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3: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能源企业价值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家政策】近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并公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规则》。其旨在促进能源管理体系建设,规范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的能源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认证认可对节能减排工作的推动作用。能源管理体系认证遵循用能单位自愿原则。根据能源管理体系实施组织的能耗设备、设施和系统用能方式特点的共性,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按能源供给和能源需求两个方面划分为15个业务范围。能源管理体系认证以国家标准GB/T23331《能源管理体系要求》和国家认监委或备案的认证认可行业标准《能源管理体系行业认证要求》为认证依据。
【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7月14日,中国电力建设股份公司企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规划和实施意见。核心价值理念包括企业使命、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员工行为理念6个方面内容,是股份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使命:服务全球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引领行业绿色发展。企业愿景:建世界一流企业,创国际著名品牌。核心价值观:责任,创新,诚信,共赢。企业精神:自强不息,勇于超越。经营理念:诚实守诺,变革创新,科技领先,合作共赢。员工行为理念:忠诚尽责,规范守纪,团结包容,文明友善,开拓进取,拼搏奉献。
【部委动态】7月17日,国家能源局批准164项行业标准。其中,核电相关行业标准占到约一半。国家能源局表示,这是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印发〈能源领域行业标准化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的通知》的规定所批准的行业标准,其中能源标准158项、电力标准6项。164项行业标准涉及核电、水电、火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煤层气等多个领域。
【国家政策】7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意见》共提出6个方面、25条具体政策措施,再次明确发展新能源汽车以纯电驱动为主要战略取向,重点发展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意见》要求以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建立长期稳定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创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意见》明确提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统一标准和目录。此外,《意见》称,要研究出台公开透明、操作性强的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准入条件。
【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日前,中国第二大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和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水电站全部投产,西电东送西南电源建设创下阶段性成果。两座电站总装机2026万千瓦,相当于2012和2013年全国水电投产装机的近一半,平均每年可以为全国提供大约88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能,相当于又投产一座三峡电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00多万吨,创造近3万亿元的产值。
【中国能源汽车传播集团】7月28日,2014年中国(北京)国际能源峰会暨第三届中国能源经济论坛召开。国家能源委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等出席论坛。与会专家围绕“能源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和难点”“大气污染防治倒逼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改革背景下的装备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石油天然气产业国际合作战略”等能源领域热点话题展开讨论。本届论坛除了为能源领域建言献策,还评选出了2014中国能源装备“终身成就人物”“杰出贡献企业”“年度领军人物”“十大优秀管理者”“十大自主创新企业”“十佳民企”“产业园区十强”7个奖项。
【观点辑要】刘振亚: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7月27日至31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协会2014年年会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盖洛德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会上发表署名文章“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文章认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能源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应对挑战的关键是加快能源变革,大规模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清洁发展;根本出路是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针对世界能源变革的思路与实践,刘振亚认为,只有树立全球能源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统筹全球能源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才能保障能源的安全、清洁、高效和可持续供应。刘振亚指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包括洲内联网、洲际联网和全球互联。重点是开发“一极一道”等大型能源基地、构建全球特高压骨干网架、推动智能电网在全球广泛应用、强化能源与电力技术创新。
摘 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倡导、全体职工积极创造、认同与实践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准则、管理分割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是企业的核心与灵魂。针对我们青岛能源集团来说,企业文化是我们集团的心脏,是任何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才能成为适应资源环境约束新常态最有力的手段。
关键词 新常态 企业文化 资源环境
青岛能源集团组建后,从集团发展战略与定位出发,结合组织框架与业务调整,按照“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模式,对原泰能、热电、开源三家公司的企业文化体系和品牌形象进行整合提升,形成了以“青岛能源”企业品牌为核心的集团品牌群和文化理念体系。企业文化是青岛能源集团的心脏,是任何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产生的力量具有高效的拓展力和执行力,这也是青岛能源集团对内整合与对外扩张的动力,是推动集团永续发展的软实力。通过青岛能源文化和品牌这一无形资产的输出和传播,实现集团的低成本扩张,最终实现国内综合能源服务引领品牌目标。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下面简要谈一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基石和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对新常态下企业文化的研究、运用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营造以人为本、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可以为战略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平台。
企业文化是企业倡导、全体职工积极创造、认同与实践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准则、管理分割以及传统习惯的总和,是企业的核心与灵魂。企业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产生于企业之中的文化现象,它的出现与现代企业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不可分,从管理的角度看,企业文化是为达到管理目标而应用的管理手段,因此,企业文化不仅具有文化现象的内容,还具有作为管理手段的内涵。企业文化有以下作用:
一、企业文化推动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提品或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虽说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文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文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而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文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文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不持续的问题。
二、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网罗人才留住人才的制胜法宝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单纯以金钱报酬为标准,只会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频繁跳槽,企业不敢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企业的人才争夺战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争夺真正体现在不同企业文化的竞争上。各种人才通过对公司的企业文化的了解,认识,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公司。很多人才都是因为青睐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而选择进入该公司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之所以在过去有好多明星企业成为流星企业就是因为那些企业没有对企业文化给予足够重视,没有建设属于自己企业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他们在短短的几年内,可能效益还不错,但是,它最终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最终导致昙花一现。
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用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管理会极大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有优秀企业文化的企业里,企业高层与中层基层不会难以达成共识,上下层之间沟通是很顺畅的。由于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认可的一套价值体系,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员工都曾参与,因此对员工都有普遍的,很强的引导、约束作用,不会造成员工感到迷惘、迟疑而不愿跟进的情况。另外,也不会出现文化虚脱的现象。由于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企业里也不会出现分权分利就分心的现象。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
1999年6月5日“世界环保日”期间,学校初二h保小组同学给时任总理写信,提出八条环保建议。从来不做批示的朱总理被学生们的真情感动,在百忙之中作了重要批示:“初二学生如此关心环保,情真意切,令人感动,实令我等长辈惭愧。请商人民日报予以刊登,并加评论,以促进全国人民提高环保意识。”这是对学校环保小组和环保教育工作的极大肯定,更坚定了学校全体师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热情和决心。
2000年,学校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PD)项目,2005年以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计划》,EPD项目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简称ESD)项目。作为北京市示范高中校和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示范学校和国家实验学校,十几年来我们行走在这个项目中,以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始终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尊重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地球资源”这“四个尊重”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进一步确定了建设幸福学校的办学目标,并探索践行“教师在成功中体验幸福,学生在成长中体验快乐”的办学理念。为了人和环境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开展幸福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是我们的初心。在实现这一初心的过程中,我们做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一、秉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构建幸福学校
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价值观念、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与生活方式;其“四个尊重”的核心价值观与学校的校训“饮水思源,爱国荣校”所倡导的精神与文化是一致的,我们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作为引领幸福学校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建一所幸福学校,不仅是出于对教育目的和终极追求的思索,更是源于学校具体的历史积淀和师生需求,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以尊重为核心,关注师生的主体 体验
尊重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幸福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因此在幸福学校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关注和尊重师生的主体需要和体验,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引领学校发展。
2.以行动为途径,促进学校可持续 发展
以建设幸福学校四大载体促学校可持续发展,包括四个方面:构建幸福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建设幸福课堂,实现有趣、有参与、有成就的师生生命互动;创建幸福班级,营造自主、特色的班级文化氛围;建设幸福环境,创建温馨、怡人、融洽的育人环境。
二、遵循可持续发展教育原则培养可持续学习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就是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树人的工作。在可持续发展“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的“16字教学原则”的指导下,结合学校“有趣、有参与、有成就”三有幸福课堂的标准,打造参与、共生的幸福课堂,培养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学生。
1.绽放课堂的精彩与价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兴趣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16字”教学原则引领下,围绕“三有”幸福课堂标准,各学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
我们对课堂教学“三有”是这样解读的:“有趣”,就是学生快乐地学习,即教师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宽松学习氛围;“有参与”,就是课堂上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有成就”,就是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如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合作交流意识的形成、独立思维习惯的养成等。
2.开展学科整合与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用什么来迎接新课改和中高考改革带来的挑战?学科整合成为必须考虑的思路和举措,它强调素养的综合性,整合了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突破学科教学相互割裂的局限,以主题探究为路径综合某些学科教学,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的、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如美术、地理、语文、政治选取各自学科有关我国黄土高原的内容,打造以“黄土地,民族魂”为主题的文科综合课,展示了西北的民俗、地理、历史和西北人“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性格,使学生从多方位了解西北地区,形成整体印象,在丰富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科能力,提升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已有的跨学科研究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以某一学科教学为主线探索综合教学。初二数学孙丽老师围绕“新能源背景下的函数应用”上了一节理科综合研究课。学生们在教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学校的节能减排设施,以数学教材中的函数内容为主,结合所涉及的物理、地理、生物学科内容,确定以“新能源背景下的函数应用”作为研究主题,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的改进,培养学生综合和可持续的学习能力。
三、践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1.依托节能减排设施,建立节能减排教育基地
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尊重环境、尊重资源”价值观的指导下,学校创建了节约型生态校园,形成了学校的生态校园文化,并建设了节能减排设施,主要包括:雨水回收装置、中水回用设施、地热资源使用装置、太阳能光伏照明系统、厨余垃圾处理系统等设施。
我们在节能减排设施的基础上编写了“节能减排校本教材”,并建立了“节能减排教育基地”,学生在参观和了解学校节能减排设备的同时,掌握这些设备的原理,清楚它们在节约资源方面的作用,同时培养了全校的师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好习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做到节水节电、节约粮食、节约用纸等。
2.借力世行资助项目,创建新能源创客教室
学校是北京市首批5所世界银行资助建立新能源教室的学校之一,为了让新能源教室在学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制订了几种新能源教室使用方法:
开学第一课认识了解新能源。参观新能源教室是新生的开学第一课,目的是了解学校的新能源使用情况,学会使用新能源。对初一学生,重点介绍雨水回收装置和厨余垃圾装置的原理及作用,对高一学生,重点介绍中水回用、地热和太阳能装置的原理和作用,并把相关的内容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开设新能源教室选修课。相关学科教师利用新能源教室设备,编写新能源校本课程,开设“新能源利用”选修课,让学生掌握较为系统新能源利用的相关知识。
成立“新能源创客”社团。成立“新能源创客”社团以及研发小组,并与相关新能源企业合作,联合举办“我是新能源发明家”赛事活动。
师生共同遵守环保公约。参观新能源教室的同时阅读学校师生环保公约,并在环保公约上签字承诺。
四、秉承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担当社会责任
幸福学校的建设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的精神追求和个性的自然释放,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敢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
1.引领示范全国青少年节水创新活动
2014年,我们与德国国际教科文组织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渴望宣言组织等合作举办了“我们与水”青少年节水创新竞赛活动:一是养成青少年节约水资源的意识,二是通过学生们动手参与,培养他们的节水创新能力,三是带动更多的青少年投身到节水创新的活动中来,培养一批具有节水创新能力的杰出少年。此活动由我们发起,目前,2015年北京市16所学校开展,2016年全国范围内100所学校开展。
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有了创新的基础,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例如,杨永健同学的“绿化沙漠植物机”项目创意:使用负压吸沙的方式,在沙漠中快速得到一个植树坑,因为在沙漠里种树,植物必须深埋才能成活,但由于沙粒流动性强,很容易出现“一边挖一边被埋”,所以在沙漠里挖坑是个技术活。该项目2014年获得了科协颁发的“科技创新发明奖”和北京交通大学颁发的“思源科技奖”。在2014年7月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奖,从而在此次活动中被评为“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15年获得第十三届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又如,2012年3月23日,在“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颁奖典礼上,学校巩炳辰同学荣获第十届市长奖桂冠。巩炳辰同学在师长的引导和自身的努力下,在各类青少年科技大赛中斩获颇丰。2011年8月,他携“基于‘手机KEY’的文件保密柜”项目,夺得第26届全国创新大赛的一等奖。
2.传承敬老爱老美德,培养感恩重责的学生
校学生发展中心和团委每年多次联合组织学生开展“春风化雨”关爱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学生们走入敬老院,与老人聊天,教老人折纸,为他们表演文艺节目,在实践中体会关爱老人、服务社会的快乐,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孝老敬亲内涵的理解,传承敬老爱老的美德。
3.开展典型环保主题教育活动
交大附中节水先锋队。节水先锋队的学生们长期在交大附中校园内和北京交大家属区进行广泛的节水宣传和节水活动,并能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进行节水。
节约粮食监督岗与光盘行动。针对学校食堂存在的浪费粮食现象,由学校德育校长助理牵头,成立学校节约粮食监督岗,主要职责是:监督学校的师生,吃多少,I多少,不能浪费。由学校德育处的教师、学生进行抽查,发现浪费粮食的师生,及时制止。
交大附中绿色银行。学校的“绿色银行”社团,接替环保小组,开展废纸和饮料瓶的回收,本活动已持续开展十多年,活动主旨是:希望每个人都存入一点绿色,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他们的存款项目是: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回收废旧水瓶、“以旧换新”兑换再生纸。
一年一度的跳蚤市场活动。每届跳蚤市场活动都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活动人群、交易原则及要求,目的是:搭建平台,让学生手中的闲置物品“动”起来,懂得如何变废为宝,宣扬一种勤俭节约的生活作风,提倡资源重复利用,营造节约型校园。
环保小卫士。每个班有一名学生,负责课间时间检查各个教室的和办公室人走后用电设备的关闭情况,对做的好的表扬,不好的提出改正建议,并监督执行。
低碳生活示范班。每个班级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班级节水节电、绿色出行等方面进行强化的监督管理,学校设立相关的评比机制,每学期进行评比,节能减排效果最显著的班级,获得“低碳生活示范班”的称号。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环保意识,培养珍惜能源、爱护环境的良好品质。
关键词:建筑施工;低碳经济;科学发展;必然要求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钱智民21日在天津召开的“APEC低碳示范城镇论坛”上表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建设低碳示范城镇,构筑绿色低碳产业体系。预计到2015年,我国将建设100座新能源城市,200个绿色能源示范县,1000座新能源示范区和10000个新能源示范镇。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一、低碳经济与建筑施工的关系
低碳经济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以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为基础,以三低即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低为途经,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可以看出:国民经济的很多部分,如交通行业、冶金行业、建筑行业都被涉及到,除此之外,多项技术也被涉及到,如能源再生技术、新能源在开发技术等等。作为资源消耗和能源消耗的主要部门,建筑及建筑施工行业也是有毒、有害气体的主要制造者和排放者,因而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从建筑施工行业入手,并加大在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控制力度,从而保证建筑施工行业与低碳经济的科学发展的需求相适应。
二、影响建筑低碳建筑施工发展的因素
(一)、人们缺乏低碳参与的意识
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发展低碳建筑的基础。因而,对于低碳建筑、发展低碳建筑的意义,包括低碳建筑的参与主体在内,例如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造师、施工人员、社区物业管理者、建筑材料供应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等等都必须理解,并进行深刻的理解。但是,目前对于低碳建筑来说,其概念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识,更不用提对其具有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这种淡薄的低碳建筑意识和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高耗能、高排放性依然持续在我们目前的生产和生活中,这导致我国推行低碳建筑受到了相当大的阻碍。
(二)、缺乏建立健全的政策、机制
目前与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建筑的建造方面的政策、机制方面还没有建立健全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建筑业低碳建筑还没有发展成熟且依然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在现阶段,治理以煤炭能源为主要消耗能源的多污染结构的节能减排措施是政府政策措施制定的主要方面.致力于发展低碳建筑、特别是低碳建筑施工相关国家政策还十分缺乏,甚至还没有强制定的措施针对一些排碳量较大的建筑能耗大户,同时对于激励低碳排放的企业的政策也依然缺乏,这使得高耗能的建筑企业采取降低碳排放的措施的动力缺乏。因而,本人认为在阻碍低碳建筑发展的种种因素中,滞后的国家政策和不健全的机制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低碳建筑施工技术制约
目前发达国家为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早已致力于低碳技术研究开发。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为实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发达国家将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途径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技术合作,这无疑对我国是有利的。但是。发达国家担心向我国提供低碳技术会影响其在低碳技术市场中的竞争力,故不愿意积极主动转让低碳技术。而目前我国科技水平和技术研发能力有限、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相关技术转让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极大地阻碍了低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及推广。因此,国家要多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
三、低碳施工掀起一场施工企业的管理革命
(一)、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施工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过程就是将生产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转化为内部成本,进行自我消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所强调的是覆盖所有生产环节的碳管理和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生产经营行为。换句话说,低碳发展方式将会在施工企业中掀起一场管理模式的革命。
(二)、低碳为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成本的节约和新兴市场的开拓上。在太原南站的建设中,中铁建工集团仅一项低碳焊接工艺的使用,就节约钢材337吨,节省成本近200万元,同时还减少了607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当然,施工企业在利用低碳进行内部挖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相关低碳新兴领域的开拓。这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提高新能源领域工程的建设能力,占领在低碳经济中新兴的建筑市场。二是通过科技合作,将碳捕捉和碳封存技术引入建筑材料之中,开拓以建筑材料吸收温室气体的绿色智能建筑,进而开创一种新的建筑文明。
(三)、低碳施工为全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以北京南站为例,自2008年投入运营以来,它以最低的运营成本和能源消耗为公众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充分体现了它的现代化、人性化和公众化。这些与大量低碳施工技术的运用是分不开的。冷热电三联供与污水源热泵技术的使用,就使天然气的利用率从35%%提高到了85%%以上,年发电量占到了整个站房用电负荷的49%%,不但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还可以每年节约运营成本近600万元。
(四)、这场革命将涉及企业的管理理念、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在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将“原生态、绿色、环保、智能”的建设理念植入施工管理之中是至关重要的。在南极,中铁建工集团就将原生态的建设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拆除过的房址上看不出任何的建筑物痕迹,实现了对南极大陆环境的零破坏,得到了国际环保组织的高度评价。要实现有效的碳管理,自然离不开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作为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地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形成房地产开发、房建施工和建筑物资经营的上中下游完善的产业链,才能够将碳管理的足迹覆盖到整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增强碳管理的有效性,从而将这种有管理的碳转化为企业的资本,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
(五)、相比理念的转变与结构的调整,科技创新对于施工企业低碳发展作用则更加直接。具体来说,施工企业实施过程绿色施工或者过程低碳施工要满足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通过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实现机械使用效能的最大化,以此降低机械使用带来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二是要通过优化设计,促成绿色、环保、生态建筑材料以及低耗能设备在建筑上的使用,以及低碳、零碳建筑产品的最终实现。三是要通过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在科学可行的范围内有效节约建筑原材料尤其是钢材、混凝土以及周转材料的使用。四是要深入广泛推行工程项目的标准化管理,进而达到安全优质的目标,避免伪劣、低品质建筑产品带来的更大浪费。
四、低碳施工发展对策措施分析
(一)、发展低碳建筑,低碳施工须意识先行和全社会参与
发展低碳建筑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公众三大主体的作用,提高人们的低碳觉悟和认识,让人们认识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碳排放及控制环境污染等需要每个组织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因此,政府应加大气候变化危害教育和发展低碳经济宣传的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生存条件的严重威胁,使人们高度重视环境与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增强全社会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加快形成全民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共同推动低碳建筑的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提高施工管理水平。
系统科学的低碳施工管理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高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减少因管理混乱而造成的碳排增加。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施工工序,并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综合评审,选择最优的施工组织方案。同时,施工企业、监理、业主等各参与方应以最大限度减少碳排量为己任,组建低碳施工委员会,实时监控和调整施工现场的低碳施工执行情况。
(三)、推广低碳施工新技术。
建立二氧化碳排放动态监测系统。应建立建筑产品排放动态检测评价系统,以保证能够动态、及时、实时地观察和控制既有建筑的能耗以及二氧化碳排放情况,并及时有效地解决超耗能建筑问题,努力把能源消耗降到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优化用能结构,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减少煤炭、火力等传统发电的能源比例。同时,优先使用国家和行业推荐的节能降耗的用能产品,如施工现场全面使用LED 照明灯,选用高效的利勃海尔轮式装载机等。
(四)、提高现场人员的低碳意识。
采取精细管理、低碳行动管理理念。“低碳型企业从我做起”等活动,号召所有管理人员加强节约、缩小开支、关心成本、共同监督,树立节约意识、营造低碳文化、倡导节约文明、实施低碳行为。发展低碳施工应加强低碳环保教育,充分调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培养其低碳意识。现场人员是低碳施工的最终执行者,离开现场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即便再完美的低碳施工方案也难以真正得到落实。
结束语
低碳经济为建筑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企业、社会、环境三者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低碳企业文化是建筑施工企业的必然选择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绿色低碳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和培训,重塑人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生态价值观;建立健全低碳管理体系、制定严格的低碳施工管理制度和措施是实施低碳企业文化的组织保障;大力推进低碳施工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是实施低碳企业文化的技术保障。施工行业提供了一次转变发展方式的良好机遇。首先从长远来看,低碳经济能够助推施工企业提升自身技术、开拓新兴市场,实现业务结构的调整与新领域的拓展,从而获得更高收益。同时也能够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启一个新的建筑时代,从而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低碳建筑施工时代的到来将使人们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从而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因此,从的来讲,建筑现场低碳施工能为我国低碳经济做出极大贡献,真正实现科学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明,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 能源行业 发展 创新
当前,我国已逐步认识到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开始大力推进产业的低碳发展,将其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取向。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也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英国丁铎尔中心2012年度“全球碳计划”报告显示,2012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创纪录的356亿吨,其中中国为90.5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5.4%。随着我国未来能源需求总量的快速增长,在推动经济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还要承受全球气候政策的制约。因此,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如何应对国内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与未来碳减排压力持续增加的双重挑战,必须积极探索我国能源行业低碳化发展及创新的路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
为了能比较全面反映中国未来温室气体可能的排放途径,依据IPAC模型组以前的2050情景研究,以各种可能的发展模式设计了一个情景,主要的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根据以往情景分析研究的结论,基本反映目前所能回顾评述到的有关中国未来40年的经济发展途径。人口预测依据联合国的《2030年全球人口预测》报告,届时中国人口总数将超过14.5亿。根据一些模型的详细参数设计,得到2050年中国一次能源需求量,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一次能源需求量由2010年的34.38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50年的66.5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占44%,石油占27.6%,天然气占10%,核能发电占9%,水力发电占6%,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到3.4%。根据化石能源消费量,可以计算得出CO2排放量,具体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2040年化石燃料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到2050年将有所降低,但仍然比2010年增加162.1%。作为一个经济快速增长国家,中国未来的能源需求和相应的温室气体排放将明显增加。中国要实现低碳发展路径,必须从现在就采取适合于低碳发展的政策,着重发展具有国际领先地位的重大清洁能源开发、转换和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技术,提高公众意识,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普遍行为,逐步实施能源税和碳税。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 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为我国能源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发展低碳经济与传统的竞争领域相比较,我国的能源企业与跨国公司可以说同处于一个起跑线上,都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而差距相对较小,比较容易在战略上赶超。如果我国的能源企业能够以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期为抓手,实施经营管理创新、业务结构调整,大力树立低碳发展的理念,推动发展节能项目以及提升能效项目,积极稳妥的对低碳技术研究进行投入,大力发展新兴的低碳业务,逐步淘汰或者减缓原有的传统业务,则我国的能源企业就可能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成为领先的低碳型能源跨国企业。
二是为我国能源行业突破资源约束提供了机遇。我国资源的匮乏制约了许多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而有巨大潜力的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资源为能源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而且新兴能源勘探开发程度低。因此,我国的能源企业应通过技术自主创新以及合资合作等途经,尽快掌握其核心技术,这样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低碳能源以及无碳能源的资源,比较快地构筑起新的核心业务,彻底解决制约能源企业快速发展所面临的资源匮乏的瓶颈。
三是为我国能源行业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提供了机遇。通过对低碳能源以及无碳能源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开发,研发和转让二氧化碳捕集、封存(CCS)与利用技术、CFBC(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在油气采收率提高上采用捕集二氧化碳的方式,开展碳排放交易业务等等方面,我国的能源行业将形成以低碳技术利用为核心的、多元的效益新增长点。
(二)能源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是随着我国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终端能源需求的总量减少。以上分析看出,到2050年,一次能源需求量煤炭占44%,而2010年占比为70.5%,煤炭能源下降的趋势比较明显,油、气的需求量也逐步放缓。而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电、醇类汽油需求量将大幅攀升,进而会影响到我国的石化企业、煤炭企业以及火电企业主要产品的消费需求。
二是我国经济粗放型发展方式,导致了能源行业的资源严重短缺,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要求能源行业产品质量升级换代,党的十报告也提出了“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导致竞争更加激烈;低碳经济的发展必将带来碳减排的压力,迫使能源企业增加投入,生产成本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是我国的能源企业与跨国能源企业相比,我国能源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尽管在某些技术上,目前已具备一定的能力,但大量的高端能源技术、设备都需要依赖进口。例如煤炭的清洁技术、气化液化和高效燃烧技术,天然气燃气轮机以及先进的锅炉电机等,基本都需进口。面临内外部双向发展压力,我国能源企业在整体上还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四是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呼声强烈,某些发达国家很可能还会根据中国一些企业出口产品的排放量来制定相应的标准,从而形成绿色壁垒。近几年来,美国、日本、欧盟等均提出未来将通过“碳关税”等方式,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支付治理成本。发达国家制定的碳关税以及绿色贸易壁垒,必将严重影响到我国能源工业一体化产品的出口。
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能源行业发展创新的路径
(一)建立健全配套的政府政策支持
我国已经从国家战略的层面对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框架,接下来应该从法律法规等方面出台详细的政策辅助和支持。
一是能源行业低碳化的发展目标包含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需投入更高的成本,因此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通常不会主动参与进来,需要政府从发展理念、法律政策、资金扶持、组织管理各个方面加强引导,使企业能在参与过程中赢得收益。如获得经济效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提升绿色竞争力等,才能有效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二是合理配置能源行业低碳化的创新资源(如法律制度、政策、战略规划等),营造适宜产业低碳化的发展的环境(包括市场环境、经济政治环境和产业文化环境等),从而引导各类市场行为主体(企业、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展开能源行业低碳化实践。
三是政府部门应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逐步加强市场的主导地位。例如在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上,前期可由政府出台法律、政策,对排放权进行初始分配,建立交易平台等,待市场逐渐成熟后,应逐步提高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在碳基金份额中的地位。创造良好市场条件鼓励机构投资者、私人资本进入发展低碳能源、无碳能源以及替代能源,对符合低碳发展的特殊技术予以补贴。
(二)大力调整能源行业的能源结构
在能源行业,应对低碳经济时代需要调整能源结构,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进而减少碳排放。
一是积极推动能源消费革命,降低碳排放规模主要是发展清洁煤技术,提高建筑物能效,发展清洁动力与节能汽车等。清洁煤是煤炭燃烧低碳化的主要途径,改造现有建筑,提高现有建筑的能效,同时使所有新建筑物达到碳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发展节能汽车并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二是加大新能源开发力度,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通过兴建核电厂,加快太阳能、风力发电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产量,改变能源消费结构,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受到了切实的减排压力,进而大力促进低碳能源,甚至无碳的可再生能源发展。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为能源革命提供技术支持积极发展新兴能源的关键是科技创新,推动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池、核电设备、风电设备、太阳能设备等的开发、生产与推广应用。
(三)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创新
一是新能源技术自主研发。国家应加大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力度,从国家层面、地方政府到企业大力支持从事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同时,加大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技术极限的跟踪,改造落后开发利用技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是新能源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对涉及能源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必须依靠国家力量,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大投入,整合力量,联合攻关。采取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研究机构联合协作,以利益和知识产权分享机制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知识共享,提高研发效率。
三是新能源行业技术标准。对涉及新能源行业的技术攻关,必须树立技术标准意识,注重技术标准的确立,引导产业发展方向。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产业技术标准将成为发达国家制约其他国家的手段。为此,中国应主要依靠自主创新,确定在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地位,不断推出产业技术标准。
(四)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
所有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支持碳排放,支持不仅仅来自口号,更是源自行动。选择绿色出行方式、降低个人和家庭碳排放会对现有的生活习惯、期望相互冲突。因此,中国能源行业变革创新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民众能源消费的革命,改变民众能源消费方式,实现能源消费的多元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抑制民众能源消费特别是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提高化石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
一是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找到一个将个人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目标,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从而设计一个具有绿色低碳价值观的“中国梦”,不仅符合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与追求,也符合中国在21世纪实现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是我国能源行业上到国家安全,下至百姓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提倡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转型的关键。我国能源行业应该与政府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传媒的传播效应,大力开展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的宣传,转变民众绿色低碳生活消费的观念,让民众真正把绿色低碳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并且反作用于我国政府和能源行业,使绿色低碳生活多层展开。
参考文献:
1.雷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刘传庚等.中国能源低碳之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3.周宏春.低碳经济学 低碳经济理论与发展路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4.李金辉,刘军.低碳产业与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问题,2011(3)
任何事物都是双刃剑,低碳经济对于房地产经济的影响也是双方面的。下面,我们就从消极与积极两个方面分析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一)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消极影响
第一,房地产的产业成本提高。虽然低碳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但目前来看,还没有相对健全的技术支持低碳经济活动的落实,在房地产经济中应用低碳经济模式,会提高房地产企业的生成成本。落实低碳经济,需要开发新的技术,而新技术的开发则必然需要资金的投入。低碳经济是新能源为主要能源,新能源的开发成本较高,将低碳经济模式应用到房地产行业中,必然会提高房地产经营成本。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许多大型房地产开发商在没有确定低碳经济的实际效益前,是不会加大投入的。而小型房地产开发商又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低碳经济的落实。第二,房价直线上升。房地产成本提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房价的上升,利用低碳经济经济模式会使土地的应用形式发生改变。总有地产开发商将低碳经济模式视为销售的噱头,利用建筑施工低碳化与土地低碳化的观点提高房价,促使消费者购买。就目前来看,低碳建筑并不多,也只有极少部分高消费群体接受低碳建筑。更多的人认为低碳建筑就是一种价格高、质量好的建筑,房价就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直线上升。第三,阻碍房产经济繁荣。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要促进房地产行业更加繁荣,企业需要更多地利用木材与煤炭这些较为便宜能源,也只有这些能源可以满足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需求。但在低碳经济模式中,新能源才是房地产产业应当积极利用的能源,新能源价格高,必然会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较大的负担,不利于房产经济的进步。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积极影响
第一,促进节能减排观念的落实。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方法。许多房地产开发者为了短期利益,不考虑国家与集体的利益,破坏地产周边环境。低碳经济模式是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相和谐的模式,与传统的经济模式有完全不同的观点。利用低碳经济模式实施房地产开发工作,需要保证周边环境得以保护,做好节能减排。第二,优化房地产产业结构。房地产结构不合理,会产生错误的消费指示作用。在房产开发商的不断炒作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过于急迫,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大多数消费者在看房子时,只考虑地理位置、山水或者价格,而不是先看房子的质量。低碳经济模式的落实,让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政策得以完善,也让新技术得以开发。长时期利用低碳经济模式,会让房屋成本逐渐下降,促进房价的下调,调节房地产的产业结构。第三,给房地产日后发展提供动力。在房地产经济一片繁荣的今天,房价不断提高,然而物极必反,持续走高的房价必定会成为房地产行业的危机。在低碳经济影响下,开发商用低碳物品与新能源实施建筑施工,将建筑物的安全与质量放在第一位,更多地考虑长远利益,能够促进房地产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影响的应用对策
(一)加大对低碳经济的重视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房地产企业面临更为激烈的社会竞争。房地产企业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应当更多地考虑住宅的低碳性与建筑的环保性,重视低碳意识的建立。在开发新房产时,应当将创新与环保作为第一要务。在房地产工作中积极利用新的施工工艺与能源,降低建筑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多利用铝合金材料与生态纳米技术,能够推动房地产的低碳发展。另外,房地产行业要多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房地产行业发展模式,从中吸取合理的经验,重视工业生产方法在房地产行业中的应用。重视低碳经济的落实,尝试达到零废弃物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才能让低碳经济对房地产经济的积极影响发挥出来。
(二)政府及时给予政策支持
房地产行业的低碳发展,不只有利于房地产经济本身,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政府应当加强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在政策上给予房地产行业以支持。为了推动低碳经济在房地产行业中的落实,政策应当建立对应的赏罚机制。对于积极应用低碳经济的房地产企业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不主动实施低碳房产经营行为的企业,要给予打击。政府部门通过政策去调整房地产行业的结构,能够促进低碳经济在房地产经济中的落实。另外,政府要借助税收政策,给予低碳房地产企业以优惠。建立一个低碳经济基金,用这部分基金去奖励低碳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并用这部分基金帮助低碳发展的房地产企业去减免税收。让房地产企业在低碳发展过程中尝到甜头,有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强低碳标准建立与材料的推广
每一个城市都应当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个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政府部门要重视低碳标准的建立,并监督其执行,加大检查的力度,做好相关机构的建立。对现有的高耗能的建筑进行改造,以此来提醒广大房地产开发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警示其积极利用低碳技术与材料实施房产建设工作。支持节能减排的地产企业,鼓励消费者积极购买低碳建筑,利用优惠政策让引导消费者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低碳建筑物的示范,让更多人正确理解低碳的意义。建立了完善的低碳标准后,要做好低碳材料的推广。只有利用低碳建筑材料,才能提高建筑的低碳性。低碳施工,绝不意味着减少建筑施工中用的钢量与降低建筑本身的坚固度。房地产企业可以通过房屋结构设计的优化,减少总体用钢量,但要以保证房屋建筑的坚固性为前提。在采购建筑材料时,要利用无污染、低耗能的材料。像木质材料就是很好的选择。如果木质材料货源紧缺,可以用竹子代替木头,提升建筑物整体的低碳性。
三、结语
近日,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主办的2013全国企业文化(陕汽控股集团)现场会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隆重举行,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汽控股集团)被授予“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中国企联驻会副会长尹援平、中国企联常务副理事长于吉、国务院国资委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副主任张涛、北京大学原副校长张国有、陕西省国资委党委副书记何少华、陕西省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段克明等同志出席会议,并为陕汽控股集团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揭牌。
陕汽控股集团成立于1968年,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制造型企业和新能源商用车生产企业,是我军的重型军用越野车生产基地和首批汽车出口基地企业,拥有延安、德龙等自主品牌,其中,“延安”牌重型军用越野车先后参加了国庆35周年、50周年和60周年阅兵仪式。近年来,陕汽控股集团积极实施服务型制造战略,以客户价值为引领,整合产业资源,大力开发新能源汽车,初步实现了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型,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尹援平在开幕致辞中充分肯定了陕汽控股集团的发展成就和企业文化建设成果。她指出,陕汽控股集团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一直坚持以企业文化引领和推动企业发展,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和切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张涛在致辞中指出,陕汽控股集团“以人为本、创优报国、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和“德赢天下”的企业文化体系,体现了今天陕汽人特有的精神面貌。德文化在陕汽人释放出以诚信道德为先、天人合一、知行一致、追求超越,敢为天下先和勇当市场赛道的领跑者的先进理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企业经营者和广大员工和谐、凝聚、创新,实现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何少华在致辞中指出,陕西省国资委在推进国企改革发展过程中,一手抓运营管控,一手抓企业文化培育,通过企业文化的有效开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发展共识,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以陕汽控股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陕汽控股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方红卫对陕汽控股“德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的作用和经验体会做了介绍。他认为,在陕汽控股集团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艰苦岁月里的建设期、拼搏奋斗中的发展期,还是目前正在经历的战略和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始终都有一种无形的文化力量在生生不息的凝聚着士气、支撑着发展、推动着陕汽控股从一个较小的三线军工企业一步步成长为中国商用汽车行业的骨干企业。培育文化软实力,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德赢之道,也是成功之道。张国有在对陕汽控股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点评时指出,纵观四十五年的发展史,企业文化已成为陕汽控股集团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关键词:低碳经济;效益;效率;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较高的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的普遍开发利用、国家实现绿色GDP及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就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后,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特别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着巨大责任。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中国政府的承诺,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施行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已经近在眼前。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实践,从国内和国外来看,都还是刚刚破题。这是一套完整巨大的发展体系,关系到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乃至社会价值观念变化,涉及面很广,内涵也很复杂。从目前来看,节能减排是切入点,发展新能源和环保产业是关键点,真正的阶段性的目标则是创造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零碳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加快建设以低排放为特征的新的工业、建筑和交通体系,适时调整一、二、三产业的比例,逐步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新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价值体系。
推行低碳经济不单单是政府的事情,不可能和个人无关,它需要政府和人民群众协调起来,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协同作战,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抢占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先机。
一、调整原有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兴产业
(一)优化原有能源结构
在我国目前生产的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要想调整不利的能源结构,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在保护生态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把发展水电作为促进中国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措施;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把核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提高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供应总量中的比重;加快火力发电的技术进步,优化火电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的小火电机组,适当发展以天然气、煤层气为燃料的小型分散电源;大力发展煤层气产业、推进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并积极扶持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
(二)吸引人才,全力创新,鼓励发展新能源
利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发电成本要高于传统煤炭、石化能源,企业因此失去了开发新能源的动力。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政策和创业环境,才会激励一批批人才投身其中,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去攻克产业发展中的各项技术难题。吸引的大批人才也必将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去实现一次次的革命性技术突破,使风能和太阳能发电、生物柴油、地热利用等实现从单纯的概念设想到产业化运作的飞跃。在鼓励创新的同时,国家应该对再生能源发电新设备的投资进行补偿。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资金投入大、收益慢的特点,可以根据设备的功率和所使用的原料及技术性能来决定补偿幅度及年限。除了补偿外,政府还应对使用生物能源、混合能源和技术创新给予补贴。鼓励人们使用生物动力燃料,可以对生物动力燃料免征燃油税。可以对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能源(如沼气)的家庭给予一定的补贴。调动人们使用新能源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整个新能源行业的大发展。
(三)降低煤在国家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并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由于石油和天然气的单位热量消耗的碳排放量较煤炭低10%~30%,加快国家能源消费从传统煤炭为主向现代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结构转变已是必然选择。但是作为最大的能源矿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还将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因此,大力实施煤炭净化技术及加强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理应成为我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的一个基本任务。
(四)提高工业能源效率
目前,我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近10%。电力、钢铁、有色冶金、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在我国工业化阶段,提高能源效率是减少碳排放最为有效的方式,而且能源效率提高的空间非常大,应该想方设法在这些方面做足文章。
(五)发展低碳农业
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贮存能量释放氧气;动物消耗饲料中光合作用贮存的能量,释放二氧化碳。因此,“低碳农业”是大减排和被大减排的主要领域,其途径一是要促进高效利用二氧化碳和节约高碳原料(主要指化肥、农药、电、油等)的“低碳种植业”;二是要发展碳的循环利用(如厌氧青贮饲料、沼气、有机肥)的“低碳养殖业”,实现节能、减排、低污染。
二、在文化意识、政府管理和公共生活等方面大力倡导低碳经济
(一)培育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消费文化
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向公众普及低碳生活知识,引导舆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个人也要改变生活方式和理念,摒弃陋习,注意节约,从点滴做起,形成低碳生活人人不可或缺的良好意识。
(二)制定低碳相关法规
政府要制定政策和法规,推进低碳制度创新、加强法律体系建设,加大对低碳生活推广和监督力度,同时制定相关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个人应该积极倡导并去努力实践低碳生活,做好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
(三)在居住等方面鼓励低碳生活
政府应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改善提高现有和新建建筑的能源效益。新建建筑要尽可能实现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排水等设计理念,对既有建筑的墙体、供热、耗电设备等进行系统节能改造。个人要简洁装修,购买环保建材、绿色家具、绿色照明以及有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的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要养成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随手关灯、废弃物分类、节约用水、旧物交换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酒店、饭店、大型写字楼等场所减少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日用品等产品的使用。
(四)在交通方面大力倡导低碳出行
政府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和快速公交通行系统,在主要客流走廊上继续增辟公交专用道。积极推广新能源环保汽车,加快天然气加气站建设,扩大天然气汽车应用规模。个人要更多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和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少开车、选小排量车、实施泊车熄火等节油措施,全面积极动员起来打造低碳交通。
(五)推行“碳补偿”
碳补偿是人们计算自己日常活动直接或间接制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计算抵消这些二氧化碳所需的经济成本,然后个人付款给专门企业或机构,由他们通过植树或其他环保项目抵消大气中相应的二氧化碳量。政府要推广“碳补偿”机制,让个人能够评估自己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呼吁企业将评估碳足迹作为其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一环,引导个人和组织“擦掉碳足迹,进行碳补偿”;个人也应养成自觉补偿意识,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植树造林,为减少和吸纳二氧化碳尽一份力量。
三、加强国际合作
只有地球大多数的国家进行通力合作,相互沟通,学习低碳的技术,统一协调地开展低碳减排工作,才能让我们居住的地球获得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发达国家特别是德国和美国,在新能源研发和应用领域已经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它们有发展新能源的动力和需求,同时也掌握着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新能源技术。我们要更多地利用国际科技力量,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从长远来讲,也要密切与发展中国家在研究、教育和创新方面的合作。利用中国的研究与创新力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解决气候、资源、健康、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而努力。科研国际化战略将为中国搭建一个未来对外科技合作的平台,为我们的科研和创新在国际环境中加强协调和信息交流发挥作用。
总之,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所在,其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消费结构的调整,需要政策法规的支持与扶植,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因此,各行各业都应当有所行动,各地区各部门也都要有所规划,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王巨禄.黑龙江志在领跑低碳经济[N].世界新闻报,2010-06-05.
颇为吊诡的是,有两本书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截然相反的遭遇。乔万尼・阿瑞吉的《亚当・斯密在北京》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但在被翻译为中文出版后却被摆上了畅销书的专柜。另外一本是杰里米・里夫金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这部具有典型意义的畅销书著作,却在被介绍到中国国内的时候,位列“当代学术思潮译丛”。20多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与卡西尔的《人论》、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弗洛伊德的《释梦》等一道,成为散布在各地学术旧书店中最令人熟悉的面孔。要不是里夫金在刚刚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中专门提到自己早年曾就“熵的世界观”有所钻研,相信很少有读者会第一时间发现,这本关乎中国未来的“新经济模式探索”,同前一本“科学哲学研究的专著”,竟然是由同一位作者完成的。尽管令人咋舌,但事实就是如此。与此同时,里夫金不仅是“热力学”和“新能源问题”的行家,还是“自动化技术”“生物基因工程”“新通信技术”“现代性和全球化”问题的里手。仅他著作中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的,除了最近大热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早期的《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外,就还有《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临》《生物技术世纪―――用基因重塑世界》《欧洲梦―――21世纪人类发展的新梦想》等多部。
那么,里夫金到底是何许高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封底折页上这样介绍:“杰里米・里夫金―――享有国际声誉的社会批评家和畅销书作家,每本书都被翻译成十五种以上的语言。里夫金还是华盛顿特区经济趋势基金会的主席,曾经担任过前欧盟委员会主席罗马诺・普罗迪的顾问。”更准确地说,可能应该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未来预测学家和畅销书作家”。无论是在《熵》《工作的终结》和《生物技术世纪》中,还是在《欧洲梦》和《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里夫金都提供了一种对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并且都成功地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可资例证的是,这些书不仅畅销,而且都被“翻译成十五种以上的语言”。这里,我想大家自然会心生这样的疑问:如果说一个人写一本预测未来的畅销书不难,难的是他所写的书总能一直畅销,那么,里夫金究竟有什么金刚钻能把这样高难的瓷器活揽在手中?
读过里夫金的书的朋友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老兄真是厉害,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国际大事到人情世故,悉为知晓,而且他的每一本畅销书,都紧扣了那个时期最新的同时也是引发了最多关注的科学技术变革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热点趋势。更重要的是,在里夫金的书中,至少是上面提到的几本中,已经具备了一整套成熟的“讲故事”的方式。从开篇如何以夺人眼球的方式引出问题,到文中如何以引人入胜的方式说明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再到最后如何以令人信服的方式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未来可能,从《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到《第三次工业革命》屡试不爽。以至于笔者心中竟不知怎样形成了这样的联想,读里夫金的书就如同看好莱坞的电影,开头很震撼,中间既紧张又享受,结尾很美好,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点思考,但不用太深入。接下来,我们不妨以上面提到的五本已经翻译成中文出版的里夫金著作为例,来一探这位讲故事高手的究竟。
在与霍华德1981年合著的《熵》一书中,里夫金讲述了一个在能源危机之后,如何通过世界观的变革走向新的社会历史阶段的故事。客观地说,这部里夫金早年的著作,较之后来其他作品,带有更强的理论奠基性质,讲故事的方式也更多隐藏在他具体的社会历史描述之中。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够领略到这位讲故事高手的风采。该书开头先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杂乱无章的世界,并提醒读者面对“正在土崩瓦解的世界”时,应回到“世界是如何构成的”,即世界观的基本问题上来。这就引出了里夫金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所提出的一种新的熵的世界观,换言之,从能源的耗散机制出发来理解人类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历史发展过程。依照该书的相关说法,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探讨了如下核心问题:在作为封闭系统的地球上,运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人们不断寻求新的物质-能量基础;这构成了新一类技术的发展范围,以及新的组织、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世界观的基础;现在,世界经济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变革阶段,化石能源将被可再生能源所取代,相应的,未来经济模式正走向分散型组织、地区性和平等地利用资源、平衡式发展;因此,我们应从熵的世界观出发重塑自身的价值观念,理解人类同客观存在之间的关系。尽管《熵》曾一度被戏称为“科学家憎恶的书”,但无论如何,这样一种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迎合了石油危机之后、新能源和新技术出现、经济全球化兴起之初的社会经济诉求。它的畅销也就不足为奇了。―――细心的读者还会发现,其中新的能源机制决定新的组织形式和价值观念的看法实际上构成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方法论基础。
在1995年出版的《工作的终结》中,里夫金则讲述了一个在“后工业趋势”不断深化,信息技术和全球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规避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和风险的故事。在该书的开篇,里夫金提出的问题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困扰西方世界的大规模失业现象,并将这一问题的症结归结为新技术创新对工人的挤压。里夫金有针对性地、敏锐地提出了“工作的终结”和“后市场时代来临”的观点。其中对“技术的渗滴”和“市场的现实”的反思解释了这样一个尖锐的现实,即随着高技术,特别是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却在“终结工作”的过程中产生了若干“进步的代价”,推动了“一个更危险的世界”的出现。对此,里夫金的解决方案是:“赋予第三部门以权力”,以期在“社会经济的全球化”中构建“新的社会契约”。这个所谓的“第三部门”,不仅独立于市场和公共部门之外,而且是以社区纽带为基础的。可以说,《工作的终结》之所以能够产生广泛的影响,从根本上说并不是因为分析了“后工业”或是自动化、信息技术等问题,而是因为它直面失业这个现实问题,并在倡导“代替市场”的“第三部门”过程中,暗合了70年代以来西方世界有关自由平等问题反思中兴起的社群主义思潮。
在1998年出版的《生物技术世纪》中,里夫金讲述了一个如何看待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遗传学革命和计算机革命所导致的“生物技术世纪”中小到个人大到社会的得失问题的故事。该书开篇,里夫金如法炮制,“有史以来,人类还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全无准备地面临着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机遇、挑战与风险”。其根源是基因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密切结合。在这样一个二者结合所催生的“生物技术世纪”中,基因、生物技术、生命专利、全球生命科学产业、人类基因的筛查和修补、新的文化思潮、计算机、进化论的修订等,正开始重塑世界。因此,在该书作者看来,生物技术革命将迫使我们每一个人审视我们所深信的价值观,使我们考虑最终的存在目的和存在意义。用里夫金自己的回答,就是一种系统性的、过程性的、“以人为本”的生态学理念(生物圈观念)。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里夫金面对生态危机和“克隆技术”发展所给出的开放性预测。
在2004年出版的《欧洲梦》中,里夫金讲述的故事与前面三个故事略微有所不同。如果说,前三本书中所由以提出问题并进行未来预测的主要依据,是某种具体的经济趋势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话,那么,在这本书中,则是一个“哲学”得多,或抽象得多的故事。简单说来,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全球化的滥觞,90年代以来网络社会或信息社会的兴起,西方主流政治思潮中“社群主义”和“公民社会”理论的影响,以及生态运动的勃兴,里夫金提出了一种根本异质于传统“美国梦”的新的“欧洲梦”。新的“欧洲梦”或者说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点是: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生活质量和相互承认;更加同休闲和深度游戏相适应;更加尊重多元文化身份认同;更多世界主义而较少地域色彩,更加关心全球福祉。可以说,里夫金所描述的“欧洲梦”中,尽管缺少一个科技革命代价或是能源生态危机作为直接的问题背景,但他在批判“美国梦”的过程中,尤其是论述“现代的诞生”和“全球时代的来临”中,却更加集中体现了他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地分析问题的能力。说句玩笑话,里夫金对于问题严重性和紧迫性的论证倒是真正做到了“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以及“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2012年最新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里夫金将这种讲故事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并且综合运用了自己在前面几部著作中已经提出并阐述的相关问题,围绕新能源机制和新通信方式的结合,又一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21世纪未来社会发展的蓝图。针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如次贷危机的发生、石油价格的飞涨、围绕碳排放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的忧虑等,里夫金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才是真正的经济危机:你一定不知道”。该书前言这样描述道,我们的工业文明正处在十字路口。曾经支撑起工业化生活方式的石油和其他化石能源正日渐枯竭,那些靠化石燃料驱动的技术已陈旧落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整个产业结构也运转乏力。随之而来的是,世界范围内的失业问题到了危险的地步。政府、企业、消费者都陷入了债务泥沼,各地生活水平骤然下降。多达10亿人口面临饥饿,这是史无前例的。显而易见,里夫金将所有这些危机的根源归咎为以石油和煤炭等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能源机制。这就自然过渡到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一种由新型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与新型能源系统(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结合所预示着的新经济模式上。与前几个故事中一样,里夫金进一步指出并逐一分析了其所预测的未来社会,这次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个支柱:向可再生能源转型;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使用氢和其他存储技术,以存储间歇式能源;利用互联网技术将每一大洲的电力网转化为能源共享网络;将运输工具转向插电式以及燃料电池动力车。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迥然相异于传统的以“后工业”或“工业时代的终结”为基础的理解模式,而首要的是从新的能源机制出发,探讨新的经济、政治和观念体系,进而是整个未来社会的可能机制。因此,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新经济模式”,里夫金还专门分析了新能源对于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当代应用。特别是与可再生能源分散采集、就地存储、交互共享向适应的分散式资本主义,合作化和按照社区集中的扁平化权力结构,以及从“全球化”走向“洲际化”的趋势等等。作为故事的结尾,里夫金提出了“我们将进入一个合作时代”的看法,并从不同角度展开了探讨。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里夫金此前在《欧洲梦》《生物技术世纪》和《工作的终结》中所描绘的未来前景,如财富的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的重新定位以及社会资本的全新理解等;又如生物圈观念和替代工作的深度游戏概念等等。
可以说,《第三次工业革命》是里夫金面对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政治变化,讲述的一个如何从新能源机制和新通信方式的发展出发,占领未来社会发展制高点的新故事。这个故事,不仅在形式上承袭了他之前讲故事的成功经验,而且在内容上也吸收挪用了他此前若干故事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在这个意义上,且不管里夫金所提供的这样一种未来经济模式预测是否准确或是能够得到应验,单就其所讲的故事本身是吸引人的这一点就已经是成功的了。当然,作为一位畅销书作家,他所写的作品能够给读者提供某种新的启发,引发某种新的思考,就已经足够了。也就是说,如果你按照严格的学术研究的方式来对待里夫金的著作,显然其中有很多问题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这也意味着:我们必须以一种更加审慎的态度来对待这种未来社会的预测,及其对于当代中国的意义。此外,说句题外话,《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文版封面上引用了《经济学人》杂志的一句判断,“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时代”。但有趣的是,《经济学人》(2012年4月21日)杂志上的这句话主要是指3D打印技术的发展,而只字未提“新能源机制”和里夫金。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化工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54
[中图分类号]F4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0 引 言
目前,我国化工企业产能过剩,氯碱行业亏损严重,受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经济总量不断萎缩,生存难以为继。在汲取2015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影响及教训后,新一轮化工行业布局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作逐步展开。老化工企业将重获生机,同时也应看到,即使企业拥有产品优势与忠诚的客户,随着市场的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客户的“口味”也在改变。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化工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如何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发展。即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中,把创新发展放在首位,并要靠创新来引领企业发展。
1 选择好发展定位,谋划好搬迁方案
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渤天化工)隶属天津渤化集团公司,集团公司主要有聚氯乙烯、糊树脂、烧碱、纯碱、氯产品、四氯化钛、甲醇、环氧(氯)丙烷、原盐、橡胶及塑料加工制品、基本有机化学品、高分子聚合物、无机化学品、染料及颜料、化肥及农药、化学试剂及助剂、化学建材等11大门类2 000余个品种的生产和研发工作,是天津市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新世纪、新阶段,渤化集团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紧调研谋划,推进新项目建设,细化落实举措,实施社会职能移交。天津化工厂和大沽化工厂面临停产搬迁的任务,要紧紧抢抓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加快推进“美丽天津”“平安天津”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全面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速产业升级,优化“一园四区”建设,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按市政府要求:“盘活两化、主攻内蒙、开发南港、再创辉煌”的指导意见,承接好内蒙与天津煤制天然气输入工程建设任务。天津渤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有着近80年的历史,打造了“天工”商标品牌在市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现天津南港工业区的创业发展,要立足自身产业基础、产业布局情况及未来发展战略思路,结合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南港搬迁项目的方案要推出精品,规划要突出绿色、创新元素,提升战略思维和目光,为集团增添光彩,实现产值2 000亿元目标,努力把集团建成以产品产业为支柱,以资本经营、房地产开发、现代物流为支撑的现代化工大型企业集团。从安全、绿色、环保、集约目标要求,化工生产区域加强安全管理、消除事故隐患,防恐、反恐,确保生产安全及正常工作秩序。未来,南港工业园区还将形成一个全封闭的专业化工业园,着力打造“实用、高效、一流”的封闭系统,营造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
2 创新发展是企业的必由之路
2.1 化工企业应树立现代管理意识
创新发展是企业生命的活力。企业的开拓创新能力关系着其生存与发展,涉及面十分广泛,比如: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市场占有能力、销售能力、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人财物力利用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能力等。在市场竞争中,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每个产品都会被市场淘汰,企业只有持续创新,持续推出满足市场与客户需求的新产品,才能“长青”。
集聚企业观念创新的正能量。产业信息时代,化工企业要想突出提高企业管理水准,首先,经营的观念要不断进步、更新、优化。根据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与知识经济兴起的大背景、大环境对企业管理产生的影响与挑战,化工企业应明确自身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结合自身管理发展的现状、历史、传统,尽快树立起新的全面价值观念,而且始终要把是否树立全面价值观作为企业经营成功的标准、起点,这包括以下几点。①经济增加值观念。经济增加值,简单地说,是公司税后经营利润扣除债务和股东成本后的利润余额。它帮助企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企业和企业创造的价值,提醒企业经营者,债务、股权等资本都是有成本的,扣除所有部分之后的那一部分才是真正的盈余。②顾客让渡价值观念。这是指顾客整体价值与顾客整体成本之间的差额部分。顾客的整体价值是指顾客从给定产品和服务中所期望得到的所有利益(要素为:产品、服务、人员、形象)。顾客整体成本则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或服务所耗费的货币成本和非货币成本(如耗费的时间、体力和精神)。企业经营就是要尽可能使顾客让渡价值最大化。③社会责任价值观念。社会责任价值既包括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员工、供应商、协作者、经销商、社区、政府、媒体等)所占有的价值,还包括社会、环境及后代因受到影响而产生的价值损耗(如环保)。经济增加值涉及股东的利益,但是它在分配上排在最后,企业如果没有顾客的让渡价值和社会责任价值,也就不会有经济增加值。
2.2 拓展企业创新驱动能力
积极对接,融入配套能源化工综合基地建设。一是要在集团发展的总体格局中,让内蒙鄂尔多斯准格尔大路10平方公里园区一期、二期投资以及煤化工装置规模达到世界级水平,使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企业以技术力量和专业水平,配备过硬的施工队伍投入建设之中。二是要枪抓“两化搬迁”机遇,同步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做到统筹联动,协调发展。以积极拓展南港化工基地的发展思路,创建“大型化、基地化、集约化、一体化”一流的创新理念,形成新的战略发展空间,提升公司盈利能力,保持竞争优势。
提升战略思维,制订中长远规划。实现企业持续发展,必须适应形势变化,在围绕建设南港、优化临港和开发西部三大战略上,一是把产品优势发挥出来,巩固好糊树脂的主导地位;二是利用资源,建好产品链;三是多元化组合,形成新石化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特种化学品为核心的“三新一特”四大产业集群。抓实“两港”创业、跨区域搬迁、新能源转型、多业态经营、新材料产业五大课题。
创新科技型经济组合体。根据笔者多年的市场经验体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应重视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始终将专利作为开拓市场、转型升级的法宝。作为一家化工科技型企业,渤天化工利用国家聚氯乙烯研发中心的优势,始终将发明专利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凭借知识产权优势,不断加快转型,未来成为在聚氯乙烯、糊树脂、烧碱、环氧(氯)丙烷、顺酐领域的全球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之一。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是渤海化工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发明专利是企业市场竞争的根本,是企业赢得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源泉。②建立和健全企业创新的动力机制。企业应尽快建立起能够推动企业创新、实现优质、高效运行并达到预定目标提供激励的有效机制;激发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推动企业创新的有效运行,要鼓励员工发明创造;必须从重视职能管理向重视流程管理转变,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优化业务流程,适当简化部门分工,实现机构综合化。③化工企业应通过业务流程再造,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自身的管理信息平台,帮助集团实现管理上的变革、优化和提升。④化工企业应积极发展现代化的企业间协作形式。具有共同战略利益的几个企业,通过以合作协议结成战略联盟或虚拟企业,可以达到资源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⑤用职业化企业家逐步取代“官员化企业家”。应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改变企业家的行政配置方式,促使“官员化企业家”走向职业化,彻底废除企业经理人员的任命制和企业的行政级别。
最后,笔者认为,氯碱化工结构性的产业调整已经开始,在企业搬迁转型发展过程中,要把学习贯彻党的思想方针、政策与集团的发展壮大密切结合起来,积极投入产业结构调整中,立足长远发展,铭记企业的光辉历史,秉承“千险不退,万难不辞”企业精神,全身投入改革的怀抱,凤凰须涅,浴火方重生。
重汽王牌“依托中国重汽集团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企业文化,结合成都王牌成熟的中卡产品和传统市场,实现优势互补,打造中国重汽西部全系列商用车基地,加快实现中国重汽国际化战略。”在重组初期,中国重汽党委副书记、重汽王牌董事长韦志海如是说。
在重汽集团公司的坚定支持下,重汽王牌开始了重组后的产品大切换,对原成都王牌单一且品名繁多的神鹰、神风、神牛系列中卡产品进行脱胎换骨大手术,斥资3.2亿元人民币,启动“011工程”,扩充生产线,研发轻微卡新产品。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统一纳入集团产品品系平台管理,冠以重汽王牌7系,这是重汽王牌史上一次颠覆性的产品革命。全新的机器人生产线取代了原作坊式手工生产,智能化、轻量化取代了原粗糙、傻大笨形象。产品技术工艺亮点纷呈,首次引进了世界领先的航空驾驶室全设计理念,全面利用航空工艺标准,开发成套模具,仅驾驶室就拥有16项国家专利技术。底盘匹配采用发动机、变速箱、车桥三大总成最佳匹配,使整车油耗降低10%。大梁采用高10毫米单层材料,配合主副一体底盘,更显低重心、轻质量、省燃油、延长整车使用寿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货箱采用整体辊压边板,在强度增加的情况下,更显美观轻量化特质。
“黄金底盘”、红色专用单层大梁等技术形成了重汽王牌核心竞争力,并深受用户青睐:2012年上海国际车展,重汽王牌7系轻卡荣获“最受关注轻卡”荣誉,时年一举中标26届世界大运会,成为大运会指定用车;2013年,重汽王牌7系轻卡首次产品出口实现零的突破,相继批量出口销售东南亚、非洲和南美等20多个国家。据统计,迄今7系产品轻卡、微卡、新能源汽车共实现销售超8万辆,出口销售达1500辆。
7系产品的成功开发拓展了王牌产品线,进一步形成了“757工程系列”“737平板系列”“717微卡系列”“7系新能源汽车和LNG系列”,以“POC+DOC+EGR”共轨系统技术路线,拥有国Ⅳ以上排放标准的330个强大产品阵容。
从重组时的水土不服到管理和谐有序,从恢复性发展到市场逆势增长,从单一的产品到重、中、轻、微、特全系列商用车,从产品出口零的突破到迅猛增长,重汽王牌独具慧眼,以“产品大切换”之道实现了一个个新的跨越,更新了员工们固有的传统理念,坚定了企业进一步转方式、调结构、投身二次创业,快速发展的信心,认真践行中国重汽集团“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产品大切换”使重汽王牌赢得了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2014年商务年会前夕,中国重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纯济题词重汽王牌“建百年重汽,创世界王牌”。在荣耀的光环和鲜花簇拥下,重汽王牌认识到,这是一种责任和使命的赋予,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三流企业靠运气,二流企业靠经营,一流企业靠文化”。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院(以下简称广东院)成立50多年来,坚持以“软文化”塑造“硬品牌”,不断将崇尚和谐、专注创新、注重人本、勇担责任等富有特色的文化要素融入到工程管理、市场开拓、生产实践中,先后承担了岭澳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台山核电站、海门电厂、云广±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等国家级重点工程的建设,并在智能电网、新能源等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一、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系
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要有层次清晰、内涵丰富的文化体系。广东院的企业文化体系描绘了企业的使命、愿景、 价值观,清晰地反映企业的文化结构、企业命名规定和品牌标识表现形式,明确了企业所倡导的行为准则。
二、企业文化特点及实践
第一,和谐,保证企业生生不息。
和谐是社会进步的主题,更是企业发展的主题。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就是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广泛地在企业中形成共同的价值理念,以更好地解决企业中的各种矛盾。
广东院以和谐文化为统领,全方位构建企业的和谐。通过抓班子、立柱子、上路子、创牌子,营造出平等尊重、关心互助的团队氛围。精心培养“有理论功底、有战略眼光、有经济头脑、有领导能力、有人格魅力”的五有领导团队;倡导大党建推动大发展,开展党员攻关项目,打造党员精品工程;倡导“大员工”理念,密切关注员工需求,成立“员工温馨家庭工作站”,提供员工心理咨询服务;坚持实施领导接待日制度,引导员工关心企业发展,自觉参与企业管理,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始终保持了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氛围。
第二,创新,促进企业茁壮成长。
企业文化创新,是指为了使企业发展与环境相匹配,根据企业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在形成企业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文化。
广东院将企业精神确定为“创新先行,精心专注”,凸显“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共识,注重在文化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上勤练内功。
文化上,深化上级单位“集而成团”文化内涵,对自身文化理念体系进行总结、提炼、整合、创新,形成了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我们谋求发展”为核心价值,以“国际一流工程公司”为企业愿景,以“立足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型工程公司”为战略目标,以经营、管理、安全、廉洁、服务、工作作风等11个理念为支撑的“二维一体”特色文化体系。
管理上,大力开展以管理提升活动为主线的创新,不断优化业务运作模式、资源调配模式、组织管控模式,打造集约化的管理平台,实现生产经营管理的集中化、信息化、现代化。
技术上,率先引进日本株式会社百万千瓦超超临界发电设计技术,率先开展百万千瓦核电站常规岛自主化设计,率先启动海上风电规划、能源综合规划、生物质发电、光伏发电、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研究,率先自主研发不同电压等级直流共用接地极技术,积极抢占技术制高点,为企业茁壮成长开创新的局面。
第三,人本,推动企业同心跨越。
人本文化的实质是以企业的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它要求企业要为员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成长环境。企业的各类培训要联系企业文化,着眼于细微之处,融落于生活之中,全方位多角度培育员工的归宿感和使命感。
以人为本,是广东院历经50多年积淀后形成的精神内核。始终坚持“尊重、激励、创新、高效”的管理理念,践行“员工与企业共成长”理念,构建基于能力素质模型、以能力发展路径和职业规划为主轴的“员工培训与职业发展规划”体系,为员工成长和价值实现开辟道路;致力于培养行业知名专家、勘察设计大师,开展行业领军人物推介,持续强化专业力量;启动中层干部EMBA培训和青年骨干“雄鹰计划”培训,培养专业技术、项目管理、行政管理高端人才,建立后备干部队伍和青年人才库。弘扬和谐奋进,建立学习型组织和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持续加强党团工会建设,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同心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四,履责,助力企业落地有声。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是企业实现与外部环境和谐的重要途径和标志,也是当前企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基石和保障。努力发挥企业文化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导向、凝聚和规范作用,对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广东院始终牢记“让能源更高效、让环境更美好、让服务更优质、让员工更幸福”的企业使命,坚持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不断拓展业务领域;逐步深化对经济规律、管理规律和电力行业规律的认识,理顺经营管理基本逻辑,牢固树立“诚信、共赢、稳健、前瞻”的经营理念,将全院的力量凝聚到加快企业发展、服务社会大局上来。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广东院的品牌基础更加坚实、品牌内涵更加丰富、品牌形象更加彰显。
三、结论
深入探究广东院企业文化建设与跨越式发展之间的关系,笔者对企业文化建设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领导要高度重视,带头践行。企业领导是企业文化的倡导者、缔造者、推行者,企业领导的亲力推动和带头践行,对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企业要强化宣贯,增强认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强调的是人性化管理,并把“人”的重要性有机融合到追求企业的目标中去。在企业文化建塑过程中,员工是实践主体,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宣贯,推动员工准确领会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践行,进而实现员工自我价值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有机统一。
第三,方案制定要切合实际,讲求实效。一切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分阶段、分步骤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搞好整体设计,分步推进,分层落实,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大要素协调发展、务求实效,真正使企业文化建设能够为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