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化学笔记

大学化学笔记

时间:2023-09-21 17: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化学笔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化学笔记

第1篇

关键词:大学化学 非化学专业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2-173-02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逐步形成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也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化学也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富有活力的学科。因此,作为通识教育的大学化学,一直以来都被作为高等教育中实施化学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大学化学可能成为其四年学习生涯中接触的唯一一门化学课程,因此,大学化学对于完善其知识能力结构,培养其相应的化学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本科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深刻感受到了大学化学这门课程所遭遇到的种种尴尬:

1 教材内容“面面俱到”,专业针对性不强

从知识面和知识层次而言,大学化学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层次较深,科技的发展和各学科间的日益交叉和渗透融合,已使化学的研究范围己扩大到众多的交叉及边缘学科,例如能源化学、材料化学、环境化学、生物化学等,在这种背景下,对应大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只有做到面面俱到,乃至包容万象,才能被称之为合格的教材。虽然对于这些非化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大学化学。具有与专业相关的化学素质十分必要,但过分求多求全的教材内容,不仅不能拓宽这些学生的化学视野,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同时,在这种求大求全的背景下,大学化学教材的编写往往不具备专业针对性。对于这些非化学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方向也各不相同,包括材料、化工、采矿、地质、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各个专业都有其特点,因此不同专业的大学化学教材的编著也应有所侧重。但现实是,大学化学教利的编写往往忽略掉不同专业的独特需求。与求多求全的教材编著相悖的是,完成课程讲授的理论学时不仅得不到扩展,反而被逐年的压缩。于是大学化学的教学就出现了一种“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讲越少”的奇怪现象。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完成大学化学课程的讲授和学习,是教师和学生都正在面临着的巨大的困扰。

2 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授课方式简单枯燥

笔者在我校对100名学学化学的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结果80%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在大学化学的教学中最为重要。化学知识的发展非常快速的,也就是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化学知识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新成果的转化也非常及时,学生很希望了解目前国内外化学最前沿的知识,包括理论和实践。而目前,我们的大学化学教学的内容过于陈旧,不能有效结合实际,无法在化学世界日益更新的先进成果和和其所依据的基础化学理论之间搭起桥梁,往往使同学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加之授课缺乏交流与互动,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授课方式的呆板单一,也严重影响了大学化学的授课效果。目前,大学化学授课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不可否认,采用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板书讲授的单一性,而且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清晰生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然而,正是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方法(黑板、挂图、模型等)无法比拟的优点,使之愈来愈受到大学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们的青睐。加之教学内容与授课学时的双重压力,使得教师对多媒体的依赖和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摈弃现象越来越严重。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可回避。多媒体教学虽然扩大了教学信息传输量,缓解了课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但是无形中增大了学生学习的强度,使学生陷入强制接受的模式而无暇思考,抑制了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无法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学生戏称多媒体教学“上课花花绿绿,下课一片空白”。

3 实验课程设计僵化,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化学离不开实验。它是化学理论产生的基础,可以说所有的化学规律和成果都建筑在实验成果之上。因此,实验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在大学化学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大学化学实验可能是非化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接触最早的一门实验课了。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操作动手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时,在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树立科学思维方式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化学实验的开设都是沿用实验教材上所设置的内容,且基本都属于不具备创新性的验证性实验,有限的实验学时长期以来被这固定的几个实验所填充;实验内容毫无新意,以至于学生在实验开始之前就已经预知到会发生的现象和出现的结果:实验教学中大多采取“教师讲授一学生实验一报告书写”三段式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尤其是对学生实验和报告书写这两个环节无法开展合理有效的监管,易滋生学生的惰性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僵化的课程设计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大学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针对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如何使讲授的内容为学生所接受,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对多年大学化学授课心得的总结之后,笔者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3.1 结合专业特点。优化知识结构

学学化学的学生,其专业分布包括材料、化工、采矿、地质、生物、环境等各个方面。由于各个专业的知识内容和研究重点各不相同,不可能要求他们象化学系学生那样,面面俱到,学习较深的化学理论知识。这样就会永远陷入“教材越编越厚,课时越讲越少”的泥潭中不可自拔,教师精疲力竭,学生也不买账。而应主要结合听课学生的专业特点,合理取舍教材的内容,详其该详,略其该略,优化知识结构。这也符合工科大学化学体系新颖,内容精炼,联系工程实际的特点。例如:对于化工和材料专业的学生,可以就陶瓷材料、液晶材料、纳米材料和功能金属材料作重点讲解:而对于生物专业的学生,可以就基因计划和基因工程等方向作重点阐述。有时甚至同一内容在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例如:在讲授金属材料的电化学加工章节时,对于化工专业的学生,应侧重于电化学加工的工艺流程和参数性能比较,而对于环境专业的学生,应在镀后废水的处理方面给予启迪。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讲授,既有效解决了授课内容和授课学时的冲突,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又能有效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专业相关化学素质的培养。

3.2 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与时俱进,丰富授课方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的繁荣,在实现了教育资料的极大丰富和获取的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

得学生享有了获取同等信息的权利,这就对大学化学的授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式,照本宣科,必然会引起面临就业升学压力的学生的强烈反感和抵触,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应把理论的化学知识与工程实际应用乃至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运用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使得一个个抽象的化学概念在同学脑海中变得鲜活丰满起来,才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例如:在讲到化学反应动力学中“半衰期”概念时,不妨讲述半衰期在考古和医学中的应用,如怎样探测文物年代,如何控制药物计量等。此外,还要求我们联系书本上的知识讲解如何去解决工程技术中的实际问题。例如运用溶度积规则处理工业废水;通过在合成树脂或塑料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某种阻燃剂,提高塑料制品的阻燃性能等。通过以上种种讲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化学知识不仅可以广泛应用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而且还可以去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另外,大学化学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还可结合当前专业方向和本学科的最新科学成果,适当介绍一些现代化学的前沿领域和最新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和发现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深入浅出的向学生阐述,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现代高科技并不是那么神秘的,它们就在自己身边。

根据笔者的对同学的调查研究,同学们对讲堂上滥用多媒体“一翻到底”是十分抵触的。因为多媒体每页内容较多,且翻页频繁,很多同学甚至连记录笔记或在课本上标注的时间都没有,一节课下来感觉毫无收获。本该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由于其滥用反而变成了劣势。因此在大学化学的讲授中,教师应摆脱对多媒体的过度依赖,尤其应避免把所有授课内容搬上多媒体,然后,照本宣科。仅在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解决的问题时,适度使用多媒体。例如,在讲原子构成的时候,可以用多媒体形象地表示出原子的结构:原子核、核外电子、电子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或者接触到有机化合物反应时,可采用多媒体三维动画演示这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历程,使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看到反应前后化合物的空间立体变化;而在公式推导时,则宜用板书书写,方便同学们跟进思考。如此以板书为主穿插多媒体演示的授课方式,必能收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3.3 开放实验设计,培养创新能力

第2篇

关键词: 有机化学 教学方法 实践方案

有机化学是化学四大基础课之一,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各章的知识点既具有一定的关联度,又有相对的独立性。高等院校开设有机化学的学时是有限的,而课程的内容却在日益膨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到内容繁杂,难以完全掌握。教师既要完成教学计划、保证教学质量,又要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切实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工作,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新理念和相应的实践方案:

一、学会学习

一般院校开设有机化学都在64―72学时之间,最多也就128学时。每次教学都非常紧张:教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有机化学课程体系庞大,教师本人尚且需要不断地学习、补充和更新,常感到学无止境,更不可能在有限的课时内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贯彻这样一个理念:以有机化学课本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学会学习。

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在学习识记完某一知识后,遗忘就开始发生,尤其在起始阶段遗忘的速度较快。这就要求在学习完某项内容后应及时复习,在未等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这样只需要花费很少的时间就能复习巩固一次。如果等所学的内容全忘了之后才去复习,就等于重新学习一次,此时所花费的时间就比较多,学习的效率就比较低。从课程开设之初,笔者就告诉学生这条遗忘规律,让学生及时复习,做到事半功倍。

针对知识点多的特点,笔者要求学生在学完每一章内容后,将其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总结成为一页纸,这样在复习时只需看一页纸,花费时间比翻阅几十页的课本要大大减少,学生复习时的兴趣高,有耐心进行多次复习。这种把书读薄的“纸效应”能将十几章的厚厚的一本书变为十几页纸,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

二、实践反哺教学

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若仅仅根据书本讲授知识点,不仅课堂气氛会比较沉闷,学生对化学反应方程式也只能肤浅认知,枯燥记忆。教师若能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提出一些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或者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调动学生积极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激情,从而进一步加强学习效果。

笔者在讲授“氯仿的毒性”时,让学生回忆电影《金刚》中的强壮的大猩猩如何被捕获;在讲授“醚键在酸性条件下断裂”时,举例让学生思考“采用氯亚甲基化反应制备9,10-二氯亚甲基蒽时,1,4-二氧六环是良好的溶剂,但为什么反应后溶剂无法回收”;在讲述“含碳碳双键共轭体系的有机分子在材料领域的应用”时,笔者拿出刚从实验室合成的具有超强蓝绿色荧光材料以及发表的关于非线性激光材料的论文;在讲授“Vilsmier反应制备芳香醛”时,以自己曾经实验失败长达半个月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其中的碱中和步骤要注意的一些操作细节。

这些来源于教师亲身实践的知识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离自己不远,所讲解的知识点不再是空洞的文字或图表,会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如果教师的科研实践经历足够丰富,学生还会从简单崇拜转变为努力学习。

三、课堂PK

课堂教学一般都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大学课堂每堂课知识容量大,学生要非常集中注意力,紧跟教师的思维和节奏,才能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但对于那些自控能力差、注意力难以持久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听课的兴趣不强,积极性不高,难免就会上课时处理杂事,教学效果差。如果此时采取一些生动活泼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的学习上来,就会大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在课堂上经常开展“课堂大PK”,把一些需要讲述的知识点提前糅合成一道综合习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然后在课堂上选出男女学生代表各一名,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其他男生女生可以作为亲友团,在规定的时间内帮助自己的代表完善答案,最后由教师当嘉宾评委、学生做观众评委来评判胜负。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全民参与,带动整体学习兴趣,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及综合运用能力。如在讲授“羧酸的合成”之前,笔者让学生设计由苯合成苯甲酸,得到越多的合理的方案者胜出,结果得到了图一所示的20多种合成路线。这次课堂PK不仅使得教师可以免讲此节内容,而且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好。

四、绘制有机八卦图

有机化学知识点繁多,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教学中发现很多学生在理解合成路线时,如果顺着路线方向讲解,每一个步骤都能很好地理解,但是在逆推路线图时,对于选择什么样反应原料和反应条件,以及经过什么样的中间产物时很是迷茫,往往不知如何下手,特别对于一个需要采用较多步骤来合成的目标分子,常常会手足无措。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上课时教导学生思考一个有机物如何制备,如何衍变成新化合物,学会经常思考“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久之学生的路线设计水平有了一个“顿悟”式的提高。笔者设计了一个“有机八卦图”的模型(见图二)来帮助学生较快地掌握:将有机官能团之间的相互转化用一个八卦的形象表示出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相互转变的反应方程式,用数字标在相应的箭头上,并将之作为一个“卦相”来阐述,这样在以后的设计路线中就可以利用这些卦相来推演了。学生们对于编制自己的“有机八卦图”兴趣很高,有的学生还在积极地将之用电脑编程,以便日后可以快速检索。

结语

通过将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积极性普遍提高,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创新思维得到了良好训练。五年来学生的教学满意度都在90%以上,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睿.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8-104.

第3篇

本文通过完善实验教学计划,优化实验内容;精选实验题目增加大型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方法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化学;教学体系改革;创新型

1前言

应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中的学说和定律都来源于实验,同时又为实验所检验,化学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实验技能方面受到系统训练的开端。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和巩固对应用化学知识的理解,正确的掌握应用化学实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误差、有效数字等概念,通过一般性的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系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能力。

2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必要性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应用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譬如:实验内容的不合理性、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落后,主要数基于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验操作上面,其知识面狭窄,应用范围少,而且验证实验比重较大,都是单一的依附于课堂教学,有的学生直接抄笔记,然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匆匆完成,简单而过,只是为了应付交差,勉强完成了实验教学,本身的实验教学体系只是简单的依附于课堂,没有涉及实际的社会生产;关于最后的学生素质测评与实验报告,表现也是片面单一的,没有实质性的深刻的内容。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失去了自主空间,缺乏独立创新精神,同时忽视了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使得实验室丧失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磨灭了学生对探索发现未知的兴趣,这也直接导致了教学结果的不理想,不能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1]因此,必须对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2.1精选实验题目增加大型系列实验项目

在实验题目的选择上,要考虑到知识的摄列面,难易程度,也要贴近专业知识结合实际生活。经过不断的研究完善,选着的题目“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及纯度的分析,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油脂的水解(肥皂的制取)107胶水的制备”等。这些题,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运用精细化学合成方法,提高基本操作技能,同时,能加深对相关理论的理解,对教材进行教学,为学生积累专业知识和熟练运用基础工作。

2.2.积极探索学习与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科研型实验是在学生了解基本实验知识、基本操作原理和基本操作技能、必要的合成实验及仪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的,科研型实验不仅能把过去的知识全面应用和巩固,同时,对学生了解该领域的科学前沿有巨大的帮助。如教师的基础科研项目,让学生参加作实验,通过老师指导,让学生充分体会科研项目中的先进方法和分析手段。同时学生都争取将自己所做的实验部分做好,不影响下一步的实验结果。这不仅加强了团队意识,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

2.3培养学生实验方案设计能力

实验方案设计是学生使用具有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思维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自己设计了更开放、更自由的化学实验设计,分析产品和评价结果,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规划实验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发挥创造空间,让他们有机会思考,真正的创新,使学生对基础科学研究质量有所提高。同时,学生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基础上,确定本课题。包括合成原理与方法、主要仪器、实验药物、设备操作步骤等,要求学生尝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然后通过老师的复习,明确不合理之处,然后,引导学生正确的解决方法。设计性实验培养了学生科研素质,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2.4严肃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

实验技术队伍本身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譬如对于资源配置的合适配比,以及相互的资源交流共享,对实验室进行更加充分的利用,提高效率。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不仅是对于实验室本身的管理升级更主要是是提升实验人员的专业水准,思维意识,增加对于实验的热情。当然,完善的实验教学团队是构建整个实验室教学的基础,我们需要对于实验室专业教学人员进行的严格把控,当他们对企业有着很强的责任心,能更好的完成实验室教学管理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从而使得实验教学任务顺利进行。

3结语

我们经过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自主研究的精神,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性,严格把控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室不单单要是一个严谨治学的地方,更要成为把激发学生热情、发展个性特长、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基地。

作者:刘云 单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第4篇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网络教学平台;构建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课程由于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或者实验场地的局限性使得实验无法真实开展,这对学生对物理、化学的深入学习都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特别是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对实验的要求更高,学生难以通过实验课程有效的观察和实际操作,所以还需要教师能够利用网络环境为学生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些教学内容。

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中存在的不足

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自然科学,因此实验教学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的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将课堂学习中的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实验室技术得到有效的提高;对于一些高分子科学的基础知识操作,还能够使学生深刻的了解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传统的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一方面为虽然学生的动手机会多,但是却缺乏思考,很多学生在实验教学结束后,甚至不了解教学的目的,不了解需要掌握的内容。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的,然后得到想要的实验结果,缺乏对现象以及知识形成的深入了解。形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多样化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实验的教材或者实验指导书过于细化,对学生实验的指导过多,包括每一步的操作都详细的写明,使得学生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照做就可以,而不需要过多的思考。

2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网络平台的构建对策

2.1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中,包含很多的模块,比如课程简介、教材参考、教学资料、评分方式以及教师队伍等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网络平台建立中,虚拟实验室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通过教师在线答疑的版块,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自由的讨论。同时为了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还可以在网络平台的建设中增加一些微博、BBS以及微信等社交网络元素[1]。

2.2建立快速获取网络信息通道

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中,网络信息的获取速度更快,同时便捷性也比较强,与传统的纸笔方式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在教学内容信息的传递过程中,如果学生只通过笔记的形式来整理学习资料,那么会消耗很多的时间,而且在抄写的过程中也容易由于人为抄写的错误造成一些数据的失真,使得实验受到影响。而网络教学平台中的二维码能够有效的解决笔记抄写的问题。以“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悬浮聚合”实验为例,学生需要通过实验了解该物质的性质以及提纯方式等,而要想获取这些知识,学生的途径有很多,包括查阅纸质资料、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查找以及二维码等。其中最为便捷的为二维码,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等便携网络终端设备就能够快速的链接到网络地址,并获得甲基丙溴酸甲酯的相关信息。

2.3虚拟实验室的构建

虚拟实验室能够对现实中无法实施的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弥补,同时也能够有效的节省教学的时间和成本,防止现实试验中对一些比较贵重的实验器材和设备造成损坏。随着科技的发展,可以利用仿真模拟技术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实验场景。同时虚拟实验室还能能够创建一些无法真实操作的实验内容,比如高分子链的螺旋结构,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理解,而通过虚拟实验室的构建,就能够为学生们更加直观的展示高分子长链,进而使学生观察到全同立构聚丙烯长链的螺旋结构、旋转角度以及末端的变化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虚拟实验室虽然能够提供真实实验室的场景,但是与学生的亲手实验间还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而实验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以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中,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否则一味的追求仿真和模拟是无法突出实践教学效果的[2]。

2.4注重Web2.0的应用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并不是将传统的素材用网络表现出来,或者各种素材的堆积,而是要能够利用新时代的网络技术提升学生的能动性。当前网络已经不再是新鲜的事物,因此需要在网络平台上增加一些创新型的元素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Web2.0技术能够将百科全书、社交网络以及博客、微博等链接到平台,从而提升平台的点击率。同时通过在平台上添加校内访问数据库比如万方、知网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资源和参考依据,进而使得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更加科学。

3结语

综上所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很多的弊端,一方面由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陈旧不符合当代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为在一些实验中由于场地、设备或者实验自身的限制无法真实的开展。这种情况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通过实验网络平台的构建,则能够实现对传统实验教学不足的弥补,提升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庆丰,何冰晶,闫瑞强等.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实验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广州化工,2012,40(20):134-135,148.

第5篇

不用电的空调器

日本横滨大学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的空调器,它不仅冷、暖两用,更重要的是它无需电源,既不污染空气,又不产生噪音,是根据金属氢化物受热释放氢气,受冷吸入氢气的特性研制成的。

不用电的冰箱

法国BJM公司研制成功一种不用电的冰箱,冰箱的制冷系统十分简单,在白天与黑夜有无阳光的交替中,冰箱制冷系统中的活性炭微粒与甲醇发生结合与分离的循环,从而使冷藏品冷冻。

不用电的洗衣机

美国最近出现一种迷你免电洗衣机,它采用独特的高压涡轮洗涤方式,当肥皂粉在水中溶化后用手摇动,通过高压产生数以万计的泡沫来洗衣,而且不会有死角,只要两分钟,就可轻轻松松地洗净5―7件衣服。这种体积仅电饭锅大小的手摇式洗衣机,最适合用来洗丝、麻等质料较好、怕皱的衣服,具有省时、免电等优点,适合人口少的家庭和单身人士使用。

不用电的吸尘器

日本推出一种不用电的吸尘器。它利用吸尘器底部特殊化纤制成的滚轮在滚动时产生的静电,把要清除的尘埃乃至果皮、纸屑等吸入吸尘器内。工作时无噪声,且灰尘不会飞扬。

不用电的灯泡

日本一公司开发出一种新型灯炮,只要将天线靠近灯泡,用电磁波激荡灯泡内的水银蒸气,使其射出紫外线就可发光,其寿命为一般灯泡的40倍。

未来手机可能不用充电

想象一下吧,你每天使用的手机将不再使用电池了,你也不用费神为手机电池充电了,只需你发出一点点声音,所产生的声波就会转变成手机运行的电能。现在这个想象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因为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卡金和他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了纳米级压电材料,这种材料可以在低能耗电子产品中代替电池,将声波变成驱动产品运行的能量。

压电材料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在当今社会,麦克风和石英手表中都有压电材料。安装在麦克风上的压电晶片会把声音的振动转变为电流的变化。但传统的压电材料都太“大”,于是研制纳米级别的压电材料成为科研人员的全新领域。

压电材料界的专家表示,卡金的这一新发现将会对低能耗电子产品带来极大影响,这一新材料将会在手机、笔记本电脑、专用通信装置以及其他普遍消费的电子产品如mp3播放器上大展身手。

公路也可发电

第6篇

摘要: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表现力丰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较强、共享性好以及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存在着盲目使用的现象,应正确把握其中的度。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化学教学

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文字、数据、图形、影像、音频、视频等不同的媒体合而为一,再与通讯技术结合,使之形成统一的综合技术。尽管多媒体及其技术以其思维的科学性、运用的灵活性、效果的显著性等特点不断强烈地影响和冲击着传统教学方式,然而由于观念、技术、设备等因素的限制,使得这一现代教育技术在认识和应用上还很有限。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不是工艺型、技术性问题,也不是几个概念和套路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的多媒体意识培养[1]。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教学为各类学校所采用,为我国教育注入了现代化的理论和新的生机。以我院为例,基本上所有的教室都已改造成为多媒体教室,能够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完成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笔者所在的化学教研室承担着全院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的教学任务,下面以化学课程为例,谈谈多媒体辅助化学教学的优越性和应用时要注意的问题。

1 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多媒体信息,如声音、图像、动画、模拟等手段集成于一体,取众之长,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图像,具有灵活的交互功能,代表了教学媒体发展的方向。多媒体教学有多种模式,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教室内一对一模式,即教师在上课时用多媒体进行地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

第一,表现力丰富。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很难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能形象、生动、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杂化轨道理论时,传统教学手段是先在黑板上画出原子轨道的图形,再结合语言描述,最后展示教具模型。因杂化轨道理论是假设理论,人们不可能看到其杂化过程,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用动画手段加以模拟,生动直观;再比如,在讲授胶体一章中有关电泳一节时,因受时间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观察完整的实验,此时,可利用多媒体动功能或视频播放功能,清晰观察其整个实验过程。

第二,信息容量巨大。能增加课堂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同学们讲授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本学科相关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近年来,医学院校基础课的学时不断减少,而教学内容又不断增加,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就更加突出。

第三,能减轻学生负担,更加专心听讲。在传统教学手段下,学生需记课堂笔记,有些同学不能正确处理好听课与记笔记的关系,有的同学只听不记,过后易忘;有的同学只记不听,效率低下。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同学们可以专心听讲,只需下载教师的备课笔记或课件,即可达到复习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共享性好,不但可以下载本校教师的课件,而且还可以下载外校教师的优质课件,事半而功倍。

第四,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上课时须书写大量板书,非常疲劳,特别是高校扩招后,教师工作量激增,体力因素上升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必长时间写板书,有助于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第五,一些有毒有害、有爆炸性危险的实验,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功能进行模拟操作,或利用视频播放功能,观看操作过程。

2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助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容置疑,但应明确一个基本问题,即多媒体教学作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课件的制作应自力更生为主,兼收并蓄为辅,可以吸收其它院校,其他教师制作的课件精华,但不能完全照搬,避免出现前后内容不连贯,缺乏系统性。

转贴于

第二,不能用课件完全替代传统教学的教学方式。传递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媒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功能,但又有其局限性,一种媒体的局限性往往由其它媒体来补充,应避免出现整节课都在播放讲授内容和动态画面的对学生进行“电灌”的现象[2]。例如,对公式推导等内容,作者认为还是采用在黑板上推导较易为学生所接受,即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合适的方式。

第三,课堂上所讲授内容的“量”要适当。无论课件的制作过程多么复杂,耗时有多长,其播放过程可能很短。由此,容易产生一个问题,有的教师为了多给学生传授一些知识,讲授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面面俱到,学生不知教师想讲什么,反而事倍功半。

第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只能是锦上添花,不可有半点松懈意识。因为只需轻点鼠标,屏幕上即出现相应的内容,由此,有的教师用在备课上的功夫下降,上课时照本宣科,如同念经一般,甚至因为停电或计算机故障等原因而在上课时不知所云。

第五,教师制作课件时,主要是将教学内容融于课件中,为防止学生注意力的分散,设计的课件界面最好不要过于艺术化。只是一个辅助的教学工具,能够做到帮助教师理清思路利于讲解即可[3]。

第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授课更应注意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我院化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在新的教育模式改革中,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特有的优势作为改善传统课程的教育模式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我们所承担的基础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全部实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知识面。例如,在讲授电化学时,利用多媒体介绍电化学与生理学的交叉领域之一,即将超微电极用于生物细胞分析。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学生能够理解细胞是有机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维持细胞生物活性的电化学活性物质。细胞的体积极小,所要测定的物质又是微量的,细胞内的生化反应时间是毫秒级,所以细胞分析技术需满足样品体积小、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响应速度快等要求,超微电极是满足这些测试要求的最理想的方法。超微电极可以置于细胞周围环境也可以插入细胞内部,在基本不损伤细胞又不影响细胞生理功能的情况下实时定量地监测单个细胞内的电活性物质及其变化,而超微电极的制作正是以我们即将要学习的电化学知识为基础的。学生们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了创造性,有的学生则表示希望能在今后从事一些有关医学与化学相交叉的领域,表现出一定的与众不同的思维。

反过来,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更新,相关领域的不断发展,促使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和对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而言之,多媒体辅助教学所体现出的表现力丰富、信息容量巨大、交互性较强、共享性好以及可以减轻教师工作量等特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而已,并不能完全取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应避免盲目使用和滥用多媒体教学的现象,并正确把握其中的度。提倡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决不能否定其它的教学手段。各种手段都具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在教学中,他们是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关系。只有将多媒体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叶青,陈永宝. 现代教育技术与CAI课件大学化学,1999,14(3):39~41

2 刘飞多媒体计算机辅助化学课堂教学误区点析化学教学,2000,(7):18~20

第7篇

打电话的是中科院大连分院化学物理研究所一个叫喻赛波的女孩,她和彭选勋既无血缘亲情,亦非师生关系,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是彭选勋那超越血缘的爱心行动――10多年来,他和老伴用微薄的退休金资助喻赛波这个失学小保姆从高中一直读到了博士。

父亲火烧通知书,女儿失学当保姆

喻赛波的家在湖南省宁乡县偕乐桥镇的一个偏远山村,她读小学时,母亲因病去世,留下她和妹妹、父亲三个人相依为命。1993年7月,她接到了县城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欣喜过后,她陷入了矛盾之中:她和妹妹在镇上读初中,家里就花了不少钱,现在,她要进县城念高中,钱又从哪里来呢?她父亲也为此焦急得寝食难安。

直到高中开学前一天,父亲还是没有借到一分钱,无奈之下,他狠下心把女儿的录取通知书投入了厨房的灶火中。喻赛波冲进厨房时,录取通知书已变成了灰烬。“爸,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没钱给我读书不要紧,干吗非要把录取通知书烧掉呢?”望着灶膛中那团黑色的灰烬,喻赛波大声哭喊。看着伤心的女儿,父亲也流下了眼泪。

没有学费,也没有了录取通知书,喻赛波不能继续上学了,在熟人的介绍下,她到县城当了保姆。但是,她并未放弃读书的梦想。她的雇主是个教师,知道她喜欢看书,就让她随便翻看书房里的书。于是,只要一有空闲,喻赛波就抓紧时间看书、做笔记。

非亲非故育桃李,大义老人站出来

喻赛波失学到县城当保姆的事,传到了在宁乡师范当会计的罗瑞蓝的耳朵里。她对喻赛波的处境充满了同情,几次去看望这个苦命的女孩,并萌生了帮她一把的念头。

于是,罗瑞蓝对老伴彭选勋说了喻赛波的情况。彭选勋出身农村,吃过很多苦,当了一辈子教师,一向体恤和关心农村穷困孩子。听老伴这么一说,他表示一定要抽个时间去看看喻赛波。

一个上午,彭选勋和老伴一同来到喻赛波雇主的家。他们看到喻赛波忙里忙外,还要抽空看书。喻赛波如此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彭选勋感慨不已。彭选勋当年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当过20年教导主任、8年副校长。在40年从教生涯中,他的信念是绝不让一个学生因为没钱读书而辍学。如今,面对勤学的喻赛波,他做出决定:绝不能让这个稚气未脱的少女继续当保姆了,要让她重回校园。

过了几天,彭选勋再次来到喻赛波雇主的家,说要资助喻赛波重新上学。雇主被彭选勋的爱心感动了,当即表示同意。得知这个仅有一面之缘的老伯要供自己读高中,喻赛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激动的泪水一下就涌了出来。她“扑通”一声跪在彭选勋面前:“彭伯伯,将来我一定会好好报答您!”彭选勋把她扶起来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今后你就认真读书,争取考上大学!”

然而,这时学校已经开学两个多月了,彭选勋为喻赛波联系了几所学校,可是学校担心喻赛波的学习成绩跟不上,都拒绝了他的要求。最后,彭选勋找到了在宁乡十四中当校长的老同事,老同事被他热心助学的精神所感动,答应让喻赛波到他们学校去念书。很快,彭选勋就为喻赛波办好了所有的入学手续,并支付了包括学费和寄宿费在内的一切费用。

获得重新上学的机会,喻赛波很珍惜。她不但很快就把耽误了的课程补了上来,而且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彭选勋高兴极了。为了让喻赛波周末时不孤单,他和老伴特意把楼上的一间空房打扫出来,铺好床,摆好书桌,并专门准备了一个装衣物的柜子,让喻赛波回家过周末。

喻赛波周末回来看到这个布置得如此整洁的卧室兼书房时,感激得不知说什么才好,她只有在心里默默地下决心:一定要把书念好,报答彭伯伯和罗阿姨的关爱。尽管彭选勋和老伴不让喻赛波做家务事,但懂事的喻赛波周末回家后总是主动地洗衣、拖地、洗碗,做完事又马上回书房温习功课,从不用两位老人操心。到了高二,喻赛波的学习越来越紧张,彭选勋怕耽误她学习,规定她每周只能在家住一天。

彭选勋的两个女儿都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在得知父亲要用退休金资助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失学小保姆读书后,她们虽然不反对,但是担心他太过操劳。小女儿彭志红对父亲说;“爸,你和妈年纪大了,不如让小喻住到我家去,让我来照顾她好了。”

“不行,你们年轻人虽然说话投机,但缺少严格的管教,我不放心。”彭选勋摇了摇头。彭志红知道父亲的性格,他向来对子女和学生要求很严格,既然资助了喻赛波,他就一定要管到底。于是,她和姐姐只有在暗中帮帮父亲。见喻赛波穿的都是她们姐妹俩的旧衣服,彭志红就拿钱让她买新衣服,姐姐也不时从深圳寄钱来给喻赛波补贴生活。彭选勋知道后,对两个女儿说:“我知道你们这是关心小喻,也是替我减轻负担,但我的原则是学生决不能过分讲究吃穿,一定要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样才能体会生活的艰难,激发上进心。”

女儿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此后她们都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关心喻赛波,给她买书,辅导她的功课。喻赛波从小失去妈妈,加上因贫困失学,性格变得孤僻,不爱说话。为此,彭选勋和老伴、女儿不仅关心她的学习和生活,还经常与她进行心灵沟通。彭选勋一家的悉心关爱,使喻赛波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她慢慢走出了孤独,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得知喻赛波的妹妹喻宁波同样因无钱上学当了保姆后,彭选勋又找了一位在宁乡做生意的广东老板,说服他出钱资助喻宁波读高中,后来喻宁波高中毕业后,广东老板又继续供她读大学。

沐浴深情勤发奋,埋首苦读成博士

一晃两年过去,喻赛波进入了高三。然而,高考时,由于一直承受着“考不上大学就无法面对彭伯伯”的思想压力,她发挥失常,只上了中专分数线。晚上,她一个人躲在书房里哭泣。彭选勋安慰她说:“只要你努力了,结果并不重要。”并建议她复读一年,再参加高考。喻赛波低声说:“伯伯,我还是去念中专吧,早点毕业早工作,就可以挣钱养活自己了。不能老让你供我读书。”

“傻孩子,学费的事不用你着急,你只管安心读书。我相信,明年你一定能够考上大学的!”在彭选勋的安慰和鼓励下,喻赛波彻底放下了思想包袱,复读时成绩突飞猛进,成为班上甚至全校的尖子。1997年高考,她终于以优异的成绩被湖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录取了。

进入大学一下要交4000多元学杂费,彭选勋把自己和老伴当月的退休金都拿出来还不够,只好让小女儿志红暂垫了一部分。学费交上了,生活费怎么办呢?彭选勋把喻赛波送到学校报到后,马上找他的老同学――师大化学系主任商量,请他先帮忙垫付生活费,等下个月自己领了退休金,就马上送还。系主任说可以帮喻赛波向学校申请困难补助,彭选勋拒绝了,说他和老伴的退休金完全可以负担得起。

喻赛波知道自己能够坐到大学课堂上课来之不易,学习更刻苦了。通过努力,她不仅学习成绩遥遥领先,而且每学期都能拿到最高奖学金。

为了减轻两位老人的负担,懂事的喻赛波几次想利用寒暑假外出打工。彭选勋都对她说:“你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读书的一切费用,我就是去讨也不要你操心。”听了这话,喻赛波的眼泪如潮水涌出来:彭伯伯和罗阿姨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远远胜过了对亲生女儿!

为了供喻赛波读大学,彭选勋省吃俭用,除过年过节或有客人外,他家平时难得买鱼买肉吃。天冷了,他穿的是一件旧得发灰的卡其布罩衣和一条掉了绒的呢子裤;天热了,他就一件的确良衬衣和一条短裤对付。由于穿得寒酸,他常被人认作老农。有次他到长沙找一名在机关工作的昔日学生,门卫根本不让他进,最后,他只好跑到公用电话亭拨打学生的手机,才被学生接进大门。

两个女儿见父亲如此刻薄自己,十分心疼,时常给他买补品、衣服,但彭选勋都拿去送给了贫困老人。一次,喻赛波用奖学金买了一瓶补药孝敬他,彭选勋批评她说:“你现在的每一分钱都应该用在刀刃上,不能乱花呀!”彭选勋的学生和街坊邻居都劝他吃好点、穿好点,多享受一下晚年。他却说:“我是从农村出来的,过惯了苦日子,虽然现在生活宽裕,但只要能吃饱穿暖就很满足了。”

2001年,喻赛波大学毕业,按她的学业成绩,完全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但彭选勋坚持让她报考硕士研究生。喻赛波不忍心再让彭伯伯和罗阿姨为自己操心了,想尽快工作,孝敬他们。彭选勋开导她说:“只要你能够继续深造,将来能够用渊博的知识服务社会,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在彭选勋的劝说和坚持下,喻赛波考取了广西师范大学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因为读研是公费,彭选勋只需负担喻赛波的生活费,他的经济压力减轻了。喻赛波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彭选勋仍然不断写信鼓励她,希望她能继续深造,争取考取博士学位。

第8篇

关键词:大学生;实验技能;培养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不断实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学生则主要通过亲自动手实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技巧,及时记录、整理获取的实验现象及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成宏观,抽象变成具体,无形变成有形,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1]。目前,大学生一味强调书本理论知识的汲取,不太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提高,表现出实验动手能力较差,操作流程不够规范,安全意识不强等现象。笔者长期深入实验教学、科研一线,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在培养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方面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取得明显成效,得到师生好评[2-5]。

1认真预习实验,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使大学生在每次实验课上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要求学生仔细研读实验涉及到的内容,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掌握实验操作步骤,记住实验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写好预习笔记,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避免安全事故发生。预习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通过提前预习实验内容,避免在实验正式操作过程中表现出盲目性,效果不佳;二是参照预习报告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克服边看书边实验的陋习,使之集中精力做好实验,实验课堂节省时间,确保安全;三是检验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似懂非懂的知识重新学习,若仍有不懂的知识,带到实验课堂请教老师,及时消化、吸收;四是对有毒、有腐蚀性及易爆炸等实验做到胸有成竹,稳妥、慎重处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将隐患遏制在萌芽状态中,确保学生安全及实验的顺利进行。

2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规范实验操作流程

在实验课上,合理选择实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规范实验操作流程,正确洗涤仪器干净是保证本次实验能否顺利完成的必备环节。规范实验操作流程,有效进行课堂实验,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启发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揭示知识内在联系,使掌握的书本知识更加系统化。

2.1明确实验原则,正确选用实验仪器

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反应条件很多,常温、加热、加压、催化剂、光和电等。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物的性质各异,制取新物质时所选仪器就完全不同。诸如氧气的制备实验课上应着重向学生阐明以下两个知识点:一是所有对固体物质进行加热制取气体时,均可采用制取氧气的这套反应装置;二是集气的方法与操作,应根据气体的溶解性、与空气的相对密度、常温能否与空气中任一成分反应等因素来确定。另外,可根据控制化学反应速度快慢来选择不同仪器设备。在实验中,为了达到安全、迅速地制取某种物质,有些反应需加快反应速度,有些则要控制生成物的量,有些则反之。为此,在不同的实验中,要采用适应这些各自要求的装置,在制取氧气实验中就要着重向学生讲明教材中选用分液漏斗而不是长颈漏斗的理由。

2.2掌握化学反应规律,规范操作行为

无机化学实验具有很大地危险性,这并不是耸人听闻,笔者从事无机化学实验多年,耳闻目睹了不少实验的危险情景。诸如,在锌和盐酸的反应制氢气的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子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子就会引起爆炸,这是由于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装锌粒不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气体不纯,达到爆炸极限,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在加热时为了防止液体喷出造成事故发生,要求应该加入瓷片;做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放入药品要适量,否则会发生意外;在对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实验中,错把木炭粉当成二氧化锰加入试管,容易造成爆炸等。

2.3弄清化学常见术语,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在做无机化学实验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要勤动手、动口、动眼,而且还要善于用脑去分析、判断问题。对于容易混淆的化学概念、化学术语要搞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否则,在描述实验现象过程中易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表述不清。如“光”与“火焰”,“烟”与“雾”,“浑浊”与“沉淀”,“溶解”与“熔化”等概念。观察实验现象时不能只一味关注突出的现象,而忽略了不太显著的现象,务必仔细、认真,否则,影响学生判断力。如观察到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时,只看到有“火星四射”,而忽略“有黑色固体产生”。特别是对相似的实验,更应细心观察。如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而在纯氧中燃烧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另外,还要防止学生用结论代替现象。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而结论是通过现象的分析得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二者有联系但不等同。如镁条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有白色粉末产生”,而不是描述为“有氧化镁产生”,因白色粉末并不是只有氧化镁一种物质。

2.4实验完毕后应及时洗涤实验仪器,确保实验效果

学生在日常实验完毕,往往在仪器内壁上有残留物附着,一些经过高温加热或放置反应物质时间较长的玻璃器皿更不易洗净。使用不干净的仪器不仅会影响实验效果,甚至让实验者观察到错误现象。因此,化学实验使用的玻璃器皿必须及时洗涤干净。对于容量瓶、移液管等一些构造比较精细、复杂的玻璃仪器,无法用毛刷进行简单刷洗,只能用配置或购买的特殊洗涤液浸洗;对于试管、烧杯及烧瓶等附有易除物质的简单仪器,可用试管刷蘸取合成洗涤剂进行必要的刷洗。对于特殊的附着物,可选用不同的试剂处理,若为碱性物质,可用稀盐酸或稀硫酸使其溶解;若为酸性物质,可用氢氧化钠溶液使其溶解;若为有机物质,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可选用有机溶剂清洗。诸如选用稀硫酸洗涤久盛石灰水的容器内壁;用碘化钾溶液或者酒精清洗碘升华试验后附着紫黑色的碘;用浓盐酸洗涤久盛高锰酸钾溶液的仪器壁上附有黑褐色附着物;用硝酸来洗涤做银镜实验时仪器壁上附有的水银;用纯碱来冲洗仪器上的油污。经过特殊试剂洗涤后,再用自来水冲洗,当倒置仪器,器壁形成一层均匀水膜,既不聚成水滴,又不成股流下,证明使用后的玻璃仪器已经洗涤干净。在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时,需注意用力适当,避免由于用力不当导致损伤仪器或学生受伤。

3及时整理实验数据,认真撰写实验报告

学生每次实验完毕应及时分析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通过撰写实验报告,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平时应要求学生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现象及数据,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归纳出结论,切不可不经过实践操作环节,学生凭胡主观臆断编造数据,或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实验报告主要包括:实验目的、使用仪器、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或数据处理、实验讨论等内容。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实验客观规律,认真掌握实验原理,规范实验操作流程,严把预习、操作、整理报告等环节,就会很快提高自身实验技能,同时提高大学生判断是非能力。

4结论

本文从抓好学生日常实验预习、规范实验操作、及时整理实验数据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浅出地剖析,事前、事中、事后层层夯实,提出作者独到的见解。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实验客观规律,认真掌握实验原理,规范实验操作流程,严把预习、操作、整理报告等环节,就会很快提高自身实验技能,对提高大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同时提高大学生判断是非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宏军.高校实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0(36):112-113.

[2]黄宏妙,易蔚,李灵,等.在无机化学开放性实验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能力的实践[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1):124-126.

[3]张洪奎,朱亚先,夏海平.构建实验课程体系,培养合格化学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7-10.

[4]赵春青,姜咏芳,刘玉升,等.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61-163.

第9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践与理论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能力

中国高校已由精英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大众化通识性教育,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结构调整不显著.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学生就业意愿差异很大,加之人才需求多样,学生始终从事一门专业的热情大为削弱.作为普通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岗位知识与技能,如何使学生具备系统的知识结构,如何增强学生岗位的可塑性,成为高校教师面对的主要问题.有机化学是化工、医药、轻化、材料和环境等专业必修的基础课,在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创新技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于单独有机化学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的工作进行较多[1-4],本文则侧重于有机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融合,提高授课质量,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方面.

1有机化学教学现状

有机化学内容主要包括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应用和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知识体系臻密,基本理论和概念抽象;反应类型简单,但机理复杂,反应式不易把握;有机物与生活密切相关,但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多样,理论讲解略显生涩.随着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整体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部分独生子女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强,独立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和耐挫折能力明显缺失.认为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内容繁杂深奥,难懂难记,大部分学生在中学没做过实验,害怕试剂的毒性和腐蚀性,不会用实验装置,动手能力弱.实验按部就班,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面对知识不断更新,就业竞争激烈,生源的素质下降,如何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技能,是师生共同思考的问题.只有克服畏难倦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终身学习,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教学模式改革

2.1提纲挈领,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和智力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如果学生听不懂、不会用所学的课程,就会产生厌学心理.通过问卷调查和交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习惯和智力等水平,调整教学重点和深度,授课时联系以往知识点,衔接新内容.从基础知识共价键的断裂方式演绎出有机反应类型以及反应试剂的分类,即自由基型和离子型.化学反应进行的动力就是生成更稳定的化合物,自由基反应就是形成稳定的自由基,离子型反应就是形成稳定的离子;而反应速率的快慢与活化能大小有关,反应是动力学控制还是热力学控制由反应机理决定,而动力学控制反应可以通过改变反应介质和催化剂等来改变反应速率.离子型反应多为酸碱反应,共轭酸碱理论可以帮助判断反应取向.这就构成了有机化学性质的主干,把各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作为分枝进行讲解,提纲挈领,深入浅出,克服畏难情绪,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有章可循,能把握内在规律,逐渐培育兴趣.不同层次的学生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采用不同的授课方法.对于二表的学生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于反应机理的引入以及逆合成分析法的应用,在实验中突出反应原理和实验方法的设计原理,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三表的学生则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侧重于习题练习和实际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2设计问题,讲练结合

在后续专业课学习时,学生无论是对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存在印象不深的问题,表明有机化学的基础不扎实.要想记牢所学的知识,必须要设计问题,讲练结合.在烷烃性质实验时,将甲烷分别通入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其中一只包上黑纸,结果包黑纸的溶液颜色没褪,说明有光照时甲烷的卤代反应才进行,用自由基机理解释实验现象.讲解酯化反应机理时,结合制备乙酸正丁酯实验无水生成时加入浓硫酸后,分水器中水面会上升的现象,说明酸催化的历程.使原本抽象的亲核加成再消除的反应机理变得生动具体.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取代基的定位规律贯穿了芳香族(酚、醛酮、硝基化合物和芳胺)和杂环化合物等章节,是有机化学反应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解释取代基的定位规律.在讲解有机化合物结构表征时,通过苯酚、苯胺、硝基苯和苯甲酸的1HNMR化学位移论述定位效应.在讲解重氮盐偶联反应时,合成甲基橙的原料是无色的,而产物却是金黄色,可作为酸碱指示剂,让学生课后查资料找原因.用抽象的理论知识解释具体的实验现象,前后呼应,反复运用,强化记忆,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是实用性和趣味性很强的学科.

2.3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对映异构的内容概念多且抽象,重点把握手性碳构型的R,S标记,采用左右手来判别构型,大家积极参与,讲述“反应停”事件使大家了解手性化合物的重要性,化合物是否有手性可采用旋光仪测定,整章内容全盘托出.在讲解醇的性质时,介绍硝酸甘油和诺贝尔及诺贝尔奖的由来,着重描述诺贝尔的科学精神和对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机化学的人名反应里,很多都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简述他们的故事,展示有机化学对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学生喜欢听,增加了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愉悦中学习.

2.4优选课程内容

目前,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是课前不看,课后不练,考前突击,掌握无几.上课能听懂,做题就发懵,不会就放弃.习惯于教师教、学生听的授课方式,但教学效果不佳.优选课程内容,请学生参与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把难点内容反应机理和反应的影响因素在课堂上讲解,要求记笔记,具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实验的操作步骤课前预习,课堂上做练习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启发指点,不直接给出答案,使他们能顺利完成.通过因人而异的提问,演练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成功,鼓励他们自我总结本次课程的要点和解释实验现象.在课后思考题中穿插生活实例,如汽油抗爆剂甲基叔丁基醚合成方法,司机酒驾的检测,香料β-紫罗兰酮的合成,抗炎药物布洛芬的合成路线,染料茜素黄的制备,瘦肉精的制备等,查资料设计多条合成路线,比较方法的优缺点.

3结论

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是手段,弄懂学会应用才是目的.培养自我学习能力是关键,这项工作任重道远,要想取得成效,需要师生共同努力.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磨炼,使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章文伟,李育佳,张剑荣.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10):77-80

[2]胡荣华,隋岩,方小牛.探究教学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育,2011(9):39-41

[3]孙宏.有机化学实验中异常现象的教学情境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5):157-158

第10篇

大山里留下他成长的足迹

每逢夏季,漫山遍野的梨树花便成了于杖子村最美的景致,而从小在梨树花香中长大的张伟似乎对这一切早就习以为常了。父母都是农民,爷爷奶奶已年逾八旬,姐姐正在读大学,一家六口靠祖辈留下来的几十棵梨树维持生计,日子过得非常窘迫。家境的困窘让张伟从小自立自强,他向往大山外面的世界,他决心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三岔子小学是方圆十几公里范围内唯一的一所小学,十里八村的孩子都被送到这里来读书。由于聪明机灵,6岁时,张伟就成了三岔子小学的正式学生了。从家到学校要走七八公里的山路,张伟的脚经常磨出水泡,可他从来没有叫过苦。一天早上,张伟和往常一样去上学,当走到半山腰时,他一不小心踩到一块碎石,一个趔趄就滚了下来。当他缓过神时,衣服已经被刮得破烂不堪,腿和胳臂也被擦出血来,张伟没有哭,相反他爬起来就往山上跑。他是怕上学迟到了。那天,张伟又是第一个最早到校,他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待其他同学的到来。

大山里的气候变幻无常,特别是夏季,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风雨大作。有一次,大雨整整下了一夜,村子通向外面唯一的一条小山路已被冲垮,可张伟说什么也要去上学,因为那天该轮到他带领小朋友读课文了。父母拗不过他,只好由父亲顶着大雨,背着张伟绕了三个多小时的山路才把他送到学校。风里来雨里去,张伟在那条小山路上一走就是六年。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张伟接触到的人和事物非常有限,与他最亲近的父亲便成了他心中的榜样。父亲是特别坚强的人,一边侍弄梨树,一边在大山里垦荒种田,农闲的时候,他就背上行李进城打工。每次回来,父亲总会拿来一大叠面值不等的旧票子,那是父亲一分一分攒起来的。有一天,父亲问张伟:“伟啊,你想不想读大学,如果想,可要多向姐姐学习啊!”

姐姐的学习一直都很好,在张伟幼小的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姐,我一定要超过你。”果然,在2001年7月,张伟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王家店中学。中学坐落在离家10公里之外的乡上。于是,每天早晨不到5点,张伟就得从家出来,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先到吕家沟,再从那骑上寄放的自行车,才能赶在7点30分前到校。学校本来是不留学生住宿的,可是在了解张伟的情况后,校长特批他住校。这样一来,张伟既可以减少来往路途的疲劳,又能节省出一些时间复习功课。只有到周五的时候,张伟才回一次家。就这样,寒来暑往,张伟周而复始地度过了三年。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学校没有食堂,每个周末张伟只好从家带足够的米和咸菜到校。做饭、洗衣服已成了张伟的第二课堂。虽然条件艰苦,可张伟仍然很快乐,他把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当成压力或者负担。

艰苦求学让他进入“辽宁第一校”

从上小学到初中,张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很多人都称他为“天才”,但张伟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的成绩是与刻苦努力分不开的。

在学习上,张伟从不放过一个问题。课前,他首先做好预习,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课后再做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平时,张伟还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遇到不会的问题他都记到本子上,然后向老师“取经”。由于张伟不耻下问,同学们还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为什么”,这把张伟弄得哭笑不得。有一次,张伟在看辅导材料时发现一道题不对,马上就去向物理老师陈义新请教,可陈老师做了半天也没理出头绪来,就劝张伟以后少做这样的难题怪题,即使做出来考试也不会考的。张伟一看陈老师“打退堂鼓”,便说:“不考就不考呗,反正这道题我一定要搞明白不可。”陈老师看张伟坚定的神情,只好去找其他物理老师一起研究,还问过一名研究生。经过几番论证,大家一致认为这道题在已知条件上出了毛病,这才让张伟死心。

张伟喜欢学习,但不是个“书呆子”,打篮球、踢足球使他的课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张伟喜欢读课外书,但因家贫买不起书,他就养成了借书读的习惯。念大学的姐姐每次放假回家都会从校图书馆借来一些书,张伟就利用假期抓紧时间把书看完。有时,姐姐要返校了,可书还没有看完,他便等书看完后用自己一点点积攒的零用钱将书寄给姐姐。

张伟的成绩在全乡是出了名的。2004年4月,机会降临到张伟身上,原来全国初中生奥林匹克竞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虽然这样的竞赛每年举行一届,可对于一所农村中学来讲连想都不敢想,不过这一次,校领导决定让张伟代表学校去参赛。

由于学校设施简陋,备考阶段,学校唯一能为张伟提供的只有一间老师办公室。这对山里的孩子已是特殊待遇了,张伟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带着一份自信,带着一份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张伟挑灯夜读,办公室里的灯经常亮到后半夜。然而,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在竞赛前张伟突然病倒了,整个人就像一团海绵一样一点力气都没有。看着脸色蜡黄、身体消瘦的儿子,母亲泪流满面地对他说:“伟啊,这次咱不考了,回家好好歇几天吧。”张伟摇了摇头,坚定地说:“妈,不考怎么能行?这次考试不光是为了我自己,还有我们学校啊!我是代表学校来参赛的。”后来,连续挂了一周吊瓶的张伟硬是挺着参赛了。没想到,那次竞赛,张伟竟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数学竞赛一等奖、物理竞赛一等奖、化学竞赛二等奖,整个校园沸腾了。张伟也因此成了全县关注的焦点,他的命运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张伟竞赛获奖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绥中县一高中就向张伟发来免试入学邀请函。一高中是当地有名的重点高中,能被保送去那里读书是每个农家子弟的奢望。张家人甭提有多高兴了,尤其是张伟,他高兴得彻夜难眠。然而,喜悦是短暂的,面对较为昂贵的学费,全家人又陷入了一筹莫展之中。正当父母四处筹钱想供儿子读高中时,幸运再一次降临到张伟头上。那一年,全国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根据省政府、省教育厅的指示,向贫困地区招收宏志生,宏志生不仅在校期间的学费全免,而且还能得到生活补助费。没多久,张伟就接到一份特别的录取通知书,当他打开通知书时,他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的关爱下,张伟迈进了“辽宁第一校”――辽宁省实验中学,成为该校07届理科实验班的一名学生。

竞赛夺冠使他成为北大保送生

2004年11月14日,张伟在父亲的陪同下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来到喧闹的大都市――沈阳。外面的一切在张伟的眼里都是陌生的,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能从大山深处走出,来到另外一个世界。

站在“实验园”里,看到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和先进的教学设备以及自信而又充满活力的同龄人,张伟就仿佛“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个世界能接受我吗?我又应该怎么面对这里的一切?”张伟开始不安起来。

虽然在乡里的中学,张伟是出类拔萃的,可在人才济济的“实验园”里,他却成了一只无名的丑小鸭。果然没过多久,张伟就遇到麻烦。有一天,数学老师向张伟提了一个有关纳米技术的问题,“纳米?什么大米?我不知道。”张伟一紧张,竟然把“纳米”说成了“大米”,逗得全班同学捧腹大笑。由于农村教学质量低,尤其在英语方面,张伟的弱点更加明显。浓重的辽西口音和不连贯的口语表达让张伟在课堂上出了不少洋相,也遭来许多同学的白眼。张伟承认自己不如那些城里的学生,但他坚信这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他们,而且让他们心服口服,外加佩服的。”

从那以后,教室中、操场上、寝室里多了一个忙碌的身影,张伟决心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一切。要想提高英语的听说能力,录音机是必备的,可张伟知道家里穷,没钱买,于是他就利用班级公共的录音机来练习,而录音机只在每天中午才是空闲的。因此,每天中午别人玩的时候,张伟就悄悄来到教室随着录音机发出的标准音大声朗读,一遍、两遍、三遍……张伟也记不清读多少遍了,甚至在上课前的几分钟他也不放过。曾经有个同学和他开玩笑,说:“张伟,你就让咱们班的录音机歇一歇吧,它都累一中午了,如果长时间这样下去,它非进医院不可。”是啊,一中午了,录音机没有闲着,可张伟也没有闲着啊,他的肚子早就咕咕叫了。为了能节省几个钱,两个硬馒头、一小袋咸菜、一杯自来水就成了张伟的美味午餐。有时,他甚至连咸菜都不舍得买,干脆啃一口馒头,喝一口自来水。张伟说:“吃的、穿的无所谓,关键要看学习,谁的学习成绩好,谁才有发言权。”

夏天烈日炎炎,中午时分,一些学生要在教室里午睡,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张伟就捧着书独自一人来到校内的小花园里,读啊、背啊、写啊。张伟说:“坐在小花园里看书,就仿佛回到了农村老家,回到了妈妈身边。小花园给了我一份惬意的心情,也给我带来鼓励和自信。”为了能尽快提高成绩,张伟每天早来晚走,养成了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教室的习惯。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期末考试中,张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按照以往的惯例,高二时,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每人都有一个竞赛科目。“虽然数学、物理、化学都是我的强项,可是对于从大山里走出的我来讲,对生物的学习还是远远不够的,我想在高中阶段给自己补上这堂课。”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因为生物是一门跨学科的科目,它涉及面广,竞赛除一般笔试外,更注重实验操作,而且生物实验相对成本较高,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

为了积极备战,张伟翻阅了大量参考资料,那急需掌握的生物知识无疑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他的头上。这对于学习刻苦的张伟来讲算不了什么,可实验操作的费用却给他出了一道难题。有些同学劝他还是改科吧,免得劳民伤财,可张伟却说:“既然已经选择了生物,我就要拼一把,看看自己到底行不行。”“哪有拿自己的前途打赌的呢?”同学们都认为张伟太傻,如果错过了竞赛拿奖的机会,那高考只能拿分搏了。

为了充分备战,张伟从每月学校给他的200元生活费中节省出一部分钱用于购买实验材料。在参赛前一个月里,他一有空就往实验室里钻,不是值班老师“撵”,他决不会离开实验室半步。张伟的“钉子精神”影响着周围的人,一些平时贪玩好动的学生也变得安静起来,也许他们担心有一天会被这个从大山里来的农村娃超过。

第11篇

关键词 功能材料;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088-03

材料科学是一门领域十分宽广的学科,它所涉及的材料主要包括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两大类。功能材料是指具有特殊物理性能(如磁学、电学、热学和光学性能等)的一类材料,它包括的面宽,用途多样化,主要在各类电器和仪表中作为能量转换和信息的感知、传输和记录等元件之用[1-3]。随着高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强烈刺激现代材料向功能化材料方向发展,使得新型功能材料异军突起,赋予高新技术以新的内涵,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实现。

新型功能材料课程是材料化学和应用专业学科基础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材料科学与现代化学相结合的新兴课程,是综合了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内容的一门学科。目前,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新材料的研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新型功能材料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4]。

笔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分配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总结本课程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教学内容

新型功能材料是指近年来发展起来和正在发展中的具有优越性能和特殊功能,对高新技术的发展及新产业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的新材料。新型功能材料课程涉及领域非常广泛,如光电子信息材料、功能陶瓷材料、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超导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智能材料及生态环境材料等,此类材料都是各国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开发的热点。由于功能材料自身结构的复杂性以及多样性,很多内容涉及一些正在发展的边缘学科。

目前,此门课程的相关内容还不够完善、系统。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新型功能材料课程主要针对近年来涌现的功能性分子材料进行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型功能材料的组成、制备方法、结构和功能性间的关系,探讨新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通过对超分子化学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从化学逐渐向功能材料过渡,从理论上了解材料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拓宽学生对超分子化学与新功能材料的认识,为从事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实际应用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 教学方法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多、概念多、理论深,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知识比较局限,因此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这门课,需要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

2.1 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是指应用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教学课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5]。与板书教学相比,它具有课堂容量大、形象生动、易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等优点。

新型功能材料课程中包括很多复杂的分子结构式,结构与性能关系推理中涉及大量非常抽象的微观过程。针对这门课程特点,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多的难题,还可以向学生直观地展示此类材料的设计思路,使枯燥的理论课程更加具体生动。但是,由于多媒体信息量大,如果处理不好,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忙于记笔记,缺乏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多媒体课件要真正服务于本课程的教学,必须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制作适合自己教学的课件,且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

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和理论推导,如果简单地通过多媒体展现给学生,难以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全理解,达不到教学效果。这时采用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师生间的互动,这样既能够保证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要从本课程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个性特征出发,寻找两种方法的切入点,注意两种不同教学手段间的切换。

2.2 联系日常生活引出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非常紧密。如果只进行抽象的讲解,对于本课程的初学者来说,很难真正接受,似乎很多功能材料与自己无关。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结合实际生活,强调新型功能材料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成果。

如介绍超导材料时,可以先介绍超导材料的实际应用,如利用超导磁体磁场强、体积小、质量轻的特点,用于制造超导悬浮列车和超导船;利用超导隧道效应,制造世界上最灵敏的电磁信号探测元件和用于高速运行的计算机元件,而用这种探测器制造的超导量子干涉磁强计可以测量地球磁场几十亿分之一的变化,能测量人的脑髓图和心磁图,还可以探测深水下的潜水艇,放在卫星上可用于矿产资源普查。通过对此类高新技术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出材料的设计思路和原理。

此外,还可以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材料的不足之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想象力,提出解决此类材料不足之处的方法以及设计新型功能材料的设想,为介绍新材料铺垫基础。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也会明显得到改善。

2.3 结合最新科研进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功能材料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不断会有新的研究成果被报道。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些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补充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了解新型功能材料的研究动态及进展,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新型储氢材料研究进展方面,从传统的高压储氢、液化储氢和金属氢化物储氢开始介绍,指出这几种储氢方式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最新的储氢方式——微孔配位聚合物储氢,借助此种新的研究成果,讨论配位聚合物的组成以及有关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产生的原因。这样就使得学生能够在分子水平上理解化学,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将有利于学生从更深层次上掌握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网络数据库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提供最新科研成果的链接,方便学生自行浏览。对于一些理论较浅的科研成果,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以口头报告的形式相互讲述。这样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该类材料的全面理解,又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增强他们对新问题的求知欲望。

2.4 优化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能动性

目前,南京晓庄学院专业基础课程最终成绩考核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平时成绩,另一部分是考试成绩。平时成绩一般由出勤率和平时作业构成。在这种课程考核体系下,学生的学习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考得高就代表学得好,无法真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表现出“考完学完”。因此,优化课程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尤为重要。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不变。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各种新型功能材料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通过闭卷考试可以评价并促进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

2)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筛选多个相关研究专题,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选择不同的专题,通过共同查阅大量文献,写成4000字左右的综述。最后,从每个小组挑选一位代表以PowerPoint形式在课堂上报告该类材料的研究综述,每个小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这既可以锻炼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又可以使学生感到一定的成就感,给学生提供进行语言组织与表达的机会。并保证全面、科学、正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同时增加这部分成绩在最终成绩中的考核比例。

3)课程结束后,每个学生需要总结该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对该课程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整个课程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以免“学前忘后”。这部分考核内容也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3 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的合理分配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可以综合体现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阵地。它不仅有教学的任务,更有教育的功能,可以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课堂教学是以传授或灌输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方法的弊端体现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和解决课题学习两个方面,前者偏重于自主思考,后者偏重于技术性活动。自主学习以探究学习为主,在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方面具有更明显的效果。

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教授为重点,学生自学为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学,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开展大家共同参与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合理分配,最终能够使学生真正得到专业素养的训练。

4 结束语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型功能材料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准确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内容,及时补充新知识。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优化课程考核体系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合理地分配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是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而要更进一步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还需要更多地学习交流,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1]殷景华,王雅珍,菊刚.功能材料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2]田莳.功能材料[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3]赵文元,王亦军.功能高分子材料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6.

第12篇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探索;创新能力

在我国工科院校,不论理科方向还是工科方向,有机化学都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有机化学的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有机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一直在进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市面上针对有机化学的教材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历来有机领域所建立起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不变,仍然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讲授的基本内容与重点,也是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和研究型大学要求学生所必须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在信息化技术改革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比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对我们现在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推陈出新,从课程中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课本知识学习无缝衔接。但目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学生群体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发生了较大的质变。近几年来,高校基本上迎来了历史上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的一批批大学生,个性强但独立性也稍差,用于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时间不多动力不足[1]。二是先进电子科技的发展,查文献搜索科技信息以及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和及时,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却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多数学生基本不动手做笔记,而是依赖于教师的课件及希望教师所划出的考试重点,对化学反应的机理理解不透甚至不理解。三是由于课时的压缩,系统复习的时间不够,造成学生复习的仓促和顾此失彼。四是理论教学内容乏味单一,无法与基本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感兴趣的新东西新内容太少,教学效果不好[2]。基于这些问题,结合我校实施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的启动,我们从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工程特点、教学方法方面实践有效学习、教学手段上引入新式工具及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工科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上突出工科特点

有机化学就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有机化学不仅是化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我校矿物加工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在人类更加关注地球的生存环境和追求无害化生活质量的今天,有机化学的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其原因是多类行业的污染排放控制中毒害最大也是最难处理的那部分有害物质大多与有机结构的物质有关,因此对有机物质的认识、研究与分析是实现可持续环保化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3]。有机化学教学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但工科性不强,因此,对于我校研究型工科大学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突出工科特点,由基本的有机合成原理引伸出这些原理在最新的科研领域中的应用,即能引发学生极大的课堂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后续专业领域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侧重点划分式讲解。目前,我校有机化学课程选择的是由徐寿昌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并且根据我校学科特点及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将前十七章即从绪论、烷烃至杂环化合物作为教学内容,该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按官能团分类方式进行安排,从各章的内容结构来看,基本上每章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性质,包括分子结构、构造特征、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等;第二部分为相同类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反应、化学性质与反应机制,此部分是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为含有此类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根据这样一条主线,每章内容都有相同的规律性,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同时把章节之间相互交叉的内容前后渗透着讲解,比如后面章节有机化合物制备的化学反应与前几章节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反应部分相互重叠,讲课时进行了简化合并,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工科体系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要求来看,每章的第一部分为物质基础知识,内容基本雷同,这部分在绪论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中系统讲解后,后面章节不再累赘,完全可以靠学生自学解决,既能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得出其中的规律性,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记忆。而第三部分内容则相对简单易懂但又有些过时和繁琐,因此完全可以不放在课堂讲解,只作为一种常识留给学生自学,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扩展第二部分内容并向工科基础延伸。其次,对重点内容突出工科特色,强化有机化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工科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学习化学反应借助于工艺过程不仅仅是解决能得到什么,还要从原材料的来源、工艺路线、条件、以及产率等多方面考虑,而这些工程特点的内容通过引入有机化学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应用成果体现出来,这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极大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大学生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精简教学内容、适当删除部分过时和繁琐部分内容的背景下,将经典有机化学理论与相关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适当交叉讲述与有机化学关系密切学科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如材料、环境、食品、能源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能激发学生听课与思考的动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例如,讲解“苯酚与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时,这历来都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几个反应之一,很可能因为难以理解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了这一部分,造成对这部分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以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例——双酚A事件开始:有机化合物双酚A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工业原料之一,在塑料制品中添加双酚A可以使其具有无色透明、耐用、轻巧和突出的防冲击性能等特性,广泛用于水瓶、奶瓶、牙齿填充物等。可是最近卫生部明令禁止生产双酚A塑料奶瓶,而且这个禁令最早由欧盟提出而且已经在欧盟实施半年,但双酚A依然以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那双酚A又是什么呢?双酚A正是“苯酚与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的一种产物,由此切入这一反应类型机理的讲解,将复杂繁琐的有机反应机制与生产生活实际产品相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会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为后续课程中双酚A作为原材料去制备环氧树脂的工程路线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当然,诸如此类的反应机制大多都能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这些突出工科特点的教学内容既能强化基础又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可用性。再者,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增强环保意识。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中有些化学反应尽管典型但后来在应用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过时或基本已被淘汰,对于这些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弱化其地位,只作为了解性内容介绍;同时,结合讲授内容适时补充一些绿色有机合成路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感受到有机化学发展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酯交换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一大类,如聚碳酸酯的合成,作为一种工程塑料,聚碳酸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有机化学课程中是由双酚A和光气(COCl2)的酯交换法来合成,而Tundo报道了一种经酯交换和缩聚反应的绿色合成路线,先用二氧化碳代替光气生产碳酸二甲酯,然后在固态熔融状态下由双酚A和碳酸二甲酯聚合生产聚碳酸酯。此工艺取代了常规的光气合成路线,并同时实现了两个绿色化学目标,一是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二是不再使用可疑的致癌物——甲基氯化物作为溶剂。通过这样的实例使绿色化学的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意识到有机化学反应具备广阔的可持续化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学生将来从事创新活动的思考空间,学生对此充满兴趣,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上践行有效学习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复杂,需要记忆的化学反应又多,因此,课堂讲解起来显得比较零散,尤其是讲到后面几章时,学生也失去了耐心,造成了前后混淆或者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局面,复习的时候也是越复习越没有信心[4]。但仔细研究发现,按照官能团分类的教学内容安排,章节内及章节之间内容的规律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随时总结归纳的方式,把前后交叉的内容串联起来,合理科学地安排在有限的课时内,这样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引导学生将重要的知识点都能在课堂上最大化地消化与吸收,达到有效学习。例如:(1)对乙烯的氧化反应产物,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氧化机制和产物,学生对此总是把握不好。为此,我们在综合了所有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对烯烃的氧化反应条件及相应的产物进行了归纳,如图1所示,这张图就让学生有了清晰的区别式记忆,不容易混淆而且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牢固。(2)有机化学中两大类型的四种反应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包括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取代和亲核加成四大反应,其反应机理及反应发生的方向与快慢的影响因素这部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杂乱无章的内容。为此,我们采取了逐级总结、分步展开的方法进行讲解,先对卤代烷烃的化学反应总结,三类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与金属的反应;再对三类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如卤代烷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归纳如图2所示。这样的讲解与总结方式,很好地梳理了各类型反应特点、机理与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对学生理解与掌握难点内容起到了一目了然的作用,不仅记忆起来容易而且能让学生即时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消化掌握,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3)醛酮类的化学反应和β-二羰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在整个有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是有机工业的基础与纽带。但教学过程中研究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容易混淆,分辨不清,甚至无法正确掌握其反应机理和反应产物。为此,我们对醛酮类官能团的羟醛缩合反应和交叉歧化反应与β-二羰基化合物的合成即“三乙合成”反应进行类比式总结归纳,前后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化,使学生对不同类型官能团的反应机理及产物有了明确的辨别与分析,同时记忆,达到了高效地掌握重点记忆重点,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了这一部分即是重点又是最为复杂的内容。通过这种逐级归纳、分类总结及类比式、区别式归纳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点都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牢固地理清容易混淆的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了课堂上有效学习,又培养了学生自主的归纳总结能力。

3教学手段上拓展新型科技渠道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工具,将其充分地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也必将使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我们开创了新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常态,观看和应用手机、电脑等影像与视频也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因此,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完全有条件拓展更多更好更新型的信息化科技渠道。首先,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很好地呈现出了其优越性,在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有机化学涉及大量的物质结构、分子构象、反应机理等抽象性的概念,这些空间结构不能只靠平面式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力去理解,而是在通过多媒体在教学课件中通过图片、视频及动画的方式,对开拓学生的空间意识、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愿意去思考和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再次,我们将新型的有机化学软件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如ChemDraw、ChemWindow、ChemOffice等,这些桌面化学软件不仅能更加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还能够以动画和三维Flash的形式展现出分子结构的3D空间及分子轨道形成过程。这些软件的使用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使多媒体更加形象生动,由此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更加美观内容更加充实和饱满。与此同时,教师还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使用这些软件中的一种或几种,增加学生对电脑的应用技能,学生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这对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和工作环节都颇有帮助。另外,微课是最新发展起来一种教学方式,以其灵活方便、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和与教师随时互动的特点,深受学生喜欢。在网络、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微课在大学教学中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可以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按需学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并进行自我查缺补漏,尤其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起到了更大的帮助作用。比如我们用微课建立了涉及格利雅(Grignard)试剂的各种合成反应,并把由此建立了一张合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网状散射图,将各种醇(伯、仲、叔醇)、羧酸及酮的合成方法、合成路线与合成机理呈现得淋漓尽致,微课里的视频将授课内容大幅浓缩,将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去掉而仅保留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做到专注地记忆与思考;同时附有习题与测试可供学生加以巩固,这在接下来有机合成题的课堂练习与检测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以往学生对大部分有机合成题目都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不知道用哪类简单有机物质去合成,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或路线来合成,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授课,既让学生抓住了课堂内容的主线又让学生有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分析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有机合成题学生能够做到分步分析,逐步找出正确合理的合成路线,始终保持思路清晰。微课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随时跟授课教师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4教学目标上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在教育历史的延展中承担了育人、科研、服务的职能,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就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其发展目标必然是把研究放在首位,在大学的本科阶段即提供全面的学位计划,宽基础的学习也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做铺垫。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化学,我们在讲授过程别地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研究型大学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培养多层次人才所必备的教书育人模式。现代社会是个发展突飞猛进、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不管是将来走向科研领域还是进入社会,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必将依赖于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成为教学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有机化学课堂内容、实验课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相结合,针对目前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研究并设计了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首先,当今大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总是想追求新颖的东西,但由于他们的知识面不够宽、对行业认知不深,无法把所学知识与行业中的发展需求相联系,从而缺乏创新的源泉和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将所学有机合成反应与相应行业的最新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行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思考。如“单环芳烃”这一章,在讲到单环芳烃的来源时,学生了解到苯及其同系物主要来源于煤的干馏分解产物,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之相关的行业发展动向,我们在此引入了目前研究最热的课题之一——煤燃烧过程中的结焦与结渣问题,这是影响燃煤发电厂的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的严重问题,要求学生与课堂内容相联系,思考如何去研究,同时与前面章节讲到的红外光谱前后呼应去分析结焦与结渣与哪些因素尤其是哪些有机物质有关,可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样的例子,我们在讲到“羧酸及其衍生物”一章时,其中一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学生在高中已经学过且有些反应产物已经被淘汰或过时,在此,在精简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适时地引入与羧酸衍生物相关的材料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即一种新型的超塑化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PCE),它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添加剂,以减水率高、保坍性能好、强度增长快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配制超高强混凝土、高流动性及自密实混凝土,其分子结构与合成路线与本章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既能让学生接触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又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素材与源动力,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自己利用和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再者,创新能力培养光有创新灵感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掌握并具备相应的创新技能以及持之以恒的信心。为此,我们为充满创新意识又学生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创新科技的方法,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羧酸及其衍生物”部分,教学过程中摒弃了过时的和学生高中所学过的部分内容,而将“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作为这一章节内容的拓展教学,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发挥其敏捷的思维与创新思想、大胆地去尝试新的合成工艺路线,不怕失败还是从失败中总结规律和经验,通过学生坚持不懈的尝试与创新,通过不断失败的合成路线的实验摸索,综合分析了各种合成工艺条件及对合成的产品的评价后,发现了一种新的合成工艺即低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方法。因此,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而培养起来的。总之,通过多年的有机化学教学经验体会,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目标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了我校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科技术人才的要求,优化了教学内容,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当然,有机化学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合格化工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涛,杜荣斌,孔学军,等.突出工程教育特点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21):263-264.

[2]张军,王启宝,王立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4):164-165.

[3]陈立根,颜秀花,张红,等.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4,41(21):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