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现代高校体育教育思想
1.1高校体育改革中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体育改革中的实施,是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也是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动力。素质教育是高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高校体育时代性的重要标尺。高校中之所以要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为了能培养出现代化素质更高的人才,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最基本任务之一。高校中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都不能让其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需要让其能进入到学生的精神领域,同时影响到学生的行为,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它的社会价值及自身所具备的文化意义。对于体育教育来说,它包括的内容较多,比如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心素质和智能储备等等,这些都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学科内容。高校在体育教学改革前,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实施后,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解放了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因此,实施高校体育素质教育,需要首先确保高校有着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1.2确立高校体育改革中健康第一的理念
健康第一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指导思想,高校需要将健康和教育、健康和理念充分结合起来,同时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让学生能养成自立、自强等优秀的健康品质,对待学生要公正、公平。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和规律,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学习方式,这样为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为社会培养素质更高、更健康的人才。高校体育改革中确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能让学生通过体育改革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发展,对于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由此还能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对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现代体育指导思想和高校体育改革的关系
健康第一目标的实现需要首先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只有让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健康素养,才能保证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指导思想和体育改革间是相辅相成的。高校通过终身教育能更好地实现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能将阶段效应和长远效应相互结合起来。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需要学生自己先养成良好的健康兴趣和健康习惯。所以,在高校的体育改革和发展中,终身体育的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会更高。体育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之一,能体现出更为全面的素质教育。高校体育教育,在进行的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其核心教育活动。健康第一和终身教育能有效补充和扩展高校体育,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能通过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得到进一步的延伸。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三者是同一教育的不同方面,可以通过对方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对方的作用中将各自的作用表现出来。它们在高校体育改革中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的,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体系就是由此构成的。
3高校体育改革中现代体育指导思想的发展思路
3.1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是转变观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思想的进步,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面临着巨大挑战,在体育教育改革发展中,高校教师的旧观念和旧思想是起到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以及因此受到影响的思维方式。所以,高校体育改革要想得到不断的发展,需要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终身体育观念为核心的体育教育,这也是进行深层次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3.2体育教育质量需要创新能力来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证就是要将和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相适应的机制建立并完善,这是教育方法得以转变的重要条件,也是教育质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证。当前高校要想进行体育改革需要先将学生的独立锻炼身体能力和运动兴趣培养起来,这样才能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是高校体育改革未来的发展趋势。美国人觉得,培养学生锻炼能力十分重要,这比学生的体能水平提高和运动技术的提高都要重要,所以应积极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能在运动中获得快乐。日本人则通过让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获得运动乐趣的同时将明朗的生活态度提高上去。
3.3高校体育改革的根本是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对于高校体育教师来说,所担负的教育使命是非常沉重的,需要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人才。这一目标要想实现,需要首先将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提高上去。所以,建设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体育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进行体育教育的基礎,这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改革目标的重要保障。要想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需要先将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行为改变,加强他们的业务学习,将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
【关键词】健康 “健康第一” 体育教学 贯彻落实
1、健康的基本内涵
何谓“健康”?这是在认识、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思想时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从古到今,人们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以往,由于受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往往将健康单纯理解为“无病、无病、无伤”。早在古希腊时代,人们就认为健康是身体的完全平衡,我国《辞海》中将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且有劳动技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重量指标来测量。”美国的健康专家贝克认为,健康是“一个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完全突破了原先的思维模式,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提出来卫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从而使对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生物学的范畴,扩大到心理和社会学的领域,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
2、“健康第一”思想的内涵
认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并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提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方针,可见,身体健康不仅是人之一切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决定》也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就是说,身体健康是青少年茁壮成长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健康第一”最原始、最基本的意思。
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劳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危机,而这种危机是具有全球化意义的,因此新时代又赋予了“健康第一”以新的概念,世界卫生组织指导出人体的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所以从现代意义讲,强壮体魄已不是健康的唯一标志,“健康第一”思想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提出来的,因此《决定》中提出来的“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对素质教育而言,是指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共同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讲,“健康第一”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之一,主要体现在它的时代性、全面性、主体性、人文性等方面。它涵盖了体育素质教育全部的内容,突出了它的全面性特征;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目的,促进人的发展,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健康第一”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主体性教育,这充分体现了它的主体性特征;另外,“健康第一”思想为学校体育提出了更多的人文问题,这些都使学校体育思想在前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是与先前各种体育思想相比较而言,它更先进、更超前的重要因素。
3、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
3、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素质教育强调学校体育不仅仅要增强学生体质、传授知识、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加强体育文化的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旧的传统的技术教学、竞技体育、增强体质等狭隘的教学观念存在很大的弊端,《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目标的确定、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课的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但是,这并不是说只要在学校中开设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保证了必要的课时,就自然体现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走出误区,在体育教学的实际操作中,转变体育教学观念,切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无论是从课的设计、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精心设计、科学安排,真正把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的发展。
3、2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爱好和锻炼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学生有兴趣浓厚的活动,再苦再累也不能把他们拒之门外;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再愉快的活动也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安排,都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这是实现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3、3构建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下,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过程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
作者简介:龚勇,男,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运动训练。
同发展,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是一种以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学生体能、技能和运动行为的改变方面。在体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从保证每个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精心组织安排,以期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
3、5建立发展性的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学生的成功的机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课程标准》要求把评价作为课程、教学的有机环节,它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而是为了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谋求实实在在的发展,通过评定开成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它提倡注重质性取向、有利于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不仅注意结果而且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注意定量评价,而且重视定性评价;不仅注意绝对性评价,而且重视相对性评价。因此,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的标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区别对待,评价的标准应考虑学习的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情况,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建立发展性的多种评价体系,对学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减少厌学现象的发生。
4、结论
4、1“健康第一”思想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环境下,应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提出来的,“健康第一”教育观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是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总目标,是指使人的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达到和谐统一的新健康观,主要体现在它的时代性、全面性、主体性、人文性等方面。“健康第一”思想正是这一时代要求的产物,它涵盖了体育素质教育全部的内容,突出了它的全面性特征。
4、2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既不是第一,也不是最末,而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改革既要紧紧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又要保持学校体育教育的特点和坚定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在体育教学的实践中力求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实处。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引导下,体育教学会出现一个创新的局面,使之真正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需要和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为全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铺设畅通的立交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不断确立科学的教学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体系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与教育基本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教育的意识与习惯,进而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训练知识与技能,最终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形成良好的个性与品德的目的。
2.明确体育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实现学生思想品德、身心健康、文化科学、生活技能等方面能力的提高的一种教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的发展需要突出强调学生心理、身体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以全面增进学生的健康程度、实现增强体质的重要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要明确健康教育作为体育教育教学的本质出发点,同时也是其根本目的。另外,终身教育理念现阶段已经成为大部分国家体育发展的共识,因此应逐步贯彻终身体育教育理念,将体育教育教学融入到大众教育范畴中,提高体育的终身教育属性。
3.强调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是保证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因此高校要发展体育教育,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育教育理念、强化素质教育模式。同时还需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个人素质与能力,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力与创造能力,扩展大学生的自利与学习空间,以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并完成技术动作,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进而提出符合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体育价值观念与情感发展特点的新体育教育教学方式与模式,以更好推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
4.突出体育文化教育
体育文化教育作为体育基础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只有充分重视体育文化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完善体育教育内涵与体育教育环节。体育文化教育能够较好地调动大学生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与素养,有效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气质。因此高校体育教育教学需要突出文化教育,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学习体育文化,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5.结论
我国高校的教育核心内容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之中的“体”就是指高校的体育教学。由此可知,体育教学在我国的高校教育的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体”就是要保证高校的学员能够有健康的体魄,更好的心理素质,更强的身体协调能力和更加注重团队的重要性,保证学员有足够的经历还体魄完成繁重的学业学习和工作。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化,传统的应试教育逐渐被素质教育所取代,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多的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然而,受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和社会上功利性和浮躁心理的作用,使得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举步维艰,收效甚微。因此,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路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要找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首先就要返璞归真,找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只有紧紧把握住这点,我们才能由表及里,由内而外的找到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学员在学校期间的体育锻炼,增进学生的健康,同时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以及运动技能,培养对运动的兴趣和锻炼的习惯,以便使学员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抗压能力,在提升身体素质的同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三、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认识,我们可以知道高校体育教学除了能够提高学员的身体素质,还能够提高学员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水平。然而,由于受到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体育教学常常处于一种可有可无、完全不被重视的窘迫境地。我国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德智、轻体育的指导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我国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自居,加之两千多年的封建科举制,使得我国形成了重德智,轻体育的教学思想。“手无缚鸡之力”就是对这种教学思想最辛辣的讽刺。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了对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投入,但是重德智,轻体育的指导思想仍然根深蒂固。
在这种知道思想下,我国的大学校园中学员往往将各种考试排在第一位,对各种GRE、托福等考试乐此不疲,却经常忽视体育锻炼。造成我国大学校园中学员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得病率逐年递增,而且学员的心理素质极其不稳定,抑郁症患者和有自杀倾向的学员日渐增多。这些都跟缺乏体育锻炼和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差有一定的联系。
(二)教学方式老套、教学内容滞后
由于受到“重德智,轻体育”的知道思想的干扰下,使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老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主要表现为:
第一,高校体育教学的教材比重偏低,缺乏针对性。这就造成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往往无法吸引该年龄段学员的需求,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教学。
第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缺乏系统性。这就使得高校学员在进行体育实践时显得非常的盲目,无法从整体上把握体育实践的意义,因而学员就不会产生很高的积极性。
第三,高校体育教学缺乏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缺失造成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和体育实践环节的脱轨。学员不能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造成了学员在体育实践环节经常不知道该做什么,无法正确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体育基础理论知识。
(三)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脱节
从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中我们可以知道,高校体育教学就是为了增强学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使学员更好的适应社会,更好的了解社会。然而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课程很多都是为了凑足学分而存在的孤立的体育课程,同其他基础课程没有太大的差别。这就使得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之间发生脱轨,造成了学员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在社会上没有用处;但是社会上需要的东西,学员在学校中又学不到的怪现象。这种与社会相脱轨的方式非常的不利于学员身心健康的成长。
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通过对高校体育在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
(一)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要想改变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要从根本上破除重德智,轻体育的指导思想。将体育同德智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更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内容应当根据该年龄段学员的特点,尽量合理有效的安排学员的体育实践活动,使学员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不会感到枯燥。
(三)增加高校体育教学同社会实践的联系
高校体育教学应当以社会实践为导向,以更好的适应社会为发展方向,将体育教学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提高,相信高校体育教学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首先明确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接着系统的分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张秋艳.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探讨[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01)
[2]张玉霞, 鲁志文. 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4)
[3]薛端萍,苏煜. 网络游泳教学模式的开发——基于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J]. 网络财富, 2010,(03) .
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影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因素。从宏观上说,教学方法一方面随着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发展,深受国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变迁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改革受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制约。也受人们对学生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水平的制约,还受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变化的影响。从微观上说,教师个体在选择、运用教学方法上的变化与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水平、自我专业角色定位以及教学经验、教学情境等均密切相关。
在教学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国家教育思想指导下,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或通过实验创造的新的教学方法,或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使之纳入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教学方法体系中去。如果没有当前的素质教育理论作指导,今天的课程改革就无法确定正确方向。最后,就师生关系这个因素而言,现代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强调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互动作用。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变化,导引了当今教学方法的变革。教学理论发展对教学方法变革的影响。
人类在逐渐积累知识财富的过程中,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也日渐科学化。随着世界观,价值观的转变,最终导致了教学方法的改变。文艺复兴以后,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由原来的神本位转为人本位,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发展过程中,又从以成人为本转移到以儿童为本。工业社会初期,学校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进工厂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过程的本质被理解为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征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以间接经验为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随着学习理论以及儿童潜能理论的确立和发展,教学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儿童身上。人们对教学过程本质的认识也发生了转变。上述变化引起了教学方法观的转变,教学方法理论的重点由重视"教法",即研究教的方法与策略转移到注重"学法",即研究学生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策略。教学方法理论研究侧重点的调整自然引起具体教学方法的变化。
(一)国家教学教学指导思想变迁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主导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国家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育方针和教学的指导思想上。实际上它的变迁与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都是密不可分的。如我国几十年教育教学主导思想的变迁对教学实践领域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教学方法也随之改变。在教学实践中,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国家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或通过实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或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造,使之纳入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教学方法体系中去。就今天课程改革而言,如果没有素质教育理论做指导,就无法确定教学方法改革的正确方向。
(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变化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和智慧的化身,是学生学识的源泉和人格的塑造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而现代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强调身心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师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互动作用。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正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改变,导引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综合来看,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受社会生活方式,教学理论发展,国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变迁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变化等的影响。教学方法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随着逐步的改革和发展,相信中小学教学方法会越来越适合当下的广大中小学教育。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当前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要求。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国家教育的指导思想。它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身心潜能的教育,同时又是促进受教育者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是一种基础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素质教育对于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以下要求:
1、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启发式"应该作为整个教学方法体系的指导思想。它不是一套固定的教学格式或者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而是一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思想。2、要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教会某些知识和技能更重要。这是学生发展的内在策略,是提高学业成绩的根本途径之一,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对策之一。3、注重研究学法。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方法只注重研究教的方法,忽视对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教学方法应既研究教法又研究学法。4、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这样才能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5、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对于教学目标,只有最适当的教学方法,而没有最好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应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有机结合共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改革已由客观体系、体制和模式的改革,过渡到以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标的深化改革阶段。而课程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中介与途径,也逐渐成为改革的重点。所以,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重心向课程领域转移就必然成为世界与我国高教改革进程发展的趋势。
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以及在信息社会基础上形成的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迅速到来,引发和促进着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领域的革命,竞技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大众体育发展势态迅猛。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开花结果。我国高校体育院系人才培养的模式向综合性、开放性方向发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如何衔接,使以重竞技体育为主导的体育院系的课程结构受到严峻挑战。
近20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呈现出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趋势,以竞技体育、增强体质、快乐体育、娱乐体育、终身体育、素质教育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都曾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体育人的教学理念。然而排球课程的教学与健康教育、娱乐体育以及现代职业教育存在相脱节的现象,这就促使我们应该认真考虑体教专业师资培养与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及社会对体育人才需要的实际情况,树立以素质培养、发展学生个性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
在各院校专修课程教学大纲中,用“教学任务”或“教学目标”等词汇加以概括和逐条阐述的相关的课程培养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说,课程教学目标就是课程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在指导思想方面,排球专修课程基本上摆脱了学科本位思想,在兼顾学科体系的同时,开始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倡素质教育,追求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成为排球专修课程设置的总体思想和依据。排球专修课程目标的设置从单纯传授运动技术向知识、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向转变,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排球专修课程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学校体育改革需要的,掌握排球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能胜任学校排球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排球科学研究、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复合型排球人才。”
各院校排球专修课程的教学时数与开课时间安排情况不一。现代教学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做法被引进排球专修课程教学,体现了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相结合的特点。同时,一些现代教学手段也正逐步走进排球课程教学中,在排球专修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中,理论考核基本上都是采用闭卷的考核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技术考核基本采用技评与达标相结合的方式;而能力考核则主要是对教学技能、裁判两方面进行考评,这说明各高校对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开展不够全面,且对能力的考核主要是凭借教师的主观判断,没有具体的考核内容,并仍侧重终结性评价。各高校评价体系构成因素权重比例划分有待进一步完善,技术评价比例可以减少,相应提高技能的评价权重比例。各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比较注重教学和裁判能力的培养,但对学生其他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自学更新能力重视程度还不够。排球专修课程教学中其他因素如教学条件、教师队伍和学生自身基础等都直接影响着排球专修课程教学效果。排球场地的满足基本能保证排球专修课程教学的正常进行,但其他一些教学辅助设备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排球专修课程的教学效果。排球师资队伍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各院校均具备一定数量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排球教师队伍,但教师创新意识还不够,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基础也是影响排球专修课程教学效果的一个因素,现在的学生身体素质和排球学科能力的下降程度均比较严重,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极其难度要求,使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排球理论知识、技术,达到培养排球运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从所收集的大纲来看,主要可分为四个大的教学目标:①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排球专项理论,较规范的技术动作,较熟练的攻防战术;较好的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战术和教学组织训练方法,以及现代排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基本掌握排球运动科学研究的基本工作程序与方法。②做到能正确地讲解与示范、纠正错误的动作;能组织和进行教学训练工作、制定教学文件、具备从事中等以上学校教学和训练工作的能力;具有排球竞赛编排能力与裁判能力。③通过排球运动的特点练习强身健体,全面提高学生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开阔视野,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④使学生具有开拓创新、竞争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团队协作,齐心协力等集体主义观念;胜不骄败不馁,勇于拼搏的优良作风。总之,在进行更为深入的专修课程研究前,必须尽快重新定位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既要能体现“专修”特点,强调学生对排球技术技能、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也要能反映出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范”特性,并且要紧跟时代的发展,融入“素质教育思想”指导思想,使原有的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同时应保证课程目标的总体性与概括性以及教学目标的具体性与实效性,处理好两者间的从属关系,并立足于各院系自身的硬件基础、师资情况、生源情况等将课程目标细化为特定的教学目标。所以,这些重要的关系性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分析与研究。
教师要努力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掌握一些教育学和一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促进教学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本文拟将探讨素质教育的概念、外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生理特点,但素质概念与教育结合起。来,其含义就广泛得很多了,常被定义为“以人的先天遗传因素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生理的心理方面稳定而巩固的属性一。即一个人在本文由收集整理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后,在思想品德上、人文知识上、心理上及生理上所达到的水平总和。具体来说,人的素质,除了生理素质外,还应包括:
1.文化素质,它体现在素质教育方面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这个问题是和文化素质紧密相连的。学会学习的重点是学生变对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培养并锻炼主动获取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应表现为正确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和教材上出现的英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的知识;具有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初步的交际能力;具有自学英语的能力。
2.思想品德素质,它体现在素质教育方面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就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
良好的思想品德应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道德观念以及新时代的要求,让学生从爱家乡、爱社会的感情升华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崇高情操,使他们的思想情感与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富强联系起来,成为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应表现为具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的精神;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高尚的思想情操;能够初步欣赏英语语言文字的美。
3.心理素质,它体现在素质教育方面就是让学生学会发展
它是一个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能够与有团结合作、坚韧不拨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能适应社会生活、能独立思考,并具有创新意识的科学精神。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应表现为:激发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英语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句、语篇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能主动积极地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英语语法结构、文学作品和语言逻辑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英语学习的正确动机、浓厚兴趣和坚毅的意志。
二、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呢?
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才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呢?这就要来我们广大英语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探索改革之路;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当作英语教学的立足点和归宿。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思想、学识和能力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效果。优秀的现代教师在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品德层面都应当具有较高的水平,即所谓“学为师表,行为世范”。同时,教师应在教育工作中研究和探讨教育理论,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探讨和发现新的教育方式和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我国外语教师目前的现状,在教师队伍中要大力提倡“爱岗、敬业、奉献”的精神,鼓励教师岗位培训、自修提高,大练“听、说、读、写、唱、画"六项基本功。教师还要具有营造和控制教育环境的能力。两者,英语课是跨文化的人文学科,所以,外语教学必须比其他一般学科的教师具有更为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知识,才能有把握处理好教材,使学生学得更丰富、更全面。
2.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试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与研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档案,资反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资料系统地收入学生的个人档案,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发展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观众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与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3.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国外语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在外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背。要改变这一现状,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制造英语氛围,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我认为,正确地运用“口语化教学",较为全面地实现索质教育的目标。因为:
1、它对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都与传统的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或故事情节的讨论,往往可以使一些如何做人的道理,即思想品德教育潜移默化,深入学生心坎。这是其他教学法所无法比拟的。
幼儿园20xx年保育员业务培训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是我们保教工作者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保健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为了提高幼儿园卫生工作的质量,提高保育员人员的素质及业务水平。我们根据幼儿园总的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幼儿园的实际工作、在新的起点上,把卫生保健工作再创新的成绩
认真贯彻落实《商丘市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与《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我园的卫生、保健业务的规范化,以科研促保教,不断提高我园保育队伍的建设。一切以幼儿为主体、整合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资源,以培养现代公民为主体。
二、目前保育员队伍存在的不足之处
1、卫生工作不能坚持,特别是物品归放、包干区、玻璃、死角等卫生做得不到位,经常会为一个大活动而加班加点地进行卫生工作的补差。
2、新上岗保育员对幼儿生活护理专业知识欠缺。
3、新上岗幼儿常见病保健知识欠缺,如对班内体弱儿的照顾和护理等。
4、新上岗保育员对工作流程不熟悉。
5、保育员安全防范意识不强,意外事故急救能力差。
6、个别保育员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淡薄。
7、参与辅助教学能力差。
8、电脑操作能力差。
三、培训目标
1、认真学习《规程》、《细则》提高认识树立良好地保育员队伍形象。
2、组织对保育员、保健医进行有关卫生、保健、防病、营养等方面的学习、讲座培训。
3、要求保育员积极参加高一层次的培训,进一部优化保育员队伍的达标率。
四、培训目的
树立正确的卫生保健观念,把卫生保健工作和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不但没有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根据这一定义,衡量一个幼儿是否健康,应从身体、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去理解,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的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发育,没有任何缺陷,而且还包括: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意识,符合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开朗乐观的性格。而对幼儿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健康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朗和乐观的性格等品质的培养都属于素质教育的内容。因此,那种认为只要照顾孩子吃好吃饱、不生病、保证安全就是卫生保健工作好的观念是十分错误的。我们将通过培训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确立幼儿园卫生保健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制定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并重,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管理目标。
五、培训时间
1、每周四中午日常工作培训。
2、每周五中午新人培训。
3、周二下午放学后半小时电脑培训。
六、学习内容
1、学习传染病防病工作知识的隔离与措施,确保幼儿与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
2、每月对保育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地优化服务质量。
3、各种常见病护理常识。
4、18种意外事故急救常识。
5、32中生活中易发意外防范常识。
6、解读、讨论幼儿园各类管理计划、措施、方案。
7、辅助教学的方法。
8、电脑操作培训。
9、开展保育组长帮扶新人活动,快速提高其卫生保健工作的质量。
10、每周对保育员进行一次理论培训,每月一次阶段性考核。
11、对保育员的规范操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抽查等,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与处理。
七、每月安排
三月份
1、幼儿园意外事故案例分析
2、组织保育员学习保育工作计划。
3、对保育员进行规范操作、工作流程的培训。
4、幼儿及保育员一日生活常规。 四月份
1、进行意外事故现场急救的培训。
2、对保育员进行室内外环境、物品消毒方法培训。
3、学习食品卫生法: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
五月份
1、组织学习《食物中毒预防指南》。
2、保育员练兵活动。
六月份
1、规范操作问答比赛。
2、要求写好年度考评工作总结
3、期末类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幼儿园20xx年保育员业务培训计划(二)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保健管理实施细则》、与《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我园的卫生、保健业务的规范化,以科研促保教,不断提高我园保育队伍的建设。一切以幼儿为主体、整合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家长,服务于社会。
二、培训目标
1、认真学习《规程》、《条例》提高认识树立良好地保育员队伍形象。
2、组织对保育员、营养员、教师进行有关卫生、保健、防病、营养等方面的学习、讲座培训。
3、要求保育员积极参加高一层次的培训,进一部优化保育员队伍的达标率。
三、学习内容
1、 学习传染病防病工作知识的隔离与措施,确保幼儿与教职员工的身体健康。
2、每月对保育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不断地优化服务质量。
3、对保育员的规范操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抽查等,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与处理。
幼儿园20xx年保育员业务培训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为了认真观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加强我园的卫生保荐业务的规范化,不断提高我园保育员队伍的建设,努力争创家长信任,幼儿开心,快乐的幼儿园。
二、基本情况:
我园共有7个教学班,每班都配一名保育员老师,她们都经过专业培训,只有一名新来的保育员未经参加过专业培训,计划在今年6月份参加市里组织的保育员上岗证培训。
三、加强保育知识培训:
通过对保育员的培训,使保育员系统的掌握一些现代儿童保健科学及儿童教育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职业道法,业务身心素养。并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及保健工作的目标,原则、方法及要求,独立地开展幼儿的各项保育工作。
四、培训目的:
树立正确的卫生保健观念,把卫生保健工作和素质教育紧密联系起来,不但没有生理上的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因为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的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发育,没有任何缺陷,而且还包括良好的适应能力,自我意识,健康人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开朗乐观的性格。我们将通过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指导思想,制定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并重,共同促进素质教育的管理目标。
五、培训时间:
每半月的中午进行理论培训。
六、培训内容:
1、学习《幼儿园工作规程》
2、学习传染病防病工作知识的隔离。
3、对保育员进行相关的知识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4、各种常见病的护理常识。
关键词: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大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能力,为大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运动能力,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素质教育的广泛推行,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使大学生形成终身的体育思想成为当前高职体育专业的重要教学任务。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基本技能与所学专业的有机结合,分析和探究高职体育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成为我们体育教师当前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内容
高职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体育基本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体育活动能力、竞赛能力、组织能力、计划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体育教育能力、审美能力等。二是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个人修养、职业道德、思想品质等。三是身体素质:主要是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个人体质、体能等。四是心理素质:竞争意识、团队精神、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个人意志、创新意识等。五是科学文化素质:自然科学、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以及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
二、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第一,缺乏有针对性的高职体育教学职业性特征。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不同于普通的高等学校的基础性学科教育,有其特殊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技术性特征,但很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体系并没有突出这一特点。
第二,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仿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或者在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删减,缺乏创新,不符合高职院校体育专业的发展需要。
第三,高职院校体育生源比较复杂,其体育素质和学习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统一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另外,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难以改善。
三、素质教育指导下高职体育教学模式与内容的改革
1.突出高职体育的风格和特色。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应该立足于社会的需求,将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现代教育理念传授给学生,重视体育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重点突出高职体育的风格和特色。学校要围绕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实用性”开发新的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另外,在进行公共基础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适当融入一些对学生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相适应的特色体育的知识,培养学生具备社会需求的体育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体育锻炼能力等,这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在强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制订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保健知识和运动技能,还要为他们今后的职业体育打下基础。为此,要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例如:适当增加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充实大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知识;将竞技教材改造为健身体育教材;降低体育技能难度,增加体育教学的趣味性;改变以往的应试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切实可用、积极向上的指导思想,加强对学生体育能力的综合考核。
3.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普及,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应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打造和谐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出一份力量。由于高职院校生源复杂,一部分学生通过高考来到学校,一部分学生是通过中专直升到高职,学生在成长特征、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为此,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如团队精神、受挫能力、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等。教师还要指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体育知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多高职院校衡量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参照的是考试成绩。这种评价方式既单一又落后,不但对学生不公平,也不符合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特色。所以,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有利于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双重评价,通过对学生体能、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心理素质、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效果等方面的考核,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
总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短时间内并不能得到较大的改善,为此,我们要积极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创新教学模式,加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健身能力和职业工作能力,积极落实高职体育教学改革措施,改善体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校体育 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在一个以科技经济和信息化、国际化为显著标志的现代化时代,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尽管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也在强调面向学生,却仅仅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唯一依据,只重视学生对技术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片面地要求学生机械模仿教师,单纯地适应教学,而非积极地激励学生主动探求、充分发展。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以分数的高低为准绳来评价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不考虑其综合素质,阻碍、限制了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是生理品质潜能的开发、心理品质的培养、社会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教育。因此,围绕素质教育这个核心,如何调整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手段,确立体育教学改革指导思想,继而完善学校体育教育体系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一、要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体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体育观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出发,摒弃传统教育中以机械灌输的方式来传播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应试教育模式。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出发,从学生已形成的认识水平和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得到提高。通过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构成智力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发展,体现出当代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科学的体育观。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探索、研究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大胆借鉴各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经验和优秀成果,不断优化学校体育课程,形成在统一基础上的富有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体育的特点,依靠科学的体育观,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活动中,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增强了自信,积极进取,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体育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各种体育能力为基础,通过运动实践,实现终身科学地坚持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二、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在教育中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终方向。素质教育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注重创造教学情境氛围,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终身体育能力放在首位,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和良好心理素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创造性探索,使学生的智慧力量更大程度地调动起来。同时,它还对学生施以心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身体的强健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营造学生在迈向社会建设中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向。这种教育观念包含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将教育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把认识提高到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新水平上。这种素质教育观念使学校体育更加接近了它的本质。
三、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
素质教育通过科学的教育途径,充分发展人的天赋条件,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使其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是与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呼应的发展教育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多样化,实现体育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全面发展、培养个性,是素质教育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加强体育基础知识、技能传授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前提下,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具有保健体育、娱乐体育等多学科集一体的综合性课程,改变不分规格,不分对象,单纯体操教学、竞技项目教学、军事体育教学的现状,形成适用于不同学科、不同学生的各类基本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才能使学校体育教育日趋综合化、多样化、现代化。因此,高校学校体育教学要从素质教育出发,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本体需要,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能力为基本框架,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应变能力,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建构适应时展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应集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体现主体性,突出全面性,注重基础,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提高学生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又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育文化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等。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从身体、心理技能等方面着手,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尽可能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忠义,高彩云.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3)
2.戴晓敏等.论21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0-72 -03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虽然也经常出现某热门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8%以上等乐观报道,但对整个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统计却不容乐观,根据2011年6月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数据显示,全国高校本科就业排名前50位专业的平均就业率才91.2%,相应的高职高专的就业率只有88.1%。这还是数据优化后的结果,比如数据中不包含招生规模过小的专业,也不包含继续深造的学生,更不包括很多民办院校。也就是说,每年从高校大门走出来的毕业生,将近有100万人没有工作,累计往年无法正常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大学生就业状况之严峻可见一斑。
大学生就业困难,存在着很多原因,这包括一定的社会原因,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得高校的录取率逐年增长,导致毕业生数量的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600万;其次新生劳动力增长速度过快也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影响。
除了社会原因之外,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是重要原因。
众多调查发现: 当今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 应用知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欠缺,工作责任感、职业操守素质不足,把握社会需求的能力、适应职业需要的能力缺乏, 直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剧和蔓延。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抱怨工作难找,与此相对应, 越来越多的岗位招不到满意的大学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他们不是不招人,而是招不到他们所需要的人,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达不到所招聘企业的要求。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比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但对就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缺乏系统性培养,使相当数量的学生缺乏就业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造成“就业鸿沟”的形成。因此,对高校而言,如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系统性的培养,如何不断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就业能力的关系
(一)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实现顺利就业并保持工作机会的各种素质的集合, 在构成要素上包括诸多方面。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 AST D)指出就业能力涵盖了16 项技能, 包括5 个类别: 基本胜任力( 阅读、写作、计算) , 沟通能力( 说和听) , 适应能力( 问题解决、创造性思考) , 群体效果( 人际技能、团队工作、协商能力) 和影响能力( 理解组织文化、分享领导) 等。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它首先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可以塑造和培养。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上,对大学生顺利就业影响最重要的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实践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获取知识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二是知识拓展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 即知识的开拓与扩展能力, 表现为知识的广博度;三是创新能力——大学生顺利就业的核心, 指敢于冲破传统思想和陈腐观念的束缚, 在工作中提出新理论、新概念, 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能力。
(二)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相辅相成
素质教育的定义和内涵目前众说纷纭。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指的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主要有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道德素质是做人的根本,身体素质是成为合格员工的基础,智力素质、劳动技能素质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可以达到,审美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拥有健康的精神追求。素质的“关键”是认知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不断地将外在的知识和能力“内化”为人的素质,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另一种理解是“素质首先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其次是创新意识;再次是继续发展的能力和对新知识的及时吸收能力以及知识的迅速更新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一种“能力教育”,通过素质教育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个性、服务社会为目的,以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为根本,以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和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保证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大学生与社会需求接轨,使他们顺利就业,并使其就业质量稳步提高。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选拔学生,而是为了全面地培养学生,是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因此,学校只有重视素质教育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也才能建立起学校的信誉,建立起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的关系,真正提高就业率。
三、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完善
在学校教育中,素质的培养往往由于难以量化而被忽视,或者简单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同于道德素质教育,把体育课等同于体育素质的培养、把一些选修课作为审美素质的培养,这不仅片面而且也会使得原本一体的综合素质割裂,把无法用分值量化的素质强行分值化,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却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的指导思想
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着眼点就是人的教育,培养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教育的归宿就是学会做人。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这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
素质教育正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完美诠释,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成功的人格,而人格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因而也不能单靠学校的一己之力来完成综合素质的教育。高度统一、重视的指导思想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只有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教育的主客体对受教者的培养目标清晰明确,上下统一,综合素质的培养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开展起来。
(二)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
除了高度重视和统一的指导思想外,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完善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的基本纲领,它不仅要符合学生自身特点,更要结合专业和岗位需求,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后续发展,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严谨、客观的态度,更要结合高校的专业以及就业岗位、企业需求来商讨制定。企业在用人方面除了对专业技能素质方面的要求外,对综合素质要求也应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高校应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方案。可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每种专业人才所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同时还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调整课程内容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引导学生往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能创业的方向发展。探索“合格+特长”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合格基础上,选修一门以上的特长课程,使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与社会需求合拍,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现状。
(三)适合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而较忽视人的素养、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方面的教育, 其结果是培养出一批有知识没文化 ,有技术无人文的大学生。以高职教育为例,教育部在2006年先后出台了14号、16号文件,明确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以及“高素质、技能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尽管在人才模式的内涵中有“高素质”的表述,然而,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与职业技能培养相比,“人文素质教育”模块通常是最容易被淡化的一块。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动手能力、操作技能、技能证书考试、从业资格训练等实践课程,占据着核心地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种类和课时却总量锐减。
优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紧扣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 深化素质教育课程体制改革。
首先要构建以职业素质教育为中心, 包括基本能力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创新素质在内的素质教育体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始终瞄准市场需求的素质,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综合性,这样培养的学生才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其次,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 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由于高职年限较短, 技能实训任务较重, 不可能开设太多的素质教育专门课程,应该将素质教育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因此, 我们在进行专业教育时, 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融入素质教育的内容,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内化和升华。
其三,加大公选课的开设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理工科学生修读人文社科及艺术类课程, 文科专业学生则增加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课程。通过跨专业选修的方式, 实现学科渗透和文理兼容,开阔学生的视野, 增强文化底蕴, 培养学生理性的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有效的交际能力。
(四)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素质教育既然难以量化,就应该贯彻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的实质说到底是人的教育,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在学校,教师往往是学生的镜子和榜样,是学生效仿和学习的对象,一支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不仅体现在教师良好的专业素养上,更体现在教师的道德素质和治学态度上。一个道德修养高尚、治学态度严谨、有着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客观、积极的人生观的教师往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不容忽视的榜样作用,在学生道德素质、审美素质方面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在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和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方面起到的作用往往胜过一门课程的作用。
综上所述,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能结合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要,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完善素质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体质以及娴熟的学习劳动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较好地融入社会环境,使社会能更好地接纳学生,切实促进大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 ]王立新.大学生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6.
[2]王道俊,郭文安.主体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彭金生,唐小红.浅谈大学生素质教育[J].创新教育,2009,(04).
[4]吴玉静.如何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论,2011,(23).
[5]肖云等.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 高教探索,2007,(06).
[6]张进.提升就业能力: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7]谭属春.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02).
【关键词】素质教育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创设条件融合教学
一、体育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通过教师组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众所周知,体育教学是以学生身体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课程,同时伴随着知识和信息的收集、各种情感的体验等。因此,在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校设施简陋、环境艰苦等特点,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整理操场周边环境的活动等;另外,教师要注意在平常的体育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例如,在长跑训练中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坚持到终点。
(二)、通过教师组织体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知道,体育教学中其实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体育教学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对学生美感的教育。体育活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中,主要任务应该放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机能完善和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等方面上来,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此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通过教师组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
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以个体或群体的形式参与各种身体活动的。在活动中通过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彼此之间以直接而广泛的方式进行交流,从而形成了一个特定的人际交往的课堂社会,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学生进入启蒙社会的心理需要。
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个模拟的社会环境,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与人交往时要学会团结友爱、尊重理解他人。从而培养其高度的责任心和荣誉感,逐步形成集体观念。
二、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教学
体育教学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体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我认为,素质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我们有必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二者的融合教学。
(一)、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始终
体育课堂一般以学生的各种体育活动为主。但在实际学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身体素质、体能、意志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在活动过程中,往往有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例如怕吃苦、怕摔倒等,特别是在跳山羊、单杠等动作难度较大的练习中这种情况表现的更加明显。
那么,一旦学生出现这种情况,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纠正和帮助。我会找出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的原因,有的放矢的的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在练习过程中,要积极耐心的帮助学生完成有难度的动作,通过反复的练习,使学生培养起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从而达到素质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
(二)、利用学生对体育游戏的兴趣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
在学校教育的各种教学活动中,体育游戏无疑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做“猎人打猎”的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投准和躲避能力,更能间接的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互团结一致、相互协作,为集体争取多打猎物而努力。再比如,做“击鼓传花”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反应灵敏性,在游戏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三)、利用整理器材和场地的时间督促学生形成良好习惯
体育课上课前后,领取器材和收拾器材,是引导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的重要契机。例如,在上课之前,教师让学生搬运各种器材时,应该对学生做出不许拖、拉等要求,以培养其爱护公物的好习惯。领取的器材(如篮球、排球、羽毛球拍、乒乓球拍),不许用脚踢、不能扔等等,发现有不爱护公物的现象应及时教育制止,对于那些热心协助老师整理场地的同学应给予当众表扬。
这样不仅保护了学校的体育器材,也使学生们养成了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
由此看来,体育教学是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坚持把素质教育贯穿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使它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如何全面推进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合教学
(一)、加强管理,转变观念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许多地方和学校,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仍热衷于应试教育,在指导思想上,重视文理科学习,追求升学率,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书本应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动手能力的全面培养,只把实施素质教育挂在嘴边,甚至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还有意地减少或占用体育活动时间。这种做法对教师安排组织体育活动和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只有彻底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广大教师尤其是体育教师是课内外活动开展的具体实施者,体育活动的安排是否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关键在于指导教师是否有严谨的教学计划,合理的教学安排以及明确的指导思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好体育活动的保证。首先体育教师要端正上课态度,杜绝“三无”现象:教学无大纲,授课无计划,上课无教案;其次,高素质的教师应具有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和讲纪律,讲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最重要的一点,高素质的教师应具备吃苦耐劳精神,能扎根农村学校,并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发掘素质教育的材料,将其运用于教学过程中。
(三)、配合学校工作,积极改善体育教学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并且需要占用一定的器械和场地,如果没有一定的资金投入,没有一个开展活动的场馆和相应的器械,再好的计划,再好的教师也就只能纸上谈兵。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尽己所能来改善体育教学的教学条件。在日常工作中,多动脑筋,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教学设备来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融合教学。
参考文献:
1.汪玲玲.试论高校体育素质教育[J].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5月
2.曲宗湖:素质教育与农村学校体育 [N] 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