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运动医学外科

运动医学外科

时间:2023-09-20 18:2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运动医学外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运动医学外科

第1篇

【关键词】关节镜;外科手术;关节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68―01

前沿

关节镜外科是利用关节镜设备,对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人体骨关节病损伤,进行针对性治的一门新兴学科[1,2]。关节镜技术最初起源于 20 世纪初,起源地点为日本,于20世纪70 年代之后美国等其他国家得到一定的发展,中国最初引进关节镜技术是在70年代末、80 年代初,相继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等地逐步开展其临床应用。近十年来,在关节内疾病的诊断以及治疗中,关节镜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临床采用关节镜能对关节内结构进行全面清晰观察,不仅比切开手术更加精准,而且可以得到直接观察、治疗许多关节内的结构以及病变。所以有人将关节镜技术称之为20 世纪骨科领域的三大重要进展技术之一(与骨折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相提并论)。关节镜技术成为关节外科的重要组成成分,充分体现了外科微创化的发展趋势,近年来伴随医学知识的发展与进步、医疗器械的不断改进,关节镜手术以绝对的优势被众多的医生及病人所接受,部分医院聘请了专门的关节镜医师,部分医院设立了专门的关节镜诊疗中心,至今为止关节镜手术获得迅猛发展,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本论文就膝关节镜外科与肩关节镜外科技术,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1 膝关节镜外科

关节镜运用在膝关节创伤和疾病中是目前最为成熟的技术,其基础与临床研究也非常充分[3,4]。日本 Kenji Takagi于1918年最早应用膀胱镜对尸体的膝关节进行了观察,次年他用 常为7.3 mm膀胱镜对膝关节结核进行了检查。之后西方学者 Eugen Burcher利用腹腔镜(品牌为Jacobaeu)进行了膝关节的检查,MasakiWatanabe(Takagi 的学生),又发展了关节镜理论,对操作器械和技术的改进起了推动作用,于完成首例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手术的完成为1962年。Ikeuchi、Takeda、Watanabe和Takagi等用单处、多处穿刺或者三角定位技术进行膝关节镜手术,在关节镜直接观察下,已经完成了一系列手术:游离体摘除、关节内烧灼、半月板部分切除、滑膜活检以及外侧盘状半月板全切除等(自1971 年以来)。我国于20 世纪 70 年代后期,孙材江、翟桂华教授等相继引进了关节镜设备,检查膝关节病损,使我国骨科界一些医生有一定认识[5,6]。关节镜设备条件不断发展,这使手术更加快捷、准确、诊治,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最为常见的膝部损伤,而合并后交叉韧带的损伤以及单纯后交叉韧带损伤的发生,也有日益增强的趋势。因为膝关节镜在膝关节韧带等一些列损伤中的应用,不仅使诊断准确率得以提高,而且使治疗水平有更大跨越。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是最多见的运动创伤,对半月板功能及血供、修复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修复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半月板损伤靠近关节囊边缘的“红区”血运良好,可以在关节镜下进行缝合,半月板的保留减少了膝关节退行性变的可能。 对不能修复的半月板损伤,可在关节镜下行部分切除,保留稳定的部分,这样亦可最大限度延缓膝关节退行性变的发生。李彦林教授的带领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运远动医学及关节镜组,相继成功开展了膝关节镜下滑膜清理,盘状软骨损伤的切除及盘状软骨成形和修复等手术。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是较为常见而又严重的运动损伤。 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是当今关节镜外科的研究重点。 业已证实,损伤韧带早期重建可避免半月板和关节软骨的继发损伤。 关于重建材料和重建方法研究较多,早期以自体骨-髌腱(中 1/3)-骨为修复材料,近年来更多学者采用自体肌腱重建交叉韧带。膝关节镜手术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减少了创伤、降低了住院时间,而且在在最大程度上最精准地还原患者的运动功能,治疗效果上优于传统治疗技术,目前关节镜微创下行膝关节腔内结构损伤成为骨科医生的首选。

2 肩关节镜外科

1931年 Burman 率先尝试过肩关节镜(在尸体观察的基础上),但由于种种技术条件的限制,当年肩关节镜一直没有得到大家的公认。近二十年来,在肩关节创伤和疾病中的应用中,关节镜技术更是当前热点。 关节镜的应用不仅能大大提高肩关节疾病的诊断正确率,还可以进行镜下的治疗手术,当下普遍的肩关节运动创伤均可在关节镜下治疗。在 15 年前,人们开始逐步把重点放到肩关节上面来,由于肩关节的解剖地位比较特殊,如不能上止血带,而且邻近有重要的血管及神经,因此,其手术方法及原则异于膝关节镜。肩关节手术时,在关节镜下用锚钉缝合技术进行固定修复,这样可以不损伤肩关节周围解剖结构,既恢复快效果又好:肩袖损伤能在关节镜下诊断以及修复;松解粘连挛缩的关节囊;肩关节镜下手术能保持肩关节原有的解剖生理结构,所以肩关节镜技术已经成为肩关节疾患最佳诊治方法,常见的肩关节手术有:肩关节不稳 (盂唇裂伤)的修补缝合、肩峰撞击的成型手术、肩关节肩袖损伤的镜下修补等都能通过肩关节镜手术顺利完成。

总结

关节镜手术如其它内镜手术一样,不需要大范围地将关节暴露,自然创伤比切开手术要小、出血少、痛苦更小,而且并发症少、恢复快,可以较早下地活动,明显缩短住院时间,相应地也降低了住院费用,特别是降低了女性患者对术后遗留瘢痕的恐惧(很小的切口),使其更加容易接受手术治疗除此之外,因为住院时间短,不仅可以解决许多中青年患者因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治疗的困难,而且可以利用国庆节等长假接受治疗,过一个康复假期。关节镜的适用范围很广,髋、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甚至指关节都可以做关节镜手术,但是这些关节都是以膝关节镜手术和肩关节镜手术为基础的。它既可以用来医疗诊断,也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它既可以治疗关节炎等一系列慢性病,也可以治疗骨折等一系列急性创伤。伴随着关节镜外科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专用手术器械的研究与开发,相信不久以来,关节镜技术一定慢慢走向成熟,所开展的手术范围也不断增大,并被更多的骨科医生及普遍患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李彦林. 关节镜外科进展[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05:1-3.

[2] 王立德. 我国膝关节镜外科发展的历史进程[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9:1447-1448.

[3] 2010肩、膝关节镜外科专题研讨会暨关节镜技术培训班会议纪要[J].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2010,02:158.

[4] 第十届国际骨科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学术论坛(杭州)暨2013华东地区运动医学与关节镜外科年会[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01:23.

第2篇

炯炯目光,华发丝丝,高大而挺拔,先生的奕奕神采让人感叹。交谈开来,清晰的思路,过人的口才,充满活力的嗓音,甚至间或的“潮”语,眼前这位口腔颌面外科界的泰斗,完全不似一位81岁高龄的长者,更像是一位亲切交谈的友人。

剑胆琴心,突破医学颅底

说到先生从事研究的口腔颌面外科,就要首先介绍一个概念――口腔医学。国外大多称为牙医学,而东欧大多将其看作包括了牙科在内一个大的概念,也就是还囊括了颌面外科的研究内容。我国引用了东欧和前苏联的做法,将牙科学内容和颌面外科内容纳入口腔医学的研究范围,并将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药学、中医学等学科一起,并列为医学的一级学科。

邱蔚六院士所从事的口腔颌面外科学,正是口腔医学的一个二级学科,由牙医学中的口腔外科和颌面外科构成,具有牙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双重性质。对于很多人来说,“口腔颌面”完全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先生介绍说,实际上它是一个解剖部位,其中颌指颌骨,包括上、下颌骨。口腔颌面代表口腔以及整个颜面部骨架和所有器官构成的这样一个区域,具备五大功能:咀嚼、吞咽、语言、呼吸、面部外形兼表情。

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和修复是先生致力一生的课题。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先生便致力于口腔颌面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立即修复,创用全额隧道皮瓣转移;也是口腔颌面外科针麻手术应用“针刺得气留针”方法的首位提出者。上世纪70年代,他在口腔颌面外科领域率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开展大面积复合组织缺损一期整复和舌、腭、颌等器官成形术;也是国内突破颅底,施行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第一人,为晚期肿瘤患者开辟了一条希望的途径。上世纪80年代,先生又创造性提出经颞下颌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习惯性脱位,无数次被国际医学界引用借鉴。

口腔颌面保健

――公众不可忽视的课题

控制危险因素 先生大力呼吁禁烟限酒。有的国家近年口腔癌发病率有所增高,被认为是与酒消耗量增高有关。吸烟会引发口腔白斑病,易恶变引发口腔癌。此外,应杜绝咀嚼槟榔,槟榔及其调味剂均有高度刺激性,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注意饮食的种类和习惯 从口腔疾病的预防来讲,应不吃或少吃过硬的食物,譬如江浙一带人喜食的小核桃。经常咬硬的东西,不仅对牙齿有损伤,同时也会引发颞下颌关节疾病。可致患者口腔颌面部疼痛,张口就响,严重者无法进食。饮食习惯方面,应避免过度张口,以预防颞下关节损伤。

常规体检,及时矫正 “牙病不是病,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先生强调,解决牙病问题,关键还是预防。牙齿的体检很重要,不仅是为了美观,还涉及功能性的问题。譬如牙齿的严重错合不但影响面容,还会影响人的咀嚼功能。每年的体检中,口腔颌面部特别是牙齿的检查应该作为常规项目来宣传和提倡。当然,这也是早期发现肿瘤的好机会。

预防要从儿童做起。乳牙期至恒乳牙交替期若发现错合,应及时请口腔儿童牙科医生判断是否要进行功能矫正。矫正跟疾病治疗也有关系,牙齿和牙齿之间排布不整齐,会影响牙齿的清洁,容易发生牙周病。从治疗的角度和需求来看,目前成人50岁之前均可以行牙齿矫正。

正确清洁牙齿 口腔的清洁,包括自洁和人为清洁。人为清洁主要是刷牙。建议早中晚各一次,晚上口腔的自洁作用比较弱,因此更重要。

选择牙刷注意两点。一是形状,也就是牙刷毛的排束;一是质量,譬如材料、软硬程度等。可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请口腔医生指导选择。先生笑言自己也使用过电动牙刷,其主要功能是旋转清洁和按摩牙龈,但普通的牙刷各种角度和动作、方法都可以,也很方便。

牙膏在刷牙的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摩擦剂。先生指出,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认的可以降低龋齿发病率的附加成分。在使用含氟牙膏的过程中,注意适量,对儿童应提醒不要吞咽。提及对现今市场上热销的漱口水的看法,先生认为,在没有疾病的状况下不主张使用,因为漱口水中含有很多抑菌剂,过度使用,如同抗菌药一样,会造成菌群的失调,反而适得其反。

提倡老年人种植牙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牙齿老化脱落,影响语言功能,且易引发消化不良。此外,上下颌骨的咬合也会出现问题,下颌骨关节的活动度增大,易引发关节疾病,甚至睡眠呼吸障碍问题。

除了传统的活动假牙,如今还可以做种植牙。“种植牙是牙科界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我自己也有种植牙。它更符合生理条件,因其种植在牙槽骨中,稳固度和咀嚼效率更好,且可刺激牙周神经,进食时让人产生类似真牙带来的幸福感。”

“当然,”先生也指出,“种植牙的推广还需要依赖于使用材料――钛合金成本的降低。”

愿做一名幸福的平凡人

华彩背后,这位银发老者更是一位慈父,一名孝子,一个好丈夫。先生幸福地向我展示八十大寿时,和学生们欢聚一堂的张张照片。照片上,先生与同岁的老伴相偎,身边簇拥着笑脸如花的学生。我看到,先生笑得幸福而又满足。

问及现在的日常生活,先生兴奋地谈起对运动的浓烈兴趣。年轻时先生是运动员,排球、田径样样拿手,也酷爱演话剧和唱戏。现在还喜欢看体育节目,甚至会发生抢遥控器的家庭“矛盾”。闲时看书和写写小诗是如今的雅趣。骑自行车上班的习惯,先生一直坚持至六十岁,现在晚饭后常到外面散步,每次半小时,与老伴谈笑风生。虽患有糖尿病,先生谈起也是轻松无比,说注意饮食的量和糖的限制即可。“养生的问题,心态还是第一位,不要患得患失。”先生畅谈到,“我现在很欣赏一句话――一切都是浮云,不单单是神马,哈哈哈哈……”如此豁达开朗,我也不禁为先生的风趣所动。

采访的最后,先生告知记者,目前我国口腔医生和人口的平均比例约为1:8 000,相比发达国家1:700~2 000,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呼吁政府和公众要重视口腔医学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口腔万不可忽视!

(邱蔚六先生每周一下午在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有专家门诊)

第3篇

[关键词] 颅脑外伤;介入时间;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 R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044-02

在临床上,长期认为主动、及时、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病人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康复,因此,在脑损伤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有着不可取代的优点[1]。现将本组资料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将严重脑损伤的病人分成两组,早期康复组在损伤后35 d内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晚期康复组在损伤35 d后进行康复训练。早期康复组病人有≥15 d的昏迷史,晚期康复组(昏迷时间<15 d)作为对照组。早期康复组的病人为16例,男9例,女7例。晚期康复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16~51岁。

1.2 方法

1.2.1 早期常规补液、止血、脱水、抗炎等药物治疗。

1.2.2 病情稳定后,首先进行被动肌体运动,如翻身拍背,按摩肌肉,被动关节运动等。病人可逐渐行主动的基本功能训练(进食、上厕所、抗炎等)和各种关节主动运动,运动量可逐渐增加。另外,言语训练由简单到复杂(字―词―句)。由于功能障碍导致病人的心理障碍,采取安慰、疏导、鼓励等心理疗法,帮助病人早期康复。

2 结果

2.1 评估标准

包括:①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定病人的睁眼、运动、言语。②残疾评分量表(DR):包括开眼、言语、运动、进食、上厕所、梳洗修饰方面的认知能力、功能水平、受雇能力。③Glasgow结局量表(GOS)[2]。④诱发电位测量表(EP)。⑤肠道膀胱节制测量表。⑥平均心理损害测量表。⑦社会状态测量表。

2.2 评估结果

两组病人在损伤后2个月的临床测量值见表1。两组病人的残疾等级,皮质诱发电位、体重并无明显的差异。两组病人的肠道膀胱节制功能及平均的心理损害比较,有显著差异。

与晚期康复组比较,*P<0.05

两组病人的内科和外科并发症对比见表2。Chi平方分析提示晚期病人常要进行气管造口术。

两组病人的急性住院期和急性康复期对比见表3,提示两组病人在急性入院期和康复期方面的差别。整个住院期时间早期康复组平均53.3 d,晚期康复组平均149 d。

出院时,病人的残疾程度和损伤2年后的社会状态见表4,显示出院时两组病人的DR和GOS分数并无明显不同。

3讨论

早期康复组和晚期康复组病人的住院天数明显不同,可见,及时进行康复训练的病人预后好。两组病人在入院时的临床测量值中,只有肠道膀胱节制的意识和平均心理损害程度明显不同,早期康复组病人的这些方面的损害程度明显减轻。脑损伤后两个月,早期康复组接触康复环境的时间明显比晚期康复组多。早期康复组和晚期康复组住院时间的不同可能是由于两组病人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相关的创伤和并发症不同造成的。晚期康复组由于进行气管造口术和双侧大脑半球异常进行康复治疗的时间要相对较晚,因此住院时间也相对要延长。此外,两组病人在脑损伤2年后,所有的临床测量值并无明显不同,如果是由于脑外伤的严重度导致住院时间的不同,那么病人的预后也不同。此外,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一些因素联合作用可能也使病人的住院时间缩短。这些因子可以分成两组,首先,入院时间的延长可能导致最后的神经功能康复的延迟或失败,成为病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3]。一些动物实验表明无论损伤后康复的机制是什么,康复可能与损伤一段特异的时间间隔有关。其次,并发症可能是由于在内科或外科急诊病房时间过长。大多数临床康复医师对继发的并发症十分熟悉如泌尿生殖感染,压疮,大关节挛缩,这些并发症随着病人在内科或外科病房住院时间的延长会继续发展。

一些国内外学者对早期康复进行大量研究并已证明早期康复有效[4~6],而较晚进行康复治疗的病人,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对于严重脑损伤的病人来说,平均的住院期和康复期应减少到80 d。在较好的条件下,严重脑损伤病人的康复是一个较漫长,复杂的过程。如果这些发现被证实,病人的花费和病死率可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1]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3.

[2]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28.

[3]戴红,刘世文.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人民传版社,1998.172.

[4]徐本华,干汝起,于文,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8):584-586.

[5]胡永善,朱玉莲,杨培君,等.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43.

[6]刘鹏,黄东峰.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3,18(2):99.

第4篇

在我国功能神经外科领域,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李勇杰教授的故事就是一部传奇。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从一个优秀的医学专家到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他在十多年前首次把代表着功能脑病治疗尖端技术的“细胞刀”技术从美国引入国内,由此被誉为中国“细胞刀”第一人。他极大地提高了帕金森病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并创建了功能神经外科“中国队”,帕金森病和癫痫的手术量双双名列世界第一,让无数中国患者在神奇的“细胞刀”治疗后得以康复……

求学美国,被“细胞刀”疗效震撼

1979年,李勇杰的母亲一句“咱家出一个医生就好了,你就学医吧”的话,让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他从此与医学相伴一生。他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考取了北京医学院,毕业后又师从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乔建天教授攻读研究生,1991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工作。

参加工作不久,单位给他分了房子。至此,李勇杰的生活似乎就这样安顿下来,然而,专业知识愈是增长,李勇杰愈清醒地感到自己视野的狭窄。他无法说服自己安于现状。

由于在神经外科学和神经电生理学两个领域的历练,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向李勇杰伸出了橄榄枝,资助他赴美进行博士后研究。1994年夏天,李勇杰飞往大洋彼岸,去这所世界知名医院做博士后研究,由此走近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他清楚地记得一位来自马里兰州的原发性震颤症女患者,那天接受了丘脑切开手术,脑内准确定位后,毁损开始,几秒钟之内,患者右手剧烈的震颤消失了。李勇杰问她感觉如何,那名女患者一言不发,盯着手翻来覆去端详了许久,双眼突然涌出泪水:“oh,it stopped.Look,after 10 years!Oh,my God!(哦,它停下来了。10年了,我的上帝!)”

李勇杰被这种立竿见影的手术疗效深深吸引了,那一刻的震撼强烈而复杂,他听到来自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一定要掌握这项技术!”他甚至认为,与自己前期积累最完美结合的领域,应该就是这项被称之为“细胞刀”的技术。他冥冥之中觉得自己就是为了“细胞刀”――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才来到美国的。

然而,当李勇杰倾慕于这一领域之后却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他的这一兴趣已经超越了规定的职责范围,一再被警告专心于本职工作。但这一切并未能使李勇杰放弃。在那些日子里,他着迷一样阅读着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方面的专著、文献,每逢手术日,必定6点起床,一边开车一边吃早餐,早上7点钟之前到达医院CT室。患者一到,马上帮助安装立体定向头架,观摩CT定位,然后是大约五六个小时的术中电生理功能定位。此外,李勇杰还尽量挤出时间去病房观察手术后的患者,体会手术疗效和术中定位准确性的关系,以及今后改进的方向等等,他一门心思地做这些本不属于他的“份外”工作。

1995年3月,通过电视转播的画面,李勇杰目不转睛地看着享誉世界的加州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外科医生Robert P.Iacono教授用“细胞刀”给一位帕金森病患者做手术。凭着他在神经电生理技术领域的功底,李勇杰在电视屏幕上注意到一个细节――术中电信号噪音太高。李勇杰断定可能是电生理系统的设定不太合理,与高频电刀干扰的手术室环境不适应,需要更好地屏蔽。当晚,他就写信给Iacono教授,坦率地谈了自己对技术改进的看法。这个大胆的举动引起了Iacono教授的注意,很快给他回了信,并发出了工作邀请。李勇杰没有迟疑,以优异的成绩提前结束了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的博士后学习,于1996年2月从美国东海岸的马里兰来到西海岸的南加州,加盟Iacono教授所在的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任立体定向和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临床治疗工作中。

就这样,李勇杰走近了当时国际前沿的微电极导向的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俗称“细胞刀”技术。在Rome Linda大学医学中心工作的两年多时间里,他见证了无数成功的手术,目睹了太多从轮椅上重新站起来的帕金森患者的感激和泪水,也掌握了有关“细胞刀”的全部技术,更得到了连美国人都孜孜以求的终身职位和充足的科研资金,事业与生活无不春风得意。然而,刚30岁出头的李勇杰此时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国!

报效桑梓,

成为中国“细胞刀”第一人

随着他接触到的“细胞刀”在临床上的成功运用,李勇杰逐渐意识到,在遥远的中国,帕金森病发病率已达1‰,对于一个当时已拥有12亿人口的国家来说,那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而这一能够有效治疗帕金森病的先进手术技术,在国内还是空白。“如果将这项新技术带回去,一定能造福国人!”

抱着这种良好的愿望,1998年,李勇杰毅然回国,而那时正是他在国外生活得最好的阶段。经历了初到异乡的不适,他的生活已经逐渐殷实起来,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钻研功能神经外科学。况且那时候出去的人都绞尽脑汁想留在国外,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如此“异类”的选择,第一反应就是“李勇杰是个不安分的人”。对于别人的质疑,李勇杰却十分坦然,“我总觉得应该去尝试挑战新的东西,才能获得快乐。”

1998年,带着梦想回国的李勇杰选择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随后推动宣武医院与美国Loma Linda大学合作创办了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这也是中国第一家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临床治疗和科研机构。回国后手术的成功在意料之中,然而引起的反响却是李勇杰始料未及的。中央电视台等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冠之以“中国‘细胞刀’第一人”之称。无意之中,李勇杰成了宣武医院人才引进战略成功的范例,也成了当时各医院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的典范。从此,被患者称作“细胞刀”的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疗法风靡全国,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也随之被美国帕金森病基金会授予“卓越成就临床中心”,成为亚洲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机构。

说起这10多年的工作,李勇杰则淡然地笑了笑接着说:“其实‘细胞刀’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我们早已开始运用更前沿的技术手段治疗更多的疾病。”李勇杰在不断思索今后的道路:国内也曾引进过不少的世界先进技术,可过了一段时间后,却又被世界抛在了后面。原因很简单,缺少相应的技术创新与进步机制,先进技术的“老本”吃完了,自然就又落后了。帕金森这条“鱼”总有一天会吃光,还需织网谋“渔”。手术对帕金森病的治疗并不止于苍白球切开术和丘脑切开术,手术技术的适应症也不止于帕金森病一种运动障碍病。李勇杰给自己定的目标是科学家型的医生:“不是简单地做一名医生,而是要做研究搞创新,要有科学家的头脑。”

创下多项首例,

帕金森病手术量全球第一

在李勇杰接诊的患者中,为看病而跑遍大江南北致使家庭变得一贫如洗者数不胜数。每每遇到此类求医者,李勇杰心情都无比沉重。几经考虑,李勇杰提出了“终点站”概念。“我希望可以告诉这类病的患者,不要病急乱投医,这里解决不了,其他地方也不会有更好的办法。”李勇杰希望给这些患者一个信念,让他们心里更踏实些。但他心里也很清楚,要想让病人甚至同行真正认同自己“终点站”的概念,只有“细胞刀”治疗帕金森病的这项技术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拓展功能神经外科的内涵和外延。

在此理念支配下,李勇杰带领他的团队不断追踪功能性脑病的最新动态,改良技术方法,提升治疗水平,拓展治疗范畴。1999年3月,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应用丘脑底核毁损技术治疗帕金森病获得成功,同年又开展脑深部电刺激技术(脑起搏器治疗术)治疗帕金森病。1999年5月,首例全身性扭转痉挛的手术获得成功。1999年下半年,首例痉挛性斜颈、舞蹈症以及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的手术相继获得了成功。李勇杰在创造性地把手术的治疗范围拓展到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之后,又开始了手术治疗癫痫和疼痛的工作,至今已拓展到30多种功能性脑病。十多年来,他领衔的研究所形成了以疼痛中心、运动障碍中心和癫痫中心为核心,面瘫、面肌痉挛以及精神外科为分支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学科构架,成为国内最大的功能性脑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基地,帕金森病和癫痫的手术量双双名列世界第一;自2009年起,研究所更是连续5年成为全球最大的脑起搏器植入中心。

随着名声越来越响,李勇杰的“终点站”概念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慕名而来的疑难患者更是数不胜数,“半截人”彭水林就是其中一位“特殊”的病人。2004年3月,彭水林被一辆大货车拦腰轧成两段,原本身高168厘米的老彭只剩下上半身的78厘米,他以惊人的毅力闯过生死大关,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成为了世界罕见的高截位存活者,被人形象地称之为“半截人”。然而,一种奇怪的疼痛始终折磨着他,明明肚脐以下什么都没有了,可老彭却能清楚地感觉到身体残端常常袭来剧烈疼痛,疼痛的折磨让这个坚强的人有了轻生的念头。李勇杰说这种疼痛医学上称为“幻肢疼痛”,他和他的团队为彭水林进行了脊髓电刺激手术,也就是在老彭的脊椎中段安放一个电极装置,刺激他的脊髓神经,让疼痛感无法从脊椎下部传输到大脑皮层中,这样老彭就不会感觉到肢体的疼痛了。“这简直是个奇迹!我不疼了!”术后的彭水林终于告别了天天离不开的止痛药。

具有世界水平的

功能神经外科“中国队”

随着研究所不断发展壮大,李勇杰也开始转换角色,从“运动员”向“教练员”和“裁判员”发展,工作重心也随之进行了适时调整,从刚回国时90%的精力用于做手术、查文献、写论文,到现在60%的时间都用于规划研究所的学科发展。

学科要想发展,人才是第一位的。李勇杰在挑选“队员”时,对人品要求很高。“最根本的一点,他必须是好人。如果没有善良之心,他就不会很好地对待同事和患者;如果没有合作、没有诚信,也就不会有什么团队精神。”李勇杰说,做一个值得信赖的医生,首先是胸怀仁爱之心。他常常告诫自己、也告诫年轻大夫们,面对手术刀下经过数百万年进化的脑组织,要深怀敬畏之心。

这些年来,李勇杰和他的团队让10万余患者得到了世界水平的医治,得到最人性化的服务和最坚定的心理支持,手术治疗近15000例,有效率达到98%以上。患者不仅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还有来自美国、日本的外籍求医者。研究所从帕金森病的治疗入手,在这一领域内不断发展、引进、消化、吸收和提升新技术、新疗法,已逐渐将技术运用于其他运动障碍病,又相继拓展了癫痫、疼痛、脑瘫以及精神外科领域。同时,北京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也是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基地,是新技术、新疗法的传播者。李勇杰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60余人,连续12年举办“全国功能神经外科宣武讲习班”,将探索成熟的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出去。从2001年起,6000余名专业人员从他的培训班结业,并迅速成长为目前国内该领域的骨干人才。功能神经外科也在全国各大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学科水平与世界同步,甚至超越世界发展水平,数以千万计的中国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患者因此受益。

回顾十多年来的工作,最让他自豪和骄傲的莫过于业已成型的团队。李勇杰这样评价说:“发展得比当初想象的还要好。我当时回国的想法是有一个自己小的团队来做帕金森病手术治疗。没想到我们现在做的内容远远不止帕金森这一项;更没想到的是,我们的队伍已经由我回国创业时的一个人,扩增至100多人。带领这样一个团队,经常让我有如沐春风的感觉。我对未来信心百倍,憧憬多多。”

2015年3月,李勇杰荣登“中国好人榜”;6月10日,第五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主持人评价获此殊荣的李勇杰时说:李勇杰的放弃与坚持让我们所有人为之震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李勇杰和团队的不懈努力,才换来今日帕金森治疗领域的先进医学。他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给患者和社会留下了太多的感动和温暖。他的事迹和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地来体会和学习!

第5篇

【关键词】 不缩短指骨; 末节断指再植

中图分类号 R658.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045-02

末节断指是手指离断损伤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情况,致伤原因比较复杂,发生断指后,常同时伴随甲床损伤、皮肤撕脱以及血管损伤等各种症状。传统临床采用的残端修整术一般需要在对断指处进行神经、血管以及肌腱等清创的基础上,完成断端的关节融合,但容易因过多清创,导致指骨出现缩短,再植后的手指与受伤前的手指长度相比,常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短,影响手指的外形美观;同时,采用此种方式修复后,容易使手指的纵横弓结构出现异常,并因此影响手指的正常功能[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微外科技术在末节断指再植治疗中显示出理想的效果,采用此种技术修复末节断指后,不会缩短指骨长度,且手指的功能恢复一般更佳[2]。本文对不缩短指骨的显微外科技术在末节断指再植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8月-2012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手指末节断指患者50例(62指)。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38指)中,男22例(27指),女8例(11指);年龄3~64岁,平均(34.2±5.7)岁。对照组20例(24指)中,男15例(18指),女5例(6指);年龄3~62岁,平均(33.8±5.4)岁。受伤指别:拇指14值,食指20指,中指17指,环指7指,小指4指。致伤原因:碾压伤14例(17指),绞轧伤11例(13指),撕脱伤6例(8指),锐器割伤15例(19指),其他伤4例(5指)。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受伤指别以及致伤原因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1)手术方式:所有患者均行臂丛麻醉,先使用气压止血带进行止血处理,止血时间为1 h;后充分显露断面,并使用盐水彻底清创,同时常规方式进行消毒处理。于显微镜下去除污染与失活组织,并再次使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洗干净。甲根部的断指,骨折端对位效果满意后,使用克氏针进行髓腔内固定处理,后分别缝合处理;甲床使用5-0号无损伤缝合线,指背甲缘用3-0号可吸收线。远节指部位的断指,先进行肌腱修复,使用3-0号可吸收线予以吻合后,对齐骨折断端,并待复位满意后,“8”字方式用3-0号可吸收线行缝合处理。吻合血管时,注意在显微镜监视下,将血管端严重挫伤的部分先行少数修剪,后使用11-0号无损伤线缝合;另外,使用9-0无损伤线缝合进行指神经的缝合处理。(2)术后处理:手术后使用抗感染与解痉扩容药物;注意保温,并使用60 W烤灯行照射处理;同时,绝对卧床,禁止吸烟等;对所有患者使用3万U尿激酶以防发生栓塞;远端断指且无静脉吻合的患者,对指端削出真皮持续放血7~10 d;另外,手术后7周左右逐步开始进行指关节功能锻炼。

对照组:采用残端修整术治疗,按照传统临床常规方式操作;术后处理同治疗组。

1.3 评价指标

(1)对两组基本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以及断指再植后成活率、失败率分别统计对比。(2)对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2个月,并参照顾玉东院士提出的断指再植相关评定标准进行综合疗效的评价[3]。评价指标包括:感觉功能、运动功能、工作能力以及外观效果。其中,1分指标:感觉功能S0~1;运动功能小于原有功能的50%;无工作能力;外观效果不满意。2分指标:感觉功能S2;运动功能为原有功能的50%~75%;有部分工作能力,外观尚可。3分指标:感觉功能S3;运动功能大于原有功能的75%;有较明显的工作能力,外观比较理想。4分指标:感觉功能在S3以上;运动功能正常;恢复原工作能力,外观恢复正常。对各指标分别评分并将分值相加,优:13~16分;良:9~12分;可:5~8分;差:≤4分。(3)比较分析两组手术后的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验检,P

2 结果

2.1 两组基本手术情况

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8±0.2)h,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9±0.7)h;另外,治疗组38指中,术后成活率为94.7%;对照组24指中,术后成活率为83.3%;治疗组手术基本情况更为理想(P

表1 两组基本手术情况对比 指(%)

组别 成活率 失败率

治疗组(n=38) 36(94.7) 2(5.3)

对照组(n=24) 20(83.3) 4(16.7)

2.2 两组整体手术效果

评价显示,治疗组总优良率89.4%;对照组总优良率62.5%;治疗组手术效果相对更显著(P

表2 两组整体手术效果对比 指(%)

组别 优 良 可 差 总优良

治疗组(n=38) 20(52.6) 14(36.8) 2(5.3) 2(5.3) 34(89.4)

对照组(n=24) 8(33.3) 7(29.2) 5(20.8) 4(16.7) 15(62.5)

2.3 两组并发症

治疗组38指中,术后有1指出现指甲畸形,发生率2.6%;对照组24指中,除指骨出现缩短外,另有2例患者出现指甲畸形,发生率为8.3%;治疗组不良情况明显更少(P

3 讨论

末节断指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手部损伤,多见于青壮年人群中,一般断指后患者进行再植的愿望比较强烈,且对断指的外形美观及功能的要求均比较高。传统临床一般采用残端修整术治疗,因术中容易过多清创,术后断指与原指相比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缩短,明显影响外形美观性;且易造成手指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受限。同时,传统手术时间一般较长,术后恢复时间较慢,且存在较高的手术失败率[4]。

显微外科技术在末节断指再植中应用后,显示出显著性的效果。再植后的成活率明显提高,且再植指一般不会出现缩短,可较好地保证外形的美观性;同时,一般不会对手指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整体效果理想。手术中对软组织的清创处理均在显微镜下完成,可有效减少对正常组织造成的损伤;同时,一般不会出现过多清创,且清创彻底,利于断端的复位,术后外观理想,一般不会出现关节囊的挛缩[5-6]。

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时,应注意手术后严格做好相关的处理,应使用抗感染药物,防止发生感染等不良症状;同时,使用解痉扩容药物,以利于断端的良好吻合与血管神经的恢复;同时,因末节掌侧的静脉一般位于指腹的中间,发生损伤的几率相对更大,且因血管外径比较小,再植后易出现栓塞,因此,应在术后使用尿激酶等防栓塞药物[7];同时,应加强休息和保暖,并在术后7周左右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以利于恢复进程的加快,并改善再植后指关节的感觉与运动功能[8]。

本文治疗组30例患者(38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不缩短指骨的治疗,另有对照组20例(24指)采用传统残端修整术治疗,手术后统计显示,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成活率94.7%,对照组为83.3%;治疗组术后总优良率89.4%;对照组总优良率62.5%;另外,治疗组发生并发症几率2.6%,对照组为8.3%;治疗组手术效果更显著(P

总之,末节断指再植采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不缩短指骨治疗,手术整体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孔和,吴强,靳安民,等.86例末节断指再植的临床分析[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9,25(2):101-102.

[2]潘永良.末节断指再植15例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7):3273-3274.

[3]孙伟光.手指末节断指再植160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51):124-126.

[4]王晓峰,黄英艳,王胜伟.末节断指再植530例临床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17-1218.

[5]侯晓进,杨晓荣,康彦文.幼儿手指末节断指再植[J].中华手外科杂志,2012,28(1):60-61.

[6]张伟,沈美华,雷林革,等.末节断指再植50例[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31(6):455.

[7]赖红燕,江丽婷,黎艺芳.末节断指再植38例43指临床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1):60-61.

第6篇

秋林口中的“他”,便是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周良辅。

2012年7月初,我有幸获得了和先生正面交流的采访机会。

这是一位严肃少言、谨慎内敛的老人,两鬓有些斑白。他的脸上没有多余的表情,只有见到患者时才露出微笑。他走路的速度快得惊人,但在走近患者床边时一定会放慢脚步;他说话简练而干脆,但面对患者和家属时总会不厌其烦地解释。

——关于从医

记者:您当初为何会选择做脑外科医生?

周良辅:我小时候有一次生病,很快就被医生治好了,觉得做医生能治病救人,就选择了做医生。1959年,我进入了上海第一医学院。1965年,我有幸进了华山医院的普外科,到手外科和骨科轮转。5年后,医院脑外科的门诊和病房缺少医生,就把我调到了脑外科。

脑外科当时还是一个“年轻”的科室,人手少、风险高、压力大,医院还没有CT、磁共振等检查设备,因此对脑肿瘤患者来说,单单检查就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更别说是做手术。医生需要在患者几个小时痛苦的检查过程中,判断出肿瘤的定位。当时我就开始琢磨在手术器具上做些改进,试验出了新的止血钳,这些小的成功也激发了我的工作热情,也更坚定了我留在神经外科的决心。

——关于科研

记者:很多媒体和患者都赞誉您为神经外科的“东方神刀”。翻看您的简历,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您隔几年都有科研技术成果奖,是什么推动着您取得了这一系列成就呢?

周良辅:“东方神刀”这个称谓是我给一个广州的舌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成功后,他送我印了这四个字的锦旗后得来的。这并没有什么,我只是尽我的本职。锦旗我交给医院了,我还是继续开好我的刀。

说到科研方面,大家都知道,医学本科生大概是24岁左右毕业,完成专业的脑外科技术训练在30岁左右,40岁升主治医师、副教授,技术掌握逐渐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有创造力。所以我认为,这时最适合进行发明创新。神经外科学科目前才100多年历史,相对于外科其他一些学科来说,还有很多未知数。事实上,近几十年科学技术发展很快,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医生只要肯动脑筋,创新的空间还很大。

这么多年来,临床上,我碰到了很多疑难杂症、困难手术,这些都迫使我去思考,把压力转化成动力,不断寻求突破。我没有想太多,面对患者渴求健康的眼神,做医生是没有退路的,只能不断地朝前走。

——关于患者

记者:您为很多名人做过手术,很多患者都会慕名来请您看病。听说只要是有难度、高风险的手术,您一定会亲自上阵?

周良辅:在我看来,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又一个脑肿瘤患者手术成功,得到康复。所以,无论患者来自哪里,无论他是名人,还是平民百姓,在我眼中,都一样是患者,只要需要我,我一样会尽我的本职。

——关于预防

记者:大脑的手术历来以高难度、高风险著称,那么对于脑肿瘤的日常预防,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周良辅:很多人会问我,经常使用手机会不会引起脑肿瘤。这一点实际上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科学结论,但手机响起时的瞬间,电磁波是最强的,而这种电磁波对人体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最好能先把手机拿到离身体较远的距离接通,然后再放到耳边通话,以减少电磁波对人脑的辐射。

脑瘤的早期症状主要是头痛、呕吐,并且有持续发作、阵发加重,有些人还会出现视力变化。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就要考虑是否有颅内压增高的可能,应及时检查。肿瘤生长的位置不同,会有不同的早期症状。比如,额叶的肿瘤会出现癫痫、随意运动、语言表达及精神活动等障碍;垂体肿瘤多导致内分泌紊乱,女性多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男性则为减退、毛发脱落等;脑干肿瘤可引起眼球运动、面部感觉障碍等。

——关于养生

记者:您现在日常的一天都是如何安排?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有没有您自己的养生保健秘诀?听说您年轻时曾是上海大学生运动会长跑记录的保持者。

周良辅:养生方面,我倒真没什么秘诀,但我一直认为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让我更好地从事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

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跑步,因为在我看来,跑步是一种全身的放松。现在的生活非常普通,就是一个普通医生每天的生活状态——每天5点半起床,7点到医院。周一在浦东分院查房、做手术;周二在本部查房、开刀;周三看门诊;周四在创伤中心查房;周五参加科里的大交班……在你看来是不是甚至有些枯燥?不过不管怎样,我每天晚饭后都会快步走半小时。不高的楼层,我喜欢爬楼梯。我每周的查房,都不太喜欢坐电梯,一来反而可以节省时间,二来也算是做些锻炼。一般查房时,平时缺乏锻炼的年轻医生,可能都跟不上我的步伐。当然,知足常乐,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第7篇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早期康复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影响,以期防治并发症和合并症,促进神经再生,改善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方法:将30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分为康复组和非康复组,患者根据情况(有些患者无康复治疗条件,如时间、经济等问题)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再加上早期的综合康复治疗及中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经过术后随访1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损伤评定标准进行评分,观察组优良率90.6%,对照组优良率63.3%(P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康复;中药

周围神经损伤后会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及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于2006年2月―2009年6月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包括显微修复术后的和未行手术治疗的)实施早期系统康复治疗配合中药治疗,并将其治疗结果与非康复组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6年2月―2009年6月在我院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情况分为康复组和非康复组两组。康复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3-50岁,平均30岁;其中正中神经损伤5例,桡神经损伤6例,尺神经损伤4例。非康复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2-52岁,平均31岁;其中正中神经损伤6例,桡神经损伤5例,尺神经损伤4例。所有患者机器压伤15例,牵拉伤8例,切割撕裂伤7例。随访12―16个月,平均14个月。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20例,保守治疗10例。伤后予以口服甲钴胺片1片(0.5mg),每日3次,应用2个月,1个月后间隔2个星期继续服用。观察组除了上述治疗外还加入了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及中药治疗,具体康复方法为:(1)物理疗法:包括温热疗法(红外线、蜡疗)及激光疗法:有一定消炎退肿、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蜡疗还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循环,松解粘连、软化硬块及疤痕。(2)失神经治疗仪治疗促进神经再生恢复。(3)运动疗法及肌力训练:在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注意在神经损伤的急性期进行,动作要轻柔,运动量不能过大。保持功能位、被动运动和推拿按摩,提倡主动运动。肌力训练方法:损伤3周后予以肌力训练,肌力在0-1级可进行被动运动及水中运动,1-2级可进行助力运动,2-3级进行助力运动及主动运动,3-4进行主动运动及轻度阻力运动,4-5级主要是以抗阻运动为主。(4)矫形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神经修复所需的时间很长,很容易发生关节挛缩,因此早期就应将关节固定于功能位。康复期间,日间康复时取下矫形器,夜间睡觉时予以固定。(5)心理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一侧肢体丧失了大部分功能,患者不仅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自理也十分困难,加上恢复慢,病程长,普遍存在焦虑、恐慌、烦躁情绪,应做好心理护理,鼓励其树立信心,战胜疾病。(6)作业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这是不可缺少的康复治疗项目。(7)中药治疗: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治疗: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6g红花6g赤芍10g地龙5g临症配伍加减治疗。同时可予以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平均时间(50.68±6.67)d。定期肌电图检测了解神经恢复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对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年。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平均1年的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单根神经损伤疗效评定法[1]对患者进行评价,康复组:优8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6.6%。【中图分类号】R7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254-01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早期康复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影响,以期防治并发症和合并症,促进神经再生,改善患者的生活与工作能力。方法:将30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分为康复组和非康复组,患者根据情况(有些患者无康复治疗条件,如时间、经济等问题)分为两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再加上早期的综合康复治疗及中药治疗。结果:全部病例经过术后随访1年,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损伤评定标准进行评分,观察组优良率90.6%,对照组优良率63.3%(P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早期康复;中药

周围神经损伤后会出现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及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于2006年2月―2009年6月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包括显微修复术后的和未行手术治疗的)实施早期系统康复治疗配合中药治疗,并将其治疗结果与非康复组进行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06年2月―2009年6月在我院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情况分为康复组和非康复组两组。康复组15例,男8例,女7例;年龄13-50岁,平均30岁;其中正中神经损伤5例,桡神经损伤6例,尺神经损伤4例。非康复组15例,男7例,女8例;年龄12-52岁,平均31岁;其中正中神经损伤6例,桡神经损伤5例,尺神经损伤4例。所有患者机器压伤15例,牵拉伤8例,切割撕裂伤7例。随访12―16个月,平均14个月。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20例,保守治疗10例。伤后予以口服甲钴胺片1片(0.5mg),每日3次,应用2个月,1个月后间隔2个星期继续服用。观察组除了上述治疗外还加入了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及中药治疗,具体康复方法为:(1)物理疗法:包括温热疗法(红外线、蜡疗)及激光疗法:有一定消炎退肿、促进神经再生的作用。蜡疗还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促进局部循环,松解粘连、软化硬块及疤痕。(2)失神经治疗仪治疗促进神经再生恢复。(3)运动疗法及肌力训练:在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应注意在神经损伤的急性期进行,动作要轻柔,运动量不能过大。保持功能位、被动运动和推拿按摩,提倡主动运动。肌力训练方法:损伤3周后予以肌力训练,肌力在0-1级可进行被动运动及水中运动,1-2级可进行助力运动,2-3级进行助力运动及主动运动,3-4进行主动运动及轻度阻力运动,4-5级主要是以抗阻运动为主。(4)矫形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由于神经修复所需的时间很长,很容易发生关节挛缩,因此早期就应将关节固定于功能位。康复期间,日间康复时取下矫形器,夜间睡觉时予以固定。(5)心理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后,一侧肢体丧失了大部分功能,患者不仅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自理也十分困难,加上恢复慢,病程长,普遍存在焦虑、恐慌、烦躁情绪,应做好心理护理,鼓励其树立信心,战胜疾病。(6)作业治疗:对周围神经损伤患者,这是不可缺少的康复治疗项目。(7)中药治疗:补阳还五汤加减口服治疗:黄芪30g当归15g川芎10g桃仁6g红花6g赤芍10g地龙5g临症配伍加减治疗。同时可予以中药熏蒸治疗。观察组患者康复治疗平均时间(50.68±6.67)d。定期肌电图检测了解神经恢复情况,及时对症处理。对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年。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进行平均1年的随访,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周围神经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单根神经损伤疗效评定法[1]对患者进行评价,康复组:优8例,良5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86.6%。非康复组:优5例,良4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60.0%。(两组优良率比较x2=5.96,P<0.059)。

2.1 两组患者肌肉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结果显示:治疗后,康复组基本功能分级、实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非康复组(P<0.01),康复组的肌力及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非康复组,极大降低了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的程度,部分患者有基本完全正常的恢复,降低了畸形及残疾率,有非常显著的意义。说明早期康复可促进功能更好的恢复。

2.2 两组患者的肌电图:结果显示:康复组患者治疗后肌电图均得到明显改善,神经传导速度的恢复均优于非康复组,说明早期康复对神经损伤的恢复具有促进作用。

3 讨论

随着对周围神经损伤的形态学修复深入到功能修复的新阶段,医学观念已由单纯依赖手术治疗向康复治疗、功能与职业训练方向转化。形态学修复只是手段,达到功能修复才是目的。功能康复对于肢体神经损伤患者生存质量至关重要。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后,由于神经生长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到达靶器官,在此期间,效应器官组织萎缩、纤维化、关节僵直,造成不可逆损害,导致肢体费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积极的早期介入进行系统性康复训练,减缓效应器官组织萎缩、纤维化、关节挛缩僵直的发生,促进神经再生,取得较好效果。

从随访结果可以看出,运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观察组1年后的优良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早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有利于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在观察组早期综合康复程序的设计上,在伤后一周就采用红外线、激光、蜡疗、中药熏蒸等改善神经和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及组织营养,加强局部组织代谢,达到消炎、消除水肿的目的[2]。向心性的按摩和小范围的被动运动也有消除水肿的功效。在伤后或术后3周后,我们运用了失神经治疗仪电刺激治疗及肌力训练、运动疗法、作业治疗等治疗手段,恢复患肢正常的关节主被动活动度,同时循序渐进的运用被动-助动-主动的过程进行训练,逐渐增加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神经冲动的传导训练,使相应的运动皮质和脊髓前角细胞兴奋,发动冲动到轴索再生区,加速轴索再生[3]。在此基础上予以配合矫形器的使用,预防和减轻关节挛缩。此外,神经损伤的部位距离靶器官的远近及不同的神经也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中药补阳还五汤对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恢复有明显疗效,此处用来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也有明显效果,它通过中药补气活血作用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功能恢复。

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康复计划的实施与患者对治疗的合作态度、对神经修复和功能恢复都有重要的关系[4]。其中个别患者因个人原因不能坚持系统康复训练,以致恢复效果不满意。患者在医院进行7-8周的康复治疗后就回到家中进行自我训练,以致每周乃致每月到康复科复诊1-2次。时间长了,部分人就放弃了。能坚持练下来的一般恢复都是比较理想的。此外,心理康复对患者的恢复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心态乐观,积极自我训练,一般恢复良好。心态悲观,整天愁眉苦脸、伤心哭泣的人就觉得恢复的希望小,恢复效果就差,这一点在康复上表现的是相当明显的,所以医生要不断的鼓励病人,让他对恢复抱有信心和希望。

通过研究随访我们发现,早期康复对周围神经损伤的恢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患者需要较长期坚持治疗,并保持乐观的心态。只有积极早期的康复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能残疾及畸形率,提高远期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达德,顾玉东,侍德,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0,9(3):133-134.

[2] 顾玉东.提高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治水平[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3,5(1):1-5.

[3] 蒋斌,杨佩君.四肢常见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问题[J].现代康复,2000,4(12):1763-1764.

第8篇

[关键词] 电针;活动障碍;肩关节;肱骨骨折;红外线

Observation on therapeutic effect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activity disturbance of the shoulder joint after operation of fracture

LUO Kai-min, HOU Zhi, YANG Lin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angshan City Second Hospital, Tangshan, Hebei 0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radiation of infrared rays plus passive exercise on movement disorders of shoulder joint after operation of fracture of surgical neck of humerous. Methods Sixty cas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n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n=32) and an exercise therapy group (n=28). The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electroacupuncture and infrared ray radiation at rigid soft tissue on the affected side, with adjuvant points, Xuehai (SP 10), Sanyinjiao (SP 6) andYang-lingquan (GB 34) selected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after the needles were withdrawn passive exercise of the shoulder joints were made. The exercise therapy group were treated by active exercise after passive exercise of shoulder joint.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observed after treatment for one month, and shoulder pain scores VAS and scores of activity of shoulder join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84.4% in the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was better than 64.3% in the exercise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VAS scores were 5.8±0.5 and 3.1±0.3 in the acupuncture plus exercise group, and 5.7±0.5, 4.3±0.4 in the exercise therapy group, respectively,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s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both P

KEY WORDS: Electroacupuncture; Movement Disorders; Shoulder Joint; Humeral Fractures; Infrared Rays

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在肱骨外科颈骨折手术制动后发生率较高,主要临床特征为肩部疼痛、软组织

僵硬、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如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笔者采用电针、红外线照射配合被动运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2006年6月―2007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合运动组和运动疗法组。针刺合运动组32例,其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39~50岁,平均(49.6±6.8)岁;病程1~3个月;左肩14例,右肩18例。运动疗法组28例,其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42~62岁,平均(51.6±3.8)岁;病程1~3个月;左肩10例,右肩1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采用《实用骨科学》[1]肱骨外科颈骨折诊断标准;X线片示肱骨外科颈骨折内固定术后;临床表现为肩部疼痛、肿胀,软组织僵硬,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9~62岁;③病程在术后1~3个月;④肩关节活动功能符合杨树萱[2]制定的肩部功能活动评定指标6个功能等级中的严重受限级;⑤知情同意者。

1.4 排除标准

①术后伤口感染未愈合者;②合并中枢神经、外周神经损伤者;③合并严重心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者;④孕妇、凝血功能障碍者。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合运动组

取穴:以患肩部僵硬软组织每间隔20 mm为针刺穴。配穴:血海、三阴交、阳陵泉。操作:患者取仰卧位,75%酒精局部消毒后,采用0.35 mm×40 mm针灸针,单手持针直刺局部针刺穴,刺入深度以刺透僵硬软组织为度,采用平补平泻法;接上海产G9805-C型低频脉冲治疗仪,输出模式为疏密波,频率为4/20 Hz,疏密时间间隔(4±1) s ,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并加红外线照射。三阴交、血海、阳陵泉常规针刺,行提插泻法,留针30 min。取针后被动活动肩关节15 min,完成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环转生理运动。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治疗1~3个疗程。

2.2 运动疗法组

患者取仰卧位,先被动活动肩关节20 min,完成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环转生理运动,然后推磨沙板、爬肩梯、推滚筒训练25 min,共治疗45 min。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治疗1~3个疗程。

2组患者平均治疗40天后统计疗效。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0.0统计软包件,应用t检验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1)肩部疼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3](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疼痛变化,设定疼痛范围为0~10分,每天进行3次测定(7、14、21时),再进行综合积分计算。

(2)肩关节活动:采用杨树萱[2]制定的肩部功能活动评定指标,用量角器和卷尺测量肩关节旋内、旋外角度,摸背、摸耳尺度,从以上4项指标来评定肩关节的运动功能,并根据4项指标的总分,分为6个功能等级。肩关节运动正常:总分为301~360分;肩关节运动轻度减退:总分为241~300分;肩关节运动中度减退:总分为181~240分;肩关节运动显著减退:总分为121~180分;肩关节运动严重受限:总分为61~120分;肩关节运动极度受限:总分为0~60分。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肩关节活动功能的4项指标的总分及VAS评分评定疗效。显效:肩关节活动功能总分为181~240分,VAS评分为0~1分;有效:肩关节活动功能总分为121~180分,VAS评分为1+~4分;无效:肩关节活动功能总分为61~120分,VAS评分为4+~6分。

3.3 治疗结果

(1)两组患者肩部疼痛VA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见表1。

注:与运动疗法组治疗后比较,1)P

两组患者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

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均P

(2)两组患者肩关节功能比较见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各项评分、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3)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见表3。

经Ridit分析,针刺合运动组临床疗效优于运动疗法组(P

4 讨论

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制动造成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发生率很高,肩关节肿胀、疼痛,软组织僵硬、粘连是造成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属中医“痹症”范畴。《素问・痿论》中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即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由于手术或外伤,关节长时间制动所致经络气血瘀滞受阻,经脉失养,引起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僵硬、疼痛,经筋失去气血濡养导致筋挛、粘连,影响关节活动功能。

本研究通过对患肩部僵硬软组织间隔20 mm群刺,疏通经络、活血通痹,并连接低频脉冲电针仪加强针感,配合红外线照射温通气血、促进气血运行[4],起到局部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使经筋得到充足的濡养,筋挛恢复正常,使关节得到充分的濡润,改善关节活动功能。中医辨证以脾、肝、肾三脏为主,脾主肌肉四肢,正如张志聪注释《素问・五藏生成》所说:“脾主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肝主藏血,在体合筋;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濡养形体九窍,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骨骼强健,故穴取三阴交、血海、阳陵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其功能养血活血、理气祛瘀;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功能养血柔筋,主治一切筋病;血海为脾经要穴,功能活血调经、通经活络,三穴相配能养血益气,舒筋通络。通过上述治疗使患肩部肿胀、疼痛得到缓解,僵硬软组织得到软化,再被动活动患肩关节松解粘连,滑利关节,增加关节活动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电针、红外线照射加被动运动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肩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在缓解疼痛和促进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方面均优于单纯运动疗法,具有痛苦少、见效快、安全性高的特点,有一定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陆裕朴,胥少汀,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567-568.

[2] 杨树萱.肩周炎康复体疗功能评定方案[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3,8(1):8.

[3] 严相默.临床疼痛学[M].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153-154.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R540.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2-95-02

运动员心脏是指由长时间训练引起的以心脏增大、心功能增加为主要表现的心脏适应现象,运动员心脏除增大、心泵血功能提高外,还伴有窦性心动过缓、心脏内分泌功能改变等,最终可表现为心泵功能贮备的增加,这与病理性心脏肥大有着根本的区别,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员心脏属于生理代偿性反应[1]。我院收治1例运动员心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2岁,因行双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高位结扎和剥脱离术,同时发现心率极度缓慢而于2008年10月25日入院,患者既往无眩晕、黑及晕厥,也无胸闷、胸痛等表现,患者系职业篮球运动员,30多年来长期从事篮球运动,无高血压、糖尿病史。

入院时体查:身高196cm,体重110kg,心界不大,律齐,HR 46次/min,闻及第四心音,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除双下肢明显静脉曲张外,余无特殊发现。特殊和化验检查:外院ECG示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HR 46次/min,I°-AVB(25mm/s),房内传导阻滞,P波有双峰P-P'≥0.04mg(图1)。

24h动态ECG示:平均心率66次/min,最慢26次/min,发生于凌晨4:18,最快的113次/min,Ⅱ°窦房传导阻滞(2.08s),见图2。

心脏超声示:左房左室大,左房36.7、左室70.6(舒张末容积),射血分数80%。胸片:主动脉增宽,外观不大,心胸比例0.62(正常为0.66),其余无特殊发现。为进一步了解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入院后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测定窦房结功能,超速抑制起搏右房,频率s1s1600ms,s1s1500ms,结果显示:窦房恢复时间正常(1560ms),CSNRT正常。HBE显示H-V正常。但是21传导阻滞点在s1s1500ms时,120次/min起搏心房时出现21传导阻滞。患者心内科电生理检查后即日转入外科接受外科手术,手术后留置心内经右室起搏导管,于当日外科所行的右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其自身心率58次/min,最快70次/min,患者情况稳定,一直未行临时起搏,手术顺利,术后即拔心导管。

2讨论

休息时窦性心动过缓,出现第三或第四心音、收缩期杂音、一系列心电图异常、胸部X线片心影增大为特征的上述改变,在未经训练者应看作异常,而对运动员来说是对耐力训练的成功适应而不能误诊为心脏疾患[2]。患者为一长期从事体育运动的职业运动员,其所出现的临床综合征需与器质性心脏病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扩张型心肌病相鉴别。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是指窦房结及其邻近组织的病变引起的窦房结起搏功能和(或)窦房结传导障碍。主要依据:严重窦缓,有窦房阻滞或窦性静止,伴随的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自动停止后,窦性心律常于长达2s以上的间歇后出现。

患者左室腔大(70.6)左房大,要注意有无扩张型心肌病(运动员以左室腔70为上限)。扩张型心肌病主要表现为:心脏变大、壁薄、收缩无力、射血分数降低。

运动员中发生猝死的有所报道,心动过缓、心脏增大或ECG异常的程度或训练的水平和心血管的功能状态不直接相关,尚无资料显示最强的体力活动对心脏正常者心血管功能起有害作用,或在晚年时易患心血管疾患,但在看似健康的年轻运动员,无论在休息时或运动时确偶有猝死发生,可能由于心律失常引起。但运动员与心律失常相关的猝死几乎都是由于已存在而未被检出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肌炎、先天性冠状动脉或主动脉瓣异常[3],故鉴别尤为重要。

运动员心脏是一种在运动员中出现的代偿性改变,尽管无症状,但ECG示心率慢,故要检查明确。如果运动员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是需要治疗的。

手术中由于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应该增快,但该患者心率却一直为58次/min。运动员安静时窦性心动过缓的发生率较高,是心脏对长期训练产生的适应性生理变化,一方面由于心泵功能加强,每搏输出量增加,另一方面,训练导致交感神经张力降低,迷走神经张力提高,使安静心率减慢,在不改变心输出量的情况下,心肌耗氧量降低,出现能量节省化。同时,心泵功能贮备增加,特别是心率贮备大大提高,但是过低的心率可能影响心脏的血液动力效果,有学者认为绝大多数窦性心动过缓属于生理性,少数过低者应进一步做临床检查[4],该患者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测定窦房结功能正常。

随访1年,该患者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张宝慧. 运动员心电图[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6,5(4):247.

[2] 常芸. 运动性及病理性心肌肥大[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89,8(1):35.

[3] 陈中伟. 运动医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6:89.

[4] 杨锡让,傅诰坚. 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53.

第10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脑外科患者800例为研究对象,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采用随机信封法分为基础组和实验组,各400例,基础组男213例,女187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0±10.6)岁。实验组男215例,女185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52±9.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危机管理方式

基础组采用常规外科护理干预,即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病情变化。实验组则给予危机管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强化培训专业技能: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及各项临床操作技能的培训,并安排医疗安全等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让护理人员了解护理工作中的危机因素。在进行治疗及护理过程中实施一人一物一巾的护理方式,且护理人员应该戴口罩,严格按照三查七原则进行治疗,且还要遵守无菌原则及消毒隔离技术,勤洗手,防止发生交叉感染,规范护理操作流程。同时还要明确分工,设立嘉奖制度,将危机管理措施落实在每一个操作环节中。同时对于脑外科患者,大多数存在意识、知觉及运动障碍,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勤翻身,预防压疮发生。对于躁动坠床患者,增加防护栏,并给予适当的约束带约束,以降低患者危险事件的发生率[2]。2)学习安全法规,树立危机意识:科室内定期进行安全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危机防范意识。

1.3观察指标

观察各小组患者经不同的干预措施后,护理质量(护理操作、纠纷投诉等)及危机事件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的护理操作合格率、纠纷投诉率、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98%、5%、3%;与基础组的护理操作合格率、纠纷投诉率及危机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85%、11%及10%,经两组相比显示,(x2=43.458,x2=9.782,x2=15.566,P<0.05)。

3讨论

脑外科疾病种类较多,且病情复杂多变,护理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护理风险,再加上其安全意识较薄弱、专业操作技能较差,缺乏对安全法律法规的认识、无菌观念、隔离原则不强及不规范操作,造成了一定护理差错,加重了疾病病情,容易引起医疗纠纷[3]。本文主要对于脑外科患者给予危机管理干预措施,对护理操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加强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的培训,并定期在科室内开展安全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讲座,增强护理人员的无菌原则和危机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对意识、感觉及运动障碍患者更要强化其危机管理,可以增加护栏,防止患者坠床,长期卧床患者,容易并发压疮,及时翻身更换,以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情况。通过危机管理方式,提升其护理服务质量,规范了临床操作流程,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工作的认可,同时也大大的降低其危机事件的发生率。综上所述,针对脑外科患者给予危及管理后,对降低危机事件及提升护理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吴珠静 柏基香 单位: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韩梅.危机管理在脑外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2):109-110.

第11篇

神经外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创建于1953年,是国内建立最早的神经外科科室。1978年,该科室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培养基地,1985年被批准为博士培养基地,2002年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首批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1年被卫生部评为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专科排行榜》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名列全国第五。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共同努力,该科室的医疗水平始终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该科室拥有正教授10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2人,主治医师46人,共开放住院床位260余张(包括神经外科ICU床位20张),独立的现代化专科手术室8间,拥有包括手术显微镜、神经电生理监测设备、神经内窥镜、立体定向仪、神经导航仪、超声吸引器及数字化手术平台等国际一流的硬件设施。近年来,该科室的年门诊量高达20000余人次,年住院人数达6000余人,年手术量高达5000余例。目前,该科室已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大型神经外科诊疗中心之一。

袁贤瑞医生简介:袁贤瑞医生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组副组长、湖南省神经外科委员会主委、中国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肿瘤专家委员、《国际神经病学与神经外科学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袁贤瑞主任曾多次应邀访问欧美等国的神经外科中心,并与之进行学术交流。他擅长治疗脑膜瘤、听神经瘤、颅咽管瘤、脑干及四脑室内肿瘤、三叉神经鞘瘤、颈静脉孔区肿瘤,尤其擅长做动脉瘤手术、动-静脉畸形手术、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等手术。迄今为止,袁贤瑞主任亲自主刀施行颅底、脑、脑干、脊髓等部位的肿瘤及血管显微手术多达6000余例,手术的成功率高达99.5%,有“湘雅名医”的美誉。

刘景平医生简介:刘景平医生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专家委员、湖南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湖南省及长沙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委员。刘景平教授1983年毕业于湖南医学院,留校后被分配到湘雅医院神经外科,此后一直从事神经外科的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7年来,他凭借着扎实的显微神经外科理论基础和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独立开展了多种外科领域复杂手术的研究工作,曾奇迹般地一次性全部切除颅内及高颈段8个肿瘤。刘景平教授擅长做脑干肿瘤手术、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手术、大型颅咽管瘤手术、三脑室肿瘤手术、高颈段髓内肿瘤切除手术等,尤其在诊治脑积水及儿童神经外科疾病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神经内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是由我国神经病学科的奠基人之一黄友岐教授于1934年创建的,是国内建立最早的神经内科科室。1993年,该科室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培养基地,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经过黄友岐、欧阳珊、陆雪芬、谢光洁、杨期东等老一代神经内科专家的不懈努力,该科室在临床、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人员梯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该科室共拥有医护人员145人,其中正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9人,硕士生导师22人,共开放住院床位214张,另设有3个普通病房,1个老年病房,1个重症监护室及独立的急诊系统。近年来,该科室的年门诊量高达15万人次,年住院人数达5500余人。目前,该科室主要开展的诊疗技术有:彩色多谱勒超声脑血流检测(TCD)、重心平衡检查及治疗、诱发电位肌电图检测、远程脑电监测、多导睡眠监测、脑电地形图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生化及病毒学检查、脑出血颅内血肿穿刺术、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断治疗术、肌肉活检术、神经活检术、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及神经系统免疫疾病特异性免疫吸附治疗等。

肖波医生简介:肖波医生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内科学杂志》社长、《神经病学与神经免疫学杂志》副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肖波主任师从我国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黄友歧教授和谢光洁教授,擅长诊治癫痫及周围神经病。近年来,肖波主任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或主译了《神经病学》、《癫痫治疗学》、《神经病学住院医师手册》及《神经病学药物治疗》等教材或专著,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奖等多种奖项。

唐北沙医生简介:唐北沙医生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唐北沙教授擅长诊治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运动神经元病、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病、腓骨肌萎缩症、痉挛性截瘫等多种神经变性疾病和神经遗传疾病。

耳鼻咽喉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是上世纪20年代由我国耳鼻咽喉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林筱周教授创建的,是湖南省建立最早的耳鼻咽喉科室,于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在林筱周、彭勇炎、陶正德、李学正和肖健云等老一代耳鼻咽喉科专家的带领下,该科室在内镜颅底外科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科研成果,并成功地开展了多种复杂的颅底外科手术,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吸引了大量世界各地的患者前来就诊。目前,该科室共开放住院床位101张,另设有15个诊室和8间隔音室,年门诊量高达9.6万人次,年手术量达4300余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的治疗范围是:甲状腺良恶性肿瘤、喉癌、下咽癌、鼻咽癌、鼻腔鼻窦良恶性肿瘤、扁桃体良恶性肿瘤、颈段食管癌、颈段气管肿瘤、腮腺颌下腺肿瘤、颈动脉体瘤、颈静脉球体瘤、早期声带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孙虹医生简介:孙虹医生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耳鼻咽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南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委员会副主委、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委员会副主委、湖南省病理生理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肿瘤学会副主委、美国耳鼻咽喉科学研究学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孙虹院长是我国重点学科耳鼻咽喉专业的学科带头人,他擅长诊治各种耳科疾病、难治性或复发性鼻科疾病及耳鼻咽喉头颈肿瘤。

肖健云医生简介:肖健云医生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学会委员、湖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学会主委、《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主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肖健云教授擅长诊治鼻咽癌、颅颌肿瘤及各种耳科疾病。

普外科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是国家级重点科室、国家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科室,是湖南省和邻近省份的普外科医疗中心。该科室现有住院床位620余张,年门诊量高达118659人次,年住院人数高达21495人,年手术量近1.7万例,位居全国各大医院前列。目前,该科室下设有内镜微创外科、肝脏外科、腹部器官移植外科、胆胰外科、门静脉高压症外科、胃肠外科、血管外科、乳腺外科及甲状腺外科等大型专科,拥有正教授45人,副教授54人,博士生导师1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此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还设有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纳米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移植医学工程技术中心、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心、肝癌研究室等5个科研机构,拥有价值100万元以上的原子力显微镜、MARS人工肝脏支持系统、内生场肿瘤热疗仪、CUSA、操作模拟系统、原子力显微镜、高效液相色检测仪、全套双向凝胶电泳装置、双向电泳图像分析系统等诊疗设备,总价值在6900万元以上。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一流的诊疗水平使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外科深受广大患者的信任。

第12篇

人们很早就在寻找能替代、补充脑内多巴胺的物质来治疗帕金森病。由于血液和大脑之间存在血脑屏障,直接口服多巴胺或静脉应用多巴胺因血脑屏障阻隔到不了脑内,起不了补充脑内多巴胺的作用。上世纪60年代,科学家终于发明了能够透过血脑屏障的左旋多巴,左旋多巴进入脑内后,经脑内多巴脱羧酶脱羧转变成多巴胺,能迅速地缓解帕金森病的所有症状,因此左旋多巴治疗也成了帕金森病治疗名副其实的金标准。临床最常用的药物美多芭和息宁,就是复方左旋多巴。

目前认为,一旦诊断为帕金森病,应该尽早开始药物治疗,对今后整个帕金森病治疗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帕金森病早期

早期治疗分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认识和了解疾病、补充营养、加强锻炼、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及社会和家庭的理解、关心、支持。

帕金森病早期,药物治疗目标应兼顾改善运动症状、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单独应用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药,症状改善欠佳者或社会工作要求较高者可联合应用小剂量左旋多巴,用优化的小剂量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力求达到疗效最佳,维持时间较长,降低运动障碍并发症发生率的治疗目标。刻意延缓左旋多巴的使用时间,对预防运动并发症的发生并无显著意义。

从发病年龄来讲,对早发型患者,一般先选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普拉克索、卡麦角林、罗匹尼罗)或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司来吉兰、雷沙吉兰),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可以推迟左旋多巴的应用。晚发型患者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左旋多巴宜从小剂量开始,坚持“剂量滴定”原则,逐渐缓慢加量,力求“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

帕金森病进展期

帕金森病病情进展期,患者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因运动并发症而严重受损,治疗策略应采用药物治疗,甚至手术治疗减轻症状,改善运动并发症,降低服药剂量、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常伴有运动障碍并发症,包括症状波动、异动症、“开关现象”和“冻结现象”,不同运动并发症类型的发生机制和治疗策略各不相同,明确其类型是采取合理治疗的前提。

目前,国内外均根据不同运动并发症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具体应用时建议充分考虑患者情况,强调个体化药物治疗,可以使运动并发症降低到最轻程度。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寻找交叉点,可取得较好疗效,而又不引起异动;②增加服药次数,减少每次用药剂量,每日用药剂量不变;③改用控释剂型,适当增加剂量;④加用其他半衰期相对较长的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以提供相对持续的多巴胺能刺激,同时可以减少左旋多巴用量;⑤加用儿茶酚-氧-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I),以增加左旋多巴的生物利用度;⑥推荐脑起搏器治疗(DBS)。

温馨提醒

确定治疗方案前,伴运动并发症的帕金森病患者及其家属应建立个人日记,详细记录其临床症状、运动并发症出现时间、服药时间及药物种类、剂量和频率等。

这些信息可以最迅速地帮助临床医师对运动并发症的类型和原因作出精准判断,以便正确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帕金森病晚期

帕金森病晚期患者吃药后出现严重运动障碍并发症,不吃药又动不了,吃药又加重异动,形成恶性循环。脑起搏器治疗给帕金森病患者,尤其是有运动并发症的患者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打断了上述恶性循环,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脑起搏器是继上世纪60年代左旋多巴发明后,帕金森病治疗的最大进展。在本世纪初,脑起搏器治疗时机通常选择在帕金森病晚期,也就是出现严重的异动、“开关现象”等运动障碍并发症后,因此一般患者病程平均为12年左右,但目前有提前的趋势。

虽然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有很多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帕金森患者在患病的任何阶段都可以选择这种治疗方法。我国脑起搏器治疗“指南”明确规定了患者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

适应证:

1.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

2.曾经使用过左旋多巴药物治疗且有效者;

3.药物治疗疗效明显下降,出现运动不能或运动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4.排除老年性痴呆和精神疾病患者。

手术时机:

1.诊断明确的帕金森病患者;

2.病程5年以上的患者,有些患者震颤严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可以适当提前到3年;

3.年龄小于75岁的患者,个别身体状况良好,心肺功能正常,经评估可适当放宽至80岁左右;

4.左旋多巴治疗曾经有效的患者;

5.帕金森病病情在2.5~4期的患者;

6.对手术期望值合理的患者。

装了脑起搏器是不是就可以不吃药了?不是的。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早期控制症状非常有效,即使是病情发展到中晚期药物疗效减退的阶段,药物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是帕金森病中晚期症状愈来愈重,药物疗效和毒副作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即使加大药物剂量,疗效持续时间也很短、效果有限,大部分时间处于无药性作用状态。这时患者需要借助脑起搏器消除神经核团异常兴奋,帮助患者延长药物作用的时间,减少吃药剂量,减少异动等药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两者治疗方法并不对立,吃药不是为了不手术,手术也并不是为了不吃药。对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最佳的治疗手段应是“一手拿着帕金森药物,一手拿着脑起搏器”!

总之,帕金森病是一种进展性疾病,症状特点不断演变、进展,不同的病程阶段应采用不同的治疗策略,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延缓疾病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