线(如电力管道、燃气管道、通信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自来水管道、工业管道等)信息进行管理,同时依托数据库技术建立起海量地下管线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而建立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通过构建地下管线信息实时更新机制,实现对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在城市当中,地下工程管线的网络布局是动态的,每天都可能发生变化。要保证系统中管线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对地下管线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因此对所有发生变化的地下管线要及时、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这些信息应采用四维数据模式,其中包括平面坐标、高程和时间。所采集到的管线信息要及时更新入库,确保实现数据库中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科学性、即时性与准确性。
2.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数据库技术、数据发掘技术、网络技术、测绘技术、运筹学、规划学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应用系统。它的建设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处理,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2.1.系统框架
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建库系统、综合运用系统、专业管线权属单位管理系统(具有动态更新功能),内网和外网公众服务系统等5个专业系统。为满足不用的应用需求,和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共享平台框架的需要,要求各系统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体系。通过各系统的有机组合构成以数据管理为中心,同政府有关部门、各专业管线权属单位等互联的远程通信网,构成分布式应用和集中式管理的城市数字化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2.2组织设计
本平台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地下管网信息的管理、查询、统计、输出功能,另外还应保障管网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与维护工作。设计的市政工程管线种类有给水、排水、燃气、电信、电力管道等,为确保管线数据的共享性、准确性,需要经过对数据认真分析,形成合适的数据组织结构。
2.3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是整个共享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对现状地下管线进行全面普查,从而获得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然后将地下管线普查或竣工测量的成果输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预处理、检查和纠错,形成具有内在关系的数据表格。通常,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线数据量非常庞大,涉及的数据项目也非常多,数据的普查和预处理工序相当复杂。因此,地下管线数据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大量信息的准确普查和收集;
依据信息内在规,律进行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对错误信息的现场复核和入库信息的更正;
多种管线信息的有效拼接。
2.4各子系统的操作管理和联通
每个子系统都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对不同的子系统还需要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每个子系统都要经过数据中心进行连接。如何实现不同权限多用户共同访问和各自的联通,需要从组织结构上加以解决。
2.5专业化的管线分析
对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来说,不能够仅为了实现管线信息的浏览和查询功能,还要尝试如何实现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模型对不同的管网进行深层次的整体分析,如管网的安全,爆管分析,管线横纵断面分析,交叉口竖向分析等,使该平台具有辅助决策的功能。
3.政策支撑
为保证平台建设,以及建成后的有序运行,还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性辅助措施:
(l)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起一套统一协调的规章制度,并加强规章制度的制约性。从而避免相关规章制度的缺位、越位及交叉管理现象的出现。通过相关制度和法规来明确规定各部门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防止逾越本部门管理范围的越权行为,以及由于各管理主体权责不明确,而导致执行过程中产生交叉和冲突行为等情况的发生。
(2)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来服务和规范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投资、建设以及收益分配等都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规划、投资、受益等主体均由多个部门构成,因此为规范各自行为以及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障城市地下管线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建立一整套与之适应的法律法规。
(3)明确管线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使管线规划得到应有的重视,避免重主体(主体指城市规划)轻管线行为的发生。规范申报、审批、施工、验收及管理阶段的程序,保证管线建设各阶段资料的完整准确。
(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素质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整个管线队伍的总体专业水平。
4.构件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
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和管理水平,为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利用提供信息支撑,为相关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力促进城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对以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二级结构设计,可以有效保证平台基础数据库中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实时更新;其中的互动式设计可以真实反映用户需求。平台建成后,将为城市地下管线实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发掘技术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依托该数据共享平台,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不仅仅可以有效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促进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还为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提供科学、完整的基础资料,并有效促进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地下管线的科学有序发展。规划管理部门通过设在其内的地下管线综合系统,可以全面把握各种管线的实时动态信息,从建设时间上实现对各种专业管线的统筹规划,避免出现对道路重复开挖的现象。设置在专业管线主管部门内的单体专业管线系统,可以为共享平台的运行维护提供健全的管线档案,和地下管线信息的及时动态更新,由各专业管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管线竣工资料的及时录入更新,还解决了地下管线信息收集难的问题。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二期项目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二期项目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年为民办理的十件实事之一。市委、市政府对去年一期项目建设以及试运行的成效,是充分肯定的。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离新时期城市管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进一步扩大平台覆盖面,提升管理应用水平,健全处理机制和完善考核措施等等。由于我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模式在全国还是第一家,没有经验可借鉴,同时人才匮乏,这是当前最令人感到头痛的问题。不仅在我市,在国内也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去年交警支队在建设交通管理系统的时候,我们到北京去抽取专家,结果国家层面专家库里都就没有单列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希望大家在二期建设的时候高度重视,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相关要求,不断完善和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市城市管理水平。
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二期工程建设是市委、市政府提升我市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任务。城市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政府职能,作为一种构建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其重要性日渐凸现。当前,现代城市的发展,大大加剧了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对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影响现代城市发展的因素趋向综合性,城市运行中各种因素互相制约和综合影响,使得现代城市管理的内容突破了原来“小城管”的内容,不仅仅涉及到市容环境、园林绿化、市政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气、路灯等等,凡是为保证城市正常运行、提供服务或可能影响城市运行的部门行业,我们都应该把他们作为城市管理的范围和基本范畴。另外,城市管理因素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当前精确精细管理城市成为趋势,城市管理发展趋势逐步从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管理效率的高低越来越依赖于管理数字化。量化管理、量化统计、量化分析、量化标准成为解决城市管理问题的基础条件。比如城管提出来的完美单元管理模式,公安提出来的设立若干警区模式,比如农贸市场标准化问题等等其实都是城市管理精细化的基本要求。贵阳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项目的实施,正是适应了城市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未来城市管理的大势所趋,是数字城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建设管理领域的应用推广。它对提升我市城市管理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加强城市应急综合管理能力,建设“数字贵阳”,推动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强调,要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程,通过项目建设打造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建立发现问题的处理运行机制,提升处置能力,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和问责机制,实现城市管理由突击性整治向经常性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的转变,努力构建“大城管”格局,促进我市城市管理上水平。为此,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单位要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抓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
二、切实提高执行力,确保二期项目建设如期完工
二期项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六大核心平台和5000个点的视频监控系统,既有市直各部门的任务,又涉及各区(市、县)的工作,有些同志可能会有畏难情绪,觉得任务不好区分,工作不知道从那里开展,感觉有力无处使。关于各单位主要工作,之前我们也专门研究部署过,今天我再给大家强调一下。
(一)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一是要依法按程序完善项目相关审批手续。二是要做好项目标准的统一规范和监督执行,主动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确保互联互通。三是牵头做好市直相关部门、用户单位和各区(市、县)之间的联络沟通和协调配合,要派专人担任联络员工作,随时接受咨询答疑。四是搞好项目组织计划工作,协调监督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五是抓好项目招投标和资金管理工作。
(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督查督办局、市政府财政评审中心等市直监督管理部门,一是要依法高效搞好项目相关手续审批,这一点前阶段做得比较好,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在立项、设计招标核准、采购招标核准等审批手续办理上依法依规、高效快速,下步在实施方案、投资概算评审等环节上也要严格把关、高效办理。二是要依法搞好各阶段方案评审论证、招投标、资金使用管理、施工组织等环节的跟踪监督,使项目建设始终置于公开、阳光、透明的规范轨道上运转。
(三)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交警支队、信通处)、市城管局、市应急办等用户单位,一是按要求提出本级本部门项目建设需求,其中六大核心平台总投资要控制在一个亿以内,这是市长办公会定的原则,不能突破。在建设资金分配上,要顾全大局,通盘考虑,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不要只强调本单位、本部门的利益,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要计划组织和督促好本系统子项目建设,充分考虑在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下的标准统一和互联互通;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和市城管局要安排懂技术、能干事的专业人员,配合市数字办做好对区(市、县)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
(四)各区(市、县)政府,一是要成立相应的建设领导小组,明确项目牵头单位和建设模式。二是在市统一设计方案完成后,要主动搞好方案对接和前期准备工作。统一招标完成后,由涉及区、县与中标单位签订合同,在市数字办和市公安110指挥中心、市城管局的指导下组织实施。采用自建模式的金阳新区和清镇市也要主动和市数字办对接,确保标准统一、互联互通。三是项目验收合格后,要将租赁费用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该系统正常高效运转。
2015年8月,国家标准委下达2015年第二批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由杭州市城管委作为起草单位的《数字化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信息采集标准》获得计划立项,并将于2016年底完成制定并在全国推行。
作为住建部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杭州数字城管坚持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通过政府“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做法,引入第三方监管。以市民的眼光、专业的标准,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并核实处置质量,率先在全国走出了一条市场化信息采集的路子。近十年来,杭州市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在确保全面、及时、准确发现城市管理问题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据初步测算,成本比为1:3.47。信息采集市场化在杭州的成功实践,也引起了全国各地同行的一致好评并广为借鉴,许多推行数字城管的城市(区)政府都沿用了市场化采集的做法。据统计,目前参与杭州信息采集市场化项目的企业已累计参与了全国128个城市、区(县)的信息采集市场化项目,杭州已成为全国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的“孵化器”。
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模式在杭州的趋于成熟和在全国的不断推开,迫切需要既有普遍指导意义、又兼顾各地实际的相关标准,来引领数字城管事业的快速、高效和良性发展。为此,多年来,杭州开展了对信息采集标准建设的持续性研究,根据城市管理动态性、差异化的要求,出台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事件、部件立案、结案规范》,并结合城市管理实际逐年调整和完善。
目前,数字城管问题类别已扩充至12个大类、202个小类,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行业的全覆盖,并得到了各相关行业部门的高度认同。同时,杭州还多次参与了国标、部标的编制,主编或参编的各级数字城管行业标准达11部,如《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案件立案、处置与结案》、《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管理部件和事件信息采集》(均为部标),对进一步规范和指导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建设和运行,有效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市场化的实施,大大提升了数字城管运行实效,十年间共立案交办案卷1126.80万件,解决1126万件,问题及时解决率由投入运行时的26.7%提升至目前的99.33%。而数字城管信息采集标准化建设,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数字城管的运行成果,也加深了城市管理各部T对标准的认同意识,推动了城管资源的不断融合,形成了城市管理的合力;同时也为杭州市正在建设的智慧城管中的加强街面管控、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了机制保障。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digital librarie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resources sharing and co-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twork era.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Luoyang,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building and sharing digital library in Luoyang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re found out. Through the existing digital resources and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of Luoya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mode and problems of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of Luoyang digital librar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finds out the relevant solutions.
关键词: 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现状;探究;洛阳市图书馆
Key words: digital library;development situation;resesrch;Luoyang Library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97-03
0 引言
数字化图书馆是网络化技术、互联网技术、通讯技术等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是为了满足读者日新月异的信息需求形式不断开发和广泛应用推广的新型图书馆。它采用现代高科技的技术支持数字信息系统,通过电脑手机等数字终端,读者可以访问众多的数字化资源,包括电子书、声音、图像、录像等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相对于传统图书馆而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灵活掌握,读者可以方便的利用数字化图书馆检索信息,消除了时空的障碍,成为现代阅读者从事科研和学习的重要载体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快速化,公交、地铁、商场等随处可见的“低头族”、“剁手党”都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和数字化产品带来的一种社会通病,也反应了传统纸质信息和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读者多样化的需求,这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平台和很好的机遇,对信息获取的方式和内容也有了改进和增加,从一定程度上加快和扩大了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进度和范围。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准确度成为了衡量一个地区或者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个标志,图书馆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文化素养的基地,面向社会开放、进行信息的数字化改变是大势所趋。在网络环境下“速食”信息的时代,借用网络技术建立数字化图书馆系统和信息资源库,借助网络传媒的力量为读者提供丰富、全面的数字化信息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了当代社会增强自身行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美国学者贝克(S. K. Baker)认为,“今天的图书馆正处于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收藏、汇集和传播的中心机构,建立起与其他图书馆、博物馆或者科研机构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机构,是当下图书馆的必然归宿。
1 国内外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1.1 国外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国外数字化图书馆出现的比较早,也比较成熟,就美国而言,得益于对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共享较为重视,1933年成立的“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是美国最早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联盟,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是美国高校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时代,一共发展了125个联盟组织。州政府统一为参加馆购买数据库和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各馆采用同一个图书馆系统,但独立操作,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多种新媒体的出现和使用,使得美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再度迎来辉煌,此时已经有一批高水平的网络共享资源出现,这也是最早的数字化图书馆。联机计算机中心作为世界最大的图书馆网络,“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万个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3]这些成员馆按照合作协议,进行采购、编目,开展网上借阅和互借活动,积极开发馆藏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参考书目的查询量年均达到千万次以上。这给我国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英国,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以高校图书馆联盟为主,公共图书馆只占冰山一角,而大英图书馆是国家重要的馆藏中心,可提供的馆际互借能够满足国家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文献需求,并且提供跨国服务。
澳大利亚的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包括了公共D书馆在内的高校图书馆、研究性图书馆和科学图书馆等。最有名的“澳大利亚数字图书馆首创”是由一些图书馆联合研究的十八个关于高校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国外图书馆在共建共享方面、数字化程度、计算机水平和信息化资源方面具有的先进性和可借鉴性,是我国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方面努力的方向。
1997年成立的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Pacific Ri Digital Library Alliance,简称PRDLA),是由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图书馆发起,包括中国、美国、新加坡、墨西哥等在内的大学和公共图书馆组成的一个非官方组织的,跨国数字图书馆联盟。它是一个大型的包含多语种的数字化图书馆,主要运用信息科技和网络通过数字化途径,通过共建共享、合作发展、人员交流等活动,实现各成员馆的用户对于所需研究资料的获取、使用,达到共享的目的。
2009年,世界数字图书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开通和启用,这是一个全球性的免费图书馆网站,全球的网民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登录世界数字图书馆,查阅、下载相关的资料。这个网站提供包括中文、英文、法文、俄文等7种语言的搜索及介绍,不仅是数字图书馆还是数字博物馆,收集源于世界各地文化的重要原始材料,包括图书、照片、地图、影片和手抄本等服务,内容丰富,数量和种类繁多,为教育科研工作者、学者和普通民众提供了便利,也为促进国际和文化间的交流和合作搭建了桥梁。
1.2 国内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现状
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资源的大量出现使我国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有了可借鉴的平台和中介,目前我国在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得到了重视,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我国政府和高校在人才和技术方面对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进行了投入和关注,IBM公司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合作的“IBM数字图书馆方案”和《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与规范建设》项目的启动,标志着我国的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方面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开始的标志,就是1997年7月立项,2001年通过专家鉴定的“中国试验型数字式图书馆”项目,这是我国图书馆界在数字图书馆领域进行多馆合作研发的第一个项目。该项目是在文化部主持下,由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深圳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及文化部文化科技开发中心联合承担的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在中国图书馆界首次实现了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共建共享。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高校图书馆是国内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引导者,他们承建了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1998年正式启动的一期工程――CALIS即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它是以系统化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其宗旨是:“把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和共享,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
区域性的和地区性的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系统也纷纷成立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江苏省的JALIS(江苏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这个系统集中了全省几十所高校的资源,实现了全省高校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006年6月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开通,它是由北京市的21所高校组成的北京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其成立意义重大,“与‘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建设相互补充,成为对北京地区高校网上文献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教学科研所需文献的联合保障,为北京地区高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信息支持和咨询服务。”[3]
2011年12月河南数字图馆正式开通,它是以河南省图书馆为中心馆,建成的可以覆盖全省18个省辖市和159个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平台,它提供240万种全文图书、20多个数据库、9亿页全文资料和地方特色资源等海量的资源数据库,满足全省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弥补了地方图书馆资源不足,充分发挥数字图书馆的优势,无论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向现代化数字图书馆的转换。
天津十九所高校联合成立了数字化图书馆联盟,是天津市教育信息化‘十五’投资的重要项目之一,吸取了国内外图书馆联盟的成功经验,结合天津市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采用集中式的数据库管理模式,将有限的资源整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可利用资源,这种模式被河南省、浙江省等省份纷纷效仿,上海教育网络图书馆和广东网络图书馆等这些地区性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成立和运行,标志着我国全国性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系统初见成效。
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国家教育部数字图书馆攻关计划、中关村科技园区数字图书馆群、辽宁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数字图书馆项目的成立和投入使用,使我国的数字图书馆水平和规模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技术还是规模方面都有较大差距,我国图书馆界正在努力的向国际水平发展和靠拢。
2 洛阳市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洛阳地区各高校和各机构图书馆已经积极的在图书馆的数字化方面做出了有效的成果,各高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市图书馆在数字化资源建设上也逐步完善,但是,对于科技工作者和社会上提供的服务、资源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思想上认识不足。随着网络化、信息化和科技化的发展,许多图书馆加快了在数字化方面的建设,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建设数字化图书馆不单单是一个将现有的纸质资源转化成电子图书,这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比如多家图书馆、档案馆、出版社等机构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洛阳市图书馆、各高校图书馆、各研究所图书馆、市档案局等多方的合作和资源共建共享将是一个重要前提,也是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第一要素。
第二,版权问题。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图书馆的资源建设需要多方资源的提供和支持,有纸质资源转化成电子资源、有网上资源、有其他机构提供的电子资源等,这也是其核心的构成,但是一旦数字化图书馆成立了,这些资源的版权问题必将显现,因此,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知识产权的明确将会贯穿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过程。
第三,特色馆藏资源不足。洛阳市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之一,也是河南省的第二大城市,拥有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等高校和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船重工第725研究所等13家部属研究所,科技工作者和高学历人群占有相当比例,他们需要很多专业的有特色的文献资源,但是除了本单位的数字化资源,其他单位的数字化资源很少可以利用,这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图书馆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第四,资金不足。洛阳市作为中西部的一个中小城市,在图书馆资源的投资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经费不足是图书馆普遍面临的问题。数字化网站在建设的前期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购买相应的计算机设备、电子信息资源等,后期的维护和人员的配置上也需要考虑到经费的问题。
第五,人才问题。要想把洛阳市数字化图书馆建成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中心,更好的为教学、科研服务,还需要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方面的人才投入。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需要复合型人才,既要懂图书情报专业又知晓信息化技术,但是,目前图书馆的现状是有在图书情报方面的人才和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人才,二者合一的可谓少之又少,这也是在引进人才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3 洛阳市数字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解决的策略
在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数字化图书馆是图书馆向读者提供服务的一个窗口,也是宣传图书馆的一种手段,图书馆的网站主页、数据库和电子书库的建设、向用户提供的资源权限以及后期的维护都是体现地方特色和高校特色、用户判断该图书馆信息资源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标准。针对网络环境下洛阳市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让洛阳市的各类图书馆更好地为教学和科研工作者服务。
首先,科学合理的建设和完善资源共建共享的网站。2010年成立的洛阳市高校图书馆联盟,包括河南科技大学、洛阳师范学院、洛阳理工学院三所高校。这三所院校的师生可以凭借借书卡换取“洛阳高校馆际合作证”在联盟成员馆任意一所图书馆借阅图书、浏览中外文数据库。但是目前没有一个正式的网站和统一的查询系统,成员必须通过这三个学校的图书馆查询相关的内容,经过查阅和对比,这三所院校有多个数据库重复购买。如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国道等。如果有一个专业的联盟网站,不仅可以节约购买资金,也可以方便用户使用。
第二,重视与合作馆、其他专业图书馆之间的沟通协调,增加各方欠缺数据库的购买数量,填补相关专业数据库的空白。像洛阳市这样的三线城市,在数据库购买的资金方面与郑州、开封的高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更别说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数据库资金投入相比了。洛阳市的地方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主动和其他的数据库丰富的高校和其他专业图书馆沟通协调,建立互帮互助关系,以弥补网络时代在数据库方面的不足。随着网络环境下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和使用,开放、共建、共享、共赢才是现代化图书馆的重要特征,也是图书馆长久生命力的有力保障。
第三,体现地区和学校优势,创建特色数据库。洛阳地区图书馆建设无法与发达地区的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相提并论,但是,洛阳可以根据地方特色打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专业图书馆,显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众多瀚如烟海的数字化图书馆中独具一格。
第四,重视人才的引进和资金的投入。在底只图书馆的建设和推广过程中,人才是核心,技术是工具,数字化时代的图书馆员既要有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又要具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方面的知识。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阅读的方式和阅读的环境,图书馆界应该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迎接新的阅读需求,开创多元化的阅读空间。逐步增加和培养图书馆学专业和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和运行、维护做好有力的后备力量。
洛阳市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刻不容缓。以国内成功的数字化图书馆共将共享的机构为借鉴,融合洛阳市相关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资源,打造具有洛阳地方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如借助现有数字资源的市图书馆、河南科技大学图书馆、洛阳师范学院图书馆、洛阳理工学院图书馆等有利条件和“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的有利局势,逐步建设成为有洛阳特色的数字化图书馆,并真正实现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造福于洛阳的一方读者和科研工作者。
参考文献:
[1]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
[2]牛莉.论洛阳市数字图书馆建设[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04.
[3]司娇娇.国内外区域性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现状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380-384.
[4]王D.数字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05.
[5]韩丽.论数字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8,02.
[6]楼健群.论数字化环境下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J].图书馆学研究,2005,06.
[7]李伟.数字化时代对图书馆未来发展的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2.
[8]李春刚.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科技论坛,2016,03.
[9]何文超.浅谈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应对策略[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02.
杭州作为住建部首批十个数字化城市管理试
点城市之一,紧密结合城市管理实际,依托信息化手段,以市政、公用、市容、环卫为主要管理内容,搭建起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经过六年多的培育和发展,如今,杭州数字城管已累计上报有效信息649.23万件,及时发现并解决的城市管理问题514.79万件,问题及时解决率由刚运行时的26.7%提升至目前的97.86%;单件问题处置时间也由原来的一周缩短为目前的6.33小时,单位面积问题发生量下降了35.6%。这些成绩取得的背后,是杭州数字城管以“响应快速、处置及时、解决高效”为要求,不断提高系统智能、打通信息技术壁垒、推进系统资源整合的创新举措,它们为实现向全面的智慧化城管转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和管理运行基础。
市场化采集 网格化管理
发现问题是数字城管的前提,杭州在全国首创信息采集市场化,采取政府“花钱买信息”、“养事不养人”的做法,引进和培育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第三方(信息采集公司)从事信息采集工作,并把有效信息的提供作为城管部门评价采集公司业绩最重要的指标,较好地保证了全面、及时、公正、准确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同时,按照件件抓落实的要求,由采集公司对问题解决情况在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强化结果督查,确保了问题处置效率和质量。目前,杭州五个主城区共有3家信息采集公司通过招投标从事数字城管信息采集工作,采集员近600人。市场化采集较好地把数字城管的运行目标与信息采集公司的经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力地促进了“三个第一”的落实。
数字城管运用了3S空间信息技术、工作流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将城市化区域按每一万米为单元划分为若干个网格,建立面向对象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形成信息采集、问题处置、监督评价等环节的闭环系统,以改变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信息滞后、管理被动、职能交叉、管理粗放等问题。
协同化联动 科学化评价
依托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杭州数字城管按“一级监督,两级指挥,属地管理,按责处置”的运行模式,搭建了以数字城管信息处置中心受理大厅为“监督轴”、市城市管理协同工作平台为“指挥轴”的“新两轴”。其中,受理大厅主要履行问题的采集、受理、核查、评价等职责;协同工作平台主要履行问题的派遣、协调处置、督办等职责。通过“新两轴”的搭建,建立了跨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全市846家城市管理网络单位、1216个网络终端与468个社区城管联系站,实行分层交办,横向交由相关责任主体、纵向交由城区政府落实,增强了城市管理合力。同时,各城区政府设立二级协同指挥中心,由区城管部门牵头,实行统一指挥和协调,进一步增强了部门间的合作、协同意识,确保在第一时间协调处置市、区边界盲区等问题,推动了市、区友好型协作关系的形成。
为提升数字城管运行实效,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根据市辖城域统一平台的内在要求,杭州建立了以“数字城管问题及时解决率”为核心的全市统一考核机制,并通过系统设置生成考核数据,使绩效考核更客观、公正。第一,杭州市域范围内的所有区县(市)、市级相关部门(单位)在实施数字城管过程中必须统一业务流程、统一标准代码、统一统计口径,即“三统一”,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第二,将数字城管运行结果纳入市政府对各城区和市级相关部门(单位)的城市管理目标考核,实行“以奖代拨”,并与满意单位创建挂钩,以结果为导向,通过考核的倒逼机制,强化过程中的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确保职责的履行;第三,将问题及时解决率作为评价数字城管运行绩效的唯一指标,确保考核刚性。
信息化提升 制度化保障
依托杭州市主平台,建成覆盖十三个区、县(市)和两个市级管委会的市辖城域数字城管统一平台,并探索建立了对应的运行模式,即在主城区建立“一级监督,分级指挥”的“主城模式”,在副城区建立“一级监督、自行指挥、市级保障”的“副城模式”,开创了依托区平台建立了“两级监督、一级指挥、按责处置、区镇联动”的“街镇模式”,实现了数字城管由主城向副城、中心镇的“三级跨越”,力争到2013年底实现市辖27个中心镇(街)的全覆盖。同时,依托市数字城管主平台,共享了公安视频监控系统,并逐步向市政、市容、环卫、公用等延伸。此外,正式启动“智慧城管”建设,明确了通过开展“智慧城管”相关理论研究和“一框架、一平台、一中心、六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构建杭州市“智慧城管”的目标。
为确保数字城管顺利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必须建立“三有”保障机制。一是“有钱办事”,每年落实5000万的数字城管专项基金;二是“有人管事”,建立市区两级数字城管工作机构,增加编制,充实人员;三是“有章理事”,颁布了《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实施办法》,开创了全国数字城管立法先河,《杭州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条例》已纳入今年立法预备项目。
社会化服务 资源化利用
服务数字城管的根本生命力所在。为优化服务功能,杭州市开通了12319城管服务热线,全天候受理市民的咨询和投诉,将市民反映的问题和诉求纳入数字城管体系一并解决,上线以来累计受理问题15.38万件,综合处置满意率99.85%。同时,开展经常性的数字城管服务进社区、进广场活动,通过这种形式问民需,察民情,求民计,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此外,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全市468个社区城管工作室的作用,建立了社区发现问题统一归口数字城管解决的工作机制,为小事不出社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畅通了社情民意。根据市统计局连续三年对5000名市民的问卷调查,2011年市民对“数字城管”的满意度达到了98.4%。
【关键词】基础测绘;数字城市建设
1、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应用技术
空间定位技术(GPS)作为一个新的现代定位方法,已逐步被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主要应用在它的多传感器、高分辨率和多时相特征。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正从二维向多维动态以及网络方向发展。基础测绘正是以“3S”(GIS、GPS、RS)为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能源、城建、农林、矿产、土地、水力、等部门的规划建设。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变化,基础测绘的应用也将扩展大很多的领域。数字城市是主要对地理信息系统、遥测、遥感、网络、多媒体技术及模拟仿真等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城市规划者和运营管理者通过对时间、对象等多维虚拟城市自然环境中,对城市进行有效的决策、管理和规划。基础测绘在城市建设主要应用于:
(1)城市地形测绘:它主要用于城市国民经济各专业部门进行勘察、规划设计和施工阶段通用性测绘工作。
(2)城市地籍测绘:它的表现成果主要是宗地界址点的坐标和地籍图,在国家对土地行使所有权和使用权等各种权利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对土地进行加强管理的一种技术支持。
(3)城市房产测绘:它主要是对房屋用地信息的采集和表述有关信息。为了城市规划建设中提供了很多准确的土地图纸资料,能够对城市房产和土地的现状变化有准确的依据,它还包括了界址测量,境界测盘等,是城市房产管理所必需的。
随着“3S”为代表的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中得到了飞快的发展,相应的技术体系已经逐渐建立,并向现代化信息技术转化,即对城市规划的建设起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促进了社会各产业的发展。
2 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价值
2.1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规划
基础测绘是进行城乡规划的前提之一,为城乡规划提供相关的保障。城市在进行整体规划时,需要掌握精准的地理信息数据。这主要是因为城市规划决策需使用空间信息来定位,并且城市规划成果是体现在地形图上,但地形图仅为基础地理信息的单一元素。为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方面的数据,测绘部门需要将当前的基础地理信息当成基础,开展专题性质的数据分析,为进行专项规划研究和确立最终的城市规划提供技术服务。
2.2 基础测绘服务于城市防灾应急系统
有效地利用好地理空间数据,建立城市防灾信息服务系统,建立空间信息和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和其他信息有效地继承,并创建城市公共防灾体系。当城市出现灾害时,测绘部门可以充分利用基础测绘成果,快速创建灾害信息集成立体系统,创建救灾专用地图,全方位满足抢险救灾、评估灾情、监测灾害等的需要,为灾区重建做出贡献。
3 国内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常见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快,数字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国内城市发展的方向。
数字城市是指通过建设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基础设施平台,整合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国民经济信息化,建立电子政府、电子商务企业;通过发展信息家电、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建立信息化社区[1]。基础测绘是实现数字城市建设的一个必要手段,因此为了加速国内城市数字化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基础测绘十分重要。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基础测绘的总体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着城市数字化建设。
3.1 缺乏数字城市基础测绘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
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的差距较大,不同地区城市的发展速度也有很大不同。根据不同地区城市的基本水平,其数字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也有所不同。这就导致目前国内还没有建立起数字城市测绘数据的共建、共享机制。但是这种情况不但会导致人力、物力、资金和测绘数据的浪费,而且还会因为不同地区城市使用不同的测绘基准、技术标准使得基础测绘数据在统筹使用时不能有效整合[2]。
3.2 管理部门对基础测绘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现在一些数字城市建设管理者过分强调城市经济发展建设,对基础测绘和数字化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在一些需要进行基础测绘的工作部门和机构没有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工作计划安排,这导致许多地区城市基础测绘建设十分落后,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无法在城市建设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这种现象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的数字化进程,所以作为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基础测绘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
4 切实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推进数字城市建设
4.1 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有效措施[3]
为了更快的实现国内城市的数字化,作为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应根据城市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同时建立城市地理信息中心,以便系统的收集处理城市基础地理信息。
4.2 建立健全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的更新机制
对于城市的地理信息要采取各种测量方式如市政测量、竣工测量、空间测量及遥感信息等手段,确保时刻收集到最新最有效的城市数据和基础设施,以便进一步完善测量标志的维护和有偿使用制度[4]。
4.3 积极推广“3S”及其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3S”及其一体化技术是实现数字城市建设的必备手段。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应当积极推广“3S”及其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采用 GIS 实现实时管理记录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并且利用 GPS技术建立起城市控制网,以便实现数字城市。
4.4 提高基础测绘部门的自身建设水平,做好基础测绘工作
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应当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技术人员专业素质水平,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提升自身基础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充分做好测绘工作。
4.5 建立规范的生产与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测绘市场运行机制
城市测绘部门要建立起规范的基础地理数据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提供的空间地理数据信息的质量。同时政府还要采取措施规范完善国内测绘市场运行机制,维护良好的测绘市场秩序,以保证整个测绘行业的质量水平。
4.6 加大对基础测绘的资金投入力度[5]
政府应重视基础测绘对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大对基础测绘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资金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城市基础测绘部门可以充分发挥作用。
5结束语
总之,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切实需要基础测绘加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力推进数字城市发展进程,加大对基础测绘的开发力度,使其实现全方位数字测绘,强化测绘人员专业技能素养的培养,并将当前的信息化资源与成果实现共享,明确数字城市发展方向,实时更新地理信息,推进“3S”技术及其一体化的运用力度,强化基础测绘部门建设,只有采取这样的措施,才能打破当前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困境,实现共建与共享,实现发展新跨越,更好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沙从术,潘炳玉,魏利敏.谈基础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06).
[2]陈延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1(03).
13S技术体系
1.13S技术理论
3S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的统称,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空间数据集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信息化通信技术相结合,多学科、多种技术高度集成的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分析、管理、表达、传输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见表1)。3S技术因其强大的应用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而数字城市构建所需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文、基础设施等有关的城市信息,可以基于3S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充分获取,并基于现代化信息处理系统,达到“数字城市”的构建和发展。
1.23S技术集成
3S技术集成顾名思义是将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在不同层次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并对其进行整合、融合,达到合二为一的效果,能够达到多元信息(多时相、多尺度、多类型)在同一坐标系的动态管理、分析和应用(见图1),广度上3S技术集成建立了联系的子系统或要素的多少,包括三种两要素集成方式(GIS+RS/GIS+GPS/RS+GPS)和一种三要素集成方式(GIS+GPS+RS);深度上3S技术集成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包括数据层次的集成、平台层次的集成和功能层次的集成;同步性上3S技术集成系统处理数据的时效性与现势性,即数据获取与数据处理的时间差,包括完全同步、准同步和非同步三种方式。3S技术整体集成实现了以地理空间数据库为连接GIS,RS和GPS的接口,以RS和GPS作为实时采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工具,以GIS为数据处理、存储、查询、分析及显示的软件平台[6]。
23S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地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众多因素构成,“数字城市”的建设过程是一个将城市地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复杂城市现实通过信息数字的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城市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并通过虚拟仿真方式对城市的各个方面、各个时期进行三维可视化。构建这一庞大系统,信息科学技术是建设基础,而众多关键技术是“数字城市”实现的重要支撑。“数字城市”实现了城市任何位置数据信息的全数字化和三维可视化,这就要求在建设“数字城市”过程中城市任何空间位置具有详尽、准确的基础空间信息,并可以满足基础信息的多功能需求。全球定位系统因其不受地理环境限制、可以实现实时高精度定位等众多优点,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和领域,已然成为“数字城市”建设关键技术之一。遥感技术探测范围广、采集数据快,能动态反映事物变化规律和综合性,符合现在城市高速发展数据采集与更新的需求。而随着现代遥感图像分辨率和遥感技术的提升,提高了对城市动态变化的监测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数字城市”建设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数字城市”包含了所有的城市数字信息,并要实现所有信息的无时差和全方位的可视化、编辑、更新、应用等,这就要求需要建立一个系统,能够将城市数字信息网络成为一个整体,并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分析、更新以及方便其他方面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融合了地理学、测量学、几何学、统计学和计算机学科等,在相关软硬件的支持下对地理空间数据及相关属性数据进行采集、管理、统计、分析、显示、链接和更新,能够很好地将“数字城市”各类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有机组织,并加以管理和分析利用,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扮演了关键角色。3S技术作为“数字城市”建设的三大关键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优势,但在单独使用难免会存在局限性。随着3S技术的应用发展,3S技术集成将这三大技术进行了技术集成,在原有各自优势上进行了短板互补,目标把3S技术在“数字城市”中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目前,3S技术集成已然成为“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6-7]。
33S技术在“数字城市”应用前景分析
3S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前景主要取决于3S技术更新与集成是否能满足“数字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目前,3S技术现在正处在不断更新发展阶段,主要分为单一技术的更新和3S技术集成的发展。对于单一技术发展更新而言,一是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系统、接收机和软件技术等方面的改善,以及建立北斗系统来实现定位系统的革新;二是地理信息系统方面主要建立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和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并对系统支撑附属软硬件设备技术的更新,以实现地理信息系统优势的最大化利用;三是遥感方面主要实现空间和光谱分辨率的提高,及遥感处理软件和数据分析技术的提升。对于3S技术集成来说,正在从“表面集成”向“深化集成”发展,从3S技术理论出发,在集成方法和应用类型着手,解决数据存皓、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及数据可选化等技术问题,真正实现3S技术的有机组合。
综上所述,3S技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空间数据采集、分析、管理技术,并且具有很大的开拓和发展空间,能够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几乎所有能够利用数字信息表示的城市信息,都可以利用全球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遥感技术来进行数据获取、分析和管理,并能够实现数字信息的可视化和无差化。而随着3S技术集成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弥补了3S技术各自缺陷,在城市数字化建设中具有广泛的利用前景。
作者:宋彦军 单位:河南省乾图测绘地理信息有限公司
关键词:数字;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70-2
1 数字化城市的基本概念
数字化城市,也称为网络城市、智能城市、信息城市。数字化城市的建设需要利用国家公用信息网络平台,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建成一个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与应用,为政府、企业、公众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数字城市不是一个纯技术的概念,它与“园林城市”、“生态城市”、“山水城市”一样,是对城市发展方向的一种描述,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城市生活各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数字城市意味着城市管理和运行体制的一次大变革,为认识物质城市打开了新的视野,并提供了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调控手段,从而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调控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此外,数字城市还将更好地体现出现代城市”信息集散地”的功能。城市功能全面实现信息化,将促进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数字城市已开始走进人们生活。
2 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意义
2.1 公共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稳步推进
加强化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依靠统一平台建设基础信息库并集中存储,实现了工商、税务、公安等十多个部门间信息的横向交换和在线服务。依靠CA数字证书,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机制,保证了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的安全与可靠。开展了南宁市城市公共服务信息整合工作,将南宁市、市辖各城区的政务机构和各社区及社会服务业提供商提供的分散的政务、商务、民生等服务信息整合到城市公共信息服务中心,通过电话、传真、短信、电子邮件、语音与网页同步浏览等多种方式免费向来邕客商和南宁市民提供细致入微的政务、商务和优质社会服务业信息。积极推进南宁市市民卡工程前期工作,按照整合城市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服务资源的原则,完成市民卡工程项目初步设计的评审,充分考虑社保、医保、水电、公交、银行等部门相关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需求,组织相关企业对项目建设和运营模式进行研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社会信息资源整合模式,为下一步全面开展项目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2 有利于提高现代化程度
城市现代化程度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水平密切相关,城市建设应用数字化的信息技术,提高了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服务的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数字化工程的实施,可提供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行业全新的服务手段,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民主化程度;提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效率;提高建设系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的科技贡献率,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2.3 城市管理水平和效率显著提升
加快了数字化城管系统扩容与完善工作,编制完成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扩容完善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做好了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信息收集和总体数据分析,依托考核评价系统对责任单位案件处置情况进行综合、科学、量化的评价;城市管理能力得到提升,加强对县区数字城管系统建设的指导、协调工作,推进数字城管系统应用。
3 数字化城市建设的瓶颈
3.1 人们认识的误区:信息化等于数字化
在我国数字城市发展的初期,曾有一种简化的说法,数字城市就是城市的信息化。现在看来,这样的说法是不完整的。信息可以包括很宽的范围和内容,例如新闻、消息等,而数字或数据是一种可量化的信息,它可以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数字城市并不等同城市的信息化,而是城市信息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和更高的发展阶段。一个城市,有广播听,有电视看,有电话打,有网络通、有政府网站等,可以说这个城市看起来已经信息化了,但实际上以上几个方面还只是建立了一定的基础,真正重要的更实质性是什么呢?是数据,是政府各部门提供更准确的数据进行更有效的工作、是社会各界根据可靠的数据进行的自组织活动、是城市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3.2 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
对相当一部分中国城市而言,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数据或没有准确的数据,这就使数字化城市的工作缺乏最基本的前提。应当看到,是不是数字化已成为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例如,某市是一个缺水城市,如何解决水的问题需要一系列准确的数据。从水源来说,有地上水、有地下水、有降水等都要有水量、水质的准确数据;从用水来说,有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景观用水、生活用水等,还要知道一个城市的蓄水能力、节约用水能力、污水处理回收利用的能力等,没有准确的数据,无法制定正确的政策法规如水价、奖惩制度,无法作出是否要从外地调水的决策,无法布置节水的要求或建设海水淡化等工程措施,无法对城市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城市建设布局作出准确的判断。由此可见数据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政府的有关部门不能定性地工作,而要经常采集数据,提供数据,可能开始时是人工采集,进而要求自动采集,再进一步要求网络化、实时和数字化。这也意味着传统的一些标尺、水表、电表等要进行改造,使其中的数据可以直接采集、上网,这不仅有利于有关部门的统计,也有利于用户电子交费,促进电子金融的发展。从这个最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数字化的推动作用。其他各行各业可以举出很多例子,各行各业的发展构成了数字化城市的全局。要抓数字城市首先要抓数据。
3.3 城市应用决策与紧急事件快速反应能力的问题
城市是基础设施与人口分布十分密集的地域,任何突发事件,如灾害(地震、洪水、火灾),或其他事件,如重大交通事件、重大恐怖活动、公共设施故障或事故、公共安全紧急救援等等,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适当,就有可能给国家和人民的财产、人民生命安全造成极其重大的损失。这种城市环境下紧急事件快速应变与决策能力的实现需要在上述两个技术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可靠的多层次城市应急决策模型和决策系统。许多城市在这一方面尚缺乏足够的考虑和技术准备,对此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正中.智能城市建设及其发展.可编程控制器与工厂自动化,2006(09).
[2] 林琪.数字城市与城市信息化.计算机周刊,2001(05).
[3] 朱奚红.当代城市管理及其哲学理念.苏州大学博士论文,
2005(04).
[4] 刘巍峻.数字城市与“数字化城建档案”,广东档案,2008
(08).
[5] 陈铭,樊龙华.推进“数字南京”建设,为加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信息基础.教育信息化,2002(04).
近年来,鉴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持续升高,城市公共管理问题也接二连三的涌现。由于城市公共管理问题的不断升级,传统的城市公共管理方式已然无法适用中国社会的发展,社会呼吁城市公共管理进行技术创新。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可借助多项数字技术的使用完成对管理目标空间上及时间上的精准定位,缩减巡查及处置人员,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最终推动节约型城市的发展。由此可知,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推行对于城市公共管理方法、技术的创新及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都是特别重要的。
二、当下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存在的不足
1.公共机构职能重叠,办事效率特别低。就我国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而言,它们所具有的职能重叠及办事效率低下的现象是特别严重的。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其一,各公共机构职能划分不明确;其二,机构改革不彻底;其三,上级机构管理不科学;其四,基础机构认识不正确;其五,内部诸多因素的制约等。
2.发展不均衡,资金短缺,高科技人才匮乏。事实上,我国城市管理机构的信息化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然而基层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却特别低,同时各机构间还存在发展极不均衡的情况。大多数机构没有,抑或仅有特别有限的可利用专项资金。熟悉信息化建设的人都知道:信息化建设除了开展项目时需进行一次性投入外,还应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及维护、设备的更新等,这些均需要资金,所以政府的投入及支持对于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是特别重要的。此外,我国高科技人才匮乏这一现状也给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许多阻碍。
3.数字资源未进行统一的规划,未实施相应的整合。城市数字化属于一个特别庞大的系统,其信息量特别大,同时其信息也来自许多部门,因此其信息整合的任务便特别繁重,当然所牵涉的范围也特别广,比方说软件、人才及服务等等。现实生活中,与城市公共管理有关的机构在实际管理时均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展开信息化建设的现象,尤其是市政、交通及公安等机构,创建了诸多面向行业主管机构的纵向信息项目,此类信息化项目均由机构自主决策,各机构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最终便导致了各信息系统相对独立,缺少应有的共享机构及信息交换平台的局面出现。
4.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众所周知,公众需求系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核心。然而我国在进行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却出现了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低下的情况,就算是基础的数字化对外服务组织,其员工的服务管理意识也亟待提高。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传统政府机构受强化管理、弱化服务意识影响特别深的原因造成的。
三、促进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效率提升的措施
1.科学规划,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体系。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所牵涉的内容特别多,它不但涉及到了信息技术的运用、各政府机构,同时还涉及了人员及职能的整合。完备的体系是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得以顺利开展的可靠前提及有力保障,而先进的技术则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手段。为了更好地推动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有序开展,政府理应统一牵头,创建完备的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体系,如此我国的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鉴于搞好数字规划系数字化城市创建的基本原则之一,同时其也属于进行现代城市规划必须要做的事情,因此城市公共管理者理应展开统一规划,解决管理及标准等方面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推动中国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优化城市公共机构职能,促进其工作效率的提升。为了促进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的发展,城市各公共机构不但应改掉机构繁多、人员冗杂及办事效率低下的不足,同时还应优化机构自身职能的划分,以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相关部门理应以数字化城市政府机构为着眼点,优化城市政府机构的性质及职能,促进机构管理层次扁平化,优化对外服务窗口,促进机构人员工作主动性及积极性的提升,最终实现提高其工作效率的目的。
3.强化城市公共机构服务管理意识,促进其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群众满意系数字化公共机构服务管理理念的重心,数字化公共服务机构的工作均应围绕群众满意度展开。鉴于群众对于公共服务机构提出的审美、服务及产品等诸多需求,所以,数字化城市公共机构理应于强化服务管理意识及提高服务管理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群众服务管理,明确关键服务管理策略,并借助各方面的创新提高群众对自身服务的满意度,最终促进自身服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4.强化城市公共管理团队信息素质建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信息化人才。数字城市并非仅牵涉技术及工程,它属于一个兼容性特别强的概念,主要涉及如下领域:其一,技术;其二,管理;其三,人文;其四,经济。数字城市建设并非高新技术产品和信息基础设备的简单堆砌,它更重视体制的改革及机制的改革,以对现行政府组织机构、运行方式及行政流程展开重组及再造,让它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进行更好地运转,所以管理团队的信息素质建设所具有的作用是特别巨大的。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字化城市公共管理,城市公共管理者还应跳出传统思维的限制,以现行信息化要求为依据组织及协调管理。此外,信息技术人员还应给予业务工作应有的重视,并借助信息技术的使用进行数字城市化管理。
四、结语
1国外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水平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开始将计算机应用到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2],目前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水平较高。美国利用微机管理程序对城市森林的树种、位置、数量、年龄、生长状况、经营措施、抚育强度等进行管理;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对其所管辖的每一棵树木都建立了数字化的信息档案,通过计算机检索就能对全国的观赏植物品种、数量和生长状况进行比较全面的了解;日本东京利用高精度卫星影像构建空间数据库,对中心区绿地进行分析;MakotoYokohari等人通过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对亚洲超大型城市的城乡交错带绿地功能进行了评价。
2国内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处于起步阶段
我国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建设起步较晚。2002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开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将80万棵树木的分布地点放入电子地图,清晰的显示树木的分布和位置,方便技术人员进行树木的管护工作,提高管理效率;上海市通过卫星遥感图像的数字化,研究了上海市绿地景观的特点[3];深圳市设计了以空间数据库为核心的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2011年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研发了“城市园林绿化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并在广东省阳江市和浙江省丽水市开展试点工作,标志着我国全面建设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已经开始。
二、西安市构建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园林绿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创建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是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要求和关注度越来越高,西安市近年来围绕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开展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园林绿化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随之而来的园林绿化管理问题也愈显突出和重要,各种管理矛盾日益显现,传统的管理办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只有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尽快实现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电子档案的建设和管理,给园林绿化规划、工程建设、养护管理、社会化服务等提供科学管理依据,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辅助领导进行决策,才能满足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对园林绿化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2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为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不仅是西安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需要,更是园林绿化管理自身发展的需要,现有的技术也为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提供了条件,目前,遥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GPS)可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提供良好的信息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能为绿地系统管理与分析提供技术平台[4],同时辅助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5],也为建立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提供支撑。因此,建立技术成熟、手段先进、应用成本可控、管理功效更大的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所需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
3“数字化”是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必然选择
目前,西安市园林绿地建设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各类园林绿地资源数据更新很快[6],现有的绿化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管理工作需要,数字化管理便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必然选择。只有充分利用3S技术、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建立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真实状况,使园林绿化管理从静态、动态的角度作出正确的分析决策,科学的制定各类城市绿地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空间布局,实现对城市绿地的合理规划与科学管理。
三、西安市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结构
1系统功能定位
为了全面提高园林绿化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园林绿化资源信息的开放性、共享性和时效性,要求系统基础数据完备、运行稳定高效、功能方便实用、接口预留充足。西安市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的功能定位是:管理决策系统化、科学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网络化;管理方式全面化、动态化;管理效果最佳化、超前化;资源信息共享化、实时化;监督机制社会化、透明化。
2系统基本结构
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是以3S技术为平台,以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为主线,以提高决策管理水平为目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极强的一个管理系统。系统基本结构包括基础层、服务层、业务层、数据层。基础层是管理系统平台运行的物质基础。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存储设备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GIS平台、安全防护软件等;服务层提供用户业务,应用于服务系统。通过可视化的用户界面表示信息和收集数据,是用户使用系统的接口;业务层是实际业务规则的执行部分。业务层通过将正规的过程和业务规则应用于相关数据来实现客户通过表示层发出业务请求;数据层是空间数据和业务数据的存放地。实现数据的存储,并集中管理这些数据,保障空间数据库业务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和灾难防护。该系统以西安市城市园林绿化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管理为核心,以实现决策支持功能为系统建设目标,突出体现系统浏览功能、信息查询统计功能、数据输出功能、空间分析功能、用户分级管理功能、数据编辑功能、数据更新功能等。
3地理信息系统构建
3.1信息源
城市园林绿化信息源涉及面十分广泛,但是最重要、最关键、最难收集的还是与园林绿地和园林植物相关的基础地理信息,其数量之多、变化之大增加了采集的难度。管理文档信息包括绿化工程设计、招投标、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养护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等,文档信息要及时收集与更新;基础地理信息包括基础地形图、行政区划图、高分辨率航片或卫星影像、绿地斑块、绿化植物等,是该系统的核心信息源。
3.2图形数据库
提供大量空间数据管理功能,方便快捷的实现图形数据的查询、检索以及输出。具有图形输入、图形编辑、图形输出、图形管理、数据转换等功能。
3.3属性数据库
主要包括属性数据的导入和对现有数据的修改。对应于图形数据库,图形、属性数据对应性强,无空间逻辑错误。数据库完整规范,数据全面,逻辑一致性强。
3.4专题数据库
园林专题数据的录入、编辑。系统提供丰富、便捷的录入及编辑工具,进行园林信息数据的录入及编辑,同时保证采用数据的现势性要强。
4系统服务功能
4.1法规政策系统
严格执行“绿线管理”,强化规划绿线的法律地位,从审批管理入手,保证各类建设项目按规定建设绿地,对绿地系统和绿化用地进行强制性保护。该系统提供园林绿化管理法规、政策服务,各类园林绿化管理信息,公告园林绿化行政许可以及提供其它相关通知、通告等服务。
4.2部门管理系统
该系统支撑的办公自动化,以地图的方式体现了各种园林绿化数据,业务信息一目了然,大大减少重复性的园林绿化日常业务处理的工作量,使园林系统内部各业务部门、党务、人事、办公室、工会、共青团、档案以及直属单位的日常管理工作高效运转,实现管理过程的数字化、无纸化。
4.3资源管理系统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开展园林绿化资源调查、园林绿化资源统计分析、园林绿化发展趋势预测、园林绿化规划模型建立、优化绿化结构与空间布局、绿化规划设计效果评估、绿化规划设计文档制订等管理工作。
4.4工程管理系统
强化工程建设全程监管,对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绿化项目,都要严格设计、规范施工、全面验收。工程管理主要包括项目设计、施工招标、施工方案审批、工程施工、施工监理、工程竣工验收以及相关工程建设资料查询等内容。
4.5养护管理系统
加强公共绿地养护管理,制定养护质量等级评价标准及考核体系,建立符合实际的养护管理评价机制,确保园林绿地功能作用的发挥。该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古树名木管理、病虫害监测预报、养护管理执行、养护管理档案、养护定时提醒等。
4.6决策管理系统
通过对园林绿化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实时监测,以园林绿化基本数据库和评价模型系统为基础,以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成果依据,实现对不同时段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及时发现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决策方案,供管理部门科学决策,实现动态管理。
4.7查询输出系统
该系统能够快速、方便的查询、检索、分析所需要的园林绿化现状数据、历史数据,同时提供各类数据录入、数据库维护、数据动态更新以及各类统计报表输出、专题图制作和输出等功能。
4.8社会服务系统
针对日常工作中需要处理和查阅的大量政务信息、有关绿化工程进展、养护管理情况等进行采编、传递、,以供各级领导和园林系统相关人员查阅,社会的广泛监督,以及让市民享受城市园林绿化快速发展的成果。
5系统用户管理
对该系统的使用人员进行管理,通过对用户使用级别进行限制来增加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5.1用户管理
系统用户可以分为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内部用户主要是指使用本系统的工作人员,以及系统的管理、维护人员,这些工作人员依靠系统完成日常的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外部用户主要是绿化系统以外的相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系统分析与用户需求主要从内部用户的职能、机构和业务流程及管理对象角度进行分析,同时兼顾外部用户的需要。
5.2权限管理
用户权限管理完成定义系统用户、用户角色、用户权限、用户部门、区域、设施类型等,为用户搭建应用系统提供权限的分配,实现权限与业务应用融合。
四、数字化园林绿化管理系统的管理
1系统更新
该系统数据信息量十分庞大,涉及到园林绿化的各个方面,数据管理和更新的任务十分艰巨,为了保证各种信息数据的现势性,将系统数据的更新工作和日常业务工作统一与融合,保障数据及时采集,严格审查,及时更新。
2系统维护
数字化城市管理是城市政府通过改进管理方式与手段,充分利用城市数字化信息资源,实现精确、高效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为贯彻建设部《关于推广*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意见》精神,现就我省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重要意义
城市管理工作直接关系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关系到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省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城乡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坚持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时,综合运用法律、市场、技术、教育和数字化等多种手段,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是建设和谐社会对城市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市东城区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运行表明,政府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应用信息实时采集与传输等手段,再造城市管理流程,既实现对事件(部件)的精确、敏捷、高效、全时段、全覆盖的动态管理,又依靠同步建立的综合评价系统,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等方面,实现对各专业管理部门工作绩效的综合考核评价。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因此,充分利用城市信息资源,研究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城市管理数字化运行模式,探索建立"监督"、"管理"两个轴心并行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对于有效解决城市管理的"热点"、"难点"问题,促进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重要思想、党的*和*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理顺城市管理相关部门间的职责,切实发挥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市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建立起政府监督协调、企业规范运作、市民广泛参与,各司其职、各尽其能、相互配合的城市管理格局。
(二)目标
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动态化,及时发现、处理与解决城市运行中出现的多种问题,逐步建立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沟通快捷、反应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三)1、稳步有序原则。要结合本地实际,统一规划、稳步推进。在起步阶段,应以强化市容环境卫生的日常管理为基础,管理系统和内容不必追求大而全。
2、执行标准原则。信息系统的建设、单元网格的划分与编码、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分类与编码、地理编码的制定等要执行统一的部颁行业标准,便于市、区之间信息共享与交流,有利于各地相互交流,学习提高。
3、资源整合原则。要本着节俭、务实、高效的精神,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城市现有数字化资源,对人员、设备、信息等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
4、因地制宜原则。要注重对系统建设的研究分析,结合自身实际,注重创新、敢于超越;尤其要突出管理效果,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生搬硬套。
5、成果共享原则。要注意总结推广试点城市(城区)的成功经验,系统建设可采取合作开发、联合招标、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尽可能降低基础研发费用和学习成本,努力实现成果共享。力求避免因重复研发等原因,造成资源、资金、时间的浪费。
三、推行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基本步骤
(一)建立推广平台,学习试点城区的工作经验。有条件的城市(县)要按照建设部《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积极开展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的创建工作。认真学习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增强创新意识;加强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等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城市管理的科技水平。
要立足日常管理,因地制宜地制定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的具体方案。要加强培训学习,掌握实施新模式的数字化技术、标准、规范和工作方法,严格按照建设部颁布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对涉及城市管理的职能进行整合,建立实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运行机制,落实组织、资金保障,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进行。
(二)因地制宜,开展试点工作。要按照标准化、信息化的要求,拟定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切实做好数字化城市管理的基础性工作;要突破传统的城管模式,优化机构建设,落实人员编制和资金投入,通过建立指挥处置和监督机构,实现管理与监督相分离。城市化水平较高,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备,经济基础较好,且具有较为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的城市,要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数字化城管模式。大城市或特大城市可先挑选基础条件较为成熟的一个或几个城区作为工作试点,待试点管理系统运行稳定后,再在建成区乃至更大范围全面推行。
(三)立足长效,完善工作机制。要注意城市管理系统的扩展性,尽可能对现有数字化资源实施有效整合,并为系统的升级换代预留发展空间,为城市内各行政区之间的系统联网留下接口。要积极探索建立新的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构建多元性、全程性、综合性、可控性的城市长效管理体制机制框架。
四、认真组织,有序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