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化建设工作思路

智能化建设工作思路

时间:2023-09-21 17:34: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化建设工作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能化建设工作思路

第1篇

关键词:智能建筑,节能建筑,施工

1、引言

美国自90年代以来新建和改建的办公大楼约有70%为智能化建筑,日本则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智能建筑到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将65%的建筑智能化。新加坡政府也拨巨资进行了专项研究,准备把新加坡建设成为“智能城市花园”。建筑智能化热潮正在引发国际建筑史上的一场革命。

2、关于智能楼宇

智能楼宇是智能建筑技术和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智能楼宇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功能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特点的建筑物。

智能楼宇是不是特殊的建筑,它主要由4A组成,即;大楼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安全自动化系统。智能楼宇自动化的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互协调的,具有互操作性,因此,还需要有一个能实现集中管理与协调的系统,以便各个子系统能有机地集成在一起,共同构成建筑物的自动控制网络。

3、智能楼宇与节能建筑

建筑节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是建筑维护结构使用保温材料,而且与设备的运行效率和能量的管理模式密切相关。国外专家对建筑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分析表明,在建筑的建设过程中,规划成本占总成本的2%、设计施工成本占23%;而在运营使用过程中的成本占75%。在我国往往只重视降低建设过程的成本,忽视建筑运营使用过程的成本。要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才能提高管理效率。智能建筑技术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帮助建筑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和人工成本。因此,我们可用建筑智能技术实现建筑节能,如运用楼宇自控系统的节能策略与技术措施等,就有巨大的节能潜力。2005年10月,在建设部与科技部联合的《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明确指出,建筑的智能化系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它能有效地调节控制能源的使用、降低建筑物各类设备的能耗、延长其使用寿命、提高效率、减少管理人员,从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保证建筑物的使用更加绿色环保、高效节能。

4、智能楼宇的节能建筑施工应注意的要点

4、1设计、施工中应力求产学研结合、不断创新

由于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嵌入了智能化系统工程,为配合节能与用能技术措施的智能控制方案与产品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独特性与复杂性,传统用于建筑的监控设备与系统已不能充分满足要求,因此,在建筑节能工程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开发新装备,在运行过程中不断积累数据,优化控制与管理模式,完善并提升建筑智能化节能控制装备的功能。在建筑节能工程大规模推进的早中期,产学研结合研制新型节能装备尤为重要。

4、2工作思路与模式上应不断寻求改进

智能化系统工程节能技术措施以往主要集中在能耗设施,如冷热源、空调等的节能控制方面,现在则应转为“全面用能管理,精细节能控制”。无论是设备系统的工艺控制,还是日常管理,只要有一定的节能空间,就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凡是有利于用能管理的参数,智能化系统就必须准确地采集并完整地存贮,通过对各类实时信息与历史数据的分析,管理当前的用能设备,优化今后的用能控制与管理策略。

建筑智能化工程的设计施工不仅是主观地配置功能,采购设备现场安装,而应与建筑、设备、物业等专业联合,对建筑物的能源系统进行分析与诊断,紧密结合建筑方案、设备工艺、管理方式,提供全面的自动监测、控制与管理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优化完善。能源合同管理及节能工程的前期咨询、规划设计和实施优化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工作模式的转变意味着智能建筑工程界整体将提升一个层次。

4、3加强标准的健全与建设导向

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如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已制定了地方的设计标准,相关部门也在制定综合布线标准,但整个智能建筑系统的行业标准或全国性的规范还没有形成。依据什么标准进行设计,要达到什么样的智能等级及设备水准,如何选择适 合中国国情的国际技术标准,如何进行工程质量评定和验收,这些都是建筑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另外,有不少投资商、设计单位和系统集成商对智能化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不知智能建筑的真正含义,搞不实宣传,有的投资商在 已建、在建的智能建筑中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智能化要求,在具体建设中还带有一些盲目性,特别是在设备选择或系统集成方面往往屈从潮流或随意拔高,导致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造成投资上的极大浪费。由于存在这种盲目性,使得当前智能建筑在舆论导向上存在过热现象。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

4、4应不断提高和培养智能建筑设计队伍的素质

我国要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不能长期把智能化系统设计委托给国外设计单位或系统集成商。实质上智能化系统 设计仅是整个建筑物设计工作的一部分,智能化系统设计应服从于建筑设计,整个建筑物的设计工作应由建筑专业牵头,统筹考虑并统一 协调各专业之间的关系。因此,对于智能化建筑,建筑设计单位仍然是主体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仅是配合单位。

实践表明,智能化系统设计与建筑设计不能各自为战,国内已出现过多起由于建筑设计与智能化系统设计没有同步而引发的设计事故。为使两种设计形成有机的联合体,国内有条件的设计单位应调整专业设置,把自动控制、通讯、信息、计算机、建筑设备等专业有 效地结合起来,建立起自己的智能建筑设计队伍。对于独立于建筑设计单位的系统集成商,除服从于主体设计单位外,其设计成果还应纳 入建筑设计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第2篇

【Abstract】Since twenty-first century,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the societ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people's living standard has been greatly improved,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ommunity's demand for electricity continues is increasing , which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quantity of electricity, but also reflected in the stability of electricity. This paper make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n secondary substation intelligent equipment management, hoping to provide some help and support for technical staff.

【P键词】变电二次设备;智能化管理;分析

【Keywords】 substation secondary equipment; intelligent managemen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5-0171-02

1 变电二次设备的意义

在电力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变电二次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项技术,这对于电力的稳定输送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谓变电二次设备的智能化管理,主要就是以“二维码标识、智能手机巡查系统”为主要的载体,并以其为基础来开展各项工作,从而达到职能链接数据库的目的。通过此项技术,我们能够让各项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化,并且大幅提升工作质量。在这项技术环节中,我们所用到的二维码是极为关键的,它相当于设备的身份证,每一台设备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二维码,因而能够做到科学化管理设备,不会发生混淆的情况。与此同时,通过这些二维码,我们能够详细记录设备的投运、定检、备品数量、风险评估等各种类型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开展各项工作,例如当二次设备出现工作问题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来快速获取设备的相关信息,并且根据这些信息来进行分析和判断,另外,也可以把这些信息即时传递给检修人员,

检修人员能够一目了然地分析设备,因而大大缩短了故障处理的时间,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就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很多供电局都已经对这套设备进行推广和使用,从而实现了对变电二次设备的智能、高效和便捷化管理。

2 变电二次设备的成果实施背景

近些年来,我国的工业实现了飞速的发展,工业用电量也是大大增加,因此,变电二次设备的运用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长时间以来,变电站二次设备信息的运行维护工作都是一项重点,设备的数量比较多,而且其所产生的数据量比较大,相关的台账管理工作也比较复杂,这为各项工作的开展造成了比较大的难度。大多数情况下,当设备发生故障的时候,现场的设备维护人员首先应当进行故障信息的收集工作,然而,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很多工作者们并不能够快速收集到故障信息,也无法及时汇报相关的故障数据,因而耽误了工作,有时会造成比较严重的经济损失。设备故障的处理时间过长、工作效率低下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制约设备信息收集工作开展的原因有以下几个:变电设备台账太多,没有统一的数据库;没有直观和快捷的查询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把二维码和设备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打造出变电二次设备智能管理控制系统,实现对于变电站保护设备信息的智能化管理,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 变电二次设备智能化管理的设计思路

要想构建出完善的变电二次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我们就必须要明确出系统的设计思路,只有确定好了思路,才能够有工作的目标和方向。首先,应当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起统一的变电二次设备智能查询系统库,这能够为各种查询工作提供基础[1];其次,应当建立起编译智能查询数据平台,方便各种查询工作;然后,应当充分运用智能手机巡查系统实现变电二次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手机是当今社会中最为重要的移动智能设备了,通过手机,我们能够大大方便各种巡查工作。

4 变电二次设备智能化管理的具体做法

4.1 建立统一的变电二次设备信息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建设起完善的数据库,才能够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把变电二次设备的厂家型号、台账、投入运行日期、备件台账、设备历史故障等内容进行综合整理,从而把这些内容合并在数据库之中,为各种工作提供可供查询的依据。当信息数据库建立完毕之后,还需要不断进行优化和维护,如果数据库被入侵,那么就会发生数据被盗窃的后果,严重时候还可能导致数据库的崩溃。

4.2 编译变电二次设备数据信息,搭建起智能化查询数据平台

当今世界是信息化的世界,数据信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因此,我们要做好变电二次设备的数据信息编译工作,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搭建起一套智能查询数据平台。可以把每一套装置作为一个单位,然后把变电二次设备的数据信息通过二维码进行编译,例如[2],可以充分运用表格编辑软件作为平台,并通过vb编程软件编织出相关的宏代码,然后批量生成二维码,接下来,就可以把这些生成的二维码贴合在变电二次设备上,这就相当于给这些设备制造了身份证,这些身份证都是独一无二的,能够详细记录该设备的各种信息,包括厂家、型号、版本等等,有效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破解了日常工作中查询繁琐、管理不便等问题,从而提升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另外,通过这些二维码,我们可以实现对于变电二次设备智能、高效、便捷的分布式管理,并且能够随时根据需要来快捷采集数据,从而分析整理数据,让设备维护工作变得更加方便。

4.3 以微信为平台,搭建智能查询与数据库的无缝式链接

可以充分运用手机微信,把微信软件作为平台,构建出更加智能化的查询平台,实现数据库的高效利用。我们可以把变电二次设备数据库编译所生成的二维码信息与微信的后台程序进行链接,当二次设备的定检日期、风险评估登记、历史缺陷等数据发生改变的时候,就可以在手机微信的首台数据库中及时修改相关的内容,从而实现内容的实时更新[3]。这种做法是十分高效的,能够免去二次设备维护人员再次编写二维码的工作,从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免去了更换设备标识所需要进行的大量工作。除此之外,通过微信,我们能够大大提高智能查询数据平台的维护效率,并且大大拓展使用功能。

4.4 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巡查系统

当今世界是信息技术的世界,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智能手机巡查系统,从而进一步实现变电设备信息的移动查询。实际上,智能手机端的移动作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这项技术,无论是在工作现场还是在班组办公室,我们都能够通过智能手机来开展查询工作,从而及时了解到变电设备的各项相关信息,当工作人员发现设备异常运行状况发生的时候,就可以及时收集数据并进行处理,从而及时解决故障。

5 成果的实施效果和价值

总而言之,变电二次设备智能化管理工作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相关的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要不断探索相关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并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之中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变电工作质量的提升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刘通,陈波,杜朝波,等. 输变电设备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思路探讨[J].南方电网技术,2011(05):47-50.

第3篇

奋力打造“全国一流”煤矿

——一号煤矿文明单位经验发言材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公司在这里隆重集会,表彰两年来为公司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职工赶超先进、学习劳模的热情,激发了大家正视困难、积极作为、苦练内功、降本增效的主动性。近两年来,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一号煤矿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按照“制度保障、实绩推动、活动促进、注入高标”的工作思路,全面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实现了“三个文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同步提高,矿井整体文明程度和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为创建“全国一流”煤矿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借此机会,我将一号煤矿文明单位创建情况向各位领导、同志们做以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强化“三项”建设,提高创建工作保障力。

文明单位创建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只有目标明确、规划科学、制度健全、领导有力,才能保障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取得实效。

(一)强化班子建设,发挥组织领导作用。

一号煤矿领导班子以“四好”班子创建为目标,坚持“重大事项按原则办、日常工作按制度办、经常性工作按分工办、请示工作按程序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具体要求,紧紧围绕“查、转作风”,坚持从严从实,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强化班子建设。矿领导班子始终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为文明单位创建发挥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示范引领作用。

(二)强化规划建设,引领创建工作。

围绕“思想道德风尚良好,民主管理科学规范,文化建设扎实有效,中心工作实绩显著,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活动丰富群众受益”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一号煤矿精神文明建设五年规划》,不断丰富创建内容,提升创建水平,提高职工文明素养和道德品质,推动矿井民主和谐发展。近年来,我矿先后荣获陕煤化集团文明单位、全国煤炭系统文明煤矿等荣誉称号。

(三)强化制度建设,构建长效机制。

按照创新、协调、共享的要求,我矿把文明单位创建与矿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党建思想等各项中心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先后下发了《职工文明行为规范准则》《文明区队(部室)、窗口考核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构建“目标明确、责权分明、齐抓共管、全员参与”的长效机制,使文明单位创建贯穿于职工生产生活之中,外化于行,内化于心。

二、创新“五项”工作,形成创建工作的推动力。

创新添动力,改革增活力。有改变才会有进步,有创新才会有发展,一号煤矿通过创新“五项”工作,为文明单位创建注入活力,推动创建工作有序开展。

(一)精神文明建设有创新,铸魂立德树楷模。

以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做诚信敬业黄矿人,建民主和谐一号矿”为目标,通过“宣传教育、内涵渗透、榜样示范”,大力实施“536”宣贯模式,开展铸魂工程,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矿井生产生活和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以“孝善贤诚”为核心,强化“四德”教育;以开堂论道、明礼修德为主旨,每半年开展一次“道德讲堂”,使职工道德品质全面提升。按照公司总体安排,我矿出色完成了全省企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场会现场参观的主要任务。我矿曲志欣同志被评为矿区首个“全国劳动模范”和“感动中国的矿工”,同时,曲志欣和曹超两名同志被陕煤化集团评为2015年度“最美员工”,曹超同志还被评为省国资委系统“四德”先进人物,精神文明之花遍地绽放。

(二)党务民主管理有创新,激发党建活力。

一号煤矿按照公司党委“实现党建质量体系电子化,提高党建工作信息化水平”的要求,按照PDCA闭环管理要求,对照ISO9001标准,建成党建质量管理信息网,初步形成了“管理信息化、党务公开化、考核规范化、改进持续化”的党建质量管理“四化”工作模式,迈出了打造“互联网+”电子党务的关键一步。同时,创新开展了班组长公推公选、管理干部“民主测评、末位淘汰”等活动,打通了职工成长成才通道,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民主管理蔚然成风。

(三)“五精”岗位创建有创新,岗位管理文化彰显活力。

按照“做要素、提境界、强素质、创品牌”的创建方针,遵循坚持三项原则,提升四重境界,发挥五项作用,助推“六个一流”矿井建设的“3456”工作思路,不断丰富“五精”岗位(现场)创建内涵,在“广度、深度、高度”上做文章,瞄准22项要素精准发力,“五精”岗位(现场)职工逐步具备了自主安全、自主经营、自主创新的能力;“五精”岗位成为员工苦练内功的平台和降本增效的抓手,通过常抓不懈、久久为功,管理的累积效应持续发力,有力抵御市场寒冬,黄陵特色岗位文化彰显活力、魅力。

(四)安全管理有创新,连年实现“三零”目标。

我矿以“四线”管理为统领,以“树安全至高无上理念、做安全幸福黄矿人”为愿景,始终坚持“安全才能生产,生产必须安全”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强化法治思维;以“两化”管理为基础,加强过程管控;以“双险双控”和“机环双检”为抓手,坚持“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强化隐患编码分析治理;以智能化开采为突破,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实现无人则安、少人则安”。矿井连年实现安全“三零”目标,保持安全健康发展态势。

(五)经营管控有创新,多措并举逆势盈利。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我们以“苦练内功、挑战习惯、查漏补缺、降本增效”为主题,开展“三进三讲”形势教育活动,引导干部职工转变观念,适应新常态,过好苦日子。以岗位价值精细管理为主线,实现岗位管理定性考核,提高矿井经济运行质量;以高压态势强化煤质管理,生产标准化煤炭产品,以煤质保销售、保生存;改变思维定式,向习惯挑战,止住成本超支出血点,实行“避峰填谷”、降低电耗,推行“差异化”支护方式、降低支护成本。2014年至2015年,矿井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了逆势盈利。今年一季度,完成利润4700万,累计完全成本同比下降25.24%,实现了“开门红”。

三、开展“四项”活动,激发创建工作活力。

为了让职工群众在文明单位创建的过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我们把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与“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员工”的企业宗旨相结合,大力开展“四项”活动,促进矿井和谐发展,员工幸福生活。

(一)开展好公益暖心活动,让志愿服务精神广为传播。

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建立健全志愿者服务长效机制,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广泛深入开展。建立了一号煤矿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在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和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等特殊日子,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队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广泛开展普及文明礼仪、会务服务、扶弱助残、无偿献血、关爱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使“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志愿者品格广为传播。

(二)开展好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我矿围绕如何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先后成立了篮球、书画摄影、太极拳等近10个文体协会,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为职工培养健康高雅的业余爱好搭建了平台。组织开展了安全文艺小分队巡回演出、“中国梦·黄矿情”职工家属书画手工艺品展等活动,进一步提升职工“爱岗敬业、爱矿如家”的意识。我矿职工家属围绕智能化开采精心编排的《圆梦》音乐快板剧受到广大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三)开展好评先树优活动,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

大力开展“文明区队(车间)”“文明科室”“文明窗口”创建评选工作,夯实硬件基础,提升管理境界。广泛开展“文明新风进家庭”活动,定期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好媳妇”“最美员工”,营造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家庭风气和“文明和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围。两年来,我矿共表彰各类先进400余人,成为全矿干部职工讲文明树新风的好榜样。

(四)开展好宣传思想工作,弘扬良好的道德风尚。

积极发挥宣传引领作用,以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宣传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氛围,重点挖掘宣传各单位在文明单位创建过程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做法、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引导干部职工“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2015年,全国劳模曲志欣、见义勇为模范曹超、助人为乐先进个人刘争威等先进事迹得到主流媒体的深入报道,凡人善举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企业美誉度不断提升。

四、融入“全国一流”创建目标,为创建工作注入高标。

第4篇

关于在智慧农业领域建设的汇报材料

今年是伊犁州党委提出打造“塞外江南”新伊犁美好愿景的起步之年,也是伊犁州联通公司继续落实聚焦战略,深化推进创新合作发展的关键之年,伊犁联通作为本地通信服务企业,依托混改契机纵向联动集团-省-市三级资源,横向协同社会优质合作伙伴,在我州智慧农业信息化重点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后期发展产业互联网融合新业态,以及全面服务建设“塞外江南”新伊犁的总目标贡献力量。

一.工作概况

伊犁是农业大州,伊犁联通顺应“互联网+农业”发展趋势,依托自身网络优势,满足用户的需求,投资2390万元在全州建立了多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如尼勒克县智慧农业示范基地、特克斯县智慧农业示范基地。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是集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实现了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光照强度、土壤温湿度的智能感知,能够自动化灌溉农作物,并且能通过手机终端、电脑等移动互联设备随时随地的查看与控制,也可以通过参数设定实现智能控制,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实时查看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和可视化管理的智能化决策。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作为农业大州,我公司下一步将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为伊犁州构建本地“农业云”,其中包含农业大数据平台、农村电商平台、设施农业管理平台,实现伊犁州农产品从生产、交易、溯源全流程科学化的管理和便捷化的交易。

(1) 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同时集涉农数据监测、分析、、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聚集了设施农业管理平台上的信息数据,并结合大数据能力,统一分析、挖掘和建模,为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产品溯源和跨行业者提供数据支撑服务。

(2) 农村电商:新疆联通借助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优势建设伊犁州农村电商平台,实现州直农村电商大数据和信息归集、分析、运用和共享,在本地农产品销售及农民收入提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伊犁州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3) 设施农业管理平台:新疆联通计划为伊犁州打造设施农业管理平台,所谓的设施农业管理平台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运用到设施农业生产中,对作物生长环境(光照、地上及地下温度和湿度、二氧化碳含量)、生长状况、病虫害发生情况实时监测,实现对水肥一体化的精准管理、环境的自动调控、病虫害的预警,达到自动化检测、远程监控、智能管理、产品溯源等功能,提高生产管理效率。

第5篇

为进一步加强辖区社会治安的管控能力,提高对违法犯罪打击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安装电子视频监控系统的通知要求(宝政发【】45号),现就我区下一阶段视频监控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基本情况

自年以来,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编址、分级组网、全程三级联网”的原则,已在城区经二路、新建路、清姜路、宝光路、姜潭路、滨河大道等骨干道路自行铺设光纤80公里,在公共地段和重点部位安装视频监控点135个,建成主辅两个区级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在城区8个户籍派出所建成三级监控平台。全区视频监控建设框架已基本形成,但全区的视频监控点布建还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形成有效覆盖;视频信息储存、指挥系统、传输平台建设还不够完善。

二、安装范围

年视频监控点安装主要在全区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商场(超市)、公共复杂(娱乐)场所、人员聚集场所、长途客运站等地的临街重点部位及部分公共重点地段。重点加强经二路地区的建设,基本实现视频监控无缝隙对接。

三、建设目标

年主要工作任务是:在全区建成视频监控调度指挥中心,建成视频监控网络传输平台,在辖区重要部位建设6套智能分析系统,在经二路沿线增加监控布点密度,基本实现无缝隙对接;动员社会各单位出资在重点部位及临街公共重点地段安装摄像头,按所属辖区分别接入城区8个户籍派出所三级监控管理平台,实现前端监控点的监控和管理,24小时实时监控及统一指挥、高效机动、协调联动和智能化管理。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区政府成立区视频监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由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级各有关单位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安分局,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公安分局副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按照领导小组的总体工作思路和要求,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督促指导和设计验收等工作。

五、实施办法及任务分工

整个工程由区视频监控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实施,综治办牵头,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社会单位摄像头安装的联系动员和设备及安装费用的收取;公安分局组织中标单位按照规划和技术标准进行安装,并将视频资源接入公安视频监控中心;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协调下属行业单位筹措前端设备费用按时上交,并协助建设单位解决施工过程中光纤铺设、用电等问题。

区属商贸企业由区商务局负责落实;

各中小企业由区工信局负责落实;

区内所有中、小学校由教育体育局负责落实;

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卫生系统由区卫生局负责落实;

公共娱乐场所由文化广电局负责落实;

辖区各行政单位(包括市级以上各部门、单位)由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

六、实施步骤

(一)年月15日前,公安分局完成对全区所属单位、重点区域的摸底、规划工作,确定安装位置和数量,并将实施方案报视频监控系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区综治办组织各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社会各单位宣传动员;

(二)年月20日正式开始施工;

(三)年月1日前,完成经二路地区建设任务;

(四)年月20日前,完成其它地区建设任务。

七、工作要求

1、工程建设由综治办牵头,公安分局、区政府督办室、区安监局配合,抽调专门人员进行督导落实。

第6篇

[关键词]网络时代;行政管理;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201-01

一、引言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当前已经进入到了网络时代,在网络时代下必然也要求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发生着变化,其中的数字化信息化管理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论文主要结合网络时代下的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展开分析探讨,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有效的信息化行政管理对策和措施,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二、行政管理信息化概述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

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以信息化带动政府办公智能化,实现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过程,它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相融合,转变政府宏观指引、公共服务、职能分工、传统管理方式和组织方式,有效整合政府内外部资源,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效益、增强政府公益性的过程。行政管理信息化是为达到政府施政目标而进行的一个动态的系统和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信息化不是IT与行政管理简单的结合,而是相互融合和创新。

一般而言,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业务应用层、系统整合层、运行支撑层和综合应用层。其中,业务应用层为各个业务系统以及尚未纳入信息系统的业务应用。通过应用层的系统,产生各类数字化和非数字化业务信息。系统整合层为信息综合应用管理进行系统级和数据级的整合。通过基础信息采集平台将各类业务信息汇集到综合资源库中,并形成数据仓库,为高端情报应用提供数据存储逻辑。运行支撑层为信息综合应用管理平台提供运行所需要的基础软件平台以及安全保障体系。综合应用层是对整合的各类数据进行综合应用,包括日常信息综合应用和精细化管理应用两大类。

三、网络时代下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对策与措施

(一)优化系统建设,打造信息化工作平台

系统平台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加强系统平台建设,努力构建适应当前行政管理工作需要的信息化系统,为各级行政管理机关打造出良好的工作平台。

建设信息平台,优化系统功能。各级行政管理机关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结合本层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工作实际,切实加强信息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系统功能,切实夯实信息化工作根基。根据行政管理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建设的工作思路,在集合各部门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将行政管理内部信息资源和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的相关社会信息资源,经过汇集、整合后及时挂接到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上:同时,合理进行信息组织和资源配置,以满足作战指挥和一线行动的实际需求。行政管理信息综合应用平台的建设要全盘规划、科学论证。系统功能的设计在满足现有需求的前提下要有超前意识,要预置可扩展功能,满足可预见的需求。

(二)广泛整合内外资源,夯实信息化工作基础

系统能否发挥作用,必须有相应的信息资源为基础。因此,在构建系统平台的基础上必须广泛整合行政管理部门内部外部资源,为信息化应用打好基础。

广辟信息来源,服务基层信息化。要加强基层行政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内外网接入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通过利用多种数据实时抽取、关联、调用工具建立综合数据库,促进信息的深层次利用,使信息化建设真正为一线基层行政管理服务。要紧紧围绕“信息基础化、基础信息化”这个中心,抓住情报信息采集、共享、研判、应用等重点环节,围绕人地物事、吃佗行消等人的基本活动轨迹,整合交通、电信、银行、工商、税务等有关信息,实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拥有的信息资源并非越多越好,因为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会导致有用信息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更何况对海量信息的存储、加工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所以,必须强调,需要哪些信息资源,就应该定制,而对信息资源的加工也应量力而行。

(三)强化信息化应用,全面提升公安机关行政管理能力

在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中,意识是前提,系统是基础,资源是支撑,应用是关键。服务应用、提高效能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用是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为实战服务既是信息应用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加强网上服务,提升服务社会水平。以信息化引领服务方式变革,建立网络化、社会化的公共服务机制。通过互联网、窗口单位电子触摸屏等信息化手段深化行政管理信息的公开,提高执法管理的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增强执法公信力,同时通过促进权力阳光运行和服务规范化,提高人民群众对公安机关的满意度。

第7篇

随着特高压变电站在我国的高速发展,如何在特高压变电站建设中利用新技术,实现智能化三维设计,实现数字化移交,提高特高压工程信息管理整体水平档次,已成为特高压建设发展关注的焦点之一。而电力行业高速度、智能化、精细化发展的建设和管理保障手段之一就是智能化三维设计及其数字化移交。

我院在1000kV泰州变电站工程设计中采用我院与软件公司联合开发的《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全面应用智能三维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工程全景数字化移交,为建设以工程数据库为核心,全景虚拟变电站三维模型为载体,通讯网络为基础的变电站全寿命周期全景数字化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电网工程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打下基石。

1.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及数字化移交简介

我院《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以专业设计软件为主体,以数字化为核心,以三维为手段,具有自动化和精细化设计功能。该平台由工程管理、专业设计、协同设计子平台构成,通过建立三维设备模型库和二维图形库,并嵌入计算软件,实现了变电站的全专业智能三维设计,提高了设计效率,保证了设计质量。已于2012年7月20日通过了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的技术评审,评审委员会一致认为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灵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数字化移交在提交传统设计成品图档的同时,提交完整的变电站数字化工程设计信息管理平台资料(包含工程设计各阶段的三维模型、数据库、电子化图纸和文档)。各类信息间以工程设施为对象,编码为线索自动相互关联,相互校验。业主和工程管理单位只要登录网络就可查看实时设计进度、施工进度、物资采购状态、调试参数、设备实际运行状态,并可直接在模型上批注意见发回。包含变电站三维数字化移交成果的全景数字信息平台以其丰富、精准的变电站全站参数化信息,带来了全新的特高压变电站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模式。

2.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在1000kV泰州变电站中的应用

2.1 1000kV泰州变电站的三维设计

根据本站的建设规模,在本项工程投标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根据1000kV泰州变电站的建设规模和接线方式,在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中设计参数化的电气主接线,并由此建立整个变电站的工程信息和逻辑关系。主接线设计通过调用典型配置接线实现,典型配置接线可根据需要扩充多种类型的接线。

(2)根据主接线系统图及1000kV泰州变系统阻抗参数进行短路电流计算,自动生成短路电流计算书,根据短路电流计算结果,自动对电气设备进行选型,筛选出各个电压等级符合额定电流和短路电流要求的设备;再根据选型结果替换和更改主接线设备型号及参数,生成符合要求的参数化主接线。

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能方便的自动调用与选用的典型主接线相对应的三维布置模型,并根据修改后的主接线更新和优化变电站三维总平面布置模型。平台设计完全基于其自身庞大的数据库和各种设备的模型,但电气设备等模型和数据是不断发展和更新的,因此需要对数据库进行不断的修改和更新。基于这方面的考虑,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是个完全开放的平台,可供设计人员添加和修改其模型,保证变电站三维总平面布置和电气安全净距检查等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然后,对1000kV泰州变电站总图布置进行整合规划设计,包括站址选择、进站道路、站区总平面及设备布置、土方量计算等。根据三维总平面(图3.1-1),对1000kV泰州变电站进行各个方面的精细化设计。精细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图3.1-1 全站电气三维总平面布置图

1)生成所需的各个电压等级的平断面图、电气设备的安装图,自动地精确统计出电气设备及其安装材料。当需要提取某个间隔的断面图时,仅需要选取该间隔,对其进行断面剖切,便可自动生成具有尺寸信息和设备材料标注信息的断面图。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具有强大的联动能力,当在已生成的主接线或总平面中更换某一设备时,只需更替该设备参数,便能自动联动修改到与该设备相关的图纸和材料表,在保证了设计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

图3.1-2 1000kV配电装置三维轴测图

图3.1-3 1000kV配电装置三维断面图

2)图3.1-2、图3.1-3为1000kV配电装置三维轴侧图及串间隔透视图。通过三维轴测图,可直观清晰的观察GIS、高抗、主变压器跨线布置方式及设备间连线连接方式,方便施工、运行单位查阅。串间隔透视图可由三维轴测图直接选取串间隔生成,是对选定串间隔内配电装置的细化,可直观反映设备及构架布置情况、导线连接方式及空间内电气距离校验,丰富了配电装置出图模式。

3)本站全站设备均由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参数化设备模型库建模产生,所有模型均按照厂家资料1:1建模,保证了全站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及安全净距校验的精确性。全站三维设备模型距具有名称、电压等级等参数,查询时仅需要将鼠标符号放至设备上即可显现,方便快捷。

图3.1-4 设备参数化显示

图3.1-5 安全净距校验

4)根据定制的安全净距校验标准,对于1000kV泰州变电站,在0米以上三维空间里对设备、导线、道路、建筑物之间的安全净距进行检查,自动检测出不符合安全净距标准的部位;在0米以下三维空间下进行基础、电缆沟及管线的碰撞检查。通过安全净距校验和三维碰撞检查,能有效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带电距离不够、设备基础重叠等潜在安全质量问题,在设计源头上切除隐患。

5)根据模型中导线等设备参数,可直接在三维总平面中拾取需要进行拉力计算的导线,进行拉力计算,并以安装曲线图、安装曲线表和word文档三种形式输出技术结果。拉力计算过程中只需要事先设定好气象条件,如风速、覆冰等,便可自动提取绝缘子串、跨线、引下线的相关参数进行计算,相比较其他的拉力计算软件而言,免去了复杂的数据输入过程,简单可靠。

6)三维防雷设计,可进行雷暴日计算、避雷针设计、布置避雷线、布置避雷网、材料统计等;

7)根据接地模型,进行接地电阻、跨步电压,接触电势校验,并进行接地扁钢校验;

8)通过读取电缆清册的逻辑信息,结合三维模型的设备布置及电缆沟位置,便可自动进行电缆优化敷设、精确统计电缆长度,生成相关施工详图;

9)具有强大的3D模型处理能力,可对全站进行仿真漫游及虚拟施工。

最后,根据需要可从三维模型中抽取所需数据向各专业提资。如从三维模型中抽取架构和设备基础提资图向土建专业提资,土建专业通过设计计算,如有更改可向电气专业反提资,三维模型可直接接受土建专业的架构设计结果和设备基础,自动更新三维模型,实现专业间的无缝衔接。

2.2 1000kV泰州变电站的数字化移交

2011 年 6 月,国家电网公司建设部组成专家评审团,以皖电东送示范工程为依托提出了交流特高压跨区域电网工程“数字化(含三维)移交”工作思路:以数字化的方式贯穿设计、建设施工和运行,以信息化手段辅助工程本体移交管理,以新技术扩展利用为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打下坚实基础。

2012年8月30日,由国网北京经济技术研究院主持的 “皖电东送工程数字化(含三维)移交方案研究”项目启动及工作大纲评审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宣告数字化移交在特高压领域的应用正式启动。

1000kV泰州变电站三维数字化移交作为工程设计阶段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将起到积极作用,也将对电网工程设计及移交手段的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并为未来的智能电网建设提供支持。

1000kV泰州变电站工程拟采用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作为三维数字化移交的基础工作平台。设计过程工程信息管理采用 C/S方式,各专业在同一平台协同工作。系统自动存放所有结构化的工程信息;非结构化信息则通过交互形式提交给系统;平台与专业应用软件集成,直接获得软件输入和输出信息,从而形成包含数据、三维模型、图纸和文档的完整的工程信息。全部工程设计信息按规范化的结构存放在工程数据库服务器和工程文档管理服务器。

图3.2-1 三维数字化移交-变电站全场景展示

1000kV泰州变电站设计数字化移交可结合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的需要适时分阶段实施。从工程数据库服务器和工程文档管理服务器采集相关信息,经校验后封装成不可更改的网络流媒体格式(如:ZGL、SVG、PDF、TIF),以数字化形式至WEB服务器,以B/S的方式供业主、施工、监理、调试、运行和维护等工程各方查询和引用。

针对三维数字化移交,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可以从包含1000kV泰州变电站工程信息的数据库提取包含满足SG186规定的编码的设备物料清单,并根据1000kV泰州变电站业主所采用的采购系统、施工过程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ERP系统、EPC系统、电网GIS系统等信息化系统,进行数字化移交。

图3.2-2 三维数字化移交-设备电气属性查看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可对全站系统方案、线路规划和设备选型的数据进行收集,建立工程的档案、模型参数库,进行相关数据的录入,该阶段的主要成果有:变电站接入系统成果、三维模型数据成果、档案数据成果、模型参数成果等。在竣工图设计阶段,收集整理施工单位的竣工资料,进行全线数据核对更新。数据成果的移交形式为对应的数据光盘,并能结合ASTD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应用。

1000kV泰州变电站考虑移交以下几个方面的数字化工程信息:

变电站三维模型

详细的设备信息(含厂家资料)

施工图设计成品

完整、精确的设备、材料和工程量清单

主要设施施工工艺要求

主要设备安装模拟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工程施工、采购、调试单位将本环节相关工程信息按规划好的数据库结构至同一工程信息管理平台。如:施工阶段的施工进度管理信息(计划进度、实际进度);采购阶段的设备和材料的采购状态信息(物资编码、材料单、请购单、订货单、催交记录、运输号、验收记录、库管信息);调试阶段的设备调试数据等。

1000kV泰州变电站工程建设期三维数字化移交的实施,拟在向运行维护单位移交真实的物理变电站工程的同时,移交另一个网络虚拟的数字化变电站。为运维期的变电站信息系统和设备管理提供完整的规范化的基础数据支撑。

3.结论

变电站智能三维设计平台面向变电站全部设计阶段,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竣工图设计到三维数字化移交,均采用同一个设计模型,其数据流程涵盖各个专业的协同设计,涉及采购、施工、运行维护全寿命周期。

实现1000kV泰州变电站三维数字化移交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实现了变电站设计成果在室内的三维可视化展现,做到了设计、施工到运行维护的有效链接。三维数字化移交响应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战略,是移交手段的创新与突破,在提升工程信息化水平的同时,提高了电网建设信息化水平,将电网设计推向标准化、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新高度,并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实施提供了坚实有效的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颖瑾 李 波 王乐天 变电站三维设计的应用探讨.中国电业(技术版)2012/4 P182

[2] 王志毅 智能化三维变电设计平台的应用.华东电力.2011/5 0750.

[3] 交流特高压工程数字化设计成果移交导则(变电部分)国家电网公司.

[4] 丁永福,刘皓,万明忠,肖少辉 宁东—山东± 660 kV直流输电示范工程三维数字化移交电力建设2011/12 P39.

[5] 冉瑞江.如何通过三维设计实现变电站精细化设计.行业与应用2012/3 P20.

[6] 张文亮 吴维宁 胡 毅 特高压输电技术的研究与我国电网的发展 2003/9 P17

[7] 黄增宏 电力工程设计数字化移交的实施案例 科苑 2009/8 P92

[8] 舒印彪 刘泽洪 袁 骏 陈葛松 高礼迎 2005年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输电论证工作综述 2006/3 P2

[9] 林榕,李中,蔡桂华 智能变电站三维设计系统构建 中国电业.技术 2012/6 P27

第8篇

示范型小区---阳光新城

各位领导,大家好。

现在由我为各位领导对智慧安防小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介绍:

根据省、市关于建设智慧安防小区的建设要求,我县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具体方案,2020年落实建设资金1210万元,用于打造27个智慧安防小区,其中:示范型小区3个、优选型小区4个、达标型小区20个。

展板介绍:

各位领导请看,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安防小区的建设高度重视,我们按照“高位谋划、高标建设、试点引领、分类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采取“统一规划、高速推进、物业自建、单位筹建、政府兜底”等方式,创建隆化特色的“智慧安防小区”。按照省厅、市局部署要求,秉承“基础工作信息化、信息工作基础化”的理念,向“智慧警务”转型升级。

目前一期27个小区共建设人脸识别摄像机124台,人脸识别门禁机190套,车辆识别摄像机43台,全景制高点摄像机14台,人脸识别管理服务器26台,综合监控一体化平台26套,并且全部上线运行。从而达到了用人脸识别技术“控”住人,结构化前端“盯”住物,高清智能前端“管”住事,真正实现了“人过留影、车过留牌”形成了立体化证防控网。

通过前端硬件设备的建设,进行了大量的基础数据采集,后台我们对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大数据的清理和挖掘,建设了智慧安防小区管理平台“七朵云”,“感知云、汇聚云、可视云、档案云、预警云、研判云、快搜云”,实现了“智能管理、多维感知、全景展示、智慧分析、预控预警”五大功能,有效补充了我县基础数据社会化采集、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小区安全主动防御、违法犯罪精确打击能力上的短板和不足,提升了县级打防管控综合能力,达到了向科技要警力,要战斗力的良好效果。

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是提升县域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有效举措,是建设平安隆化的强力支撑。通过智慧安防小区的建设,达到了显著的效果。

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位于隆化县建设街的阳光新城小区,该小区分为南、北两个区。

按照省厅、市局对智慧安防小区的建设要求,阳光新城北区按照“示范型智慧安防小区”的要求进行建设。阳光新城南区按照“优选型智慧安防小区”建设要求建设。

1、 车辆识别系统

本小区为人车分流式入口,西侧为车辆通道,按照省厅及市局智慧安防小区建设标准及要求,在车辆进、出两个方向安装了车牌抓拍摄像机及车辆识别道闸。目前已将本小区居民的车辆信息进行了登记录入,凡本小区车辆,系统将自动识别抬杆放行并记录。非本小区车辆,系统自动拦截。实现对进出小区的车辆进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所有车辆通行记录,自动抓拍,同时系统还能将车辆分为“固定车”、“临时车”、“布控车”3种类型,实现车辆区分管理,同时系统将采集的图片信息实时推送到智慧社区管理平台,进行数据的结构化分析,不仅识别了车牌,还对车款、颜色、类型进行了分析,真正做到了车过留牌。南北两区各安装2套。

2、 大门口人脸识别门禁系统

东侧是居民步行入口,在进门位置安装了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并对本小区的居民进行了信息录入登记,凡是小区居民登记录入的通过人脸识别后,大门会自动打开放行;陌生人则没有权限,无法进入小区,系统还会将采集到的人脸识别信息实时推送到智慧社区平台,进行比对分析。同时人脸识别门禁还增加了测温功能,有效提升了当下防疫工作的管理能力。

3、 人脸识别系统

第9篇

【关键词】 农村低压配电网 供电能力 配电自动化技术

我国从1998年开始加强了改造农村电网的措施,建立电力管理体系以逐渐推动农村电网的健康发展。国家电网在2006年制定了“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的农电发展方案,充分反映出满足农村用电标准、推动农电有序发展的积极理念,本文则着重论述了提升农村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的措施。

一、农村低压配电网的特点

第一,电力设备过于陈旧,年久失修导致安全隐患过多,无法保证供电安全;因县级电力事业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大,导致电力设备的工作环境过差,出现配电室门窗密封不严、配电盘陈旧老化、电线杆腐蚀严重、线路陈旧等局面;同时,农村低压配电网的整体布局存在线下种树、建房的问题,出现“三线”搭挂局面。

第二,农村低压排灌台区的管理能力不足。因农灌台区为集体性质,村委会通常会特派人员来管理,由于农村人员的业务素养不高、缺乏安全意识、管理能力弱,容易出现电力设备应用不科学,减少了其使用周期;同时,因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无法定期维修养护电力设备,导致设备出现超负荷、超周期工作的负面现象,不利于供电系统的安全运作。

二、农村低压配网的方案规划

我国农村地区低压配电网存在供电路径短、消耗小、低阻抗和效能高的特征,且配电台区供电半径普遍低于0.5KM,设置0.38KM2为各台区的野外合理控制面积。县级电力企业基于有关技术标准,设置各台区前期的出线至低为2路,再增加终期出线为4路、6路。此外,诸多关键配电区以网格式两侧配点网络为主,对其整体规划并逐步实行。选取统一电杆架设10KV电线与低压干线,无高压的区域则架设电线杆,并对套户线、接户线进行沿墙敷设,将漏电安全保护装置设置在各家各户的电表中,为农村低压配电网的安全运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强化农村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的建议

1、优化管理模式。村级低压配电网的安全运作需要以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实际状况为主要,建立“政企联动、村企协助、村民自治”的协作共管的供电管理方案,通过每一级的协调,将装置、投运三级“漏保”为主要目的,建立科学高效的农村安全用电管理模式。县委方面要结合实情出台相应规章制度,如运行管理规范、安全管理措施等,为农村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依据,建立县、乡、村委的用电管理层次,通过政府文件来确定各级用电管理的权责义务,以强化村级供电系统的安全运作。

2、选取科学创新型电力营销模式。加大管理农村电网的力度,不仅要大力建设基础设备,还有优化监管电力营销程序。农村供电系统要结合科技发展趋势,选用高科技手段,实现对供电系统的实时监测和智能化管理。在提升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服务能力,通过科学技术构建农村电力营销智能管理体系。所以,县级供电企业需积极引进供电系统微信端与用户平台,对关键电力信息进行定期,切实优化农村供电系统的服务效率与质量。

3、实现配电自动化。DA(配电自动化)是集数据传输、电脑技术、先进设备和管理技术为一体的整体化信息管理系统,以推动现代电网运作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化、信息化监管,便于发现配电网的安全隐患,并及时消除,实现安全用电。考虑到电力容量较大、负荷转供水平较高,配电网自动化运作的资金需求较高,县级电力企业为缓解资金压力,可选择分阶段逐步投资、实践操作的措施,明确各阶段的变电站、供电范围与馈线并建设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相关子系统,以实现每子系统的相辅相成,进一步提高检修电力故障的效率,优化供电质量,有利于推动村级低压配电网的安全运作。

4、选用智能化有载调容配电变压设备。考虑到我国农村区域配电系统的节能消耗问题对农户的用电效率、用电质量存在影响,和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存在一定关联。因此,需要将农电消耗控制在可控范围内,而在配电系统中变压装置发挥关键作用,日常运行负载的低谷期和高峰期显著;其中,变压装置在低谷期为空载状态,这一阶段的空载消耗占总供电的40%,进一步减小变压装置的轻负载,实现对供电总消耗的降低,以保证农村低压配电网供电系统的安全运作。

小结:农村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当地电力系统的发展程度。因此,农村电力技术人员需要结合实情优化工作思路,全面优化电力系统的技术能力,进而提高我国农村电网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以保障农村电力资源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在满足县级电力企业发展需求的同时,积极响应我国大力发展农村电力系统的号召。

参 考 文 献

[1]张秀亮,胡景彦,孙飞等.农村低压配电网供电模式[J].内燃机,2012,(2):5-7.

第10篇

    人民银行的《关于推进金融IC卡应用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要充分认识推进金融IC卡应用的重要意义,认真完成推进金融IC卡应用的各项任务,同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落实各项要求。《意见》的制定和实施,对于金融IC卡的全面推动具有重要的前瞻性和指导性,将全面提升我国银行卡风险防控能力,推动银行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2011年5月,人民银行《关于选择部分城市开展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中应用的通知》;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人民银行联合下发了《关于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通知》。两个通知的下发,更加表明了我国对于全面推广金融IC卡应用的决心和力度。金融IC卡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全面推广,将有效促进城市信息化和金融信息化的结合,提升各类交易与管理数据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为国家重要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金融IC卡发展中面临的形势分析

    根据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已累计发行金融IC卡1800多万张,已完成改造可正常受理金融IC卡的POS终端大约280万台,占全国POS终端总量的80%。这几项数据囊括了所有发行金融IC卡的国内银行,随着数据的不断提升,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形势,金融IC卡将对传统银行卡业务带来颠覆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管理及公共服务领域的迫切需求,形成各行大力发展金融IC卡的有效推力。人民银行在2010年通过调研形成的专题报告《大力推广安全标准的金融IC卡,为社会提供便捷的公共金融服务》中指出:“以金融IC卡为主导,实现跨行业、多领域的支付和管理,逐步减少、替代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卡,实现一卡通用(在全国范围内通用支付)、一卡多用(多个行业共用一张卡),是统一规范支付市场、强化行业管理职能、提高政府服务民生能力的必要抓手。”由此可见,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在数据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迫切需求,形成了各行大力发展金融IC卡的有效推力。

    二是金融IC卡的推广使用,实质上是银行卡实现的一次技术上的飞跃。随着EMV迁移进程的不断进行,金融IC卡在发卡、业务流程、安全控管、受理市场、信息转接等多个环节实现了磁条卡向芯片卡技术的升级,是银行卡发展历程中的一次技术上的飞跃,这对于各行银行卡自身的系统管理和维护也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三是金融IC卡多应用加载平台,为各行银行卡业务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相比银行磁条卡存储空间小、无运算能力,金融IC卡具备多应用加载的平台,可丰富银行卡产品系列,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要技术手段,而目前各家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探索适合本行发展的金融IC卡应用方向。在这方面,中国光大银行做出了许多努力与实践。如光大银行宁波分行发行的宁波市民卡,主要应用于公共服务行业,主要包括社保、公交、电影院及菜市场等传统磁条卡未进入的小额支付和快速消费等应用领域,有效减少了持卡人现金和各种行业卡的使用,同时丰富了持卡人的银行卡应用领域。

    总的来看,随着目前金融IC卡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发卡收单局面基本打开以及行业合作的不断推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也是光大银行近期将奋力拼搏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加快推广金融IC卡的几项重点举措

    首先,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IC卡在产品设计到宣传推广的全流程中,需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工作思路进行推广,充分考虑突出该产品的便民性特点。各行在推进金融IC卡的过程中,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协调金融IC卡在社保、医疗、电信、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整合,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金融IC卡与各行业应用的全面结合,形成多行业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协作共赢局面。

第11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管理;信息化;资源共享

实验室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摇篮[1]。在高等教育迅猛、高速发展的今天,原有的教学资源配置已无法适应当前发展的要求,为此,各高校纷纷采取措施,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节约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能够促进实验教学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更有利于引入竞争机制,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实现科学和规范化管理,发挥整体优势,使有限的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利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2-4]。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信息化在高校实验教学中心发展中能够实现数据的实时性,易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可以大大减少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功能齐全、智能高效的网络化实验教学平台和信息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和实验兴趣。

1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的要求和实验室体制改革基本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将原有植物学实验室、生理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遗传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蚕学实验室、生物制药实验室通过部分调整、有机整合构建成6个功能实验室,组建了实验教学中心,并制定了中心的实验教学改革方案和实验室建设规划[5]。经过多年的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2013年,“农业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获得教育部批准立项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尽管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并已在实验教学中心网络化、信息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必须看到,与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对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水平的要求相比较,我们在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1)实验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程度不高;2)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机制不健全;3)实验技术队伍参与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意识和素质有待提升;4)实验室处于相对闭锁状态,开放程度不够;5)实验教学中心日常信息化、网络化管理重视程度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无法适应网络时代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需要,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等仍深陷繁重复杂的日常管理工作,而先进的仪器设备、最新的实验资源又不能广为师生使用和借鉴,严重制约了信息化时代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发展和示范作用的发挥。因此,新形势下,必须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工作,转变观念和工作思路,积极、适时调整农业生物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改革与创新,建立有利于满足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建立高素质实验技术人员队伍、有利于促进开放水平提高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体制。

2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实验教学中心的信息化管理,我们积极搭建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网站,拓展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内容与功能,搭建了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信息化管理模块,并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将相关功能模块实现了交互和互访,如图1所示。

2.1实验教学中心网站架构的优化

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建设是构建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基础,是实现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实验室运行管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实验教学中心现实合理需求的分析,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划分为中心概况、课程资源、教学条件、教研成果、信息平台、制度建设、学习园地等相关板块,每个板块又细分成若干个二级板块,如课程资源下设教学大纲、实验课件、实验视频、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二级模块,某些二级板块又进一步细分成一定数量的三级板块,直到划分成最基本的功能板块为止。通过这种设计,把实验教学中心网站整体结构化分成若干功能明确的基本模块,确保基本功能模块开发明确简单;同时,中心网站整体结构层次清晰明朗,便于维护和扩展。

2.2实验教学管理

选择专业的教学管理系统作为实验教学的管理系统平台,并通过网络链接技术与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实现交互。作为一个面向学院各部门以及实验教师、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等各层次用户的多模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师课表查询、专业推荐课表查询、实验专业信息管理、实验项目开课安排、实验项目学生安排以及实验选课情况查询等模块,能够满足从实验教学计划安排、实验教师课表查询、实验课程开课安排到学生选课结果查询等实验教学各个环节的管理需要。系统采用了Internet网络技术,最大程度地实现了数据共享,促进了实验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

2.3仪器设备管理

实验教学中心采用专业公司开发的仪器设备数据管理系统。通过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设备登记、账目修改、设备查询、变动申请、变动审核、报表打印等功能,建立了仪器设备的验收登记、在帐查询、领用人调整、校内调拨、报废报损等各环节的网络化管理通道,使得资产领用人员、资产专管人员、资产使用部门、资产主管部门通过网络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了各部门之间仪器设备的时时对账,实现了国有资产,特别是仪器设备的动态化管理,为提高仪器设备配置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2.4低值易耗管理

委托开发了低值易耗申请管理系统,建立了包括用户账户管理、低值易耗品管理、申报信息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低值易耗管理系统,实现了低值易耗申请人员管理、低值易耗品目的增减管理、低值易耗品申报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的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使用,可以让使用者通过这个平台在网上提交申请,便于实验技术人员、实验中心管理人员能够预先了解相关材料的使用需求,及时审核,及时领取和采购。低值易耗管理系统的使用,加强了实验教学中心低值易耗物资的综合管理水平,节约了资金开支,减少了浪费,合理利用和分配了低值易耗物资资源。

2.5仪器预约管理

采用基于物联网开发的“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从大型仪器管理和共享的实际工作出发,以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数据为基础,根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管理模式,构建大型仪器物联网系统。该系统功能包括:在线预约,授权使用,计费结算,仪器安全和使用监控,数据传输,自动统计报表与上传等,规范了工作流程,实现了分层授权管理,促进了资源整合和共享,实现了大型仪器设备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管理。同时,利用针对大型仪器的“设备监控保护仪”,作为大型仪器物联网的终端节点,以RFID射频通讯及识别技术,实现用户身份识别,控制使用权限,自动生成使用记录,实时将设备信息联网,实现实验数据传输。仪器预约管理系统的使用,从根本上实现了仪器的全线共享及开放式管理,大大解放了人力,全面地实现了大型仪器的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2.6实验室开放管理

利用网络链接,应用现代物联网技术,创新了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使用实验室的申请者通过网络预约,实验教学中心审核授权后,申请者在许可的时间范围内,使用自己的校园一卡通即可进入实验室,操作使用仪器设备。同时,利用设备监控保护仪控制仪器和实验台电源,配合网络监控系统,实现实验室的24小时开放,从而达到开放使用的目的[6]。系统细化了各项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为教师的开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为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供了更安全和便捷的保障。开放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应用可实现实验室的全天候开放,实现远程控制和管理,确保实验室的开放和安全。

2.7教学资源共享

高校拥有最丰富的数字教学资源和建设队伍,是优质教学资源的高效集中区域[7]。网络学习资源对广大师生的学习起着重大作用。通过网络链接技术,对已有优质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完善网络学习资源管理机制,可以实现最大可能的共享,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便捷、有序、规范、优质、开放共享的学习平台。通过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的建设、架构的优化及对其的经常性更新,促进了高质量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中心网站提供了教学大纲、实验课件、实验视频、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相关教学资源等,并结合学科特色,建立了植物标本馆、中药饮片展示、家蚕资源等专业资源展示平台,内容详细,以供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内容,实现了学生的随时学习,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

2.8加大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技术队伍建设力度

根据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队伍建设。通过开展信息化政策、信息法规、信息道德的宣传教育,塑造和提升实验室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意识;通过组织实验室管理人员参加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检索、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应用等相关培训,对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进行信息管理知识与技能的在岗培训;鼓励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研究,积极申报有关项目,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有计划地改善实验技术队伍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建立和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

3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信息化、网络化的效益

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及网站建设改变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现有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等的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强调了实验教学中心的特殊性,从而将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到自动化、智能化、开放化、共享化的角度上来,促进了学生实验的主动性。

3.1实现实验教学中心运行自动化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仪器设备管理系统、仪器预约管理系统、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的整合、建立与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仪器管理、仪器预约、实验室开放等方面的运行自动化水平,使得实验教学中心在自动化运行水平和能力方面实现了质的飞跃。

3.2实现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智能化

实验教学管理系统、低值易耗管理系统、仪器预约管理系统、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等在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工作中的投入运用,使得实验教学中心工作人员、实验中心管理人员可以随时随地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低值易耗、仪器设备等各项工作,有效提升了实验教学中心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有助于实验教学中心的规范化管理。

3.3实现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开放化

实验室开放管理系统的使用,建立了实验教学中心在时间、内容、设备上的立体化开放新格局,做到了对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开放、空间开放和资源开放的“全开放”,实现了实验室的远程控制和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的全面开放使现有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8]。

3.4实现实验教学中心资源共享化

实验教学中心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构与实验教学中心网站的建设和内容的不断更新、完善,一方面促进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集约化管理,提高了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了实验教学中心在资金、时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效益,促使实验教学中心管理上水平;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各类网络实验教学资源,促进了中心优质资源的共享和信息交流[9-10]。

3.5促进学生自主实验积极性

实验教学中心的网络化管理,为学生提供了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资源、实验教学软件资源和教学录像与学生实验成果资源等在内的丰富资源,供学生了解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验步骤和实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使用,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均具有积极的意义,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11-12]。

4结束语

第12篇

关键词:资产管理;智能盘点;RFID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150-02

随着经营规模不断增长,电网企业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固定资产具有种类多、数量大、价值高、变动频繁、地点分散、使用周期长等特点,给资产盘点带来诸多挑战。目前通过人工比对实物发现差异,工作量大且盘点效果差。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对资产集约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迫切需借助身份识别及加解密、手持端设备、无线传输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资产信息智能盘点,确保实物与信息一致,减少人工工作量,提升资产管理能力,支撑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

1 系统概述

资产智能盘点系统由资产身份识别及加解密读写、资产盘点终端、资产盘点管理系统三部分构成。资产盘点终端通过资产身份识别及加解密读写实现资产信息采集、存储、处理,通过无线通信技术(GPRS、3G、4G等)将数据存入服务器,自动生成资产盘点报表,也可与其他资产管理系统集成和信息共享,系统概览如图1所示。

1.1 资产身份识别及加解密读写信息

针对资产管理特点,读写终端应用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射频识别)及加解密技术,实现资产身份识别及加解密读写信息。资产投运环节将资产信息、供应商信息、资产保管信息、资产维护信息等以加密方式写入RFID标签,资产盘点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识别资产身份,也能跟踪显示相关信息。

1.2 资产盘点终端

资产盘点终端指一定范围内能自动采集和传输资产信息的手机或PAD,借助智能手机GPS定位、重力感应等技术,可将手机变为智能终端并完成数据处理,或通过手持PDA终端采集和处理资产信息,然后将资产信息通过GPRS、3G、4G等无线通信技术上传服务器,或将采集数据通过数据接口(USB、串口、蓝牙、红外线等)上传服务器。

1.3 资产盘点信息系统

(1)资产信息集成。通过与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PMS(生产管理系统)集成,自动集成资产信息,为盘点准备、资产盘点、出具盘点报告等功能提供必要的数据基础。

(2)资产盘点管理。提供资产智能盘点的全过程智能管理,包括盘点计划管理、记录盘点结果信息、盘点过程辅助管理、编制和审核盘点报告等功能。

(3)资产更新管理。根据资产盘点终端采集的盘点信息,结合盘点处置意见,与ERP系统、PMIS系统集成实现资产信息自动更新。

2 系统建设应用关键点

2.1 全面清理资产信息,完成RFID标签挂牌

资产智能盘点系统的应用效果依赖于基础数据质量,因此清理和完善资产信息十分重要。首先建立资产信息模型,根据电网企业资产管理规范,遵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综合设计资产信息模型;然后以资产信息模型为标准,清理现有资产数据,实现资产信息在物资、设备、资产、挂牌的有机统一;最后执行RFID标签现场挂牌工作,由于挂牌设备多、参与人员多、工作量大、协调难度大、挂贴准确性高,该项工作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同时应严格遵守安全规范。

2.2 调整工作方式,固化业务流程

RFID相当于资产的身份证,为满足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规范,需优化和固化资产投运、运维、处置的三个阶段业务流程,即在工程投运转资阶段明确初始挂牌工作、在运维阶段明确资产盘点和挂牌维护工作、在退役处置阶段明确摘牌回收重用工作。流程优化和固化工作对现有资产管理方式、业务流程均有较大冲击,应推动企业员工转变工作思路,通过流程固化新的工作方式。例如资产盘点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

2.3 制定配套制度,明确各环节员工职责

为良好应用资产智能盘点系统,除固化优化业务流程外,还需制定配套管理制度,明确相关部门人员职责。资产盘点工作涉及电网企业财务资产部、设备实物管理部门、设备使用部门等众多管理部门,部门与部门间、业务节点间需协同开展工作。

2.4 固定周期适时开展资产盘点工作

在电网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变换频繁(尤其是电网生产性设备),电网企业应定期开展资产盘点工作。每月均发生资产设备检修、技改、转移、调拨等业务,资产信息也需及时调整,需定期适时开展资产盘点工作,保证RFID标签记录的资产信息与资产实物信息保持一致,确保资产设备数据与实物相符合。

2.5 利用系统报表支撑,辅助盘点决策

资产智能盘点系统提供盘点计划管理、盘点报告管理、盘点结果处理等几个核心功能,电网企业可利用系统报告辅助决策。盘点计划管理提供年度、季度等盘点工作计划管理,可根据实际业务制定和调整盘点计划,确保盘点工作顺利开展。盘点报告提供盘点结果差异的直观展示,为盘点差异审批提供数据支撑。盘点处理功能根据盘点处理意见,调用ERP、PMS等系统集成接口,自动调整资产信息,保障账、卡、物的一致性。

3 系统应用展望

3.1 支撑资产各环节管理

资产智能盘点系统通过功能扩展,未来可支撑资产各环节管理。在电网企业资产管理业务大致分为投运、转移、调拨、退役、报废、再利用、检修、技改等业务,这些业务在各流程环节中均需求调用资产信息,可借助资产智能盘点系统的RFID技术,通过其他资产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信息共享融合,确保资产实物与系统信息一致,保障账、卡、物一致。

3.2 支撑资产全寿命周期闭环管理

目前部分单位已建设智能仓库管理系统,通过RFID技术(或条码、二维码)实现物资智能出入库和仓储管理。通过集成智能仓库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竣工决算时可自动将物资信息带入资产卡片和RFID卡,减少信息录入,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准确性。

目前在电子商务平成废旧物资处理,然后线下告知财务人员记账,存在管理不连贯、信息不共享的不足。可集成电子商务平台、ERP系统,全程记录资产退役报废到废旧物资处理的整个环节信息。

4 结语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是国家电网公司“一强三优”战略目标的具体落实,在经历“SG186”、“SG-ERP”工程建O后,信息系统支撑资产管理已经迈上新台阶。资产智能盘点系统支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需结合基础管理工作循序渐进,借助RFID、无线通信及无线互联等技术的应用,转变工作方式,优化管理流程,以实现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支撑力度。

参考文献

[1]李跃峰,牛永强,张才俊,王鑫.基于RFID的电力资产电子化标签管理应用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12,28(9):306-309.

[2]夏成龙,孔令国,刘翠.电力资产移动盘点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28):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