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浅谈公民素质教育

浅谈公民素质教育

时间:2023-09-20 18:2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浅谈公民素质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浅谈公民素质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学实验 科学素质教育

一、引论及文献研究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系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调查显示,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为2.25%,18~2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人口具备科学素质的也仅占3.5%,可见,科学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当前,对科学素质教育的研究方兴未艾,既有如《关于科学素质教育的思考》、《科学素质教育刍议》等的泛泛研究,也有如《物理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浅谈》、《浅谈科学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等立足学科教学的探索,仅收录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类似文献就达226条,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已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

二、观点及方法

笔者认为,既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宏观教学理念或微观教学技巧,其重点或在于警醒对科学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或立足于对科学知识的灌输方法,而在全面把握“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性方面略显不足。

仔细分析国家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定义。其实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二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其三是“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由此可见,小学科学素质教育应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缺一不可。

学习知识一树立思想一综合运用,其实质是心理学的过程,是心理发展首尾相接的必由路径。心理学本身就是个实证科学,而心理学实验不仅是现代心理学的基础,也是启迪我们开展教学,特别是科学素质教育的绝佳手段。

三、分析与运用

1879年,W.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并出版了《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心理学由原来的哲学领域,单纯依靠推断和思辨转变为一门实证科学。自此之后,心理学实验层出不穷,其中堪称经典的也有不少,甚至有人归纳“十大”等。

笔者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择取其中确实有启发的案例予以分析并运用于实践研究,以期取得实效。

1 有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

经典案例:被测对象为60个6~11岁的孩子。每个孩子需要回答48个问题,开始的问题很简单:“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其后的问题更具试探性,用以了解孩子有关地球的心理模型。大多数孩子开始的答案“地球是圆的”,但最终结果发现孩子们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模型。当问及若不停走路会发生什么情况,很多孩子说会掉下去,因为他们认为地球是个圆球。有些孩子甚至说你会掉到其他的星球上。还有孩子说虽然地球是圆的,但我们住在地球里面的一个平面上。这些答案看起来杂乱无章也不具统一性,好像是孩子们自己编造出来的。但随着进一步提问,出现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模式(见表1)。

分析运用:日常生活的经验让孩子觉得地球是平的。而成人灌输的知识却告诉他们地球是圆的。这使他们在两个概念之中自我发挥。这个实验启发我们,对孩子的科学技术知识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记忆,否则就会被孩子发展成一种介于经验与知识之间的“四不像”。我们教育孩子获得科学技术的知识,首先在于让其感知与理解,使其与错误的先验相分离。

2 有关科学思想与精神的树立

经典案例:1972年,北卡罗来纳州大学的Beulah Amsterdam测试了88个婴儿,悄悄地在6-24个月的婴儿鼻子上粘一个小红点,然后把他们放在镜子前。孩子的妈妈指着镜子里的影像问孩子:“那是谁?”之后开始观察婴儿的反应,婴儿的反应如表2所示。

分析运用:孩子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强化,其对社会的意识和思维、思想、精神的树立也遵循这一规律。因此,对于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与学生的年龄、心理成长相关,且需要教师长期培养和逐步树立的渐进的过程,不是一两次活动和考试就能够取得显著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3 有关科学素养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

经典案例:明尼苏达儿童发展研究所的Mil-dred Patten仔细观察2~5岁的孩子,把他们的游戏分成了6种类型。前四种游戏并不需要很多和他人的互动,但是后两种却需要。Parten注意到孩子年龄越大,他们会越来越少玩前四种游戏,而更多进行后面两种――也就是互动更多的那两种。

分析运用:活动是孩子成长的伙伴。更是他们认知社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习场”。要使小学生培养科学素养的综合运用能力,活动的运用必不可少。学龄期儿童(6~12岁)的特点是,要求活动具有较强的互动性、继发性和合作性,单纯的认图片、“开火车”等不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因此,开发具有合作和互动的课内和课外活动方式,对于小学生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时间实践科学知识,培养运用能力至关重要。

四、结论

以上分析。仅是经典心理学实验的“冰山一角”,部分分析也并非原实验所要证明的内容。笔者之所以借鉴和引用,基于以下考虑:

1 小学科学素质教育不同于普通学科教学,本身需要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实验或实验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个较好的参考。

第2篇

关键词:MOOC;中职学生;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摘要:文章阐述了MOOC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分析M

>> 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研究 MOOC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对策略研究 MOOC环境下基于SPOC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探索 探索MOOC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中职教师信息素养探析 MOOC环境下创业课程的SPOC教学模式探索 浅谈MOOC与信息素养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中小学生环境素养教育研究 探索中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渠道 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环境下中职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浅谈中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浅议MOOC时代公共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 浅谈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 MOOC时代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秦静茹.基于MOOC模式的《文献信息检索课》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5):90-92.

[3]李小刚.国内外MOOC的发展及特点[EB/OL].[2015-11-10].http:///p-880422193.htm.

[4]冯春英,沈婷婷.MOOC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与图书馆服务策应[J].图书馆界,2015(4):17-21.

[5]曹娜.信息产业化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价值思考[J].图书馆界,2015(1):48-50.

[6]刘建国,李健丽.公共图书馆公民信息素养教育环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10):12-14.

(编校:崔萌)

第3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政治;素质教育

教育发展到今天,教学理念出现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原来满堂灌的情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相比,是一大跨跃。以这一新理念为灵魂的思想政治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素质教育模式,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性教学观念。

一、新课程下初中政治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很多人看来,初中思想政治课成了“副科”,根本没法与数学、英语、语文等传统的正规科目相提并论,甚至于有的学校出现了压缩政治课课时转让给其它教学科目的现象。这显然是传统应试教育重视显性的“高分效应”而不重视隐性的“能力培养”恶果的传袭。实际上,初中思想政治课程和初中思想政治老师在青少年学生中所起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科目所无法替代的,试想一下:我们这个社会究竟是需要一个人格健全、思想向上、品质良好、行为文明的“合格公民”,还是一个应试能力极强却道德卑下的“邪恶科学家”呢?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无论是相关的教育管理部门,还是基层的教学组织,都必须对初中思想政治老师的教学使命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特别是作为初中政治教师本身,更要坚守自身的岗位和立场,深刻领会自身的教学任务,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传达出政治课程背后的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让青少年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明确自身使命,端正教学态度,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初中政治教师必须自己给自己先上的一课,是自身所必须具备的起码的基本素质要求。

具备了为人师的基本素质要求和业务能力要求以后,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具有表率作用的教师,还必须形成自己富有特色的教学风格,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特定的稳定性的教师风格。初中政治老师的教学风格虽然因人而异,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严师风格。这类老师一般具有精湛的授课能力,他们爱岗敬业,治学严谨。在平时教学和生活中严于律己,处事公正,凡事以理服人,在学生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往往能将学生的各类问题处理得当,并在很大程度上能成为中学生心中的偶像。这类教师虽然严厉,但因为其公正的办事能力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反而能赢得处于青少年阶段的学生的尊敬和崇拜。

(2)和蔼可亲。这类老师以女老师居多,她们往往对学生有着无私的热爱,善于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哪怕是对于那些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她们也能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这样的老师因为有着良好的人缘和亲和力,往往也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传授起到积极的作用。

(3)儒雅之风。这类老师一般来说,知识渊博,但又不是“书呆子”气质,常常在一些哪怕是日常的生活琐事上都能传授出一定的知识和道理,并给予学生现实的指导。尤其对处在求知欲旺盛时期的学生,这类具有长者风范的教师,更容易得到尊敬和爱戴。

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在政治课中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内容是比较具体的。例如:人类社会必然要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一段过程;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发展历程各具特点(有的可以跳跃式发展);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阶级社会的历史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用这个观点说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的矛盾运动,正确处理人民群众和个人历史上的作用等观点。进行这些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要本着思想性和知识性统一的教育原则,“寓论于史,论从史出”用历史知识作为论据,论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在学习社会发展常识的同时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模式下重视探究性教学与学生的实践

政治知识本身就具有丰富生动的实际内容,而表现它的语言、文字则是抽象简单的。学生所学教材,只是由语言、文字所汇集成的书本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不论学习什么知识,都要透过语言、文字、符号、图表把它们所代表的实际内容想清楚。按照心理学的观点,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作为中学生的学习,让他们的学习丰富起来,必须从实际中去体会,否则学生只围着文字符号转,会越来越枯燥,甚至厌学。实践的形式是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探究性学习。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以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从而获得知识与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探究性学习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开展探究性学习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变“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为通过各种“实践”培养能力的学习方式,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在做中学”、“在尝试中学”“在玩中学”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扭转过去那种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领会和学习政治课所倡导的做人道理。教师可以把所教内容拟成小课题,让学生去借助网络或书报收集组织材料、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放心地让学生去研究教材、发现问题、组织授课;还可以通过演讲、讨论、录像、对白、辩论、板报、社区(或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来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

结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政治教师要科学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为了培养适应世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首先应当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艺术,努力开拓创新教育的途径,使每个学生的各个方面素质均得到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智慧智能,形成学生健康的个性为根本的教育活动。足球运动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本文从体育教育的角度切实为大学生的现代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足球运动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体制和教育模式。它的核心内容是,按照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核心,发展青少年潜能,训练和开发生理、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多种素质核心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不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而且要从全面育人的目标出发,通过体育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足球运动发展的特点是攻守双方围绕着争夺控球权为焦点,以射门得分为目标而展开的技术、战术、体能与智能的较量,它完全拥有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充分发展的内容和条件。

一、足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状况

足球运动是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也深受高校广大学生的喜爱,因此,高校开展的足球选项课一贯是热门项目。作为热门选修课程,足球课的教学便具有如下特点:1.学生人数多,学习积极性高;2.学生身体素质差异大;3.运动水平参差不齐。足球运动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同其他运动项目相比,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状态,足球运动在素质教育中具备明显的优越性。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从思想、文化、身体、美育等方面进行发展。把足球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对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足球运动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对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的促进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非常激烈的体育运动。它不仅仅是比技能、比智能、比体能和比心理的竞争,而且也是比思想、比作风的竞争。在教学中要结合足球运动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足球运动又是一项集体性的项目,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全局观念在足球运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竞赛还是教学都能通过足球运动项目的特点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和集体主义的精神。同时,足球运动有赢有输,通过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妥的良好作风,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忍不拔,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勇敢果断、不怕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中的“德”的目的。

(二)促进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

通过足球运动基本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足球运动基本战术的应用是主动性、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通过足球运动基本战术的应用可以培养学生开动脑筋、不断创新、发挥想象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由于足球战术、技术的应用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对于提高学生各感觉器官的功能,对于神经中枢的灵活性以及协调支配各器官的能力,对于提高大脑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良好的作用。通过足球运动来提高学生体育文化意识 、文化品位,人文素质,从而达到促进素质教育中的“智”的目的。

(三)促进身心素质的教育

足球运动的技术动作是由于各种各样的跑、跳、踢等基本技能所组成,对于促进人体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有者良好的作用。大学生身体肌肉骨骼系统,内脏器官的功能均已发育成熟。通过足球运动的教学,训练和比赛,使学生的各个系统得到锻炼,提高体育运动能力,改善内脏器官功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都有重要的作用。足球运动是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进行的,它要求学生在瞬间万变的环境中运用复杂的技术动作、战术配合和对手强烈的争夺。通过这种磨练可以培养良好的健康的心态。使学生有较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学会调节自己心理状态,在比赛中掌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适应教学、训练和比赛,把心理压力通过教学、比赛和训练来化解,保持心里控制的最佳状态。提高心理素质,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的“体”的目的。

(四)对美育素质的促进作用

足球运动的教学、训练和竞赛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在足球运动过程中具有科学的艺术美。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足球运动作为体育教育中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的教育过程,也是美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足球运动过程中的美育,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教育手段,而且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通过足球运动首先表现在培养人们的健美匀称的身体形态,使人体的自然美得到发展。足球运动还有鲜明的艺术内容,精悍的个人技术,娴熟的技术战术的配合,令人眼花缭乱的传接球技术。所表现出来的技艺,不仅使参与者、还是观赏者都得到熏陶和感染,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育。并在这一过程培养审美观和审美能力,这是足球运动中贯彻美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中追求“美”的目的。

三、小结

高校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以下独特的作用。一是对素质教育中思想品德的促进;二是对文化素质教育的促进;三是对身心素质教育的促进;四是对美育素质教育的促进。足球运动对此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只要我门能够重视引导学生,使学生热爱足球运动,主动学习和掌握足球运动技巧,使学生在参与足球运动中培养竞争能力,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和培养欣赏能力。通过足球的教学,训练和比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足球运动将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亲情教育;责任意识;全面发展

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等都处于塑造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观念时期,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立足于思品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综合发展。

一、借助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

随着“421式”家庭模式的增多,处在6个家长包围的孩子们,亲情意识越来越淡薄,在他们的思想里,家长满足我所有的要求是理所应当的,导致学生根本不能正确的理解什么是亲情?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教材的价值,进而,使学生体悟亲情,学会感恩。

例如:在教学《难报三春晖》时,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理解生命是父母给予的,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孝敬父母和长辈等等。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跪羊图》,动人心弦的歌词和旋律,触动着学生的心,接着,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去感受亲情,感受那份人间至情,进而,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二、通过思想品德课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从现在“90后”和“00后”的学习特点来看,他们思想灵活,创新能力强,但意志力差、责任心不强,这不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理解自己负有责任,从而,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例如:在教学《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我采取了问题情境创设法,首先,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①“错误不隐瞒,责任不推诿”这句话表明了什么意思?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面对自己的错误,我们应该怎样做?③考试中同学要你“帮忙”时,你会怎么做?……简单的问题思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什么责任,更让学生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得信守承诺,勇于承担过错是负责任的表现,同时,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出、解答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索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体,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全体受教育者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索质、科学文化索质、身体心理索质、劳动技能索质、审美索质、人际交往与合作等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并能主动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公民。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些关于高中物理素质教育的体会。

一、提高教育者本身的素质

目前,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本身就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这部分教师中绝大多数不具备现代教育要求的全面素质,他们热衷于当年教他们的教师所用的教法进行现在的教学。而且由于“应试”作用而取得过较好成绩,普遍自我感觉良好。因而不愿投入较多的精力来研究新思想,提高个人素质,从而很难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改革。少数教师出自个人爱好,接受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注重自身的全面发展,受“升学率”的重压,也难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转变。久而久之,教改意识淡化,自身素质也无法提高,素质教育是不可能得以实现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当务之急是设法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思想的认识,培养自身较全面的业务素质。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从重视知识的解题应用转向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掌握,掌握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考得好分数,为考而教,为考而学,重视知识的现成结论,重视知识的解题应用,而现代教育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重视知识的具体形成过程,重视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2、从“题海战”到“资源观”

传统教育以高考为唯一指挥棒,学生为高考而学,教师为高考而教,教师花大量时间去为学生编题选题讲题,学生则花大量时间解题,沉没于题海之中,希望通过做题热悉尽可能多的各种题型,从而应付高考,结果导致机械模仿,一旦熟悉的题型稍有变化,就会由于思维定势而出错;新题型因为面孔陌生而不会分析。新课程则把习题当作为学而选择的资源之一,做题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应用能力,为了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应精选题,重视分析过程,使学生能知识迁移。

3、从黑板上讲实验、做常规实验到加强探究性实验、数字实验的教学

传统教学,由于条件差,器材简陋,因此大多是口头讲实验,或者瓶瓶罐罐做实验,灌输给学生高考需要的实验步骤,至于这个实验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数据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改进提高,则重视不够,新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技能、创造性思维等,因此非常重视实验,特别是探索性实验,强调学生的体验,小只用瓶瓶罐罐做实验,还有数字实验、模拟实验室等。

4、从“灌输中心”的教学转型为“对话中心”教学

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学生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是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吸收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最新成就,构建最近发展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与文木,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学生、教师与实验及现代化技术资源间的对话互动,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构建学生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科学方法。

三、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对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注重专业教育(科学技术教育),而且要注重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教育(人文教育)。目前,诸多院校毕业生不包分配,实行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这是对学生素质的考验,即对智力中的知识能力的考核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检验。另外,从中小学教育来看,应试教育留下了许多难以根除的遗留问题,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在物理教学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务必注意 “智商”与“情商”。我国非常推崇智力开发。如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以前我们以为给孩子加质加量是一种锻炼,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成正比,实际是错误的。一味地进行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带来的必然是“学多悟少”的负重。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科学研究证明创造力与智力并不绝对相关,也就是说,有创造力的人可能是智力高的,也可能是智力低的,即创造力高者智力一定高的,而高智力者不一定是高创造力者。因此,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其智商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情商,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培养“热爱”的观点,他们也就缺少创造性。如我国中学生展获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没有听说美国的中学生得奥林匹克奖,但美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是最多的。这个强烈的反差,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我们起跑领先,而冲刺落后?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后劲不足?从这里反映出我们的教育有不足之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混为一谈。因此,进行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而且要重视非智力因素,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望、顽强的意志和积极性等,使他们在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上达到和谐统一。

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观察能力,帮助其养成一种良好的创新意识,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另外,一线物理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处理好学与悟的关系,处理好基础知识和创造力的关系,不断努力,力求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何花.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物理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0,(04)

第7篇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文化活动体系;活动文化;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41-0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一精辟论述给我们的启迪是:大学即文化,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就是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学会思考、感悟和体验,进而健全素质,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实现“做事”与“做人”的和谐统一。通过对H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思考和凝练,我们得到启示: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环境,不失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效的实践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大学增强办学实力、激发学校活力、彰显文明魅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格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

遵循这一教育理念,H职业技术学院在育人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拓展为总揽,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着力打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高品位校园活动文化,努力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建构平台,提供舞台,营造出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氛围。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校级活动届次化、院系活动项目化、日常活动社团化、重点活动精品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格局,并打造和培育了社会实践、非常对话、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文化讲堂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和工作品牌。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人文艺术、学术科技、心康娱乐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了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人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与养成,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二、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

(一)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教育活动,既采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课堂、于活动。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组织开展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组织观看《感动中国》等教育片,开展以“学感恩、知荣辱”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用心灵呼唤诚信”演讲及征文比赛;结合《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和图片展等活动,为青年学子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责任奉献意识

1.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学校每年寒暑假期坚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开展“进社区”、“辅助执法”、“边远山区支教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在服务社区、辅助执法、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社会、企业、民情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对大学生受锻炼、长才干,强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运会”、“家博会”、“美食节”等志愿服务工作,每年有近5000人次志愿者活跃在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以及重要的展(会)场。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品牌,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而且也为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服务社会,传播文明,提升自我”_辟了有效的途径。

(三)以人文艺术活动为载体,培养文化艺术素养

1.文化艺术活动,育才展艺。艺术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不仅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每年一届“艺术节”的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戏剧小品团体大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之民谣吉他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展现艺术才华、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提供了舞台。

2.文化讲堂活动,崇文尚德。为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引导学生崇文尚德,学校推出“文化素质大讲堂”系列专题讲座。几年来,共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人文、风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讲座50多场,参加学生已达30000人次,在全校形成了一股“向名师学习,尚文化品位”的热潮。“文化素质大讲堂”已经成为学校能够实现雅俗共享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对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影响深刻。

3.高雅艺术活动,提升品位。丰富多彩的高雅文化艺术活动能对受教育者起着情感感染、综合强化、舆论导向和人格塑造的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度、高投入地抓好抓实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工作。高雅艺术的熏陶,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人文艺术修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

(四)以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打造科技创新品质

1.科技文化活动,培养技能。科技文化活动建设,以每年一届的“科技节”这一闪耀着科技精神与人文思想光芒的活动为主线,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项专业技能大赛等,带动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蓬勃开展,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从而形成浓厚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在创新文化熏陶下,学生的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项科技竞赛捷报频传。截至目前,仅学生获得的国家专利就达40余项,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金、银、铜奖50余项。

2.非常对话活动,助推创业。学校与区域青年企I家协会携手合作,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通过互动与对话,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同学们更加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青年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对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确立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做好准备,为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以心康娱乐活动为载体,培育健康和谐身心

1.社团活动怡心益智。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文学创作以及公益服务等学生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举办“创业一条街活动”,各学生社团通过竞标的方式,和公司合作,开展买卖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拓宽求知领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巩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民谣之夜吉他大赛”、“财经论坛”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培养兴趣,拓展素质,发展成长的有效平台。

2.健康教育明亮心田。涵盖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心理问题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七项心育工程”为青年学生明亮心田,撑起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心理学必修课的开设和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的系列活动,推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学生中形成了正确面对并主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氛围。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图片展、“5.25我爱我”万人签名、“心心相连”N人N1足球大比拼等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三、创新工作实践,寓“三个渗透”于文化素质教育

(一)课堂学习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1.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紧扣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理论“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2.课程建设突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包括必修、限选、任选三个模块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哲学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旨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成人,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成人。一方面,引导他们去探究超越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树立理想,坚定信仰,净化心灵,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识,避免在喧嚣的俗世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并使之能够知人论世,德技双馨。

3.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为促进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学校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业教育的精神陶冶功能,同时把人文艺术融和在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校重视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建设,在各院系组织的学生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确立了以专业实习带队老师为主,院(系)党总支部书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机制,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列入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中,在组织实施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程参与。

(二)生活体验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生活体验是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思想。

1.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健全实践教学协作机制。学校以“明确目标、工学结合、强化技能、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积极拓建校外实训基地,注重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科学、技术、人文相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教务部门组织的“工学结合”专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学工部门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暑期活动做到组织实施一体化,形成协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

2.丰富生活体验,提升人格素养。(1)培育良好的习惯,提升道德素养。学生通过排队候车、文明就餐、尊老爱幼等生活体验,秉承优良的道德传统,培育良好的习惯。(2)明确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意识。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促进学生对民情、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使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有的责任担当。(3)端正就业态度,培养创业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搭设良好的平台,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体验了工作的艰辛,了解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端正了就业态度,培养了创业精神。

(三)环境熏陶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W校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构建,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品位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既能胜任具体工作,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以景观文化建设浸润学生心灵为例,学校以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为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的理念,体现出整个校园建设现代、纯净、优雅、舒适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以优美高雅、寓意丰富的景观环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每一位学子,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求真向善,滋养人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正林:教育景观的构建与教育舆论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4,(8):8-16.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63-186.

[3]韩冬梅.浅谈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8,(08):38-39.

[4]龚克.素质教育知与行[J].中国高教研究,2015,(5):8-13.

[5]佘双好.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院校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6):34-39.

第8篇

【关键词】:科学 概念 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还要注意培养计算能力,注意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这说明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大量的教学事实证明,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能力,不仅有利于他们掌握知识,更有利于使其全面发展,培养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人才。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呢?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浅谈以下几点认识,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我们应怎样理解素质教育

根据近代一些教育家的看法,概括地说:“素质教育是指国家强制的、平等的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灵活的发展的学校教育活动。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各方面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全方位地说,素质教育具有六个特征:强制性、平等性、全面性、社会性、未来性、创造性。

二、推行素质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应达到以下素质标准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而素质教育本身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是高水平的,大体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教师应该具有崇高的献身科学精神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一切科学技术都离不开数学知识。要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没有一种献身科学的精神是不可能的,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甘做“蜡烛”甘为“人梯”能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给人光明,助人攀登,引导青少年走向未来,使之成为“四有”新人,合格的接班人,

2、数学教师应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好的文化修养

做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但要有培养下一代的强烈责任感,将毕生精力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强决心,更应有系统的数学专业知识、有努力学习钻研专业知识、教学理论和积极实践的顽强意志。因为无“能”的教师决不可能带出有“能”的学生,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知识必须融汇贯通,得心应手,同时教师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

3、数学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

数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否学到有用的知识,主要在于教师是否有高水平的教学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这种能力要求教师:首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这种基本功包括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和动手操作几个方面。数学教师必须学会普通话、语言必须条理清晰,有启发性、引人人胜。教师的板书、板图必须条理清楚、脉络准确分明,规范精炼。其次,数学教师还应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即具有一定的实现教学素质,这种素质包括实验技能方面的素质和实验教学方面的素质,二者缺一不可。

三、选用恰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智能素质

我们对素质教育的含义以素质教育对数学教师的要求仅有一定的了解是不行的,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素质,还需在教学当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能逐步学会并正确掌握概念,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概念去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推理。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首先,应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注意训练学生使其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其次最重要的还是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选用恰当的训练方式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通过“师生谈话”“设问”展开学生思维

谈话法是课堂上广泛使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当中与学生的谈话要能启发学生思维使教与学的双方以谈话的形式进行思维的交锋,这样的谈话才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课堂上应给学生多的发言机会,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说话的机会,不仅使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训练,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思维是由问题引起的,是同问题相伴随的,学生思维的逻辑性靠教师按认知顺序设计的问题逐步形成。课堂上的提问必须目的鲜明,要求明确,富有启发性,以促进学生思维为目的,一般应在知识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在探求规律中设问,实际教学中三种设问方法要交替使用。例如讲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计算10.25÷125后过渡到计算10.25;12.5,为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可以设计这样三个问题:

①今天学的小数除法与以前学的小数除法不同点在哪里?(在思考的转折点设问)

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我们还没学过,你能把它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吗?(在关键处设问)

③把除数的小数点去掉变成整数,被除数不变,能不能得到原来的商?为什么?(在探求规律寻求算法上设问)

总之,各类提问都必须贯穿“诱发思维,诱导思维”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说出思维的结果,还要求学生讲述思维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设问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问题,

2、设计一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掌握思考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第9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化学教育 科学素质 创新意识

当前,科技在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也日趋激烈,且竞争的焦点也主要集中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故能否培养出一大批能够适应社会激烈竞争局势的高素质人才是衡量学校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推广与落实,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也纷纷展开了对其办学体制、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等多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其教学理念出现了很大的变化,逐渐由传统的精英教学转向了注重素质提升的普及性高职教学。由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开始深刻地认识到高职教育必须是重视人的教育,需大力培养并发展高职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能力,这也是社会对高职化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高职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学的内涵及其与创新意识形成的关系

科学素质作为普通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等的理科教学中需培育的公民素质。从事物发展角度来说,科学素质的内涵不仅突出对科学、社会与技术三者关系的重视,还突出强调人的个性化发展,如身心、智力、审美意识与个人责任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高职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教学作为素质教学中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包含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的同时,又需形成自身典型的特征,即在化学教育中形成独特的知识成分。

此外,如今科学素质教育正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始重点关注学生对科学的实质与意义的理解与掌握,并让学生在全面认识并体验科学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逻辑与创造性思维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可以认为科学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在高职化学教学中要想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开展科学素质教学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共同提高。

二、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1.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科学素质教学中突出强调了对学生个性、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并重视对其展开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的训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全部过程,进而对学生进行获得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训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现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高职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主要是学生在各种创新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完善的。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唤醒其主体意识,进而提高其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主体意识越强,其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就越高,从而真正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进而不断调整自身的心理状态、知识结构以及行为方式。

总之,在高职化学教学实践中,为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教师需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全面唤醒并激发学生个体主体意识,并努力为学生营造出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职化学教学实践中,要想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创新意识,就必须以广大高职生作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科学素质教育理念下逐步形成以探究式、启发式与讨论式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促使高职化学教育的教学目标逐步朝着更加合理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根据高职生的特殊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开展化学学科的研究,真正实现教学内容与科学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此外,还可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技术、CAI等,为高职生创造一个有利于其展开主动创新学习的氛围,进而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小结

总之,在高职化学教育实践活动中,通过全面展开科学素质教育以实现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迎合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的结果。因此,教师就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等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科学素质,最终培养成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玉环.高职化学教育中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J].华章,2013(17).

第10篇

英语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公民素质的轨道,是当前我国英语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然而单纯地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应试教育,认为教育价值的终端判断标准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老师和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这种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从英语教学方面来看,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

一、忽视全体学生的发展

二、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观英语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英语教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功能:一、文化功能:通过英语学习,了解人类历史上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领域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增强对宏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二、创造功能:英语作为一门世界广泛运用的语言,应注重其创造性的运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交际功能:运用语言就是要起到交流的作用,这是语言的基本特征。就中国人而言,就是帮助促进对外交流,促使中西文化的共同发展。四、媒介功能:无论是政、文、史、地、还是数、理、化、生,都要以语言为传媒,才能广为传播。五、育人功能:教材中渗透了思想道德因素,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使学生在潜意识中能受到良好的熏陶。

一、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人的思想道德是指个人在接受一定社会行为准则之后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和特征,而且这些心理品质和特征常表现在行为上,即道德的反映。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从心理情感维度分析教材,恰当地把握语言材料中感情意义,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情感。把思想道德教育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避免了空洞的说教,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道德知识、树立道德观念、激发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形成诚实、正直、勇敢和坚韧不拨的品质。

二、重视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本文由收集整理

科学文化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技发展的时代,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许多由科学衍生出来的新文化如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网络世界等不断涌现,时代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中学生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不仅包括知识,而且还应包括获取知识的方法。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涵盖了所有学科,孤立地为语言而学语言的方法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英语教学必须要与科学文化结合起来。现行教材十分注重这一点,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做到语言学习与科学文化相结合。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导入大量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逐步提高跨学科创造性学习的综合能力。

三、重视学习心理素质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们常常看到一些智商并不低的人却难有作为于社会,学生中心理障碍患者也呈上升趋势。他们要么孤芳自赏,不愿与他人交流,要么自暴自弃,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开发,而心理素质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主要的方面。英语教学在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一是教师可根据有声语言这一特性,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或简或繁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沟通。二是充分选用教材中有关方面的素材,从而教育学生勇敢面对挫折,树立自信心。三是改革考试方法,建立规范的口试制度,并把平时的口头表达能力评分汇入总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求分数的心理,又迫使他们为了高分数不得不常开口与人交流,客观上促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世界。四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即要贴近学生,与学生实现心理认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自己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要在平等互动中体现教师指导者的作用,使学生认为在治学方面教师是严师,在生活中教师是朋友。

四、重视创新精神素质教育。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标志。在教育教学中创新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其具有积极探求、勇于开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状态,能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主动接受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努力探索其中的基本规律,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创新精神体现在思维模式上,具有独创性、发散性、变通性、重组性、迁移性、逆向性和质疑性。这些都有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极力诱导和培养。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其学习过程始终离不开思维和情感。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言不是为了记忆一些语法规则和词汇,而是要能够运用语言去进行交际,进行创造。为此,英语教师要认真学习英语新课标,摸索创新英语教学法。改变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大力推进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主动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11篇

关键词: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 困境 途径

人文素质教育面临困境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很容易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时代浪潮中,随着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一些人受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将高职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就业型和技能型教育,把单一的专业技能培养与专业知识讲授看作是高职教育教学的全部内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职业道德意识、诚信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单纯“工具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而具有职业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职业人”的培养,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一、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和内容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兼有职业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职业性属性决定其在人才培养中必然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给学生提供一种工具;而人文性决定了高职院校不能只局限于狭隘的“技术教育”,还应立足于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使学生具有相当的人文科学知识、自觉的人文关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包括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外,还主要承担起高职学生职业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指导教育的重任。所谓高职学生的职业观,是指高职学生对职业类型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看法,包括职业理想、就业取向、职业荣誉等方面。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职业理想、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重要环节。职业观教育在于促进学生在身心、智力、情感、审美、责任感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正确认识本职业的社会价值,尊重职业、精通职业,在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同时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应当把与职业生涯联系密切的职业道德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时期的道德状况,直接关系他们以后走上各种职业岗位的职业道德面貌。因此,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一系列的就业指导、思想道德与法律课、实践活动和校外活动,学生成长为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又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人才。

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目前虽然高职业人文素质教育取得一定成绩,但开展水平不平衡,地区、学校间及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且存在诸多问题,急需研究解决。一些高职院校单纯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健全心理,以及较强的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文素质教育则重视不够,对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文教育处于边缘状态。

(一)固有观念的制约使得唯技术论和功利主义教育盛行,人文教育薄弱。

近年来,部分高职院校片面认识“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给高职院校开展人文教育带来了阻碍。能力本位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强调以岗位能力为核心,进而发展为影响世界职业教育的思潮,也成为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但是大多数人都过于片面和狭窄地理解“能力”这个词,把能力等同于技能,把能力仅仅看成是某项或几项具体的岗位技能及其组合。同时单纯以就业为目标设置专业,功利性过强,只强调培养一技之长,人文教育与专门技术教育分离严重,忽略对学生作为全面的人的培养,致使学生人文素质缺乏,尤其在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态度养成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缺失。同时,为追求学生就业的“适销对路”,在课程安排方面,存在随意现象,突出问题是名不副实,核心问题是缺少人文含量及对专业课程中职业文化与人文内涵的理解和开掘。

(二)人文教育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亟待提高。

因为高职院校学制短、生源质量差,所以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基础普遍参差不齐。特别是受到招生区域的限制,这种状况更加突出,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不利因素。高职学生文史哲文化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知识面狭窄,对中华民族数千年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高职学生艺术文化知识缺乏底蕴,语言文字功底很差。文学艺术可以增加学生的美学素养,培养青年人热爱生活的情趣,促进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同时人文教育课程所占比重不足、师生对人文教育课程的内容满意度低和人文教育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人文素质的知识教育应该包括“文、史、哲”教育。“文、史、哲”是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学科,能促使学生人文素质的形成,由被动的“潜能转化”变为自我培养的内在要求。人文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和最后归宿是使青年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适应环境、学会学习、学会生活。面对现状,我们有理由对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表示忧虑。

三、高职院校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一)建构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素质教育模式。

爱因斯坦曾指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很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高职院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得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上来。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体现在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等整体构建上,更体现于学校管理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中,总之,体现于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要使人文素质教育进入新进程,高职院校必须开展职业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领导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素对人才素质的根本要求,这是新经济形态背景中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的行为主体,其人文素质状况在其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教学的对象。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发展程度与水平直接制约着学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质量与水平。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他们的人文素养,构建具有内涵丰富而又稳定的人文精神,已成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和改革教师的评价体系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素质教育能力。

(三)营造人文素质教育新氛围。

创造一个有利于高职学生的校园人文环境。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教育的精髓和灵魂之一。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如文化名人、思想家、科学家的塑像和名言等,培育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德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高职实践教学和大量的实践活动也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结合专业和学科特点,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有计划地组织参观校外人文景点、历史古迹、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参观名优企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现代企业文化,提高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企业最为需要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文、史、哲、艺术方面的选修课,有计划、有选择、系统地进行文学知识讲座,这也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只要我们充分挖掘可利用的一切人文教育资源,构建特色鲜明、内涵深厚的人文教育平台,就能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对广大高职院校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爱因斯坦文录[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

[2]唐杰军,姜晖.探索适应企业需求的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企业技术开发,2008.6,VOL27,(6).

[3]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7.10.

第12篇

【关键词】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

当前,人口骤增、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物种减少等环境破坏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此而引起的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意外伤害以及对人的生理、心理、行为等的健康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被重视。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和发展总布局的高度,相比5年前党的十七大报告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达28处,党的十报告中大幅增长至45处。2012年6月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又提出要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态文明素养作为全省未来五年的战略目标之一。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具有丰富的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要求人们树立新的道德观、伦理观,这就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市民素质教育能大幅度提高人的素质,培养科技、法律人才,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智力支持。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新一代公民的重任,他们生态素养的高低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事业,所以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是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对提高浙江省全民生态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培育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意义

1、培养社会主义生态公民的客观需要。

人是生态文明的主体,是主动者、实施者。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实现生态文明的程度。事实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的程度同人口素质是成正比的。公民愈来愈已认识到环保的意义并力图实践一种环保的生活方式,市民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的生态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生态文化建设的进度和成效,培育和深化市民生态意识是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核心。要建立完善的环保教育机制,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因此,培育和深化师范类大学生生态文化意识,能够促使更多的公民直接接受生态文化教育,促使其生活方式逐步生态化是文化建设的基本途径。

2、有利于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的培养

赵洪祝在浙江省十三党代会上报告指出:着力提高全体人民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生态文明素养,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就需要加速全体人民生态素养教育,以达到全省公民丰富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树立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环境优化意识等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低碳生活、合理消费的目标。师范类大学生作为新一代公民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有责任带领更多的新生代公民乃至全社会的公民加入生态文化建设的队伍,从而形成新一代社会新型公民、生态公民。

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的目标是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关系与和谐的自然关系,其中,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核心目标,和谐的社会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保证,和谐的自然关系是其目标实现的基础。创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的基础是必须要有一个人和自然共生共荣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谐的社会关系必须要在一个适宜的自然环境中才能稳步发展。社会是一个“人”的社会,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社会的素质高低。师范类大学生,将成为我国教育战线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成为一代代人的启蒙老师或者是中学生的领路人,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生态素养,能否将国家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是我国能否逐步走上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没有受过良好环境教育、没有较好生态素养的教育者是不大可能从生活工作中来引导一代代人坚持并且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

4、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生态道德文化建设更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弘扬生态文化,创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文明,匹夫有责”的生态文明观,才能真正跨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二、当代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现状

为了进一步认识和研究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概念和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设计了一份关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的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和主体问卷两个部分,主题部分共20个问题,分别从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知识、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生态教育师资、生态教育课程设置、生态教育体系构建等方面各提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通过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尽管对于全球生态危机,对于我国的环境问题和生态现状,当代大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和反应,忧患意识产生,但不容乐观的是,他们在生态素养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态知识缺乏,缺乏科学的生态教育课程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听说过 “环境污染”、“物种破坏”、“世界环境日”、“垃圾分类” 及 “低碳生活” 的师范类大学生均在97%以上, 远高于全国城市公众77%的平均水平, 这说明师范类大学生的一类生态环境知识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相对来说, 学生对具体的生态知识及应用了解仅占23.5%,垃圾具体分类、碳汇交易、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等了解率分别为45%、15%、24.2%、23.6%。在调查的省内5所师范类高校里,开设的生态知识课程仅限于选修范围内,课时较少,内容单调枯燥,并不能满足生态知识教育的需要。

2、生态意识薄弱,生态教育师资明显不足

生态保护应是一种态度,我们倡导生态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个人与城市环境的长期和谐共存。然而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大学生对待环境保护的态度不容乐观。具体问题如下:如果有生态保护活动您愿意参加吗?调查结果显示,选择“非常愿意”的大学生占30.4%,选择“愿意,但要视情况而定”的占35.3% ,而选择“从不参加”的占到了34.3%。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是关于看到有人乱扔垃圾是否会加以制止并进行批评,表示会主动去制止的只有25.9%。另一项关于生态保护责任方的问题调查的情况是,超过半数(50.5%)的学生认为这主要是环保相关部门的责任。这说明仍然有很多人缺乏生态保护责任意识,对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认识还不全面。

目前,我国师资培养不能满足生态教育的要求。调查显示,一方面,调查的师范类高等院校不到10%的生态专业专职及专业教师,目前开设生态保护课程的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技能和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培训,对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另一方面,因经费不足,多数院校的教师都是自学,自己寻找一些资助进行校内外交流,环境教育资金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些都影响培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3、生态行为能力有待提高,生态教育体系有待构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您购物自带购物袋吗?的问题,选择“经常”的人不足两成比例仅18.9%;最后一个关于使用一次性产品的问题,有36.2%的人经常使用,有超过半数的人偶尔使用,占到53.3%,而表示从不使用的仅有10.5%。经常能做到随手关灯的学生占到89.7%,通过上面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师范类大学生生态行为的习惯性要相对好于其自觉性。然而一些生态行为习惯的行成也更多地是跟自身利益相关的,例如自带购物袋和随手关灯的行为固然可以节约资源,但据调查更多的考虑是为了可以节省费用。总体来说,当前师范类大学生的生态行为能力还不高,需要继续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亟待构建一套完善的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容纳到师范类教育体系当中。

三、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培育途径

1、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将生态教育纳入师范类教育教学大纲

在国外许多国家已将环境教育纳入基础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的教学大纲中,挪威政府实施一种终生环境教育战略并特别规定所有师范生必须选修一个学期的环境教育课程,美国、新加坡、日本、韩国等也规定环境教育应面向所有受教育者并渗透每个受教育者的一生教育别强调环境教育应纳入师范教育中。

2、适应生态教育的需要,加大对生态教育的师资培训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学生生态素养的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教师自身的生态文化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大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进步和思想成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人格对青年大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制度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培育并提高大学生的生态素养,高校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自身也必须要具备较好的生态素养。高校不仅应当拥有生态教育的专职师资,更重要的是要让其他学科专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贯穿生态文化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教师既要对本专业的知识有较深的造诣,又要具有深厚的生态文化知识底蕴和生态文化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态理念,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将自己内化了的生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并内化成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文化素养 。

3、加强生态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建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生态教育是跨学科综合性的教育,不同的学科教育虽在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着内在联系,因此,在不同学科中开展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的渗透教育是提高生态素养的一个主要模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75.96% 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生态教育课程。针对目前师范类院校生态类选修课程存在开课数量少、学分学时不够等不足,今后应积极发展生态类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全校性生态类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体系,建设精品课程。建立一套规范、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促进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的进一步提高,制定全面的生态教育计划,建构一个包括集知识、意识、态度、行为和能力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教育体系。

总的来说,生态素养是实现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人才的必备素养之一。师范类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未来建设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师范类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师范类高校在培育和提高师范类大学生生态素养过程中,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在实践中不断研究完善,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态教育体系,使今日之在校师范生、明日之人类灵魂工程师具备较高的生态素养,以保证未来社会的生态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担负起历史和现实赋予的重任,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翟金德.浅议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大学生公民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0):169-171.

[2]佘正荣. 生态文化教养:创建生态文明所必需的国民素质[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3]汤丽芳. 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与培养公民生态道德素质[J]. 企业家天地,2009,(4).

[4]葛绪广, 王 晴.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环境教育的对策研究[J].现代阅读,2012(2).

[5]黄玮. 浅谈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J ] . 高教论坛,2009 ,(12 ):124-129.

作者简介:

严雅芬(1985―),女,安徽太湖人,杭州师范大学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