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7:34:2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特殊教育知识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特殊教育;多媒体;语文教学
一、多媒体技术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运用多媒体技术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将多媒体运用于现代特殊教育之中,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弊端。目前,很多特殊教育工作者也开始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改革强调信息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这也为特殊教育提供改革方向。
2.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帮助听障学生康复。在特殊学生入学前,社会中的医疗单位通过对学生的听力等身体机能进行实际状况监测,利用测量设备,如听力计、声导抗测听等测试设备,对特殊学生进行听力判断,从而选择相应的助听器。在学生入学后,特殊教育学校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文本、图像以及声音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有效地将语文中的知识点以图片、动画等形式进行呈现,形象而直观将知识提供给特殊学生,不但使语文教学有互动性,还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特殊学生的视觉和感官参与到语文学习中,通过动画与图片的趣味性降低特殊学生在学习中因生理缺陷而产生的自卑感,大大提升了语文教学的效率。
3.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带来课程变革
在现代普通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即“教材+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形式。语文多媒体教学已经不再是进行教材演示的工具,而是转变为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沟通情感的桥梁。教学也不再只为传授知识而服务,更重要的是教师通过多媒体,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兴趣。故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应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但能有效促进学习效果,还可进一步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进行互相合作,效果远非传统教学所能比拟。
二、多媒体在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1.课前准备
所谓的课前准备指的是教师对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知识点进行备课,课前准备包括教案的编写与设计、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教学内容流程。课前准备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进而提升多媒体教学的效率。例如,运用Word进行教案的编写,运用PPT做教学投影片,利用网络对语文教学进行资源搜索,从而形成语文教学资料库,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来架设网站等。
2.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在学习动力上。特殊学生由于生理机能等缺陷,造成了他们的学习相对较为单调,并且范围相对狭窄。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教学除了需要运用感官教学以及活动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外,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已是必然。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有效地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图像,使知识直观生动,为特殊学生提供形象而逼真的教学环境,同时也能运用多媒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特殊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器官。如在《敬畏自然》这一课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呈现多幅大自然的图片,从河水到山峰、从动物到植物,通过展示美图,促进学生投入到自然中,启发学生说出对自然的感受———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应该热爱大自然。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导提出人类需敬畏自然的观点,学生自然地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就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
3.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指在课堂教学之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而安排的一种学习活动,常见的方式有游戏竞赛以及分组学习。将多媒体运用到课外活动中,教师将学生的分组,针对不同组学生分配相应的任务,让学生在网络上寻找任务资源,最后以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成果。如此方法,学生不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同时也能够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全面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作者:王晓娟 单位:磐石市特殊教育学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微课 ;特殊教育 ;视频 ;无障碍
微课是基于信息化教学理念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体。结合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划分,将不同的知识模块录制成 5-10 分钟教学视频。
一、特教课堂引入微课的重要意义
1. 微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
微课是将常规课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单一的知识片段,并制作成相应的视频教程,以供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以及课后复习。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微课将常规课由不可逆的线性教与学的模式向可反复的环形教与学的模式转换。对教师而言,微课对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要求也相对较高。教师除了掌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能力外,更重要是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开发能力。对学生而言,微课能促进其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通过观看视频教程,来补差补缺。
2. 微课是实现无障碍教学的需要
微课在无障碍教学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它用其自身优势为无障碍教学带来了新契机。首先,视频教程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直观化,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次,视频教程可以配以字幕,帮助听障学生了解老师所表达的内容,进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最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在课后反复观看视频教程,以达到补差补缺的目的。因此,微课在特教课堂的应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微课是实现“生本”教育的需要
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特教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各个知识要点的掌握不一致,常规课的授课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微课往往将系统知识模块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选择不同的模块进行学习。这样既能查差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微课的便携性有利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学生可以将微课视频存储在个人电脑、手机、ipad 等设备上,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二、微课开发设计
1. 微课设计原则
(1)目标控制原则。微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一方面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体现出教学大纲的主要知识内容,另一方面要以学生实际依据。微课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目标的控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要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控制。
(2)便携适用原则。微课的典型特点就是短小精悍,从“微”处着手,放眼整个知识体系,力求实用。因此在微课设计时,要把握住“微”的特点。微课视频时长一般控制在 5-8 分钟,视频格式一般常用的格式(如 wav、avi、mp4、3gp 等),文件大小控制在 20MB 左右,不可太大。以方便学生存储和播放。
(3)教学评价原则。反馈与评价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可以产生和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要对信息传播所带来的效果和产生的作用深刻理解,第一时间筛选出有效的反馈信息,并对其做出相对应的评价,进而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将先进的科技手段运用到教学中进行知识反馈是微课教学的主要方式。
2. 微课设计流程
微课设计包括教案设计、素材搜集、工具准备、视频录制、课件设计等环节。下面以高教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三章第三节“表格处理”为例来谈谈微课的设计流程。
第一,教案设计。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依据教案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课后复习,以便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微课设计中教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微课视频的设计也是依据教案设计而进行的,比如视频模块的划分是依据教案设计中所设计的知识系统进行划分的。
第二,素材搜集。依据教案设计内容,采取多种渠道搜集相关素材,如图片、辅助动画、语音等信息。同时,将相关信息进行编辑处理,分类存放,以便后续使用。
第三,工具准备。在视频教程录制前需要准备好相应的软硬件设备。如微课制作录屏软件 Camtasia Studio、DV 机或摄像机、照相机、话筒或耳麦等。
第四,视频录制。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常见的微视频获取方式有外拍式,即借助 DV 等拍摄设备录制 ;录屏式,即通过屏幕录像软件自动录制教师对着电脑讲授的内容。前者主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录制,然后通过相应处理软件,依据知识模块进行视频截取,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微课视频。后者主要是对知识模块直接进行录制,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且直接形成相对独立微课视频。
第五,课件制作。课件是微课的承载体,也是微课的表现手段。教师应根据选题的内容,将课件的内容利用相应软件设计并制作得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动画设计要恰如其分,不能过度夸张、复杂,在说明问题的前提下,越简单越好,这样才能突出讲课的内容,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才会深刻。
第六,修改完善。在微课整体设计完成后,设计者要反复推敲演练,进行修改。修改过程,是对去粗取精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提高设计水平的过程。修改可以使微课变得更具有实用性。
第七,反馈评价。当授课结束后,微课实施者(教师)和微课接受者(学生)要依据上述所讲的微课设计原则中的教学评价原则进行总结、评价,然后将意见进行汇总反馈。教师再依据反馈信息进行修改完善,以达到提高实际教学效果的目的。
微课的出现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则它开辟了特殊教育无障碍教学的新途径,满足了不同基础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二则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后反思更具有针对性。同时,它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方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 年第 4 期。
[2]关中客 :《微课程》,《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 年第 7 期。
一、引言
近几年,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的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在国家进行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特殊教育的发展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的发展也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思想品德教育是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根本保障,思想品德教育能够教会这些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明辨是非,让他们用阳光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使这些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能够健康发展,更好地融入社会中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与乐观的心态去回报社会。由于这部分学生的特殊性,在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需要广大的特殊教育教师耐心与细心地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只有教师在工作实践之中长期地坚持,在教育教学工作之中切实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例与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这些特殊的学生真正接受与理解教师所传授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知识。
二、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培养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
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在特殊教育工作中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更应该把学生的年龄与性格特点、成长与生活环境作为备课的重点,这样才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学生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扎实的掌握,并能够在生活实际之中对知识进行灵活的运用。思想品德教育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这门学科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不断发展自己的个性,使学生不断改正自己的错误观念与认识,为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思想的源头上净化学生的心灵,不断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研讨辩论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中的知识与其阐述的人生哲理,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
三、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课堂问题的精心设计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生施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与总结中,我认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教学对象在认知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这种认知上不同程度与层次的缺失使这些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上与正常的孩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从事特殊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教师更应该把教学问题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设计,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由浅入深的问题设计,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特殊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殊教育的教学主体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这些孩子普遍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因此,教师要通过富有启发性的教学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敢于发言,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并予以纠正。
四、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分层施教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在身体上都有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也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学生在生活之中获取各种信息的能力,这也是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之中对是与非辨别能力较弱的主要原因。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使家长在他们的成长之中对其过于溺爱,这些学生身体上的缺陷与家长的过份溺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之中性格比较孤僻与自私,不会与人沟通与交往。这些性格特点也给教师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活动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该针对他们的性格特点教会学生与人沟通与交往的方法,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让他们能够树立自信心,以阳光、乐观的心态融入社会中去。其次,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缺陷使他们在生活中产生很大的负面情绪,他们在生活中表现出很强的自卑感,他们在生活中害怕与人交流,内心长期充满着各种压抑与不满,这也是这些特殊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因此,思想品德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点,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使每一名特殊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与生活中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与评价自己,不断克服自卑的心理,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坚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教给学生对逆境的应对方法,使每一名有残疾或残缺的学生都能做思想上的巨人与生活的强者。
五、结束语
因此,思想品德教育学科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问题,避免课堂教学的枯燥,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真正做到分层施教,全面提高特殊教育学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
作者:马俊艳 单位:吉林省松原市特殊教育学校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必定成为教育的先锋,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完善,从早期的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录像机到现在的VCD、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络等。
特殊需求的人群是整个人类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对这一人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更能加快他们回归主流社会的速度,体现出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目前的特殊教育学校主要包括对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视觉障碍以及工读等儿童进行教育的组织形式。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性原则,同时还要突出特殊教育的特殊性原则,只有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信息技术教育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坚持教育的普遍性原则
1.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对任何受教育者开展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遵循教学的目的性原则,即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要求和教学对象,依照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和运用不同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特殊需求的人群(特殊教育对象)由于某种原因促使他们对某项需求相对于普通人群有更加明显的选择性,因此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应该对不同的需求者采用不同的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针对聋童的教学,应该突出图片和视频等方面媒体的运用;对具有残余听力的儿童,还应该注意对他们听觉的刺激;针对盲童的课堂教学应该突出音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合理的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使特殊教育学校中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容易地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加深印象与理解,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过程就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任何教学过程中,教师都是教育者,是教育信息的传递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双边关系的一个方面,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应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的体现。例如,在教学聋校九年义务制教材《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中,讲读课文之前,首先给学生放映《开国大典》的影片片段,并布置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牢记开国大典的时间、地点、人物、典礼顺序等情况,当学生复述时遇到难以说清的情况再出示课文,引用课文中的语句表达,使学习课文与发展语言同步前进,互相促进。通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平时对于聋童很难理解的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在不经意间轻松地解决了。由于合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地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3.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活动,主要是对一些已有的材料重新组织,编制成教学软件和相应的素材库,它们是记录、存储、传输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制的,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严格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检验教学效果标准的基础,技术性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艺术性是为科学性和技术的。三者有机地结合能够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体现出无穷的魅力。例如,网络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最年轻的,在特殊教育领域合理地应用互联网的优势,会使受教育者超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长春市聋哑学校创办的长春特殊教育网校,在互联网中为中国特教争得了一席之地,利用互联网开展远程教育,普及聋哑儿童的“普通话”──中国手语,传播特教知识,鼓励和帮助有特殊需求者回归主流社会。
二、突出特殊教育的个别性原则
1.补偿性原则
缺欠补偿理论认为任何人在一个方面出现缺欠,那么会在另外一个或几个方面得到补偿。例如,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部分或全部丧失语言和听力能力,为了补偿他们在听觉上的障碍,视觉的观察力和头脑的分析能力得到加强;盲童由于丧失了视觉能力,因此在听觉和触觉上有所加强。我们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时应该特别注意体现补偿性原则。在聋童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和丰富多采的图片,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用语言(手语)不能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烦琐教学语言的重复而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此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在盲童教学中利用他们听觉的发达,对于难于理解的景物描写可以通过播放表现这种情景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因此说补偿性原则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应用得更加充分和合理。
2.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特殊教育教学是以形象直观为其特点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对于听觉障碍的儿童理解事物只能靠视觉的观察,因此对他们的教学应该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但是再直观的图片和再真实的影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解决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直观性与抽象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计算机发展到今夭,已经能够处理多种媒体信息,这为今天的特殊教育领域开拓了一个广阔的前景与空间。近年来,已有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相继开展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验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特殊教育中更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特殊教育中效果好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般是通过演示与讲解来体现教学的直观性,而这种方法往往缺乏生动性,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特教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是力不从心、或多或少地阻障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面对我们这些特殊的孩子,如何让他们在学校里尽可能多地去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生活自理能力,这是我们这些特教老师所应该去思考的问题。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却能做到实用化、系统化,灵活而多变,以声音和屏幕图象合理组织形象生动的画面及画面点数,不但可以传播大量教学信息,给学生以清晰明快的感受,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而且可以从不同角度刺激学生不同的器官,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共同参与到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主动性,加深理解,增强记忆效果,牢固掌握知识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弥补传统教学中直观性不足的缺陷。
二、特殊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作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体现个别性教学的主要途径是提问与辅导,但每堂课的计划内容一般都比较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提问和个别辅导的进行,教与学不能进行经常性地相互交流,教师不能及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往往使教与学脱节,即使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听得稀里糊涂。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利用电脑的交互性特点,实行双向教学和个别辅导,通过人机交互,及时发现教学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使教与学这两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解决传统模式下教与学脱节的问题。
三、让特殊教育真正做到轻松教学、寓教于乐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是靠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来完成的,受教师个性、知识结构及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教学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也很难将每堂课都上的绘声绘色,有滋有味,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对声象处理功能强的特点,创造出声情并茂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促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在手拿粉笔、背靠黑板的沉闷的传统教学方式下,能让多少活泼的孩子产生愉悦的心理?能让多少聪慧的少年产生美妙的联想?而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设计斑斓的动画和七彩的图文,美妙的声音,这绝妙的场景恰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记忆,不象令人生畏的老师一样不变地站在讲台上,这种教学方式适应孩子活泼的天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这种个性化、智能化的教学风格一举打破常规教师的沉闷,使教学轻轻松松,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通过以上的日常教学实践可知,特殊的孩子作为特殊教育需要的群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他们的教育、康复与矫正需要同新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将多媒体课件运用于特殊教育课堂教学乃至所有学科的教学课堂中,可以优化配置学生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智障学生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引入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声音、图象、动画,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特殊教育领域中开展好多媒体辅助教学工作呢?
首先是教师自身的业务学习。一线的教师特别是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业教师要经常学习新知识新软件,通过学习能够掌握有关现代教育媒体的使用以及如何对待这些媒体的先进思想。教师只有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去教书育人,才能更好地做一名合格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让我们的特殊教育有更好的辅助我们教学。
关键词:视障学生;翻转课堂;推拿专业
《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提出“全面实施《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鼓励医疗机构录用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帮助有执业资格的盲人开办医疗按摩所。培训盲人保健按摩人员并扶持就业。加强国家残疾人就业服务指导中心建设”。盲人按摩由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及较好的疗效,社会认可度逐年提高,是视障人群就业的最佳选择。视障者要具备医疗按摩或保健按摩职业技能、取得从业资格,多数要在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推拿专业学习知识与技能。推拿专业针对视障学生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实践来完成。翻转课堂使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学生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帮助和同学协助而完成[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普通院校已逐渐开展且效果理想。针对视障学生生理特点、学习规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推拿专业实践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提高视障学生职业技能,从而使其更好地就业。
1翻转课堂在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推拿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1.1教学内容选取
针对特殊教育职业院校推拿专业视障学生进行翻转课堂教学,首先要对推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就业岗位要求以及视障学生生理特点、学习规律等进行梳理。每堂课、每个知识点能不能利用翻转课堂模式,怎样利用,是由教学目标、学生基础、知识点的学科属性以及知识点间的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状态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对于能够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利用翻转课堂会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影响;对于不适合使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的内容,需要及时调整,不能机械套用[2]。推拿职业岗位对实践技能要求高,不但需要视障学生具有良好的操作手法,还需要明确操作流程等。因此,要梳理推拿专业每门实践课程,选取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内容。避免所有实践课程均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导致视障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学习效果,或引起视觉疲劳从而不利于对残余视力的保护。对此,教师在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时应采用集体备课方式,选择适合视障学生利用微课学习的技能作为翻转课堂教学内容,使翻转课堂的教学内容“既精又全”,不会因为内容重复而浪费资源和时间。例如,按摩学基础实践教学中涉及法操作,保健按摩实践教学中也涉及法操作,但保健按摩实践教学的重点是手法组合和操作流程。因此,在设计保健按摩翻转课堂时就不必再重复法操作要点,只需提示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对法操作要点进行复习即可。
1.2教学环节设计
针对视障学生设计的推拿专业实践教学翻转课堂由3个环节构成:课前引导环节、课上问题解决环节、课后强化环节。
1.2.1课前引导环节
(1)教师设置任务。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及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经验布置任务、制作任务书及微课,作为学生知识内化的开始环节。教师将任务书和微课上传到云端、微信群、QQ群、学校教学平台等,供学生学习。
(2)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微课。
教师按照视力障碍等级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的原则为低视力与全盲学生二人一组,以利于学生互帮互助,更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学生根据任务书利用盲用读屏软件等视障教学辅助技术学习微课,并将技能操作要点和学习难点提炼出来。
(3)学生将学习信息反馈给教师。
学生按照学习微课时已掌握的技能进行操作,在视力障碍较轻的同学的帮助下录制成微视频反馈给教师,也可通过微信语音形式进行信息反馈。
(4)教师收集、整理问题,检查学生实践操作情况。
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微视频或语音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并将问题进行分类、汇总。
1.2.2课上问题解决环节
教师与学生针对微课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及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探究。此环节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课堂主体仍为学生。根据推拿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流程、操作关键点分析及探究,通过手把手指导学生及体验学生手法方式解决问题,进一步强化教学重点,解决难点,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
1.2.3课后强化环节
通过课前引导及课上问题解决,学生对本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已有较准确的把握,课后以小组形式重新学习微课,有利于学生在知识内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知识强化。此环节学生可把经过内化与强化的技能操作再次通过微视频或语音方式反馈给教师,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2翻转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
2.1微课需结合视障学生生理特点及学习规律进行录制
视障学生主要分为低视力和全盲两种,在微课学习过程中,明眼学生能“一目了然”的事情,视障学生却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理解、学习。因此,教师在录制微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视障学生生理特点及学习规律。为了防止低视力学生观看微课产生视觉疲劳,一节微课以5~8分钟为宜,尽量采用近景镜头录制方式,突出重点手法。视频色彩要对比鲜明,便于学生观看。教师教学水平是保证微课质量的关键,但是,如果仅将教师在传统教学条件下的讲解录制下来,教学效果也不是最佳的,最好录制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讲解的视频[3]。此外,微课所有环节均要有清晰、准确的解说,便于视障学生更好地理解微课内容。
2.2培养学生熟练、高效应用视障教学辅助工具能力
在信息技术广泛融入大众生活的今天,培养视障学生熟练应用读屏软件、助视器、点显器等视障教学辅助工具能力,可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进行更广泛的学习,有效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效率。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优势
3.1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技能学习主要为“课堂上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习、练习教师指导”。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更多的是示范与讲解,学生缺乏探究、内化过程,教学活动仍以教师为核心,学生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翻转课堂将传统课上教师示范、讲解提前录制成微课,学生带着教师预先布置的任务在课下探究、学习、内化、强化,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
3.2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
信息技术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还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视障学生充分发挥残余视力和其他感官的功能[4]。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视障学生能够像明眼学生一样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获取信息。教师把微课发送到云端或移动设备终端,低视力学生与全盲学生结成小组,针对教师预先布置的任务,根据自身学习习惯课下自主学习,对于需要反复观看、仔细倾听的内容也可以多次回放学习。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视障学生可以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实现了“泛在学习”。“泛在学习”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内容,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5]。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极大提高。
3.3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由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可以进行更加自主的学习,更好地实现对知识技能的内化、强化,教师可以了解每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从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其职业技能稳步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
[2]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59.
[3]钟绍春,张琢,唐烨伟.微课设计和应用的关键问题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82.
[4]郭戈.信息技术与视障教学整合的探索[J].中国特殊教育,2003(3):32.
一、人才培养必须适合听障学生的特殊需要
培养有一定文化素质和熟练技能的听障大学生,是高等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其主要特征是技能型,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这是听障学生必备的素质。为使听障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我们在听障生人才培养的模式上,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艺术设计发展的方向是以计算机为设计平台,以数字艺术为发展目标,突出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符合信息社会的艺术人才。我院从2007年开办听障大专班,至今已有三个年级两个专业六个班规模。其中艺术类的学生59人,从我们的调查来看,85%的学生在中等教育已考取了国家职业技能办公软件四级证书,说明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其次是这些学生在中等教育阶段接受了基础美术培训,有一定的美术基础,我们根据听障的原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认知特点以及高等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把艺术类的听障生定位在电脑美术,加大数字艺术课程的比例,其中专业软件占了37.6%,因为专业软件课的学习不仅可以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衔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发挥听障生在认知上的优势,弥补认知功能上的不足。听障生可以通过学习和使用3DMAX软件, 运用各种工具和命令做出中等难度的3D效果图型和室内外效果图,提高自己的空间造型能力和立体思维的能力,培养自己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加强动手操作的综合运用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参与社会的竞争能力。
二、因材施教,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对象所存在的身体缺陷和文化层次上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听力障碍是听障大学生的固有缺陷之一,听力缺损以及随之带来的语言能力的障碍影响了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发展,因此,因材施教在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学原则中居首要位置,软件课的教学,就要根据听障生的特点,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1、解决沟通问题,是因材施教的前提
由于高等特殊教育学科专业性比较强,大多数教师都没接受过特殊教育培训,沟通障碍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瓶颈。因此解决沟通问题,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为解决这个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来解决:
一是请手语翻译员辅助教学。手语翻译员进入课堂,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教师的口语转化成手语,使听障生能更好地听讲。但由于高等教育学科多,专业性强,手语翻译员不可能把每一课程都能准确地翻译出来。
二是科任教师必须学会手语,使学生能直接从任课老师那里获取信息,减少手语翻译在翻译过程中的信息误解和缺失,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是加强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提高学生理解文字、运用文字的能力,以此实现沟通无障碍,为学生的学习和日后融入主流社会打下基础。
四是加大高等听障教育专业手语研制的力度,丰富高等教育的手语词汇,以满足听障生学习的特殊需要。
2、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的关键
由于软件课是一门前沿学科,例如3DMAX这门软件,它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软件,因为它包含的功能非常的多。这门软件可以广泛应用于影视动画、建筑设计、广告、游戏、科研等领域。初学者在刚接触的时候往往不知到从哪里入手,这样的话不但学不到具体的东西,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打击自己的信心。我们根据听障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了讲课内容。对一些内容进行了取舍,主要 讲授的是建模,材质,灯光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学好这几个模块,就可以使学生以后从事室内外效果图、建筑设计、广告等的制作。学成后对于他们以后的就业 是很有利的。因此,要帮助听障生掌握知识,首先要根据听障生的认知特点,探索有效的方法。
运用示范—模仿法教学方法帮助听障掌握知识。听障学生以目代耳,观察能力比普通学生强,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听障学生这一优势,解决沟通问题。
在上软件课的时候可以电脑操作和打字教学为主,手语教学为辅进行教学,同样可以达到与听障生沟通的目的。因为有投影机可以把教师电脑上操作的画面投射到大屏幕上, 还可以把教师机上的操作切换到每个学生的电脑上面,如果有的学生看大屏幕不是很清楚,每个人还可以在自己的电脑上看到教师机上的示范,模仿老师的操作。每节课讲完后,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按条目总结归纳,用文字一一列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比较复杂的操作过程用录像软件录成视频,帮助学生课后复习巩固。
用手语、口语、书面语全沟通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进入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的听障学生,他们的手语、口语、书面在基础教育阶段都得到比较好的训练,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就要继续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充分利用他们这方面的能力解决沟通问题。特别是高等教育中很多专业手语处于空白,不但教师不会,就连学生也不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手语、口语、书面语全沟通方法就解决了教学上的问题。在软件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专业的命令和术语,比如flash里有一个命令叫元件,这个词的专业性就是比较强的,解释起来是比较难的,如果用中国手语“元件”手势动作来表示是不准确的,在这种情况下,用手语、口语、书面语全沟通方法,就能化难为易了。3D MAX 是一个高难度的三维软件,健听生完全掌握都是很困难的,对于听障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不仅是这个软件里面有至少几万个专业命令和名词,而且这个软件还是英文版,对于汉语都学不好的听障生来说,困难的程度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手语、口语、书面语全沟通方法就能将解决这个难题。对于操作的方法,可以通过手语解释;对于一些命令,可用口语和手指之母帮助记忆;对于一些学生尚未学过或生 僻的名词,可以通过打字描绘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教学的效率大大地提高了。
运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听障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基本上是老师把知识“嚼碎”了喂给学生吃,学习的依赖性很强,高等教育的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有限的办法帮助听障生纠正依赖性逐步过渡到自主学习上来。 在软件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一方面,帮助听障学生明确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听障学学习目标明确。另一方面,把每一节课的任务以及该节课的知识点、难点和操作方法列出来,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努力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这样不但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提高了学习效率,听障生的教学进度与健听生并进。
三、因材施教,从心开始
在教学过程中,听障会出现很多心理的问题,要满足学生学习上的特殊需要,实现中、高等教育的衔接,就得从心做起,关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对于听障生来说学习软件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是有一些专业术语的解释是比较抽象,难以解释。 在3DMAX有很多的命令,有一些是无法形容,比如有一个命令叫“车削”,因为它的含义和词义一点关系都没有。面对众多抽象的命令,有时尽管老师通过演示、板书、手语结合一起进行解释,学生还是不懂,在这样的情况下,听障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这个时候,老师就要以自己的耐心去帮助学生建立信心。通过反复演示以及个别辅导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由于失聪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缓慢,这就和教学进度产生矛盾。如在上3DMAX课时,学生总要求老师讲慢一些,但这样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如果老师只管赶进度不管学生接受没有,这样学生由于没掌握知识,就会产生浮躁、厌学畏难的情绪,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要以自己耐心以及奉献的精神,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或把上课讲的内容,用视频的格式录下来,让学生课后在宿舍复习,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掌握知识,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都要树立恒心。
听障生中个性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不懂又不敢问老师,生怕被同学说自己“蠢”;有的学生并不“蠢”,但就不敢在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作品,生怕自己做的不好被同学耻笑。老师要深入到学生中,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建立朋友关系,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因势利导做好学生的潜能开发工作,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帮助;在学生获得一些进步的时候,要及时给予鼓励。这样就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在教学中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结合教学工作适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使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学生不仅掌握了3DMAX的基本操作方法,有的学生做出的效果还超过健听生的水平,听障生的及格率、优秀率都超过普通班的学生。听障生的学习效果,不仅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还为健听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促进校园的和谐。
综上所述,高职软件教学不仅要明确学科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因材施教,为听障学生提供一种适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实现听障生中、高等教育的衔接,帮助听障学生完成高等教育的学习任务,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
[参考文献]
[1]林宝贵著.听觉障碍教育理论与实务.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内容摘要: 在聋校书法教学中加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元素,有利于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聋生的主体性,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聋校书法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
本文针对聋生的身心特点,从四个方面强调了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聋校书法教学的重要性:一是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书法教学,有利于激发聋生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书法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观察效果,帮助聋生克服语言障碍;三是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书法教学,有利于形成互动式的学习氛围,帮助聋生形成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聋生的创造能力;四是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书法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聋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技术 聋校书法教学 优化
据有关机构调查,我国有残疾人约7000万,其中聋人约有1300万,18岁以下应受教育的聋人达100多万,这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有许多难于想象的艰辛和障碍,在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要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开展聋教育的目的就是创造一切条件提高聋生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顺利走上社会、独立生活。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给特殊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正如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加拉赫所指出:“在接受和使用教育技术上,特殊教育居于领先地位。…因为多媒体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显示出独特的优越性,所以它在特殊教育中显得特别重要。”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已逐渐成为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如何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聋校书法教学,是每一个从事聋校书法教育的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实践的课题。
笔者认为,在聋校书法教学中加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元素,有利于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突出聋生的主体性,创设理想的教学情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给书法教学增添生机和活力。可以说,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聋校书法教学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需要,更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书法教学,有利于激发聋生学习书法的浓厚兴趣,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聋生由于听力缺陷,不能通过听觉接受由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只能靠眼睛凝视或注视要注意的对象。由于长时间依靠视觉,而书法课的内容又非常规范、严谨,不能随意变样,聋生极易失去耐心和兴趣,甚至产生一定的逆反情绪。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则能够以交互的方式,将图形、图像、文本、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感性材料,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生动地表现出来。它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往日刻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有助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有效地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极大地调动聋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在学习“亻”、“讠”、“彳”这三个左偏旁的写法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引导聋生分析左偏旁的写法,虽能直接切入要点,但缺陷是聋生看着这抽象的字感到索然无味。如果把这三个左偏旁设计成三个戴面具的小动物,当把面具拿掉时,就出现了自己的“左偏旁”。此时聋生的思维将被这富有人性的设计所震撼,使聋生在形象化、趣味化的教学中学习新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二、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书法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观察效果,帮助聋生克服语言障碍
聋生的语言及语言思维发展严重迟滞,因此,他们是以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但是直观的感性认识只能产生表象,掌握知识还必须从大量直观材料中去提高、概括和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类大脑皮层的两种信号系统的活动是紧密相关的,没有第一信号系统(具体、形象、直观)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抽象、概念、思维、词语)就不能活动。聋生理解事物主要依靠视觉的观察,因此教学中应该根据缺陷补偿原理,特别突出色彩和影像,更多地运用表现实景的影音文件以及生动、略带夸张的动画,形象、真实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对于用语言(手语)不能表达清楚,而又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利用教学软件等手段来完成,既回避了烦琐教学语言的重复而无效的使用,又使学生利用视觉直观地获得所学内容的信息,从感性上对新知识有了认识,从而攻克语言障碍这一难点。
在传统的聋校书法教学模式下,书法知识的传授、聋生素质的培养主要以教师的讲解、聋生练习和巩固为主。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不能充分发挥聋生认识的主体性。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则可以改变这种单纯传授理性知识的现状,从电视节目、各种音像制品(录像带、光盘等)、计算机网络、书籍和现实生活中获取教学所需的图片、影像等感性材料,实现由感性材料自然升华到理性知识。
比如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教师不易把笔画写到位,二是聋生不易看得仔细、清楚。如果在课桌上示范书写,只能有部分聋生看得明白。要克服这些缺陷,实现省时高效,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投影仪,将教师的范写通过实物展示平台投影到大屏幕上,使全体聋生都能看到清楚而放大的图像。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讲解,聋生就能很快地掌握书写规律。
另外,评析聋生的课堂作业也是书法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们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平台,将某个聋生的作业一览无遗地展示给全班同学,让大家来帮助分析和纠正,使同学们通过讨论取长补短,相互交流,相互进步,发挥聋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欣赏评价能力。我们还可以用摄像机把同学中比较好的写字姿势拍下来,同步放映给大家观摩,使聋生随时注意调整自己的写字姿势和执笔姿势。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书法教学,有利于形成互动式的学习氛围,帮助聋生形成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聋生的创造能力
在传统的聋校书法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信息的唯一携带者,他的主要作用是传授知识。而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书法教学,充分利用这项技术独有的人机交互功能,能够更加方便地实现教师与聋生、聋生与聋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界面给聋生规定同一信息内容的学习任务,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聋生在教师监控下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每个聋生的学习情况,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引导,使聋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同时,聋生与聋生之间也能进行直接的交互,通过网络空间交流信息,发表个人的不同观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聋生与教师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向聋生,聋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任务是激发聋生获取知识的兴趣,聋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消失,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做到了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换,聋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调动,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习惯得到有效培养。
如在学习“横”的写法时,聋生对中锋、侧锋的变化不太容易理解,教师也不一定能把笔墨的变化过程完全解释清楚。但是,通过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演示,能将书写的笔画粗细、墨色浓淡、线条的流动走向、结体疏密等关系清晰地展现在屏幕上,并将这些动作分解、定格。聋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眼目睹,细心观摩,如临其境,突破了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对书写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大大加深了印象,既便于理解和掌握,又进一步提高了实践能力,强化了创新意识。
四、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优化书法教学,有利于增强聋生的情感体验,培养聋生的文化观念和人文精神
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一些客观、主观条件的限制,书法教学中偏重于技能学习的现象比较普遍。笔者认为,书法教学不能只局限于技能的学习层面,而必须提高到文化的学习层面,培养聋生的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则有助于实现这样的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帮助聋生欣赏到大量的、清晰的书法作品,了解大量的书法家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品所赋予的深厚人文精神。这样不但培养了聋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书法家给予人类历史的积极影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如在学习“欧体”之前,首先利用多媒体网络引导聋生欣赏大量的欧阳询的书法作品,并给聋生讲述他“露宿观碑“的故事,使聋生懂得谦虚好学是欧阳询成为书法家的基础。这样,聋生既感受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又体验了书法家的人格魅力,受到了深刻的人文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针对聋生情感的发展和情感的动力性、感染性、情境性等特点,运用成功性原理,在电脑上设计出一些表扬的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你成功了”,鼓励每一个学生树立成功的目标,为其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其获得成功的亲身体验。另外还可以设计一些鼓励的评价,如:“没关系,再试一试”,或者设计一些笑脸图像来感染聋生,使之产生愉悦情绪,增强聋生的情感体验, 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美)柯克 加拉赫,《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2、朴永馨,《聋童教育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朴永馨,《特殊教育概论》,华夏出版社,1991年版。
4、国家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聋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一、听力障碍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
听力障碍学生在接受知识、表达、阅读、思维方式等方面与普通学生存在差异,因此针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实施分层教学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相比低年级数学的学习,五六年级的数学课程内容更深入具体,理解更有难度。而数学是一门高度概括性的学科,融合了空间和数量的关系,各概念之间联系密切,知识点间环环相关,是学生接触更高层次理科课程的基础,公式推导比较抽象难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逻辑能力和理解能力。听力障碍学生在对数学的接受认知上受其自身特点的影响,具有相当程度的困难。
1.学生思维特点
学生对数的大小比较和对数量关系的认知必须建立在具体事物上。学生在掌握一些专业概念时依靠认知,但教师在树立学生认知上往往存在困难,导致学生难以理解。
2.学生感知力较差
我校学生的感知力不同于听力正常的学生,他们常常理解不到数的本质,不善于组织数学材料,又很难做到真正理解题意,尤其在应用题上最容易出现问题。比如五年级数学练习中的习题:某工厂现男工有24人,女工有15人,从男工中调走一些人后,男女人数相等,求掉走后男女工各有多少人。其实这是一道简单的一次方程,但是稍微绕了点弯,学生不理解题意,列方程时全凭感觉猜,很难做对。要想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要提高学生的感知力,学会利用情景归纳、分析、解决问题。
3.理解能力较差
由于学生有听力障碍,平时接收信息的方式主要通过眼睛观察事物的图像,缺乏语言上的刺激,使他们在理解事物时很难抓住事物本身属性。此外,由于聋生的生理特性和心理特点,他们和外界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少,与别人沟通的机会不多,接收信息时太表象化,正常学生一看就懂的东西,我校学生不仅难以理解,有时理解还会存在偏差。
二、基于特殊教育(聋)的数学分层策略
1.分层实施练习
对于聋生而言,虽然他们听不见,但是智力正常。此外,小学教育属于早期素质教育,智力发展水平和普通学生差异性不显著,在课堂学习水平的发展上十分相似。所以抓好这一关键时期的教育意义重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待能力不同的学生,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和方式也应做出调整。教师应按照学生的水平不同,精心设计教案,让每位学生都有所得。上课内容要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介于我校学生的特殊性,讲课内容能够抓住学生注意力,对学生的帮助很大。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度直接影响学习质量。教师应细心讲解,在讲解无效时教师应对有疑问的学生进行辅导。
2.合作学习的分层
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加强学生间的沟通。一般合作小组中包括一名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两名中等学生和一名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的学生。在小组中选出一名小组长作为小组代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数学解题方法与解题技巧,小组成员间相互帮助互相监督,共同进步。授课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期间应仔细观察,有小组遇到学习问题是应给予帮助与指点,让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
【关键词】微课平台 高职聋生 专业课 教学实践
【基金项目】湖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XHA2015010);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CSZY15C04);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教研教改项目(CZJG16C02);湖南教育科学特殊教育研究基地成果之一;湖南省职业教育“十二五”示范性特色专业(特殊教育)建设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3-02
1.引言
“微课”这一概念最先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提出,国内外研究者分别从不同应用实践及视角阐述微课,因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总体而言,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含义。
(1)微视频资源:我国学者焦建利这样解释微课,它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1]
(2)微课程:美国著名的可汗学院创始人可汗,其通过写字板、麦克风等设备,在不超过十分钟的时间内,以录制视频的方式讲解不同科目内容,然后将每集视频课程放到网上供人学习并解答学习者问题。[2]
(3)微课教学:学者张一春提出,微课可以理解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3]
以微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微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完美结合的产物,在翻转课堂、课内差异化教学及课外辅导等教学应用方面显示独特的优势。[4]
2.高职聋生专业课教学现状及微课平台的提出
2.1高职聋生特点及专业课教学现状
高职聋生在学习中,主要依靠视觉来接收诸多知识,包括解读知识含义、学习专业技能等。目前,高职聋生的专业课教学方式中,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手语+多媒体方式。手语在专业课教学中具有一定局限性,许多专业课程中的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等在手语中没有标准的表达方式。此外,现有的多媒体教学方式中,聋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与此同时,随着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高职聋生们的生活及外部交流已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他们获得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倡导的“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下,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正潜移默化地影响高职聋生的学习习惯。高职聋生的专业教育期盼新教育理念,需要变革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5]
2.2高职聋生微课平台的提出
高职聋生微课平台旨在为高职聋生创建自主学习,提高其专业学习效果。平台从高职聋生身心特点及学习规律出发,结合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来设计和开发,平台以教学微视频(知识讲解微视频、操作演示微视频等)为核心,并包括与教学主题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电子课件、练习测试、教师点评、学生反馈等辅教学资源,平台强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注重情境、差异化教学、协作学习对知识建构的作用,平台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利用各种信息化学习资源支持聋生自主学习,通过层进式的结构及直观的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自主学习环境,很好地支持高职聋生专业学习中的课前预习、课内差异化教学及课外辅导等。为高职聋生专业课程学习提供辅和补偿性支持,通过优化的信息化教育资源,提升聋生学习效果,提高其专业能力。
3.高职聋生微课平台的构建
3.1平台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高职聋生微课平台专为高职聋生专业学习需要而设计和开发,平台将充分发挥互联网学习的优势,使高职聋生、教师以及聋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探讨学习主题。高职聋生可以通过平台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自主的学习,教师能通过平台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辅导。平台基于软件可重用性原则,以一门专业课程为单元来规划平台架构。
平台主要设计前端展示和后台管理两个主体模块,其中前端展示模块包括了最新微课内容、知识拓展和强化、学生学习反馈、课后拓展、栏目自定义、学习站点联盟等6个功能子模块。后台管理模块又包括系统管理、自定义栏目管理、微课及知识强化管理、知识课外拓展管理、留言管理、学习联盟站点管理等6个子模块。
高职聋生微课平台不同于一般的微课视频展示平台,该平台更侧重于实用性和专业补偿性,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自主规划知识地图、制作教学视频,对资源整理分类后在平台相关位置,为课堂教学和聋生自主学习服务。
3.2前端界面及管理后台的开发
高职聋生微课平台的前端界面主要通过合理的屏幕布局向高职聋生展示专业课程的各项主题和学习内容,包括教学微视频、与教学主题相适应的教学设计、课件、练习题、学习热度排行、学生反馈等辅教学资源。高职聋生微课平台前端采用简洁、直观的设计,运用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采用渐进式的组织结构及直观的呈现方式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高职聋生的自主、协作学习。
高职聋生微课平台具有功能强大的管理后台,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根据教学的需要,上传微视频及其他教学资源。此外,教师还可根据聋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及课程教学计划的调整,通过管理后台灵活设置前端界面知识内容的展示方式。
4.高职聋生微课平台的专业课教学实践
高职聋生微课平台的专业课教学应用主要有两个方向的实践,即传统课堂的教学补偿性应用实践和专业实训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4.1传统课堂的教学补偿性应用实践
(1)课内差异化教学应用实践:在高职聋生的专业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完成某个专业知识点的讲解或某项操作技能的讲授和演示后,会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课堂练习或操作任务,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聋生间个体差异大,高职聋生微课平台可以更好支持教师对聋生实施差异化教学。教学中,当教师发现某某学生对知识概念没有理解透彻或对操作技能没有掌握准确时,可以通过微课平台的微视频、课件等,让其进行知识再学习,直到真正理解和掌握好教学内容。而其他高职聋生则可按教学安排完成课堂任务。
(2)课前、课后教学辅导:在聋生的专业学习中,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常用并有效的教学方法。高职聋生通过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大多时候,学生在进行课堂项目化学习之前,往往需要先了解项目的背景、项目的具体要求等内容,此外,学生在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后,还需要通过课后的拓展练习来强化知识和技能。高职聋生微课平台能在课前知识预习、课后辅导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教师将课前预习内容以及课后的拓展任务(包括操作技巧、方法等)制作成微视频在微课平台,可以让高职聋生随时随地的进行自主学习,部分理解、接受知识能力较低的学生可以进行多次、反复的观看和学习。高职聋生在学习过程遇到疑问,可通过平台及时提出,教师能及时作答或在教学中重点解答。
4.2专业实训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高职聋生微课平台能较好的支持高职聋生专业实训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职聋生专业实训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课程基础性概念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后开展的,专业实训教学阶段的主要学习任务是通过完成有一定企业典型性或企业实战性的项目来提高高职聋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专业实训通常采用小组化教学,开展小组协作学习。一般来说,由于高职聋生掌握知识不够系统、全面且遗忘较快,因而,在其完成一项具体工作任务之前,往往需要进行知识的梳理。基于高职聋生学习的此种情况,翻转课堂教学能更好适应专业实训教学需要。在课堂实训教学开展前,教师在高职聋生微课平台上传教学微视频让学生明确工作任务目标,突破工作任务的重、难点,理清思路、制定实施方案甚至完成项目目标中的作品或产品。在课堂实训教学开展时,每位聋生只需讲述自己在项目小组中的完成的工作任务、收获,项目小组之间则相互评价工作任务完成的优劣情况。采用翻转课堂的实训教学,可以很好培训高职聋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其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5.高职聋生微课平台的应用评价
高职聋生微课平台是结合了前沿的教育理论并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来构建的,平台旨在提高高职聋生专业课程学习效果,注重高职聋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高职聋生微课平台的评价应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建立学习者(高职聋生)评价导向并结合专家指导的评价方式。评价的内容包括平台界面的友好性,实用性,教学微视频制作的专业水准(包括视频的清晰度、播放的流畅性、声音的清晰度)评价,以及平台的交互性能等。从高职聋生微课平台在图形图像处理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阶段(一个学期)教学实践来看,高职聋生在学习中对微课平台显得越来越欢迎和依赖。在调查问卷中,聋生对平台简洁、直观的风格很是欢迎,此外,特殊教育方面的专家型教师对高职聋生微课平台的有效教学辅助表示肯定,擅长视频编辑的同行教师对平台微视频能编辑文字解说并运行画中画技术实现手语表述知识给予很高评价。另外,通过微课平台的教学应用,高职聋生在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方面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今后,高职聋生微课平台将在教学实践运用中不断改进、完善,更好的适应高职聋生学习需要。
6.结束语
高职聋生专业课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中心地位不能很好转变。高职聋生微课平台创设了一个以聋生为中心,积极互动交流的协作学习情境,使聋生能轻松主动地融入到各项专业学习任务中,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高职聋生专业能力发展受其身心特点的影响较大,专业教学改革的困难多,微课平台教学实践是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新尝试,为聋人高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2]方圆媛.翻转课堂在线支持环境研究――以可汗学院在线平台为例[J].远程教育杂志,2014(6):41-48.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关键词]聋大学生“双四”课堂教学模式 高等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126-03“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称《规划纲要》)制定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目标,[1]加快高等特殊教育发展是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现在我国已有近50所高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2]接受聋大学生的高校也由第一所的长春大学到后来的天津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州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10多所院校,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随着聋大学生“量”的增加,伴随追求“高教育质量与标准”的教育改革的推进,“聋大学生的低学业成就”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最大困境与挑战。[3]“如何提高高等聋教育质量”成为现形势下各高校面对的最大难题,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环节,对探索适合聋大学生身心认知特点及学习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与实际价值。
本文以“提高聋大学生的课堂教学质量”为出发点,结合笔者多年对聋大学生医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经验,提出一套以“因材施教” 推动“知行合一”的“双四”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教师“4S”的教学实施,即简化(Simplify)课程教学内容,激发(Stimulate)学生学习兴趣,综合处理(Synthesize)课堂教学语言与教学方法,建立完善(Set up)考核机制与支持体系;同时,整合学生“4I”的学习体验,即使聋大学生体验主动(Initiative)学习、主动(Initiative)参与、自主(Independent)建构、自主(Independent)探索的课堂学习过程,最终形成真正适合聋大学生身心认知特点及专业发展需求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是希望能有效解决目前高等聋教育课堂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与难题,如聋大学生的知识基础“差”, 知识贮备参差不齐,而学习认知能力又“低”,难以适应大学课程的高要求教学目标;聋大学生来源地区不同导致沟通方式的差异性大,增加了课堂教学语言的选择与应用的难度;聋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课程的学习兴致不高,学习被动,主体意识及能动性“差”的现象;聋大学生课堂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知行分离”的现象;还有聋大学生的“低”学业成绩与老师“低”教学成就感的现象等等。
一、教师“4S”的课堂教学实施
(一)简化(Simplify)课程教学内容
针对聋大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水平,并结合其专业发展需求,以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对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编排、删减处理,并进行精化、易化等的“简化”处理。尽量达到教学目标“明朗化”,内容呈现“简明化”,感知理解“简单化”,方法操作“简捷化”,使教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容易”。 如将每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告诉(或书面语呈现)给聋大学生;对与专业发展相关性不大,或远远超过聋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高难度教学内容删减掉;将概括性强的,或复杂有用的内容通过浅显的比喻及形象举例进行解释说明;将难理解的或没有图示的结构部分,尽量呈现实物模型,或制作成形象具体的图片展示、动态演示的PPT课件等,使之容易理解与掌握。这样会有效解决大学课程内容的“难”与聋大学生知识基础“差”的矛盾,同时,也是符合聋大学生认知能力较差、思维活动较简单、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比较表浅等认知特点的一种“简化(Simplify)”,将会有效促进聋大学生的主动学习及学业成绩的提高。
(二)激发(Stimulate)学生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或情景图片、情景故事等,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5]
2.创设问题,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新的教学内容的引进、教学重点的阐述或案例分析讨论等的教学环节中都可创设具体的问题与疑问,因为有疑问就会有好奇,有疑问就会想去求解,求答,从而倍增他们求知的欲望与学习的兴趣。
3.鼓励支持,激发兴趣
聋大学生往往因为自己的听力障碍、文化基础差等原因,缺乏对新课程学习的自信心,容易产生自卑、失落的负性心理,[6]必然会降低其对新知识学习的兴趣。作为聋大学生的老师,应该在课堂上时刻捕捉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与支持,使他们获得自信,产生积极而愉快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三)综合处理(Synthesize)课堂教学语言与教学方法
1.综合运用“手语、口语与书面语”的有效课堂教学语言
聋教育课堂教学语言的选择一直是聋教育研究、争论的热点。[7]目前,聋教育的课堂教学语言主要有手语(包括手势汉语、自然手语、手指语等),口语,书面语(包括板书书面语、大屏幕书面语等),每种语言都各有优势及其局限性。在聋大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教学语言,如何应用?笔者认为,应该是在“应教师不同而异,应学生不同而异,应学科不同而异,应教学内容不同而异”的基础上,多种语言灵活应用,相互支持。例如,对自然手语为主的聋大学生,老师手势汉语的应用效果就不好,需要借用口语(针对能读唇或有部分听力的聋生)、更多的板书书面语(通过板书呈现),以及大屏幕书面语(制作成动画呈现的PPT形式)来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手势汉语为主的聋大学生的教学,可主要应用手势汉语、口语及大屏幕书面语,而板书书面语的运用会大大减少。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熟练掌握手语(包括手势汉语与自然手语等)仍然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保证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与交流的最佳途径。另外,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大屏幕书面语的应用,[7]因为它可以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相结合,赋予动画、色彩、图片显示、功能演示等多种功能,使复杂或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并且,还可以通过大屏幕书面语,按时有序地插入必要的解释与说明或难以用手语表达清楚的内容,又可及时将其覆盖或撤销,不影响主题知识点的显示,对聋生的学习会带来很大方便。所以,多种教学语言的灵活应用、相互支持是保证聋大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良好的重要措施。
2.综合教学内容及聋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采用了恰当的教学方法。对聋大学生的课堂教学,除了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来科学选择教学方法之外,重要的是要“因材施教”,要根据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学习能力,选择适宜其身心认知特点的最佳教学方法或手段。同时,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尽量使学生能体验“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自主构建、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使他们达到“知行合一”。例如,(1)聋生存在听觉功能缺损,但视、触觉功能发展良好,视、触觉的记忆非常好。在课堂教学中,就可采用图片展示法、模型观察与触摸法、幻灯片或视频资料的放映等教学方法或手段,并要对多媒体课件精做细化,保证更多地呈现高质量的可视、可触的教学材料,通过发挥他们的视、触觉优势功能,使他们能更具体、形象地感知刺激信息,准确把握教学要点。(2)聋生多有语言障碍,但他们肢体语言丰富,喜欢操作,动作模仿能力也较强。在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就可根据课程内容,如医学基础课程,让学生设计人体结构的画图,让学生实际演示肌肉关节功能,让学生模拟病例表演等等,既体现了他们的优势学习特点,也发挥了他们主动学习参与、自主学习探索的“知行合一”的能力,可谓记忆深刻,易于掌握。
(四)建立完善(Set up)考核机制与支持体系
1.建立完善“分层达标,多点联考”的综合考核机制
课程考核是评价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必要环节,面对教育背景明显不同、知识贮备参差不齐、学习能力与方式差异大、兴趣个性各有特点的聋大学生群体,如何能让他们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都获得最大的进步?笔者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应当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多层次教学或学习目标”,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分层达标”。最后,还要采用“多点联考”的综合考核方式,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平时测验都纳入最终考核的成绩中,将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将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相结合,并灵活应用开卷、闭卷及创作等多种考试形式,达到多方位、多渠道、多能力的真正“综合考核”。这不仅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即让学生学会用知识去主动学习,用知识去思考解决生活中的事情,用知识去理解分析专业问题等为根本目的;而且也体现对聋大学生的教育考核的“公平”。因为普通试卷的考核侧重于书面语言知识的理解、判断及表达,而这恰恰是聋大学生的弱项,不能反映其掌握或运用知识的真实水平。而采用“多点联考”的综合考核方式就能将聋大学生擅长的观察、操作、模仿等能力,以及认真、仔细、专心等好的学习态度等都纳入考核的范围,以弥补其语言材料学习记忆差的不足,达到最大公平考核其学习与各方面能力是否获得成长与收益的目的,有效解决传统试卷考核导致聋大学生低学业成就的弊端,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2.建立完善教学资源、教学保障支持体系
良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好的教学资源与教学保障做支持,聋大学生的课程课堂教学更应如此,如在医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聋大学生可借助医学模型的触摸、微机互动平台的沟通交流及课后网络答疑等手段更好补偿其听觉障碍与语言障碍的弱势,提高学习效果;另外,师范院校的医学课程少,相关医学参考书籍及视频资料少,也缺少相关医学实验设备,对本来就没有生物学基础的聋大学生来说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所以,有必要建立与完善相关教学资源、教学保障支持体系,如人体医学模型实验室的构建与完善,微机网络互动平台的建立与完善,相关医学图书及视频资料的购买与支持等等,这不仅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还可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创新性的思维。
二、聋大学生的“4I”课堂学习体验
在聋大学生课程的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中,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聋大学生体验主动(Initiative)学习、主动(Initiative)参与、自主 (Independent)建构、自主(Independent)探索的学习过程,即“4I”课堂学习体验。因为聋大学生的听觉功能障碍与语言障碍极大影响了教师“传授主导式”的教学效果,应针对聋大学生爱看、喜动、乐于模仿,但又缺少主动性与自信心等的特点,设计使他们去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自主探索的各种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促进其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建构与学习,尽量达到“知行合一”,有效提高课堂的教与学的效果,还能促进其互助合作、表达自我、乐于交际等良好个性的发展,真正达到“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聋大学生的“4I”课堂学习体验应与上述的“4S”教学环节紧密结合,通过“4S”的课堂教学模式来体现,如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提高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操作性课堂活动的设计使聋大学生主动参与教与学的活动,另外也要培养其对专业知识或技能的自主建构与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如医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的画图法:聋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画图”自己建构出人体的基本结构图谱,不仅使学生理解了人体某器官或组织的基本结构组成特点,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加深了记忆,弥补了他们“凭语言词汇难记忆”的劣势,结果证明此方法有效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成绩。还有自我演示法:学生通过自己的动作来演示体验肌肉收缩、关节活动等的生理功能,不仅掌握了肌肉能收缩、关节可活动的基本生理功能,而且也能通过自己的体验,自主探索总结出肌肉收缩与关节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将概括性的知识变成可操作的活动,易于理解与掌握。另外,还有游戏活动法、模拟表演法、人模互动法等等,都可使聋大学生获得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自主建构、自主探索的 “4I”课堂学习体验。
三、总结
由上述教师的“4S”课堂教学实施与学生的“4I”课堂学习体验构成的“双四”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笔者从事的聋大学生医学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见到成效:(1)有效解决了聋大学生知识基础“差”与医学基础课程学习要求“高”的矛盾;(2)有效提高了聋大学生对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及课堂自主性学习的中心地位;(3)有效提高了聋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及学业成就感;(4)使笔者自己对聋大学生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也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成就感。当然,此课堂教学模式也可能存在不足之处,如不一定适应于所有高等聋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课堂模式的具体操作与实践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等。所以,笔者希望“双四”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能对从事高等聋教育的教师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此模式能在高等聋教育的其他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与进一步的完善,并获得有效的推广。
[参考文献]
[1]丁勇.关于我国中长期特殊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D].201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2010(11):1-5.
[2]张文京.高等特殊教育专业成长课程群建设[D].2010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2010(11):43-49.
[3]刘胜林.欧美国家近年来聋教育发展的几个新动向[J].中国特殊教育,2009(1):45-51.
[4]张宁生.聋校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J].毕节学院学报,2010(10):97-101.
[5]郭旋.多媒体课堂与情景教学法的运用[J].教学研究,2011(1):86-94.
一、分层作业对聋生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性
相比其他学科来说,数学具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对学生进行统一进度和难度的教学,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已经对知识点熟练掌握,觉得讲课内容枯燥无聊;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连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跟不上教学进度。
举个例子来说,班级中有个男生,天生数学思维能力强,成绩优异,作业完成的效率高。班级中这样的同学毕竟是少数,大部分的同学在数学能力上肯定比不上这个男生,而老师又不能单独按照这个男生的进度来讲课,所以这个男生经常会因为教学内容简单无聊而不好好听课。还有一个女生,和这个男生相反,天生文科思维能力较好,类似于语文和英语这些文科类的学科,学习成绩优秀。但是在数学的学习上,显得非常吃力,有时老师已经讲到了下一个知识点,她却连上一个知识点都没有理解掌握。这样的情况,就是典型的“两极分化”。
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进行作业布置时,一定要分层次地进行。成绩好的学生,布置的作业要有一定难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挑战自身的好胜心和不断学习的积极性。成绩较落后的学生,布置的作业要相对基础,不能难度太大,这样有利于对知识进行吸收掌握,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小学聋生来说,同样如此。因为听觉障碍,聋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如果老师不采取分层作业的方式,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丧失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因此,在聋生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行分层作业改革的行动,刻不容缓。
二、分层作业在聋生小学数学中的实施步骤
1.作业分等级进行布置
按照作业难易程度,将数学作业分为“S、Z、X”三个等级,对应学生数学能力的三个层次。S:这等级的习题要求学生有着很强的数学思维能力,知识点的掌握要求非常熟练。参照教学大纲,包含大纲的难点,以及一些较难的课外习题,具有一定挑战性和难度。可以鼓励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量力而行地尝试,以此调动学生好胜心和不断学习的积极性。Z:这等级的习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知识点的掌握也需较为熟练。一般都是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或者教学大纲中有着重点要求的典型习题,难度合理,归于“拔高”的范畴。X:这部分习题都是一些反映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性习题,意在加强对于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强调基础性,要求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进行完成。
2.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等级的作业去完成
将数学作业分等级进行布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评价定位,然后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作业去完成。这种分层布置作业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当然,这一过程还需要老师从旁进行合理调配,如果学生对自身情况不能做出明确定位,老师要根据学生平时表现、数学成绩等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层次和作业等级的定位,帮助学生选择。但是最终选择权应交给学生。如此,学生才能表现出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3.作业的批改上进行创新
作业的批改是对学生某一个知识点学习成果的最终评价。前文提出了对数学作业等级的分配,如何选择数学作业的实施方法,如果在最后的评价上依旧采用传统方式,那么之前的方法,都是在做无用功。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过于死板,单纯的对题目打一个“√”或是“×”,最后以分数的形式进行评价。但是,分层作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分数。作为特殊的群体,小学聋生都是天生具有听觉障碍的人,比起正常人,他们更加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有时会否定聋生的学习成果,打击聋生的学习积极性,久之会让聋生产生自卑心理,从而丧失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针对以上情况,老师在对作业批改时,要保持耐心。对作业做出判嗟耐时,还需要为学生指出习题中运算和理解方面的不足,还可以用评语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温馨提示和鼓励,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