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34: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计核算的含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 问题 经验 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以及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企业财务得到了更加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会计集中核算制的推行,便对企业财务账目的明晰有序,以及企业财务处理的透明化和高效化具有重要作用,并对企业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以及企业的良性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1. 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含义
会计集中核算是一种一级核算方式,是指企业将所有的账目工作统一归于会计核算中心下,一并进行核算的一种现代化会计工作方式。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旧有的企业拥有全部会计工作处理权的方式,通过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包括原始凭证的编制以及汇总等,定期交由会计核算中心集中进行统一处理的方式,使得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高效有序,提高了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避免了企业资金的不明流失,为企业规避资金风险等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当前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认识尚不到位
首先,部分企业对会计集中核算的认识还不够,片面认为将企业会计工作账目集中到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会使核算中心对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进行干涉;或者认为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对外出现了泄露,这种不科学的认识使得部分企业对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着消极心理,不利于会计核算的顺利进行。其次,会计核算中心的人员对自身的工作认识不清,片面认为工作内容仅是对企业报送过来的账目进行最终的核算即可,没有认识到会计核算实行的目的在于保证企业财务账目的合理化,对会计集中核算人员还有一定的监督任务要求,应通过集中核算,对企业的财务账目进行相应监督,保证企业资金使用的有效性。
2.2核算工作不能避免企业资金使用中的漏洞
部分核算中心在对企业的财务账目进行核算时,并没有严格履行职责,由于核算中心往往需要同时处理多级企业的财务账目,因而在工作质量上有时难以保证,往往在核算时,企业账目只要有领导签字便进行核算,并没有通过其他渠道或记录,查看账目的真伪性,以及账目资金落实情况是否与账目填写内容相一致等。这种工作态度和方式,很容易使得企业一些不合格的票据流入整体核算中,对企业发展应需的最优化的资金配置产生障目作用,不利于企业参照资金使用情况,制定后续的发展计划。
2.3核算中心的规章制度建设较为落后
由于会计核算中心一般而言成立的时间还比较短,在各方面的发展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需要随着具体工作的开展,以及经验的不断积累,进行相应的调整,因而当前情况下,较难制定出一步到位的规章制度,以有效地指导核算中心人员的工作。另外,由于对规章制度的建设意识还不够,使得制度建设并没有通过合理的研究,或者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先行进行制定,或尽量保持与具体工作开展的同步,致使工作人员在工作中遇到棘手问题时往往无章可循,制约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3. 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经验与体会
3.1提高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认识程度
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必须首先保证相关人员从思想认识上对会计集中核算有一正确的定位,避免因认识不足阻碍会计集中核算的顺利推进。首先,企业人员应提高认识。企业领导应认识到会计集中核算对于实现企业财务账目的清晰有序,保证企业资金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应片面认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的财务信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泄露,或者认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使得企业的自主性降低,并减少了自己对财务的监控权等。另外,企业的财务人员应加强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深入认识,应建立一种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视野,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对待会计集中核算方式。其次,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相关人员应提高认识,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能认识到对企业的财务工作进行集中统一核算,并非仅是统账、核算等基本的专业性工作,还应认识到集中核算中对企业具有的相应监督任务,并能具体予以落实。
3.2核算工作应对企业资金使用中的漏洞进行认真清查
首先,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应在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同时,加强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认识,在进行企业账目的核对时,应本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严于律己,对企业的各项账目,以及各种票据进行认真核实,而非只注重领导的签字,或者因求进度而忽视对票据和账目的认真核对处理。其次,应加强对核算中心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不断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为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严格开展起到作用。再次,应适当增加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的数量。鉴于会计核算中心常常面临同时处理几家企业的财务账目这样巨大的工作量,应适当引进一些业务能力强,且具有较强责任意识的工作人员,减少现有工作人员的个人工作量,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并加强核算中心对企业财务账目的监督力度。
3.3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首先,基于当前我国现行的《会计法》并没有含涉会计集中核算这一问题,应通过完善《会计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有法可依,并通过在法律中对会计核算中心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一定的规制,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系统化、全面化和高效化。其次,会计核算中心应制定内部相应的规章制度,通过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以及借助科学分析研究等方式,明确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能以及业务范围,保证会计集中核算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为企业资金的合理、有效利用,以及企业资金风险的规避起到应有作用。
结语:
企业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一种现代化的财务资金管理和核算方式,利于企业财务账目的客观化,并利于企业资金的优化利用。应充分认识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含义,以及当前企业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通过提高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认识程度,对核算工作中企业资金使用中的漏洞进行认真清查,以及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等措施,不断提高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水平,为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真正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 李春艳.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刍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
[2] 李成.加强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11).
关键词:环境会计;企业环境;实施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当前河北省的经济快速增长,必将伴随着人口数量和人均需求的增加,同时,河北省的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也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地区和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因此,在自然资源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产生了环境会计,并渐渐被政府和企业所普遍重视。
一、环境会计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环境会计定义
环境会计,是一种以环境议题或环境活动为衡量对象的会计系统,它是一种透过已有的管理作业系统,而特别从财务的角度找到企业现有在环境上的努力和作为。
(二)环境会计的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企业所控制的经济资源的含义要扩大,不仅仅是指传统观念上的人造资源,而应扩展至生态环境这一宝贵资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使用环境资源,需要承担来自法律、道义以及其他方面对环境资源保护的责任要求,需将这种履行的保护情况向有关方面做出报告。
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经营假设
传统的持续经营假设或连续性假设认为,一个经营主体将持续它的经营活动直到实现了它的计划和受托的责任为止。这一假设假定各个主体在可能预见的未来不是期望清理的,又假定他将持续到一个不能确定其结束的时间,即企业在可预见的将来能够长期存在下去。
环境会计核算所赋予的持续经营含义比一般会计要更广泛一些,是一种建立在环境责任风险履行基础上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一般会计核算依据持续经营假设所进行的资产和负债项目计价,收益和费用的确定,并未完全包括现代条件下企业环境影响造成资产减值、依据污染治理、损害赔偿的环境负债估计预提等诸多方面,
因此,在构筑环境会计制度之后,我们应当将企业与环境有关的外部性成本影响以及被包括在现有环境法规之内的事项考虑进来,克服传统会计并不反映环境污染、没有积极主动进行环境保护这类属于外部性问题事项的缺陷。
3.会计分期假设
由于持续经营假设已把会计主体当做一个长期存在的经营单位看待,而信息使用者为了短期决策却经常需要有关企业某一期间内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种种信息,因此,需要人为地将其经营期间划分为不同的会计期间,从而提出会计分期假设。
4.多重计量假设
由于环境会计的特殊性,环境会计中应该同时采取货币和非货币两类计量形式,其中非货币计量形式包括实物计量、劳动计量、混合计量等多种计量形式。多重计量是因为在披露环境信息时,使用单一的货币计量不能客观的反映会计主体的环境状况,使用非货币计量产生的各种结果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加直观、形象和易于理解的信息,而且有助于人们对货币指标的理解。
二、环境会计账户体系设置
(一)环境会计账户的含义
环境会计账户是根据设计的环境会计科目在账簿中开设的户头,用来分类、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环境会计业务,以便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
其中,环境会计科目是对环境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设计账户的依据。环境会计账户之间在复式记账法的作用下,应当存在着一定的账户对应联系,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信息记录整体,这就是环境会计账户体系。
(二)设置环境会计账户体系的意义
环境会计科目是对环境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设置环境会计科目是为了便于环境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设置账户、复式记账所必须遵循的规则和依据。
1.便于环境会计核算和加强企业环境管理
由于目前企业经常不断的发生各种各样的环境保护活动,这些活动的发生会不同程度的引起各项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增减变化,因此,为了把各项环境活动发生的经济业务分门别类的进行反映和监督,并提供企业环境管理所需要的核算指标,就有必要设置环境会计账户。
2.是组织记账的依据
按照复试记账的原则,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时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在记账之前,在记账凭证上确定应借、应贷账户的名称和金额的记录,就是会计分录。没有环境会计账户就不能编制反映企业环境业务的会计分录,它是编制会计分录的基础,有了会计分录才便于记账,因此说环境会计账户是组织记账的基础。
3.便于环境会计核算指标的汇总和分析利用
由于每个环境会计账户都有其特定的核算内容,这样,通过核算就可以归集各项环境指标,以便加以分析利用。
4.是编制环境会计报表的基础
每期期末,可以根据各环境会计账户的余额或发生额编制环境会计报表及其附表。目前尚未存在统一的环境会计核算制度或环境会计核算办法,这使得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核算对环境会计核算要素项目内容的反映没有专门账户予以记录,信息反映不够完整,其会计处理方法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这些均导致各企业之间信息可比性不强,因此,构建规范的环境会计账户体系势在必行。
(三)环境会计核算模式
1.单设环境会计核算科目模式
单设环境会计核算科目模式是指通过单独设置“环境成本”、“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效益”、“累计折耗”五个以及会计科目,并在此一级科目下设置与各自核算项目相关的下属明细科目,其他则在原有会计科目下增设或改设一些相关明细科目来组织环境会计核算的形式。
2.“中心-卫星”账户核算模式
在“中心-卫星”核算科目设置模式下,对环境会计中显见部分和隐性部分分别进行核算,显见部分的核算采用“中心核算”,即在不打乱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础上,通过在有关一级科目下设置与环境会计要素核算相关的二级科目来组织环境会计核算的形式进行核算,而对于隐形部分的核算则采用“卫星”核算,将其纳入辅助会计体系进行价值量与实物量核算。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其设有“中心”和“卫星”两天互补的账户,可以对环境会计进行完整的核算,而且由于“中心”账户设置是在不打乱传统会计核算账户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其可以较好的实现环境会计核算与传统会计核算的融合。
3.企业集团环境会计分级核算模式
此模式下,可将环境成本划分为分厂、集团总部两级核算。因分厂环保治理工程所形成的环保固定资产由资产所在分厂归口管理,其折旧计提在分厂。而对于其他环保业务均由集团总部统一核算。
三、企业环境会计实施研究――以河北省A企业为例
(一)A企业基本情况
A企业是一个以生产铅、锌以其合金产品为主的公司,其年产有色金属铅5万吨、硫酸8万吨,年销售收入30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A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废气、废水、废渣及噪声污染。其中,废气污染的污染物质主要是二氧化硫及气体中漂浮的铅尘。废水主要是含硫、铅、锌等化学物质的电解水、冷却水、残液等。主要的固体废弃物有铅浮渣、挥发窑窑渣、反射炉灰烟等。
(二)A企业环保管理机制
1.环保机构设置上
A企业成立了以总经理为首的环保领导小组,并设立了安全环保部,各二级单位成立相应的环保领导小组,形成公司-分厂-工段-班组四级环保管理网络。
2.有一套相对完善的环境管理模式
在环境管理实践中,严格执行几项很重要的环境管理制度,如“环保经济责任制”,“环保目标责任书”管理制度,环保“三同时”管理制度。
3.引进了当前国际上最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
A企业引进了当前国际上最科学、规范、系统的管理体系,并与公司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制定一系列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三)对A企业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A企业的组织结构层次,A企业应该采用环境会计核算模式中的第三种模式,即按照企业集团环境会计分级核算模式,分别设置环境会计科目进行环境会计核算。
1.对环境负债业务进行单独反映
2.专门设置科目核算环保资产
3.环境成本分分厂、集团总部两级核算,同时对与产品生产过程相关的环境成本合理分配到不同的产品成本中
4.环境收益由“营业外收入”科目下设专门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参考文献:
[1]张华.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思考.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
[2]宋子义.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一、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含义及特点
(一)含义
会计核算在煤炭企业当中指的是,严格遵守现阶段我国的会计标准体系,计量单位为货币,有效监督和系统管理我国煤炭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经济项目,并促使核算过程中更加具有全面性,从而保证相关会计信息更加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会计核算在煤炭企业当中主要包含以下内容:首先,核算针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其次,核算针对存货和货币进行;再次,核算针对流动负债进行;第四,核算针对应收款项进行;最后,核算针对资金结算中心进行。
(二)特点
同其他行业相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煤炭企业拥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因此其会计核算也拥有不同的特点。首先,分级核算。不同的会计核算机制应用于煤炭企业总部及其附属子公司之间;其次,成本核算由不同子公司分别进行;最后,成本核算层次分明。
二、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的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完善的煤炭基建项目会计核算
现阶段,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会计核算制度尽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会计核算在我国煤炭企业当中核算机制还需要继续进行完善。不规范的科目设置导致会计核算具体操作容易产生误差;同时不规范的资金管理在基建项目当中,造成多数煤炭企业在基建工程竣工以后并没有严格按照合同进行付款等。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基础项目的建设都是实施统一核算的,然而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专业会计核算人员的参与,导致建设项目成本控制效率降低,工作人员日常开支加大等。这充分说明我国煤炭企业在实施基建项目会计核算过程中拥有较低的操作性。我国多数煤炭企业在实施基建项目资金管理的过程中,企业拥有的财务部门不会对其进行干涉,导致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财务监督,部分财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我国煤炭企业在进行基建工程的过程中,没有加强财务管理的意识,相关管理人员也没有较高的财务管理觉悟,因此基建项目工程当中的财务管理经常被忽视。而煤炭企业管理层在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也没有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重视,因此导致制度的完善困难重重。
(二)缺乏对环境效益的考虑
现阶段,我国煤炭企业在日常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这是导致我国煤炭企业在制定相关生产经营策略的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反而降低了策略的科学性的主要原因。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的环境侦查能力低,同时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中只重视对经济效益的创造,而忽视了保护环境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新时期,我国煤炭企业应当积极引进环境会计相关人才,促使企业各个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对外部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承担,同时,增加会计核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如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等因素。
三、加强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加强管理
新时期,我国煤炭企业在加强会计核算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提高管理力度。即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竣工决算和基建项目资金的有效管理。首先,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在基建项目当中的重点内容,所以只有提高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促使资金更加细致的分类才能够促使工作中重复核算的现象减少,从而促使每一笔资金都能够同相应的项目准确对应;其次,核算工程价款通常是在竣工后进行,为了提高核算质量,应当对质量保证金和尾工款进行预留。同时,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是财务决算在基建工程中的重要基础,因此煤炭企业在对竣工财务决算进行编制的过程中应当按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来进行。
(二)加强会计人才培养
煤炭企业同其他企业相比,会计核算具有明显的特殊性,因此对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更高,新时期,煤炭企业在选拔和培养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制度建设,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人才选拔,并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同时制定有效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促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和培训当中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进行学习和工作。经过培训和考核,最终目的是促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意识到自身工作对企业长期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积极培养财务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精神。同时,煤炭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环境会计方面人才的培养,促使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能够掌握更多的专业环境会计理论、实践知识和经验,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实力和质量。
(三)加强对基建项目核算的规范
煤炭企业在规范基建项目核算的过程中,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对会计核算内容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基建项目的分析,其中包括基建项目的原始设计及审批和概算等;其次,科学合理分配投资;再次,分配摊销工作应建立在充分了解投资比例的基础上;第四,严格控制基建工程实施过程中所需管理费用等成本;最后,在提高会计核算精确性的过程中,应当建立辅助台账,其中应具体包含合同及施工进度等内容。
(四)完善财务机构职能
在加强我国煤炭企业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构建专业的财务机构,促使其各项职能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煤炭企业在初期进行各项目施工的过程中,财务机构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对公司自身资金路转状况及项目所需成本等进行综合考察,为工程施工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财务机构还应当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状况,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如《工程价款支付控制办法》等,促使各项基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实施会计核算,从而提高会计核算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同时,为了提高会计核算精确性,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定期进入基建工程施工现场,对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掌握,在充分掌握相关进度的基础上,定期对资金和物资等进行清查,促使自身监督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结论
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会计核算工作就是对于会计日常工作中的算账、报账以及记账的总称,但是现今的会计核算工作已经不再仅限于对企业经济活动发生后进行的事后反应,还包含了在经济活动发生前以及进行中的核算。经济活动发生前要进行活动经费预算,参与决策;经济活动进行中的核算就是进行经费预测,参与决策。准确的会计核算,是企业在各种活动时能够及时查缺补漏以及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依靠。因此,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的优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更是能对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强度起到决定性作用。唯有尽快将企业会计核算规范进行系统化管理,才能让企业能够稳定的发展。目前,多数的企业对于会计核算的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问题,应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
二、企业在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拥有健全的会计核算管理体系是企业会计人员诚信的保障和依据,目前为止,我国企业对于会计核算管理体系缺乏规范性,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局限性,只有认识到了会计核算管理体系缺乏在哪里,才能得到改进,让企业迅速发展,无后顾之忧。
(一)缺乏高素质会计人员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各个领域所包含的知识深度也在不断的延伸,从而,要求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具备更全面、更优质的知识体系和道德素质,这一点对于会计行业也不能例外。虽然现代的企业财务已经对会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技能要求,但是,却并没有落到实处,很多会计人员依然抱着原来的工作观念,不但如此,还有部分的会计工作人员不仅没有扎实的会计技能,还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他们有时甚至违背了作为一名会计工作人员应有的道德准则。
(二)缺乏有力度的内部监督
财务信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保证会计信息可靠性以及真实性,其首要条件就是企业的内部应该建立起健全的监督体制。但是目前,监督体制在企业中没有形成应有的力度,并不能做到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度和完整性。会计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如果受到领导的干预,会因为不敢触怒领导,而选择违背会计工作人员的原则。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将本应实质的工作变为了形式,会计核算工作根本无法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
在我国现代的法律法规上,对于会计工作的规范法律法规比较少,不但如此,对于企业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甚至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也正是因为这样,企业在应对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以及不断变化的我国国情时,因为没有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无法满足市场对于会计核算工作的新要求,而当有以前没发生过的违反会计核算行为基本准则的行为时,无法快速的进行正确的惩罚。因此,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令企业不能有效地进行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
三、企业实施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有效策略
实施会计核算规范化的有效管理,首先企业应该聘请高素质会计人员,支持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开展相关工作。同时制定出完善的管理体制,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速度及质量。
(一)加强企业会计人员的教育及培训
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及培训,并进行相应的会计技能考核,以保证会计人员对于会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时间。以此来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人员不断加强会计技能的学习,熟知会计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准则,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准确的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同时,还要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的软件应用、纳税申报,确保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变化要求。
(二)加强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建设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保证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够有序的展开。其中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会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制度、内部监督制度、企业会计管理体系、财务处理程序规定、财务会计报表分析制度等,唯有不断的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以及会计核算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企业会计监管制度
而要加强企业会计监管制度,单单靠企业自身来施行会计核算制度监管是不现实的,只有借助外部的监管,才能完成企业税务事项以及会计事项的严密,才能让企业逐步实现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除此之外,由于还有绝大多数的企业单位,仍然存在着多种多样的违反会计规范的活动行为,导致了我们的国家税务相关机构无法及时的对其错误进行修改和惩罚,因此,我们可以将税务和财务等职位合并整理起来,统一的进行管理和监察,严格的按照制度处罚违法行为,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形成了。
四、结束语
关键词:增值税;增值税费用;递延进项税额;递延销项税额
一、增值税会计的含义及其类型
(一)增值税会计的含义
增值税会计是在遵守现行增值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用财务会计的方法对增值税涉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向相关使用人提供增值税核算信息,是税务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值税会计的类型
增值税税务会计模式与各国的增值税法立法背景、立法程序以及会计规范方式等息息相关,目前全球增值税会计会计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财税分离模式、财税合一模式和财税混合模式。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会计核算采取的是财税合一的核算模式。
二、我国现行增值税会计体系
(一)会计目标
增值税会计是对增值税涉税业务的会计处理体系,它与财务会计的目标相协调,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更加侧重于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更加侧重于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二)会计对象及要素
增值税会计要对经济事项从开始到价值的形成以及税款的缴纳这一系列的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反映和监督。所以,增值税款的形成及缴纳过程中的资金及资金运动就是增值税会计的核算对象。
(三)现行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
我国现行的增值税会计采取财税合一的核算模式,具体核算原则为:以税法为准绳,会计准则与税法不一致的差异要进行纳税调整。一般纳税人在进行具体会计核算时,在“应交税费”一级科目下设置“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二级科目,并在借方设“进项税额”、“已交税金”、“转出未交增值税”等专栏;在贷方设“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等专栏分别核算。
三、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进项税额不同处理方式产生的问题
1.相关资产的成本计量不符合历史成本原则
根据我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的规定,一般纳税人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等合法扣税凭证后,其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会计处理时将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标明的买价计入了相关资产的成本,而随买价一起支付的进项税额则计入了“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导致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账面上记载的购买资产的成本并不是其支付的全部价款,从而违背了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历史成本原则。
2.同类资产成本不可比性
对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而言,其在购进相关资产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与取得普通发票两种情形不同,其资产账面价值就会不同,因此导致即使是同一企业,其同类资产的购置成本也可能不同,因而缺乏可比性。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实行凭票抵扣进项税的办法,小规模纳税人无论是否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其进项税额均不得抵扣,不同的计税方式下的会计计量结果会导致不同增值税纳税人的相关资产的成本缺乏可比性。
(二)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的差额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增值税税负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配比的原则,而目前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销项税额基本上遵循了权责发生制原则,以当期的销售额或者视同销售的金额为依据计算确认,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确认则是依据企业的购货成本而不是企业当期实际消耗成本,因而可能会导致企业当期确认的销项税额与当期实际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差额并非因销售而实际应当承担的税负,也违背了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
(三)企业的增值税税收负担没有作为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
在我国,由于增值税作为一种价外税存在,因此企业增值税税负无法像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一样反映到利润表中,因而利润表中的利润是排除了增值税税负影响后的利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违反了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理解性。
四、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一)进项税额应计入采购成本
为使纳税人资产的购置符合历史成本的原则,企业在购进资产的环节无论是否取得增值税合法扣税凭证都可以做如下会计处理:按价税合计借记“原材料、材料采购、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银行存款”等。增设“递延进项税额”科目,若企业取得了合法扣税凭证,且属于法定扣税范围时,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记该科目。该科目借方则登记本期商品销售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视同销售货物成本中所含的进项税额以及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当期进项税额转出金额。
(二)增设“增值税费用”科目
为体现增值税税负,需增设“增值税费用”一级科目,该科目。该科目借方登记本期确认的销项税额,贷方登记本期销售成本所含的进项税额,该账户为损益类科目,会计期末讲其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从而体现会计意义上的增值税费用。
(三)对期末纳税差异的调整
本着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完整性原则,增值税会计核算需要记录税法与会计对增值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认不同而形成的暂时性差异,当纳税义务已经产生而依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尚不符合收入确认条件时,需要借记“递延销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企业发生按照税法规定需要做进项税额转出的经济业务时,期末需要进行增值税纳税调整,借记“递延进项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发生按照税法规定需要视同销售的经济业务时,借记“增值税费用”,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四)增值税会计信息的披露
基于以上分析,在目前我国增值税会计核算模式下,由于无法准确测算出企业的增值税负,所以会计系统无法对与增值税有关的会计信息进行详细的披露,如果依据增值税“费用化”的理论,以实现财税分离,那么对增值税明晰的披露就有了可能,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国需要对现行增值税会计的核算方法进行改进,制定统一的增值税会计核算标准和增值税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企业增值税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恒泰公司)
参考文献:
[1]郭昌荣.我国增值税会计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3
[2]申志伟.建立我国增值税会计的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7
[3]章振东.增值税会计的现状及转型对财务的影响.财政研究,2012,03
[4]周志彬,杨忠真.我国增值税会计存在的问题[J].财会月刊,2012,02
传统工业企业物流管理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明显的缺陷,导致企业对物流成本的认识不足。传统工业企业物流管理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中的缺陷主要有:第一,物流成本模糊现状的相关理论。目前,我国工业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会计基本理论认识不明确,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着“黑大陆”学说、“物流冰山”理论以及“效益背反”理论;第二,传统会计q在物流成本管理中核算缺陷。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物流成本管理核算比较模糊,物流成本核算不足导致企业很难提供良好的物流衡量标准;第三,财务报表中反应出的物流成本真实性偏低,导致库存成本存在明显的模糊性。只有明确传统工业企业物流管理会计在物流成本核算工作中的缺陷,工业企业才能结合实际发展状况,采取有效解决措施提高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水平。
二、解决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问题的方法
(一)始终坚持工业企业物流管理的会计核算原则
要想解决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必须引导全体职工始终坚持工业企业物流的会计核算原则:第一,真实性原则。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之间存在较大矛盾,成本控制过度会导致其他项目管理工作效益偏低,因此,物流成本管理必须始终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状况,保持真实性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第二,重要性原则。工业企业物流成本涉及企业内部各个领域,无论是产品供给、产出还是营销均包含物流成本,由此可见,物流成本管理在企业发展建设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明晰性原则。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涉及众多领域,由于其自身存在模糊性,为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必须坚持物流成本管理中明晰性原则。
(二)明确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
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种类较多,要想解决工业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问题,企业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明确各种核算模式:第一,会计核算模式。会计核算模式要求会计人员对账户、会计记账、凭证、财务会计报表以及资金运动等进行全方位监督、核算和分析;第二,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模式主要分为单轨制和双轨制两种形式,单轨制独立于企业成本核算体系,双轨制在原有成本核算模式的基础上另外建立一套符合物流成本核算和控制的体系。双轨制从表面上来看比较单纯,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中操作性却比较差,主要原因是双轨制与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体系相背离。
(三)明确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账户设置
明确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的账户设置是企业解决实际发展建设过程中物流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物流成本管理会计人员在明确企业原有成本核算模式的前提下,还应该结合企业发展现状设置“物流费用”一级科目,一级科目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后,企业还应该引导全体职工明确物流成本各环节核算工作,为提高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会计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明确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首先,应该了解物流成本管理会计供应的过程。如对物流运输费用进行分析,其中,企业借款主要满足物流费用,通过向银行贷款用作各项经营活动,最后,满足职工薪资需求;其次,企业还应该明确实际生产过程,生产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物流设备所需的各项费用;再次,明确销售过程,销售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物流运输费用;最后,企业还应该对期末物流成本费用的结转进行分析研究,将物流成本管理会计纳入到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中,为提高工业企业物流成本会计管理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摘要:现在的服装外贸企业多以出口为主,业务性质虽为,会计核算上却以自营业务核算,即行内说的“假自营,真”.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会计账面上所反映的企业的经济业务,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很多财务分析指标在这里是失去其真正意义。如存货,外贸企业通常是见票不见货的。本文就服装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在制度运行,核算原则等问题进行浅析。
关键词 :服装出口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浅析
2013 年下半年,我国服装外贸企业遭遇了诸多困难,2014 年上半年,形势似乎依旧不是很明朗。不过2014 年6 月,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方面,央行三年半来的首次降息,可谓意义重大。国家降息对服装外贸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好处。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企业自身并没有坐等,而是利用会计核算、国家的优惠政策来自救,使企业在外贸这条路上长存。
一、服装出口外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外贸会计核算,简单地讲就是应用于外贸企业或其他企业对外贸业务的一种专业会计核算。服装出口外贸企业会计核算除了适应外贸会计核算的一套制度外,它也依然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确定的会计基本假和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等,其核算主要围绕着商品购进、储存、销售三个环节。“转内销”、出口退税会计核算是不同于商品流通企业的会计核算。
二、服装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原则
拥有出口经营权的服装外贸企业,在处理会计核算业务时经常涉及到出口商品的流转、外汇债权债务、银行结售汇以及出口退税等问题。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使服装行业会计核算的服务意识渗透进了企业各部门环节中,遵循着部门间的核算原则,使企业发展壮大。
1.服装出口价格的核算原则
要想替服装出口企业会计核算出口成衣的FOB/CFR/CIF的报价,会计人员必须了解出口服装的价格构成,熟悉各种贸易术语间价格的换算、掌握出口服装价格核算方法。服装出口的价格往往表现为单价,单价有计价货币、计量单位、贸易术语和单位价格金额四部分组成。在选用计价货币核算时会计核算人员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出口商品,尽量使用可自由兑换货币核算
在实际业务中,具体选用哪种货币,是由买卖双方协商而定的,在我国的出口贸易中,大多使用美元作为计价货币,使用可自由兑换货币,有利于调拨和运用,还有助于在必要时转移汇价风险。
(2)企业出口商品争取使用“硬币”核算
在我国服装出口业务中,作为交易的当事人,在选择计价货币时,就必须考虑其未来的汇价走势,一般应争取用“硬币”作为计价货币,即币值比较稳定且趋势上浮的货币,这样可以在所收到的外汇数目不变的情况下,折算出人民币数目不变或有所增加。
(3)出口商品计量单位一致性核算
对服装而言,计量单位一般都用件、套、打等,计量单位应与合同数量条款中所有的计量单位一致,服装出口报关时也尽量使用合同中的计量单位,避免日后退税时还要货物的分割。
2.服装出口合同条款中的支付条款会计核算原则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收取货款是卖方的权利,支付货款是买方的义务。卖方希望安全收汇,及早收汇;买方希望延期付款,及早收货。因此,收汇条款是买卖双方洽谈的一项重要条款,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
我国对外贸易货款的收付,主要涉及支付工具、付款时间、地点及收付方式等问题,企业要完成以上任务,会计核算人员就必须了解如下知识:
(1)支付工具票据的选择
服装出口企业货款的收付可以使用货币或者票据。货币结算是极个别的,仅限于少量的购买,如预付定金、购买样品、少量赔款等。绝大多数的货款收付是通过票据进行的。国际货物中使用的票据主要有汇票、本票和支票,尤以汇票为主。那么,这些票据包括哪些内容,会计人员如何掌握并加以使用就成了会计核算中的重要部分。会计人员不仅要知道各种票据的含义、种类,还要知道货物贸易中所采用的支付方式等。
(2)支付方式风险比较
目前我国服装出口企业所采用的支付方式主要有汇付、托收和信用证。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隐银行保函,备用信用证和保理业务等。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对不同结算方式的风险大小进行比较,从企业卖方的角度考虑,认为对收汇更有保障,就选择哪种结算方式。
(3)支付款项的确定受政策和国际贸易方式影响较大
拥有出口经营权的服装企业,不仅仅单纯的出口服装商品贸易,还可以选择来料加工,来样加工,进料加工等多种贸易方式,各种贸易方式又有相应的优惠政策,核算上也有差别。
3.服装出口企业销售收入和商品采购成本的核算原则
出口商品采购是外贸企业经营的起点,也是外贸企业会计核算和资金管理的主要环节。因此对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的采购成本的核算必须能够集中全面地反映其出口商品的采购情况。而企业利润是反映企业经营决策和考核企业进出口效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现行的会计制度下,自营出口销售收入入账金额统一以货物离岸价(FOB)为标准,即不论发票价格(成交价格)是哪种,都要以离岸价作为确认销售收入的基础;出口则以成交额的一定比例收取手续费作为收入。
4.外贸企业出口退税会计核算的原则
出口退税是国家为增强企业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按着法规将商品中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企业,从而使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进出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种制度设计。但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国内资源状况。按照出口企业的不同性质和出口货物的种类,制定了不同税收政策和退税率,出口企业依据自己企业的性质和出口的货物确认本企业适用的退税政策,然后根据出口企业的性质选择出口退税的计算方法,目前实施的退税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征后退”;一种是“免、抵、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坚持服装外贸这条路,并在产品和客源上寻找突破点,或许是眼下外贸企业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此时,企业运用会计核算来合理避险更显得尤为重要。外贸企业只要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万无一失,才能在不明朗的大环境中,找到些许光,照亮企业未来的路。
参考文献:
[1]张亚芬.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芝萍.服装出口贸易学.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
[3]马滕文.服装贸易实务.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4]新出口退税政策对企业会计核算影响.中国网.
关键词:企业年金 会计核算 规范
企业年金及年金基金的含义及特点
企业年金也称补充养老保险,是指企业及职工在依法参加政府规定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状况自愿建立的,所缴纳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承担的旨在为职工提供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企业年金的特点包括:企业年金是对企业职工提供的企业福利制度,而不是社会保险或商业保险;企业年金是企业按照自愿原则对职工建立的一种激励性和补偿性制度安排;由于企业年金计划产生的相关风险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由企业缴费、职工个人缴费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组成,实行完全积累。企业年金基金的特点包括:企业年金基金由专业的管理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并由投资专家负责自金运作;企业年金基金通过汇集众多投资者的小额资金,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形成巨大的投资实力;各方当事人依法终止清算的,年金基金不属于清算财产。
新准则年金会计核算相关规定
(一)职工薪酬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
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当在职工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根据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得出,计入“应付职工薪酬”,确认为负债,并根据职工劳动服务的对象和部门进行分配。其中,企业养老保险中的补充养老保险即为企业年金。原会计制度下,我国企业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以实际支付年金数额核算补充养老保险,并计入当期费用,而按照新准则,明确要求按权责发生制对年金费用进行确认,而不再以当期应付的年金支付义务作为确认标准,在企业年金的核算上是一个较大的进步。但会计准则目前仅规范了缴费确定型年金的会计核算,且并未将企业年金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分开单独核算,有待更加规范。
(二)企业年金基金会计准则相关规定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规范了企业年金作为独立会计主体的会计处理和财务报表列报,其主要是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层面的会计处理,包括对年金基金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净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按照会计准则,年金基金的核算应以基金为会计核算主体,估值日须计算基金净值和基金单位净值,并按规定予以公告,且估值日须对基金持有的有价证券进行估值,并须每日计算并确认基金损益。企业年金基金最主要的特点与突破在于规定了企业年金基金在运营时所取的投资及后续估值以公允价值计量。
规范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相关思考
(一)制定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规范
我国2006年2月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规定了作为企业年金的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的会计核算,并统一和规范了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核算,但对于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并未制定专门的会计准则和规范,造成年金会计核算规范不够健全。因此应制订专门的企业年金会计核算准则,以使企业年金会计准则同其他企业会计准则的指导范围相一致,便于各类企业采用并有利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年金会计核算需要加强确定性
在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对于企业年金的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值得争论的问题。对于确定受益型企业年金,更是涉及较多的精算假设和方法以及需要估计较多复杂的未来事项,目前尚未纳入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因此,一方面,我们需要在应用缴费性年金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类型的企业年金,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培养高素质的精算人才,满足年金会计核算的需求。
(三)企业年金阶段不同会计主体不同
原企业会计制度对补充养老保险的核算比较简单,没有将补充养老保险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仅是把支付补充养老保险作为费用列支。新准则主要是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而建立的企业年金方案以及对年金基金的管理和运营过程进行会计处理,将企业年金作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和计量。对于企业年金而言,在企业缴费之前,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应属于企业财务会计的核算范围,而在缴费后的年金运营环节,就属于企业年金基金的核算范围。
参考文献
1.周咏梅.企业年金会计基本理论问题探讨[J].当代财经,2008(1)
一、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关系
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是以国民经济为整体的核算,但所有核算包括生产核算、分配核算、流通核算和使用核算都是以基层单位即企业核算展开的,因而企业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基地。在企业核算中,会计核算又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占企业核算工作的很大比重。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相比较,它们之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核算的总体范围。国民经济核算是将国民经济当作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将企业当作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人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部门、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迸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会计核算无法直接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各种数据。
2.核算的目的。国民经济核算以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为核算对象,通过制定一套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指标体系、分类标准、的核算及相应的表现形式,为国家宏规经济、决策、调控提供资料。会计核算则是以微观基层单位的资金运动作为自己的对象,其目的在于为微观活功单位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合公众了解微观单位的财务信息提供服多。目的不同,所选的指标(科目)也会不同,国民经济核算与会计核算中某个指标(或科目)即使在名称上相同,大多救情况下口径、范围也不一样。
3.核算的。从这方面讲,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互相区别的一面。就两种核算中直接相互关联的部分而言,主要区别表现在核算的概念与分类上。在概念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同一核算概念有时会有不同的含义。在分类方面,二者的区别表现为共同采用的分类所依据的原则和所划分的类别不一致。
4.核算的方法。二者尽管都采用了复式记账法,并借助账户形式加以表现,但两者使用的账户有以下区别:(1)从登记主体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以账户为主体,根据账户来确定收支;会计则以企业为主体,根据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动,分别反映其增加及减少。②从登记项目来看,国民经济核算中所有账户要登记的项目都是固定的,它不随业务的文化而变动;而会计账户要随经济业务变化,区分不同的账户登记实际发生额。(3)从账户类型来看,国民经济账户是根据国民经济循坏过程来没立账户,包括生产账户、收入支出账户、投资账户、对外交易账户、资产负债账户;而会计账户则根据它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资产账户和权益账户两大类型,收入和支出要根据账户的不同类型进行登录。此外,国民经济核算除复式记账和四式记账外,也采用单式平衡表和矩阵表进行核算。
以上差异引发了国民经济核算和会计核算的许多差别,如收入概念的差别、配比原则的差别、计价原则的差别等等。所有这些差别表明,试图将微观会计核算纳入统一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内缺乏足够的依据,想从微观核算到宏观核算建立起逐级汇总体系,也是缺乏依据的。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只能由国家统计系统从宏观搜集,然后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甄别、调整、加工和开发。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行不通的。
二、从会计目标看会计的服务对象
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决定了企业应当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内容。会计信息使用者一般包括国家宏观管理部门、投资者和债权人(包括的确和潜在的)、企业的管理当局、其他相关利益集团(如职工、客户、供应商)。从契约的观点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的结合”,经理人员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总是受到各种各样契约的约束。在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背景下,委托人与人总会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出于这种原因的考虑,相关利益集团会与经理人员达成一定的契约,以保证经理人员不会做出损害他们利益的决策。人们要求通过会计报告来监督这种关系的假设成为受托责任概念,
受托责任现在问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一个广为接受的观点。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主要为相关利益集团签订契约和监督契约服务,这是企业会计最为基本的目标之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但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限定在一个具有独立性的单位之内,是对该单位的经营活动进行的确认和计量。也就是说,会计信息系统立足于微观经济主体,主要为微观经济主体服务,这是由会计本身特性所决定的。由于企业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会计信息系统并不能提供直接有助于宏观调控的信息,两者之间需要一定的衔接。
三、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虽然国民经济核算是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的全局性的整体核算,而会计核算仅针对一个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但是,会计核算仍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然而,会计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毕竟属于两个不同的核算范畴,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根本差异,这就给国民经济核算直接利用会计核算资料带来了不便。而企业的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在对象和目的上是一致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应在这一微观层次上来讨论,运用企业会计信息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的途径也只能从微观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相结合的角度来寻找。
在微观层次上统计与的协调,就是要建立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统计核算为综合,以机为技术手段的会统并轨合一的新的核算制度,从而达到两种核算职能上的结合及相对的统一。具体来说,有以下要求:
1.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统计核算的关系不存在自下而上层层汇总的关系,宏观核算同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在核算目的、核算原则上都有区别。从国民经济核算模式来看,其一整套规则同企业会计准则相比存在着多方面的差异,无论是会计核算还是企业的统计核算,在微观上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把国民经济核算所需要的资料下放到企业去转换并强求企业实现统计与会计的协调是行不通的。因此,不能再以统计为中心进行协调,更不能以两者的独立为前提,会统协调应以会计核算为基础。
2.必须转变企业会计与统计的职能。应将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而统计则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和预测、决策、控制职能而存在。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利用统计分析方法来弥补会计人员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缺陷,这样既可以消除企业核算数据多元化及重复劳动的现象,又可以使会计核算体系的优势与统计综合分析的特殊作用得以更好的发挥。
3.必须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既然要把企业统计的核算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之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那就必然要改革现存的会统分家的组织机构,可在会计部门下设一个统计分部,不一定要设置独立的统计机构,来完成上述企业统计的职能。
【关键词】财务管理 建筑施工 会计核算
一、前言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效益核算的重要手段。在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作为具体的财务管理行为,会计核算的质量对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这一现实,建筑施工企业应认识到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结合财务管理实际,加强会计核算手段,并在财务管理框架下认真分析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具体的解决策略,保证建筑施工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得到有效开展,为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二、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涵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之中。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财务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在财务管理框架下,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对财务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这一认识,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内涵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
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这一点来看,会计核算对财务管理工作而言意义重大,只有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才能满足财务管理需求。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效果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会计核算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会计核算质量关系到财务管理的整体效果,对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和促进。因此,应将会计核算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推动会计核算工作全面有效进行。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是满足财务管理需求的具体措施
经过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分析后可知,会计核算既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满足财务管理需求的具体措施,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只有正确理解会计核算的含义,才能满足财务管理工作需要。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框架下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会计核算工作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结合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框架下会计核算工作实际,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财会人员素质差,职业道德水平低
大部分施工单位存在会计核算工作不规范,内部控制制度不严,并且有些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并且在道德素质上有所欠缺,对会计核算工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只有强化会计核算人员素质,才能保证建筑施工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实效。
(二)财务管理缺乏监督
财务管理需要制度作保证,而执行力的薄弱已经成为困扰众多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难题。特别是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会计核算的监督是提升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具体措施。为此,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缺乏监督的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三)职能部门权责不清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企业的管理人员及各职能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然而我国建筑企业中普遍存在有权无责或有责无权的现象。
权责不清问题导致了建筑施工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无法正确履行权力,同时也制约了会计核算的整体质量。因此,职能部门权责不清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四)一些重要财务管理领域不力,未能实行招标选用和强化管理外部劳务队伍
考虑到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实际,要想提高会计核算质量,就要在经营管理中强化财务管理透明机制,健全招投标机制。因此,经营管理的弱点对会计核算的制约必须得到解决。
四、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框架下会计核算的具体应对策略
考虑到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财务管理框架下,会计核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解决会计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提高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施工企业要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对会计核算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技能训练,使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技能得到持续提升,满足会计核算工作需要。
(二)完善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要注意不同项目侧重点不同。新建投资项目企业的财务预算,以投资预算为重点。只有建立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得到规范,进而提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实效性。
(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我国施工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都拥有若干施工项目部。项目部的增多,无法发挥资金优势。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施工项目部间建立资金流动管理机制,强化资金管理的实效性。
(四)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强化资金管理。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财务管理工作是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并提高会计核算的实效性,就要从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入手,强化资金管理理念。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核算是关系到财务管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做好会计核算工作,才能满足财务管理需要。为此建筑施工企业应从提高施工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完善财务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树立全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强化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确保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卢文初.建筑工程设计阶段成本管理再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3年14期.
[2]陈兴涛.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06期.
[3]何佳宏.论建筑工程管理中成本管理与控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12期.
[4]裘建君,张伟杭,商夏明.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存在的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年16期.
【关键词】 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实际困惑;集中核算;权责发生制
2008年8月,财政部了《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后文简称《核算办法》),要求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核算办法》为我国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提供了基本规范,但给实际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新的困惑。
一、执行《核算办法》的困惑
(一)储备项目成本核算的困惑
真实反映土地储备项目的成本及其构成是土地储备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之一。《核算办法》第五条规定了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土地储备项目应进行成本核算。第十三条中也规定了收储项目应设置的各成本项目及其结转方法。这些规定较完整地反映了收储项目取得、开发整理和完工交付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与逻辑性,但仍未解决与土地储备运作特殊性相关的收储项目成本确认与计量的一些重大问题。
土地储备运作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土地储备运作由不同机构与部门协同完成。按《土地储备管理办法》(后文简称《管理办法》)规定,由市、县人民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土地储备工作。收储土地的取得、开发整理工作的具体实施,由土地储备机构承担。储备土地完成前期开发整理后,由土地储备机构交付主管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供地。我国现行土地储备运作基本是按《管理办法》设计和运作的。反映在《核算办法》中就是土地储备机构完成收储项目时,应汇总核算收储项目的“交付成本”,同时,将“交付成本”转入“交付项目支出”,表示项目收储责任的解除。实际工作中,已经交付的收储项目的日常管理和维护通常仍由土地储备机构承担。按《核算办法》规定,这部分日常管理和维护费用不再构成收储项目成本。收储项目交付后至供应前仍发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费用不予以资本化是否合理?不能资本化的收储项目管理与维护支出是否费用化?《核算办法》既未明确规定也预留核算的空间。
2. 融资责任与收储责任不匹配。按《管理办法》,土地储备机构有权为储备土地、实施前期开发进行融资等活动。这意味着土地储备机构是事实上的融资主体,承担全部因土地储备而发生的还本付息责任。然而,收储项目交付后,因收储项目而发生的融资责任并未一并交付。即使是已交付的收储项目,从交付日至出让日常常存在较长的时滞,相当部分已交付的收储项目持有时间长达数年。收储项目交付后至供应前仍发生的融资费用,按《核算办法》不再计入收储项目成本。收储项目交付后至供应前仍发生的融资费用不予以资本化是否合理?不能资本化的收储项目利息是否费用化?《核算办法》同样既未明确规定也预留核算的空间。
若按《核算办法》组织收储项目成本核算,结果是收储项目成本信息不完整。为使会计核算合规,会计人员只能无奈地人为推迟已完工收储项目的交付时间,结果是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收储项目运作进程。
(二)收储项目出让核算的困惑
根据《管理办法》,土地储备机构严格遵循收支两条线管理,出让收储项目取得的收入全额缴入国库,然后再由财政补偿收储项目发生的相关支出和返还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因此,收储项目出让收入的及时足额入库,不仅事关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也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承担的重要的受托责任。然而,由于收储项目从出让至款项收缴国库的周期长,金额巨大,必须由具体的责任单位负责监督款项缴库进展,而监督款项收缴又离不开会计提供的收储项目受让人应缴款项与实缴款项信息。
《核算办法》仅规范土地储备机构管理的土地储备资金,并将土地储备资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与报告。按《核算办法》,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使用的资金,这意味着土地出让涉及的资金不属于土地储备资金。以此为立足点,《核算办法》排除了土地储备供应业务的核算。这使土地储备机构处于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的尴尬境地:一方面按《核算办法》,应适时监督的应收收储项目受让人出让款不能通过“应收账款”或其他类似债权账户及时反映,另一方面,由于财政部门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监管十分依赖这些重要会计信息,这又迫使土地储备机构只能通过备查簿进行辅助登记,满足主管部门履行监管责任的需要。以武汉市为例,因出让土地应收未收的出让款累计高达几十亿元,很难想象,若没有“应收账款”或其他类似债权账户及时反映和记录,这几十亿元国有资产将如何管理。此外,迫使金额巨大的收储项目出让款无奈地通过备查簿进行辅助登记,似乎也有损于《核算办法》的权威性。
(三)收支表信息质量的困惑
按《核算办法》,土地储备机构应当编制收支表,以反映会计期间内的收入和费用情况。其中“财政拨款收入”项目,反映当期财政部门拨付的土地储备资金,包括“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中安排的拨款”和“国有土地收益基金中安排的拨款”,因此“财政拨款收入”项目提供的是收付实现制的收入信息。“其他收入”项目,反映当期除财政拨款外的其他收入,如已收和应计利息收入,提供是的权责发生制的收入信息。“交付项目支出”项目反映的是本期已交付的土地储备项目的实际支出,包括已付和应付的支出,但不包括预付项目支出,如预付的工程款,提供的是权责发生制的信息。
从实务的角度看,当期财政部门拨付的土地储备资金极有可能是上期交付的项目垫付资金和土地收益的返还,而“交付项目支出”则是本期交付的项目实际支出。因此,按《核算办法》所提供的收入与支出信息必然存在项目或期间方面的错位,这使得收入与支出信息含义变得扑朔迷离。其次,收付实现制信息与权责发生制信息的混合提供,更使收入、支出及其差额信息含义难以琢磨。所有这些,都使得理解、分析和利用收支表信息变成一件令人十分困惑的事情,严重损害了收支表信息的相关性。
二、困惑成因分析
土地储备会计核算可将“土地储备资金”作为会计主体,也可以“土地储备机构”作为会计主体。以“土地储备资金”为会计主体,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可能等于、大于和小于“土地储备机构”,即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真正相对独立于土地储备机构。而以“土地储备机构”为会计主体,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范围只能受制于土地储备机构。
产生上述三大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核算办法》对“土地储备资金”这一会计主体的理解与具体运用存在偏差,模糊了“土地储备资金”与“土地储备机构”作为会计主体的界限。《核算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适用于土地储备机构管理的土地储备资金”,这一规定使土地储备资金局限于土地储备机构这一空间范围。接着规定:“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使用的资金”,这一规定又使土地储备资金局限于土地储备机构从事的业务范围。以此为基础,只得将权责发生制限制于对土地储备项目的成本核算范围内。结果是难以规范土地储备机构范围之外的土地储备业务,如土地储备项目交付的后续业务、土地储备项目出让业务和土地储备项目损益等。《核算办法》先天不足,导致实际核算工作陷于法理冲突的两难境地。
三、对策与建议
根据《管理办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土地储备全程运作的具体责任单位,负责土地储备项目的取得、开发整理和出让事宜。其中,土地储备项目的取得、开发整理由土地储备机构具体运作,土地储备项目的出让则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下属另一机构,如土地交易中心具体运作。因此,从整体上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下属的土地储备机构与土地交易中心均是政府土地储备项目的具体受托责任者,有责任履行对土地储备项目出让款项收回进行全程监控。《核算办法》不应局限于土地储备机构,而应充分体现“土地储备资金”为独立的会计主体,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角度来设计土地储备会计核算规范。即,土地储备机构不仅是土地储备项目的取得、开发整理的具体实施机构,也是受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委托,从事土地储备相关业务核算的责任机构,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系统的土地储备项目取得、开发整理和出让各类业的集中核算的中心。
以土地储备机构为集中核算中心,“土地储备资金”为会计主体,在会计系统设计上可实现多方面优化:一是信息全面完整,合理合法。由于土地储备项目经济业务的全貌均由土地储备机构集中核算,土地储备的筹资、营运和分配全面反映在账户与报表体系中,不但消除了土地储备会计信息在不同单位之间的人为隔裂,大量被迫备查登记的重要业务能合法纳入账户与报表体系,解决了实际核算工作的法理冲突问题。二是提升了财务报表信息的信息质量。全面完整地反映土地储备业务,使土地储备会计能更好地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履行监管责任、银行评价土地储备的偿债能力、土地储备机构管理土地储备营运业务的信息需要,大大提升了会计信息相关性,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三是实现规模效益。实行集中核算,有效减少土地储备会计相关的组织机构设置,减少人员配备、办公场地和设施和办公用品等相关开支,切实有效地提高了会计系统的工作效率。
要实现上述目标,《核算办法》要在几个方面作相应调整:
一是修改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土地储备机构管理的土地储备资金”改为,“本办法适用于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管理的土地储备资金”;“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等所使用的资金”改为,“本办法所称土地储备资金是指土地储备机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征收、收购、优先购买、收回土地以及对其进行前期开发、出让及分配等所涉及的资金。”
二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对收储项目取得、开发整理和出让进行全面反映。具体包括:对收储项目按全部成本核算,成本内容包括出让前发生的必要直接支出;反映出让收入款项的收缴情况。
三是允许土地储备机构根据需要增设相应的总账科目,如增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项目出让收入”等科目,同时资产负债表与收支表项目作相应调整。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土地储备资金会计核算办法》[Z].2008年8月.
一、会计信息流管理是金融企业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当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赋予信息更深刻更广泛的含义,信息不仅仅是消息的同义词,而且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管理运动过程中。现代化管理已与信息融为一体,并形成一种特殊形态的信息运动形式,即管理系统信息流。在管理系统中始终贯穿着两种“流”,一是物流,二是信息流。物流是管理活动的原生运动,信息流是伴随着物流而产生的,它引导物流有规律地运动,以达到最优的状态。物流是系统内输入资源,对资源进行加工处理,使之在形态、性质方面发生变化而输出产品的过程。在对系统内资源加工改造,最终形成产品的过程中,产生的计划、文件、图纸、工艺设计等大量资料,形成了信息流。
对金融企业而言,物流可以理解为柜员接单受理各种结算业务,客户经理对服务对象进行资信调查、行业分析、产品分析,提供个人理财服务、个人贷款,在因特网上受理企业和个人的各项服务申请,而后在账务处理系统上登记账务,在贷款系统登记客户信息,在因特网上进行数据交换和有关账务处理,最终完成对客户的服务。信息流是依据客户资料和银行内部核算资料等原始会计信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即提供金融产品服务过程中根据原生资料而产生的各种银行业务信息。在所有业务信息流中,会计信息可以说是一种最基础的信息源,几乎所提供的服务均体现在银行会计表内、外账务体系中。它是会计报表系统和各种统计系统的基础数据,它是企业发展战略和内部管理的决策依据,它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石。这对账务处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企业几乎同时认识到这一点,不遗余力地更新账务核心系统的版本。华夏银行开发的新版综合业务系统,正是在原有的业务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版本升级,并在全行推广使用,它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根据业务种类设计了清晰易掌握的界面,在人机功能的设计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手工操作。柜员只需据实录入审核后的客户信息资料,账务处理事项均由计算机自动处理,一些特殊事项如计提应收应付项目、定期存款到期自动转存、贷款利息计算等等,设计为由综合业务系统根据客户资料自动判断后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自动处理。以综合业务系统为数据基础,设计MIS系统以及其他统计系统和管理系统。
华夏银行利用综合业务系统,做到全行会计处理方法统一,会计核算计量口径统一,编制会计报表、会计统计事项规则统一,使会计核算质量得到保证,有效控制和管理会计信息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抓住了会计管理的关键和企业内部管理的核心。
二、收集和记录会计信息流的重要载体是账务核心处理系统,其固定化形式使会计风险的重心发生变化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过程。会计核算要求,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会计核算电算化前,所有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核算过程,均通过手工记录、计算和计量,其会计风险存在于每一个核算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诸如:涂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误用会计科目,记录有误,计算有误,计息积数计算有误,利息计算有误,汇总会计信息有误,通过预提应付利息等应收应付项目调整利润,人为粉饰会计报表等等。会计风险点和内控点无处不在,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从接单审查原始凭证到登记账簿、汇总会计报表的账务处理流程、证账簿的钩稽关系有全面掌握,手工作业减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劳动强度,也增加了会计监督和检查的难度,对会计风险的控制贯穿于会计核算的每个环节。
会计核算由手工作业、会计电算化发展到会计核算电算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人、机的分工也不断发生变化,由手工登记账务到计算机处理部分会计业务,发展到处理绝大部分甚至全部业务,会计风险点和内控点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华夏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体现了这种变化。该系统实现了本外币一体化核算的目标,本外币均使用相同的操作界面,处理单位和个人的存、贷款业务,签发和解付银行汇票、本票和支票业务,办理发行和兑付国债、办理贴现和转贴现、银证转账、代收代付、全国通存通兑和全国电子汇兑。同时,还实现了大量计算机自动处理的功能,应付利息自动处理,定期存款按客户要求到期自动转存,自动计算计息积数,同城票据交换自动批量入账,企业协定存款和活期存款账户合一、分户计息、自动划转,全国通存通兑和电子汇兑资金日终自动清算等,几乎所有业务均可以在综合业务系统处理。柜员接单后,按规定审核要素,在计算机设计的规定页面,录入规定要素后,计算机自动登记会计总账和明细账,涉及表外事项的,同时自动登记表外账,按照提示将有关记账凭证放入打印机,自动打印会计凭证。综合业务系统在设计方面,最大限度减少手工操作,以一记多讫方式登记账务,充分考虑会计账、簿、表的功能模式及查询打印功能,由计算机按统一格式输出所有记账凭证、会计报表、开销户登记簿、重要空白凭证登记簿等按会计内控制度要求设立的登记簿。综合业务系统将会计处理流程格式固定化,柜员按规定录入要素后,账务处理自动化,会计凭证、账簿表打印自动化。
摆脱繁杂手工作业,与会计核算电子化程度加深相伴生的是会计风险点和内控点的重心转移。手工处理账务产生的风险有效降低,固化的账务处理流程提高核算质量,提高计算、记录、汇总和出表的准确性和真实性的同时,其会计风险出现新特点,一是要求计算机账务处理软件设计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系统运行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操作界面具有人性化和可操作性;二是柜员审单和录入时可能出现误操作或违规操作。如何适应金融电子化发展的要求,切实有效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抓住内控点,规避会计风险,应是金融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审慎经营的题中之义。
三、强化会计信息流管理,深化内部控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控制的一般含义是指掌握被控制对象不使它任意活动或超出规定的范围,并通过调整系统的输入条件而影响系统的输出,使之符合管理的目的”。“现代意义上管理控制职能的含义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包括对组织内物质资源的管理,管理对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对金融企业而言,会计内部控制是金融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会计内部控制,强化会计信息流管理,采取相应措施规避风险,一是体现在会计账务核心系统的设计开发上;二是体现在对人的控制和管理上。
(一)账务核心处理系统的设计是强化会计信息流管理、规避风险的基础。
华夏银行综合业务系统为实现既定的管理目标,细化会计内控制度,会计岗位职责明确化,会计事项授权具体化,会计处理流程固定化,在开发系统时本着实用性、先进性和面向用户的原则,注重账务核心处理系统与现行制度和管理要求紧密联系,使系统目标明确、功能齐全、易于理解、便于掌握、运行可靠、工作高效。近年来,陆续修订的《会计法》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金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华夏银行在开发系统前充分考虑了金融行业的特点和金融企业会计的特点,提出了符合行业特点和专业特点、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的业务需求。1.采取柜员形式处理各项业务,能够满足综合柜员和非综合柜员的劳动组合形式。2.外币存贷款利率已经放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在系统中将外币存贷款利率设计成开放式,由柜员受理业务时,根据实际利率录入资料,对于人民币业务的存贷款利率设计成半开放式,柜员业务处理终端的利率为不可调整的,但分中心是可调整的。3.一些结算业务、计提定期存款应付利息、结息日的利息结计、利息积数计算等大部分业务的会计处理设计为封闭式。因此,系统既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又由于大部分会计业务处理封闭式运行降低了一些会计处理环节的风险。超级秘书网
(二)加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是强化会计信息流管理,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