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24 19:27: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文课结课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在举国上下迎接祖国六十二华诞来临之际,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顺利圆满地结束了,在此我谨代表教育局向获奖选手表示热烈地祝贺。此时此刻,我心里首先想到的是感谢,感谢教科所领导将这次竞赛活动安排到我县,给了我们举办州级活动的机会,感谢9位参赛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为我们展示了先进的语文教育理念,感谢本次比赛的5位评委,你们专业的眼光和敬业的精神为本次活动增添了分量,也感谢为本次活动的承办付出辛劳的的领导和老师,是你们的大力支持和细心工作,保证了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我还要特别感谢的是所有观摩老师,你们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抽时前来,始终坚持参与本次活动,求知上进的举动值得敬佩。
这次全州初中语文优质课竞赛,9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精英与..中学的学生们,一起演绎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堂教学,这些课堂以体现新课程、展示新课改为宗旨,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行为,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有特色、有亮点,多媒体课件运用恰当灵活,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做出了示范。可以说,这次活动为全州初中语文教师搭建了展示教学技艺和相互交流的平台,无论是参赛教师,还是观课教师,通过两天的上课、观课活动,都提升了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提高了全州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
为了推进我县新课改健康发展,提高我县广大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从4月开始,我们在全县中小学组织开展了“五课”教研活动,先后邀请了..语言专家对初中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教科所教学专家举办中考命题形势专题辅导讲座、州教科教育专家开展教学支持活动和“五课”教研专题辅导,召开了教学现场会,各校以“五课”教研活动为载体,组织了示范课、公开课,开展了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将校本教研责任化、具体化。特别是在今年4月份,我县教研室组织举办了初中各学科优质课竞赛活动,参加竞赛、观课的教师有300多人,有效地提高了初中各学科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一年半来“五课”教研活动的开展,我县初步建立了县、校联动的校本教研机制,广大一线教师能运用新的理念,以教材内容为本,选择正确、灵活的教学方法,从课堂动态发展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教学,为全县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虽然,我县在“五课”教研活动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兄弟县市开展“五课”教研活动的成效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值得学习的经验多,感到肩上的担子重,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全州开展“五课”教研活动的大氛围下,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手段,大力推进“五课”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这次活动的举办,对我县初中语文教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希望参赛老师、观课老师们认真回顾、研究这些课堂,并运用到自己的常规教学中去,不断研究推广。我们坚信:只要勤于专研,广采博纳,融汇贯通,自成己见,初中语文教学的园地里一定会绽放出绚烂多彩的花朵。
在竞赛活动举办期间安排不妥的方面请批评,照顾不周的方面请海涵。祝各位国庆假期开心快乐,今后工作顺利,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他的“五重教学”中把“重情趣”放在首位,于漪老师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情趣横生”。这样的情趣教学更适合职高学生的基础和要求,针对学生的兴趣,我们有必要改变课堂结构,投其所好。
(一) 破旧立新,情趣横生
改变一:导入――直“导”黄龙
“导入”作为一堂语文课的开始,只占课堂几分钟而已。一般以引入新课,介绍作者生平、作品等。可既然学生对此有兴趣,我们不妨顺水推舟,在课堂中进行实验: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者作品或文章背景在课堂上作延伸,让“导入”成为课堂主体。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的导入中,教师在讲解故事梗概,疏通人物关系时,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文“然后呢?”“他是谁?”一堂课虽未涉及林进贾府的细节问题,但通过这个“导入”,学生对人物的个性即文章的重点内容已在潜移默化下了解掌握,甚至效果更好。
改变二:研习,浅“研”辄止。
基于我们的学生基础和兴趣,针对一些有难度的文章,我们采取了简单研习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浅出地解决问题。
如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是写凌晨醒来,发现海棠花在夜晚还盛开着,从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美的哲学思考。它昭示人们,要想达成具有较高品位的艺术的美,需要三个境界。而如果由我们的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自己归纳总结这三个境界难度过大,于是在课堂上我们我们采取由果及因,列出三条领悟:“自然总是美的”、“一朵花也是好的”、“要活下去”,而让学生找出这些领悟的出发点,既简单了研习,使问题变得通俗,让学生易于寻找,在简单的问题串联中让学生有所收获。
改变三:总结,永不“终结”。
课堂总结其实对我们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通过总结,学生可以再次领悟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但是,现在的文章未必只有一个中心。可以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如《藏羚羊跪拜》,最后我们的课堂总结是这样的:“你认为本文的主角是谁?”“请猜测这位老猎人的去向?”“能举几个相似的故事吗?”学生发言踊跃,乐于完成这样的“总结”,而课后作业“假如我们是那只羊”文章也写得精彩,可以说通过这样的总结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精髓。再如古词《鹊桥仙》总结时我们就拿“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开刀,由学生来谈谈爱情观。
职高语文课堂要生动出色,必须有点不一样的东西,打破传统的课堂结构后,营造一个新的学习情境,才能带动学生学起来,让“温吞水”的学习氛围开始活泛。
(二) 投其所好,情趣纵横
投其所好,就得迎合学生的喜好。中职学生的兴趣点而言,怎么把语文课本活化,情趣化,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这是我们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语文课VS音乐课
案例一:《关雎》课
《关雎》选自《诗经》,《诗经》的流传始于歌唱,《关雎》作为“国风”风格,其传唱程度相当于现在的流行音乐,基于这一点,我们用耳熟能详的现代歌曲来阐释该诗,学生喜闻乐见。
以《蒹葭》改编的名曲《在水一方》导入,给学生营造一个美的氛围。研习是个分三小结“幕”、“思”、“恋”,每一部分都会有对应的歌曲歌词:“爱慕爱慕,令我们糊涂心迷路”、“思念是无法呼吸的痛”、“思念是一种很玄的东西”,让学生在现代歌曲中领略古人的情思,最后以《小薇》一曲作结。在文章的写作手法重章叠唱上也用《山不转水转》歌词作解释,作业继续沿袭这一风格:将本诗重新作曲演唱。
语文课VS表演课
古文一直是学生头痛的篇目,学生一味一味逃避,导致自己对古文的恐惧心理日益严重,最终不愿好好听课。如何把古文上得“好玩”呢?
案例二:《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讲述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是《战国策》中的经典名篇。我们采取现场表演的方法学习文章。①分配角色。由学生根据文章提示自主分配选择角色。可以根据学生醒悟舍之无台词助演,全员参与。②表演。③现代文演绎,从而解决翻译问题。④学生投票选出最佳,从而解决人物性格问题。
像这样的教学,《鸿门宴》教学也可一试。当然表演法可以更直接地运用于像《雷雨》这样的文章,学生兴致很高。
语文课VS其他类型
吸引学生眼球的语文课堂类型还有很多。如电影与语文课文的融合:《藏羚羊跪拜》而及《可可西里》,《鸿门宴》而及《王的盛宴》,《雷雨》而及《满城尽带黄金甲》激起学生的兴趣。
又如书法的运用。虽然书法并不是语文学习的必须点,但中国书法的精彩足以让学生为之沸腾。在学习《兰亭集序》一文时,学生临摹各式“鹅”字,再创造“鹅”字的新写法,上台直接板书演绎,课堂参与率大大提高。我们也曾把学生姓名的小篆写法分发给学生,引发学生重新重视字词结构。
语文课的形式可以多变,这是语文课最“讨巧”的一面,这一系列的“情趣”课堂很受学生欢迎。
(三)花果纷飞,情趣盎然
多样的课堂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丰富的教具使用,不仅饱学生眼福,还可以吊人胃口,饱人口服,当人学生明白,若想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紧跟教师的思路,努力学习。
1、特别的教具
一直以来,我们的学生感兴趣的是最直观的“知识点”。于是多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更加多彩。一方面,由老师在课前搜得资料作展示,另一方面如果展示中加入学生自己作品更易提高学生的情趣,如《石缝间的生命》一文中,就由学生事先搜集到图片或实物来展现他们这一“倔强生命”的理解。
2、奖励式教学
学生并不是享受奖励的东西,而是享受奖励的那一刻的感觉,而是奖励对我们的学生群体来讲,实物来得更实用直接,哪怕只是一颗糖放在讲台上,也会让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一个层次。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我们通过比较分析深刻理解到这一点。
该文的内容比较平淡但层次分明的文章,学生完全可以自学获得知识点,但如何让学生愿意学习,我们对12经管和12财会两个班级进行研究比较。用四个问题解决课文。只是学生在回答时增加了4个苹果。课堂效果也就大幅度提升,“苹果的味道”让学生念念不忘。
通过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而进行的情趣教学研究,我们深切意识到:中职学校上好一堂语文课不容易。学生的自我们要求、观能动性、认知水平等都离我们的想象有差距;教师自身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待提高。我们必须在课堂内外尽量多发现和生成有意义的课堂主题或教学形式,而这样的课堂也有弊端,比如容易乱。众口难调,学生有了兴趣,每个人都想说点意见或经历,课堂纪律负担过重。教师必须有更强更全面的课堂组织能力,做到乐而不乱。
如何在语文课堂这碗“温吞水”注入情趣这一剂“活命水”使之“沸腾”,是一个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柏勋.语文教学情趣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冯莉 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
摘要: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也在升级。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课环节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当代小学语文教师将更多的研讨精力放在了结课艺术之上。良好小学语文课堂,不仅需要一个具有情景性质的导入,更需要一个具有
艺术性的课堂结尾。新课程标准要求当代小学语文教师认可与接受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服务。因此,本文以小
学语文教学的结课技巧分析为题,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结课方式的艺术性,促进学生课堂享受度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课技巧
所谓的结课,就是在教育教学活动的结尾,对本节课所讲内
容进行有效的回顾与总结,强调关键内容,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
掌握。结课是对知识进行梳理的重要教学环节。要想使小学语文
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放松学生的学习心情,真切融入到课堂氛
围当中,就要加强结课技巧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结课
环节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注意力的二次集中,帮助
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本文选择小学语文教学的结课技
巧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教育意义的。
一、结课技巧之自然式结课
自然式的结课方法看似简单,但是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对时
间与内容进行严格的匹配。自然式结课方法,就是指在教师说完
课程教学的最后一句话之时,上课时间刚好到达。教师要在上课
之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好文章的结构,将教学的进度与
课堂时间进行对比,使自然式结课方式可以达成。
比如在进行《小儿垂钓》的讲解之时,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将
课堂内容与课堂时间进行匹配。关于此古诗的教学可以设计如
下:
第一,与学生分享与交流童年趣事。(五分钟)
第二,引导学生朗读诗文。(五分钟)
第三,了解诗文作者与文化背景。(五分钟)
第三,完成诗文意思的讲解。(十五分钟)
第四,针对诗文内容分析作者写作目的。(五分钟)
第五,答疑解惑,分享诗文学习心得。(十分钟)
这样,利用最后的答疑解惑环节,教师可以灵活地控制课堂
进度与时间,完成自然式结课。
二、结课技巧之归纳式结课
小学生在知识的总结方面与知识体系的建立方面存在一定
的困难,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的结束之时,教师利用归纳式的
结课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备的知识系统。在进行归纳式结课
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也可以教师主体归纳,学生
辅助归纳。
比如在讲解《爱迪生》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结课环节进行
条理性较强的总结。首先,教师要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进行
总结,提醒学生要深入掌握。诸如闻名、书报、器具、瓶瓶罐罐、
白磷等等。其次,教师要对文章各段落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申文
章的主旨。最后,教师要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
通过课文的学习,明确爱迪生身上体现出的正确人生观。提醒学
生珍惜其所拥有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来。
三、结课技巧之悬念式结课
利用悬念式的结课技巧,不仅可以对本结课的内容进行有效
的总结,更可以使学生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充满期待。教师要利
用具有思考性或者具有衔接性的问题作为语文课堂的结尾,可以
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更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投身于下节
课的预习当中。
比如在讲解《李时珍》之时,教师可以将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进行讲解。教师可以将课文以时间为依据进行李时珍行医前与行
医后进行分割。在完成第一部分的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利用这样
的悬念设置来结课:“在李时珍那个年代,行医是不被人看好的
行业。在经历了多种坎坷之后,李时珍终于可以如愿以偿。那么,
在李时珍行医之后,他就真的可以顺风顺水吗?同学们可以展开
自己的想像,等待下节课谜底的揭晓。”
四、结课技巧之练习式结课
练习与结课都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
合,可以大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利用练习式结课方
法,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其次进行家庭作业的布置。
以《掩耳盗铃》为例,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本堂
课学习内容的总结,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提问。诸如“你怎
样看待文章中盗铃者的行为?”或者“你觉得这个寓言的意义何
在呢?”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使学生的语文思维得以升华。其
次,教师可以利用家庭作业的布置对文章内容进行总结与升华,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运用课堂学习成果。比如作业可以布置
如下:本节课的作业有两种,同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第一,
以《掩耳盗铃》这篇课文为文本,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
本剧的表演。第二,利用《掩耳盗铃》的寓意,自己创作一个寓
言,在下节课与大家分享。在这样的结课方式的引导之下,学生
会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结课技巧对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
性有重要影响,对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也有一定作用。加强小
学语文教学结课技巧的提升,是社会与学生对于当代小学语文教
师提出的新的改革要求.希望我们能利用结课技巧的提升促进小
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胡光云.也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结尾技巧[J].科海故事博
览·科教创新,2010,3(9):11-12.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文素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适应生产力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为社会输送实用技能型人才,推进社会经济发展。语文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必修文化基础课,应看到高职教育下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使教学为“职业特色”服务。
一、实用技能型人才应具备的人文素养
高职语文课程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职业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对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及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总理曾说:“职业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结合在一起。不仅要培养求知,而且要培养思想道德、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可见,高职语文课应充分体现其“知识实用性”和“高等职业性”,重在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养,即符合当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水平所要求的“听、说、读、写”综合语文能力及情感精神内涵,具体包括社会交际能力、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内涵修养。这就要求高职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与培养目标,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科学调整教学方法,符合“职业教学”特色。
二、赋予语文教学“职业”生命力
高职教育下的语文课程其生命力就是突出“职业特色”,发挥语文的实用功能,切实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的人文素养。
(一)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及语文课程地位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具有特殊性,往往是经普通高校录取筛选遗留下的群体,知识基础较薄弱,学习兴趣低,学习态度缺乏严肃性,学习目标及期待较低,缺乏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综合素质较低。教育部也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技能贫穷期,职业技能型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质量和专业结构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使行业发展受到制约。可见,如何通过教育切实提高职业人的综合素质使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水平的需求是职业教育的首要问题。职业教育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应认真研究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找准定位,提高培养质量。
职业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存在着重专业课,轻基础课的倾向,使得基础课地位十分尴尬;大多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普通高等语文教学模式上,难以摆脱精英教育的束缚,内容和方式拘泥于传统学科化系统的类型,缺乏对学生职业教育的考虑,忽视学生的职业差别,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可见,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不高,亟须提升;职业教育下的语文课程改革刻不容缓。
(二)选择符合地域职业特色的教学内容
由于高职语文课的学时有限,无法像义务教育及文学专业的学生那样长期、系统学习,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注重实效性,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地域特色、贴近本地区行业特点、岗位特点和学生专业特点;应以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水平和可接受能力为起点;注重适用性、人文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体现职教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认同感;关照学生的就业需要、个性需求和发展需要。同时细化教学内容,开设形式多样能够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素养的选修课及语文活动。
(三)突出实用性,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学生语文根基薄弱,但思维较活跃;对理论知识点的学习兴趣低,对联系生活的事物较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特点,把语文知识贯穿于多种教学方法之中,保持学生对课堂的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讲到应用文写作模块,“计划”与“总结”是使用率高,较实用的必讲文体,按传统教学计划设置,计划文体2课时,总结文体2课时。两种文体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采用对比式教学方法,把黑板一分为二,计划与总结同时对比讲解,让学生一目了然“计划是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总结是做了什么,做得怎样”,这种设计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对比学习,加深记忆。进一步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方向提供不同的范文参考。高职学生一般懒于动脑,教师就要时刻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辐射思维和对比思维等等,并引导他们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这种思维,使学生看到语文的实用性,自觉成为语文的“乐之者”。高职下的语文教学方法要体现四个贴近,即贴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兴趣、贴近学生专业和贴近就业方向,每节语文课都应是这四个贴近的有机融合。
(四)科学设置语文课程考核体系
高职语文的考核方式应突出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性、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要素与精神要素的融合,参考社会行业考核标准,科学设置考核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考核体系应包括平时出勤、课堂表现、参与语文活动情况、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等,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应找准“职业”定位,关注学生职业人的身份特征,侧重于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语文教学真正融于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中,创新真正从职业教育出发的更加人性化、多元化的语文教学方法,让语文很好地为“职业特色”服务,让语文真正走进职业院校学生的心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结课 艺术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听过评书的人都知道,评书者在说书之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总能令听者回味无穷,并产生无尽的遐想,同时又激起了对后文内容强烈的欲知。这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结课有异曲同工处。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 又云:"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美妙的结尾使成功更完美"。说书者要给听者设下悬念正如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回味一样,都要把握好这个结束部分、最后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笔"。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教师不但要对所授知识或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定型、概括、深化,又要对整个课堂教学情况作出科学的总结和评价,有时还要对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进行适当的沟通。此外,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正是学生精力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为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介入有效的刺激来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 因此结课与课首应能做到相呼应,有始有终,使整堂课浑然一体,要对教学效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结课做了一点肤浅的探索,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
1、"山穷水尽"、"柳暗花明"――诱发想象
根据小学生喜欢幻想、想象、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在结课时,先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后话锋突转,制造悬念,让学生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进而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课外阅读。通过阅读让学生自己寻求问题的答案,又达到"柳暗花明"的目的。
如教完《少年闰土》一文最后一节,师:"同学们,'我'和闰土少年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离别时难舍难分。在经历3一0年后,我们又相见了。这时我们又怎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积极发言后,师总结:"大家说得很好,想象也很丰富,可惜都想错了。3一0年后,闰土见了'我'就喊'老爷',这是怎么回事呢?大家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课后到图书馆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就明白了。"
这样的结课,既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将学生入到课外阅读领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2、因势利导,概括总结――培养能力
当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解决后,教师可结合课文,用归纳结尾的方式引导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所学内容作概括、总结。可以归纳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明晰的了解,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授《桂林山水》的结尾时,师问:"这篇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桂林山、水的特点。)作者写桂林山、水的目的是什么?(热爱桂林山、水的感情。)"然后教师让学生归纳总结,生:"作者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美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这样言简意赅地抓住课文的精髓进行归纳式的结尾,虽只几句,但思想内容和和艺术特色的归纳、总结都完成了。又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总结课文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作者看了总理一夜的工作后,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而你又想对总理说些什么呢?学生满怀深情地说:"总理,您辛苦了,可要保重身体呀!""总理,您为人民日夜操劳,我们怎能不感动呢?我们一定会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再如教《威尼斯的小艇》时,这样结课:师:"夜深了,威尼斯就要沉睡了,我们的旅行也该结束了,这次的旅行你们有哪些收获?"生:"(各抒己见)通过学习,欣赏到威尼斯独特的水城风光;了解了威尼斯小艇的样子和作用;学到了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写作的方法等等。"
这种结课,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写作特点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较好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感受到了学有所得的愉悦和乐趣,语文综合能力也得到提高。
3、巧妙设问,训练思维――开拓思路
在课文教学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从而达到拓宽思路、语言训练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而且这样的结尾,让学生动脑、动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促进智能的发展。
4、创设情境,产生共鸣――渗透德育
在课终处,创设一些与课文相称的生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抓住学生的心潮起伏、情感相通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并接受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 同课异构 职高语文课堂教学 有效性
职高语文课堂,学生语文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效率低下,如何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进步与发展,是语文教师应该关注与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升职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的生长点,而“同课异构”正是一种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教研模式。
“同课异构”就是选用同一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1]不同教师或同一教师对教材解读、教学思路、教学程序、教学方法等存在着多元理解,但就某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言,在诸多的方式方法中总存在着一两种较好的方式方法。“同课异构”可以让我们在预设和实践的比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鉴别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劣,找到适合不同学情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来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同课异构”有利于根据职高学生学情选择最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杜威说:“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也就是说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来展开的,任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都是难有成效的,因此教师应做好职高学生的学情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最切合学生需要的教学目标。如果不能把学生的学情、学生的发展设计在内的课,那么肯定不是一节好课。职高学生的学情可谓复杂,从分数说,有中考成绩四五百分的学生,也有二三百分的学生;既有语文能力好一些的班级,也有语文能力差一些的班级。而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一个学校内,不论学生的学习基础如何,学生所使用的教材是统一的,教师很难根据学生学情来自主选择或自编教材,这将意味着知识和能力有差异的学生将不得不接受统一要求下的教学。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同课”就成为必然,“异构“的地位就尤显重要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来选择合宜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某一教学目标。
我校有中高职衔接大专班这一办学类型,采用的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如果以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来选择教学方法,要求职高学生也达到同样的教学要求,肯定是脱离职高学生的学习实际的。以《〈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为例,同样是对“文言现象的积累”这一教学目标,对文言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以文带言”的方式或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教学,并且学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独立完成对文言现象的归纳整理。而对文言基础较弱的班级,教学中必须逐字逐句加以解说,多做些衔接和铺垫工作来帮助学生理解,否则“文言现象积累”这一教学目标就无法实现。因此学生学情不同,教师面对相同的教学的内容,必须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制定合宜的教学目标,实施与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教与学之间才能有效对话,产生共鸣,否则就会出现对牛弹琴或拔苗助长的现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就无从谈起。
“同课异构”关注到了学生的学情,可以依据学生在语文课堂里应该学什么、掌握什么、学生在课堂里如何学、在课堂里学得如何等思路来选择最切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来完成相应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情作为参照点,分析不同学生不同班级的学情,教师的“异构”才是理性的反思状态。根据学情选择教学方法,并不断调整教学内容的合宜性,从而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同课异构”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客观的比较平台。
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师的才艺再高、教学过程再流畅,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都应当从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来评价。教师每天在课堂上做出的教学决定虽常有预设,但通常是要依据课堂上当时复杂的现实情况来判断,然后决定如何做才最好,没有所谓的正确的或单一的最佳教学模式可以适用于所有的课堂。“同课异构”无疑可以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一个客观的比较平台。
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环节的设计等问题。当面对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但由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完全相同,学生的学习基础也不同,有可能会造成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也不尽相同,甚至大相径庭。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有的教师以解说六个典故传达出的丰富意蕴为教学重难点,有的教师以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作为教学重难点,有的教师把两者都作为这首词的教学重难点。这时我们就可利用“同课异构”中的“异构”,通过不同的教师或者同一个教师用不同的设计上同题课的手段,通过“同课异构”来比较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制定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案,再进行施教,以此来实现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同课异构”结束后,教师可以与自己的预设的相比,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也可以比较教学内容的落实情况,看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否被激发出来;还可以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语文接受能力,比较一下课堂的容量与密度是否适宜。所以有同课异构就会有比较,不同的文本解读可以通过同课异构来比较短长;纷繁的教学理念可以通过同课异构来明是非;不同的教学思路可以通过同课异构来见高下;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通过同课异构来评优劣。于是,通过比较我们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看出不同教师的不同理解和处理之间的优劣,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看清问题在哪儿,进而提出改进的设想。一句话,“同课异构”所展示的比较研究功能,挖掘了语文课堂的深度、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效度,为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客观的比较平台。
三、“同课异构”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
职高语文课堂教研氛围并不浓厚,而同课异构的比较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同课异构活动往往是在同一区域的同一学科或一个教研组的范围内举行,让教师从单一封闭的个人研究形式向多维互动的群体研究形式转变,提高教师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既有教师在课前讨论、分析、确定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答案,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又有课后对教学设计产生效果的分析,这些都有利于提高教师科研水平。每次上课和评议,都是教师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构思的展示,都是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碰撞。在展示和碰撞中,教师提高了文本解读能力,激发出教师的智慧火花。在这过程中教师之间的讨论、分析、总结,互相取长补短,把同课异构中大家认为最佳的教学方案作为公共教学资源让大家共享,在提高自己科研能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我校每次“同课异构”活动都要求每位教师参与评议,写出总结。如果要使自己的评议和总结能切中肯綮,就会促使教师不停地学习各种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掌握思想武器,提高分析水平;促使教师认真备课,认真听课;促使教师进行思考分析,对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负责任地进行评议。“同课异构”促使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将自己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或他人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讨,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并选出最佳教案,用以指导教师今后的教学,从而促使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地提高。
“同课异构”过程中的借鉴分析,帮助教师创造性地生成案例,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通过教学和研究的有机结合,切实解决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困惑,增强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同课异构”活动由实践向理论升华,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行为水平,帮助教师实现从知识型向创造型、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这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通过教师个人的思考与实践促使改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因而促使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四、“同课异构”展示了教师的教学个性,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教师自身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教学经验、教学水平、审美修养等的不同,会使教师形成比较稳定和成熟的教学方式方法,即教师的教学个性。“同课异构”倡导的就是切合实际、个性张扬、特色鲜明的课堂,它为教师教学个性的展示提供了舞台。上课时教师各有各的表现:或粗犷、或细腻;或沉稳,或幽默;或严谨,或活泼;或简略直接,或深情婉转。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同课异构的“异”,同课异构的“异”,体现多样的教学个性。而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与教师的个息相关,教师的教学个性发挥到什么程度,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教师的教缺少个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因为,“教师的范例,对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2]。而“一个毫无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3]。试想一个教师是细腻的,他的学生怎会不善感?试想一个教师是严谨的,他的学生怎会不扎扎实实地学?试想一个老师是幽默的,定会给沉闷的课堂注入活跃的气氛,他的学生学得轻松而愉快,学习的有效性怎会不提高?
富有个性的教师往往是富有魅力的,即使是一个缺乏学习热情的学生也会因为一个有个性的教师的感染而改变自己的学习状态。“同课异构”中教师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等方面作用并影响了学生,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促使教师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措施让自己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长项和优点,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来提高职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
综上所述,“同课异构”活动促使教师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努力改进,充分激发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使教学活动进入最佳状态。且“同课异构”兼顾了学生的学习差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提高了学生学的效益。因此“同课异构”是一种提高职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值得提倡。
参考文献:
[1]陶秋云.推行同课异构,深化校本教研.湖南教育,2005.4.
11月份,本人听课6节,上课共43节,其中语文课15节,音乐课12节,品德课8节,科学课7节,班会课1节,代课1节,参加语文调研4次,撰写总结3篇、支教博客3篇,支教简报投稿4篇。
这个月,我有幸听了6节很优秀的公开课,不仅有校内的,也有校外的,不仅有老教师的,也有支教生的,正是由于他们的分享,所以我这个月收获了许多比较系统、全面的语文课理念。以前,在大学的课堂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语文课该上些什么”的知识,但来到实践当中,自己才会看到许多很新颖的东西,那一刻,你才会在心中感叹“原来语文课有那么多种形式的”,而在评课过程中,通过许多思想的碰撞,你又会在心中感叹“原来语文课是要这样上的”。想起以前刚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总会拘泥于课文知识,力求把课文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讲解给学生听,而到了后来,通过慢慢的学习,我开始学习到语文课上“听、说、读、写、想象”能力都应该得到锻炼,并且它们是能够在40分钟的课堂里都得到锻炼的,哪怕只是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哪怕只有一两句话也好,通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学生的感受力和写作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以前老师都说,中小学的老师都说大学老师说的话都很“虚”,即便我现在真的在小学工作,但我仍然不觉得那是虚幻的东西。课程标准的条条列列在当下固然不能全部实现,但我们中小学老师的职责不就是努力使学生跳出语文教科书,不就是努力使教育一步步靠近课程标准吗?正如林老师说的:“标准,它就是一个目标”。
而在学生方面,这个月学生之间的矛盾频频出现,吵架、打架的现象时常发生,这也让我看到他们需要知道“团结的力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近期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如何解决小学生自控能力不强、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问题。在以前的课后辅导时间,有的同学一个小时只能写一两行的作业,但是前几天,我把几个学生叫下来办公室安安静静地写,或者在课室中把那些注意力容易不集中的学生单独到附近没有其他人的座位写作业的话,一个小时的时间,他们基本能把缺交的1-2天的作业补回来,起码把作业本的一页都写满。小学生纪律其实很难管,你让他们不要吵,他们基本不能安静下来,但是如果把他们互相隔离,旁边没有人和他说话,他也不用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的话,他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尽管这是一个治标的方法,但一直坚持下去,等到他们的心智再成熟一点的时候,从强制隔离到主动改正所用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减少。。
12月份即将到来,我将好好准备校公开课,完成教学任务,接着迎来期末复习周,在支教工作方面,我也会继续收集资料,完成各项工作。
关键词:激活课堂;融入其他科目;学生喜好
在语文研讨活动中常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埋怨:“现在的语文课教得越来越没意思,家长不重视,学生不在乎;语文课有时都成为学生因为上数学、英语课很累而调整休息的时候;再说语文课上了也真没劲,教师讲的东西有多少考试会考?语文在学生、家长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说实话,我们自己对语文教学都有些茫然,语文教学何去何从……”
如何激活课堂、提高效率?语文课堂上教师可注意以下环节:
一、树立语文学科是“大学科”的观念,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
很多人都认为语文无非是分析语法、赏析美文。其实语文学科博大精深,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好课堂,在语文教学中处理好本节课的重点,并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那么语文课将生动活泼得多。
二、了解学生的兴奋点,不妨让课堂跟着学生的喜好走
课后教师时常会慨叹:上课只要你跟学生闲聊,学生就会精神抖擞,若讲到课本知识学生就没精打采。这种感叹某种意义上给所有的语文教师一个暗示:学生在课堂上的兴奋点是可以找到的,就是迎合学生的喜好。那么如何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兴趣这两者兼顾好呢?语文有其明显的优越条件,那就是语文课本身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及其他思维能力。当然了解学生的兴奋点,迎合学生的喜好,并不意味着不分析课文,只是我们在分析课文中让学生认识到:语文魅力无限。
三、知识点的题目(问题)化与课堂板演的结合
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激发其兴趣与动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让其有成就感。因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语文中的知识点问题化,并利用课堂的当堂板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重视呢?
对文章段意归纳方法的指导,如果只是空洞的分析,即使你的理论再全面、科学,学生不愿意听或听得模棱两可,其效果可想而知,但若结合具体语段让学生到黑板上板演自己归纳的段意,其他学生比较谁归纳得更好,教师再总结应该如何归纳段意,那样学生既有参与的愉悦,更有做题、纠错的成就感,何乐而不为呢?
关键词:中职;语文;方法
我校地处酒店业、会展业、家具业发达的厚街,为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目前设置的专业有家具制造与设计、酒店管理、会展商贸、财会、电子、计算机等六个专业,其中家具制造与设计、酒店管理属省重点专业。经过多年发展,专业优势明显,专业课开展得有声有色,但是,专业课的蓬勃发展的另一面,是基础课教育的式微。现就本校基础课中的语文课面临的形势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当前中职语文课教学状况
(1)设课情况。语文课的周课时由原先的5课时缩减为4课时。由原来三年开设调整为二年开设,三年级不再开设语文课,对一些要求考普通话证书的专业班设置普通话课;为需要参加高职院校对口招生的学生开设文化知识综合课。
(2)订用教材情况。现行我校使用统一的语文教材,一年级为广东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材编写委员会组编的《语文》,二年级则订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袁卫星主编的《语文》,两种教材各有特点,但是,一方面内容上难于衔接,且交叉内容较多;另一方面在编写思路上也有不同,前者以“使学生学会学习”为主导思想,后者以“降低重心,夯实基础,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学以致用”为指导思想,这就不利于教学的连贯。从实际教学来看,教材上的很多篇目讲起来毫无激情可言,根本不能吸引整日面对媒体网络畅销书等新鲜诱惑的学生们的眼球。
(3)教学实际情况。多采用传统教学,缺少变化,学生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学生对教师讲授的课文不感兴趣,但对非课文内容,能吸引部分学生,学生喜欢能聊能侃的教师,前提是不聊学习。
(4)专业班生源差距。各专业生源差距较大,基础不一,各专业学生对语文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是,统一的教材教法不能做到“因人施教” “因班施教”。
(5)教学评价体系。由于中职学校的特殊,教学评价的方式和结果显得无足轻重,虽然学校一直致力于教学评价的改革,实行考试和考评结合的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效果并不明显。由于语文科在职业学校的尴尬处境,使语文教师缺乏与其他同行交流探讨的热情,对语文课改的信息不敏感,不思提高教学水平而只求得过且过。即使有部分教师想通过自身的研究和努力来改变现状,但是面对较差生源和较少的研究材料,让满腔热血的课改失去动力。
二、改变语文教学现状措施
那么,如何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呢?笔者认为首要的是语文教学要重新定位,这个定位就是通过对本校学生及专业设置情况的调查分析研究,明确语文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好适合学生发展和社会职业需求的语文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课时等,合理发挥语文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其次,在重新定位的基础上,对学校采用的教材进行相应调整,对当前教法进行整合,建立课题研究体系。下面,就围绕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谈谈我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和建议。
(一)教师定位。
作为一个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当前面临的形势,从本文开头我们就可以看到语文科在职业学校的地位。很多教师接受不了一个传统学科日渐边缘化的事实,仍然以过去的经验来维持日常教学,因此,一路走来难免会有走进死胡同的感觉。我们只有在接受事实的前提下,才能进行重新定位。在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扩张的情况下,生源的基础也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也要正视这个现实,明确自己的职责。作为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的是培养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依据学生语文学习要求的阶段性特点;另一方面更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所以,作为教师应注意用各种方法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要从学生的实际语文基础、语文能力出发,针对他们语文学习基础差、兴趣低的实情,降低学习的难度,制定出符合学生职业特点和学习基础的教学目标。
(二)教材方面。
根据目前我校语文科教学实际,教材的改革以 “夯实基础,淡化教材,强化实用”为目标,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1)针对我校学生基础较差的实际,设立语文基础课,重点补习字、词、句、篇,目的在于夯实学生基础,从最简单的开始,让学生学有所得,既能培养学生的信心,又能达到强化功底的目的。对基础较好的专业班开课量以每周1课时为宜,在一年级开设。对基础较差的专业班开课量不变,适当延长时限,开设至二年级,考核以达标为主,可以自编校本教材。
(2)淡化现有的材,把语文课分为各种类别,选用适当的读物进入课堂,以适应学生学习发展的各种需要。见下表:
(3)密切联系企业文化需求,以中职生的就业定位为基点,在充分了解企业文化的基础上,专门编订适合不同专业的企业文化读本,以此向学生传达现在及将来一段时间所需要学习和提升的素养,为学生发展指明方向。
(三)教法的研究和整合。
我校近年来在教法方面做了不少努力,在中职语文的实用性和人文性的大前提下,教研组牵头,鼓励组内教师进行各种形式的尝试,挖掘组内教师的特长,在尝试、总结的基础上设立教法研究课题,按照教师特点分项目分阶段进行研究实践,并形成项目汇报材料,由教研组进行整合形成组内通过的总结性文字。以此探索出适合本校、本地学生的语文特色教学。
三、结语
[关键词]语文课堂 闷课 表现 原因 出路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新的语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断运用于语文新课堂,使语文新课堂教学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告别语文课堂“闷课”,成了广大语文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呼声。
一、什么是语文课堂“闷课”
所谓的语文课堂“闷课”,就是在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包讲,学生包听、包记,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一点学生的声音。语文老师没有提问,即便有,也是自问自答。或是语文老师只叫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大多数学生没有发言权,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起来,课堂成了语文老师“一言堂”或是几个优秀学生的课堂的课型。
语文课堂“闷课”,严重地挫伤了语文课堂上广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时间长久,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不利,会导致学生养成惰性的情形。
在新课改前提下,语文课堂“闷课”是最让学生讨厌的课型,是最不能培养学生想象力、动口动脑能力的课型,是最不受学生欢迎的课型。
有学生坦言:上语文课堂“闷课”,感觉就像坐闷罐车,看不到外面的景物,不知道到了何处,不知走向何方。课堂上,无兴趣,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是一头雾水,不知西东。
语文课堂“闷课”,着实让学生难度过一节课。因为“闷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无兴趣,无思维碰撞,无启迪,无扩展,无见解,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抑制了学生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语文课堂“闷课”的表现
语文课堂教学“闷课”,有什么表现呢?根据麻栗坡县民族中学30多位高中语文老师在新课改上语文课表现出来的情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
1、一言堂。一些语文老师上课,占据了课堂教学话语的绝对时空,扮演课堂教学话语的绝对权威,大多数学生更多地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以及达成老师统一的教学目标而服务。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记,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2、照本宣科。新课改倡导老师上课要用新方法、新手段,但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还是讲得比较多,学生发表自己真知灼见的机会很少。老师的设问质疑只是把教材内容演化成问题,单向拷问学生,老师成为教材话语的代言人。上课内容,老师根据课前备好的教案(问题)一一展示,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只能老老实实按照老师预设的程序,跟着老师走,跟着书本走。
3、情绪低落。语文课堂上,由于老师讲得多,学生没有发言权,只能接受知识,造成课堂学生情绪不高。有时,老师提问,只会盯着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忽视大多数中差生,造成课堂上大多数中差生成了课堂的看客,忠实的听客。
4、无欢声笑语。曾听两三位语文老师说,去听别人的语文课,看到别人的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配合得很好你一言我一语,很是活跃,老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真是羡慕极了。可是自己上课,往往课堂沉闷。提问,学生呆若木鸡,不作回答。有几位老师感叹:上课如上坟——十分痛苦。
三、语文课堂“闷课”的原因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上课形成“闷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对麻栗坡县民族中学30多位高中语文老师上课情况表现总结出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老师讲课声音太小。有的语文老师上课,无激情无表情无感情,加之声音又小,又温柔,让学生昏昏欲睡。见过不少语文老师上课,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下面学生倒成一片,老师好像没看见。
2、老师太高傲威严。一些语文老师上课,好像太高傲,不喜欢和学生交流,不喜欢蹲下身子来问学生,一幅高高在上的样子,加之声音又大,有点吓学生。上起课来,由于学生怕老师,则像“犯人”一样,生怕答错老师提的问题。回答的时候,非常小心,整个课堂里,只有老师和回答学生的声音。
3、老师讲得太简单。有的语文老师上课,只是随便读课文,写几个生字,归纳一下段落大意,讨论一两个无关紧要的问题,就让学生照着答案读、背、记。
4、老师教学太无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不遵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教学。如一开学教学新课文,不是遵照学生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也不遵照教材编排的规律顺序,而是一来就上文言文单元,不管是初中学生,还是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应该说都是有一点难度的。但不少语文老师一上新课,先把文言文上了,再上现代文。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上?他们说,先上文言文,好让学生背。其实,这样上,老师上完了,学生也差不多就忘完了。因为一来就上文言文,学生感觉很难,造成了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人的声音。因为学生不懂,就只有老师一人讲,一人自问自答了。
四、怎样告别语文课堂“闷课”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全面深入,语文老师应该积极地学习新思想、新方法、新手段,并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告别“闷课”,让语文课堂成为了充满活力的“活课”。
1、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整个教学活动生动、活泼、自然。怎样激发学生情感呢?老师可以人情入境慷慨激昂地表达、低缓慢慢地诉说、抑扬顿挫地读、和风细雨地讲、欢快激动地说、悲壮激越地念;或是让学生进入课堂的情和境或是进入课文的情与境,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情感彭湃。如教学《荷塘月色》,老师可以让学生抓住文章中最能表现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联系景物描写阐述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即把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三句作为表达作者情感基调的语句。作品的开头先写“我”的心情,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想到“日日走过的荷塘”,第三段写一个人独处的好处:“今天晚上,一个人在苍茫的月色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人。”从这个自我剖白中,可以体察出当时作者的身心并不自由、并不舒畅,而是带着淡淡的忧愁情绪。在对“月下荷塘”以及“塘中月色”等诸多“景色”描写中引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句点题之语。惦着江南的什么呢?学生理解了这个问题,本文所抒发的情感自然也就领悟了。
2、创设问题情境。
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应使学生感到新鲜、亲切、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要求,诱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各抒己见,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知识的习得,能力的提高。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老师要设置好一个问题:请大家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
让学生自己谈。学生各抒己见,各抒己梦。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这样,既创设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教学《孔雀东南飞》后,老师创设问题情境: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还可能有什么样的结局?这样,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想“他们会私奔”,有的学生想“他们会起来反抗”。当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得出二人非死不可、别无选择的结论时,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力。
3、教学要有个性。
个性是一位老师成熟的标志。语文老师教学具有了自己鲜明的个性,就会对学生产生吸引、熏陶、愉悦、审美、思维、启迪作用的最大化。如从老师讲课特点看,有幽默风趣的“小说型”,有机智灵活的“说客型”,有风度翩翩的“体语型”等。老师可以而且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选择取舍等方面有所侧重,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如有的老师普通话标准,音色很美,擅长朗读,小说、诗歌、散文,娓娓诵来,使人终日不倦;有的老师喜欢古典文学,教材所选古诗文均倒背如流,学生自然亲而近之,感而化之;有的老师熟悉时事新闻,对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东方时空等栏目十分关注,每遇好的节目就及时介绍,学生也喜之乐之。所以,富有个性特色的语文老师教学会给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深的印记,让课堂充满激情,气氛热闹非凡。
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语文课堂师生间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老师的作用更多应体现于引导者、对话者,语文课堂不能成为老师展示个人才能的秀场。师生在互动中,老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学生,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信赖的关系。教学中要善于改变自身的话语,采用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的谈话,为对话的展开提供平台。从侧重于一般提问转化为释难的提问,从简单的“是什么”提问转化为“为什么”的启发性、发散性提问。改变老师评价上的“一言堂”,转而鼓励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学会评价。课堂话语交往中,重视情感沟通,让课堂充满灵动与感动,注重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真实的内心情感体验。
5、创设宽松课堂气氛。
语文老师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心平气和地倾听他人的声音,能够容纳不同的声音。语文课堂上,老师不能只让优秀学生操作了有限的学生话语权,让那些不善于表达、内向、不自信、反应较慢的学生只能充当听众,更不允许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
6、引入竞争机制。
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往往能涌现。课堂上,老师有效利用,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跃。如采用分组竞争办法,学生为了给小组争光,会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高度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不呈现“闷课”。
7、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
书声琅琅的课堂、议论纷纷的课堂、充满质疑声的课堂等课堂,即是生动活泼的课堂。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朗读朗诵,使课堂上书声琅琅,气氛热烈。同时,要让学生纷纷扬扬议论,畅所欲言。还有就是要充满质疑,学生对文本、同学、老师应有所质疑,老师对学生、课本、参考资料也应有所质疑,不能人云亦云。
总之,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多想些办法,积极引导和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会沉闷。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努力地培养学生主动、高效率地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精神、开拓的意识、告别“闷课”,营造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刘建云,如何应对高中语文课堂沉闷现象[J],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期,2011年09期
[2]张冠中,怎样才能使高中语文课堂不再沉闷乏味[J],快乐阅读,2012年第06期
[3]段振,浅谈语文课堂教学”沉闷”现象及对策[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8年3期
为了适应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我国开始了一系列的新课程改革,以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育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许多语文教师也积极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探寻适合当前教育背景的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仅谈谈我的几个观点。
一、教师要“活”起来,做新时期的榜样
首先,教师的观念要“活”起来。在这场改革中,每个教师都要重新认识定位自己的角色,要转变观念,要学习和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问题上,不再是一味地严厉,树立所谓的威信,企图压制学生的自主性,而是要形成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我见过这样一个例子:有这样一位教师,就专业知识而言,他是非常优秀的,上课将知识讲得非常透彻。就品质而言,他无疑也是一位非常负责人的好老师。每次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他都会及时纠正他们。他对学生非常严厉,而且不苟言笑,以树立他的威信。由于当时的学生刚升入初中,他的这种与学生相处的方法在开学的第一个月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久而久之,学生开始抱怨,对这位老师的课出现抵触情绪,师生矛盾频发,更有甚者,有学生因为害怕上他的课而假装请病假。针对这一情况,这位老师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最后,他转变观念,决定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情感教育课。他把学生当做朋友,与他们交流、谈心,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给学生,在学生面前袒露自己教书育人的初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一方法无疑是非常有效的。这堂课给予了他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都深受感动。我想,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使学生获得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感的美好体验。就他的这堂课而言,不算是真正的语文课,但却达到了语文课所要追求的目标。这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可见,一堂生动的高效的语文课,离不开师生的相互配合。而当前环境下的学生已不再是旧时的靠“棍棒”可以使之屈服的学生了。所以,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刚柔并济,松弛有度,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学。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实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喜爱,很多时候会受到教这门学科的老师的影响。所以,转变观念,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就尤其重要了。
其次,教师的知识要“活”起来。韩愈说:“业精于勤儿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教师教书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培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陶冶性情,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就语文学科而言,基础专业知识要不断复习巩固,并不断添加新的内容,对新环境下产生的知识要善于归纳总结,引入活水,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学习使用各种教学工具,以适应新时期的各种变化。要积极走出去,向更多优秀的老师学习请教,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让我们的知识“活”起来。比如,我出去学习了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回来后,我积极思考,也想给学生上一堂这样的课。但显然,难度较大。不仅对老师要求高,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也增加了难度。但凡事都要尝试后才知道。当时,我选的是《春》、《济南的冬天》、《秋天》这三篇课文,让学生从修辞和情感上找出这三篇课文的相似之处。这堂课下来,学生印象颇深,对这种教学方式接受得比较好,这堂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保证我们头脑中的知识是“活”的,才能上活一堂语文课,也才能培养出活跃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再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活”起来。传统教学方法使课堂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而且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很多时候基本上都是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学生很少提问,甚至害怕提问,这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要使语文课堂“活”起来,就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对诗歌的讲解,我们可以先用诵读法,配乐朗诵,师生共读,并对诗歌所营造的意境配图展示,声情并茂,为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合作探究,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注要“活”起来。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以分数高低论英雄,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有的学生整体语文成绩不理想,但他写作水平较高,就要积极鼓励,使他有所发展。有的同学成绩不太好,但他上课积极性高,主动性强,也要给予积极评价。总之,新时期的语文课堂要“活”起来,不仅要使优生“活”起来,也要让学困生积极参与课堂。因此,教师要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
二、学生要“动”起来,做新课堂的好主人
新课程标准自2011年修订后,在学生角色的定位上,凸显了“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直接影响教师的讲课内容。对于善于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教师自然而然的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扩展范围要广得多,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会多样些,把更多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相反,对不爱思考,课堂参与度不高的学生,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打击,在知识讲解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更多把握主动权。所以,学生要当好新课堂的小主人,就必须多花功夫,要“动”起来: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广泛的阅读,积极的写作训练,多方面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些都有利于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设施要“跟”起来,做与时俱进的好帮手
新形势下,要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还需要借助新的教学工具。比如交互式电子白板,很多学校已安装这一设备。这一新型教具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丰富了教师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师生间的互动,使语文课堂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氛围。当然,我们也不能舍本逐末,完全依赖于教学工具,但合理运用教学工具,发挥他的帮手作用也是极其必要的。所以,要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教学设施也要与时俱进。
综上所述,要使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是要从多方面努力的,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取得较高的学习效果,已达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好学生。
关键词:语文课 课堂气氛 激发
常言道:“善始善终”才算一堂优质课。要想让学生听课达到“唯恐聆取之不周,不知铃声之既响”的效果,除了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头,还要有完善精要的结尾。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绘凤,重在点睛。唯其如此,教学才能收到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创设余音缭绕的气氛,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堂,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堂”。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巩固,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课方法有很多种,方式也很灵活,但不论用哪一种方式,都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使他们能在较好的状态下学习。
下面就谈谈语文课结课的一些方法:
一、归纳总结 提炼升华
由于学生自己不善于归纳知识,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要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帮助学生建立一棵“知识树”。
如学生在学习了文言文后,要逐步归纳出文言文中繁体字、古今字、通假字及异体字的区别,再了解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及主要用法,接着进一步了解句式结构。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理清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又能提炼升华。此法可由教师来做,也可引导学生来做或师生共同归纳。
二、抓住线索,首尾呼应
例如,在学习《项链》一文时,要让学生在初步学习课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是以项链为线索的,在结课时就要依据这条线索描绘出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样根据这条线索在下节课分析作者重点所描写的人物心理时就有了依据,同时也能使两节课前后衔接起来。
三、讨论比较,加深理解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从内容、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并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同时找出它们各自的不同点。这样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
在教学中学习了先秦诸子的散文后,要让学生分析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的文章和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文章在语言风格及结构方面有没有相似点、有没有区别,通过分析加以比较,可以让学生加深理解他们作品风格的异同点。
四、布惑置疑,拓展延伸
比如在教学完《阿Q正传》这一课之后,让学生思考作者笔下的阿Q形象是什么样的,然后再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来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塑造的阿Q形象与鲁迅笔下塑造的闰土形象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就要调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概括,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把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延伸拓展。
五、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比如在讲《边城》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课堂结语:“同学们,翠翠到底有没有等来傩送呢?守在渡口的翠翠最终的命运如何呢?想知道答案吗?且听下回分解。”这样更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六、布置习题,练习巩固
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进入结束时,教师可设计一些练习,随堂检查教学效果,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牢固,技能更熟练。
当然,习题的布置应和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这样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同时如果发现知识技能上的缺漏,能够及时弥补。练习巩固包括习题训练,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进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七、冶情励志,激发激情
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在总结概括的同时,也可以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