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设美丽新农村

建设美丽新农村

时间:2023-09-20 18:23: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建设美丽新农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建设美丽新农村

第1篇

关键词:沼气 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 A

1 前言

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环境污染已无力承载。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煤炭消费总量从2002年的13.8亿吨,占全球消费量31.1%,持续飙升到2012年的39.39亿吨,占全球消费量的49.4%。十年消费了292亿吨煤炭,以年均2.56亿吨的年均增速持续增长,煤炭利用强度一直维持在一次能源消费的70%。大量燃烧化石能源使2013年年初中国的5级以上的严重雾霾污染区域达143万平方公里,以PM2.5为主雾霾污染区域达270万平方公里,酸雨污染覆盖区域超过120万平方公里。因此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刻不容缓。

同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如火如荼的宏观背景下,蕴含着未来我国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主持编写的《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每年大约提高1个百分点;据此速度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超过60%。同时有研究显示,城镇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推动能源消费8000万吨标准煤。2020年城镇化达到60%时,将拉动全国8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这个数字意味着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三个国家能源消费之和,接近南美洲能源消费总量。在当前严峻的能源环境形势下,需要通过能源革命,建立新的能源体系,才能为城镇化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效的能源供应保障。生物质燃气(主要指沼气)不仅是低碳清洁能源,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可利用各种有机废弃物,既能有效消除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又在生物质燃气的利用过程中减少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是缓解能源危机的基本保障,更是建设美丽中国城镇和乡村的重要手段。

2 我国沼气发展现状

沼气在中国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沼气资源作为连接养殖和种植业的循环链条以及高效清洁的生物气体能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其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2.1国家对沼气的投入持续增加

在过去的10年间,中央政府投入了超过250亿元的资金专项支持沼气事业建设与发展(图1),使得21世纪的前10年成为中国沼气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

2.2 户用沼气的发展稳定增长

在中央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中国沼气产业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户用沼气池的数量增加明显,已经成为沼气产业的主力。根据农业部门的统计,户用沼气池数量一直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图2),并以平均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目前,全国户用沼气达到3996万户,占乡村总户数的23%,受益人口达1.5亿多人,每年可以为农户提供124×108m3的沼气。可以说,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建设规模和使用量居全球之首,成为中国利用技术最成熟、推广规模最大、效益最突出的可再生能源开发领域之一。

3 新城镇化建设发展沼气产业技术成熟

3.1技术成熟

沼气工程所采用的厌氧发酵技术,是当前世界各领域的主流技术,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尝试和探索,目前国内的厌氧发酵技术已经相当的成熟,处理畜禽粪便、餐厨垃圾等有机废弃物的能源站在全国各地均有大量的建设。可以满足项目建设及运营管理的需求,这些可以确保沼气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长期稳定的运行。以畜禽粪便和秸秆混合原料的沼气工程为例,见沼气生产的工艺流程图:

图4 沼气工程的工艺流程

发酵原料畜禽粪便收集之后进入调节池、旋流沉砂池等预处理段,经过进一步水解和沉沙处理之后经转子泵或螺杆泵打入厌氧罐发酵。秸秆原料经粉碎之后进入原料储存间暂存,然后使用装载机等运送至干式进料设备输送至发酵罐内。工业化沼气工程一般采用全混合式钢结构厌氧发酵罐,产生的沼气经脱硫、脱碳、脱氧、脱水净化后生成生物质天然气,发酵过程的部分沼气用于燃烧供热用于厌氧罐增温。厌氧发酵后的发酵液经过固液分离,沼渣生产固态有机肥料,沼液用于果园、饲料地和有机作物种植基地的液态有机肥料,在非用肥季节,沼液进入沼液储存池暂存,沼渣进料堆放场暂存。

3.2 产品利用保障

沼气经过净化提纯后用来满足美丽农村内部居民的炊事采暖用气,沼液沼渣经过深加工后生产有机肥料,用于绿化用肥,并可为周边生产绿色有机食品提供充足的有机肥料。生活垃圾的无机物可以做成免烧砖,其中可燃物加工成RDF。

4 结论

沼气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等商品能源,而且能源效率明显高于秸秆、薪柴、煤炭等。中国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十分有限,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以消耗农业资源、牺牲农业环境为代价。农村沼气把能源建设、生态建设、环境建设、农民增收链接起来,促进了生产发展和生活文明。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美丽新农村,优化广大农村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是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加优质能源供应、缓解国家能源压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提升沼气在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李景明 2011.5 新能源

2.《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城市沼气产业化发展前景探析》 刘起 方创琳 2012.5 现代城市研究

第2篇

关键词:美丽乡村;住宅设计;新农村建设

1.引言

“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协调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目标,是“千万”工程建设的深化和提升,而村镇住宅建设及改造正是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中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东阳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是著名的建筑之乡,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行动中也走在了浙江省各县市的前列。根据市委提出的第二期目标:重点完成集镇规划区,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的村庄建设,总体完成12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创建,初步显现美丽乡村的建设成效。

目前,已建成了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花园村,在村镇规划和住宅设计中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经验,东阳江北街道、六石街道、城东街道和白云街道新农村改造已取得初步进展,巍山巍四小区改造、楼西宅、佐村等改造工程正大力推进农房改造建设,使新农村建设初步具备了理论指导,开始沿着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值得在东阳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借鉴和推广。

2.东阳新农村住宅设计现状

中心镇、集镇、中心村是农村人口的主要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节点。东阳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打造精品”的要求,加快中心村和一般村建设,从抓点连线到成片,培育出一批中心村及特色村、示范村,不断提升东阳农村整体形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工程实际中我们发现,由于东阳本地建筑设计院缺少,大多数新农村改造项目设计均由外地设计院或本地城市规划设计院和小型设计事务所完成。部分建筑师由于身处其他地域或本身缺乏农村生活经验,又对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地方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不够了解或调研不够深入,只是盲目套用城市居住建筑和别墅的设计思路到农村住宅中,设计成果并不能满足本地区农民生活实际需要。

同时,发达的东阳建筑业带来的东阳经济的发展,返乡建筑从业人员建筑建造思潮的影响,使得其平面设计方案盲目追求品位化,不符合本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的实际要求;在立面设计中受业主的思想影响较大,一味追求独特、奇异、与周边不同等,使得建设不符合村镇规划的整体要求,造成了立面的另类和违规等现象,带来了极大的浪费,新农村住宅设计水平亟待提高,。因此,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应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居民对生产生活新的需求,重点研究住宅形式和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以适应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生活环境。

3.设计思路与理念

3.1设计思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新农村住宅模仿城镇住宅建筑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失去了传统的农村住宅空间特色与韵味。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居住方式的不断变化,现代农村对居住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美丽乡村建设拟将现代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新农村住宅设计应满足“宜居、宜业、宜游”的整体要求,同时,要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本地区农村现状、农民生活习惯、各村文化传统和节能环保、生态要求的不同进行设计,使得住宅设计体现本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特色。

3.2设计理念

3.2.1因地制宜,探索多种住宅形式

根据《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版))规定,我国住宅类型大致有以下几种: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等。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和本地区农村的特点,低层住宅具有占地面积大、空间形态和建筑造型更趋近自然、平面和空间组合方式灵活等特点,更适宜本地区农村居民的居住实际需求,宜作为新农村住宅的主要设计形式。但是,由于低层住宅建筑密度较低,土地资源消耗较大。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中心村培育,带动村庄布局的调整优化,城镇周边地区的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再加上本地区耕地资源紧缺等问题,城市周边农村可根据实际需求适当考虑多层或高层住宅建设,以缓解土地资源压力,增加农村住宅形式的多样化。

3.2.2切合居住需求,研究适宜套型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人们对居住条件的要求和居住品位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提高,逐渐向高层次的需求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农村生活中社交活动不断增多,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农村居民对住宅功能的分解和各功能空间的尺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社会主义现代化农村新模式下,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产模式,东阳经济模式下,农村土地耕种大多处于出租状态,当地农民基本基于生物高科、基础材料、红木家具、建筑地产、食品服装等工业产业模式生存,物质条件充实,精神追求较高,对居住条件的要求自然也与传统农村差异较大,需要根据生活实际情况,在住宅套型空间构成上进行研究,既结合本地区农民居住实际又不会是城市户型的照搬。

4.新农村住宅设计探索

4.1新农村住宅形式探索

东阳地区地理形势除南北东阳江和南江的两江平原,其他均为山地。根据东阳整体规划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区域基本在南乡与北乡的东阳江、南江沿岸,甬金和诸永高速公路沿线。这些地区是本地区经济主要来源地,居住建设用地资源相对紧张。同时,又存在着卢宅等古建筑较多的保护村落,且原有村落相对分散,而上世纪规划建设的村庄普遍存在着道路狭窄、单一的联排式建筑、间距过小等缺陷,已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居民对居住的要求。

根据地区特点,可借鉴东阳市花园村“以工富农、以工强村”的建设模式,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原有自然村落在实施行政撤并后,实行统一规划,并村建设。在离产业区相对距离较远的村庄,住宅类型主要以并联式住宅为主、独院式住宅为辅的低层住宅模式。而在离产业区较近的村庄,在规划的住宅用地区域,可根据发展要求和居民需求,在开发独院式、并联式低层住宅的同时,考虑发展多层和高层住宅区,以适应综合发展的需要。

4.2新农村住宅套型空间构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更加注重了精神追求。东阳产业经济的发展给现代化农村建设注入了经济血液,从而加快了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及构成要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农村住宅从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型向舒适型转变,功能空间的尺度和构成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以独院式和并联式低层住宅设计为例,在设计实践中,人们对住宅的空间尺度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发生着较大变化,如在客厅设计中,传统的直接式顶棚向多形式的吊挂式顶棚的改变,从普通照明到多样式大型灯具的安装以及各类豪华家具的布置等,都要求客厅空间向着大而高的方向改变,因此在设计中往往与餐厅结合设计,采用错层的方式来实现客厅空间的大和高。

而在功能空间构成方面,传统的居住空间构成已不适应现代新农村的生活习惯,如厨房的使用方式已从传统的秸秆燃料转换为液化气燃料,秸秆的储存空间和大灶台模式被现代化厨房所取代。经济的发展使东阳农村家用汽车的数量急剧上升,因此,车库设计在新农村住宅设计中必不可少。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住宅的居住空间中的“卧室”也不在是传统的卧室,其私密性要求也不断提高,卧室中也融入了卫生间、衣帽间等的尺度空间。而传统的储物和农机具储存空间等则被省略或者移入到地下室的设计中。以上所述农村住宅功能空间的尺度变化和构成改变,体现了本地区新农村住宅设计的新变化和新要求,在实际设计中应予以综合考虑。

5.结语

住宅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新农村建设“宜居”环境的重要方面,设计是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区实际,通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和实际工程设计积累,找出与本地区新农村改造相适应的住宅设计模式。实践证明,住宅形式随着农村所处地理位置如距离产业区域的远近等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规划形式,住宅套型空间设计应根据当地农村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和习惯进行合理的尺度和空间构成设计,以适应不同的家庭需求。同时,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新材料、新技术以及节能环保等方面的综合要求,从而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旋律奏响和谐音符。

参考文献:

[1]赵小龙.居住建筑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2

[2]许耀波,厉文杰,庞杰 天台县农房改造成功经验、存在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7)

[3]帅丽芳.做好“美丽”文章 打造魅力乡村――丽水市莲都区仙渡乡美丽乡村建设的个案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13,35(1)

[4]李英豪,郑宇军.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J].规划师.2011.5(27)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城乡协调;模式选择

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推进城乡协同发展是我国“十三五”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按照中央部署,实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中,明确提出建设美丽特色新型小(城)镇,有机对接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然而,保定市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仍面存在许多问题,如乡村优质人力资源外流、土地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利用、生态环境问题无法得到改善。为此,如何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保定市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对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内在关系的正确认识,调查研究保定市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保定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探究保定市城乡协调发展的模式选择,以期对推进保定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保定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关系

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互动,共同推动现代化发展进程。一是工业化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工业化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业支撑。工业化水平的高度发展,通过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征收纳税来带农业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工业化的高度发展开拓空间。二是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关系。新型城镇化主要是指发展中小城镇,因而为新农村建设积聚生产要素,推动城市化建设重心下移,促进新农村建设;而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提高,虽然会在一定程度地增加农村返乡人口,但限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以及现代化农业水平的发展,必然农村人口中“出”的比例仍然很高,推动城市化发展。三是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为我国现代化的两个方面,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是指农村劳动力往城镇转移,而工业化是指农业劳动力往非农产业转移。新型城镇化支持工业化发展,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

2保定市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城市化辐射带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2.1新农村建设欠缺职业农民

新农村的建设势必需要人力、财力的聚集,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使人才等优质资源向城市聚拢。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才、资金的良性循环已近乎中断,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而农民整体水平能力的欠缺是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虽然依靠政府的帮助,不断开展职业农民培训等相关活动,但是效果并未达到预期。为此,提高职业农民数量,提升农民的现代化技能水平成了当务之急,也是制约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因素。

2.2新农村建设科技水平含量较低

农业科技含量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因素。科技水平不足,致使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规模效益不够高,产业培育和形成滞后于全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发展缓慢,抗灾能力不强。

2.3城镇化发展未突出区位产业优势

一方面随着保定市不断在周边设立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城市周边的地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河北省旅发大会的开展,使得涞源、涞水、易县的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然而,保定市并未充分利用区位经济优势,发挥周围城镇群以及主干公路沿线的城镇特色产业。

2.4新型城镇化减少优质耕地资源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资源,而保定市人多地少情况严重,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合理利用土地,保护优质耕地资源,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而近几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保定市的优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因此,在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深刻意识到土地资源锐减的严重性。

2.5城市化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美丽乡村建设一直是所有人共同的美好愿景。然而,工业排放废水、居民生活垃圾、空气和土壤中的有害成分超标等现象将严重影响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特别是部分村镇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对环境污染视而不见,生产流程中部分环节并未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操作,而村镇干部对该问题重视不够,导致相关配套措施又跟不上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而,农村的村容村貌并未达到新农村建设的标准。

3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协同促进。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依据保定市的区位、资源、产业特点,本文提出以下三种主要的模式选择。第一,发挥城市主导作用,利用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虽然保定市属于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城市系统的辐射作用。但随着保定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市区周边工业园区的开发,使得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延伸,城市的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因此,城市的扩张辐射在带动周边郊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使了生产要素向周边村镇的聚集,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二,利用区位产业优势,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推动新农村建设。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但由于农业自身的特点,也是弱质性产业,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保定市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市领导对农业的重视,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农业产业园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精准农业。通过横向延伸产业链,纵向推进三产融合,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效用,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同时,更是有利推动了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第三,以优质资源为抓手,发展当地经济,促进新农村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另一有效途径是通过开发地区优质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地区经济。保定市县区拥有数量较多,而部分县区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如易县、顺平、阜平、涞源等。发挥农业多功能效应,以优质旅游资源为抓手,大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以优质资源带动经济,以服务业促进新农村建设。

4结语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是现实的迫切需求。如何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关键要做好规划,通过各种模式发展经济,消除城乡差距。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人力资本的提升,运用产业支撑,加快城乡建设。

参考文献

[1]曾燕南.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策略选择--以哈尔滨市为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4):94-97.

[2]徐光平.“十二五”时期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J].东岳论丛,2011,32(8):156-160.

[3]张艳.重庆市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的协调性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4]孙正林.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关系研究--日本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求是学刊,2008,35(1):66-70.

第4篇

关键词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 F30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4-0274-02

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在当地新农村建设中促进规模化、品牌化发展。2008年,作为黄浦江源头的浙江省安吉县出于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在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处理发展问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打造“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农村建设口号,并制订建成中国最美乡村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促成浙江省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此时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也开始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这种以整体化实施、品牌化经营的探索模式,不仅是新农村发展趋势,也是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载体。

1 理论与现实意义

结合住建部2013年40号文提出关于开展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工作,广东省2011年决定创建宜居城乡、打造具有鲜明广东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建设,以及近期广东省提出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在广东全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美丽乡村”建设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

区域竞争是发展质量的竞争,区域合作是互惠互利的合作,区域协调发展就是区域寻求到良好竞争合作之后产生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趋势[1]。区域及其产业如何做到区域内外有效竞争与合作,如何通过区域合作提升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策略和手段,也是区域协调发展关键所在。“美丽乡村”建设秉承这一战略理念,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和发展,不仅抓住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有利契机,也为区域协调发展延伸了内涵、拓展了空间,更为粤北地区进一步落实该省关于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落到实处提供了有力抓手。

1.2 “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环境提升”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工程之一,也是广东省推进该建设的核心任务。要建设“生态环境最优美、村容村貌最整洁、乡土文化最繁荣、农民生活最幸福”的乡村,就要从生态环境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入手。“美丽乡村”建设正是从尊重自然的角度,保持乡土风格的原貌,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从生活和生产2个方面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也是对十报告中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要求的有效诠释和实施。

1.3 “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美丽中国”,既注重人们生存环境的宜居性,也体现自然、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它是“一个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依托,实现经济繁荣、制度完善、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全面发展社会”[2]的宏伟蓝图。要实现这一蓝图,就必须着手于规划、建设和发展基础生活单元――乡村,从源头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这是广东省落实“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重要行动和途径。

2 现有评价模式及优劣势分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分为3个部分: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建设实践研究[3]。其中,指标体系主要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新农村建设内涵挖掘或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等目标着手,基于地方实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依从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思路,在建立指标体系基础上,对当地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最终获得当地乡村建设水平综合评价结果。“美丽乡村”建设是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延伸,其评价模式既要继承以往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特征,更要突出“美丽”建设的核心要义。因此,总结目前广东省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及其特点,是客观衡量和评价地方“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重要步骤。

2.1 纵向模式:以行政体系为基础

2.1.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国家行政体系划分,从省级至村级存在各行政层面的评价模式。其中:评价指标体系,从下到上宏观指导性越来越强;从上到下微观操作性越来越强;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例如:省级层面,在农业生产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面貌改善、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4];村级层面,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上,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相结合。

2.1.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目标明确,工作易于推动,行政操作特点强。但若上级政府深入基层了解情况不足,将导致建设目标脱离实际。同时,若基层政府对上级政策目标误读,将引起当地建设偏离中心路线问题。

2.2 横向模式:以市级及其以上行政区划为基础

2.2.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广东省区域发展存在差异性的事实,结合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如:珠三角地区农业产业化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城乡收入差距大;东翼地区村组织经济实力弱,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低,清洁能源使用率低;西翼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垃圾实施集中处理程度低;北部山区农民生活水平低,经济落后[5]。评价方法上,仍采用权重法、划分评价标准,获得综合得分。

2.2.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充分考虑宏观发展与微观运作,有效结合地域差异性。既能客观反映各地现实发展水平,又利于不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与借鉴;既紧跟区域发展现实,又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但受地方发展定向思维影响,人为指标选取及划分不可避免,评价结果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颇。

2.3 点状模式:以县级及其以下行政区划为基础

2.3.1 主要内容。评价模式基于以县(市、区)域为评价单元,通过选取不同建设目标,结合现实政策发展实际,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如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或“美丽乡村”建设目标,某地可专门以“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为一级建设指标,通过二级建设指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方面落实一级指标[6]。

2.3.2 优劣势分析。该模式基于单个县(市、区)域范围,评价体系特殊性强。评价的最终结果单纯为落实上级建设要求提供服务,或借此契机为创新地方建设途径服务。该评价一般仅适用于当地,或与当地情况类似的周边县(市、区)。实践性、微观性、局限性强,更高层次的宏观指导性较差。

3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研究

3.1 “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

由上文可知,3种常用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虽各有特色,但评价程序(指标体系选取和评价方法)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纵向模式着重于行政指导性;横向模式着重于区域借鉴性;点状模式着重于可落实及特色性。基于上述分析,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核心内容,即以村民群众为主体,以村民基层组织为议事决策平台,以规划为龙头,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为内容,切实缩小农村与城市在生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实际生产中应该借鉴点状模式的特色性、纵向模式的行政性、横向模式的可比性,提出以区域交通干线为轴线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状模式,通过点的发展、线的辐射及面的整体提升,带动区域“美丽乡村”建设,既注重局部发展,又考虑到整体关系,有利于区域统筹。

3.2 注意的问题

3.2.1 指导思想。首先,近年来广东省注重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注重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辐射、服务和带动功能,形成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带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其次,为继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广东省注重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形成不同梯度与层次、相互配套、关联互补的产业集聚发展格局。第三,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东省为适应区域城乡协调发展需要,一直着力于拓展交通运输网络的覆盖深度和广度,着力于优化运输网络结构,进一步推进区域和城乡运输一体化。这些都突出了选择基于线状评价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性,选择线状评价模式成为必然。因此,作为“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指导思想上必须注重以交通干线沿线建设为核心,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为主线开展评价工作。

3.2.2 指标体系。以社会经济建设内容为选取范围,注重交通干道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以“科学规划布局美、创业增收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乡风文明环境美、管理民主和谐美”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对交通干道沿线区域、村庄及其内陆辐射地进行评价。同时,依据村庄离交通干线的区位距离,将评价区域划分为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农业建设区、保护建设区等4个区域,选取不同评价指标,进行差异评价,以满足不同发展条件村庄有区别的建设目标。其中:优先建设区和主要建设区一般包括了工农业比较发达、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建设比较成熟、经济条件好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农业建设区一般包括传统农业发展成熟、经济水平在当地发展适中,基础设施建设仍待加强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自然保护区一般包括开发较少、自然传统村落明显、区位条件差、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街道和社区村庄。

3.2.3 评价方法。着重不同类型评价区域指标权重选择和标准划分上的界定。其中,优先建设区、主要建设区以工农业/商贸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农业建设区以现代农业/农业保护区/传统文化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保护建设区以旅游文化/传统历史文化保护/自然资源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三者均需制定权重及标准。

3.2.4 综合评价。“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模式――线性模式,与其他评价模式评价思路相同,都是基于量化考核的评价模式。其特点就在于,结合了交通干道的线状辐射功能,对交通干道周边区域进行评价,是宏微观的结合。缺陷在于,因人为的划分,虽评价结果相对客观,却仍存在缺乏变通的可能性。基于正反两面考虑,定量考核后的定性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线状模式的“美丽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应基于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

4 参考文献

[1] 孙海燕,王富喜.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J].经济地理,2008(11):928-931.

[2] 王晓广.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美丽中国建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9-25.

[3] 许可杰,刘喜波,马鑫.我国新农村建设评价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改革与战略,2013(3):77-79.

[4] 李大胜,余建斌,范文正.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南方农村,2008(2):32-36.

第5篇

第一,善用城市消费力。我们国家今天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起来还是农村居民的三倍。这是一种现存的市场购买力,不善用,可惜了。对城乡收入差别如果善加利用,发挥农村比较优势,也有可能增加农民收入,收窄城乡收入差别。

第二,善用城市智力。农村人但凡有个机会,一定到城里去上学,去开阔视野。但是城里生产的知识,完全可以、也一定要用到农村来。发展农村,可以也一定要借力来自城市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想法。

第三,善用城市地力。农村要赚城市人的钱,要把农村基础设施修好,把房子修好,那可是很花钱的。利用城市地力建设农村,其本质就是城乡分享城市化的高地价。

乡村发展,要在城乡通开、城乡统筹的框架里打主意。借力城市、善用城市,看起来是建设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关键条件。(以下为周其仁演讲实录)

善用城市元素是建设新农村的一个关键。

今天来了很多村里的朋友,也来了很多长期做农村工作的朋友。我们有共同的关注,那就是如何把农村建设得更好一点。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我提一个问题,在农村发展、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把城市摆在一个什么位置?或者问,怎么把城市元素放到农村建设中来加以把握?

我提一个看法,供各位批评:越关心农村,越要注意研究城市、利用城市。为什么?因为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引擎,是发动机,是带动农村建设的力量。按这个观点,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绝不是关起门来,孤立地靠农村资源来建设农村。要开门,借力城市、善用城市,在农村发展中力争把城市元素发挥到极至。

下面我举出一些自己的观察,看能不能支持刚才讲过的观点。这两天我在松阳县访问了几个村庄。这里有一副照片,大家看到了,已经是冬天,但不少柿子树上还挂着红红的柿子,煞是好看。为什么老乡不把这些柿子摘下来呢,可以卖钱的啊?但我们看到就是不摘。

请大家再看几张照片,拍得漂亮,可不是我拍的,因为松阳这两天下雨,雨蒙蒙的没机会拍这么好的照片,是松阳文联吕先生的作品。请大家看看这个意境有多好,真像一幅中国画:青山、古村、大树,加上不摘的柿子,青山、绿树、白墙、黑瓦之间点缀着红红的柿子。为什么柿子不摘呐?

当地朋友介绍开始是利用互联网卖火了一个题材――“柿子红了”。网上一举成名,秀出照片,结果招来不少游客,乡村旅游就起来了,搞起了民宿,这不摘的柿子有更佳难以拒绝的吸引力。其中一个300村民的小村----枫坪乡沿坑岭头村,还引得很多画院师生来此写生,据说去年这个村的旅游收入超百万人民币。原来,柿子不摘比摘下来卖更有价值。

这里就看出城市的重要。什么人看见不摘的柿子,就跑来旅游呢?都是城里人。那就值得研究,现在建设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当然首先改善我们村民自己的居住环境。但是,要论经济收入,非把城市元素引进来进来不可。这也是我今天这个题目的立论基础。越是讨论建设新农村、讨论建设美丽乡村,越不能就农村谈农村,越要重视城市元素,善用城市元素。

其实淘宝村也罢,农村电子商务也罢,早已有大量城市元素在我们的农村发展中充当了发动机,问题是能不能更自觉地理解我们已有的经验,更主动地这些经验提升出来变成战略与策略,变成更有意识的行动,争取在这方面求得更大突破。

限于时间,我讲三点,希望引起在座各位注意。

第一,善用城市消费力

我们国家今天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平均起来还是农村居民的三倍。这是一种现存的市场购买力,不善用,可惜了。当然农村产品卖给农村居民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不容易卖得起价。农村产品卖给城市居民,可以较大幅度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我相信这也是淘宝村的一条基本经验。

刚才讲的不摘柿子的故事,还有昨天我去松阳古市镇的那个淘宝村,一户农家养鳖,卖到天南海北,每年仅那种可以放在掌心的小鳖,他一户人家就销出了好几百万只。我问买去干什么用?说城里人放生用。完全卖到乡下,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市场。所以,对城乡收入差别如果善加利用,发挥农村比较优势,也有可能增加农民收入,收窄城乡收入差别。

第二,善用城市智力

我没有这个意思,说城里人比农村人聪明。农村很多孩子天资非常好,不过经验说,农村孩子要有机会进城,那一等一的智力才更有机会得到开发。智力不完全等同于聪明。需要聪明人碰在一起,互相打磨、碰撞,厉害的要见到更厉害的,你一句东、他一句西,切磋学问。没有集聚,没有氛围,智力就难以开发。

所以,教育、科研、学术、艺术都离不开积聚,不在大城市也在离大城市不远的小城市,这是智力生产需要的环境。农村人但凡有个机会,一定到城里去上学,去开阔视野。但是城里生产的知识,完全可以、也一定要用到农村来。阿里、淘宝等等,还不是城里人创出来的玩意?

但我们发展农村,可以也一定要借力来自城市的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想法。我最早接触到的淘宝村,就是听到沙集的故事,那里面三个创办人,是农村的孩子,但过去多年进城在电信业打工,见了世面,有了见识,带回家乡,创出了沙集淘宝村。所以别以为淘宝村只用村里的资源就够了,城乡不通开,哪来什么淘宝村。

第三,善用城市地力

农村要赚城市人的钱,要把农村基础设施修好,把房子修好,那可是很花钱的。钱从哪里来?财政是一头,但任何地方财政再强大,要建那么多新农村,还是力不从心。怎么办?请大家看,这是我在重庆边远农村拍来的照片,破房子不老少,所占土地面积可观,但光靠农村自己财力可建不了新的。

但他们发现重庆中心城区地价特高,于是发明了一个“地票”,就是农村把不再住人的破旧房子平一平、复垦成农地,检验合格,就发一纸凭证,就是“地票”,代表原先的建筑用地变成了农地,然后把这个地票拿到重庆土地交易所去挂牌,让中心城区要用土地的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开发区等,举牌竞标,再由胜出者在地价高的地方落地搞建设。

这地票拍卖出来的钱,就打回农村,成为建设新农村的资本金。这个办法,在我看来很不错,利用城市地力建设农村,其本质就是城乡分享城市化的高地价。我们丽水,业有类似经验,土地指标卖给宁波、杭州等发达城市,筹资建设这里乡村。

总之,别讲到乡村发展,就把城乡分开考虑问题,更不能仅就乡村论乡村。要在城乡通开、城乡统筹的框架里打主意。借力城市、善用城市,看起来是建设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一个关键条件。

当然,今天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不过53%出头一点,要论户籍人口城市化率,不过36%。所以,讨论新农村建设,还是不能忘了继续推进城市化、特别是所谓“户籍人口城市化”。

第6篇

摘要:随着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农民土地利用矛盾日益凸显。基于安徽省和县的实地调查,对存在的农民土地问题进

>> 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临泉县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 刍议美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南陵县美好乡村建设中的党建研究 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安徽省土地整治模式研究 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引领作用研究 关于完善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问题研究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土地供求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土地流转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土地流转问题的分析 长丰县美好乡村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研究 美好乡村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 基于美好乡村建设的村庄规划编制要点研究 关于美好乡村建设幸福指数的研究 农村土地征用中的农民参与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11-09.

[2] 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的通知[EB/OL].,2013-09-18.

[4] 安徽省和县人民政府.和县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include/web_view.php?id=21586,2012-06-15.

[5] 王小映.新农村建设土地政策十大要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6-03-10.

[6] 张正河.农民工准城市化背景下耕地流转困境研究[J].学术研究,2009(10):85-91.

[7] 徐元明.农村城镇化中农民权益保障缺失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0(11):44-48.

[8] 蔡志荣.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综述[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5):1209-1212.

[9] 于传岗.我国地方政府主导型土地流转模式、流转成本与治理绩效分析[J].农业经济,2011(7):49-50.

[10] 储诚炜.论农村土地流转障碍的破解――以安徽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42-47.

第7篇

一、抓经济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产业形态。全村中小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和养殖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630公顷,年均产量950万公斤,年可创产值1900万元,养殖业主要以小尾寒羊为主,年存栏13000只。另外庭院经济发展强势,畜禽存栏猪4000头,黑山羊500只,鸡15000只,鹅25000只,食用菌生产10万公斤,庭院蔬菜种植面积30公顷(蔬菜纯收入200万元),庭院所产畜禽、蔬菜80%供应万宝镇居民。在“三品一标”分类方面,黑山羊、猪、鸡、鹅、食用菌、蔬菜等均为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在主导产业方面,玉米种植和养殖业两项纯收入人均达1.2万元。

二是生产方式。2011年开始全村土地实行了集约化经营,全村成立7个种植生产合作社,1个农业机械生产合作社,现有经纪人31人,所有700公顷耕地已经80%实现了种植收获机械化。全村所有耕地机电井全覆盖,田间防护林成网、田间道路45延长公里全部为砂石路,并有过水桥3处,其中40%耕地为高光效农田,所有农田基本形成田成方、林成带、路成网。

三是资源利用。土地高光效农田达到40%,膜下滴灌达到50%,所有农田按测土配方施肥,土地流转总量达210公顷,土地产出率比传统耕作方式增产30%,秸秆全部用于畜禽饲料,人畜粪便用于沼气池,实行生态化处理,转化后的残渣用做农田粪肥,农膜回收率达到100%,对病疫畜禽按照牧业防疫标准严格遵守技术规程,建立两个焚化炉,使因病死亡的畜禽100%做到无害处理。

四是经营服务。农业经营主体全部实现合作社生产经营,主要生产经营服务由7个种植合作社和1个机械化合作社,3个专业养殖合作社提供全程服务。三类合作社销售经纪人达50人,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集政策、农资、科技、金融、市场信息及服务技术为一体的平台。这个平台为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是经济宽裕。新丰村现有办公场所600 平方米,办公设备齐备,“三委”班子健全,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村集体平均年收入达50万元,农民收入水平连续三年领先本市农民纯收入,每年每人递增3000元。村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连年递增,为项目的争取和落实创选条件,具备了配套资金的投入能力。近3年,村集体和农户为各类项目投入资金累计达4100万元。

二、抓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村现有60平方米的农家书屋,各类藏书1.5万册,有2000平方米的集娱乐、健身、休闲为一体的广场1处。全村2个自然屯中,现已完成1个自然屯的整体规划设计,其中,修建巷道9.8公里为砂石路,主要街道修建4公里的水泥路,围墙和大门统一标准,主街两侧为铁艺围栏,公路两侧修建6.5公里排水沟,植树造林,绿化街路树木4000株,流经本村过境的那金河两岸修建固堤防沙,栽植杨柳树木35万株。全村生活垃圾已经实现定点投放,统一处理,环境卫生实现了包保责任制,对各户责任区实行三包制。人畜饮用供水已全面实现自动化,安全达标。

二是居住条件。住宅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目前砖瓦化率已达到80%(2015年底达到100%)。人均居住面积500平方米,室内设有卫生间的已达到30%,电冰箱、电饭锅、液化气灶入户率已达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实现全覆盖,电脑入户率达到70%,手机和固定电话全面普及,沼气池和太阳能入户率达到30%,改厕规划位置完成350户。

三是综合服务。全村现有理发店1个,歌厅2个,超市6个,农用电低压改造已全部完成。交通道路已经形成网络,“村村通”全部实现,村集体为各农户发放了便民卡,有利于各户沟通联络。

三、抓好美丽乡村创建,开创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一是村庄规划。新丰村根据本村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差别性制定出了本村的创建目标,统筹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形成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二是文化传承。新丰村定期聘请上级农业种植养殖技术人员到村培训讲座,每年培训达到5000人次。每年开展一次文明户评选活动,评选出文明示范户5户,广泛开展普法教育活动,4个秧歌队逐渐发展壮大,每年都有计划地开展秧歌、拔河、篮球赛事等文化娱乐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寓于各项文化活动之中。

第8篇

关键词:遵义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创建 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98-01

遵义县是贵州省的农业大县,现国土面积3391平方公里,辖25个镇2个民族乡,总人口103万,其中农村人口达80多万。自2003年以来,遵义县就紧紧围绕“富、学、乐、美”四字方针,以 “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这“四在农家”为根本目标,按照“以点带线、以线串面、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坚持“党政引导、部门帮扶、群众为主、村组自治”的运行机制,积极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同时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遵义县还将原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思路由“抓点、联线、扩面、提档、升级”转变为“精品升级、巩固提升、规模创建、连片发展、纵深推进”,提出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升级创建要以“155”模式进行打造的全新构想。“155”模式是指制定1个规划(即依规而建),通过5大提升(即环境、产业、文化、管理、便民服务),实现5化目标(即净化、美化、文化、产业化、精细化)。该创建模式对全县今后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提出了更加科学化、人性化的要求:明确提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要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沿革历史风貌、历史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交融三大特点,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文化挖掘、便民服务、管理优化五个方面全力提升创建水平,为扎实稳步推进遵义县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要求,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是以 “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根本目标,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是生产要发展、生活要富裕、乡风要文明、村容要整洁、管理要民主,二者目标是一致的,统一的。当前,我们建设新农村就是要千方百计抓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抓好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就是牵住了新农村建设的“牛鼻子”,就能够尽快实现中央提出的“20字”方针的目标要求。

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四在农家”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入手,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机结合起来,不仅有效改变了农村的发展面貌,而且正在改变着农民的主观世界,使农民得到实惠,受到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从2003年至今,全县共投入创建资金402388.6万元(其中县镇(乡)财政投入109667.5万,部门及社会帮扶20914.4万,项目投资80464.9万,农民自筹191341.8万),完成“黔北民居”风格改造30913户;硬化进寨路1970.4公里,连户路1902公里;建设沼气池61170口,改厕55798间、改圈28884间、改橱44172间,建垃圾池1017个;建乡村旅馆329家5926张床位;建以农民文化家园为主体的文体活动场所206个333112平方米;建图书室229间;建宣传栏156129平方米;惠及245322户90余万人,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

三、“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为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

在创建工作中,一是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使创建点农民有相对稳定的收入来源:如三合镇在示范带上培育打造了800亩的农业生产综合示范园,三岔镇发展了3000亩的香葱基地、3000亩的辣椒科技示范园,龙坪镇培育了1000亩的提子示范园等,全县示范点上形成了以烤烟、辣椒、大葱、提子、西红柿、香菇等为主体的经济作物发展基地,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点作为新的经济增收点,大力发展以“乡村休闲度假游”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馆建设,吸引城里人到“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上休闲度假。目前在全县“四在农家”创建示范点上已建乡村旅馆达329家,达5926多人的住宿接待能力。如枫香镇枫元村、土坝村、苟坝村、花茂村,三合镇堰河村、长青村,龙坑镇王武桩、金鼓社区,三渡镇花桥村已先后有重庆客人50000多人次前来避暑休闲,每户月纯收入在20000元以上。乡村旅馆的发展不仅仅是为农民新增了致富门路,还改变了当地群众卫生习惯和生活理念,二者相得益彰。

第9篇

【关键词】 新农村;环境建设;传承;创新;措施

环境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建设的如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环境具有显性特征,它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明显标志,而且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优越的环境能够有效改善民风,形成与新时代相适应的新风尚。江南山村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先辈们择地定居一般都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充分做到扬长避短,并在村落建设中积极创造和改善自然环境,使之更适合人居。遗憾的是在近二三十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观念极大改变的过程中,千百年传承和保留下来的人居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或损毁。如山村挡风林被砍伐,河堤失修,河道堵塞,道路损毁,等等。因此传承与创新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传承是新农村环境建设的基础

在江南山村的建设中,首要的是充分利用其地理优势再造良好的自然环境条件。

1、恢复“水口”挡风林

“水口”即村口,先辈们选择村落特别注重水和气(风),依山傍水是一条基本原则。水流与气流(风)又常常是一致的,故此,在山区村落的进水口与出水口,先辈们无一例外都会植树造林,形成两道严严实实的“挡风墙”,既避风又藏气,其本身也是一道美丽如画的风景,同时还是一座村落悠久历史的象征和淳朴民风的表征。据我们的走访和观察,如今许多山村的水口挡风林早已遭受损毁,与往日相比,村头村尾都已面目全非,一眼望去,只见“洋房”林立,不见绿树成荫,现代文明活生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秃头村”。本人认为,新农村建设应通过植树造林建立和恢复水口林,使屋群与树林相映,人与自然和谐,形成一幅古朴优雅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的新农村画卷。

2、维护山村“母亲河”

水是生命之源,自然村落总是与河溪相伴相随的,无论是自然天成还是人工开凿,河溪都是一座村落不可或缺的。有水人类才能生存,有水村落才有灵气。毫无疑义,新农村建设应把流过村庄的河溪作为重点进行整治维护。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目前一些山村公益事业无人问津,导致公共设施年久失修,损毁严重,突出表现在作为村民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甚至是唯一水源的母亲河,河堤垮塌,河道堵塞,河水遭污染。长期缺乏有效管理,更无有效的治理。一些村民随意将生活垃圾倒入河溪中,造成河床抬高,河道堵塞,河水污染。在枯水季节,村庄里的河溪成了垃圾窖,“母亲河”成了臭水河。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山村河溪的管理和维护,要建立公共建设基金和村民公约,及时处置损坏河溪、影响水源水质的问题,使代代村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恢复其本来面目,即便是用上了自来水也要把母亲河打扮得更加洁净靓丽,真正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美丽画卷。

3、修护村庄石板道

在江南山村,村落之间、房屋之间基本上均以石板道相连。石板道既古朴又耐用,只要修护好就能长久使用。在今天,山村里依旧保留着大量的石板道,但是同样由于道路属于公共设施,一旦损坏就难以修复。由于村集体基本没有资金来源,村民个人又不愿投资,在人们只顾家庭私业、不问集体公业的背景下,“石板道”这一山村特色愈益失去原有的光彩,逐渐成为山村中老年人的一种美好的记忆。也难怪乎人们总有一种“观房屋如同城镇,看道路依旧农村”的感叹。新农村建设应把道路建设当作基础项目来抓。除了修筑通汽车的公路外,应注意修护好石板道,尤其是房屋之间的小巷道,要以石板为基础,辅以水泥加固。这样做既保留了石板道的质朴和山村的特色,又能节约建设成本,便于把有限的建设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上。

二、创新必须结合山村的特点

新农村的“新”主要体现在建设中的创新,要立足于现有条件,运用现代科学手段来打造符合现代人需要的生存空间,创设对村民学习、生活和工作更加有利的环境条件和现代生活氛围,但创新必须结合山村的环境条件和历史特点。

1、赋予挡风林以新的功能

“水口”挡风林再造要避免简单的植树造林,应根据村庄的发展,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历史特点及乡土文化进行总体规划,在突出挡风功能的同时,赋予其新的功能,如除移栽传统树木外可选择一些适应当地土壤和气候条件的其它优质树木和花草,使水口林成为提升山村品位的植物林,同时可以在水口林安置一些健身设施,使水口林成为村民健身娱乐的森林公园。

2、因地制宜规划山村巷道及绿化地

山村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及长期以来缺少统一规划,房屋基本相同且以坐北朝南为主,但房屋大小高矮各异,且房屋摆置也显得杂乱无章,屋间巷道三拐四折,宽窄不一,显得七零八乱。其实这些正是山村房屋巷道的一大特色,只要我们合理规划,利用原有的结构特点并加以改造,同样能够变劣势为优势,使特点为特色。我们可以在加固原有石板道的同时,在一些相对空旷的拐角和地段或植树或栽花,把脏、乱、差的旧村落建设成鸟语花香、洁净宜人的花园式新村庄。

第10篇

1、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文化建设,用新的适应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2、加强群众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农村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1、目前农村文化的优势

近年来农村群众文化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文化工作体系,树立了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新宁县为例:

①该县设有18个乡镇,各乡镇都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并开展了农村“读书工程”网络。所有乡镇解决了文化专干的编制问题。大部分乡镇组建了业余腰鼓队、扇子舞、民间艺术表演队、管乐队等各种群众业余演出队伍及6个农村书画社,一个以当地世界自然遗产———崀山国家级4A风景名胜区资源为依托的崀山瑶族民俗文化村。呈现出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群众文化管理日趋完善的良好局面。

②每逢传统节日,文艺演出、广场文艺、舞龙灯、狮子、猜谜语、焰火礼花、为民义务写春联及街头摄影书画展等民间艺术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而“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及农民艺术节等节日文化活动迭起,群众自发参加健美、健身活动情绪高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的观念不断加强,表现了农民群众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

③乡镇文化专干的人头经费已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使群众文化队伍基本得以稳定。

三、目前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1、文化设施较为欠缺,难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充裕的条件

此种现象部分乡镇目前仍然存在,没有为群众提供较好的文化活动场所,部分乡镇没有设置群众展示的平台———文化广场。村一级的文化活动的场所尚未设置。

2、投入文化的经费不足,群众活动难以常年开展

资金缺乏群众活动的开展难以得到保障。

3、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文化专干工作时间太少,专业素质欠缺

虽然近年来县级各乡镇建立了一些文化活动队伍。但文化队伍中,专职人员较少,常常是身兼各职,平时搞其他工作,没有机会学习专业知识,节庆活动来了就突击性地抓一下文化活动,这就存在群文专干业务基础差,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加之群文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有专业特长的群文工作人员较少,而又由于从事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人员的青黄不接,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对群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利。

四、如何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已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加强对群众文化的建设,这样才能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新气象、新面貌的新农村。

(一)借助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及关于实现和谐、幸福、美丽“中国梦”的理念,全面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二)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富强、文明新农村的机遇,全面发展群众文化。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国家的重点执政纲领,国家随着取消农民税费,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作物的种植补偿,加大对乡镇文化、广播等综合站投入等一系列惠农政的出台,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而广大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加大基本文化设施,基本的经费保障,基本的文化队伍,基本的群众文化活动,“四基”建设的力度,全面发展新农村的群众文化。根据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乡镇文化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1、基本的文化设施:

群众文化网络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力量。因此,发展新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加强基本设施建设积极拓展阵地,利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

2、经费是群众文化启动的重要保障

要开展好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并且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使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

3、加强农村群文专干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加强对乡镇文化专干的考核,实行奖惩,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抓好文化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4、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丰富乡镇群众文化生活,巩固文化阵地,增添新时代农村文化活动气息

调动广大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具有当地浓郁风土人情的节目,满足农村群众展现自我、欣赏自我文艺才能的表演欲望,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增添农村文化氛围,展示新农村人民的精神面貌。为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时代气息,把经济贸易、科技交流、改革开放、文化网络国家方针政策宣传及外来文化艺术带到广大农村,丰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涵。为科技兴农,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1、为乡镇群众文化进城交流提供条件

农村有农村的文化艺术人才,他们渴望进城展示农村风采,可以采取城乡文化队伍结对子的形式,经常性地交流,提高农村群众文化队伍素质。在城区定期举办综合性的农村文艺赛事,以达到农村文艺队伍的相互交流,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目的。

2、将过去的“三下乡”活动经常化

第11篇

一、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评比活动,增强全镇广大妇女和家庭的环境卫生意识,倡导文明健康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实现“妇女.环境.家园”和谐发展。

二、活动时间

年4月-10月。

三、活动对象

全县-年已经完成整治建设的新农村建设点、年新农村建设省扶点的广大妇女和家庭。

四、活动步骤

评比活动在镇新村办和镇妇联的指导下,由各村委会组织实施。

1、宣传发动。下发通知,召开动员大会,对活动进行部署,做到评比内容、标语标准家喻户晓,并通过发放倡议书等形式,广泛宣传评比活动的重要意义。

2、活动实施。评比活动分三次进行,第一次评比4月底,第二次10月底,每次评比由新农村建设(管理)理事会和社区妇助会成员组织考评,把符合条件的家庭申报到村党支部、村委会,再由村党支部、村委会申报到镇新村办、镇妇联,每次评比的户数原则上达到点上农户的30%以上。

五、活动要求

1、统一认识,广泛宣传。各村要把这次评比活动作为巩固我镇新农村建设环境综合整治效果的重要举措,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内容,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12篇

一、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新农村的一项基本性工作,我们必须牢记挖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教育,坚持不懈地张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

2、加强新农村的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为新农村的建设凝聚力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用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举措鼓舞人心,用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安定人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农村打牢思想基础化解消极因素,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推动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在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文化建设,用新的适应农村建设的观念,推动农村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引导农民在告别贫穷,走向富裕的同时,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

4、加强群众文化可以加强党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我们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在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从而夯实农村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现状

1、目前农村文化的优势

近年来农村群众文化随着国家及各级政府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建立了比较稳定的文化工作体系,树立了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以地处湘西南边陲的新宁县为例:①该县设有18个乡镇,各乡镇都建立了群众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并开展了农村“读书工程”网络。所有乡镇解决了文化专干的编制问题。大部分乡镇组建了业余腰鼓队、扇子舞、民间艺术表演队、管乐队等各种群众业余演出队伍及6个农村书画社,一个以当地世界自然遗产——崀山国家级4A风景名胜区资源为依托的崀山瑶族民俗文化村。呈现出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群众文化管理日趋完善的良好局面。②每逢传统节日,文艺演出、广场文艺、舞龙灯、狮子、猜谜语、焰火礼花、为民义务写春联及街头摄影书画展等民间艺术活动,深受群众欢迎,而“三八”、“五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及农民艺术节等节日文化活动迭起,群众自发参加健美、健身活动情绪高涨,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新艺术的观念不断加强,表现了农民群众健康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③乡镇文化专干的人头经费已纳入财政全额拨款,使群众文化队伍基本得以稳定。

三、目前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困难和问题

1、文化设施较为欠缺,难以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充裕的条件,此种现象部分乡镇目前仍然存在,没有为群众提供较好的文化活动场所,部分乡镇没有设置群众展示的平台——文化广场。村一级的文化活动的场所尚未设置。

2、投入文化的经费不足,群众活动难以常年开展。资金缺乏群众活动的开展难以得到保障。

3、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队伍中,文化专干工作时间太少,专业素质欠缺。虽然近年来县级各乡镇建立了一些文化活动队伍。但文化队伍中,专职人员较少,常常是身兼各职,平时搞其他工作,没有机会学习专业知识,节庆活动来了就突击性地抓一下文化活动,这就存在群文专干业务基础差,不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加之群文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有专业特长的群文工作人员较少,而又由于从事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偏低等一系列问题导致群众文化建设队伍人员的青黄不接,人才出现断层现象,对群众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不利。

四、如何加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群众文化已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必须加强对群众文化的建设,这样才能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构建传承历史文化,体现现代文明的新气象、新面貌的新农村。

(一)借助深入学习“党的十”精神及关于实现和谐、幸福、美丽“中国梦”的理念,全面加强群众文化建设。

(二)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富强、文明新农村的机遇,全面发展群众文化。近年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国家的重点执政纲领,国家随着取消农民税费,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作物的种植补偿,加大对乡镇文化、广播等综合站投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为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而广大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质的提高,物质文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加大基本文化设施,基本的经费保障,基本的文化队伍,基本的群众文化活动,“四基”建设的力度,全面发展新农村的群众文化。根据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乡镇文化工作的研究和指导,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1、基本的文化设施:群众文化网络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力量。因此,发展新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加强基本设施建设积极拓展阵地,利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城乡一体的文化资源网络管理体系。

2、经费是群众文化启动的重要保障。要开展好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必须保证群众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做到专款专用,并且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建设,使群众文化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多样化。

3、加强农村群文专干工作队伍建设。首先加强对乡镇文化专干的考核,实行奖惩,逐步实现专业化、制度化。加强农村乡镇文化队伍建设,关键是抓好文化专业人员业务素质、专业能力的培训,使他们成为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

4、加强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丰富乡镇群众文化生活,巩固文化阵地,增添新时代农村文化活动气息。

调动广大群众自编自导自演具有当地浓郁风土人情的节目,满足农村群众展现自我、欣赏自我文艺才能的表演欲望,提高群众文化素质和道德情操,增添农村文化氛围,展示新农村人民的精神面貌。

为新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深入时代气息,把经济贸易、科技交流、改革开放、文化网络国家方针政策宣传及外来文化艺术带到广大农村,丰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内涵。为科技兴农,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城乡互动促进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

1、为乡镇群众文化进城交流提供条件,农村有农村的文化艺术人才,他们渴望进城展示农村风采,可以采取城乡文化队伍结对子的形式,经常性地交流,提高农村群众文化队伍素质。在城区定期举办综合性的农村文艺赛事,以达到农村文艺队伍的相互交流,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