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时间:2023-09-20 18:23: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精神疾病患者的心理治疗

第1篇

【关键词】 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

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患精神疾病的人数也较前增多,而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已经不是问题,治愈率也较前增高,但精神病的复发率也高,特别是在恢复期精神病的复发率更为明显,所以控制恢复期的复发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不开缺少的环节。

精神疾病的主要生物学因素大致是遗传、环境、感染、躯体疾病等致病因素导致的大脑神经发生紊乱,但其共同的临床特点都为心理行为和情绪异常。

心理治疗是指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专业的心理学技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达到解除精神疾病患者的痛苦或者是行为障碍的目的,改善患者心理环境,增强患者对环境的适应力,最终实现康复目的过程。心理干预治疗贯穿了整个精神疾病的治疗过程。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更需要心理治疗的介入,有研究显示,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焦虑症发生率为35.0%,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6.6%[1]。控制此类症状的发生,是恢复期治疗的重要任务。

精神患者在正规治疗2周~2个月后,患者的精神症状逐渐减轻,甚至消除,各种认知能力开始逐渐恢复正常,这时,他们逐渐回归社会,参与现实。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又开始困扰着他们,固有的认知模式使他们内心矛盾重重,各种心理反应不断出现。这时,如果只用药物维持治疗,而忽略了患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将会导致患者的病情复发。因此,在精神病恢复期的治疗不但要继续服药物巩固治疗外,还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应将生物治疗转变为以心理治疗为核心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成为精神病恢复期的主要治疗手段[2]。

本研究从31例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心理治疗的案例入手,具体分析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的过程,形成对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心理状态、心理治疗策略以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是选取主要在吉林市精神病院、吉林市中医院神经科等医院接收的精神病恢复期的35例患者,全部患者均为接受半年以上心理治疗的精神病恢复期患者,这些患者中有32人是出院后主动选择心理治疗,全部案例皆获得了家庭的积极配合。其中,男21例,女14例,年龄在16~35岁之间,病因表现上,精神分裂症4例,情感22例,心因性精神障碍9例,平均病程(2.9±5)年。这些康复期患者中,大专以上5例,学生24例,其他6例。恢复期标准主要依据南京精神科学术会议拟定的疗效评定标准,即精神症状基本消除,病情稳定,排除因精神疾病本身所致的一些情绪因素,已具备自知力或部分自知力。

1.2 方法

1.2.1 面谈法 与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家属及精神科医生进行了标准化访谈,了解患者的主要发病病因、病程、治疗经历,尤其是这些患者在恢复期的主要压力和问题以及目前的社会适应状况、生活质量和情绪反应状态。

1.2.2 临床总结 对每个患者的治疗状况、具体应用方法及成效表现进行具体的临床总结。

1.2.3 统计和评估 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对35例病例进行测评,并与全国常模成人组进行对比,分析这组案例在接受了心理治疗后的心理健康水平。

2 结果

2.1 通过访谈发现,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后,其认知功能得到恢复,但其在现实当中仍有很多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认为自己病情好转,对继续服用药物持怀疑的态度;第二,对因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的担心,害怕长期的服药;第三,既想参加社会现实,又担心自己能力不足,社会适应性低、无生存能力,无法面对现实的残酷;害怕面对过去的环境和熟人,又害怕孤独寂寞。担心社会和家庭的接纳度;同时,表现为强烈的自卑、焦虑、抑郁甚至一定程度的敌对。

2.2 研究发现,心理医生在进行心理治疗时,主要关注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技术的培养、情绪的调整和训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所有的成功的康复案例都有家庭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其方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小组干预治疗:主要利用集体的形式和氛围来改变个体的不良认知模式。②情绪调整训练:利用放松疗法、脱敏疗法、情绪疏导等行为主义疗法进行情绪训练,使患者面对情绪不稳时能够积极求助或者自助,避免情绪的失控。③社会交往技能训练:采用团体心理训练、心理剧等方法,通过真实情景演练,加强对群体关系的积极理解,进一步的尝试如何寻求支持,如何与他人交谈、合作,掌握常用的社会交往策略并能有效应用,从而树立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困境并能有效化解。④家庭心理治疗:即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和人际关系来进行的心理治疗。改进家庭心理功能,实现对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全面心理保健。

2.3 数据分析结果 经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结果显示:各因子分及阳性项目数与全国常模比较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恢复状况良好,其抑郁、焦虑、恐惧、敌对4项的因子分与成人心理健康的全国常模比较接近,心理健康水平达到了全国成人心理健康的常模水平,说明这些患者已经具有正常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治疗疗效显著。

3 讨论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精神病恢复期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且效果是显著的。这些案例说明心理治疗对防止精神病复发是有效的[3]。家庭在精神病恢复期心理治疗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访谈和心理治疗结果发现,在本项研究中,所有患者的家庭成员都很支持,积极参与配合心理医生的安排,甚至学习治疗方法,充当心理治疗师的角色。研究中还发现,精神病人仍然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歧视,使精神病恢复期的患者承担社会角色和义务的愿望受阻,心理压力增大,极易导致精神病的复发。药物治疗仍然是精神病康复期必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在本研究的样本中,青年期人数略多,而青年人具有青春期发育引发的情感激烈等特点,发病时间较短,复发次数较少,配合有效地心理干预治疗后,效果更加明显。

参 考 文 献

[1] 李秀珍,闫淑玲,宋淑玲. 精神病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分析和护理.牡丹江医学院院报,1997,18(4):6465.

第2篇

探访家庭式开放病房

院内的家庭式开放病区,老远就传来嘹亮的革命歌曲,原来该院为迎接建国60周年举办的歌咏比赛正在排练中,演唱队伍里不仅有穿“白大褂”的,还有穿病号服的。该病区主任王大华向记者介绍,一些患者会唱,也积极加入进来,这样更有助于治疗。

王主任带着记者边参观边介绍,从2002年以来,该院设置了家庭式开放病房,是融入家庭理念,体现人文关怀的新型特色病区,是以医疗为主体,以家庭化社会人文关怀为依托建立的家庭、医院、社会三位一体的新医疗服务模式。为满足一些患者的需要,病区设有豪华套间、标准间、普通间,病室内设电视、电话、沙发、写字台、衣橱、卫生间、沐浴器、呼叫器等现代化设施,外辟有花园式甬道绿地。硬件设施齐备,医疗服务到位,展现人本思想,是老年性精神障碍患者、各种神经症患者及重性精神障碍康复期患者走向康复、回归社会的理想治疗病区。

这里主要治疗早期精神病、神经症及各种心理障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素质改造等综合康复措施,对病人的各种精神症状和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逐渐改变其认知模式,进而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增强病人抵抗社会风险的能力。

记者看到,该病区环境优美,鲜花盛开,病房采用开放式管理、宾馆化服务、家庭化形式,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是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碍者的理想康复场所。

在一间“病房”里,记者见到一位50多岁,烫着头发,穿着入时的阿姨正在认真地绣“十字绣”,精美图案和细致做工让记者惊叹。攀谈中记者得知,阿姨退休后一直在家无事可做,今年正月十五晚上准备吃饭的时候,莫名其妙地开始哭泣不止,儿女们都劝她,以为是想起前不久刚去世的父亲而难过,最后阿姨发展失声痛哭,不能控制。

此后,她便隔三差五的痛哭,家里人越劝其想开些,越哭的厉害。她对记者说:“我心里清清楚楚的,家人劝我想开些,我就特别烦,我要是能控制,好好地怎么会哭。最后不得不住进医院。现在已经住院接受治疗3个月了,想哭也哭不出来了,再观察几天就准备出院。”

多因素导致精神疾患

今年刚20岁的小王是一名女大学生,性格比较内向,放暑假时早早买好火车票。当小王高兴地登上回家的火车,发现非常拥挤,人特别多,就开始感到紧张、害怕。回到家后,小王便开始胡言乱语,并不断给同学和老师打电话,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父母还以为女儿受到什么刺激,并没有在意。没想到几天后,小王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变得疯疯癫癫。父母及时把她送到山西省太原精神病医院,经过相关检查,最后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建议住院治疗。

在开放病区,经过一个多月的药物和心理治疗,于开学之际,小王终于恢复正常。医生建议小王要随身携带好药物,坚持吃药,定时到上学当地的精神病医院复诊。

山西省太原精神病医院副院长叶锋华告诉记者,据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到15%,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在各类精神疾病中,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1600 万,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至少800 万人,每年新增精神分裂症约30 万人。

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多的精神病患者呢?叶院长介绍,精神疾病的具体病因还不十分明确,应包括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年龄、性别、遗传、产前产后发育情况、躯体疾病和成瘾物质等以及精神疾病家族史,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相互影响,互相加重。

心理因素包括个性特征,对事物的看法,应对方式,情绪特点等。如心理负担过重、对各种生活事件的心理反应大,均可能诱发精神疾病。

第3篇

【关键词】精神疾病;干预;康复;社区

重性精神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等[1]。由于重性精神病是高复发、高致残的疾病,并且患者受精神症状的影响,有可能出现自伤自残、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对社区治安造成威胁和危害,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因此加强重性精神病的社区康复和管理已经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2]。我们于2010年来对我们社区重性型精神病患者进行了调查、收集资料、建档、随访并提出相应的社区康复管理模式。

1 我们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特点和现状

根据我们社区2010年开展的重性精神病线索调查,共查出重性精神病患者176名,其中男性110人,女性66人,平均年龄41.5岁。婚姻情况中已婚者仅占36%,离婚18%。重性精神病不仅影响家庭和婚姻生活,而且对于那些非婚者,病后缺乏家庭支持,容易对治疗失去信心,使病情反复发作,甚至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调查中经济状况较差和贫困者占95.2%,其中贫困68.6%。重性精神病因病致贫情况十分严重。另一方面,重性精神病患者由于缺乏规范的社区康复管理,出院后能坚持规律服药的仅占47.1%,间断服药者 37.7%,还有 15.2%的患者甚至不服药,这对于病情的稳定十分不利。

2 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意义

精神障碍的社区康复,实际是医院住院或门诊治疗后康复的延续,使患者最终能恢复病前的社会功能和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3]。精神病人是弱势群体,除急性期住院治疗外,多数时间仍生活在社区中,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良好的社区康复环境将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复及减少疾病的复发[4]。

社区综合干预是2004年国家“686”项目开展以来,重性精神病管理的主要模式。主要是成立监护小组,对示范区的每个重性精神病人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陈强等[5](2008年)研究显示,社区综合干预能有效地改善、控制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使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3 社区综合干预措施

3.1 成立监护小组,小组成员包括家属、社区卫生服务精防医生、社区领导、街道组长、社会工作者等,对示范区的每个重性精神病人定期随访,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干预内容包括个别式家庭教育、家庭气氛干预、药物依从性干预、心理行为干预等,向家属提供应对技巧,对患者的行为技能和社会功能康复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①药物干预:控制发病期的症状及维持治疗,并进行定期家访,发放药物。②心理干预:使病人认识到自己病情的同时,鼓励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尊自爱,坚持治疗。医生定期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有关发病的因素,提高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病人参加劳动、活动,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病人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③应急处置:对有肇事肇祸的重性精神病患者由珲春市精神病院派出精神科专业技术人员到现场进行干预,包括药物副反应处理、言语干预、紧急药物治疗和保护性约束等,必要时采取紧急住院治疗。

3.2 强化培训,提高社区精防医生业务能力和个案管理技术水平

社区精防医生是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的骨干,要定期随访深入接触病人,了解患者病情,并提供用药及康复指导,并建立病人管理档案。精防医生不仅要掌握必要的精神疾病知识和社区康复技能,而且要掌握一定的个案管理技术,如谈话技巧的运用等,都会直接影响到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的成效。另一方面,珲春地区人员相对稳定,社区医生较好掌握辖区人员情况,有利于开展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知识的宣传,消除偏见,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加强对基层医生的业务指导和个案管理技术培训,是提高社区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质量的关键。

3.3 发动群众,让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重性精神疾病的社区康复中

社会工作者来自群众,可以是各行各业,包括志愿者等,工作的重点是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康复,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这是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的终极目标。让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参与到重性精神病社区康复中,不仅可以体现社会对这类患者的接纳,让患者更快回归社会,也有利于重性精神疾病社区康复管理工作的开展。

4 讨论

通常人们把解决精神病人问题寄期望于精神病专科医院和单纯的医疗措施,而事实上,这种期望是难以实现的。这是因为与庞大的精神病患者群体相比,目前的精神卫生专业资源和服务能力是极为有限的,无法解决精神病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另外精神病人在得到医疗照顾的同时,还必须在不脱离社会环境的情况下,通过综合性的防治康复措施,才能实现回归社会的目的,目前多数精神病院很难做到这些。也有不少精神病人家庭陷入了因病致穷,因穷致病的恶性循环之中,连最基本的医疗费用也筹集不到。

因此,精神病人仅仅依靠精神病院的集中收容和治疗的模式正在成为历史,社区化管理,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的防治康复工作,是今后的发展方向。精神病人不仅需要好的药物治疗,更需要回归社会,回归社会才有助于精神病人更好地康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

[2] 杨忠,张惠清,张祥辛,等.常熟市失地农民社区重性精神病现况调查[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133,135.

[3] 范俭雄,张心保.精神病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301.

第4篇

近日,国务院转发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等10 部门联合制定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 年~2020 年)》,将常见精神障碍防治确定为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下一个五年目标之一。

现实中,在常见精神障碍防治领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协作欠佳,服务价格标准不一,从业人员来源多样、管理多头,心理健康服务在管理方面“困惑”不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如何才能携起手来,更好地服务公众呢?

心理服务还是难找

“一大清早,一位博士在读生在父亲的看护下,坐在咨询中心门口等待帮助。”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徐凯文副教授询问后得知,男生已在医院精神科接受了3 周治疗,因床位有限,症状减轻后就立即出院了。但是,该男生有明显的自杀倾向,家人只能求助于学校的咨询中心。

“2015 年2 月开学至6 月初,到中心咨询的学生约1830 人次,咨询量比上学期增加了49%。这些学生中有20% 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需要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医院相互衔接才能得到及时救治。”徐凯文告诉记者,“2400余万名高校在读大学生是国人中最易获得心理健康服务的群体,但也仅有3 万名心理咨询师为这个庞大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同济大学医学院人文医学与行为医学教研室主任赵旭东对记者说,近年来,我国心理治疗和咨询服务需求逐步向三四线城市、县城、乡镇扩展,服务人群也向普通人群、轻型精神障碍患者扩展。而我国心理学专业于1978 年恢复,家底尚薄,培养的专业人员现阶段还满足不了社会需求。

《柳叶刀》2009 年发表的一组数据能为这个结论提供注脚: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为17.5%,其中寻求过专业人士帮助的占8%,得到过专业治疗的仅5%。

医生难得做心理治疗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指出,对抑郁、焦虑、药物成瘾导致的精神障碍患者,心理治疗比药物治疗效果更好,八成精神疾病患者不需要药物治疗。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精神科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临床上很少提供心理治疗服务。

赵旭东介绍,我国《精神卫生法》规定,心理治疗只能在医疗机构中实施。但现实工作中,仅有极少综合医院提供心理治疗服务,只有很少一部分精神科医师能够或愿意做心理治疗。“一方面原因是人手少,我国平均每10 万人口才拥有1.6 名精神科医生。而这一数字在英国为10 名,美国约为20 名。精神科医生要治疗大量重性精神病患者,很难腾出手来做心理治疗。另一方面,心理治疗耗时久、收费低,医院和医生未必有开展心理治疗的积极性。”

心理服务收费太低

“现在,我们医院的肿瘤患者住院之后,除了量体温、血压、呼吸、心率外,还要做疼痛和心理评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岚教授说,“评估数据纳入电子病历,心理评估中心可以实时监护。患者在得到躯体治疗的同时,会得到更多心理关怀。但是心理关怀的相关服务没有收费标准,只有心理量表评估项目可以收费。”

武汉市心理医院副院长童俊则告诉记者,按照现行收费标准,医院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心个体咨询每50 分钟收费120 元,相同时间的团体治疗每人仅收费80 元。在当地的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中,心理咨询师的服务价格已经达到每小时500 元了。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与培训中心钟杰副教授说,合格的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一般要经过3000 个小时以上的专业训练,咨询服务的收费标准维持在每小时300 元,才能收回一名心理治疗师的培养成本。事实上,武汉市的定价还算高的,全国多数省份的心理治疗定价仅为每次几十元。

第5篇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家庭结构和人口的变化、学习的压力、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的变化使人们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变得很脆弱,导致精神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精神障碍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病的经济负担已经跃居到所有疾病负担的前列。精神病有病程长、疗效差、复发率高的特点。而这类病人的康复往往以家庭为主。

康复的目的

首先药物治疗:在整个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药物治疗,它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向患者家属讲明药物治疗作用效果。使他们认识到药物治疗的好处,这样在他们的帮助下患者才能良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其二制订计划: 医生定期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有关发病的因素,提高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病人参加劳动、活动,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病人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

1 康复管理内容及形式

1.1康复前由主管医生向患者做心理治疗,个别交谈,并进行NOSIE评定量表评分,然后视患者的情况,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社会能力、社会兴趣、心理因素等指导,在训练中与患者交流沟通,给予 多的关怀,鼓励他们多参与各项娱乐活动,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并指导其处理好各 人际关系;同时让患者感受到在社会上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从而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满意度、信任度;并对患者进行价值观、人生观、法律知识、伦理道德、生活态度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自信心,重新找回自我。

1.2做好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积极适时的进行家庭干预有利于病情稳定。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患者,指导其如养花、手工及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包括个人生活,经常强化病人的记忆,鼓励病人多用脑、多看书等,以延缓疾病的发展。对患者家属主要在家庭知识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并让家人监护。良好的家庭干预是保障病人康复的核心因素,也是巩固疗效的主导因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病人回归社会的大本营,是防止复发巩固疗效的物质保障及精神支柱,是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缓冲各种应激所产生的压力,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的理解与支持,不但可使病人享受到亲情和温暖,并可获得精神上的安慰,使之提高对各类事件的应激能力。家庭成员应细心观察病人各方面的异常变化,了解病人的所想所求,协助病人建立有规律的良好生活秩序。

1.3让家属教会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训练及全面康复,通过功能改善及环境条件改变促使患者日后重返社会,而力争成为独立自主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社会有用之人。鼓励家属对精神病患者应持正确的态度,提高自身的精神卫生水平,有利于消除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因素,使患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进一步改善病情,采取各种方法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促进患者康复。要真正的为患者着想,富有同情心、责任心。有效的帮助患者家属提高精神卫生知识,教会家属在患者回归家庭后对药物治疗的依赖性和应对技巧,从而起到治疗和延缓社会功能衰退的作用,减少患者复发,促进整个家庭生活质量的提高。

2 分清康复的人群

不管是年龄或性别其康复管理均达到70%,康复人群越多效果越好。急性期或慢性期患者都要使病人和家属了解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的危害及健康度生活方式。对于急慢性患者除了长期按时服药,还要合并康复治疗半年以上是非常必要的。正确认识抗精神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更好的对精神病康复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建立个体心理调节机制,发挥心理协助系统的作用.必要时应用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以消除心理负担及不良情绪反应。

3 体会

第6篇

【关键词】 颈椎病;心理学;心理疗法;物理疗法(专业);康复

Effect of psychotherapy during physi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bstract】 AIM: To evaluate the mental statu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outcomes between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physiotherapy and psychotherapy and mere physiotherapeutic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ho met the cervical spondylosis diagnostic standards,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physio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herapy group(treated with both physiotherapy,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sychotherapy). Mental health status was evaluated with the Symptom Checklist(SCL90) introduced and revised by WenYuan Wu, an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EPQ) revised by YaoXian Gong. The efficacy of physiotherapy an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was evaluated with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scale(Barthel index). The evaluations were conduct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tudy and 3 months later.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with SPSS12.0 software.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SCL90 between the 2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scores in the therapy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words】 cervical spondylosis; psychology; psycho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specialty); rehabilitation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病患者心理特征及接受理疗康复的同时综合性心理治疗与单纯的康复理疗的差异. 方法: 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理疗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实施理疗康复治疗的同时,施加心理干预). Health心理健康水平检测采用吴文源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人格个性特征评定采用由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 理疗康复效果评定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 结果: 颈椎病两组患者治疗前SCL90各因子分没有明显差异,经理疗康复治疗和介入心理干预后,治疗组各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

【关键词】 颈椎病;心理学;心理疗法;物理疗法(专业);康复

0引言

颈椎病作为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伴随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会在患者内心引起严重的不良情绪和心理反应,国外研究与国内研究的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的研究发现躯体疾病患者中有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患病率为5%~40%[1-3]. 本文通过分析颈椎病理疗康复患者心理状况,了解颈椎病患者心理特征,探讨心理干预介入对颈椎病患者理疗康复疗效的影响,为颈椎病康复治疗采取相应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200502/200512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康复理疗科治疗的颈椎病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22~68岁(50.6±15.2)岁;病程0.6~17 a. 职业分布为:农民7例、工人11例、学生9例、干部33例. 颈椎病神经根型28例、椎动脉型9例、脊髓型12例、交感神经型6例和混合型5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运动、感觉障碍. 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 上述人群均无精神疾病既往史和家族史和其他全身性疾病. 纳入标准: 符合《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5]中的颈椎病诊断依据,有X线,CT, MRI等影像学检查资料,检查、问答合作,无理解认知障碍,能坚持我院门诊、病房连续治疗,患者或家属愿意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作为入选病例.

1.2方法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颈椎病康复理疗方法治疗,包括制动、颈椎牵引、推拿疗法、物理治疗、关节松动术、运动疗法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治疗组除给予常规的颈椎病康复理疗方法治疗外,还介入心理干预,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措施,制定了4 wk的心理干预计划,第1 wk完成认知的过程,第2 wk调动患者积极情绪,第3 wk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应对、心理防御等中介机制达到缓解心理应激的作用,第4 wk个别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人员为三名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康复理疗师完成. 评定方法: 分别在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由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进行,被调查者在统一指导语的指导下,对调查表内容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我感受,独立完成答卷. 专人进行效果评定. 心理健康水平检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6];人格测查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7]. 康复效果评定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Barthel指数)[8]. 由专人负责向受试者讲解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有关的解释,要求受试者独立填写,对确有困难者,由测试者根据其回答如实填写.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x±s表示,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对同组治疗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 P

2结果

2.1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评分患者治疗前SCL90各因子分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经康复理疗和心理治疗后,治疗组各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P

表1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各因子评分比较(略)

2.2EPQ各因素评分患者治疗前EPQ各因素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 通过EPQ的测定,发现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P分和N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

表2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EPQ各量表评分比较(略)

2.3入院前后日常生活能力(ADL)对照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57.46±5.83,治疗组治疗前Barthel指数56.99±5.78,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63.33±6.92 ,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69.80±9.96,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本研究以接受理疗康复治疗的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非手术治疗方法和介入心理干预前后心理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对照研究,了解探讨心理干预介入对颈椎病理疗康复疗效的影响,为颈椎病理疗康复治疗采取相应心理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调查对象的选择具有确定性、客观性和代表性,病例组和对照组随机化产生,具有一定可比性,结论的可靠性较高,对指导临床实践有相当参考价值. 国外的研究[4,10]认为的躯体疾病因素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变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表明颈椎病等躯体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会引起患者心理上的改变和异常,对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等诸方面产生负面影响[3,9,11-13]. 我们研究表明颈椎病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经过康复理疗并介入心理干预后,治疗组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说明颈椎病患者经介入心理治疗后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且表现在心理健康的多个维度方面. 人格是反映个体差异普遍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指标,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14,16],在EPQ的测定中,N分和P分较高表现出情绪不稳定和精神质倾向的人格特征,N分是一个易变因素,代表情绪的稳定性、反应强度和焦虑,情绪越不稳定,越易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消极、孤独、心理不健康因素多于其他类型[7,9,15],通过EPQ的测定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精神质的倾向不明显和情绪稳定. 通过ADL的评定,发现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日常生活能力均获得改善,但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改善更明显,说明介入心理干预的理疗康复对颈椎病患者的躯体功能恢复更加有效、积极、主动,表明理疗康复治疗的同时施加心理治疗,更有利于提高颈椎病的康复理疗的效果.

接受心理康复治疗的颈椎病康复理疗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可明显改善、人格特征发生积极变化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来分析,介入心理干预措施可以最大可能地减少颈椎病患者性格的变化和心理障碍的发生,减少或消除颈椎病患者由于疾病所带来的不良情绪,有利于提高颈椎病康复理疗的效果. 颈椎病的现疗康复治疗除了注重物理治疗和康复治疗外,也开始重视心理治疗,认为康复不仅须加强患者躯体功能的恢复、减轻疾病的痛苦,还应重视心理及行为方面的康复,在疾病过程中心理变化明显影响康复过程及结果,心理变化也常改变病患的结果[7-9],因此对颈椎病患者的康复理疗仅重视常规治疗而忽视心理治疗,只能部分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达不到最佳治疗效果,心理干预的介入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和强化,说明颈椎病康复理疗患者在接受非手术治疗同时配合适当的心理治疗非常必要,通过心理干预、心理疏导,可以减轻患者精神痛苦的同时减轻其躯体痛苦,提高对疾病和治疗的正确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Yirmiya R. Depression in medical illness: The role of the immune systrn[J]. West J Med, 2000,173(2):333-336.

[2] Aghanwa HS, Morkinyo O. Psychiatric complications of hemodialysis at a kidney center in Nigeria[J]. J Psychosom Res, 1997,42(5):445-52.

[3] 尹晓涛,王家同,虎晓岷,等. 接受物理治疗的颈椎病康复患者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人格特征[J]. 中国临床康复杂志,2006,10(22):7-9.

[4] Aben I, Denollet J, Lousberg R, et al. Personality and vulnerability to depression in stroke patients: A 1year prospective followup study[J]. Stroke, 2002,33(10):2391-2395.

[5] 孙传兴. 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 2版.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511-512.

[6] 吴文源. 症状自评量表[A]//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M]. 长沙: 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15-25.

[7] 龚耀先.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3-42.

[8] 马诚,成鹏. 实用康复治疗技术[M]. 上海: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5:11-56.

[9] 邱鸿钟,李晓冰. 心理咨询释疑[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5-10.

[10] Lloyd GG. Who should treat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neurology patients?[J]. 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 2000,68(2):134-135.

[11] 王惠丽,娄渊敏,薛瑞. 52例颈椎病患者心理调查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21(3):187-188.

[12] 区丽明,谭杰文,许俭兴. 心理治疗对颈椎病康复疗效的影响[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7):413-415.

[13] 倪晓慧,王家同,谭庆荣. 抑郁症共病因素及其人格特征的相关与回归分析[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6(1):67-70.

[14] Geyer S. Life events prior to manifestation of breast cancer: a limited prospective study covering eight years before diagnosis[J]. J Psychoso Res, 1991,35(23):355-363.

第7篇

关键词:实习;医务社会工作;精神复康;角色定位;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7-0148-04

精神心理疾病和精神心理健康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和工作范围,在医务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1]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康复领域的角色是多重的,在康复的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定位又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可在实践中总结精神康复类医院社工扮演的角色,以及与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其他角色之间的合作模式,量化医务社工的工作范围,并为我们日后开展的实务工作提供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

一、医务社工在精神复康领域的概况

1.精神复康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

精神复康社会工作指的是医院围绕医疗复康过程中而开展的社会工作,它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对病人进行心理援助,提升其自主能力,帮助病人寻找社会资源,安排病人的康复计划,为病人提供出院转介等工作。[2]

2.医务社工在精神复康领域的介入情况

第一种方式是在医院中可设立单独的社会工作部门,并委派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负责管理,并赋予其相关权力,使其能够根据本医院的实际情况开展各项社会服务工作。第二种方式是在医院原有的医务科的基础上,增加医务社会工作的内容。即在保持原有医务科编制的前提下,引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专门负责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如今一般医院都设有医务科,主管本医院医疗秩序的维持,医疗质量的监控,医疗纠纷的处理,医疗业务的开展,医院新技术及新项目宣传等工作。现阶段,医务社会工作在精神复康领域的介入主要以第二种方式为主,并且介入范围比较有限。医务社工在精神复康领域开展具体工作的有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深圳南山医院等。[3]目前在精神复康领域的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感、制度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

精神疾病的发病原因常常不仅是患者个人的生理心理因素造成的,而是患者个人身心状况、重要他人的影响、社会文化环境等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康复领域的角色是多重的,在康复的的不同阶段其角色定位又各不相同,医务社工在实务领域扮演的角色如下:

1.住院初期

(1)资料收集者。精神病患者在入院初期,往往会因为周围环境的改变、远离父母亲人以及规律性的作息时间等,出现较大精神波动,甚至出现排斥心理。精神富康类医院在病患入院初期,就会对其做入院评估和社工初期跟踪介入计划等,此时医务社会工作者扮演的是资料收集者的角色。其最主要的方式是提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在患者入院时,会和家属进行会谈,从最基本的资料开始,到家庭状况,婚恋状况,患病的原因,再到平时的兴趣爱好等。通过对一些基本问题的了解,社工应大致衡量患者生理、认知、情绪、行为和动机等方面的水平,以及患者的优点和短处。家属最了解患者日常生活情况,所以社工应尽可能多地通过患者家属收集信息。第二,会根据与家属的会谈,再与患者本人进行沟通,有的放矢地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倾听和仔细的观察收集所需要的情况,对一些情绪稳定的患者,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测试和量表来了解患者的信息。服务对象的资料收集得越完整,对日后开展具体的社会工作就越有帮助。

(2)关怀者。在这一时期,患者内心会非常不安,社会工作者应及时给与关心和爱护,帮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此时也是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的最佳时期。社工可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以患者的兴趣为切入点进行沟通,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让其感受到温暖,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如果某一患者在入院开始情绪波动较大,出现一些躁狂的症状,社工就应谨慎处理与他的关系,最好是能够与主治医生事先沟通。如果贸然行事,也许会使患者陷入更加崩溃的状态,加速了病情的发展,社工自身也会受到伤害。

2.治疗前期

(1)协调者。目前,现行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电痉挛治疗、音乐治疗、工娱治疗。在荣军康宁医院主要以药物治疗、MECT治疗(改良式无抽搐电痉挛治疗)和康复治疗小组为主。作为医务社工,应该主动承担起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协调者和沟通者。将患者内心的想法准确客观地传达给医护人员,让两者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例如一个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到医院就诊,如果社工这段时间没有给予一定的关怀和照顾,那么患者极有可能出现行为混乱、精神萎靡等症状。此时社工应该多加观察病患的举动,让其能够及时调整心理落差,从而更进一步消除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如果这一时期,社工没有做好安抚工作,患者很有可能出现抗拒行为,甚至伺机逃跑。

(2)服务提供者。精神病患者入院经过一定阶段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自杀冲动等严重精神症状得以控制后,由主治医生、责任护士、社会工作者以及病人的家属共同协商,根据病人的病情、缓解程度和社会适应能力作出评定,确定社工介入的康复计划。一些封闭病区的病人在护士的带领下,佩戴某种标记,在非查房休息时间可以自由出入病区和康复中心,参与各种有益活动如唱歌,打球,散步,读书,手工活动等。一些开放区的病患可以自由在医院的公共场所活动。[4]此时,社工可针对一些生理和精神等方面恢复较好的患者进行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在建立关系之后,通过已收集的资料,制定工作方案和计划,具体服务提供方式,最后结案与评估。通过全面系统的工作,帮助案主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克服非理性情绪,增强自信心,社交能力,最终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

笔者曾在某精神病医院实习,那里的社会工作者还有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亲情工程”的认定工作,主要是面向全省对入住该院的贫困家庭精神病患者进行费用减免,扶弱助医。社工对患者家庭的基本情况进行资料收集,家庭贫困的相关证明,主治医生提供的病情简介和住院时的照片资料等。将以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若情况属实,则根据结果针对求助者的医药费和住院费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亲情工程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病人紧张的经济状况,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医患环境。再者,使患者和社工的关系更为亲密,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助推剂。

3.治疗后期

(1)支持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病情极易反复,他们很难真正康复。所以,对很多患者来讲,这样的治疗结果会让他们失去信心。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以及缺乏专业的知识,医生很难在专业诊疗服务外,给病人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而医务社工能够了解病人的心理,家庭,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并运用专业知识协助医护人员解决患者心理上的困扰,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调适,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社工应鼓励病人参加各种康乐活动,训练病人的社会技能,帮助病人以新的角色适应医院的生活。尤其是在住院后期,很多病人对长时间单一枯燥的住院生活开始出现烦躁不安,并吵着要回家,所以社工应仔细观察病区的患者,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及时与主治医生取得联系,将观察结果告知医生。同时社工要安抚病患,鼓励他们乐观生活,增强他们康复的信心,关注他们点滴的生活,从细节中让病人感受到社工的支持。

(2)调解者。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常常会因为他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剧烈变化而遭到破坏,社会工作者应调节患者与家属、同事、邻居等之间的关系,协助家庭与社会病人建立新的关系,适应病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时鼓励病人主动与家人沟通,必要时可为严重精神病患者的亲属提供心理疏导的服务。例如,曾有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病情就因与家属的沟通障碍而日益严重,甚至一度出现自杀等倾向,所以社工应及时帮助患者,协调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对患者予以关怀,对其早日康复会起到极大作用。另外,社工应该还是医患关系的调解者,或者是医院各个角色间的调解者。

4.出院回归期

追踪者:精神疾病的治愈率极低,很多患者在医院经过三个疗程(大约三个月)后病情基本能够控制,但是回家后没有按时吃药导致病情复发。如果第二次入院,那么病人就面临着终身服药的痛苦。所以社工在患者结束医院治疗,转入社区后,还要对其后续的恢复状况进行跟进,观察患者的表现,是否病情已经得到控制,心理状态是否正常,是否按时吃药。社会功能恢复的情况如何。当发现有异常时,及时与家属沟通,做好二次入院的准备。

三、医务社工与其他角色的合作模式

精神病人的精神心理和行为特点等内在因素都十分复杂,仅仅依靠医生、护士、护工亦或医务社会工作者各自的力量,都很难使患者得到全面的治疗,只有让这些在精神复康领域的各类角色相互联系,相互合作,才能完成比较全面的康复介入计划,为精神病人提供切实可行和行之有效的专业服务。

1.医护人员

(1)医生层面的合作模式。在精神病医院,主治医生主要承担以下任务:①运用专业知识积极为病人治疗。②解除病人痛苦:包括躯体性的和精神性的痛苦。躯体痛苦一般可用药物等医疗手段加以控制,但心理精神痛苦则需医生以同情心理解病人,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才能缓解。但医生由于精力和专业所限,很难将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等精神性方面的工作做好,这就需要社工与医生沟通、合作,把病人内心真实的想法表达给医生,从而优化治疗效果。③向病人及家属解释说明病情:医生有义务向病人说明病情、诊断、治疗、预后等有关医疗情况。这种说明不仅仅是为了争取病人接受医生诊疗的合作,更重要的是尊重病人的自和知情权。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精神科医生会用大量的医学专业术语描述,会妨碍家属了解病情,甚至错误理解。而大部分医务社会工作者都具备一定的精神病学专业知识,并且擅长将这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所以说在这方面,社工能够帮助精神科专家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和治疗计划,使家属能够安心放心地把病患安置在医院就诊,提高了双方间的配合度,是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桥梁。④为病人隐私保密:保密是医务人员的一种传统道德。医生有时候在陷入对患者治疗的瓶颈期时,由于保密原则无法与其他医生沟通交流,但是却可以同负责该病患的社工表达自己的苦闷与困惑,一方面缓解了医生的消极的情绪,另一方面可从社工的角度重新考虑问题,变换治疗思路。

2.护士护工层面的合作模式

精神医院的护士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进行护理评估,制定护理计划,执行护理措施,进行效果评估等为日常工作内容。精神科护士护理的核心概念,可根据佩普洛的护理人员和病人关系发展的模式具体解读。[5]不难发现,在医务社会工作没开展以前,护理人员从事的部分工作与医务社工承担的工作之间是重叠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护士能够详细了解病人的身心状况、疾病史、家庭状况、人际交往等具体情况。在社工刚开始与病人建立关系时,可与护理人员就病人各方面的特点详细了解,加强沟通合作。社工在前期收集的资料越详细,越完整,就会越快与病人建立信任关系,更好地实施介入计划。

精神科医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为更好地提升其职业稳定性,需要从综合化的角度关注精神科医师的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其社会支持水平,并从医学教育的角度进行早期预防。[6]医务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帮助精神科的医护人员克服职业倦怠,所以这也是社工与医护人员间合作模式的另一种体现。例如,社工可以定期开展小组活动,为医护人员相互排解这样的倦怠提供治疗性环境,分享彼此克服倦怠的小技巧,在开展室外的拓展活动时,适时地增加精神病人的参与,让医护人员与病人在游戏的过程中增进理解和情感,缓解医生过度紧张的精神压力,从而进一步消除职业倦怠感。

2.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是指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在精神病医院,心理咨询师通过对来访者及家属描述等信息源获得有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资料;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概括心理和生理测查;根据心理发展史和心理生理测查的结果,对来访者作出心理诊断,制定心理治疗计划,并指导实施。在心理咨询中发现来访者有精神障碍或躯体疾病时,应及时请求会诊或转往其它专科。[7]

社工与心理咨询师的合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在患者进入观察期(一般是停药控制阶段),心理咨询师不能随时陪伴在患者身边,就无从观察患者的具体表现来判断其病情的控制程度,而社工就能在这个方面给咨询师提供必要的帮助。他们时时陪在患者身边,对其各自身心反应的变化都能够及时捕捉。第二,精神病学和心理学虽然有很多治疗精神疾病的模式和方法,但是所有的这些都是针对患者个人的,对于患者所处的环境,两个学科都没有涉及。在现行的对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处理上,还存在着很多不够完善和完整的地方,医务社会工作的介入就能很好地填补这个空缺,使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降低,使治愈率上升。第三,精神复康医务社会工作者所接触的,大都是受到精神疾病困扰的人,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感情比较脆弱,语言表达能力较差,也正是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使得评估环节难以像其它领域那样顺利进行。如果能够在评估时,让患者填答关于精神病学临床量表,例如老年精神评定量表(P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8]从社工结案评估与心理学临床量表两个方面的评定,判断患者复康的水平和介入计划的成效,这样的结合增加了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率,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最真实的治疗效果。

3.社区工作者

(1)社区照顾方面。很多患者从医院康复出院后,就直接走入社会,在医院与社会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性机构,能够帮助病友重新找到自我的社会定位,再加上精神疾病本身所带来的生理心理方面的影响,都使患者很难在一时之间适应社会。所以说,社区社会工作介入对精神病治疗的目的是使服务对象能够更快地治疗好精神疾病、更好地回归社会、更少地复发。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病友所处的社区的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社区恰好可作为患者从医院到社会的过渡性机构,社区对服务对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患者回归社会的速度和程度。因此,在患者即将出院前,社工应与患者的社区工作者取得联系,尽可能多地获得社区工作者的支持,和社区的相关人士商量如何更有效地帮助患者。

(2)疾病预防方面。精神疾病的发病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及早地发现并做相应的处理,发病率会大大地降低,治愈率会显著地提高。现阶段,康宁医院主要开展的预防工作侧重于社区,通过发放一些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手册,开展一些预防精神疾病的讲座,在社区活动中心进行与医生面对面的咨询交流。这些活动,一方面增强大家预防精神病的意识,降低了其发病率;另一方面,这样的宣传形成正确对待精神病人的态度,纠正普通社区居民对精神病的歧视态度,帮助他们更好地恢复社会功能,重返家庭、工作岗位。[9]

在精神复康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还应该加强与医护人员、心理咨询者、社区工作者、实习生与志愿者等角色的合作,取长补短,填补医务社工的不足。同时希望社工能够在不断的改进中,在增强服务质量、缓解医患矛盾、创建和谐的医疗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继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中国医院,2005,(9).

[2]于欣.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史[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朱眉华.社会工作实务[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平.郭永松.医务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及其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J].医院管理,2009,(1).

[5]胡佩城,宋燕华.心理卫生和精神疾病护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

[6]斯蒂芬J威廉斯,(刘建平译).卫生服务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

[7]刘继同.医务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8篇

专家简介

王学义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主任、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精神疾病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河北省脑老化与认知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心理系教授,河北省心理卫生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河北省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心理分会主任委员,石家庄市精神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精神病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患心脏病,医生给他开抗抑郁药

赵先生患有心脏病,最近尤其感觉胸闷、气短、心悸。到医院检查心电图和心脏彩超,未发现明显异常。医生给他开了治心脏病的药,服用后效果也不明显。这让赵先生对自己的病情更加担心,也感觉到症状似乎更加严重了。他到另一家医院的心血管科就诊时,医生注意到他情绪不太好,显得焦虑不安,就给他开了点抗抑郁药,并嘱咐他心脏病本身并不严重,精神上放松很重要。赵先生将信将疑,但服药一段时间后,胸闷、心悸等症状的确改善了。

患心血管病,为何会发生抑郁、焦虑

一项针对中国人群的调查发现,28.3%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抑郁症状。其中,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患者伴发抑郁的比例比无心脏病的人高2~3倍。

TIPS

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等。多项研究显示,心血管病可同时伴发抑郁、焦虑等。

老年人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患病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本身会面对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年龄增长产生的较大心理落差,害怕疾病甚至死亡,易受孤独问题的困扰;多有固执、疑病、恐惧、自卑、无助、无用等心理特点。这些问题综合起来,老年人更容易患抑郁症。老年人被确诊患有心血管病后,由于病情可能反复发作,生活质量下降,再加上不可预期的治疗效果,担心会突然发生心肌梗死或猝死等,均会增加发生焦虑和抑郁的可能性。

Tips

研究表明,导致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性别(女性偏多)、睡眠障碍史、社会地位偏低、经济负担过重、生活质量低下或心理压力大或精神创伤等。特别是长期的心理应激,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与抑郁同时发生的风险。

抑郁、焦虑导致心血管疾病“难治”

心血管病患者发生抑郁或焦虑后,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心理-生理机制的作用下,主要表现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导致血中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浓度升高,继而产生血小板功能异常、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内皮功能损害及炎症等不良反应。

抑郁和焦虑还可以表现为患者行为异常和不依从治疗。如果抑郁和焦虑使患者放弃治疗或不配合治疗,则会使心血管疾病进一步恶化。情绪问题,如抑郁、焦虑、敌意愤怒、悲观等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抑郁、焦虑的迹象有哪些

伴随抑郁症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到心内科就诊时常主诉胸闷、气短、心悸,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没有明显异常改变,或者改变不足以解释患者持续或严重的心脏不适症状。如果患者存在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精力减退、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并伴随食欲减退和下降,持续2周以上,就要考虑是否患上了抑郁症。抑郁症患者还常伴有焦虑症状,出现过度紧张和担心、睡眠障碍、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如多汗、脸红、心慌、头晕、恶心、手抖、尿频等)。

TIPS

目前,非精神科医师对抑郁、焦虑的诊疗率还很低,治疗方法和疗程也不十分确定,这无疑会影响患者的躯体和心理康复。在综合医院中,如何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的识别和治疗率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患者角度讲,如果遇到这类情况,不妨委婉地向医生提出,或尝试到精神科医生处诊治。

“双心治疗”:心血管病、心理疾病同时治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同时患抑郁、焦虑时,既要兼顾躯体疾病的治疗,加强心脏病的二级预防,又要注意对心理障碍的干预,这是近年来提出“双心医学”模式的理由。双心治疗的流程是:

首先,确定是否为适合“双心治疗”的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根据临床治疗指南接受规范化治疗。经过心血管对症治疗后,如果胸闷、心悸等心脏症状改善不明显,那么患焦虑、抑郁的可能性就很大。

第二步,明确焦虑或抑郁的诊断后,治疗过程中应加入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具体来说,中度和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可以选择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药物,通常2~4周起效。有些患者对SSRIs类药物早期不适应,可能会出现药源性焦虑或胃肠道反应,轻者不必治疗,一般3~7天好转。对于重度抑郁伴焦虑患者,也可以选择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发挥作用快,但因为其阻断去甲肾上素的再摄取,可能会使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压升高,一般升高5~10毫米汞柱,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需要在心理医生指导下进行。这类治疗可使患者逐渐改变僵化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重建合理的认知方法,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不适应行为的目的。

另外,还可使用行为治疗方法,如多做慢步走等有氧运动,这样不但可增加心肌张力,而且有益于改善抑郁症状。

总结

第9篇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常见表现有焦虑、情绪低落、易疲劳、精力减退、失眠、食欲障碍、注意力及学习能力下降等,严重者甚至有自杀的想法或行为,给个人、家庭以及整个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

心血管病患者,您焦虑吗

焦虑的原因除了婚恋失败、亲人病故、心理受挫折、工作压力太大等生活事件应激之外,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癌症、糖尿病等躯体疾病。目前心血管疾病患者伴发心理疾病特别是焦虑的比例很高。

心血管疾病和焦虑症都是常见的疾病,而且二者相互影响和并存。一方面心血管疾病能引起焦虑,如冠心病患者经常有胸闷胸痛症状,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会导致头晕,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律失常患者有心慌等不适,都会令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另一方面,焦虑能引起并加重心血管疾病,如长期焦虑的人群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增加2倍,发生中风、心绞痛和心梗的危险增加6倍,死亡率增加2倍以上,而在冠心病患者中,焦虑会增加急性心梗及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

焦虑症容易被当做心血管疾病进行诊治。在心内科门诊中,经常有患者主诉胸闷、胸痛、心慌、乏力等症状,其中有很多经过检查以后并未发现他们有心血管疾病,或存在轻微的疾病但与症状的程度不符。这些患者其实是存在焦虑状态而没有被意识到,有时也会被误诊,得不到相应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合并焦虑的治疗

在心血管病患者中常常有焦虑并存,而且加重原有疾病,因此在治疗心血管病的同时,也要注重焦虑症的识别和治疗。除了原有疾病,焦虑的患者常伴有疲劳、失眠、胸闷、气急等,所描述的症状严重程度往往与原有疾病的实际病情不符。

焦虑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两部分。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如心理疏导、行为矫正、音乐治疗以及生物反馈治疗等方法。心理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自我及时强化法。鼓励患者坚持正常活动、定计划留有余地、及时肯定自己、不向亲友谈消极的东西,亲友尽量缓解患者的消极言谈。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体育锻炼、社会帮助、压力管理等,从而缓解其焦虑状态,减轻其孤独无助感,建立治疗疾病的信心。

治疗焦虑的常用药物有: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能有效治疗焦虑。但这类药物价格偏高、起效较慢,部分患者服用后出现乏力、恶心、头晕等症状。而中药对焦虑的治疗有独特的疗效及优势。乌灵胶囊是国家一类新药,从珍稀药用真菌中分离获得菌种,主要成分有乌灵菌粉,内含腺苷、多糖、箔醇类及19种氨基酸,还含有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具有利尿、补心神、治失眠等药用价值。乌灵胶囊治疗失眠、焦虑的疗效与西药相当,而且起效快、副作用小、无药物依赖性、价格适中,容易被患者接受。对于严重焦虑症患者,可以遵医嘱同时服用西药和乌灵胶囊。

对于心血管病患者,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失眠、焦虑症,做到早识别、早治疗、早控制。既要选用合适的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同时又要注重心理行为的干预和治疗。

(作者每周一、四下午有专家门诊)

第10篇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休闲治疗

近些年,各类虐童图片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不断刺痛着公众敏感的神经,“太原儿童被老师狂扇七十余下耳光”“广东番禺女童被摔”和“温岭幼儿园虐童事件”的新闻报道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幼师师德的大讨论。遗憾的是,人们对这些事件的讨论更多的是将其定性为当事人个人道德问题和教育机构的监管问题,很少有人认识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折射出来的相似事件中当事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述事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目前国内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和心理健康防卫方法仍然在沿用一些传统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疏导,这些传统的治疗和防卫方法难以有效地治愈心理疾病患者,更难以达到广泛防卫教师心理健康的效果。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采用休闲方法来对心理和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大部分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提供休闲治疗服务,协助教师保持心理健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心理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确切涵义,国内外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界定。心理学家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而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K.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者应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敏锐的观察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心态。”社会学者Bochm认为:“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给心理健康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由此可见,虽然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即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

二、休闲治疗

休闲治疗(TherapeuticRecreation)的定义最早是由Davis(1936)提出的“以任何自由的、自愿的以及表达性的活动,用以成为有益身心的辅助治疗”。Davis对休闲治疗的定义对后续研究者有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休闲治疗中的休闲活动必须是有目的性的。正如Austin&Crawford(2001)通过对各学者关于休闲治疗的定义的回顾,总结出“休闲治疗是一种有目的的介入”,但Austin&Crawford(2001)的研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Davis认为休闲治疗属于辅助治疗的观点,他们的研究认为参与休闲治疗的患者个人身心健康得以改善是有目的的休闲活动介入的结果;不难看出Austin&Crawford认为休闲治疗的关键是产出有益的“休闲体验”,且强调了休闲治疗不仅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方法,而且可以作为独立的病痛治疗方法。与此观点相同的有Frye&Peters(1972)和O'Morrow&Reynolds(1989),他们都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让参与休闲治疗者达到其所渴望的休闲体验,并由休闲体验来促进或恢复健康。与上述研究者所下的定义不同,Iso-Ahola(1980)认为休闲治疗的核心是增加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他认为“休闲治疗是透过休闲活动,来增进患者的生活质量”;Malkin&Howe(1993)进一步扩展了Iso-Ahola的观点,他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休闲资源和休闲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更是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为休闲治疗的终极目标,他认为“休闲治疗是指藉由特殊的休闲和体验活动或介入以协助有特殊需求的个体维持或增进健康以达到其最佳的生活质量”。此外,Kraus&Shank(1992)认为“休闲治疗服务是指以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设计适合的休闲活动”。Wilhite&Keller(1992)也认为“患者个人的内在需求是休闲治疗的关键所在”,他认为休闲治疗必须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障碍减到最小。Carter,VanAandel&Robb(1995)也在其定义中强调了患者个人休闲需求的重要性。Faulkner(1991)认为“休闲治疗是有目的地介入患者的生活,而将休闲活动当作介入的工具,依循休闲治疗主要的目标,使病患透过活动而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休闲治疗现已被美国社会群众及医院肯定与接受,已有的许多理论与实证研究证明休闲生活有益于身心健康与适应生活,对于身心障碍者的康复及社会适应有积极的贡献。

三、休闲治疗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Wilhite&Keller(1992)认为休闲治疗的目标是能够帮助患者发展、表达和保持自己选择个人内在所需的休闲生活型态,并在过程中消除或将心理障碍减到最小。Austin(1992)亦表示休闲治疗的目标主要是透过休闲活动使患者拥有愉悦的休闲体验,藉此了解病患的生理、心理、情感和社交的需求,并能够增强患者的能力与控制力。Malkin&Howe(1993)认为休闲治疗服务的主要目的是提供游憩资源和游憩机会以促进患者的健康和良好的生活;Carter,VanAandelandRobb(1995)认为休闲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将休闲活动运用到病人身上,使其不佳的身体状态、负面情感、社会偏差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对比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标准,不难发现二者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致性:(1)强调有益的情绪表达;(2)强调愉悦的生活态度;(3)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4)强调自身能力和控制力;(5)强调减少负面情感和社会偏差行为;(6)强调健康和良好的生活。由此可见,休闲治疗的目标和心理健康的标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休闲治疗的目标即是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的状态。

四、休闲治疗对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一)休闲疗法对教师不健康心理的良好防治效果

国外休闲治疗的先行研究者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不同休闲活动对人类心理健康的防治效果。Charlesworth(1964)认为休闲运动具有增进身体健康、促进发育、调节身心、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休闲运动对于人体病患康复、心理修复、社会制度治疗方面的功能;Jetteetal(1988)对中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运动可以显著提升自决自觉努力程度的认知,并且对其肌肉组织功能、健全心理与健康状态等都有正面的影响;Relf在1992年指出进行园艺活动可以是发展个人情感和促进小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园艺活动具有减缓压力、促进身心正向发展的价值;Hassetal(1995)的研究园艺活动对肯定自我存在价值、拓展人际关系有显著作用;Levin(1998)认为利用音乐可让人的情绪得到发散,从而抒绪、净化心灵,达到心理自助的目的;Kerr,Walsh&Marshall(2001)在以焦虑症病患为治疗对象的研究显示以音乐作为辅助之再建构介入模式对于降低焦虑、情绪的调整、以及增进自我形象方面的成效。国外学者对于休闲治疗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休闲活动对于人类的心理修复、不良情绪的释放、减少内心焦虑等方面有显著的作用。在我国,教师尚未认识到休闲活动对于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产生的有害情绪没有通过适当的休闲活动加以释放,这些有害情绪的不断积累,最终会导致心理和精神疾病,从这个角度不难发现休闲疗法对于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二)休闲治疗在防治教师不健康心理中的优势

休闲治疗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将近50年的发展历程,并且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治疗在西方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延伸出了运动治疗、园艺治疗、音乐治疗、游憩治疗、戏剧治疗、舞蹈治疗和游戏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从休闲治疗的形式来看,休闲疗法在防治心理和精神疾病方面有传统医疗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包括:

1.休闲治疗的参与性更强。

休闲治疗的本质是要求心理和精神病患者参与到有针对性设计的休闲活动中,在休闲的过程中达到改善并修复病患的心理和精神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休闲治疗本身要求人们参与到具体的休闲活动中来,这些由专业休闲治疗师所设计的休闲活动有较强的参与性,心理病患在接受休闲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美好的休闲体验,在这种愉悦的休闲体验中逐渐来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休闲治疗的参与性还体现在心理病患可以参与到休闲治疗的休闲活动设计中,心理病患可以在休闲治疗师的帮助下自行选择自己喜欢的休闲活动,改变了传统心理疾病疗法中的心理病患被动接受治疗的缺陷;此外,休闲治疗的参与性强还体现在一旦休闲治疗师为患者制订了休闲活动的计划,心理病患可以自行进行疗程中要求的休闲活动,而不需要有专业人员随时辅助。

2.休闲治疗更有吸引力。

休闲疗法与传统的心理疾病疗法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休闲治疗的过程发生在心理病患的休闲体验中,休闲治疗的这一特点促使该治疗方法逐渐成为西方社会心理治疗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治疗方法所设计的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和活动内容使其具有特别的吸引力;此外,休闲治疗的吸引力还体现在对那些不愿意与人接触的心理疾病患者有更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很多心理疾病患者都有不愿意与周围的人交流和倾诉的特征,而休闲治疗可以通过设计与植物、音乐、单人运动等形式的休闲活动来避免该类病患的心理顾虑,因此休闲治疗对该类人有更大的吸引力;部分心理疾病患者和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不愿意去医院或者心理诊所,休闲治疗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形式为这部分人提供休闲治疗建议,且通过休闲活动的形式进行治疗更具有隐蔽性,更能达到保护其隐私的目的。

3.成本更低。

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方法往往需要患者定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这些传统的心理疾病治疗的成本一般都是很高的,就我国目前的教师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大多数人承担不起这种负担,因而大部分有轻微心理问题的人都不会进行心理治疗,而大部分深度心理疾病者都是属于这种由于经济原因放弃及时治疗的人。与传统心理疾病治疗方法不同,休闲治疗虽然有较为个别、较为昂贵的治疗方法(比如马术治疗),但大部分的休闲治疗方法(运动治疗、游憩治疗、音乐治疗、园艺治疗)的成本是较低的,心理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在线咨询的方式,与休闲治疗师共同决定其要参与的休闲活动或项目,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经济情况来选择休闲活动方式;另一方面,随着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闲治疗可以将教师的休闲需求与心理疾病治疗或心理问题疏导合并为一,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达到了节约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JenkinsR,LehtinenV,LahtinenE.Emergingperspectivesonmentalhealth[J].InternationalJournalofMentalHealthPromotion,2001,3(01):25-43.

[2]Menninger,K.Whateverbecameofsin?[M].NewYork,NY:HawthornBooks,Inc,1973:29-43.

[3]JahodaM.Currentconceptsofpositivementalhealth[M].NewYork,BasicBooks,1958:11-21.

[4]DavisJG.Aprocedurefortheisolationandidentificationofthelacticacidbacteria[C].Proc.Soc.Agric.Bact,1936.

[5]FRYEV,PETERSM.TherapeuticRecreation,itsTheory,Philosophy,andPractice[J].AmericanJournalofPhysicalMedicine&Rehabilitation,1974,53(03):152.

[6]O'MorrowGS.Therapeuticrecreation:Ahelpingprofession[M].RestonPublishingCompany,1976.

[7]Iso-AholaSE.Social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onleisureandrecreation[M].CharlesC.Thomas,1980.

[8]MalkinMJ,HoweCZ.Researchintherapeuticrecreation:conceptsandmethods[M].VenturePublishingInc,1993.

[9]CarterMJ,VanAndelGE.Therapeuticrecreation:Apracticalapproach[M].WavelandPress,2011.

第11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精神分裂症;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37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419-01

精神分裂症的病程长,容易复发,且病情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重[1]。目前在临床中,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是以服用抗精神药物为主要手段,可以缓解大部分精神症状[2]。但患者往往不服从服药,依从性差,造成治疗困难,病情反复发作,以至于难以治愈,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作者对患者信息进行多方面了解后,总结出:患者服药依从性与护患关系、家庭收入情况、教育程度、婚否等都有关,但后几项均已形成或暂时无法改变,所以改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精神科护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做一报道: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患者选取我院2012年1-12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期中女性82例,男性7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明确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需服用抗精神类药物,年龄大于19岁,住院天数≥10d。两组患者在等基线、性别、年龄情况方面尽量接近。

1.2 方法

1.2.1 有效地与患者沟通 尊重、关爱、同情、理解患者,积极消除拒药因素,帮助其依从性治疗和日常生活之间达到平衡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掌握沟通技巧和方法和充分了解患者的基础上,针对每个病人的不同特点和症状,采用安慰、鼓励、暗示等方法进行有效地沟通,最大限度地了解掌握病人的心理需求和思想情感,针对患者社会支持系统、心理需求、疾病认知、拒药原因等进行有效沟通和及时的护理干预,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人性化护理,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

1.2.2 护理干预

1.2.2.1 心理治疗 研究认为,患者经过认知重建治疗,可提高对自身疾病的认识程度,改善服药依从性[3]。因此在心理治疗中分析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和找出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劝导其面对现实,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帮助患者树立自我形象,增强自信心,激发对生活的向往。

1.2.2.2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临床实践证明良好的护患关系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对病人热情、态度和蔼、理解、关心、同情是病人的迫切需要。护士尊重患者,护理措施有效,对患者监管支持有利,可增加依从性。医生和护士采取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向患者耐心介绍精神分裂症发病及药物治疗情况和可发生的不良后果等,以免患者不了解情况而放弃治疗。通过对照,医患关系良好者,有62.9%的患者具有完全依从性。

1.2.2.3 健康教育能使患者自制力恢复,提高依从性。采取分组交流、集体活动、个别谈话等形式,宣教精神疾病的知识、如何正确用药、治疗的必要性、用药意义、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效果不明显者,责任护士要有针对性的强化教育。

1.2.2.4 工娱疗法 开展工娱疗法,可使患者很快消除对医院陌生环境的恐惧,及时适应住院环境,配合治疗,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并缩短了住院时间,同时可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2.5 改善环境 病房内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走道内无障碍物,地面清洁无水迹,光线明亮,给病人创造出清洁、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研究发现,对于居住在良好的治疗环境下的患者,其完全依从的比例达到66.8%,这说明通过对患者治疗环境的干预,能给患者带来愉快的心情,使其不自觉地遵照医生或护士的嘱咐配合服药。

1.2.2.6 家庭支持 家庭支持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与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护士有必要加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家庭治疗的认知教育及对家庭护理指导,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降低其复发率。所以我们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在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与指导的同时,也注重对家属的健康宣教,使家属理解并关心患者,给患者心理上的最大支持。对照显示:患者获得家庭支持后完全依从比率可达73.5%,说明通过对患者家属的宣教干预,使患者取得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对增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1.3 效果评价 在患者干预前后分别由责任护士就精神疾病知识了解情况、抗药因子、服药依从性等方面给予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相关统计分析使用的是统计学SPSS12.0,统计学意义以P

2 结 果

2.1 服药依从性 护理干预前遵医嘱服药34例,监督促服药80例,不肯服药46例;护理干预后遵医嘱服药112例,监督下服药35例,不肯服药13例。干预前后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对精神卫生知识的了解 对疾病知识知晓情况:进行护理干预前了解27例,一般59例,不了解74例;干预后76例了解,65例一般,19例不了解。患者预前后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精神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影响疗效的、预后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患者多方面的了解及有效的沟通,加强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以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让患者明白所患疾病的性质和按医嘱服药的必要性,提高患者对服药维持治疗的依从性,从而降低精神疾病的复发。

参考文献

[1] 李洁.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J].现代康复,2001,5(3):64-65.

第12篇

主动住“精神病房”的人数越来越多

病区内的走廊里铺设着印有绿色碎石图案的地砖,加上雪白的墙面,很清新明快的感觉。围成一圈的各个房间都挂有不同的门牌,有“探视室”、“心理治疗室”、“观察室”等。这个看起来既舒适又温暖的小院落,就是国内大型精神卫生专科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设立的“开放式病房”。据心理科主任过斌医生介绍:该院的18号病区就是“开放式病房”,也是这里唯一不实行封闭式管理的病房。它隶属于“心理科”,真正的名字是“心理治疗病房”,一共配备了5位临床专科医生及1位心理治疗师,目前共有20张床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一位值班医生告诉记者,心理疾病患者住在与精神中心同一院子内的心理咨询中心心身科病房。这个病房从1988年成立以来将床位从原有的28张调整至48张,在这里就医的病人以年轻人为主,30%是白领。

前来问诊者都有着明显的“神经症”

入住“开放式病房”,必须严格遵守相应的流程。过斌主任介绍了一般入院的流程:当你感觉某些不适心理或行为习惯甚至是“生理疾病”开始严重干扰正常的工作生活,需要疏导和治疗时,可以先去心理科看门诊,当医生认为有必要时会推荐你入住“开放式病房”;如果症状较轻,程度较浅,则可能只需要进行阶段性常规的心理辅导,无须入院。根据他的经验,由于毕竟是治疗“精神疾病”的医院,人们在出现一些最初的不良情绪反应后,出于传统认知对这类地方的排斥,可能不太容易会直接找上门来。前来问诊的人,大部分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神经症”症状,比如坚信自己患有某种癌症或重病,出现强迫反应,无法入睡等等。根据统计,目前比例最大的主要是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和厌食症。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病”,大部分是“神经症”一类的,其中有很多属于“躯体形式障碍”。此外,还有诸如失眠症、人格障碍等方面的患者。

住院者并非真的“精神病患者”,出入完全自由

既然有了“明显症状”,那么是不是进来的人都有了“精神病”呢?专家否定了这个说法。北京和上海的医生都解释道,选择住进“开放式病房”的人意识都十分清醒,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他们大多只是因为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或者是某件应激性的刺激事件而形成了一些比较难以自我调节的心理问题,因此自愿来到这里,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并寻求系统的环境支持。这里基本上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开放式病房”不同于以往精神病院的一般病房,不设置强制隔离与24小时警戒监控,人们完全是自愿入住,自由出入病房,随时可以回家,家属也可以陪住,真正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主任过斌医生告诉记者,真正的重症精神病,比如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其已经失去了常规的辨别能力,因此往往不认为自己有病,多数情况下是被强制入院接受治疗。相比较来说,住在“开放式病房”的人是由于其体察和感知到自身的问题而积极地前来就医,寻求专业的解决途径,因此是很清醒很理智的,并值得提倡和推广。

病因诊断――

“疑病症”两大心理特征

类型一 他认定自己是“凶手”

几个月之前,张建飞像往常一样独自驾车回家,突然,他发现前方路面上有一个长长的、弯弯曲曲的东西,但无奈高速公路上车速很快,他紧急刹车后依然从那个东西上轧了过去,仔细一看,才发现那是一条蛇,而且已经一命呜呼。张建飞非常难过,认为自己像个“凶手”。而后的每一天,他只要回家时经过这个地方,都要反复不受控制地在这个“伤心地”打转。本来40分钟就能到家的路,张建飞最长一次用了3小时25分钟。从此,张建飞不再能按时回家,精神也变得十分紧张痛苦,最后在妻子的支持下住进了精神专科医院的“开放式病房”,接受医生的心理辅导。

专家诊断

案例中的“兜圈”驾驶行为,在医学上表述为“反复呈现形象性内容或以往经历的强迫性表象和强迫性回忆”,实际上是他发现自己轧死蛇后自责与恐慌过度的一种应激表现。诸如强迫症一类的神经症,患者往往由于应激事件或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形成某些难以自持的意识或习惯,虽然其社会功能并未真正丧失,但是他们的内心往往十分痛苦。其中的一部分人会怀着“解决问题”的迫切心情积极主动地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建议或自己要求入住“开放式病房”,接受系统专业的心理治疗。

类型二 她认定自己得了“绝症”

半年前,许芸频频“感觉”下腹坠痛,遂认定自己得了很严重的疾病。她从外省辗转来到北京,先看遍了知名的大医院,又跑遍了小医院,可是所有的检查结果都显示一切正常。最后,她得知可以通过“剖腹探查”来检查问题,于是就要求医院手术。大医院遵循严格的医疗准则全部予以拒绝,但有3家小医院收了钱,先后为其进行了3次“剖腹探查”,仍无任何新发现。许芸最后在医生无数次的建议下,来到精神治疗专科医院,并住进“开放式病房”。

专家诊断

许芸的情况临床上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所谓“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担心或坚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病人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许芸半年前开始怀疑丈夫出现“外遇”,自己逐渐被忽略和冷落,但是某次由于其受寒后的下腹痉挛使得丈夫开始重新呵护自己。这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即发性获益”的感受,很容易支配一部分的潜意识,成为其“躯体障碍”的心理驱动力。类似这样的病人,在各类普通医院问诊无效后,会来到精神治疗专科医院接受检查。

深度解析――

专家建议慎住“开放式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