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3: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寓教于乐----让学生愉快地学
所谓“乐”就是乐趣、兴趣,也就是教育形式趣味化。运用电教媒体、通过艳丽的色彩,优美的音响,鲜明的画面,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故事导趣设计好一堂课的开头,对上好一堂课的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一般老师最喜欢采用短小的录音故事开头,使课堂产生一种轻松、活泼的气氛。如在教学《太阳》一课时,是这样开头的,老师播放《两个小孩辩日》的录音故事,当听到小孩争辩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教师便提问:“连孔子也没有把问题回答清楚。同学们,你们想给他们准确的答案吗?想弄清楚太阳有关知识吗?今天我们要学习《太阳》这篇课文将给我们作出最详细、最确切的介绍。”学生听来十分专注又十分轻松,学生的求知欲十分强烈,课堂气氛因此也显得轻松活泼。
(二)灯片引趣上课伊始,如果给学生展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观察、欣赏,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趣。如教学《美丽的公鸡》一课时,首先采用投影出示彩图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谁能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公鸡的外形特点是怎样的?它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公鸡又分别找谁比美?它们的态度怎样?”然后教师进行过渡性提问:“公鸡又是怎样由骄傲自大、一心要表现自己的美丽而转变为愿替人们做事?”“要弄懂这些问题,必须认真读书。”这样既展示了教学目标又创设了美的意境,也激发了学生学的情趣。
(三)游戏激趣游戏是少年儿童尤为爱好的一种趣味性活动。这种活动引进课堂,能产生乐学效应,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指定一名学生扮演小蝌蚪,另外找几名分别扮演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小蝌蚪在配乐朗读声中找妈妈的游戏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明确:第一次找:是年纪小,不懂事,盲目地找;第二次找:是身体长大,已懂事,自觉地找;第三次找:是长成蛙,见识多,准确地找。
二、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地学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对比较抽象、枯燥、深奥的东西难于理解,并且学起来非常乏味,因而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很容易产生厌倦感。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形象、直观、生动的电教手段,化文为图,化静为动,化深为浅,让学生轻松地学。
(一)化文为图图画形象直观、易于理解,它能把抽象的、深奥的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如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时,根据课文内容按三个意义段设计自制了三框投影片。第一框。是一只海船渐渐离岸,岸边有许多亲友正挥着帽子,挥着手,嘴里不断地喊着:‘再见,再见!“还有的人放着欢送的鞭炮。作者郑振挥站在船尾也频频挥手。第二框,是海船在向前行驶,沿海停泊着好几艘帝国主义的军舰。两岸的黄土和青草以及隐约可见的小岛。第三框,是一艘海船即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老师将这三框投影片纳入课堂启发学生观察后,很快就把课文内容理解了,并且对作者当时那种离别之情和他那种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体会得非常深刻。
(二)化静为动小学生的注意力、持久性和稳定性差,常常对新奇的东西感兴趣。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把投影片中的静片改为动片,还配上恰当的录音。这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声中有画,画中有声,声画结合。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教师把静片改为动片,也就是把河中的小舟改为拉动片,并配上录音,这样一改生动逼真,纳入课堂启发学生,因而轻松地理解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
(三)化深为浅小学生对事物的连锁反应比较差,尤其对深奥的内容往往难于理解。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借助图,并且将单幅图改为多幅图,欲缓坡度,降低难度,学生易于理解。如教学《詹天佑》一课的第二部分时,把书中的一幅插图扩充为三幅图,一幅是帮助学生理解”勘测线路“这层意思的;一幅是帮助学生理解”开凿隧道“这层意思的;一幅是帮助学生理解”设计人字形路线“这层意思的,也就是书中的插图。特别是”开凿隧道“这层,如果不用形象、直观的图画来启发,学生就难于理解”六个工作面“的问题。增加两幅图这样就分散了难点,又突出了重点。
三、指导学法----让学生自主地学
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去启发、引导、点拨、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会学“是构成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一)提纲导法所谓”提纲导法“就是利用提纲指导学生的学法。仍以《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在讲读课文之前,教师运用投影给学生展示了下列自学启发提纲:1.巧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肃穆、不约而同、矫健、苍茫。2.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课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老奶奶的心情怎样?又是怎样写一对青年夫妇和一群红领巾的?为什么只具体写这三种人?(2)课文是怎样描写灵车的?给你的感受如何?哪些地方写了人们极其悲痛的心情?找出关键词句并进行体会。(3)灵车慢慢地开定了,人们的表现怎样?3.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试着编列小标题:方法提示:①从段意中提炼;②小标题可以是一个”短语“也可以是一个词;③小标题必须醒目而且明白确切,以上提纲学法指导非常明显:第一题提示性理解词语的方法,是联系上文理解;第二题是按照问题理解课文内容;第三题是指导学生如何编列小标题。
(二)画面导点所谓”导点“就是利用投影画面或录像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突破课文的难点,排除课文疑点,比其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仍以《詹天佑》一课为例,教学在八达岭使用”中部凿井法“开凿隧道这部分r此段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同学们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知识,难以理解。于是教师就利用投影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其内容。先放映绘有八达岭地形的投影片,但没有直接讲解,而是引导学生读课文中”从山顶往下打直井“到”把工期缩短一半“这段话后,教师启发性提问:根据投影片上的地形图开凿八达岭隧道,要从山顶打几口直井?究竟有几个工作面?要求学生看投影片,对照课文动手圆出”中部凿井法“的示意图。问题一提出,同学们有的托腮想,有的动手画,有的互相议,气氛活跃,态度认真,犹如自己在设计施工图一般。同学们通过仔细看、反复读、认真画,很快就理解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解除了疑点。
1转变教育观念,努力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是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关键。
要使教育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负责,使他们在各个方面达到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普及外语,培养外语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就要走成功教育之路,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让每个学生学会争得成功。因为:①它对于只抓少数,不抓多数的唯升学主义教育来讲,是一种否定。成功教育这一命题,不仅使少数人成功,也要使多数人成功,可以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②它对于只抓多数,放弃少数(后进生)的唯升学主义教育观异曲同工,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成功教育的命题将后进生从被抛弃的地位,转到了被爱护、被转化的地位,从而为其成功和成才创设了良好的条件。③它对于只抓少数后进生,而不顾多数差生的教育来说,是一种优化。成功教育以人人成功为目标,旨在从根本上杜绝差生现象的产生。它要求已有的合格学生不再变成差生。立足于“预”,防患于未然,是一种主动的教育,与产生差生再去转化差生的亡羊补牢式的被动教育相比,是一种优化。④它对于只抓多数,而不抓少数(尖子)的教育来说,是一种进步。因为现代教育水准不仅体现在普遍水平上,还体现在突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人,施以他们各自需要的不同水平的教育,也是教育均等的一个完整的体现,成功教育的命题,既保障了教育普遍水平的提高,又确保了突出水准的充分提高,这是教育观的一种完善和进步。
2广开门路,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素质
2.1学历培训。几年来,我们协助教育行政部门,积极鼓励,选送青年教师参加学历培训,提高在职英语教师队伍的学历合格率。
2.2岗位培训。主要是通过寒暑假举办6~10天的短期培训班。以学习英语教学法、新教材教法、英语听、说、读、写、画、唱六项教学基本功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培训。受训教师通过考虑后发给结业证。未经培训的教师不准上岗任教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新教材。
2.3送教上门。为了将教改的春风吹进边远学校,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一方面将优质课竞赛的一些最佳的课摄制出来,既由各县市教育电视台展播,又供教研员携带下乡播放。另一方面,我们组织了教学轻骑队,准备了教法专题讲座和各种类型的优秀示范课先后去进行示范教学,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2.4走出去,请进来。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广泛吸收教改信息,我们一方面组织英语骨干教师们走出去,到北京、南宁等地听课学习。另一方面将专家、教授们请进家门开设讲座。近年来,我们就邀请过英籍教师Katharine Taylor来我校谈英国教育,上海特级教师张思中老师讲“十六字”教法;省教科所专家龙耀、杨银建老师教改趋势和新大纲、新教材教学。
2.5其他形式。为发现和培养教学新秀和尖子教师,我们每年举行青年教师优质竞赛。为青年教师们设立了一个表现的舞台,使他们有机会和同行们互相切磋,激励他们尽快地脱颖而出。竞赛的同时组织教师们观摩研讨,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教法改革。其次,一年一度的英语教学、教研优秀论文的评比,也兴起了教师们理论研究之风,让他们有机会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成果。
3博采众法,积极进行教改实验
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概括地说,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整体展示为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对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的非认知品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其中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发展性特点
素质教育是为学生的未来生产、生活打基础,强调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因而特别重视开挖潜能、启迪心智。
合作展示学习抓住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效能、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一符合时代要求的重大课题,它在捉高学生成绩,形成对学科的积极态度,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着积极作用的同时,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使学生能够将其所学应用于合作情境之中,而不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上,最终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合作展示学习能使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级、关爱同学、具有与他人协同合作的能力、善于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念,能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比较好地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等问题。它符合时代的需要,代表了现代教学系统未来发展的方向。
二、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特点
素质教育发展的实质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并完善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基本特点是:尊重相信每一个学生;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
合作展示学习提倡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侧重学生的活动,把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合作学习教学巧妙地运用了生生之间的互动。把导与演进行了分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潜能,力求做到导为前提,演为主体,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留给了学生,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因此许多教师做的工作都交给学生当堂完成了。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会把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好学、乐学的境界,师生的负担也会因此大减,教学的良性循环自然建立。
三、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公平性特点
素质教育有两个最根本的宗旨,即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公平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要求。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之公平。合作学习科学地发挥了小组活动的作用,建立和运用合作学习小组是实现学生群体合作目标的基本手段、由此可以改善教学的整体效益。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2-4人组成,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才能倾向、个性特征、学业成绩、家庭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异质性。这样,全班就形成了组间同质的小组联合体,为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合作进行,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尊重,既充满温情和友爱又像课外活动那样充满互助和竟赛,同学之间通过提供帮助而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又通过相互关心而满足了归属的需要。在小组中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努力工作时,他们得到的就更多,学得也更愉快。这样,学生就能够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平等地享有学习的机会,对于后进生,课后又可以进行补偿教育。
四、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特点
全面性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要求学生的各项基本素质和个性特长都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不仅重视智力因索的培养和开发,而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开发;不仅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教会学生生存,学会做人。
下面,单从提高课外活动质量,就有关“素质教育”问题提出一点浅见,以供同行参考。
一、开展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办学的主要目标直接相关。“应试教育”把教育僵化成一张试卷对付所有学生,学生成了应付考试的机器。如果办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最后应考作准备,课外活动就无开展的必要,只要抓住了课堂教学,教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一切问题就解决了。但就其现实,这是完全行不通的,这恰好体现了“应试教育”的弊端。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的各方面的建设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抓好课外活动。如果学校不抓课外活动,办学的主要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即使个别学生成了人才,也不是我们的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培养的结果。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不可割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课堂教学无法取代的。这是因为:课堂教学是为各种未来人才打基础的,没有这个基础就成不了人才。但是,由于学生素质的差异、心理素质的不同,加上课堂教学固有的弱点,在课内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长,而课外活动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努力创造开展课外活动的条件
要开展好课外活动,就应该保证时间、活动场所、指导力量和物质设备。而最重要的是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必要条件。
目前,我们一些学校开展“素质教育”时,每周每科安排了活动课,看起来有了时间保证,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思想没有转过弯来,由于教师考核制度某些条款的限制,加上认识上的局限性,学生课业负担在实质上没有丝毫的减轻,活动课成了作业课。有了这样的态势,活动场所、指导力量、物质准备就形同虚设,“素质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要从优化课堂教学入手,教师要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自学指导,指导自学方法,加强检查督促,注重具体落实。实际上,我们不可能单靠自己就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关键是我们要教给他们一把获取知识的钥匙。教学中要克服反复训练、重复训练的通病,练习运用要做到典范性,并要在课内完成,其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使之永远具有旺盛的求知欲,让孩子们能有时间去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片蓝天”。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原本对提高教育质量是强劲的动力,然而,部分教师的认识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小学生横竖都得进入初中学习,这下可以放松自己了吧!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减轻了课业负担是不是课外活动就会搞好呢?如果我们的教师不负责任,无敬业精神,无培养人才的内心愿望,答案是否定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就有了充裕的自己支配的时间。如果我们的教师只认识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而不去积极组织、认真指导课外活动,学生的各种特殊才能的发挥就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学生就成了一盘散沙,无活动目的、要求,他们只会一味地“玩”,玩的时间有了,质量却不高。甚至“玩”得违背学生守则,做出许多让教师头痛的事来,其结果是我们认为“素质教育”行不通,还是“应试教育”具有约束力。要解决这对矛盾,学校就应该加强组织领导,组建各种活动小组,让学生自愿参加他们喜爱的活动小组,这样学生的课外活动就会生动活泼。当然,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还需要活动场所及必要的物质准备,但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要观望、等待,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积极创造条件,有时还要因陋就简,目的只有一个: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让各种人才脱颖而出。
三、全面提高教师素质,配备高水平的指导教师
要开展好课外活动,上好活动课,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较高的素质,要具备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有明确的认识,要在发挥特长育人才上花大力气,要善于发现教师中培养人才意识强、有献身精神、又有特长的教师。说具体点,我们要在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基础上,努力去挖掘特长型教育人才。
其次,我们广大教师在加强各方面能力培养的同时,要注重术业上的专攻。我们自己要懂得教育科学,富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外活动才会具有长远的生命力,才会长盛不衰、不断更新。
第三,从爱心出发,发扬吃苦耐劳精神,积极培养自己独立开展活动的组织能力和指导能力。
关键词:新形势;中小学;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12-02
素质教育,不是就教育而教育,实施过程既是教育制度文化不断创生的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个体获得公平、公正教育权益的过程。
一、高点定位实施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尊重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1.培养学习兴趣。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从教育社会的角度,辩证看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发现和探索的能力,将学习兴趣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
2.加强思品教育。正确面对和分析时代赋予教育的局限性,在理性审视素质教育实施的社会政治条件的同时,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多举行爱国教育系列活动,把立德树人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任务。
3.加强信息互动。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和探究,是推进素质教育进程的关键环节。以全面实施国家课程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是搭建良好信息互动平台的重中之重。
二、以人为本构筑有章有序的有效教学
要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师生良好互动,进而提高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
1.以科学指导促进学习。要尊重个性差异,坚持因材施教,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特别对于学困生,要有意通过安排擅长的题目,创造一些机会,让更多的学困生体验成功,进而更进一步树立学习信心。
2.以教案反思促进学习。在课堂将要结束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认真回顾,促进对知识巩固、扩展、延伸和迁移,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中的困惑之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
3.以学案促进学习。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以课时为单位合理设计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究,促进学习方法的改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效整合,促成学习目标的达成。
三、强基固本确保教育引导的及时有效
班级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核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基础。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满意度取决于个人对班级的直接感受,作为学校基层管理者的班主任,不仅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更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实施者。
1.以朋友的视角关爱学生。“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他,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和立场上,用爱构筑教育的生命线,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2.以小助手形式强化主人翁意识。“班主任在学生做得好,这是个合格的班主任;班主任不在学生做得好,这是个优秀的班主任。”要公开、公平、公正地民主竞选班委,放手让有威信、能力强的学生独立策划、组织活动、实施管理。
3.以人文教育培养自我教育。班级是个小社会,有着一种为学生集体所接受的价值观,要以良好的班风、先进的班级典型鼓舞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统筹谋划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成败,从根本上讲,取决于教师队伍素质。没有高水平教师,就没有高素质学生,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素质教育的第一关键资源,因此要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
1.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把教师发展放在重要地位,积极构建自学反思、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行动研究,贯穿“说、做、写”全过程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通过推行组内教研专题化、组内作课轮流化、专家引领常态化、培训保障制度化、外来学习互助化、名师培养目标化、表彰奖励学习化,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2.提倡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遵循青少年发展规律,要按照培养“具有强壮体魄的健康人”“具有高尚品质的文明人”“具有厚博知识的现代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的目标,把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积极推行精细化特色管理。遵循“创新发展思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方针,在依法办学、依法治校的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在“细字上做文章、实字上下功夫”,将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具体化、明确化,以精细管理为保障,使素质教育链条上的每一个人都到位、都尽职。以精细化的特色管理为依托,实现素质教育人人会管理,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价值取向;实施途径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围绕社会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宽教育内容,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实现途径,这样才能切实提升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的实际成效。
1 要准确把握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及其核心价值取向,提高素质教育的针对性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进而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或者说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既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追求,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最急需、最紧迫的是满足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提高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既是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
学校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人、造就人、提高人的素质这个目标,充分利用现有办学资源和条件,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把教育对象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各项能力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2 要围绕社会需要不断丰富和拓宽教育内容与渠道,增强素质教育的系统性
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树立系统、全面的观念,从宏观上把握好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时代内涵,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市场需求开展素质教育。就思想道德品质而言,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加强学生的政治信念、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品格修养健全高尚的优秀人才。就科学文化素质而言,除了要加强基础文化知识方面的常规性教育,尤其要根据当今时展的现实需要,着力加强计算机应用、实用英语、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现代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要根据社会需要,不断拓宽教育渠道,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外,要注重加强社会实践、实用技能操作等课外教育,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一是社会需要与人才素质的关系。社会需求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学校教育在保持应有的前瞻性的同时,必须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最基本的长期起作用的素质,特别是同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符合社会需要。二是思想政治素质与其他素质的关系。“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它的提高是依靠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共同融于教育活动中,使各方面教育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三是全面素质与重点素质的关系。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推进,而重点是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受教育者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民族竞争力的需要。全面素质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全面素质的集中体现,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本领,这将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和根本标志。四是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的关系。人应当全面发展,但必须是在独立人格和个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不能用一种模式来培养人,更不能培养一种模式的人,只有多样性地“因材施教”,才能造成人才辈出、群星荟萃的局面。
3 要积极探索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提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一要深化教学改革,坚持素质教育进课堂。素质教育的基本形式和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加强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关键。素质教育只有走进课堂教学、立足于课堂教学,才能提高其实际效能。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方式方法、教学内容、教育目的等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使学生在课堂上不但能学到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能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创新创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素质也能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 素质教育 计算机教学
一、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新的学科领域逐步增多,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使计算机成为信息流通、运用的主要工具和载体,社会的快速化和信息化对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教育领域正在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进入了关键阶段,计算机作为一项基础教学课程,以其创新性、可操作性强等特点,在推进素质教育实施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当前,在教育领域内实施素质教育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目的,从根本上来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良好的思维品质等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的的教育体制。计算机课程有其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在计算机教学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提升整个社会人才的综合素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状况分析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作为一项基础学科成为各类学校必须设置的课程之一,计算机教学在学校中已经得到广泛普及,并获取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但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和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深入推广和实施。
(一)具有主导作用的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滞后。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计算机是一项信息技术,尤其自身独有的特点,特别是更新换代的频率较高。根据计算的固有特点,计算机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等,争取利用最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然而,由于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一些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局限在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学生的信息分析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运用现代化的工具,而不会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二)学生本身不注重自己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是否有效实施的具体体现。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只重视理论,而轻视实践。计算机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学生虽然在课堂学习中也进行一线操作,但却普遍存在着不主动操作、随意操作的现象。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和掌握现代化操作技能的需要,而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学习计算机的真正目的和最终目的,这就从思想深处影响了学生在计算机学习中提高自己综合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专项资金不足是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增加,必然要求学生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范围。计算机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师需要运用大量的软件和硬件设施来保障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资金投入的力度逐渐加大,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校的需求,但实际运用到计算机教学的资金保障问题却远远不够,不能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求。专项资金不足导致计算机人才培养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同时,没有足够的资金为后盾,计算机硬件设施也不可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专项资金不足是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瓶颈问题。
三、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中有效实践的途径探索
计算机教学是一项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机教师的使命不是单纯地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简单的操作技能,而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等为目的。面对当前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一)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计算机教学作为现代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利用最新科技手段和最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来研究问题的,这一点恰好弥补传统教育体制带来的弊端。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必须深入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以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1]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质,并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满足现代计算机教学需要。
(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知识信息将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生产价值,由于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存在差异,信息所产生的价值表现出巨大的差异。[2]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较强的学科,在计算机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计算机操作,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协调性、灵活性和迅速性的训练,能磨练性格和品质,进而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整体素质。
(三)加大对计算机教学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计算机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学习到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学生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可以在实际中得到应用,而只有拥有足够的资金才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资金是计算机教学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障,针对当前对计算机专项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政府和学校都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大对计算机教学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以保证素质教育在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这种单纯学练知识的教育倾向,使学生淡化了时事和政治,也没有时间去体验做人处事的道理,使学生呆板地掌握书本知只和书面应考技能,不利于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胆魄;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使学生的心理素质非常单纯、幼稚和脆弱;这种长期的封闭式的学习生活,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善交往、懒于行动的隋性习惯。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劳动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很强的法制观念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不仅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创造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很强的心理适应能力以及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如果我们不彻底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所培养的学生就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更大的范围内来看,“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二十一世纪的国示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就准确地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为基础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要求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世界范围内的激烈竞争和教育改革的大潮迫使着我们必须实施素质教育。这些事实都已经告诉我们,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从教育改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看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现在有很多同志已经认识到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却又认为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素质教育难以推行。有的同志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阻力在于学校内部,在于教育界还没有彻底转变教育观念。笔者认为,现在还没有进行配套改革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才是制约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瓶颈。
固然教育观念的转变对教育改革能够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如果不彻底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就业制度、人事劳动制度以及招生考试制度,人们仍然会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评价学校优劣的唯一标准,很难树立起全面的教育教学质量观,素质教育也将难以推行。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有关的制度正在改革之中,随着这些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会给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是因为:
1.教育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必然会改变升学就业的传统观念。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
如果实现了这个要求,就会进一步拓宽上学就业的路子,就会避免千军万马只走高考独木桥的局面。这不仅会改变人们只有考取大学或普通中专才能就业的传统观念,还会逐步改变只以升学率来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片面观点。
2.人事劳动制度的深化改革,必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等学校毕业生考核录用制度。推行学历文凭、技术等级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扭转升学、文凭、职称对于教育运行的片面导向作用。”
“运用劳动工资等政策杠杆,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大、中专学校毕业生的起点工资,用人部门可以按照实际水平和实际表现拉开档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落实,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各个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在选用毕业生的时候,就会既看文凭又注重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国家机关在选招公务员的时候,更是注重招收对象的素质。这就会促使各级各类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3.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引导学校位重整体素质教育。现在国家教委和一些教育科研单位都在研究考试改革的有关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新措施、新思路,这些都将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非常有利的条件。笔者认为,在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除了进行文化课测试和身体素质测试之外,还应该增加其他方面的素质测试。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考查学生的智力水平、心理素质水平以及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等等。加试了这些内容,就会促使学校按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采用各种教育形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4.建立全面细致的评估标准,推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最近,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旨在推行素质教育。地方教育督导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根据这个《指导纲要》,制定出全面细致的素质教育评估标准,克服那种主要以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的倾向。另外,笔者还认为,在督导评估过程中既要评价那些易于讲形式的工作内容,更要对学生全面素质进行抽样调查,看真的,查实的,以此促使学校卓有成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教育内部和教育外部的几个主要环节,深化改革,拓宽局面,就一定能够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并推动中小学校尽快步入素质教育的轨道。
三、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关系,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采取的科学态度
既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一对矛盾关系,我们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再往前分析一步,也就可以看出:素质教育应该克服应试教育本质的东西和一切消极的因素,同时也要有改造地保留其中某些合理的因素,这样才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单方面地强调知识教育,因而削弱了其他方面素质的教育,这就是它的致命缺陷。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反对应试教育,就淡化知识教育。再比如,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和教师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应考上,削弱了其他方面的教育,这当然也是不对的。但是就目前来说,考试仍然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成绩、反馈教学效果的一个教育手段,也是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书面解答技能的一个教育手段。因此,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既要保留考试这个教育手段,又要改革考试的形式和制度,还要控制考试的次数,更要端正考试的目的,让考试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
从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是在否定应试教育的倾向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建国以后,我们的党和政府就提出和坚持了要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同时不断采取措施制止“片追”现象。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明确提出了反对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并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使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因素越来越多,并逐步趋向主导地位。这个过程也是符合事物发展的量变质变规律的。我们分析这个发展过程和现实状况的目的,就在于澄清当前存在的两种模糊认识:一是认为,现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这就意味着过去的教育走了大弯路。这种否认过去成绩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也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另一种看法是,认为现在提出的素质教育与现行的做法差不多,还是老一套。这种不加分析的肤浅的认识和墨守成规、不求进取的思想,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素质教育应该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其中包括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师培训、学校管理以及办学条件等,各个方面都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改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纠正这样一种片面的看法即认为采取了素质教育的某一个具体做法,或者落实了制止“片追”的某些措施,这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了。这是没有全面、系统、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表现。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观点很容易把素质教育引向表面化、形式化。当然我们决不反对从某一个环节入手进而全面推进的做法,我们反对的是做到一点、不顾整体、不求深入的短期行为。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意义;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22-01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的练习,有利。例如在体育教学中,通过观察法、对比法和示范法的运用,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技术动作于促进学生记忆力、想象力的发展;通过教学比赛和各种体育游戏,可以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与应变能力。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身体素质教育呢?
一、在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强健其体制体育活动的根本在于强健人的身体。中学生因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则更需要强健的身体与旺盛的精力来从事其学习活动。因此,在中学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若能采取正当的教育方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免疫力的提高、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锻炼方法的掌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顽强意志与团结精神的培养实践证明,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学生不仅能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提高其身体素质,更对其顽强意志的培养、团结精神的加强起着莫大地推动作用。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与体育竞赛中认真学习与顽强拼搏,尽自身最大努力去克服一个有一个的生理或心理困难,完成一个有一个的目标,都对学生的精神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
二、中学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1、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活动的实施者更是体育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当在中学体育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时体育教师首先应更新体育观念,升级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这些都要求了体育教师应具备崇高的事业心及责任感。同时,体育教师还应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出发,帮助学生从体育教学中实现其人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事实证明,在各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教师以及家长都更加关注学生文化的素质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2、加强对中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德育教育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应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在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师应严密地设计课堂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听从指挥、尊师重道的良好品质。其二,体育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穿插游戏活动,让学生养成团结互助、坚韧顽强的品质。其三,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也可通过举办各项竞赛活动来实现。众所周知,体育成绩的获得定然离不开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以及各种失败的打击。因此,当体育教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活动时,学生必然为了获得良好的竞赛成绩而努力锻炼。
3、在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中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培养
在中学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体育成绩,更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俗语有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感兴趣了,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获得体育的乐趣。若是一些中学生因为对某项体育项目缺乏兴趣,而体育教师又强制要求学生参与其中,最终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中学生对所有体育活动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只有当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体育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或以活动形式或以竞赛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教学的效果。
4、加强中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活动的实施离不开课外活动的配合。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可以巩固体育教学的效果,更能帮助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可能。为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考虑将体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例如,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登山运动,让学生在费力的登山过程中学会坚持与互帮互助。总而言之,在中学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虽然对教师而言是一项挑战但对学生的体育发展却是一项难得的机遇。
总之,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新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要求我们必须对体育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注重中学体育教学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生综合体育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创造能力。体育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其作用不言而喻。通过体育教学手段,为开发学生良好的素质奠定坚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江少平,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及其走向[J],体育科学研究,2006(4)
[2] 韦谦,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体育科技,2005(1)
[3] 方永军,中学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5(10)
在素质教育中,应该明确树立全面的质量观,继续重视考试分数,但绝不能将分数定位在起决定性作用的“唯一”位置上,全体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都应该从分数衡量质量的狡隘观念中解放出来,建立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把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质量的标准。另外,学生能否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都是评价的标准,既看升学率,也看合格率,还看成才率。学校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当前素质教育的内涵及主要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还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积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方式的改善,优化各地考试招生制度以及质量评价制度等,切实减轻受教育者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报告要求,笔者从三个方面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进行阐述: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思想;第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第三,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方面面,明确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这一基本道理。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教育发展与改革中的各种关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进一步阐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成功的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要职能是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一位受教育者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发展。在此,笔者针对当前学校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进行阐述:第一,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第二,素质教育注重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第三,素质教育要求突出育人的功能,在学生严格完成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鼓励和促进其培养和发展各自的特长与爱好;第四,素质教育致力于文化素质、智能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以及兴趣爱好等方方面面的培养。
三、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的学生教学管理
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国家、社会以及公民大众都已经将素质教育视为中国教育的最终目标和层次。从广义上说,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并影响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的质量。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水平,因此要想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强和改变学校的管理工作,通过不断改革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制。
(一)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建立和明确全面素质教育的总体教学管理目标
校长是教育思想上的领导,校长的教育思想则首先要通过其所信奉的教育目标和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来实现。同时,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其主要职责是科学的制定学校的管理目标,并推动管理目标有效地被组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管理方向是向着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特点:第一,全民性,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发展;第二,主体性,在学校中,每个学生都是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和体现者,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三,基础性,素质教育要求为每一个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建立起坚实的基础;第四,整体性,素质教育内容具有全面性,素质教育评价具有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各个组成因素具有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第五,差异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在促进学生整体上全面发展的同时又充分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每个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教育;第六,时代性,不同时代队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不同,面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把握21世纪社会发展要求和当代儿童、少年、青年身心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体系。
(二)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探索和研究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教学管理模式
素质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在此基础上将素质教育的思想与目标转化为素质教育的实际行动,探索和研究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教学管理模式,是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首先,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依托国家有关素质教育的政策法规,积极寻找素质教育的切入口,积极探索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教学管理模式和途径;其次,学校应该尽量做到扬长补短,依靠地域差异和区域文化特征,逐渐形成本院校实践和推动素质教育的特色办学思路。第三,学校要整体优化资源配置,以素质教育为契机,加快构建适应和符合国家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管理新模式,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三阶段,也是最高层次。
(三)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学校素质教育开放型教学管理体制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建立以学校为主的学校、家庭、社会互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学校、家庭、社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三大场所,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必然要求形成以学校为主体的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的开放型的管理网络。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建立社区教育机构,因为社会参与学校的教育管理,最直接、最主要的手段就是依靠社区;第二,完善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多种多样的学校、家长联系制度,例如建立学生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举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教育等;第三,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因为社会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广阔的课堂,具有取之不竭的生动形象的教育资源。
(四)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推动学校素质教育课程、教材、教育体系改革
课程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教材与教育目标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课程教材体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环节,也是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新课程在课程教材体系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第一,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改革;第二,课程结构的改革;第三,课程管理体制改革。同时,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建立一个与应试教育不同的教学体系,而教学体系的改革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学观念;第二,要求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第三,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在素质教育目标指导下,学校应该建立和实施学校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
实施素质教育,实现科教兴国,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重要战略选择和决策。国家要求我们共同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效的、科学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和评价体系。其中,科学的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是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促进学校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涉及评价思想的转变、评价内容的完善及评价方法的改革等内容。学校应该转变评价思想,完善评价内容,改革评价方法,积极建立健全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四、总结语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实施途径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同样,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途径来实现。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近年来,笔者围绕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感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明确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基本要求,然后按照其要求,以小学数学新教学大纲、新教材为依据,正确把握好课时教学目标,渗透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思想。
一、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新大纲和新教材为依据
新大纲是根据国家有关法令、法规,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出发而制订的。它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目的要求、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规定和意见,均是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时,一定要认真学习、钻研新大纲,把握新大纲的精神实质,自觉地以新大纲来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教材是根据新大纲和小学数学教育实际,在经过实验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它是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好媒体,那种认为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就要或可以离开新教材另搞一套的认识和做法,是对素质教育的误解,是错误的。而恰恰相反,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必须紧扣新教材,理解与运用好新教材:
(1)明确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结构;(2)明确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其中包括教材是怎样对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进行表述的、是怎样推导出来的,每一道例题的编排意图,每一插图的用意,练习题的安排序列、层次、目的等;(3)正确理解与掌握新教材知识内容,其中包括对新教材中的定义、法则、计算公式和概念的正确理解,对每一插图的正确理解,每一道题的正确解答;(4)正确理解新教材中体现出来的教学思路、顺序和教学方法等。
二、优化教学方法,贯彻启发式
优化教学方法,就是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我国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早就强调:要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可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注入式”,往往不顾学生的知识基储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定义、法则,进行大量机械性重复练习。这种教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新知,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要突出学习兴趣的激发。启发式教学旨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数学学科特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起兴趣。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复习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设问:看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是不是也看这个数的末位数字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检验后予以否定,教师再设问:判断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除了计算外,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接着师生比一比,看准能很迅速地判断任意一个自然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总是老师获胜。这时学生急于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判断的,为什么这样快,于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此时,学习兴趣高,教学效果好。
三、注重社会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的小学数学教育追求的是个体智力的优异性和学问的卓越性。因而教育的价值似乎就在于更快更多地完成人类科学文化遗产的积累。于是,我们自上而下地人为地从文化中编选主题、语言和材料,学生则被动地面对和自己生活相割裂的生疏的学术性文化——社会精英们谙熟的知识与经验。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技术和观念地传授,努力的将这些文化堆积起来。这样,教育就成为一种游离于社会现实的封闭的自我积累与发展过程。学生只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储存起来,并不需要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了解知识对社会的发展和自我适应的价值。这种认知的积累好比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砌一堵墙,知识砖块叠砌越高,个体与社会的割裂似乎就越严重。学生即便有了丰富的知识,却因为各知识都随相应不同的传递通道而存入大脑不同的“储蓄箱”中,而存储的知识又是面对着教师人为编制的与“储蓄箱”中相应的知识对应的各种特定的问题情景,因而无法在自我反思、探究、融合与重组中建构新的文化,也就难以面对来自复杂社会各种无法预见问题的挑战。要知道,教育的价值在于使知识社会化、使个体社会化。“注重社会实践”,就是要使小学数学教育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的发展与其社会的价值,认识知识探索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在社会活动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的基本能力。
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国民基础教育,历来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资源的基础环节。初等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当中的重中之中的环节,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素质, 影响着我国人才资源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素质教育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技能方面的素质构成的综合素质作为现代人的重要素质。通过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形成较好的基础素质,是教师的职责,亦是国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积极实施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面貌,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仍暴露出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知还不深入
部分人以为素质教育是实施趣味化与课外活动化的教育,只要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了课外活动,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就可以实现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提到素质教育就理解成开展兴趣活动小组活动。
(二)注重知识方面的传教,轻视了能力方面的培养
当前,很多学校还总是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定教师工作绩效情况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在课堂上,充满机械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在课外的时间,经常给学生补习功课,给学生布置了很多作业。轻视了学生能力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盛行的现象是个相当突出的严峻问题。
(三)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轻视非考试科目的学习
不少非考试科目的教学不容易落到实处,经常被所谓的主科挤占,要么就是流于形式。不能确保非考试科目按照有关课程设置规定进行开设,这样,就不能够很好地实施与推行素质教育。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的受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的关键,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一起共同推进。
(一)社会
教育发展的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优势有着内在的联系,“教育同社会的整体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同社会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的关系。因为,人们习惯将素质教育的推行当作是教育机构的事情,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发展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尤其是需要教育部门之外的有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所以,仅仅有教育机构来推行素质教育是远远不行的,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二)学校
学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战阵地。唯有紧密地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为中心,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转变以往落后的课堂教学手段和途径,方可以提升素质教育的成效。老师与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老师的综合素质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每一个举动,不但关系着教师自身的工作成效,还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影响,比起单纯的知识教育,对学生的人生更有深远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唯有积极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方可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环节中,开创推进素质教育新局面。
素质教育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皆应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进行设计,在知识教育环节中把握知识的规律性,依据相异学科教材的特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陶冶情感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家庭
学生家长应该树立“家庭素质教育”的理念,“承担起一份教育的家庭责任,改变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道路、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教育,重视对学生实施以培养学生劳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让青少年在艰苦环境中经受挫折磨练的教育等。学生父母不但应对学校推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计划、手段给予大力支持与积极主动地配合,还应该同老师多沟通、共同商讨对策,形成家庭与学校同心协力一齐抓,共同管理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学生父母对学生应该进行综合性评价,不要只关注孩子成绩,而是应该综合评价学生在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围绕人的终身怎么样做人,怎么样搞好国民基础教育来着手进行。在小学阶段,推行以全面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应该有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效调动多种积极要素,为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作出积极性贡献,使素质教育有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与物质保障,只有这样,素质教育工作,方可以在小学全面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柳梅.素质教育在日本[J].吉林教育,2007,5(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