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财务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自1998年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取得了飞速发展。高校专业排名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高校共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点315个,到了2013年,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更是高达443所。
财务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需要的办学条件要求简单,办学的成本也相对低廉,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在很多高校应运而生。众多高校也结合自身特点,专业特色和师资力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财务人员。然而,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例如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没有跟上经济环境的变化速度等,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和研究。
目前,我国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理念滞后
现阶段国内多数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仍以专业知识的灌输为主,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大多数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仍然停留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明显不足。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应该变更传统观念,侧重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专业定位模糊
由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开设时间短、经验不足、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缺乏,导致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在培养目标和专业定位方面,调查发现,即使是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有很大比例难以从实质上区分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不同(黄虹等,2007)。陆正飞(1999)比较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差异,发现差异并不明显。
在就业方面,黄虹等(2007)采用调查数据分析发现,尽管人们普遍看好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但市场对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无明显区分,认可度有时甚至不如会计专业,直接导致财务管理专业在学生和家长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明显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葛文雷等(2007)发现,实际中最好的财务管理人才往往来源于会计专业,而非财务管理专业,这无疑说明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与目标还存在很大差距。
3.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互相交叉延伸,在课程设计、研究范式、培养机制、执业模式和就业去向等方面互相融合重叠。多数高校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课程,与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几乎没有差别,甚至合班上课。这也是导致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都无法从实质上区分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的重要原因。要改变财务管理专业面临的尴尬处境,突破财务管理专业目前的瓶颈,需要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独有的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如将财务管理核心课程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或者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等,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兴趣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陆正飞,1999;刘淑莲,2005)。
解决方案
鉴于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为了加强财务管理的人才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一)更新培养理念、构建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从传统的灌输知识为主转变为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的培养上来。随着人们的消费、理财理念等快速从“大众化”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更加严苛,以前“一刀切”和“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已不再能够满足人们的灵活要求。因此,Σ莆窆芾碜ㄒ等瞬诺呐嘌也必须转变思想,更新培养理念,构建科学的前沿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
(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培养出一流的财务管理人才,需要一流的专业课程体系相配套,更需要科学的教学方法相辅助。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实用型人才,因此,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因此,高校的教学方法应从传统的理论教学中“跳”出来,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活学活用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机制,构建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为缩小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目前,国家对于高校传统的考核机制进行了长足有效的改革。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总体方案,改变了过去“211工程”和“985工程”等对高校的评价体系这,这也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契机。通过此次改革,构建一个科学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对于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设计、专业定位和教学方式以及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更新培养理念、找准专业定位、采用更为合理的课程设计,改进人才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财务管理人才建设的市场需求分析与培养设想[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291-298.
[2]黄虹,章惠,张征,朱惠军.财务管理与会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比较与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7,14:140-142.
[3]刘淑莲.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几个问题[J].会计研究,2005,12:36-41.
[关键词]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人单位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不明确,水平参差不齐,致使企业管理效率较低,甚至因为财务问题而导致企业破产。招聘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企业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积极分析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出全面满足企业管理需要的财务专业人士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调查数据分析
为进行有关财务专业教学改革问题的研究,本文根据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企业类型,通过在招聘会上请招聘企业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共收到100家企业的有效问卷。根据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定位等四个主要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回收的问卷对以上问题调查分析结果如下:
1.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的要求
只有深入了解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业务知识的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对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全面教育。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如图一所示:
企业除了对于专业知识的要求外,还对专业人才的法律知识、金融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经济学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以及数学知识有要求,其中对法律知识、金融知识以及企业管理知识的要求相对较高。
2.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要求
企业财务问题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企业财务人员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的效率。企业对财务人员素质的要求如图二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财务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上,企业更为重视敬业精神(18.21%)、责任心(15.86%)和职业修养(16.56%),以上三个方面是职业道德的主要要求,企业对职业道德的重视远高于对业务素质(19.88%)的重视程度。
3.企业对财务人员能力的要求
业务知识不等于实践能力,高素质的财务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有较高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企业比较重视财务人员的决策能力、公关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而对这几项主要能力的关注也存在着差别,如图三所示:图中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更注重财务人员的公关能力,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决策能力。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经常与银行、税务、政府部门等打交道,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公关能力。
4.财务与会计工作的岗位划分
调查数据显示,100家被调查企业中赞成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存在差别、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不同从而导致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有差别这一观点的占68.59%;赞成财务管理和会计工作差别不大,从而会计人员与财务人员的知识要求差别不大这一观点的占29.12%;而持财务管理就是会计这一观点,将二者等同的比例为2.29%。基于以上认识的差异,企业关于财务管理与会计岗位的设置也存在很大不同,将会计与财务管理分开设置的大约占35.12%,在会计机构中设置独立财务岗位的占28.59%,单独设置会计机构的占36.29%。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复杂化以及竞争的加剧,大部分企业对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有了清楚的认识与区分,这就为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企业关于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以及职业定位等四个方面要求的调查分析,能够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明确方向。根据以上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尚存在以下不足:
1.重财务专业课程,轻相关业务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会计、财务、金融、税务等多方面的知识,要求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并能融会贯通。而目前高等院校在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尚存在很大不足,主要表现在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而忽视金融、税务、法律等课程。法律、金融等本就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专业知识,而教学中对以上课程只是停留在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的层面上,并未让学生深入学习,有些院校甚至将这些课程作为考察科目,一学期结束学生根本不知道学了什么内容。这种教学状况导致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认为只要把财务管理课程学好就可以了,极为不利于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水平财务管理人才。
2.缺乏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财务管理在现实当中体现出更多的是对企业资金的管理,如果财务人员不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隐患,严重的甚至导致企业最终的失败。财务工作的这一特点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与修养,相比业务素质,用人单位更看重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修养。目前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中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基本没有,高校将精力主要放在学生财务业务知识的培养上,对职业道德与修养的培养基本忽略,只是在大一的公修课《思想道德与教育》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缺乏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特点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课程。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很难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
3.缺乏有效的实践课程
财务管理不仅是企业管理的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需要财务工作人员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更注重学生业务知识的培养,而轻视能力培养,主要表现就是缺乏实践课程,目前高等院校的实践课程基本上仅限于在财务管理课程中增加ERP沙盘模拟实训课,而该课程虽是模拟企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但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难以达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效果。有些院校在毕业前安排了实习,但这些实习多以学生自由自愿的形式开展,学校没有相应的监督,也缺乏对学生实习情况的反馈,难以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4.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定位不明确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财务与会计是等同的,这一观点不仅在很长的时间内影响着用人企业,更影响着财务管理的教学工作。一些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与会计的教学目标上定位不明确,甚至出现混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管理课程与会计课程的设置基本相同,最多是在授课过程中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偏重于财务,而对会计专业学生更偏重于会计学,以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自身专业没有正确的认识,在职业选择上更多的是偏重于会计;二是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财务理论,学会公式套用,缺乏案例分析与讨论课程。这种模式下培养出的财务人员与会计人员差别不大,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管理手段的改进,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全面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实际工作中仅具备财务管理专业知识,而欠缺金融、经济、法律、税务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很难全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不懂金融、经济,就很难从微观以及宏观角度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准确把握。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高等院校应全面设置相关专业课程,改变过去仅重视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而轻视相关专业课程的做法,切实加强对金融、经济、法律、税务等专业知识的重视程度。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同时,循序渐进地设置经济、法律、税务、金融的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应注意提示学生学科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注意学科间的融会贯通。
2.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
财务管理工作可以说是高危行业,财务人员没有较高的职业修养不仅可能给自身带来麻烦,也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为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素质财务工作者,高等院校在注重学生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必须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给予充分重视。一是可以在各个学期增加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以及财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操守;二是可以开展讲座,以反面教材作为宣传教育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警示教育。
3.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
财务管理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仅注重理论教育的教学方式很容易令学生眼高手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尽快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成为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院校应充分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一是重视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结合ERP沙盘模拟等仿真软件开展教学活动,配合财务管理专业的学习开展案例分析课程,以增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安排实习机会,高校可以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每个学期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学习,了解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工作状况,摆脱过去学生实习的管理方式,将学生每个学期的实习状况进行反馈计入学分。
4.明确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定位
财务与会计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财务管理需要会计提供信息,以便于分析、预测和决策,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别:会计主要是对实际发生事项的核算,财务人员需要决策和预测,财务活动中面临着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环境,需要对一系列突发事项作出迅速反应,这就决定财务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公关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从而要求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科教育上必须进行区分,明确财务不等于会计,在教学培养上两者应该是有区别的,从而促使高校真正按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以及企业要求进行学科教育,而不是按会计学科培养出顶着财务专业的名号实际仍以会计为就业取向的工作者。
参考文献:
[1]温素彬,彭敏,王碧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会计研究,2009,(12).
彭韶兵,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兼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教育培训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企业内控标准委员会咨询专家、中国金融会计学会常务理事。
彭韶兵教授1984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工业经济系工业会计专业本科,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方向硕士研究生,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郭复初教授,攻读财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1年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2001年晋升为教授。
彭韶兵教授1987年起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长期奋斗在财务与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线。他的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MPAcc、MBA、博士研究生。他主编、参编《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9项,担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财务管理》教材主编,其编著的《会计学》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优秀教材二等奖。
彭韶兵教授潜心研究,治学严谨,有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突出的财务研究方向,丰厚的科学研究成果。他长期致力于会计理论与会计准则、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领域的科学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资本市场财务与会计、国有资产管理与财务、财务与会计基本理论。彭韶兵教授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并分获省部级、学会等优秀科研成果奖20余项。
他编著的《财务风险机理与控制分析》是国内第一本研究风险机理、财务风险控制理论与方法体系的专著,系统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司财务风险形成、分类、度量和控制等一系列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彭韶兵教授提出了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包括风险和风险价值概念、风险管理假设、风险与报酬均衡方式、风险度量模式、风险控制思想等基本构成要素,在财务风险基础性理论和风险度量的应用性理论上有突破和创新,填补了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研究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彭韶兵教授将产生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划分为主观不确定性和客观不确定性,指出财务风险主要源于主观不确定性,不仅符合财务风险与财务决策的必然联系,而且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经营者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所创造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个别主观不确定性程度低于社会平均主观不确定性程度高低,这不仅是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创造性应用,而且为知识创造价值提供了定量分析依据;从马克思资本运动总公式出发,提出了财务风险可按资本运动阶段分类和资本运动环节存在形态分类的观点,为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在财务风险度量方面,提出了用后悔值指标作为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以风险调整价值作为风险评价指标,用风险匹配系数作为风险控制指标的新思路,对财务风险计量与控制理论有重要发展,对财务风险管理实践有重要应用价值;提出期权理财的财务风险控制思想,归纳出“保留权利、分离义务”的财务风险控制基本原则,总结出“等值理财恒等式”,这对财务风险控制的实际操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彭韶兵教授于2002年担任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院长,2004年起担任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作为学院院长和学科带头人,他全力投身于学院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带领全院师生提升学科水平,实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他任职期间,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取得了会计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首批会计专业硕士(MPAcc)培养资格、全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全国CPA专业评估优秀等教学成果。其中,“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和“会计学”本科专业分别批准为“四川省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建设基地”。近年来他着手抓高校专业教育建设质量,持续推进学院的教学改革,积极投身于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先后获得了《财务管理》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财务管理》国家级教学团队、《财务管理》国家级特色专业等4项国家级奖励和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一、理论与实训教学的矛盾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明显不同的,高职以“技能”培养为主,学制也有所区别。在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对会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一般为以下步骤:一是大一第一个学期的会计基础教学,并搭配相应的会计理论课程;二是对会计要素的解读与会计实训教学,以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三是更进一步,着眼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与数据分析。但是如果将这一思路照搬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因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更多的课时的投入,没有后续的财务实训的动力与积累,所以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
二、基于实践的调查研究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的呈现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现状,笔者在2013年年末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文秘、国际贸易、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七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主要形式为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三学生。本问卷曾咨询企业财务总监、会计师事务所资深会计师、学院会计教师,在几经调整后发放给相应的学生,发放问卷285份,收回有效问卷263份,有效回收率为92.28%。整个问卷调查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学生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的需求程度;二是会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三是会计学的课程开设的时间及课时分配。(一)对学生会计类课程的需求程度的调查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一般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参考兄弟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其中会更多的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较少会对学生的感受有更多的关注。笔者认为,对于专业的教学计划,特别是非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还是应该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因此在调查问卷中有专门一块内容是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类课程需求认知调查的。在提供的五个选项中,大概只有一半不到的课程是以下七个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安排的。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以为会在需求排行中排第一的会计学基础屈居第二,学生更多的倾向于实用性更强的财务报表分析,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各专业并无《财务报表分析》这一单独的课程,值得我们反思。见表一。(二)对学生目前会计基础教学内容及方式满意度的调查一般的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基础课程为《会计学基础》,进一步开设《财务管理》。就《会计学基础》而言,目前的教学框架体系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以生产型企业为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财产清查等内容。由于被参与调查的学生都为大三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部分已经有过在企业实习的经历,对所学课程与毕业后工作上的联系度有着较大的关心度。调查显示学生对《会计学基础》的教学满意度还是不高的,平均为39.55%。满意度不高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安排的意见,借贷记账法以生产型企业为例,难度大不易理解;二是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够理想。(三)对会计类课程开设时间及课时的调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类课程有《会计学基础》、《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为更清晰的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学习的需求程度,问卷还设计了对课程周课时数及开设时间的调查内容,以便在教学计划安排中有所侧重。以下是对三名会计类课程的课时需求调查结果,这一数据显示,样本的意向表达与学院实际开设课程的课时安排之间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反差集中体现在两门课程,一是学生对《会计学基础》的课时需求低于教学计划的实际安排,二是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实际需求大大高于实际安排。虽则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学生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意向有些过于理想化,学生的认知是顾名思义,但是这也多少反映了学生的一种心里态势,也多少对我们教学计划与教学理念的调整有借鉴意义。见表二。表二非会计专业学生对需求排名前三的课程课时分配比例意向
三、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改革思路
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反思,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与时俱进的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正视存在的问题,改革我们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也试图提出改革的思路,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各专业同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沿用传统会计教学体系与思维模式,复制会计专业教学目标是目前大多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实际做法。这一行为直接导致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先天不足,教学目标的不清晰及专业联系度不紧密,产生许多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教材选择、实训手段等等缺少专业针对性。文秘、金融保险等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与会计专业的同一课程一致,如应减少具体账务处理方面的要求,增加报表、软件操作的教学目标。二是课程及课时设置的针对性。专业建设的核心之一是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的自逐步在扩大,应该利用好此有利条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而不是简单的将兄弟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照搬照抄。如文秘专业与金融保险专业,会计类课程的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后者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课程,相应增加课时。三是丰富教学内容与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由于专业不同,学生的思维较为发散,对会计课程的学习认识或者是认同度不一;二是任课教师一般同时讲授会计专业的同类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教学难度和要求让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存在一定困难。这两大特点同时也是难点,是高职院校众多专业开设会计类课程的绊脚石,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两大难点。笔者认为,一是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计专业难点教学内容简化;二是抓教师教学方法与体系建设,建立不同的会计教学体系与模式,区别对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这一模式与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学校会计教研室多年的积累。
作者:孙国亮 单位: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新形势 职业学校 会计教学 教学改革
一、当前职业学校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
部分职业学校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上不完善,误以为开设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基础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等重要会计课程就能够完成会计教育,而忽视了与会计相关辅助课程的设置。同时,学校对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操守和综合素质的相关课程设置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学校尚未开设类似课程。
(二)教学方法陈旧
在会计教学方法上,教师多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守旧教学方法,而忽略了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实践和应用,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得到激发。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过于重视会计理论教学,而忽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从而使得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三)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偏低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多数职业学校由于受财力、物力和人力的限制,导致其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从而出现实践教学比重偏低、会计实验室物资配备不齐全以及会计模拟实践环节缺失等问题。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致使学生的知识面难以拓展,工作实践能力无法提高,从而使得学生运用会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财会问题的能力偏低。
(四)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职业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师缺少双师型教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虽然具备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但是却欠缺会计实践经验,没有在会计岗位上真正工作过;其二,指导教师虽然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是这些经验往往只是针对于某一行业或某一岗位的会计工作经验,远远无法满足会计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职业学校会计教学改革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会计课程体系
在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体系中,传统的会计专业课包括财务会计、会计基础、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课程。新形势下,学校会计教学改革应针对传统会计专业课设置的不足,优化会计课程体系,具体做法如下:首先,应在保留传统会计专业课的基础上,增设与会计实践工作相关的课程,如公共关系、企业管理基础、税法、票据知识等,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其次,根据多数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增设企业普遍使用的财务软件培训课程,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上机操作机会,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再次,重视会计实践课程的设置,增大会计实践课程比重,如电算化模拟、手工模拟等实践课程,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最后,增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提高学生职业道德水准,以便学生上岗后会运用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身会计行为。同时,还应增设财经法规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法制观念,并促使其将财经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于日后工作中。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会计专业教师应在继承传统教学方法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当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拟教学法等,掌握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也可以组合使用这些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会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结合,使学生能够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理论,提高会计综合操作能力。
(三)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院校应将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作为会计教学的最终目标,所以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充足的会计实践机会,加大实践教学环节。首先,学校应重视会计实务教学,加大对会计实验室的各项资源的投入;其次,学校应加大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建立校企合作的关系,保证学生拥有足够的会计实习时间;再次,学校应与工商、税务、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保持良好的联系,与会计师事务所等职业团体建立多渠道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模拟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职业学校应重视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努力构建一支既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又拥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团队。会计专业教师应主动接受各种类型的进修培训教育,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实际情况,使教学始终跟随会计工作的需求变化,为培养实用型会计人才奠定基础。此外,学校还应该积极聘请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会计专业人士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工作人员来指导学生的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优化现有师资结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职业学校应重视会计教学改革,使学生可以通过会计理论学习与会计实践学习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基本操作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实际会计业务,成为一名实用型会计人才,从而为毕业后从事会计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志群.浅析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实训教学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1)
[关键词]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经济发展;财务管理
[作者简介]谢迭理,海口经济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硕士,海南海口570203;万新焕,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会计教师,讲师,海南海口570228
[中图分类号]F2.6;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1-0018-03
近几年海南旅游业蓬勃发展,使之在海南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尤其是2010年1月国务院宣布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纳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旅游业更是成了海南重要的经济支柱。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和社会经济基本单位的旅游企业,要进行经济核算,也要讲求经济效益,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加强科学管理。旅游会计作为旅游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旅游会计是专门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的一门专业会计学,它把会计的基本原理同旅游企业的业务实践相结合,突出行业特点,系统研究旅游企业会计活动及其发展规律。海南旅游企业亟需培养旅游会计专业人员,以更好地服务于海南旅游企业。
一、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 海南旅游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对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
我国一些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据笔者网上搜索,我国有些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课程,比如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和安顺职业技术学院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和导游的课程体系中都设置了旅游企业财务管理,而太原旅游职业学院的导游和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还设置了旅游企业会计基础。青岛恒星学院的旅游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不仅设置了企业财务管理,在酒店服务与管理方向专业中还设置了饭店会计,旅游管理专业同样地设置了财务管理学和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课程。但是海南各个高职高专院校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几年在海南政策以及海南省教育厅、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引导下,海南省旅游业持续、稳定的发展,旅游专业的教育得到了有序、快速的发展,但是作为旅游行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旅游会计教育却没有相应地跟上。在旅游相关专业中,只有少数几所院校比如海南职业技术学院和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校的酒店管理专业设置了酒店财务管理课程。到目前为止,笔者还没有发现海南高校的旅游相关专业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有些虽然开设了《基础会计》,但是由于聘请的外聘会计老师是一般是会计事务所和其他行业的会计部门的财务经理或财务总监,没有聘请旅游行业企业的资深会计人员,导致在教学中没有注意与旅游管理专业的结合,教学没有紧密地联系旅游行业的特点,更没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专业相联系,从而导致目前海南旅游企业所招聘的会计人员对会计知识非常精通,但对旅游知识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对旅游知识一窍不通。到旅游企业工作后,单位首先对其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是以老带新,这样无形之中增加了旅游企业的管理成本。所以,旅游企业招聘会计人员都要求有在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经验的会计人才。
(二) 专业课程设置忽视了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
近年来,高职院校往往重视通用型会计专业课程的建设,淡化了特殊行业尤其是旅游业对专业人才的特殊要求,在提高学生对特殊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等客观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方面的教育有明显的缺失。海南省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一般定位于服务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专门人才”,而对用人单位有什么样的会计岗位、企业需要哪些职业技能却并不了解。海南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非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没有对旅游会计课程的建设。由于院校不开设旅游会计课程,教师没有了研究基础,也就没有旅游会计的相关研究,更不用说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到现在为止,笔者在中国知网上还没有看到关于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的文章,只有关于旅游会计的文章,也不到5篇:《旅游会计》的教学体会(郭康,2008)、《旅游会计》在旅游管理专业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不同点(袁三梅、周坚,2009)、新会计准则下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与改革(徐雪,2009)、简析我国旅游企业会计核算的现状及改进措施(范碧辉,2010)。关于旅游会计方面的教材也只有几本,如:旅游会计学(龙京红,2006)、旅游会计学(谷卫。2007)、旅游企业会计(王学军,2009)、旅游企业会计实务(赵恒伯,2007)等。而这些数量不多的旅游会计教材大部分仍然是单纯的会计,没有很好地将旅游行业与会计结合起来,没有以旅游行业为蓝本导入会计学原理。这导致了目前发展迅速的旅行社、酒店、饭店、旅游景点等对旅游会计专门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会计人才培养的相悖发展。
(三) 海南旅游会计人才的现状
海南高职高专院校旅游专业和会计专业的培养都基本提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据笔者调查,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各高职院校确实能够做到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但是对会计专业的学生,一方面由于海南各个企业财务部门设置的会计岗位不多,一个财务部门不可能容纳几十个学生,更不用说目前各个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招生火暴,有的院校每一届招生都达到几百名;另外一方面海南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由于会计资料对每一个旅游企业而言都是商业秘密,一旦泄密,对企业的影响很大,因此,一般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实习生,从而导致海南各高校的会计专业主要还是以校内实训为主,即使是在校内实训,由于时间的限制,实训教师在选择模拟资料的时候也只能选择一个行业的一个企业的经济业务资料编制会计实训的案例,一般都是以工业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编制会计案例资料,很少有学校的会计实训是以旅游企业的经济业务为蓝本来编制会计实训案例的。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会计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一) 海南省旅游企业对会计人才重视不够
由于近两年海南旅游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纷纷诞生,很多中小旅游企业的产权和所有权是统一的,这样,业主独自控制企业,完成资金管理活动。这些旅游企业以及相关的酒店、饭店等由于其规模小,根本不重视会计岗位的设置,不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和使用,甚至有的企业就根本就未设会计岗位。由于其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低,导致会计处理混乱。据笔者调查发现,一些旅游企业所使用的会计科目还是旧准则下的会计科目,这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大
力培养旅游会计人才。
(二) 海南对现有旅游业的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海南在会计继续教育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针对特殊行业进行继续教育,一般都是所有行业的会计人员集中在一起学习。继续教育教师在进行培训的时候都是笼统地对会计的前沿问题或者是一般企业的特殊问题进行讲解,没有针对旅游行业的会计人员就旅游和会计的前沿问题进行专门培训,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会计人员在会计继续教育中没有得到实质性收获,其业务素质也没有得到提升。
三、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会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一) 加强旅游会计课程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是我国重点旅游区之一。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到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启动,海南旅游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不起眼的小行业发展成为领跑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各项经济指标逐年增长,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近年来海南旅游业发展明显加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截止到2009年底,海南全省有星级旅游饭店238家、旅行社248家、旅游从业人员16万人、各类旅游景区(点)55家。2009年海南旅游经济保持平稳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2250,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1.72亿元。旅游行业的发展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如海南酒店、饭店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机遇。海南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发展产生了对旅游会计人才的需求,海南高职院校担负着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培养人才的重任。
(二) 加强旅游会计人才培养是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
我国的旅游企业虽然在较短的时间里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并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出现了重业务轻财务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目前,很多旅游企业管理模式落后,财务管理观念淡薄,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往往得不到应用,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精通旅游和会计的旅游会计人才,从而导致旅游业务和财务相互脱节。由于旅游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和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与加工有着明显不同,要了解旅游产品经营活动,必须熟悉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与价值运动规律,否则就难以判断旅游产品价值运动的经济实质,不能合理地反映经济单位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因此,必须加强对旅游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而提升旅游企业财会队伍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徐京耀,冼永光.职业学院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
[2]赵峰.会计人才培养与会计教育改革问题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1).
[3]杨江伟.旅游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研究――以旅游上市公司为例[J].四川烹任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关键词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是有前提条件的,我们必须明确会计教学改革的动机。在中国大陆高校,部分专业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就大量开设了会计类课程。受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推动,除了会计相关专业,更多的非会计专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储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主要是集中在学生的金融意识、财会基础知识与理念、财经法律等。而基本上的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都需要与财务打交道,如市场营销、会展、旅游、建筑、文秘等等,这成为非会计专业产生会计教学需求的主要原因。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现实的需求推动
财务会计知识的普遍适用与会计专业知识结构的独特性推动着高校会计教学改革。会计从它产生开始就有着特殊的使命,自它从生产的职能中分离出来后,以核算为基础的技能存在于各行各业中。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会计核算,一般的工作岗位或多或少与财务相关,如建筑业的成本核算与统计分析,金融保险行业的费率与收益比,市场营销的成本与效益,法律界经济案件的财经事务等等。这其实是表明了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也是会计学在高校生存的土壤。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科学的进步,我国经济的各方参与者的体系也在进一步的分化,各门学科需要保持自身的独立性,但同时它又不是完全孤立的。会计学以核算为自己首要的职能,它提供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每一次资金收付信息,因此我们的市场经济不仅仅是需要核算的会计人才,同时也需要可以解读会计信息进而加以分析与利用的非会计专业人才。
(二)理论与实训教学的矛盾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明显不同的,高职以“技能”培养为主,学制也有所区别。在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对会计类专业的会计教学一般为以下步骤:一是大一第一个学期的会计基础教学,并搭配相应的会计理论课程;二是对会计要素的解读与会计实训教学,以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三是更进一步,着眼于财务报表的编制与数据分析。但是如果将这一思路照搬到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效果往往是不理想的。因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更多的课时的投入,没有后续的财务实训的动力与积累,所以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并不适用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
二、基于实践的调查研究分析
为了更加清晰的呈现高职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现状,笔者在2013 年年末对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文秘、国际贸易、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物流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七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了调研,主要形式为问卷调查,对象为大三学生。
本问卷曾咨询企业财务总监、会计师事务所资深会计师、学院会计教师,在几经调整后发放给相应的学生,发放问卷285 份,收回有效问卷263 份,有效回收率为92.28%。整个问卷调查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学生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的需求程度;二是会计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三是会计学的课程开设的时间及课时分配。
(一)对学生会计类课程的需求程度的调查
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制定,一般是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参考兄弟院校专业课程设置,提交专业指导委员会审议,其中会更多的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较少会对学生的感受有更多的关注。笔者认为,对于专业的教学计划,特别是非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还是应该多征求学生的意见。因此在调查问卷中有专门一块内容是针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类课程需求认知调查的。在提供的五个选项中,大概只有一半不到的课程是以下七个专业教学计划中有安排的。出乎意料的是,原本以为会在需求排行中排第一的会计学基础屈居第二,学生更多的倾向于实用性更强的财务报表分析,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各专业并无《财务报表分析》这一单独的课程,值得我们反思。见表一。
(二)对学生目前会计基础教学内容及方式满意度的调查
一般的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基础课程为《会计学基础》,进一步开设《财务管理》。就《会计学基础》而言,目前的教学框架体系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以生产型企业为例)、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财产清查等内容。
由于被参与调查的学生都为大三学生,即将毕业参加工作,部分已经有过在企业实习的经历,对所学课程与毕业后工作上的联系度有着较大的关心度。调查显示学生对《会计学基础》的教学满意度还是不高的,平均为39.55%。满意度不高集中在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安排的意见,借贷记账法以生产型企业为例,难度大不易理解;二是教学手段不够丰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够理想。
(三)对会计类课程开设时间及课时的调查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类课程有《会计学基础》、《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为更清晰的了解学生对相关课程学习的需求程度,问卷还设计了对课程周课时数及开设时间的调查内容,以便在教学计划安排中有所侧重。
以下是对三名会计类课程的课时需求调查结果,这一数据显示,样本的意向表达与学院实际开设课程的课时安排之间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反差集中体现在两门课程,一是学生对《会计学基础》的课时需求低于教学计划的实际安排,二是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实际需求大大高于实际安排。虽则对于专业教师而言,学生对《财务报表分析》的意向有些过于理想化,学生的认知是顾名思义,但是这也多少反映了学生的一种心里态势,也多少对我们教学计划与教学理念的调整有借鉴意义。见表二。
三、高职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改革思路
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反思,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与时俱进的调整我们的教学思路,正视存在的问题,改革我们的教学手段与方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看到了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也试图提出改革的思路,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各专业同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沿用传统会计教学体系与思维模式,复制会计专业教学目标是目前大多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实际做法。这一行为直接导致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的先天不足,教学目标的不清晰及专业联系度不紧密,产生许多问题,如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教材选择、实训手段等等缺少专业针对性。文秘、金融保险等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该与会计专业的同一课程一致,如应减少具体账务处理方面的要求,增加报表、软件操作的教学目标。
二是课程及课时设置的针对性。专业建设的核心之一是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高职院校在这一方面的自主权逐步在扩大,应该利用好此有利条件。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置课程,而不是简单的将兄弟院校甚至是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照搬照抄。如文秘专业与金融保险专业,会计类课程的侧重点是有所区别的,后者应更加重视《财务管理》课程,相应增加课时。
三是丰富教学内容与提高教学方法的科学性。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有两大特点,一是由于专业不同,学生的思维较为发散,对会计课程的学习认识或者是认同度不一;二是任课教师一般同时讲授会计专业的同类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缺少针对性,教学难度和要求让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存在一定困难。这两大特点同时也是难点,是高职院校众多专业开设会计类课程的绊脚石,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解决这两大难点。笔者认为,一是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会计专业难点教学内容简化;二是抓教师教学方法与体系建设,建立不同的会计教学体系与模式,区别对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这一模式与体系的建立需要一个学校会计教研室多年的积累。
课题名称:
本文为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高职高专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改革的探讨》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1005。
参考文献:
[1]赵莹.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2006. (10).
[2]周伟华.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 (15).
[3]祝素月.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J].财会通讯(学术),2008.(6).
关键词: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目标 教育资源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25-02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体现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程。应用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为导向,以培养目标为基本依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涉外经济日益广泛,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各部门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产生大量需求,这就促使各高校力求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曾经有人把应用型会计人才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从事会计核算职能,必须具备会计基础知识,能够熟悉财务软件,从事执行性会计工作。二是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需要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能运用所生成的会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财务预测和财务决策。三是以开展财务管理为主,能够将财务管理和指导会计核算工作同时承担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要求具备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财务监督的能力,能够自如使用管理会计方法,指导全局性会计工作,能够为企业财务管理进行整体规划,是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突发事件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四是以从事会计理论工作为中心的应用型会计人才。这类人才主要进行财务与会计新理论、新问题和新观点的研究工作,致力于会计学科前沿理论的研究。
与目前我国各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比看,第一类人才应该是中专、大专、职业类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方向,第四类属于会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而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应用能力,应该属于第二和第三类。从上述描述我们也可以看出,能够进行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自如应对实际工作中的突发事件,对企事业单位财务活动进行全局监控的会计人才,必须具有很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游刃有余的将所学理论与企事业单位实务联系起来。而大多数高校在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时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目前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1.从培养目标看,很少提及实践能力。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导向,是对会计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决定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培养过程的安排。同时它的确立又取决于环境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满足人才市场对会计人才职业品德、性格特征、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合理确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并以此作为评判会计人才质量的主要标准,这是一个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考察目前我国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多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经济、管理、财会等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会计系统的运作,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部门从事会计、审计等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尽管许多院校早已将教学改革的重点指向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对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实践能力,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2.从培养过程看,重理论,轻应用现象较为普遍。培养过程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它是充分体现会计教育理念、顺利实现会计人才培养目标而安排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只有通过培养过程各环节的有效实施,会计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充分体现,培养目标才能落到实处,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并最终得以实现。会计人才培养过程包括了会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比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这些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的合理与否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1)课程设置重核算,轻管理。经研究发现,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概括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等。也许对专业分工较为看重,人们往往认为财务管理类课程,应属于财务管理专业的重心,而会计专业,还是应将重心放在会计核算上。由此我们看出,目前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围绕培养核算型会计人才,并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的要求。(2)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与提高教学质量所采用的重要手段。为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长期以来,“复习――新课――作业”这种注入式教学在会计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记,不但费时费力,而且知识量输出少,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3)考核方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现行会计专业的考核方式可划分为三类:面试、笔试与综合考试。三类考试形式各有利弊,应用范围不同,考试的侧重点也不同。由于闭卷考试最为简单,操作起来比较方便,所以会计专业的考试在实际操作中仍习惯于笔试中的闭卷笔试,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即使采用了其它面试、演示考试等,又不注意和其它方式的结合,做到扬长避短,全面考核,导致学生学习单调、惧考,未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能力。
3.从教学资源看,部分资源的更新跟不上培养模式的更新。教育资源是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会计人才培养目标晟终能否得以实现,还有赖于各种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教育资源的保障程度。这些教育资源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教师队伍、教学材料、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校园学术文化氛围等各种软硬件资源,它们共同构成了会计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只有把这些教育资源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才可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它们的资源潜力,避免不必要的闲置和浪费,为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1)图书资料只注重会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多数院校的会计教学资料习惯是:给出一套中型工业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要求学生据以填制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主要的账簿登记、成本计算并编制会计报表。这样的学习,只培养了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没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不用说提高学生进行会计制度设计、财务预测和资本运作等能力了。另外从教材内容上,目前许多企业都是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的,只练习工业企业的业务,不练习其他行业,显然满足不了会计实务需要,无形中降低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2)会计教师知识更新不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效果的好
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组织上。但现在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缺乏前沿知识和系统的2006《企业会计准则》实务经验,据调查结果显示,有35.10%的高校教师承认自己实务能力差,28.48%的教师认为自己教学方法呆板,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教师的知识现状。没有实践经验和前沿知识的教师,很难要求他们达到所设计的会计案例和实验资料能够贴近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作,也很难拓宽学生的前沿知识。(3)会计实验室设备陈旧,利用效果很差。由于受经费限制,多数院校会计实验室在软件、硬件设置上远远达不到实验要求,甚至有的院校的实验室,在会计模拟系统上还没有配置完整。不排除有些院校的会计实验室在设置之初就是为了迎接上级检查或应付教学评估,实验类课程课时紧张,单项实验往往安排在每门主干会计课程讲授完毕的后2周或1周(那时学生都在忙于准备期末考试根本无心实验),综合实验往往安排在临近毕业的那个学期(学生忙于找工作,实习和写毕业论文,哪里还有心思来进行综合的会计实践技能训练),实验室因为没有配套的财务软件和硬件而形同摆设,各项实验效果可想而知。因为经济环境变化的迅速性,也使得原本投入较多资金布置的实验场景很快就落后于实务现状,没有足够资金来支持更新实验场景,大大降低了实验室的仿真效果。另外,随着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税法以及相关法规、规定、问题释疑不断出台,许多院校应用的教学软件等,往往落后于企事业单位财务实际,很难达到通过会计实验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初衷。
二、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几点建议
1.完善人才培养目标,使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不流于形式。从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现状看,可能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应用型会计人才都将是市场需求的重点。因此,应从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开始,将应用型会计人才应达到的那两类能力切实纳入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并作为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在培养过程和教学资源等其他方面进行配套改革,从而形成一套完整可行的旨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的人才培养方案。
2.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化人手,调整会计专业培养过程。考虑到目前和未来市场需求,应对会计专业的课程结构作较大的调整,增加旨在培养学生理财能力的课程比重。可以考虑设置:税务会计、税务实务、财务管理综合实训、个人理财、政府及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将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作为核心任务。对于传统讲授法、演示法等教学方法,在学生掌握基础技能方面有一定成效,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收效甚微,使学生缺乏获取知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建议部分课程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式,教师课前认真思考,拟定讨论主题或设置障碍进行启发,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关资料表明,现代管理对人才测定的要求有多项指标,而凭卷面考试只能考出其中的l,3,其余的则很难用传统的考试方法考出,如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应用型会计人才中最为重要的培养目标。另一方面,随着会计教学内容多重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应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的特点,敢于“标新立异”,大胆对考试内容、方法、手段进行改革和探索,也促使考核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3.合理配置教学资源,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更新观念,优化资源设置,拓宽获取会计学习资料的途径。学校应以学生为本,在选教材时,注意联系会计准则变化的新动向,坚决杜绝过时的教材。同时要注意除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外,尝试其他实践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和实务练习等。当前会计专业能够进行案例教学的似乎只有“审计案例”、“财务管理案例…‘会计电算化案例”。实际上其他专业课程如“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会计法和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税法”等课程都可以安排配套的案例,注意在案例的选取上要紧密贴近企事业单位的现状。避免只选择工业企业这种状况,在案例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多选取那种跨行业的企业集团作为案例主体,使学生能够对多种行业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练习。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图书馆、书店等资源及时更新会计知识。(2)增强教师自我提高和实践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方法:①鼓励教师提高学历,以便增强业务研究能力,从而积累科研经验,与会计前沿知识接轨;②鼓励教师在实体企业兼职,以便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从而更好的从事会计教学工作;③鼓励教师获取双师资格(讲师和会计师、注册会计师);④在引进教师时注意向实务界倾斜,多调入具有实务经验的企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作教师,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生动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现状和财务难题,引导学生努力将所学理论与实务相联系,并对其他教师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⑤鼓励教师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并吸收学生参与项目组,在思考如何解决实务难题时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3)加强会计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利用效果。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改善陈旧、落后的不能起到仿真作用的实验场景,配置相关的财务软件和硬件,努力创造一流的实验环境,使得学生既可以进行最基本的财务核算技能训练,又能进行网络处理,随时获取国内外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并进行具体的财务分析、比较、预测和决策的模拟训练。另一方面,在配置实验场景时注意岗位分工,将内部会计控制引人课题。学生不仅能演练会计岗位的核算职能,明确岗位分工和内部控制的实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预算、成本控制、税务申:报、审计等管理型职能的操作。
摘要:现阶段,职业学校应以培养大、中、小型企业会计人才为会计培养目标。究其原因在于新会计准则以统一规范、约束大、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为核心,同时由于新会计准则较注重规范企业各项会计核算行为,因此给予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所以要求围绕会计专业学习相关内容确定新会计准则内容。在相关政策及新会计准则的强烈要求下,我国职业学校逐渐重视起职业学校实践教学,最大程度让毕业生和在职学员能够胜任自己的工作。然而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致使现行多数职业学校将职业学校实践教学重心定位于初级会计业务与会计技能的重复性训练,以致不利于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学生日后更好发展。
关键词 :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就业需求;培养策略
一、职业学校会计学员职业定位分析
1.会计职业类型定位
笔者认为,职业学校会计教育既要始终以就业为导向,又要符合会计职业相关要求。深入分析会计的职业需求现状可知,由于“管会计的人”需求量相对较小,并且竞争较为激烈,因此不适宜将其确认为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而“查会计的人”与“研究会计的人”门槛相对较高,并且培养周期相对较长,因此同样不适宜将其确认为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所以只能够将“做会计的人”确认为职业学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
2.就业去向定位
统筹分析发现,诸多职业学校在开展会计教育时倾向于对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而对大型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重视力度不够。笔者认为,现行多数职业学校在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存在局限性,究其原因在于:(1)与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无论从实力规模方面还是从经营理念、模式等方面均较为优越,并且大型企业给予会计人员提供的岗位也远远多于中小企业;(2)职业学校毕业生有足够的能力承担起大型企业会计核算职责。尽管大型企业需要更多高级会计人才,但同样需要一部分初级会计人员负责会计核算工作。
二、职业学校会计教育塑造就业人才
第一,会计工作的分工状况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越低,则会计工作的分工越粗略;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则会计工作的分工越精细。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以致传统会计所呈现的滞后性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更多与会计具有相关性的新职业岗位出现于社会市场内,给会计人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笔者认为,通过分析了解现代会计职业的发展趋势,可将会计行业的职业划分为四大类,包括“做会计的人”、“查会计的人”、“管会计的人”及“研究会计的人”。
第二,对于“做会计的人”,其指的是在企业内同时承担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多项职能的相关人员;对于“查会计的人”,其大都为资产清算评估人员、注册会计师及审计人员,并要求这些人员承担起鉴证服务、管理咨询、融资咨询、税务及资产评估等多项职能。特别注意的是要求“查会计的人”着力于多视角审查会计工作,这样才能够确保会计工作审查的准确性、合理性及全面性;对于“管会计的人”,其大都为与会计管理有关的政府管理人员和其他组织机构人员。要求“管会计的人”严格执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即不仅可依照企业职称级别评聘专业技术职称,而且还可依照公务员职务级别系列聘任;对于“研究会计的人”,其大都为各类研究机构的专职研究人员与各类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及会计专家,并要求这些人员负责起会计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及教学工作。调查研究发现,当前社会市场内,“研究会计的人”远远多于“管会计的人”,但少于“查会计的人”与“做会计的人”。近年来,诸多职业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资源用于拓展会计类专业招生规模,使得对“研究会计的人”的需求大幅度增长。
三、适应就业需求下职业会计专业能力的培养策略
1.学习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该能力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沟通合作能力。(2)组织协调能力。会计工作处理的关键在于如何协调组织与个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及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其中会计工作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相关会计工作是否能够高效有序进行,笔者认为,若要落实好会计工作处理,不仅要依托其他组织或个人的配合,而且还需要加强会计人员与其他组织或人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从企业外部组织层面看,会计与诸多职能部门具有相关性,如工商机构、外部银行机构、海关机构及税务机构等,因此则要求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既要严格遵循行业自律原则的指导,又要维护好组织所有者利益不受侵害。总结来说,提高会计的沟通合作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对规范会计处理行为极具现实意义。
2.社会适应能力
这一能力包括沟通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前者是指个体与个体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的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任务或行为的能力。后者指组织实施、计划安排、贯彻落实、监督控制和协调配置活动的能力。
3.经济业务判断能力
经济业务判断能力作为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其指的是会计人员以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惯例等为依据,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状况与经营环境现状,依托多种有效手段决定如何处理所遇到的诸多复杂经济事项。
4.会计核算能力
会计核算能力作为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基础要素,指的是运用多种有效方法确认、计量、记录及报告诸多常规会计事项的能力。
5.财务分析能力
财务分析能力作为提升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关键要素,指的是以专业会计理论为指导对企业经营状况及财务状况进行客观、公正评价,并从中找出企业经营环节及财务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之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以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尤为注意的是企业财务分析的关键在于着重剖析财务活动的过程及结果。
6.计算机与财务软件应用能力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计算机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会计行业,并在该行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积极效应。只有以熟练操作计算机与使用会计软件为基本前提,才能够确保会计人员能够准确制作与打印各种图表及财务报告,并查阅相关信息资料,从而为作出各种会计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实践表明,当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与财务软件应用能力时,其会计工作效率与会计信息质量便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黄瑞兴,韩亚兰. 承包制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探索———以顺德梁琚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05).
[2]刘峥,范莹莹,蔡文芬.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22).
由此以来,我们可以把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目标分为三条:
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了解各式各样企业或集团的法律环境知识,理解并掌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决策知识,成本会计的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管理会计的管理方法与决策知识,熟悉信息技术与应用的相关知识,除此之外,还要特别关注整个行业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知识。
2.技术技能
技术技能要求学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能力,还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适应环境能力等。
3.应用能力
应用能力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会计方面的信息技术软件,通过各种渠道与更多的人进行有效的沟通,独立并高效率的完成工作,在有限的条件下,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按时完成工作的能力。
二、目前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
一直以来,本科院校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本科院校教学观念仍然比较落后,会计实践教学的理念在本科院校教学中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没有真正贯穿于会计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具体表现在本科院校的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课时的制定、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的教学方法、考试考核制度。大多数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会计基础知识的教授,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解、轻练习;重传承、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一,教师关心的是会计课程的理论课时有多少,在规定的课时内课程能否上完,学生考试能否过关会不会影响教师自己,考试过关率怎么样,却忽略了对学生会计技术技能的培养。
2.实践教学方法落后
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会计教育普遍采用教师单向授课法。由于数据量大、处理过程复杂以及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会计问题只能讲述其涉及的基本原理,无法对案例进行充分的分析,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对案例见解的交流与沟通,学生也不能从案例中学到知识。同时,由于实验方案具有一致性,数据收集、实验过程、解决办法基本一样,没有创新性,实验就成为纯粹的机械模仿。
3.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是指为了实现会计实践教学目标
在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展开的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并且是会计实践教学目标的具体表现。但是,目前的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基本上还停留在会计核算实验的阶段,并且课程的实验仅仅涉及到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课程的实训,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实验几乎没有,更不用说多元化、深层次分析了,比如,在财务会计实训中,只是按照一般会计流程,对经济业务简单处理,根本没有对经济业务的相关财务问题做深入分析,这样以来,造成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差,更谈不上灵活应用。
4.缺乏校外实训基地
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科院校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训,是多数本科院校采取的传统而有效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法。然而,本科院校在组织校外实习时都存在很大的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项:第一项,由于企业财务信息的保密性,每个企业会计工作岗位的有限性和不稳定性,使得目前本科院校和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没有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和接触机制,传统的实训基地基本丧失。第二项,实训时间多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时,使得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脱节,导致学生对于书本上不太理解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更做不到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操作有效结合。第三项,由于各本科院校受到实训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训时间有限,企业实训大都局限于企业派人到本科院校讲座和学生到企业参观,学生在实训环节很难接触到企业真实的会计经济业务,更不用说参与企业会计工作、了解企业整个会计核算流程与财务管理方面。因而,校外会计实训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目的,从而阻碍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更不能起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作用。
5.手工与会计电算化实验相脱节
目前,大多数本科院校基本上都建设了会计手工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但是,一方面,在会计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本科院校会计手工实验局限于单纯的做账,并采用“仿制的会计凭证,剪刀,浆糊”方式,只要求学生熟悉会计实务处理的流程,即从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到编制会计报表,学生只是被动地做简单的模仿实验。另一方面,会计电算化实验是用简单的会计资料,应用于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缺少必要的信息系统思想的培养和训练。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得不到有机结合,网络资源应用不足,这样的会计实践教学只是表面粗浅的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在会计实践方面应该具有的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不了社会对复合型会计人才的需求。
三、改革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的建议
1.更新观念,加强实践教学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学生的能力、素质水平已成为衡量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人才培养工作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更加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科院校应以修订人才培养规划为契机,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工作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突出实践教学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主体地位。本科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学部门领导一定要认清当前会计教育形势,根据会计专业的特性,逐渐改变会计教学观念,切实改变会计实践教学无关紧要的现状,在会计理论教学不忽视的前提下,加强会计实践教学,逐步提高会计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分量,着重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教师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树立并坚定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教学理念,并将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落实到整个教学计划中。
2.创新实践教学方法
我们知道,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实习是当前大部分本科院校实行的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从微观方面看,会计实践教学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会计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一门课程。所以,会计实践教学的方法具有多样性特点。具体有8种方法:
(1)实务演示法。实务演示法是通过多媒体演示,并有教师讲解实务操作过程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实务演示法有展览实物讲解方法,播放投影仪讲解方法、视频录影讲解方法、多媒体教室教学软件讲解方法等。实务演示法安排在课堂授课之前,是学生在学习理论之前,心中有一个大致轮廓,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了解即将所学知识,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2)单元练习法。单元练习法是在某课程完成其中一个章节的学习目标后进行的阶段实务训练。单元练习法是对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所以,要以目标为准,完成对学生的授课任务,并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理解并掌握。
(3)模拟实习法。模拟实习法是在会计实践教学实验室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资料,以企业的一个会计周期为区间。模拟财务部门会计实际业务处理的模拟训练。模拟实习法的主要目标是检查学生对会计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情况与会计实际操作处理能力。
(4)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就会计专业或者会计学专业的相关问题展开社会调查,并在假期结束后针对社会调查做出调查报告的方法。
(5)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就某个教学案例,运用所学会计理论知识及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推敲、提出可行性解决办法,而且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
(6)项目设计法。项目设计法是使学生运用所学会计知识及相关会计理论,分成小组,共同合作来完成一个模拟项目设计,并做出设计报告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例如,设计财务管理制度、设计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成本核算制度、设计会计软件等。模拟设计项目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必须在不违背国家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供需分析、建立模型、实施方案等步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工作。
(7)课题研究法。课题研究法是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课题研究活动,并且做出学术报告及学生对于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8)校外实习法校外实习法是派送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一种会计实践教学方法。校外实习不仅包括会计记账、做报表,还包括财务管理、审计监督、纳税、与银行业务往来等方面的工作。所以,校外实习法是不仅锻炼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比如: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共同合作能力等。
3.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会计实践教学作为会计教学的基本方法,贯穿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个过程中,会计实践教学内容服务于会计实践教学目标。会计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课程为载体,充分体现了培养的目标,以确保系统的完整性,适当的内容,紧凑的连接,以结果为导向。所以,会计实践教学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的能力培养,分别是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会计职业道德能力。
(1)基本技能。基本技能主要是通过培训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课程。要课程的每章每单元都要培训,培养学生在每个单科课程下处理财务问题,以发展学生的个别操作技能,掌握会计领域的最基本的理论知识。
(2)专业技能。从手工模拟实训中,我们不难发现,财务工作是一个应用程序,一个非常全面的工作。包括:资本融资决策模拟训练,投资决策模拟训练,利润分配决策模拟训练,财务指标和企业绩效评价模拟训练,财政预算培训和会计制度设计方面的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综合运用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技能。
(3)创新能力。为了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各项能力,本科院校可以制定拓展素质和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只有修满创新学分,才能毕业。
(4)会计职业道德能力。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职业教育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国家建立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旨在培养高质量的会计人才,具有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开设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律及相关法律、法规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4.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是首选的教学方法。通过简单的会计实务操作练习和模拟演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全新理解,但模拟毕竟不是真实操作,因此,实习基地的建立是本科院校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条件的本科院校可以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5.手工与电算化实验有机结合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的要求,必须改变会计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相脱节的现象,使两者融为一体。会计电算化实验是学生会计电算化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会计手工实验是学生运用专业知识、熟悉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手段。熟练掌握会计业务操作流程,为会计电算化实验提供建账、报表生成与汇总的实验数据及专业技能支持。按照实验顺序分为:先后实验和平行实验。先后试验是先做会计手工实验,后做会计电算化实验。即在手工实验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做电算化实验。平行实验是会计手工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是同步进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会计手工实验与会计电算化实验严密结合,学生们不仅掌握了会计手工实验的业务处理流程,而且熟悉了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步骤及原理,同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使学生能够达到会计人才市场的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会计人才市场对于会计人才的要求是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知识结构,熟练运用计算机财务软件和以创新为导向的能力结构。所以,要适应发展的社会和需求的市场,必须从新定位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目标,更新和改进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会计实践教师具有高水平和高素质,有一定规模的会计实践教学设施,以使会计实践教学体系顺利实施,提高会计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创造性和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四、结语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差异;联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1
一、引言
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财务会计是现在财经领域的主要应用学科,在日常生活中它们各有侧重,但是又时常存在着彼此密切的交差。比如说,在成本会计中的成本预算、成本决策、标准成本、成本决策、作业成本、责任成本等方面,就与管理会计理论中的很多地方存在着重复。而在管理财会中,投资决策分析、销售预测、资金需求预测、存货管理的方面的知识又与财会管理学科存在一定的重复。并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优秀的财会人员优势会同时用到这四门学科。随着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我们越来越需要对这四门学科进行整合,但是又要保持其原有的独立性。
二、四门学科的独立性分析
(1)从定义上来说,财务会计就是通过对企业的资金运动进行系统的监督与核算,以求得对企业相关人和相关组织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收入盈利能力等重要经济相关信息的财务活动。它是现代企业财务的重要一项工作,也是一个企业良好运转的基础工作。通过对财务的整理分析,得到企业运转情况的信息,进而可以更好地进行管理决策,提高效益。它的作用是有助于提供企业的管理信息,提高企业管理的透明度和科学性。
(2)管理会计,它又经常被称为“内部报告会计”,它是以企业目前和将来的资金运转为对象,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标,为相关企业的管理层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能够促进企业获得更好效益的财务活动和管理活动。它更加侧重于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上的影响和作用,它可以是企业的资金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缜密,能够加强资金周转能力促进企业发展,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
(3)成本计算通常是指为了得到产品的总成本进对全部生产费用进行核对计算的会计活动。成本会计的重要内容是对成本进行核算,它的主要作用有及时地、正确地进行成本的计算核实,这是企业的管理经营的重要信息,可以加强在成本方面的预测,可以预先知道大概的生产成本,进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资金规划,能够使成本决策更加有效;还可以针对获得的成本信息进行成本的计划,进而进行成本控制。
(4)财务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目标下,对投资、筹资、资金运行、利润分配进行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可以根据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进行管理,按照财务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组织企业的相关财务活动。它把投资、筹资、营运资金各个环节整合到一个整体中,从整体的财务上做到优化结构、科学布局。简单地说,财务管理就是管理企业中的各项财务有关的事物。
这四门学科,在定义上说存在基本的差异,它们的基本目标不同,导致了它们的基本作用不同。尤其是在现在社会中,越来越专一的工作导致了工作的专业化和细化。并且这三门学科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分别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三、四门学科的联系性分析
这四门学科间的关系可以说是同室同宗,它们就是财务管理方面的全部内容和会计方面的全部内容的总和。就是说,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原来都属于会计学科,开始时它们彼此并不分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更加系统的详细的知识,去针对更加细致的分工。而财务管理在本质上和对象上都与会计有着相当的差别,属于更深一步的运作。
从根源上来说,管理会计是在成本会计集合现代的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形成之初只强调了各自的重要性和差异性,而没有进行良好的衔接与界定,从而造成现在两门学科的大量重复。在我国改革后,为了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弥补相关企业的理论上的不足才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我国这方面相关工作开展较晚,还不是很成熟,所以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处于借鉴阶段,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而为了健全两门学科的功能,只能一味地增加内容。从而造成了现在学科间缺乏整体思路,重复较多的现象。而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又都是财务会计的一个分支,最初他们就是一个整体,后来由于需要才逐渐分离。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为财务管理提高理论依据和信息材料,财务管理是对这三门学科的整合的基础上做出的工作。可以说这三门学科是手段,财务管理是目的。
四、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实践中的有效整合
虽然这四门学科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联系性,在实践中可不能泾渭分明。在实践中,要注意这四门学科间的整合问题。企业的目标就是追求价值与价格间的相互转换,只有依据价值的增长规律,良好的规划价值目标和管理方法,整合各种财务手段,才能更好地整合各种价值驱动因素和管理技术、梳理管理与业务过程的财会管理模式。
首先,在实践中,要建立强调一体化整合,完善财务系统功能。要结合这四门学科的知识,进行良好的分工和协调,使得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在财务处理的不同阶段良好衔接和发挥作用。要保证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在进行一种会计工作时,兼顾另一种财会处理。进而实现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有机的结合起来,为财务管理提供更加有利的资料。
其次,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为进一步优化财会工作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财务分析和管理将会更加快速和科学。要根据不同的财务管理需求来调整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的结构,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进行相关的财会处理。进而实现财会和财务管理上的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五、结论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与财务管理间的专业差异,本文针对“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成本会计”四门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探讨,并对这四门学科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整理,主要讨论了它们的分解和整合的相关问题。找出了它们之间存在差异与联系的原因,并且正对它们的整合问题提出了建议。可以说,这四门学科在实践指导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只有明确地相互区分彼此功能,又紧密结合相关学科,才能在实践中产生巨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胡国强,吴树畅.成本管理会计公路交通科技[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甘永生.21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模式[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
关键词: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E232.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们说人才和智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学生成不成材直接的体现就是教育的问题。今天的职业教育大多由传统应试教育转型而来,一直以来都存在应试教育的影子,会计专业尤其如此。经济的发展、国际的竞争让职业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与现实环境相适应,中职学校培养的会计人才在会计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 新形式下中等职业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会计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专业之一。一段时期以来,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不甚明了,或与文字描述不甚一致,究其原因在于对现实环境认识不足,应试教育的影响还在左右着新形势下中等职业的会计教育。重新审视新的形势,不难发现现实会计岗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高中级会计人才不是中职学校的定位标准。现实环境要求中职学校能够培养道德品质高尚、人格健全、会计基本功扎实的具备综合工作能力初级会计人才,具体包括专业能力和其他能力。考察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向,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出纳员、会计员、报税员、统计员、财会文员、仓管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工作,因此,学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研究、设计型人才。教师在会计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中要围绕职业能力开展教学,比如说:学生要有较好会计操作能力,包括手工会计操作能力和电算化会计操作能力,这些职业能力会在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下逐步实现。
二 新形式下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确立
正确认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有助于揭示新形式下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也就是说就业导向下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逐渐明晰起来。以就业需要为前提,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从以下两个方面:专业能力目标和其他能力目标加以概括。
1.专业能力目标
专业能力是指会计专业所涉及到的有关业务的处理能力。包括:
(1)基本职业技能。是指要求学生掌握的必要的会计基本知识。如一定的珠算能力和必要的会计书法,以及进行会计电算化处理所必须的计算机水平。其中,书写的整洁、规范,保证基本账务处理的正确是基本技能也是良好职业修养的表现。
(2)职业岗位能力。是指中职会计专业学生应达到的与财会岗位相适应的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包括出纳工作、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纳税申报等相关业务。应熟练掌握会计手工账务处理和电算化账务处理两方面的能力。学生毕业前拿到各地财政部门颁发的会计证是学生就业的资格保证。
(3)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在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一要求基于三方面的原因:其一,会计是一门内容不断更新的职业,经济环境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都会对会计产生影响;其二,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职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职, 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往往不是单纯的会计工作,而是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工作,要求他们既要懂会计,又要会统计;既会核算,又要会管理;既能跑银行,又能跑税务;既能对内协调,又能对外公关等等。其三,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还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比如职务晋升、职称聘任、拓展专业等。这些要求势必需要不断学习、提高。
2.其他能力目标
其他能力是指跨越会计职业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会计职业素养等。
一般其他能力在学生初次就业时非常抢眼,因为言语表达能力、与人沟通能力、人的职业素养这时候来得非常直接,烙印深刻。况且,会计职业的政策性、原则性以及严肃性要求学生必须重视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虽然职业素养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毫无疑问,学校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往往与社会、家庭环境及自身性格特征相关,具有先天的成分,但修养好会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培养学生严谨、诚实守信、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遵纪守法意识、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能妥善处理好各种工作关系。
三 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了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提供保障:
1.加强理论教学
中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就业偏重于中小企业,从企业节约人工成本角度来看,反而使得学生要具有更为综合一点的能力,因此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参考我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科目和未来职业发展需要可以看到,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为《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三门;初级职称考试科目为《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中级职称为《财务管理》、《经济法》、《中级会计实务》三门,在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置上,要遵循一个原则:实用、够用,不贪多求深。课程设置应主要包括:财经基本技能(珠算、点钞及计算器的使用)、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基本的职业技能;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经济法(侧重税法部分)、财政与金融、税收基础、审计基础与实务,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管理学、统计学、财务报表分析、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等,旨在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单位会计工作和一般管理工作的能力。
2.提高实践教学
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模块。
(1)基本素质与技能的训练。包括外语(根据学生主要就业地域可开设英语、韩国语、日语等)、计算机操作、珠算、点钞与验钞、中文大写数字及阿拉伯数码字手写体的训练等、基本的账簿书写训练,其中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可以通过专门的课程实现。其余内容可以与基础会计的凭证填写、账簿登记、错账更正和账务处理程序等组成基础会计的综合实训。
(2)专业技能训练。校内,专业技能训练可以与教学同步或在相关课程结束后进行,比如:基础会计的单项模拟实习、整套会计业务综合模拟实习等。校外,为了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学生可以在假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或借助校外实训基地进行训练。实训中,资料的选择非常重要,近年我国的会计制度变化较大,选用实训教材时必须采用最新的内容,最典型的案例。对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内容的筛选,不是简单的浓缩与简化、知识点的减少与难度的降低,而是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兼顾用人单位一线岗位从业者素质要求所作的有意义的尝试。
(3)综合技能训练。中职会计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难度最大。本人以为可以从会计业务综合训练、假期社会实践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三方面来分解综合技能训练的难度。从校内的会计业务综合训练入手,熟练会计业务处理技巧和流程,在此基础上倾学校全力和学生家长独特的条件让学生融入社会进行假期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综合技能训练之所以说难度较大是因为现如今好像没有那一家单位愿意接收实习学生处理现实会计业务,并且会计资料本身就具有保密性,种种困难都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克服。这种情形之下,校内完善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可以解决大部分社会实习所不能达到的效果。不能忽视的是,模拟实让学生在处理实际会计业务时有一种陌生感,比如说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填写一张现金支票或转账支票,在模拟工具上(复印或打印的支票)学生技术、技巧非常娴熟,百填不错。一旦有机会动真格的第一次填写真实的支票,错误就会发生。究其原因,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作祟,心虚、怕错影响了学生技术、技巧的稳定发挥,因而综合技能训练的同时不能忽视心里训练。计算机电算化有赖于手工操作下的会计理论,会计综合实训要在手工与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完成全部过程。我们有这样的体会,总结和综合训练能让学生完成该专业各课程间知识点的融合和衔接,实现专业课程在实务中的有机结合。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既能掌握相关职业技能,又能让学生提前体会社会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学会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3.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教师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具有灵敏的嗅觉,随时洞察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有益于对专业发展前瞻性的认识。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师不应与社会脱节,而是应根据教学需要,重点组建和培养“双师型”会计教师团队。首先鼓励教师参加一些协会或是行业的相关学习和考试(如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考试等),更多地接触新信息和新知识,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其次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到学校指导教学工作,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再者聘请具备教师素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从而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总而言之,职业学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身心健康、能力强、素质高的,具有终身学习本领并适应复杂工作环境,能从事会计实务、财务分析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庞长兰.会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探讨.财会研究,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