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23: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公共安全调研,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阶段安排
编制区司法行政工作“十二五”规划并最终形成区公共安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总体上分三个阶段:
(一)部署动员阶段。司法局召开局长办公会,研究部署编制区司法行政工作及公共安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工作,正式启动规划编制工作。召开专项工作会议,传达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研究部署区司法行政工作及公共安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调研起草阶段(1月)。按照业务工作,由分管局领导负责,相关业务处室通过召开座谈会、咨询会、征集调研论文等多种形式,具体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提出各业务条线“十二五”规划工作基本思路及基本内容,并报至局办公室。
(三)初稿拟定阶段(2月)。由局办公室根据各业务条线“十二五”规划工作基本思路及基本内容,进行汇总,牵头拟写涉及区司法行政工作及公共安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并征求各部门和局领导对发展规划纲要的意见和建议,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审议稿。
(四)提交审定阶段(3月)。将区司法行政工作及公共安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审议稿)提交局党组会审定,根据党组会意见再进行修订。
(五)协调磋商阶段(3~4月)。由局办公室牵头,与公安分局联系沟通,磋商研究区公共安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合并撰写工作,并与公安分局一起最终形成区公共安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报送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工作要求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司法行政工作及公共安全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于冠波担任,副组长由副局长寇德禄、李建国、周俊亭担任,成员由局政治处、办公室、督察研究室、财务审计科、法制宣传教育科、法律服务工作管理科、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社区矫正科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日常工作由局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协调、推进“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要准确把握当前形势。要准确把握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当前我区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状况仍然没有改变,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面临的压力明显增大,司法行政工作如何更有效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需要深入认真研究。要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围绕“科技”的功能定位和创建科学发展示范城区的目标,认真研究解决司法行政工作如何在服务好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同时,推进自身工作更好地发展。
城市公共安全;公共安全评估;智慧城市;大数据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ospect of constructing and improving a public safety assessment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smart city. The level of traditional safe city construction can be improved and the traditional city public safe system can realize the entity, modeling and computable relay o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nd big-data technologies. In this way, city safety system, which is sensible and automatically measured, is constructed.
city public safety; public safety assessment; smart city; big data
当前,智慧城市的建设已经从理论层面落实到中国很多城市的实际建设层面。中兴通讯作了不少实践,并有一些自己的提炼思考。在智慧城市中,城市公共安全的建设作为基础性需求,不容忽视。为有效预防、减少和降低城市公共安全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规范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本文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出发,探讨基于智慧城市建设理念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与评估体系,为具体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提供借鉴。
1 智慧城市建设理念
智慧城市理念论述众多:从城市管理者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意味着一种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新策略,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需要,是一种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实现城市全面数字化后可视、可测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和运营模式,可以推动城市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从信息化专家的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形态,是城市的信息化经历数字化、智能化后的必然结果。从市民角度来看,智慧城市意味着生活品质、民生服务、居住环境等得到极大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智能、便捷与舒适成为城市生活的典型特征。
智慧城市是借助信息技术,把已有的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形成技术集成、综合应用、高端发展的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城市。基于此,我们认为智慧城市具有信息(Information)、智能(Intelligence)、创新(Innovation)、市民与城市互动(Interaction)的“4I”特征。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高度发展的组织形态,作为众多个人构成的集体活动实体,实际上在城市整体需求上也体现出了与个人需求相对应的层次需求模型。马斯洛理论把人的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5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由此,安全需求不论对个人还是一个城市都是仅次于“活着”或者“存在”的基础性需求。
一个城市的安全需求是众多个人安全需求的集合,是一种公共安全的需求。城市安全关系到城市中的每个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安全是一个基本模块。进行安全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安全建设与评估两条腿走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15]。
2 智慧化的安全城市系统
构建
在智慧化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中,物联网是城市公共安全基础信息采集、汇集的基础架构,大数据分析则是对海量基础数据进行模型分析的基本技术支撑,而云计算架构则为高强度的、成本可接受的柔性计算能力获取提供了基础保障。这些新技术的成熟应用是使整体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构建成为可能的关键。
2.1 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现状
近些年,城市公共安全的信息化建设主要落地到平安城市建设方面。构建平安城市业已成为政府建设共识。但当前平安城市的建设尚存在如下具体问题:
(1)信息系统缺乏整合
相关信息主要为公安等具体部门服务,缺乏从城市层面的共享与整合,其他城市管理部门建立了大量“烟囱式”的监控系统,缺乏标准互不相通;部门间的信息没有实现共享,“信息孤岛”现象非常普遍。基本上各方各自建设,各自享受自己的建设成果;各城市的电子防控系统多呈现分而治之状态,一个平安城市系统中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安防平台,且大多数之间没有实现互联。
(2)信息系统与城市中其他系统联动较少
缺乏业务的有机整合,视频监控系统自成一体,覆盖面小,应用面窄,缺乏与应急联动、警务指挥、城市管理等业务的高效整合,视频监控信息与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及其他公安信息没有进行关联。
(3)各城市普遍存在“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智慧城市建设过程,对与智慧城市建设相配套的运作管理机制、服务模式、政策措施,要进行妥善的分析和梳理。建设与管理并重才是实现智慧城市最终目标的重要保障。信息化部署完成了,它只是个系统,是工具。此后,需要相应的城市管理人员和市民一起使用这套系统,并从中汲取“智慧”的价值,这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城市。
2.2 智慧理念下城市公共安全实践
当前,依托智慧城市理念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从技术角度看,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可有如下升级方向:
(1)大联网平台建设
随着GB/T28181-201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于2012年6月1日正式生效,大联网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未来几年平安城市建设的首要任务。城市公共安全建设的视频监控联网管理平台,必须开放系统能力,能够与主流监控厂商前端设备进行信息对接及互操作,可进行不同平台和设备之间的业务组合和调用,实现不同平台信息的往来交互。
(2)信息全网可调用
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大联网平台建设的逐步深化,使得区域内经过授权的监控平台的操作台,均能够在区域范围内自由调动信息。同时,以上的互联和共享将完全在权限可控的状态下进行,以最大限度保证海量数据的有序使用。
(3)业务流程实战整合
发展应用型的城市公共安全建设专业化系统。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核心在于系统与警务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这样视频信息才能成为真正的“大数据”。和警方已经建设或者正在建设众多数字化的业务信息系统有效关联,使得平台系统更加贴近公安部门的实际业务应用,做到“三实”,即实际、实战、实效,从而贴近公安实战,促进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4)高清设备的大量使用
公安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从追求数量转变为追求质量的阶段。更高的清晰度成为提升视频监控质量的首要诉求。高清摄像机和高清编码器等被平安城市建设大量引入,同时移动高清摄像机也被各方案补充引入。
(5)视频智能分析深度应用
海量的视频文件、日志信息的挖掘、分析,可以有效提升治安监控系统的工作效率。通过对视频内容进行视频诊断、视频浓缩、视频检索、视频压缩等先进视频处理技术等,使视频资源从粗放无序的数据真正转化为精细可用的信息,并最终实现高效应用。
(6)云计算的大量使用
高清视频的广泛使用及城市级视频网络的完善将会产生大量视频数据,只有云计算的强大架构扩展能力,高可用性将使海量视频数据的有效处理成为可能。这对于对城市安全管理意义重大。
基于以上对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的理解,中兴通讯提出了自己的平安城市解决方案,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 安全城市的评估和实践
从实践中看,无论在之前的平安城市建设还是最新智慧城市架构下的智慧公安系统建设,不少地方都已经构建城市公共安全类相关系统,在不少城市也已经初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但在这些系统建设中,是否有从城市公共安全评估的角度出发,更严谨地在事前基于评估数据更合理规划整体方案,在系统建成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评估城市安全水平的提升或变化,从而适度调整相关系统侧重或在后续建设中更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重点地区、重点问题进行安全系统规划和实施,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实际情况中这方面通常被忽略。很多系统的规划设计,往往是侧重在“设计”系统本身,说明系统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而对系统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缺乏量化。相当于说,事先缺乏定量评估问题,事后缺乏定量评估成效。很多系统上马了,只能笼统地说“有了提升”,最多总体而言某个指标提升或下降了之类。而这些和城市公共安全评估应达到的“以评估指导规划,以评估调整布设,以评估安排升级”的要求有很大差距。
3.1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影响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评估进展的主要因素包括:评估时间、力度、展开幅度和深度,所有这些因素都应和城市实际安全状况和城市特性的不同点相符合。对不同的城市而言,应该选择适合本城市特性和发展水平的风险评估方法。这样的评估过程与正在进行的平安城市或智慧城市安全建设是一个并行关系,相互吸收经验,相互促进。
根据对各要素的指标量化及计算方法的不同,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析可分为定性分析、半定量分析和定量分析,或这些分析方法的组合。
3.1.1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性分析方法
定性分析方法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风险分析方法,在城市公共安全分析中也同样如此。定性分析方法对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后果可用如“低、中、高”这样定性表达程度的表示方式。
但在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实际定性分析过程中,有时仅仅使用“低、中、高”这样的程度表达并不能显著分辨不同风险值间的差别,因此,在实践中,有时会考虑给这些主观判断的值设定一个数据化的结果,比如,设“高”为“3”,“中”为“2”,“低”为“1”。该“3”、“2”、“1”,并非一个客观的实验值,相反只是一个相对值。对本意仅用来确定等级的对应等级数据进行过度解读,可能会导致错误的决策。
城市公共安全风险的定性分析常用于:在开始细致风险分析前的最初风险鉴别,以找出可能需要更细致分析的风险;或者相关风险可能不值得花更多资源去进行更充分分析;或者实际具备的数据不足以进行更细致定量分析的场合。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性分析是基础性的分析方法。即使在可采用更进一步评估方法的场合,定性分析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选择。
3.1.2 城市公共安全的半定量分析
半定量分析是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的提升,同时也是对花费更大的完全定量分析的妥协。在半定量分析中,定性分析的某些定性分析数据可能已是确定数字,但每个子项所确定的数字并不一定与具有非常精确的对应关系。
在应用半定量分析时需要小心,因为半定量分析可能不能正确地区分各种不同风险,尤其是当分析结果或可能性处于极端状态的时候。因此,在实际分析时可将“可能性”分解成两个要素“暴露频率”和“概率”。所谓暴露频率是风险来源存在的程度,而概率是当相应风险源存在时产生后果的可能性。在上述两者间关系不是完全独立时需要审慎对待分析结果,因为相互干涉后的分析结果可能产生偏差。这是半定量分析需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3.1.3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量分析
城市公共安全的定量风险分析主要关注两个基本数据: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和风险对应可能损失的资产。这两者相乘的结果称为年度预期损失(ALE)或年度成本估算(EAC)。理论上可依据ALE计算威胁事件的风险等级并有针对性地做出相应的决策。
ALE的具体计算方法是首先评估城市单项资产的价值V;然后根据客观数据计算威胁的频率P;最后计算威胁影响系数μ:
ALE=V×P×μ
显然的,城市公共安全整体ALE值应该是各单项ALE的总和。
但上述方法存在数据可靠性问题。定量分析依赖准确数据,而准确数据整体上依赖于人类的科学发展水平。对于某些安全威胁,人们确认已可掌握相应数据信息,但对于另一些威胁来说,可能还无法掌握实际数据。这是定量分析当前的局限性。
在定量分析实际应用中,对于这样定量化的困难,可尝试使用客观概率和主观概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客观概率用于有人们已经掌握客观数据的情形;主观概率则针对尚无法掌握直接根据数据的情况,此时将利用包括经验数据、主观判断等进行替代。举例来说,在社会稳定度评估中,对于攻击行为的威胁可考虑如动机、手段和机会等要素。
总体而言,完全定量分析方法的使用是有相当难度的。但从城市公共安全精细化、智能化及未来发展来说,定量分析毕竟是城市公共安全最希望采用的方法。
3.2 “全生命周期”公共安全评估实践
我们认为,一个真正的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在城市公共安全评估价值这方面应具备“全生命周期性”。所谓“全生命周期性”,是指应在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建设的规划设计、实施部署、使用运维、系统升级4个阶段全面引入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方法,通过评估数据的变化指导上述4个过程形成闭环,不断提升整体城市安全系统的水平及有效性。
具体来说,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首先要做的是基于现有信息系统形成的各类数据,有针对性地对待建系统所要解决的公共安全问题现状进行评估,形成各类辅助决策分析结果,指导规划设计体现出应有的重点问题的侧重性、区域的差异性等。
针对平安城市的高清智能卡口布设问题:
(1)规划阶段进行风险识别和定量分析
利用比如历史报警数据、案事件区域数据、车流量数据、人口分布数据等计算出整体区域风险度分布图。将该数据所体现的区域差异性和整体卡口布设其他因素进行叠加,最终确定实际卡口布设位置、区域密度方案。
(2)在实施部署阶段多次联调测试及系统试运行
获取相关测试数据,进而评估系统整体有效性,发现系统不足,及时调整、改进系统本身及相关部署。
(3)运维阶段进行长效的公共安全评估
系统将在这个阶段持续给出城市公共安全状况评估,这不仅是给决策者对城市整体安全管理所用,也是给系统运营维护方面甚至于系统自身进行系统参数调整的必要依据。如果说决策人根据相关评估进行决策和调整是传统安全系统应做到的,那么系统自身根据自身产生的安全评估在事先系统设计模式下进行相关参数调整才是真正“智慧”城市公共安全系统的智慧体现。
毫无疑问,如果安全评估体系长效机制建立起来的话,系统升级参考相关评估进行就是非常自然的事了。系统的自我调节总是有效有限的,社会状况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升则是永远的,所以,在反应现实公共安全状况的评估持续给出情况下,规划新的系统升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系统升级某种意义上又回到了“规划设计”阶段,在持续评估的机制下,整个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将形成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不断螺旋式提升的正向轨道。辅助这个全生命周期循环的形成,也正是智慧城市公共安全评估最大价值所在。
4 结束语
当前中国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智慧城市建设投资巨大、影响深远,而城市公共安全是城市基础性需求之一,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智慧城市的规划阶段就将城市公共安全评估体系纳入其中。传统上城市公共安全定量评估分析的方法,可以应用最新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从而降低评估的成本。这正是我们在后续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落实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GB/T 20000.4-2003.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 [S]. 2003.
[2] ISO Guide 73:2009. Risk management - Vocabulary [S]. ISO, 2009.
[3] ISO 31000:2009. Risk management - Principles and guidelines [S]. ISO, 2009.
[4] AS/NZS 4360:2004. Risk management [S]. AS/NZS, 2004.
[5] 刘茂, 王振. 城市公共安全学――原理与分析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6] 张继权. 城市公共安全学――应急与疏散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7] 深圳市政府. 深圳市公共安全白皮书 [R]. 深圳市政府, 2013.
[8] 宋明哲. 现代风险管理 [M]. 北京: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3.
[9] 刘波等. 灾害管理学 [M].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8.
[10] 薛澜等. 危机管理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11] 公安部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调研小组. 第20次全国公安会议专题研究报告 [R]. 公安部, 2003.
[12] 马鑫, 黄全义, 疏学明. 物联网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19(3):12-16.
[13] 田依林. 城市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模型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7,47(2):2-5.
关键词:城市公共绿地;安全性;防灾;IFAS法
杭州市居住人口高度密集,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灾等,以及疫病传染社会灾害。城市急需构建生命之屏障。当无法预料的灾害来临时,人们快速有效地疏散到周边的应急避难公园绿地中去,但是这些就近提供的避难公园绿地是否真正具有安全性?是否能有效阻隔火势的蔓延?是否提供了应急避难的安全设施?是城市应急救援工作和公共安全防控的重要前瞻性课题。
IFAS法经典理论及其实践
1.IFAS法概念界定
IFAS法是由日本明治大学岩河信文教授提出,全称“公园防火性能评价法”。其中包括对公园绿地防火安全性能的调研措施、防火安全性能评价机制、提高公园绿地安全性的措施三大模块内容。本文基于IFAS先进理念,对杭州城市公园绿地应急避难的安全性进行调查与评估,把公园防灾安全性转换成科学量化数据,真实反映杭州城市绿地的安全性现状。并研究制定出一系列适合杭州本土的提高公园绿地防灾安全性能的新措施。
2. IFAS法调查研究步骤
(1)情报收集:关于公园情报的资料;公园周边住宅建筑物的地图;评价基本图绘制。
(2)现地调查:树木调查,不同的树木调查他们的位置和树种进行规格形状等的调查。遮蔽率的测定,周边建筑物现况调查。
(3)分析:热源的散出,以照片和建筑的构造的分类为根据,能成为测定热源的部分的面积。热源部分是指木造建筑物的情况下屋顶立面积加上立面积就是热源部分。并且测定热源中因树木等的遮蔽的部分的面积,测定结果与建筑物分别在表中整理。
IFAS作业流程图
基于IFAS法的城市公共绿地安全性调研――以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为例
1.下沙高教园区公共绿地安全性调研
调研地点:杭州下沙高教西公园(杭州市江干区学林街文泽路口)
杭州市下沙怡乐园(杭州市江干区五号大街与六号路交汇处)
调研时间:2012年03月至2013年03月
调研目的:针对杭州市各大重点城市绿地的具体实地现状,提炼研究出一套杭州城市公共绿地防灾安全性建设的对策。
调研内容:对于园林树木、树林的遮蔽物的作以及用植物的防火功能进行实地调查,运用IFAS法进行热源的数据的测定,从而评定公园安全系数等级,同时提出建设性方案,进一步加强公园的避难安全系数。
2.调研过程
杭州下沙怡乐园
(1)地址: 杭州市江干区五号大街与六号路交汇处
(2)公园性质、级别、用地选择及面积:沿路测量周长897m,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绿地面积1.9万平方米。周边居民约4万人。根据其用地选址、内容设施休闲娱乐,园务管理等、占地面积可归类为人文类公园。
(3)出入口设置:出入口及停车场地:州下沙怡乐园由于受道路系统和附近居民楼相互关系以及服务对象影响设有一个主出入口和一个次出入口以及一个辅助小道。主入口朝东往里是个开放性广场,外临T字形马路,东北方是新建商业居民楼,东南方是四季风情景苑;次入口面朝东南方,东北临四季风情景苑,东南靠近巴郡火锅城。而辅助小道是设在华顺别墅区边上,便于人们进出。下沙怡乐园面积比较袖珍,主要供周边居民区居民早晚饭后散步,放松休闲的人文公园,没有设有相应的停车位。
(4)植物调查
让人能够欣赏到不同时节的景色,结合道路与周边环境特点,在道路两侧配置一些应时应景,花色鲜艳、明亮,枝、叶、果富于变化的地被植物,如红花继木、金焰绣线菊、大花萱草等,同时注重植物层次上的高低错落,疏密程度,色彩随季节变化,从而使得原本比较单调、空旷的园路变得颇具生机和活力。
根据园中小道的曲折程度采用因地制宜的自然种植方法。配置色彩比较鲜艳、季相变化明显的金叶女贞、桂花、枫杨、无患子等,这样就显得层次分明,富有情趣在乔木下配置耐阴耐湿的地被植物和藤本植物,不仅能保持水土,还能使林子显得有层次感。
3.数据分析
基于前期各个选址的考察分析,通过对区位、占地面积、植被密度、人群等多方面的数据分析,怡乐园基本符合我们本次调查的目的。定怡乐园作为我们案例的整体分析,并通过详细的数据研究,以及结合IFAS法则,计算该公园的安全系数等级。
(1)防灾避险设施和功能调查
公园内有开敞的可供紧急集散场所,其中广场面积占7000平方米,主广场 3000平方米,园内道路宽度分别为6米、4米、2.5米和1.5米,园路总长900米,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作为紧急集散场所,公园可容纳2―4万人。同时,园内有3000平方米的水域,平均蓄水深度在1米左右,蓄水量约3000立方米,可作为紧急饮用水和消防用水。公园高大建筑红线控制在15米到30米以外。
(2)树木调查
经过一周的测量整理之后,现场调研成员拿着平面布置图去公园进行树木调查,从入口处开始对不同树木的树种和位置进行规格形状等的调查。根据IFAS法,有植栽图面如果已经距离竣工很长时间的情况下,枯损与修复以及实际的生长等原因而造成图面与现状的不一致的情况也是很多的所以,要确认限定与图面是否一致。特别是对于IFAS一定要让落叶期的树木不存在,常绿与落叶的差别是重要事情。
关键词:农村; 问题; 举措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rural fire prevention and strengthening rural fir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hope for the peer.
Key words: rural; problem; 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998.1
一、农村火灾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1. 防火意识和消防知识贫乏
因于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消防宣传教育滞后,加之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导致农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差,消防知识贫乏。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是用火、用电、用气缺乏管理,点蜡烧香、放火烧畲等习俗依然流行;二是自防自救能力差,不懂起火后怎样报警、如何扑救初起火灾、怎样逃生等灭火、自救知识尤为欠缺;三是对火灾的危险认识不足,对火灾隐患根本不重视,对购买火灾保险不感兴趣。
2 .农村公共消防产品供给不足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消防基础设施都用于保障公共安全,其建设效率具有公益性、长期性和社会性的特点。由于消防基础设施投入巨大,投资者不能获得直接收益,个人或经营性组织都不愿也无力提供,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予以解决,只在政府才是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的主要投资者。但多年来,农村消防工作一直得不到重视,农村消防缺少规划,农村消防基础设施缺乏投入渠道,导致农村消防基础设施极其薄弱。据统计,全国95%乡镇未编制消防规划,97%的村庄没有消防安全经费,90%以上的村庄缺乏消防水源、没有配备消防手抬泵等基本消防器材设施,农村公共财政政策导致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消防工作开展的瓶颈性问题。
3. 火灾隐患十分突出
火灾隐患,是指生产、生活中潜在的或固有的火灾危险性或火灾危害。火灾隐患一般有三类情形,一是增加了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二是火灾时会增加对人身、财产的危害,三是火灾时会严重影响灭火救援行动。农村火灾隐患最为突出是建筑火灾隐患,农村建筑多为砖木结构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防火间距不足、缺少必要的防火分隔物,一旦起火,便会火烧连营,破坏巨大。其次是农村家庭火灾负荷大,建筑内部随意堆放稻草、茅柴等易燃物质,发生火灾蔓延速度快,扑救难度大。再次是电气线路布置不合理,电气火灾隐患多,农民缺乏安全用电常识,乱拉乱接电线、超负荷用电、使用质量不合格的电器设备,甚至违法偷电,导致电气火灾居高不下。
4. 应急救援力量薄弱
消防力量不足是困扰我国消防工作大力发展的关键问题,这种状况在农村尤为突出。由于缺少经费来源,农村基层组织结构松散,农村应急救援队伍基本上处于空白。据统计,全国3.7万多个乡镇中有3.5万个基本没有消防力量,村屯几乎还是空白,大量火灾得不到及时有效扑救,农村火灾死伤人数占全国的65%以上。[1]农村消防力量的缺乏,发生火灾只能靠农民群众组织人员进行自救,但当前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基本是妇女儿童和老弱病残,这些人逃生自救都十分艰难,哪能指望他们进行火灾扑救。救援队伍少,自救能力差,往往错过了扑救火灾的最佳时机,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火灾危害。
二、 强化农村火灾防控的举措
1. 创新农村消防宣传教育形式
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宣传效果,就要在继承传统宣传教育方式的基础上,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开拓创新。一是进行火情播报,定期不定期地向村民通报有关的消防安全情况。二是及时提醒群众消除安全隐患,消防执法人员、派出所民警在走访、执勤当中,发现各种消防管理漏洞,就应该口头提醒,督促群众及时改正。三是发放报警回执,消防队在接、处警时,在报警回执中发放附页,介绍防火、灭火、逃生自救常识,这样的宣传方式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深群众的印象,更受群众欢迎。四是结合文艺演出、趣味竞赛和农村运动会的形式,进行消防知识抢答,进行火灾扑救和应急疏散演练,调动村民参与,寓教于乐。
2.保障农村消防公共产品供应
消防安全关系到公共安全,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村民,国家都应保障他们平等地享受公共安全服务的权力。政府部门在追求GDP持续增长的同时,也要将公共安全尤其是农村消防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政府在提供消防安全公共产品中的主体地位,制定年度财政预算时要将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纳入其中,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向农村进行倾斜。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由地方财政承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可以承担的,由地方财政承担;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不能承担的,由国家财政下拨专项经费投入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湖南省通道县从2010年至2014年每年落实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50户以上大团寨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要与与农村水利设施、道路建设、电网改造、村庄整治等工程联系紧密。在建好水利设施、村镇道路和入户电网的同时,也建设好配套的消防设施。
3. 强化监督管理,消除火灾隐患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重大火灾事故的发生,往往是消防安全隐患的积累导致系统失效的结果。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当前农村火灾隐患问题十分突出,严重威胁到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强化农村消防监督管理,消除火灾隐患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于农村消防规划、公共消防设施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消防部门要在政府牵头下,配合财政、建设、水利、公安等部门深入调研,全面论证,重点对火灾危险性大的村寨实施“五改工程”――路改、寨改、水改、电改和灶改,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加安全保险系数。要发挥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作用,赋予社区民警消防监督管理的职责,社区民警在开展治安巡查的同时,也应进行防火巡查,督促整改火灾隐患。有条件的村寨要设立消防协管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举报消防违法行为,形成上通下达、反应灵敏的村寨消防工作监督网络。通过多渠道的消防监督管理,有效预防村寨火灾发生,大力减少农村火灾损失。
4 .加强多种形式的消防队伍建设
我国农村地区远离城镇,一旦发生火灾,关键在于自救。所以,农村地区应以乡镇为中心、以行政村为网点,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力量,建立的农村消防力量体系。各个地区要根据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七部委颁发的《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消防工作的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实际建设好消防队伍,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要尽快建立乡镇专职消防队;乡镇企业比较发达、集中的地区,应该组建企业联合消防队;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应该以治安巡防队、民兵组织为依托,建立兼职消防队,或组织村民成立志愿消防队。[2]公安消防机构应定期深入农村,指导乡村专职和志愿消防队的建设,组织消防队伍进行培训和演练,协助修改和完善火灾扑救和应急疏散方案,提高队伍的战斗力。
2009年,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及各部门的大力配合下,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为契机,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加强部门联动,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不断提升全县食品安全工作水平,为构建平安洞头、和谐洞头,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一、2009年上半年工作情况(一)周密部署,示范县创建取得新成绩一是领导重视。今年是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攻坚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把创建工作作为提升全县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保障民生的重要载体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县委书记亲自率有关部门领导,深入食品生产(加工)经营企业和检测机构专题调研食品安全状况,研究食品安全工作。在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上,县长到会并作重要讲话,动员部署全县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任务。二是责任落实。县政府与各部门、各乡镇签订了《2009年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细化和分解2009年全县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将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纳入各乡镇、各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切实落实食品安全工作责任制。三是示范引路。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食品安全“十个示范”创建活动,评选出示范乡镇2个,示范村(居、社区)6个,农村示范放心店3家,示范超市(便利店)2家,示范农产品种植基地1个,示范水产品养殖基地1个,示范食品生产企业3家,示范酒店3家,示范企业食堂1个,并借力抓好宣传,通过示范创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四是全力迎检。对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进行一次全面回头看,认真对照创建标准,查漏补缺,做好创建资料收集整理,完善台帐,逐条逐项的抓好落实。同时,多次组织召开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专题会议,分解创建工作任务,研究创建有关工作,积极动员全县各方力量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并切实加强督查,扎实做好示范县创建迎检准备工作。6月底,顺利通过了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考核验收,并获得殊荣。 (二)狠抓落实,食品安全工作机制逐步得到完善一是初步实现“多员合一”。按照“党委领导、政府协调、社会参与、基层自治,各方合作互动”的农村公共安全管理格局的要求,对基层队伍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制定工作职责,出台考核标准,正式启动开展农村食品安全协管员整合工作,县府办印发了《洞头县组建农村公共安全协管员队伍实施方案》,将已设在各行政村内的12315联络员、农村消费维权监督员、食品药品监督信息员、质量协管员、公共卫生协管员、农技联络员、渔技联络员等进行统一整合,初步实现“多员合一”。二是进一步完善奖励制度。及时与财政部门沟通联系,制定出台了《洞头县举报食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有功人员奖励办法》,深化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全社会打击食品领域违法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逐步健全应急网络。在全县范围内聘请了133名食品安全应急联络员和19名食品安全信息员,分布在各部门、乡镇、村居和企业,初步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应急队伍网络。同时,成功举办了全县食品安全事故(iv级)应急预案实战演练,并召开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宣传培训会,使应急工作常规化、实效化,逐步形成长效机制。(三)努力创新,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形成良好氛围一是组织开展了“3.15”宣传咨询、让食品药品安全走进“两会”代表等活动,通过分发宣传资料、现场讲解等方式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消费常识。二是向各乡镇、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发出通知,要求各单位积极组织广大群众和干部职工参加“第三届全国食品安全知识竞赛”,并在洞头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站首页做好相关链接,引导公众积极、广泛参与竞赛。三是利用短信平台、简报、网站等阵地开展宣传。每月发送2条温馨提醒短信,定期在洞头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上更新新的预警信息、食品安全常识,进一步提升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四是联合广电台设立了食品安全专栏,制作了食品安全专题宣传片,并在五岛沿线及连城大道等地设立户外大型食品安全宣传广告1个,灯箱广告15个,横幅、直幅标语60余条,营造了食品安全宣传氛围。(四)保持“高压”,食品市场秩序得到进一步规范 在肯定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偏远乡镇、城郊地区的食品安全隐患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食品从业人员的素质、广大人群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宣传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亟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和解决。二、下半年工作要点(一)巩固创建成果。总结创建工作经验,针对示范县创建考核组提出的建议、意见积极进行整改,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个单位,进一步抓好整改落实。同时,制定新目标,落实措施,巩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成果,营造“食无忧”新环境,再创食品安全新业绩,让全县人民群众和外来游客受益。(二)推进“三网”建设。进一步夯实监管责任网,完善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网,全力推进农村公共安全员整合工作,保障专项经费,优化队伍结构,强化专业培训,完善考核方法,初步构建县、乡(镇)、村三级联防、共促安全的农村公共安全监督体系;进一步巩固现代流通网,巩固扩大乡镇连锁超市和行政村放心店建设成果,在提升其运行质量上下功夫,切实做好后期监管。
(三)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充分发挥县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的作用,确保食品安全检测达到“五统一”要求:统一确定和分配抽检任务、统一配置和使用检测资源、统一检测项目标准、统一核拨检验检测经费、统一汇总和利用检验检测结果。(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按照“主体自愿、多方参与、客观评价、动态管理”的原则,确定试点行业,制定考评标准,完善企业内部信用档案和外部监管档案,促进企业诚信经营。(五)加大专项整治力度。结合我县实际,针对食品安全的突出问题、主要矛盾,组织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现全县食品安全状况进一步好转。(六)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创新载体,大力拓展宣传阵地,建立健全宣传长效机制,营造宣传声势。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以农村妇女、中老年群体、学校教师等为教育主体开展针对性宣传。继续发挥洞头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网站和短信平台的作用,及时食品安全预警信息、饮食常识以及法律法规知识,并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的主要渠道作用,重点突出加强对《食品安全法》的宣传,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利益协调机制
0.前言
公共危机从广义上讲,是指未被人们认知的社会风险与已知社会风险由于不确定性而出现的突发事件,并造成社会层面的危害影响。公共安全危机从狭义上是指由于自然灾害,事故灾害以及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引起的并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
在调研中发现,有69%的公众认为社会安全引致型公共安全危机最有可能对中国产生灾难性影响。
安恩里克·克兰利特(Enricoc L. Quarantelli)认为前三类危机属于“一致性危机”,而社会安全引致型公共危机属于“分歧性危机”。正因如此,当面对自然危机和技术危机等共同性公共危机时,由于每个社会成员都可能受到威胁,所以社会的各个群体都能够齐心协力应对危机,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1.地方政府对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漠视
在转型期社会利益格局急剧分化的背景下,社会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间的利益冲突由于双方政治博弈力量的悬殊、利益表达渠道的不均衡,特别是承担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地方政府往往同强势群体有着更大的共融性,导致弱势群体利益一再受到侵夺,并只能通过诉诸非正式渠道,甚至非法手段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1)首先是地方政府的自利性。
在地方各种利益群体中,以企业为代表的资本所有者,与地方政府或部门发展出了日渐增多的利益共容性。地方资本力量给地方政府带来GDP,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扩大,是行政长官实现绩效的最大支持者;政府通过政策倾斜给大资本所有者提供更多的盈利机会。
(2)其次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
政府单纯的向上负责的责任机制,以及自上而下的考核机制,是地方危机爆发体制上的原因。相当多的干部仅仅满足于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种指标任务,满足上级偏好,根本无心,无暇顾及老百姓的利益诉求。政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应付上级的评价而不是本辖区民众需求的满足。
2.利益表达机制与协商机制的健全
十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制度,畅通和规范群众利益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
公共危机虽具突发性,但其根源在于公众日常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政府的有效回应。有效的公共危机治理不能仅仅停留在个案危机应对层面上,更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解决利益失衡问题,在日常的公共治理中认真回应公众的利益需求。
(1)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缓解社会阶层矛盾。
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利益分配上的不均衡和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前公共危机的突出诱因。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目的是通过利益再分配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缓解各层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稳定。在现行体制机制能充分调动每个劳动者生产积极性的同时,要在政策上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障有所倾斜,使国民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防止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进一步严重。另外,应加强社会保障立法,保障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利益,建立系统的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规范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和运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的监督机制以确保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
(2)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尽管我国已有为公众参与公共治理维护自身权益的制度安排,但是大量的案例表明,既有的制度渠道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没有制度保障因此难以实现。疏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破除体制性梗阻是化解危机事件频发的当务之急。具体的说,完善人大和政协利益表达功能、完善立法以形成统一的利益表达渠道、充分利用媒体的民情表达与舆论监督功能等。另外,进一步利用各种形式的协商恳谈制度、建立健全旁听听证制度、规范网络利益表达等。
(3)培育社会合法自治组织,建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组织基础。
对于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关键在于在不同主体间建立利益关系协调机制,包括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博弈机制和制度化解决利益冲突机制。利益表达是基础,利益博弈和制度化利益冲突的解决都要在利益充分表达的基础上进行。由于利益的分散性和利益表达的无序性,在多方利益博弈过程中,利益表达主体要么因个体利益表达影响力不足难以影响公共政策的产生而放弃利益诉求,要么以的方式与政府对抗。因此,通过发挥社会自主治理组织体系在弱势群体利益表达博弈中凝聚和有序化作用,对实现利益的均衡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组织的依托中,弱势群体能够通过合法的组织向政府机关表达自身的利益,并能够建立一种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协商对话平台。为此,要培养和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能力,增强公民自组织能力,保障公众民主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维护自身利益。
3.结语
在承认个体正当利益的基础上,建立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机制可以有效预防因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公共危机,让社会成员通过正常的、合法的制度化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从而使政府和党委能够对各类利益进行协调与综合。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友春,公共安全危机策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应急综合减灾;城市灾害;公共安全;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城市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密集地林立在各大、中型城市土地上。但相关的安全措施缺却没有配套到位,导致各界救援力量在灾难发生时手足无措。如震惊国内的“上海静安区高层大楼火灾”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城市因其建设的复杂性,可以说城市灾害几乎涵盖所有的灾害险情,充满了复杂的规律性。那么城市应急综合减灾工作,如何跟随城市发展建设与时俱进、深化完善?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分析观点:
一、我国城市灾害的灾情分析
根据国家建设部在上世纪90年代公布的《城市建筑综合防灾技术政策纲要》内容,认定火灾、水灾、气象灾害、地震灾害为城市的主要灾害源。但在2003年蔓延全国的“SAS“病毒,与2013、2014年不断发生的事件,再次更新了人们对现代城市灾害的认识。令人痛心惨剧提醒我们,现代城市的灾害不单局限于自然天灾、人为事故,更涉及病毒传播、恐怖袭击、及新生灾源。而我国各个城市因其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导致其各有不同的特点,如:北京灾源为极端气象灾害,天津主要灾源为台风、风暴潮,重庆为地震灾害,南疆为袭击等。
二、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改良方略:
城市综合减灾管理作为政府推广的一个公共产品,就需要建立与之完备的推广渠道与社会网络,在推进该公共产品不断发展进步的同时,也要加快城市减灾产业化的步伐。笔者现针对城市综合减灾应急体系,提出管理改良方略如下:
(一)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
从近几年我国各地频发的重大城市灾害中可以看出,灾情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范围性、其蔓延与扩散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常识性范畴。我们要将减灾管理的重点放在灾难的预防阶段,并将过去某种灾害相关管理部门的预防,提高到整个城市的预防层面。制定预案时,必须结合以下问题:①制定预案时要避免应急,预案各个模块之间的孤立与重复,并应结合本城市的特点,考虑到抗灾救灾的时效性。 ②在预案的拟定设计中,要包含有预测预警系统,对救灾指挥机构各级的职权、职责、协调方式方案,进行紧密衔接配置。③制订一整套的城市综合灾情应急预案后,还应根据本城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环境、人文环境进行风险评估。结合预案之外的范围考虑其他可能发生的灾难险情,扩展制订应急预案。并将风险评估内可能发生的险情,明确相应的负责部门,增加城市对灾情的应急功能。
(二)完善减灾体制建设
综合减灾体制建设的危机管理模式核心是全面整合的模式,在原则上主要有三点:危机全局的管理、危机全过程的管理、危机管理的整合。考虑到以上三点原则,笔者建议我国各城市在日常管理中要尽快将危机管理组织体系与相关责任各机构,进行分工、协调、整合。从国务院、到省市级、再到基层单位,无论规格级别如何,都要有一整套综合减灾管理战略。此减灾战略的完整机制包括:减灾管理、政策、规划;各种灾害隐患的风险评估;应对突发灾害的预警、通信、组织、策略、协调;在日常时期的预防、安全教育、抗灾演习与培训;并且我们考虑到城市灾情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应明确不同政府机构的特定只能及统一领导、分工协调的危机管理体制的整合。
(三)完善减灾机制建设
综合减去灾机制建设核心,就是优化管理系统的各个模块,做到统一全局,兼顾细节的协调性运作模式。例如:在机制建设中将城市综合减灾管理融入到城市日常管理模块中去,灾难管理融入到行政管理中去等。但也应做好减灾管理与专业灾害管理的协调工作,不可以建立机制为名,人为地扩招岗位。我们可以将工矿企业的安全人员进行灾害管理培训,当灾情发生时,该企业的安全保障人员即可成为综合减灾机制的应急处理人员,不但了解当地工矿企业情况,还具有相当专业的灾情应对技能。当然,我们应根据每个城市不同的实际情况去,完善机制建设,本着“统一高效,灵敏便捷”的原则;”平战结合,以平备战“的原则;“资源整合,逐步提升的”的原则,进行实地调研设计。
(四)完善综合减灾法制建设
城市灾害的相关法律系统主要解决以下问题:对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制定预案、落实预案的监管、对相关部门动员调配资源、物资的支持、在灾害中以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持灾害中的管理秩序并保障正常生活恢复。由此可见,完善的公共应急法律是城市综合减灾系统最根本的基础。笔者认为,各项应急减灾法律之间应是互相配合的关系,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应通过提案不断完善各项救灾法律,如《紧急状态法》、《救灾法》、《城市防灾法》,然后通过处理对应险情的实际经验总结,通过提案的方式协同国家立法部门不断理顺各个单一灾难种类的法律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无论从应急预案、体制建设、机制建设、法制建设上都应与时俱进地不断改良、扩充、完善,才能使公共安全职能紧随时展与经济建设的步伐,从而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稳定、安全、和谐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一、高位谋划,扎实开展工作
落实责任,建强领导体系**社区根据**市、**街道党工委关于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的要求,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分析新形势下我辖区城市安全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统筹协调推进**社区城市安全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
二、夯实基础,全面开展 “两抓”活动
一是抓基层,压实各企业安全监管职责。明确了社区、企业安全监管职责;规范了社区、企业安全监管行为。
二是抓源头,摸清辖区安全风险底数,全面开展安全风险辨识。
三、突出重点,创新城市安全发展监管新举措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到位,健全完善城市安全责任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原则,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全面执行安全生产职责清单和履职档案制度。
二是强化监管执法到位,进一步深化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联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广泛开展交通、建筑工地、老旧院落、电力燃气、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消防、大型商业综合体及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工程施工损坏地下管线、非标游乐设施、运渣车交通违法、户外广告及涉电公共设施的专项整治。
三是强化监管培训到位,进一步提升社区一线监管人员综合素质。
安而不忘危,责任在肩头。我们将始终不渝按照上级决策部署,秉持安全发展理念,落实安全发展要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勇担责任为民服务,为全市创建国家城市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运用文献研究和调研访谈的研究方法,从理论和法理的视角来看在城市内涝时政府是否需要承担责任,明确政府应该承担的居民权益保障责任的内容,政府履行责任的状况及原因分析,居民对政府履职情况的满意度,完善政府在城市内涝时更好地承担居民权益保障责任的对策。从城市内涝灾害典型的武汉市出发,研究全国城市内涝灾害下居民权益保障的政府责任,为各大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内涝;居民权益保障;政府责任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55
1城市内涝灾害中政府保障居民权益责任的依据
从国家起源说来看,保障公共安全和维护居民权益是国家的重要责任之一。城市政府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履行着保障居民人身、财产安全的责任。城市政府必须有效地控制城市内涝灾害的发生,消除或者降低城市内涝灾害带来的公共安全威胁和给居民带来的人身、财产威胁。
从公共物品理论来看,公共物品具有非争性和非排他性。由于外部效应的存在,在面对城市内涝灾害时,政府必须运用公共权力来提供减灾救灾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通过制定相关的城市内涝管理的法律法规,有效的城市内涝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对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全面有效地保障居民的权益,降低社会成本,保证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从政府的地位来看,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在城市内涝灾害给居民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和正常的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的时候,政府必须要承担起对居民权益保障的责任,领导民众战胜灾害。
2政府在内涝灾害中保障居民权益责任的内容
生命健康权。政府在城市内涝灾害救助中应首先保护居民的生命健康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救助,避免居民因为内涝灾害而导致生活困难。同时,城市内涝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菌滋生,政府要组织防疫部门进行彻底地清洁消毒;要保障居民的用水、用电安全,为居民提供健康饮用水,在积水区及时断电避免水导电伤人,退水后及时检修电路,确保用电安全。
财产权。在城市内涝灾害中,在居民房屋积水前应该尽可能协助居民抢出重要财物,尽量减少损失。政府在城市内涝灾害中不能以发生内涝灾害为由而随意泄洪到居民区,牺牲一个地区去保护另一地区。
知情权。政府作为相关信息的最大持有者和内涝灾害信息的权威来源,应主动公布受灾情况和政府、社会、个人救灾情况等信息,以防谣言四起,增加居民的恐慌情绪,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另外,当今互联网的发展程度非常高,人人都是自媒体,如果政府只是一味的封锁相关信息而不采取务实做法,只会导致政府的公信力降低,损坏政府的形象。
3城市内涝灾害中政府保障居民权益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城市内涝灾害中政府保障居民权益的现状
3.1.1政府救灾效率和效果
内涝灾害预警不到位。政府作为自然信息的权威和重要消息来源,在发现突发性特大暴雨灾天气即将发生时,政府应当提前做好预警工作,对即将到来的暴雨强度做出准确判断并向居民准备详细有效的应急方案和安全通道。2016年的武汉市内涝灾害中,政府灾前预警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内涝灾害发生时政府救灾反应速度缓慢。我们在与洪山区政府仅有一街之隔的南湖雅园小区实地调研了解到,2016年7月2日,南湖雅园小区积水达到20公分,出现险情,至2016年7月4日下午两点才有街道办事处送来救灾家庭包和毛毯等物资;7月4日下午4点,洪山区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员才来现场布置退水后的消毒杀菌工作;7月6日政府才派出皮划艇转移灾民;7月12日区政府派来5台抽水泵对小区的渍水进行抽排,在幸福湾公园和南湖雅园小区之间安装浮力子堤,抵挡南湖水,防止湖水再次倒灌进入小区……特大暴雨灾情紧急,而政府在灾情出现的第三天才实施救灾,第五天才开始转移灾民。灾后,洪山街道办给予每人次350元的补助,11月上旬调研组调研时,该款项还未到账。
内涝灾害后政府未能及时回应或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小区居民认为南湖雅园受灾不仅是天灾,更重要的是人祸:武汉多雨,湖雅园小区地势低洼,又填湖造房,紧邻南湖很容易形成湖水倒灌现象,因此成为此次暴雨内涝灾害最严重的小区之一。小区居民希望政府能够考虑将一楼居民安置在合适的地方,并将一楼改为停车场或者直接空置,同时在湖周围建设堤坝,抬高湖岸,保证小区的安全;居民希望政府能够对部分地区重新规划,解决安全隐患,彻底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但是政府没有对此做出及时回应,也未提出有效解决方案。此外调研组从11月至12月分别向南湖雅园小区居民(租户、商户)、社区居委会、物业、街道办事处等进行访谈期间,南湖雅园小区的绿化重建工作进展缓慢。
3.1.2受灾居民反应情况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武汉市设有市长热线,居民拨通要求解决内涝灾害的相关问题时,市长热线又把该问题转到街道,街道又转到居委会,本身就是居委会难以解决的问题,最后还是要居委会去解决,导致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拖再拖,进一步地使得居民对于政府的满意度降低,使政府的权威性受到损害。
3.1.3城市内涝灾害中信息公开现状
在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时,地方政府信息传递往往发生障碍。政府惧怕内涝灾害影响给自己的声誉形象带来不好的影响,认为解释越多,社会的恐慌越多。而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相对较好,在危机管理机制中,将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的首都与北京相对比,北京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政府封锁,政府各层级之间消息闭塞,各部门之间相互独立,沟通甚少,灾害信息不畅通不公开不透明。
3.2城市内涝灾害中政府保障居民权益的现状原因分析
3.2.1法律法规不完善,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我国城市内涝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现仅有于1998年开始实施的《防洪法》和于2013通过实施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防洪法》中关于城市内涝的规定仅有“城市防洪规划要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区排涝管网、泵站的建设和管理”,对城市内涝没有专门条款规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虽然对城市雨水、污水排放、水利系统设施建设管理规范等做出了规定,但是未对政府在内涝灾害期间的排渍做出具体的规定。
最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出台了关于预防和治理城市内涝灾害的地方性法规,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和市政设施管理条例等。这些关于城市内涝防治的地方性法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缺乏明确的上位法作为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3.2.2问责制度不完善,问责主体单一
城市政府虽然在应对内涝灾害中的行政问责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问责主体单一,难以找出根本原因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政府在应对内涝灾害的问责多为同体问责,即基本上由上级政府或者同级政府进行问责,这种问责变成了典型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r米”现象。同体问责主体明确,具有更强效力这一优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问责的制度会导致对上级责任监督的缺失,各级政府也只会把责任向下级政府推,导致“踢皮球”的现象产生,这种问责体制也不利于真正的找出根本原因。
3.2.3一些政府官员的素质偏低或者存在着片面的政绩观
政府中专业人才较为欠缺,大部分领导所掌握的大部分是和发展经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对城市内涝的知识了解较少。且部分官员存在片面的政绩观,一味追求经济增速,忽略环境的适应性;对城市排水系统投入较少,甚至挪用水利系统建设资金;部分城市甚至以经济增长为第一目标,过度开发,填湖建房、建厂,扰乱城市良心水循环系统;在经济开发的过程中忽视城市排水能力的建设,导致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不能适应城市内涝灾害发生时减灾救灾的需要。
4城市内涝灾害中政府保障居民权益的对策分析
4.1完善城市内涝灾害相关的法律
进一步完善《防洪法》,同时,制定《城市内涝灾害救助法》,来使城市内涝灾害救助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制定适用于城市内涝灾害应急活动的《灾害应急法》,有效防止灾害损失的扩大和蔓延;制定《灾害保险法》,设立巨灾保险基金,创建灾害保障制度,减轻灾民的损失;制定《灾后重建法》确保救灾物品和资金用于灾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恢复中,将重建帮助与防灾责任挂钩,提高重建工作的效率。
4.2普及居民的城市内涝灾害知识
普及居民城市内涝灾害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以社区为单位,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居民提供减灾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开展社区城市内涝灾害教育中,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如相关专业的大学教授等)尽心解说、示范,再结合本次城市内涝灾害的经验教训,对居民进行内涝灾害演练,从而引起居民对防灾减灾的重视,在专家的指导下,研究相关问题和应对方法,制定相应的对策。同时提高居民普及购买洪水保险的意识最大程度的减轻城市内涝灾害对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
4.3灾害预警设施的完善
城市内涝灾害的管理部门向上级汇报城市内涝灾害情况的同时,要通过媒体及时向公众相关信息,使公众知悉灾害的情况,加强对自己的保护;上级政府应加强对信息管理者监督,并鼓励公众和媒体举报不如实信息者;气象部门及时准确的向居民天气状况信息;居委会配合政府工作,具体实施帮助,在小区内可以用喇叭及时提醒居民灾害情况,随时做好准备,一旦发现形势危险,立即撤离,减少损失。
4.4加强居民的监督意识,拓宽居民参与政府管理城市内涝灾害的渠道
政府应畅通各种渠道保证政府对城市内涝灾害中居民权益保护的公开、透明,保证公民的自由言论。公民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督促其履行责任,比如通过向管理部门的上级反映、向人大上访等。此外,社会还应提供公开听证、民意调查、咨询委员会与舆论监督等公民直接或间接,参与城市内涝灾害管理的途径。
当居民对政府的灾后救济补偿或者对政府履职情况不满时可以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通过正当有效的途径进行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实现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真正成为责任政府。
4.5注重生态环境与居民安全,严格把控房屋建设的审核批准
政府既要注重城市经济增长,又要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要遵循自然生态环境,重视湿地生态系统建设和绿地保护,尊重自然生态。严格审核批准房屋建设,城市规划的程序与标准,对于违规违章建筑及时迅速进行整改重新规划,对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城市发展的开发商和政府官员进行彻底的追责。
参考文献
[1]薛祥伟.我国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合法性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3.
[2]胡盈惠.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内涝治理[D].广州:广州大学,2011.
[3]戴玉凯,郑在洲,徐斌.谈谈对城市排涝的认识[C].江苏省水利学会;江苏省水资源中心,2002..
[4]张卓.地方政府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行政问责机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5]唐湘林.县级政府灾害应急体系构建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2.
(一)****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进展
1.社会发展科技渐受重视,技术创新力度不断加强。**期间,我省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加强,科技投入不断加大,支持领域全方位拓展,初步形成各领域协调发展、共同推进的局面。省科技厅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实施了《生物技术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服务业电子化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启动了《生态省建设重大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科技兴海科技攻关及示范工程》。社会发展领域共计列入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29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205项。积极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争取国家科技计划项目76项,获得国家科技经费支持1.02亿元。国家级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到15个。
2.科技创新水平国内先进,支持社会发展作用明显。**时期,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形成了一些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技术学科,对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发展进入全国先进水平。已取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发明奖8项,占我省获奖总数的23%;获省级科学技术奖351项,占授奖项目总数的31%;社会发展领域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保持每年30%以上的增幅,**年约为112项。在资源环境科技、海洋科技、医药卫生科技、公共安全、服务业等领域中,城市生活垃圾流化床焚烧技术、垃圾焚烧尾气处理成套技术设备、水下GPS系统、深水网箱养殖、人体器官移植和多脏器联合移植技术、人工肝支持技术、非亲缘异基因骨髓移植临床研究治疗白血病、刮吸手术解剖法、视光学研究、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台风及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突发性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研究、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信息化科技村镇建设示范等,具有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
3.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加大,科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时期,全省重视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实力较快增强,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目前,已在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建立了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与中试基地28个,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0个,区域创新服务中心6个,区域支柱产业攻关试点县(市、区)3个,科技兴海示范区和海洋科技园区11个,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近20个。并重视通过科技创新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一定成效。
4.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从全省总体上说,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重视还不够。各级领导和政府有关部门尚未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给予应有的重视,在研究和部署科技工作中常把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放在附带的地位,有些地方甚至忽视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二是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管理体制不顺。我省大多数市、县(市、区)均未专设社会发展科技管理机构,部分市县甚至没有明确的分管机构,省市县联动机制不健全。三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除医疗、环保和海洋等领域以外,其他各领域的科技人才力量均较薄弱,特别是普遍缺少较具国内知名度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制约了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社会发展科技需求
**期间,我省面临的许多社会发展重大问题,都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和紧迫要求。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表现在高消耗、高浪费、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生态安全、食品安全、资源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急需加强工业、种养业和部分服务业的污染控制、污染治理与污染环境修复,灾害、矿山、工程与水土流失等退化生态修复,主要水系综合整治与酸雨、赤潮、城市热岛效应防控,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循环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性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技攻关。
二是医药卫生越来越难以适应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对高发、重大疾病缺乏相应的高效、特效药物,面对增加较快的疾病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手段,对突发性的公共卫生事件、重大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等的应对措施不多,出生缺陷率高居不下。因此加强对重大、高发、突发疾病预防控制和先进治疗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生殖健康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医药创制技术和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的紧迫任务。
三是公共安全面临不少问题。重大气象灾害、洪涝灾害、地质灾害频发,未进行抗震设防的及水库诱发地震灾害存在严重的潜在威胁,交通事故快速增加,食品质量事故、火灾与爆炸等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灾害、事故造成的社会经济与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呈扩大趋势。“因此必须加强对本省高发、重大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及减灾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对食品安全、工矿生产安全、火灾与爆炸安全、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装备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城市综合公共安全体系技术和防灾减灾综合技术保障体系的综合集成研究。
四是服务业科技创新不足。**经济结构中现代服务业短缺的问题正在逐渐暴露出来,并已影响到**制造业的发展后劲,而服务业是科技工作长期以来的一个薄弱环节,服务业科技含量低、科技创新不足,又制约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期间,特别需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技术、第三产业信息化技术、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
五是海洋经济科技需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海洋经济技术开发还远不能适应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需求,需要在海洋工程技术装备、海洋交通技术装备、海水健康养殖、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环境资源保护与开发、海洋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加强技术创新,为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一)总体发展思路
1.**社会发展科技工作指导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按照有利于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省战略,有利于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有利于社会发展相关产业科技进步的总体要求,加强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社会发展科技跨越式发展,推动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突出重点与统筹协调相结合,坚持突出自主创新与加快成果转化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与多方面联动相结合,坚持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建设相结合,坚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意识。
2.**社会发展领域科技的总体发展目标:以环境资源、公共安全、人口健康、海洋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为重点,通过对各领域的科技攻关与科技示范、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科技人才培养,攻克100项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广应用100项左右重要高新技术和其它先进适用技术,建成一批国内领先或一流的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培养与引进30名以上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300名左右本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获得具有国内领先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均比**期间增加一倍以上,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年均增加30%左右,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综合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若干专业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发展重点与主要任务
设想**期间,社会发展科技重点突出环境资源、公共安全、人口健康、海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5大重点领域,实施4大科技创新工程。同时在4大科技创新工程中进一步突出重点,设立7个科技攻关专项计划,加强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关;创建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以增强重点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1.实施4大科技创新工程
(1)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围绕建设生态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发展重点为:资源节约、替代、再生与循环利用技术;环境污染控制与污染治理关键技术;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共性关键技术;区域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期间,本工程拟组织实施30-35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取得3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内领先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及产品,在若干学科技术上形成国内一流的创新能力,在生态省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2)科技兴海创新工程。围绕“港、渔、景、油、涂、能”等海洋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发展重点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海水综合利用与海水淡化技术;海洋工程与临港工业技术;海洋信息技术和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洋旅游相关技术。**期间,本工程组织实施20-25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攻克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转化和推广应用一批海洋高新技术,开发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产业产品,在若干海洋产业学科技术上形成国内领先的创新能力,对海洋产业发展起到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作用。
(3)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提高人口质量与健康水平,保障社会公共安全和推进“平安**”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组织实施人口健康与公共安全科技创新工程。人口健康科技领域的发展重点:重大和高发疾病预防控制与治疗技术;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优生优育与人口控制新技术;中药现代化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与化学药物合成新技术。公共安全科技领域的发展重点: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技术;食品安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生产、交通与设施安全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期间,本工程组织实施40-50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取得20项以上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医药卫生技术,开发上市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较大国内外市场潜力的创新药品,促进医药卫生领域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保障人民健康。攻克15项以上具有**特色与先进水平的公共安全领域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一批有市场前景的公共安全产品,形成整体先进、局部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对**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持作用;
(4)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工程。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强化现代城市功能,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为目的,组织实施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工程。发展重点:现代物流技术与电子商务技术;教育、文化、旅游领域信息化技术;政府综合服务支撑平台技术;智能交通技术。**期间,本工程组织实施20-25项重大科技联合攻关项目,开发并推广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服务技术,在金融、物流、商贸、交通、旅游、教育、文化传媒、农村服务、政府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国内一流的服务业电子化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2.设立7个科技攻关专项
(1)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综合利用专项。针对我省突出的水污染现状、水环境问题和水资源供需矛盾,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处理成本、保障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人民生活与健康安全为目标,重点研究开发高耗水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工业与城镇污水高效处理关键技术,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和水污染防治技术,流域水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管理技术和生态修复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湿地生态保护与保护性开发利用技术,工农业生产与生活高效节水技术,城市水循环利用技术与废水再生回用技术,区域性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水环境安全监测和预警技术,环境污染突发性事故应急处理与预警技术等。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重大或重点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建设10个以上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推广2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
(2)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专项。针对我省固体废物种类、数量不断增加,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浪费资源的问题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重点研究开发重点行业的生态工业组织技术与固体废弃物减量化技术,工业废弃物和工业废旧产品的再利用技术和再资源化技术,畜牧业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农作物秸杆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城镇和农村生活垃圾生态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废水污泥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废旧水泥等建筑垃圾资源化技术,废弃物再资源化过程中的二次污染控制技术,危险废物的无害化稳定化固定化技术等攻关研究。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推广20项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使全省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增长趋势明显逆转,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初步形成产业。
(3)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专项。针对海岛、海洋生活与生产淡水紧缺和海水水利水平低的现状,需加强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攻关,重点研究开发海水淡化用高性能膜材料与膜组器制备技术,海水淡化工程能量回收装置与高速离心高压泵制备技术,海水淡化成套工程装备和多联体耦合设备,移动式应急海水淡化技术及装置,海水淡化工程利用海洋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建立日产万吨级以上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研究开发海水直接利用与海水微盐水综合利用技术,海洋盐化工关键技术与海水矿物质资源提取利用技术。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研究开发5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利用关键技术,获得5项左右的发明专利,建立若干个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继续保持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技术的国内领先优势。
(4)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专项。面对我省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地质灾害等主要自然灾害高发的客观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开发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测预报、灾害评估、应急处理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灾情评估和应急处理技术,地震前兆异常识别、震灾预测评估和应急处理技术及水库诱发地震预测技术,高层建筑与重大工程项目选址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计技术及村镇民居抗震建设技术,库坝、堤塘等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及突发险情的应急抢险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指挥决策一体化技术系统。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攻克防灾减灾领域10项左右关键技术,基本建成具有“预测、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四位一体的防灾减灾技术保障体系。
(5)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专项。城市化、工业化、人口老龄化的加快,导致疾病谱发生了改变,除老年病、慢性病等常见多发疾病外,出现了疾病变异和多种新发重大疾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迫切需要加强研究开发我省重大疾病与高发疾病的防治技术。重点研究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重点传染病、人畜共患疾病、老年痴呆、重点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和高发疾病的早期筛查新技术新方法,预防控制关键技术,诊断治疗关键技术,微创和无创治疗技术,介入技术,器官移植技术,生物治疗技术等。力争在器官移植、干细胞研究、传染病防治、血液安全等方面突破2-3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疾病防治技术,取得10项以上自主创新的、具有较强临床应用性的先进诊治技术重大成果。
(6)生物制药技术专项。生物制药是国际制药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我省需要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重点研究开发基因重组及高效表达技术,动植物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酶工程及蛋白质工程技术,生物大分子活性物质的修饰技术,发酵新工艺和分子育种技术,生化物质分离纯化及集成技术,单克隆抗体,疫苗和分子检测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等。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创制5个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药物,申请10项以上技术发明专利,培育3-5个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和生物制药产业链。
(7)中药现代化专项。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中药产业,提高中药材质量、中成药质量和中药制药装备技术水平,实现中药现代化,是中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以完成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目标为主要内容,重点研究开发中药制药先进成套装备技术及连接件,元器件标准化技术,疗效确切的古方验方二次开发技术和中药新剂型技术,“浙八味”等大宗药材、竹资源、蚕桑资源、海洋资源的中药功能性食品开发技术,中药材良种选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等。通过专项的实施,5年内突破10项左右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获得50个左右中药新药批文,申请30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培育成10个以上中药和中药功能性食品著名品牌,培育3-5家中药制药装备制造先进企业,创建一批浙产名牌中药材。
3.创建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
围绕4大创新工程,在资源综合利用与循环经济技术、生态环境与污染治理技术、海洋养殖工程与海洋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大自然灾害防御和食品安全技术、重大疾病防治与公共卫生技术、中药现代化与新药创制技术等方面,通过深入调研和组织,逐步建立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增强本省社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建设,以“统一规划、明确目标、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为工作思路,以“共建、联合、服务、创新”为宗旨,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技术集成,强化服务功能与技术创新,把平台建设成为行业技术服务的依托中心,行业技术发展与创新的龙头,主动设计与实施重大科技公共项目的有效载体,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同时,支持建设一批社会发展科技领域区域创新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与试验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民营科技机构的建设。
三、发展对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重要性的宣传。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对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生态省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和“平安**”建设,对提高政府管理社会事业的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利用广播电视、新闻报刊等传媒和科技会议、报告讲座、科普活动等各种宣传阵地,以各级党政领导和政府管理部门为重点,面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意义,使全省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和政府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科技工作统筹协调发展的观念,营造推进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领导与管理。**省科学技术厅要督促全省各地科技管理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浙科发社〔2004〕43号)的精神,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省与各市建立必要的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协调制度,协调社会发展相关行业部门的科技工作,调动各类科技资源共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定期召开全省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动员全社会关注、支持、参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各市科技主管部门一般应设立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管理处室,并在市级科技计划体系中建立社会发展科技计划专项。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列为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和创建科技强市、强县(市)的重要考评内容。
(三)完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投入。完善社会发展科技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和民间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各级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应主动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资源、环境、安全、健康等公共领域的科技投入力度,强化政府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投入社会发展科技的科研经费应达到本级科研经费投入总额的30%左右;对在本地区实施的国家、省各类社会发展科技项目,要安排一定的本级科技配套经费;进一步加强省、市、县联动,共同出资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加强参与国家的社会发展领域重大科技活动,积极争取国家各类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对我省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更多支持。积极推动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对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投入。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和国际援助项目,积极引进外资投入我省社会发展科技产业。研究制定社会公益科技创新鼓励政策,鼓励更多的科技人才投入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活动。
(四)大力鼓励社会发展科技自主创新。坚持把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建立健全自主创新项目引导机制与经费投入机制。加强重大科技攻关专项指南的引导和重大项目主动设计的力度,推进社会发展领域共性关键科技问题的重点突破。政府科技经费要向自主创新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倾斜,更多地支持以研发活动(R&D)为起点的科技项目。切实落实知识产权保护法规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创新成果获得自主知识产权,鼓励自主创新科技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的计划项目绩效考核制度,对生态环境、公共安全、人口健康、公益服务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科技项目,应单独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制度。
一、战役目标
督促各A级景区(点)、旅行社和星级饭店等旅游经营单位深入排查火灾隐患,采取各种手段,全面整治重大火灾隐患,确保全市火灾稳中有降,不发生有影响的火灾,有效预防较大以上亡人火灾,发生重特大火灾。
二、组织领导
市旅游局成立旅游行业“清剿火患”战役领导小组,由局长林丛森为组长,分管局长为范卫霞为副组长,综合科、行管科科室负责人和市场科全体人员为成员。
三、工作内容和方式
1、网络化排查。以每个经营单位为单元,逐一细化网格、明确网格责任人员,开展地毯式排查,排查一个,登记一个,每月检查不少于2次。
2、自查自纠活动。督促、动员各旅游经营单位开展消防安全自查自改。各单位要对照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认真开展自查,普遍开展一次灭火和应急疏散演练。
3、隐患排查统计上报。各旅游经营单位每月15日和25日报一次《市“清剿火患”战役战况统计表》,及时上报当月有关“清剿火患”活动。
4、开展消防宣传。结合贯彻《全民消防宣传教育纲要(2011-2015)》,运用网络和社会培训力量,推进消防安全大培训。要扎实做好对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的培训。
5、重点时期严管严控。元旦、春节、元宵节期间,要特别开展不间断地消防安全检查,对酒店等易发生火灾及有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火灾事故的重点防范单位实施严管严控措施,确保消防安全。
四、实施步骤
1、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11月14日至11月20日)制定旅游行业开展“清剿火患”战役实施方案,全面动员有关旅游经营单位迅速行动起来,投入“清剿火患”战役。
一、高度重视,进一步深化,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培训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和实施以来,我区将该法列入了“五五”普法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这部法律的基础内容,重点掌握与自身职能或业务相关的内容,并将该法作为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邀请了国务院参事、国家减灾委专家李副主任,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教授为全区领导干部,中小学校长作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题报告。结合“五五”普法宣传月、国家防灾减灾月、人防宣传等活动,利用组装宣传车,设立宣传点,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横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进行了宣传活动。在区新闻媒体开展突发事件预防,应急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公益宣传活动,通过深入开展宣传和学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熟悉和掌握了突发事件应对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了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突出重点,逐步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工作
1、去年,我区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要求,结合我区实际,修订完善了各类应急预案,进一步做好了各类预案的衔接工作,初步形成了有系统、分层次、分工明确、相互协调、信息畅通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明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防措施和处置程序。今年根据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应急预案修编工作的通知》市政办发[]168号文件,我区计划近期展开对应急预案的全面修订修编工作,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2、组织各乡镇、街办和有关部门对全区范围内容易发生突发事件的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进行了全面排查、调研、登记和检查监控,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同时,在地震后,我区结合实际在城区确定了紧急避难场所。
3、各乡镇、街办和相关部门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各自实际,成立了人数不等的应急小分队,在一年来的应急处突、防火、防汛、手足口病、毒奶粉事件、甲流感防控等工作中发挥出了应有的作用。
4、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区政府设立了应急管理专项经费,并列入了年度财政预算,在相关部门组织了应急物资储备,筹备建设了“应急五库”,目前应急救援预案库、应急救援专家库、抢险救援队伍库、抢险救援物资储备及加工库、抢险救援医疗资源库等应急五库建设已初具规模,并逐步在突发事件处置中发挥作用。
5、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突能力。截止目前我区年先后组织10次应急演练,年已组织应急演练6次,通过演练提高了我区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指挥协调能力,应急队伍的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和干部群众的突发事件预防意识。
三、结合实际,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自去年以来我区先后完善制订了《重大紧急信息报送工作规定》、《突发事件新闻报道规定》、《应急值班制度》、《突发事件信息登记统计制度》,渭北四所应急联动机制,多警种跨辖区联合作战机制等,有效推动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的逐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