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时间:2023-09-20 18:23: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防治心理疾病措施,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防治心理疾病措施

第1篇

[摘要] 为减少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而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困惑和不良影响,高校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机制,保证每一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实施全程跟踪辅导和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预防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竞争意识的增强,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人际交往和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不断加大,心理受挫的几率增高,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存在,高校应采取大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预警机制包括确立心理问题预警指标体系、确定心理问题预警的对象和范围、评估预警信息和警告;干预机制有宣传干预、教育干预、辅导干预等具体的干预措施。在新形势下,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警和干预机制,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建立心理问题“侦察、测试系统“

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干部、寝室长为单位组成心理问题“侦察系统”,在不同时期通过网络心理测试、心理问卷调查形式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摸底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问题动态。

2.培养一批解决心理问题的骨干队伍

高校要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强化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要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积极选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参加教育厅组织的重点培训。鼓励专职教师参加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考试,通过3-5年的努力,使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人员达到持证上岗要求。加大对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力度。凡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都要经过岗前培训才能上岗。

3.给学生建立“心理跟踪档案”。

首先,对入校新生进行全面心理测评和普查,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档案,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建立预警对象库,学校予以长期观察、重点关注,根据危机状态及时加以疏导防治。建立从学生骨干、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建立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快速危机干预通道。然后,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干部和寝室长层层负责,对二、三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表现,随时汇报、及时记录,定期以书面形式上报院系,由院系统一汇总制成学生电子“心理跟踪档案”纳入微机管理。高校“危机干预”措施包括:在高校中推广心理辅导课;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有效阻止高校学生危及自身生命的行为发生等。这种措施有六点益处:⑴.通过此种做法,每个年级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表现。⑵.学生中一些小的心理问题被及时发现后,经过心理问题培训的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干部和寝室长,就可利用所学知识为有心理问题的同学提供帮助,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⑶.在汇报、记录和帮助同学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的观察、发现、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他们的爱心、奉献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⑷.通过建立的“家、校互访热线”电话和 “辅导员电子信箱”,可以把每个同学近期的思想表现、心理问题等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家长。⑸.对有些后进同学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监督,及时提醒、帮助他们修正自己,促进了学校的学风、作风和校风建设。⑹.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现有突出心理问题的同学,便于学校及时邀请有关心理问题专家或医院有关专家予以会诊,为治疗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同学,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

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利于缓解不良情绪,增强心理感受,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幽雅情趣。如:校训可以促学业、明大志、怀天下;人文建筑与设施可以涵养有素、奋发激励等;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可以让人耳目清新、调节情绪等。个体大学生一旦出现情绪、行为等变化,郁闷、焦虑等症状,要及时倾吐,或倾听心理咨询专家的意见。尤其是那些性格孤僻内向不善于交际和沟通的学生要多参加集体活动,拓展自己的交往范围,多听朋友、老师的建议。

5. 建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级网络体系。

成立由各院系学生和辅导员构成一级网络,学院有关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构成二级网络,医院及诊疗专门机构构成三级网络:一旦发现问题可以立即投入有条不紊的工作;当发现有大学生处于危机状态时,应及时采取下列措施:(1)尽快与辅导员、宿舍管理员、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医院精神医生或校医院的医生联系。(2)不要让其独处,与其保持连续接触。(3)对其表现出非常关心及深切同情,设法提出一些良好建议:(4)设法将周围可能对其造成伤害的器具除去。当意识到自己处于危机状态又无法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时,可采取:(1)尽早求助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或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医生。(2)将自己目前的状况告诉家长、信任的老师和同学,求得他们的支持。(3)避免独处。(4)周围不放置可能对自己造成伤害的器具。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

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进程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人们的经济生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样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状态自然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且,市场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使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冲突和困惑,如环境适应不良反应,人际关系障碍,性意识困惑,工作、学习的挫折,双向选择就业的难题等等,都是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展的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在现今条件下,预防和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有:

1、掌握心理学知识、预防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知识,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是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的重要措施。适当增加心理学课程,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学等课程,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明确方向,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对于大学生缩短心理适应期,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大学环境,加快人格成熟,将起到积极作用。

2、改进心理咨询服务,加强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以预防为主。首先,领导要重视这项工作,保证机构、编制、经费、场所。第二,要提高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目前从事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绝大多数人员都是兼职咨询员,要有针对性的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强调优势互补。相较于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需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于从事心理学、心理医学方面转过来做这项工作的人员要补充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另外,除进行障碍性咨询,还应该进行适应性咨询,开辟一些心理咨询的宣传栏,举办心理卫生知识讲座。要使学生建立自我心理和精神保健的概念,有接受咨询的要求。要大力开展宣传活动,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开办热线电话,组织心理测试,开展交流,举办讲座,用多种形式来促使这一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把工作放在多数学生身上,放在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上。

3、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部分科学家认为,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所以,营造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指的是发生在“校园”这一空间中的文化形态,指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数,具体就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活动文化、心理文化等这些文化形态。物态文化包括学校的环境美化、建筑设施、仪器设备的设置等等方面。所谓制度文化就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项严格的管理制度,精干高效的组织机构等。如果物态文化和制度文化能共同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这就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我们所说的活动文化就是指在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有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如读书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学术报告会、艺术节、体育节、科普节、社团节、书画展、模拟法庭等等。活动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心理文化则是指沉淀于师生员工思想深层次的体现学校特色的用以维系学校优良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的总和。心理文化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优良的校风、学风是建设文明校园的关键,它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增强集体主义意识,使大学生心灵得到净化,同时有利于学生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第3篇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

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

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4篇

关键词:精神障碍知识;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知晓率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74-02

一、前言

《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指出,在第21世纪的前十年专注于解决心理健康存在的知识在公众的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意识,精神疾病的治疗率低,未来10年将重点确定关键组提高知晓率、治疗率和提高对疾病康复的报道焦点。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病,复发率高,预后不理想,恢复过程比较长,而家属在认识过程中对病情的认识与患者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有关。由于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疾病的洞察,患者往往失去自我控制,决定把大部分的权利交给家庭的手,所以家庭是病人康复的领导者。但是,如果家属对该病缺乏认识,部分精神病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和适当的家庭护理,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对精神病患者家俳行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对家属的正确认识,提高对患者的治疗支持,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象与方法

1.对象。调查对象来源于居住在深圳某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

2.方法。(1)调查问卷和调查方法。在该地区建立了一个调查的45个社区,当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的问卷和问卷调查。这项调查是由深圳心理健康中心,这是由心理健康中心编制的,进行了这项调查的基础上。一份匿名问卷调查,调查人员解释完调查问卷后的目的、意义、方法和注意事项,经现场调查独立和统一回收。(2)在标准的知晓率问卷23个项目,包括了15类知识,态度类5项,其他类3项。将知识类项目15到作为知晓率的统计标准。15项中回答正确0―4项为较少知晓,5―8项为部分知晓,9项以上者为基本知晓(其问卷知识类项目回答正确率为60%以上,作为知晓率标准)。(3)统计方法用于数据输入到Excel表格中,并采用SAS8.1统计软件进行卡方检验。

三、结果

1.一般情况。2015年有效调查人数206人,男117人,女89人;2016年有效调查288人,男162人,女128人。其中在15道知识类题目中,回答正确9道以上的(即基本知晓),2016年为105人,占50.97%;2015年为130人,占45.14%。

2.2015年与2016年知晓情况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2016年基本知晓情况达到50.97%,比上年基本知晓情况45.14%有所提高。两年的知晓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22,P

3.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精神障碍的态度。

4.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最受困扰的人际问题及解决心理问题的方式。从2016年调查结果来看,困扰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人际关系依次是病患关系(58.68%)、邻里关系(22.92%)、其他亲戚关系(16.67%)。当出现心情烦躁、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时,大部分家属先寻求朋友的帮助,约占46.05%,其次才寻求专业机构帮助,占27.63%。

四、讨论

1.从调查结果可发现,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精神障碍知识的了解居于部分知晓及基本知晓水平。而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和坚持服药是关系到病人康复效果和预防精神疾病复发的重要措施。而精神病人回归社会需要家庭的帮助和支持。本调查结果较为乐观,结果显示患者家属群体对精神障碍相关知识较为重视。宣教者应该注重隐私保护,并设计内容丰富,能真正帮助到患者的解决困惑的知识宣教。而发挥社区心理咨询机构的网点宣传作用,对加强宣教力量特别重要。

2.由表2可见患者家属群体对精神障碍普遍持积极态度,且2016年与2015年比态度普遍无明显变化。唯一的显著差异是在该项目中发现“他们是否认为他们需要增加他们的心理健康知识”。据分析认为,随着患者家属心理困扰的增加,他们将更加关注心理困扰的解决。为患者家属提供畅通的渠道尤为迫切。当被问及如果亲友怀疑是否存在心理问题,是否找心理医生,只有53.13%的人表示会寻求心理帮助。原因之一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存在有效的心理治疗的质疑。二是问题的概念。传统观念认为心理障碍是“可耻的”,由于世俗观而不访。三是由于经济上的考虑而不去探望。这表明,有关机构在精神、精神障碍、工作中,应重视心理疏导、心理治疗的全面解读,使家属打消疑虑,正确认识心理工作。根据相应的调查的调查,当出现心理问题,大多数的家庭寻求朋友的帮助,约占42.05%,其次是机构寻求专业的帮助,占28.90%,其次是两自助和自我反思的学习阅读,分别占14.91%和11.40%。在上海的一个调查,回答同样的问题,选择专业机构的精神障碍,倾诉的朋友,通过自己的学习和自我反思,寻求帮助找书,分别为38.53%、33.57%,16.31%和11.47%。我们认为这种差异与精神障碍的起始时间有关。上海市是开展最早的一批在中国精神心理疾病领域之一,宣传教育也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精神障碍,在心理问题面前往往寻求专业帮助。

五、结论

随着精神障碍的预防,精神障碍患者家属在近两年的心理障碍意识有所提高,且无显著变化。提示精神病、抑郁症、精神病的治疗应加强对精神障碍的预防和治疗,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王兆芹,殷德华.精神病病人家属相关知识调查[J].现代临床护理,2016,(02):51-53.

[2]陈彦方.CCMD-3相关精神障碍的治疗与护理[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

第5篇

1.培养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及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及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

据这个定义,健康标准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总之,现代健康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身心健康。

作为天之骄子的高等学校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健康的体质,更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有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较大的心理容量,经得起各种打击,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得轻松自如,幸福愉快。高校大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为他们以后踏上社会铺平道路,才能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现代化新型人才。总之,心理卫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必须从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给以足够的重视。

2.适应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

高校学生是一个处于人生特殊阶段的特殊青年群体,他们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一方面具有精力充沛、勤奋向上,热情好动、求知欲强、受教育水平高,知识面宽等优点。在当今变革的年代,如果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不注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酿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乃至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大学生正值心理上的断乳期,正处在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敏感性强,参与意识强,但又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经历着周围环境的巨大改变,他们逐渐从家庭到接近社会,从家庭生活融入集体生活,这些客观因素再加上他们的主观因素,就形成了他们在政治上比较幼稚、辩证思维能力不强、看问题带表面性和片面性,容易偏激、固执,他们易受环境和感情的干扰影响。而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是身体成长的关键转折时期,更是青年人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在高等学校开展以德育为中心的心理卫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具有适应环境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维持健康的心理。

心理卫生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都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都是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上进行,都是立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大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是可以通过当代心理卫生教育来解决,同时某些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得以排除。

二、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现状

高校心理卫生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理论和技术都来自国外,我们还缺乏自己的认识、理论,心理卫生教育所涉及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们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高校心理卫生工作难度很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卫生教育认识的现状

随着当前高校中各种形式的竞争日益激烈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加上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不成熟期,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一些高校学生如果不注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诱发各种心理疾病。据调查,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已形成心理疾病。

虽然高校学生中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但是高校学生对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重视,通过我校学生的调查,虽然很多学生知道自己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相当多的学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自然解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通过自己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很少有学生会将他们的心理问题告诉同学或者老师。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心理问题还会导致严重的事故如自杀行为的发生。

2.高校及高校教师对心理卫生教育认识的现状

与高校学生一样,我们很多高校教师对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国目前参加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是医护人员以及部分心理、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该队伍专业性不强,专业人员较少。因而,高校心理卫生教育面临的问题较多,首先是职业化水平低,心理卫生人员素质偏低,现有心理卫生人员缺乏充分的职业心理学准备,所受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他们常常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细小的问题上。因而,学校心理咨询声望较低,心理咨询提供的服务根本得不到承认,公共机构和教育者常常对其设置许多限制,使得心理咨询者无法在他们认为可以提供服务的领域里发挥作用。其次学校领导对心理卫生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领导阶层对此缺乏兴趣,学校不同部门的管理者之间相互扯皮,造成心理卫生与咨询工作难以开展。大多数心理卫生机构形同虚设,有的高校甚至还没有成立心理卫生教育机构。在某高校调查中,仅有少部分大学生知道有心理咨询机构。

三、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对策

1.心理卫生教育制度化

在高校学生中应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应把心理卫生教育作为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引人高校思政工作。应对高校学生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增强他们维护心理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对挫折的耐受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破除对心理疾病的神秘感,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一经发现,要及时地、明智地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同时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措施确定校内心理卫生教育的范围、地位,明确学校心理服务的范围,用一种可操作的框架来指导心理咨询者的服务以及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给予学校心理服务的特定权限,国家应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标准。

2.心理卫生教育职业化

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专门的心理卫生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卫生教育工作其实是一项极为繁重的工作,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才能保证心理卫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支队伍应该以少数专职人员为主,同时吸收大量兼职人员参加。同时要求这支队伍成员应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相当程度的心理卫生知识,并且熟知大学生心理,愿作这项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支队伍的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培训,应该对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培训。随着高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不断发展,这支队伍应该向职业化迈进。同时心理卫生工作也需要其他兼职人员如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合与协助,因此组织对兼职人员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也是学校心理卫生教育的主要环节。应该将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培训纳人岗位培训中,要求每个从事心理卫生教育的人员具备心理卫生和辅导知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有关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的学术活动(讲习班、研讨班、培训班),对上述人员进行培训,来扩大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3.心理卫生教育多样化

应该利用多种方法、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可以通过校报、广播台、黑板报等宣传工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一是单项或综合的心理测量工作,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心理特征的调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卫生档案,进行追踪调查工作,普遍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等等。二是可以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卫生课,举办一系列心理咨询讲座。三是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卫生与宣传普及活动,让全校学生了解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与途径,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四是在心理卫生教育工作者指导下,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如交友会,谈心会,心理活动沙龙,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知识讲演,文艺表演,创办心理卫生科普刊物、校报等。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使自己能够永远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6篇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48-02

的创始人罗布・里德认为:“在一个无限选择的时代,统治一切的不是内容,而是寻找内容的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在新媒体背景下而呈现出新的特征和问题,如何适应这一变化而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亟待需要解决的新课题。

一、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新媒体概念解析

新媒体已成为促发全球社会变革的社会化媒体,对受众的认知结构、青少年的文化价值观及传统的艺术教育等也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与推广已给青少年的价值观造成了重大影响。

对于新媒体这一概念,最早我们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左右。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为“New Media(新媒体)”,新媒体的概念由此诞生。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思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中国传媒大学廖祥忠教授认为数字媒体是“新媒体”的核心,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也指出“数字化”和“互动性”是新媒体的主要特征。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迅速发展,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发展不平衡”、“内容较为单一”、“教育理念较为滞后”等方面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结合度不够。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起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一重要指标。从理论层面上来讲,高校不断通过心理量表等形式,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然而时至今日,在实践方面,许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依旧停留在个案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工作上。也就是说,在实践层面缺乏一定的执行力,具体表现在,没有规范的教学内容,没有高水平的师资,没有一定的教学设备等。因此,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重视。

2.部分高校开设课程质量不高。樊富珉等通过研究得出: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心理疾病的防治,两者相辅相成。部分高校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时,有的教师是专业的心理学老师,但也有的教师是兼职教师,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且多数教师不是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基本没有统一的内容质量要求。

3.高校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非常少,检出率不到1%,绝大部分学生面临的只是心理困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大学生自身潜能进行开发教育,培养大学生自觉地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着眼于大学生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聚焦自我成长,提升其心理韧性等品质。

(三)小结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认知取向和认知范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大学生心理认知的多元异化、心理情感的虚拟异化、心理空间的隔断异化,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挑战不断加大。我们不仅要做好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存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与心理咨询师面对面沟通交流,也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开创新型教育模式等。新媒体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面对各种各样的新途径和方式,我们缺乏一个整合机制,在当前新媒体背景下,在大学生群体内呈现出“网上互动积极,网下交流不足”的局面,出现“共性教育普遍,个性教育欠缺”的现象。

二、探究新媒体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1.选择多样化,自主性增强。伴随着微博、博客、QQ、飞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在获取信息方面更加便捷,原有的生活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互联网中,大学生可以同时与多方进行交流,通过网络来交流获取信息,分享学习生活的点滴。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满足了其兴趣爱好,扩大了知识面,大学生参加传媒活动的积极性也不断提高。

2.个性化日益突出,互动不断。新媒体的多样化扩大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大学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偏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借助新媒体的不同形式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解决。新媒体的多样化在促成大学生选择多样化的同时,通过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根据大学生对不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反应制订更加有效、有针对性的方案措施。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目标 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帮助大学生解决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为起点,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和顺利社会化为归宿。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目标:

第一,初级目标――防治心理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这是它的特色,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又正当人生发展的过渡时期,当他们面临的冲突过大,持续时间过长又得不到外界帮助,就可以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严重的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甚至引起自杀或伤害他人。心理健康教育能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对不良心理现象和行为予以矫正和治疗。[1]

第二,中级目标――完善心理调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是指导学生深化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了解,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挫折承受力,增进社会适应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即通过性格品质的优化,提高德育的有效性;通过心理能力的强化,促进智育的高效化;通过健康心态的培养,促进健康的全面化;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促进自我发展的主动化;通过行为习惯的优化,促进个体的顺利社会化。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择业等一系列生活事件中常会遇到挫折,由此而产生心理困扰。由于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节能力尚不完善,挫折引发的情绪波动常常十分强烈,从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健康成长。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级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第三,最终目标――促进心理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健全个体,适应社会,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促进心理发展。同时,保持对客观社会的积极、主动地适应,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和谐与统一。当代大学生由于自身存在的某些弱点和局限,常常会影响他们的适应与发展,阻碍潜力的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潜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而充分地发展自己,完善人格。 [2]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面临着学习、交友、恋爱、就业、成长等种种问题,他们渴望成才,追求卓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才的基础,拥有健康的身心是他们成人、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所以,要进一步提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化的育人活动,其特定的工作范围在心理领域。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把“育心”作为自己的立足点,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由此,我们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即初级功能――预防心理疾病,缓解心理压力;中级功能――优化心理品质,提高调节能力;高级功能――充分开发潜能,促进人格完善。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和优化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学会情绪调整的方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职责。同时,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第一,有利于解决大学生闭锁性心理与交往需要之间的矛盾。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知觉和情绪体验更关心别人和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分析别人的活动时,更多地着眼于思想、情感和个性品质,并借助于对别人的分析来认识自己的心理品质,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他人的区别。自己具有了特殊的不同于他人的各种生活体验,这种思想和情感体验,又不能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而且思想情感越成熟,自尊心越强,就越来越感到自己的心理特点与别人存在着差异,使他们感到没有知心人可以谈心或倾吐真情,就把自己的内心感受隐藏起来,以致产生孤独感,因而产生了闭锁性心理。但是,他们又迫切期望与人交往,希望得到成人的帮助或与同龄的知心朋友交流思想、感受、愿望和理想。于是,形成了一对矛盾。针一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细心观察大学生心理的变化,充分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及年龄特点,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帮助学生度过这一特殊时期,又提升了教师的威信。

第二,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求知欲和识别力之间的矛盾。大学生渴求知识,求知欲强烈,无论社会领域或自然环境领域中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奇,都想了解和探求究竟。但是由于辨别力低,有时分不清哪些是积极的、有益的,哪些是消极的、有害的,以致良莠不分,把错误的事物也接受下来。这样就产生了求知欲强和识别力低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教育工作者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导大学生要勤学多思,增加判别力,特别是对课外读物,要用正确的观点,对其内容进行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帮助他们培养自制力,使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3]

第三,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这种思维能力使大学生能从现实的具体条件出发,把自己所获得的感性印象,抽象地、概括地反复思考。同时,由于大学生对未来的热烈向往,想象比较丰富,往往离开现实条件构想自己未来的前景,这样,就形成一个“理想的我”。远大的理想为大学生的生活指明奋斗目标,但是理想与现实不一定完全相符,当他们感到达不到自己理想时,就与现实发生矛盾。如果他们对这一矛盾,不从自己本身的思想认识、智力特点考虑问题,就会把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夸大,而对现实不满。针对这一矛盾,应该提高或降低学生的抱负水平,对抱负过高的学生,可适当降低他们的抱负水平,使他们的自我评定与现实的可能性联系起来;对抱负过低的学生,可适当提高他们的抱负水平,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阻力,提高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勇于和各种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军. 关于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探讨[J].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2] 刘春燕.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4(02)

[3] 何光耀. 谈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01)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生亚健康状态 危害 干预措施

亚健康状态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这是一类次等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中间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等称谓,是近年来医学界提出的新概念,是指肌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亚健康状态的持续发展,可进入“潜临床”状态,发展成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潜伏着向某病发展的高度可能,应积极进行干预治疗。亚健康状态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但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人群中近年来发生不断增加。乐虹等调查的武汉3所高校大学生的亚健康发生率在70.45%,经常熬夜、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感觉学习与生活压力大等与亚健康状态的出现有关[1],范存欣等报道大学生亚健康占61.74%,个体心理行为与家庭因素、学习与就业压力等是大学生亚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2]。亚健康状态对在校大学生的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与关注,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其由亚健康状态尽早转化为健康状态。

1.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及危害

高校在校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与其进入大学生活以后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心理因素等直接或间接相关。饮食不规律,当肌体摄入热量过多或营养贫乏时,都可导致肌体失调;不良的生活方式,部分学生进入高校独立生活以后养成吸烟、酗酒、缺少运动等习惯;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造成严重睡眠不足、作息不正常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常见现象。精神压力过大、情绪低落、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及方法、学习阻力大,以及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是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

1.1躯体亚健康及危害。亚健康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医学指标来诊断,因此易被人们所忽视。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明显疾病后而经常出现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关节肌肉酸痛、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症状,且不易缓解。以上症状均可以导致抵抗力下降使肌体向疾病转化,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它虽然不像癌症、心血管疾病那样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但它却是一个不被人们重视而严重危害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1.2心理亚健康及危害。心理亚健康是指在环境影响下由遗传和先天条件所决定的心理特征,造成的健康问题,是介于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大学生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症状的持续存在,则无法自我解脱和控制,就会慢慢进入心理疾病阶段。轻者影响学习和生活,重者可诱发抑郁症等精神方面的疾病。

1.3人际交往亚健康及危害。在现代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它主要表现在人与之间的心理距离变大,交往频率下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稳定。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人们接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逐渐增强,并能够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广泛地接收大量信息,这些都会导致人际交往减少及关系的淡化。现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群体意识,孤独、猜疑、自闭,是在同学之间树起多条屏障,这也是现代大学生患心理障碍和疾患人数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2.大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措施

亚健康状态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高校医护人员要加大对大学生健康教育力度,切实提高大学生对亚健康状态危害的认识,对存在亚健康的学生及时发现,尽早干预,积极寻找导致亚健康的原因。从家庭环境、社会因素、个体因素及周围环境入手,重在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劳逸结合,开展健康文明的休闲活动,消除亚健康对学生的威胁,从根本上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2.1提高认识,自我修养。作为大学生要清楚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面对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以及就业形势压力等各种复杂情况,要树立良好的身心健康理念。不但要有健康体魄,还要有良好的个性,做到意志坚强,情绪稳定,胸怀坦荡,豁达乐观。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良好自控能力,及时适应不同社会环境及生活环境。要搞好人际关系,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为适应社会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2.2学校应加强健康教育。高等院校必须开展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建立规范的健康教育组织,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健康新理念。学校应开设大学生健康教育必修课或选修课及通过校园网络、校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提高大学生对亚健康的认识,不断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自觉防病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采取各种措施有效应对大学生可能出现的亚健康问题,及时防止大部分学生进入亚健康状态,对进入亚健康状态的同学要防止恶化,积极进行康复治疗,避免进入疾病状态。牢固树立“健康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

2.3心理调治,适时干预。对亚健康状态患者的调理治疗应是综合性的。善待压力,把压力看做是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学会适度减压,以保证健康、良好的心境。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加强动态管理。对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做到早发现、早控制,及时帮助他们摆脱影响心理健康的负面因素,通过心理调治,积极地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能正确地评价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在评价自己时,既不夸大自己的优点,又不用放大镜来看自身的缺点[3]。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全的个性面对人生,追求更多的生活和学习乐趣。

2.4适度运动,强化体质:增加户外体育锻炼活动,每天保证一定运动量。现代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应对高考,进入大学后沉迷网络,身体锻炼的时间越来越少,身体素质下降,自身抵抗力降低。运动是锻炼意志、强化体质、防止疾病的有效手段,加强自我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适度的体育运动,不但能够提高肌体的免疫力,还可使情绪乐观,精力充沛,提高心理素质,有效预防亚健康现象的发生,并促成亚健康状态向健康转归。

2.5均衡营养,合理膳食。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了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4]。保证合理的膳食和均衡的营养是健康的基础,其中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食”对于调养身体亚健康意义非凡:一些不起眼的五谷杂粮,能够降血脂、刮脂肪、利肠胃等。暴饮暴食能引起肥胖、胃病、肠道疾病等,是身体亚健康一个比较重要的起因,拒绝暴饮暴食,规律饮食,肠胃各机能也能正常运转,营养均衡,让我们离亚健康也就远了一些。当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建议多进食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较多的食物,如牛奶、胡萝卜、猪肝、鸡蛋等食物及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水果蔬菜,以增强抵抗力。

2.6家庭教育,及早干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要了解孩子的心身特点,家庭教育在人成长中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以生命健康、生命价值、生命智慧为核心的家庭教育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与人相处,对预防学生出现亚健康状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7戒烟限酒,劳逸结合。医学证明,吸烟时人体血管容易发生痉挛,局部器官血液供应减少,营养素和氧气供给减少,尤其是呼吸道黏膜得不到氧气和养料供给,抗病能力也就随之下降。少饮酒有益健康,嗜酒、醉酒、酗酒会削减人体免疫功能,必须严格限制。长期的睡眠时间不足,容易导致疲劳积累、情绪暴躁以及思维能力下降。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改变亚健康状态。

亚健康状态与健康紧紧相邻,可称作“轻度心身失调”,但这些失调容易恢复,恢复了则与健康人并无不同,但又会向疾病方向发展,从亚健康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环境压力和人的自我调节能力是与亚健康密切相关的外部和内部因素。因此,要摆脱亚健康的困扰,远离亚健康的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因人而异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措施,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抗亚健康,使亚健康早日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1]乐红,吴均林,王春荣等.大学新生亚健康现状及预防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4,17(3):13-15.

[2]范存新,马绍斌,王惠苏等.广州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4):390.

第9篇

【关键词】 麻风病; 患者; 心理特征;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6-0070-02

doi:10.14033/ki.cfmr.2015.06.035

麻风病(leorsy,lepra)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体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如果不治疗可引起皮肤黏膜及神经损害,表现为眼、手、足的严重畸残和毁容,造成终身的残畸和心灵的伤害[1-2]。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社会以及麻风病本身的种种原因,人们对麻风病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偏见和恐怖观念,经常发生歧视、排斥麻风患者的行为。使患者在躯体和精神上受到极大的伤害,常导致种种逆反心理,使患者讳疾忌医,严重阻碍麻风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进一步消除社会人群对麻风病的歧视和偏见,弘扬尊重和关爱麻风患者的社会风尚,为患者主动就医、回归社会创造良好的氛围。自2012年1月-2014年6月对笔者所在城市新发病的17例麻风病患者在实施整体护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心理护理。经过观察,结果显示: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提高了患者的生命质量,大大延长患者的生命,所以心理护理在麻风病护理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淡麻色变”,对麻风患者躲之唯恐不及。有许多青春年少的麻风患者,无奈住进了麻风村,几乎与世隔绝,在他们病好后因为曾是“老麻风”的身份,依旧遭到社会的歧视,不被人们甚至自已的亲人所接受,所以只能一直在麻风村长期居住,无法回家与亲人团聚,也无法重新回到社会,开始新的人生[3]。因此,了解麻风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和有效的心理护理在治疗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

1 临床资料

17例患者均为2012年1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城市新发现的麻风患者,其中男14例,女3例,年龄24~62岁,平均43岁。

2 麻风患者的心理特征

麻风病患者的心理比较复杂,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也不一样,由于人们对麻风病的社会偏见依然存在,大部分患者又都来自偏远、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加之对麻风病本身的认识不足,患者往往表现出焦虑、恐惧、怀疑、孤独感,害怕受到歧视等不安的恐惧心理,也不愿承认自己所患疾病,因此应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

2.1 焦虑期心理

由于疾病的原因,将失去家庭温暖和原有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甚至面临家庭婚姻的危机和失业的打击,而产生严重的焦虑,少言寡语,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轻生的念头,严重的焦虑往往导致失助感和绝望情绪,不及时就诊,导致眼、手足的畸残,这种情绪在少数人身上持续存在,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2.2 恐惧期心理

由于患者对环境的不熟悉及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心理上的紧张和不愉快,引起患者焦虑恐惧的原因很多,如:疾病初期对病因的认识及疾病的转归缺乏了解,认为自已怎么会这么倒霉,让这种病降临在自已的身上,从心底里抗拒,不愿意接受医生的治疗,担心医护人员歧视自已,更担心无法治愈及留下的后遗症,另外,由于医生不及时向患者解释清楚,夸大了病情的严重性而诱发患者的恐惧。

2.3 怀疑期心理

患者患病后情绪变得异常敏感,看到别人低声说话就以为是在议论自已,对于医生的话也半信半疑,甚至怀疑被误诊,担心吃错药,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不遵医嘱服药,不配合医生治疗而延误病情,最后导致畸残[5]。

2.4 孤独感心理

患者入院治疗后离开家庭和工作单位,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不但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痛苦,还要面对无聊乏味的治疗,由此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内心深处期盼亲人的关爱、社会的理解,希望能和家人团聚,过上开心的日子。

3 麻风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麻风患者经常会有恐惧、烦躁、自责、自卑、多疑和忧郁等心理疾病,这就导致了患者的冷漠、孤癖、攻击、厌世和轻生的心理行为[6]。为此,应采取有效对策,辅以心理治疗,这对于提高防治效果起到极大的作用。

3.1 情绪的护理

患者的情绪将会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患者的心情不好就会影响药效的发挥,如果患者出现忧郁、恐惧、焦虑等情绪变化,这些都使患者产生不良心理反应,都有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的病情[7]。这就需要医护人员用心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通过语言、态度、表情和行为来改变患者的认识和情绪。

3.2 患者信赖程度的护理

在以前,由于科技的不发达,就导致大家都认为麻风是一种不治之症,这就导致一些患者即使已确诊为麻风病,但是在患者的心理也坚决否认,拒绝或者不配合疾病的治疗[8]。所以护理人员不仅要对麻风有深厚的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防治技术,并且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修养,通过与患者的进一步的接触,可以消除医患交往中的友好往来,渐渐地使患者相信科学。

3.3 患者自尊的护理

医护人员脾气的好坏对于患者的护理有着很重要的因素,同时也对患者的情绪和药物的疗效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实施药物治疗过程中,应给患者更多的同情和关心,千万不要用粗暴、不耐烦、命令、生硬等消极的语言,以免伤害患者自尊心,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

3.4 药物治疗中的心理护理

它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份,在麻风病治疗过程中,对患者怀疑药物疗效及惧怕用药后产生不良反应等,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些情况和患者的心理特点,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正确分析,从而掌握患者用药心态。患者常有的心态是对药物治疗信心不足或完全失去信心,所以做好患者心理方面的护理就显得非常重要[9]。

3.5 消除顾虑的心理护理

医护人员要向患者做好思想工作,消除顾虑,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根据患者心理特点,运用科学、准确、通俗的语言,善引导、忌说教,使患者正确认识麻风病,正确看待问题,主动接受治疗,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3.6 鼓励和安慰做好心理护理

对患病后情绪低落、缺乏自信的患者,必须给予同情、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振作精神,提高他们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10]。做好“麻风可防可治不可怕”的健康宣教,消除患者误认为麻风病“不可治愈”的忧虑及会传染给子孙后代的担心,防治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已治愈患者的经验,用充满信心的态度和坚定的语调,向他们说明麻风是可以治愈的,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作出适当的承诺,这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治疗方式。为此,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好患者的用药心态变化及规律,消除或减少用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逆心理反应,使药物达到理想的疗效[11-13]。

通过对17例麻风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消除心理障碍,均能积极配合治疗,经规则的联合化疗后病情均明显好转,有5例已经康复出院与家人团聚,另外留院治疗的13例患者心理状态也明显改善。由此可见,护理人员应充分地认识麻风患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为其提供最佳心理护理及需求,及时实施正确有效的心理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军林,孙录,赵静波,等.麻风治愈者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6):401.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10-2011麻风病学学科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56-74.

[3]谭又吉,王景权,许亚平,等.农村社区医务人员对麻风的认知及医源性歧视状况研究[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1,27(7):522-523.

[4]王景权,许亚平,吴李梅,等.浙江省农村居民麻风歧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30(11):942-944.

[5]吴李梅,许亚平,王景权,等.农村麻风治愈者受歧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0,26(8):997-998.

[6]刘盾,李菊红,王景权,等.麻风受累者家属对麻风的歧视水平及影响因素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0):480-481.

[7]邱兴华,许亚平,王景权,等.农村社区干部对麻风病的知信行调查[J].浙江预防学,2010,22(2):83-84.

[8]严丽英,潘美儿,王景权,等.麻风病防治机构医务人员麻风病知识及医源性歧视问题的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12):1098-1100.

[9]魏中和,蔡亮,莫江玲,等.家庭小额贷款对患者经济、残疾康复和社交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6):473.

[10]王彦华,王景权,潘美儿,等,对麻风患者进行咨询服务的近期效果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9,25(3):184-486.

[11]汪芳金,金刚石,王景权,等.桐乡市麻风病受累者社区治疗康复3年效果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4):351-353.

[12]王景权,李菊红,潘春枝,等.麻风病防治一体化战略与转诊系统建设的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1,27(5):467-470.

第10篇

2008年5月12日的四川大地震对于很多人来说就像一场梦魇,大部分房屋已经成为一片废墟,一些家庭失去了至爱的亲人。

据调查,许多灾民在地震后都呈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例如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情景”;或者是成天都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

专家称地震后“心理疾病”的患者有三种。一是过去患有某种病,治好了,这次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又诱发了旧病;二是年迈体弱,各种生理功能衰退,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由此又致使内分泌失调或某些生理功能更加衰退,诱发了头晕、头痛、心脏病等;三是纯粹因地震致使精神紧张、心情恐惧,加上余震不断,产生条件反射,余震一发生便更加恐慌不安,心情烦躁。

中国心理健康协会的教授肖水源认为,“灾难会在人身上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折磨一生,改变患者的性格,甚至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和暴力”。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在我国早有流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都曾有发生手足口病的报道。而EV71病毒也早在90年代就分离出来,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不过,该病毒的死亡率并不高。

据了解,EV71经肠道和呼吸道传播,传染性和毒力极强,常在局部地区引起暴发,暴发原因不确定。该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合格亦是造成传播的原因之一,目前尚无疫苗和特异防治措施。

对此,专家提醒,有小孩的家庭要特别留意环境和饮食的卫生,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清洁双手,家庭室内外注意搞好清洁卫生和通风换气;现阶段,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如果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限用塑料袋远离白色污染

第11篇

亚失业

又称隐性失业,指员工被减少薪水、无薪休假、缩减工时、削减福利等情况。例如公司并未解雇你,但薪水从原来的10000多元降到2000元,这便是“亚失业”现象。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失业即是劳动者未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而亚失业的特殊之处在于,劳动者跟生产资料结合了,但未能发挥其隐蔽的功能,企业也不再以追求更高的劳动效率为目标。这种情况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时涌现,当时西方经济学家琼・罗宾逊提出“隐形失业”这一概念。从现在国内的情况看,许多外向型企业订单减少,因而大量员工“亚失业”。

运动成瘾症

运动成瘾症(Exerti seAddiction)是指人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生理依赖。运动成瘾的主要表现有:1.运动形式单一,导致每天的身体活动有了固定的时间表:2.锻炼者为了保证运动,渐渐把锻炼放在了优先于其他事务的突出地位;3.锻炼者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逐渐增加,更加导致反复运动;4.有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可能出现心律紊乱,而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恶性循环”进一步得到巩固;5.锻炼者觉得自己非运动不可。运动本是一件好事,但运动应该在身体状态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比如生病的时候最好不要运动过度,也不要因为运动而让自己筋疲力尽。运动是一门科学,不运动不利于身体健康,但是过量运动也会有损健康,所以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合作式婚姻

“合作式婚姻”是把对方当成合作者,而不是伴侣的婚姻。有些独身主义者出于社会的压力等原因,找一个和自己有相同想法的异性,维系一段没有感情的婚姻,在经济上两人实行AA制。社会学家认为,这种做法是对传统婚姻价值观的一种反叛和颠覆,是对法定婚姻模式的一种嘲弄,不值得提倡,夫妻之间应该相互忠诚、相互照顾,彼此尽到对婚姻和家庭的责任。

恐艾症

也叫艾滋病恐惧症,指一些人身体不适时就认为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从而出现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疾病和行为异常。患者怀疑或者非常害怕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导致精神抑郁、情绪变化多端、严重失眠、对周围事物淡漠、体重下降和周身不适等反应。不少患者反复拨打热线电话咨询,或者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阴性结果又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恐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了解或是一知半解,因此普及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是消除恐艾症的根本措施。

第12篇

【关键词】:亚健康;体育教育;体育运动;健康素质

一、大学生亚健康的表现状况

“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亚健康不是疾病,但却是现代人身心不健康的一种表现,走出亚健康已成为21世纪健康新任务。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心理活动复杂多变,心理矛盾和冲突强烈,能否处理好各种矛盾,调节好自己的心理及社会适应状态,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大学生“亚健康”主要表现为长期持续的疲劳、失眠、多梦、四肢无力、经常性感冒、精神难以集中、感觉迟钝、记忆力减退、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等。随着社会竞争更加剧烈,对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出现心理障碍人数的比例也愈来愈多,大学生在意识、智力、情感、意志、人格等方面的心理障碍表现比较突出。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成长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当前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分析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从体育教育的角度阐明了体育教育在大学生亚健康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二、大学生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1.心理失衡、失调。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和复杂的,既有社会、家

庭、学校方面的环境因素,也有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社会竞争力的加强、学习和就业压力的加剧,睡眠不足以及家庭的溺爱等致使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降低,极为容易陷入心理失衡和失调的状态。

2.不良的习惯及嗜好。一些大学生不习惯吃早餐,或有些学生利用课间随便吃一点早餐,造成营养摄取不足。尤其是一些女生,为了瘦身苗条甚至整天不吃饭,只是简单地吃一点零食,久而久之形成饮食无规律对身体造成的危害较大。还有学生喜欢抽烟、喝酒及上网聊天、打游戏等这些不加节制的活动,造成睡眠严重不足,直接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给身体带来了危害。

3.体能训练不足。大部分大学生体育锻炼活动时间很少,从平均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看,在15分钟以下女生占53.1%的人,男生参与锻炼在3O分钟以下有61.9%的人,男生达到1小时(或以上)的人数极少。一方面由于目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加上怕累的思想严重,自觉锻炼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目前许多高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致使锻炼场所严重不足,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同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体育运动与大学生亚健康

1.体育运动在防治亚健康过程中的作用。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有效的手段。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并减轻应激反应和缓解紧张情绪。而群体的体育活动,则是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使社会交往增加,身心愉快,是从中获得社会需要满足感的重要途径。 转贴于 总之,通过体育运动可以愉悦身心、调节情绪、减轻心理压力、防止心理和情绪障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是抵御亚健康侵袭的有效手段。

2.体育运动对大学生亚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效应

(1)能缓解精神压力,消除大学生的心理紧张感。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压力大,使心理紧张度增加,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情绪紧张。

(2)能促进大学生智力与协调能力的发展。体育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观察、记忆和思维。在运动环境中,体育活动有助于大学生对事物做出迅速正确的判断,提高认知能力、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并使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等得到改善与提高。

(3)能提高大学生德性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体育活动能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并能有效地培养自信、自立、自强和拼搏进取等优良个性心理品质。

(4)能培养进取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力。体育比赛常常意味着竞争,意味着达到某一级运动水平或锻炼标准,而这一过程则要求学生付出汗水与努力。

3.体育运动促进大学生亚健康状况的方法与手段。

适当的体育运动、均衡的营养搭配和良好的社会关系,是抵抗生理和心理疾病的最佳办法,也是防范和矫治亚健康的有效手段。体育锻炼会使大脑和身体发生一些变化,使大脑和精神得到休息。体内激素分泌平衡、舒畅,并能促进与大脑有关的化学物质的分泌。对在校大学生来说,一方面通过学校体育锻炼身体,在体育锻炼中实施发展性对策,面对全体学生,积极发挥体育教学的独特作用;另一方面是实施个体的针对性对策,针对不同学生个体的亚健康状况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