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时间:2023-09-20 18:23: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创业者的心理特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创业者的心理特质

第1篇

关键词:创业者 创业特质 控制源 创新 成就动机

引言

创业者作为创业活动的主体,一直是推动创新产生及转化、新企业创建等一系列活动的关键力量。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将创业和创新看作是个人的天赋。创业的核心关键都与创业者个人的某些特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学者们试图从创业者的特性入手,探寻为什么是一些人,而不是另外一些人成为了创业者。研究从个人价值观、动机和态度等诸多方面找寻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创业者特质,如成就动机、创新思维、内控。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由于创业特质可以更好的描述创业者,也能较好的诠释创业绩效,其重要作用逐渐获得认可。目前学界一致认可的创业特质有控制源、创新、成就动机。

控制源是个人对行为、事件结局的泛化性期待,也就说个人是否认可行为、事件的结果取决于自身,主要分为外控倾向和内控倾向。外控倾向是指个人认为结局由外部力量所控制,如:运气、命运、社会化背景和其他人;与之相反,内控倾向是指个体相信行为、事件的结果是由自己来掌控,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可以影响行为或事件的结果。

创新则主要是指个体在在思想和行为上的一种创造性倾向,包含创新性、创造性及进取心等。

成就动机一直是创业特质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指个体希望表现杰出,以追求进步与完美的欲望。虽然有不少研究指出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在中国,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成就动机可能并没有显著的差异。这或许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成就动机有不同的理解。杨国枢和余安邦在将成就动机本土化的研究中提出,成就动机应进一步区分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是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内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则被定义为一个人想要超越某种外在决定的目标或优秀标准的动态心理倾向。

总的来看,针对我国创业者的创业特质研究目前还较少,而且研究更多侧重西方文化下单一的成就动机,并未考虑东方文化下成就动机的二维性——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将创业特质中的成就动机进一步界定为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以问卷调查获得样本数据,探讨影响成为创业者的创业特质因素,希望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测量和样本

(一)相关变量的测量

控制源采用Rotter经典的I-E量表,即内控与外控量表。创新测量则采用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JPI)测量。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相应的测量使用余安邦与杨国枢所编制的“自我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量表”。相关题项的可靠性检验及因素分析均符合要求。创业者主要是指已经创业的个体,因此其测量题项是由被试直接作答是否是企业或公司的创建者来进行判断。

(二)研究样本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四川、广东、福建、安徽、江苏、上海、湖北等多个省市收集数据,样本为企业管理者及创业者。有效问卷224份,创业者67人,非创业者157人。

本研究的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工具包完成。

研究模型与检验

(一)logistic研究模型构建

本研究试图了解包括控制源、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等创业特质因素与创业者的关系。在传统的多元回归中,因变量Y通常是连续变量,而本研究的因变量创业者是一个取值为0或1的二元(dichotomous)类别变量,1代表创业者,0代表非创业者。

假设y=1的概率是p,则y=0的概率是1-p(p和1-p的取值都在[0, 1]),其对应的函数如下:

(1)

(2)

做变量转换构建logistic模型。具体如下:

(3)

其中,odds通常是指出现某种结果的概率与不出现的概率比,又称优势、比数。取自然对数后的得到,logit变换后得到logit回归模型记为logit(p):

(4)

就本研究而言,logit回归模型如下:

(5)

(5)式中的A、B、C、D分别对应着创业特质中的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等因素。

(二)logistic研究模型检验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收集的数据,对创业特质各因素对创业者的影响作用进行logistic回归检验。模型的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式(5)的logit回归模型,其Cox-Snell关联强度值、Nagelkerke关联强度分别为0.383、0.543,表示代表创业特质的几个自变量因素与因变量创业者间有一定强度的关联,且模型的整体分类正确率为86.2%,也说明模型中的自变量能有效的预测研究中样本的因变量结果。根据表1中模型的回归系数显示,除了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这几个创业特质因素对应的回归系数都表现出统计显著。剔除不显著因素后,最终的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6)

其中A、B、C分别对应着创业特质中的内控、创新、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因素。根据模型结果,可以认为,个体的内控、创新性与自我取向成就动机对成为创业者有显著作用,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对创业者影响并不显著。

结论

本文通过logistic模型讨论了创业特质因素对我国创业者的作用。研究发现,创业特质确实是影响我国创业者的重要因素,个体的内控、创新以及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等几个创业特质因素能对创业者做出较好的预测。研究结果显示,当个体认为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行为、事件的结果,及其个人具有的创造性、创新性都是有助其成为创业者的主要因素。这一结果与过去西方学者对创业者与非创业者的差异比较研究基本一致,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成就动机中真正对创业者发挥作用的是自我取向成就动机,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影响并不显著。这正如余安邦所说,两种成就动机对个体影响的强度或持续性存在不同。对创业者来说,遵从自我的想法设定目标比听从群体的标准更为重要,对其成为创业者也更有影响。由此可见,过去研究中未区分成就动机的做法比较笼统,未来研究需要注意区分成就动机,以更清楚的解读其作用机理。

参考文献:

1.吕源,徐二明.公司创业力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4, l7

2.何志聪,王重鸣.企业成长与公司创业精神的培育[J]. 科研管理,2005, 26

3.张文彤. 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余安邦.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不同吗?从动机与行为的关系加以探讨[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93, 76

5.余安邦,杨国枢.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个我取向成就动机:概念分析与实证研究[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 1987, 64

6.郑日昌,Stimpson, D. V.创业者态度倾向的跨文化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 1990, 6

7.张兴贵. 不同文化背景中大学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J]. 心理科学, 1998, 21

8.Schumpeter, J. 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M]. Cambridge, MA: Harvard Press. 1934

9.Gartner, W. B.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cribing the Phenomenon of New Venture Creation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4(10)

10.McClelland, D. C. Achieve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5, 95 (1)

11.Lachman, R. Toward Measur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Tendencies[J].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1980, 20(2)

12.Begley, T. M., Boyd, D. P..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erformance in Entrepreneurial Firms and Smaller Business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87, 2(1)

13.Hansemark, O. C. Need for Achievement,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Prediction of Business Start-ups: A Longitudinal Study[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3, 24(3)

14.Hisrich, R. D. Entrepreneurship Intrapreneurship[J].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90, 45(2)

15.Ahmed, S.U. nAch, Risk-taking Propensity, Locus of Control and Entrepreneurship[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985, 6(6)

16.Mueller, S. L., Thomas, A. S..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 Potential: A Nine Country Study of Locus of Control and Innovativen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0, 16(1)

17.Lumpink G. T., Dess G. G. . Linking Two Dimensions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o Firm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Industry Life Cycle[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1, 16(5)

18.Wiklund, J., Shepherd, 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Small Business Performance :a Configurational Approach[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05, 20(1)

19.Brockhaus, R. H. The Psychology of the Entrepreneur. Encyclopedia of Entrepreneurship[M]. C. A. Kent, D. L. Sexton and K. H. Vesper.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1982

20.Rotter, J.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General and Applied, 1966,80(1)

21.Perry, C. After Further Sightings of the Heffalump[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990, 5(2)

22.Bird, B.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M]. Glenview, IL, Scott Foresman. 1989

23.Jackson, D. N. Jackson Personality Inventory-Revised Manual[M]. Port Heron, MI: Sigma Assessment Systems, Inc. 1994

24.Buttner, E. H. Gryskiewicz N. Entrepreneurs' Problem-solving Styles: An Empirical Study Using the Kirton Adaption/Innov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1993, 31(1)

作者简介:

马昆姝(1977-),女,回族,四川眉山人,博士,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后,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资本;创业绩效

一、引言

创业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它在推动创新与带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是获取先进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推动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创业可以将大学生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快速转化为生产力。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就业方式慢慢发生转变,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如何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哪些因素影响创业绩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心理资本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为大学生创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更多专家学者开始从心理资本的角度出发探讨创业活动。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理,使得学生能够在创业的道路上做好充足的准备以迎接机会与挑战,提高创业绩效。

二、心理资本的概念和结构

1.心理资本的概念

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资本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说法,总体概括而言可以划分为特质论、状态论和综合论。

持特质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是一种人格特质。其中,Hosen(2003)等认为心理资本是包括品质、情绪、认知等在内的心理结构,它可以通过学习、培训等获取。[1]Cole(2006)等指出心理资本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内在特质,能够影响个体行为。[2]持状态论观点的学者认为心理资本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其中,Goldsmish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自我认知、人生信念等的综合。Luthans(2005)认为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等四个维度,并且影响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等。综合论把心理资本看作是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的综合体。Avolio(2006)等人指出心理资本兼具状态性和特质性两种,既能保持相对稳定,又可以对其进行干预和开发。[3]

目前学术界比较认同Luthans的观点,本研究也采用Luthans对心理资本的定义,即认为大学生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它可以通过有效开发与利用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4]

2.心理资本的结构

目前学术界对心理资本的认识还不能达成一致,所以在维度划分上会有较大差异。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作者罗列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心理资本结构研究。其中,Judge等(2001)提出心理资本包括自我效能感、情绪稳定性、自尊和控制点等维度;Jensen等(2003)通过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Letcher(2004)认为心理资本包括情绪稳定性、开放性、宜人性、外向型、责任感等维度;Luthans(2005,2007)分析得出心理资本具体包括自我效能感、乐观、希望、韧性四个维度;我国学者柯江林、孙健敏(2008)开发出本土心理资本量表,认为心理资本可划分为事务型心理资本和人际型心理资本;张默(2009)通过研究得出心理资本包括自信、乐观、韧性、融洽的人际关系、外控力、内控力等维度。[5]

可以看出,不同的心理资本结构划分也存在相似之处,都包含着自信、乐观、希望、韧性等维度。本研究参考Luthans(2005)的观点,并结合大学生创业活动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创业心理资本结构,即包括积极成长、主动应对、热情创新、敏锐卓越、自我效能、社交智慧和乐观希望等七个维度。[6]

三、创业绩效的概念和测量

1.创业绩效的概念

对创业绩效的定义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在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绩效首先被认为是衡量组织水平的结果指标,用以评价新业务创建的效果。国内外学者通常用组织绩效的划分维度衡量创业绩效。Murphy(1996)通过梳理与总结有关创业绩效的理论研究成果,发现成长、效率、利润这三个绩效维度使用频率最高。Chrisman(1998)提出,创业绩效的衡量应特别关注生存和成长两方面绩效。并且要清楚区分创业绩效和一般的组织绩效。

在本研究中,创业绩效是指大学生创业活动在组织水平上的绩效产出。它是一个多维的概念,包含生存和成长等测量指标。

2.创业绩效的测量

虽然前人对创业绩效的研究较多,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创业绩效的测量还没有达成共识。

我国学者大多采用Chrisman、Bauerschmidt(1998)的观点来衡量创业绩效,即认为创业绩效应具体划分为生存绩效和成长绩效两个维度。龚志周(2005)用“我们公司会持续经营至少八年以上”这种可能性来评价生存绩效,用市场占有率、销售量、投资回报、企业利润、企业员工年增长率来评价成长绩效。谢振东(2007)、詹晓青(2008)也认同此观点。

在本研究中,创业绩效一方面包括持续经营、生存的能力(生存维度),另一方面包括销售额、市场占有率、利润增长率、投资回报、员工增长率(成长维度)。[7]

四、心理资本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机理

创业者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对创业绩效产生重要影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对创业者人格特质的研究,即用某些稳定的个体特质来鉴别创业者,或是从成功创业者的身上总结出动机因素和共同特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创业者的动机、认知、行为和能力展开研究,例如探索自我效能、韧性、识别机会的能力与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对心理资本与创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始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

Luthans(1988)、Locke(2004)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在创业过程中,自我效能感发挥着积极稳定的作用,并能较好地预测创业绩效。范巍、王重鸣(2004)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个人特质、周围环境对创业行为倾向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个体创业行为。Forbes(2005)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楼晓靖、丁文云(2012)指出,创新精神可以提高创业绩效。王洪法(2007)通过对青岛、绍兴两地的实证研究,得出创新精神有助于成功创业。Ibrahim、Ellis(1993)指出,对现代创业者来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尤为重要。Evans、Volery(2001)认为,当今世界与商业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创业者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关于敏锐卓越、社交智慧、积极成长等维度对创业绩效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但是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目标明确、执行力强、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追求卓越(敏锐卓越)的毅力、以及较强沟通能力与社交能力(社交智慧)的人,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创业环境,创造更高的创业绩效。[8]

综上所述,大学生积极的心理资本能够提高创业绩效,实现创业成功。

第3篇

关键词:性格特质;机会识别;PSEDⅡ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13)06-0029-10

一、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陆续有学者致力于将创业学发展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然而由于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创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至多只能作为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而存在。直到Venkataraman、Shane和Venkataraman提出以“识别和利用创业机会”取代“谁能成为创业者”作为创业研究的核心,这一状况才逐渐得到改善,创业学终于有可能构建其完整的理论框架。然而,长达20年的创业特质研究是否真的毫无价值呢?基于现有的认识,学术界或许仅能肯定特质研究的未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但无法断言特质研究是错误的。Casson和Sarason等认为创业应该是个体和机会的结合,只有将个体与机会相结合,才能实现特质研究的意义。也就是说,特质研究并非完全错误,只是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

根据对创业领域主流期刊的统计研究,发现近年发表的文章绝大多数以“创业机会”为主题。在已有的创业机会研究中,机会识别问题则被视为重中之重。机会识别是整个创业过程的首要环节,在进入具体的创业环节,亦即机会利用阶段之前,创业者首先要识别到合适的机会。然而实践表明,创业机会往往只能为一部分创业者所识别。那么,为什么是一部分人,而非其他人识别到创业机会?近年来许多学者围绕此问题展开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一些影响机会识别的因素,包括先验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社会网络、创业警觉性、人力资本等。然而,这些研究至少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大多数研究仅关注“为什么是一些人而非另一些人识别到创业机会”,并没有回答“创业者选择何种方式识别创业机会”;二是鲜有学者将性格特质与机会识别联系起来。

事实上,与其它因素一样,性格特质可能是影响机会识别的重要变量。基于此,本文试图探讨创业者的性格特质如何影响其机会识别选择方式,即具有何种性格特质的创业者更倾向于运用何种机会识别方式。这对于正确认识性格特质的重要性,推动创业研究的深入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创业政策的制定者及创业者本人而言,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二、文献综述与模型构建

目前,尽管国内外学者已从不同角度构建了许多机会识别模型,但对于“何谓机会识别”这一基本问题尚无定论,这从“识别”这一词语的英文表述即可看出。通过对创业研究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至少有以下词汇常被用于机会识别的表述:generation、identification、detection、formation、development、creation、discovery、search、enactment。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不同学者对创业机会来源的理解存在分歧。新古典经济学派坚持机会客观存在,并假设市场处于均衡时,任何人都无法发现能够产生创业租的资源配置失当情况,因为在任何时点,经济中的任何机会都已出现。因此,该学派认为机会是通过搜索而被识别的。奥利地学派同样认为机会客观存在,但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该学派认为市场并非均衡,而是始终处于从非均衡初始状态向均衡状态趋近和转变的过程。由于信息分配的不均衡,一部分人可以获取其他人无法得到的信息,从而觉察或发现特殊的机会,即使这些人没有系统地搜寻机会。行为认知学和演化经济学派则认为机会内生于创业者的行为,不能独立于创业者而存在。当机会发现过程开始时,创业者甚至可能不知道他要发现的是什么,他仅对可能的机会和发现或利用这些机会所需要的能力或资源有一个大致的信念。这些信念很少能够带来真正的机会。所以,创业者会进行探索性的行动,然后等待市场给予反应,再结合市场的反应调整期望,并重新行动,直至找到合适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机会是逐渐浮现的。

尽管三种观点在理论逻辑上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事实上它们在现实中常常同时存在。具体选择何种机会识别方式,取决于创业者的先验知识、社会网络、创业警觉性、机会本身、人力资本以及个人基本特质等。在所有可能影响创业机会识别选择的因素中,本文主要关注创业者的性格特质。

性格特质在上世纪80年代曾是创业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不同领域的学者曾试图按性格特质区分创业者和非创业者,但这最终被证明是十分困难甚至错误的。然而,不能据此完全否定特质研究。即使机会是当今创业研究的核心,它也不能脱离创业者而单独存在,真正有意义的创业研究是将个体与机会有机结合(individual-opportunity nexus)。经验研究也证明创业者性格特质与机会识别密切相关。例如,Keh等的研究表明机会评价与创业者的风险感知显著相关;Hills等发现90%的研究表明创造性在创业者的机会识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Butler等发现不确定性容忍能力与国际创业机会识别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Galio和Katz的研究表明机会识别要求创业者具有警觉性和洞察商机的意识;Winslow和Solomon发现创造性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本文试图从个体与机会相结合的角度,考察创业者性格特质如何影响其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

然而,选择何种特质组合作为研究对象是一大难点,因为自创业特质研究开始至今已出现多达51种性格特质。本文根据这些特质出现的频率高低选择其中相对重要的维度作为主要解释变量。以“entrepreneurship”、“new firm creation”、“personality”等为关键词,本文在JSTOR、EBSCOhost、Emerald、Sciencedirect、CNKI等数据库对1980-2010年国内外有关特质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全面检索。具体检索和筛选标准如下:(1)搜索范围仅限于SSCI和CSSCI所收录的期刊类文章,不考虑硕博论文或尚未发表的论文;(2)仅选取经验研究类的文章,即所有进入统计范围的文章必须有确定的样本数据;(3)剔除与创业行为不太相关的特质,这些特质包括:乐观、独断、外向性、保守、尽责性、直率、严格苛刻、腼腆、创造力、规范导向、自立、顺从性等;(4)基于研究具体的人格特质的考虑,排除描述一般人格特征的大五人格,即外倾性、神经质、经验开放性、随和性和尽责性。根据以上筛选标准,本文最终获得126篇符合要求的文献,其中英文文献94篇,中文文献32篇。经统计,以下7种创业者特质出现频率相对较高:风险承担倾向(risk,taking propensity)、创新导向(innovation propensity)、成就动机(need for achievement)、自我效能(self efficacy)、控制源(locusof control)、模糊容忍能力(tolerance for ambiguity)和自主性(autonomy)。由于本文的数据来源PSEDⅡ中没有涉及创业者风险承担倾向的问题,因此本文所研究的性格特质仅限于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和自主性。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构建如下机会识别方式选择模型:

Prj=1,2,3机会识别=f(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自主性,控制变量)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一)研究样本的选择

本文选择美国创业动态跟踪调查(PSED)所收集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PSED是全球首个提供创业信息的国家数据库,其调查的问题是经过创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多次商讨和不断完善最终确定的,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调查过程主要包括随机电话访谈;对符合筛选标准的创业者进行更为详细的电话和邮件调查;对创业者的创业结果进行跟踪调查等三个阶段。迄今为止,PSED共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调查。PSED I和PSEDⅡ分别始于1998年和2005年,其样本容量分别为830和1214。就理论基础和操作过程而言,两次调查没有本质区别,但在调查问题设计上存在一些差异。PSEDⅡ总结了PSED I的经验,剔除或修改了一些不合理的问题,并根据全球商业环境的变化和实际研究的需要加入了一些新的问题。

(二)变量的测量

1 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机会识别方式,即搜索、发现与浮现。PSEDⅡ并没有直接测量机会识别方式的问题,但根据各种识别方式的特点,可选取Wave A问卷中的问项A7“在创业时,是先有创业点子还是先做出创业决定?”来测量被解释变量。其中,回答项A“创业点子在前”、B“创业决定在前”、C“两者同时”分别对应搜索、发现与浮现等三种机会识别方式。

2 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创业者性格特质,包括创新导向、成就动机、控制源、自我效能、模糊容忍能力与自主性。

常见的创新导向测量方法有KAI量表、ENT量表、JPI量表以及杜伦大学商学院1988年开发的用于测量一般性创业倾向的GET测验。其中,KAI量表最为创业研究者所推崇,它由Kirton基于其调试——创新理论(Adaption-Innovafion theory)发展而来。整个量表由32道题组成,采用5点Likert量表,得分范围为32-160分,分数越低调试倾向越高,分数越高则创新倾向越高。KAI量表的平均分数是96分,96分以上者为创新型认知风格,96分以下者为调试型认知风格。参照KAI量表,本文从PSEDⅡWave A问卷F部分选取4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创新导向(见表1)。这些问项均采用5点Liken量表形式,1为强烈同意,2为同意,3为中立,4为不同意,5为强烈反对。创新导向的最终得分为所有问项的平均得分,分数越高,表明创业者的创新导向越弱。

成就动机的测量方法十分繁杂,有的与传统的主题统觉测验(TAT)相似;还有的是全面人格测量表的分量表,如爱德华个人需求倾向测验、杰克逊人格研究量表等;也有为了测量成就动机而专门设计的问卷,如林恩成就动机量表、梅瑞宾成就动机量表等。目前学术界最为流行的成就动机测量方法是由挪威心理学家Gjesme和Nygar于1970年编制的成就动机量表(Achievement Motivation Scale,AMS),该量表经多次修订,已渐趋完善。参照这一量表,本文从PSEDⅡWave A问卷w部分选取6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成就动机(见表1)。这些问项均采用5点Likert量表的形式,1表示不重要,2表示有一点重要,3表示有些重要,4表示很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成就动机的最终得分为这6个问题得分的平均数。得分越高,表明受试者的成就需要越高。

Chen等最早对创业自我效能感的维度进行了考察,并基于创业所需的核心技能用六个维度测量创业的自我效能感。De Noble等基于与一般的管理技能具有很大差异的几个核心创业技能确定了六个创业自我效能感维度,并据此开发出测量创业效能感的量表。参照这些研究,本文从PESDⅡWave A问卷中Y部分选取2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自我效能(见表1)。这两个问题同样采用5点Likert量表,从1到5分别表示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自我效能的最终得分为所有问项得分的平均数,分数越高表明创业者的自我效能越低。

测量创业者控制源的量表主要包括I-E量表、IPC量表、控制域量表和成人内/外控量表(A-dult 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Scale,简称ANSIE量表)。其中,ANSIE量表形式最为简洁,涉及范围最广,且便于对测量结果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借鉴ANSIE量表,从PESDⅡWave A问卷中Y部分选取3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控制源(见表1)。与自我效能相同,控制源得分为所有问项的平均得分,分数越高,表明创业者的内控水平越低。

Budner关于模糊容忍能力测量的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其编制的16个项目(一半是消极选项,一半是积极选项)自陈式问卷“模糊不容忍测试”是被引用和采纳最多的工具。本文根据Bochner对模糊容忍能力特征的分类,选取PSEDⅡWave A问卷中Y部分的2个问项来对模糊容忍能力进行测量(见表1)。这里同样采用5点Likert量表,最终得分越高,模糊容忍能力越低。目有:“我喜欢能随我的意志来去自如”、“我喜欢遵从指示去做别人期待我做的事”、“我喜欢遵从指示做我所该做的事”、“我喜欢回避要我按照例行方法办事的场合”、“我喜欢独立决定我所要做的事”、“我喜欢很自如地做我想做的事”、“我喜欢照我的意思做我想做的事”。借鉴EPPS量表,本文从PESDⅡWaveA问卷中w部分选取2个问项来测量创业者的自主性(见表1)。自主性的最终得分为所有问项得分的平均数,分数越高表明创业者的自主性越高。

3 控制变量。根据Ardichvili等的机会识别模型,本文选取社会网络、先验知识、人口特征、机会本身等作为控制变量。对于这些变量的测量,本文主要参考Reynolds和Curtin的做法。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不做详细说明。

(三)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SPSS17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过程如下:首先,对PSED的原始样本进行筛选。根据对因变量问项A7的回答,剔除选择大于3(大于3是指调查者选择了“不清楚”选项或者没有对本问项做出回答)的样本。其次,分别利用Cronbach's alpha系数检测方法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对主要解释变量进行信效度检验,以确保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最后,分别运用多项和二项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四、实证结果与讨论

(一)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本文采用内部一致性方法,通过计算Cronbach's alpha系数检测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成就动机和控制源的alpha系数都大于0.7,说明这两个变量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创新导向、自我效能和自主性等三个变量的alpha系数均在0.6以上,根据通用参考标准,其内部一致性也是可接受的;只有模糊容忍能力的alpha系数较小,这与将AY13这一问项的结果反向计分有关(之所以将其反向计分,是因为它与AYl2的表述意思相反)。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EFA)检验问卷的结构效度。首先,利用巴特利球体检验(Bartlettg Testof Sphericity)和KMO样本测度(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检验各测量条目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只有当条目间相关性较高时,才适合做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表明,KMO值为0.799,远大于参考值0.5,说明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球体检验的结果也表明无法拒绝原假设“本样本适合做因子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EFA提取公因子,萃取出特征根大于1的公共因子,对于同一维度下存在的多个公共因子,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本文共萃取出6个因子。其中,AW1、AW4、AW10、AW11、AW13和AW14可由公共因子成就动机来解释;AF4、AF7、AF9和AF10可由公共因子创新导向来解释;AY8、AY9和AY10可由公共因子控制源来解释;AY6和AY7可由自我效能来解释;AY12和AY13可由公共因子模糊容忍能力来解释;AW2和AW5可由公共因子自主性来解释。这与问卷的初始设计完全相符,说明本研究所用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参数估计与说明

本文的总样本数为1214个。根据对因变量问项A7的回答,剔除不合要求的样本数15个,剩下有效样本1199个。其中,回答“创业点子在前”的样本为448个,回答“创业决定在前”的样本为159个,回答“两者同时”的样本为592个,分别占有效样本的约37.4%、13.3%、49.4%。

本文采用多元logit回归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似然比检验的结果为95.458,说明模型具有显著性意义,且模型的对数似然值为2265,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表2是模型的拟合结果。该模型将“先有创业点子”(Idea First)即以搜索来识别创业机会作为参照。由于性格特质变量“自我效能”与“控制源”密切相关,为了避免产生多重共线性,模型在拟合时舍弃了“自我效能”变量。从拟合结果可以看出:

(1)在两个方程中,创新导向的系数都为正,说明随着创新水平的提高,以搜索为比较对象,创业者选择发现和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1.004和1.007。但两个系数都不显著。

(2)在logit(发现/搜索)方程中,成就动机的系数在10%置信水平上显著为负(0.068

(3)在两个方程中,控制源的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321和0.074),说明随着内控水平的降低(分数越高,内控水平越低),以搜索为比较对象,创业者选择发现和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1.379和1.077。但只有方程logit(发现/搜索)中的系数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0.026

(4)在logit(发现/搜索)方程中,模糊容忍能力的系数在1%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0.010≤0.01),说明随着模糊容忍能力的降低(分数越高,模糊容忍能力越低),以搜索为比较对象,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大于选择搜索,其倍数为1.341。在logit(浮现/搜索)方程中,模糊容忍能力的系数为负,说明随着模糊容忍能力的降低,创业者选择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小于选择搜索,但并不显著。

(5)在两个方程中,自主性的系数均为正(分别为0.220和0.048),说明随着自主性的提高,创业者选择发现和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1.246和1.050,但只有方程logit(发现/搜索)中的系数在5%置信水平上显著(0.038

(6)在控制变量方面,社会网络变量和人口特征变量均对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在诸多先验经验变量中,仅当父母是创业者时,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明显高于选择搜索,其倍数为1.461。但机会本身的特点对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具体来说,对于冒险型和发展型机会,创业者选择浮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小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0.564和0.687;而对于独立型机会和从工作中产生的机会,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小于选择搜索,其倍数分别为0.592和0.599。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就性格特质变量而言,logit(发现/搜索)方程中的系数大多显著,但logit(浮现/搜索)方程中的系数都不显著。这说明创业者的性格特质更多地决定其到底是选择发现还是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而非选择浮现还是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

受此结果的启发,本文采用二元logit回归方程分别对logit(搜索/发现)、logit(搜索/浮现)以及logit(发现/浮现)三个方程进行拟合。拟合的方法是,在任一模型中,直接删除选择第三种识别方法的样本。例如,对于模型logit(搜索/发现),直接删除选择浮现的样本。拟合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知,与多元logit回归结果相似,性格特质对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选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搜索与发现之间,其对搜索与浮现之间选择的影响都不显著。具体来说,在模型logit(搜索/发现)中,成就动机、内控、模糊容忍能力以及自主性等四种性格特质变量依然显著,且与多元logit回归结果的涵义相同,即这四种性格特质使得创业者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分别为选择发现的1.317倍、0.704倍、0.755倍和0.782倍。值得注意的是,在方程logit(发现/浮现)中,控制源在10%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随着内控水平的降低,以浮现为比较对象,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较大,其倍数为1.267;模糊容忍能力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随着模糊容忍能力的降低,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大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1.553。

在控制变量方面,二元logit回归的结果也与多元logit回归较为相似。其中,社会网络变量依然对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当父母是创业者时,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明显高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1.512;当为父母工作时,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明显低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0.54。如果创业者来自制造业,其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概率也明显低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0.458。对于冒险型和发展型机会,创业者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浮现,其倍数分别为1.801和1.454;而对于独立型机会和从工作中产生的机会,创业者选择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大于选择发现,其倍数分别为1.75和1.682;与此同时,对这两种机会,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均小于选择浮现,其倍数分别为0.653和0.51;此外,对于发展型机会,创业者选择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发生概率显著高于选择浮现,其倍数为1.776。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机会识别是创业过程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决定创业质量的首要因素。本文以PSEDⅡ公布的美国数据,运用二元和多元tog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美国创业者的性格特质对其机会识别方式选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创业者的成就动机、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及自主性等四种性格特质对其在搜索和发现这两种机会识别方式之间进行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即:创业者的成就动机越强,其以搜索的方式识别创业机会的概率越大;创业者的内控水平越低,容忍不确定的能力越弱,自主性越高,其以发现的方式识别创业机会的概率就越大。(2)创业者的控制源和模糊容忍能力等两种性格特质对其在发现和浮现这两种机会识别方式之间进行选择具有显著影响,即:创业者的内控水平越低,容忍不确定的能力越弱,其以发现的方式识别创业机会的概率就越大。(3)创业者的性格特质对其在搜索和浮现这两种机会识别方式之间进行选择没有显著影响。(4)在可能影响创业者机会识别的非性格特质中,除个别变量外,社会网络、先验经验和人口特征等对于创业者机会识别方式的选择基本没有显著影响,但机会本身的特点对创业者以搜索、发现还是浮现来识别创业机会具有显著影响。

与其他关于机会识别的经验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考虑到不同机会识别方式可能受不同因素影响,本文将机会识别方式分为搜索、发现和浮现;二是从性格特质这一近年来不受关注的角度人手,检验了创新导向、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控制源、模糊容忍能力及自主性等六种最具代表性的创业者特质对机会识别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制定科学的创业政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于那些成就动机、内控水平和模糊容忍能力较高而自主性较低的更可能采用搜索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创业者,政策的重点在于激励创业;相反,对于那些成就动机、内控水平和模糊容忍能力较低而自主性较高的更可能采用发现为机会识别方式的创业者,政策的重点在于提供更多的创业信息和完善创业信息的传播环境。此外,本文的研究价值还在于,对于不同特点的创业机会,创业者应区别对待,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识别。

第4篇

一、创建“经心”创业模型的背景

1.社会趋势

据报道,在一些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创业人数占毕业生总数的比例最高可达30%,而在我国,这个比例不足1%。据统计,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创业人数逐年递增,在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创业已成为一种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现实选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迫切地需要具有实战性的引领和指导。

2.教育问题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教材滞后,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创业需求,缺少现实性与可操作性;教师没有创业经历与体验,对学生的创业指导缺乏实战性;学生创业没有全局观,重结果轻过程,缺乏可行性方法。大学生创业急切呼唤来自一线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指点。

二、“经心”创业模型

1.“经心”创业模型的涵义

如今虽是创业的年代,但老板并非人人能当,更不是所有的创业者都能获得成功,一项统计显示,我国68% 的中小民营企业,其生命周期不超过5 年。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我们发现,一个人要想成功创业,既要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也要具备心理学意义上的创业特质。“经心”创业模型打通了经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隔阂和樊篱,站在经济学和心理学相融合的高度上,用资源配置和创业心理特质把创业活动拟成一个动力运营系统,二者缺一不可,体现了创业活动的系统性和挑战性。

2.“经心”创业模型的函数式

“经心”创业模型的函数式可表述为:

Z=Fx+Fy

Z:为成功创业。

Fx:是创业动力系统的内核,指创业者的职业价值取向、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创业心理特质,可通过测评客观地了解自己在动力内核上是否适合创业,这是“赢”在创业的心理基础。

Fy:是创业动力系统的保障,指创业者开展创业活动所必需的资源:即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行业资源、管理资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和技术资源。要保持创业系统持久的良好运营,必须有资源储备,每一个资源都是创业活动的有力保证,资源枯竭之时,就是创业活动面临失败之日。

并非人人适合创业,创业者要具有以下三个创业心理特质:

首先,在职业价值取向上应具有强烈的成功欲望。《科学投资》通过研究,将“欲望”列在“中国创业者十大素质”的第一位,也就是说,成功的创业者要拥有强烈的成功欲望。欲望和努力相互作用,人欲望越强烈便会越加努力。创业过程中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强大的“欲望”会“逼着”创业者往前冲,所以,创业者的欲望往往伴随着行动力和牺牲精神,促使创业成功。

其次,在性格上应具有坚韧性。创业是一项冒险活动,创业中机会与风险共存,风险越大,需要承受的心理负担也就越大。同时创业过程还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懈的奋斗过程,要历尽千辛万苦,历经生命的低潮,时刻面对一些毫无生机的琐事,因此创业者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坚韧性。

再次,在人际交往方面应广建人脉。有人分析,美国100 位白手起家的百万富豪,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都拥有良好的人脉关系。“人和”是创业的关键,人脉就是生产力,人脉就是钱脉。创业者要逐步扩大人脉圈,还要学会充分利用和调动这些人脉,使其最大限度地为创业活动提供援助,良好的人脉是创业的加速器。

三、“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

创业简单,成功却绝非简单。“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从实战出发,以5W2H 的角度进行可操作性的全面推演,诊断自己是否适合创业。资源的配置是创业的平台和保障,心理特质是创业的内核,回答5W2H 是创业的前提。

5W2H:

Why――为什么创业?这是创业的价值取向。

What――做什么?这是创业的项目问题。

When――什么时候创业?这是创业的机会分析。

Where――在哪里创业?这是创业的环境问题。

Who――哪些人?这是创业与谁合作的问题。

How――怎样做?这是如何创业的问题。

How much――多少钱?这是创业的成本分析。

5W2H 有的是经济学问题,有的是心理学问题,更多的是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复合性问题,这也是“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的着眼点。

5W2H 横向与纵向的联系,体现了创业活动的系统性和挑战性。

四、“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案例

邓锦辉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03 网络技术3-1 班的学生,2004~2005 年我们运用“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对他进行了系统的培养和训练,取得了成功。2005 年12 月,他的创业规划从十几万人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广东省第二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总冠军。

下面以邓锦辉同学为例,运用“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分析其创业条件。

1.Why 问题

邓锦辉运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测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评》《霍兰德职业人格类型测试》等量表,分析了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性格、人际关系等心理学意义上的创业特质。

从分析图

1、图2 可看到:邓锦辉职业价值观是经营取向型、自尊取向型和家庭取向型。在性格上有较强的独立性,做事主动,可独立完成较高难度的工作任务。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任务完成质量要求高。在人际关系上:擅于与人沟通,注重团队建设,对团队要求严格,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结论:他在心理特质方面适合创业。

2.What 问题

经过对图3 及自己实际情况的评估,邓锦辉认为自己对最新科技、IT 行业非常感兴趣;喜欢实践,尝试新事物;喜欢与有上进心的人交流;对专业知识学习扎实,在网页设计方面有特长。根据图2,他具有管理才能。

为了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路线,他曾涉及过销售业、服务业,评估后他决定在IT 行业发展,组建自己的网络公司,走技术到管理的职业发展路线。

3.Where 问题邓锦辉通过资料研究和实地走访了深圳人力资源市场,经过反复比较,他看重深圳的城市环境和政策优势,以及深圳IT 产业发展的优势,他得出结论:创业选择深圳。

4.Who 问题

创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让邓锦辉有意识地结识和交往有助于事业成长的各方朋友,在人脉方面已有了贮备。

5.When 问题

邓锦辉在校期间已开始从事销售、网页设计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技术、管理、社交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4~2006 年我们利用“经心”创业模型沙盘推演,分析出他的弱项,并为他提供了全真环境下创业实践活动,使他创业成长的速度得到提升。他在读书期间为广东清华科技汽车经纪人、香港设计技术学院等多家单位制作网站,都一直运行到现在,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好评。

结论:通过综合训练,邓锦辉已具有了创业的技术条件。

6.How 问题

为了实现创业成功,他设计了职业发展路径:短期目标:选择企业磨练技术,继续深造――网站设计师――网站策划师

计划时间:2006~2008 年

预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进入不同层次的IT 企业,学习公司运作模式,提高专业技能,增加团队的配合。总结职业生涯经验,为创业做准备。

中期目标:合伙创办企业,任首席技术官

计划时间:2009~2015 年

预期目标:整合资源,创办网络技术公司,三年内完成技术攻坚,争取掌握行业产品的先进技术,领先于同行,2015 年达到行业先进行列,企业获得第一批投资资金而壮大。

长期目标:带领企业步入成长期与快速发展期

计划时间:2016~2020 年

预期目标:寻求国内外大型风险投资商的资金介入,将公司规模提升为大型网络技术公司,担任总裁。

7.How much 问题

学生时代的邓锦辉整合到十万元作创业基金。

2006 年毕业后的邓锦辉,由于具备了“经心”创业模型的创业条件,马上投入到创业的过程中,他和同伴共同开办了网络技术公司。在公司运营过程中,他需要融资,我们正在为他和风险投资机构――广东清华科技创业开发中心联系。

第5篇

1创业意向

Krueger(2007)指出,创业机会并不直接导致创业行为。创业行为的背后是创业意向。在创业研究领域.创业意向被认为是创业行为最好的预测指标,是理解创业行为的中心点个体是否表现出创业行为.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创业意向Bird(1988)最早提出“创业意向”的概念.把创业意向定义为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Krueger.Reilly和Carsrud(2000)认为,创业意向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Thompson(2009)认为.创业意向是个体计划创办新企业的信念.并且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会自觉履行这些计划。创业意向会受到个体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个体角度看.大量研究表明,人口学变量(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人格特质、自我效能感等因素都会对创业意向产生影响。从环境角度看.创业环境是决定创业意向的外驱力,政府政策、金融支持、创业教育和培训、外部商业环境、市场开放程度、有形基础设施、文化及社会规范等创业环境要素对创业意向都有一定的影响。

2创业知识与创业意向

创业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完善的知识结构作支撑Markman(2007)认为,成功创业者与失败创业者在掌握、理解、利用知识的数量以及学习、理解、运用知识的速度等几个方面有所不同。创业者应该掌握包括创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政策知识、财会知识、公关交际知识等在内的多元素知识综合体这些知识在个体的创业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Baum,Locke和Smith(2001)指出.在其他条件(比如人格特质、动机等)相似的情况下,创业者掌握的知识越全面.创业就越能够取得成功知识可以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在创业的不同阶段.知识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创业知识有助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发现和识别(Ardichvili,Cardozo&Ray,200)。创业者依靠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来发展新的产品或服务,同时应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M~kman,Balkin.&Baron,2002)。在企业的发展阶段.创业者依靠特定的知识来解释市场动态.克服阻碍企业发展的障碍关于创业知识与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Franke&Luthje(2004)考察了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等环境变量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支持或阻碍因素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如果学校不开设有关创业知识的课程,会对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消极影响其他已有研究也发现,创业学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创业意向(Noel,1998),其创业率显著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MBA创业项目毕业生的创业意向显著高于其他MBA毕业生,而且MBA学生所修的管理类课程的数目与其创业意向呈正相关(Chen,1998)根据已有的这些研究不难发现.掌握创业知识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而且创业知识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因其不同类型而有不同。正因为创业知识在创业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目前,以增长创业知识、开展创业实践为目的的创业教育已经被欧美等许多国家纳入了教育体系之中。在英国至少有45%的大学开设-1''''3或多门的创业教育课程。在美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规教育,全美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已超过1500所.每年有大约125000名学生在大学中参加创业课程。这种创业的教育和培训不仅促进了美国超过一百万个公司的创立,而且对于这些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当前,国内高校也已经开始重视创业教育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本科院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创业知识培训和创业实践活动在高校得到了迅速发展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以课堂讲授创业知识为主,辅之以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创业计划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对于创业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意向、促进大学生创业有巨大的作用。

第6篇

【关键词】创业者 个性特征 创业机会

作为跨学科研究领域,创业是一个蕴含复杂性的价值创造过程。创业机会识别作为创业活动的起点,对成功企业家创造价值的关键作用,已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创业机会识别及其发掘是创业学的主要研究问题,也是其唯一的核心研究领域(Shane & Venka taraman, 1986, 2000)[1]。机会识别是创业者警觉、先验知识、信念、资源禀赋、价值取向以及创造性思维等个性特征参与其中的一个复杂心智过程。企业家专长研究特别指出,机会识别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决策行为。正如Bygrave和Hofer(1991)在界定“企业家”时描述的那样,企业家是“知觉机会并创建某个组织来追寻机会的人” [2]。机会识别需要创业情境与创业者个性特征的完美耦合,两者缺一不可,这体现了“情境――个性特征”互动决策范式的理论内核。

1.创业机会及其识别

创业机会是一种亟待满足的市场需求。广义上的机会,指通过把资源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以迎合市场需求、兴趣或愿望,并传递价值的可能性(Schumpeter, 1934;Casson, 1982)。从创业角度来看,机会是企业通过对资源进行创造性组合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又能为自身带来超额利润的一种可能性,机会源于新创造、新发明、新信息,以及市场竞争规则的变化。Casson(1992)对创业机会的定义是“那些新产品、原材料、服务和管理能够被应用或者以获得高于其成本出售的情况” [3]。其实,创业机会的特征还能用Schumpeter提出的创新来衡量,不断创新,能够获得超额利润。

机会识别是指面对多样化的刺激和事件,创业者对商机存在与否的一种模式知觉,它包括盈利性识别和可行性识别两大维度。Kraekhardt(1995)认为机会识别是创业者感知该机会是否具有有利的商业机会和商业价值,然后从创意中筛选适当机会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机会识别是创业者创建新的企业,通过企业家的行为获得成功的可能,也说明创业机会内生于企业家个人心理结构,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潜在预期价值的认知。

创业往往就是从发现、把握、利用某个或某些商业机会开始的。产生机会的根源在于市场、服务、产品等变化,好的创业机会是创业成功的基础。创业者要识别出好的创业机会,就要对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和研究,要对创业机会的来源有所了解,更要对创业机会识别的过程有所理解和领悟,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创业者的个性特征。

2.创业者及其个性特征

Schumpeter (1934)最旱提出创业者的概念,他认为创业者总是尝试着通过创造与发明进行产品革新,或利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对旧产品采用新生产方式。Knight(1993)从风险的角度将创业者看作是那些在不确定性环境中承担风险并进行决策的人[4];Timmons等(1987)提出,创业者在利用机会的过程中有识别和展望的能力;熊彼特将创业者视为“革新者”,强调“创新”是创业者区别其他人的行为之一,只有对市场环境做出创造性的反应,并能推动企业利润增长的才能称为创业者。

创业学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是“创业家具有什么样的特性”。并非每个人都能捕捉到创业机会。发现机会,利用机会提出创意,并能辨识出有实际价值的机会,取决于创业家的个人才智。任何时候,都只有少数人才能发现创业机会( Kirzner, 1973)。而发现并抓住机会的创业者的智力能力、广博知识、正确思维模式、强烈动机、特定个人气质和所处的适宜环境等影响要素,大部分与其个性特征相关。因此,创业者个性特征对整个创业过程会有很大影响。

近期的一些研究则基于不同维度与视角,对创业者特征进行了拓展和深化。如,Tomas和Mueller(2000)将创业者个性特征和创业定位联系起来,并且认为创业强度、牺牲和成就动机这三个与创业有关的个性特征形成了创业家的创业定位;Envick和Langford(2003)运用适应性、社交性、责任心、适意性、知识公开性等因素,进行人格特征模型将男性创业者和女性创业者进行了一些区别,在研究中检验了创业个性和创业的长期生存之间的关系;奥地利学派认为每个人识别机会的能力是不同的,一个人不可能识别所有的创业机会;Marknlan和Baron(2003) 将个人――组织适配理论转化为个人――创业适配理论。认为,要成为一名创业者,应该对创业者特征有一定的要求,当达到了这种要求的时候就达到了很好的适配。

3.创业者机会识别和开发过程

创业过程开始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把握,创业机会的识别和评价对于成功创业至关重要。创业者从众多的创意中筛选和把握他所需要的创业机会,并通过要素投入和资源整合来实现这一机会的持续开发,使之成为真正的企业,直至最终收获成功。这一过程称为机会的识别,一些研究也称之为机会开发过程,或者机会规划过程[5]。这一机会识别过程是广义的识别过程,它包括机会发现、机会鉴别、机会评价等创业活动全过程中。创业者机会识别和开发过程具有主动性和动态性,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机会发展过程。机会发展是创业者机会识别的核心要素, 是机会识别的开端。机会一开始是创业者头脑中的一个概念,随着创业者认知和对市场的把控能力的提高,这些模糊的概念逐渐转化为周密而完整的创业或商业计划。创业初期,创业者需要仔细收集和认真研究各种信息,充分把握市场需求,以便做出科学的决策。机会开发是一个持续的、预先行动的过程。创业者正是在机会发展过程中,提升价值创建能力,达到市场需求和资源并置。

(2)机会感知过程。认知心理学中的信号察觉理论,较好的阐释了创业者对机会感知的机理与类型。首先是感知和觉察市场的需求或者是未被开发的资源;其次是识别和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和资源之间的相互匹配;再次是根据商业计划寻找市场和资源之间被忽略的心的匹配。创业者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觉察、发现和创造识别潜在的机会窗口,最终形成企业。

(3)机会评估过程。评估是一个由意图因素、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构成以及相干或耦合的心理过程。机会评估制约着机会由潜在向现实转化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可以形象地比喻为阶段门,即潜在机会能否通过阶段门最终被采纳,取决于创业者的认知评价。因此 ,创业者在利用创业机会之前要对创业机会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价,然后做出选择。科学评估可以由产业和市场、资本与获利、竞争优势、管理班子和致命缺陷等方面的指标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本文认为,创业开始于创业者对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创业者感知创业机会的过程其实就是认识和把握创业机会来源,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始于对具体市场或工作问题的反应。创业者通过机会发展过程、机会感知过程、机会评价过程正确识别创业机会,对创业者作出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4.创业者个性特征对创业机会识别过程的影响

机会识别过程是一个创业者不断调整并反复权衡外在机会的过程。不同的创业者所关注的创业机会是不尽相同的。在影响机会识别和开发的各项因素中,Shane和Venkataraman(2000)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机会本身的属性和创业者的个人特性[1]。本文关注个性特征对机会识别的影响。

(1)警觉性。研究表明,创业者的创业警觉性越高,其识别机会的可能性越高。Kirzner认为创业者警觉是创业者能够发现潜在市场需求并具有创新精神的一种敏感性的态度。创业者依靠独特的警觉对机会的识别和发现,实现手中资源和社会需求的更好的适配,使市场在创业过程中逐渐趋向于均衡。创业者往往对机会保持高度警觉性,搜索机会来源;辨别信息的真伪性,籍此把握环境变迁,从而把握机会。

(2)个人基本特质。创业者的背景以及潜质方面的特征,包括创造性、风险感知能力等构成个人基本特征。Keh(2002)的实证研究发现,机会识别与评价与创业者的风险感知呈显著相关性,而创业者的风险感知又取决于创业者的自信心、渴求控制等因素。Kay(1986)的研究结论证明,创造性在创业者做决策的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创新精神”的驱动下,创业者必然能够获得先于他人的主动性,实现创造性的资源整合和商机的识别与评价,才能实现创业成功。

(3)先验知识。是创业者识别和评价创业机会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从认知的视角来评价创业者心理与行为的过程。Shane(1999)认为创业者市场的先验知识、服务市场方式的先验知识、顾客的先验知识,这三种先验知识在技术开发、机会识别、机会开发方面影响机会的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机会识别与先验知识关系的理论模型。

(4)认知学习能力。机会认知就是感知和认识到机会,也是学习的过程,即机会的认知识别过程。创业者能力一方面取决于先天具备的素质,另一方面是靠后天的学习能力,如知识的学习、经验的积累、沟通能力的培养等。对于大多数的创业者还属于初次创业,因此如何间接的学习创业能力,尤其机会识别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5)信念。Shaver和 Scott(1999)指出,成功的创业者需要有执著的信念,并且能够坚持他们的事业直至最后成功。Krueger和Dickson(1994)的研究显示创业者的自信能够增强他们对机会的感知。对创业者来说,信心和信念就是创业的动力。成功的创业者对自己、对未来有足够的信心,更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有时甚至表现太强而有咄咄逼人的感觉。

(6)资源禀赋。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导致微观层次机会识别行为异质性的根本原因。与企业家机会识别高度相关的认知资源包括认知能力维度,知识维度以及认知倾向维度。Andrew C.Corbett认为,创业者掌握的特殊资源禀赋在创业机会的识别中非常重要。资源基础的战略观倾向认为,公司独特的具有潜在价值的异质资源集合,可为公司创造出持续的竞争优势。

(7)社会网络。创业者机会识别过程,除了与创业者个体认知禀赋密切相关,还受到作为社会资本的创业者社会网络资源的重要支撑。Hills等人(1997)发现,50%的创业者通过其社会关系网络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企业家的社会网络及其结构决定了企业家获取信息与资源的能力。因此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不仅是其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也是其创业资本的主要来源。

在创业机会识别过程中,创业者个性特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创业者个性特征的警觉性在机会识别中起到一个核心的作用,个人基本特质及先验知识是机会识别的主要源动力,认知学习能力将影响机会识别的效能。因此,需要开发更加切合实际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创业者个性特征因素和机会识别之间的关系。本文提出一个以机会识别为核心,以创业者个性特征为视角的研究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5.结语

识别创业机会是一个多种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虽然机会的自然属性是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因素,但是创业者的个人因素在机会识别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导致只有一部分人能够捕捉到创业“机会之窗”。根据行为学派的观点,不同的创业者心理结构导致不同的创业机会发现,创业者的异质性决定机会的异质性。只有深入把握了这些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关系,创业者才能通过微观行为方式的调整来有效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和创造有利于自身的外部环境,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进而实现创业目标。本文提出的以创业者个性特征为基础的机会识别模型,可以为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提供一个参考框架,或许对创业者的创业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Shane,S & Venkataraman,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 25(1):217-226.

[2]Bygrave,W.& Hofer1,C.Theorizing about entrepreneurship [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1,16(2):13-22.

Aldrich H & Zimmer C.Entrepreneur ship through social networks [J].The Art and Science of Entrepreneurship,1986, (22):3-4.

[3] Cassonmc.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Global Integration: Empirical Studies [M].London: Macmillan,1992:271.

[4]Risk,K.F.Uncertainty and Profit[M].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93.

第7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意向;理论模型;社会网络;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36-02

创业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在创业活动中,人们通过捕捉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创业能够刺激市场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制造新的就业机会,对国家、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学者们开始注重创业行为的研究。Bird(1988)首次提出创业意向(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的概念,他认为创业意向能够影响创业行为;Krueger(2010)认为创业意向是预测创业行为的最佳指标。大学生拥有创业热情,具备专业素质和创业潜力,而且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因此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意向有助于学校、政府和社会更好地指导大学生创业。本文从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及理论模型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新的理论模型。

一、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内涵

Bird(1988)将创业意向定义为“将创业者的注意力、精力和行为引向某个特定目标的一种心理状态”。Christian Luthje等人(2003)则从可能性的角度对创业意向进行了解释,提出创业意向是指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可能性。贺丹(2006)认为学生的创业倾向是指学生选择创业的可能性,并将创业可能和创业准备作为创业倾向的衡量指标。有学者认为创业意向是主体对创业行为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的高低一方面受到外部客观信息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主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决策的过程。熊正安(2007)认为创业意向是基于创业者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经过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形成的创业设想。刘海鹰(2010)把大学生创业意向定义为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主观意愿,即大学生是否愿意创业。

二、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

创业意向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个体和环境两个方面。人格特质、个人背景和认知特征是主要的个体研究变量。研究表明主动性人格与创业意向显著正相关。在“大五”因素中,认真性和开放性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最为显著。前瞻性人格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arbosa等(2007)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冒险倾向能够积极预测创业意向,冒险倾向强的个体具有更强的创业意向。此外,创业者拥有更高水平的成就动机。在个体认知方面,创业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很好的预测力,自我效能在个体变量和创业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创业自我认知在人格特质和大学生创业意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政府方面提供的经济和政策支持、外部商业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和社会规范等。创业教育也是推动大学生创业意向发生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创业培训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王莹(2011)研究了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网络对创业意向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规模与网络异质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影响。

三、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创业意向模型为预测创业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Ajzen,1991)认为环境因素通过态度对意向产生影响。主观规范(subjective norms)、对行为结果的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act)和行为控制知觉(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是三个具体的态度变量。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社会压力的知觉,对行为结果的态度是个体对创业行为结果的期望,行为控制知觉即自我效能感。Krueger等(2000)的研究证实了计划行为理论对创业意向有积极的预测作用。Autio等(2001)、Gird和Bagraim(2008)的研究都验证了该理论模型的有效性。Bird(1988)的创业意向模型认为创业意向受到个体思维方式的影响,即理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而且思维与个体变量(人格特质、能力、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创业意向。创业事件模型提出创业意向受到个体知觉的影响,具体指个体对创业前景的吸引度(希求性知觉)、相信自己有能力创业的程度(可行性知觉)和个体采取创业行动的意愿(行动倾向)。Grundsten(2004)研究了社会认同、榜样和规范以及创业机会的识别、创业资源的获取等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范巍,王重鸣(2004)建构的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包括个性特征、环境认知和背景因素等几个方面。贺丹(2006)提出了一个概念模型,该模型综合反映了影响学生创业意向的因素。该模型包括个人背景、个人特质、创业态度以及创业环境四大方面。个人背景除了研究创业意向常用的家庭背景、学历这两个维度之外,加入了创业教育、创业型团体参与程度、实习经历三个维度。叶映华在(2009)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模型认为创业人格特质、创业先前知识、创业认知和创业社会资源的获得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该模型还认为人格特质、社会资源和先前知识通过自我认知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王天力(2009)提出的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模型认为创业素质、创业环境和创业实践作三个因素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王莹(2011)的理论模型认为社会网络通过创业效能感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影响。

四、大学生创业意向理论模型的建构

1.社会网络是预测大学生创业意向的重要前因变量之一。社会网络是“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创业者的个人社会网络资源是一种稳定的资源潜力,是个人产生创办企业想法的关键因素。社会网络提供了信息和资源的可能性和潜在性,能够使创业者增加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从而获取更多创业所需的资源和信息,这对企业的形成至关重要。“结构洞”理论认为具有很多结构洞的社会网络能为创业者提供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从而提高创业者发现创业机会的概率。可见,以往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强调社会网络结构和关系强度,较少关注网络资源本身对创业机会识别以及创业意向的影响,本文认为大学生的社会网络资源很有可能对大学生的创业意向产生影响。

2.创业机会识别在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创业的第一步通常是识别创业机会,大学生是否能识别创业机会影响其创业意向。关于机会发现问题,奥地利经济学家认为个体的创业警觉使创业者能够识别创业机会,创业警觉即个体对市场需求及资源使用的敏感力。因而创业机会识别可能正向影响创业意向。目前关于创业机会识别的研究发现,个人特质、认知、先前知识与经验与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影响创业机会的发现。在个人特质方面,个体创造力对创业机会的发现十分重要。从认知角度对创业机会识别进行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研究表明创业者可以通过社会网络获取创业机会资源和信息。因此本文认为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在大学生社会网络和创业意向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3.创业教育的调节作用。创业教育最早来源于美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开发学生的创业个性,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其他专业相比,创业学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更强,学生可以通过创业教育学习知识、获得灵感和孵化资源。在创业教育水平高的情况下,学生通过专业的学习,掌握了更加体统全面的创业知识,可能更加敏锐地发现社会网络资源中的创业机会,从而加强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识别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创业教育水平能够进一步催化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机会识别的作用。

在对影响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梳理之上,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角度重新建构了大学生意向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认为社会网络通过创业机会识别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创业教育催化了社会网络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作用。模型如下:

五、评价和展望

在前文对创业意向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基础上,可以发现已经有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探索的地方。目前对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地涉及个人背景、个人特质两方面,对认知层面的探讨比较缺乏,而且从外部因素入手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例如创业政策、教育制度、社会网络、信息的来源与形成以及非理性因素(直觉和偏差)。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多数集中在影响因素方面,对结果变量的研究不多。此外,关于创业研究对象的定位还不够细化和精准,未来研究可以探讨不同年级水平、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的创业意向。最后,在研究方法上,采用量化建模的方式对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的较多,可以采取质性研究的手段,通过深入访谈,扎根到大学生创业群体等方式,更加具体、真实地了解各因素对创业意向的影响情况。

参考文献:

[1]叶育旺,杨惠仪,陈斯明.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反思[J].逻辑学研究,2001,21(3):224-227.

第8篇

关键词:新创企业;手段导向;目标导向

一、 引言

随着创业活动的繁荣与发展,创业吸引了相关领域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Shcuurman和Koopmans(2003)的研究表明创业企业一方面为人力市场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根据2012年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推出的《全球创业观察(GEM)2011中国报告》,在GEM的54个成员国中,中国的创业活跃程度在全球创业观察成员中处于前列。报告显示,在参与全球创业观察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创业排名已从2002年的11名提升到第2名,成为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而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鉴于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探究创业活动中的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机理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创业是一个复杂现象,其研究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各领域都试图从自身的视角予以阐释。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创业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先后经历了从人格特质视角到更加重视创业过程视角的变化。张玉利(2007)认为创业是新创企业生成的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而创业者个人特质只是影响创业过程的因素之一。Gartner(1985)认为创业研究应该关注创业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关注谁是创业者。Venkataraman(1997)和Carter(2003)也认为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不在于描述创业者本身,而在于探索创业过程中的活动规律,揭示新创企业的生成机理。事实上,理论界和实践界大多关注于已成立的既成企业的研究,如彭罗斯的企业成长论,杰·巴尼的资源基础观(RBV)等。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聚焦点开始转移,如:Shane认为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和利用为主线的创业过程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虽然越来越关注创业过程研究,但局限于Shane的机会观,强调对机会的识别、开发利用过程,而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机理研究仍处于探索之中。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活动在市场调研、预测下确定具体经营目标,以获取最大化的预期收益为准则,选择最优化的手段来实现目标。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其目标管理(MBO)中也提出构建“目标”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实际上,传统目标导向思维模式在创业活动中遇到挑战,因为创业活动需要在面临信息不对称,环境不确定性,资源匮乏、目标模糊等情况下采取行动。针对此种情形,美国学者Sarasvathy沿着其导师赫伯特·西蒙教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路径,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段导向思维模式的决策理论。该理论诠释了在面临不确定情境下创业者应如何决策,为创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同样,在环境不确定,未来难以预测情境下,创业者如何创建新企业?即: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机理如何形成?本文基于手段导向视角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二、 手段导向理论概述

新古典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采取一种机械的、静态的均衡观下追求一种最优决策。决策者使用理性的决策程序,识别问题或机会,收集信息,提出几种可行方案,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评估,选择最优方案。然而现实世界的人类行为却是多样性的,多样性如:(1)异质性,每个人都不一样;(2)易变性,人的行为、特质、偏好等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3)情境性,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的行为呈现不同的特征。Simon(1978)认为人类的有限理性、不完全知识以及有限计算能力等局限使得人们无法探寻和利用所有的机会;并且在进行决策时只能追求满意结果。现实的创业活动中充满了高度的不确定性,创业者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在《人工科学》一书中,Simon认为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运转中,局部性和偶然性总是渗透着和驱动着人工物的构建,人工世界是按照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的。Sarasvathy在师承了Simon的人工科学的思想的基础上,采用溯因法分别对美国1960年~1985年间获奖的45位创业者进行了访谈和实验,并对访谈进行录音和编码。最后,Sarasvathy对27份口头报告整理得到的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创业者们不一定做市场调查,没有商业计划书,没有清晰的目标,他们采用了一种有悖于传统管理思维模式的全新思维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01年Sarasvathy在AMR发表了《Causation与Effectuation:从经济必然性到创业可能性的转换》一文, Effectuation理论正式诞生。

Effectuation一词,韦氏词典的解释为“实施”、“执行”。Effectuation来源于effect,effect做名词解释为“结果”做动词解释为“实现”。Effectuation理论引入我国后,学者们从各自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目前学术界对Effectuation翻译包括手段导向,效果逻辑,因果倒置,其中张玉利教授译为手段导向。在阅读英文原著并查阅英文词典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笔者认为“手段导向”表述更贴切,更接近Effectuation的核心意义,即通过手段来实现预期效果。从读者角度来看,“手段导向”更符合中国读者思维习惯,容易理解,故本文采用“手段导向”这一译法。

Sarasvathy继承与扩展了西蒙对人类决策认知限制的研究提出了手段导向理论,理论诠释了创业者在不确定情境下如何进行决策。手段导向理论突破了已有创业管理理论的范式,彻底改变了行动的根本假设和价值认知体系。手段导向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手段导向理论模型由既有手段、效果集、愿望集组成。创业决策起始于既有手段——“我是谁、我知道什么、我认识谁”,从既有手段出发,以可承受的损失和风险为限,设想可能的效果,然后开始创业行动。在创业行动中,通过缔结战略伙伴来进一步降低不确定性,控制和利用创业行动中出现的偶然事件。效果是可承受的风险和损失、战略伙伴的承诺、偶然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创业行动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创业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愿望,当愿望ti(i=1,2,3,4,…,n)没有实现时,创业者会把愿望ti调整为ti+1,并开始新一轮的创业行动,相对应的效果集为效果1,效果2···,效果k,···,效果n。其中,三个手段:“我是谁?”、“我知道什么”、“我认识谁”,分为个体、企业和经济三个分析层次。在个体层次上,“我是谁”指创业者的特质、经历和能力,“我知道什么”指创业者所拥有的知识走廊,“我认识谁?”指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层次上,三种手段分别指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而在经济层次上,三种手段则分别指人口状况、技术情况和社会政治制度。

进一步分析Sarasvathy的手段导向理论,可以看到该理论有如下几个特征:(1)体现了创业者创业时的一种理性,务实,稳健行为;(2)强调的是既有的手段,借助手段构建新事物,突出创业者在既有手段下能做什么;(3)体现了决策的动态性,灵活性,有效性;(4)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能动意识创造机会。

Sarasvathy对人类的思维模式也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可分为:目标导向思维模式和手段导向思维模式。目标导向思维模式就是在一组可供选择的手段中挑选一个最优的手段去实现预期出现的结果,即:为了完成目标我应该做什么?。手段导向思维模式就是利用一组给定的手段去创造各种可能性结果并且选择一个满意的结果,即:我用这些手段能够做什么?。两种思维模式如图2所示。

Sarasvathy(2008)指出:“当未来是可预测的,目标是清晰的以及环境是独立于人类行为之外的时候,目标导向思维模式是适用的。当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目标是不清晰的以及环境是由人类行为所驱动的时候,手段导向思维模式是适用的”。另外, Sarasvathy还指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创业者并非始终使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决策思维模式,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兼有两种思维模式。

三、 基于手段导向视角的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模型

近年来,立足于解释“新创企业从何而来”的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甚至有学者将其视为创业领域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主题(张玉利、杨俊,2008)。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新创企业生成研究主要从创业机会的视角来揭示其作用机理。Shane还将机会发现方式分为系统搜索和偶然发现。Patel在美国选取492名创业者作为样本,研究发现系统搜索方式更能有效推动新企业生成。实际上,创业机会视角难以还原新创企业生成的真实过程。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一些学者将企业生成理论建立在Knight不确定性情境之中(Boudreaux & Holcombe,1989;Foss,1996)。Knight(1921)认为现实中存在三种不确定性:第一种不确定性,未来事件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发生的概率也是已知的;第二种不确定性,未来事件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具体概率未知;第三种不确定性,也称为 Knight式不确定性,即未来未知,事件的概率分布尚不存在。面对Knight不确定性情境,创业者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甚至根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这样的情形下,新创企业如何生成?本文借鉴Sarasvathy的手段导向理论,基于手段导向视角来探寻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机理。

要生成新创企业,我们开始思考,影响生成新创企业的关键要素有哪些?企业是什么?《辞海》“企业”的解释为:“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要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就需要具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独立核算经济单位说明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组织。组织就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既然是一个集体或团体,那么盈利性组织就包括利益相关者各方。组织又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创企业往往与创业者个体特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新创企业生成的关键要素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资源、创业者、利益相关者、环境,其中资源由人来获取。最后,新创企业的生成关键要素归为由创业者、利益相关者、环境构成。

根据分析,本文认为一个反应新创企业生成的概念框架是:在伴随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创业者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利用手中资源去生成新企业的活动。新创企业生成的概念框架如图3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 新创企业生成概念框架具有动态性,创业者、利益相关者、环境都彼此相互影响。创业者与利益相关者互动过程中,双方互相评估、权衡,在达成共识下展开合作。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创业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手段和预期,而创业者和利益相关者也通过调整来保持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利用环境中的机遇。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出新创企业生成过程的模型,如图4所示。

构建模型的思考逻辑:创业者开始于现有手段(资源储备),在能承受的损失范围内设想可能的目标,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承诺共同建构新目标,同时,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偶然性机遇,然后在新目标下对所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生成新企业。一定程度上,笔者认为,新创企业的生成过程就是手段导向视角下的资源获取与资源整合过程。在此模型中,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增加了新的资源,创业者将已有的资源与新增资源相结合,改变自身的资源储备,形成新的手段;另一方面,资源获取以及利益相关者承诺的结果影响了创业者的目标,创业者逐渐调整原来的目标,目标进一步收敛,形成新的目标。

在新创企业生成之前,创业者专注于利用已有的手段去思考能做什么,三种“手段”——我是谁,我知道什么以及我认识谁,即创业者的独特身份、知识水平和社会网络。简言之,创业者开始于一组手段,利用能掌控的资源,设想可能的目标。三种“手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决定了创业者能获取的资源储备,这构成了新创企业生成的起始条件。创业者不去预测也不依赖任何预测,而是根据他/她所愿意承受的最大损失,创造性地利用有限的手段去创造新的结果和新的手段(Sarasvathy,2008)。创业者不需要提前计算创建新企业所需的资金,以及筹集资金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创业者只需估计自己当下的财务情形,以及在最坏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损失。然后,创业者通过与认识的人互动,不断有利益相关者加入,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带来了新的资源(我是谁,我知道什么以及我认识谁),而且带来了利益相关者的承诺,这种承诺使得无关的不确定性“转移”到未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伴随承诺的同时,利益相关者也对目标进行约束,使得目标逐渐清晰。由于环境对新企业生成整个过程产生影响,创业者无法对未来进行准确的预测;此时,创业者对非常规的情境保持警觉,创造性地利用环境变化出现的偶然性事件,并将其视为一种机遇和资源来开发。

企业是一个组织,由各个单元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构成。资源是创建企业的基础,资源本身是静态的,资源在未整合之前大多是零碎的。获取的资源通过整合,使之相互匹配、互为补充、互相增强,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些资源的价值,产生最佳效益。另外,要创建新企业还往往面临资源约束,更需要最大限度的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资源整合就是通过组织和协调对现有资源进行调整,重新配置,将不同资源整合到一起。换言之,资源整合就是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尤其把组织的互补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1+1>2的效果。在新创企业生成的前期阶段,创业者要充分整合手段导向下获得的各种资源,为创建新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即:整合“我是谁(智力资本),我知道什么(人力资本),我认识谁(社会资本)”以及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源。新创企业的生成过程中常会遇到Sarasvathy教授所提到环境的不确定性、无向性。环境的变化导致需要更多的资源或替代既有的资源,资源匮乏影响新创企业生成的进程。面临这样的情境,创业者应如何采取行动?一方面就是购买资源,购买资源需要投入资金,创建新企业过程中资金往往很有限。更可行的一方面就是资源整合,通过资源整合,突破现有资源匮乏的约束,优化资源的结构配置,把不同的资源融入到组织中,经过整合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如,在创业团队中,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财务资源,把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企业组织。

四、 结论

Sarasvathy教授的手段导向理论是近些年来创业研究领域取得的最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成果。学者Davidsson将其评价为创业管理最近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建构之一。手段导向理论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人”行为完全理性和未来可预测的假设,为创业者在高度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创业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新创企业在生成过程中常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资源约束,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化等情况,手段导向思维模式是适宜的选择。手段导向理论认为,创业者不需要去预测未来,而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合作来决定新创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新创企业生成路径是什么、新创企业将呈现什么状态。

基于手段导向视角,本文分析得出:新创企业的生成是创业者,利益相关者、环境共同作用合力的结果,具体而言,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是以创业者现有手段为起点,设想可能的目标,通过与认识的人互动并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承诺,目标逐步具体化,并积极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偶然机会,对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生成新创企业。

参考文献:

1. Barney, J.B.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 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 years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43-650.

2.Knight F, H.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21.

3.Read, S, Sarasvathy, S.D.Knowing what to do and doing what you know: Effectuation as a form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Journal of Private Equity,2005,9(1):45-62.

4.Sarasvathy, S.D.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3,(24):203-220.

5.Sarasvathy, S.D.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6.Sarasvathy, S.D.Effectuation: 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8.

7.张玉利,杨俊.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趋势.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3):66-73.

第9篇

摘要:以大学生创业帮扶、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和大学生创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理论假设和依据,提出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帮扶理念,包括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为切入点的高校创业帮扶体系的构建、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为主线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开发和以大学生创业环境完善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帮扶;创业胜任力;创业绩效

国家系列优惠创业政策的出台,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但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因此,大学生创业帮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大学生创业者为对象,以创业帮扶为主要内容,以如何提升创业胜任力为主线,试图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帮扶体系、开发相关培训课程及提供相关建议等,以达到提高创业率和创业成功率之目的。

一、大学生创业帮扶研究现状

大学生创业帮扶研究必然与国内外创业研究,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研究同步并交叉进行,每一研究主题大都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帮扶的理论观点。大学生创业帮扶得到国外研究者的重点关注,多采用比较分析、计量统计等方法,从创业特质、创业指导服务、创业后续跟踪支持、创业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努力构建完善的创业帮扶程序、步聚、框架和内容等。国内大学生创业帮扶研究主要是从创业外部环境因素与自身条件、创业系列优惠政策、创业现状或困境与原因出发研究创业帮扶的具体办法或措施。总体上讲,国内大学生创业帮扶研究相对边缘化,社会关注度较低,研究方法比较简单,往往以简约的创业帮扶对策去简化创业现象,专题研究大学生创业帮扶,特别是寻求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为理论依据和路径的创业帮扶鲜有涉猎。创业胜任力作为预知、辨别并应用机会的一种能力,往往被视为创业的核心能力,是创业成功必备关键因素。Thomas提出的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六维结构,得到许多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实证研究支持。国内创业胜任力研究主要从创业胜任力维度入手,张炜和王重鸣验证了创业胜任力的多层次结构,徐国亮和顾保国构建了三维结构的企业家胜任力特征理论模型。对创业胜任力的评价和解释往往与创业绩效概念联系在一起,两者相关性研究比较多见。学界对创业绩效的维度和指标暂无统一看法,但企业的生存绩效、经营绩效和创新绩效等多维性得到学界比较一致性的认同。同样,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创业绩效,但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和大学生创业绩效研究并不多见。因此,将创业胜任力与大学生创业者直接关联,界定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概念,并以大学生创业帮扶、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和大学生创业绩效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理论假设和支撑,以此提升大学生创业帮扶的针对性。

二、大学生创业帮扶的理论假设与依据

(一)大学生创业帮扶及对象的界定。创业的本质是个体创造价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有通常意义上的从创业机会到创建新企业的过程,本文所讲的帮扶不包含成熟企业内部新业务开展过程的帮扶。创业帮扶的时间是从大学生的创业行动即项目选择为起点,以新企业的存活即项目的正常运转为终点,企业持续久远的发展过程即企业管理的过程不在此帮扶之中。本文将大学生创业帮扶界定为通过特定的流程和措施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创业扶持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大学生创业者从项目选择到项目运转实现的过程。大学生创业帮扶对象是正在或已经创业的大学生而非所有大学生,高校创业教育的对象可以面对所有大学生。高校创业帮扶对象是在创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而产生的。(二)大学生创业帮扶的理论假设与依据。对大学生实施创业帮扶的理论假设是创业帮扶可以提升创业成功率,其依据是大学生创业帮扶、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和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关系,三者之间两两相关,创业帮扶可以提升创业胜任力,以此提高创业绩效。大学生创业帮扶与创业胜任力之间表现出显著正影响。大学生创业帮扶的内容包括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指导服务、社会支持等。创业胜任力的识别与测量可以从能力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社会胜任力三个维度进行。大多研究认为创业教育培训对心理胜任力产生正向影响,Wilson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培训对女生创业效能感的影响程度高于男生。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对其创业绩效呈显著正影响。国内外关于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冯华等提出创业胜任力八维度模型,提出创业素质持续改进能力、创业执行力和创业竞争力的匹配与结合程度直接影响创业绩效(模型各组成要素分属以上三种能力范畴)。吴孝颖等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机会胜任力、关系胜任力、承诺胜任力等与生存绩效、成长绩效的相关性都比较强。大学生创业帮扶对其创业绩效呈显著正影响。创业帮扶比创业教育更广泛,创业帮扶不等同创业教育,创业绩效与创业成功也无法等同,但多数研究表明,教育、学历和经验与创业绩效积极相关,Hen-ry等和Dickson等研究认为创业教育与受教育者实际创业并取得创业成功正相关。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在大学生创业帮扶与大学生创业绩效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创业胜任力研究经历了特质观、情境观、过程观三个阶段。创业胜任力的特质论无法解决创业实践中的创业胜任力问题,情境论和过程论丰富了创业胜任力的内涵。Politis等把创业胜任力分为创业准备、过程、持续阶段胜任力,尝试解决创业胜任力与环境动态匹配的问题。创业帮扶通过解决创业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等障碍以及不同阶段创业胜任力问题,来影响创业绩效。

三、大学生创业的高校帮扶

(一)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为切入点的高校创业帮扶体系的构建。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为切入点的高校创业帮扶体系,包括内容、模式、程序和方法等。帮扶内容包括创业教育培训、创业指导服务、社会支持。高校常见的创业指导服务有: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机构,成立创业者联盟和创业者俱乐部等创业团体,建设创业孵化平台、创业模拟仿真平台、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和创业网络论坛平台等,建设创业项目库,设立专项创业基金,配备专业创业导师等。创业帮扶的主体有高校、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并由此形成高校主导型帮扶模式、政府主导型帮扶模式、企业主导型帮扶模式、社会组织主导型帮扶模式、跨部门合作型帮扶模式,这些模式各有优劣势。大学生创业帮扶模式应是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社会和企业为助推的大学生创业帮扶模式,高校应主动争取,打造“一站式”创业帮扶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创业帮扶的作用。创业帮扶程序是对帮扶对象的系列评审、立项、签约、实施、跟踪、退出等过程,实施环节是创业帮扶的核心。实施环节主要从能力胜任力、心理胜任力和社会胜任力等三个维度进行,比如商业活动动手实践能力、电子商务创业关键技术能力、机会识别和捕捉能力、机会型创业动机和创业自信塑造,搭建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积累等。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提升的具体路径,可以采用“优势”的技术手段,具体步骤如下:确立创业目标,围绕目标去发现创业胜任力中的一些不足,找到创业目标实现后的意义和价值,与过去曾经的优势相联结并产生正向的情感,假想实现创业目标的障碍并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公开承诺后主动付诸行动,最后达到创业胜任力提升的目的。(二)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为主线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开发。培育和开发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针对性强、实践性强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贯彻行动导向理念,围绕大学生创业胜任力这根主线进行开发尝试。所谓行动导向理念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开发,就是努力在教学过程与创业运行过程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和纽带,即根据创业的相关任务形成行动领域,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学习情境将学习领域具体化。行动导向理念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的开发,是以创业任务分析为前提,来充分调动创业者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引导只起辅助作用,让创业者在创业行动实践相对应的学习过程中去建构创业经验和能力。行动导向理念、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为主线的创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既来自上文提及的大学生创业帮扶、创业胜任力和创业绩效三者关系的理论研究,又对后续大学生创业胜任能力提升培训提供了依据。应该说,SYB、IYB以及创业模拟类的创业课程都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为主线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三)以大学生创业环境完善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GEM模型中衡量创业环境有九个维度,这里主要谈金融环境、政策支持、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在金融环境中,要保障大学生低成本创业的债权融资,要利用日益活跃的中国民间股权投资,要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渠道,建立完备的借贷体系,制定灵活的融资资金和风险资金进退出机制。政府要引导银行治理结构创新、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信贷激励机制等。政府要充分发挥与高校创业帮扶的补充与承接功能,协调市场体系运行,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持,在高校中设立专项创业资金,建立创业补贴、创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创业政策方面,要围绕动机、技能和机会三要素搭建创业政策理论框架,建立包括大学生等特殊创业群体的统一倾斜、优惠政策,而非政策重置和破坏公平竞争的创业政策,这些政策是基于政策合理必要原则和差别原则的资源分配正义和程序公平。同时,要根据电子商务创业的快速发展,针对电子商务在安全、信息化、物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完善电子商务行业管理体制、加大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电子商务立法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完善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加大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服务质量和效率等。高校创业帮扶可以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发挥大学生创业者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创业帮扶是系统工程,大学生创业帮扶虽以高校为主体,但仍然要融入以社会为主体的帮扶模式中。但无论何种帮扶模式,大学生创业者都是影响创业绩效的核心要素。

第10篇

关键词: 创业倾向 高职教育 自主创业

1.研究背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的增长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加之大学扩招,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劳动力过多而就业岗位不足的矛盾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各种矛盾互相交织,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在增加,职校毕业生的人数增加,就业竞争激烈;职校毕业生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技术等级中低的多,高的少,加上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攀比心理过重,表面上看职校毕业生最近几年的就业率都能达到95%~98%,但是实际上稳定率太低。同时,就业率注水、非正规就业等问题导致职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呈现隐性滑坡,使就业后失业的毕业生群体加大,隐性的就业矛盾日益尖锐。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称,当前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随着一系列促进创业政策的出台,创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2.创业倾向理论

最近几年在我国创业教育已成为热门话题,对于创业意向、创业倾向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还未形成系统的研究。为了更好地预测创业意向,在国外的学术界较有影响力的有计划行为理论和创业事件模型及Bird创业意向模型。

(1)计划行为理论是由Icek Ajzen(1988,1991)提出的。Ajzen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并不是百分百地出于自愿,而是处在控制之下, 因此,他将TRA予以扩充,增加了一项对自我“行为控制认知”(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的新概念, 从而发展成为新的行为理论研究模式――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在TPB模型中,主要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产生创业意向,从而导致创业行为。

(2)创业事件模型(Model of the Entrepreneurial Event,SEE)是由Shapero和Sokol在1982年提出的,该模型假设个体的创业意向受需求性认知、可行性认知、行动倾向三个因素影响。“需求性知觉”指的是个体对成立一个公司的前景的吸引程度。“可行性知觉”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成立一个公司的程度。“行动倾向”指的是个体采取行动的意向。

(3)Bird创业意向模型。其是Bird(1988)在将理性和直觉思维作为创业意向的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个人、社会背景和理性、直觉思维在创业意向形成中的交互作用。个体变量:个人经历(如创业经历)、个性特征(如成就动机)、能力(如先进的思想)和社会背景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二者共同组成创业背景。Boyd和Vozikis(1994)引入“自我效能感”对Bird的模型进行修订。提出理性思维通过态度或观念对意向产生影响,而直觉思维则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响意向。同时,自我效能感调节意向与行为的关系。

3.研究模型的构建

TPB模型主要由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产生创业意向,从而导致创业行为;SEE模型主要有需求性认知、可行性认知、行动倾向三个因素影响;Bird创业意向模型主要涉及个体变量、社会背景因素。本文的研究结合三者的模型研究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总结,并且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把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的因素分为个人特质、创业态度、创业环境三个变量。

(1)个人特质:创业者的人格特征中独立性、合作性、敢为性、克制性、坚韧性、适应性这六种因素对创业活动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由于创业这一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赋予创业能力不同于一般能力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因此本文把个人特质作为直接驱动因素,人格特征与能力特征作为它的次级驱动因素。

(2)创业态度:创业者的创业态度影响着创业倾向,对创业有着清楚的认知并且有良好的社会资源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创业者创业。社会资本影响创业者获取创业机会信息和创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而创业者的认知基础和价值判断是创业者对获取的创业机会信息和创业资源的过滤器,影响创业者最终的创业行为。创业认知是指个体对创业的认识与了解,要洞察创业商机,整合已有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并且明白风险和利润的关系。本文把创业态度作为直接驱动因素,创业认知与社会资本作为它的次级驱动因素。

(3)创业环境:创业环境研究是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创业环境是一系列概念的集合体,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本文研究的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影响他们创业的环境因素从社会宏观政策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来分析。社会宏观政策环境支持学生创业,主要表现在:企业注册登记方面,程序简化,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免收登记费、个体工商管理费和各种证书费、优先贷款支持,简化贷款手续,利率优惠等。本文把创业环境作为直接驱动因素,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作为它的次级驱动因素。

综上所述,本文将高职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特质、创业态度、创业环境。其中,个人特质包括人格特征、能力特征;创业态度包括创业认知、社会资本;创业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与研究模型相对应,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高职院校学生所具有的创业者特质与创业倾向正相关。

H1a:人格特征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1b:能力特征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2: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态度正影响创业倾向。

H2a:创业认知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2b:社会资本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3:高职院校学生所处的创业环境与创业倾向正相关。

H3a:社会环境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3b:学校环境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H3c:家庭环境对创业倾向有着正向影响作用。

相应的函数表达式:创业倾向=F(个体特质,创业态度,创业环境,能力特征,人格特征,社会资本,创业认知,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4.构造此模型的意义

(1)构造此模型对于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指导学生对创业有正确的认识。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决定了其是国家人才结构链中“产业员人群”,这个“群”涉及广泛,群体庞大,其专业和技能覆盖产业经济的全领域。通过创业,形成新企业、新岗位、新技术在现有经济结构中演绎、孵化、派生、裂变,不断优化整体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可以将创业精神、创业实践渗透到经济产业的各个领域,影响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占据大学生规模“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仅仅通过“等岗位、靠推荐、要饭碗”,依赖政府、社会、学校、企业解决就业是不能满足就业需求的,创业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之一。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快捷方式”。创业是就业的一种形式,是没有失业的就业。对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而言,创业是生活之本,是立业之基,是发展之源。

(2)构造此模型有助于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并不等于创建企业的教育。对此,英国人有独特的认识,他们认为,创业是指在混乱无序、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勇于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把握机会,高效地整合与利用资源,明智地决策,创造性解决问题,创新并创造价值的过程。创业既指向目标达成,有时又指向“创造性的破坏”。因此,创业首先不能仅仅被当做是一种纯粹的、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商业活动,而是渗透于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创业教育是培养人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的教育。通过此模型的构造有助于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开展创业教育。这样在学校进行创业教育时不仅要强化创业意识教育、创业品质教育、创业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创业技能教育,教会学生创业。过多的理论教育并不适合高职校学生,要通过案例教学、典型剖析、虚拟演练等学生易于接受、喜于接受的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也要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虚拟职场与实地职场相结合,拓宽创业教育的渠道。把创业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把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帮助学生做好创业规划。

参考文献:

[1]Bird B.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442-454.

[2]李永强.白璇.毛雨.曾峥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

[3]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硕士,2006.

第11篇

重视商业计划书

作为投资人,我经常会收到陌生人的来信或电话,其中很多都会约我直接面聊项目。但我想对创业者说,如果你连商业计划书都不写就想直接找我面聊,那么我是不会信任你的,哪怕你是块宝,因为这种做法这实在太草率了。毫无准备地上阵就是浪费投资人的时间,创业者也会错失融资的机会。

花半小时或一小时就能写好一份商业计划书,一般投资人看完后觉得项目有意思,肯定会找创业者深聊。一份好的商业计划书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在开始的几页中要有你的项目的一些亮点摘要,这样容易让投资人一目了然;团队介绍也很重要,要写得清楚明确;产品与服务以及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要重点介绍,这里包括你的市场分析和竞争分析,还有目前公司的运营状况等;还要提供公司的业务规划时间表,表应做得比较细致,也要强调会严格去执行;最后还包括你对公司和产品的预测和运营计划。另外,对我来说,有了商业计划书还不够,如果创业者连公司也没有成立,只有一个想法的话,让我给他几百万,我是绝对不会投资的。

当然,得到初步的见面机会只是个开始,在双方接触过程中,有的创业者令投资人感到放心,也有的创业者,你跟他聊了一句就不想再聊第二句。也许各种情况都情有可原,而我想向创业者强调的是:不要把投资人当傻子,不要对投资人死缠烂打,不要把融资当做创业的目的,不要相信10分钟搞定投资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要在天使轮就丧失你对公司的控制权,不要相信先让你掏钱的融资中介,不要在自己的优势问题上过于谦虚。能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你拥有更成熟的投资心理。

创始人和投资人若均感觉良好,就可以选择是否合作,如果确定合作就要签署Termsheet,签署完后会有系列的尽职调查,涉及财务、业务和法务等方面,调查完没有什么问题了,双方就会就最终条款签约,最后股权以及资金就开始正式交割了。

成熟者更受欢迎

天使投资的特点是追求“高成长”,如果创业者的项目没有过多的成长空间,我觉得创业者没必要找天使,而是可以直接找亲朋好友为你“投资”。因为对投资人来说,“小市场”肯定没戏。

此外,项目本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背后操作的人。如果把创业比做“骑马”的话,投资者除了会看马本身是否强健有力,还会看骑马的人是否有赛场经验及能力等。因为同样一匹马,由不同的人骑会有不同的结果,天使投资人尤其看重这一点。人们经常会看到某个产品项目不是特别创新或惊世骇俗,但是深谙其道的人能够将其做到巅峰。

同时,每个天使投资人关注的地方都不一样,有可能是创业者的激情,也有可能是创业者的诚信度等。那么,大多数的天使投资人更青睐怎样的创业者呢?过去不少人以为年轻的、20岁左右的创业者更受欢迎。事实上,40岁上下的创业者才是投资人的偏好,可以说,他们是拿天使投资的主流群体。因为40多岁的创业者有经验、有积累,因此也更成熟、更靠谱,让天使感到可靠。当然,也会有特例,比如Facebook、Google等公司的创始人年纪轻轻就成功了,但是这样的公司并不多。而在天使投资阶段,很多投资人可能并不愿意参与公司的管理经营,对他们来说,如果创业者能够拥有运营能力是最好的。以我个人来说,我就更愿意做一个旁观者,更愿意投资一个行业经验丰富的、能力很稳定的,缺的只是钱的

创业者。

国内目前处于底层的一些公司的创业者,他们并不年轻有为,但他们更稳健,更让投资人感到放心,他们日久积累的资源和能力,也是投资人所看重的。至少从概率上讲,他们会比年轻创业者的成功率更高。反观那些年轻的创业者,虽然他们创业成功,但是某些方面还是缺乏经验。比如,在Facebook上市的时候,其创始人扎克伯格直接穿着拖鞋就去路演了,我觉得他这种做法就没有表现上市公司创始人的那种气势,会对企业造成负面影响。虽然扎可克伯格可能会觉得自己很酷,但是股民根本不买账,Facebook上市后的表现并不好。而如果是一个有多年管理经验的创业者,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去路演,我认为股价很有可能不会这么快地跌下来。

不追求赚快钱

尽管不同的天使投资人秉性和投资偏好各有不同,但是他们有一项特质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们能比别人更快、更早地发现潜在的“宝藏”,这是由天使投资人的责任决定的。

第12篇

摘要:自主创业是时展的产物,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自主创业都日益表现出对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进步、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适应科技创新、实现和完善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个人因素;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G72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247-02

随着全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2005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338万,而2009年则超过600万人,2010年毕业生更达到630万人,2011年预计为660万人,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这不仅是对毕业生的压力,也是对社会的压力。面对险峻的“就业”形势,各方均不约而同地把压力转换为“创业”的动力,从“找饭碗”到“造饭碗”,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成为一个有效缓解就业压力的潮流和趋势。

本文着重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所需的要素进行阐述,主要从个人素质和环境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创业的个人要素

(一)大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

创业心理素质主要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它在创业素质结构系统中起着调节作用。良好的创业心理品质意志如同创业大厦的基石,可以奠定事业的基础,支撑创业人生。大学生创业心理创业者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心理素质,它的具体表现为:富有理想,乐观与自信,具有紧迫感,勇于面对风险,坚韧的毅力等,心理健康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头脑敏锐、精力充沛、行为协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创新热情。

(二)大学生创业的意志品质

从心理学上来讲,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坚持、制止、改变等方面的作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创业意志就是指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自觉地克服多种障碍和困难,进而实现期望目标的心理过程。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后天培养出来,在克服困难中表现,并在克服困难中成长。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就是要求人们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恪守诺言,讲求信用,诚实无欺,在不损害社会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只有优质的产品质量、良好的客户服务,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意志力。意志力即克制力和忍耐力,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坚强意志的标志。在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困难,如果缺少克制和忍耐而经常发脾气,将导致在决策过程中失去理智,或者在企业内部形成紧张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影响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以致于有可能影响创业进程。

3.责任感。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是一个自发的角色,如果不能够以积极主动、充满热情、抱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工作,事业是不会有起色的。创业者对事业的激情和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会感染员工,使得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创业过程中的难关。

4.踏实。创业需要务实的精神,创业者只有积极努力、脚踏实地的奋斗,才有可能取得创业的成功。

5.自信心。自信心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居里夫人说:“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有恒心,特别是自信心。”只有自信,才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才能使创业者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保持必胜的信念,使人为了创业成功而努力奋斗。

6.勇气。创业过程中,机会与风险共存,当一个机会出现的时候,往往风险也会随之而来。创业者在把握机会的同时,也要有勇气承担风险,这种特质在转折时刻至关重要。面对风险,创业者不仅要具有承担风险的勇气,更要具有化解风险的勇气。立志创业,必须要敢闯敢干,有胆有识,这样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三)大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指大学生对创业这一实践活动的正确认识、理性分析和自觉决策的心理过程,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强大内在驱动力。相对于西方国家迅猛的创业热潮,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不多的根本原因在于创业意识还没有得到更深层次的认同和接受。许多大学生虽然对创业有了朦胧的认识,并基本接受这个概念,但是少有人能够深入自身和突破自我,去思考创业和自我的关系。

1.正确认识创业

创业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创业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有雄心、有抱负的创业者从来不会被失败所吓倒,更不会放弃开创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创业成功的首要因素,成功与失败的根本在于精神方面的差别。创业是一种意识,是一种争取成功的意识。创业就在我们身边,一个好的创意,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经过详细周密的计划与可行性分析,就可以成为创业之本。创业是一种素质,是一种充分整合资源的素质。创业不能仅仅凭借一个创意或一个点子,而是要兼顾管理、营销、财务、人力资源、成本预算等各个方面。

2.明确创业目标

创业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目标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业目标是多元化的,实现自我价值、追求成就感、财富等都是正常的创业目标。对于创业者来说,财富就是他们的成绩单,是评价创业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单纯以追求财富为原动力的创业者,在金钱的享受中容易丧失斗志、缺乏信念,逐步失去创业的热情,因而,我们应该正确处理获得财富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关系。

3.具有创业风险意识

创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只有具备了风险的意识,才能够在创业初期就合理地规避风险,并把握创业过程中核心要素管理;也只有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才能够使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服务走向实际化运作,才能够使新创企业度过艰难的创业过程而迅速成长,走向成功。

(四)大学生的创业知识、能力和思维

1.创业知识

创业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受到工商、税务、金融、保险、环保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学生掌握和创业有关的丰富的社会综合知识,这也应是创业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需要具备经济头脑和管理素质。企业要在市场中进行优胜劣汰的比赛,创业者不仅要充分运用企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更要能够整合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创业者成功的关键所在。创业者要有对自己员工的指挥、调动、协调以及对非人力资源的集中分配、调度和使用的能力,还要有对自己组织机构进行设计与再设计的能力等。创业过程中,要碰到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创业者必须具有法律意识和素质,一方面避免自身触犯法律,另一方面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2.创业能力

创业能力是学生进行创业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它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大类。创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智商和情商,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是创业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是人们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所必需的本领,包括创办企业中主要职业岗位的必备从业能力;接受和理解与新办企业经营管理方向有关的新技术的能力以及把环保、质量经济等知识和法律、法规运用于本行业实际的能力。方法能力是创业的基础能力,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如:接受和处理事物的能力、捕捉商机的能力、分析决策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团队合作能力等。

3.创业思维

创业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互动的基础,是人类最富活力的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灵魂的作用。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需要摆脱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开创新的局面。创新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创业者只有靠独具匠心,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走与别人不同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生创业的环境要素

(一)政治环境

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首要政治前提,是决定社会生产生活根本价值取向的最初渊源和最终归宿,从根本上规定着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现实价值取向和未来发展方向。国家对大学生创业高度重视,在宪法、法律和治国方略上提供了有效保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适时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创造了有效的社会政治条件。

(二)经济环境

就创新创业活动的条件和动力而言,经济因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无论是从创新创业的条件、创新创业的动机、创新创业的目的还是从对创新创业的评价和激励的角度看,经济基础、物质因素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和物质利益动因。我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已经具备了促进和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社会条件,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创新创业的物质动力和目标取向问题。

(三)文化环境

现代的文化观,已经超越了仅仅把文化简单地看作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阶段。文化创新是决定大学生创新的精神源泉,文化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人文环境和基础,既是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起点和归宿,又是认识和实践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以科技、知识、信息的形式,直接参与、指导、规定着整个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并直接物化为物质生产成果。只有文化的创新,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活动的科技文化含量,才能真正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获得推动和保持国民经济长足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文化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生长发育的社会基质;文化创新是社会创新的灵魂,是社会创新的不竭源泉和内在动力。

大学生创业是时代进步、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生适应科技创新、实现和完善自我价值的必然选择。大学生只有在具备自主创业的个人素质的前提下,在和谐的创业环境中,自主创业才能得以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萍.个性品质塑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J].当代教育坛,2006,(l):28.

[2] 蔡莉,崔启国,史琳.创业环境研究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l):50-56.

[3] 范龙,尹琦.大学生创业定位与创业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7,(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