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1 19:21: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依托大学科技园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今天市场经济对传统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才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恰好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并实现自身价值的好机会。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现代大学生的创业,已不像上世纪80年代那样出去做生意,而是需要以自身的专业技术为基础,通过创新活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行创业,实现高科技的产业化。而高科技产业的创业背景,决定了大学生必须以坚实、系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以宽阔的视野和创新能力为依托。因此,应当积极鼓励在校生创新、毕业生创业,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应鼓励学生中断学业,休学或辍学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应当具备示范性、开放性、民主性等特点。也就是说,教育者应以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思维以及能力等因素去带动受教育者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内容应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特性;教育途径强调实践教学的作用;教育者除了学校的教师外,还应包括企业家、专业人士等;由于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项全新的领域,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用,必须依靠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有赖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共同努力。
大学科技园可以协同学校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通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手段;训练严谨的科研态度、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人才,以形成教学、科研、产业三者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
首先,在大学科技园内及周边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课外创新活动、可产业化项目研究, 学生和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科研创新团队,进行科研实践和项目研发。协助大学生在大学科技园相关企业担任助理或技术人员,实现学生和企业互动,知识的相互转移,使学生能了解社会需求、迅速融入社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其次,利用大学科技园自身的优势为学生未来创业提供指导,如:请创业投资机构介绍创业投资情况和创业融资手段,请知名企业经营者介绍先进的创业理念和管理理论,组织专家就如何寻找可能的创业项目等问题对学生加以指导,邀请创业有成的校友进行经验的交流和总结,请政府分管部门介绍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通过这些途径,使学生对创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再次,在学生掌握一定创业理论的基础上,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邀请著名企业家和专家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强化训练,和学生共同进行市场调研、案例剖析、商业计划的构思和推销、搭建管理体系等,使学生直接面临近似实战的环境,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建立协作关系网络。
依托大学科技园 衔接创新创业竞赛
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意识的培养,我国各级政府、各地区推出了一系列的竞赛活动。例如旨在通过竞赛,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造就一代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以培养在学术科技上有潜力、有作为的创新人才,展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为宗旨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各类电脑网络竞赛、物理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学术科技项目比赛;部分高校组织的以项目管理模式,强调学生自主选题的原则,突出创新设计理念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这些活动的开展,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型学习习惯,鼓励他们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同时利用所学的知识投身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学术科技项目比赛、SRTP计划与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应当是上下游关系,然而由于这些比赛、项目涉及学校不同的部门,因此仍处于相对隔离状态,学生团队参加“挑战杯”大赛苦于缺乏项目,而部分具有市场化前景的SRTP计划项目及科技比赛项目没有朝应用和产业化方向深入发展。利用大学生科技园平台可以形成科技项目比赛、SRTP计划和“挑战杯”大赛上下游之间的有效衔接,在科技项目比赛、SRTP计划中寻找有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在大学科技园平台加以扶持,使之朝产业化方向发展,并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参赛团队相结合,形成跨系科优秀学生组成的优势互补的竞赛团队,形成规范系统、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的商业计划。通过创业大赛,使学生创新活动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使同学们的科学技术、系统理论、管理才智得到有机结合,使青年学生从单纯的受教育者,逐渐成长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对于所产生的一些能直接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小项目,可以通过大学科技园平台,以技术转让方式,直接转移给企业,使科技创新者或团队取得一定的收益,以便进行下一阶段的研发。
现代社会已不再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时代,而是一个合作的社会,从一个设想到一项科研成果再到一份商业计划书,最后建立企业、开拓市场,这一系列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许多人来共同完成,一个创业者除了需要敏锐的头脑、坚实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因此,大学科技园可以首先通过优先支持科技项目比赛、SRTP计划团队及“挑战杯”计划参赛团队入园孵化,并辅之以专业化的辅导,以培养学生现代创业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以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
依托大学科技园 完善创新创业管理
现代组织理论把社会组织区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这两类组织的存在均对社会组织产生作用。正式组织是社会组织根据工作目标的需要而制定的职责结构与层级关系的总和,是通过建立角色职务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而形成的,如高等院校及其校内的行政机构等。而非正式组织是在兴趣、爱好、习惯、志向以及其他方面的一致性而形成的松散型群体,如大学生的各类协会、创新创业团队。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各高等学校,各国家大学科技园: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为统筹做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和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1.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材建设,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编写适用和有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3.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高校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实训和交流,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研究与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水平。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建立创新创业教[文秘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
4.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实践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延伸,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条件对创新创业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一批大学生实现自主创业。
5.建立质量检测跟踪体系。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要建立在校和离校学生创业信息跟踪系统,收集反馈信息,建立数据库,把未来创业成功率和创业质量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指标,反馈指导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的教育体系。
6.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教育部成立高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组织编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经验材料汇编和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调研活动,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优秀成果。逐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形成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思路,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二、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创业支撑平台加强创业基地建设,
7.全面建设创业基地。教育部会同科技部,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要依托,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并制定出台相关认定办法。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省级大学生创业实习和孵化基地;同时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推动本地区有关地市、高等学校、大学科技园建立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并按其类别、规模和孵化效果,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发挥基地的辐射示范作用。
8.明确创业基地功能定位。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是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自主创业的重要实践平台,主要任务是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指导和培
训,接纳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创业项目孵化的软硬件支持,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9.规范创业基地管理。大学科技园作为“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主体,要把基地建设作为园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确定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强与依托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联动,共同开展大学生实习实训和创业实践。有关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出台有利于大学科技园开展学生创业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
10.提供多种形式的创业扶持。大学生创业实习或孵化基地要结合实际,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资金、实训等多方面的支持。要开辟较为集中的大学生创业专用场地,配备必要的公共设备和设施,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至少12个月的房租减免。要提供法律、工商、税务、财务、人事、管理咨询、项目推荐、项目融资等方面的创业咨询和服务,以及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要为大学生开展创业培训、实训;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相关政策、创业项目和创业实训等信息。
三、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创业指导和服务工作
11.切实落实创业扶持政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关于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人社部发〔〕25号)要求,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组织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并切实落实以下政策:对高校毕业生初创企业,可按照行业特点,合理设置资金、人员等准入条件,并允许注册资金分期到位。允许高校毕业生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合同约定将家庭住所、租借房、临时商业用房等作为创业经营场所。对应届及毕业2年以内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自筹资金不足的,可按规定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贷款规模可适当扩大。完善整合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12.积极争取资金投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支持,通过财政和社会两条渠道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天使基金”等资助项目,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要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机制,鼓励吸引外资和国内社会资本投资大学生创业企业。
13.积极开展创业培训。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高校学生,普遍开展创业培训。要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把成熟的创业培训项目引入高校,并探索、开发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培训项目。同时,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在校生的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14.全面加强创业信息服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加大服务力度,拓展服务内涵,充分利用现有就业指导服务平台,特别是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广泛收集创业项目和创业信息,开展创业测评、创业模拟、咨询帮扶,有条件的要抓紧设立创业咨询室,开展“一对一”的创业指导和咨询,增强创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5.高等学校要出台促进在校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和措施。高校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普遍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依托大学科技园、创业基地、各种科研平台以及其他科技园区等为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同时,有条件的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和科研项目的特点,积极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成果、科技发明、专利等转化为创业项目。
四、加强领导,形成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工作合力
16.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要积极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地出台并切实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要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经费、项目和基金等方面给予倾斜。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立针对大学生的创业实践项目,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小额经费支持。根据工作需要,可评选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创业示范基地。
17.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要理顺领导体制,建立健全教学、就业、科研、团委、大学科技园等部门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扶持和创业指导服务等工作,明确分工,切实加大人员、场地、经费投入,形成长效机制。
【关键词】医学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教育改革;实践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是教育管理部门、教育部门及大学生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根据教育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号召,通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促使高校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其本质就是希望在校大学生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走进社会,提早接受实践教育,在实践中创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医学是一门实践学科,而检验更是一个注重技术训练的专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技术的革新总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医学检验领域,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及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卫生事业带来不可磨灭的贡献。作者总结指导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经验与不足,从学院、指导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学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
学院是学校、教师和大学生之间进行有效联系的中间者,学院既下达学校的各项政策给学生和老师,也协调各方面之间的关系,既能调动师生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也能实时督促师生协作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1.1学院建立检验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小组
由学院分管科研的副院长担任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学管办主任担任副组长,专门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申报和管理工作。
1.2落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每年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鼓励在大一下学期积极申报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预备项目。
1.3鼓励学校中青年教师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担任指导教师
青年教师有创新潜力,富于开拓性和创造力,与学生之间容易沟通,是激发大学生开展创新活动的重要因素[2]。青年教师刚刚从学生阶段走过,更能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更容易与学生沟通。目前,高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而医院检验科技术骨干临床经验丰富,工作中更容易发现现有技术的不足和能满足临床需要的新技术或者新项目,两者互相补充。
1.4鼓励学生自主选题或指导教师选题两种方式,做好立项申报工作
学院应及时宣传了解学生动态,对自选课题有想法的学生,予以鼓励,并组织向工作组汇报,对此类学生给予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对课题形成成熟的思路。对于指导教师的选题,项目负责人仍为在校大学生,鼓励学生参与文献调研、实验实施和论文撰写等,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思维和能力。
1.5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
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组加强对立项项目的中期检查和年度考核。由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汇报,重点介绍项目实施所取得的进展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院既对项目的实施起到监督作用,也能举全院之力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充分发挥学院在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推动作用。
1.6提供项目实施所需要的条件
学院的实验室、教学楼和会议室等场地,应对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大学生免费开放,提供相应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
2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对大学生的要求
大学生是国家人才的重要来源,提高大学生的能力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发展为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创新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3]。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鼓励大一下学期的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医学院校课程设置较多,课余时间不够充裕,因此,学生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主要依靠寒暑假时间。对于自然科学类项目来说,往往一个项目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出成果时间较慢。医学检验是四年制的专业,三年理论学习加一年临床实习,在校学习时间为前3年,从大一下学期申报开始,共有2个暑假和寒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时间充裕,可以充分参与项目的每一环节。笔者作为指导老师所带的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负责人及成员为2012级检验专业本科生,在2014年暑假和寒假完成部分实验后,2015年暑假即进入临床实习,后续实验及论文撰写均难以主动参与,按时完成。
2.2要求学生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大学生主观意识的驱动,是创新创业训练获取成果的主要条件[4]。与学生一贯的课堂学习不同,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要求学生自学课本外专业内的研究进展、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成果交流等方面的知识,更多地强调自主学习、培养和发掘自己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需要学生在达到学校要求的课业成绩以外,对课本外知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推动项目的实施。医学检验专业相对临床医学等其他专业来说,课程较为轻松,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3不仅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而且锻炼团队负责人的团队管理能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不仅仅是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从团队的计划和组织,任务分配到项目时间的管理,都对项目负责人提出更高的要求。
2.4提早接触实践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方面,更重要的是遇到专业相关的实际困难时的心理素质。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大学生,很多以前从未接触过此类项目,缺乏对项目的近远期规划和安排,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容易产生退缩和放弃的想法,大学生应学会适时与学院及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学会寻找多方资源解决问题。
3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指导教师的要求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应把鼓励有科研项目和工作经验的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青年教师的教学内容之一。指导教师不仅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的项目,更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来精心指导学生[5]。
3.1指导教师应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教学任务完成
指导教师应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向大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科研及社会项目的机会,并监督和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完成,在传授理论知识以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2指导教师应适时督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推进
无论是学生自主选题,还是指导教师选题的项目,大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而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点拨思路,答疑解惑,帮助学生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防止学生在面对困难时,无所适从,产生消极倦怠的心理,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夭折。作者在指导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时,在项目启动阶段,即安排所有同学学习文献,对项目意义和内容进行讨论,使大家明白项目的具体流程并知道如何实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及时对操作技术给予指导,对于实验中的困难,鼓励同学向其他领域师生请教,使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3.3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挖掘适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面向在校大学生,与普通的教学科研项目不同,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要求时间不能拖延过长,项目不能太复杂深奥,大学生接触专业时间不长,对专业认识不够,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注意启发学生,挖掘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项目。
4结语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宝贵资源,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尽管在目前的医学教育改革中,教育教学和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不断深入,围绕提高大学生岗位胜任力和职业素养开展课程设计、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改革仍需加强[6]。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适应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体现了教育部在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举措[7]。医学检验专业的快速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型检验人才的培养,新型检验项目的开展,新型检验技术的应用,将给人类的卫生健康事业带来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12-2-22)[2015-12-20]..
[2]李立明,何桂英,刘子建,等.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8(3):84-86.
[3]李洁.多措并举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4(15):104-105.
[4]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21-24.
[5]钱小明.高校实验室开放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40-42.
[6]张勤,李立明.国外医学教育课程设置及改革趋势的比较[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35(9):1281-1284.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1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82%的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开设创业教育的课程门数比去年增加了14%;设立的创新创业资金达10.2亿元,吸引校外资金达12.8亿元。高校设立的创业基地数量也增加了18%,场地面积增加了近20%,大学生参与创业创新活动的人次达300多万人次。但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之路并不平坦,仍存在许多问题。
1.1创新意识淡薄
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受“公务员热”“事业编热”影响,大多学生争抢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就业道路,面对残酷的就业形势,缺少开辟属于自己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大学生创新意识相对淡薄,甚至甘愿充当网络的“商”,俗称“网络代购”,仅仅局限于去做一些低端品牌的线上推广和销售,而没有真正投入到某种产品的技术研发当中,陷入了“山寨多、原创少,专利多、应用少,技术多、产品少,互联网创业多、实体创业少”的怪圈。许多大学生创业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难以把产品转化成商品。
1.2自我认知能力差
我国大学生有满腔的创业热情,但缺乏指向性,也没有一个明晰的创业目标。缺乏自我认知能力、更缺乏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开展一项创业活动时,往往缺少对现有行业的市场情况调研和评估,造成满腔热血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境地。在学校时并没有经历过严格的企业经营训练,缺乏实际经验的积累,往往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同时对市场对自我的预期过高,难以赢得社会认可。
1.3创业风险高、成功率低
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对象一般是针对刚刚毕业或已经毕业多年不满现有工作,离开工作岗位投入到社会浪潮中,自选行业、自谋职业的青年。但近年随着我国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已开始不断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目前在校大学生创业多,青年创业氛围浓,但我国仍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指导和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2韩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韩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真正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当时韩国众多企业破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许多韩国学生不堪就业压力负面情绪不断。为了缓解低迷的就业形势,韩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政策,提出“创新创业”政策,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就业的大潮中来。近年来,韩国大学生的创业就业形势非常良好,很多学生都得益于国家给予的创新创业政策,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以及自身努力下在各自的领域赢得了一席之地,同时也增强了更多大学生的创业信心。
2.1实训基地众多
韩国几乎每所大学均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地,这就像一个大规模的实训场地,基地主要由企业实践基地和校内实践基地两部分组成。企业实践基地——也就是目前我国提出的“校企合作”,但韩国的高校与企业合作并不是一句空口号,韩国高校真正的与企业签订相关合同,学校有义务向企业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及人才输送,企业也有责任为学校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学生。企业就是学生实现经验积累的“训练场”,不需要学校花大笔资金为学生构建模拟的实践地点,而是真正融入到企业工作中去接受真正意义的训练。而校内实践基地是在校园内部,学校建立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实验室、工作室,韩国的校内实践基地相对灵活,不是单一的教师在教室或实验室为学生讲授某种仪器设备的应用,韩国大学更看重学生本身的动手能力,例如,艺术类摄影专业的学生可以外出为某杂志拍摄封面,可在校内实践基地内开设艺术摄影棚,为其他学生或校外的人员提供摄影服务;美术专业的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践基地开设个人画展,也可以将美术作品做线上或线下的拍卖,并根据顾客的要求做各种修改,还与基地内其他行业的产品实行套餐化、捆绑式销售,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做随机应变的处理;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基地内做模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模型与实际建筑有着严格的比例设定,用自己的双手亲自构建自己梦想的象牙塔,在构建的过程中亲身感受建筑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2.2政府强大政策支持
韩国政府规定中小企业需向大学提供一定的创业基金,以企业的发展有效带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发展,创业基金不仅为学生提供资金的同时也为优秀的创业学生提供奖励,以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
2.3高校设置专门的创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
韩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仅局限于书本上和课堂上的教育,更重视实践课上学生的具体表现,不以理论知识分数高低定学生的成绩,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为核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求得真知。
2.4师资力量强大
韩国的创新创业课程必须由有过在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担任,此类教师既可以是在企业工作的外聘教师,也可以是曾经在企业工作过又回到大学校园任职的教师。他们着重为学生讲授如何运用学科知识于实际学科领域土壤之上,并将最新的相关学科的动态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接受最新的知识引导和技术支持。
3韩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经验及启示
3.1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
韩国的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十分完备,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学科和领域,只要有相对应的课程设置就有相应的实训基地对口实践。学生能实现将书本所学知识迅速的在实训基地得以施展。一方面使其很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激发其进行自主创新创业的兴趣。使理论知识能从纸上“跃然”于实践之上,并能得出其所期待的“真知”。
3.2培养创新创业教师专任教师
韩国大学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已兴起许久,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也探索出了有益途径。我国还没有形成如此精英的专业化、专职化教师队伍,还仅局限在就业指导这一理论的层次,并没有建设成与创新创业相对应的专门学科,教师仅仅能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大多数教师并没有任何企业或其他行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我国教师体制相对单一和狭窄,并没有吸引一些真正资深的行业人士加入到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当中。
3.3推行校企合作体制
韩国由政府牵头,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积极推行校企合作的体制,而中国仅仅由高校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可以说政府干预的力度并不十分明显。在此过程中,企业也相对被动,企业对于在校大学生的任用还持有一定怀疑态度,甚至一些企业的观念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愿意浪费时间和金钱与学校建立合作,致使我国的校企合作收效甚微。
3.4鼓励学生形成创新创业精神
韩国是一个有着基督教信仰的国家,其国民整体素质较高,政府重视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的营造,十分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韩国政府有意在大学生中塑造企业家、科学家、优秀科研技术人员的光辉形象,激发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美好向往,鼓励学生形成愈战愈勇、实践出真知的理念。
4如何促进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4.1加强学生工作部门与就业工作处的有效对接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处下设的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以及各类信息的统计和搜集工作,而就业工作处负责全校各学院各类就业信息的和汇总。应充分发挥两个部门的优势。加强学生工作部门与就业工作处的有效对接。学生工作办公室不仅负责各类信息的统计而应朝着对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化指导迈进,做好学生与专业教师的桥梁作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成果化、实践化。积极开展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系列活动。丰富创新、创业的活动载体。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优势作用,用学生社团带动学生创新、创业,同时又用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指导社团的工作。校学生工作处做好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推广和宣传工作,有效帮助学生的成果社会化,既能服务于社会又能实现一定的商业价值,让学生看到自身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成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以学科分类,适时帮助学生做好市场调研和分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协同发展。加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需要协同发展,学校应挥动其创新创业的大旗,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才能为学生指明道路和方向。从加强科技服务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创业投资引导、丰富创新创业的活动载体、加强分类指导等五方面进一步发展众创空间,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4.2积极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科技投入
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建设和科技投入。应设立专项资金,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纳入高等学校综合投资规划予以支持;建立个性化培养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宽松的软环境;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考核领导班子的重要指标,纳入各高校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和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并列入高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4.3努力搭建教育平台与实践平台
积极构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教育平台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推进学科专业协同、交叉培养人才的机制;实践平台则让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通过高校社团组织、各类研究基地、科技园等平台实现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多维发展。两个平台应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实践平台以教育平台为基础,教育平台以实践平台为依托,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教育是实践的根基,实践是教育成果的转化。
4.4力争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科研、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
与专业结合突出交叉融合,高校应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设立创新创业学分;以科研引领创新,形成国家、市、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体系;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选树创业典型,以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创新精神在校园蔚然成风。
4.5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离不开教师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创新创业的主体是学生,而打造主体的推动者即是教师。所以,高校应注重对创新、创业专任教师的培养和塑造。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做好师资、资金、管理和评价等保障机制。重视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建设,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5结语
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如何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还需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需要大学生的重视,我们仍需借鉴国外优秀的经验和启示,并结合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自身特点,立足于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的基本现状,稳步推进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努力,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继续做出有益的探索,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成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启林,安玉祥.韩国科技与教育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韩丽霞.大学生创业指导教程[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谭福河.韩国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支援之借鉴意义[J].山西教育,2005(5).
[4]陈婷.中韩大学生创业教育比较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性思维,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具有创新创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主要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转变大学生就业、择业观念,激起大学生的创业兴趣,并能够在创业领域实际运用创新思维方法。这一工作主旨是与高校思想政教育的教育目标具有一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将极大地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
2016年高校毕业生达到历史新高765万。预计2017年度约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就业以及寻找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近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更是激烈异常。与此同时我国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期,这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途径。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必然成为我国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推进不但为大学生扩宽就业渠道,更是为我国经济转型注入了一股强盛而又年轻的活力。
此外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综合性人才的需要。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要求高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等路径,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意识和能力,进而为社会提供适应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重任的思想政治教育,正是迎合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强化创新创业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想是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它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运用新视角、新方法,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新颖的观点,它是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在复杂的经济市场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支撑。哲学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它可使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马克思哲学认为,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建立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在看待问题时运用既有发散性又有收敛性的思维方式,既看到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也看到事物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哲学观点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使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学会从不同的高度和层次看问题,使得学生在创新创业活动实践过程中,能够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创新创业的最优目标,也能清晰的了解和掌控各个具体实施环节;哲学观点认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它要求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用发展的、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学会反思、学会“扬弃”,始终保持思维的新f性和独特性。
(二)有助于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体现在个人或团体的思想、观念、性格、意志、作风和品质等方面。集中表现为无论何时,都应该努力奋斗,尽力争取,否则因环境的压迫而无法获得创新创业的成功,因为在处于逆境中,人的意志最为消沉,这时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使得大学生摆脱困境取得成功;还表现为成功的创新创业者应具备自信、勤勉、执著的良好作风和个人品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和积极向上的创业精神,让大学生们做好迎接风险的全面挑战,为每一个大学生们能够更快的走向社会进行自主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网络传媒不断普及和被应用,中国文化不断被西方各种文化渗透,出现了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奢靡思想等违背社会主义主体价值的观点。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社会实践过程中,面对复杂的社会,因其社会经验不足,心智不够成熟,很难分辨西方文化的利弊,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蚀,出现了违背社会主体原则,违背社会规范的趋向。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大学生进行以三观内容为主体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培养了一批有道德、有理想、有责任的青年主体,它教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中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公私分明、乐于奉献、强化责任,把所从事的工作看成是自己意志要求的结果,并承担相应行为的后果,明确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出于自身意愿和意志的要求,并承担相应行为的后果,明确人的价值根本在于在于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并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章摘要】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作为担负着本土经济发展重任的地方高校教育尤为重要。为了摸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现状,理清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关系,以便开展有效的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本课题以丽水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总体水平偏低,有待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意愿呈互为影响关系;大多数大学生已意识到创新重要性,对创业的考虑比较慎重;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规避现象等,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创新创业;高校教育;意愿;文化环境;不确定性规避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教育部在2010年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强调:“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的时代,更是一个全面创新的时代。创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竞争态势不断加剧,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高校不再仅仅是产生理论家、思想家的摇篮,更要培养出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优秀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是社会上最具有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群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蕴含着巨大的创新创业潜力,最有可能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作。
为一项系统工程,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之路仍然异常艰难,意愿不高。丽水市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2013年1月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国家级扶贫改革试验区之一。其经济后发崛起需要人才更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担负着本土经济发展重任的地方高校教育尤为重要。为了摸清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现状,理清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关系,开展有效的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本课题以丽水学院在校生为研究对象,采取了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1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美国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较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Chen 在对美国某个学校MBA 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上过管理类课程的数目与创业意愿正相关。Sagie 和Elizur认为其他专业的学生上过管理类课程后对成就有更高的需求,对创立公司也有积极的影响。Cluoes做的实证分析发现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前后,其决定创业与否有着显著的差异。国内学者李政认为创业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中科所阎立钦教授指出: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能力为立足点的教育形式。创业离不开创新,创新必须通过创业来实现价值,二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密不可分。关于创新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少学者从专业、性别、年级、学校类型、家庭背景、是否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有无创业经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果。关于创新创业的文化环境,美国投资奇才索罗斯就曾言:“我什么都不怕,只怕不确定性”。吉尔特·霍夫斯泰德为区别文化间差异而创立了“不确定性规避”理论。李璐认为不确定性规避弱的区域文化可以促进家庭创业教育;不确定性规避强的区域文化可以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王伟毅、李乾文曾对环境不确定性与创业活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阐明了环境不确定性是创业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的观点。当前,国际上高校的“创业教育”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即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应该是培养、提升每个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出几个自主创业的学生。认为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即使大学生毕业后不自主创业,而到各类企业、政府部门、高校或科研机构就业工作,或者选择攻读更高的学位,他们也能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更好的表现。
2 丽水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丽水学院各级领导、部门对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十分重视和支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作为其发展思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将增进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和能力的教育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社团活动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在创新创业课程方面,在通识课程中开设通用性质的创新创业课程,专业模块课程中结合专业特点设置创新创业类课程,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外实践方面,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成果有机结合。在社团活动方面,举办实验班,鼓励大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积极创造条件对学生优秀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切实扶持学生自主创业。在培养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方面,提出了以教育教学一体化理念为指导,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为着力点的工作目标。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并采取项目化科研训练,建立了院、校、省三级学生科研立项目体系。即二级学院组织师生申报学生科研项目,并筛选立项,院级项目中择优推送到学校团委成为校级项目,校团委再从校级立项中择优推荐到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从而形成院、校、省三级递进式的学生科研立项模式。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方面,打造了以创建知性、优雅、科创、爱心、书香和绿色校园为核心的“六个校园”系统工作体系,开展了主题活动、知识竞赛、观摩和宣讲等活动,从实际需要出发,学生自愿报名,杜绝形式主义。
3 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现状实证研究
(1)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选择丽水学院8个二级分院的在校大学生(除医学院为大专生外,其他均是本科生)为调研对象。利用课余时间深入教室、自习室、寝室等学生聚集地随机调查样本,现场发放调查问卷共630份,回收有效问卷606份,回收率为96.19%。问卷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情况;二是创业意愿调查问卷;三是创新意愿调查问卷。
(2)创业意愿现状分析
1)创业意愿水平 问卷选择了一个二分变量,设计问题“毕业后是否考虑自主创业?”的是/否的回答来表示是否有创业意愿。其中有创业意向者381人,无创业意向者225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2.87%和37.13%。根据刘群、孟永对上海10所地方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显示“未来会创业”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9%,“未来不会创业”的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1%,王华锋等对浙江大学等近20 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了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创业意愿的有效率约为86.1%。比较之下,丽水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低于上海,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于本省水平,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分析原因,除了政策、教育、文化、经济等诸多因素外,是否与区域创业文化环境有关,丽水市是浙江省经济欠发达地区,所在地创业文化环境对其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
2)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本课题有效调查总人数606人,其中男生236人,女生370人;有创业意向者,男生66.10%,女生60.81%;性别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略多于女性。年级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三年级略多于其他年级。专业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5),其中商学类、艺术类、工科类大学生创业意愿明显高于医学类、教育类大学生。生源因素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城市生源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强,农村生源的大学生次之,乡镇生源的大学生最弱。见表1。
3)创业意愿形成动机与成因 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的动机,通过问题“你准备创业的动机最主要是”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最多的是挑战自我,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在找工作困难并且工作待遇不理想的形势下敢干敢创、勇于探索的创业精神仍是精神主流;其次是就业压力大,说明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清醒的认识,为生存而创业,缓解就业压力。至于自己做主、不受雇于他人,多赚钱、改善生活等,均属于创业经济回报,这是如今大多数创业者的动力,也是创业目标所在和真实体现。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问题“你认为对于你创业意愿形成最直接的因素是”来调查,结果显示,朋友(包括同学)带动的占比最大,其他依次是家庭支持、传媒影响、学校教育等。
4)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 共设三个问题进行调查:一是“你参与创业教育活动次数”;二是“你是否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三是“你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对个人创业意愿形成的影响”。第一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0.30%参与过创业教育活动,29.70%未参加过创业教育活动。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次数明显高于无创业意愿者,差异非常显著(P﹤0.005)。这说明广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并且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形成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第二个问题结果显示:有24.92%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而参加过创业教育培训的大学生其创业意愿明显高于未参加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综上两项说明,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呈双赢互为正向影响关系。表1商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最高,与《创业学》课程开设有关。因为《创业学》在商学院是必修课,在其他学院则为选修课;艺术学院和工学院的大学生创业意愿也较高,与创业教育培训和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有关。第三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42.26%认为很重要,29.13%认为比较重要,二项相加得出结果为71.39%,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承认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形成的重要影响作用。然而,与朋友(包括同学)、家庭等因素相比,对于大学生本人而言,则认为创业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尽管如此,上述研究也证明了创业教育在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反映出创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5)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 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作用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两方面。设计问题“你对丽水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你是否考虑在丽水创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对丽水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评价表示很满意与比较满意的和是27.89%,比较不满意与很不满意的和是42.41%,另29.70%表示一般,说明了大学生对丽水市创业文化环境的满意率不高。此外,15.68%考虑在丽水创业。而考虑在丽水创业者与不考虑在丽水创业者对丽水市社会文化环境的看法也不同,前者的评价明显高于后者,其差异非常显著(P﹤0.005),反映了社会文化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也反映出有创业愿望的大学生对所处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满意率较高。校园文化环境方面,通过设计问题“你觉得当前校园文化对创业的帮助”调查,结果显示:很好的与比较好的和是71.39%,比较差与很差的和是7.35%,另21.26%为一般,说明大多数大学生创业意向者认可当前校园文化环境对创业意愿形成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也说明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对当前校园文化环境是比较满意的。
(3)创新意愿现状分析
1)创新意愿、创新认知与创新动机状况 对大学生创新意愿的调查,设计问题“你在学习中是否有尝试去创新的愿望”进行,结果显示:87.62%回答“是”,12.38%回答“否”。与创业意愿人数比较,显示大学生创新意愿高于创业意愿。关于创新认知的调查,设立了二个问题:一是“相对创业而言,你认为创新的重要性”调查,结果显示:有57.59%认为创新非常重要,34.16%认为比较重要,8.25%认为一般重要。说明了绝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二是设立了“坚持不懈、把握机遇、团队协作、保证团体成功”等几个创新成功必备因素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过创新教育活动的大学生回答“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的比例普遍高于未曾参与过创新教育活动者,差异显著,说明创新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大学生对创新教育的认知和素质。关于创新动机的调查,设计问题“你认为创新愿望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专业知识技能是影响创新意愿的最主要的因素。
2)创新教育活动对创新意愿的影响 参与创新教育活动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5.31%,远大于创业教育活动人数,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创新意愿者人数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7.62%,后者多于前者,说明大学生创新热情和愿望较高。其中差异经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虽未参与创新教育活动,但从校园文化宣传等其他途径了解了创新相关知识而产生了创新的愿望。将是否参与创新教育活动的人数与创新意愿人数的比例作X2检验,差异非常显著(P﹤0.01)。由此说明创新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意愿形成具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作用。此外,又将创新教育活动人数比例(85.31%)、创新意愿人数比例(87.62%)与创业教育活动人数比例(70.30%)、创业意愿比例(62.81%)进行比较,显示创新教育活动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创业教育活动。综上,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形成具有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而具有创新创业愿望者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高,也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开展。创新意愿强于创业意愿,说明大学生热爱创新,而对创业的考虑相对比较慎重。
3)创新教育活动对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影响 设计“创新兴越、创新胆量、创新决心、分析能力、协作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参与创新教育活动者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未参与创新教育活动者,差异具有显著性(见表2)。证明了创新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正向影响作用,其结果与浙江嘉兴学院刘巧芝对浙江省10 所高校750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结果的意义相似。
注:* 表示很好和比较好的人数。
4)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的影响 设立了三个问题进行调查:一是“校园文化氛围对创新意愿影响的重要性”;二是“校园物质与制度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影响的重要性”;三是“精神和行为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影响的重要性”。结果显示:85.97%认为校园文化氛围对创新意愿的影响很重要和比较重要;75.74%认为校园物质与制度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的影响很重要和比较重要;78.05%认为精神和行为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的影响很重要和比较重要。三项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由此证明了校园文化环境对创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针对本校校园文化环境的评价,通过问题“如果以健康、积极和文明为视角,你如何评价目前的校园文化环境”进行调查,结果评价“很好”与“比较好”二项的和是61.55%,显示大部分学生对当前校园文化环境的评价是满意和较满意的。
(4)不确定性规避现象
在就业压力日趋加大和周围创业环境的不确定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具有自主创业意向但又担心创业风险大于创业经济回报,举棋不定;也有一些大学生具有创新兴趣或有尝试创新意愿但又怕误了正常学业。设立了三个问题进行调查,即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大障碍性因素,答案最多的是缺乏实践经验和资金缺乏;大学生创新创业最害怕的因素,答案最多的是怕失败和怕误了正常学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最不确定的因素,答案最多的是社会文化环境和生活前景。反映出大学生创新创业自信心和风险承受能力弱;反映了不确定因素存在并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5)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创新创业准备不足,能力逊色,削弱了创新创业意愿形成。原因与创新创业的障碍性因素、担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等有一定联系,而这些都是大学生初次创新创业将会遇到的常见问题。
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未完全开设,学生的创业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仍然注重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所学知识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专业知识面临与创新创业需要脱节的强烈反差;学生不知道怎么运用所学知识去创新创业;师资综合素质还不完善,交叉学科知识、经验欠缺;实践历练机会少,学生把握机会能力弱;教育服务体系不成熟,没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或设立但服务工作不到位。
3)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环境不甚理想 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氛围,逐年攀升的“公考”潮流,不断冲击大学生择业观。校园文化环境不很成熟,对创新创业的宣传较多的是赛事、社团活动等,对创新创业信息判断、机遇的把握、攻克挑战等一些实战性体验方面的宣传较少。
4)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不确定性规避现象 在校大学生既要完成学业,又要考虑就业与创业问题,规避性高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不确定情况下,表现忍受模糊性的程度高,不敢冒险,缺乏自信,创新创业意愿低;而规避性低的大学生忍受模糊性的程度低,富冒险精神,创新创业意愿高,并积极投身于其中。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文化环境中感受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具有创新创业意向又富有挑战性的大学生既有期待、憧憬,又有模糊不确定性情绪,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为高校教育增加了管理困难。
4 建议
尽管我们不可能要求或期盼所有大学生毕业后都自主创业,人人参与创新。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一旦有了创新创业素质,就拥有了伴随一生的宝贵财富,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有可能将挑战转化为机遇。
(1)构建适合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模式与路径
建议借鉴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的三种模式,即以传统教育教学体系为主导的高校自我培养型,以社会参与、企业为主导的校企合作型,以及以大学生创业园为主导的政府推动型这三种模式。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路径方面,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地区实际,构建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路径模型,见图1。
(2)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的措施
1)社会(政府)层面 社会是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梦想的发祥地,政府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的政策支柱。(1)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丽水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需要人才而聚集人才的向心力不如发达地区,只有以更好的社会文化姿态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社会文化环境的创造靠大家,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发挥四元一体的作用,有效净化就业环境,促进就业公平,共同创造出有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规范市场行为,建立起统一开放、平等竞争、规则健全、运转有序的市场体系,确保经济环境中每一个市场主体都能够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去运作。(2)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制定政策并通过多种媒介加以宣传和落实,同时建立和完善支持系统、实现帮扶长效机制、提供孵化支持、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2)学校方面 学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的专业技能支柱。(1)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五个方面入手,即价值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和监管体系。(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主抓三个平台入手:即创新创业基础平台,如知识培训、经验介绍、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等;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如演讲、模拟演练、学科竞赛等;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如参加各类大赛、校外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园区、成果孵化基地、创新创业网络实战等。(3)设立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完善服务体系。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即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特别服务。服务途径:除了加强校与社会联盟、校与校联盟,校内各分院联盟,实现资源整合之外,还要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构,帮助大学生解决各种有关创新创业的疑问或是手续办理问题等难题。构成由服务项目、服务主体、服务机制、服务手段、服务绩效等有机复合体,形成政策、培训、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鼓励支持更多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愿望。
3)家庭方面 家庭及父母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的精神和物质支柱,着重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1)多鼓励子女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家庭创新创业教育应着重于“开拓”,树立人生的精彩在于自己对未来开拓的精神理念,而不是拘泥于钱多事少离家近的传统观念。家庭应多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树立信心,理性定位;同时注意其培养承受挫折的能力,善于寻找和把握机,勇于挑战。(2)尽量提供多方面帮助。首先是转变择业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消除择业认识的一些误区:期望稳定工作而不愿意冒险自主创业;把创业简单理解为创办新企业;面对经验、项目、资金及技术缺乏的压力,畏惧自主创业等。其次,做一些具体工作来体现家庭的支持,比如帮助资料收集、信息分析、市场研判、资金筹备等。
4)大学生个人方面 大学生群体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休,无论毕业后是否创业,在校期间都应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活动中去。(1)规划好人生职业生涯。这是化被动为主动,变挑战为机遇的双赢选择。在高校教育下学会知识技能,培养自身创新创业素质,无论毕业后是否自主创业,都将有益无害用之一生。无论是否有创新创业意愿,都必须学技术、学经营、学创新,努力培养自己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每个人的经历、性格、能力各有不同,机遇也不尽相同。只要自己学有所长,自信自强,创新创业,多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充实自己,就能永远立足于社会。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自我管理计划,也可以从合伙创业、家庭创业或低成本的虚拟店铺开始,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2)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各种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都有莫大的帮助。通过参与活动,不断磨砺、充实自己,培养自己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创新人格和团队协作精神;还可以学会冷静、独立地思考问题,学会沟通、交流技能,从而得到社会认可,让家长的教育投资获得回报。(3)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大学生进行开拓创新的能力和为人处事方法的实训和锻炼;偏重于被动就业型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大多眼高手低,不敢闯荡、不敢冒险,缺乏激情、缺乏自信,缺乏与沟通人交往的能力。大学生有很多优势,如年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维活跃善于创新。但也有弱点,如缺乏职场经验,人脉关系,商业网络;启动资金有限,起步困难;有信心,无耐心;有激情,欠恒心等。因此,提升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很重要,除了社会政府扶持、学校培养、家庭支持之外,大学生应积极主动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去。创新创业不等于创办企业,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只要具备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都会有发挥价值的机会。当今社会,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离不开三大资源: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和校友资源。大学生应多关注信息、朋友、机遇。至于创新创业领域,可以多关注高科技领域、智力服务领域、创办工作室、中介服务、服装食品加工、服务咨询、装饰设计等。创新创业需要激情、需要理性,更需要恒心。
【参考文献】
[1]王华锋,郑珠,牛晋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大学生为例[J].企业经济,2010,(10):73-76.
[2]郭洪,毛雨,白璇,曾峥等.大学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软科学,2009,(09):69-74.
[3]李政.以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路径[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01):16-21.
[4]李璐.创业文化、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关系研究——以天津地区为例[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5]王伟毅,李乾文.环境不确定性与创业活动关系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3): 53- 57.
[6]刘群,孟永.上海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分析[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05):96-101.
[7]刘巧芝.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04):90-93.
【作者简介】
王烨冰(1982-),女,浙江丽水人,浙江省丽水学院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创业教育。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角色;作用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Counselors in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ZHOU Chang-chang ZHAO Jian-ming SHI Feng-feng WANG Li-ping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Shanghai 201300,China)
【Abstract】Under the contemporary background of“mass innovation and Peoples entrepreneurship”,Counselors,Who locate in the basic link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ffairs,should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clearly,find out the position accurately,play an important role and unique function in 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and then improve the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entrepreneurial awareness and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ffectively with practical action to shoulder the sacred mission given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Counselors;University students;The educ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Role;Function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国民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市场极富创新潜力,社会急需创新企业,国家急盼创业人才。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指出,这是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前瞻的思想,丰富的知识,还有着极强的探索精神和开拓意识,在双创时代,他们理应勇立潮头。但是,作为深处象牙塔的学生群体,他们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先进的创业理念,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超凡的心理素质,这就需要学校对他们做好全方位的教育、引导和帮助。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人。因此,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高校辅导员理应扮演重要角色,担负重要职责,发挥重要作用。如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等,以为大学生更好地实施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1]。
1 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1 是落实党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可免费获得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创业指导服务,包括政策咨询、信息服务、项目开发、风险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辅导员位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最基层,使之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势必会成为落实党和国家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的有力保障。
1.2 是缓解当前高校就业压力的有力举措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连年攀升。从2014年的727万到2015年的749万,再到2016年的756万。“史上最难就业季” 没有最难,只有更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俨然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新常态”。这给全社会和各高校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各方的共识。作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首要负责人,辅导员理应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去,以为缓解当前高校就I压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1.3 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有效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是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素养在内的全方位教育。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无论最终创新创业成功与否,其个人综合素质都将获得大幅度的提升。因此,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有效途径。
1.4 是拓宽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都强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是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高校都要为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创造条件。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上述精神一脉相承,势必成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有效路径。
2 今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2.1 创新精神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技术迭代一朝一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急剧缩短,传统行业传统方式的创业成功率极低。大量事实证明,创业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担负起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职责,促使学生不囿于眼前的现实,勇于并善于对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和商业模式等方面不断革新,以促进创业型公司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2.2 创业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没有一定强度的创业意识就不会有付诸实践的创业行动。创业意识极大地体现了创业者创业精神的强弱与否,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与投入,是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想改变大学生的传统思维,培养大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开拓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实现从被动就业到主动创业的观念转换,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2]。
2.3 创业知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唯有对所处领域所在行业有着深刻的洞悉,才能做出准确的市场定位,进而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的产品或服务,最终赢得市场。为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向学生传授市场分析市场预测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动向。此外,创业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一些国家政策、法律、经营、管理、税收、融资和审计等领域的知识,创业者对之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当分门别类的向学生进行讲解。
2.4 创新创业品质
创业教父马云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大多数人都死在明天晚上,见不到后天的太阳。所以我们干什么都得坚持,创新创业更是如此。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创新创业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困难和挑战,稍有不慎,就会全功尽弃。面对这种现状,每一个创新创业者都必须炼就一副极佳的心理素质:坚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而这些品质都是当今大学生极其缺乏的,所以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必须下大力气,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进行塑造。
2.5 创新创业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创新创业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性活动,为了避免纸上谈兵,降低创新创业失败率,每一个创新创业者在投身创新创业之前,都必须接受一段时间的实践历练,以全方位提升自己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素养。所以,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除了要有创新精神的培育,创业意识的激发,创业知识的丰富和创新创业品质的塑造外,还必须要给予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历练。如提供创业孵化基地,让有创业想法的学生进行一次全方位全过程的实战演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进一步完善自己。
3 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角色和作用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处于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线,是落实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最基础力量。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每一名辅导员都应结合自己的教育优势,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独特作用。具体来说如下:
3.1 创新精神的培育者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创新则是发展的灵魂。纵观当今世界兴起的伟大企业,如Facebook、微信和滴滴出行等,无一不是创新的产物。深处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唯有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赢得生存之机。因此,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创新精神的培育极其重要。辅导员,作为学校各种活动,如班服班徽设计大赛、暑期社会实践和各类竞赛等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会有大量的和学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若能充分抓住,有效利用,势必可以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肥沃土壤。
3.2 创业意识的激发者
创业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接受后天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聚集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关,但更多的是源自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引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生生活中最紧密的联系人,相比于其它人,在担当大学生创业意识的激发者这个角色上面,辅导员具有天然的和绝对的优势。无论是在日常的谈心谈话中,还是在专业的职业教育中,辅导员都可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激发学生潜在的创业意识。
3.3 创新创业文化的打造者
创新创业文化是指与社会创新创业有关的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主导着受众的创新创业思维模式和创新创业行为方式。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为其营造优质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迈向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线工作者,辅导员在创新创业文化打造的过程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3]:
1)通过主题班会、学术沙龙和一对一交流等线下方式以及易班、校园网和微信朋友圈等线上方式积极宣传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相关政策,大张旗鼓的报道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先进典型,进而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和创新创业价值全面精准的认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和创新创业积极性。
2)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班级管理制度。比如在入党推优、评选优秀学生干部和社会活动积极分子等方面给予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突出表现的同学优先考虑等。
3.4 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者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级政府和各高等学校都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和《关于大学创业扶持政策的通知》等。面对这些文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问和困惑,这就要求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老师能积极的站到学生面前,帮助学生解读出文件中的重点和难点,履行好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者这一重要职责。
3.5 新创业平台的搭建者
大学生创新创业由设想变成现实,有赖于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和ERP企业创业大赛等赛事,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大学生社会实践部、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组织[3]。通过这样一些平台,大学生可以获得创新创业的合作伙伴,创新创业的演练战场和创新创业的咨询顾问等一些非常重要的创新创业要素,为日后成功创新创业垫定坚实的基础。辅导员位于大学生职业教育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第一线,是各类学生社团的指导者,各类赛事的组织者,也理应担当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者。
3.6 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者
自设置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就因其与学校各部门接触的广泛性,与学生联系的密切性,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发挥着联系学校与学生的重要纽带作用。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岗位属性,在扮演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者这一关键角色时,辅导员同样也是不二人选。在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辅导员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联系当地政府、风投机构、各类企业、各类专家和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等与学生的桥梁作用,建构创新创业指导的互动机制和市场信息的反馈机制,最大限度的给予学生支持,进而达到管控创新创业风险,提升创新创业成功率的目的。
3.7 创新创业品质的锤炼者
创新创业之路总是伴随着风雨,创新创业者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将经受巨大考验。面对高压和失败,有的人能够顺利挺过来,有的人却捶胸顿足,一蹶不振,甚至终结自己的生命。为了消除这种困境,必须要有人担当心理帮扶者的角色。这一方面是在创新创业前期帮助创新创业者锤炼优秀心理品质。另一方面是在创新创业者创新创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困境时帮助他们排解不良情绪。由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是最有时间,最有条件帮助学生的人,同时也是最易得到学生的信赖,最容易走进学生内心的人,所以这一角色的最佳人选非辅导员莫属。
3.8 创新创业过程的指导者
因为企业的运营会涉及到技术、法律、经济、管理、市场和审计等学科,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常会感到知识不足带来的重压。同时,因为深处象牙塔,涉世较浅,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也常会受到社会经验不足的困扰。
辅导员,一方面因其基本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少数还具有博士学历,故在某一领域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因其已踏入工作岗位,且在学生时代基本上都担任过核心的学生干部,故有较深的社会阅历。所以,在现今专业的创新创业指导师较为缺乏的状态下,在学生实施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辅导员应当仁不让的担当起创新创业指导者的角色,释疑、解惑,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素养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率。
总之,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是“新常态”下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拓宽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又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高校辅导员应当认清形势,找准定位,努力扮演好创新精神的培育者、创业意识的激发者、创新创业文化的打造者、创新创业政策的解读者、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者、创新创业资源的整合者、创新创业品质的锤炼者和创新创业过程的指导者这样一系列重要角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自已独特的作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以实际行动切实肩负起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李丹虹.辅导员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方法[J].学理论,2015(14):237-238.
[关键词]高校学报;创新创业;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1-03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学报的职责所在。
为了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促进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辽石化大)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为了大力推进高校“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辽石化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那么,高校学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
一、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管是校级项目还是省级项目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创新创业项目总数量也逐年增多。
二、 《学报》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职责所在。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兴则学报兴,高校强则学报强。因此,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高校学报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报》从2014年开始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刊发在《学报》的相关栏目。《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年增多;有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而且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所刊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涉及多个栏目。《学报》虽然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学报》的主编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顾名思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总结并在各级期刊上的也很少。因此,在校大学生因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不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写作水平比较低,很难在各级专业期刊。如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仅其劳动成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引起本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们也不能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课题当中。《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可以说深化、延伸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3]
(二)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提高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对高校学报而言,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作者群,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高校学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开始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后,部分大学生成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但是,与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相比,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较差,如果不进行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则无法达到可刊发的水平。《学报》编辑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内的论文写作知识的培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使学生论文达到刊发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三)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学术窗口,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多,高校需要学报这个学术窗口,需要通过学报宣传高校的科研成果,让社会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虽然《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所刊载论文内容涉及内容多,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物理、数学等方面,不仅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有应用研究相关的内容。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不仅宣传了辽石化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而且提高了此课题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只能说是迈出了万里的第一步,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途径,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一)依托相关高校,吸收优秀稿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报》刊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辽石化大的大学生,而若要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刊载的论文就不能局限于本校,应与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大的高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邀约优秀论文,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其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校可以借助学报这个窗口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以学校的名义留存于世。[4]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媒体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5],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外界传播项目内容,针对项目内容与外界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报》的关注度,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高校的科研政策是一个指挥棒,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SCI、EI收录期刊及CSCD期刊上,从科研政策上给予扶持,而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对学报的打击却可以说是致命的,几乎断了优质校内稿件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报学术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提升《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让高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引起高校领导层的注意,争取到科研政策上的扶持,进而吸引优质的校内稿,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积极传播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及学报的办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1998.
[2] 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134-135.
[3] 李晓文,张立元,时铁国.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探究[J].编辑学报,2002(4):277-279.
关键词: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思考
G647.38;G434
一、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背景形势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可谓是众说纷纭,最早来源于国外,其内涵为“培养学生从事商业活动的综合能力的教育,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1]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引导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同时又注重实践,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本质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它是就业教育的拓展。[3]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促进就业的新引擎,也是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提出
2014年9月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2015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工作报告中是@样表述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从此全民上下掀起了新形势下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浪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 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 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4]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具有重要的意义,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扩大了就业渠道,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潜能,以及创业的活力。
3.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
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的印发,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要求从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5年6月2日,教育部在京召开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5年12月1日,《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的印发,明确规定了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创新创业教育正式纳入高校课程体系。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尚不成熟,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度不够。
2015年5月14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新闻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荆德刚解读《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时,明确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结合专业不紧、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教育体系亟待健全”。我国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虽然很多高校也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性,但整体来看,高校对此类课程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与国家的期望值还存在很大差距,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支撑的重要性。[5]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够融合,课程开设大多数为了迎接评估,一些教师只把创新创业课程当成一般的必修课课程来上,过于注重形式。
2.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建设尚未完善,还不能很好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会贯通。
2016年起,创新创业教育虽然正式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但因没有成熟的课程体系可供学习与借鉴,有的高校甚至用讲座来代替课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即便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日渐活跃起来,可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受到约束,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过多缺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不能融会贯通。
3.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匮乏,教师指导性不强。
由于高等院校过去没有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因此也缺少相应的从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任教师,目前这方面的师资多是从“两课”教师或学生管理人员等岗位转变过来,专业知识存在缺陷。[6]特别是在孵化指导方面,对一些有创业知识和技能需求的学生,给予的创业孵化、导师指导等还不够充分,从而使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课外指导均得不到良好的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4.起步阶段经验欠缺,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大学生创业“学校热,学生冷”的局面。
新形势下高校虽然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引领,不断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举办讲座、报告会、宣讲会,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想燃起了广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但是由于起步阶段经验欠缺,导致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挫,参与性并不高。
5.新形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不够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不够明确。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缺乏长效机制。高校中指导性文件不够完善,缺乏合理的工作标准,不能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另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乏考核激励机制,尚不能通过目标与过程管理,不能很好的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
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高校应该形成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从上到下关心和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立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
1.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调研;明确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结合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化制度。
(1)抓好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发展。
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求年轻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聘请公司、企业实践能力强的专家与教师共同担任学生实践指导教师,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打造经验丰富、稳定的创新创业课程讲授教师队伍和项目指导教师队伍。[7]只有拥有良好的教师队伍,才能在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指导上给予学生最好的帮助,才能充分的指导创业孵化,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与课外指导同步,才能更好的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发展。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做好创新创业类课程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做好第一课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5]12号)中明确规定了从2016年起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全体学生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也就是从2016年起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安如教学体系,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标准。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的时候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体系融为一体,[8]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与专业相结合,做好第一课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一方面通过第一课堂提高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做好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大学生一般都是以自己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始的创业之路,在需要人才的社会,大学生也深深认识到专业知识才可以帮助自己发展事业,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创业的成功,[9]同时将创新创业训练内容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另一方面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加大宣传和孵化基地的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汇贯通。实行创业学分转换制度,争取多方支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支持和培育自主创新创业团队,为创业团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激发学生创业激情。
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对自主创业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为毕业生搭建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资讯、创业指导、项目展示、项目对接等服务;做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工作,组织好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及奖学金,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意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多样化的实践空间,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1)激发激情,提高认识。
通过创业讲座、创业论坛、职业规划课堂教学等途径,结合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唤醒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业激情;提高认识,选拔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参加SIYB系统化的创业培训班;通过参加创业计划大赛、金点子设计大赛、挑战杯、营销大赛等途径,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素质,提升创业能力;通过对具备创业条件的团队,提供政策、场地、资金等服务,扶持自主创业,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鼓励大学生创业,打破大学生创业“学校热,学生冷”的局面。
(2)优化平台,强化服务。
关注省、市、区的创业动态,优化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源,建设以“政策咨询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孵化服务平台、专家顾问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服务体系,强化大学生创业指导、法律咨询、投资融资服务、技术指导服务、工商注册服务等。另一方面优化创业项目,利用电子商务的广阔市场前景,打造具有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创业团队。
3.建立完善新形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1)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制定工作规划。
根据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新形势,建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长效机制,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任务和措施,明确牵头单位和协办单位,制定科学的指导性文件,使各部门充分发挥优势,密切配合,保证创新创业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确定工作目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每项工作,都要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工作目标,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
(2)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激励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
建立健全检查考核激励机制,加强目标和过程管理,定期检查,推动工作。建立和完善针对师生的激励机制是调动教师指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保障,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10]根据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逐项进行检查和经验交流,掌握进度,找出差距,推动工作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年底拿出成果,公开评比,表彰先进,以进一步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向,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上下协调行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施冠群,刘林青,陈晓霞.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的创业网络构建―――以斯坦福大学为例[J].外国教育研究.2009( 6);
[2]石国亮. 时代推展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思想教育研究. 2010( 10);
[3]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2014年第3期;
[4]王昌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J].科技创业月刊, 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2016年02期;
[5]李丽娜.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东工会论坛Shandong Trade Unions ’Tribune.2015年03期;
[6]王燕,黄韬.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 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2013年06期;
[7]谈晓辉,张建智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e Education.2015年05期;
[8]沈洪科.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 Teaching Forum.2016年3月第13期;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 实践探索
一、加快课程整合改革
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开设包括创新思维与能力、公共关系、财务管理、风险投资等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开展创新创业融合教育,系统性培养大学生商业常识和创业创新能力;开设多层次课程模块,根据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和学习地点;调整考核方式,降低大学生创业的机会成本,实现大学生“在读创业”。可以在现已倡导的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课程的设置、考核方式的调整,实现大学生的“在读创业”,让学生实现创业、学业“兼得”。创业人才的培育要紧跟市场,在校企联合的基础上,由市场的主体企业派出专家团队,与合作院校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发教材、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提供就业支持,让企业制定课程。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创业培训,以贴近实战的项目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帮助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
二、统筹管理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要想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求学校领导层高度重视,在组织制度上敢于创新,成立由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牵头负责,由教务、科研、财务、学工、团委、二级学院等职能部门参与的校级组织协调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和配套政策。组织机构可下设各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负责本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实践探讨,并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和心理辅导,积极联系企业专家为学生的创业创新项目进行把关和提出建议。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的引进和培训
创新创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学院要从教学考核、职称评定、培训培养、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引导各专业教师、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理论和案例研究,不断提高在专业教育、就业指导课中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引入第三方力量,积极从社会各界聘请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等作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相应的研究机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教师在校内开设自己的公司或者工作室等,以实际行动来为学生树立创业创新的榜样。
四、建立各层级的学生创业团体和组织
学院和二级学院应分别成立“大学生创新协会”、“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周”、 “‘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论坛”、“师生发明创新现场交流会”、“ 知识产权与创新能力培养专题讲座”、“全校发明创新成果评比表彰”等活动。同时将创新教师指导工作纳入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给予指导教师一定的工作量,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果通过“ 挑战杯”“ 发明杯”“ 创新杯”等系列赛事进行检验,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学习中获得知识、荣誉的同时,还获得了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能力、体会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
五、整合校内创业资源
学院应该打造一个“平台+资源”的一站式创业服务包,打通创业理论、创业模拟、创业实践三者的通道。具体可以分为以下模块:
创业教育:将各种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讲座、论坛等以公告的形式推送;并实时显示相关内容的排行榜。师资力量:展示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大赛指导经验、创业经验等相关教师的基本资料,并开通讨论功能,方便学生咨询。创业基地:目前我院创业基地的基本情况(要包含人才需求信息)包括校企合作创业基地、工作室、校外的校企合作基地等。创业项目:在校学生可将自己的创业想法通过各层级的创业团体或组织以创业计划书的形式提交给本平台,经过筛选之后,将合理可行的创业项目(包括创业者的联系方式、创业资金需求、创业合作者的要求等信息)以分类的形式挂在平台上,这样方便不同创业资源的拥有方寻找各自所需。一句话,就是要搭建一个知识资本、物质资本、资金资本的需求平台,资本拥有者各方在该平台上自行进行匹配。创业大赛:分别列示学院各层级比赛、市级别比赛、省级别比赛、国家级别比赛等的相关安排,并将获奖案例进行梳理展示。政策法规:学院制定的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国家颁布的各种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该项目一定要及时更新。方便学生及时了解与创业相关的国家、省、市、区、学院的各种优惠政策和法规。资料下载:提供各种学习资料、报名表、创业计划申请书模板等资料的下载链接。
六、统筹指导大学生参加各级创新创业大赛
学院应高度重视各级赛事的组织动员工作,以每次大赛为契机,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推动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有关领导召开专门会议,统筹安排参赛工作。还应邀请了优秀企业家、创业校友对参赛项目进行培训,指导教师还应利用假期时间对创业项目开展集中培训和一对一咨询。
七、引进校外资金或投资机构,促进创业项目转化
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实践证明,创业实践基地是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各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在提升基地建设质量上下功夫,此外,高校还应该广泛联系学校所在地区的优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成长型企业,为 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习岗位。
政府相关部门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也是或不可缺的。学院应该和市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办学,服务地方经济的长效机制。针对大学生创业需求和创业资源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情况,积极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等各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资源,帮助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大学生用好政府的政策和市场的资源。
参考文献:
[1]纪辉.高职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J].现代商
贸工业2016.10
[2]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3]胡志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平台建设;过程管理;评价体系;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S2016-0473(2017)02-0026-11
doi:1019366/jcnki1009-055X201702004
[HT4ZDX]一、引言[HJ5mm][HT]
不创新,就灭亡。在2013年五四讲话中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成为当代青年生存的必需品”。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体现。党的十以来,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方向。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明确指出,要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012年教育部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基础上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直接面向本科生实施,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秉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启发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探索建立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新思路[2],是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许多高校结合自身特点,开展了大量践活动,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总结。例如,秦添等[2]总结了华东理工大学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方面的经验。朱洪波等[3]以同济大学土木工程材料专业为例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学生自身发展的有益作用。杨芳等[4]介绍了中南大学在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过程中取得的成效。朱泓[5]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做法。郭莉等[6]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总结出“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面向需求”的活动原则,并通过加大奖励指导教师的力度来提高活动训练质量。
尽管上述研究在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经验以及具体支持措施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然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我国起步不久,经验积累略显不足,尚处于发现问题的阶段。另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一种综合性教学改革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仍有待深入研究。例如,初铭畅等[7]对辽宁工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情况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了解程度存在较大差异,30.86%的学生是通过同学了解到的;15.71%的学生了解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途径是通过主办方网站,此外还有大约50%的学生对此并不了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尚未实现教学改革目标,尤其在项目管理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实际上,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临时性、一次性的活动,具有鲜明的项目特征,例如独特性、目标性、生命周期性等。借鉴现代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统筹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可以取得良好成效。基于此,本文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为例,提出构建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践体系。围绕质量、费用和进度三大控制目标,阐述以过程管理为主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途径和效果,以期为土木工程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二、开展创新创业训练的必要性
(一)服务于创新型社会的时代需求
21 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核心在于科技与人才的竞争。竞争的焦点聚集在创新上。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另外有200多个快速发展的城市提出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发展目标。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强调要掀起“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创新型社会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8],“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为了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重点在用好、吸引、培养上下功夫”。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人才储备,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服务于创新型大学的内在需求
时代的发展赋予高校更高的使命与责任,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专业教育,而是应该通过完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引导,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进而提升创新能力。高校工科人才培养目标要实现从培养质量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向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转变。原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教授曾提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理念[9],为高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服务于创新型市场的就业需求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招生人数不断扩大,相应地毕业生人数大幅度增加,从2006年的413万人陡增至2016年的770万人。然而,就业市场日趋饱和,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环境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取决于创新实践能力。一方面,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也是企业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大学生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另一方面,随着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自主创业成为就业的另一条出路。创业市场呼唤创新人才。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大学生,是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提出的新要求。
三、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现状
自2012年教育部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来,得到部属和地方高校的积极响应。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量和参与范围达到空前规模。仅2016年,就有33054项获得批准立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7375项,创业训练项目3956项,创业实践项目1723项,立项数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参与高校涉及116所部属高校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高校,参与学生数量高达115047人,国家财政拨款资助项目总经费5.928亿元。2012-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情况详见表1。
可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呈现出如下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一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得到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等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该项目由学生自主申报,在学院、学校、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部逐级审核后由教育部统一批准和组织实施,并由国家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无论是立项数量还是资助经费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二是高校和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积极性高,参与度高。由于该项目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环节,既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能力,又有经费支持,因此得到高校和学生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青睐。近3年来,该项目每年参与高校接近1000所,参与学生高达10万人以上,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四、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与实践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概况
为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本科教学工程,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中原经济区发展,大力弘扬“创新、创业、创优”三创精神,着力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能力,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启动以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高度重视,积极动员,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践活动。目前,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经成为我院大学生创新业培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和教师积极申报,建立了完备的“国家级、校级和院级”项目三维立体资助体系,充分调动了师生的参与热情。2012-2016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有109项获得立项批准,其中国家级15项,校级62项,院级32项。具体立项情况详见图1所示。
纵观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申报和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一是项目覆盖面广。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主,同时涵盖交通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三个专业。二是师生受益面大。近年来,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数量稳步上升。2012-2016年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参与学生人数超过500人,占全院学生数量的40%以上;指导教师数量超过100人次,占全院专业教师数量的35%以上。具体参与情况详见图2所示。三是取得成效显著。依托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10项,获得软件著作权5项。另外,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成为学院挑战杯项目遴选的主要来源。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师生访谈、问卷调查和具体指导等方式,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另外,通过文献查阅分析,认为有些问题是个例,但大部分问题具有共性特征,譬如:第一,项目选题偏差。大学生创新创新训练选题途径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学生自选,二是教师给定。创新创业训练一般面向大二下学期的学生,由于现阶段他们对专业知识掌握不足,选题时容易出现盲目性。而教师给定的题目,往往存在科研性过强,难度系数偏大,使得学生产生胆怯心理,失去兴趣。第二,过程监控不力。项目批准立项后,一方面,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联系,学生得不到及时指导。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处理好项目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在项目上付出的时间不足,另外项目成员分工责任不明晰。第三,重申请,轻完成。由于缺乏科研兴趣,以及获取荣誉的功利性,学生往往在项目申报时表现积极,而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动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导致出现中途放弃的现象。焦金琳等[10]对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武汉大学药理学专业学生进行调查,也发现了类似的问题。第四,课程体系不合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没有设置创新型试验和相关实践教学,学生得不到充分的实践锻炼;课程体系中,没有安排创新创业有关通识课程,学生无法得到广义上的创新创业理念教育。第五,经费管理不健全。创新创业项目设有专项经费,经费要求由学校教务处和学生处负责管理,受学校财务制度监督。在经费使用上存在程序繁多、监管不力、与项目相关性认定不严、学生不通过指导教师直接使用等问题,经费使用混乱严重影响了项目按计划实施以及参与各方的积极性。第六,评价体系不完善。成果审核时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亦没有相应的奖惩措施;对项目参与主体的评价不全面,评价手段过于单一;参与评价的专业教师和科技人员不足等。
针对上述问题,重新审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确定的立项原则[11]“兴趣驱动、自主试验、重在过程”,不难发现大部分问题与项目管理有关。究其原因是目标控制不明确,而且没有落实在过程管理中。另外,上述问题与项目管理中的质量、进度和费用三个核心方面息息相关。为此,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过程中,大胆借鉴项目管理理念和方法,以目标控制为核心,以过程管理为主线,构建了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实施途径。
五、基于项目管理的创新训练模式
(一)加强平台建设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目牵动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主体,涉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建设科学、规范、高效的多元化平台尤为重要。加强多元化平台建设,营造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外部环境,为项目管理奠定基础。
组织管理平台。一是组织机构。学院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专家小组。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专业系部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由学院教学办和团委组成,组长由学院教学办秘书担任,学院团委书记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学院教务员及辅导员、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主席团成员组成,共同负责师生动员、团队组建、立项评审等协调工作。专家小组以学院教授委员会成员为主,实行指导教师回避制度,具体负责项目评审与推荐工作。二是管理制度。实行学校和学院两级管理,教务处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与监督工作;学院根据教务处有关规定,负责项目的组织申报、过程实施和协调配合等具体工作。学院在上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出台了《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本科生创新学分认定管理办法》等。
实践训练平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创新源于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将“自主试验”作为立项原则,就是强调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因此,搭建多维实践平台成为保障训练质量与效果的必要条件。第一,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学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时强调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成立了由实习基地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实践中心负责人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实现了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第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充分利用校内试验条件的同时,积极构建校企协同创新实践教育中心。学院确定了土木工程综合实验室向本科生创新试验全面开放、重点实验室有条件开放的指导思路,同时与河南省第五建设集团公司等签署了24个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第三,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努力营造立体化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加强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同时将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和慕课、微课等形式纳入建设内容,为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践活动创造便捷有利的学习条件。
信息交流平台。鉴于项目申报数量不断增加,参与学生动态变化等特点,传统管理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容易出错,有必要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依托土木工程学院虚拟教学试验中心,努力搭建项目信息交流平台,实现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精细化管理。加强信息交流平台建设,对管理人员而言,可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服务水平;对指导教师而言,可拓宽沟通渠道,提供跟踪指导;对参与学生而言,可方便项目选题,有利于团队组建。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信息交流平台主要由以下功能模块组成:项目管理模块,涵盖申报、评审、立项、检查、结题等环节;成果管理模块,包括项目成果、展示、查询等;信息交流模块,面向项目管理人员、指导教师和参与学生;创新创业论坛,开放式交流模块。
(二)注重过程管理
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原则中最关键的一条是“重在过程”。过程管理强调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收获,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根据项目管理P(计划)-D(实施)-C(检查)-A(处置)循环法则,将最严格的过程管理贯穿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中,落实到每一个细节,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实现项目参与各方的利益最大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主要流程,如图3所示。
计划阶段-P。这一阶段,强调项目策划的重要性,重点关注项目选题的可行性。在接到学校教务处申报通知后,首先做好宣传动员工作,最大程度地调动指导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团队组建上,鼓励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建团队,充分发挥不同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以及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选题模式上,强调学生自主选题与导师推荐选题相结合,采取双向选择,注重项目的科学性、规范化与可行性。另外,重视企业参与,鼓励选题面向企业需求,突出实践创新。
实施阶段-D。该阶段是对项目执行力的检阅与考验,强调项目按计划进行。充分发挥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启发与引领作用,强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理念,指导教师应在在资料检索、试验方案、数据处理和论文撰写等方面进行引导,而不是越俎代庖。充分调动项目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打破大锅饭,避免滥竽充数现象,做到人尽其才,尤其是项目负责人应有足够的主动性和责任心。另外,加强经费管理,完善预算支出,保证专款专用。加强指导教师在项目经费使用上的监督作用,简化和规范报账程序。
检查阶段-C。该阶段是全过程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是项目质量、进度、费用等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严格开展中期检查,包括项目任务完成情况、遇到的困y和问题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认真检查各项原始记录,包括试验研究记录、小组讨论记录、师生交流记录以及经费使用记录等。根据检查结果,对工作不力、弄虚作假或因主观原因导致项目停滞不前或进展缓慢的,责令限期整改,必要时暂停经费使用,直至项目终止。对中途放弃的项目,参与学生记入诚信档案黑名单,不得再次申请参与创新创业训练活动,指导教师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处置阶段-A。该阶段是项目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全面检验项目质量、进度、费用是否合理的重要过程[12],包括结题验收和反馈改进两个部分。结题验收时学生应提交项目结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结题材料等,其中结题材料包括科技论文、奖励、作品、专利或软件著作权等形式,经指导教师和学院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报教务处,由学校或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验收,结题验收结束后项目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完善。在此阶段,应认真组织结题验收答辩,由项目负责人汇报研究过程与项目成果,每位团队成员汇报个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参与的内容与收获。通过验收的项目,将对参与学生认定创新学分2 学分。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体系表见表2所示。验收评为优秀的项目, 符合免试推荐研究生条件的,将对参与学生予以优先推荐。另外,加强创新创业训练成果档案管理,纸质版成果材料由学院评估办存档,电子版成果由学院虚拟实验中心在信息交流平台存档。
(三)完善评价体系
全方位、多角度地合理评价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改进和完善项目管理体制。应在“倡导主动实践,重在研究过程的”的指导思想下,摒弃“结果至上”的传统评价体系,建立能够体现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要坚持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紧紧围绕项目质量、进度和费用进行项目效果评价,实行评价对象主体化、评价指标多元化和评价标准定量化。
评价对象主体化。学生是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参与主体,应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评价机制。对于参与学生而言,要从创新意识、文献阅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等科研素质锻炼以及团队协作、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就业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升等两个层面,系统评价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收获。
评价指标多元化。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和分级评价体系,实行评价指标多元化。注重项目类型的差异性,例如理论研究型、应用研究型和基础研究型等项目,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有所区别和侧重。另外,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有国家级、校级和院级之分,项目级别不同,资助力度不同,评价标准亦应有所不同。再者,可引入各类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例如结构模型大赛、加筋土挡墙设计大赛等,作为辅助评价指标。
评价标准定量化。为准确评价项目实施效果,评价体系应力求做到细化和量化。采用量化打分表的形式,在项目结题汇报、成果报告、成果质量、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量化评价,并由评审专家组赋予相应的权重,建立加权评价体系。以此为基础,采用项目实施效果三级评价准,即优秀(≥90分)、合格(60~89分)、不合格(
(四)建立长效机制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应建立长效化运行机制,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
建立奖励激励机制。为了调动学生和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应建立长效奖励激励机制。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是创新主体,也是创新项目中最活跃的因素。坚持“兴趣驱动”的立项原则,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对结题验收评为优秀的项目,除认定相应的创新学分外,还可颁发奖励证书并在评优、保研、奖学金评定时作为加分的重要依据。对指导教师而言: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给予相应的教学工作量,例如按指导两个学生毕业论文的工作量计算,如果指导的项目被评为优秀,给予的工作量适当增加,并作为下一次指导项目资助等级和资助额度的基础业绩,也可申报学校的优秀教学成果奖,或作为职称晋升的加分指标。
营造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在长期教育与教学活动中积淀和形成并积极作用于全体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校风学风及相应的制度、物质和精神环境等各种文化要素的综合体。校园文化是培育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的土壤和根基。学校和学院应致力于创新型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网站、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开设学生创新创业专栏,形成良好的舆论宣传氛围;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月、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成果展、创新创业论坛、名师名家讲座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以自主创新、先进高尚的文化培育学生、塑造学生,使继承、创新、发展的理念扎根在每位学生思想里,形成“鼓励创新、容忍失败”的创新校园文化氛围。
构建多渠道保障机制。在条件与资源保障方面,依托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研究性实验室、教学实践基地,为训练活动提供实验场地、仪器设备和实践平台。在经费支持保障方面,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训练活动,根据不同级别、不同研究内容,对立项项目给予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并对经费实施专项管理和动态管理。在指导教师保障方面,建立多元化梯队,形成配置合理的“1+1+1”指导团队,即专业教师+企业人员+管理人员,拓宽指导教师层次结构。在组织体制保障方面,强化科技社团在项目管理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例如充分发挥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另外,构建项目延伸与拓展机制。对于一些周期长、难度大的项目,一届做不完的,可以延伸到下一届接着做下去,并充分利用老带新的优势。例如,朱佳音老师指导的“中原地区传统生土民居的热响应特性及再生设计研究”团队,程晓琳同学从上一届小组成员到这一届项目负责人连续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六、结论
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服务于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大学发展、创新型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得到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等各个层面的高度重视,高校和学生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积极性高,参与度高。以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践为例,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项目选题偏差、过程监控不力、重申请轻完成、课程体系不合理、经费管理不健全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围绕质量、费用、进度三项控制,以目标管理为核心,以过程管理为主线,构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实施途径并从加强平台建设、注重过程管理、完善评价体系和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模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 (2012-2-22)[2017-01-12].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49/201404/166881html.
[2]秦添,张正清,胡欣敏,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华东理工大学为例[J]. 化工高等教育, 2016 (4):19-23,27.
[3]朱洪波,闫美珠,李晨, 等.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的作用探讨-以土木工程材料类项目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 2014, 23 (2):99-102.
[4]罘迹韩雷,尹辉. 中南大学扎实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0): 33-35.
[5]朱泓. 大连理工大学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报告[J]. 中国大学教学, 2015(1): 75-78.
[6]郭莉,王菡,王栩楠. 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 现代教育技术,2012( 6) :118 -121.
[7]初铭畅,李晓梅,高薇欣.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4):104-106.
[8].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EB/OL]. (2014-08-19)[2017-01-12].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08/19/c_126887271htm.
[9]李健.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创新型大学建设[J]. 现代大学教育, 2005(4): 1-3.
[10]焦金琳, 张郦, 余帆, 等. 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向[J]. 西北医学教育, 2016(1): 10-12.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新增长点,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先导,创业基地为支撑,创业指导服务为保障,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性,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普遍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我们力图通过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大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功,更应注重能力、创新性、实践性。
三、我院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我们实现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更加关注,并且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办法。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1、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可以定期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老师做创新创业专题客座,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使教师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以便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
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技能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技能竞赛,充分发挥创业计划大赛、室内设计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设计论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四)重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建立就业与招生的联动机制,用就业水平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六)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开辟毕业生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